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

篇1

1、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财政法规制度,认真做好所管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2、审核、记录、计算和报告所管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3、根据所管单位工作需要,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4、依法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5、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审核会计岗位职责

审核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柜组内各单位会计审核工作。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金额的准确性,对经济业务合法性提出初审意见。

2、对已开出的转账或现金支票进行复核,对记账凭证的金额进行复核。

3、对已记账的凭单及原始凭证及时整理、定期装订、保管、归档。

4、管理柜组内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磁盘、磁带和有关文件制度等会计资料。

5、协助单位编好预算,做好财务分析,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记账会计岗位职责

记账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工作。

1、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财务处理及时,会计科目运用准确,会计信息规范完整。

2、对原始凭证手续完备性进行复核后,填开支票并编制会计凭单。

3、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帐薄,对已经记账的凭单及时打印。

4、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票据,妥善保管各种专用票据、有价证券,设立“备用金”领用备查薄。

5、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分户账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保证调节后双方余额一致。

6、根据账薄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做好各单位财务决算工作。

7、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工作职责,

1、会计人员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廉洁自律,秉公办事,遵守职业道德。

2、文明办公,礼貌待人。上班时间一律着装,穿戴整齐,讲究仪容仪表;热情、耐心接待办理业务人员;不得高声喧哗,保持办公区安静。

3、遵守考勤和请假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因事因病要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

4、遵守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局机关和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5、上班时间不得串岗,不得聚众闲聊,不得让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内。

6、下班或离开工作岗位时关闭计算机终端及外设电源;禁止在计算机上做游戏、播放cd、vcd;禁止使用外来的软盘、光盘以及私自拆卸机器。

7、禁止用办公电话拨打信息台、进行股票信息查询和交易委托。

8、爱护办公及公共设施,保持办公环境整洁。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

柜组会计主管在中心领导下具体开展柜组内会计工作,业务上向总会计负责。

1、负责和管理本柜组工作,组织柜组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组织本柜组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3、教育柜组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中心与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满足管理单位所需会计信息,协助其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对本柜组会计业务内容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核;对会计资料进行稽核,保证真实性、完整性;编报管理单位(本级)会计报表,及时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中心领导汇报。

5、合理安排内部分工,检查人员职责的落实情况,适时提出本柜组工作岗位调整的意见。

篇2

关键词:银行;会计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会计行为被理解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活动和分配活动。银行和其他经济单位除生产和分配物质资料和服务外,同时还要进行使之信息化的活动。具体说来,就是记录、计算和报告或测定和传递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行为是会计行动的外部表现”;毛伯林教授认为:“会计行为,就是指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银行会计组织,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由外部环境结构、内部机制结构交互制约。笔者认为:“会计行为是指在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通过会计目标的驱动,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个体和会计行为群体)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会计计量等技术方法、手段作用于会计客体,生产、分配和利用会计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与管理,但同时又受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的关系

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是指会计信息在取得、加工、输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是会计人员对银行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手段。银行的经济活动与其经济活动信息是两个不同概念。银行的经济活动本身是客观的,不存在真实与虚假的问题。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则是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合理的主观判断,对银行经济活动情况所进行的反映。会计人员在取得会计信息时,会计信息中必不可少的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如果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过程中,主观判断发生错误或错误地使用会计核算方法,就会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相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与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而且一般发生在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和输出过程中。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按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不同,可以把会计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类。

原始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从经济业务中直接获得的会计信息。原始信息是决定全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如果原始信息失真,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加工信息失真。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分析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也有会计制度不够科学的因素。原始信息失真大多是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例如,银行负责人为达到一定目的,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我国当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某些漏洞,假造、伪造或故意填制虚假的原始凭证,进行所谓的“假账真算”,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由会计人员故意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具有很大隐蔽性,难于被检查人员发现,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会计制度中存在不科学因素是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加工信息是会计人员对原始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产生的会计信息。加工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加工信息失真除了有些是由原始信息失真造成的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会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主观判断,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就会歪曲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行为(即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有违法性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和合法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

