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税务筹划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税务筹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税务筹划有广义和狭义理解之分,广义的看法有,人大张中秀教授认为税务筹划指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主要包括非违法的避税筹划、合法的节税筹划与运用价格手段转移税负的转嫁筹划和涉税零风险。狭义的税务筹划指企业合法的节税筹划。税务筹划有助于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助于企业纳税意识的增强;税务筹划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在税务筹划方面也很突出,许多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具有填写报表的基本技能,但不具备对报表分析的能力。比如,企业拥有延期纳税权,每一个纳税人有最多三个月的延期纳税权,如果申报纳税,又申报延期纳税权就可以获得这种权利,申请这种权利,可以使很多企业获得大量收益。
2.民营企业部门缺少沟通,影响了企业的税务筹划的效果
税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所以税务筹划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经营环节。企业要想成功进行税务筹划,要求财务部门在经济行为发生前,与其它相关部门沟通、商讨,设计出一个既符合企业实际,又有利于企业节税的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筹划过程中缺乏战略眼光,侧重战术筹划
多数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没有整体的筹划思路和方案,仅仅就单个项目、单个税种或单个环节进行筹划,结果往往顾此失彼,无法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
4.缺乏前瞻性眼光,倾向于进行事后补漏性筹划
企业往往是遭受损失后,才想到税收筹划,这时筹划活动只是亡羊补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效果不佳。
5.重视外来专业人员筹划,对内部员工的筹划缺乏信心
民营企业大多缺少专业人才,较多借用外部人员,看重外聘税务顾问的咨询意见,而忽视了内部管理人员的意见,这样做的结果是外部的专长与内部的经验无法有机结合,导致看起来很理想的筹划方案,往往难以实施,同时不利内部人才的培养。
三、民营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问题的对策
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影响民营企业有效开展税务筹划的上述问题:
1.积极培养高水平的财务人才
针对民营企业人员素质低下,会计人员对税务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具有填写报表的基本技能,但不具备对报表分析能力的现状,企业应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吸收水平更高的专业人员。效仿一些发达国家企业,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安排专职的人员实施税务筹划,同时加强对非财务部门人员的税务筹划理念的灌输,实施全员税务筹划战略。
2.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介于税务筹划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经营环节的业务特点,为成功设计出一个既符合企业实际,又有利于企业节税的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财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特别是销售部门之间在业务流程上加强沟通,事实上税务筹划方案的执行多数是由非财务人员完成的,财务人员不可能与其他部门人员一起投入一线工作。
3.在筹划中应有高屋建瓴的操作思想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有整体的筹划思路和方案,“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个别项目、个别税种或个别环节应有所舍弃,统筹兼顾,谋求税后利益最大化。
4.加强事前筹划,强化事中控制,避免事后补救
基于税务筹划的业务特点,筹划方案必须是事先进行详尽而完善的安排,不能就事论事,亡羊补牢,在损失已经形成后,再考虑税务筹划; 同时应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方案的设计往往有理想化、模型化的倾向,会由于业务的复杂和条件的变化使方案失去应用的空间。
5.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
民营企业借助外部人员,重视外聘税务顾问的咨询意见,提高了税务筹划方案的专业化程度和安全性,方案的执行者是本企业内部人员,必须使他们也理解、认可,才能保证方案的实施。因此,在税务筹划设计时应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将外部的专长与内部的经验有机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内部人才的培养。
6.注意防范税务筹划的风险
税务筹划的固有特点是经常在税收法规规定性的边缘操作,税务筹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纳税人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必然蕴含着很大的操作风险。为此,必须注意防范税务筹划的风险。
(1)树立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范。进行税务筹划的企业首先要树立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在进行税务筹划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所筹划的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充分论证,随时随地注意税务筹划的风险防范。
(2)及时地、系统地学习税收政策,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内涵。为了能够及时调节经济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税务筹划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利用税收政策与经济实际适应程度的不断变化,寻找纳税人在税收上的利益增长点,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3)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税务筹划,由于许多活动是在法律的边界运作,税务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本来就很模糊,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从事税务筹划的企业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
(4)聘请税务筹划专家,提高税务筹划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税务筹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税收、会计、财务、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其专业性相当强,需要专业技能较高的专家来操作。因此对于那些综合性的、与企业全局关系较大的税务筹划业务,最好还是聘请税务筹划专业人士如注册税务师来进行,从而进一步降低税务筹划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筹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篇2
一、民营企业的税负现状及其影响
我国民营企业最近几年的税负总体是偏高的(杨天宇,2003),近三年(1999—2001)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等4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2%、24.65%、22.74%和19.50%,都超过了两位数,但税后净利润的增长却很小。24.65%的纳税平均增长率远高于19.50%的利润增长率。民营企业的高税负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偷逃税问题。有关学者对2000年的“地下经济”、“隐性经济”案例研究中,估计当年我国民营企业偷逃税总额将达到1260~1890亿元,相当于当年政府收入的10%~16%,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除了纳税因素外,民营企业交纳的费用也增长迅速,达到了22.74%。这两方面的因素助长了民营企业的寻租行为以及政府部门或其官员的设租行为,从而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并将进一步影响下面所讨论的税收筹划问题。
