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技术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技术与设计

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沟槽开挖;工程设计;工程技术

Abstract: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groove excavation work involved most of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line is work, in this project, grooved excavation to consider the pipeline section structure factors, ensure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of the piping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duction. 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groove excav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trength and stability, large area covers an area to reduce, engineers, etc, so as to ensu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groove design perspective and the excavation engineering technical Angle briefly analys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Groove excav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快。在市政工程沟槽开挖工作中,涉及到地下管道的施工设计等等很多复杂的问题。沟槽开挖过程中要保持土体的干燥等这类问题都需要注意,还要注意更多的具体操作技巧,注意一些质量问题和一些安全防范的措施。那么,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如何做好沟槽开挖设计工作,如何保证沟槽开挖工程技术的应用呢?下面我们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沟槽断面的形式设计

沟槽的断面通常采用的形式主要有直槽、梯形槽、联合槽和混合槽等,混合槽并不常用,通常是在两条或多条管道一起埋设的时候才会采用这种形式。所以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直槽、梯形槽和混合槽。

(1)首先是直槽的形式,它是边坡为直坡的一种沟槽形式,它常用于工期不是很长,深度也并不深的小管径工程,断面的边坡要不大于0.05。它的深度一般也不超过1.5米。

(2)其次是梯形槽的形式,它的曹帮断面是有坡度的,开挖的时候一般采用降低水位的方法,使其不用任何支撑或者减少支撑,比较适合于机械开挖。

(3)再次是混合槽的形式,它是直槽和梯形槽的组合,具有多层的开挖断面。这种形式是比较适合比较深的沟槽开挖的,上部槽一般采用机械施工,下部槽要考虑排水和支撑的问题。

二、市政工程沟槽开挖技术

1、较深沟槽的开挖技术

沟槽的深度并不是十分的深,深度只要超过5米的沟槽,就已经属于比较深的沟槽了。对于深沟槽的开挖,应该采用二次放坡的开挖技术。放坡的比例不应该过小,应该保持在1:1的状态,同时还要确保坡的顶部不留下堆土。对于原状土和原状地基都尽量保持不动。

沟槽进行开挖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后退法进行操作,不可以在沟槽的边缘进行操作。在开挖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调查工作,看看沟槽开挖的周围是否有重要的建筑物或者重要的管线需要进行保护,确保其施工不会给其他线路和建筑带来安全隐患,如有影响应该做好协调工作。

比较深的沟槽开挖会遇到土体稳定性的问题,影响其稳定性的问题主要有边坡的土体滑动、基坑的隆起等等。在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区,如果不影响沟槽的底部土体,基本上就不会造成基坑隆起的问题。如果保证了边坡的坡度,也就避免了沟槽的土体整体滑动。

2、沟槽放坡的技术

沟槽的开挖是要经过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配合操作的过程,操作前要对开挖地区的土质进行检测,土质不同,放坡的方法也不一致。沟槽的放坡需要通过两次进行,第一次放坡是要从地面进行,比例为1:1,然后留出大概4米宽的位置给机械操作作为操作面;进行二次放坡,比例仍然为1:1。因为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当放坡受到限制的时候,要利用支撑。

3、沟槽的开挖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在进行开槽关心作业的时候,要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在沟槽的两侧设置两条排水沟,并及时的进行抽水工作,保证槽内无水施工。当槽底设计高程达到20厘米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槽底清理工作,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因为视觉误差导致深度超出标准的问题。对于坡度的控制,要通过不断地人工修理,保证其坡度准确。沟槽开挖工程完工后,要进行槽底的检测,保证其承载力。

4、平基工作中的技术应用

对于污水管道的设计,应该用3600砂石作为基础。如果沟槽的开挖地点在比较湿润的软土范围内,那么,再进行平基工作的时候,应该进行抛石排淤的工作,保证其沟槽无水作业,这样,才能符合槽底的施工标准,符合整体的施工要求和质量标准。

5、下管工作中的技术应用

下管的时候要采用机械作业,同时保证机械操作的精确性,减少管材损坏的现象。对于管材的要求是必须保证管材的清洁干净。在进行对管工作的时候,可以领用边线法、中线法控制管道的中心吻合,控制管内底高程。

6、回填工作中的技术应用

首先采用砂石回填,回填的高度应该在16厘米以上,然后选择质量比较好的黄土进行回填工作。对于回填的黄土要进行夯实工作,与沟槽的两侧回填工作同时进行,高度之间的差距不可以超过30厘米。

三、注意雨季的沟槽开挖技术应用

(1)在地面清理后,挖出排水明沟在沟槽的位置,连接到较近的河道,作为雨水比较多的季节的排水方法。在雨季的时候,降水会比较多,如果没有比较好的排水措施,会直接影响到沟槽的开挖进程,所以,建设排水明沟可以最快的起到排水的工作,让沟槽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

(2)在进行沟槽开挖工作之前要准备好防洪工具及器材,边坡的设计要比正常的边坡稍缓一些。基槽挖好后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避免雨水将沟槽的槽底浸泡严重,而且要避免土基的暴露时间较长。如果结构不能在当天进行施工,那么,就要留出20厘米厚的浮土,等下垫层前再做人工清理工作。如果土壤因为雨水的问题造成湿度比较大,可以采用石灰的添加办法,降低湿度。

