财政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家财政;改革;国有企业;发展研究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家财政部门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控。国有企业应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调整企业内部发展战略,以便适应新的财政税收政策,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一、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
1.税收体制
我国财政收入在总GDP中占的比重较小,期间采取了一定措施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但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影响财政税收的原因有很多种,而粮食价格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特殊原因,国家对粮食价格进行有效控制,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了粮食产值创造的相关税收。另外证券交易对整个财政市场也有较大的影响。股票交易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在交易的过程中创造的相关税费不断变化,难以调控。行政收费项目的增多也对国家税收造成影响,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
2.国家财政税收的调控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国家财政税收的调控对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政府的招商引资起着良好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家财政税收工作,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经济环境都影响着整体的财政税收。一些特殊区域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有着独特的管理方式。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良好的经济环境创造了更多的税收,而将税收比例适当下调有助于该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国家进行财政税收的改革也是希望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顶梁柱,实力雄厚,贡献了大量的GDP。国有企业的运营受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有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模式,机制、组织结构,以及内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特殊原因,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被妥善解决,造成国有企业经济出现衰退现象。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也停滞不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重点是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1.国有企业遇到的发展困境
国有企业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不够。我国工业经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趋势。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根本,为国家发展建设作了突出贡献。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化的到来,各类企业百花齐放、不断发展。为了让国有企业在这一发展大潮中保证主体地位,国家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来为国有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国有企业目前的经营模式相对老旧,体质僵硬,变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对自身实力和经济运行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削弱。
2.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对国有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改革,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建设,扫清了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障碍。这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及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好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了国有企业经济的复苏,帮助国有企业摆脱了目前的尴尬境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与实践,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让国有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巩固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国有企业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衰退现象,经济的压力以及发展方向的错误加大了国有企业的负担,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国有企业的经济建设受阻会影响国家的财政税收。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呼吸空间,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加合适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国有企业重整旗鼓,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这也创造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对政策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家财政税收的改革对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合理安置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通常采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使用合理的手段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更好的财政税收政策让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对下岗职工进行安置,加强了国有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创新水平。这就使整个国有企业上下一心,更加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4.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国有企业带来的好处
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造成发展迟缓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内忧外患的格局。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打破了这一格局,使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摆脱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获得喘息空间。消除传统格局带来的发展沟壑,帮助国有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入解决内部问题,为战略框架的构建提供辅助作用。加强国有企业的财政管理结构,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国家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合理调控。根据相关数据,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也要在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变革,主动适应政策,把握机遇,从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超.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对国企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1.
[2]张弘力.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对国企经济发展的策略[D].东北财经大学,2002.
篇2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的概况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进展。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1)现行财政税收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丰收和粮食的价格提升使得农业税收超额,另一方面,随着股票二级市场的不断火爆,使得证券交易税收大幅度的超额预算;而与此同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等却增长不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长不同步。②各种行政性的收费和基金越来越多,很多基金和收费的出台都是财政拿不出而留给政策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无奈选择。③合理的财政纵向平衡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税负不均衡的现象还存在。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原体制关系保留了新进体制,从分税制的角度来看,通过两税来解决财政纵向不平衡的问题似乎还不够现实;另一方面,从企业税负的情况分析来看,内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够统一,一些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还伴随着税收优惠的政策,一些旧的区域性的优惠政策仍然存在,影响了财政税收改革的进行。
(2)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①建立完善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削弱了政府的相关职能,导致政府职能缺少了财政保证。介于此,在财政税收改革中,出台了一些关于基金和收费的政策,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收入的正常健康增长。②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财政不统一,政府资金体制外运转,对于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财政部门对政策性收费和基金的管理,统一财政,把财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监控管理之中。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财政税收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各方面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可以说,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财政税收政策在用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时,通过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即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政府通过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了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2)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在贯彻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均根据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通过建立有利的财政税制结构来予以保障。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产业倾斜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因此,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可以充分的体现国家在产业方面的倾斜和重视度。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企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是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其落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落后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装备、僵化的市场营销体制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追在眉睫。近年来,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一直把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企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1.国企困难原因及表现
(1)传统的主导产业逐渐失去优势,新兴产业发育不快,难以带动国有工业经济有效增长。国企门类齐全这一以往优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已成为相对劣势。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资源要素短缺,加上陈旧的经营观念、僵化的经营机制,使原来大规模的生产体系与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步削弱和丧失。
(2)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化,技术更新改造缓慢,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过程较长,使国有企业丧失了自身发展的动力。历史上高比例的利税上缴,使国有企业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薄弱,技术装备的“欠账”过多。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其技术改造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使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领域过宽、比重过大,并且国家投入的技改资金和企业自我积累的投入无法弥补技术老化的程度,占有相当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3)企业包袱沉重、历史欠账过多,拖延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多、钱少、债务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改造欠账多,企业负债高,企业办社会包袱重。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是制约国企经济效益提高乃至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在职工离退休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方面的支出也不堪重负,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步伐。
2.家财税政策改革对国企发展的作用
