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

篇1

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弱化、不合理支出情况复杂化以及会计核算的实效性保证等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不断探索,强化监督,在职能上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深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必要性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工作的理论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集中核算工作中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双向要求。

1.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工作的理论要求

理论上讲,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是财务工作分工不同的两个部分,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数据基础;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制度保证,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虽然在职能、内容、方法、作用等方面各有侧重点,但同时二者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要筹集好、投放好、运用好资金,要借助于会计核算的各种资料、数据,去计算、去分析,才能正确进行各种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要发挥好会计核算职能作用,也必须依据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与监督。集中核算后,在职能划分上明确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仍由原单位行使,核算中心只负责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这样就在制度运行伊始,客观上将两个职能分离开来。要在集中核算工作中同时发挥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工作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2.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发展要求

在集中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形式,会计监督是核心,核算中心实质上应是一个监控中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只是会计集中核算最基本的要求,核算中心如果单纯搞会计核算,就失去了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意义,也达不到改革的最终目的,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根本要求。

3.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核算单位财务工作的需要

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存在的一系列财务问题及自身改进的局限性都需要核算中心的支持和服务去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一直以来比较薄弱,集中核算后,单位对核算中心的依赖性增强,许多单位都认为账交到核算中心,单位便无事可做了,进而出现了财务管理进一步弱化现象,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已迫在眉睫。

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前提

1.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集中核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集中核算事业的灵魂,工作人员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专业素养是获得报账单位认可和尊重的前提。只有精通专业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圆满地解决好问题;只有不断的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才有可能把握住文件、

转贴于

政策的精神实质,把文件的精髓宣传给单位,也才能保证为单位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2.两手并抓,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集中核算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运行的前提,也是严明管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关键。核算中心不但应加强对工作制度的建设,更应加强对业务制度的建设,做到单位事事有制度,工作项项有要求,人人肩上有职责,使集中核算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措施

1.转换审核重点,深化财政监督

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是通过对票据的审核来进行的,但不能仅将会计监督停留在原始凭证的审核上,工作重点应从整天忙碌在报账和记账的具体事务中逐步向会计审核和会计监督转化。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练兵,培养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敏感,提高他们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2.积极参与单位活动,保证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参与单位活动,特别是重大活动,是会计核算紧密结合单位经济业务实际的要求。要取得核算单位的理解,争取对重大活动的参与权、重要会议的旁听权、重要决策的财务发言权以及一些日常事务的知晓权,并定期深入核算单位,对其经济活动准确、全面、及时的了解。

篇2

关键词:规范;会计核算;勘察设计;项目管理;支持;促进

国内勘察设计单位曾经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事业单位,对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多数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后,开始按企业会计制度对项目进行会计核算,但项目管理却延续多年形成的模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笔者在担任类似企业财务总监期间,仔细研究了项目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在考察了几家同类企业的基础上,研究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对项目管理的作用,发现核算方法的改变不但可以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而且可以在项目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项目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从而增强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一、传统项目会计核算的现状及不足

传统勘察设计项目会计核算方式下,往往以开具的发票作为确认收入的凭证和依据,按实际收到的发票在规定比例范围内结转成本,并没有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三章规定的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部分企业出于对应收款的控制需要,甚至在实际收到项目款项前,不管成本发生了多少,一律不允许确认项目成本,造成项目收入和成本无法合理配比,从而无法及时核算项目的成本支出情况和盈亏情况,此种核算方式下,会计应有的“反映和监督”职能大打折扣,会计和企业项目管理各自独立,会计只起到记录和报账的作用,对企业项目管理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会计核算对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作用

(一)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促进项目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

如果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较规范的会计核算,需要具备较多的项目基础资料,如立项资料、勘察设计或服务外包合同、项目推进计划、项目预算,以及人工工时定额、费用定额、项目完工程度确认表、实际成本费用支付确认表等,这些资料既是财务部门确认项目收入、开具发票、审核成本费用和结转项目成本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风险管理和推行项目绩效管理的基础资料。目前较多勘察设计单位,尤其是采取类似“包干设计成本”的单位,没有建立基本的定额资料和成本费用预算资料,甚至没有建立项目推进计划及控制方案,这些重要基础资料的缺失或不完善,使企业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大大减弱。通过适当的会计核算制度的调整,实现对这些资料的强制要求,可以有力促进相关基础工作的完善,从而增强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支持和促进项目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本控制

由于勘察设计专业的细分,勘察设计项目,尤其是较大的项目,往往涉及较多的专业和部门,实施周期也相对较长。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其资源配置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对总成本有较大影响。通过较规范的会计核算,完成项目预算总体控制下的费用归集与分配,并及时提供项目成本费用的明细构成、权重等重要信息,为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经理调整项目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外协资源及其他资源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时机提供支持。同时,可以通过专门的项目IT管理系统或ERP系统中的设置,实现对成本、费用的严格控制,从而控制不合理支出,保证项目经济效益。

