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教师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食品专业;中职组;
一、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至今,赛项几经更迭,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该项目强调设计理念。鲁中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共有18名教师进入国赛,其中教学设计赛项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国赛二等奖7个,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推广经验。笔者2015年作品《食全食美》于获得中职组国赛一等奖,轻纺食品类组内第一的成绩。现以该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选题是关键
食品专业课程很多,选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工艺类、检验类方向。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调配饮食以促进身体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因此我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中第二部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开篇之作《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该课题中营养配餐过程数据处理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正是信息化手段的着力点。同时,课题的名称很重要,要一下引起听者的兴趣。推敲课题的名称的时候,团队成员推敲了很多,如《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全食美》最能凸显营养配餐的目的,营养素全面、适量,食物搭配合理,才能既美味又健康。
三、设计是灵魂
第一,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其确定要有理有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懂知识、会操作。因此本课结合课程内容、公共营养师岗位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知识目标①: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②:掌握能量、营养与搭配的相关知识。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标志就是能编制食谱,营养配餐,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①:利用配餐软件,灵活编制食谱;进行公众营养改善,是公共营养师的岗位职责,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②:利用营养APP软件,助力公众营养改善。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从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入手,情感目标①: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让孩子利用所学,为父母制定食谱。这样,孩子们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以及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情感目标②:利用“微时代”工具,增强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营养知识,时刻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配餐时对于“食物到底应该如何搭配才能保证能量摄入均衡、改变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难以掌握,因此将“把握食物的搭配与平衡”其确定为本课重点。而营养素的计算繁琐,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难以编制出合理的食谱,因此将“编制营养食谱”确定为本课难点。第二,教学策略要符合我国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运用和实施。本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结合学校学生集体用餐的情况,与学校膳食科合作,设置真实工作任务“为学校餐厅编制一周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配餐软件进行练习、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是实现了课堂的延伸,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根据上述课前准备。课前,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动员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或者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微课,并完成在线测试,从而掌握学生知识能力上的薄弱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本课的课前准备为:①信息准备平台任务——搜集社会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加强职业岗位认知。平台任务——通过校园网调查问卷,获取我校学生群体信息。②知识准备平台任务——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平衡膳食”的记载,并尝试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对照解说。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图片、视频、FLASH动画、微课、课程网站、虚拟仿真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①必不可少;②合适使用,切勿“堆砌”。本课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①学营养理论:本部分由三个环节组成——探能量、论营养、习搭配,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能量、营养与搭配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达成知识目标。所用信息化手段:FLASH动画、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必要性:场景串联、寓问题于情景,使学生灵活掌握三餐搭配要点,突破重点。②配平衡膳食:本部分由四个环节组成——探需求、选食材、列食谱、做调整,引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利用食材手册APP挑选食材,利用配餐软件列出食谱,并通过量的调整和类的更换,对营养素过量或不足情况进行调整。所用信息化手段:营养配餐软件(食材手册APP辅助)必要性:营养配餐软件是本课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它依据服务群体身体状况,确定其营养素需求量。之后学生选择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会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营养素含量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学生通过更换食物的质量或者种类,实现营养素含量与推荐摄入量之间的平衡。这有效的解决的营养素种类繁多,计算繁杂的问题,轻松化解难点。③评一周食谱:本部分主要由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定基础,不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果,更多的关注到自我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所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平台。必要性:实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情况,实现过程性评价。课后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四、见解是境界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展示时间只有10分钟,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参赛教师必须对知识点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信息化手段有灵活的运用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具体地说,在选题确定以后,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经验基础上,要借助网络,查阅他人的博客、论文,了解其他人的经验以及当今社会对该方面知识的研究进展情况,集众家之长而深化认识,形成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要观摩各种信息化赛事,揣摩信息化手段应用技巧,提升眼界。2012年—2013年,微信任务,QQ流互动,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化手段。2014年,专家目光就开始关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时时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015年的《童言语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同步课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将教室与幼儿园实时同步连接,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结果的好坏由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评价,是将“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的优秀作品。《单嵌钱袋的缝制》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以模拟生产活动为目标,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销售,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需要教师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中国教育信息化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篇2
作为文化交际的关键载体,英语学科是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交流意识的形成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启迪大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同时积极调整英语课程的整体构架,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中西文化的完好交融。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定义解析
从宽泛层面讲,“跨文化交际”囊括了多种不同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这种交际不仅涉及民族内部和外来文化间的实际交流,还涉及不同语种体系间的相互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包含了多种交流要素,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概念,集中体现出各民族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欣赏、兼容态度[1]。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类别:一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体情境转变语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语篇能力,即搜集、组织语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手段消除交际障碍,同时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要素标准是:有效、适度。“有效”指人经过了奋斗、努力后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在语言交际中体现为交流顺畅、完成交际任务。“适度”指展开交流的双方都遵循一定语言原则,彼此维护对方的权益不受到侵犯[2]。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交流视野,促进其全面化、综合化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原则分析
1.相关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每一类交际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都会对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影响。跨国界交际方面的语言意识培养,是一个情境、文化、语言等交际因素相互交织联系的引导过程。为此,教师在看待学生培养问题时,应运用联系性眼光展开交际意识培养研究,以对学生技能学习形成良性影响。
2.适度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实施培养时,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即学生接受现有交际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符合自身学习基础、语言认识能力,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新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免学生难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原则对语言训练的总体进度、广度及深度有相应要求。
3.综合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相关内容,对学生综合技能、整体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集中整合各类相关知识, 并运用适宜方式展开综合性课堂训练,以提升专业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总体整合技能。
4.实践原则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坚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践性,即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内容后,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交际当中,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学习的层面之上。此外,实践教学需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设置动态性、拟真性的交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
5.系统原则
