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财政税收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财政税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政分权;增值税分成率;财政支出规模
一、 引言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根据赵文哲等(2010)的研究,在“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政府的预算基本持平,而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明显提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膨胀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分税制”所带来的转移支付制度是造成政府规模膨胀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会形成财政资金的“公共池”,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公共池”中的财政资源会竞相扩大财政支出(平新乔,2007);另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为吸引要素流动而展开竞争,从而能够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提高财政效率,降低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李涛和周业安,2009)。
郭庆旺和贾俊雪(2010)的文章对财政分权对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很好地总结,他们指出: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具有更多的居民偏好信息,对公共物品的提供更了解,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能够强化地区间的竞争,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能够约束其行为,从而降低其财政支出规模(Brennan & Buchanan,1980)。Oates(1985)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会增加地方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定论。Stein(1999)以20个拉美国家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扩张了政府支出规模。Jin和Zou(2002)的研究则发现财政支出分权会促进政府规模的增加,但是收入分权则对支出规模具有负向影响。以往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财政分权衡量指标,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省以下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率不同的事实,采用增值税分成率作为财政收入分权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上述理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Jin和Zou(2002)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发现收入分权的增加能够有效遏制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二、 理论假设
根据上文的分析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的财政自主性,提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降低政府规模。在中国的分税制体制下,中央与省之间采取的是固定的税收分成制度,其中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按照75/25的比例进行分成,而企业所得税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按照60/40的比例进行分成。但是,以上分成比例只是针对中央与地方而言,对于省级以下的政府其税收分成比例在各省之间有所不同,实际上,省以下的税收分成比例一般采取“弹性分成合同”(吕冰洋,2009)。本文针对这种差异性,实证研究了增值税分成率变化对基层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使用基层政府的税收分成率衡量基层政府所受到的财政激励的大小,实证研究了基层政府税收分成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理论上,税收分成率的提高会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税收分成率的提高会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其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干预经济运行;另一方面,税收分成率的加强地方政府所受到的财政激励,促进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降低政府规模。
本文使用县域增值税分成率对县域税收分成进行了度量,利用我国县域财政经济数据对以上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基层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之后,地方政府增值税分成率的提高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缩小,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税收分成对财政支出规模影响的第二种效应大于第一种效应,即税收分成率的提高促进了基层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改善,降低了基层政府财政支出规模。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计量模型与变量。本文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计量回归模型如下:
篇2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D912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税收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做好财政税收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企业的偷税、漏税现象。因此,我国要继续创新财政税收体制,要针对现有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税收措施,解决我国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
一、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税收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国内在走出计划经济至迈向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分久远的事情,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因此也决定了国内在财政税收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蹴而就更是不可能。就此情况,国家应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措施。由于目前国内的财政税收并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现状,其在融入社会期间具有一定的摩擦以及冲突。在结构上,财政税收无法很好的保持协调状态,而在调节经济行为方面,也具有弱化的现象。财政税收未能满足社会主义在动态变化下对于税收的要求,相关部门对于该情况应给予重视,其对于我国财政税收的健全具有不良影响,并且其在法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公平性的建设。
2、财政税收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体制、发展任务等的持续深化下,逐渐暴露出财政税收传统工作模式中所具有的问题,例如:在财政税收的管理方面,难以控制财政税收相关管理体制的情况十分常见,不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常常被两种管理体制所影响,在此情况下就引发了不少弊端问题。在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上,在进行管理工作期间,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与控制工作,更严重规定甚至会出现不遵循原则、不遵循法律的情况,加上现阶段所实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缺乏一个对应的监督体制来保障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使得在财政工作中的一些管理人员、负责人员具有工作倦怠与工作懒散等不良行为,在紧迫感、责任感等方面更是欠缺,进而频频发生违法乱纪的不良事件,对税收工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此为国内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问题。
3、税收质量不断下降,加大了其成本的提高。我国税收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据统计,我国每年在税收犯罪这一事件上就达到上万起。一般情况下税收的成本高就代表税收的效率低,据统计,我国从1994年开始税收的收入由原来的3%降低到2%,且在这之后还在不断的下降,这就说明我国税收的质量在不断的降低,就导致我国的成本加大了,这种种表明问题在不断的变严重。对于税收的征管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仍然没有较高的效率。
二、财政税收工作的深化改革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为了确保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正常的开展,其实的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就要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使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逐渐的提高直接税收在国家税收入中的比例,优化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的比例。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应该合理的调整企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复税,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深化改革,降低工薪收入的税务负担,并且实行综合申报和分项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全民的推进我国税制改革。
2、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监督工作。在我国财政税收中,偷税、漏税现象一直存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的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力度势在必行。首先,国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监督体制,勒令各行业都要遵守。其次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税务收缴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由各地方各级的税收征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控,有效的避免会计资料丢失、核算不准、信息失真等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降低好国家财政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实现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都过多介入了整个竞争领域,大多是采用投资或财政补贴的形式去促进国企的发展。这样做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既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造成了财政资源的严重损耗,还使资源一度出现“滞废化”的情况,最终导致财政税收目标被扭曲,起不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处理两者的关系。根据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来看,政府能够促进整个财政经济的发展,但除了投资竞争的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比如,政府可增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基础事业的建设步伐,这也为财政税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个较合理、人性化的环境,还能促进产业结构链条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质量,使财政与经济两者的关系得到了有效处理。
4、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防止会计指标弄虚作假。我国现行的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把申报应征数税收核算起点,有利于建立基层分税种明细账。但是由于公司受利益诱惑,为了少交税,制作虚假会计数据,使会计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因此必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企业应该加大惩罚力度。
5、采取奖惩的制度来提高税收的质量。奖惩的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人的积极性,也会对工作人员对待工作也会认真、负责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税收的效率,但是有奖也同样有惩罚。有些不干实事的员工就应给一些警告,或是惩罚,若是有较严重的就将其辞退。这种制度会对不良的分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会从根本上来提高税收质量的。也会将税收的成本降低。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消极性,对办事效率有一个更好的提升,从而降低税收的成本,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6、深化财税队伍自身建设,强化部门职责。财税部门要根据部门特色及发展规律,做好部门建设规划,真正地打造出一支具有良好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的财税人员队伍,为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的深化和改善提供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创新培训活动载体,拓宽学习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在财经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税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内部刊物、标语、横幅、简报等,激发财税队伍学习与追求先进的主动性,营造共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财税队伍;强化岗位责任和使命,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让全系统财税工作人员更深刻地认识到财政税收工作的本质和内涵,财税工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于社会与大众,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任务。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运行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国要对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协调市场经济的运营。
参考文献
[1]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6,8
[2]郭淼.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7,
[3]胡乃武.在改革开放中对财政税收问题的新探索[J].经济纵横,2011,12(9):84-86.