二、关于税收筹划的基本问题
1.真正理解税收筹划
盖地认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到的现行税法,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人的权利,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与‘不允许’、‘应该’与‘不应该’以及‘非不允许’与‘非不应该’的项目、内容等,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和对策。并认为纳税筹划的基本实质是节税。而宋献中、沈肇章则认为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和使其合法权利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在既定的税收环境下,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一种理财活动。本文倾向于后者,即从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把握,将税收筹划视为一种理财行为。在这里,关于税收筹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节税与避税。节税强调在税收政策的指导下,对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而避税在实践中,主要指纳税人违背国家的课税意图,利用税法上的漏洞和含糊之处,曲解税法,规避纳税义务。从理论上说,二者的区别似乎很明显,一般人都会对避税持批判态度,上述两种有关税收筹划的解释也都将避税排除在外,但在实践中,要完全区分二者往往很困难。
2.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
税收是国家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但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要看国家的政策信息是否能准确地传递并影响其行为。税收筹划正是纳税人主动地接受信息并能动地加以调整运用的过程。因此,税收效应和税收调控理论是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税收筹划都是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体现,是对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回应。同时,税收调控的范围和手段也基本上界定了税收筹划的区域及其可能性。
3.关于避税问题的逆向思维
无论是节税还是避税,其过程都是一个企业与政府税务部门博弈的过程。当作为规则制定者的政府部门选择了一个有缺陷的规则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必会选择趁虚而入的对策(避税),这也是它的最优决策。当企业做出这一行动时,政府则应及时调整并完善规则,并最终形成纳税均衡。因此,一项避税行为最终引发了规则的完善、课税目的的实现以及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避税未能带来上述效应,那么,我们就应该关注一下政府的涉税行为,是因为成本高还是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
三、民营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产权方面分析,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清晰、没有人问题或链简洁的相对优势。因此,按照委托理论,民营企业应有较大的动力去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于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税收筹划当然也应当有足够的重视。然而,从实践中来看,民营企业税收筹划意识还是比较淡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民营企业中,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调查显示,资产规模与销售规模都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70%以上),企业内部相关财税人员的素质偏低,难以进行有效的税收筹资,而税务市场不完善,一般的财税人员没有或不能履行税收筹划功能。据2003年对珠三角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代表最高财务水平的财务经理来看,其学业虽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仍有近35%的比例在中专水平以下,大学水平以上的只占22.08%。进而可以推论,财务经理以下的一般的财务人员的水平显然更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民营企业的业主缺乏一定的税收筹划意识。民营企业的税收筹划应主要来自企业业主的有效安排。而目前众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缺乏规范性,税费偏高,管理较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导致一些企业转而寻租。相对于税收筹划,“拉关系”带来的好处要简单的多,快的多。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产权优势的民企却不能很好地利用税收筹划。
部分民营企业对税收筹划缺乏正确的理解,甚至认为税收筹划类似于偷逃税款,一旦查出将受到严惩或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带来以后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不清楚自己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3.税费偏高还是民营企业偷逃税款的重要动因,而偷逃税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对于“企业不按规定作账的原因”这一调查项目,有26.48%的企业认为是增值税负太重,有28.57%的企业认为是所得税负太重,有18.38%的企业认为是为了避免摊派和收费,这三者之和达到了73.43%。结合偷逃税款与“不按规定作账”的紧密关系,我们很容易看出高税负与偷逃税的因果关系以及因此导致轻视税收筹划的可能。具体如下表:
调查项目选项企业数百分比
企业不按规定做账的原因是:增值税负太重31726.48%
所得税负太重34228.57%
为了取得银行贷款12410.36%
避免摊派和收费22018.38%
其他19416.21%
4.民营企业的财务公开程度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税收筹划更易受到外部监管部门的置疑,并可能产生一些歧视性待遇,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人员对税收筹划的重视程度。从民营企业的财务公开情况看,其信息披露程度是很差的。如下表所示:
调查项目选项企业数百分比
财务公开程度只对企业老板53935.21%
高级经理层(全部信息)31820.77%
高级经理层(部分相关信息)25816.85%
特定披露对象22014.37%
其他19612.80%
四、民营企业应尽快利用税收筹划,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应注意以下基本的原则:
1.民营企业一定要按照稳健性的原则进行税收筹划,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民营企业面临着历史遗留的问题,受到“歧视”性的待遇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外部存在着较大的税制频繁变动的风险,利率变动的风险等等。因此,民营企业应及时获取税收环境信息特别是政府涉税行为的信息,正确谨慎地进行税收筹划,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稳健性还意味着要避免“税收陷阱”带来的税负损失。这一点要求企业及时掌握税法的一些特定要求,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税务筹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前行为,而税收法规、国家政策等很可能在今后的时间发生变化,因此,收益与风险并存。实际上,能否减少“税收陷阱”所带来的损失,仍取决于财税人员的业务水平。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也正是缺乏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从而面临着税收筹划的“瓶颈”。
2.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企业,一定要把握成本-效益原则,并且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整体考虑。好的税收筹划方法也不一定对每个企业都适合。一种税额的减少有可能伴随着另一种税额的增加。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筹划。