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对连贯、持续进行的行为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各个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之后,应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系统而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案,剔除重复、无用的教学内容,实现“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多种方法启迪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向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要采取适宜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交际能力,注意为学生打造英语交流舞台,尽量营造出接近真实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把现代的前沿技术引入内容讲解中,借助幻灯设备、录像机、网络技术等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幻灯片,并用“听说法”、“交流法”解说相关的英语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当讲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识点时,教师要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英语课程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并形成深刻的思维印象,便于日后交际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3]。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项教学,学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语交流技能,还要掌握非语言类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开展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意会能力[4]。例如,在句子“He sat there, his hand over his mouth, his arms and legs crossed”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说明“arms and legs crossed”( 双手、双叉)、“his hand over his mouth”(用手将嘴捂住)这两个动作的实际含义,一些学生可能将这样的动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势,然而,这两个动作传递的真实信息为“我现在不想交谈,请离我远点儿”。又比如,在英语交流中,交谈双方的关系十分和谐时常常对面而立,双肩为平行状态;如果双方的交流不愉快,则可能无意识地做出转身动作, 以避免面对对方。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如果不熟悉这些非语言交际信息,通常难以准确抓住交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的交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
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误理解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重点讲解隐含的文化意蕴,向学生细致讲解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由于英语文化内涵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一些词语的褒贬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词汇讲解[5]。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 翻译作 “有雄心、有抱负的” ,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语国家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6]。
(四)引导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中、英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了外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例如,在运用探究法讲解英语知识时,教师提出“西方国家的人们相互见面时,为什么先谈论天气问题?”,学生可运用以往掌握的交际知识分析该问题,之后,教师可总结西方国家的见面问候方式,让学生自觉形成“见面先向对方询问天气情况”的习惯。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生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7]。
(五)借助先进技术开展语言实践教学
现代新型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教师的原有教学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很多教师积极探究教学革新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教学实现了新颖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借助校内网上论坛、QQ、微信、个人E-mail等交际工具和班上学生展开英语聊天,如此既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提升其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技能。在网上聊天中,教师遇到刚刚上线的学生,可以用英文问候:“How are you doing?”,学生自然联想到之前学过的英语交流常识,回复道:“I’m doing fine!”诸如此类的网上交际可让学生培养起日常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进而逐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终极目标。
篇3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学习习惯;培养兴趣;多样性教学
无机化学及其配套实验教学是化学、化工、生物、食品、材料、环境等专业的大学生入校后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包含了基础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渗透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基本知识,是化学相关学科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无机化学课程位于大学教育的起点,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适应大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发挥着衔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训练学生思维模式转变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构建”是指在学科教学中,从典型问题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究,达到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1]。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建立正确思维方式的开端。在我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通常会以启发探索性的问题为开端。例如,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首先提出一系列与实验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启发学生理解实验的相关知识。较常规的思维模式为: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等。例如,以硼镁泥制备七水硫酸镁为例[2],相关的问题包括:举例说明七水硫酸镁的用途?镁资源和硼资源的主要类型和来源?能否直接控制溶液pH除去Fe2+和Mn2+杂质?绘制CaSO4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解释为什么除去CaSO4要趁热抽滤?等等。在实验之前,同学们就已经通过对问题答案的查询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例如,明白了七水硫酸镁可以用做肥料p制革p印染p催化剂p造纸p塑料p瓷器p颜料p火柴p炸药和防火材料的制造,也可用于印染细薄的棉布p丝,作为棉丝的加重剂和木棉制品的填料,在医药上还可以用作泻盐。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能让同学们发出感慨,对实验对象有了更立体深刻的理解。另外,在回答“能否直接控制溶液的pH除去Fe2+和Mn2+杂质”的问题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刚刚在无机化学中学习的沉淀平衡相关知识,查询各种金属离子沉淀的pH值范围,从而给出正确答案:由于沉淀pH范围的重叠,因此不可以。这也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这些知识并不是在课本上毫无意义的理论,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指导科学生产过程的重要原理。而其他的小知识点如“为什么除去CaSO4要趁热抽滤?”通过让学生绘制CaSO4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了解到实验中该步骤的“趁热”重要性是由于温度越高CaSO4的溶解度越低而来的。因此,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可以让同学们在实验之前充分了解实验对象的性质、实验原理,以及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小细节的原因,而不是机械的在课堂上按照课本的描述进行无思考的体力劳动。
二、以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活跃度降低、学生接受度下滑等问题,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意愿降低从而大大增加教学知识的传授阻力。多样性的教学,旨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习意愿从而达到提高知识接受度的目的。在无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课程安排模式为教师讲解实验过程,随后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学生对于这一过程逐渐熟悉之后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并在预习或者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出现照搬书本、没有认真理解实验过程的现象。当然,对于实验性教学来说,实验技能及动手过程是主要的训练目的,其本身在吸引力上也具有比纯理论教学更多的优势,学生对于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操作意愿。然而,在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却很难确保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我们尝试通过不同模式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加学生实验理论知识的接受度和稳固度。例如,在学习阳离子的分析鉴定方法实验中,我们安排了一堂非动手实验的教学课,该课的教学内容皆由学生来完成。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安排一组离子鉴定的内容,由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相关内容、相互讨论设计合理的分离和鉴定过程,并以PPT的形式将结果展现给大家。该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互动,不仅台上的同学得到了锻炼,台下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提出问题,展现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通过该课程的安排我们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效果更好,充分体现了不同模式带给学生的新鲜感和更强的求知、探索欲。
三、多角度聚焦实验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在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兴趣往往是其最大的驱动力,能使人们主动的接收信息甚至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也遵循了这一原则。
在第一学期的基础实验中,“粗盐的提纯”一直是很多大学无机实验教材选用的经典案例[4]。它简单易行且具有启发性,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其实化学物质并不仅仅出现在化工厂而是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接触到。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不再单纯地将粗盐以普通的化学药品来对待,而是在无形中将它与每天吃到的食盐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另外,在“铁、钴、镍”的元素性质实验课上,有一种同时含有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特殊结构的染料出现在实验中,即普鲁士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入了对这种染料历史渊源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到,它的名字的由来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德国商人为了获取暴利而起了这样一个捉摸不透的名字――普鲁士蓝。而德国前身普鲁士军队制服的颜色就是使用的这种颜色。虽然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颜料的结构是神秘的,但是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很明确的得出它的晶体结构与另一种名字的染料――滕氏蓝相同,即二者是同一种物质。这样从历史知识的角度引入,介绍了化学物质本身的性质之外还衍生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化学认知过程的贡献。此外,在无机实验教材的安排中,除了沿用经典课程教材,我们还安排了一些与前沿科技研究热点相关联的探索性实验。例如,在2004年才被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制备出的碳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石墨烯,一经问世便引起物理学、化学及材料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该材料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也使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推进改革教育方式、遴选教材内容一直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我们深知无机化学实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来说有着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大家适应大学学习氛围的任务。因此,从思维方式的锻炼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再到科研兴趣的激发,每一种理念都逐一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希望通过教师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效的掌握各种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国华.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建构研究[J].化学教育,2007,28(12):27-32.
[2]刘志宏,李淑妮,焦桓.无机化学实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9-141.