(三)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促进项目的进度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项目收入、成本的会计核算应与项目完工进度相匹配。严格按准则进行的项目会计核算,需要在各个项目每一期收入确认和成本结转时,分别依据各项目经理、项目管理部门、技术质量部门等职能部门共同确认的项目完工进度进行相关会计核算,从而促使项目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关注项目推进横道图、网络图及其他相关的项目计划,定期关注项目实际进度和客户要求,进行差异分析,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或赶工方案,从而保证项目工期,降低项目成本。

(四)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企业推行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促进内部公平的重要工具。优秀的绩效考核方案通常设计较多合理、适用、可测量的量化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计算量化考核指标能否及时获取充分、必要的基础数据,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进而影响考核方案导向,对项目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规范、精细的项目会计核算及其过程资料,可以为绩效考核及时提供所需的高质量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为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五)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为项目分析和项目管理改进提供支持

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所形成的大量项目资料,是企业分析改进项目管理的珍贵资源。通过分析同期、同类、相似规模的不同项目,可以对不同项目团队的单项和综合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同期、同类、不同规模的不同项目,可以总结规模差异对成本效益的量化影响等等,基础数据可以为改进项目管理进行各种个性化的分析提供支持,从而不断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三、规范会计核算如何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规范项目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直接改变相关人员多年的工作习惯,甚至还会引起相关人员的利益变化,因而推动阻力大,效果易打折扣,故需要企业管理层在理解和认同核算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项目会计核算规范工作,多方动员,大力推动。在具体方法上,不但要系统布置和计划,落实总责任人及各板块负责人的责任和工作时限,还需落实跟踪反馈与实施效果评估相关机制,并及时兑现相关奖惩。只有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才能实现项目核算工作的规范,进而对项目管理发挥支持与促进作用。

(二)精心设计会计核算相关规范性文件

进行项目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需要在深刻理解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精心设计项目核算有关的制度、方法、流程、表单和其他附件,既要包括财务系统内部相关核算流程、会计处理方法、相关表单及附件要求,也要包括以财务系统为主导的项目预算及执行制度、项目完工进度及项目成本确认制度等相关规章和流程,以及非财务系统基础工作的配套要求。初始的会计核算规范性文件的系统性和设计质量,直接影响项目会计核算转型的推进效果,也是发挥会计核算对项目管理支持与促进作用的关键步骤,也是减少后续改进难度、增强团队信心的重要因素。

(三)努力提高会计团队的核算水平

规范项目会计核算,对企业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对多年来一直从事简单会计核算且没有持续学习习惯的核算人员。他们不但需要改变观念,去关注企业勘察设计项目管理中涉会计核算的所有过程,而且需要系统学习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基本规定和细节要求,学习新制定的项目预算及执行等企业文件,真正理解相关规定中关于规范项目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为此,不但要组织对会计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和流程的培训,而且需在调整核算方法的前期及过程中,及时组织研讨具体案例,将相关核算要求落实到位。

(四)各专业技术带头人及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持续改进

篇3

关键词:财务集中核算 实务 利与弊

近几年来,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会计监督和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搞好会计管理,对防止资金被浪费、挪用和截留等违法乱纪腐败现象的发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遏制作用。在我们国家出台《会计内部控制规范》,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和一系列财务改革制度,如会计委派制、集中采购等措施,推动了各企业逐步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可以说这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收支体变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这种会计集中核算也是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殊形式。从总体上必须加以肯定和保护,但是它又需要进一步提高、完善,因为在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实际工作过程,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财务在集中核算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在认识上进一步对加强会计核算,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深理解,切实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进行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才能真正达到强化财务管理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1.要充分认识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职能以及实行它的作用所在

1.1必须看到它是一种新型会计管理模式,而且是集管理监督和金融会计服务为一体。从基本职能来说,是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和分户核算。核算中心按照统一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科目列入预算,对内外资金实行统管,使开支有单位领导审批,同时又有会计统计中心审核才能入账,这势必从制度上就能使各预算单位的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1.2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预算执行严格、强化了会计监督、确保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效、合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可概括成六个“有利于”:一是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有利的;二是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根本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有利的;三是对严格实行内控制度有利;四是对于上报财务报表准确、及时有利;五是对于管理好资产有利;六是对于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有利。总之,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职能和应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应予充分肯定,对此不能动摇。

2.关于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容易或者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从规范财务管理这个大前提下,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行的工作中还存在必须克服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对此必须敢于面对,设法克服或者尽量避免其不良影响产生。

2.1对应负主要责任的会计主体定位不明确,使得不少单位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反倒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因为财务核算中心研究的是原始票据,只是在为单位记账,至于相应交易是不完全合规合法则不能保证。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2.2核算人员无法行使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监督。因为在形式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相关人员势必脱离本单位具体会计实际业务,当然就会使这些人员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不能实现。

