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篇1

(一)从公路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

公路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懂得以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去实现公路建设质量的提升,存在以传统理财观念去引导财务管理的倾向,由此使得公路财务管理资金的使用质量不高,财务风险漏洞百出;其二,公路财务管理体制不全,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阻碍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的构建,各个地区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公路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其三,预算管理缺乏约束机制,存在预算形式化的倾向,财务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往往难以保证公路财务风险的规避;其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不强,职业精神缺乏,难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落实下去。

(二)从公路会计核算工作的角度来看

公路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缺陷集中体现在:其一,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存在相互融合的局面,很容易出现核算混乱的局面,由此给予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其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全的背景下,费用支出标准不统一,会计核算工作也难于做到实事求是,使得会计核算信息丧失真实性;其三,过度依赖传统的预算管理和功能财务管理体系,难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力度不强,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受阻,也是常常看到的问题。

二、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当前公路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理念

意识反作用于实践,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科学认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以及新时代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在树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去开展实践工作。为此,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基本工作:其一,高度重视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推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二,强化教育和宣传,明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监督,评价效能,将其作为公路管理工作的重要尺度,使得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二)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化,是实现我国公路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为此,应该着重从以下的方面入手:其一,组建专家小组,根据我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路财务管理体制,为会计核算工作打下夯实的制度基础;其二,建立健全公路财务管理预算机制和监督体制,使得公路事业管理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实现公路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其三,以岗位责任制度健全的方式,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并且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肃清无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行径。

(三)理清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之间的关系

对于公路管理来讲,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并且形成相互影响的局面,这与我国公路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工作之间的关系,是做好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虽然两者分开进行,都为公路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可以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去开展,以使得会计核算朝着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效能提升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四)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专业人人才的培养

无论是财务管理工作,还是公立会计预算工作,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去执行,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为此,应该积极从如下的工作入手:其一,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工作人员的招聘,做好筛选,保证其财务管理理论,会计预算管理经验都能够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其二,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使得其迅速融入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去,以更好的参与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去;其三,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培训工作,实现在职人员工作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篇2

首先,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强调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的同时,作为企业产权最终所有者的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却未能建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

其次,由于产权归属不明确,导致企业会计监督权的缺位,经理把持企业,形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局面,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往往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背道而驰,扭曲了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最大化的手段,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在人事上由企业负责人任免,财政部门只是在业务上进行培训,在会计监督上没有真正行使企业所有者的权利。

最后,产权归属明确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产权主体明确,当其产权受到伤害时,可通过交易行为达成协议,以确定损害方应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从而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反之企业产权不清晰,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的“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权利益的企业往往扭曲会计信息。例如承包经营,产权界定是基于短期的利润指标,有的承包人就通过少提或不提折旧,将费用资本化等手段来追求短期利润,不顾企业长远发展,并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不真实。

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

1.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许多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具有可选择性,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例如企业存货的计价方式就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分批实际法等多种方法,另外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帐处理方法、对外投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等等,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的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数据有所不同,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扭曲。可供选择的方法越多,会计主体就越倾向于选择对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利的办法,而不管该办法是否能客观、公允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供选择的方法越多,会计主体就越可能频繁地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而不论这种变更是否合理、合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004年笔者参加了集团公司2003年度财务审计工作,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在建工程及改造工作已基本结束,但集团下属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较少,多数完工投入运行资产不转资,通过少提折旧来调剂利润,达到完成承包任务的目的。

2.财务报表运用货币计量,本身就有局限性。首先币值稳定假设本身在剧烈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因而建立在币值稳定基础上的财务报告在物价持续、剧烈变动时,不可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当前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例如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巨大财富,但人力资源的价值在财务报告中却不能得到反映,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也难以在无形资产中显现出来。

3.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会引起会计信息的失真。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会计核算制度,都是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桥梁,但会计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精算科学,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这种学科属性反映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就留下大量的估计和判断空间,使得会计信息或多或少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4.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滞后性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制度原因。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往往落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速度,致使企业完全按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去核算,在没有相应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期间内,会计主体对这些经济业务或现象要么不作任何核算和披露,要么核算和披露不充分,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琼民源”事件的教训导致了中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产生,便是典型的例证。再如在我国前一段时间,因缺乏期货投资及其他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披露的规范,导致许多拥有期货投资和其他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主体因未披露或披露不充分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5.会计的一些法规的相对不稳定性造成制度执行的效果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一项规章制度出台后,将会影响到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如果会计规章制度变动得太频繁,将会使这些规章制度涉及的单位难以应付,各单位执行的力度不统一,久而久之,这些制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例如资产评估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评估来虚增企业的资产和利润。