篇4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已经走进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跨国交流提高了现实基础,四级、六级英语测试更是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总的来说,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足。
(一)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文化的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不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恐怕难以实现,没有文化作为底蕴,语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大大被削弱。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我国各地的高校教学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仍有不足,在教学活动中不重视文化,一般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多是纯理论的授课,就是为了教授英语而教授英语,通过大量的讲解语法、单词、句型以达到传授英语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业测试或专业测试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讲师很少会涉及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听一些与该国历史典故或者是现状有关的内容的时候一知半解,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的经验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和其他语言一样,其背后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与汉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生动形象地向同学展示出来,让同学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严重缺乏跨文化教学的经验。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国外留学或者是国外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大部门具有国外留学或者海外生活经历的教师大多在211及以上层次的学校。在一些的普通高校,在英语教学部门可能上至学科带头人下至普通讲师都不具备国外留学和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没有亲身感受过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讲课过程中就很难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同身受,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缺乏跨文化的经验。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少跨文化的意识
我国对于跨文化教学的重视和理论引进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然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对跨文化的交际学展开研究,到现在,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交际学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而言,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慢。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缺乏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是造成跨文化理论无法在实际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校中从事跨文化教学的人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一些从事跨文化教学的人员大多是综合院系的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教学是实情,而其原因是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的断层。
(四)大学英语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熟能生巧”,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必要的训练是掌握一门技能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成果不仅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还与教师教学能力有关,教师学习掌握的教学技巧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越深厚,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就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学习掌握的教学技巧和技能训练的数量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因此,加强对教师教学技巧和技能训练的强度对提高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部门战斗在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很少有人接受过完整的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培训,只是有少部分的教师接触了部分的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但是仍无法把其熟练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由此可见,接触和接受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培训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认识的建议
(一)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在传统的课堂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以语法、句型和词汇为主,却忽视了学生在接触到新的语言的迷茫和抵触的心理。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乐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接触到外国文化,使其在对文化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英语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1.发挥影视剧的文化辐射作用
国际交换生是使学生走出国门,接触并了解外国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大部分的学生接触外国文化还是依靠网络、电视等。“影视剧作为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不仅浓缩了各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集情节、图像、声音等要素为一体,具有直观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针对教学主题,挑选一些既与教学内容相符又能充分展示外国文化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例如在讲到“梦想”这一主题的时候,可以请同学观看时下流行的美剧《破产姐妹》,通过该影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美国文化中对梦想的追寻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通过该影片对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做出了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交通文化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减少在课堂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通过观赏影视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会做题、会写单词、会用语法但是不会说一直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令人头痛的问题。通过观看外国影片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词汇的不同含义,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
2.开设相关文化课程,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差异
在大学期间,在开设英语课程的早期,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几节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专题涉猎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可以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简单介绍,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一个民族的语言会受到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文化因素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课程可以弥补学生对英语国家认识不足的短板,在开设专题英语国家文化讲座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讨论、分析,得出自己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看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并尊重外国文化。
(二)营造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课堂环境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里,老师大多用中文来进行知识讲解,用中式思维来讲解西式思维。在讲解内容上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这使得中国的英语教学很难走向成熟。不能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英语教学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1.将文化融入外语课程
将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是对老师在选材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典型的英语国家文化特征的文章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还要求老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文化内容的时候,学会拓展和思考。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2中“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老师可以重点分析中外文化中沟通交流的差异性,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的交流方式,然后再通过文章看看英语国家的交流方式,并分析哪些外国文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西方文化,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兼职观念。并学会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2.设计情景对话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情景对话勇敢发言,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能够提高他自己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情景对话的要求,请学生课下准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完成在不同文化氛围内的转变,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词汇运用的准确性。比如词汇“fend for oneself”与“look after oneself”,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老师可以在布置情境设计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这两个词汇,增加学生对于词汇意思的理解。
通过情境设计对话可以加强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和语气,在英语中语气对于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情景对话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使用合理的语气,将情感表达出来,将抽象的句子赋予它生命力。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实际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开展课外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但是仅仅课堂教学恐怕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用英语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下得到成长。
1.文化体验
不言而喻,文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去英语国家留学,但是由于经济、学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留学并不具备普遍性的特点,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的学生。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体验外国文化的目的。比如,一些高校聘请了外教,学校可以和这些外教沟通,请这些外教开办英语联欢会、英语讲座等,使学生通过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外国的文化。另外在一些高校还有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中国学生通过留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留学生通过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发组织英语角、英语活动社团,通过英语爱好者的相互学习,实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而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具有活动时间多、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内容丰富的特点。
2.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主题,然后将班内同学自由结组,全部参与。这样的英语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在主题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当前的热门话题,也可以选择具有中外特色的话题,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在中国和外国都有关于爱情的悲剧,老师可以请同学分组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话剧,使同学在表演中既能看到中外文化的相同点又能看到中外文化的不同点,同时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篇5