2.3这种管理模式不能节约内部成本费用。这里有个倒挤法,也是集中核算模式下各二级单位的共识。

3.正确分析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产生问题的基本原因

3.1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宣传不够,执行也缺乏力度。此项工作实行过程对于各单位来说,集中核算都是自上而下的,各单位就是服从和执行的问题。事前财务中心应对核算后的形势、今后单位职能进行正式系统的培训学习,大张旗鼓地公开宣讲,否则各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执行不力。

3.2不按时定期召开例行的财务工作和财务推进会。财务核算中心不能光忙于应付日常业务,必须定时召开财务工作会,进行相关的通报、规范和要求,及时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焦点,不要使问题成堆。要及时总结,推广集中核算后的经验和成绩,通过财务推进会的形式激励广大财务人员和报账员。

3.3有关领导没有做到观念更新。很多单位在实行财务核算后,仍然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不注意关注并学习财务管理,仅仅考虑本单位成本是否超预算是不行的,要随着财务集中核算的推进,积极主动地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行。

3.4缺乏具有相当力度的奖励工作。财务中心要大力宣传,表彰成本管理中节约费用成本的先进单位,要使员工真正受到激励,从理念上树立“节约费用成本先进”的思想意识。

3.5财务中心相关人员忽视对二级单位的调查研究。财务中心下达预算指标要做到准确科学,处理好企业效益和成本预算的关系,财务中心人员应经常去二级单位了解情况,多组织各科室人员了解基层情况,调研形式可以多种,但要注意不给二级单位带来负担。

4.要进一步全面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各种措施

4.1要实施责任会计制。根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时,财务管理必须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原则,要研究确立责任会计制问题。在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之间,单位的报账会计要起到枢纽作用,同时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应该积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目的是为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同时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可见责任会计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4.2在财务集中核算过程一定要注意把握好集中度。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提高此项工作质量,健全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使之达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且真正在实践中其可行性得到检验,同时要把握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双重职能,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4.3要建立健全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调动其监督的积极性。首先要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使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其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抛弃名利、严于律己、热心服务。再次,核算中心要制定对二级单位和报账员的奖励制度,走基层,转作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篇4

关键词:会计定义;会计定位;回归单位

一、关于“会计”一词的诠释

1、从字体看,“会计”一词有繁体和简体之分。“会计”的繁体字写作“”,“”的上部为“人”表示一个人,整个下部为“曾”表示对单位曾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处理,下部中的“一”像横放着的一把算盘,中间部分像打开的账簿,“日”表示每天或定期,连贯起来的意思是:会计人员每天用算盘算账,并在账簿中反映,同时也可以从账簿中查阅,以便报账。“”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言”字旁,说明会计人员最终要将结果说出来,右边“十”可理解为“加”或“十天”,“”的基本意思就是将零星分散的财物进行登记起来,并正确地、真实地加以计算。“”一词的意思就是每天的核算加定期的计算,同时应将核算、计算的结果加以反映。“会计”一词的简体字由“会”和“计”组成。“会”字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一个“人”字,说明会计工作需要人去完成,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很多单位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也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下面是一个“云”字,表示会计工作的结果要由会计人员向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描述。“计”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的“言”字旁,原意是“口头说”,广义的“言”包括口头的、书面的及其他的记录、计算和报告工作;右边的“十”的意思同上。“会计”一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由会计人员去记录、计算和报告的一项工作,可见,其内涵远远大于“簿记”、“记账”等词的意思。

2、《孟子正义》中对“会计”一词的解释。从字面来看,清朝作家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计”一词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该观点认为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忽视了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

3、马克思对会计的解释。从马克思的解释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与观念总结”。我国会计界通常把“控制”理解为监督,把“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或反映)。

4、字典中对会计的解释。从字意看,2002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对“会计”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指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二是指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可见,会计具有参与管理工作的职能。

5、现代会计概念。从现代会计概念来看,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从现代会计的定义中可知,会计的本质是经济管理活动。人们对“会计”一词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理论界对其本质的认识已趋于一致,即: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关于会计人员的社会定位

关于会计人员的社会定位观点主要有:国家利益观、所有者观、第三者观和回归单位观。国家利益观认为,会计应立足于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会计界基本认可这种观点;所有者观认为,会计是所有者委派的,既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又代表所有者监督管理当局,切实维护所有者的权益,这为会计委派制提供了依据;第三者观认为,会计是独立于所有者和管理当局之外的,会计工作应遵循中性原则;回归单位观认为,会计应回归单位,以便加强内部经济管理,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会计自身发展的要求。

根据“会计”一词的诠释可以发现,人们对会计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认为会计只是记账、算账、报账,即只具有核算职能,后来认为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现在普遍认为会计除具有两大基本职能外,还具有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派生职能,其性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会计回归单位以后才能真正地发挥其职能,这一点在新《会计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该规定强调了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同时新《会计法》规定了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综上所述,会计人员应定位为:单位的一名经济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泷.“会计”、“账簿”和“记账”的诠释及现实意义[J].新疆石油教育学报,2003(3).