(1)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和增加出口等三方面入手,拉动国内有效需求,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国有企业的脱困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国家财税政策改革,采取了有力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重点问题。布局分散、负债率高、资本资金不足、社会负担重以及富余人员多等,这些都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国有企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为此,国家财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调整思路,不能再沿用过去减税让利的办法,把财税支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进行改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科技创新机制,使国企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突出重点。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重点在企业重组、技改贷款贴息、安排下岗分流职工基本生活以及分离企业社会职能等方面下功夫,为国企创造平等宽松的外部环境。再次,加大力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剂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
篇3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国家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使国民消费与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于此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当下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概述,分析当下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以期能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居民消费需求;财政;税收政策;国家经济
一、前言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政税收政策,通过居民消费需求来刺激国民经济实现进一步提升。国内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尚未全面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居民消费需求不高,消费水平偏低,财政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力度,提出新型消费政策改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居民消费能力呈日益上升趋势,财政政策的提出可有效实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目标,税收也因其强制性与覆盖范围广特点发挥特有效果。所以,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应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国情,研究与改进相应政策,以便更好实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财政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
税收在政府总体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消费是有效拉动国家经济的根本动力,税收对居民消费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课税会使得居民自身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地,未能实现长足发展,居民消费类型的减少也从侧面导致商品销售持续性出现一系列问题。税收税率与居民消费总量呈反比。政府采用低税率模式,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对促进局面消费水准有明显效果。总体而言,政府税收政策变化对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向会产生重大影响力,此类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居民个人收入采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式调整征税起点,可达到降低中低阶层个税征税率要求,中低阶层劳动人民负担得到有效降低。居民自身可支配资金较为宽裕后,就会进行不同程度消费。另外,对消费征税税率做出调整也是刺激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居民如果采用资金银行存储方式,政府可降低银行利率,刺激居民大力进行消费与投资行为。除此之外,政府应用国债发行方式,以此拉动居民消费实现进一步提升带有强烈针对性色彩。因此,税收政策改进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对经济的影响也极具针对性。众所周知,利率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自一九九六年至今,利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基于财政发展过程而言却是在不断上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但政府宏观调控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导向作用,我国名义利率呈下降趋势,但因物价水平今非昔比,利率下降本质也是一种财政扩张表现,并无实质性作用,总体而言依旧处于上涨趋势。此类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给商业银行与企业投资造成资金过剩,政府结款需求开始面临更大压力。从实际政策引导与居民消费需求历史发展轨迹而言,民间资本投资与管理可实现边际效益获取。财政支出在居民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拉动作用明显,其财政支出可当做私人消费替代品,此类公众支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可有效推动居民购买力上升,对部分财政支出与公共支出进行替代,互补形式相辅相成。政府投资与民资投资可实现有效协调,信贷导致资金竞争日益加剧,可减少民间投资部门对政府财政扩张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当下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税收政策在刺激居民消费水准等层面已获取一定成就,但仍有进一步开发国民消费潜力的必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消费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国情重点表现在贫富差距大以及消费不均衡等层面,政府税收政策在居民消费调节层面力度仍旧不足。最终使得很多居民有了把钱存进银行的想法,其主要原因为:个人所得税未能发挥应用的效果,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费用扣除范围与实际情况不符,税率政策在设计上存在某些弊端等,种种国内税收政策问题成为业内人士争相讨论的话题。由此可见,我国当下对财政与税收政策优势发挥不足,即使取得部分成绩,但与预期消费需求效果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国民消费能力不强,整体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消费结构失衡,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悖等方面。政府在税收政策力度上存在欠缺,使得大部分民众认为把钱存入银行才是一种高尚的理财方式,国内商品消费得到遏制。
2.造成问题的原因此类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不能满足大众实际需求,缺乏一定科学合理性,可行性不高。再加上我国经济回升速度较快,财政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有限,很难准确适应现代化经济增长要求,不能很好抓住最佳发展机遇。不可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在经济体制层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不断完善,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虽然从根本上实现腾飞,但经济体系在运行中也会掺杂新旧体制下的诸多问题,容易引发一系列矛盾。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背后的诸多问题需相关从业人士共同努力建设和完善。由此可见,税收政策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回升阶段冲突,财政人员对当下国民消费形式与需求认知不全面,使得部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新旧体制交替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四、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不断刺激居民消费实现稳步式增长意义重大。针对当下我国税收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力度,找到最佳方案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效果,增长趋势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改当下消费税收政策众所周知,税收政策在居民实际消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可通过改革调整消费税的策略来指引国民消费走向正确方向,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可对减少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慎重考虑,例如取消部分化妆品或烟酒,汽车轮胎生产材料等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并加大对高档家电或电子产品税收力度,也可通过降低某些交通工具商品的消费税,使得商品价格下滑后居民消费欲望增强,例如降低摩托车,电动车等商品的消费税。众所周知,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也伴随着一些失衡现象出现。消费作用随着时展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称为新时期中国三大失衡难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密集型与工业主导产业链的市场格局,表现在一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则会强调出口前景不佳状况下以经济平衡与内需增长为突破点,国内短期危机政策主要采取投资策略,以此保证消费持续增长。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信心下滑趋势,但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消费者消费欲望,还需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当下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并得到很大程度巩固,政策焦点应逐渐从短期刺激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只有增长格局实现平衡才能从内需中获得更大提升。另外,居民消费在整体格局中发挥的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使得政府不再片面倚重投资或工业,服务业与消费应及时提上日程,工资与居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提升,可用一种可持续方式加强消费作用。企业产能与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外部不平衡现象减少,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可有效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户收入增长也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再平衡也可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深化政府对教育,社保及卫生等方面的调控,以保证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社会结构形态,新资源全面应用于增长突出的行业领域,实现服务行业吸引力高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效果。
2.完善个人得税个人所得税调节对居民手中可支配资金造成直接影响,再加上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消费水平呈现参差不齐局面。政府可采用降低中下阶层居民收入税收的方法来缩减贫富差距,从而提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对个税征收点进行适当改革,不断创新税收模式,应用综合与分类相辅相成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划分不同消费层次对象,并依照具体情况征收所得税。针对征税对象带有明显投资性特征的群体,在没有消费费用扣掉项目的前提下可应用分类课征举措,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的收入等就是其中典型的表现。倘若属于劳动所得报酬则需应用综合课征,比如项目承包过程中获取的劳务报酬,薪水等,并对费用扣除范围进行适当拓展。重点把个人财产作为主要扣除对象,例如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或购房费用等。另外,在税收政策制定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个人赡养老人及子女不同情况予以仔细考虑,然后以不同税收扣除范围来实现公平公正效果。在执行过程中要对我国中低阶层居民生活状况予以充分考量。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调节超额累积税率,对征税对象要有足够的重视。
3.新增其他税收当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程度不够,社会保障机构在现代社会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工作,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行政职能特色,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将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个体户或社会团体等考虑在社会保障税缴纳体系范畴内,以此来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目的。不用参保对象需有不同税收计划以供选择,常见税率征收标准为:养老保险征收税为单位缴纳20%,事业保险由单位缴纳1%。医疗保险由单位与个人各自上交3%,基于此方式的税收征收也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变动。
4.加大各项税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税收扶持力度主要针对人群为失业或待岗人员,可有效提升社会困难群体收入与消费水准。因此,深入完善扩大就业各项税收扶持政策是社会大势所趋,部分安置就业企业限制得到适度放宽,政府实行相应政策进行辅助,税收缩减对企业发展负担减轻效果明显。我国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居民收入增加会直接改变消费能力。不断鼓励企业广泛雇佣农民工劳动力进行作业,并将其纳入特殊对象扶持群体中。再配合降低税收利率,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资金扶持等措施。对于自主创业、个体户及困难户群体可以考虑增设其它优惠税种,贯彻执行优惠政策。并定期减免并监察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及经营建设费用等,以此来激励更多居民进行创业,只有居民收入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增长,最终促使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紧密联系,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能有效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应集思广益,利用科学高效的税收手段,实现我国国民经济与居民消费水准双向提升,财政税收政策必须要具备高度可行性与可靠性,基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大众消费习惯来制定合理税收方案,以保障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宇.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09):23-45.