三、消除会计信息失真制度因素的对策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明确产权关系,完善制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关的产权监督系统。对于产权问题,应明确关系,划小共有产权的范围,缩减层级,变过去由政府委托管理为产权人直接委托人管理,产权人对于人有直接的任免权利,从而强化产权人的监督作用。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人市场,企业所有者从市场选择人,人市场应存在激烈竞争,构成对人的威胁机制,对于不称职的人实行市场禁入制度。与此同时,完善对人的绩效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使人忠实的完成其职责,克服人行为失控及操纵行为。

2.强调和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在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已真正成为投资者判断企业机会和风险、引导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适应这些变化,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许多新的具体要求,比如,要求企业披露各企业的分部信息,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不同分部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了解分部风险的大小,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企业风险和机会,这样投资者对未来预测就多一分把握,少一分不确定性;同样,由于会计假设和估计的存在,使得会计报表的数据只能是相对真实,而不可能绝对真实、因此必须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中,除反映货币信息外,还应通过表外附注等其他形式提供对决策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例如重大投资项目、人力资源、环境信息等),或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做出修正,改变确认标准增加会计报表的容量,使得现今被排除在报表之外的一些重要信息也能得到明确而恰当的反映。

3.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步伐,为会计核算和报告提供规范。应当看到,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尚在建设中,还需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们应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现实情况及趋势,加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并适时地对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修订,为会计核算和报告提供及时、权威的规范,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严格规定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围,加大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方法使用的审批力度,对于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行为做出严格的规定和披露。

4.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结合使用”的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但缺乏相关性,在科技进步迅速、物价变动幅度大的社会背景下,往往难以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高估资产或造成潜亏。因此,应当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前提下,采用公允价值、脱手价格、现行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结合使用,以更为可靠地核算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使会计信息更接近实际。另外,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以供会计信息使用者参考。随着多种计量属性的引入以及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会计信息会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

篇3

关键词:集中核算 事业单位 问题

事业单位是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的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色彩,事业单位是中国早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随之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要适应时展的需要,紧跟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更好的履行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以集中核算方式为主,集中核算方式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加强会计监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会计集中核算更能发挥它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一)提高了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提高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使单位的会计核算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严格遵守会计流程。针对一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私设外帐等问题,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各个部门的账目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了单位预算管理和预算资金使用水平

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方式后,单位各个部门的收支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账户进行,大大提高了对预算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水平,杜绝乱支乱报、等现象发生,利用规范的会计核算流程减少了会计漏洞,提高了核算水平,加强了预算资金的使用率,有利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水平。

(三)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单位收益

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所有部门的资金使用都经过统一账户进行,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水平,降低资金沉淀率,加强单位对账户的监督。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提高了国家对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督水平,减少了资金浪费,加强单位资金收支的监管,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实施宏观调控,杜绝挤占、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有效遏制现象,减少财务管理漏洞,促进事业单位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集中核算本意是为了加强财务、资金的集中管理而设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它必然在初始阶段存在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责任的不明确所带来的“三不管”现象

事业单位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会计核算中心认为自身负责现金收付和传递会计凭证,结保部门负责账务监督和核算,结保部门认为核算部门会监督账目,不需要自身再进行审核,相互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造成了监督漏洞,有可能出现新的腐败现象。加上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并不健全,各部门的财政资金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强化单位收支管理的范围有限,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浪费,优化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对预算支出的控制力、约束力缺乏

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转移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管。在事业单位各部门资金使用中,账目标准不一样,相互之间账目科目存在差异,使得核算中心在进行实际监管时存在一定困难,无法进行有效核算。一些部门通过设立各种账目,为本部门人员发放福利,损害了事业单位的利益,也是现行政策不允许的。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统一的账目标准,有利于核算中心进行监督管理,加强会计核算,减少私设账目现象的发生,提高整个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在实行集中核算之后,核算中心接受资金支付的根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与预算指标不一致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拒绝,增强了单位资金的预算约束作用。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核算中心就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而目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工作还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支出方面的随意性仍然存在,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力度不够,因此单位的预算指标要进一步细化、综合,才能发挥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力度。