篇3
(一)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税收的类别较多,但是相对于多种多样的税收类别,其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却存在着不够健全的问题,相关财政税收工作开展缺乏有效的依据,很多基本制度没有实际的执行环境,税收工作开展不够顺利。这种制度上的不健全,使得整体税收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税收标准。这种不统一的税收标准,造成了企业缴税过程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税收的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相关所得税与增值税的设置也不够合理,其税收的根本性调节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税收部门的工作开展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并且也影响企业的长效发展。
(二)财政税收预算存在不足
在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中,其缺乏一个相对合理、完善、科学、全面的税收预算管理体系,很多税收工作的开展缺乏一个相对明确的执行目标。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处于初级阶段,并且众多新的财政税收形式处于转型变化时期。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税收预算的工作中,对于预算的范围没有一个科学的掌控,导致了预算范围较小,难以实现全面、整体化的税收管理决策。预算管理工作的不足,也会造成了很多资金问题,进而对于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税收决策的制定与执行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三)相关监管力度不足
监管工作的开展,是保证税收工作开展成效的关键。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很多偷税、漏税的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其现象村级较为普遍,为我国财政税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部分企业采用虚假开票的方式,并且对于自身财务信息进行隐藏和私自修改,蒙骗财政税收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其还与部分财政税收内部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制定虚假账目,进而为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并且假账、偷税、漏税等现象为我国财政税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正常的税收秩序。这种问题的产生,从很大愿意上来说都归结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很多监管措施没有得到深入的执行,相关监管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税收部门在开展工作中,缺乏应有的工作意识,敷衍了事的工作状态难以达到对税收工作的有效管理。
二、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建议
(一)对现有税收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行完善
在开展财务税收工作中,要对于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且规范相关的工作标准,进而为税收工作的开展建立良好的执行基础和管理环境。税收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地对当前税收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进行遏制,保护国家财政收入。在进行税收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对于现有的税收政策进行完善,并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经济环境来进行调整,重视保护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调节,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财政税收工作预算目标的制定,要本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环境的目的,重点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并且保护国家利益。在税收结构调整上,要将现阶段存在的不合理税收进行调整,并且降低重复税收,减少企业发展负担,营造积极、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加强税收监管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工作
是保证财政税收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针对于当前部分企业偷税漏税行为,要予以严格的监管,并且对现有监督管理制度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与调整,对一些违法违纪的企业进行严肃的处罚,加强宣传和教育,让企业认识到国家税收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违法违纪行为所带来的代价。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偷税漏税行为的预防,积极地对不同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保证企业按照国家税收制度来进行纳税。监管工作的开展,要本着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目的开展,并且不断提高税收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对策
1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的税收工作发展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税收相关制度也不完善,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财务税收工作的进程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税收体制的建设变得极其困难。而由于体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导致了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不重视,而降低了税收对社会分配调节的职能,限制了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也降低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2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较大误差。如果对我国的税收体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我国地方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中央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多,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误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工作各个地区之间缺乏沟通,使得各地之间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政府间可行的措施也没有得到宣传、延伸,地区间的财政工作水平不均衡性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在划分职能时往往依据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来进行,缺乏灵活性,因循守旧,这样的职能划分在市场经济时代会显得拙劣,市场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也使得政府工作繁复多样,旧的职能划分显然不能跟上时代与市场的要求。1.3财政税收工作缺乏有效监督。当前我国的税收工作中,偷税、漏税、逃税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支出同时获取利益最大化,会通过制造虚假财务信息或使用专用发票等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目的,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而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财政税收工作缺乏有效监督,税收监管和惩处机制不够完善,而给了部分企业可乘之机。这不仅阻碍了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进展,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税收。1.4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实施以来,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跟不上国内和国际市场快速更新发展的要求,原因之一就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当前,我国的财政预算涉及范围较为狭隘,很多十分重要的财政预算方案都没有设计在内,且财政预算的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使许多财政预算方案都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实。这也使得一些企业看到漏洞而钻了空子,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难度。部分预算方案虽然在制定的时候相对完善,但在执行时还是由于不受重视等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使国家财政预算工作真正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用的效用。由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使预算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保驾护航。
2财政税收工作的优化策略
