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推进机制、集成方法、效率提高等方面,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的研究目前较为缺乏。李本悦等(2014)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缓慢,普遍率较低的原因归结为建筑工业化经济效益不高、民众对建筑工业化存在偏见、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不明确和范畴狭隘等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1]。刘禹(2012)阐述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体制,并从结构预制化与产业集成化两个方面对发展建筑工业化进行了论述,提出我国当前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选择路径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2]。亓霞等(2015)从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市场力量、技术进步4个方面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和国外成功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差距并提出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方法[3]。上述学者虽然都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但是并未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过程难题进行深入阐述探讨。本文注重研究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问题,提出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因素,并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过程实施的方法建议。
2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
本文基于对建筑工业化内涵和意义的阐述,通过文献检索法、专家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综合集成的理论分析方法,将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制约因素归结为:政策环境(P)、施工技术(T)、经济成本(C)、组织管理(M)四个方面,并按照分层组织、层级统一原则,将这4个因素划分为13个影响因子,我国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及各因素所包含的制约因子。政策因素是影响其他制约因素首要环节,也是建筑工业化推进实施的关键所在,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施工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行业向建筑工业化革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驱动力。成本无论是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命脉所在,建筑工业化推进困难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参与方考虑到成本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影响。对涉及建筑工业化的各参与方、各道施工工序以及各预制构件的组织管理,是提高建筑工业化效率的关键,也是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技术支撑。因此,本文构建了由政策环境、施工技术、经济成本、组织管理构成的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四维体系,形成了P-T-C-M一级制约因素层级,并包含了13个二级制约因子。基于上述理论阐述和分析研究,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Dynamics,SD)[4],将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制约因素及各制约因子构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并对各因子的相互影响趋势及逻辑关系绘制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图中,如图2所示。
3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对策建议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过程中受到政策、技术、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并由各制约因子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建筑工业化在进一步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进步缓慢、难以发展的尴尬局面。由此,本节针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和制约因子出发,基于制约因素和制约因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推进的对策建议。(1)政策环境方面。完善建筑行业的政策法规,实现政府对建筑工业化的统筹;政府应大力提倡全行业积极推行建筑工业化施工,使建筑工业化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风向标。(2)施工技术方面。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实现建筑施工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其次施工企业应当抓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契机,提升企业的施工能力;最后,生产单位应确保预制构件生产的科学规范、预制构件施工的确实可行、预制构件使用的安全有效。(3)经济成本方面。施工企业应当通过技术革新、工序改进等手段,形成施工流水作业线,以质量高、速度快、产量大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整体施工成本。生产企业在注重预制构件的质量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新型技术降低构件成本。(4)组织管理方面。工程管理方应当注重各参与方的协调指挥,提高工程整体施工的集约化程度;施工的组织安排应当根据施工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实施,避免因工序组织衔接造成施工进度的减缓,甚至是工序质量的降低。最后,应当设置专门的预制构件管理机构,负责预制构件的调度使用,确保预制构件调度的合理有序。
4结语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原因;数字化;网络技术普及;市场导向
引言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检测系统的广泛运用,建筑施工过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借助于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也得到加强,并使得建筑企业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建筑企业得以实现网上竞标、招标,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支出和成本的监控,有利于优化建筑施工过程。
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原因
1.客观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传统的以人工计算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手工描绘工程图纸的设计方案以及单纯的依靠人工体力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行为,以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施工方面,引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是市场经济环境对建筑施工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主观原因
我国加入WTO之后,为了增强国内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破传统的“以政府分配项目,建筑公司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国的建筑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对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了“投标竞争”的形式,以谋求在建筑施工领域有步骤有层次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进而促使建设施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虽然国家在建筑领域内的这些改革,提高了我国建设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实际的市场竞争时,也遇到“投标中标难、回笼资金难、验收结算难、项目低价中标后成本控制难”的难题。并且,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竞争机制的还尚未完善,这一社会现实更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解决这四大难题的难度。由于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既然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改变市场竞争体制,为了寻求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从改善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入手,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从创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经济结构、投资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体系。这四部分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建筑施工企业的这些改革创新的举措,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施工企业中,利用高新信息技术对建设施工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渠道,使施工企业从产值效益型转变为管理效益型的有效途径。
三、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趋势
1.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国内建筑施工行业中,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渗入到了建设施工的资源配置、建筑施工的财政管理、建筑施工的人员利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排等各个方面。其中,我国国内的很多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商机,打赢这场现代市场的信息战。更是充分地利用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信息高新技术和设备,为施工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环境。并且,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建设施工企业更是注重了数字信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软件环境。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这不但为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众多生产经营部门实现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还为这一趋势的推动提供了必要性。谁先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机遇。
2.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的发展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借助于互联网,建筑施工能够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数据支撑,而且对于建筑项目的管理来说,网络同样提供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信息交换方面,借助于内外部网络则实现了对建筑施工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为便捷的检索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也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趋势。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操作性强、可复制和存档的便捷性也在建设施工企业的企业重组,企业合作中凸现出来。传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注重了“人”的主观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整个建设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由于自身完善存档工作而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速度,也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有效地信息,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观重要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实现,节约了建设施工企业出门洽谈业务的经费,节约了企业资金。
3.信息里用的科学化趋势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工期信息可分别为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建筑施工统计部门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进行检索,而数据库规模和种类的增加, 使施工人员不但可以及时掌握施工项目自身的信息, 还可检索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与管理规定, 获得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 检索结果还可加工为各种需要的格式输出, 支持办公自动化。在信息利用方面, 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 引入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信息进行自动深加工, 进一步产生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例如, 可提供工期、质量、成本分析工具软件, 分析比较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 排定下一阶段生产计划; 发现质量通病并查找原因; 及时汇总成本, 找出节支或浪费发生的主要环节。
4.市场导向性趋势加强
施工建设企业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式,常常根据中标项目的水准完善市场价格数据库。与此同时,根据市场人工机械成本, 主材、周转材消耗水平建立市场定额库,进而修正企业内部定额数据库,另外在建设施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企业技术资料储备。建立基于企业内部定额及市场价格基础上的投标报价分析决策系统;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在不同标的、交易规则、业主、对手构成特定市场条件, 分析不同市场环境对投标人及投标技术、价格的影响, 分析价格变动因素,对照企业成本价格, 得出工程结算利润的变动规律, 再根据测算竞标对手出价范围, 结合几率分析判断修正报价。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拓展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以真正做到以市场发展为企业发展的标杆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依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市场应对策略,促进建设施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进高新信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速度。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 科技资讯,2011(02)
[2]马智亮,陈娟. 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施工技术,1998,(04) .
