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公司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性担保公司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资性担保公司制度

篇1

【关键词】融资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完善;风险控制

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在为中小企业增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伴随着多家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案件的爆发,融资性担保业发展遇到瓶颈。如何突破瓶颈?笔者希望通过下文的分析与阐述,主要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求出根除症结的良方。

1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和监管制度现状及问题

1.1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现状及风险

1.1.1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在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决策整个流程中,除了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从业人员的素质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直接影响到能否制定完善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内审制度、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及制度的实际执行,这也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实中,融资性担保公司仅要求一般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融资担保业务从业经验,熟悉尽职调查的基本流程,难以满足风险管理具体运作实务中对会计、审计业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复合要求。

1.1.2再担保公司的利益保护和功能实现问题

再担保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可以说是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进步。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将自身功能划分为四项基本功能:“增信、分险、规范、引领”。再担保公司的前两项功能非常容易实现,因为这些对于任何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是有利的。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再担保公司的风险在于,再担保双方之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非常容易诱发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此,首要就是建立起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有效地防范国有公司所具有的所有人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等诸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弊端。同时,针对行业特征建立风险预防、处置的有力措施。其次,积极防范担保机构带来的风险。对于再担保公司而言,要做到既能通过适度的补偿来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又能以一定的手段促进担保机构的自我约束完善,还要避免单纯地成为担保机构转移风险的对象,就必须设定科学的再担保准入条件并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和授信评审。

而“规范、引领”的功能实现,则有赖于再担保公司地位的提升。在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二十多年里,再担保公司绝对是后起之秀,论起资格辈分就远远落在了众多一般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后面,尤其是政府背景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更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公信力可以自恃。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担保公司“规范、引领”这一部分具有更深刻意义的功能就被大大弱化了。

1.2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问题

1.2.1融资性担保公司出资监管缺位

在京设立再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8亿元。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已在其他省市注册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北京市辖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向拟设立的分支机构拨付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营运资金,并满足本市的相关监管要求。在京融资性担保公司拨付给北京市辖区以外的各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的总和,不得超过公司资本金总额的60%。剩余资本金应满足本市相关要求。” 上述规定虽然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出资形式、跨省经营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拨付资金做出了限制,但对于资本金来源未作出应有的规范,如,其来源应当真实合法,并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性足额缴纳到位,且不得以借贷资金或他人委托资金入股等。如此,便为融资性担保公司股东出资不实、日后抽逃资金埋下了隐患。

1.2.2融资性担保行业缺乏信息透明度

《暂行办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信管理部门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务。此规定显然旨在弥补银担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与银行业相比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息极为混乱和朦胧。一方面,由于常年缺乏有效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未确定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即缺少可以进行横向、纵向比对的指标;另一方面,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息公开缺乏强制性,无论是同业间还是银担之间信息透明度都亟待提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能增加同业的风险,降低银行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任。《暂行办法》第三十五条虽然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但按照什么规定,以什么样的频率向债权人披露信息却没有进一步阐明。

2 改进措施

2.1改善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经营

2.1.1加强资本管理、合理放大、充足拨备

如前文所述,规模小、资本不实、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曾经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硬伤,阻碍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笔者认为,坚持强化资本、设定合理的放大倍数、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给予充足拨备,即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在其业务发展中的约束功能和调节作用。要做到上述三点,首先,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应进行过多的投资或其他业务,更不能涉足高风险行业,而应该通过不断发展主营业务增加收益。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自有资金的运作,《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仅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其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其次,融资性担保公司对自身业务的发展规模要有所控制,设定合理的放大倍数。当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通过扩充资本而不是突破放大倍数来保障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健康发展。最后,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财政部相关规定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风险准备金、保证金三种准备金。做到上述三点,融资性担保公司既能健康扩大规模,又能保证资产具有充足的流动性,进而加强其风险抵御能力。

2.1.2促进再担保公司基本功能的全面实现

在当下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极不平衡,融资性担保公司良莠不齐的状态下,其实非常需要再担保公司切实发挥“规范、引领”的功能。笔者认为,再担保公司要实现对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范和引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与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有着“荣辱与共”的关系。再担保公司首先需要从对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规范做起,进而帮助其恢复应有的市场份额,驱散融资性担保行业“国进民退”的阴霾。只有这样,随着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市场地位的恢复,再担保公司的地位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即为其实现对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范、引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只有当再担保公司、政府背景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都回归到适合自身的位置上去,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才可能在再担保公司的规范和引领下健康发展。

2.2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

2.2.1设立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

《暂行办法》第七条确立了北京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北京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联席会议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组成,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为牵头单位。这对于长期监管缺位的融资性担保行业无疑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

笔者认为,设立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同样重要。作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直接监管的补充与延伸,自律组织在监督和保护行业主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可以从行业、伦理和道德标准的层面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约束,故而作用空间更广阔、更能发挥效力。

2.2.2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业人员任职资格制度。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应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定的专门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来确定;一般从业人员除参照上述规定外,还要依据岗位职责要求,确定具体的任职资格,尤其是风险控制部的从业人员,更要具备风险控制所必需的业务素质。这样的人才是需要通过一套完整的资格标准、考试制度、资格审核、继续教育制度培养和筛选出来的,类似的制度如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

从人员准入开始把关,不仅有助于融资性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识别、处置风险能力的加强,更是监管前置的体现。从根源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远远要胜于风险发生后的补救。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制度建设,使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经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令融资性担保行业平衡发展;而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使中小企业的成长迎来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党亚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机理分析,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月,第26卷第4期;

篇2

【关键词】融资性 担保 贷款 管理 问题 对策 思考

一、银担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一)担保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缺失。财政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十四条规定:“担保机构应按照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入银行专户。”但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担保公司没有遵循相关规定,风险拨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担保贷款逾期和转化为不良的压力较大,担保公司代偿的压力也较大,这对担保公司的资金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二)经营管理不规范。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担保机构基准担保费率通常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正常操作收益不高。因此部分担保公司脱离主业违规经营,还有部分公司是打着担保的名义,实为从事高息揽存或发放高利贷等与担保无关的高风险业务,造成资本金过度流动。部分担保机构存在截留并占用客户资金情况,如使用客户资金作为缴存银行的保证金,甚至还有以委托贷款方式掩盖代偿风险的情况。这些违法违规业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商业性担保公司多数由民间资本出资成立,在形式上虽为公司制,但大部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多为关联人或家族企业,缺乏内部有效制衡。多数担保机构未能建立有效的集体审核、风险内控、运行监测、代偿和债务追偿等制度,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系统,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较低。

(四)担保人才匮乏。由于融资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因此担保行业需要具有担保专业知识和信贷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担保业务的设计、开发以及担保风险的控制。但目前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担保行业从业人员仅具有公司财务从业经验,复合型人才极少。这种从业素质显然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给公司的担保业务带来人为风险。

(五)银担合作认识存在误区。部分银行在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中,存在“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的思想,过度依赖担保机构的担保而放松了对借款人信贷风险的管控,对贷款“三查”不到位,形成了事实上的第二还款来源前置现象,这也导致了担保机构风险向银行的传导和转移。

(六)信息不对称。一是银行无法准确、及时地掌握担保机构对外担保总额信息。在实践操作中,银行往往只能通过征信系统查询的企业信用报告来了解,但是信用报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更新不及时,录入不正确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审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合规性,使银行无法及时掌握担保机构对外担保总额是否超过规定比例。二是银行无法掌握担保机构代偿信息。银行对担保机构代偿、赔付及不良资产信息的了解,只能由担保机构提供,如担保机构故意隐瞒,就会误导银行的判断和决策。至于担保机构抽逃资本金、私下为民间借贷活动担保、从事违法违规活动、与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不正常合作等行为,则更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担保机构往往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掩盖,不为银行所知,风险难以事先预防。

二、发展银担合作的举措及政策建议

(一)增强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及奖励力度 。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在不扩大奖励面的情况下,将各种补贴集中,作为对这种“政策性担保、市场化运作”的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资扩股。这样,政策性担保机构便没有了来自企业或投资型大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营利压力,但同时,又因为有这样的企业参与其中,使得它又有营利要求,从而促进银担合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准入机制