[2]王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07):33-36.
[3]蒋媛.促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2(05):23-27.
篇4
关键词:消费需求;制度障碍;财税政策
一、财政制度对扩大内需的障碍
1.财政收入增长过快
从财政政策的大方向上看,相信当前甚嚣尘上的“唯财政收入增长论”对于绝大多数关注国民经济的民众来说并不陌生。财政收入连年超GDP速度大幅增长,从2009年11.7%的增长率到2010年的21.3%,再到2011年的25%,虽然受当前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不可否认的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虽然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显著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财政收入也挤占了很大部分企业和居民的收益,使社会财富分配向国家倾斜,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阻碍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2.财政支出结构欠合理
从财政支出结构看,长期以来我国偏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虽然拉动了钢铁、水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GDP的增长,但投资过度亦导致了近几年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失衡问题。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投资率由2000年的35.3%上升至2010年为48.61%,大大高于国际投资率20%左右的水平。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比重仍然过低,居民的生活负担过重,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从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2007年至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0%~10.9%,医疗卫生比重从4%逐年上升到5.3%,教育的比重在13.7%~14.4%。相比之下,从《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2012》的数据来看,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巴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在2007年至2010年始终维持在31%~35.5%,医疗卫生支出也高于我们同期1个百分点左右;而南非的医疗卫生高于我们4至6个百分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也要高于我们同期2至3.5个百分点。
如果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人均分配量,居民受惠于财政支出的差异则更加明显。虽然从2007年至2010年我国的财政总支出(以两国本币计算)是巴西的6~8倍,南非的8~9倍,但我国人口总量是巴西同期的7倍,南非同期的27倍,再考虑汇率因素,将数据折算成同一币种下的人均值,我国财政支出的人均分配量只有巴西同期的20%~30%,南非同期的30%~40%。这只是总支出的人均分配量,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之前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的支出差异,人均受益量就更小了,人均教育和人均社保与就业受益分配量只有南非的24%~35%;人均社保与就业受益量只有巴西的6%~10%;医疗卫生人均受益量只有南非的13%~21%,巴西的15%~30%;如果再考虑两国的通货膨胀和物价指数变动,实际的受益量差异可能会更大。
也就是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财政支出总量折算到人均指标,受益量本身就很小,再加上政府在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力度不足,人均的实际受益量就更小了。而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广大居民在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压力过大,为预防疾病、购买保险和子女的教育而不敢动用资金去消费,形成有收入而不够花、有收入而不敢花的普遍现象,从而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
二、税制结构对扩大内需的障碍
1.流转税占税收收入比重过高
从税制结构看,我国实行的是以流转税为主,以直接税为辅,以财产税、行为税为补充的税制结构。每年国家取得的税收大部分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虽然目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中的比重在稳步提高,但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各项税收收入中,流转税占比达到52.9%,所得税占比为25%。而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税种属于间接税,具有极易转嫁的特点,生产者通过价内税或价外税的形式,将其直接附着于商品价格,最终由消费者承担。由于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人数远远大于高收入群体的情况下,整体而言,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通过日常消费承担了大部分的流转税负。而我国流转税在税收总收入中的占比超过50%,毫不夸张地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成为我国税收负担的承担主体。这不仅使广大居民损失了交给生产者的那部分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向中低收入者“转嫁”,致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税负负担过重,缺乏足够的购买力,自然抑制了即期消费,不利于内需的扩大。
2.所得税税制不合理
首先,所得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过低。所得税是针对纳税人的收入按一定比例收缴的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通过设置合理的累进税率,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应该是一个既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税种。而所得税所占税收比重越高,越能体现税收的合理性和社会公平,越能保障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其次,税收监管不力,个人所得税的累退性有违社会公平。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与本文关联度不高,因此本文只涉及与扩大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个人所得说。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既包括居民的劳动收入,也包括居民的资本性收入。我国目前的所得税征收体现为对资本性收入从宽,对劳动性收入从严的状况。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税收政策的偏向和征收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导致资本性收入少缴税或偷税漏税现象严重,而劳动性收入则成为无法逃避的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税对象。比如,在我国金融财产急剧向少数人集中的现实状况下,对个人转让股票所得,长期实行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又如由于我国纳税申报和税收监管体制的漏洞,持有几套房产、以房屋租金(资本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群体根本不存在纳税的概念,很多以资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高收入群体将收入转移避税,不仅抢占了社会资源,由此抬升的经济成本还要广大中低收入阶层买单(比如炒房抬升房价)。这就偏离了所得税设计的初衷,产生了与累进性相悖的累退性现象,进而造成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都是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工薪阶层,而高收入阶层基本以资本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这就导致低收入者多缴税而高收入者少缴税,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高收入群体本身就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低,缺乏消费的意愿,而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加重,可支配收入过低,自然缺乏强大的消费能力,抑制了内需的扩大。
除此之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免征额和累进税率欠合理。目前我国工资薪金税前免征扣除额为统一的3500元,无法体现纳税人对于子女教育抚养、老人赡养和家庭人口等实际状况决定的纳税能力的差异。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人工作,每月10500元的工资薪金,交完845元的个人所得税后,还剩9655元;而另一个三口之家,每个人的月工资都为3500元,就无需纳税,家庭总收入为10500元。如果第一个家庭还需要赡养一位社会保险不足以承担医疗费用的病人或者刚出生的小孩,那么两个家庭的实际纳税能力和实际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差异会更大。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的税负过重,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用于消费。同时,3500元的免征额过低。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本身就缺乏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再加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购买力就更低了,没有实力也没有信心消费。此外,工资薪金现行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级数过多,级距过小,尤其是中低收入的税率级次跳跃过快,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从而减少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3.财产税比重过低
如果一国的税收主要由高收入群体承担,并且将征收的部分税款转移支付给低收入群体,那么,按照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由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这种方式就有利于提高消费率。财产税以居民的存量和增量财富为税基征税,实行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具有不易转嫁、直接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税负在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分配来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体现社会公平,提高一国整体的消费水平。但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财产税的比重过低,房产税、车船税都是基于交易行为征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无从发挥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比如持有多套房产的户主不需要在房屋持有阶段缴纳税款,富人将遗产转赠给下一代不需要缴税等,这就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财富向少数富人集中,而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则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费。