(3)对于沟槽开挖的施工设备要做好防雨准备。尤其是一些电动工具,容易联电,带来施工安全隐患。对于照明、配电设备要进行多次的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避免跑电、漏电的现象。一些配电箱等联电的设备要具备防雨和防潮的措施,最好是要有防雨的外部隔绝措施,避免雨水直接接触。

四、总结

城市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城市的建设是国家投资进行的建设,它包括各项建设工程,比如城市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地铁建设,沟槽开挖建设也是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它解决了城市的排给水问题,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政工程沟槽开挖设计中,要注意的是几种常见的设计形式,在沟槽开挖中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的操作技术。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才能顺利的完成沟槽开挖工作,才能让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师越颖.市政工程沟槽开挖的质量通病及防治[J].科技信息,2008(27)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节能建筑概述

通常所说的绿色建筑是指以保证生态环境为前提,在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通过环保、节能的手段,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来提高建筑个寿命周期内的舒适、安全、生态、节能降耗等性能。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区别在于它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如节约能源、材料循环利用、结合环境气候、把握整体设计观等。

除了应满足以上几点理念之外,绿色建筑的设计还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地区性原则,绿色建筑应紧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如地区主导风向,气温变化特点等),而不能一成小变地照搬案例;其次,系统一致性原则,绿色建筑与环境应当是一个完整系统,而非独立于环境之外,囚此只有充分考虑环境对建筑的作用才能高效率实现绿色建筑;再者,利用率原则,绿色建筑应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降低对小可再生能源(如水资源、土地资)的使用,减少各阶段中垃圾、废气、废水的排放;最后,经济性原则,绿色建筑应保证室内环境、空气的健康与舒适的基础上,降低建筑施工与使用维护成本。

二、绿色节能设计与技术的应用

(一)规划中的绿色设计

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的根本和依据,从设计着手,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朝向、楼间距、层高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的效果。具体来讲要掌握好以下内容:第一点,建筑平面。对于现代化空调建筑,在室内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以此来减少冷负荷而降低能耗。第二点,建筑朝向。经试验证明,一个长宽比为4:1的南北向建筑要比同样大小的东西向建筑冷负荷少70%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将南北向建筑称之为正房,而东西向建筑称为湘房。可朝向对于建筑能耗的影响。第三点,我们知道绿化植被可吸收一氧化碳而释放出洁净的氧气,住宅小区内的绿化便通过这一原理来条件碳氧平衡,从而降低温室效应,减轻城污染。同时,园区内的绿化还可起到隔热、降低噪音,改善局部微小气候等。第四点,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可有效节约能耗。如对于自然通风建筑,可设计开敞的布局以及大面积的窗户,来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而对于空调通风的建筑,则室内布局需要紧凑一致,而且要相应的减少窗户、洞口等面积,从而减少室内外空气自然流动,降低空调的负荷。

(二)加强建筑护结构的施工技术措施

1、墙体节能施工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要想促使墙体节能环保得到实现,就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对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来讲,墙体有保温和防渗漏功能,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率却无法与寒冷地区保温要求所适应,因此,房屋建筑都将墙体加保温层的施工方法应用了过来。墙体保温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两种,这种划分依据是施工方式的不同,在对保温方式进行选择时,需要将室内供热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通常情况下,如果室内有着较长的供热时间,室内温度变化速度较慢,那么就可以将外保温技术应用过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内保温技术,会有隔墙的作用出现,有可能会有冷桥形成,促使结露现象出现于墙体上,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对其充分重视。

2、水循环利用技术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有着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将绿色节能施工理念引入到水排放和处理中,要科学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专门的设备来抽出基坑降水,在一定的容器内存储,以此来用于混凝土的搅拌,甚至是用作生活用水,促使水的循环利用得到实现。还可以将雨水回收技术应用过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机具的洗刷、喷洒降尘等,都可以用这些雨水。对于生活用水,可以用其来冲洗厕所等。

3、 门窗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中,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门窗,门窗有着较好的光投射性和较差的保温性能,要想促使门窗的节能效果得到提升,就需要深入的研究,这样建筑整体的节能效果方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首先,将那些比较经济实惠和较强实用性的建筑材料给应用过来,采用的玻璃应该是节能环保有着较低辐射的,这样门窗的反射率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今在建筑行业中已经开始普遍应用这种环保节能的玻璃,但是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注意,因为没有健全的行业监督机制,这样市场中的产品质量都不符合要求,在实际应用中,节能环保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要对门窗的比例严格控制,如果有着较大的比例,就会对建筑整体保温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4、屋顶节能措施

夏季阳光直接照射在建筑屋顶,使得屋顶温度比建筑其它护结构都要高,尤其对于以沥青为建材且是平面屋顶的建筑,屋顶温度最高可达到六、七十度,对室内温度影响也很大。楼顶隔热、降温的措施主要有:①从设计角度着手,将顶层室内作为设备储藏间,或者设置隔热、通风层来形成_次隔热。还有的高档住宅小区在顶层设置游泳池、绿化植被或定期喷水降温,从而降低屋顶对室内温度的影响。②在普通的建筑屋顶上面涂上一层有高反射率的涂料,从而提高屋面对于阳光的反射能力,降低屋面对于阳光热量的吸收,减少室内空调的冷负荷,起到节能目的。这种方法多用在国外建筑中,最多可节约空调负荷50%左右。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策略及推广