虽然目前担保机构普遍反映银行的合作准入门槛高,但银行对担保机构的准入管理仍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因担保公司资金实力和诚信问题影响贷款安全。关健是银行的准入管理不但要体现在对担保机构一些定量数据的考核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对担保机构的资信水平、管理能力等的研判上。银行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前,应对拟合作的担保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充分评估其业务合规情况、资本金充足及运用情况、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情况,要求担保机构提供外部审计报告及有公信力的评级公司评级报告,并结合内部评级作为合作准入标准。对股东背景复杂、关联企业较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准入核准时要审慎。银行对核准准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要实行名单制管理并纳入统一授信,同时要严格控制担保业务合作范围。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直接融资来说,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要求达到的条件很高,首先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必须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和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其次我国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发展前景较好。同时,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需要企业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在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和尚无信用评级的情况下,这种融资方式显然也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二)间接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所需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自筹,其中属于间接融资资(贷款)比重小。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抵押贷款通常选择不动产抵押,显然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抵押贷款十分有限。另外,按银行贷款惯例,一笔贷款发放需要经过贷款审查、抵押物评估、保险、公证等环节,从申请到发放最快也要十余天。另外,目前担保贷款收费偏高、不合理,也是限制中小企业采用担保贷款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商业性融资为主

目前,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体制灵活、管理层级简化,能够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但从银行自己的收益角度考虑,它们并不可能自发地将中小企业融资放在首位。商业性融资中小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水平低,缺乏战略经营思想,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所提的折旧不能满足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改造的需要,分配利润较多,留用利润较少,造成自我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经营者采取家族式管理,使得内部控制不力。而企业又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会计机构也不健全,造成财务分析能力差,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

(二)积累少,自有资金占比低

中小型企业在筹建和开办初期,主要以家庭积累、亲朋好友帮助、私人之间借贷为主,社会注入少,发展过程中总体处于微利经营状况,加之流动资金短缺,货款难以按时回笼,企业短期内不可能有积累,自有资金占比较低,一旦流动资金短缺或者发生亏损,企业立即陷入关停困境,抗击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就自然降低。

(三)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中小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规模小,工业产品主要围绕本地资源和依托本地大中型企业的需要,以绍兴滨海为例,是中国著名的轻纺城,根据这些产业的需要半生出纺织、印染等加工企业。这类企业受本地大中型企业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而一些小企业,销售主压迫以本地市场为主,缺乏加工技术和能力,不具备加工能力。

(四)开发难,科技含量低

中小企业产品主要围绕当地民用工业产品的辅助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基本无科技含量,或者说含量很低,机制缺乏必要的研发经费,对新产品或者产品的开发难,产品更新换代不够,企业缺乏发展潜力,一旦产品在市场滞销,需用企业的产品在市场无销路,企业之间引起连锁反应,纷纷关停。

(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生产效率低,营销水平差,市场狭小,销售不稳定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小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存货积压严重,也缺乏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而随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各银行普遍间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信贷人员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由于信贷风险较大银行对其贷款更加慎重。

(六)现有融资体系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融通

银行为了加强自身风险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般都制定了贷款的评定标准。对于资本较少、财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达标,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跟踪监控费用也因此而增加。同时各商业银行在贷款上大多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抵押物以不动产为主。中小企业大多无法提供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而担保公司要求的担保手续较高,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也不会轻易利用这种贷款方式。

(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具体表现在:一是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质量不高,以国有存量资产为主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易变现,担保资金严重不足,行很难接受,从而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三是具体运作管理方式缺陷,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偏严,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1、从法律法规建设上来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尽快明确中小金融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结合目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对现有城乡信用合作社的改造;三是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

2、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增加的贷款投放,其利率可适当优惠,并适当增强利率弹性。认真执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以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商业银行应尽快下放贷款权,健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营销水平,使银行不惟抵押、质押而发放贷款,进一步开拓市场。

篇4

关键词:农村信贷;担保;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80-03

一、私人担保品和公共担保品的基本范畴

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先后从不同角度探讨政府必须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萨缪尔逊强调了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并指出这些特征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从担保品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出发,我们同样可以把农村信贷担保品分为私人担保品和公共担保品。

担保品在最初出现时是私人物品,农村信贷私人担保品是企业、个人为了获得信贷,而提供企业(或个人)拥有的、产权明晰的各种财产和权利作为担保物。私人的担保品是基于产权的私有,依据企业和个人财产能力、信用,向银行提供的私人担保物品。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各种财产和权利,如林权抵押等:二是第三者担保,借款人凭借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包括个人关系、成员身份、社会网络、信任关系等无形资产,获得第三人的担保服务;三是商业性担保机构担保,借款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支付担保费,从而享用担保服务。

随着农村生产条件改变,私人担保品无法满足信贷需求发展的要求,产生了对公共担保品的需求。农村公共担保品是农业企业或农民贷款共同需要,具有一定“典型特征”,即有完全的或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担保服务:一是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担保品是指由政府提供,受益范围遍及辖内公共担保服务。政府部门通过出资设立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为辖内的农民、农业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二是农村互助合作型。农村互助合作型的公共担保品是指通过农村合作组织提供公共担保报务,其外溢较小,且受益群体相对固定,社区农户和企业通过互助合作方式入股组成担保机构,为入股成员提供担保服务。此外,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组织并提供担保,也是一种方式。三是企业和个人联合提供。由具有相同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本着“共同受益,共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联合担保机制。

二、我国农村私人担保品的市场供给失效

一般来说,随着物权法的实施,私有产权得到保护,通过市场来提供私人担保物品会更有效率。如果与现实农村金融体制运作状况相联系,即可发现我国农村私人担保品提供的效率并不高,许多担保物被排斥在担保品之外,无法进行交易。我国农村信贷中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比例偏低,而第三人保证贷款偏高,信用、抵押、质押贷款加起来远低于保证贷款所占的比例,这说明,在农村信贷市场,农户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品,信用社由物的担保转向了第三方担保,以此来规避信贷风险。

1、抵押物银行认可度低。农村信用社对担保物的选择较为严格,认可的担保物范围比较狭窄,一般在传统的不动产和部分动产上。而对林权、海域权等进行担保贷款的问题上,持谨慎态度。

2、保证人难寻。在农村信贷实践中,银行认可的保证人往往是村干部和经济能人,在实际操作中,第三人担保存在诸多问题,如,一是存在互保现象,不少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有相互保证的情况;二是存在重复担保现象,第三人保证贷款中,由村两委成员提供担保的贷款占80%以上。

3、商业性农业担保公司缺少。从目前农业担保机构类型来看,单纯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缺乏生存空间,尚未看到相关的案例。虽然有许多政府背景的农业担保公司按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但主要还是体现了其政策性。

三、农村公共担保品对私人担保品的替代作用

1、基于本地知识的入股成员甄选机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农村社区内,成员之间信息是对称的,基于本地知识的成员筛选是公共担保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通过甄别将信用不好或是不用于生产经营目的的农户排除在担保之外。在平常的贷款中,信贷员需要对贷款户和担保人进行逐一调查。信息搜寻成本过大,而且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不能有效避免农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公司担保充分利用成员之间熟悉,能及时掌握农村生产动态和农户融资需求的优势,为盈利能力强和信用能力较好的农户提供担保,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担保向银行推介优质客户的过程,银行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得到修正。在签约之后,担保机构还对农户的贷款运用进行监督,降低农户违约概率。协助信用社回收贷款。

2、基于农村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制度约束。我国的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调整的主要方式不仅有法律,还有各种乡规民约、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可以由这些非正式制度来处置。由于农村土地、房产产权是集体所有,农户的房屋和土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没有抵押和担保价值。农村的林权证、海域权证等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确权放证进展缓慢,相关的资产评估、登记部门不健全,难于变现,农村信用社一般不乐意接受这些抵押物。但是在一个村庄之内,这些产权不完整的抵押物能够以契约方式在农户之间转让,具有了担保品价值。也就是说,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不能用于抵押和担保的物品,通过公共担保体内部的抵押担保作用,非“合法”的抵押担保物实现了担保价值,进一步转换为合法的担保公司担保,使本来不能获得贷款的农户取得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一定程度实现经济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这也是公共担保机构的作用所在。