三、财税政策的改进建议
1.放缓财政收入增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1)转变唯财政收入增长的倾向。放缓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实现政府“让利”,减轻居民的税收负担,并为居民创业、投资增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可以通过提高国企上缴利润比重弥补一部分财政收入的损失,从长远来看,适度放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给予广大中小企业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发挥扩大就业、保障居民收入的积极作用。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减小投资比重,将基础建设类的支出挪出一部分给社会保障性支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定农业生产,适当提供农产品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减轻物价上涨给广大居民造成的负担,使广大居民有能力创造更多的消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低收入者收入;设立专项预算资金,强化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服务,从而减轻居民负担,解决广大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3)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具体做到:加大财政拨款,进一步完善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着重推进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医疗总支出中政府承担的份额,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大学生资助力度,保障全体国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通过以上措施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负担,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4)加大财政支出对农村的投入。农村人口约占我国居民总人数的50%,潜藏着不容小觑的消费市场。目前农村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低于城镇,如果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能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后顾之忧能够较大程度地解除,从而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那么,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理论,农村的消费市场一旦开启,会对扩大我国的内需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贴,保障其可支配收入,消除广大农村居民教育、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有能力、有信心消费。
2.推进税制改革,优化税收结构
(1)调整流转税内部结构,并降低流转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①取消或降低部分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以减轻广大居民承担的转嫁税负,使广大中低收入者有足够的购买力消费社会供给,提高消费能力。②进一步完善消费税的税制,适当调整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和税率,使消费税更加明确地针对高收入群体,以弥补取消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所带来的税收损失。③深入推进并完善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使劳务的价内税成本降低,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承担的税负也进而减少,从而增强广大居民的购买力,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④“营改增”使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税负减少,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优越的环境,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发挥服务业对广大劳动群体的吸纳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从而保障居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2)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提高所得税占税收结构的比重。①加强税收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严防打击偷税漏税现象,以维护广大工薪阶层的利益。可以借鉴美国的税法,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征收办法,根据家庭的组成结构、人数和总收入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适用税率和税前扣除额,如:同等收入的家庭,有学龄子女或老人的少缴税,无子女、老人的多缴税。同时配套实行严格的申报、审核流程,确保家庭成员的每一笔收入都在纳税审核的监控范围内。这样既能在较大程度上减轻部分家庭的税负压力,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刺激居民的消费行为,又有利于杜绝偷税漏税现象,以促进税收公平,缓解收入差距的拉大。富人相比之前多交的偷、漏税款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投入到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中,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进而从根本上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②推行分类与综合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扩大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将资本性收入更多地纳入征税范围;缩小当前税率级数,在增强税率的累进性的同时,改变从级数1(月收入扣减3500元后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的3%税率跃升到级数4(月收入扣减3500元后超过9000~35000元的部分)的25%的中低收入级数跳跃过快的现象。这不仅能促使持有大量资本性收入的高收入群体缴纳税款,防止税率累退性造成的不公,减轻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又能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所得税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③根据物价指数定期调整免征额。我国现行统一的3500元免征额过于僵化,缺乏对物价指数的考虑。规定工薪所得减除费用的目的在于保证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不纳税(指个人所得税,生活必需品在购买时还是要纳增值税的)的原则。但如果生活必需品的费用持续上涨,居民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如果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物价指数定期对免征额进行调整,就有利于减轻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压力,保证广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保障广大居民的购买力,以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改革房产税,开征遗产税,以提高财产税占税收结构的比重。首先,深入推进房产税改革。房产税是许多国家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英国房产税的占比就达到了50%。而我国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主体税种一直缺失。我国目前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主要是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而2011年两者加总也达不到地方税收的4.5%。地方财政资金来源短缺导致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更使得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比超过40%)。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房价上涨,从而加重了居民的购房负担,抑制了即期消费。房产税本身就有不易转嫁、直接性的特点,如果适当借鉴国外对居民住宅房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政策(如对所有空置住房进行征税),以居民的存量和增量财富为税基,即房产及房产收入多者多缴税,少者少缴税,并在“宽税基,低税率”的税制改革原则下,扩大征税范围、规范减免措施,深入推进改革,不仅可以打击住房投机、缓解房市过热,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还能起到收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从而体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国民将原本用于房产投资的资金用于即期消费,直接扩大了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同时,高收入者多缴的税款通过财政手段转移给中低收入者,或投入公共服务,能够减轻广大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增加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再通过边际消费倾向理论的作用,进而提升我国的整体消费水平。
同时,适当开征遗产税。遗产税与房产税相似,都是不可转嫁的直接税,对于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具有直接作用,是完整税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产和赠与直接影响着贫富差距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存量财富的增加,我国财产的代际转移也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国人,尤其是老人和富人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及储蓄倾向的影响,习惯于“省吃俭用”为下一代积攒财富,更倾向于把财富传给下一代。过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遗产税的开征,一方面能够促使原本倾向储蓄的一部分高收入群体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从而促进内需的扩大;另一方面,富人缴纳遗产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分化、利于社会公平,遗产税也鼓励富人把持有的财富捐赠给社会,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共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随着遗产税总额的不断增加,可以将其作为财政支出的转移支付部分,补贴低收入者收入,或者投入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等,间接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解决中低收入者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刺激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行为,以促进内需的扩大。
参考文献
[1]王春雷.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 研究[J].财政研究,2010(5).