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是会计信息的程序性失真。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性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市场管理者及监督者的非理、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硬性法律制度的“软约束”;主观性原因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有限理性”。主要包括: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不合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但会计违法性失真主要在于主观因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会计人员的利益受到多方面影响,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委托人的目标。会计人员选择违法的会计程序是有其利益目的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一种推脱责任的措辞,会计人员的委托人为何不委托素质高的人,却要委托素质低的人,难道就没有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吗?再者,会计人员为了自己工作,为何不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程序性失真。

合法性失真或者规范性失真及技术性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信息结果性失真。其客观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的不完善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其主观原因是会计人员的选择取向。会计理论的完善是个相对概念,永远没有一个人们认为是最完善的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是众多不同利益人的“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权利的均衡。所以,会计合法性失真主要也在于主观原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会计人员的利益驱使所造成的。会计人员为什么要选择对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而不选择对另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同是一样的银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同是一样的会计核算程序在不同的银行为什么就会造成不同会计信息效果?这都是会计人员利益的驱使,说到底,是会计人员的委托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伯林.会计学论文集,1990-199幼1993年中国会计学会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6.

篇3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 (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 "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 “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 “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 “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 “反映真实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 “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2001)》将 “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 “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 “程度”问题与 “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 “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 "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 “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 “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

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 “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 “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 “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 “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 “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3.无论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都只是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不同形式,它们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角度看,不同形式的会计规范,具有不同的功效。因此,无论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并不与特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必然联系。企业会计制度这种会计标准的形式,既可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也可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关键在于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客观经济环境的要求。会计制度的存废,取决于实践的验证,决非主观愿望。

篇4

【关键词】会计;管理职能;发挥;途径

在新时期,公司会计管理者不仅应当处理好内部各类财务情况,还应当明确市场动向,积极参与到公司各项经济活动,为其提供经济指导和决策规划,为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当前财会管理已发展成为集财务分析、财务监督、财务信息采集等职能于一体的管理工作,财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为企业经济创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会计的管理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的概述

若想有效发挥企业的会计管理职能,首要工作是明确企业会计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利润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中,会计管理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对企业各类财务活动实施规划、安排,发挥出财务计划职能。

②将财务系统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起来,形成财务组织职能,同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发挥出财务协调职能。

③在各职能部门与企业员工完成财务目标的过程中,对其工作行为实施指导和监督,明确其工作与预期之间的差异,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发挥出财务控制职能。

④借助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参与到企业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出财务决策职能。

(2)会计核算的原则

①真实性原则。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有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核算工作要求实际展开的经济活动、所获经营成果、相关财务情况等涉及到的数字必须可靠、真实、准确。唯有所记录、所反映的情况与实际相符,才能保证记账、算账、报账的真实性;才能够确保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出会计核算的职能。

②准确性原则。会计核算工作要求在数字计算方面具有正确性,保证会计事项处理工作的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

③完整性原则。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精准的计算、准确的上报。唯有如此,才能完整的、全方面的反映出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展现出经济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确保会计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

④及时性原则。经济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动态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为了真实、完整、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经济活动开展状况,就应当及时记录、核算、上报资料和信息,为企业领导者及时调整决策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对经济活动实施及时调整和控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职能概述

会计对从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企业中,会计不仅需要明确每笔资金的具体流向,对每项支出进行准确记录、精准核算,而且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恪尽职守。因为会计工作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在会计职能中,会计监督职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会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记录、整理、核算、分析、保存等。会计监督职能不仅需要对自身工作行为加以监督,还需要对企业各类经济活动实施监督,对费用支出进行全面分析和整理,继而明确企业资金流动方面的不足,提出有效的补救策略。

(2)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①将财政、财务收支、各类经济活动作为监督的主要内容,结合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实施监督,具有连续、及时、有效等特点。

②将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各项制度、计划、预算、定额等作为主要依据,对马上开展或已经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加以审查,确保其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效益性,因此,会计监督职能具有强制、约束、规范等特点。

③将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借助监督引导企业员工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权衡利弊,力争获取极高的经济效益。其融入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主要负责对企业财产、资金流动加以监督,确保企业财产、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实施监督,确保国家预算正确完成;对企业营业收入费用和成本费用进行监督,确保能够以极少的消耗换回极大的经济效益。

二、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

1.正确认识会计工作

正确认识会计工作,明确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地位,努力优化履行会计职能的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确保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应当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为会计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职能的发挥负有法律责任,确保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2. 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监督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加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管力度,确保会计从业人员自觉履行自身职责,提高会计信息、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与责任,使其自觉履行领导职责。