3.纳税筹划服务于财务决策的原则。事实上,纳税筹划是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筹资中可通过恰当地选择筹资渠道及还本付息方法等来达到节税的目的,而筹资决策就是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筹划要求上至企业领导,下至一般的财务工作者,在决策时不可忽视筹资、投资和分配过程中的纳税问题。例如,个别上市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未考虑纳税问题,结果是将现金股利发给众多分散的股东后,又替股东交了一笔税金,实在是冤枉。另外,企业应充分利用财务决策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如定量和定性分析等,以提高税收筹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 税务筹划 问题建议
一、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的必要性
第一,税务筹划能够降低纳税成本,规避纳税风险。税收成本是企业社会成本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缴纳税款的多少和企业税负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成本,从而会影响企业利润的实现。想要降低纳税成本就要进行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款从法律上来看偷税行为是通过非法手段来减少纳税,是一种非法的行为,然而税务筹划是被税法允许的,它可以合理合法地减少企业的纳税成本,可以有效地规避纳税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第二,税务筹划有助于优化企业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虽然从主观上看来税务筹划的最初目的是节税,但是税务筹划的确可以从客观上改善企业的产业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向,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税务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水平。从财务筹划的定义上来看,税务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融资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安排,从而达到减少纳税和缓缴税款的目的,从而谋求到最大的经济利益。想要这些都变成现实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有正确全面的评估,这样才能客观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水平。
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现有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的企业集团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明显存在着一些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其会计机构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情况。一些企业集团将自己的税收筹划工作任命给自己的亲属,有的企业只聘请一些兼职的会计人员定期来给自己做账,这就导致外界对企业了解不足,不能提供全面的信息,还会使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许多参与做账的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实际操作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止步不前。
2、对税务筹划含义理解不足
税务筹划的含义对于不同人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对税务筹划的含义不明确,认为税务筹划是一种偷税行为,有的人甚至因为误解税务筹划的含义而大胆进行违法活动。在八十年代时学者认为狭义的税务筹划工作就是用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来获得税收收益的经济活动。然而实际上税收筹划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税法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优惠政策合理合法地安排经营和投资活动,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税务筹划工作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而偷税是非法的,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行为,是国家严厉禁止的行为。
3、税务筹划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目前税务筹划制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税务制度的不完善。当前的税法制度不完善,这会导致一部分企业集团误解税务筹划的含义,企业对筹划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这就可能会使企业做一些违法的偷税行为。税务筹划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就会影响企业的合理避税,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害。第二,没有有效的税收筹划机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决策者对税务筹划工作不了解,企业员工的税务筹划意识不强,这就可以看出完善的税务筹划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尽管税收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但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应当引起财务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
(二)现有税务筹划存在的风险
1、政策变化
我国的税收政策变化速度极快,一些税收政策具有较短的时效性或者不定期性,相关的税务机关部门不可能与纳税企业进行及时的沟通,况且许多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是提前做好的,这就使税收相关变更信息对于企业来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对企业集团的税收筹划工作造成一些阻碍,使企业遭受一些损失。
2、税收筹划执行方面
由于对未来有不确定性,并且纳税人在税务筹划工作方面也会遇到各种风险,这些会使企业税务筹划的成本和利润有着不确定性。税收筹划在运用政策方面可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会导致操作的风险的增加。除此以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也会随时发生变化,有时会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的情况,使企业不能对发生的情况作出及时准确的税务政策调整,因此当原税收筹划政策失效时,企业无法及时反应,会导致经营方面的风险的发生。
3、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方面
税务筹划必须要符合税法的各项规定,企业应以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依据来进行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工作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其方案的选择以及如何具体实施,这些都是纳税人决定的,相关的税务机关部门不会直接参与其中。然而,由纳税人制定的税务筹划工作方案是否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能否带给利益最大化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税务机关部门对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的认定与否。如果企业所选择的税务筹划方案不符合税法的规定,税务机关部门将其视为避税行为,甚至有可能会当作是偷逃税行为。倘若如此,纳税人不但得不到税收的收益,还会遭到相应的惩罚处理。
三、对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税务筹划的原则
