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的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习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讲计划”;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落实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核心。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效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中主要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对“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进行浅析。
一、“学讲计划”
“学讲计划”,主要指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到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
1.科学制订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讲计划”教学理念尤为看重的是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文中主要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初识Flas》一课为例,通过分析Flas源文件,初步理解Flas制作思想和动画制作中的相关概念;通过制作“移动的小球”的体验,了解Flas制作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教师需要事先为班级中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从中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如,Flash 8界面的认识及相关操作;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等概念的理解等。通过有效启动Flash 8,对其界面及基本操作进行简单介绍。其中Flash的特点:Flash是一个功能强大、简单易学的网页动画制作工具。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画不但占用的空间小,而且动画品质高,不管怎样放大、缩小,都不会影响画面质量。从而使初中生了解并掌握如何依据操作要求,选取正确的实践形式,进而深刻体验不同类型Flas的迷人之处。通过点击按钮、选择菜单来控制动画播放,甚至可以制作成小游戏。有效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学生也将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树立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此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精心设置学习问题,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当前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及时有效地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有效掌握学情、深化学习问题、教学点拨、针对性指导等。在实际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设置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引导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文中主要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以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为例,通过为学生展示作品样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主题和素材进行作品的制作。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作品时,会激发起好奇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观看老师的样例作品,感受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萌发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愿望,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此时教师提供作品参考页面,提出适量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部分页面的制作。如,你想要如何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插入与编辑?本次作品的主题你想要设定在哪一个方面等。教师则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提示或讲解。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在课程教学网站上,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增强学生协作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精心设计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学习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为小组讨论,其主要是指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由于初中生家庭情况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素,导致班级中学生出现严重的学习失衡问题。教师需要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分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展示自我学习优势,使学生真正实现将已有的学习基础内化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中学生互爱互助,取长补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习反思
学讲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学习反思。通过有效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的自觉性。有效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发展目标,从根本上发挥“学讲计划”教学作用。
综上所述,“学讲计划”作为新课标教学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讲计划”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寒假既是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调整期,也是补缺补差的“挽救期”和巩固提高的“非常时期”。因此,在适度放松的同时,因此希望同学们必须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寒假作业;认真查找平时学习中遗留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点,之后进行重点突破,争取为下学期的学习创造更高的起点。
一、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放假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整理出可利用的时间,做出时间安排表,以每一天为单位;接下来,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需要提高的科目,合理分配复习和预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假期学习计划。
平均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好保持在6个小时左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一下。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30;晚上19:30—21:3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习惯比聪明更重要!只要你按照计划来,每天坚持,你的成绩不会没有进步的!