(一)策略

1、强化树立创新施工理念

市场经济有着开放性、竞争性的特点,建筑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企业必需具备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注重施工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强有力的发展途径。建筑企业想要持续、稳固的开发高品质项目,除了要具备雄厚的资本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所以,建筑企业处了要不断强化资源积累、扩大自身资本运动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注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如不重视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则任何高品质的研发和生产都无从实现。

2、促进施工技术创新应用

在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建筑企业不能逆潮流而上,而是要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所以,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管理中除了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之外,还应加大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投入与重视,并且注意对创新程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此外,建筑企业在积极构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完善。比如:在建筑外墙施工易存在缝隙的问题上,硷导墙施工的质量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可通过取消硅导墙并选择在外墙楼层部位安装铁板模板的创新施工方式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完善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建筑企业想要实现企业创新机制的完善,则离不开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团队、灵活多变的企业组织结构,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致使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强大而且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当前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大部分建筑行业专业人员受自身素质根本达不到创新性组的技术化、专业化要求。所以,建筑企业除了要加强内部员工的教育培训之外,更要注重对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注重对员工专业性、创新性的培养。要将培训的侧重点放在建筑工程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精髓,而非简单的检查监督工程质量。此外,也应注重对员工培训法律、管理以及经济方面的知识,确保建筑工程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推广

首先,对节能建筑技术的推广机制进行构建,政府要积极参与进来,大力倡导,同时结合市场引导,紧密结合市场和政府,以便推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对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机制不断推进,需要将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功能给充分发挥出来,大力创新制度,充分研究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大力推广。最后,要对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反馈网络进行健全和完善,将网络服务一体化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更好的推广建筑技术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设备,对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构建,以便保证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工作人员能够互相的交流。

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时展的趋势,它可以高效利用建筑领域资源,促使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得到实现!绿色施工指的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和施工安全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过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对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作为核心内容,对环境进行保护,促使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绿色施工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充分重视,保护环境,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刘盛麟. 建筑学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 四川水泥,2014,09:115+118.

篇3

关键词:中小城市;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

1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1.1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分析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科技成果突飞猛进,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汽车行业在近些年来成为每家每户所必备的出行工具,为人们提供良好而舒适的代步方式,并且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当中,成为了经济支柱,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所以在中小城市的客运当中,同样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方式,并且由于汽车的购买能力增加,在城市的干道上面所行驶以及停放当中,势必会对相对狭窄的城市空间造成一定的压力,并且一旦停放存在违章问题,就会导致城市的交通被阻碍。在中小城市当中,政府鼓励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避免交通压力,并且也是减少尾气排放的基础保障。

1.2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由于中小城市的交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城市之间的各类交通工具使用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中小城市对于交通规划一旦存在问题,就会对非机动车通行的方式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中小城市的社会稳定。相比于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通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对于人们的伤害也更加明显,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无论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所采用的自行车通行,或是餐饮行业的发展当中大量存在的送餐人员骑行的方式,都是城市之间所日常通行的情况组成,大量的非机动车所需要的空间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的难题,本身较为狭窄的道路,不能保障通行的顺畅,在设计当中,如果将道路的两侧作为非机动车道,又会造成机动车通行受到阻碍,另外一些违法运营的车辆,类似三轮车等载客的情况屡有发生,都成为了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成因。

1.3符合汽车时代的路网规划

路网规划设计应当符合时代的特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目标,所以在新时期下,路网的规划设计应当以汽车的通行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多元化交通方式所组成的城市系统。在中小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布局,并且结合周边建筑以及环境为路网进行妥善安置,由于时代的特性,应当在规划当中以私人汽车为主导,完善汽车通行规划,在一些商业区域或是教育区域,所规划的路网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学校附近,应当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主,汽车应当设置合理停放位置,不仅要在学生上下学期间能够及时礼让,按照批次通行,还要在学生接送期间,为交通道路提供更加通畅的环境,在商业区域内,应当注重于步行街与机动车道的和谐统一建设,机动车不能妨碍人们的正常通行,并且步行街区域严格禁止机动车驶入。

2中小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

2.1道路特色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逐渐注重于精神世界的建设,道路的规划设计应当更加具有现代气息,为人们在通行过程中,提供审美的享受,达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在道路优化设计当中,应当对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以当地特色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融合以地域风貌,一些城市作为古代都城,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应当在道路的建设当中,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将现代化技术作为手段,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特色,并且尊重自然形成的一些环境景观,防止由于道路的建设破坏的生态文明,造成负面效果。

2.2道路形状优化设计

道路的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地质,以及周边的自然或是人文环境,所以道路的形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设计当中,应当在保障通行顺畅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的形状优化工作,帮助道路更加具有艺术性,成为具有城市特色的名片。在道路的建设当中,护栏、天桥、路灯等建设构成一个系统,在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搭配因素,对整体效果进行勾画,通过设计方案的直观体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图纸进行完善,帮助所有元素的组成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路灯的建设应当将道路无死角的进行照明,防止一些阴暗地区的隐患产生,或是天桥的建设,也应当更加具有稳定性和耐久性。

2.3道路设施优化设计

道路的建设当中,周边的环境应当与其进行和谐统一,才能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的道路建设主要服务目标是人们的通行,所以设施的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的同时,提高精神领域的丰满,通过绿植的覆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道路也可以通过植被进行分割,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具有亲近自然的空间,提供人文关怀。