篇5

一、会计核算对象是变化和的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过程。会计核算对象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少到多的漫长过程。

综观西方会计核算对象的发展史,从意大利簿记开始算起,佛罗伦萨会计核算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债权债务,热那亚会计核算的对象则从债权债务扩展到商品和现金,威尼斯的会计核算对象则进一步扩展到损益和资本。

从我国传统会计核算对象的发展来看,《周礼》中的会计核算对象是国家的若干收支项目;秦汉时期的“簿书”主要核算谷物和钱等;唐朝时期产生的“四柱清册”也是以钱和物为核算对象的;而到明清时期,我国会计核算的对象就大大扩展了。如“龙门账”的核算对象就包括收入(“进”)、支出(“缴”)、资产和债权(“存”)以及资本和债务(“该”),核算的对象已经很完整,接近于了。可见,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核算对象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会计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会计核算对象越来越复杂的原因

(一)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1.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早期的会计,其核算的经济业务是很简单的。如商人只核算钱和物,银行只核算贷款、存款和转账,政府会计只核算财政收支或钱、谷的变动等。后来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活跃的商品交易要求会计核算购买、销售、收入、费用;广泛的商业信用要求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融资和投资、合伙和股份制经营要求会计加强资本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2.企业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早期的商人,其经济关系很简单,其经营活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复杂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关系到多方利益。现代企业已经成了一个多方合作谋利的场所,已经成了一个利益关系的焦点和中枢。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商人自身财产的变化,而应扩展到对各方利益关系的全面反映。

(二)会计的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任务经过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内部到外部,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1.企业经营发展使会计的任务扩展。早期的商人一般只对自己负责,其经营与关系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营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市场交换、商业信用和资本融通,企业逐渐成为一个法人。企业作为一个民事主体,必须承担民事责任,必须维护自身的民事权利。会计不仅要做商人的记录工具,更要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以使企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2.管理对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早期的会计仅仅帮助商人记录一些比较重要的经济业务,进行一些简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越来越要求会计评价其经营的效益、反映经营的进展、参与经营决策,于是会计人员由单纯的记账员变成了重要的参谋人员。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会计所要反映的已不仅仅是经营问题,还要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不仅要对经营者负责,还要对所有者负责。

4.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益综合体。规范化的公司制企业不仅要对经营者和所有者负责,还要对政府、债权人、社会、职工、供应商、客户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提供者负责。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关系到各方的利益,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可以说,现代企业是多方生产要素投入者获得投资收益的场所。因此,现代会计应以企业及各方的利益为核算对象。随着企业职能的变化,会计的核算对象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经济利益

会计直接产生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性。会计产生伊始,就直接为商人服务,帮助商人了解和维护其经济利益。反映和保护一定主体的经济利益是会计固有的特征。将本求利、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报酬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债权人投入借贷资本以求得到利息;股东投入股本以求得到红利;出租人投入物品以求得到租金;员工投入人力资本和劳动以求得到报酬。而要实现所有这些人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企业要取得利润。所以企业的本质是获利,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持续不断地经营获利、处理好利益关系、做好利益分配工作。

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谋利活动,经济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不能用货币计量。会计作为一门以经济活动为依托并与之紧密关联的学科,核算的内容从本质上看就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理由如下:

1.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会计是商人记录的工具、管理的手段。而现代会计的职能却由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如果说,传统的会计以企业的资财为核算对象,以服务于财产和资金的管理为职能的话,那么,现代会计已经不局限于为内部管理服务了。现代会计已经成了“通用的商业语言”,要为企业外界的债权人和股东等提供财务信息。债权人和股东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到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可见,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经济利益。

2.核算的越来越多。随着的,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增多,人们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概括、抽象。会计核算的对象已经不能用“财产”来概括,也不能用“资金”来概括了。除财产、资金外,还要核算更多的东西。例如负债,就不属于资金。因为资金是的一种资源,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而负债则是企业的责任,与资源正好相反,不仅不能带来利润,还会导致未来的现金流出。只有资产具有资源的性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不具有资源的性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大体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被称为“资金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未被明确为责任,因而把“资金来源”视为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的资金运动也还是说得过去的)。所以,用“资金运动”一词已经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了。

会计核算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要想给会计核算的对象作一个概括越来越困难。用“财产”、“资金”这样具体的词来概括会计核算的对象已经不够了。众所周知,会计核算的内容事实上就是资产和权益。由此,我们可以从资产和权益中抽象出会计核算对象的本质。资产和权益虽然性质相反,是一对矛盾,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直接企业的利益。资产会导致利益的增加,权益则导致利益的减少。所以可以说,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经济利益。

随着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人们对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解不断由具体走向抽象,认识不断深化。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利益了,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解释就十分清楚: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②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④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⑤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每一个会计要素都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可见,会计核算的对象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利益。