3.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履职情况的监督

会计工作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履职情况的监督,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使其能够自觉履行会计各项职能。企业可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不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还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使其能够轻松应对各类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实现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严格监督。

三、结束语

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财务部门负责管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在其指导下,各类经济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财务职能的充分发挥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会计职能,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能够与时展相适应,在促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篇5

财务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产生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原始凭证是发生经济业务或完成时填写的,用来证明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单据,并以此作为明确经济责和会计核算及记账的依据。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与核算都离不开原始凭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对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填制内容以及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权责都作了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填制或审核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果原始凭证不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就不能正确、及时、完整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不能予以受理。因此原始凭证只有了具备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才能维护医院的财经秩序和保证医院资金财产安全,只有在依据合法、合规的原始凭证进行的会计核算,才能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院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四条 对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要求如下:

办理本法第十条(略)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七条 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人的签章。在票据上的签名,应当为该当事人的本名。

第八条 票据金额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

第九条 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必须符合本法的规定。票据金额、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对票据上的其他记载事项,原记载人可以更改,更改时应当由原记载人签章证明。

第十条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一、医院原始凭证的审计中常存在的问题

对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要求不全、原始凭证处理方法不统一,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一方面也有财务审核不严造成的。医院的原始凭证分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两种。不论哪种原始凭证都要具备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都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要求。审计中常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原始凭证上收货方无填制单位。

(2)开票据方仅公章,没有写单位名称或没有写全名称。

(3)原始支出凭证中发票填制内容不齐全,不完整,发票摘要栏内容过于简单模糊,无具体商品名称和明细清单,数量和单价栏均空白,只有大小写金额。不是一个完整的原始凭证。

(4)是原始支出凭证票据审批手续不齐备。领导与会计负责人、经手人、领款人签名不全。

(5)原始凭证填制上出现错误时,不符合规定涂改原始凭证发票。

(6)不规范使用自制的原始凭证,因丢失等原因没有发票时,用作废或过期的发票及其他自制票据代替。

二、医院原始凭证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认真审核票据,只有正确认识到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基础,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才能保证医院会计工作的规范进行,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医院财务的原始凭证包括外来的原始凭证和自制的原始凭证两种。不论哪种原始凭证都必须具备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都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要求。

1.医院外来原始凭证的审计

医院外来原始凭证的审计占财务业务比重大,数量多,而且处理方法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首先审查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

(1)检查原始票据表面有无涂改、伪造痕迹。

(2)检查票据开票单位是否存在,所发生业务是否合法合规。

(3)开据单据的日期与经济业务日期是否相符,票面上的单价、数量、金额是否相符,与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

(4)开票单位名称与图章是否相符,所经营业务是否与开票单位相符。

(5)收款单位与本单位是否相符等。

(6) 查票据的“审批手续”是否有单位领导、财务负责人、经办人员签字。其他条件是否符合规定,存在问题的要求改正才能予以受理。

2.对医院自制原始凭证的审计

医院自制原始凭证分为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两种,在收款凭证中有各种医疗费用的收据和预收金、押金等。医院的挂号票、门诊收据、住院收据、病历本等其他收入票据数量非常庞大,一般来说医院的自制收据都有专门的管理和存放制度,比如门诊收据除了汇总凭证送财务科外,其票据都不进财务科保管,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对门诊收入要与财务部门对账审计。

对自制的空白收据的领用保管审计。医院自制的收据包括门诊收据、住院收据、挂号票据和各种现金收据等,必须在符合规定的财务印刷厂统一印制票据,票据印刷完成制作后,要由财务部门验收入库,登记后作为有价凭证保管,在使用时,要严格执行票据管理要求,由专人专项管理,建立领取发放销号等级制度执行。

对医院汇总的原始凭证审计。现在医院门诊收据基本上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统一打印,有计算机自动汇总生成汇总凭证。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也有许多计算机不能涵盖的地方,医院也同时存在传统的手写收据汇总,还有对退票处理部分,虽然占份额较小,但绝不能忽视审计。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据就是通过汇总凭证上报到医院财务部门。对医院原始凭证的审计目的就是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维护医院经济秩序良好运行。