篇4

关键词: 《公路测设技术》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公路测设技术是交通高职类学生就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我院开设此课程的学生数每年达600名。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公路的几何设计计算、识图与绘图、线形测设能力,2010年起,我们加大了对《公路测设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设力度,本文就《公路测设技术》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路的几何设计计算、识图与绘图、线形测设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公路测设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识读公路路线设计图纸的能力、参加公路外业勘测设计的能力及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公路线形测设的能力。该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并为后续的《路基工程技术》、《路面工程技术》等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基于这一原则,我们结合施工现场对公路测设技术的要求,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主要是学习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公路放线的相关知识,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课程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包括:(1)进行一般公路平、纵、横设计计算,具有一定的公路路线设计能力;(2)识读和绘制公路路线施工图的能力;(3)具有公路路线线形测设的能力。

知识目标包括:(1)表述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形成及相互关系;(2)运用公路平面设计原理进行路线设计;(3)表述路线放样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运用路线放样的原理进行路线放样;(5)表述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理及方法;(6)运用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理进行公路纵断面设计;(7)表述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理及方法;(8)运用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理进行公路横断面设计;(9)表述公路选线和定线的原理及方法。

素质目标包括:(1)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科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2)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3)培养与别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4)培养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1.重组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先讲解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公路线形结构形成非常清晰的认识,然后将测量仪器的使用与路线中线放样原理相结合讲解路线中线放样,并进行实地测设,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一进入单位就能胜任测量放线工作。

重组后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很连贯,很容易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而且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先进的测量仪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搭建了一个实用、先进的平台。

正因为重组后的课程实用先进,所以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很高,这正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目标: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逻辑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改革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项目训练的结果,本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工程案例分析、模拟工作情境、启发式提问等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公路平面超高与加宽”之前先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任务进行中,尽量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在学习任务结束时,教师要做总结,以一条主线将学习内容串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条理性,同时可以通过这个总结引出下次的学习任务。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同学们自己查找一些课外资料,逐步提高同学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者,更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称职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贯彻课程改革的意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本课程课题组的全体教师经常一起研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轮流出去培训,回校后共享培训的内容和先进的理念。这些教研活动有效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所收获的成就也是双份的: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交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自己也成长为本专业的教育人才,不愧于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号。

3.情景教学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形成清晰而客观的认识:学生将来的发展,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态度。积极上进,不甘落后,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能力及面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同学们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生活条件比较好,可是毕业后路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环境都非常艰苦,因为没有路的地方才需要修路,没有桥的地方才需要修桥。一部分学生在工作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致在工作初期不能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状态及自身后续的发展。

本课程教改后强调要经常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除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之外,更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地浸透将来工作环境的艰苦,使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振华.赵晓燕.刘珊珊.试论高职课程改革方式、动力和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东梅.项目教学法在公路测设技术课程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20).

篇5

关键词: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类学校、教师、学生需共同面对和正视的教育现状,是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课程标准已经制定,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到位,体现制定的初衷,达到预期的目标,则需要以具体每门课程的成功实施作为保证。但具体到专业课程如何实施,往往无先例可借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08年秋我在园林05高职一班实施了此门课程,现将实施下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课程实施的依据

2007年底经行业专家充分论证的新《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

“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四种能力”、“营造二种氛围”,具体是:

1.培养专业能力,如掌握具体某项专门技术和技能(如施工放样、乔灌木修剪、乔木移植等)。

2.培养方法能力,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3.培养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

4.培养社会能力,如团队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营造“在学中做、做中悟”的氛围。

6.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方法

指导教学法。全班52人,分为6组(8―10人/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具体任务的实施。

四、课程实施的方案

1.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好每次的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两周集中进行的,具体安排如下:

说明:每周26课时,周五下午为体育课,共26×2=52课时。

2.具体的教案、学案及实施过程。

教案、学案内容基本差不多,只是教案在某些地方要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教学如何组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等。

(1)教案框架介绍

主要有研究点、行动目标、所需材料和工具、参加活动对象、场所、总时间、课程的具体任务、要求及时间分配、信息来源,参考文献、教师课后感等。

(2)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

在上述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但教学是个双向过程,教师也需要听听和看看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唯有这样,教和学方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基于此,在每次任务完成后,我都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生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请学生在课后填好。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操作方法、程序及技术要领是否掌握;是否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操作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得到了提高;本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等等。

(3)课程结束的大反馈

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让学生反馈,这有利于教师最快、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后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但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一个大总结、大反馈非常必要,旨在课程的组织实施成功与否完全让学生来评判。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计100分,请学生打分评价。

五、课程实施的结果

1.每次任务完成后收集学生的“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统计相关数据汇总如下。

从上表看出,通过“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来引领”的教学方式,整个课程实施下来,具体各项专门操作方法、技术要领较好及完全掌握的学生达99.57%;98.07%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99.79%的学生操作技能得到提高;99.36%的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得到提高;99.78%的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96.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好,94.76%的学生觉得收获大。

2.学生的感悟(摘自学生原始留言)。

(1)夏军(男生):“感觉这种教学方式不错,收获良多。”

(2)某一男生(未署名):“没机会发言,女生抢得太快了。”

(3)李洁(女生):“只要认真,就能做好事情!”