[2]苏丹,姜朋.基于扩大内需的结构性减税政 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3(2).
[3]郑幼峰.促进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 与经济,2009(5).
[4]王一涵.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经验与借 鉴[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3).
[5]徐瑞娥.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 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48).
[6]李蒙.胡志勇.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与扩 大内需[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7).
[7]陈建国.基于效用分析的遗产税设计初探 [J].生产力研究,2010(4).
篇5
节约型社会通常指在社会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干预、科学技术支持、群众思想教育等方式,提升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低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3方面。(1)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储备量巨大,但面对大量的人口,人均资源占有率却始终较低。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自然资源逐渐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速度,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及循环使用率是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2)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时代的发展主题,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提出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不仅能提升社会群众的资源节约意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不仅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还包括国家的能源储备含量。因此,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降低我国的能源损耗程度,并通过开发新能源等方式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量[1]。
2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内涵与作用
绿色财政税收的基本含义是指财政部门通过税收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节约、高效、绿色发展,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进而实现国家及社会的良好发展。我国目前的财政税收体系较为传统,在实行过程中难以有效实现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经常会出现资源过度开发、能源浪费等现象,与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而绿色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能够更好地约束各行各业,使人们从根本上树立环保意识,进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对绿色财政税收体系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不断完善。但由于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在我国实行较晚,同时受自然资源、国家发展情况、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绿色财税体制在建设和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2]。
3.1节约资源的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在建设绿色财政税收体系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节约意识不强,社会也未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氛围,限制了绿色财政税收的发展。首先,大部分社会群众对节约型社会缺乏科学的认知,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缺少足够的环境保护及能源节约措施。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部分企业利用绿色财政税收制度的法律空缺,私自大规模开采资源以及排放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2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绿色财政税收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税收制度不合理、税收标准不统一、政策制度不科学等问题,限制了绿色财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绿色税收政策更多针对大型企业,对中小型高能耗企业以及家用电气设备的约束力度不足,甚至部分地区尚未出台相关对策。
3.3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我国绿色财政税收体系奖罚制度不完善,导致其实际激励效果不明显,社会群众对于相关政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限制了绿色财税体系的有效实施。首先,财税体系对于企业、个人的环境破坏以及浪费资源等行为的处罚标准不严格,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处罚不以为意。其次,对节能技术研发及使用的优惠政策较少,很难有效促进相关科研机构节能产品的研发以及企业对节能产品的选用,导致企业更愿意选择高收益且高能耗的设备。
4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优化策略
4.1加强政府的指导干预作用
财政税收体系的建立是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式,绿色财税体系的建立也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地方政府要秉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念,结合地方发展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好地方财政长期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4.2积极支持创新和推广节约技术
绿色财政税收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创新节能技术的支持,只有企业逐渐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财税。目前,国外企业更加注重节能产品的研发与利用,通过创新技术,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例如研发新型水资源再利用设备,通过回收过滤等方式,有效去除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后再进行排放,降低水污染的程度。
4.3创新绿色财政税收管理措施
绿色财政税收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创新型的财政税收管理方式,地方财政部门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税收管理方案,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情况,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税收管理方案。例如对于沿海城市,税收管理部门可以加大对海水排污单位的税收力度,如果企业的污水排放情况不合标准,需要支付额外的税收;如果企业严格遵守节能环保的基本要求,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其税务。这种奖罚分明的税收方式不仅可以对企业起到严格的监督作用,还能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推动企业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型。财政部门通过采取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税收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性绿色财税体系的发展。
篇6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绿色财税政策指的是在科学理性的思维引领下,将效率观和人文观统一到一起,力争创设出经济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前进模式,用来指导政府完成财政税收工作职能。
一、绿色财税政策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个人的行为并非完全经济合理,个人在利用能源的时候未必可以保证个人福利达到最大化,而政府相关的能源投资也未必总会得到最优净现值。政府与个人并非最优化的选择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效益功能。而经过使用合适的财税政策,尽量让社会效益同投资主体自身效益得到高度协调统一,有可能让经济主体更为关注节约能源及高效使用能源。
通常人们强调,优秀的经济增长办法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可持续发展型能力,二是自主创新型能力。这两种能力也是制定财税政策重要的两个着力点。环保节能技术既是一项基础型研究,更是政府科技推广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初步投入。在短期内,经济效益不能确定,再加上社会效益具有长期性,让投资于开发节能技术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会极大地影响到政府与个人的投资热情及投资能力。所以政府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财税政策,发挥其对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引领政府应用增长集约型模式,给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提供适当的、必要的政策扶持,把公共财政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改进与普及节能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我国绿色财税体制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推进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在清洁生产这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手段仍然显得比较单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水平能力有限,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资源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我国的绿色财税政策尚存在很多问题,显得应对乏力。