三、对审计原始凭证中提出的建议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

(1)杜绝财务报销审核不严。要求报销的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必须具备。

(2)财务管理自制原始凭证,管理应当统一和规范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执行,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内容规格形成及要求等。

(3)财务报销时把好关,报销的原始凭证符合规定的发票,对不具备统一规范的发票不予受理,不作会计处理。

(4)严格“审批手续”。票据要有单位领导、财务负责人、经办人员签字;“一支笔”审批。

篇6

论文摘 要 财务管理工作是关系着学校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校财务工作的开展。因此,中小学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想方设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浅析了提升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旨在与同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实施全面预算,规范财务管理

(一)规范财务预算审批程序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预算超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财务预算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因此,必须规范财务预算审批程序。一是各中小学的经费预算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没有通过审批的坚决不能擅自执行,所有的经费开支必须在预算金额和预算时间的范围内;二是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预算审核时,必须采用网络电算化审核和实际核对相结合,确保财务预算申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会计核算中心必须根据申请单位的相关原始凭证和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核算和审批,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资金运作是否正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严格控制预算超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预算超支,确实需要追加资金的,必须由相关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财务的副校长同时签字,由相关学校的财务部门专门作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按规定执行;四是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审批责任追究制。校长是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是主要责任人,相关执行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各中小学负责人必须对经费申请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及预算执行情况负责。

(二)注重财务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一是各中小学应高度重视学校财务预算执行的分析和处理,把财务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和处理作为学校领导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各预算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和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对于经费预算执行得比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其正常经费的结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奖励;对执行不力的单位有关责任人将给予批评通报;三是对于财务预算执行不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一定的经济处罚。

(三)强化采购过程管理

一是各中小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配备专门负责财务管理的采购员;二是采购员对于学校所需的大宗物资采购项目负责做好招(投)标、合同的签订、入账及监督工作;三是严格执行采购预算申报制度,必须按照财务预算规定进行申报,建立详细的采购申报清单;四是采购申报清单必须对于申购物资的明细进行详细地说明,一般至少应包括如下几种:设备或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预算及经费来源等;对大型设备的采购,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对设备的用途、利用率、添置的必要性及维护费用等进行科学地论证。五是学校的财务部门做好详细的采购台账,严把设备及物资的报账关,确保验收、登记、入库等方面手续齐全,账目和实物相符合。

二、完善财务台账,规范收支管理

(一)完善收支台账,夯实管理基础

1.规范学校现金管理

各中小学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严防违规使用现金现象的发生。根据有关规定核准后的库存现金限额,开户单位必须严格保管,防止不良的财务行为,严防财务管理漏洞。

2.完善收入财务管理

一是对各中小学财务收入管理实施全程监控,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实行严格地督查,严防存在于核算外的资金,杜绝私设小金库,搞真假帐、账外账等瞒天过海的手段;二是着力对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票据等进行严格地检查。三是搞好清产核资,严防资产非法运行或非法资产合法化。

3.加强支出财务管理

一是严格管理各种支出经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严防虚列开支名目、高发票低开支、冒领等财务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二是核查账目与实物是否相符合。特别是各种原始票据、凭证、工程合同、审计结论、会议等,必须相互符合;三是在进行基建工程有关的核算时,必须与实物相匹配;四是搞好核退、支出事项的监督,严防用虚假发票回流冲抵,弄虚作假。

4.强化往来账目管理

一是中小学应建立详细的往来台账,对往来款项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控, 严防出现收支账目挂靠成往来账目,以逃避预算监督管理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往来款项常规清算制度,确保结算及时。二是重点查看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三是做好借款管理工作,原则上一般不允许个人向单位借款,要严防借款不还或超出追溯时效等现象的发生,避免出现呆账、死账等经济损失。

(二)完善资产台账,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工程核算,工程结算后应及时计入固定资产账目;二是落实固定资产台账管理,严防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入、出库手续,加强固定资产的清理、盘点工作。检查产生的固定资产是否及时入账,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以及与学校内部资产备查账是否相符,账实是否一致。四是做好固定资产的申报、处置流程及有关部门审批。

三、坚持有效监控,确保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财务管理监督是确保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一是构建领导监控负责制;二是构建群众监控负责制,特别是要强化学校内部的民主理财,提高学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社会监督负责制,构建立体监控管理网络。