(4)徐丽莉(女生):“这次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自主学习气氛high到了极点,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气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收获了很多知识!”

3.课程结束后的大反馈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共十方面计100分进行评,学生评价的平均值是96.46。

为配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还设计了以下两问,统计汇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要实施方法得当,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愿意进行课程改革的。

另外在最后一节课中,除了请学生填调查表外,我还要求他们把课桌沿墙壁围成一个大圈,想表达的学生站在中间,对此他们同样非常积极踊跃,很多学生的发言都非常好,很有条理性,显然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张也同学的话使我印象深刻:“这两周我们很快乐!”

六、思考

整个课程实施下来,要经历教案设计、前期准备筹划、具体组织实施、及时反馈评价、最后总结思索等环节,需要花费比传统模式授课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但辛勤付出,如能换来学生的收获便是丰厚的回报。这门课程实施下来,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怨言:抱怨学生不爱学,学得不好……但如果我们多扪心自问:我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每堂课组织好,让学生感兴趣,爱听、愿做、有收获呢?如果每位师者都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也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2.以“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模式实施课程,每次任务设置一定要明确、恰当,让学生完成后有成就感,这是保证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3.任务完成后一定要留出一点时间来点评、总结、反馈,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4.教师在安排项目时,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注意节约,因为教师的行为、细节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前言

当前社会,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要求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对实用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也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才高素质的主要手段。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便是典型的实用型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也比较广,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托。

1.岗位职业能力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传播行业的相关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绝大多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进入船厂从事造船生产设计、船体加工或船体装配、生产组织或生产管理等工作。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岗位使用频率以及达成岗位目标多具备的职业能力也都不尽相同[1]。在船舶工程领域中,根据岗位所需能力的不同可被划分为四种岗位能力,分别为:基本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船舶种类与船舶构造的识别;核心岗位能力,主要用于船体的生产与工艺设计,以及对相关软件的应用;综合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职业素质能力;主要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协调。

2.课程体系构建

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构建形式。所谓的模块化,实际上指的是以岗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为基础,根据其差异性构建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已有课程按照一定的要求设置成不同的组合,按照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以能力培养呈递进式提升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难度与使用频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模块式岗位核心能力与主要技能的培养。并结合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具有模块化、递进式、合理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

在针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船舶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船体的设计与生产,到船体样本与所用原料,到对船舶所用材料进行预先处理,再到对船舶所需的所有构件进行加工装焊,最后到传统的分装与总装。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多,在对船舶工程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船体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工作技能、相关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船体整个生产建造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要求,以帮助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2]。换句话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是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知识与先进技能的优秀船舶领域高技能人才。

4.课程教学基础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比较大的转变,从原本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理实一体化条件下的教学课程管理组织者。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不仅需要对船体的生产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充分掌握,对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方法、相关工具、组织形式等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程创新开发能力等。

5.以实船建造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基础,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研究,按照船舶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构建出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3]。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的认识和绘制、船体图的设计绘制、船体放养、船体分装焊接与总装、船体相关构建的加工、船舶管理与船舶生产、船舶设计等,构建出一套以能力递增为基础原则的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船舶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提升技能,使学生向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6.运用融通职业标准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船舶焊接考证、船体构件加工、船体构件装配、船体放养、船体选材等课程为体系骨架,并加入船舶装配、船舶焊接、船舶加工等相关职业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从业资格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重视企业对船舶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将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

7.结论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偏向于实用型,船舶工程制造专业更是实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船舶领域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佩英,王金娥.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应用写作课程设计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8):169-170.

篇7

[关键词]园林工程; 设计思路;施工组织

引言

在设计与施工前,必须勘察施工现场,根据园林施工现场的立地条件,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与施工。在勘察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自然地势、地表及地下的土质结构、周边环境和水源情况都要做深入调查,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园林施工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必须配备有技术、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

一、栽植前的施工要点

1.地形的做法

首先要通过检测,分析土质是否符合种植条件,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种植土。勘察地表以下1米左右的土层结构情况,如有建筑残基,需确定可行的清除方案,进行彻底清除。建造地形是为了解决园林绿化中的平面呆板、单调、缺乏艺术性的问题,使园林景观更富于变化。地形的建立是“一分设计,九分施工”,所以一方面要依据设计要求,另一方面要依据视觉效果不断调整修改,从各个角度不断对比,依据自然地势进行再创造。由于建设工程中土方的进出需动用大笔的施工费用,因此土方量一定要测算准确,尽量减少误差,降低施工成本。一般做地形所使用的土方将平均下沉5~19厘米的高度,并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方可沉实,因此在施工中要

考虑到整体与长远的实际效果。

2.种植土的要求

一般要求为不含杂物的沙壤土,PH值为7~8,富含有机质且团粒结构良好。土质贫瘠的土壤,通过增施基肥和复合有机肥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栽植花卉、地被植物、草坪的种植土要深翻30~40厘米,土壤中石粒直径应小于1厘米,并用细耙耧平。