3、基于社区道德规范的信用约束。农村社区范围很小,比较容易形成一致的道德规范,对每个人都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个人和集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按时还款的人、违反规范的人在这个社区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将无法立足。在农村信贷活动中,广泛采用第三人担保的方式,但是农村信用社认可的、有能力的第三人,往往是村干部和少数经济能人,造成了保证人重复担保,担保风险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担保人的经济能力不能与其所承担风险相匹配。采用了公共担保方式以后,村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相互承担连带责任,成为利益共同体。同时,公共担保的牵头人一般是村庄中的德高望重者、或有影响力的“经济能人”,得到村民的认同和选择,具有民间权威,这种权威能督促农户及时还款。

4、基于公司制的制度约束。以法人形式出现的担保机构,一般都有明晰的章程和一整套的控制制度,以福建宁德地区霞浦石福担保公司为例,主要有:(1)业务审批实行授权制。霞浦石福担保公司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董事长由村民主任兼任,监事长由村支书兼任,村两委成员兼任公司董事。董

事会和监事会共同审议批准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上的担保业务(不含3万元)。总经理审批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下的担保业务。担保公司对其成员按照入股资金6倍以内数额的贷款提供担保,并规定担保公司对单个农户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不超过12万元,最大5户的贷款金额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0%。(2)风险分担机制。霞浦石福担保公司小组组长负责甄选参加本小组的农户,并且对本组农户的借款和还款行为负责,对出现代偿的担保贷款进行风险责任分担。具体风险分担比例为:70%由小组长承担,10%由董事长承担,10%由监事长承担,10%由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共同承担。(3)反担保机制,要求被担保农户由村内信誉较高的农户进行反担保,或是提供的房屋、经营的海域做为抵押物。当受保农户改变资金用途或可能出现风险,要求受保农户增加房屋、土地使用权等抵押物价值。(4)激励机制。担保公司按担保手续费收入的30%提取奖励金,按照承担的担保责任的大小奖励小组长。

四、完善农村信贷担保的建议

1、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政府部门要加快对林权、海域权、船坞产权、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住宅等发证确权,努力提高发证率,采取简化办证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等针对性措施,尽快使农民资产能够转化为金融部门认可的、可流转的担保手段,为银行创新信贷业务提供广阔的空间。

2、政府积极出资兴办各类农业担保机构。在组建形式上,可采取由政府提供农业担保资金,委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并开展农业担保业务;或成立独立核算的农业担保机构,或者是依托政府某一部门。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预算拨人、财政周转金中提取等多种渠道,逐步增加对担保机构的投入。

3、成立农村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政府出资成立再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主要由各级财政出资和各担保机构的入保资金。主要职能是: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提供信贷担保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控制和分担各地担保机构经营风险方式,提升各地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增强放大倍数、降低分担比例)。再担保机构为对担保机构再保方式主要有单个项目的再保和总额担保,对单个原担保项目的再担保比率一般为10%以上,最高不超过50%,对担保机构的再担保额度一般不超过担保余额的50%为宜。

4、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一是农村经济组织的担保服务。农村经济组织一般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和担保,金融机构可以其资产或信用为担保,对农户直接发放担保贷款;二是农村经济组织的成员联保贷款。发挥农村经济组织联系农民的作用,在其内部成员间成立若干联保小组,发放联保贷款;三是以农村经济组织为发起人(股东),吸收内部成员,成立农村互助担保机构,为其内部成员提供贷款担保:四是拓展联保贷款的内涵,开展不同农村经济组织间的联保贷款;五是成立农村经济组织互助合作担保机构,吸收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会员,为会员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5、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融资活跃,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为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担保体系建设,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应允许经营较好的农村担保公司转为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农村担保公司引进一家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入股农村担保公司,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扶持,招聘引进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加强管理。

篇5

经国务院批准,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共同签署了《中白双边本币结算协议》。该协议旨在深化我国与白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便利中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根据协议,符合两国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间的支付与结算可使用两国法律所允许的任何货币(包括中白两国的本币)办理。这是第一个我国与非接壤国家签订的一般贸易本币结算协议,也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实施之后又一重大进展。

■ 央行信息系统电子认证应用指引

日前,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融服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提高电子认证应用的安全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了《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电子认证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为满足联网信息系统对电子认证应用的需求,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应用开发包和应用开发包软、硬件实现方式,从开发源头上实现电子认证应用的规范性;提供通用的电子认证应用接口,创造性地提出了“小交叉方案”,解决不同单位多个信任域间的证书互认问题。

■ 银监会等七部门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3月11日,银监会、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共七章,五十四条,规范对象主要是公司制融资性担保机构,即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办法》明确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条件、经营范围、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指标管理等,同时对资本金监管、现场检查、突发事件响应、审计监督、行业自律以及征信管理等内容做出了相应规定。

■ 银监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

近日,银监会了《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指引》共6章30条,主要从薪酬结构、薪酬支付、薪酬管理、薪酬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一是对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等进行了规范,强调基本薪酬与薪酬总额的比例、绩效薪酬与风险抵扣和业绩的关系。二是强调绩效薪酬必须经过考核以后才能发放,必须留存一定比例在财务年度结束以后支付,高管人员的绩效薪酬必须有40%以上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时间不少于3年。三是明确董事会对薪酬机制负总责。四是强调监管部门定期对商业银行薪酬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估,并对绩效考核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审慎经营要求的问题予以查处。

■ 证监会正式批复股指期货上市交易

3月26日,中金所《关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表示股指期货合约将于2010年4月16日起上市交易。根据中金所的通知,沪深300股指期货首批上市合约为2010年5月、6月、9月和12月合约,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挂盘基准价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合约上市交易前一工作日公布。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5月、6月合约暂定为合约价值的15%,9月、12月合约暂定为合约价值的18%。上市当日涨跌停板幅度,5月、6月合约为挂盘基准价的±10%,9月、12月合约为挂盘基准价的±20%。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手续费暂定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交割手续费标准为交割金额的万分之一。

篇6

摘要: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该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目前为止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探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直接融资来说,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要求达到的条件很高,首先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必须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和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其次我国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发展前景较好。同时,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需要企业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在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和尚无信用评级的情况下,这种融资方式显然也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二)间接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所需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自筹,其中属于间接融资资(贷款)比重小。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抵押贷款通常选择不动产抵押,显然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抵押贷款十分有限。另外,按银行贷款惯例,一笔贷款发放需要经过贷款审查、抵押物评估、保险、公证等环节,从申请到发放最快也要十余天。另外,目前担保贷款收费偏高、不合理,也是限制中小企业采用担保贷款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商业性融资为主

目前,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体制灵活、管理层级简化,能够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但从银行自己的收益角度考虑,它们并不可能自发地将中小企业融资放在首位。商业性融资中小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水平低,缺乏战略经营思想,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所提的折旧不能满足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改造的需要,分配利润较多,留用利润较少,造成自我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经营者采取家族式管理,使得内部控制不力。而企业又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会计机构也不健全,造成财务分析能力差,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

(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生产效率低,营销水平差,市场狭小,销售不稳定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小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存货积压严重,也缺乏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而随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各银行普遍间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信贷人员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由于信贷风险较大银行对其贷款更加慎重。

(三)现有融资体系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融通

银行为了加强自身风险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般都制定了贷款的评定标准。对于资本较少、财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达标,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跟踪监控费用也因此而增加。同时各商业银行在贷款上大多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抵押物以不动产为主。中小企业大多无法提供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而担保公司要求的担保手续较高,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也不会轻易利用这种贷款方式。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具体表现在:一是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质量不高,以国有存量资产为主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易变现,担保资金严重不足,行很难接受,从而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三是具体运作管理方式缺陷,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偏严,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1.从法律法规建设上来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尽快明确中小金融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结合目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对现有城乡信用合作社的改造;三是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2.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增加的贷款投放,其利率可适当优惠,并适当增强利率弹性。认真执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以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商业银行应尽快下放贷款权,健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营销水平,使银行不惟抵押、质押而发放贷款,进一步开拓市场。

(二)完善资金支持体系

1.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一是发展股票市场;二是发展债券市场;三是发展基金市场。为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闲散的民间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地进入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

2.改善现有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是应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二是对农村信用社在清理、整顿、规划的基础上,应允许并鼓励民间资金参股,并明确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三是对城市中小商业银行,应取消各种不利于中小银行发展的歧视政策。

(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支持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做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互助担保体系、商业担保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

(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一方面,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定类的理论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信用评估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估行为。另一方面,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

(五)创新融资手段,增加企业融资渠道

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中小企业应考虑到自身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等实际,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利用一切可能的路径,不断地创新出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融资手段:

1.票据贴现融资。即票据持有人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资金。在我国,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在于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

2.发展融资租赁。所谓融资租赁是指企业需要添置某些技术设备而又缺乏资金时,由出租人代其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将它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内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之一,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运营条件所付出的成本会远远高于银行直接贷款的方式。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1 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后,既有普遍意义上的原因又有制度上的根本性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原因,即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与融资特点与现行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严重不匹配。我国的金融体制从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就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空间,因此从金融制度上就严重的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1.1 高度集中的间接融资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

    间接融资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市场高度集中,银行凭借政策优势成为具有超市场能力的垄断者,对于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这种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就从体制上把中小企业排除在信贷资金供给之外,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其次,金融抑制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和收费限制较严格,规定了基准的贷款利率,而且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非常有限。在无法实行市场化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从而造成中小企业巨大的金融缺口。第三,银行内部缺乏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信贷“责任到人”的政策,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基本放弃了那些风险大但有更高收益预期的项目,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贷款。?