税务筹划原则是企业相关部门在做税务筹划时需要遵循的方针,主要有四个原则:一是合法合理原则。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工作时要根据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这样才能制定最佳的纳税方案,在制定纳税方案的同时也一定要符合道德规范,不可以突破道德底线,要做到税务筹划工作是合理合法的。二是居安思危原则。企业一定要时时刻刻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的准备,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始,就意味着相应的纳税义务已经产生,企业应该在此之前就做好税务筹划工作,以防止其他情况的发生。同时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在做税务筹划时要着眼于未来,要考虑企业的纳税方案有哪些问题,存在着哪些风险,尽力把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降到最低。三是,成本收益原则。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不仅有利益更是有成本,这项工作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取得筹划收益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成本问题。四是,全局性原则。税务筹划工作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利益,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就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要能够从全局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的阶段特征,要能够研究分析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这些都是是企业税务筹划工作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
一个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者。税务筹划的工作不仅要靠业务人员,还要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财务主管部门负责做税务筹划的决策,制定的目标要和企业的战略目的一致,不可以单独地进行操作,过度筹划或不系统都是不理智的做法。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了解一些税务筹划业务知识,要能够对税法有大体了解,真正地支持和参与到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中去。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相关税务人员的素质,要注重对财务工作者关于税务筹划知识和其工作能力的培养,要尽可能地减少因财务工作者素质较低而引起的税务筹划问题和风险。
(三)引入风险外包体系
税务筹划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要对会计基础知识和税法知识有所了解,还要求他们要熟悉贸易、生产和物流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然而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一定能够对税务筹划的所有知识有全面仔细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借助外界的力量,请求专门的税务筹划服务部门来帮助企业制定税务筹划方案,或者聘请注册税务师来帮助企业进行税务工作,提高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合理性,为企业谋得更大的利益。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增值税 审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39.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民营企业在税收上的位置也愈来愈重要。由于民营企业规模不一,经营方式多变,收入的隐蔽性又很强,税务部门管理不严,很多民营企业铤而走险,进行偷税漏税,特别是增值税方面。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按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提出的企业税制改革计划,到2016年为止,我国企业营业税将会被增值税全面取代。在以营改增为基础的税制改革大背景之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税负模式调整自身的发展,从而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大环境。随着营改增脚步的不断推进,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讲,行业内相关的税法规定也面临着各种调整。新的税制办法会给各个企业的增值税纳税筹划和财务管理办法带来新的变化,也对企业内相关税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偷漏税的主要手段
(一)减少销项
减少销项是惯用的偷漏税手段,为了企业利益,民营企业通常用少计收入来减少销项税额。常用两种手段:第一种设置账外账。一是企业把部分业务放在企业财务账面之外核算,从原材料的采购、车间的生产到产成品的售出,都在账外运作。二是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账。比如工业企业的金属边角料、粮食加工企业的砻糠、已利用过的包装物等。这些收入多为现金收入,纳税人将这些收入存入私人账户,少数应用在职工福利上,如:食堂补助,多数用在吃喝玩乐和送礼上。第二种,减少产出量、增加成本比率。通过减低原材料的产出比率,然后不开具发票,直接销售给其他企业,多为现金交易,收入不通过银行结算,自然不用进行税务核算。通过这种手段偷漏税,企业的成本比率、收入波动都比较稳定。所以,纳税审计时如果仅仅是进行实质性测试就不能觉察到异常。
(二)增加进项
增加进项也是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虚开进项发票。有些企业为了少缴增值税,会通过往来单位或者关联单位虚开增值税进项发票。未发生实际业务,从合同的拟定到原材料的采购,整个环节都是虚构的。二是业务内容不实。业务是真实的,合同的签订、材料的采购通常也是真实的。但是,取得的发票可能与真实业务无关或在发票上故意增加数量和金额。比如有些企业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业务,就有可能将营业税项目不能抵扣的进项税票用来抵扣增值税。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三是虚开抵扣凭证。主要存在农产品的收购上,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副产品可以依据收购发票上注明的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同时规定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由企业自行开具” 。由于企业可以自行开具抵扣凭证,就容易出现虚开的情形。例如四川乐山健康药业、长江医药等公司,税务稽查发现虚开20.26亿元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减抵了2.63亿元的增值税额。
(三)进项不转出
商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按规定应于冲减库存商品的同时,冲减进项税额,但有些企业只冲减库存商品而未将进项税额转出,造成多抵扣税款。 在返利销售、返还实物等业务中,接到现金、实物后,不入账也不作价外收入,对应转出的进项税额不作转出处理,从而虚增了进项税额。对此类问题,应着重审计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增值税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项目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增值税偷漏税的审计策略
(一)在审计过程中,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全面了解业务情况
有些企业与关联企业相互间销售货物不开票,不入账,长期账外经营,从而少计收入、少计增值税销项税额,少缴增值税。仅从账面上很难发现,只有通过对企业的产能利用情况的了解,将本年度与以前年度的销售明细账、原材料台账以及水、电等支出数额进行对比,比较单位产品消耗是否均衡,分析出企业实际产量和财务账面产量是否一致,如果本年度的原材料、水、电等单位产品消耗数额大于以前年度,而销售数额却低于以前年度,则就可能存在账外经营、偷漏增值税等问题。
(二)关注投入产出比
对企业的当期全部销售收入、增值税的税负率、投入产出率等与企业上期实际数、整个行业数据等进行比较,联系大环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核实有无偷逃增值税的情况。一般来说,企业的原材料,尤其是某些特殊的原材料,它们和生产的成品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比如说电子企业,它们的芯片的购入量和成品是直接联系的。假设它们的芯片购进很多,但产成品却远低于同行业,并且库存很少。还可以按照产品特征确定主产品、副产品、边角料等的大致比例、工资定额、运费支出等数据合理性来判断是否存在收入未入账。
(三)有的企业为了虚增进项税额,减少缴纳的增值税额,大搞虚假购货