3.设计中植物的配置

植物的层次结构采用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乔木的栽植密度不宜过大,株距一般为5~7米,为林下的灌木、花草留出生长空间,同时要注意植物喜阴阳的特性,在光照不足的地方,尽量选用耐阴的树种。耐阴的灌木品种有珍珠梅、金根木、接骨木及荚迷属的植物。另外,植于西侧的植物要选择一些不怕风吹的品种,因在冬季常刮西北风,会导致新栽的植物发生倒伏和抽条,从而使植物受到伤害,影响成活。植物的配置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还要体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季节性,避免单调和雷同,要达到春节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满目,冬季苍翠迷人,做到四季风光景观各异,使游人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气象万千。适用于做春季景观的树木有:连翘、榆叶梅、山桃、碧桃等,春末夏初开花的树木有:玫瑰、海棠、丁香。适用于做夏季景观的树木有:天目琼花、红瑞木、黄刺玫、绣线菊、太平花、珍珠梅及各种花草等。秋天的景观树木有:火炬树、黄栌、三角枫、白蜡、金银木、山楂及各种果树等。冬季的树林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桧柏、侧柏、云杉、沙地柏等,另外枝条艳丽的红瑞木等彩条植物也是冬季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树木品种。

4.定点放线及挖穴

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定点放线,树穴的大小要根据所栽植苗木的种类、规格来确定,呈直桶形,坚持宁大勿小的原则,带土球栽植时树穴直径比土球的直径大20~30厘米,裸根栽植时树穴的直径也要大于根系直径的20~30厘米,以利于根系的舒展和恢复生长。

二、苗木的调运

要坚持地质、气候条件相宜的地区之间相互调运苗木,尽量避免远距离、长时间的调运,这样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调运裸根苗木时根部要沾泥浆,并用草袋包裹,以防水分的散失。带土球的移植苗木要保证土球的完整,外用草袋或草绳缠绕包装。调运途中要向枝干喷水以确保苗木的含水量。

在苗木调运时一定要进行苗木病虫害的检疫,调入的苗木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做到无病虫害、植株健壮、枝叶茂盛、枝条舒展平衡不偏冠、树形优美、颜色正常、根系完好且符合

设计规范要求。用于做行道树的苗木要求主干挺拔,定干高度一般为3.5~4米。

一些常绿苗木如油松、樟子松最好在冬季移植,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而桧柏则需在气温转暖的春季进行移栽才能保证其成活率。在炎热的季节应尽量减少苗木移栽工作。

在起挖苗木时一定要保证根系不被过分破坏,一般移栽苗木的根系长度与胸径比为1:10~1:8,被损伤的根系要及时修剪,同时老根、烂根、枯黄枝条也要修剪掉。土球的直径、高度与苗木的地径比为1:8以上,土球要结实均匀。在带土球移栽深根性的苗木时要适当增大土球厚度,水平根发达的苗木带土球移栽时要适当增加其土球的水平直径。

三、栽植

根据树种的特性,栽植时埋土不能过深或过浅,否则会影响植株的呼吸,导致其死亡。树穴底部应填入20~30厘米的松土层,并与底肥搅拌均匀,植株入穴后应尽量保持根系舒展,然后填入肥沃的种植土。栽植树木时还要注意树木的阴阳朝向,一般向阳面枝条浓密、叶色鲜亮可作为主观赏面,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树木栽植一般采用“三埋两踩一提”的栽植方式,以提高根系的再生速度。种植土一般埋至略高于原栽植平面,否则会影响树木的呼吸活动,导致植株死亡。但有些特殊品种例外。栽植完成后要踩实表层土并打好围堰,围堰的大小一般为乔木树径的10~15倍或树冠垂直投影的1/2,堰高15~20厘米。栽植完毕要及时剪去枯枝、黄叶,浇透第一水。对一些不抗严寒的树种和幼苗在冬季要采取防寒措施,封冻前用土堆理根部10~20厘米用塑料将枝干缠裹或用大塑料袋将整株苗木罩住防寒。

四、修剪

灌木一般修剪成内高外低的球形,及时疏去老枝和徒长枝,培养新枝。但一些茎干生花的品种例外。残枝残果也要及时清理以免消耗养分。有明显主干的乔木修剪时留中央主枝或侧主枝,按照树形去掉弱枝、竞争枝和病虫害枝条。修剪绿篱时要先确定高度和树形,然后再进行修剪,保持表面和侧面的平整美观,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发现缺株则要及时添补,影响树木美观的萌生芽要及时清除,以减少养分的散失。

五、浇水

新植的树木要保证充足的给水,栽植后第一至五水至关重要。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浇水,浇水时水压不宜过大,以利于水分的下渗,使根部及时吸到水分恢复生长。后几水采用见湿见干的方法。围堰要及时修补,以利节水和减少用工。浇水后引起土层的下沉和裂缝要及时处理,防止风对根部的侵袭。

六、放肥

1.基肥。在整地和穴底回填种植土时施用。通常以腐熟的厩肥为主。

2.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和生长速度使用。在播种和定植时施种肥,可将尿素溶液喷撒在植株上做根外施肥。施肥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施、沟施、条施、穴施和撒施等。

结束

园林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管理的组织形式,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使得电气工程技术得到发展。但是从我国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建筑工程中引入电气工程技术,能够从建筑的设计结构、以及建筑能够实现的功能的上进行改革,以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为前提,提升建筑设计质量。实现建筑设计与科技的结合。