    1.2 资本市场单一,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

    与货币市场相比较,资本市场发展较为缓慢,结构单一。更进一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并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直接融资渠道。首先,从上市门槛上说,相关法规对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选择有严格的规模限制,目前的中小企业普遍无法满足这些硬性规定。第二,从资本市场结构上来说,资本市场目前没有适合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不同风险度的股票交易市场。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二板市场,但是二板市场进入条件较高,能够在该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极少,仍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拒之于证券市场之外。第三,从资本市场体系来说,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和布局不合理, 证券与产权的交易单一, 没有地方性的证券与产权交易中心,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在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上筹集资本。第四,从交易品种来说,资本市场交易品种过于稀少,相对充裕的社会资金只能面对极其有限的投资渠道,使得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严重阻塞,需要大量资金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

    1.3 现行金融体制中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融资不仅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融资渠道的畅通,还需要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但目前融资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首先,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主要表现在法律执行环境差,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难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抵押贷款、信用担保等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其次,担保体制尚需完善。担保机构规模小,发展缓慢,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担保机构的运作和内部管理存在缺陷,政府干预较多;担保登记、评估手续繁杂,审批要求过于严格,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全国或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

    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首先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自己的努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进行金融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正常的资金融通体系和渠道,完善我国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如下对策:?

    2.1 进一步加快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还公司制中小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直接融资权?

    目前,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仍然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公司发行债券或股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而且所发行的证券,特别是股票,必须进入公开市场,不允许柜台交易的存在。而在西方国家,公司制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只需获得证券监察部门的审核和备案,所发行债券或股票主要通过柜台交易进行,通过证券交易所(或所谓“第二板块市场”)公开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只占全部公司债券或股票的极小一部分。因此,为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公司制中小企业基本的直接融资权,建议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

    2.2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

    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中介型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即组建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就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最为紧迫而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必将应运而生。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与中小企业相当,或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从而有利于不断积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质量。?

    中小企业间也可建立互助金融组织,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的能力,并为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块市场”?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二板市场的设立是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必然趋势。但在目前主板市场还很不规范、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的条件下,发展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需要对满足中小企业权益资本融资的市场形式进行重新选择,建立和发展以实质性产权交易为核心内容的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应成为当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主要内容。目前,可以考虑在经济运行相对规范、资金需求比较突出的有条件地区,积极建立和发展多个以实质性产权交易为主要内容、以中小企业发展募集权益资本、为并购和战略投资提供交易场所为主要功能的场外交易市场。?

    2.4 加强政府扶助?

    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支持一般能占到中小企业外来资金的10%左右。我国应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风险投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比如,尽快建立起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系统,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政府支持手段等。?

    2.5 推动设备租赁业规范发展 ?

    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融资租赁也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从理论上看,设备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特殊的作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更多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而固定资产的资金往往是求贷无门。相比之下,设备租赁具有按揭的特点,可以在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满足其资产融资的需要。但在我国,租赁尤其是设备租赁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促进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业务量也很不理想。在目前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有必要将发展设备租赁作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积极推动和鼓励租赁业的发展,以充分挖掘设备租赁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巨大潜力。?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靠一种途径是行不通的,需要从多种渠道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表面上看是融资渠道狭窄,深层原因却是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发展。?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北京中关村3家企业和深圳20家中小企业以“捆绑发债”来发行企业债券;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的风险投资额达6.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在2007年10月召开的“知识产权战略与资产评估”论坛上,相关银行已经宣布正式推出知识产权贷款业务。我们更欣喜地发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即将实施也使中小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小企业融资的春天就要来到! ?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机制创新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1.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方式融资。然而,我国的直接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只有成熟的证券市场,包括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目前,证监会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已经降低了融资门槛,不强制要求企业进行银行担保,但对于求资若渴的中小企业而言,现在的市场形势下,发债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还是相当困难。此外,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信用评级不高,企业经营波动性较大,如果发行较长期限的公司债,投资者难以判断在此期间公司会发生什么样的经营风险,这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信用溢价。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买“壳”、借“壳”、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入主板市场进行融资,但这种方式解决的只是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而这部分企业一般是规模较大、技术或产品较成熟、经营管理较好、经济效益较佳、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往往只占中小企业总量的一部分。

2.间接融资渠道狭窄,过渡依赖银行贷款。在间接融资方式中,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受资金供应能力和制度安排的约束,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附带了许多苛刻的条件。

3.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大风险。担保行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经营对象又是信用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加之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环境及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大力扶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是城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必须从深化改革下手,从政策上扶持,监管上防范风险。对于目前出现的支付问题和经营困难,要采取积极救助的措施,包括联合、兼并、托管等多种形式,尽量避免其倒闭,并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存户对中小存款金融机构的信心,维护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

2.进行金融创新。一是要积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资产清算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二是开拓新的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针对中小企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情况,推广实物融资服务和担保融资服务,并运用商业票据避免信用风险。为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运用基金的形式筹集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无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项目的运用。通过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其他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第一是由银行等相关企业与政府财政合作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对基金准入条件应作出严格限制,信用等级低、有不良信用记录、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不得进入基金,基金也不得提供担保;第二是加快建立地方信贷担保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建立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有条件的区县,应该按照《关于建立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经济总量大的县(区)可建立分支机构”的条款,积极筹建信贷担保体系的分支机构,从制度上为银行规避金融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4.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虽然尽了上缴公司所得税的义务,但仍然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如果公司想发行债券或股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符合一定条件者,才能获得发行权;而且所发行的债券,特别是股票,必须进入公开市场,不允许柜台交易的存在。建议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体系。

三、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

1.加强融资平台自身建设。加强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是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的关键。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平台的各项运行管理制度,实现平台运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和运作效率。要以控制风险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平台的风险评估决策机制、风险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贷后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2.稳步扩大平台担保公司“抱团增信”规模。根据平台的运行状况,继续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风险控制好、经营管理规范、担保实力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入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增强平台成员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进一步扩大平台“抱团增信”规模,提升平台的信用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平台业务的稳步扩张。

3.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短、小、频、快”的特点,加快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步伐。在确保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出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贷款产品和服务,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和贷款限额,改变目前“清一色”的流动资金贷款状况。进一步优化平台业务办理流程,提高贷款评审和发放效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的融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篇9

在我国,一般称为“担保”,严格来讲,工程领域的担保应称为“保证担保”更合适。英文中涉及工程保证担保时均使用“Surety bond”,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看起来有些重复,其实,这两个词的组合并不是词义的并列和叠加,而是表达一种复合概念:负责或保证履行契约所规定的义务并为此担保,也就是说,首先保证办到,然后提供担保。

在美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经实践了100多年,并取得了成功,下面简单谈一谈美国保证担保制度的发展及应用。

一、 美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由来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地中海地区一位名叫赫多私斯(HERDOTUS)的历史学家,就提出了在合同本中加入保证条款的概念,这也是最早在正式文本中提出保证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个人身份为其他人的责任、义务或债务而向权利人方担保的事例非常普遍。但这类个人担保有很大的弊端,往往会因为保证人的意外亡故,或保证人无力履行担保义务,或其他原因而使承诺落空,从而给权利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为解决个人担保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和局限性,规范建筑市场,1894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认同了公共保证担保制度,即以专业保证担保公司取代个人担保。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米勒法案”的前身——“赫德法案”,该法案要求,为降低工程风险,所有公共工程必须得到保证担保。