(三)核算中心的超负荷工作

一般来说,一个地级市有200-300家行政事业单位,有近400-600个会计人员,现在由40-60个人员编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接管其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如果核算中心人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势必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从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开看,都存在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繁重,报账人员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无形之中降低了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不利于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核算中心由于工作量大,也会使得会计人员对单据的审核质量下降,审核不严,从而造成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每次到年末,核算中心的工作异常繁忙,核算人员忙于资金支付工作,忽视核算工作,降低了核算的准确性,影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核算效率,不利于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基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对单位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各事业单位内部不设账目,也没有会计人员,只设置报账员,负责本单位的日常报账工作。如前文所述,这会因为责任不明确,造成“三不管”。并且,更严重的是,许多基层单位,由于没有认识到报账员的重要性,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无法适应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出现“一人多岗”现象的发生,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基层事业单位的报账员的素质不高,会出现执行年度财政预算和计划任务不严,财务管理缺乏的局面。

三、事业单位提高会计集中核算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会计职能从核算性向管理型的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不能仅仅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更要重视核算中心的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目前,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但它不仅有一个记账核算的职能,更有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职能。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统管单位的用款进度。核算中心要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超计划用款。

(二)部门预算逐步细化

事业单位要建立统一的账目科目标准,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具体细化到每个部门的每个项目,使得核算中心依据预算指标工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设立标准业务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在内,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预算编制的制定到预算编制的执行,核算部门要进行全程监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在单位内部加强会计核算的宣传,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核算意识,为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提高单位的核算水平,有利于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提高,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关要求,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三)合理处理好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的关系。

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会计主体具有逃避会计人员监督的激励。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就是事业单位。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而会计人员可能是会计主体内部的管理人员即单位会计模式,也可能是外部人员即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需要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否则会计人员很容易被派人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架空,无法深人细致地了解单位的业务活动,也就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

总而言之,虽然事业单位的集中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实行集中核算方式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是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的需要。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核算水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优化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浪费,杜绝现象的发生,提高预算资金的执行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王菁.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经济,2005;7

[2]程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研究[J].现代商业,2009;8

篇4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风险 控制策略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在企业和银行的财务系统中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体制后,能够使财务审批职权和会计监督职权分开执行,单位和核算中心分别管理财务审批和会计的监督管理,使得财务更加清晰明了,杜绝了造假现象的发生。

会计核算的管理体制避免了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受到相互的干预。财务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系统中会计决策和执行都受到领导的干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后,单位内部处理的会计核算转变为集中核算处理模式,会计人员和单位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从而避免造假现象的发生。

二、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会计人员的配备不符合制度要求

在现实的财务人员管理系统中,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能严格按照具体的单位要求配备合适的人员,出现了一人多岗、交叉兼岗的混乱情况。

(二)会计监督工作不完善

会计核算模式下的会计人员由于和单位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因此对于单位的财务计划,会计人员不能详细的了解情况,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导致会计人员只能盲目的依据单据行使职责,不管单据的真实性。

(三)不能约束经费的不合理支出

会计集中核算的任务就是节约财政的支出,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发生。但由于核算中心与单位脱离联系,不能对单位的经济业务做到全面细致的了解,在具体的实行财务会计只能时只是对单据的领导签字和票据的规范性进行审核。

(四)核算中心制度的发展不能和业务的发展同步

会计核算中心制度和人员的职位作用不能很好的结合,会计人员在实施核算的过程中不能同时权衡核算和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优先性。从而在坚持制度和原则的时候底气不足。

(五)资产管理、凭证传递和会计信息沟通不能起到有力的监督

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之间的沟通衔接上,因为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下,会计的职责是对单位账目的一级审核,不了解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这种账实管理的分离导致账目和实际情况有出入,导致资产的流失,使得单位的财产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原始凭证传递上存在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会计的责任心不强,导致原始凭据的丢失或者损毁。单位领导不重视报账工作,不能对报账的人员做到严格的要求,随意认命,使得会计的专业水平低、业务能力差。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控制策略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做到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严格制定会计的职业准则,落实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和休假的制度;二是对会计人员的严格培训,特别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奖罚制度促使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产生积极性,使会计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实现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转变