四、如何看待“资金运动论”

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我国会计界有“再生产过程论”、“财产论”、“财富论”、“劳动量论”、“价值运动论”、“经济活动论”、“产权论”和“资金运动论”等观点。其中“资金运动论”影响最大。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主要“资金运动论”。

笔者认为,作用一门,会计核算的对象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会计模式,二是会计任务。

1.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能够核算什么。大家知道,会计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特色的)运作模式就是簿记。运用账簿就可以处理大量的数字信息,能反映和模拟核算对象的增减以及存量、流量的变化。会计的账簿模式决定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可以对各种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反映,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而具体对哪些事物进行核算,则取决于会计的任务。

2.会计任务决定了会计需要核算的对象。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的可能性,会计任务则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的必要性。“资金运动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会计的任务。不同时期会计的任务是不同的,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也不同。例如,早期会计的任务很简单,主要是记录经济业务、保护财产安全和核算经营是盈还是亏,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是钱和货物而已;后来企业变成了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用货币表示的全部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成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再后来企业又成为了一个受托经营主体,资本保全、将本求利的要求又使资本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现在企业成了一个众多生产要素提供者谋利的场所,成了一个利益的中枢,现代会计就应该以用货币表示的经济利益为核算的对象。企业职能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导致会计任务的变化,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对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资金运动论”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的任务是相符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务是严格按计划生产并严格按计划使用资金。企业的资金主要由国家拨付。会计的任务就是保护财产安全,保证资金切实做到“三段平衡、专款专用”。也就是说,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政府报告企业是否按计划取得资金、按规定使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核算对象应该是资金运动。会计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就是“资金运动论”的具体表现。

“资金运动论”与非营利组织中会计核算的任务也是相符的。因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出资者也不期望获得投资的利益回报。非营利组织的职责是用好资金,完成一定的非利润任务。出资者在财务方面所关注的不是获利多少,而是资金的变化和使用。所以,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对象应该是资金的运用,当然,也不排除对利益关系的反映和重视。

篇6

【关键词】会计核算集中化;核算中心;财政财务

0.概述

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以市级单位的会计核算为主,依据财政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和单位财务开支审批的前提下。取消单位在银行的帐户,单位财政资金收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而单位的支出有财政直接支付,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实现统一管理和结算。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包括纳入单位范围和纳入资金范围,纳入范围以一级、二级预算的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单一有行政事业单位授权收费的事业单位,纳入资金的范围应为单位的所有资金。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最大的体现就是在于取消纳入集中核算范围的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只是设了很少的单位报账员,由新成立的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对各预算单位的具体的会计相关工作。如下图流程图可以了解会计集中核算操作过程。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环境等,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该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对单位会计的监督并且提高了财政资金的透明度等,比较明显的成效有下面几点:

(1)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加强了会计监督功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

(3)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节约成本。

(4)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预算管理改革。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举措,不过它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2)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所范围比较窄、规模小,主要是对专控商品(如汽车、计算机)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再加上规范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采购计划编制没有严格的约束。所以,缺乏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发挥。

(3)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现行的经费标准与实际预算距离较大,再加上个预算单位执行的经费标准不统一,集中核算后,常有预算单位请求支付和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核算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

(4)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集中核算实施以后,单位财务进入核算中心,导致单位对财务的相关事情管理松散,不够重视。而核算中心根据相关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是单位,单位负责核算和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认识不清楚,使得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财务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

(5)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尚未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各项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重核算轻监督、重支付轻信息、重服务轻管理的矛盾现象依然存在。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3.1及时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应该对核算中心和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宣传工作,有利于提高其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明确其自身的工作责任,要求其积极配合会计中心开展工作。核算中心相关人员要认真学些相关法规和制度,从根源上认识施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改革的趋势。

3.2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将会计核算从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即财务管理在单位,会计人员集中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行使核算和监督。所以说吧核算中心作为一个简单的记账中心是不能够满足管理要求的,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以及反馈和控制等相关管理。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3.3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部门预算是一个部门内部相关资金的完整规划,预算的编制自然也是以部门为单位。部门预算通过统筹部门和单位的资金,进行综合预算,将预算资金全部纳入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为了能够给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各个单位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通过提前编制预算的提前和延长预算时间细化各部门预算,使得预算能够更加合理。预算通过审核批准后不得修改,财政部门做好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3.4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和作用方式也不断的变化着。在建立更趋合理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程中,推行采购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的强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的政策,施行更趋完善的招标方式,通过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的编制,科学合理的开展采购活动,理顺单位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3.5加强信息技术系统的利用

由于我国财政规模增加,会计核算改革的发展,预算核算等工作的细化,开发统一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中重要。高效的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但有利于成本的较低,而且是提高财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所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化核算问题的解决和整个机制的高效运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有必要。

3.6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对于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控制,严格约束工作人员,按照标准严格操作,将应该纳入管理的所有财政预算纳入预算,纳入国库的核算,并且做好监督工作。核算中心做好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好财务的盘点以及对账的工作。

对于单位财务人员要去做好财务管理等工作,不但要做好本职的报账工作还有做好相关财务的预算管理。积极配合核算中心工作,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财政工作的成熟,施行会计集中核算是稳定财政和提高财政相关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对核算的之间的交流好工作效率有了更好的发展,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国国情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从而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东.完善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6.51.