[3]高友弟.论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 2007,(10)
[4]张奇伟;浅谈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
[5]甘雄锋.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探索[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9)
篇3
[关键词]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围护结构;一体化;施工技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38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64- 02
所谓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是指在施工操作中做到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之间的良好配合,进而使建筑物获取较好的整体性,最大限度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及问题反复出现。过去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相对较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相对简单,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结构部件同时具备主体与围护两大部分,这种简单结构能够在自然的条件下完成。但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房体结构无法满足人们及社会需求。为此,建筑工程结构向复杂结构转变,随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建筑的整体质量。
1 实现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建筑物承载力
①有利于改善受力情况,实现良好的抗震效果。由于实现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能够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物结构无论是从装配式结构还是现浇式结构,建筑结构自身的整体性对于改善受力有着重要作用。②有利于提高防水能力及其抗变形能力。长期以来,在进行屋面的建设时先用混凝土做防水面,而梁柱与墙体并没有实现良好的结合,以致于出现漏水现象。而实现梁柱与墙体的结合就能够使该建筑物实现良好的连接,在共同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变形,也就能够提高防水功能。③提高建筑物的施工速度。因为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建筑物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在较大程度上相应地减少施工工序,并采用新的施工工艺及技术,对结构主体进行优化设计,进而获取较高的施工效率,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建筑施工。
1.2 有利于实现建筑工业化
当前,建筑工业施工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进而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在一体化施工中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建筑工业化中大量结构部件的相互连接,实现较好的连接。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将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作为施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其一体化就能够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
2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施工技术
2.1 施工设计阶段
任何建筑在施工前期都应做好相关的施工设计,优秀的施工设计能够为后期的施工过程提供指导。①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中装配式结构的设计是其重要内容,由于装配式结构节点是连接结构水平与竖直结构的主要部位,也是受力与传力的关键部位,加上建筑受力较为复杂。因此,对其设计至关重要。②构造设计。完整的构造设计能够将计算设计中没有考虑的因素考虑进入,也能够为计算设计中的一些理想假设提供保证。从施工设计中可发现构造设计大多是依靠结构设计理念而做出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是根据抗震原理而构造出的设计要求,往往需要实践做支撑。③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节点也是关键部位,占着重要地位。由于钢结构设计中受到较多因素,要想实现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化就必须提高施工的机械水平。④一体化设计。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也就是要求节点的设计尽量满足一体化的要求。当前,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开发新的节点方式,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在满足建筑构造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满足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2.2 施工过程阶段
①建筑物的基础浇筑。一方面,做好桩基础施工。桩基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照台阶的分布情况进行一次性浇筑,不可在台阶位置留下缝隙。对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在进行拆卸时,应确保模板足够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的不良施工。另一方面,对于大体积的基础施工。在每一次浇筑完成之后,应对浇筑效果进行重新检测,在进行第一次振捣后,方可进行下一次的振捣,两次振捣之后要确保层层之间没有缝隙。若在振捣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此外,对于条形基础施工。在进行浇筑前应在两侧设置一些标高线,根据标高线进行逐层施工,每一次的浇筑应实现无缝衔接,每一段的混凝土浇筑应确保在2~3米之间,确保在细节上做到完整。②建筑物的剪力墙浇筑。可在墙地面5厘米左右的位置进行浇筑,可确保混凝土的结构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混凝土浇筑,而这种浇筑可在窗户洞及门洞等位置留取适当的缝隙,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对墙面上出现的洞及孔位置在进行浇筑时,将其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内墙及外墙的接口位置完成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擅自挪动钢筋,同时还需对其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减少钢筋的受损程度。③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机构的一体化。在施工组中充分考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工序、工作面空间及其所需机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统一安排,确保两者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其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尤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施工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不可忽视。首先应做好施工前的设计,然后是做好施工过程的工作,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红华,岳地东,曹雪山,等.南京地铁新庄站围护主体结构方案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11-111,113.
篇4
关键词:新材料, 新技术, 新工艺, 绿色施工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knowlege on the nature is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ngineering vision increasingly open, building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New engineering materials, building structure for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merge. Greatly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safety.
Keywords: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gree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刻,工程视野日益开阔,建筑工程技术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新的工程材料、建筑结构形式、施工技术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下面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和实践谈谈对建筑工程技术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绿色建筑几个方面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建筑工程新材料方面
建筑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的更新是新型结构出现与发展的基础,而新型结构的出现又是新材料出现的驱动力。近年来,工程材料的发展可谓空前活跃,在高强度、轻质、高耐久性、绿色环保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针对我这几天的学习和切身体会就目前正在或已经推行的几种新材料做简单的介绍。
(一)高强度材料
我国建筑工程实际应用的混凝土强度和钢筋强度等级均低于发达国家,结构安全度总体上比国际水平低,但材料用量并不少,为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建筑结构材料强度宜适当提高。因此,近年来,高强度的建筑结构材料不断涌现,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不但能直接减少材料使用量,而且还可缓解原料对生产、加工、交通运输、电力等耗费,有利于国家减少工业投入,更好地落实节约资源能源的基本国策。
1、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
1.1其定义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指具有高强度、高工作度、高体积稳定性和高抗渗性的混凝土。《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将强度等级超过C80的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
1.2该材料的特点:采用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减小截面尺寸,增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空间,从而减轻结构自重,降低施工工作量,并达到更高的耐久性,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小结:经证实,该种混凝土在高层或超高层中使用较广,一般的民用建筑等很少涉及,鉴于其带来的优越性,应大力推广。
2、高强度钢筋
2.1其定义为:在国内,高强度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中规定的屈服强度为400MPa和500MPa级的普通热轧带肋钢筋(HRB)和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HRBF)。
2.2该材料的特点:高强度钢筋可广范应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地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和一般构筑物,可用作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纵向受力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非预应力筋以及用作箍筋和构造钢筋等。其强度价格比随强度增加而逐步提高,高强度钢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若能将我国混凝土结构的主导受力钢筋强度提高到400MPa~500MPa,则可节约钢筋用量30%。
小结:目前,根据新的技术规范要求,一级钢(Q235)已取消,市场已淘汰,更换为HRB300螺纹钢,使现浇顶板的钢筋含量减少,大大减少了混凝土裂缝等质量缺陷。
(二)轻质材料——轻骨料混凝土
轻质材料对于减轻建筑自重、节约材料用量、提高构件运输和吊装效率、减少地基荷载及改善建筑物功能等有重要意义。
1、其定义为:轻骨料混凝土是指采用轻骨料(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2、该材料特点:可以提高结构的比强度、增加水化程度和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力学性能只有微小下降或基本不下降,单方混凝土的原材料成本增加不多。轻骨料混凝土除了轻质的特性以外,其保温隔热、耐火、隔声及抗震性能也是普通混凝土所无法比拟的。
小结:此种材料在现实施工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二次结构和装修地面的垫层施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在我国新建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为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环保材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
1、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下列特征:更多地节约熟料水泥,减少环境污染;更多地掺加工业废渣为主的细掺料;更大地发挥高性能的优势,减少水泥与混凝土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范围等。
2、再生骨料混凝土
指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与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形成再生混凝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配制而成新的混凝土。目前,我国再生混凝土应用主要集中在非承重构件、混凝土楼面、道路路面等。
3、绿色墙体材料
绿色墙体材料是指无毒或低毒的健康型墙材、防火或阻燃的安全型墙材、耗能低的节能型墙材及各类新型多功能墙材。按其构造要求可分为建筑板材、轻质板材和复合墙体三类。
小结:上述三种材料为国家正在积极推广的新型材料,市场的占有率比较小,但作为绿色环保材料,必定会成为日后建筑材料应用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建筑施工新技术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和材料技术的推动,涌现出一批新的施工工艺,如为满足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爬模、爬架技术,为提高施工质量和建设速度而产生的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技术等。
(一)建筑工业化新技术
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
1、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
1.1其定义为:是指在固定的加工厂,利用盘条或直条钢筋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程序,由专业的机械设备制成钢筋制品供应给项目工程。
1.2其特点为:集中化、专业化的钢筋加工配送不仅是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施工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低碳建筑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5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施工;发展