随着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商业交易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对保证担保业的需求亦水涨船高,这样,保证担保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便形成了。 与此同时,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对工程保证担保业存在的机制、发展趋势的学术研究、保证担保业的收费标准和费率计算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并最终确立了相关标准,从而使工程保证担保业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并使得保证担保公司通过提供保证担保服务而获利并生存发展下去。

1908年,美国保证担保业联合会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保证担保业有了自己的行业协会,能相互进行业务交流,并开始统一收费标准。1909年,托尔保费制定局成立,直到1947年。该局一直为美国保证担保业联合会会员公司制定费率,后来该局并入美国保证业联合会。美国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最大的保证担保市场,从1894年联邦公共工程运做保证担保,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全世界35亿美元的保证费收入中,美国占60%以上,可见美国工程保证担保应用之广泛。

国际土木工程界的“宪法”——《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FIDIC条款)的制定者,也就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在《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应用指南》(1989年版)中指出:持有保证担保书的业主不能要求保证担保人支付一笔金额——业主只能要求完成合同。换而言之,如果出现委托保证担保人(承包商)违约,保证担保人不是赔偿一笔钱,而是必须首先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各项条件履约,而不是简单地赔一笔款,从而更大程度地、更全面地保护了受益人(业主)的利益,因为业主花钱买的是工程产品,而不是耗费大量精力后买回赔款。这也是在美国工程保证担保的保函一般由专业化的保证担保公司出具而并非是保险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原因所在。

美国对保证担保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美国境内从事保证担保业务的公司,必须经美国财政部评估、批准,且每年都要进行复核验收,并于7月1日公布合格者名单,业内称T名单。此外,在各个州进行保证担保业务,还必须经所在州政府的批准。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资料,截止到1999年12月23日,T名单上列有301家担保公司,资格有效期自1999年7月1日至2000年7月1日;各担保公司单笔合同担保的最高限额从14.2亿美元到16.6万美元不等,这个单笔最高限额是根据保证担保公司的法定公积的10%限定的,超过限额的项目,必须由T名单内的保证担保公司联合担保或由再保险商再保险。

目前,在美国从事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专业保证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中,单笔最高限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有两家,1亿美元以上的有29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0家,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8家,100万美元以下的有32家。根据美国的法律,禁止银行从事保证担保业务。

二、《米勒法案》介绍

1935年,《米勒法案》开始实施,该法案要求所有参与联邦工程建造的总承包商,必须投保以保证该承包商履约并按时付款给材料供应商和工人,即必须向业主提供履约担保和付款担保。

《米勒法案》是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得以应用并推广的保障,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必须进行保证担保的工程规模、范围和金额。 目前,美国《米勒法案》的具体规定如下:1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政府建筑工程项目(楼房及公共设施建设、改建和修复等),承包商必须提供100%合同价格的履约保证合同和最高达50%的付款保证合同,10万美元以下的建筑工程,业主视情况有权要求同样的担保;付款担保的具体规定为:100万美元以下的工程,担保额为合同价格的50%,100~500万美元的工程,付款担保额为合同价格的40%,500万美元以上的工程,付款担保额为250万美元。 1942年,许多州通过了“小米勒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州政府投资兴建的项目必须得到保证担保,现在,50个州模仿米勒法案制定了州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担保的相关条例,业内称小米勒法案,50个州有50个本质相同条款略有差异的小米勒法案。

三、工程保证担保的形式

(一)投标保证担保 投标保证担保是通过保证担保人对承包人的以往业绩、资格信誉、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的预审,向发包人保证承包人具有合格的资信、中标后签约并提供发包人要求的履约、预付款等,它表明承包人有信用和诚意履行投标义务。 保证担保人的保证责任为:

1、承包人在投标截止日以前投递的标书,有效期内不得撤回;

2、承包人中标后,必须在收到中标通知后发包人的规定时间内签订合同;

3、在签约时,根据发包人的要求,提供履约、付款保证担保。 如果出现承包人违反上述保证责任,保证担保方将负责赔偿发包方的损失。在美国,投标保证担保的担保金额一般为合同价或投标价的5%~20%,一般不收取担保费用。

(二)履约保证担保 履约保证担保,就是保证合同的完成,即根据业主为一方,承包商为另一方所签订的施工合同,保证承包商承担合同义务去实施并完成某项工程。 此保证担保责任如下:承包商应正确地履行和遵守所签合同中规定的承包商一方按合同的真实含义和意图应履行和遵守的所有条款、条件和规定;如果承包商出现因资金、技术、非自然灾害、非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承包商违约,包括:

(1)施工过程中,承包人中途毁约;

(2)承包人任意中断工程;

(3)承包人不按规定施工;

(4)承包人破产、倒闭等;则保证担保人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合同的履行,赔偿业主因此造成的损失,直至达到保证金额为止。保证担保人可采取的方式如下:

1、向承包商提供融资、资金上的支持,避免承包商宣告破产而导致工程失败的恶果;

2、向承包商提供技术支持或其他形式的资助,使其有能力继续完成合同,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3、安排发包人满意的新的承包商接替原承包商继续完成工程项目;

4、自己组织力量保证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造价等要求全部履约;

5、与发包人协商,发包人重新开标,中标者将完成合同的剩余部分,由此造成的造价超出原合同的部分,保证担保人予以赔偿,但不能超过担保金额;

6、如果业主对以上解决方案均不满意,保证担保人将根据业主的损失,按照履约保函额度予以赔偿。履约担保可以有两种履约形式,一种是无条件的,是指业主只要致函担保公司声明承包商违约,而无需提供任何证据,担保公司即履行保证责任;另一种是有条件的,则要求业主提供承包商违约的证据,例如:监理工程师的报告、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法院的判决书等,保证担保人才会履行保证责任。

一般来说,担保公司提供的履约担保都应该是有条件的,在下述情形之一,保证担保人才履行赔付义务:

1、收到业主与承包商双方书面通知,说明承包商确实违约或无法完成合同。

2、保证担保人收到一份与所签合同条款规定一致的、按仲裁或法律程序签发的裁决书或判决书副本,说明承包商确实违约。在国际上,很多合同条件都规定了支付的有条件性,如FIDIC土木工程合同条件约定:担保人在收到业主和承包商一致同意支付的通知,或者说明支付的仲裁书、诉讼判决书时,担保人才同意支付赔偿;FIDIC机电工程合同条件约定:业主首先要书面通知承包商其未履行合同的问题,如果承包商在接到通知后42日之内仍没有纠正其存在的问题,业主才能向担保人提出赔偿要求等。履约担保的期限,一般从出具保函时开始,到工程项目竣工并验收合格止。在美国,担保额度通常为合同价的100%,费率为合同价的1%-2%;特大型工程的费率可能在0.5%以下。

(三)付款保证担保付款保证担保,就是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的同时,向业主保证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工人工资、分包商及供应商的费用,将按照合同约定由承包商按时支付,不会给业主带来纠纷。如因承包商违约给分包和材料供应商造成的损失,在没有预付款保证担保的情况下,经常由业主协调解决,甚至使业主卷入可能的法律纠纷,在管理上造成很大负担,而在保证担保形式下,可以使业主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和管理上的负担,同时也保证了工人、分包商和供应商的利益。此外,还有三种保证担保形式,一是质量保证担保,它保证承包商在工程竣工一定期限内(合同预定或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保修),负责质量的处理责任。

若承包商拒不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则由保证人负责维修或赔偿损失。这种保证,也可以包括在履约保证担保之中,也有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签定,担保期限一般是1~5年,保证金额通常为合同价款的5~25%.二是不可预见款保证担保,即保证不可预见款全部用于工程项目。三是预付款保证担保,它保证业主预付给承包商的工程款用于该项建筑工程,而不挪做它用,其保证金额一般为合同价款的10%~50%,费率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保证担保人减少、分散风险的措施