不要忘了,一定要预留出锻炼身体、休闲活动和阅读的时间。一旦制定就应该严格遵守。相信你的假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确定学习目标,攻克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预习:
20xx年的寒假假期较短,七年级学生适宜重点攻克薄弱学科和想提高的科目;八年级学生要以即将会考的地理生物为重点学习科目,再在薄弱科目上花些时间;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学习任务较重,寒假会进行非常重要的一轮复习,所以每天要多投入一些学习时间。
三、拓展阅读: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每天从早到晚,都围绕着老师和作业考试转,很少有自己自主化学习的时间。寒假了应该全部是自己的时间。学生要在放假后就制定一个寒假学习生活计划。
从时间来说,假期不像在校学习时那么紧张。但也要有条不紊。一天的时间安排从早上起床到中午再到晚上休息,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什么时间预习复习功课,预习复习哪门功课。什么时间休息,如听听音乐,唱唱歌。什么时间和家长或同学上街玩或做些有益的体育活动。要像在学校里一样有一个“日程表”,制定的计划要充分想到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时间,留有弹性余地。如和家长一起拜访亲友或亲友同学上门拜访,和同学一起自由活动等等。一般要7:00起床,中午休息半小时,晚上10:30最晚11:00休息。把复习功课、科目、玩、兴趣发展、逛街、访友的时间穿插开,做到劳逸结合、井井有条。一般上午以理科为主,下午以文科为主,零散时间背背单词、积累。利用网校听名师面授、看知识强化,做在线测试,也可以单独拿出时间听英语外教听力、看作文天地里的写作指导和作品共享或者看在线答疑里的疑难问题,做到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1、从最差科目着手,例如,英语每天固定背单词,物理每天做习题,语文每天做阅读。
2、需要记忆的,记载小本子上,随身记。
3、多看辅导书,多做练习题。
4、错题一定要整理下来。
5、树立目标,用尽全力。
初中的寒假学习计划2
从一些中学了解到,有的初中生一到寒假就彻底放松,把学习完全忘到了脑后;有的则把学习安排得过于紧凑。其实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建议初中生做一个寒假计划表,用小本记下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计划学习。
寒假里,初中生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初三生利用记忆效果最佳的时段复习会事半功倍。起床后半小时和睡前半小时是记忆效果最佳的时段,初中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脑海中过一遍当天复习的知识点,效果会更好。各学科的复习穿行,也利于提高效率。
一、寒假补习弱项提升综合成绩
中考看的是考试总分,考生各科成绩均衡很重要。初中生可以利用这个寒假纠正自己的偏科习惯。纠正偏科首先要解决心态问题。很多考生数学不好,主要是害怕数学,认为自己没有数学天赋,学不好。其实只要努力,大部分学生的偏科现象都可以纠正过来。
根据期末考试结果,初中生要抽出时间认真总结教训,找出自己的强弱项,并强化强项,弥补弱项。弱项提高分数的空间很大,考生要认真分析自己弱项的问题所在,找到弥补的办法。除了在弱项上多花时间外,强项也不能放松。有的考生觉得自己平时数学不错,就很少花时间在数学上,结果到了中考时,数学成绩反而下降了。
二、错题的整理与复习,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
上学期的题目进行整理,看看那些题目是做错的或者不会的,把这些题整理出来,要想进步,这些题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把题目归纳总结,比如题目的考察知识点,解题方法,类型题有那些,改变条件自行编题等
最后就是错题和不会的题一定要反复练习,错题不错为止!
三、阅读课外书
不少初中生对作文头疼的最大原因是觉得没东西可写。寒假时间相对充裕,初中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寒假中,初中生要有意识地思考一些问题,并注意积累,多看、多听、多想、多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不少同学喜欢利用假期阅读课外书。建议初中生在阅读时可将一些有意义的素材记录在笔记本上,如一些名人名言、时事知识、历史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等。这对写好作文有帮助。
寒假学习时间表
时间安排
6:30—7:00起床+体育锻炼
7:00—7:30练听力/背单词/听新闻
7:30—8:00早餐
8:00—10:00宜做套题/专项练习/知识梳理
10:00—10:30休息(建议多听音乐)
10:30—11:30宜背单词/写作练习
11:30—13:30午餐+午休
13:30—15:00宜做套题/专项练习/知识整理
15:30—16:00休息
16:00—17:30宜背单词/写作练习
17:30—19:30晚餐+休闲活动
19:30—21:30做套题/专项练习/知识梳理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有效性
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现如今的合作学习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合作小组徒有其表,并没有真正进行合作学习;而有的合作小组并未人尽其才,大多是在旁看热闹的;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教学进度与表面成就,没有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现代社会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仅仅是单纯的模仿和背诵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需求,合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才是现代数学教学的重点。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实践,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促进。
一、强调合作学习目的
合作是以己之强补彼之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可是合作内容务必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合作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情境,并提出相关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把握好课堂持续的时间以及合作讨论用时等相关细节问题。与此同时,应该采取优生与后进生搭配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举个例子,当学习到勾股定理时,我们最常用的口诀就是“勾三股四玄五”,也就是说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可以形成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边长分别为6、8、1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边长分别是9、12、15的是直角三角形吗?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学生就会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勾三股四玄五”的实质意义。在这样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熟悉课本定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
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优生总是有一种优越感与喜好发言的成就感,所以往往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会提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至于让其他较差学生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优生更优,后进生更差,那合作的意义也就丧失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提前计划好、制定好规章,提供给学生平等的培养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把握相关合作技巧,例如,如何有效倾听、如何表达自我、如何归纳总结等。因此,合作规则往往最初,每位学生都应记录下自己的原始想法,其次,每位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全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与时间。
例如,在研究二次函数与x轴的关系中,教师提出下面几点注意事项:
(1)什么样的二次函数与x轴会存在两个交点?