一、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砌块建筑:用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墙体的装配式建筑,适于建造低层建筑,提高砌块强度或配置钢筋,还可适当增加层数。砌块建筑适应性强,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单方便,造价低,还可利用地方材料以及工业废料。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小型砌块适于人工搬运和砌筑,工业化程度较低,灵活方便,使用较广;中型砌块可用小型机械吊装,可节省砌筑劳动力;大型砌块现已被预制大型板材所代替。砌块有实心和空心两类,实心的较多采用轻质材料制成。砌块的接缝是保证砌体强度的重要环节,小型砌块还可用套接而不用砂浆的干砌法,可减少施工中的湿作业。
板材建筑: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抗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建筑内的设备常采用集中的室内管道配件或盒式卫生间等,提高装配化的程度。大板建筑的关键是节点设计。在结构上保证构件连接的整体性。在防水构造上要妥善解决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大板建筑的主要缺点是对建筑物造型和布局有制约性较大;小开间横向承重的大板建筑内部分隔缺少灵活性。
盒式建筑:从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建筑工厂化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不但在工厂完成盒子的结构部分,内部装修和设备也都可安装好,甚至连家具、地毯等皆安装齐全。盒子吊装完成、接好管线后即可使用。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全盒式、板材盒式、核心体盒式、骨架盒式
骨架板材建筑:由预制的骨架和板材组成。其承重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柱、梁组成承重框架,再搁置楼板和非承重的内外墙板的框架结构体系;另一种是柱子和楼板组成承重的板柱结构体系,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常用于轻型装配式建筑中。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合理,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骨架板材建筑有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两种。这类建筑的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连接。柱与基础、柱与梁、梁与梁、梁与板等的节点连接,应根据结构的需要和施工条件,通过计算进行设计和选择。
升板和升层建筑在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施工时大量操作在地面进行,减少高空作业和垂直运输,节约模板和脚手架,并可减少施工现场面积。升板建筑多采用无梁楼板或双向密肋楼板,楼板同柱子连接节点常采用后浇柱帽或采用承重销、剪力块等无柱帽节点。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
二、装配式建筑实现建筑部件化、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
在日益紧张的能源与环境形势下,城市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型。绿色建筑是一场建筑业的工业化绿色革命,体现在建筑节能、装配式住宅和低碳实践区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全产业链体系的概念。特别是装配式住宅,区别于传统的人工建造方式,是一种标准化、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推动建筑工业化,可以将建筑的非承重部分所有配件在工厂流水线上进行标准化加工预制,之后再在建筑工地上进行配件的装配,把原来的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操作工人,实现无粉尘作业,大大节约人力、时间和能耗成本,又可以提高建筑质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传统建筑方式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已经不再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日益发展的我国建筑市场,现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弊端趋于明显化。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外的建筑工业化成功经验,我国建筑行业必将掀起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浪潮,使其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将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根据建筑需要,在工厂加工制作成整体墙板、梁、柱、叠合楼板等构件,并可在构件内预埋好水、电管线、窗户等,还可根据需要在工厂将墙体装饰材料制作完成。
装配式建筑构件在工厂生产,有固定的模具,使产品精度高,产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集成化,而且技术标准易于统一,即以模数化构建标准化;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运送到工地就可以装配施工,可以像设备安装一样进行现场安装,即以标准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不断发展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装配式结构体系,即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是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使施工现场作业量减少、现场工人就可以大大减少,使施工现场更加整洁并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装配式建筑由干式作业取代了湿式作业,现场污染与建筑垃圾大大减少。同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进而又缩短了工期。另外在建筑拆除后,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因此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需要的构件一般在工厂车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特别有利于冬季施工。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高、耐火性好、隔音效果好。装配式建筑偏差减小,精确度大大提高。
装配式建筑,采用大开间灵活分割的方式,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其核心问题就是要配套相应的轻质隔墙,而轻钢龙骨配石膏板或其它轻板恰恰是隔墙和吊顶的最好材料。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防止火灾的蔓延或波及;大量使用轻质材料,降低建筑重量,增加装配式的柔性连接,长期使用不开裂、不变形、不褪色;为厨房、厕所配备各种卫生设施提供有利条件,改扩建、增加新电气或通讯设备创造可能性。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前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对于建筑业而言,建筑施工技术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影响着其发展,对国民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离不开建筑施工技术,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在各方面达到建筑施工的标准,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要不断的开拓新的领域,积累经验,学习外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手段,研究出更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筑施工技术及要求。
1、建筑施工技术概要
建筑施工技术就是完成一个主要工序或者是分项工程的单项技术。不管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期间,怎样来保证建筑的质量,及在施工中对各项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近些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有新工艺、新技术出现,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工艺技术中的难题与瓶颈,建筑施工的效率也大幅度的提高,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着重在当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意义。
2、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发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本文只对其主要的几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础工程施工技术、钢筋工程及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建筑防水技术等。
2.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对于基础工程而言,在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多桩型系列的施工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并完善了成桩施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在基础施工过程中,一般会存在挤土效应、振动噪声污染等问题,预制桩工程也越来越少。就地质条件而言,混凝土灌注桩技术的适应范围非常广,不但可以满足不同的地质条件需求,还对不同的承载力能满足要求,因此是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基础施工技术。在深度较大的基坑支护方面,基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技术还不完善,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机制,不管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施工及监测方面都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总结。在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中,需要将挡土、防水、支护、挖土、降土、监测及信息施工等考虑进去,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技术、安全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对其合理的进行选择部署。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基坑技术是在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也采用了一些诸如水泥土型钢排桩、切割型混凝土排桩、连续墙等传统支护形式。
2.2钢筋工程及钢结构工程技术
近几年,钢筋在建筑中应用技术也逐步的提高,将高强度、低松弛的钢丝钢绞线开发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对焊接钢筋网进行研究。钢筋连接技术的发展所运用到的气压焊、电渣压力焊等焊接工具,其设备简单、焊接接头连接可靠、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使得建筑施工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与此同时,钢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结构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此外,钢结构以及劲性钢骨架结构在施工中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对一些超高层空间结构及大跨度空间结构也逐渐能够独立的承载,与国际水平越来越接近。
2.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材料,其施工技术对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模板工程,需要研究新的支模方法及新的混凝土工艺。经过我国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在全钢模板、水平模板及竖向模板为主的支模工艺得到发展。全钢模板最大的优势在于表面平整、成型质量好且刚度大,对于混凝土的侧压力能够很好的承受。在国内,最主要的支模体系为竹胶合板模板及木胶合板模板,这样水平模板很难工具化。竖向模板的发展主要是从小钢模发展到钢框竹胶合板,然后发展到全钢组合大模板。现在,市场上最主要的模板体系为木胶合板模板及组合钢模板,使用量都非常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混凝土工程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作为工程结构最重要的原材料,对混凝土的监测从以强度为主转变为以耐久度为主,对其性能的追求呈现出多方向、多功能的趋势,在混凝土原材料、高强高性能、预拌混凝土方面的发展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4建筑防水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防水方面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这也使得建筑防水技术出现了飞速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及防水施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高分子化学防水材料方面,在施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更加推动了建筑防水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建筑防水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屋面防水和地下外墙防水。基于传统建筑防水技术,在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技术上,对建筑采取综合治理、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及复合防水等设计理念,进行综合的施工,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及工艺。
3、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3.1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为了使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将其建立在工厂化、标准化的成套技术之上,以传统建筑生产方式作为基础,逐步完成工业化。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得建设的速度也得到提高,这样刚才能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求。因此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及科学的管理都少不了,要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的提高建筑的标准水平,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
3.2建筑施工高技术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革命的成果也在建筑行业内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这,为了保证建筑技术高技术化,需要在建筑节能技术、空间结构技术及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等基本形式上不断的进行探索与研究,而这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的时候,对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是提供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信息化、网络化都离不开计算机,建筑施工高技术化更应该以计算机作为基础,随着计算机的广泛采用,工程建设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及信息化服务水平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
3.3新型材料及工业废料再利用
建筑材料是保证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发展应该以满足建筑使用功能为前提条件,因此要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从实际出发,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对工业废料要综合进行利用,对新型节能材料及相应的新技术都要进行推广和使用。
4、结束语