工程保证担保的金额能达到工程价款的100%,而收取的保费不足2%,其责任和风险是很大的,因此,保证担保人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分散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与被担保人签订反担保合同,要求被担保人以自有资产、有价证券、个人资产、股权等提供反担保,一旦发生问题,可以追偿因提供担保而发生的损失。

2、要求承包商向分包商取得保证担保,通常这也是承包商将工程分包给分包商的必要条件,同时能充分保证承包商的利益。

3、向保险公司购买保证担保保险。

4、分保或称做合作担保,即若干个保证担保人共同为一个被担保人提供保证担保,分散保证责任,同时,分保也是保证担保人扩大业务、增强担保能力的一种手段。

五、保证担保与保险

由于许多美国保险公司既经营工程保险,也经营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所以有必要区分工程保证担保和工程保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

1、运做方式极其相似,两者都要遵循国家和各州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在管理组织、会计、索赔管理及提交程序等都是相似的。

2、两者都是避免工程风险的重要形式,相辅相承。

3、保证担保具备保险的基本特征。

(二)不同点

1、当事人不同 工程保证担保契约有三方当事人:承包商、业主和保证人;而工程保险只有两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

2、范围不同 工程保险所赔偿的只能是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引起的;而工程保证担保的是人为因素,换句话说,其保证的对象是因资金、技术、非自然灾害、非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的违约行为,是道德风险。

3、风险承担方式不同 工程保证担保人向被保证人提供保证担保,可以要求被保证人提供反担保措施,签定反担保合同,一旦保证人因被保证人违约而遭受损失,可以向被保证人追偿;工程保险一旦出险,保险人支付的赔偿只能自己承担,不能向被保险人追偿。

4、责任方式不同 被保证人因故不能履行合同时,工程保证担保人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被保证人未能履行的合同得以继续履行,提供给权利人合格的产品;而投保人出现意外损失,保险人只需根据投保额度,支付相应的赔款,不再承担其他责任。5、费用承担方式不同 保证担保费用一般计入工程成本,包含在业主支付的工程款中;而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由业主承担,自愿保险的保险费用由被保险人承担。

篇10

一、资产证券化之胜出

当代经济空前的化潮流和迅猛异常的生产力高涨趋势,不仅把直接融资推到了突出的重要地位,而且因为投资者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更因为各种基金、保险机构参与投资,伴随其直接融资空间、社会基础不断的扩张,投资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已成为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金融安全无疑具有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重要价值,资产证券化正是回应时代的产物。

如同萌生于18-19世纪的公司制度一样,资产证券或称资产支撑证券,问世于上世纪末期的美国,而美国却以其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预示了资产证券化世纪风云的来临,继后迅速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被经济学家称为当代的创新投资工具 .勿庸置疑的是,经济现象一旦从偶发变成常规,必然以法律制度的创新为其支撑,并以此构成人们可预期利益的稳定保障和行为遵循规则。

资产证券化之胜出,并不取代其他投融资制度,却也以自己之优胜品质成为一枝触目新秀。她的先躯当属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公司制度,正是公司制度这种“发明”,创造了一日千里的经济速度和千万倍的社会财富规模化增长。以公司制度为基础的传统股票、债券融资,是以公司的一般资产为担保,以公司资产及其经营作为发行股票、债券的信用条件。因而理性的投资者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公司经营与管理状况,而不能仅仅把目光投向股票、债券市场。然而投资者往往由于时间、精力及相关知识的欠缺,无法或者也不愿时刻追随企业的经营变化,达到恰如适当地选择“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以致错失良机受挫于瞬间的频率不低。甚至,公司制度框架本身就注定,其信息公开永远只能是相对的,投资人通常都处于弱势,其获取信息和控制力的滞后性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极其不利,即便是拥有投资专业人力资源的机构投资者,也难以幸免失误,面对深不可测的公司高层恶意运作,更是令人望而却步。于是,社会期待着一种既能满足投资更大的规模化、社会化需求,同时又相对省力、省时、透明度充分、风险小而回报稳定的方式。资产证券化这种新型投资模式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所谓资产证券,或称资产支撑证券,是以区别于公司信用的特定化资产为信用保证所发行的投资证券。其“资产”信用保证也不同于特定物的抵押或一般特定债权质押,而是指现实的或未来必将发生的合同之金钱债权,为经济学家称为预期现金流。这种资产因产生于合同关系,其金钱债权为特定当事人基于特定法律行为有权获取的权益,虽然“现金流”或“金钱权益”本身不具有物的特定性(即称一般等价物),却因合同基础关系而使其债的权益特定化,从而“资产”乃为特定化资产。同时又因为投资人企求的投资回报并非特定化的物质属性的财产使用价值,为了满足投资人对物的交换价值增值的欲望,该“资产”也只能是预期的金钱债权。

资产证券化之投资安全性缘自法律制度的创新,其结构设计处处体现了对证券投资者投资安全保障的价值理念追求和人文关怀。其中,核心制度是“特设目的机构”的创新。我们知道,融资人是拥有或即将拥有金钱债权的原始权益人,而资产证券制度的巧妙设计,是在原始权益人之外设立一个专属性的特设目的机构,由该特设机构依据预设融资项目方案持有原始权益人之金钱债权,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行融资债券,形成由特设机构为居中层面的、阻隔融资人与投资人直接进行法律行为的三律关系。

如前所述,资产证券化不仅以特定资产作为直接融资的信用保证,投资人只须对资产质量作出判断,即获得可靠投资预测,同时,为了实现“资产”的保证性,还必须有赖法律制度的创新。特设机构这种标志资产证券的独特制度,决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一种载体改变,此项制度的创新要求对相应的一系列传统融资法律制度进行吸收、借鉴,并演绎成又决不相同于任何传统融资法律制度的、独具特色的崭新制度。

二、资产证券安全价值的制度保证

(一)资产证券发起人破产隔离制度

防范发起人即融资人提供的资产保证信用风险,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对融资保证资产进行破产隔离的制度。

破产隔离,就是使发起人用以保证融资的特定资产与发起人的其他资产从法律上进行分离,确保融资保证资产不受发起人经营恶化及其他债权人追偿的,并且在发起人破产的情形下不被列入破产财产。于是,这就提出了发起人须从法律上将其用以证券化的资产与自身其他资产进行剥离和如何剥离的。在美国,剥离资产的法律形式是“真实出售”,也就是发起人把拟用于证券化的保证资产“真实出售”给特设机构,而特设机构则用其资产作为保证发行证券,并将融资资金向发起人支付购置资产的对价,从而使发起人的预期原始权益获得提前的现实受偿。我们注意到,之所以被称为“真实出售”,是因为美国法律将债权性资产转让界定为销售的性质,并使用了“真实出售”法律词语,同时在判例中对资产让与人在什么情形下应当承担买回资产的义务,对在某种情形下资产的转让不被认定为“真实出售”等等,都同时作了法律上的界定。 “真实出售”应满足上的账外处理,一旦发起人发生破产程序,证券化资产可依法认定为已出售资产不被列入债权人清算受偿财产,以保持证券化资产的独立性,使投资人的保证资产专属性确定不变。美国采取“真实出售”方式达到转移证券化保证资产所有权,也是与其破产制度中赋予破产执行人享有充分权利的规定相关联的,从其他国家、地区的资产证券化立法实证考查,“真实出售”方式并非唯一。

美国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所揭示的不只是一种业务性操作经验,而在于它确立了资产证券化具有普遍意义的破产隔离和制度创新。正是破产隔离导致资产证券化特设机构这一独特融资主体得以成立,而且成为任何国家、地区资产证券立法的刚性通例。也就是说,尽管除美国以外,我们尚未发现其国家、地区一概沿用“真实出售”,但不可改变的是:发起人用以证券化的资产必须依符合本土法律规范的法定形式,满足其原始权益转移至特设机构独立享有,达到与发起人进行破产隔离,保证用以证券化的资产承担起对投资人清偿到期本息的不可动摇的资产信用。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人不仅对投资回报可以有确定的预期,同时也有稳定的安全保证。资产证券通常采取资产债券形式,其流通性得以实现投资人的市场进入与退出;回报利率、周期明确,投机性相对缩小,安全性显著,特别适宜于机构投资。