(一)节约资源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以生产的角度来看,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到位,轻发展、重增长、轻节约、重开发。放眼于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形成节约型生产消费形态。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想法、行动,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标准理念还有一定差距,没有形成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在生产和经营中对于过程控制非常不注意,未能在源头上减少排放污染物和消耗资源的不良做法。一经经营与管理意识落后的地方政府机构,为了达到所谓的经济增长指标,脱离了国家的产业规划调整方向,通过审批一部分高耗能的项目,项目大、项目多,致使资源耗费严重。而从法制层面上来看,我们国家有关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法制仍然不足或者是落实不到位。不能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尤其是一些废旧物清理环节的法规更是十分缺乏,像包装物回收、废旧轮胎回收、废旧家电回收等,无法可依,有法难依,阻碍了节约型社会发展。
(二)节约资源的标准还需要完善
一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节约资源的标准,但是还不很完善,比如水泵、风机等工业耗能产品、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产品,还没有完整的设计及使用规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节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统计制度也不够科学。
(三)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尚不具备激励性效果
我们国家节约能源的管理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浪费资源处罚、节约资源奖励的激励办法显得过于苍白,未能得到各政府的重视,原因在于奖励与处罚力度还不够,政府重视节约能源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效益回报。而现在的财税政策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是行政手段的辅助办法,未能形成独立的政策管理体系,当行政手段消失以后,绿色财税政策找不到着力点,节能减排的要求随即取消。
三、推进绿色财税体制发展的办法
(一)政府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政府要提升对于绿色财税政策的统一认识,明确并理顺支持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意义,协调清楚在绿色节能工作上,财税政策同其他政策之间的关系,强化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积极促使能源使用率得到提高。绿色财税政策需要有独立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行政手段来配合,这些法律、法规、行政手段要能够综合体现与运用合适的绿色财税政策调控办法。只有先做好这一点,才能把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政府管理科学、生产负责
政府的生产者不单要对产品的使用性能负责,同时要负责产品从出厂直到废弃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从这一点上来讲,要求政府的管理者与生产者一定要考虑如何选择原材料、如何选择生产工艺,这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延伸生产者责任,要求政府的生产者应当在设计的初始过程起,就尽量减少产生废弃物,如果必须有废弃物产生的,也要想办法便于利用回收,加大提升资源使用率。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延伸生产者责任的制度并不是可以一次完成的,地方政府应当做出有目标合理、过程科学的规划安排,按项完成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让政府责任制度得到延伸发展。
(三)消费者合理消费、杜绝一次性消费
要在法律的层面上进一步遏制一次性消费,对于一次性的商品可以征收消费税,对于一次性商品已经征税的可以考虑提高税率。要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使其资源化。强调生产者的生产责任,在源头上控制一次性商品的种类与数量。最后要强调的是应当鼓励一次性商品代用品的利用,给以生产一次性商品代用品的政府以政策扶持与鼓励。
四、总结
市场经济条件内,环境容量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保障性力量。绿色财税政策对于保护环境容量、促进节能减排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它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调节生产政府与消费者的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蒋少华,储德银.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01).
[2]曲顺兰,路春城.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土地税制的完善[J].税务研究,2006(02).
篇7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 房地产 市场经济 影响 对策
一、前言
作为国家发展中最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税收是实现社会总供给、总需求之间的动态性平衡,这就需要认识到财政税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财政税收政策,进而有效改善人民生活状态以及住房条件等等,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来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因此,需要结合我国房地产发展实际情况来采用更加有效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经济税收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影响
(一)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实现房地产消费理性化以及科学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价格呈现出疯长倾向,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作政策来引导房地产更好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信贷资金实际回收工作力度,在不拖欠开放商资金前提下,市场商品量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同时还需要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利用有效措施来降低房地产市场价格,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由于房价过高或者是居民实际收入过低等现象使得房地产市场经济交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可以利用货币来实现市场交易,如果居民实际收入过低,那么实际购买力会受到影响,房地产需求量也不断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数量也逐渐下降,这就需要刺激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更好发展。房地产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房地产调控工作更多集中在需求方面。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期从过于的乐观,逐渐的转化成为了谨慎,财政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化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房地产市场经济调控作用,不断细化房地产市场税收工作政策,对于并不符合相关条件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并不给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将其房地产在税收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度,引导居民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以及节约消费利用,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来实现房地产经济有效调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提升房地产发展质量,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健康性以及稳定性提供保障。
(二)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相关税法政策
作为人类行为的重要规范,法律能够为相关政策以及相关制度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就需要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政策,如果缺乏法律支持,那么房地产市场经济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结合房地产市场政策以及房地产市场制度,为房地产税法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实际上,税收关系到国家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严格相关税法,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等等。传统房地产市场财政税收政策过程中,需要不断相关税收政策,完善违法措施以及惩戒措施,使得税收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应用于税收工作中,为财政税收政策提供法律保障,为社会主义房地产市场经济有序运行提供有效保障,促使房地产市场经济能够处于稳定、快速发展环境中。房地产价格与税收收益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房地产市场正是处于税收政策的开发阶段,房地产商品供给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方向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房地产的流转环节使得房地产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投机行为,这就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市场流通活动中,有效抑制投机取巧行为。因此,需要重视房地产财政税收政策的管理工作,实现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尽可能满足房地产市场发展需求,尽可能的减少土地闲置,为土地交易进行提供有效保障。
(三)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财政税收工作制度