四、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学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财务专业素质;二是要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财务管理,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强广大教职员工和财会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四是要加强财务方面的法律、纪律教育,不断增强守法意识。

参考资料:

篇7

关键词:会计;会计凭证;会计科目;会计审核

当前我国的会计凭证作为经济往来和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和有效材料,通常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经济业务发生时索取的发票及款项收据等即可称之为原始凭证,而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分录,如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等都是记载账簿的直接依据,所以称之为记账凭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及漏洞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单位的资产得到保护。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审核,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账簿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有效的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1 正确填制凭证,准确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是保证单位内部经济往来的重要依据,只有使用规范、正确的填写方法,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填写凭证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在符合凭证填写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基础。

1.1 注重审核原始凭证

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即是对会计凭证进行填制,而对于会计人员来讲,其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通过对原始凭证的日期、内容及数据进行检查,从而发现其经济业务是否有生产经营活动有关,是否有签章等,审核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因为这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会计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当前的经济活动中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与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具有直接的关系。审核原始凭证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政策心和责任性,其发票的性质、对经济活动内容的表述、数字的真实性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识别,从而保证记账过程中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 正确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费用)等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项目名称,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反映各种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支出(费用)和收入的总括情况,科目名称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科目,明细科目可根据单位具体经济业务情况增设会计科目。增设明细科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是能够更详细地反映资金收支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是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必要的资料。科目增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般以满足经营管理需要为限。

1.3 准确使用会计科目

国家统一的行业或单位会计制度,一般都对会计科目主要核算内容和基本业务的核算方法作出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应熟悉本单位所使用的会计制度,充分掌握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准确运用会计科目,正确反映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新的政策、新的准则、新的制度不断出台。如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9年财政部对资产处置收入作了新的规定,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上缴中央国库,纳入预算,新增收入科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此之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是将此项收入作为专项收入计入“专用基金”科目中。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要注重在实务工作中理论学习,不断给自已充电,适应现代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

2 强化会计凭证审核的具体策略

会计凭证对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保证会计凭证审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会计凭证,要加强审核的力度,规范审核流程和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保证会计凭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1 强化对《会计法》宣传和学习的力度,单位领导要予以特别的重视,组织单位内的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从而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使会计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中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性进行重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制单对原始凭证进行监督审核,依据仔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然后对记账监督环节进行复核,处理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时要按照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复审,如有违规的凭证不准入账。在会计主管审核监督这一环节,要对前面的两个环节进行再次审核,即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等是否符合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以及政策法规进行审核,为明确各自责任,在每一审核环节完成后,各自签章。

2.3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很多时候单位负责人往往是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高其责任意识,使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将会计工作提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督促财务人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2.4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人员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执业素质,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对工作方法能够灵活的运用,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

2.5负责人审核及专人报销来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性

会计人员在确认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时,需要由会计机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审核确认,同时由专人进行报销,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杜绝违规票据出现在会计账簿上,有效的发挥了会计监督的职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工作基础得以规范,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结束语

会计凭证的填写和审核作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工作的直接对象,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正确填写和审核后,利用所收集和处理后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使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得以提高。而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基础环节,从而对其抓好、抓牢,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知识,不断加强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为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焦晨霞.加强原始凭证审核把好会计工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

篇8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

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篇9

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预算工作认识不全面,管理层缺乏对会计预算有效监督,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这样财政局的会计预算工作容易出现失误。如果相关人员没有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则会降低预算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财政局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其更好地从事会计预算管理工作。

2.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一,需要明确预算管理内容。根据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预算监督管理。检查会计核算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单位的记账本位币、会计年度以及会计记录跟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单位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内容是否与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相符。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编制合理会计预算是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是会计预算的一项基本内容。所以,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由于会计预算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动态化,财政局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财政局预算管理水平,所以财政局的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努力学习相关会计制度,将收支项目纳入到财务管理活动中。会计人员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学习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具体地说,财政局需要不断加强报账管理工作,加强对预算执行状况、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控,保证账实相符。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工作人员诚信考核制度,完善信用档案,避免出现不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同时,会计人员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与预算管理可靠性的重要条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禁止出现欺瞒、作假等行为,应该以提高预算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为原则来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第二,提高财政会计预算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提高会计预算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财政管理包含的内容复杂,会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战略性工作。在进行会计预算管理时,应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形势,逐步调整和规范预算管理,促使会计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会计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使命感,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根据国家政策和法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会计预算工作,加强财政监管,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不全等问题。财政部门也需要规范基础会计工作,注重会计预算细节管理,及时纠正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错误,提高会计工作运行质量。