2.1健全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一是要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税收工作一体化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从省级到县级,再到乡镇财政税收,全都纳入统一的管理中进行规范强化。同时,加强税收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引进外部监督,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使财政税收工作不断规范化、透明化。二是政府职能要与财政支出相匹配,要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比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合理处置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自主筹集资金,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要贯彻实施分税体制和融资体制,增加地方税税种,扩大地方的税收来源。2.2加大财政税收的监督力度。财政税收工作的合理、顺利开展需要以严格的监督手段为保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税收工作的监管范围要覆盖全国各地,同时不断在实践中修正监督机制并加大监督力度,使全国各地的财政税收工作都能得以顺利开展。在税收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通过讨论等寻找最佳的解决方式并定期对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此外,针对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要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察,以确保企业正常纳税,最终确保国家的财政税收和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2.3健全预算管理体制。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当前情况下,国家应该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和以往预算管理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此针对当前的预算管理内容,要扩大预算编制的内容和编制机关的覆盖范围,为加强税收工作的透明度和预算的准确性、合理性,预算的编制要能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核查,对预算编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或不合理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惩罚。2.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体系和政府财政收入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的支付转移体系,规范的转移支付工作有利于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进行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转移支付体系。要结合地区的经济差异合理分配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使中央政府和各地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中,使资金能在各地实现最大效率的利用。二是要规范并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机制,以避免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胡乱收费事件的发生。
作者:雷更田 单位:陕西地矿综合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篇5
一、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情况
(一)市对区财政体制
20__ 年,市对城区调整和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宜府发〔 20__〕 48号)。体制规定,从 20__年起,实行属地纳税管理体制,对税收实行中央、省、市、区四级分享,其分享比例分别是:增值税:中央 75%、省 8%、市 10.2%、区 6.8%。营业税:省 30%、市 42%、区 28%。企业所得税:中央 60%、省 15%、市 15%、区 10%。个人所得税:中央 60%、省 15%、市 15%、区 10%。城市维护建设税:市 100%。城市教育费附加:市 100%。其他七小税种:市 60%,区 40%。
在该体制下, 20__-20__年,区级分得的一般预算收入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 24.58%, 15.91%, 15.08%,平均比重为 16%,区财政上划税收的贡献率为 84%。
(二)区对乡财政体制
20__ 年,我区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调整和完善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收入区级统管,核定支出基数,新增收益共享”的财政体制。核定体制支出基数 1406万元。
从运行三年的情况来看,一是规范了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模式,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可以按既得财力合理安排乡镇财政预算。二是有招商引资新增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三年共有 3 个乡镇按体制政策分得补助收入 87万元,占体制基数的 6%,相对调动了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对重大政策性增资给予了单项结算补助 470万元,占体制基数的 33%。
二、现行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行财政体制对__乃至整个城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利益和发展的动力,但是,财政体制在一定条件下运行一定时期后,也会出现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对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税收结构及分享比例不尽合理
由于税收结构及各税种的分配比例不尽合理,使我区财力严重匮乏。现行市对区财政体制规定,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100%归市级所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我区分享比例分别为: 6.8%、 28%、 10%和 40%。我区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分别是 :43%、 12%、 30%、 15%。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开发起步较晚,稍高分享比例的营业税收入少;工业经济政府扶持性投入较大,增值税等高税收收入分成却少。我们以新发展一个企业年提供 1000万元的增值税为例,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分享 750万元,省分享 80万元,市分享 102万元,区级仅分享 68万元。然而,招商引资过程的投入、征地搬迁的费用、三通一平的投资、税费减免优惠等一切前期成本,远不止于此。因此,市对城区实行分税政策,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和可持续性,对教育费附加、城建税、水资源费、排污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收入项目,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确定分成比例,而不能依靠行政权力强行决定。
(二)体制在城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体现不够明显
根据 《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宜府发 [20__]48号)精神,全市城区执行统一的财政体制。但是,我区与其它城区相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体现的不够明显 。
1 、城市建设方面。
体制规定各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属市级收入。西陵、伍家、东山享受了主城区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 我区地处江南,属于 近郊城区 ,不能享受主城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建区以来,市对__区投入不多,区底子薄,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所需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2 008 年,__区入库城市建设维护税 446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只分得 45万元的财力,只占入库数的 10%。
2 、财政供给范围方面。
一是教育经费负担不一样。西陵、伍家、东山、 猇 亭的初级中学属市级管理,而我区要承担四所初级中学 380名教师、 3592名学生的经费,以及五个乡镇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区级配套的相关费用。 目前,我区共有 14所中小学 988名教师, 7998名中小学生,全年教育支出 2897万元,占区直部门支出的 51%。学校面貌与江北城区学校相比差别很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还有__一中迁建债务 520余万元。 20__年,我区入库教育费附加 227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只分得 152万元的财力,占入库数的 53%。
二是
卫生事业经费负担不一样。 西陵、伍家、东山没有或少有几所自己负担的医院,只有社区卫生室。而我区要承担 4个乡镇卫生院经费,和 53个村(社区)卫生室的支出。 3 、乡镇机构及人员负担 方面 。 西陵、伍家、东山、 猇 亭 4个区,只有西陵、伍家各一个乡,相应的财政负担人员少,财政支出压力小。而我区要负担 5个乡镇(街办) 395人和 25个部门的经费,以及乡镇特有的农村社会事务、新农村建设、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森林防火、抗旱防汛排涝和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民政优抚对象等支出压力。
4 、村级负担 方面 。 其它区乡镇少或没有乡镇,也就少有或没有村级组织负担。而我区有 53个村(社区),村干部 229人,在村干部较低工资水平下,每年仍需要 180余万元的财政支出负担。
5 、干部职工待遇方面
从规范津补贴前的标准看,我区未落实或未全部落实的个人待遇有:小伙食补助月标准为 90元,实际发放 40元;生活补贴只执行了规定标准的一半;出勤误餐补助市标准为 420元,我区在职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放 200元,教师及离退休人员发放 100元;一般干部电话费未得到落实;全区所有干部职工均未享受住房货币化政策;民政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应按自然增长率逐年调整,也因财力不足,已有三年未作调整;卫生系统的差额补助 20__年以来未作调整,特别是基层卫生院从事防疫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从未增加。
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以后的标准看,__区执行的标准是人均每年 14900元,而同在城区的西陵区、伍家区、 猇 亭区的标准分别为 17159元、 17089元、 16450元。我区比同城的三个区分别低 2259元、 2189元、 1550元,而这个标准也很难保证执行 。
(三)财政收入级次划分比例不尽合理,收支平衡难
20__ 年,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区按 6: 4比例分享收入,__区一般预算收入为 3282万元,只占财政总收入 17730万元的 18.5%。而且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全区收入总体规模小,既得财力少。如果,按省管县(市)管理体制计算,我区从实际完成的总收入 17730万元中,可分得财力 7588万元,占总收入的 42.8%,多得财力 4306万元。