一、“教学名师”工程为广大教师指出了努力追求的方向
1 怎样做“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工程为广大教师指出了努力追求的方向。“教学名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使过去长期困扰“谁教得好”的软尺子有了硬标准:
“教学名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真挚的教育感情。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得主史启祯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史启祯教授除了在外开会和生病,每日(包括假期)都早早来到办公室,思索着学科的发展,精心的耕耘,在爽朗的笑声和细语中与学生探讨论文和教材。他说:“教师应该用自己的风范来影响感化学生,更要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关心和爱护学生。”
“教学名师”要有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渊博,思维活泼,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全局,融会贯通。史启祯教授曾三次赴美国西北大学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原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巴索洛教授合作、学习,巴索洛教授称他是“实验艺术家”。史启祯教授任教期间,先后主持了7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其中有两项中美之间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80余篇研究论文中有140多篇是发表在sci源期刊上。在世界著名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的4篇论文被国外杂志、专著引用600余次。作为学术带头人,最早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物理无机化学研究所和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与化学系其他两个省重点实验室一起组建了西北大学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生的教学理念“科学研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风范,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书本知识的看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而老师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将这些变化传递给学生,进而引发他们的变化”,在改变着、丰满着我校的无机化学学科。
“教学名师”要创造性地从事教育工作。教师的观念一方面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史启祯教授善于突破原有的凝固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在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突出创造性的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他在11年中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出版了三个版本,使之成为迄今教指委为应化专业立项编写的唯一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先生主笔翻译出版了《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前沿》、和《空气敏感化合物的操作》,通过精品教材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他以“瞄准国际前沿,推动我国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现代化”获得了陕西省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教学名师”要有高超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史启祯教授在对美国大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要改变我们已有的教育观念”,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要创建一个平台,一个能将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性相融合的平台;他又提出“教学和科研是鸟的两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先生乐此不疲,在国内外教育期刊上,率先试验“无机化学”的双语教学,耗费14年主译4本外国精品教材——体现着“只有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实现完美融合,教学改革才有出路”的教学理念。先生认为“不能将当代标志性成果当作一种时髦的点缀,我们的着眼点甚至也不能只是介绍成果本身,而是隐含在成果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在这种先生首先拥有雄厚的科研背景、先进的教学理念、辛勤的耕耘和收获氛围中,我们才能时刻关注国际上学术研究的进展状况,消化理解这些最新研究成果,才使我校无机化学学科成为了一个锐意进取的团队。的确, “教学名师”的效应在这里产生。
2 以“教学名师”为榜样,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工程使我校开展一个以“教学名师”为榜样,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活动,对于稳定我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至关重要。首先,从思想上要认识到这一举措是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名师的效应就是一所学校的效应,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措施。其次,要注意从基层培养抓起,从树立旗帜、建立团队抓起,抓好学校层次的名师建设。第三,要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的学术气氛,激发教师的创造激情。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无机化学教研室的唐宗薰教授荣获了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西北大学的两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都出在无机化学教研室,他们又同时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奖。还有两位教授获得了校级教学名师奖(西北大学定名
转贴于
为教学质量奖)。
名师为广大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使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敬业爱岗,扎实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校在这一工程建设中,讨论了“课程建设规划要注意什么”、“教学队伍建设难在哪儿”和“关于教学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严格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建设示范性课程。从2003年至今,我校有校级精品课程38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2007年度又有22门校级优质课程申请参评校级精品课程。唐宗薰教授主持的“中级无机化学”和高胜利教授主持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两门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全国得到了好评,影响巨大。其中“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已建设了资源丰富、界面新颖的网络资源(全国已有53个网站使用和传播),从学生学习到同行备课,多层面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发挥了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为国内同类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从教材到教案、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学习的完整的、可行的教学模式。该课程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制作精良的课件被众多网络纷纷转载,得到了兄弟院校学习和讲授普通化学课程的学生、老师的一致称赞:“是大家学习和讲授普通化学课程的好帮手”。
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工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冲锋
教材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立足于我国国情,学习国外经验,为国内服务,体现中国特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无机化学教研室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和唐宗薰教授主编的《中级无机化学》分别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教材突出了人本教育、实施差异教育的思想;着眼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合理解决了以往教材只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专业面过窄、直接影响对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能体现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与课程结构和内容缺少弹性、缺乏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目、不利于安排教学等问题。前者具有明晰的定位、实现“立体化”、全新的构架、很强的可读性和探索了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形式等特点,2007年荣获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先后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教材建设项目”。后者填补了无机化学与高等无机化学之间的“中等”水平,完成了同一学科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正如黄春辉院士的评价:“我认为作者自始至终在深度和广度上,在知识层次和编写方法上都认真地把握住了‘中级’这个位置。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符合教改方向的教材。”
四、“教学科研训练”工程是高等理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旨在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提高高等理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举措,取得了预期效果。在这项基金的资助下,我们化学系顺利入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陕西省“具有工学和医学背景的化学拔尖创新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篇6
关键词:美国;内华达州;教师评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部分中小学就建立了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成为一种常规的学校管理工作。然而,由教师团体创立的“新教师计划”(New Teacher Project)在2009年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显示,美国的教师评价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评价次数不够,评价并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行为,99%的教师被鉴定为“满意”,评价不能明显区分教师的质量等[1]。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体系也存在着这些不足,对于提升教师质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2012年的教学质量排名中,内华达州在美国所有州中排第48位,总成绩为“C”[2]。这一结果说明该州的教师教学水平较差,需要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内华达州参议院通过了Bill222号议案,为该州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授权成立了由15名专家组成的“教师与管理者委员会”(Teachers and Leaders Council,TLC)[3]。TLC的职责之一就是向州教育厅提供教师评价新方案,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式。2012年1月,TLC开始了全面的、新体系的开发工作,经过为期一年的酝酿、修订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新的教师评价框架。在一些学校试用后,内华达州教育厅于2014年9月正式批准了《内华达州教师绩效框架》(Nevada Educators Performance Framework,NEPF)[4]。目前,该州的教师评价就是依据这个框架来实施的,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标准、工具、具体步骤等方面,与以往教师评价体系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目的与功能
(一)目的
内华达州教师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分出拥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二是判断教师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基本要求。例如,教师是否帮助学生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师是否有效地与家长合作,教师之间是否有效地开展了合作等。
(二)功能
有效的教师评价是提高教师质量和公平分配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手段,因此,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是内华达州提升本州教育在全国排名中的位次的重大举措。NEPF指出,新的教师评价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教师的授课和引导,从而增加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并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二,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与评价者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关于自身工作情况的反馈。有效的教师评价不仅要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设立提供信息支持,而且要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帮助。第三,对于学校而言,有效的教师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包括师资的合理配置、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等。
二、标准
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维度,即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表现。其中,教师的教育实践维度包括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师的专业职责两个亚维度;学生的表现维度主要包含学生的学习成果(见图1)。