第三,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管,如果出现预算超支情况,则需要深入研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执行会计预算过程中,对于没有按照相关制度和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让违法人员得到相应教训,从而巩固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对于贯彻执行预算,合理控制预算的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第四,实现全面核算。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财政预算方式也需要改革,促使财政预算方式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复杂化,需要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也需要对有价证券以及国有股份进行会计核算。

第五,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固定资产、预算经费以及无形资产的有效控制,能够增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准确、系统地分析财务经营活动,编写全面的财务分析报告和总结报告。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提高企业对账、盘点工作效率,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监督,如突击检查、随机检查等,促使会计预算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3.总结

篇10

企业会计核算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于资金、资产以及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核算,通常就是指算账、记账、报账等工作。随着企业规范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治理模式的日益完善,现代意义的会计核算包括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对企业资金和资产进行系统、连续、动态的监测,以整体把握企业运营中的财务状况,为企业提供详细、完整的财务信息。会计核算的特点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全面性、连续性记录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而且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会计核算有利于建立相关责任体系,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地明确、落实责任归属;其次,有利于管理者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范围不全,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由于利益的驱使和专业上的不足,企业只关注生产制造过程的会计核算,忽视产品设计、开发和后续服务等环节的会计核算。由于成本核算范围不全,造成企业后续发展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的生命力。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上。

(二)核算方法不合理

目前,从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来看,大部分企业选用的是分步法和品种法两种核算方法,而对于分批法则很少采用。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大清楚各种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其次,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考虑,对于各种成本费用归集没有做到准确与完整。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完整

分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从中可以发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仅仅对所存在的有形成本进行核算。而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中,会产生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投入和无形成本投入都属于企业的资源,对任何一部分缺少核算,都将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企业仅仅对生产经营的过程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前期准备和后期运营都会产生成本,若单单只对某一阶段进行核算,企业的成本核算总数据将会出现偏差。

三、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完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优化会计核算流程,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明确工作程序、执行方法、问题处理方式等,并建立财务支出核算、审批、监督和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制度,以及准确有效的会计报告体系。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规范,认真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对各个科目做好明细管理,及时编制现金收支凭证,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并保存记账凭证,以提升核算工作效率和信息精准度。要严控各项支出,明确规定会计开支的范围和标准,清晰记录资金使用的各项明细,让会计核算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程序可遵循,保障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更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

企业在明确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企业现行的经济状况。企业的现行经济状况能反映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了解,就能确定需要核算的具体内容。其二,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环节,以及企业的核算体系。例如,投资、市场经营等各个环节等。企业的核算体系是企业核算的一个大框架,规定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大概范围,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方向。以这两个方面为依据,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就不会出现片面性的特征。此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流程也需要进行优化。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岗位制衡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核算规范化的保证,也是财务核算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定位和实际经营状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并覆盖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以及岗位,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要加强资金流向控制,做到资金流向明确,资金流动可控;要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实力度,既要兼顾内容的创新,也要抓好落实工作,认真践行制度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确保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性,从而保障核算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四)强化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必须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健全会计机构的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将相关责任落到实处。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直接决定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所以必须明确用人标准,加强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引进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强化管理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力、基本技能等,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员制定相关激励奖惩制度,建立绩效考核指标,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适当加大工作成果考核在会计人员绩效工资中的比例,激励会计人员提升自身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工作的结合是很十分复杂的,包含了许多方面,但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推行会计核算电算化,不能让其只浮于核算工作表面,要引入具体的核算工作中。要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以财务系统为核心向周边部门扩散,通过信息传递来使会计信息化发展到整个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中。在其中,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是重中之重,没有管理的技术只能是一项技术。另外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人才的开发招聘与培养,可以组织会计单位人员去学习会计核算电算知识,定期举行讲座来讲解电算技术的基本操作使每个人都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还要额外注意系统保护,防止未授权的人登录采用资源从而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