由于现行分税制财政政策使区级分享财力太少,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特别是最近两年,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区级必须配套的项目支出负担大、干部职工调资支出负担重、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支出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支出没有财力支撑。从总体上看,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社保、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财权与事权明显不配套的情况。但是,为了确保干部队伍的稳定、建设发展之需要和上级考核项目达标,区级配套支出必须落实。到 20__年底,我区累计财政挂帐赤字已达到 6792万元, 6年年均挂帐赤字 1132万元。
( 四 ) 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我区现行 的 乡镇财政体制实行“收入区级统管,核定支出基数,新增收益共享”的财政体制。这个体制实际上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财政体制,该体制在平衡乡镇间分配差距、统一规划、统一招商政策、降低征税成本、维护财经纪律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该体制也存在了一些不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一是每二年干部职工正常工资调档升级和因此调增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没有纳入重大政策性增支补助范围,增加了乡镇财政负担。二是新增收益共享政策因市区财政体制下区级分享比例低,乡镇所得利益相应不足,其激励政策的作用不明显。三是全区统一安排的大型活动没有配套相应经费,增加了乡镇支出压力。四是宜万铁路、三峡翻坝公路等重点工程拆迁和长江铝业污染等问题引发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增加了乡镇支出。五是乡镇债务特别是基金会借款没有还款资金来源,加大了乡镇财政困难程度。
三、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的建议
(一)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体制
财政收入基数和财政支出基数是构成财政体制的两大基本要素。财政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是准确匹配财权与事权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建议市财政局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和财政支出基数。
1 、核定收入基数。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鄂政发〔 20__〕 29号),按照税收属地管理和分税制政策,划分税种,比例分享,确定收入基数。建议市财政局考虑历史原因,重新核定我区税收分享比例,扣出中央、省分享部分后,市区按 2: 8比例分成。 如划分分享比例实在无法综合平衡,可设置一个或两个共享税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共享税基的办法。税基共享制的最大优点,可以使市区两级财政都能建立随经济发展而自动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财政收入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
2 、核定支出基数。 支出基数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建议根据现行政策重新核定支出基数。
基本支出基数。按现行财政供养人员、供养系数、城区平均工资水平、城区平均公用经费水平和工资及公用经费的自然增长率等参数,给定控制财政供养系数核定财政供养人员,计算出来的支出基数就是基本支出基数。其公式为:基本支出基数 =核定财政供养人员× 〔 平均工资水平( 1+工资自然增长率) +平均公用经费水平×( 1+公用经费自然增长率) 〕 。或者:基本支出基数 =核定财政供养人员× ( 平均工资水平 +平均公用经费水平)×基本支出水平的自然增长率。
项目支出基数。一是按规定标准核定农业、科技、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等法定支出项目基数;二是按规定标准核定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交通、
环保、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省、市政府规定的项目支出基数。 收支基数核定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部分,根据其整体经济实力和建设任务,建议采用以下结算办法:一是实行定额上解;二是实行比例上解;三是实行比例递增上解。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部分,根据其财政困难程度,建议采用以下结算办法:一是定额补贴;二是定额补贴,比例递增;三是定额补贴,比例递减。
( 二 ) 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养人口和对事业单位包揽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 ,实行 “ 三不 ” 原则。即不推、不包、不揽。一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三种办法。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推向市场,财政逐步停止供养资金;对具有经营性、公益性双重性质的事业单位,考虑其收入条件和能力,适当核减其补贴或上交;对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其经费保证。二是财政逐步退出经营性、竞争性投资领域。除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外,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保证教育、科技、扶贫等重点公益事业支出的需要。三是加大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另一方面坚决确保离退休人员、失地农民养老金和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加快经济快速发展
我区作为城区的近郊,虽然具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旅游源等,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无法承接市级及主城区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的辐射,经济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宜昌、__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积极探索宜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在坚持 “ 财政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 ” 的原则下,市区两级在财政投资项目建设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实现更高层面的融合。
实现 “ 财政统一 ” 有利于推进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历史原因,市及各县市区财政运行呈明显的生产型特征,政府包揽过多,加大了财政运行的压力与风险。推行 “ 财政统一 ” 既是市区财政并轨对接的过程,也是市区财政活动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筛选过程,有利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实现 “ 财政统一 ” 有利于净化投资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展开,为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和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 财政统一 ” 有利于加大政策的透明性和简化性,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统一财税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发挥财政监督职能,规范国企产权交易,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实现 “ 财政统一”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 “ 财政统一 ” 的统一性其实也是一种公平性,它通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来营造一种公平的社会价值观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应充分利用财政机制中的诸如转移支付 “ 劫富济贫效应 ” ,缩小区与区、县与区之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这是 “ 财政统一 ” 的核心内容,也是 “ 财政统一 ” 的切入点,当然也是一体化的应有成本。
实现 “ 财政统一”有利于对既定财税等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检查。首先统一优惠政策口径,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第二要定期检查既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防止优惠政策到了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解释,确保政策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尝试性地建立外来投资者满意程度的反馈机制,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复查制度,建立违反既定政策的惩戒制度。
(四)建议调整体制时,充分考虑__区沉重赤字包袱,以便__区轻装上阵,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__区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收入总体规模小,区级税收分享更少,财力十分有限。在市政府和市财政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基本保障了干部工资发放、机关运转。为了使__区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建议市财政局在调整财政体制时,充分考虑__区沉重的财政赤字包袱这一实际困难,每年通过困难性转移支付方式解决一部分,我区从每年享受的激励性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一部分,通过 3到 5年时间逐步消化财政赤字。
(五)适时调整乡镇财政收支基数
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收支基数重新核定调整。根据乡镇所承担的事权对支出基数实行“零基预算”的方式重新核定。在争取市对区的财政体制调整后,加大对乡镇发展经济的激励政策的力度。
篇6
关键词:财政税收 危机 财政管理
乾坤斗转,日月沉浮,当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消弭,欧债危机、美国国债问题还如影随形时,近期,又有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日前做出预言:“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言论一出,引发热议。毫无疑问,如果真像查诺斯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萎缩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历次危机时最明显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法。在这一形势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做到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反思国内的财政税收政策改革。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就目前的财税政策可从以下四点探讨一下。