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和摸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经验,不断的拓宽新的技术领域,从而达到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与实力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滕跃,王经.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的几点探讨[J].中华民居.2012(6).
篇7
关键词:产业转型;大项目制课程体系;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创业实践基地运行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15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标课题:“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构建――以商科专业为例”;2014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基于大项目制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主持人:孔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7日
随着我国“十三五”征程的开启,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已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新时期,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提质增效的新要求。就企业劳动组织方式而言,突出表现在由传统分工为基础的泰勒科学刚性管理模式向精益生产的扁平化柔性管理模式转变。刚性模式下,岗位工作内容模块化特征明显,企业员工主要凭经验进行本岗位的劳动操作,不用去了解其他的工作岗位和完整的工作世界,岗位技术要求相对单一;柔性管理模式下,岗位工作内容呈现复杂性和创新性特征,它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全程参与产品的整个制造与服务过程,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企业对传统生产和服务劳动密集型人才需求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
一、产业转型背景下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现存问题
2014年8月,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由文件可以看出,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校企协同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受企业参与积极性、教师实战业务能力、项目化课程建设认识等问题影响,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市场化导向,项目未能有效课程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保持动态一致,当前新经济新业态风起云涌,“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使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组织方式日新月异,受产教融合深度缺乏和教师双师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项目化课程开发不能根据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提取行业前沿技术,企业项目不能实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有效转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多表现在形式上,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落差。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系统化,课程设计未能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以整个行业岗位需求为开发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及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关键节点的能力需求为结构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及行业典型场景为组织依据,实现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能力素质养成的有机融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缺乏基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设计,项目课程模块间没有完整的价值链体系设计,课程间、模块间不能形成能力培养的持续传递,最终导致“点状”的项目化课程不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具体化,课程实施未能有效项目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做学一体中“外习专业技能,内化创新素质”。但目前许多项目化课程开发具体化不足,如课程项目目标不明确、项目载体场景不具体、项目教学资源库支持不配套、项目教学教师学生角色意识不转变等,导致项目教学简单化、碎片化,学生主体被动化,远离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既定目标。
二、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大项目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核心策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校企深度融合做大企业项目;二是大项目贯穿专业课程,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三是大项目资源配套支持课程开发,实现基于行动导向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产教融合做大企业项目。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要突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的痼疾,必须从市场化校企合作机制入手,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校企合作共谋共建共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创新订单班人才培养等专项工程为抓手,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以具体工程项目带课程体系开发,以匹配行业企业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为主攻方向,在帮助企业做大项目的过程中,调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与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科学推进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企业需求项目的有效课程化。
(二)以大型贯穿项目为载体,将离散项目化课程进行整合,提高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工作过程知识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从“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以大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覆盖课程,任务贯穿知识技能培养,形成持续立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课程的有效项目化。
(三)大项目配套支持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组织评价等多个环节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我院在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设计环节按照职业岗位发展要求及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资源保障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校企协同建设服务课程服务市场应用的大型资源平台,促进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需求;在教学组织评价上,形成以过程为主体,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服务对象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大数据评价学习过程,促进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三、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构建实例
我院大项目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大”主要表现在校企深度融合做“大”项目、“大”项目系统化贯穿整合课程项目以及“大”平台支持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三个方面。围绕上述主体思路,以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分三个方面介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契合工程行业转型需求,构建基于企业价值链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工程建筑领域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建筑企业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方式简单粗放高能耗高污染。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工程行业由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素投入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要求。当前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手工作业,代之以高精度信息化设计技术、机械化施工技术为手段,通过大量工厂预制构件,以流水线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建筑生产,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能耗和环境污染。
契合建筑行业工业化的转型趋势,我院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等形式,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下,深度解析了无锡地区建筑工业化的“标杆”企业,通过对生产业务活动数据的全面收集、归纳分析,梳理出企业在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阶段所开展的主要战略性活动,并以价值链分析手段将企业战略性活动分解为相关价值业务单元。通过企业价值链调研分析,围绕战略合作企业的“建筑信息化”战略发展方向,确定了“建筑BIM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是建筑工业化精细生产的基础,它包含了工程制图识图、现代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价值业务单元。据此,开设建筑制图、BIM计量计价等课程,将建筑工业化要求下企业的工作流程、环境、文化等生产要素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围绕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业务单元进行重点教学。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做“大”项目,契合企业价值链人才需求,激发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15年学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无锡市建设局、无锡市第二建设集团,政行企校合作共建了无锡市首个“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平台,项目建设引入企业技术及部分资金,实践探索实训基地的混合所有制管理。项目运行后,资产纽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深度,保证了企业前沿技术项目在学院的有效课程化。
(二)大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在场景中领悟隐性知识、获取经验方法,提升职业素养。对此,根据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规划设计了“初始项目”、“职业项目”、“企业项目”以大项目为载体,将离散课程进行整合,实现项目覆盖课程,课程服务项目。(表1)
初始项目以较为简单的某收发室设计为主线,将原有的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构造等课程进行整合封装到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理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获得专业通识能力。
职业项目以某单位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项目为载体,围绕投标文件编制,将原建筑工程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课程进行重构整合,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掌握典型项目业务运作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巩固通识能力、训练专业技能、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企业项目以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建筑BIM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将企业一线生产项目运营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构建校企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将企业真实项目操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工作任务完成度检验前期初始项目和职业项目培养结果,为学生确定个人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提供参考,同时为战略合作企业输送专业20%的优质人才,进一步从优质人力资源供给侧激发战略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积极性。
(三)大项目课程体系配套建设,落地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为有效实施大项目制课程体系,我院进一步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方式、项目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分阶段设计教学方法。在初始项目阶段,采用可视化、关键词卡片法;在职业项目阶段,采用引导文法;而在企业项目阶段,采用项目作业法和设计答辩法,使学生逐渐进行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在考核评价设计上,工程造价专业采取过程考核与企业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多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程考核评价与企业岗位需求良好结合,有效杜绝学生突击背题读死书行为,实现以最小的误差评定学生在工程造价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为合作企业提供精确的人才素质讯息。在教材及资源库建设上,根据无锡二建企业战略性活动所需的价值业务单元,引入企业建筑BIM信息化业务案例,通过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对案例进行拆分、设计,形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化教材系列,进一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与此同时,为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及专业社会持续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学视频资料、典型施工建设图集、案例库等立体化项目资源,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庆.如何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J].职教论坛,2014.27.1.