1.电气工程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1.1 TN-S接地系统设计

TN-S系统实际上就是保护线与中线相互分来的三相四线组合与PE线的接地系统。该种电气工程系统主要适合于配电所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在该系统中,N线与PE线都能够与变压器的中性点相接,并且除了中性点之外没有其他类型线路连接。TN-S系统比较特点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其N线外露,而PE线不导电。在系统下,PE线本身不具备电压,也不带电流,在电路运行中的安全性较高。该系统能够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其他系统中,不仅能够实现设计中的特殊需求,还能够实现线路中单项电与多项电的结合。近年来,随着建筑设计不断发展,在建筑中引入照明荧光灯,该种电气设备能够在中性线中产生三次谐波,线路中谐波与电流的相互叠加,容易发生线路事故。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电气设计的线路保护,提高建筑设计的完全性[1]。

1.2电气工程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安全接地保护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提升建筑的质量,还需要从建筑本身对人的安全保护上下功夫。在建筑设计中,需要采取接地保护的措施来实现建筑设计安全。建筑设计的安全接地保护是指,用金属将建筑中的接地体与电子设备中不通电流的 金属部分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安全保护的线路设计。由于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强电与弱电设备,如果不能对这些设备进行适当的安全保护,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在一般情况下,与接地体相比,人体内的电阻比较大,因此在线路中流入人体内的电流比较小,当人体接触到接地外壳时,经过接地保护的电流不能对人体带来危害,由此可见,对设备进行接地保护,是实现安全保障中基础[2]。

1.3电气工程防雷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电气工程技术的建筑设计实际就是一种智能化的建筑设计,在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建筑设计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在建筑设计中,不管采用哪种类型的设计方式,都需要避免由于自然因素而造成的设计危害。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建设设计中的防雷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首先需要设计完成防雷装置,然后才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其他建筑设计。建筑防雷设计不仅需要思维严密还需要全面彻底,不能忽视一处的设计防范。在电气工程技术基础上,智能建筑中需要对电子布线系统、电子报警系统以及电子消防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这些系统最容易受到雷击的威胁。因此,在实际防雷设计中,注重运用针带组合接闪器,以及镀锌扁钢避雷带进行接地配置。当在屋顶组成的电气连接网格,利用楼体中的钢筋来实现防雷系统设计[3]。

1.4电气工程技术在线监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存在很多类型的电路设计,对于这些线路设计的绝缘设计是实现保证建筑设计安全的基础。那么如何实现电路设计中的绝缘保护,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线路设计中的在线监测。电力工作人员只有实时掌握设备的绝缘性能,才能够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在一般的建筑设计中,其线路监测系统多为绝缘子挂网。除了对建筑设计的绝缘监测,还需要对建筑设计进行雷击监测,通过在建筑中安装避雷针以及避雷网等来实现建筑安全。此外,建筑设计的环境监测,在电气工程线路保护中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温度、湿度等因素。如果在实际的施工中这些因素不稳定将会对建筑设计带来阻碍[4]。

2.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未来展望

第一,设计理念。理念设计阶段实际上就是对照明节能设计的初步构想阶段,该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方案落实之后进行。首先,电气照明设计师需要捋顺整个建筑设计方案,联系实际现场情况,制定照明设计方案。然后与电气项目主管部门进行电气设计方案的沟通,并搜集设计建议,当设计方案受到认可之后,再对具体的照明灯具外形以及内部构成进行研究。最后在各项细则方案讨论之后制定出修改方案,尽最大可能将不利于电气照明设计的因素剔除。电气照明理念设计主要包含前期调查、情况了解、文化研究、图纸分析以及方案构思等环节,这些环节缺一不可,环环相扣[5]。

第二,施工阶段。在实际的电气照明节能设计施工中,需要建筑施工中的各个施工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工种之间的配合;首先,建筑施工的配合,建筑施工应该对设计中的变更进行配合,按照修改内容进行施工;其次,电气照明施工的配合,例如在电气照明施工中的走线安排等需要按照施工中的修改意见进行改正。以免出现安全隐患,为建筑施工带来质量问题。

结论: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电气工程技术,是提升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本文中对建筑设计中电气工程技术应用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设计应用为:TN-S接地系统设计、安全接地保护、防雷设计以及在线监测等。通过对这些电气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黎明,白雪琦,时波涛,石磊磊.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198.

[2]刘伟国.浅谈建筑设计领域中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J].门窗,2014,08:204.

[3]郭.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机电安装质量、使用安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机电安装工程中,机电安装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综合技术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安装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与管理能够为企业积累施工经验,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技术管理工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管理工作的完善。而质量控制能够使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强化施工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控制与管理、强化企业质量控制水平。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管理内容,是现代机电安装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将直接影响企业综合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施工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现代机电安装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工程实际现状进行相关管理工作,以此促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施工的基本步骤

1、施工任务的划分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前期准备阶段,首先应明确合同约定的施工范围,进行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其次是机电设备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对项目的施工任务进行分解,将施工任务和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层次。这两项工作是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

2、施工程序的确定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由于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其施工部署内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在工程前期准备中,施工程序应根据建设项目总目标要求及每个单位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确定,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部应根据项目目标的要求,分期、分批、合理的展开施工程序。

3、施工任务交底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要明确项目部的分工和各自的责任,各相关方要在施工前相互进行交底工作以便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4、施工过程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对安装质量至关重要,影响安装质量的因素包含人员、施工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外界环境因素等。为保证安装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