(二)债权转移的独立性、无因性制度

特设机构受让的、借以发行证券的资产,往往是一种单项债权的同类资产,甚至可能是分别的多个发起人的原始权益资产,这些资产群组称为资产池。前已述及,资产池也就是依必要法定形式与发起人进行破产隔离的特设机构专属资产,其资产之独立性特征是勿可置疑的。

我们注意到,以美国为例,“真实出售”与通常的商品出售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任何通过合法交易出售的商品,理所当然地已经完成所有权转移,出售的资产自然不被追诉为破产人的破产财产。问题在于,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的资产客体,仅仅是发起人现实的或未来的合同债权,而且必须是金钱之债权,特设机构作为其债权受让主体,虽然以取得之资产为保证发行证券,并用发行证券融资资金向发起人作了“对价支付”,但特设机构最终不是向发起人取回融资资金以保证投资人的到期权益,而是依据发起人的原始权益即其债务人的给付,兑现投资人回报。这就既不同于间接的金融机构金钱借贷融资,也区别于公司发行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而另一翻特别的资产证券,其资产之独立性除了依存于特设机构这一主体,还必得依赖发起人债权资产之有效转移。

已经证明,后起于物权的债权制度,在本来意义上是为了满足物权的流转,又正是物权流转在空间、时间上的扩张,使其与生俱有的债权制度的活力获得了极大的充实、发展,最终产生了债权独立的交易价值,并且日趋强化。为了保证债权的多次流转必要的安全性,当在票据法上的票据可以脱离仅仅当作取得货物凭证而直接充当流通权证的情形下,债权即获得其无因性、独立性的支撑,进而产生了脱离财产物质形态的证券市场,即一个仍与实际经济关系有联系而又遵循别种路径的虚拟资本市场。如果说本论以及近期有关资产证券化的,能够被解释为新世纪前夜所展现的新型融资制度的话,我们完全应该认识到,资产证券化只能出现在当代。它是债权制度走过漫长历史路程,为当代高度社会化、全球化经济发展迎来的一缕曙光。

不难看出,自从产生证券交易市场以后,债权制度便形成了具有特定物质经济利益的合同之债、与单纯的有价证券之债。前者须以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及特定标的物的履行约定为合法要件,为有约因之债;后者限于交易形式与交易程序符合法定,有价证券即财产,证券之转移即为财产转移。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向特设机构进行债权转移当属后者,不适用《合同法》债权转移的规定。首先,除了金钱借贷之债权,任何合同债权都与相应的债务为一体,属特定主体之间互为债权债务的关系,当我们论及资产证券化特设机构受让债权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改变原始债权债务的基础关系。因为特设机构仅仅是一个受让债权,用以发行资产证券的专属机构,称为“空壳”的机构,不具有为发起人代履行债务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其后兑现投资人回报的保证性资产,却是依赖发起人全面履行债务而得以实现的预期债权。在发起人方面,通过转移债权经由特设机构发行证券,已经提前实现债的权益,其融资利益即成为支持其履行债务的投资追加,发起人理所当然地必须不变地承担原始权益人约定的相应原始债务。

以上说明,发起人所转移的资产-现实的或未来的金钱债权,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金钱借贷出借人享有的债权或合同履约之后的应收欠款债权之藩蓠。后者是合同一方履行义务之后的应收款,其单纯债权转让适用合同法,其债权实现是债务履行后的对价;前者之转移债权,不仅发生在原始权益人对债的履行之前,而且是通过特设机构发行资产证券提前受偿的期待债权。这自然决定了原始权益人与原始债务人基础关系不可改变,债的抗辩权也一并不可改变。参照除美国“真实出售”之外其他国家的立法例,发起人转让资产的行为,一般为资产证券化专项立法规定的必要公示程序予以确认,目的是预告原始债务人按合同约定履行到期给付之债之受让主体。其告知并不构成对债务人债务之加重负担,只起到约束或排除原始权益人重复受偿的作用,保证已经用于发行资产证券的资产归于投资人的预期回报。

于是,我们认为资产证券化资产(即特定的预期金钱债权)的转移,依符合转移之特别法定程序而成立,其不可撤销之效力来源于债的独立性、无因性,它们原始的基础合同关系与预期金钱债权支撑性证券之债是相互分离的。基础合同关系的瑕疵及其履约失败与证券关系无关联性,而证券关系却为证券市场独立的权益关系,受到相关证券法律和市场规则调整

(三)信用增级制度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有资产的信用增级制度为保证。

资产证券化凸显其投资安全性,在着重保障投资安全的同时,更为社会财产形式空前发展之容量、内涵所推出。当代经济不仅债权趋于显重,而且产生债权的创造性劳动价值被赋予无限的广度,大量的非物体智力成果越来越具有可转让的特殊使用价值,成为债权的客体。它们与传统的物质性商品使用价值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是与智力成果、服务有不可分离的人身性和载体形式的抽象性。例如当利用一位知名家现实的或未来可预期的表演合同之债权作为保证资产发行证券,投资人由于对其资产的抽象性难以把握,对其人身安全性亦不可预测,为了保证投资安全,增强投资信心,就需要有相应的信用增强手段。当然,包括对于传统的或具备物质属性履约基础条件的预期金钱债权,例如电力、公路可预期的建设项目收费或某种朝阳型新产品开发等等,也因为其预期给付权益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会给投资者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为了满足空前高涨的经济发展和同样空前广泛、巨大的投资者双向的需求,使无垠的“资产”外延达到进行可融资的极至,必须借助于资产信用增级制度,使任何融资保证资产一旦出现投资回报风险,均可直接获得资产信用增级的自动救济。

资产信用增级与资产自身信用是两种相互关联的独立信用,并成反比例关系。资产信用优良,所需信用增收加强性保证相对较小,反之则大。资产的优质性与非优质性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绝对的优质资产为发行证券至清偿投资本息期间可明显判断的市场回报可信资产,其价值评估共识程度高,无可置疑;相对的优质资产包括一般具备稳定市场回报和欠佳市场回报的资产。资产的优质程度即资产信用程度,须与其相当的信用增级相匹配,以防范一旦发生预期金钱债权实现上的障碍或缺失,由增级的信用资产给以补足,确保投资人到期证券权益不受损失,或不误期迟延。绝对的非优质资产如银行呆坏账资产,或无市场前景的萎缩性资源资产即是,它们自身已无资产信用或资产信用极低,采取信用增级显然无济于事,应认为是不宜作证券化的资产。

资产支撑证券之“资产”保证特征提示我们:发起人的原始权益作为一项特定的现实的或未来应发生的金钱债权,均属附条件的请求权和期待权益,存在基础关系的变数与不确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基础关系风险的关联,我们已经述及破产隔离制度和债权转让的独立性、无因性制度,目的是从制度架构上确保发行证券资产的独立地位,保证其证券担保的确定性。但是,难道又不是本属于安全性设置的这些制度仍然使投资人有可能掉进安全陷阱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破产隔离同时也就免除了发起人的法人责任,把“资产”的唯一判断价值到了极至。资产支撑证券与公司证券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前者独立于原始权益人、发行人的法人人格,既不受公司资产和资产经营状况影响,也排除投资人与公司财产及其责任的牵连;后者相反,公司证券是公司资产信用担保,与发行人法人人格相联系的;同时,资产证券在方便投资人直接判断证券资产独立信用即其安全价值之际,无疑也已经告知投资人其资产信用之特定性和债权固有的相对性,如果发生投资回报风险,投资人既无权追及发起人,也与发起人原始权益的债务人没有关系。因此,前述资产确定与独立性的价值定位,仅属安全性制度保证,而非为资产信用所代替。资产信用本身的价值判断是资产证券化的灵魂,是投资人应倍加关注的重中之重。

当我们论述破产隔离、债权转移的时候,我们同样应以极大的关注,充分理解被剥离或被转移的证券资产之依附载体-特设机构实际上是一个无资产或无关联资产的信托人机构(以下将详细论述)。可见用以证券化的资产与其持有并借以发行证券的主体人格并无实质性的财产利害关系,特设机构在严格意义上是工具性的,它的任务是托负起证券资产的保证信用,而不具有机构自身的信用。这就再一次提示我们资产证券之保证资产信用的极端重要性。判断证券资产的信用标准,应包括物质的和的两个方面。所谓物质的,指用以证券化债权的物质属性,其债权的对价产品信誉及市场空间即是;所谓社会的,因为债权不同于特定的物质产品权益,而属特定主体之间的请求权,前述破产隔离、债权转移制度之设定,只解决资产即债权在法律上的独立地位和保证责任的特定性与确定性,并不能改变债的基础关系。于是,我们评价“资产”信用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其作客观的物质性的安全评估,另一方面仍需以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产经营信用及其用以发行证券债权的信用记录为基础参数,从源头上找到资产信用的支撑。