(2)什么样的二次函数与x轴会存在有且仅有一个交点?
(3)什么样的二次函数与x轴会不存在交点?
学生可以根据已学内容以及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不仅能牢记知识点,而且能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做学生的指明灯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是指明灯的角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做一名优秀的指明灯。因此当小组中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阻碍时,教师理应合理、科学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并且通过一定的言语与行为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去鼓励、帮助学生,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进行调控,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多听、多看,在适当时机,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让学生思维活跃,有深度地思考问题。
四、以生助教
所谓以生助教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样,进行以生助教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有效地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助教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一大重要的地点,进行班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尽管进行课堂教授的对象是面对全体学生,但是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是不同的,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此时,助教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助教本身的数学能力较强,一方面,他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助教能很好地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以及进度。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助教模式是增强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合作中,学生往往能得到和谐、积极、正面的友谊。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力,这样的方式能使得优生更优,后进生变优,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当然,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需求、课程要求与特点,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升学生思维等方面的教学模式都是有效的。因此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单中惠.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6).
篇4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成绩;教学探索
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分析1、环境、教材、课时、学法的变化“农村中学”初一新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生”,远离了父母的呵护,生活上方方面面的琐事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必须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在小学,由于教材内容少、通俗具体、题型简单、课时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例题讲得细,重难点反复强调,类型归纳齐全,对各类习题的解法反复训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而初中数学内容较为抽象,知识点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各类题型不可能面面俱到,升华提高。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初一新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从而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进而造成数学成绩的分化。
2、家庭原因是造成成绩分化的主要外在因素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当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时,并把他们托付给其亲属或亲戚代为照看,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和必要的家庭监管,因此,导致他们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里老师无法监管,而很多学生通常在家是由祖父母照看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祖父母往往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所能给予的,更多是溺爱。
因此,他们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指导。
此外,一部分初中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是直接导致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的外在因素。
3、自信与毅力的缺乏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因素在多年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总是与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995后出生的“农村中学”初中生多数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百般宠爱,造成他们的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小,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从此就放弃学习;在小学他们当中有很多是班级或学校的佼佼者,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经常是所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到初中之后,汇聚了更多的“优秀”学生,竞争更为激烈,加上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的时间相应减少,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增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倍受关注,没能很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随着学习的积极性的降低,那么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也会随着降低,必然使他们的成绩也会随之下降。所以说,这是导致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的内在因素。
二、减少“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教学探索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些父母外出的“留守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的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去鼓励,学法上去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所以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是减少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因素。
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它的培养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依靠老师的监督,它还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具有针对性。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农村初中的学生,英语学习却陷入了困境,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英语老师成为“最苦”的老师。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研讨,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并翻阅了相关资料。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所谓分化,是指相同的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分化现象,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真所谓是“七年级兴趣大,八年级便分化,九年级见了就害怕”。刚升入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对这一门学科的好奇,加上初学时难度不大,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兴趣较浓,学习效果普遍较好。然而当进入八年级进一步学习后,教材容量增加,难度加大;教材改版后,书中素材基本以城市生活为中心,与农村实际脱节,很多词汇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遥远而陌生,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少之又少,他们在课堂上成了无话可说的“哑巴”。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最终出现两极分化。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时间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象为本校学生和英语教师。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分层等距抽样和访谈。以研究对象的25%(约 207人)抽取样本,调查问卷于2011年1月间发放,共发问卷207份,有效问卷207份,并全部收回。笔者使用了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后,笔者还对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将访谈结果一一记录下来。