为了能够有效规范房地长市场经济发展,相关政府工作部门需要改进物业税,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评估。在设置物业税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发展国情,区别物业税的税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划分高收入以及低收入人群,充分发挥物业税调节作用,结合人群经济收入能力来进行分区设置,尽可能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税收,或者是对于经济能力过低的收入者采取见面方式,这样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有利于规范房地产市场,构建更加完善的房地产评估工作体系,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出了非常高要求。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房地产税收配套政策以及配套制度,构建房地产的产权登记工作制度,同时还需要明确城市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有效解决分块管理方式,实现房屋产权证与土地产权证合一制度,尽可能理清房地产市场管理关系,避免出现房地产的私下交易,构建更加完善的房地产市场评估工作体系,相关税务管理工作部门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评税结构制度、专职评税制度以及房屋管理工作制度等,构建完善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工作机制。
三、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实践对策
(一)保证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充足
从目前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给予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诸如,土地资源较为紧缺,房地产商存在着捂盘现象等等,由于居民需求的日渐增加使得房地产价格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房地产供应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增加住房的供给能够有效解决房地产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房地产发展弹性,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保证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充足,尽可能缓解房地产住房价格上涨问题。为了能够提高房地产供需供给,利用税负转嫁行为来有效抑制二手房市场中存在的投机行为,利用增加房地产供应量供给来增加供给弹性,尽可能减轻居民收入负担。
(二)重视房地产市场征税环节
作为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投资型的购房者大多是利用房地产买卖来获取差价,进而获得高收益,这就需要利用房地产持有权来实现税收的保值以及增值。从目前政府发展来看,房地产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征收重税的现象,他们并不倾向于出卖房产,而是不断购入房产,这就使得二手房供给存在着不足,房屋流通效率并不高,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来看,由于房地产市场中购房竞争愈加激烈使得自用型购房者却无法购买合适住房。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政府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不断加大房地产征税环节,诸如,利用物业税等来解决供需矛盾。仅仅实现征税却无法实现税负转嫁,购房者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税负,目的性更强,影响性更高,对于住宅面积较大并且长期闲置住房或者是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居民则是需要征收重税,进而使得投机者购房成本,促使投机者不得不卖出闲置的住房,增加二手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量,实现房地产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升房地产价格稳定性。
(三)实现征税对象的区别性对待
由于房地产征税对象存在着差别使得其承担的税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普通的购房者居于不利地位。政府需要认识到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型购房、普通购房等之间的关系,投资型购房,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税收,这样能够有效抑制投资型购房者的购房热情。从目前发展来看,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使在购房过程中无法有效判定购房者购房目的,往往根据购房者时候的买房行为才能够进行判定。总之,政府需要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来构建房地产信息的登记制度,进而有效了解购房者住房信息,对于购买多套或者是购买大面积住房需要征收更多的税负,对于购房投机行为来进行严格惩治。
四、结束语
随着家庭生活质量以及居民文明程度日渐提升使得居民已经不能够满足舒适住宅,而是对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地产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以及发展预期来实现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进而促使其能够有效认识房地产市场发展。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非常多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房地产供需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就需要重视房地产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来有效调节房地产市场经济,重视房地产市场经济监督工作以及管控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稳定房地产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1]覃事娅,伊长亮.基于VAR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N].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28(6):34-40.
[2]童慧.税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0, 17(7):55-57
篇8
经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做好债转股工作,支持企业改革,现将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债转股的企业(以下简称“债转股企业”),在债转股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按债转股企业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的债转股协议,债转股原企业将货物资产作为投资提供给债转股新公司的,免征增值税。债转股原企业将应税消费品作为投资提供给债转股新公司的,免征消费税。
上述优惠政策从国务院批准债转股企业债转股实施方案之日起执行。本通知下发之前,对债转股原企业已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不再退还。
二、债转股企业应照章缴纳企业所得税。债转股新公司因停息而增加利润所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应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财政分享体制规定分别由中央与地方财政返还给债转股原企业,专项用于购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债转股新公司股权,并相应增加债转股原企业的国家资本金。具体财政返还办法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有关所得税退库管理的通知》(财预[2002]322号)的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股权回购事宜按财政部资产处理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优惠政策执行期限暂为2004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
三、债转股新公司,是指债转股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重新登记设立或变更登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四、债转股原企业按以下规定确认:
1、债转股企业在登记设立新公司后继续存在的,其存续企业为债转股原企业;
2、债转股企业在登记设立新公司后注销的,其原出资人可视为债转股原企业。
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债转股企业出资人权利与义务的,政府有关部门所设立或指定的有关机构,可视为债转股原企业。
五、因停息而增加的利润,是指实行债转股后债转股新公司由于减少利息支出扣除相应增加的利润。
利息支出数额根据国务院批准债转股方案中债转股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的协议明确的实际转股额乘以5%计算;以后年度利息支出数额根据协议实际转股额扣除历年已返还所得税款后的余额乘以5%计算。
篇9
近年来,虽然我国推出的运用财政税收的手段占领市场的战略在抵御金融危机、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就详细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进一步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1、财政税收整体结构的失衡由于本世纪估计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我国在加入WTO组织之后,入世程度进一步加深,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转型、市场供求矛盾、客观条件等各种挑战。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没有进一步优化财政税收结构,总是固定于几项财源,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导致了税收结构的失衡。这样既不利于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2、财政税收的管理的不科学我国的财政税收整体上管理不够科学,运行质量较差,并且财政税收的运用手段不规范,征收的标准不统一,一定程度上是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流入市场。然而由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的不科学,造成了不少、浪费财政资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运用财政税收的手段占领市场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3、市场中财政运用范围不合理我国在运用财政税收的手段占领市场时,对市场经济因素把握不到位。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有不少社会主义元素。虽然近年来我们建立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们在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时候,过多的参与其中,使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中运用范围过大,不利于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运用财政税收的手段占领市场的策略研究的具体措施