篇7

关键词:会计核算;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规范、决策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但对我国而言,由于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依然采取家族式、合伙式的管理方式,导致在企业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新特点

1.会计核算的复杂化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中物资采购、产品生产、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等等阶段的分工更为具体,会计核算工作的对象更为多样,其核算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核算人员的素质、核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

2.会计核算的全程化

现代会计核算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事后核算的模式,将核算对象、核算时间进一步提前,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核算。前期核算主要是对可能发生的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中期核算就是要对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后期核算就是通过对相关账目、报表的核查,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做好准备。

3.会计核算的信息化

会计核算工作的日益复杂,使得核算工作信息化成为发展的必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在新的时期,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波动,只有建立科学配套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才能高效、准确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实的财务数据,确保企业决策的科学,有效的规避风险。

二、当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财务制度不严格

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完全树立会计核算的意识,在会计核算机构建立、人员选拔等方面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往往将会计核算与财务人员合并,造成会计核算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企业对相关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不按照规定建立账目,违规操作,导致会计账目的混乱,影响核算工作质量,甚至出现一个企业多套账目问题的出现,成本虚高,便于其偷税漏税。

2.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

一些企业由于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其所有者。而这管理模式往往造成企业将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相混淆,给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人为的影响。而企业管理者则可以越权进行管理,而其权力则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其他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畏之如虎,配合观念不强,甚至出现故意设置障碍影响其工作的问题。

3.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首先,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水平不高,面对浩繁的财务数据,工作人员只能通过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将其制成电子账目,而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究,无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其次,核算工作多以事后核算为主,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程的核算观念,不能有效发挥会计核算的功能。

4.工作人员素质不全面

从整体上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很多为兼职的性质,而全职的会计人员学历、素质也普遍较低。加之,会计核算土作涉及到敏感的经济问题,许多企业则会任人唯亲,而这些亲属往往没有具备专业的会计业务素质。缺乏培训教育也使会计从业人员固步自封,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1.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一是提高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认识。深刻理解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开始,切实为会计核算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企业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其工作,为其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二是建立相应的核算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与必要的支持,为其开展工作提供便利;三是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通过制定落实相关的制度,实现会计核算的全程管理,用核算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提升会计核算信息水平

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是今后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企业也要改变目前存在的手工或半手工的状态,加大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力度,针对本单位自身的特点,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系统体系,建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网络,实现相关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共享,充分将会计信息应用到企业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特别是发挥信息技术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势,及时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整理,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只局限于过去的核算和计量,给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有必要转变观念,将自己由一个被动的核算工具,转变为一个具有创新管理意识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会计创新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应该转变以往的“唯亲是用”的观念。在人员的使用上,要运用自己灵活易变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4.加强会计核算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内部要尊重会计核算的独立性,不干涉其履行监督职能,对外,要积极引进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的外部监督方式,从而构建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永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分析[J].现代商业,2008(23).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 集中核算 问题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

作为加强单位财务及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实务中日渐发挥出可观作用。从该项措施实行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职能以及资金管理权都转移到核算中心,则单位支出行为收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在于统一管理单位资金,使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越过主管单位及二级单位等各个预算级次,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者手中。核算中心人员应在规章制度限定下,正确行使监督权,特别要以现行财政法规制度为标准,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重视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控制,实现核算中心的综合管理。总之,规范化操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出现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真实,记账凭证过于简单、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财务报告不详细等问题。目前,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较为严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都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比如原始凭证要素填写时少填、漏填、不填,涉及到的金额数字填写模糊,会计原始凭证中各项经济业务项目和实际存在的项目内容并不相符等。

预算管理方面基础不规范、预算方案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传统的粗放式预算管理体制已然和当前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协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管理分散的难题,以财政性资金统一管理及集中收付的方式,推动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这一客观形势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性资金收支未能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核算中心的预算约束力并不能很好地彰显,预算在控制支出方面的约束作用仍然薄弱。

在职能分配方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彼此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单位财务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使得领导层不再重视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审核工作,单位内部报账员也仅仅开展现金收付的出纳、会计凭证的接收和报账等简单工作,而核算中心则本着会计主体、预算体制及理财机制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局限在核算和监督财产物资方面,最终极易陷入“三不管”的局面。