一、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体系,捂紧钱袋子
随着中国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轨道,管好“钱袋子”的难度加大,强化预算管理、压缩“三公”开支、满足“保民生”和“转方式”的刚性支出需求成为新课题。 一是规范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促进省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行收入分享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二、破解中央与地方的平衡难题,减少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中央政府取得全国税收收入的60%,地方占40%;而中央财政支出占30%,地方财政支出则占70%。这导致了地方财力和事权严重不相匹配。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在公共服务的事权按照隶属关系,多由县乡一级负责,但其财力通常比较紧张。一种方法是把某些领域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权做些调整,改为由中央和省、县根据财力分级承担。另一种方法是多给地方政府划分相应财力,使得每一级财政都负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并且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按照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理论,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明确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其目的就是中央回收事权,把应由国家管理却通过专项补助让地方去管的事务回收到中央政府,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协调地方税收增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三、优化税收法治环境,强化税收征管机制建设
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对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增强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大力营造法治舆论氛围、规范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收征管机制。首先理顺体制关系。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前提,“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随着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必然要求政府逐渐退出某些不适合其干预的领域,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为其它制度安排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实施扁平化管理。通过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这样联通的逻辑来塑造新的真正能够跟市场经济配套的分税分级的财税体制。在考虑现实省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实践,坚持适度性、谨慎性原则,不搞“命令式”、“运动式”、“一刀切”,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
四、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前进。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扎实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力度和应用支撑平台的推广实施力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各级财政部门标准统一、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贯通,使信息系统在支撑财政资金监控、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上有较大改观。
金融危机并非第一次遇到,再次面对时我们将更成熟、更稳重。面对市场的重大变化和严峻的环境,政府、企业都悟出了许多道理,谋出了许多智慧,干出了许多创造之举。在经济危机中突破危局,快速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财税改革,实现有效需求不减、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财政 税收 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收入可以说是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结合我国自身国情和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税管理难以控制
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管理人员受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对有关财政税收管理的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甚至有的不能坚持原则,不把法律法规放在心上。加上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许多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会造成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监督监管不够到位
由于我国机构改革的推进,一些地区削弱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力量,不少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人员被撤并,导致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管理滞后。不少地方存在着没有设立财政税收管理机构,没有落实专门的管理经费,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问题。
3.民主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实际上,许多地方和单位虽然成立了民主理财领导小组,但成员大多不是经过民主选举的,而是领导指定的,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4. 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来往是出现转移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地方。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进行支出的具体管理。中央已经通过分税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减少了纳税部门偷税漏税的途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来协调我国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个财政平衡。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在这当中,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着需要尽快改善并加以解决的问题。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其次,在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制度,这也是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频发支出不透明、财政截留、现象的一大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财务问题由于从支出项目繁杂、设计部门较多,核查起来十分困难,因此,要在转移支付的源头把好。
5.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近十二年来,国家大规模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农业税等农村不合理收费被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是乱收费现象的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税制改革的成果,这里面的一大原因就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地方大量的公务员队伍还没有进行有效地精简,个别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将各种税费摊派到百姓头上。这种现象在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中屡见不鲜。稳定的税收来源受到抑制的同时,应当在财政监管加大力度,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办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负担。否则,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就得不到有效的根治,还会变本加厉、循环往复。不仅不利于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和财政平衡,严重的还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损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1.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通过改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漏洞的手段。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加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还要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力,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由,使得地方支付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加速进行。
2.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的方。