作为记账机构的会计核算中心掌握着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实现会计核算中心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转变后,使会计工作人员在收到单位的支付申请时,明确单据是否可以支付,何时支付和如何支付,然后进行下一步的付款工作。

(三)完善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和物资的安全

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带来巨大裨益的同时,风险也相应的提高,必须加大内控,建立严格的制约制度,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做到每一笔的支出实行事前审查、核对金额,在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后通知银行付款。建立和完善超指标审核制度、大额审核制度和大额借款审批制度等内控制度。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及时的向单位反馈资金的流动情况,与单位形成相互的制约,接受相关监督部门和审查部门的监督,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

随着电算化和网路化的发展,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的建立是必然的趋势。建立和完善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可以在实现有效监督的同时,从根本上减少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单位、前台和后台之间实行资源的共享做到流程的自动化,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建立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可以根据单位的特点和需求设立明细的科目,有利于单位及时了解财务的流动情况,增进核算中心和单位的会计信息交流,对财政部门的远程监督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资产管理、凭证传递和会计信息沟通中的风险防范

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制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制度和完善资产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资产管理实物的负责制度、实物资产构建的登记制度和领用保管卡台账。使各项资产都落实到人,及时的了解资产的变动。固定资产的保管、检查和维修要有专人负责,以确保财务资产的安全。加强对报账会计进行经常性培训和专题培训,对其进行业务和操作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报账会计和会计核算中心的交流,管理部门发挥好桥梁的作用。单位得会计也要与单位得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的汇报和解决。

四、总结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裨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制定策略时加强和规范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会计集中核算中的风险,及时有效的制定控制策略,使企业的资产运营方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玉丽,于秋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31(16):140.

篇5

关键词: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会计部门作为重要的管理部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对单位的管理和经济效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这是对会计职能进行的科学概括。所谓“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一般被理解为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所以,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要特别重视药品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发挥,二者不可偏废。

药品会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工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不一、经常变动、领用频繁、占医院各种物资消耗的比重大等特点,是医疗业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因此,药品会计的职能不仅只是简单地做好记帐、算帐和报帐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药品的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减少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以保证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强化药品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员职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药品入库、保管、出库及库存等过程的监督和核算

药品会计除对药品的金额、数量进行正确核算外,还要对其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要监督药品的采购是否按合同执行,是否及时办理入库手续,验收是否合格,是否有合法、合理的采购渠道。针对受市场经济影响的药品折扣现象,应专门设立明细帐,从采购地点、数量、金额以及在总采购金额中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反映,并随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并防止这部分资金被截留或转为他用。在药品保管过程中,要防止药品积压、丢失、变质等现象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药品的出库要监督其是否按正规手续填制出库单。为了做到帐帐、帐实相符,药品会计应每月监督药品部分的盘点工作,不得以支定存,通过实地盘点,如发现有盘亏或盘盈现象,及时查明原因,报请领导批准,并进行相应的帐目调整,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二、加强自制药品的管理

要加强对制剂原料的管理,药品会计应监督其是否按批准的生产计划及消耗定额领用原材料;监督其成本计算是否合理、准确;制成品的计价是否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和控制;对其制成品是否办理入库手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并督促其改进。

三、加强对药品销售的监督和核算

篇6

一、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是加强金融监管、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是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会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严肃结算纪律、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不严,具有内部制约性质的基本规定未认真执行。二是会计监督不到位。三是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分析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民银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一)内控制度落实的环境影响着会计内控制度落实的成效。

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环境包括很多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程度及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随着金融监管工作的加强,基层行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把会计管理工作纳入金融工作的管理范围,平时研究少,过问少。日常工作中不注重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有效利用,只局限于帐平表对,资金不出现问题,具体经办人员对会计核算和会计基础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了解的不深不细。

(二)岗位设定与现有会计人员配置的矛盾。

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会计部门承担着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双重职能,一般应设置接柜、记账、复核、联行、综合、系统维护、会计主管、事后监督、电子联行、票据交换、结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岗位。其中事后监督员、票据交换员、系统维护员、会计主管员不得参与日间账务处理,记账员、复核员必须交叉,联行来账、往账和联行对账与管理必须分离,印、押、证必须分开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要保证正常业务开展,必须一人多岗,一人多责,如遇培训、外出检查、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和顶班就不可避免。人少岗位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不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混岗、兼岗现象,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复存在,风险隐患较大。