篇8
【关键词】1:1建筑模型 交互系统 升级方案
一、引言
1:1建筑模型由我院首创,它的设计与建造为课程形象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示范下越来越多的院校建立了建筑实体模型,在不断的发展中实体模型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形式的1:1建筑模型已经不能满足某些教学的需求,教师在设计实际项目时发现原有设计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对1:1建筑模型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为此,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教改背景下,对我院的1:1建造模型升级方案进行了分析。
二、1:1建筑模型现状
(一)1:1建筑模型的由来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改造中,最理想的方法是将项目与实际施工现场结合,但是现实中存在工地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的内容进度要求,大量的学生进入现场也会给工地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带来困难等诸多问题。为了能将施工现场“搬进”学院,我院教师设计建造了一个能展示建筑节点构造和施工工艺的实体建筑模型―1:1建筑模型,该模型遵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确保安全、展示”的原则,模型中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及钢结构等类型,展示了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及装饰工程等300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包括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检验及节点构造等,并同步开发了包含该模型的施工图、施工过程图片与录像、施工工艺流程、施工验收规范等知识信息的多媒体查询系统。
(二)1:1建筑模型需改进之处
1:1建筑模型从建造完成至今已有上百万人次的使用,极大的推动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但是随着应用的深入,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当前,建筑行业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规范层出不穷,创新与发展十分迅速。我院1:1建筑模型完工使用以来已经有大量新规范的增加和旧规范的修订,根据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的数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4年期间仅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一项已经颁布实施了114本规范。
(2)1:1模型中原有的一些施工工艺展示已经无法与施工现场对应,以往学生在1:1建筑模型自学碰到问题时可以使用模型内的电脑查询相关节点的工艺,这种方法提供了学生便捷的自学途径,但是也往往会出现学生不知查找哪块内容的问题。
(3)建筑工业化、模块化已经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工业化的方式重新组织建筑业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1]因此,我院师生必须了解这种新模式下的建筑,通过新工艺节点的展示,学生在工作前就能在1:1建筑模型里熟悉模块化施工的特点。
(4)通过对建筑就业市场的调查和毕业生的访谈,消防工程和水电安装工程人才缺口特别多,但是苦于没有在学院内接触过此类工程,学生无法在这些就业前景良好的行业落脚,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对于消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建工分院将开设新的消防工程技术专业,届时将要面临实训场地的问题,因此,在1:1建筑模型原有的基础上配套消防工程和水电安装工程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需要。
(三)同类模型现状
我院的1:1建筑模型作为专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推广,至今已完成了上百所院校的建设,在建造过程中已经应用了最新的规范。但是消防工程、水电安装工程、建筑模块化施工都没涉及。已有些学院的建筑模型已增加了微信交互系统,但是展示的内容比较单一,内容不完整,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三、具体方案设计
(一)四新技术的应用
由于1:1建筑模型主体框架已经建造完成,所以改造主要围绕着细部节点进行,如2015年11月1日开始推广实施的承插式支模架来代替原有的落后的支模架形式,增加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的展示等15处。另外原有不可改造的钢筋展示,另搭设基于现行规范的钢筋安装质量检验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中钢筋不能全部展示,实训项目无法顺利开展的难题。
(二)虚实一体交互系统的应用
以往在1:1建筑模型的课程教学组织中由于场地的限制,有些学生无法及时直观观察到节点和听清楚教师的讲解内容,使用虚实一体交互系统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虚实一体化理念是出于人类思维形式、人机世界等范畴中虚实对立统一的考虑而形成的,它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运用计算机对实景进行仿真和模拟,是一种新型的人―机界面方式并正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建工分院与北京睿格致科技有限公司在2015年5月份进行了深度合作的洽谈,将4D微课系统与1:1建筑模型结合,虚拟仿真1:1建筑模型中各种房屋构造节点模型,配套知识图解和4D微课,以多人在线的形式,学生通过任务式的引导进行情景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趣味考核,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房屋构造的形式、基本构造做法在虚拟仿真的真实工程建设项目中,学生还可以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扮演建筑员中主要岗位角色,分工协作共同执行各个岗位工作内容,决策不同而决定项目的虚拟施工结果不同,体验真实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全过程,最终能够使学生熟悉掌握施工管理业务流程、岗位工作内容及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微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在教学交互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它的许多新功能使教学交互更加方便快捷,不论是语音对讲功能,还是文字、图片的交互功能,以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群发分组交互功能,都为教学交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微信是基于手机应用的,更加提高了交互的及时性。将4D微课与微信系统进行结合,学生在1:1建筑模型参观学习时,如果需要对某节点进行了解,只要用手机扫描下该节点的二维码,就能迅速了解到施工工艺流程以及配套的参考资料,充分体现了交互的及时性。
(三)建筑工业化的展示
建筑工业化施工可以通过添加微型的构件模型来展示施工节点,并将此类构件与BIM模型结合,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工业化施工的工艺流程。
(四)消防工程的展示
消防工程可以从设计与施工上双方面进行展示,对原有1:1建筑模型中符合及不符合设计规范的进行统计添加到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讲解。施工工艺上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开设孔洞铺设喷淋管道,让学生实际开展项目培养消防施工员。
(五)安装工程的展示
建设工程中设备安装工程通常包括:给水安装;排水安装;电气安装;暖通安装;通信网络系统安装;管道燃气安装;建筑智能安装(楼宇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根据顶岗实习生的反馈,前四项会经常碰到,因地制宜,1:1建筑模型可以根据这四项进行项目化改造,场地条件完全具备,只要有合适的工具与材料就可以开展实训项目。
四、升级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一)技术可行性
四新技术上我院教师完全有能力完成升级改造,钢筋安装质量检验模型也在近期完成并投入使用,我院与北京睿格致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宝业集团、金华华强市政公司、上海聿林建材有限公司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4D微课、工业化、消防工程、安装工程的升级上能给予技术支持,北京睿格致科技有限公司还专门来我院参观1:1建筑模型,并以模型中的节点来制作4D微课教学内容。
(二)经济的效益
建筑模型中主要是节点展示,对于四新技术的展示主要是原材与必要的人工,大部分工作可以由课程组教师来完成,如应用新规范的钢筋安装质量检验模型成本在20万元,其余细部改造的费用在10万元以内。为1:1建筑模型量身定做的4D微课交互系统报价为70万元,其余消防工程、安装工程材料的采购可控制在20万元以内,总体升级费用120万元左右,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1:1建筑模型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院的1:1建筑模型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在积极推动内涵建设、教学改革上的局限性愈来愈明细。对1:1建筑进行必须的合理的升级,使之成为更完善的实训教学平台,符合在当前我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
篇9
关键词:BIM;虚拟施工;建筑施工;运用
前言:在建筑施工运行的过程中,BIM虚拟施工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施工人员并不能够全面应用BIM虚拟施工技术。所以,现阶段,施工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虚拟施工技术。
一、BIM虚拟施工技术的概述
BIM虚拟施工技术起源于美国,至今已经有10几年的历史,但是,对于BIM的具体内涵,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明确的定论。部分学者认为BIM是指:一种虚拟的施工技术,将施工规划以信息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4D模型,进而使施工过程表现的更加直观化、具体化。部分学者认为BIM是指:参数建筑模型、虚拟建造与数字沟通等等[1]。
基于以上学者们的不同观点,权威的BIM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美国国家BIM标准将其定义为:在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项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采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为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然而,美国国家建筑科学院将BIM定义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主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不但属于创建建筑信息模型的一种行为,也是建筑信息的模型化,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此定义被广泛的应用,主要强调动词Modeling,即模型化,却不是模型Model。