1、转变财政税收管理理念相关财政部门应该积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财政税收管理理念和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并利用,从而进一步转变我国财政税收的管理理念。通过加强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影响因素来进一步占领市场,但是前提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2、培养财政税收的财源相关财政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的手段,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培养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财源。这样既可以调整财政税收结构,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进一步丰富市场经济的活力。3、进一步丰富财政税收手段相关财政部门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财政税收运用手段,结合本国国情并加以吸收利用,从而更好地调节市场经济运行,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手段,通过宏观调控,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财政 税收征管 审计 策略
财政税收征管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工作促进地税系统规范税收征管,严肃税收执法,强化依法治税,促进建立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审计法》颁布实行后,各地审计机关连续开展了财政税收执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看,各级地方税务部门克服了地方税源紧、征收任务大的种种困难,不断完善税收征管,在筹集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税收征管方面还存在漏洞,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 税收征管审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财政审计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税收征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偷梁换柱,调整税收完成进度
在对税收征管审计中发现,个别基层税务征收机构受主管部门的指令,变换手法随意调整税收完成进度。如某地区的一个下属征收机构,2008年l0月份就完成了2008年全年的税金及其他收入入库任务。但有关部门怕垫高当年税收基数,担心来年不能完成税收任务,于是采取将11月和12月的部分税金放至次年1月份才征收的办法,出现了11月入库税金250余万元,而次年1月入库税金猛增至650多万元的反常情况。
2、 扣押物税款处置违规
审计发现某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以低于评估价违规将查封扣押物处置给本单位内部职工,这种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造成直接损失10万元。
3、税务监管不到位
有的税务部门对查封扣押的资产未建立相应台账,收到拍卖款后,并没有及时与纳税人进行结算,对拍卖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后的余额也来不及退还被执行人;未将款项及时入库,不依法开具税票,对纳税人“应交税金”的真实性未进行审核与监督等。这些税务监督不到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征管审计工作。
4、 税收收入组织违规
在笔者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单位为了完成税收任务,采取各种违规手段进行工作,严重违反了规定,造成了国家资产的流失。
5、税收会计核算不实
在核算审计中发现,有的税务部门未将组织征收的各项收入的应征、征收、上解、入库和提退等活动的全过程如实核算。如:某地区直属单位2009年度税收报表反映。截止2009年末,“待征税金”余额100万元,而该单位2009年度税收账簿却反映了不一样的情况,截止2009年l2月底,“待征税金”余额显示的却为零。
6、税务部门为计划把税源留在企业
一些税务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税收计划,或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人为控制税收入库进度,将税源留在企业。
7、地方政府越权减免企业税务
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以及越权减免税问题。
8、税务部门擅自扩大优惠政策范围
税务部门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不严,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二、 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的方法
1、 审查征收方式
对有无将账目健全的纳税户核定为定额户的情况进行审查。对有出入的单位进一步延伸调查,核实税务部门是否为照顾关系,将按账征收税款核定为定额征收,从而少征税款,导致税收减少。在通审软件纳税辅导功能下,运用排序法确定出定额纳税户。采用正确的征收方式有利于保护国家财产。
2、 提高税收征管核算水平
各税收核算单位一方面应准确反映欠税余额的真实情况.并根据相关规定设置欠税登记簿,按以前年度陈欠、经批准缓征等欠税原因进行登记和分析,对每月的欠缴税金明细表进行分析说明,随表上报;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核算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核算,正确、系统地反映税收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核算水平提上去了,相应的征管工作也就提高了效率。
3、打造完善的税收征管环境
在关注税收收入总量增减变化以及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税收变化的经济水平、政策和征管等方面因素,协助当地政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来单纯依赖某一产业维持财税收入的状况,保障税收收入的稳定,使其可持续地增长,确保依法治税的各项措施有效运行。环境好了,税收征管自然就容易了。
4、资源战略利用进一步加强
加强国家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协同和引导社会舆论,将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等部门案件线索传递和协调配合。现在也推行审计政务公开,将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更好地履行经济监督职能。可以有效利用民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成果,像有关企业纳税情况的审计结果,减少重复审计。内部审计拥有的大量审计资源和优势同样可以帮助政府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人才的开发培训、合理配置、考评制度也可以借鉴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熟做法。资源战略利用好了,税收征管水平也就提高了。
5、对重点纳税单位进行延伸审计
延伸审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也是征管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税系统税收入库资料。征管档案等基础资料的审查,可以掌握地税系统税收征管的总体情况,但还不足以系统、完善地揭示地税系统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审查其纳税情况,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税收征管情况。
6、审计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
政务公开和审计公开工作的开展,税收征管审计结果也需要解决权责不清、问责主体不当、问责范围过窄和惩治力度过轻等问题,需要健全税收征管审计的问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也应该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像对行政权力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损害政府形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贪污或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纵容或包庇下属等现象,要联合行政主管部门、纪检部门、司法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这是“阳光执政”对于税收审计的要求,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7、 提高征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进行培训
不论什么单位,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是很重要的,并且要对其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对于征管人员也是这样。征管人员首先要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好的责任心,时刻想着公司和单位的发展,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相关单位也要定期进行培训,让征管人员一直处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这样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同时,审计的培训也为征管人员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也相应的加强了人际关系交流的培养。其次,相关部门要积极摸索考核激励制度,通过制度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将工作做好。第三,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税法的相关规定操作,坚持一户纳税人对应一个税务代码,保证纳税登记、申报、缴纳的资料真实、及时、完整。
8、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审计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产品的普及,税收系统的工作也从手工开票、记账逐步被微机所取代,而在审计手段上,还停留在以手工审计为主的状况,手工审计不但费时、费力,也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环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建议,应适时引入计算机审计,审计人员要熟练使用,从而提高地方税收征管审计的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总之,采用以上财政税收征管审计方法策略,对加强地税部门税收征管审计或调查,以促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征管行为,使财政征收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军芳.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地税征管审计中的运用. 审计文摘.,2009;12
[2]高连云. 房地产企业税收常见问题及审计对策. 中国审计:特区版,2008;6
[3]王雁鸣. 利用A0系统进行房地产税征管审计初探. 审计文摘.,2008;5
[4]周小渝,宫本胜,罗建平.计算机技术在地税系统税收征管审计中的运用. 审计文汇,2007;12
[5]邵运纹.敢创新路 大有作为――南昌市审计局开展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纪实. 审计与理财,2006;8
[6]吴璇,张连勇.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在中央税收收入征管审计中的应用.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