在没有任何实际商品交易的情况下,让其他企业(大多为关系户企业)为本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虽有一定数量的商品交易,而开票时却有意增加数量和金额,以达到虚增进项税额的目的。更有甚者,向拥有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企业非法购买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发票,然后自己开具,虚增进项税额,偷漏国家大量的增值税。对这类偷漏增值税行为进行审计时,首先要核对企业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货物入库单、仓库台账以及销售方的仓库出库单、销售明细账、纳税申请报表,从中可以查出两类不合法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类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购货金额大于实际入库数额,对此类未购买货物而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通过税控装置以及销售方的税务机关来帮助核查,另一类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购货数额是虚假的,这类发票关键是要识别其是真是假,就能得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虚假的结论。对于改变用途的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要对货物出库记录、工资表等进行核查,如果对外使用(如对外投资、向股东分配或对外无偿赠送),应视同销售处理;如果单位内部使用(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应将货物本身及对应的运输费用相关的进项税全部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四)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按照增值税规定,对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纳税人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予以转出。由于企业多抵扣进项税额未转出,从而少缴增值税,企业购进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
第一,审核“原材料”账户的贷方,确定原材料的用途。核对有关的原始凭证(包括出库单、领用部门)、“原材料”贷方发生额的对应科目如果是“其他业务支出”、“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科目,则进一步核对,是否进行了相应金额的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
第二,对于免税项目消耗和应税项目消耗不能分别核算的,应按“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与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计算结果转出进项税额,在审核时要逐项核对免税项目与非应税项目销售额。
第三,审核“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确认企业在产品和产成品的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按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二项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区分正常损失与非正常损失。查“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调阅相关凭证及询问相关人员,核实损失发生的原因,确认是非正常损失则联查相应的进项税额是否转出。二是分析相关财务指标。部分企业在发生了非正常损失后,未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核算,而是通过“虚假出库”的形式增加当期生产成本进而虚增销售成本,导致月份成本偏高、毛利率偏低。应重点核对“原材料”、“产成品”、“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发生额,通过贷方发生额的具体内容判定企业是否存在将非正常损失项目自行消化的情况。三是债权赔偿分析。有些非正常损失应由外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对方作出一定赔偿。签订赔偿协议内容可以反映非正常损失的真实情况;双方协商不一致的,可能产生经济诉讼,诉讼材料也会反映非正常损失的真实情况。
(五)实施必要的函证
在必要时,对金额较大的挂账和长期的挂账以及销售单价异常的业务单位进行询证,核实业务的真实性。比如对某个企业的往来有怀疑时,就可以函证确认企业业务的真实性、金额的准确度。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地位的提高,民营企业对税收的重要性也愈来愈大。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劳务中心等众多单位和行业的配合。同时,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我国民营企业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前提下,面临的不单单是机遇,更有挑战。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民营企业的增值税的偷漏税手段,了解它们如何在纳税过程中偷漏税,然后探讨民营企业纳税审计中的应对策略,最终保证国家的税收。
参考文献:
篇5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挑战与愿景
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当前面对的突出挑战有三类:
市场挑战:十以来,行业和市场正在随着系列改革而变得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本身走市场化路线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利好消息,对权力、政策等寻租的企业和投机性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悲观的。市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白热化竞争,在微利和同质化竞争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如何管理以应对市场竞争?
人员挑战: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面临着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也面临着团队年轻化难以管理的问题,面临着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难题。如何安排接班人计划?如何管理职业团队?
资本挑战:从广义的资本定义上讲,无论是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还是上市、债权或股权融资,都成为企业追求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做的好就能让企业或老板上一个新的台阶,做的不好可能是把辛辛苦苦几十年打拼的事业全部葬送。对于国有企业也一样,过去的提法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在叫“国有资本管理”,从资产到资本就是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那么如何管理资本运作?
任何度过初创期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愿景: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而不是做大做垮?
站在这个愿景的时点,我们不禁要问:靠的是什么? 是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数字好看吗?是有一帮跟自己创业的团队吗?是服务或技术优势吗?是政府或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吗?是公司现金充裕吗?是公司资产庞大吗?是有了一个或几个好的项目吗?是公司的商业模式独特吗?是公司不断投入的学习和培训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上面的每一项都可能成为不同行业的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然而纵观世界500强发展史,企业都是基于实业+资本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的系统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和长远的成功,过去不等于将来,短期利益不等于长期利益,做了不等于做好。部门优势或财务指标等部分优势都不代表整体的优势,今天的优势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劣势,部门的“专业”意见可能会将公司带入深渊….