现阶段,人们普遍赞同和认可的定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所提出的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此虚拟技术运行的基础是三维数字技术,并且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产生的各种信息建立一个工程数据模型。工程数据信息模型的实现,能够全面、深入的展现与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进而确保建筑项目的顺利运行[2]。
二、BIM虚拟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一)建筑施工的应用背景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由以往的画图板时代进入了二维绘图阶段。在以往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建筑师会选择实体模型,检验建筑物的体量、造型以及立面处理状况。但是,在实体模型建造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这不利于建筑师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三维建筑模型,三维建筑模型能够生成形象化、具体化的建筑效果图片,但是,其所生成的建筑效果图,并不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与建筑项目相关的信息。所以,BIM虚拟施工技术的出现,能够与时展相适应,实现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
(二)BIM虚拟施工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BIM虚拟施工技术已经得到学术界与软件开发界的一致认可,BIM虚拟施工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减少经济成本,也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如果从技术方面分析,此项虚拟施工技术应与其相配套软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充分发挥BIM虚拟施工技术的作用。现阶段,能够与BIM虚拟施工技术相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ArchiCAD和Revit[3]。
(三)BIM虚拟施工的关键技术
1.施工组织设计
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至关重要,能够为建筑施工指明具体方向,是提高施工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质,对于每一项建筑工程,都应独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得到上级批准过后,才可以键入正式施工阶段,进而加快建筑施工的发展进程。此外,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其主要对象为单个建筑物,并且以施工图纸为主要理论依据,由于施工对象规模、复杂程度的不同,使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别。
2.碰撞检测算法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将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以及仿真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建筑虚拟施工模拟过程中,如果能够确保碰撞检测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虚拟施工正式开展之前,施工人员应熟悉和了解碰撞检测系统,进而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
(四)BIM虚拟施工技术的过程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通过BIM虚拟技术建立的施工过程模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BIM虚拟施工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中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共同努力、合作,才能最终顺利实现虚拟施工[4]。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BIM虚拟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运用,我们能够看出,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BIM虚拟施工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施工人员并不能够熟练的掌握BIM虚拟施工技术,阻碍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运行。因此,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应熟悉和了解BIM虚拟施工技术的内涵、运行特点。以及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做好建筑施工项目的前期准备、中期建设以及后期管理维护环节,使我国建筑行业稳固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石毅,张希黔.浅谈BIM虚拟施工技术应用实践和研究开发展望[J].工业建筑,2010,18(03):259-261.
[2]潘怡冰,陆鑫,黄晴.基于BIM的大型项目群信息集成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2,20(05):12-14.
篇10
关键词:施工技术地基基础混凝土技术防水工
1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建设。在此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63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总额为39263亿元,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3.7%。建成各类建设项目24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845个,新建城乡住宅45亿时。
城市的高层建筑、大型公用工程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外形之复杂,设计施工之新颖,标志着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累计建成高层建筑超过1.班时,国有企业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中,高层已占20%。如北京建成的北京西站工程,群体建筑面积70万耐,其中主站房就有50万心,铺轨lookm,并设有预埋地铁,总投资63亿元,而工期仅36个月。该工程部分结构采用劲性钢筋、C印混凝土,主站房门楼采用45m跨的预应力钢屋架,用整体提升方法安装就位,施工难度极大。上海杨浦大桥,桥面采用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结构,跨度印Zm,一跨过江,创造了世界斜拉桥跨度之最。该桥主塔高220m,施工垂直度偏差仅为l/lslx;全桥100万个精制高强螺栓,全部一次合格;桥面在自然状态下合拢只用了卯而n。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高肠sm,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施工中采用300m竖向预应力张拉工艺,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350m,380t天线桅杆高空安装就位,都创造了施工安装的新记录。深圳地王大厦是一幢80层、高384m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的超高层建筑,建筑总面积26.7万时,地下3层采用半逆作法施工,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采用大吨位、大行程千斤顶整体爬模,平均每一标准层只用时2.75d,又一次开创了高速施工的新记录。
上述工程不仅规模大,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也极大,由于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有些技术达到或接近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才使这些工程能按预定工期保质保量地建成,同时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施工技术的总体水平。
2我国施工技术简要回顾
2.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地基基础的工程造价和工期,一般要占整个建筑物的20%一30%。我国在研究合理利用天然地基的基础上,已掌握了软土地基加固的成套技术。目前我国基础最大埋深已达一26.8m,桩基仍然是高层和重载结构支承的主要方式。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也较快。
2.1.1地基加固技术。从当地的土质、加固材料和工艺条件出发,各地研究开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多种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石灰、粉煤灰、碎石桩,渣土夯填桩,水泥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强夯法、排水固结法、预压加固法仍然是开山填谷、围海造地、滩涂洼地大面积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好方法。强夯法的夯击能量可达12以kN?m,并可用块石、钢渣等作置换材料,大面积用于围海造地或处理软弱土层,各地都已有广泛应用。
2.1.2桩基仍然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现浇灌注桩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应用比重日益增加,且桩径最大已超过3m,桩长可达1以m,承载力达10以X)kN以上。预制混凝土方桩已部分为预应力管桩所取代。长桩基础施工设备除少数采用有套筒护壁外,大多仍为泥浆护壁,水下浇灌混凝土。为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推广应用了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与超声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成套技术。为检验桩基承载力,动测检测技术发展很快。结合计算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基本成熟。
2.1.3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地下工程起步较晚,初期主要用于隧道、人防等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已广泛用于地铁、地下车库、仓库等工程。地下工程的施工采用了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和冻结法等施工方法。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及折返线等工程,都是按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实现了在繁华地区不中断地面交通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作业。北京还在长安街过街地道施工中,成功地创造了“平顶直墙超浅埋暗挖工法”。在覆盖层仅厚lm,不中断地面交通的情况下,采用将管棚超前支护和搁棚喷浆等技术进行施工。盖挖法是先向地层深处做好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再做楼层盖板,在支承结构和围护墙的保护下,自上而下进行土方开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地铁车站和地下结构的施工。上海地铁1号线的18.skm隧道和n个车站,都建在高流变、高压缩的软土地层中,车站大多采用多道锚杆的地下连续墙作深基坑边坡支护,而隧道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进行顶进施工。