(1)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如预埋方钢的水平度、底座方钢的水平度、平垫板的厚度、地脚螺栓的预紧力、测量工具的精度等;在工艺文件中编制关键工序控制点表,列出重要的控制参数和控制内容。

(2)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施工人员就设备、操作方法、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进行技术交底。

(3)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对每个垫板数据要逐一,多次测量,每组垫板测量计算后要严格加以标识,并对号入座,及时进行自检和复检,做好原始记录,最后由控制点专职负责人检查确认。

(4)检验及试验设备、施工机具、计量器具等必须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树立科学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观念,促进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在机电安装工程企业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前,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针对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企业、对工程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观念。通过树立科学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观念,使企业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科学的管理观念指导下开展,能够使企业各部门人员通过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强化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作为影响机电安装质量的重要因素,树立良好的、科学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够使企业机电安装人员的思维与行为在观念指导下进行质量与技术控制工作,促进机电安装质量的提高。通过树立科学的观念使企业员工提高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的认识,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

2、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与相关管理体系,促进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在树立科学观念的同时,机电工程安装施工企业还应针对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重点进行相应管理体系的完善。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架构建立基础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提高管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适用性。利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利用相关制度,使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工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另外,为了优化机电安装过程中的管理流程,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招标单位的实际需求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完善,以此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技术控制与质量控制效果的提高。

3、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点

在现代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施工企业应从投标准备阶段着手,强化对工程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策略。同时,在技术文件交底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加强技术文件的分析与讨论。对于不明确的技术要点要及时与设计单位、机电设备厂家进行沟通,以此保障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要点了如指掌,促进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切实保障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机电安装施工企业还应根据技术文件,对技术管理的重点、相关技术要点等进行分析,明确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管理要点与重点,并针对其重要性对相关技术管理方式方法等进行完善。通过技术管理的有效开展保障机电安装工程质量。

4、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重点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将直接影响机电产品的正常运行,影响机电产品安装后的使用安全。根据现代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理论,机电安装施工企业应从材料管理入手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根据设计要求与机电产品的情况选用、采购符合要求的机电辅助材料。并在进场过程中强化质量检验,确保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用材料满足安装要求,为保障机电安装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另外,作为影响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安装过程中的器具、工具管理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施工企业应根据机电设备的需求选用相适宜的设备、工具,保障安装质量。在安装施工中,施工企业还要通过现场技术人员、质量监控人员的旁站、巡检以及检验等工作保障安装质量,以此实现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为了切实保障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施工企业在机电产品安装过程中还要针对设备实际情况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机电设备电路为例,不同等级要求的电路,其施工材料、技术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安装施工单位必须针对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质量控制,以此保障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确保安装质量。

总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企业只有根据自身施工特点, 本着安全、优质、高效的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质量规章制度, 并贯彻执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覃飞.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篇10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4-01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地球物理学理学专业的基础上申请了“勘查技术与工程”这个新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已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招收了3届学生。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与系里地球物理学这一老专业的认真对比,对该新专业的建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好这个新专业?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学生?如何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下逐步形成我校有别于地球物理学这个老专业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

1 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好新专业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专业办学的定位,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为了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应用研究型人才,需在总结其他院校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切实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地理优势,构建新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在课程教育中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现。为了又快又好的建设好勘查技术与工程这个新专业,需将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个主线,突破传统本科“老三段”课程教育模式,构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初步培养、单项强化培养、综合提高递进式的课程教育体系。新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应从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出发,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任务及各门课程衔接部位的界定和联系,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增加专业核心课的课时,加大实践学时,增设综合性和研究性课程。

2 抓好新专业的内涵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生

教育要以人为本,新专业的发展因其固有的弱势更需要以人为本,应牢牢立足于培育新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这样新专业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发展的基础。新专业只有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培育出与现有老专业有明显区别的人才,才能不受到制约,才能发展。一个新专业的前途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我们应将新专业发展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审视,在市场需求的大环境下谋略。在总结现有专业各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市场对本专业需求情况的调研。高校培养的人才如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如不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根本没有什么专业发展可谈。新专业的发展必须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改革教学体制,使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兴趣与专业特点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办学,必须将高校的教学质量视为命脉。新专业发展必须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没有教学质量的保证,就没有人才培养的保证,就没有新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基础,要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制定和完善新办专业的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改进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3 以现有专业促特色鲜明的新专业的发展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岩土钻掘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岩土力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常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施工及数据解释的基本能力,具有对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工程勘察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新技术及其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该专业的理论课与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理论课相近,但本专业作为工科专业,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实验课和实习课的比例。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学这个理科专业的优势,使该专业的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我们学校的特色是与煤矿联系紧密,该专业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其知识在煤矿方面的应用。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首先要努力探讨相应的体制改革措施,引进“人才评价、质量评估”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其二要有配套管理机制,即“教学成本效益”的核算机制和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其三,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新专业的要求,如果学生缺乏相关课程的学习,则难以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与就业率。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我们办学兴校的一把尺子,也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办学要顺从社会应用人材的客观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率,就要让学生多了解新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新专业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新办专业新的特色与面向社会的新要求,使学生对新专业特点相适应。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概论》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实现以上的目的。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我校新办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由于只招收了三届学生,尚未有毕业生走向社会,故还有很多问题待于进一步探讨。但若要想把新专业建设好,必须要以培育专业人才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使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兴趣能力与专业特点相适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