3.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 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的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 加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4.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篇8
摘 要 要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弄懂财政与金融的基本原理,并具备中初级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的分析与运用能力,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本文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就《财政与税务基础》教材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三种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或互动法)作了建议,并就本教材极为重要的财政和税收学术观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 财政 税务 教学方法 学术观点
《财政与税务基础》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财政学的一般理论、财政收支内容、财政管理、税收概论、我国现行税制、税收征管以及国际税收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讲授的深浅度不易把握,再加上教育对象的知识起点偏低,接受能力不强,以及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浅显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故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一、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讲授要精
“精”即是教学内容的精华,要把握每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精”也是精简,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要讲得精简。“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吸引力,要有生动的例证、形象的比喻、严谨的推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
2.融进道德教育
讲授是教师身心能量总和的体现,是知、情、意多维度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按预期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使学生受到感情熏陶和感染,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描述税收简要发展史时,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税收征管时,阐述征纳双方权力与义务时,可以进行政府要诚信用税,税务机关要诚信征税,纳税人要诚信纳税的公民道德教育。
3.善于置疑设问
采用讲授法教学,教师不可一讲到底,要善于置疑设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也可穿插阅读教材,进行适当提问,形成课堂的多向信息传递。
4.恰当归纳演绎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所讲要点,要对一些重要术语、名词、概念、原则等知识要进行演绎,通过演绎把抽象化由具体枯燥变为生动,通过演绎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教师通过恰当的归纳和演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法
这是国外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财政与税务基础》这门课程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采用案例法教学应该做到:
1.案例内容的选择
案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以下具体原则:①实用性。②典型性。③针对性。④理论性。
2.案例编写的步骤
案例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案例的编写。具体来讲案例编写步骤主要包括以下阶段。①确定目标。②收集资料。③写作。④检测。⑤定稿。
3.案例教学的实施
为了取得预期效果,案例法教学应遵循以下步骤组织实施:①知识准备。②案例简介。③案例讨论。④案例分析。⑤教师小结。
(三)讨论法(互动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运用讨论法教学时,应把握以下程序:
1.确定讨论题目
2.做好讨论准备
在讨论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教师要认真研究讨论题目,从不同角度把握讨论内容,要充分估计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指出的看法和问题,并做好解惑答疑的准备;②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有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论证分析问题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撰写发言提纲。
3.组织课堂讨论
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可运用研究性教学形式,分组讨论,分组时适当注意组员搭配。
4.做好讨论小结
二、教材中的学术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财政税收理论界的研究空前活跃,尤其是在借鉴西方财政税收理论方面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大大促进了我国财政税收理论的深化。
(一)财政基本理论中的学术观点
近年来,我国财政理论界在借鉴西方财政理论方面,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市场缺陷论”或“市场失灵论”,二是公共产品论,三是“公共需要论”。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西方财政的“公共需要论”,为此笔者就“公共需要论”的优点、缺陷以及中西财政优劣作一比较分析。
1.“公共需要论”在分析财政分配现象、形式以及管理方法上有其优越性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强调市场主体地位。(2)具有层次性。(3)注重财政税收中的公平、效率的原则。(4)公共产品论按受益范围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公共产品。我国实行分税制正是这一理论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的运用。
2.由于这一理论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根植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不仅其理论本身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而且许多方面也不符合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因此,这一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财政特殊,而未能揭示出财政一般。
3.从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与西方财政理论相比较来看,不存在理论的先进与落后之别。通过借鉴西方财政的先进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我国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那么,如何做到洋为中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1)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因为政府是最主要的国家机器,政府经济行为即为国家的经济行为,说到底西方财政就是国家的分配活动,西方财政理论也就是国家的分配活动理论,即“国家分配论”。(2)市场经济决定理论与理论缺陷,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有缺陷,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两点便是公共产品论和宏观调控论的基础。(3)社会供求平衡理论,国家干预经济应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为目标,这同我国传统的综合平衡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税收基本理论中的学术观点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它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补偿,在税收基础知识开篇中,讲清税收的概念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地阐明税收概念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反映财税理论最新的学术观点,在这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剖析说明。
1.在财政收入的诸多形式中,税收是最为规范的收入形式。
2.税收不仅要凭借政治权力,还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传统的观点和理论,税收凭借的是政治权力,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还依据公共权力取得税收收入,应该说这一观点与财政基础知识中的“公共需要论”是一脉相承的。
3.税收是纳税人的社会成本。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企业要生产,都必须具有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大要素,“三大要素”是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内部条件三大要素构成企业的内部成本,而外部条件的创造则需要纳税人以税收上缴作为财力保障,税收就构成了企业外部成本,只有从理论上进行这样创新,才能从原理上讲清先有纳税人权力,后才有企业等广大纳税人的义务,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确立纳税人较好的纳税意识。
4.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比例问题。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征纳关系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负担问题。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这两个比例也有因所有制各成分的比重不同,尤其是公私比重不同而有所区别。
5.最后对于税收形式特征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无差别性问题。笔者认为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表述也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可以表达为政治公共性、整体有偿性和法律确定性。税收法律的确定性也可简称为法定性,在我国,随着依法治税原则的确立,税收法定性已被税收理论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
[2]地方财政统计资料.新华出版社.