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体系是由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评估、标准和学生测试国家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Student Testing,NCRESST)开发的。玛格丽特・哈里塔基(Margaret Heritage)博士和她的团队在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标主要指向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对学生行为的正确引导能力。每条指标下对应3~4个具体标准,每个标准的得分为从高到低四个等级(见表1)。
教师的专业职责亚维度主要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产生影响的能力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设立不同的标准(见表2)。
内华达州教师评价的最后一个亚维度是学生学习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类数据加以衡量:一是能够反应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预期成长的数据,二是能够反应学生对该学科内容的掌握熟练程度的数据,三是能够反应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缩小的数据。只有在对这些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检验之后,它们才能被用于对教师的评价。[5]
三、工具
教师评价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应的工具,科学评价工具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师评价表。在教师自我评价环节,教师需要运用自我评价表;在结果分析与目标设立环节,教师和评价者需要使用目标设立和工作计划表。表3列出了内华达州教师评价的常用工具。
四、基本步骤
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一)教师自我评价
内华达州教师评价的指导性原则是评价要由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完成,而非仅仅将教师置于被评价的位置,即教师应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师评价的过程之中[6]。教师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有主动权,他们主要分析学生的成绩,并对自己的教学表现进行反思。一方面,教师借助《自我评价表》,结合州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职责的评价标准,给自己打分,并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借助《目标设立与工作计划表》,结合自我评价的结果,拟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行动计划。
(二)结果分析与目标设立
首先,在评价前会议上,教师向评价者提交依据自评结果填写的《目标设立和工作计划表》,包括教师拟定的目标、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及检查自己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其次,评价者、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共同讨论,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对教师提交的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最后,拟定出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又与学校、地区和州的教师评价标准相一致的教师工作目标和计划。
(三)共同收集相关信息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和评价者之间对话、合作和采取行动的依据。教师在评价者的支持下实行已制定的目标和计划,并由评价者收集能够反映教师达到教师评价标准程度的信息,为最后评定教师等级积累事实依据。
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是观察,评价者直接进入课堂,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亲身观察。评价者可选择两种观察方式,即正式课堂观察和随机课堂观察。在正式课堂观察前,教师和评价者召开观察前会议,并运用《观察前会议表》对即将展开的观察进行讨论,使双方都明确课堂观察的重点和标准。在观察时,评价者运用《课堂观察表》做好相关记录。在观察后,评价者要填写《信息检核表》,将观察到的教师行为与州教师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另外,教师和评价者要参加观察后会议,并运用《观察后会议表》对观察进行分析和讨论。随机课堂观察是指根据需要随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评价者和教师不需要召开观察前会议。
(四)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的目的是加强教师和评价者之间的对话,确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正确和充分的了解,发挥形成性评价的调整和导向功能。中期检查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教师需要分析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结合第二步中设立的工作目标进行对照检查,并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调整,确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教师和评价者在每一个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教师表现评定方面,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中期检查是影响教师最终评定等级的关键,在反思和检查中评价者帮助教师发现先前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修改工作计划,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总结与评定
评价过程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评定,是每一轮教师评价的终结。评价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结合教师提供的数据、信息以及个人总结,并对照NEPF中规定的教师评价标准,对教师作出总结性评定。对于教师得分的判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评价者依据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对各个部分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将各亚维度下的指标平均分作为亚维度得分。第三,将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职责两个亚维度的得分分别取平均数,同时填写《教师教学实践亚维度得分表》和《教师专业职责亚维度得分表》。第四,教育实践维度在整个教师评价中占50%,其中教学实践亚维度占35%,专业职责亚维度占15%。教学实践亚维度分数的35%加上教师专业职责亚维度分数的15%得出教育实践维度分数。第五,评价者填写《教师教育实践维度得分及等级评定表》。
评价者通过对教师教育实践(50%)和学生表现(50%)两个维度的判定,得出教师的最终等级。评价结果把教师分为四个等级,即高质量教师、熟练教师、发展中教师和不合格教师。最后,评价者要形成一份终极评价报告,在获得教师本人认同后,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五、对不同类型教师的评价
内华达州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不同的评价(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体系具有严密的程序性和很强的针对性。该体系考虑到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处于不同水平的教师采取区分性评价,即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差异化的评价来促进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区分教师和监督教学的办法。
六、启示
(一)增强评价标准的完备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其衡量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内华达州教师评价标准全面、细致、层次清晰。该评价标准在检查学生表现和成绩的同时,还考核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并且涉及教师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合作能力。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目前实行的教师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教师评价理论上的要求与实际中的做法出现了明显的反差[7]。教师评价的标准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教师就是好老师”这样片面的教师评价观。因此,美国内华达州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第一,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与同事合作、与家长沟通、学生成绩等。第二,每个评价标准下应设立不同水平,赋予不同的分值,这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细化,便于区分教师的实际表现。
(二)突显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是美国内华达州教师评价的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和参与权。目前,虽然我国一些中小学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吸收到评价的主体当中,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权重很低,真正的评价主体还是学校领导和各学科组的负责人等[8]。笔者认为,要突显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评价者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用“以人为本”的态度对待教师。在与教师的对话和沟通中相互理解、协商,给教师充分的自。第二,教师也应加强评价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深刻认识到通过自我评价能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并主动地与评价者沟通,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三)加强评价过程的系统性
美国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过程包括五个紧密衔接的步骤,即教师自我评估、结果分析与目标设立、共同收集相关信息、中期检查、总结与评定。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只有加强评价步骤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保证评价取得成效,达到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目的[9]。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教师评价的系统性。第一,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紧密衔接。评价实施者在设置具体环节时,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各部分配合周密才能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第二,评价过程要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收集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并将结果进行量化,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对教师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注重教师评价的差异性
美国内华达州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在承认教师具有差异的前提下建立的,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是一个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然而,我国的教师评价缺乏弹性,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一项关于中学教师评价现状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不满意[10]。中小学教师评价几乎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存在着严重的“区分性缺失”。教师评价要想促进教师的发展,就要兼顾教师的差异。一方面,教师管理者和评价者在观念上应该承认教师差异,评价制度要与人相适应;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差异性,包括教师个性特征差异、专业发展过程差异、专业发展目标的层次性差异等。
(五)充分利用教师评价的结果
美国内华达州教师评价的结果会作为下一轮评价的重要参考,被评为不同等级的教师在评价中会接受不同的考查。教师评价不只是监督和管理的手段,更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手段。评价结果的获得并不是评价工作的结束,要想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使用评价结果。然而,我国的教师评价结果主要是作为教师奖罚的依据,如果评价的结果好,就会受到奖励并且被树立为典型,但如果评价结果差,就会对该教师加以批评和惩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内华达州的经验,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帮助教师成长。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重视,将评价结果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参考。除此之外,评价者应该对教师评价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和综合分析,帮助教师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他们提出指导性建议。只有各方面都能科学得利用评价结果,教师评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2]Neva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PF Teacher Evaluation Guidelines[EB/OL].http://doe.nv.gov/Boards_Commissions_Councils/Teachers_ and_Leaders_Council/2013_Agenda_and_Minutes/Resources_Library/2013/June/13_06_14_NEPF_Teacher_Evaluation_Guidelines/,2014-12-20.
[3][5][6]Neva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PF Tools Protocols[EB/OL].http://doe.nv.gov/Boards_Commissions_Councils/Teachers_and_Leaders_ Council/2014/September/NEPF_Tools__Protocols-Sept_2014_(1)/,2015-01-20.
[4]Neva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vada Educator Evaluation[EB/OL].http://doe.nv.gov/Boards_ Commissions_Councils/Teachers_and_Leaders_ Council/2012_agendas_and_minutes/2012/November/2012-11-2_TLC_Teacher_Listening_Tour_ppt_-_James_-_11_02_12/,2015-01-18.