在机构设置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够科学和完善。从核算中心开展工作现状分析,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具体职能并没有真正充分地得以展示,比如重核算轻监督、重支付轻信息、重服务轻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再如结构调整困难、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较大等问题严重,尤其是机构设计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偏差,给核算中心的功能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支出标准确定方面,经费开支标准不够可行、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预算单位仍然掌握着资金支配权,单位负责人肩负着各项财务审批事项的最高责任,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已经持有资金支付权,则核算中心有责任全面监督和管理资金支出。从现行经费开支标准远未达到实际要求的现状看,经费开支标准仍未达成一致,一旦实行集中核算,则不同预算部门对某个支出项目请求支付时必然和核算中心支付底线产生矛盾,此种问题成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制度建设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缺少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根据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支出时均须走法定的程序,比如以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通过市场进行商品、工程及服务的采购工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随着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便应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以从源头上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环节。但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采购计划及其具体执行时,极具随意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的缺失导致会计集中核算自身优势甚难发挥。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措施

以全新的管理观念创造良好的集中核算氛围。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纪、法规、制度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该制度的实施将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日常管理中,会计中心应积极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完成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分工和职责,按照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及内部牵制制度的相关规定,各会计岗位人员都应在限定权利范围内实践相关业务。

以新的会计职能转变核算中心管理类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会计核算中心肩负着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双重职责。会计核算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账机构,其对会计信息的反馈及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比如核算中心必须在决定某项资金支付前,先确定出是否该支付以及如何支付。从这一角度讲,会计核算中心应逐步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单位内部报账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报账员制度,提升报账员素质,使之理解、掌握、熟练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操作规程。

以完善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务中,预算编制多以部门为单位,通过把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全部反映于部门年度预算中,整个单位综合性财政预算管理也将呈现出来。积极改革预算管理,划定预算范畴,实行科学化的定员定额标准,健全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提升单位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预算方案一经审核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便应予以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则对预算执行过程给予全过程监督管理,优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以政府采购制度畅通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国际上经验得出,政府采购已发展为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最常采取的管理手段,在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及作用日益变革的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显得愈加可行和重要。此项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扩大单位采购范围与规模,规范化操作单位采购工作,提高单位采购事宜透明度,最好构建起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制度,据预算详细内容,实践物品统计、成本核算及采购资金划拨等活动,使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更具计划和效率。

以信息化技术建立远程报账系统与远程查账系统。当前,我国财政收支规模逐渐扩大,预算会计核算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理应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中开发并建立统一而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行政事业单位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即在于开发网络化会计管理系统,以最新的软件技术,研发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减少核算中心人员工作量,增强核算中心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间的交流。

以完善的内外监控制度提高财政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安全系数。一套成熟的内外监控制度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重视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健全内部制约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比如将预算收入纳入预算收支计划编制中,再如核算中心主动接收外部监管,产生相互牵制的机制;还要求单位内部财务工作者须在相关负责人指引下,坚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认真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大力度保护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结语

和企业会计相比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有不同的核算特点。由于采取预算会计形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主要表现为: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等类别;预算会计实行“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等式形式;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预算会计核算强调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且其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基金相对应,专用基金则须专款专用,成本核算较少涉及,即使存在也限于内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杜方,朱军. 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与民生财政的主动性――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2]唐立兵,张平.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王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4]黄益伟.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探讨[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9,(03)

篇9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方法

一方面,我们了解到会计核算是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贯穿于全过程的基本职能之一,又称作反映职能。货币是它的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它的三个环节。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物流成本核算的定义,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物流费用的汇集与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物流环节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物流会计核算同样要遵循一般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物流成本核算在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加强,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技术的革新,物流效益的增加以及物流成本的节约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包括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不清晰,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明确,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范围、内容不全面,没有超出财务会计的范围,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不合理等。接下来本文将逐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讨论。

一、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必须明确

物流成本核算是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系统的计算,准确表现出物流成本的大小以便控制,从而提供给企业管理者更加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能促进企业内部认识到物流重要性。计算出具体物流活动的成本,提供给决策者比较准确的物流信息,反映出物流活动所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住物流成本的构成,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物流部门的成本分析,反映各部门的业绩,以此促进各部门优化物流方式,提高物流效益和业绩。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物流成本的分析和分解核算,为物流服务收费水平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针对不同客户的物流成本需求制定不同的计划,有利于优化对客户需求的管理。按照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计算本期物流实际成本,评价物流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得出员工的工作绩效。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计算出物流成本在本期与上期以及每个环节的同比差异,弄清产生差异的原因,择优弃劣,促进物流成本管理的提高,为企业年终的绩效考核的时候提供部分依据。

二、保证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正确性

为了给企业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必须明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和记录着物流成本信息。一般物流成本的核算有按支付形态、功能计算物、适用对象、物流作业四种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它包括标准成本制订、隐性物流成本的计算与账务处理三方面。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完善,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明确物流成本项目,确定企业物流成本不同级别的具体核算项目,它的参考依据就是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但是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所有的成本费用。其次,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物流成本项目,根据物流成本项目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以及会计凭证。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选择采用单轨制或是双轨制两种模式,通过对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的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等多方面的考虑,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模式。最终,根据所得出的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真正目的在于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给予企业管理决策者以决策依据。