二、价值管理―迎接挑战实现愿景的有效管理方式
如何有效面对挑战,持续强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打造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数字管理,差异化,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技巧。
就企业价值来说,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从审计、评估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企业管理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投资人角度谈企业价值的,有从市场、财务等角度谈企业价值的。主流理论认为价值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价值管理首先是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待企业价值,而后才是股东价值,这样企业价值会自动传递到股东价值,股东才能得到持续的投资价值。基于价值管理的系统优势才是公司价值的保证和根本,这里的价值管理的基础就是系统,以广角镜思维全视角地看待企业的问题,不能是望远镜思维的点对点解决问题。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以企业和/或股东价值为导向的方案,制度和决策。
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实施价值管理更的第一步是优先选择公司价值,大股东利益,还是全体股东价值的问题,抑或在哪些问题上如何进行价值倾斜,其次才是立足现状建立价值管理系统的问题,否则价值管理的核心无法贯彻到落地实施当中去。当然,非上市民营公司大多被企业家实际控制并经营,价值管理会更多偏好企业价值;对于上市公司或投资人倾向股东财务表现的民营企业,更多的目标被股东价值优先所包围。
三、价值管理的核心要素
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到目前为止,在价值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model)等价值管理模型与模式。这些财务标准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MVA法,对非上市企业无法评估资本市场价值;比如托宾q值,从市场角度界定的过去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大量不对等,而且衡量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相对比较主观;又如各种财务模型,实际上带有一定的假设且大部分要求数据较多,模型的导出过程又比较复杂,对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并不适用。所以,企业价值不是数字化的财务价值,主观的市场价值,抑或是按收益法或成本法评估出来的价值,而是多种要素综合的衡量标准。
笔者认为,对企业管理而言,这些价值管理模型仅仅是财务评价标准,并没有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判断并实现价值管理,也就是说,这些价值模型无法指导价值管理落地实施。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对价值管理体系的四项核心要素进行扼要阐述如下:
(一)数字管理
数字最简单、直观、有力,是国际化语言,因此价值表现的衡量因素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管理不等于价值管理,而且过分注重数字就会陷入数字陷阱。报表控制属于事后控制,而且财务管理无法表现报表外资源。所以,企业管理者都要有价值管理系统要求的财务意识和知识,用数字管理渗透到日常运营管理中去。对于企业高层来说,运用数字管理的要义在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企业中层来说,数字管理主要是进行财务信息的提取、分析、跟踪与考核。
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运用数字管理忌讳采用较多的复杂管理,比如对房产的投资,通常的房产投资内部收益率公式为:累计总收益/累计总投入=月租金×投资期内的累计出租月数/(按揭首期房款+保险费+契税+大修基金+家具等其他投入+累计按揭款+累计物业管理费),但里面的数据很多要靠估算而导致数据不可靠之外,还浪费了大量精力。所以我们就采用一个相对简单而通行的测算方法:如果该物业的年收益×15年=房产购买价,则认为该物业物有所值。
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可采用的数字管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需要解决:钱从哪儿来的融资问题,钱到哪儿去投资问题,回报多少的投融资管理问题。作为股东首先应考虑的自身价值就是资本管理价值。这些价值无一例外都与数字相关,以价值驱动为目标的财务数字主要有:
A: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反映的是被投资企业的赚钱能力和运营水平,这也是最常用的数字之一;一个公司长期保持20%以上的ROE是不可能的,能长期保持在15%已经很好了。
B:投资报酬率(ROI)=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反映了投资的获利能力,一般是用于特定年份的回报衡量,以及短期项目的投资决策,因为该指标并不反映整体或长期利益,而且职业经理人会因为该指标的绩效评价而做出短视的决策和行为,排斥具有战略意义或长期投资的项目;
C:经济增加值(EVA)=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调整后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WACC)。
对于EVA,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你一定要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这里面对NOPAT和资本成本的调整主要是尽可能恢复企业实际经营真实财务面貌,然后对资本利用效果进行数字评价。
EVA既可以反映职业经理人总体经营情况,也适用于绩效、股权激励等方面。
D:对于上市企业还多用市净率(P/B=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市盈率(P/E=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市场增加值(MVA=公司市值-累计资本投入)等指标。
数字之间也会有冲突,比如股东都想追求高ROI,但有时ROE与ROI并不一致,此时追求高投资回报(ROI)的同时要关注ROE,否则累积多年的利润有可能一瞬间就不见了,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既看ROI又看ROE。假设有多个项目选择投资一个,就是在高ROE项目中选择高ROI的项目。ROE较高时需要另外关注负债结构,看企业是否为超额负债经营。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超过60%,为经营风险较高,超过80%为经营风险过高。
2、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需要解决资产利用效率的问题。笔者接触的不少民营企业有资产情节,即企业资产越大越好越有安全感,或者银行越容易给较高的额度贷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观察到这些盲目追求资产绝对数额的企业往往各项利润指标都很低,认真梳理资产后就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资产效能低下的问题,比如大量承兑汇票留在手中而对外支付现金,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以致呆账、坏账,为评估品牌价值或对外申请各种证书而知识产权账面价值虚高,库存大量积压,预付账款庞大造成资产和现金利用率低,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很久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资产管理的数字管理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A: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
B: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以及延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和改善需要数字管理配合程序管理、效能管理与风险管理进行。
3、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讲人员的选育用留,即HR管理技术和流程,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数字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让老板知道的是:公司的流程及岗位平台是否已经搭建完成并能有效对人才选育用留,员工的薪酬是否匹配绩效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人力资源政策和执行是否能跟得上企业发展。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靠主观性的“好坏优劣”来表达的,最具有说服力和看得见的效果的就是数字。比如营销总监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等同比、环比升降比例是否在预设的绩效目标之内,接下来如何改进,达到考核期限时应如何根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又比如对财务总监的考核指标之一是EVA,那么财务总监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配比资金投融资,降低税收,这样财务总监就必须深入业务之中打通流程瓶颈,既要提高收入,又要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和预算;既要对日常经营负责,又要对投融资及其管理负责。
4、财税管理