在深基础施工中采用逆作法和半逆作法技术,由于造价太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多数是要求做好深基坑开挖时的临时支挡,这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热点和难点,各地都有不少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基坑设计既要考虑坑壁土压力、降水隔水技术和开挖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要计算支挡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基坑深度不超过7m时,一般采用灌注桩做成的悬臂挡土壁;当基坑深度超过7m时,应采用复合式支挡结构;基坑深度再增加,上述方法难以奏效,则应设置单支点或多支点的拉锚结构。沿海地区深2一3层的地下室基坑施工,有不少是采用环梁护壁(或中心岛)内支撑作为深基坑支挡。单支点或多支点拉锚的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法,在更深、更复杂的基础施工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土钉墙是我国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中浅层基坑支护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广东、北京等地。土钉一般是通过钻孔、插筋和注浆来设置的,还可将插筋直接打人形成土钉。土钉杆体通常用山4一犯的螺纹钢筋或打人式钢管,钻孔直径约loolnzn,面板为配网的喷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抹面,厚50一looIYun。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降水后的杂填土、普通粘性土和非松散砂土层,以及N值为5以上的砂质土和N值为3以上的粘性土。由于土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不占用现场的空间,且施工期短,费用较其他方法低ro%一30%,因此深受欢迎。
2.2混凝土技术发展步伐加快混凝土仍然是我国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材性的改善、平均强度等级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上。
2.2.1用于工程结构的混凝土,不仅应具有足够的龄期强度,而且对其早强、缓凝、抗冻、抗渗、体积变化以及泵送性能等还会有不同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要求具有高强度、低收缩徐变的性能,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应具有低发热量、可泵性好等特点。由于水泥混凝土和高性能外加剂技术的进步,已有可能按工程使用和施工需要,设计和配制特定性能的混凝土,以满足超高层、大跨度、大体积以及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
2.2.2混凝土平均强度稳步提高。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平均强度等级已达到C25,Cso以上的混凝土已普遍应用。C50、C印高强混凝土在一些高层和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C80混凝土已用于预应力管桩构件中。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使结构截面和自重减小,密实度和耐久性也相应提高。
2.2.31995年,全国已有so座城市建成预拌混凝土搅拌站616座,设计能力6(XX)万耐。实际产量2以万时,1996年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中,上海、大连、常州等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已分别占现浇混凝土总量的印%以上,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搅拌站采用机械上料,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并较普遍地使用了外加剂和掺合料。采用搅拌运输车输送,现场大多用泵(固定泵或泵车)输送人模。目前,混凝土的最大泵送高度已达368m,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灌量已达24仪X)耐。我国的碾压混凝土已在大坝和公路工程中应用。
2.2.4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各地都重视现浇模板的研究与开发,并要求企业做好模板的配板设计。大模、爬模、滑模、台模、筒子模等支模工艺都有新的改进和提高。为加速模板周转,楼板模板已较普遍应用了快拆脱模体系,有的还推广了小流水段施工。组合钢模板已部分为中型块体的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所取代。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面积大,重量轻,表面平整,可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使用量逐年提高,已占模板总量的10%。密肋楼盖与曲面构件的模板已较多应用了塑料或玻璃钢模壳。碗扣式、门式支架在支模和作业脚手架上的使用比重日渐提高。
2.3粗钢筋连接和高效预应力技术应用日趋扩大
2.3.1近几年粗钢筋连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并在高层、大型和公用工程中普遍应用。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始于80年代,现已成为粗钢筋连接的主要方法。水平钢筋窄间隙电弧焊和气压焊也是粗钢筋连接的可靠方法。套筒挤压连接和锥螺纹连接属机械连接,应用也较普遍。机械连接具有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或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接头强度稳定,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等特点。目前,焊接和机械连接已占钢筋接头总数的70%。
2.3.2从so年代中期引进的冷轧带肋螺纹钢筋,现已初步得到推广。550N/mil子级主要用于现浇混凝土楼盖,取代工级钢筋,可节约钢材30%;sooN/n价了级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小构件,代替冷拔低碳钢丝,可节省钢材15%,并极大地改善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650N/mll尹级既可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小构件,也可用于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板的配筋,已先后推广使用。用中强度钢丝在工厂制造的焊接钢筋网片,已在部分桥梁、道路和楼盖中使用。
2.3.3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应用日益扩大。近几年来,高强钢丝、钢绞线发展较快,年产量已达20万t,预应力工艺和锚夹具等专用设备已日臻完善。高耸、大跨、贮罐等工程结构物已普遍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近期发展起来的无粘结预应力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楼盖结构,使用量已达5(X)万时,如珠海机场9万扩候机楼,12mxlZm柱网,楼盖全部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不仅改善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也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工程成本。
2.4化学建材和玻璃、陶瓷、石材的应用,使装饰、装修大放异彩化学建材一般是指建筑塑料管道、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涂料、外加剂、粘结剂等,是继钢材、木材和水泥之后当代新兴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化学建材性能优异,在建筑领域中用途十分广泛。我国化学建材从生产到应用是近十几年的事。如聚氯乙烯水管已在2亿多时建筑上使用;东北、内蒙古等一些寒冷地区的城镇,在新建住宅中使用塑料窗的己达30%;使用塑料电线穿线管的建筑累计已超过1亿时;建筑涂料与化学粘结剂不仅品种多,而且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聚氯乙烯块材和卷材地板、化纤地毯等,不仅大面积应用于公共建筑,而且已成为家庭居室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
装饰混凝土、涂料、陶瓷、石材、壁纸和墙布、玻璃及金属饰面应用日益广泛。陶瓷饰面已成为外墙饰面的主体,同时也是家庭装饰的重要材料。各种彩色釉面砖、陶瓷锦砖、高级地板砖备受宠爱。由于开发应用了胶粘剂,在镶贴技术和工程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大理石、花岗石等天然石材作饰面的已为数不少,施工中的挂贴安装工艺,如薄型石材的树脂胶粘贴工艺、干挂石材柔性连接工艺等,使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玻璃和金属制品的装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环境效果,成为当今时髦的装饰材料。
2.5防水工程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防水工程质量有所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防水工程中应用,把建筑防水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筑防水材料品种已达80多种,可分为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片材、防水涂料和胶结密封材料4大类。沥青油毡占全部防水材料的so%,年产量8亿耐。主要防水材料厂家生产的改性氧化沥青油毡质量比较稳定,胎体除纸胎外,还有玻纤胎、玻布胎、化纤胎、聚醋纤维无纺布等,同时引进了22条新型防水材料生产线,生产如SBS、App等类改性沥青油毡,年生产能力达1亿时。高分子片材年生产能力20以)多万时,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片材、氯化聚乙烯片材、三元乙丙橡胶、氯磺化聚乙烯等。目前,除使用纸胎沥青毡外,全国使用新型防水材料的面积已占建筑防水总面积的20%。
依据新型防水材料的特点,我国还开发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有的已形成工法。如热熔工法、冷粘贴工法、高频热焊工法,以及松铺、点粘、条粘、机械固定等新的施工方法。过去仅在南方少数屋面上使用的刚性防水,也因其材料、工艺的改进,使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在混凝土中加人8%一12%UEA微膨胀剂制成的补偿收缩混凝土,不仅可用于屋面的刚性防水,也可作为地下室防水。在混凝土中掺人钢纤维、尼龙纤维、玻璃纤维做成的纤维混凝土,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在混凝土或砂浆中掺入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聚合混凝土和聚合砂浆,可用于防水、隔水。新近开发的倒置式屋面,正在进一步扩大试点。涂膜防水及防水堵漏技术和设备,也有新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我国的防水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2.6掌握了一批“高、大、精、尖、新”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