三、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分析
(一)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分化现象的现状
1.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表一)
动机和认识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是明确的,动机是鲜明的,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教学趣味性不浓,这是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上表反映出:62.62% 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这些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有27.10% 的学生受情绪影响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这是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2. 学习英语的态度(表二)
学好一门课程,态度是根本。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才可能拥有成功的明天。调查表明,这部分学生能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能按照具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上表反映出:57.94%的中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66.36%以上的学生都能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能够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对英语学习是否拥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及时完成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调查中有64.49%以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32.71%以下的学生学习有波动。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确保英语学习成功的有效途径。
3.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及方式(表三)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非母语语言,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阅读仍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朗读、背诵这一基本手段得到广泛重视。
从上表反映出,当前学生学习英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阅读为补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及图像资料的学习和运用频率较低、机会较少。多媒体教学这一基本教学手段尚未引起农村初中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普及率极低。当前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主要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查词典或资料,一是问老师或同学。由此也反映出,当前学生善于质疑解问,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从上表反映出,尽管现行大纲、教材对“初步运用英语交际”这一要求提出已久,但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尚未养成运用语言进行简单交际的习惯,应用语言的风气仍未形成。?当前农村中学生英文报列、杂志订阅率极低,课外阅读这一重要学习途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5. 当前中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的主要问题(表五)
从上表反映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普遍。从调查中反映出,当前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困难大的依次是:写作、记忆单词、阅读、?听力。
(二)分化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为什么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会出现分化现象呢?产生这种现象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以下是经过归纳的几点原因和访谈实录。
1. 主观因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①学生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和意志力。这主要是受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影响。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3-16岁之间,正是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好动,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持久性。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难学,英语单词、语法枯燥无味;多数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外界的微小影响都会对其产生干扰,他们缺乏持之以恒的钻研吃苦精神。一些学困生也曾想过要发奋学习,但经过一番努力,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后,逐渐丧失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往往易受不稳定情绪支配,学习热情时冷时热,从而造成学困生意志衰退、缺乏自信心、知难而退,形成失败的消极心理。
②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19.63%的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他们感到学习只是一种负担,学习英语只是为应付老师和家长。有22.73%的学生是从对英语学习不怎么兴趣开始的,他们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及时预习和复习,养成了等待、依赖的坏习惯。以至时间久了基础太差,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此恶性循环,难以转化。最终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上进的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③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调查表中我们可看出,有近33.6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计划,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近35.51%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不能经常预习和复习,只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单词,对生词逐个字母拼读,经常前读后忘。朗读课文有口无心,甚至有些对课文朗读都很不熟练,课内学课后忘,理解课文时往往不考虑上下文,知识的巩固率不高。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不得法,不会归纳总结,学习效率极低,由“不会学”导致“不愿学”。
④学生性格原因。一些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开口少,与他人接触也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得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学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当被叫到时,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
总之,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制力差、缺乏恒心、怕苦怕累,制约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方面的因素
①教师教法方面的因素。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候,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理趋向求新求异,对什么新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老师经常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用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讨厌简单重复、陈腐和俗套。从生理的角度看,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大脑皮层刺激的单调,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部分教师不能注意到学生这个心理特点,缺乏对知识的更新和对教法的不断钻研,形式单一,教学没有新意,气氛沉闷。一堂课上单词、词组、语言点、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有的老师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兴趣锐减。由于老师课堂教学呆板,缺乏亲和力,也容易造成教学的重失衡,不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