[7]谢安邦,侯定凯,王婧莉,顾玲玲.走向多元、综合的教师评价――当前我国教师评价研究述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35.
[8]卞金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77-78.
篇7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任务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2-03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目前我校基础课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文本、动画、图形、声音、图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不明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训练不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缺少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学进度过快,学生几乎不记笔记。为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任课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任务教学法,建立了网络课程平台,开设了“仪器分析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专题,介绍了前沿科学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实行了学生讲习题老师点评的新的习题课模式,改变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方式等。本文的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总结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成效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一些建议,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并广为应用语言学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学生中心,从做中学”,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任务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关系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路径。目前任务教学法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在理工农医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
二、任务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和农学类2011级和2012级17个班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进行。具体任务为“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和“分析化学测定方法的比较”两大主题,两大主题又分为分析化学在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林业科学、水污染检测、土壤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蛋白质、地沟油、水硬度、铁、化学耗氧量、Vc测定方法的比较等十二个具体任务。任务教学完成的过程为分配任务、分组讨论、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文献消化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汇报提纲、制作汇报PPT、全班汇报、撰写论文等具体步骤。每班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十五个同学,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组长负责本组任务教学的完成。任课教师在介绍任务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办法后,给学生介绍并上网演示了文献查阅的具体方法,详细介绍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和要点等。任务教学结束后,学生民主选出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教师对获胜小组成员进行奖励。教师对每个学生在任务教学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三、在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是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作为大一新生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到任务教学法,对这种教学方法我们感到新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去。通过参与和完成任务教学,我们感到自己查阅文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与人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制作PPT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们喜欢任务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任务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体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学(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与现代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任务教学法摆脱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满堂灌”的弊端,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任务教学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被”学习与主动学习角色转变的一次飞跃。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该任务的完成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所学专业与分析化学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科交叉点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希望在更多的课程中能引入推广任务教学法,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大学教学活动中去。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任务教学的成效会更加明显。
1.考核制度的改革是任务教学法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但不可否认仍有个别同学参与任务教学的热情还不高,重视程度还不够,把任务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课外兴趣活动,有应付任务之嫌。有些学生担心在任务教学中的表现不能被老师肯定而心中没底。究其原因是任务教学的考核方法与学业成绩无太多关系。大一新生多年接受应试教育,其应试观念尚未转变,而当今大学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分数,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任务教学不能脱离这一实际。目前的任务教学过程虽有一些考核项目,但还不够具体,考核内容还不够多。在任务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表现的考核,应将学生在任务教学中的积极性、参与度、表现情况、知识掌握程度、任务完成情况、能力提高幅度等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课程成绩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通过任务教学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脱离考核的任务教学,仅凭学生兴趣来开展任务教学,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让所有学生百分之百投入,但加强学生的考核、奖惩分明是圆满完成任务教学的重要保障。
2.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相比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任务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关系,学生变成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完成任务获得知识的指导者。任务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应用实践中,任课教师为学生确定了具体任务,制订了详尽的实施方案,介绍演示了文献检索方法,详细介绍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和要点,对实施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检查,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了总结。但我们认为,任课教师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指导。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任务教学法,由多年的被动学习者突然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在很多方面还不习惯、不适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任课教师在安排任务教学后,应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应对学生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应随时关注学生任务完成的进展,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对学生面临的困难给予具体的帮助,应督促检查确保任务教学的顺利完成。只有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才能实现。
3.任务成果汇报形式应更为丰富。《无机及分析化学》任务教学法成果的汇报模式为“ppt+学生汇报”,任课教师采用这种模式的初衷是提高学生制作ppt的能力和演讲能力。毫无疑问采用这种模式确实显著提高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问题是现在实行大班上课,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六个小组汇报人都用同一种模式汇报,就显得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持久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也就很难使学生掌握全部汇报内容,任务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汇报方式。在“ppt+学生汇报”这种汇报模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成果与同学分享。只要学生能够很好地展示任务成果,小话剧、小品、相声、动画、打油诗、顺口溜、猜谜等汇报形式都可以采用。应该允许汇报形式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才有利于听汇报的同学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得任务教学法成效更加显著。成果汇报环节中同学们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过多地关注PPT效果和汇报人的表现,而忽视“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和分析化学测定方法的比较”这一主题。二是有些汇报人制作的ppt过于花哨,插入了较多与所研究课题无关的流行元素,不适合于学术活动。三是ppt颜色搭配和文字大小不合理。这方面的问题任课教师要更多的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另外由于是大班上课,汇报人较多,教师给定每个小组汇报的时间仅为13分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汇报人很难将汇报内容讲述清楚,很多内容只能寥寥数语带过。建议增加小组汇报的时间。汇报人汇报时应把握住重点,内容的安排应详略得当。汇报人还应增加与听讲同学的互动。只有这样任务成果汇报的效果才会更好,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大。
4.应精心选择学生完成的目标任务。任务型教学在文科特别是语言学科中应用十分广泛,而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应用较少。这是因为文科教材中语言叙述性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多是一些明白易懂的知识,而理工科教学内容大多抽象、高深、难懂,公式符号较多。在理工科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任务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任务教学法实践中,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由老师确定。具体任务为“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和“分析化学测定方法的比较”两大主题,两大主题又分为分析化学在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林业科学、水污染检测、土壤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蛋白质、地沟油、水硬度、铁、化学耗氧量、Vc测定方法的比较等十二个具体任务。由于所完成的任务紧扣教材,学生对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不同测试任务的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增强了同学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自觉性。我们认为任课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学生完成的任务,所确定的任务应与课本内容契合度较高,应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且完成难度不应太大。另外,学生所完成的任务不应太类似,各组任务差异性大些更好,这样同学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建议可以把“如何查阅科技文献”、“如何撰写科技论文”作为一项任务来让学生完成。
5.应改进分组方法,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任务教学分组是机械地按学生学号的单双来进行的,这种分组方法没有考虑到同学的性别、能力差异和特长,导致小组成员的构成不尽合理。比如熟悉计算机和擅长做PPT的同学过于集中在一个组,而另一组缺少这种特长的同学;男女同学过于集中不便交流,等。每组15个同学人数太多,同学均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任务分配过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建议分组应更小些,每组7~8个同学为宜,每个同学承担2~3项具体任务为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承担不同任务的同学交流还较少。建议任课教师改进分组规则,增加小组讨论的次数,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改变小组中分工容易分家的现象。
任务教学过程中小组长是教师与学生间联系的桥梁,承担着领导组织小组成员完成任务教学的重任,小组长的作用能否很好发挥直接影响着任务教学的成效。应选择具有领导能力、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的人选。组长应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具体任务,应督促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及时组织同学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好承担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制作PPT以及成果汇报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和任课教师沟通,求得教师的支持和指导。
四、结语
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实践表明,任务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任务教学法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任务教学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缺陷,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任务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改革,任务教学法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会愈加明显,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任务教学法也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期待任务教学法能在更多的课程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2001(6):32-34.