有资产信用,才能谈到资产信用增级。资产信用是基础,信用增级或称信用增强制度是必要的补充信用制度,用以提高发行证券资产的信用水平,并保证弥补可能出现的资产信用不足及不能追及发起人责任的缺陷,实现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资风险,为证券投资人提供更加充分可靠的信用保护,增强投资的安全性。应该强调的是,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是投资安全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须的刚性制度,即使是资产信用为优质的,同样需要有信用增级的保证制度。例如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中集集团)在2000年的一宗离港货运应收款进行证券化融资,项目总金额8000万美元,由发起人公司提供一个优质的应收账款组合,“真实出售”给荷兰银行的资产购买公司,并要求所有客户在预定日期将其应付款项付至荷兰银行指定账户,而由资产购买公司以购入债权(资产池)为保证在商业票据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并将其投资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同时中集集团作为协议约定的服务人,继续承担履行运输业务的合同义务,其“真实出售”的应收款债权收益归资产购买公司,通过约定的信托人银行支付投资人到期本息。其中,中集集团按约定在出售资产之外提供了3000万美元的应收款作为无追索尾款,即在投资人全额兑现到期本息之前的担保资金。 此例作为实证,说明正因为是优质证券资产信用加有相当保证的信用增强措施,得到了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最佳信用级别支持,保证了整个资产支撑证券发行的成功。

资产信用增强制度可采用内部信用增强和外部信用增强两种类型的不同方式实现。内部信用增强主要是设置分级证券,一般的优先证券兑付周期相对优先,风险极小或无风险,收益稍低;次级证券兑付在优先证券之后或周期加长,风险可能增大,但收益略高,二者除风险与利益实行公平分配外,次级证券还允许第三方保证人购买或发起人承诺回购。此外,在资产信用评级基础上,由发起人用一定额度的超量债权作为无追索尾款,保证投资人兑现到期投资回报,也不失为信用自证和加强的手段。外部信用增强是指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担保。由于资产证券的发行具有一定规模,涉及投资的公众性安全,要求担保人资格较严,通常是信用良好的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专业机构,其担保的资产在质量、数量上应该相当的可靠,并相当的宽裕,要求担保机构不仅作为资产证券化资产信用的增级条件,而且须在投资回报风险发生的情形下,履行保证的给付义务。美国资产证券化初期,由隶属于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担保发行“过手证券”,该协会提供的担保代表了美国政府的信用,而担任特设机构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均属政府发起设立的公司)则通过购买按揭贷款作为保证资产发行资产证券。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早已突破政府担保信用的局限,但说明资产证券化的外部信用担保非同于一般合同担保。,就第三人保证须与被保证人债务有相应或高于其给付能力的信用程度,并在被保证人不能履约代为履行保证责任而言,二者在本质上应无二致。

(四)投资人享有信托法上的权利保护

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创新性是勿可置疑的,但前述破产隔离制度,证券资产特定债权转让的独立性、无因性制度和资产信用增级制度分解开来并无特殊的意义,只有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独立体系,才被称之谓具有资产证券特征的法律制度。其中作为组织体架构的特设目的机构,应该是完成资产证券法律制度创新的核心支撑点,没有特设机构的存在,也就无以存在资产证券法律制度,而特设机构的本身应该归属于什么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呢?

对于特设机构的法律定位,因为没有继承渊源,学界有诸多见解,而资产证券作为引进的西方舶来品,鉴于对其立法例和实务的考证,有关特设目的机构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大致趋同,本论的探索性观点也正是以趋于一致的共识为基础的。

我们的立论基础是以“资产”为出发点。由“资产”而且是经过重组的“资产地”信用直接融资,这是资产证券区别于物权抵押和债权质押种种间接融资法律体系,也区别于公司制度依托法人财产直接发行股票、债券的基本创新标志。如果说没有资产不可证券化的立论成立(有资产信用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因资产外延的无穷性、个性、证券化资产具体需求的多样性等等,必然要求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对特设目的机构的设置,应当是不拘一格,以保持资产证券应市的无限活力为要旨。但无论以何种名义或方式设立的特设目的机构,都只能是信托法上的信托人,应受信托法调整。

首先,特设目的机构之目的,必须被预定该机构没有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而专属原始权益人作为发起人为之发行融资证券。其专属性,排除了特设目的机构具备从事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相应民事法律行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因为资产证券的运行要求特设机构受让来自原始权益人的未来金钱之债权,而该债权在基础关系并不改变的情形下尚属虚拟的权益,与此相关联的是,特设目的机构借以用自己名义发行证券所享有的资产所有权标的也属于虚拟的财产权,行使其虚拟权利只须具有信托人主体资格就足够了。根据信托法原则,受托人为受托事宜进行管理,其费用由委托人负担,即便是资产证券发起人选择信托投资公司为特设机构,也同样适用信托法原理。鉴于我们对“资产”概念所阐述的理由,我们不认为特设机构即信托公司,它可以是其他适宜的多种便捷方式,但都应该是信托法上的受托人。

特设目的机构是一个名实相符的资产证券独有机构,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是一个没有注册资本、没有固定人员和没有固定场所的“三无公司”,或称“空壳公司”。特设机构如依公司而称,似与《公司法》抵触,也有悖于公司制度原理。当然,作为承载社会公众性融资的法律主体应不宜于自然人,它可以是一个由资产证券特别法规定的专属性法人机构,其组成要件由法律作出一般性规定,符合法律要件的任何与特定资产证券项目相适应的机构,不拘其特定形式,须作都不予排斥为好。

其次,特设目的机构依信托法上受托人的法律定位,使其受让原始权益人转移之债权,并保证受让债权独立性,防范其资产转移后新的破产风险成为可能。专设的目的机构因不存在受让债权之“资产池”与自身资产混同的物质条件,也不存在特设机构发生破产的可能性,所以,用以保证发行证券资产的独立性、确定性,在法律上将处于无任何关联关系的状态。如果由信托公司作特设机构,依投资信托法规定,同样可以保证证券资产独立于信托公司资产和其他信托资产,免受其债务困扰和破产风险。

最后,特设目的机构所具有的信托法上受托人属性,须以证券发行得以成立。由资产证券特设机构为纽带的信托法律关系,不可能在委托协议达成即成立。因为在此情形下发起人提出融资方案,经法定主管机构批准或特许,虽然已经具备委托信托事项的条件,经委托协议签订并进入资产转移程序,但“资产池”所含虚拟权利只有通过特设机构发行证券售出后,才能产生以投资人为主体的受益人。可见主导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法律关系与一般信托关系存在明显的程序上和实施阶段性的差异。自然,这些差异并不改变投资人作为信托受益人受到信托法的保护。

投资人作为信托受益人应享有信托法上的权利,并借此一并得以行使投资主体的相关权利。投资人除享有信托受益人对特设机构在履行受托人职责上的知情权、监督权、信托管理人选择权和诉权以外,还可以设立投资人行使决策参与权的机构。根据我国地区《资产证券化条例草案》设立“受益人会议”并选举“信托监察人”的规定,投资人将以“会议”集团组织形式全面行使相关权利。这种有组织的法定形式,应该是有益于提升投资人地位,强化其对投资权益保护的透明度和法律效力。

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架构突出体现的投资安全价值,代表了当代经济发展和经济竞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理念。它不仅是力量,也是,使我们不能不为它吸收、社会养份之充足,肢体、技能匹配之美妙而赞叹!

结束语:

诞生在新世纪前夜的资产证券化,其经济和社会意义不限于增加了一项直接融资的金融新品种,而堪称是继公司制度盛行之后,在后公司化的新制度胜出,它以其更加鲜明的包容性、广延性特征,象一股悦人的清风,向日新月异的财富创造无垠世界迎面扑来。今天,我们似乎只看见它是工具,明天,它一定会向世界展示出更多的精彩-它所蕴含、代表的新思想!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