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60万kw发电机组安装、45万t乙烯装置改造、4350耐高炉壳体焊接、300t氧气顶吹转炉安装、2030冷轧钢板连轧机安装以及卫星发射和大型核电站的建设。同时,在施工安装中也掌握了超大件设备吊运、超高压大型压缩机组的安装与调试、药芯焊丝自保护焊、10侧叉)耐球罐的制作安装和热处理、长距离管道敷设与胀插连接等技术,有些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发展起来的由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已成功地将长120m、重380t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整体提升安装到350m高的塔座上。采用类似整体提升技术的还有:北京西站门楼45m跨度的预应力钢析架,跨度150m的波音747维修车间钢网架屋盖,以及重达5以X)t的上海歌剧院屋盖等。2.7改革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工程建设中,有些企业已运用系统工程、网络计划、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施工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施工中较普遍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贯彻GB/T19仪x)-巧09《月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使工程质量处于全面受控状态,适应国际质量管理惯例和市场客观需要,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
在施工技术政策中,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应用要根据企业性质、资质等级与管理的实际水平,贯彻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的方针。一级建筑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都果普遍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并达到微机联网,利用系统集成管理软件进行企业或项目的综合管理。二级及其以下建筑企业,应利用已有的软件成果,对50%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应用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应达到微机联网。企业要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大力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逐步实现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施工预算及管理、计划与统计、劳动力管理、工程质量管理、钢筋翻样及优化下料、模板配板的优化设计、文档与资料管理等通用软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施工技术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些单项施工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施工技术的总体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原材料质量、工人的技术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等顽症,长期困扰着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并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在削弱,工程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管理粗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一时很难提高;施工中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大量存在,工业化程度近期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施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是在建设任务推动下,用高投人的方法取得的,也就是说,用交高额学费的办法换来点滴经验。因此只有走深化改革之路,用利益机制杠杆去调整政策,解决社会、企业之间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使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来。3施工技术的发展形势和展望
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将以8%一9%的速度递增。国民经济对建筑业需求旺盛,并将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一3%的速度增长,建筑业仍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巨大的建设任务,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摸清工程技术上的热点和难点,选准重点,组织科研攻关,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今后巧年内,重点工程项目和大型工程仍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城市建设中,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的高层、超高层和大型公用设施仍将兴建,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更加迫切。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不仅规模大,而且工艺技术都相当先进。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数量相当可观。“九五”期间,仅新建城镇住宅一项就超过10亿耐。
3.1建筑施工技术发展重点
(l)发展地下工程与深基础施工,特别是深基坑的边坡支护和信息化施工,同时还应发展特种地基(包括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
(2)总结高层建筑施工经验,发展成套施工技术。要重视超高层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技术。
(3)重视高性能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
(4)开发轻钢结构,扩大应用于工业厂房、仓库和部分公用建筑工程。发展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与膜结构。
(5)改进与提高多层建筑功能质量,发展小型混凝土砌块建筑和框架轻墙建筑体系。
(6)开发建筑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建筑技术。
(7)开发既有建筑的检测、加固、纠偏及改造技术。
(8)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9)开发智能建筑,研究解决施工安装与调试中的问题。
(10)发展桅杆式起重机的整体吊装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
(11)金属焊接与检测技术。
(12)建筑企业的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3.2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3.2.1强化科技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都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良好风气。切实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广大职工对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要提倡用经济对科技的大投人换取经济的大发展,使行业和企业逐步走上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企业素质的振兴之路。
3.2.2强化科技管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新机制。
贯彻执行1992年建设部与国家科委联合颁布的施工企业总工程师职责规定,建立总工程师岗位职责,确立总工程师在企业技术指挥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强化企业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要指导施工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基础管理和职工培训,办好继续教育,提高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素质,还要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积累,建立本企业特有的工法与工艺管理制度。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并抓好新技术工程应用试点和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示范工程,也可开创科技先导型企业或科技效益型的工程。
3.2.3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建筑科技整体水平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必须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推广工作。当前仍应继续抓好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的ro项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还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增加新技术推广的内容,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为使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应分阶段、分层次地抓好一批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以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先导、辐射的作用。
企业要真正认识到技术进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加快技术进步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
3.2.4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和发展机械设备的租赁和调剂市场当前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老旧机械比重大,性能和安全性都比较差,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实现建筑工业化。为此,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加速机械设备的更新改造。逐步用先进机械取代约占总数1/3的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性欠佳的老旧机械,积极发展手持动力机具。机械设备应按专业或工种配套,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调整企业的装备结构,逐步减小自有机械的比重,发展社会化租赁。对暂时不用的机械设备,及时组织转让,使有限的装备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建筑施工中的繁重体力劳动、危险作业和非用机械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工序和工种,应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3.2.5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 上一篇:业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 下一篇:进化论资产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