三、全面完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范围、内容

目前,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范围、内容不全面,过于狭隘的局限于财务会计的范围。只涉及着部分的物流信息,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在核算内容方面不但异常混乱,而且非常不全面,在企业设定的会计科目中,在成本核算的时候只是在支付企业外部的物流运输成本、企业物流仓储成本、物流采购成本等方面进行核算,而忽视了甚至没有列入成本核算的企业内部的其他物流成本的核算,实际上计算的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而隐藏起来的部分却包含了很大的物流成本。这就使得最后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最终会影响企业物流管理者对下一步的物流成本预支作出正确的决策。企业想要提高物流成本核算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面的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制度,全面完善会计核算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拒绝疏漏和死角,扩大会计核算范围,扩大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保证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实际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除去浮在水面的一角冰山之外的,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物流成本,避免疏漏,因小失大,影响企业管理者作出下一步的物流成本预算。

四、合理规范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

现阶段,由于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各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不得不依据本企业自我的理解和分类进行会计核算,导致各企业间无法进行比较、借鉴和相互促进,致使我国的物流没有办法统一稳定的发展,最终影响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只有统一了会计核算标准,才能使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时,少走弯路,减少方向性的错误,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促进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大。想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抓住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和技术保障,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保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企业物流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01:179-181.

[2]方桂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探讨[J].中国商贸,2012,11:163-164.

篇10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理论方法;实务方法;设置账户

会计核算方法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并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基础,对初学者来说,正确理解和合理应用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七种方法之间的勾稽关系不明确,各方法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晰。因此,梳理各方法间的关系,为学习者编制会计核算方法钩稽关系图,让核算方法与会计实务工作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一、编制会计核算方法钩稽关系图

会计核算方法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方法构成。根据理论与实务工作相结合的要求,可以把七种方法一分为二,其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属于理论学习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为方便后文所指,把本方法定义为理论方法,剩余三种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共同构成了实务工作要求的三大主要内容。同上,把此方法定义为实务方法,理论方法为实务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务方法为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和空间,具体关系(见图1)。

二、解析各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

会计是对特定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由于资金运动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使得会计核算对象不够具体和明确,为了达到分门别类的系统的科学核算目的,就必然将经济业务的全部经济内容按照其相同的性质进行总括归类。因此,根据特定主体经济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依据资金运动的循环和周转关系,对会计对象进行第一次归类汇总,划分成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按此分类,仍然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资产而言,它以各种形态存在,如果不做进一步分类核算,直接以资产总额进行反映,将直接影响不同状态资产的信息存量和功能发挥。因此,需要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分类,二次分类形成的项目名称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分类的项目名称,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需要根据会计科目来命名具有一定结构的载体,记录和反映每一类别项目的增加变动,这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载体叫会计账户。因此,为了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种类繁多的经济业务进行层层分类,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户,理应成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实务方法构成会计实际工作的运行主线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特定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连续意味着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会计就要做相应的记录,即填制会计凭证。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填制会计凭证就是连续记录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按照时间推移不断登记收入、支出等业务;系统是对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反映,也就是要分别显示收支情况,其职能实现就是登记账簿实务方法的应用,因此,登记账簿就是分类反映会计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全面是对主体所有的经济活动按照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进行归类汇总列示,向使用者传递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把账簿上分类登记的信息进行重新的分化与组合,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提供信息,即编制会计报表。因此,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根据连续、系统、全面的要求,相应地形成了会计实务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实务方法构成了会计实际工作的运行主线。

(三)复式记账是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的理论依据

经过上述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会计凭证和账簿分别连续、分类地记录着经济业务内容,问题的关键是,对内容记载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记账方法,复试记账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复试记账法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上。因此,复式记账是填制会计凭证的理论依据。同时,复式记账法下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两个或以上账户金额的增减变动,不同笔业务中相同账户的增减变动记录就是登记账簿。因此,复式记账又是登记账簿的基础。

(四)成本计算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数据支持

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货币作为会计的主要计量方式,按照会计准则计量要求进行确定,为保证会计记录的合理性、准确性,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数据支持。例如经济业务,购入A材料4件,买价1 000元,支付运费80元。计算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填制凭证时材料采购借方登记1 080(总成本),登记材料采购账簿时需要填写单位成本270元,数量4件,总成本1 080元。

(五)财产清查是登记账簿可靠性的安全保障

为遵循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保证账实相符,保护财产安全完整,需要采用财产清查方法,通过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根据准则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以实存数为标准调整会计账簿记录,从而保证账簿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符,为账簿信息可靠性提供安全保障。

深入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钩稽关系,划分理论方法与实务方法,剖析理论方法对实务方法的指导决定作用,为初学者描绘了方法间深层次关系的蓝图,为职业者更好地应用会计核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广忠.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点线面”逻辑观[J].会计之友,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