对于财税管理,最重要的几个数字就是资产额,负债额,纳税额,营业额,利润额,净现金流量。这些数字很多时候不成比例,比如有资产收入少,有收入没利润,有利润没现金,有现金没利润,收入少税负高等等。当然这跟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制造业是先投入再收入,预收费服务行业是先收费后服务,餐饮行业是现金充裕而利润被房东大量分取。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财税管理不单单是财税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公司的事情,不仅仅要进行制度和表格的完善优化来达到高效流程,又要搜取充分必要信息进行数字提取,分析工作,而后应用于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改善。
财务和税务是相联系又有很大差异的两门学科,很多民企让会计管理税务,业务简单还可以,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税收筹划时,财务经理就不能胜任了。有些公司财务经理隶属于税务总监,有些公司是税务经理隶属于财务总监,不管谁进行管理,都要将财税体系打通,对日常各部门业务进行科学有效的财税管理以达到既有效能又能管控风险的结果。
5、产供销管理
产供销管理可能是与数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产”指制造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服务,“供”指产品或服务供应商,“销”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从数字管理上讲,销售是起点,产与供是过程。数字管理的重点是: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管理,产供销数字绩效考核,客户与市场数字分析,供应商分类考核等。
6、合同管理
很多民营企业倒闭是应付账款过多导致的,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在于要根据合同的约定,将应付账款时间按照合同进行档案整理,同时对后续数月的现金支出进行配比滚动预算,以免造成入不敷出而导致过大债务压力,当然对于业务部门要求的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核也是纳入到合同管理之中的。这样合同管理的数字管理一般是滚动更新当期及后期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营业外收支,对应的现金净流量等预算,控制,分析与决策。涉及的部门一般有财务部,法务部(合同管理部),销售部,采购部等部门。
笔者接触的企业大多之前接受了错误的合同管理模式,以为有个合同管理软件系统或ERP软件系统就把合同管理做好了,事实却截然相反,合同管理没做好的企业借助于管理软件会更加做不好,合同管理是多部门交叉的事情,而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企业管理没做到位指望软件解决管理问题是不现实的。
(二)程序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各部门人的管理,管理的难点在部门之间的管理,互相扯皮是最管理最难的地方。所以横向的岗位职责固定岗位,纵向的流程打通部门壁垒,两者靠制度,表格的工具结合起来,以有效的绩效管理为手段,进行有效的程序管理。只有过程控制好,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所说的结果导向实际是以程序管理为必要控制手段的。
程序管理的难点其实对于价值管理来说将会迎刃而解,如果说矛盾的各方各自站在自己立场角度而发生争执的话,则价值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绑在一起,形成企业价值利益链条上的共同体,则企业通过一个个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企业牢不可破的价值管理。实施价值管理的程序管理难点在于用财务、税务、法律与管理的工具和内核作用于部门交叉的每个点以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然而,笔者已经提炼出“四位一体”整体解决方案以达到这个目的。
(三)效能管理
从管理学角度而言,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即战术),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即战略)”。
从经济角度,效率(efficiency)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和投入量,而效能(effectiveness)是效率与效果的统一,既重质,又重量,有人总结为效能=效率*目标。
效能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在提出方案及进行决策时,从战略、战术、结果、投入与产出等各个角度进行平衡。
举例来讲,比如将要开发一款产品,在开发的前期,需要与市场部一道评估产品价值点,市场容量,客户接受度,预计的实验产品及批量产品的成本及定价,并确定关键技术是否已被解决,开发周期及结果;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就开发前期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财税控制,绩效管理及市场动态管理,以确定开发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发末期要在内部与市场中进行产品及定价测试,与销售部门绩效相联系,以使收益尽量与预算、绩效相匹配。
又比如,公司要对上游某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前期就要对并购战略及预期投入进行分析并与被收购方进行充分交流,中期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财税、法律与经营的尽职调查,安排交易方案,确认预期盈利的必备条件与人员计划,后期进行交割前要对并购后整合事项进行预先安排,以确认交割后能够完成整合达到预先设定的并购战略。
(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价值衡量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运营的效能与企业运营的风险共同构成了价值管理需要特别衡量的因素。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等共同构成了企业风险。然而,我们可以对财税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与评价,确认风险的保留,规避,转移。当然这里的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确认企业决策层的经营意识和战略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规避型。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前所流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实际上靠某一个部门是不能完成的,与绩效管理等管理手段一样是企业从上到下全员的事,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使用必要的法律技能,财税技能与管理技能进行科学而专业的风险评估。当然,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眼里,处处都是风险显然无法经营,投资就是冒险,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关键风险必须可控,而且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关键风险必须予以管理,否则企业效能及其他价值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有制度和流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有效的系统化制度和流程;公司能聘请优秀人才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建设一个能让人才操作的优秀的管理平台,毕竟大部分人是企业平台的“操作手”而非“建设者”。管理和商业没有完美无瑕的,只有最接近企业目标的有效管理路径。问题和形势发生变化,管理也应当顺应而变,管理也在管理人的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之间游走,管理中存在问题很正常,不断地以广角镜思维解决问题就会逐步趋近目标,如果以点对点的望远镜思维或孤立地看待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来N个问题。
当管理者希望推动一项变革时,无论是建立一套新的价值管理系统还是修正现有的管理体系,最好在局部进行测试后再推广,这样不但能让参与各方在前期充分磨合不断调整方案和期望,而且使企业的变革成本最小化,毕竟大部分非患重症的企业是不能接受外科手术式的代价或不可控制的结果。
另外,笔者所接触的太多民营企业在错误的学习上走的太远,接受了大量形而上的培训,激励类的,灵修类的,营销技术类的,以及各种工商管理研修培训等,然而太多实践证明了大多这种培训仅仅是短期有效或回到公司便无法落地,问题还在那里,现实与理想不断博弈的场景不断上演,然而却支付了不菲的成本。同样,谈企业培训或学习本身是否有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错比不学更可怕,把错的事情做的很好简直就是灾难,只有把企业的针对式培训和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结果看清楚培训是否有益。那些空洞的,概念性或宏观性的培训只适合于基本理念、概念还不到位的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新型管理咨询则能够通过外部诊断-方案-培训-效能的过程为企业打造一套价值管理柔性平台。
作者简介:李涵:执业律师,英国威尔士大学MBA,国际会计师AAIA,注册税务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客座教授。
李涵已为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法律与管理服务10年,拥有丰富的企业法律与管理实务经验。李涵具有良好的商业背景,能将资本运作、企业管理、财税与法律相结合,从而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综合性专业法律与管理咨询服务。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健康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拥有民营企业1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以上,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民营企业涉及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饮食服务、能源、交通、原材料、城市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科教、信息等行业,对我国国民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外部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受限,发展资金短缺