篇9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收入作为对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所付财政成本的补偿,与财政支出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互为因果。因此,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量是以财政支出因素为基本前提的。同时,由于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量也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政府收入结构的多元性、税制的非统一性、税务管理能力的差异性等都将作用于宏观税负的形成,因此,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一定时期政府的职责
政府职责是政府内在职能的外在表现,它从总体上规定着政府非市场活动的范围。理论上而言,政府的职责或作用范围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是互补的,但实际的选择中,二者关系的把握是复杂的、多面的,也是多变的。而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此决定的政府职能运用的范围,即政府的职责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自人类有国家与政府以来,人们看到的一种表象是:不同的国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因而也是研究宏观税负的逻辑起点。就我国而言,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责范围的确定遵循“凡是政府能干的都由政府去干”的原则;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市场能干的都由市场去干,只有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干”。显然,这种政府职责范围的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结构及对宏观税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二、公共商品的提供
由市场缺陷引致、由政治过程决定的政府对公共商品的供给范围,直接影响政府资金的需求量与需求强度。而且,不同的提供方式、提供效率也对财政支出,进而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是公共商品供给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这正如私人购买数量较多的商品需要多付费一样。但公共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范围、规模及形态往往是不相同的。一般的发展趋势是:在物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其范围由小到大,其形态逐渐从有形扩展到无形。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商品已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福利、资源开发以及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而且,在物质形态上也越来越多地由有形转为无形。这表明财政支出总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是公共商品的提供方式,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即提供方式不同,提供成本不同,则所费价格不同。例如,公共商品由政府提供改为私人提供、政府收购;或由政府垄断经营改由私人部门供应;或使私人部门与公营部门公开竞争,都将直接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
三是公共商品的提供效率。在政府对公共商品的供给范围、供给量经由政治程序决定之后,为提供公共商品,政府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并配置足以使机构和人员运转的资源。也就是说,公共商品的供应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由于整个社会的可用资源是稀缺的,而高效政府与低效政府耗费同样的资源所实现的产出往往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这必然使得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公共商品所付的价格也极不相同。换言之,这种成本越高,纳税人消费一定量公共商品所需付出的费用愈高,相应地,所需政府资金供给水平愈高。
三、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在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政府支出是自变量,而税收收入是因变量。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政府规模,还是政府支出总量,以及相应的税收收入总量的最终确定,都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即公共需求的增长、税收收入的增加都与一定时期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一是一定时期的税收只能来源于同期所创造的社会产品。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剩余是税收得以产生的基础,税收规模的扩大必须以企业盈利的增大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为前提。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发达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相对较低。它表明,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量要受到经济供给能力的现实约束。
二是一定时期政府支出总量的增加,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实证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长的初期,收入提高所引起的需求的增长,主要集中于私人物品需求的增加,如个人普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及住房等等;但是,当收入进一步提高,经济进一步发展时,人们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便不断地增大起来,不仅是绝对值增加,相对比重也逐步提高。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也会逐步扩大。相应地,也逐渐愿意支付更高的“税价”,以获得公共商品消费的满足。以工业社会为例,正是先进的机器生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和促进了以开发和保护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保健等项事业的发展;正是其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对交通、通讯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正是由于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人口、交通、犯罪、收入差距等诸多问题,从而要求政府的职能范围逐渐扩大,相应地要求税收总量不断增加。它表明,从长期来看,税收的发展,税收规模的扩大直接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规模。
四、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
一国一定时期的税制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标准化法规条款部分;二是非标准化法规条款部分。前者以取得财政收入为基本目的,并构成税收收入上升的方面;后者是指在执行税制标准化条款的过程中,政府为了引导某类经济活动或资助某些阶层,实施了背离上述标准化法规条款的许多附加规定,即各种税收优惠。它体现了政府的偏好,其目的不在于取得收入,而是放弃一部分收入,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由于一定的税收负担总是在一定的税制框架内形成的,因此,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不仅影响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而且影响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
五、政府收入结构
在政府支出范围、项目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收入结构或税收在政府收入中的地位对宏观税负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税与费作为政府的两种财政收入形式,二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转换,而且,在为一定时期的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来源的问题上,两者存在替代关系。一是在政府公共支出范围一定的情况下,税与费共同用于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因为就一般的情形而言,税、费的划分与采用,更多的是通过由政府提供的混合商品能否设立排它装置确立的。在易于设立排他装置的混合商品由政府提供的量一定的情况下,费的收入量可替代税收收入量。二是一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税、费收入替代关系。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地方经济的区域性较强,而全国经济的总体性较弱,因而对地方性公共商品的需求必然较高,且对其实行排他性收费也相对比较容易。此时,费所占的比重通常相对的可以高一些;反之则反是。