[2]高勇,于来虎.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3):31-34.
[3]孙娜,李丽霞.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5):151-15.
[4]芮光伟,蒋珍菊,岳松.农科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75-76.
[5]魏天娇,王艺儒,黄森.在农科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的成效和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14-16015,16018
[6]王伶.任务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模式在外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55-57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12)
篇8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国际性的交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适应这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给“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已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缺乏明确性、一贯性和系统性,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教学重点放在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尽管也进行过“大学英语”分级和分课型(视听说和读写译)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照顾到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具体英语学习需求。但是,“大学英语”教学隐藏的致命弱点没有得到克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只有“大学英语”视听说和读写译两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依然在关于听、说、读、写、译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中纠缠,人为地割裂了语言的整体性。
这种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使大学英语教育和中学没有太大的区别,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在这种定位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考试过后就没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课堂上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主要是对语法、词汇等的仔细分析,很少注重语用教学,大学生在校时英语口语和写作成绩都相当好,但因为不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无法满足具体的工作需求。在2009年大连的国家IT人才招聘大会上,戴尔、惠普、华为等200多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需求职位,但是在2万余人的应聘者中,有60%的人因尚未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落选,其英语水平与职位所需要的英语能力相差甚远。这种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成为制约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瓶颈。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化”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规划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确立了方向。“大学英语”不再只是一门普通课程,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从基础英语技能培养逐渐转到专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与专业岗位有关的外语工作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阅读英文原版的专业书籍、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服务。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育要“以面向国际和跨文化的理念为中心”,着力拓宽学习者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英语不能只单纯作为一种思想交流工具,而且要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有承载、传承、建构特定文化的功能”与机制,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学习的过程。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识和行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多语种表达能力;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都有较深的领会;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因此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由于语言与文化和思维不可分割,英语课不能只作为一门纯语言知识技能课,而且是一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格个性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识课程。教学理念应以知识为主,通过知识学语言,熟悉异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专业知识,使语言学习更加接近自然习得状态。要强调“文以载道”,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思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这样才不至于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迷失方向,做出有损国格和人格的行为。
2.教学方法
“根据相关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以及Krashen的输入论、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论、Reid的知觉学习风格论、Vygosky 的最近发展区、Swain的输出论等,外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协作探究式、互动反馈式、意义学习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调整式等具体教学模式。”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输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教师应尽量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时间,教学内容要融入各种课堂活动中,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活动、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提出对于问题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材方面,教师不仅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开发与语言对象国有关的文化知识,要注意开发与语言对象国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交际文化。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来源广泛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所需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性内容,以纸质资源、音像材料、网络平台、语料库等形式呈现,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某一专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独自探索、研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能力。
语言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知识的延伸,活动可以在校内和校际之间进行,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大面积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环境,实践和拓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如开展英语角,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视新闻,创办英语广播电台、英文期刊,组织英语专项比赛(词汇、听力、演讲、写作、小品等)和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还可以跨越国界,让中外学生共同组织夏令营,在系列特色运动中体验异国文化特点,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展国际合作教学、国际教室,网络虚拟社区,定期组织不同国度的学生进行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增进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关注和理解,便于更好地与国际人士沟通和交流。
3.课程设置
2001年,教育部发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争取国际留学生资源,教育部从2009年起开始在我国高校大力推行全英语课程。复旦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二学期就开设了101门全英授课的专业课程。为了应对这种全英语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一门衔接性的课程。这一项任务完全可以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而且,随着高中新课改在全国20多个省的施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毕业生已经具有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果还是以基础的语言技能培训为中心的话,就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这种教育的新形势,“大学英语”应该构建技能本位课程和内容依托课程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1)开设语言技能课程,包括“高级听力”、“高级口语”、“高级阅读”、“高级写作”和“高级翻译”。高级听力课以BBC、VOA、CNN、CCTV-9和西方电影作为素材,使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培养高超的听力技能;高级口语课培养学生公共演讲、商务演讲、学术演讲、演说与辩论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国际性的学术和商业活动奠定基础;高级阅读课程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和报刊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高效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高级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创意写作能力;高级翻译课程包括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翻译。
(2)开设内容依托课程,包括“科技英语”、“工程英语”、“商贸英语”、“软件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帮助学生熟悉相关专业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篇章特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全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设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和系列讲座。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国际思维和世界眼光,通过学习“中华文化”课程,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使中国学生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广采博收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篇9
论文关键词:一体两翼;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特点;教学管理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也认识到抓好教学质量是办学立校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的教学建设为例,浅谈青年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办学指导思想
我院1999年创办,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后,经过8年的研究与探索,将增城学院的办学定位于: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思想;以“一体两翼”为人才的培养模式。计算机系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学院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10年的办学实践,将计算机系的办学模式定位于:“一体”指的是计算机的应用及研发能力,“两翼”即是管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四种能力。
二、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与其他民办高校一样,我院师资的现状也是“两极分化”、“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计算机系的专任教师共4O人,其中年轻教师33人,年龄介于25—35岁之间。本科生l2人,硕士生l7人,在职博士4人,初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l9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比例极少,大部分的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经验及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年轻教师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
首先,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从全局上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日常的工作会议、培训及自学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认知水平。
其次,要对教学对象的共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共性:
(1)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但贫困生也不在少数,贫富不均使学生容易产生物质上的攀比。
(2)尽管民办高校中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不够强,自觉性较差。
(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管理难度大。
(4)学生业余专长较多,但学习动力不足。
最后要对各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融会贯通,传授知识才能承上启下。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与办法
1.举措
我院计算机系抓教学质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发动教师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经验,重点加强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师都具有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加强典型示范,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以老带新,总结传授经验。
(2)从能教学人手,培养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本领,能说课、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喜爱听课。
(3)加强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用技术及研发技术带进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学充实教学内容。
(4)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加强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和决策能力,把权、责和服务三者统一,带动年轻教师。
2.方法