(三)实现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与会计人员素质的矛盾。

按内控制度的要求,联行、记账、同城票据交换、财务等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原则上两年轮换一次,会计主管人员原则上三至五年轮换一次。强制性的定期轮岗或离岗审计,对防止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用联行资金,减少会计资金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运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一是从事过会计工作的人员少,懂核算、懂会计管理的人员更少。现有的会计人员具有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不足20%。在这样一个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搞岗位定期轮换条件不成熟。

二是调整的新手较少接受过会计知识培训,对会计制度了解不多,对防范金融风险缺乏认识,特别是会计核算操作无从着手,需要一定时间培训、熟悉的过程。从近两年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的调整情况看,调整人员较多的行,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大范围地调整会计人员,势必影响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联行、结算工作技术性较强,联行结算人员必须对《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支付结算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适应人民银行结算管理的需要。外来的会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靠一线结算人员的工作经验来防范的,如果联行结算人员轮岗过勤,也会带来一定的会计风险。

(四)会计、营业与国库部门之间的业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在会计管理上,会计部门、营业部门之间时常出现不够协调的情况,这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和重复。会计部门是辖内金融会计,也是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营业和国库部门是具体业务操作部门。而会计、营业和国库分别接受上级行会计处、营业管理部和国库处三家的指导,具体工作布置和管理“政出多门”。比如,在登记簿设立上,上级行三个部门合计要求设置登记簿有60种之多,近一半完全可以合并或撤消重复登记。如果三家在业务管理上统一要求,就可给三个部门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从事金融服务和结算监管,会使整个会计管理和监管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会计核算质量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从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从工作上处理好一个关系。

第一是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央银行会计是宏观金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人员在管理范围上,不仅要管好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及时办理各金融机构的缴存款及其相互之间的资金清算,还要管理结算。在管理内容上,会计部门要利用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搞好会计分析,通过其固有的反映、监督职能,为宏观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做好内部资金和财务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是会计工作要实现由“核算型”到“管理型”观念转变,即以记账、算账、报表、费用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转到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为中心,以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为主要任务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央银行会计工作范围也要逐步延伸拓宽,反映、控制、监督、管理、分析、预测都是中央银行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第三是处理好会计改革和加强会计管理的关系。会计改革势在必行,任务繁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金融活动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作为金融管理职能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管理与改革同等重要。因此,应当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改革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人民银行会计应加快改革步伐,尽早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二)夯实会计基础,规范会计行为。

银行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为确保会计核算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必须从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入手,狠抓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规范操作程序和会计行为。

首先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对现有不合适、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更严密、更完善,通过建章立制,使内控制度的触角延伸到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堵塞漏洞。

其次是严密程序,强化管理。要按照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所有岗位都要制订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严格实行印、押、章使用与保管环节的相互分离,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控。

再次是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制度、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解到会计部门的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各司其职,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最后是加强事后监督。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实行“四集中”以后,建立健全事后监督检查制度和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办法实施细则、监督流程、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档案管理、查询查复和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加强对会计核算监督考核的规范化。可以从营业专柜、联行专柜、电子联行、特约联行和会计综合、票据交换这六大方面,进行认真细致地加以分析和探讨,制定出完善的考核实施细则,即《会计核算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提高会计事后监督的力度,推进事后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严密会计事后监督部门的操作流程。首先就会计事后监督的业务操作流程方面进行详细的业务分类,并就监督和操作流程方面加以严格管理;其次严密凭证帐表的操作流程办法,应执行六大簿制度。即建立营业专柜目标考核登记簿、联行专柜目标考核登记簿、电子联行目标考核登记簿、特约联行目标考核登记簿、会计综合目标考核登记簿和票据交换目标考核登记簿。做到对会计业务核算的监督有记录,天天检查有考核,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和备查方案。即加强了会计事后监督部门的工作规范化,又为其他科室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条件,为搞好金融监督做贡献,更为今后向会计支付系统的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增强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分析和管理水平。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在强化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首先要稳定充实现有会计队伍,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技能,使他们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自觉按照各项制度的要求履行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提高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的自觉性。