②非正常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积极上进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初中生较之于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有了一定的减退,但是老师依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热爱其所教的课程,因为讨厌老师相应地讨厌其所教的课程,所以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造成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的消极、抵触心理。
③老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这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缺乏爱心,就缺乏对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缺乏和学生的心理沟通,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者犯了错误的时候,常常给予的是批评和歧视,如学生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严厉责备学生,甚至罚站或变相体罚;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找家长,甚至于蔑视等。部分教师认为:优秀生是块金子,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优秀生身上;而学困生是“定型的砖”,是块朽木,不可雕了,面对他们,缺少耐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他们成为班级中的“弃儿”,遇上这些学生还不断埋怨他们。当他们答错问题或考试不理想时,动不动就训斥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在失败的阴影之中无法走出,特别是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心理。
综上所述,教师教法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对学生缺乏爱心等方面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2. 客观因素
(1)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如今我们市使用的是译林版的牛津英语教材,书中素材基本以城市生活为中心,很多与农村实际脱节,很多词汇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遥远而陌生,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少之又少,他们在课堂上成了无话可说的“哑巴”。新知识掌握不好,接下来的学习便困难重重,成绩自然不好,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
(2)英语学习环境差
我校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比起城市英语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我们的环境显得很落后,全校只有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天上课几乎就靠一张嘴巴、一台录音机、几根粉笔,依靠这些教学工具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加之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从课堂到课堂,从读书到读书,学习压力大,作业量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无法顾及到个人。学生无任何课外学习、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无法做到英语的学以致用,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学生在小学几乎没有学过英语,基本是从零开始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疲于上课赶进度。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学生以分数为主,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可见,学生基础太差是教学的最大障碍。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必须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学生人数多、小学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一些中心小学只是在近两三年才勉强开设了英语课,村小的英语教学则是时断时续。而且多数学校是由仅具有初中英语基础的中师毕业生临时兼课,每周三课时教学时间也很难保证,英语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开课迟、教师专业水平差、课时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致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4)农村学生学英语起点低,素质教育不到位
篇6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功能,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作为研究、探讨的平台,并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将每个环节及时储存。同时,将它挂在内部网络相应的位置,随时修改、补充,以备交流、研究不时之需。我们除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可兼容性优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运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加强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专家引领作用、运用信息技术的可交换性加强教后反思和案例研讨外,我们还设想运用信息技术的可重复性,加强教师同事间的合作与互助。尝试的程序和设想如下:
1.教学诊断
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分析拟进行教学研究的班级学生的学情,确定研究主题,选定教学内容,探讨并确定本次实践研究已具备和待具备的因素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等。
2.合作基础上的分工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结合学期教研计划,落实执教者、本次主题的活动组织者、观课小组的配搭、观课具体任务的分配和小组观课结果的汇报、观课表、课堂教学调查表的设计、及其他相关具体工作的分派与落实。
3.教学设计
以说课的形式开始,执教者主讲,同伴提供各自的见解。主要任务是:解读教学内容,分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媒体,设置教学评价、反馈形式。在此基础上,定出教学设计初稿,做出配套的教学课件,挂到网上,随时接受优化建议,即时改进。
4.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
执教者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实施课堂教学,观课者按原定方案进行观课并记录、评价。
5.评价反馈
执教者根据课堂实践与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反思,自我评价;观课小组根据课堂观察,对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上的体现进行反馈,评价得失,分析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收集、统计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反馈信息,通过分析,挖掘教学实施环节的相关问题,为下一循环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然后根据评价反馈,从教学设计环节入手,开始新一个循环的研究,如此反复研磨,直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浮出水面。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生语文学习有效整合的研究
1.课前预习方面
根据新课内容和教学需要,将预习环节从传统的提前看书、消除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拓展成为利用可能的媒体工具查找更深入的问题及相关信息。
2.课堂学习方面
为了让学生为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世界做准备,教学设计时,我们非常强调“做”的过程。多媒体真实情景提供、人机互动等优势使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做中学”的课堂学习过程。
3.课后作业方面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作业在内容上呈现出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延伸、互补等特点;教师可将当天的作业挂在网络上(班级建立QQ群),学生如有需要,随时可以查找;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推荐的相关网址进行自主学习;在形式上,除单读独完成的作业之外,还设置需合作完成的作业。
4.信息管理方面
随着网上学习时间的增长,学生下载的资料、信息越来越多;加强下载资源的管理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建议学生以文件夹的形式按学科分类,培养信息梳理、管理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各种课型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我们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为切入点,努力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让学生从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去认识、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同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让作为教学工具的信息技术贯穿、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研方式的整合尝试