其次,公债与税收,作为延期税收与即期税收,二者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因为对于政府来说,与私人的情况类似,借款也是筹措收入、弥补支出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债虽然以信用形式出现,但其实质属于财政范畴,本质上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公债的实质属于一种税收,一是因为公债最终仍要通过向公众征税才能清偿。二是公债使公众今后的税收负担替代了眼前的税收负担。正因为政府借款,使得政府一定时期内能够在不减少私人的实际财富的同时,为公共服务提供资金。因此,从总的方面来看,政府借款和税收是为公共服务筹集资金的两种方法,在一定时期政府公共支出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六、税务管理能力
税务管理与税收政策、税收制度的实施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国税务管理能力的大小,应该置于税制改革的中心来考虑。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是有限的税务管理能力成为税制改革的束缚。由于对法定的各个税种缺乏管理能力,使得发展中国家税制的表面现象与实际运行情况之间总是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税务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所能形成的实际税收负担及其效应,而且,将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多少,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税务管理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本身特点。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纳税人、征税人的素质不同,税务官员考核的标准不同,税收法治化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税务管理能力的不同。在税务管理能力低下的国家,税收收入的理论规模与实际规模、纳税人的理论税负与实际税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之,决定我国宏观税负形成的因素既有各国宏观税负形成的一般因素,也有现阶段我国的特殊因素。抽象出这些基本因素,了解我国宏观税负的形成机理,对于宏观税负状况的判断与调整路径的选择是不无裨益的。同时,需要明确的是:由上述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宏观税负水平不可能是一个常量,它是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和可把握的。
【参考文献】
[1]张馨.论财政的非市场性及其与市场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1998,(3).
[2]平克.税费的有关理论与国际经验[J].经济体制比较,1998,(5).
[3]吴俊培.市场化改革与财政理论重塑[J].经济研究,1992,(8).
[4]J·M·布坎南,M·R·弗劳尔斯.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5]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危机;宏观调控;税收政策
1.前言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张,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2.新能源利用现状
2.1新能源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H2、沼气CH4、酒精C2H5OH、甲醇CH3OH等,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2.2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公众对新能源的认识普遍不足。大部分民众对常规能源、新能源的概念含糊不清,使得新能源利用的推广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相当一部分决策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致使新能源发展上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运行有着强有力的作用,新能源利用的推广若是没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推广之事便无从说起。
新能源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目前存在着一些利用新能源的设施和技术,但是效率却不是很高,这充分表面新能源利用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新能源的发展缺乏健全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使得国家即使出台一系列措施,在不完善的经济环境中也难以实行。
3.用税收促进新能源的利用
3.1 有关税收的基本概念
笔者认为可以对税收作如下理解:
①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是直接联系的,是国家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并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的手段;
②税收是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③国家在征税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以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和积累的社会财富为客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
在我国比较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就是,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以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体现着一种分配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的职能。
表2表示的是企业全年应纳所得税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表,从表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若使用投资折减应税收入,投资者应税收入部分税率就相对降低,投资者应纳所得税减少,这样投资者就会有更多的闲置资金用于更多方面的投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一些常规能源的使用可以新开征一些税种,以免影响我国税基,从而影响到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矿物资源征收资源税和对一些对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企业征收自然环境污染税,前者的纳税人是开采国家矿物的矿藏使用者,课税的基础则是实际开采矿藏所取得并销售的经过初步加工的初级商品的价值,而后者,则是对按标准或者是超标准向周围环境排放和抛弃污染物、置放废弃物和其它从事污染环境活动的人征收税收的一种税收手段,纳税标准可以按照排放或抛弃每吨污染物为单位计算,同时也可以以碳排放的多少为标准来计量,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我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的碳排放量降低40%~45%的承诺,同时又能实现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4)实现新能源税收政策的法律化。出台的税收政策若不上升到法律规定,这些政策在执行起来的时候,法律依据的权威性、稳定性不够,很容易随着经济形势甚至主管领导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无法给纳税人特别是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纳税人以明确的预期,他们难以根据这些层次较低、稳定性较差的规定作出可行性论证,因此也很难作出投资决策。在诸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激励政策之下投资人大多踯躅不前时,激励政策的经济效应必定大打折扣。
4.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还不是很理想,只要我们采取足够多的措施,并将当前已有一些措施落实到实处,严格的执行起来,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越加合理,社会必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财会系)
参考文献
[1]张守文.财政法疏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9-60.
[2]肖坚.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思考[J]. 地方财政研究. 2008(05) .
[3]潘伟尔.我国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J] .中国能源, 2002(09) .
- 上一篇:进行税务筹划的必要性
- 下一篇:对会计核算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