篇7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问题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统一在“中心”开设账户,其原开设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解决了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问题。它既代管单位资金又代管单位账务,可以保证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时入库或缴专户,使“收支两条线”落实到位。

2、加强了支出管理。免费论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单位资金使用权与管理权分离,在支出管理上更加严格,“中心”按照财务制度进行审核后,该支出的按规定报账,不该开支的予以杜绝。清理了一些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堵塞了支出漏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中心”工作人员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客观真实记录反映财务收支情况。会计电算化的实现避免了手工操作产生的人为误差,为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类财务报告和有关会计信息由“中心”统一报送,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便于领导及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4、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了财务管理。“中心”成立前,有些单位忽视会计基础工作,导致管理混乱。会计科目随意设计,相同部门会计科目不一致,各搞各的,上报的数据口径不一致,对领导决策不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部门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报表,统一会计核算内容与方法,。使各项数据更具有可比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人事、组织、工资关系,消除了与被管单位的依附思想,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增强了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中。

2.精简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单位设报账会计,负责单位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报账工作,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既精简了人员,又解决了机构臃肿,核算效率也因电算化的实施而大大提高,工作水平大大改进。

3.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监督使用的目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从源头加强控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财务收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会计的核算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治理。

5.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为“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会计核算中心为其他财政改革提供了平台。纳入核算中心的单位,核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统一账户,财政全程监督,有效制止了乱收费行为。实行收缴分离,各项资金合理分流,杜绝了收入不入库的现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深化了政府采购制度,扩大了采购范围,从资金结算上有效地杜绝了未经批准自行采购、不合理的开支和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财政工作,不利于调动报账员的积极性。成立“中心”后,取消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各单位根据业务量大小和工作需要,确定1至2名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岗位被取消,但报账员仍然承担着单位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决算编制等工作,其工作积极性不能充会发挥。有的报账员不具有会计资格,不懂得会计制度和基本的财务知识,更谈不上编制预、决算,影响了财政工作的质量。

2、会计监督的力度难以充分发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使单位的收入与支出、资金来源与资金流向、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财务活动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中心”实行大厅作业,柜组办公,只能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业务,对单位各项支出,仅仅审核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都予以报销。只能承担会计账务处理,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特别是失去实地监督和日常监管缺乏对单位经济活动直接、及时、有效的监督。

3、加大了财政部门承担的风险。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资料占有权,改变了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会计档案集中到“中心”存放,加上“中心”成立时,各单位财务章统一收到“中心”管理,给单位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财政带来大量的风险;“中心”管理单位多,资金数额大,财务手续繁多,加之运行机制难以尽善尽美,一名会计人员承担十几到三十几个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不可能象原来的单位会计那样了解各单位具体情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管理漏洞,如果万一出现如会计账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难以准确界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责任,财政部门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变相地承担了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职责和违规风险。免费论文。

4、增加了财政压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资料全部集中到“中心”存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足够大的库房,加上中心设备购置费和正常运转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

5、报账员、“中心”会计员的身份、职责难以界定。委托记账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基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取消了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报账员已失去会计身份,但实际工作中还要承担会计在单位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预决算编制等工作,而中心会计员虽然是会计身份,但不能完全承担《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因此会计员与报账员实际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身份均不相称,职责难以准确划分。

6、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中心”报出的会计报表只有基本数字,没有补充资料和补充报表,更缺少报表分析。“中心”统一使用一套会计软件和报表软件,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有的报账员还要记一套账,做会计报表以满足实际需要,这样造成了重复劳动,浪费了人力物力。

四、改进措施

1、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政府要抓紧制定与新《会计法》配套一致的具体操作办法,对政府监督、财政监督的权限、范围等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2、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中心”要按照会计制度、现行财经法规,制订报账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各个岗位责权分明,各项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窗口”良好形象。“中心”工作人员与各单位打交道时,要尽可能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妥善解决各单位的问题,做到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既提供优质服务又坚持规范管理,树立财政“窗口”的良好形象。

4、加强队伍建设。免费论文。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组织他们学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使其严格按制度办事,让制度变成习惯,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为政府理好财。

参考文献:

[1] 桑青宇、赵学海.加快体制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石河子财会,2005(3).

[2]郭桂花、史天春.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四川会计,2003(5).