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给教研方式的革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的教研活动由传统的书面通知转向短信通知、网络通知,既方便又快捷;并步入“教学诊断——教学设计——上课、观课——研讨反思——修改完善——再次实践”的运行模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实现了由传统的“执教者单干型”向“备课组全体人员参与合作型”的转变;活动彻底从以往不重过程的单次搞定型转变为重视过程的循环往复型,而这一过程是显性的,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的不同稿版中看到活动中教学研究逐步成熟的历程。此外,我们的教学研讨不再以公开教学的形式来圈句号;除了教研过程的循环往复、逐步跟进之外,我们还以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撰写等形式来总结得失,并体现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同时,通过网络相互交流。
二、结果与反思
篇7
一、抓考纲、新课标和教材,切忌超标超本
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起到了组织学生正确认识复习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越到后期越应回归教材。
二、抓知识的联系和分析对比,切忌分割知识、机械重复
在复习过程中只有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做到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协调统一,有利于学生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三、抓教材运用,切忌只注重复习资料和单纯解题的倾向
教材是复习的根本,资料是复习的补充,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教材,而且现在发行的各种资料中,某些内容的叙述有时与教材不一致,有些解题有误,那么就必须以教材为准,作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的一种习惯性心理反应是沉溺于复习资料,以资料代替教材,把教材放一边,舍本逐末。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
四、抓基础和重点,切忌主次不分、罗列知识的倾向,要用事实告诉学生轻视基础知识将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损失,要使他们抓重点和关键
五、抓习题的选择,切忌题海无边,钻难、偏、怪题
对一些只重视难、偏、怪题而轻视基础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对重点知识,可以选择不同角度的考查题目让学生多接触,以求理解和掌握。如在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可从判断、比较、除杂、图像、分析、推理等不同角度和题型去考查,学生通过这几种题型的训练,真正掌握了其应用。
六、抓讲评和订正,切忌有错不改的
现象
讲要到位,讲知识既要结合试题拓展发散,又要结合考纲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关键提示、找突破口,更要给学生营造思维的训练背景;讲方法在强化基本思路、常规解法的基础上,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巧思巧解途径,不必一味追求奇构思、巧解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展学生智力。评的关键要点睛,一是要有针对性,要评出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二是要有多样性,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评价辨析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七、抓思维能力的培养
抓思维过程促思维品质,在例题教学中,借助审题、答题的规范性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问题讨论中,通过评析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习题讲评中,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变式,突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各种思维品质有机结合的水平越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才会越高。抓思维方式促思维能力。对多个不同知识点进行求同思维,使信息集中贮存,提高统摄知识的能力;对多个相同知识点进行求异思维,掌握信息本质特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抓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抓记忆,切忌只重视理解而忽视记忆的倾向
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感到记不住,可以说学生能不能学好或者说学生能不能掌握的关键在“忆”上,教师在复习中应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引导其掌握规律。
篇8
1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它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大多数农村初中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留下伏笔。
2 信息技术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时,课前精心设计一份课件,在这份课件上不仅有详细知识点,而且做了很多动画,同时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最后还配了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事后证明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述要好很多。
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可以把所有的化学仪器分成若干组,构成实验专题,用录像分别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问题,然后精选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组(最好是历年中考题)做成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仪器,让学生按题目要求选择需要仪器,然后按步骤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如果违反操作规程,计算机会及时提示。实验搭配好后,可选“开始实验”按钮,计算机会简单模拟出气体流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一个专题的复习,这在传统教学中至少需要半节课。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发时,该实验要求在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这个较多量是不太好把握的,如果提前停止加热,固体不会被全部蒸发出来。演示起初学生是有兴趣的,在搅拌的过程中,性情较为急躁的学生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到停止加热时,到底滤液被蒸发到什么状态,有些学生已不再仔细观察,而且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此处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若把蒸发的演示实验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4 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等。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提升趣味性
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也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进行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他们实际的信息技术知识也比较有限,实际教学中讲解的知识都比较基础,现阶段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重要工具之一,许多学生在小学时期都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教师的基础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再加上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因此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开小差、睡觉、做其它学科作业的现象频繁发生,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此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部分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学校及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不重视等等使得上机教学沦为形式,很长时间才能够开展一次上机教学,上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难以监督到所有的学生,部分学生就会利用机房的计算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打游戏,上机教学基本达不到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应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更加轻松,学生对于课堂的抵触心理自然有所降低。此外游戏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竞赛,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为竞赛的主要内容,以抢答计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十分有帮助。此外,在上机课中,教师还可以让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比较稳固的学生进行演示操作,以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十分有利。