(1)必须在备课下功夫。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tf-]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属于专业基础及先行课的应以细讲为主,属于专业技能课的应结合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及先行课程的内容慎选教材及例子来进行讲授。必要时教师也需先消化基础课及先行课的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备课。这样就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或学生对知识认知不全面的问题。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每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设计好教学流程。把讲授的大致内容进行记录及讲授时间进行标注,这样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时问的作用。备课中如发现内容过多时间太长的应分开课堂来进行讲授,避免碰上课间休息导致下节课又必须重复讲授同一内容的问题。如时间较为宽裕的可安排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或做练习。
最后讲授前预先演练一次,这样教师能对自己安排的内容更好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也可避免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
(2)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说课艺术。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教师的“说”课艺术上面,绝大部分教师都遇到过不知如何“说”课的问题,甚至在讲课过程中出现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果教师缺乏语言方面的素养,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用“说话”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不能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年轻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培养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把课说好、说活、说得生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和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课堂的教学。
教师在培养的个人语言艺术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学结:
1)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2)适当使用自然得当的身体语言。
3)善于运用情感性语言。讲课时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教学。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年轻教师必须学会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组织行为学”教学为例,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模拟情景法等等。教学中播放一些录像片段,引入企业的情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聘请企业的高管到课堂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应用面授个人的管理经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善于掌控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其重要性就如乐团中的指挥官。要从全局去“察言观色”掌控课堂,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情绪及课堂的气氛。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面露倦意、低头交耳等现象的时候应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学会合理控制时间,按教案上备注的时间,调整内容的讲解速度,另外可以在讲台放置手表,一方面便于观察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断看表的尴尬。
(5)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须从两个方面明确和强化教学质量观:首先要明确知识传授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自学质量评价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当堂课程的管理,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目标定位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办法进行引导和管理。
各年级学生状况的不同表现:
1)大一学生是:对新环境兴奋、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知识的盲目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2)大二的学生是:开始为未来知识的应用有新的定位和奋斗目标,从参加社会活动逐步转向和专业发展方向相对应的学术活动,重视个人技能的培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3)大三的学生是:对将来的就业和读书进一步规划,是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人、事、物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有选择地接收知识和外界的新信息。
4)大四的学生是:大四的课程以专业选修为主,同时开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课程的任务虽然不紧张,但学生压力大,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甚至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与找工作无关的知识有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需要就业的指导和行业发展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低年级的学生应是以导学为主,教会学生如何自学,横向灌输专业知识,侧重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引导学生诚信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要从将来就业方面纵向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行业发展方向上引导学生建立创业的心态,多引用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
(6)敢于创新,善于走出个人教学的困境。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多年后会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习惯。部分教师针对熟悉的课程的实际应用了解不深,很多知识传授限于“纸上谈兵”,甚至考试卷子每年变化不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习惯一旦成形很难改变,即使个人深感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也因为习惯的惯性原因难以变化。
同时在大学教学中避免不了同一个老师教同一个专业几门课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熟悉后会产生视觉疲劳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学会适当地搭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个人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长期的接触中都“备感新鲜”。
(7)大胆创新,不断尝试考试方式的改革。课程考核的改革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不断创新的体验和总结。要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考试的目的考的是学生实用能力而不是记忆力,可以采取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和平时考核的比例来逐步减小期末考试的方式。
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采取论课考试与实践应用技术水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变一锤定音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除笔试外,加入以实践制作“智能化电子产品”实物和设计资料作为确定理论课的成绩。有些基础理论课只能以笔试为主的,可采用闭卷、开卷或答辩的方式考试,例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只有采取这种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才能真正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进教学改革。
(8)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围绕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计算机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五个方面进行。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38%提高到45%。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重视具体的操作,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确的术语,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个人理解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大胆提出科技创新理念等,教师予以归纳分析,这样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并切实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教师直接传授要深刻得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9)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则,表现出真诚、温暖的心理氛围,它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互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感情距离。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爱去关心学生,多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效化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75-01
现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小学数学迫切需要运用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聪明才智,以推动课堂进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其运用的实施方法和改进对策提出以下见解。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小学数学课堂仍延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热衷于为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点,殊不知这样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等于损害教学效益。在素质教育趋势空前加强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应顺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新形势,不失时机地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信息时代下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有条不紊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明确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导学功能,认清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儿童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和探索欲旺盛的群体特征,在新知识点导入时,变以往教学的“主动灌输”为学生“主动地探究”,彻底克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与枯燥、乏味、单调的传授模式,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场景,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们受到课堂的熏陶与感染。
例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时,教师若像以前“凭空”的传授新知识,则学生会丧失听课的激情与学习的兴趣。经由多媒体展示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生活实物后,学生们便会真正地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大家看到多媒体展示出水杯和堆积后的粮食,便会知这两类物体分别对应的是“圆柱”和“圆锥”两种几何图形,在领略生活中的数学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欢愉。与此同时,在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要提前制作圆柱的表面展开后的构造,不再沿用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不加强自身理解的教学方法,学生看到多媒体所展示的直观组合图形,便不难理解计算方法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强化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推进高效化课堂的建设
小学数学课堂要走向高效,还离不开互动模式的应用,在数学课堂氛围中,教师应让学生产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并营造小组探究的课堂氛围,鼓励大家借助于“群体伙伴”的力量,克服“一对多”的教学弊端,通过问题的设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个人的主观创造性,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理解,同步“消化”知识、不忘深化方法。这样一来,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例如,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先给学生提问:怎样画一个圆,使其与给定的圆相互重合。问题安排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探讨,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经过群策群力,学生们参考教材性质得知,同一个圆内,其半径是有无数条,并且相等,若要做一个相互重合的圆,也就是半径与原有的圆的半径相等,圆心在同一个位置。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氛围的创设,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自身也能掌握更多的数学思考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图文并茂的优势,挖掘学生潜质
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单单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手、脑并用,开发聪明才干。小学数学的概念极多,因小学生的年龄太小,语言理解能力不健全,对教材专业化的表述往往不能理解透彻,这便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辅助学生理解,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以此为学生接受、掌握新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学习“分数”时,学生们乍一接触,可能会对分数的概念及加法运算的原理不清楚,教师要用多媒体图形的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克服理解“盲点”。大家看到多媒体上显示的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便是1/2;相应地,计算“1/2+1/2”,除了运用分数加法法则外,还可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表示出来,大家看到用图形表示的“分数加法”,得到的结果是“1”。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解决大家的疑惑与教学难点,更好地提升课堂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小学数学教学需完全摆脱过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自觉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在创新课堂教育方式的同时,力求教学的形象化、简易化与高效化,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自信心和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解答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热情,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徐亚秋.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2]张艳英.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3]张文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