[3]翟志华、李长艳.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02(8).

[4]王运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新疆农垦财会,2003(3).

篇8

一、某事业单位运行财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某事业单位于2007年开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1)节约编制,节省开支,减轻国家的人员经费负担。成立财务核算中心后,会计人员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减少了原来配备的财务人员。以某事业单位直属单位为例,直属单位会计机构有16个,每个单位配会计和出纳2人,共需32名财务人员,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后,结算中心只有16人,一名会计人员可承担2~3个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这样节省了一半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开支也减少了一半。减轻了国家的经费负担,这在人事上也便于管理。(2)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例如某事业单位核算中心成立后,首先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进行规范,以计划财务处为中心,统一核算方法,统一口径,尤其是加强了对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管理,使专项资金收支更加规范,杜绝“小金库”和往来款项管理混乱的现象,使会计核算行为逐步正规,强化了事业单位依法理财的观念和会计人员服务的意识。(3)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某事业单位运行财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财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1.缺乏法律支持。

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全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全面责任,按照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很明显,由上级财务管理部门统管会计人员和财务核算不符合新《会计法》的要求,因此,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的法律基础明显脆弱,集中核算这一组织形式在法律上并未得到正式承认。这一问题没有明确势必影响核算中心工作的开展和集中核算事业的发展。

2.认识存在错位。

当前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财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3.模式存在缺陷。

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4.核算与管理相脱节。

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移至核算中心,但是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单位管理职责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则很容易造成账物不符,核算不完整,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财务核算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相关配套措施少。

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委派及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财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及与服务单位的关系尚未确定。此外,还缺乏与财务集中核算制度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如会计人员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轮岗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等,来规范会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行为。

三、完善某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体系的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财务集中核算制度获得法律上的支持。法规部门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就财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给予肯定,以便财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财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财政部门也要继续不断地完善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细则,健全机构内控制度,以充分发挥财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应明确被核算单位是被监督的主体,明确具有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单位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但不免除会计中心监督不力的责任。

2.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虽然已由中心统一核算,但会计主体依然是各集中核算单位,单位负责人依然是会计责任第一承担者,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从财务核算中心角度讲,要始终坚持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

3.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财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财政、上级主管部门、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4.积极转型为管理型职能。

目前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财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核算中心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各级财务管理购机应从实际出发,在发放奖金、补助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使财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5.完善各种配套措施。

尽快制定单位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把财务核算中心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义务以及同被服务单位的关系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制定与财会集中核算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如会计人员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轮岗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篇9

【关键词】 集中核算 成效 国库集中收付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核算中心为形式、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财政管理模式,它的建立对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1、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过去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单位人人手中有票据,个个身上有现金,长年不报账、不结账,票据散乱,账随人走或是人走账无,形成了大量的流水账、断头账。会计基础工作杂乱无章,更不可能按《会计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日清月结,规范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核算中心在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和运用先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账簿的建立、科目的设置、平整的装订等,都能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融为一体,促使会计监督“关口前移”,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彻底分离,能有效地遏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失真,数字不实,做账外账的不良现象。会计人员可以独立行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严格按照会计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会计法》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执行。

2、加强了会计监督功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

在自设账户、自行核算的情况下,不少单位始终存有“真账假做,假账真做,查出是你的本事,查不出是我的运气”的侥幸心理,隐匿收入,账外设账,导致了乱支滥用、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的发生。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之后,做到“收入一个漏斗,支出一个口子”,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原始凭证规范化管理的通知》要求,从源头上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产生。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而且财会人员的人事关系不再隶属于会计主体单位,可以更大胆地实行会计监督职能,同时所有资金支出都在阳光下进行,大额的办公用品实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制度,资金支出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通过对各单位每项收支的审核,所有单位的财务账目、资金来源和使用去向,都可以一目了然,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为下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下基础,由此,乱支乱报现象得到了遏制,防止了、以钱谋私等行为发生,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3、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节约行政成本

以前各单位的开支项目名目繁多,开支标准五花八门,有钱随便花,谁也管不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核算中心的统一核算账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其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有效的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可相对减少,从长远来讲可大大节约行政成本,减少行政开支。