二、提升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学了靠家长及教师的督促,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真正的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够有效地T提高学习效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信息技术并不是中考的必考学科,这就给了学生一个错觉,让他们觉得信息技术学习并没有多么重要。加上课业紧张、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校不重视、家长反对等等因素,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并不热衷,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钻研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更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导致教学质量差。因此,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大多数初中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将知识内容融入到游戏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例如在学生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及操作流程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资源管理器的知识内容总结出来,然后进行面对面提问,最终选择出错误率最低、抢答用时最短的小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答完成后,教师可以将每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认识资源管理器相关的知识,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比较活泼,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三、提升创新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思维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一个教学形式多变,思维活跃的老师必然会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引用游戏教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拘泥于课本,提倡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上机实践等等。其次,日常学习中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想法,允许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开展游戏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学习排版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编排电子板报,并选择出图文和谐度较高、版面分布比较合理的板报进行讲评,初中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教师及家长的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会积极的开发想象力,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有利,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篇10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兴趣 方法指导 策略
一、问题
1.学生化学成绩分化严重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以后,学习知识量突增,而此时学生的分析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太高,机械的记忆较多,学习本身就较困难。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相混杂,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信心有所动摇。还有许多学生只对实验感兴趣,而对化学理论感到乏味。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这种情况从中考成绩上就可以看出来,整体情况也是如此。
2.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化学成绩并不高。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学生只愿意看实验现象,不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内涵,对化学概念更是厌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3.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差
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做实验时基本实验操作错误,步骤紊乱,丢东落西,药品浪费。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做题时,不善于思考,知识迁移运用不会,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二、方法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此时放弃学习化学,极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削弱他们应对世界和挑战世界的能力。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现状。
1.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验是验证发现新东西的直接的可靠的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成绩也就好。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还可做些兴趣实验,以此诱导学生向往奥秘神奇,变化无常的化学王国。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云:“学贵有方。”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1)强化学生识记
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在学习中要克服呆板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记忆要联系物质的性质;记忆要联系实际,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而且要定时的巩固记忆。
(2)及时归纳、总结
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运用归纳的方法效果较好。把具体的,相对独立的事物加以中和;把性质相似的物质归纳到一起;把颜色相似的归纳到一起等。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3)教会比较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如把气体的制备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放在一起去比较学习,这样就容易多了。把酸碱的定义、物理特性、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效果就好多了。
(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你就会挖掘生活中素材,使神秘的化学变得平常。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讲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纸张很容易点燃,而煤炭却不易点燃,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等。
(5)分散教材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对教材中有些有些安排比较集中的部分可以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元素符号,在开学初教学任务不重的情况下,先联系生活中的物质,如铁、铜、铝、木碳、氧气、氮肥、磷肥等物质中出现的元素给出元素符号加以记忆。又如化学式的记忆可以在学习物质性质的过程中,从涉及的文字表达式中给出物质的化学式加以记忆。
4.突破教材难点,扫除障碍
学生不会理解教学难点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就会逐渐丢失学习化学的情趣。在教学中或用贴切的比喻化难为易。或设阶梯层层推进。例如,教学时要突破微观与宏观的思维模式,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还有数字与符号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既要明确数字的含义,又要会找其中巧妙的记忆方法。同时把没有生命的数字变得鲜活起来,把它们分别放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看它们能代表什么意义,这样会激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5.面向全体学生
在化学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抛弃后进生,使大部分学生跟上来,这样才有学习的气氛。才会形成探索,创新的学习之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有的学生成绩差,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后进生机会,给后进生信心,经过一段时间,是不同的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