4、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预算管理改革

传统分散核算的理财方式重收入管理而轻支出管理,重审批分配而轻监督控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缺少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事前监督和全面的控制;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反馈滞后,影响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一方面,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由核算中心对各预算单位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的管理办法,可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核算中心集中、统一、高效的核算体制下,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全部改变,但其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入账,这样能够保证部门预算真正发挥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未来发展

会计集中核算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的转换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宏观要求,对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也有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加强财政收入收缴管理,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传统的国库收付制度下,一些执收单位纷纷设立收入过渡账户,人为调节税款入库进度,致使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部分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借故延压税款等财政收入的入库。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统一了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体系,取消了各类收入过渡性账户,加强了对账户的监督管理,从制度上解决了挤占、挪用、占压财政收入问题,强化了财政收入管理。

2、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在传统体制下,由于拨款层次多,预算单位用款时间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基层预算单位通过层层转拨,用款时间更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不再通过层层转拨,在财政部门改进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只要批复下达了用款计划,预算单位1天内就可以办理用款,时间短,效率高。

3、有利于加强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是今后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强化执行,使财政资金收付及时、核算准确、管理规范、调度科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形成了“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资金管理模式,现金流原则上不再通过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也不再多头分散,有效遏制了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等现象。同时,财政给了哪些部门多少钱,给的是什么钱,单位用在何处、花了多少、剩余多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形成了对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多方面的监督,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会计是一个企业的重要部门之一,它要负责整个企业重要的财务方面的工作,预算、支出、收入、赋税等都要会计来核算,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现在很多企业都会聘请专业会计到公司任职,也使得会计专业十分热门,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问题,由此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简析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资料不完整,保存不规范

一般会计人员核算出来的企业的资料都十分重要,需要完整地、规范地保存下来,以便日后使用或参考,但是有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并没有重视起来。导致这种问题的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相关软件系统可能导致存放内容较少,时效较短。现在专业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并不是很完善,这还需要计算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很多企业缺乏完善的有关资料管理的制度,所以会计工作人员并不重视资料的存放工作。再者部分资料自身的时效性较短以及资料保存过程中的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资料不完整。

(二)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其本身的道德和能力素养都应当能够胜任专业的会计工作,但是在工作中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对会计工作人员而言,主要会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能力问题。有些会计人员虽然有资格证书,但他们的专业素养明显不够,不只是缺乏实战经验,更有些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也不熟悉会计工作中的基本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是滥用私权的问题。有的是为了个人私利,借职务之便,违规甚至违法操作,制造假财务数据,甚至私自挪用公款。有的是受他人“委托”,帮他人牟利,而不顾企业的利益,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企业各部门机构不完善,监督不到位

很多企业还没有重视会计核算工作,这就给会计核算工作制造了漏洞。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规范的、详细的会计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甚至比较随意。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把会计部门独立起来,导致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没有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制度,会计工作难以保证客观公正。

二、针对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资料保护制度

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都应当认识到保存会计核算资料的重要性,加强部分纸质、实物资料的保存和管理等等,将这些都纳入到专门的部门制度中,可以设立独立的文件柜保存,另外在整理存放时应当更加规范,严格细化分类,比如按照年份分类或者按照相关性分类,总之要有序地存放,这样既方便日常的管理,也方便后期的监督。另一方面,要高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信息化,利用专门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信息长期保存起来,这样即便更换会计工作人员也不至于损失公司的重要资料。

(二)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养

现在大部分会计工作者都是会计专业出身或者通过考试拿到了会计资格证,但是并不是所有拥有合法资格证的就拥有足够的会计专业素养。首先企业在招聘时要严格把关,选择真正具有专业素养的会计人员,可以在试用期时进行考核。其次是企业要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后期培养。支持会计从业人员进修或再学习,加强实战锻炼,提高专业能力水平,更要提高道德素养,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认真负责做好会计工作,真正为企业着想。

(三)企业自身要遵守法律,内部严格规范,加强监督

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制定严格的、规范的关于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分工更加明确和细化,强化责任制,会计核算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将落实责任到个人,并保有后期追查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严格审核把关会计核算,比如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避免内部人员滥用私权,影响企业利益和发展。

三、结语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工作人员素质不够、监督不到位等不可避免更不能无视,无论是企业的问题还是会计工作人员的问题都应当及时发现并解决,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部秩序和财务问题,应当受到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共同完善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天苾.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3,0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