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经营规模受到自有资金的限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规范、财务报表不真实等问题,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信任度不高。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民营企业的贷款往往被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不仅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贷款额度也受到限制。另外,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民营企业倾斜,在很多方面,民营企业还不如外资企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设立了担保公司,但担保的贷款额度以及条件等都有较大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务控制薄弱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具体表现在: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的使用不规范;会计出纳同为一人;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不规范等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但没有认真执行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量使用现金交易搞账外销售,给企业管理带来现金及税收风险。(2)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经营决策的作用,财务人员被充当“记账”员的角色。而且有大量的民营企业使用兼职会计人员。由于兼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通常是“有多少凭证做多少账”,目的只是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的需要,缺乏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因而无法有效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数据。企业在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上仍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可靠度得不到有效的映证。(3)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短期行为比较突出,使用流动资金过量购置不动产等现象在某些地方特别突出,往往造成经营急需的资金紧张,财务陷入困境。(4)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5)没有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制度,存货控制薄弱,往往造成资金呆滞等。
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投资者同时是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力通常高度集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现象。由于对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导致两套账、多套表等问题大量存在,会计信息失真。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一些民营企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同时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跟不上科学管理的需要。
2、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建立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企业的管理事务由老板说了算,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3、会计电算化运用水平较低。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分析。
二、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管理理念及方法双重因素造成的,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通常较小,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资金运作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民营企业市场融资资信,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和基本的一环。
2、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及时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
3、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准确处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利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民营企业负责人提供良好的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财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的财务管理认识水平,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
2、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有效配合,杜绝用流动资金购买不动产的行为,规避资金周转风险。其次,建立赊销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款管理办法,加强对赊销客户信用的调研评定,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建立存货管理控制制度,加强存货管理,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有效地利用资金。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定期检查盘点财产,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4、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执业素质
1、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建立单位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
2、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的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中介机构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中的作用,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执行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5、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
6、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会计监督。目前,财政、税务部门的督导还不到位。外部监督的弱化和缺位给民营企业造假账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因此应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税务、审计、工商、统计、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立体化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检查的联动和共享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讲诚信,有效地解决两套账、多套表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创建和维护良好的会计环境。
三、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支撑则是会计核算。民营企业要切实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理性认识,逐步建立现代的财务管理制度,从大处着眼,从基础起步,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以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留平.加强对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4(11).
2、颜宁生.论私营企业会计控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4).
篇7
先说“3”。
1.消除重复纳税
从国际上看,大家都反对重复纳税,各国以及各国之间,也都在修改、完善税收政策以消除重复纳税,但问题
是,经营现实中总是存在重复纳税。比如在我国,就存在重复纳税的死角。归结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企业由于交易方式存在问题导致重复纳税;二是国家税收政策确实导致了重复纳税。例如,自然人股东从企业所得税后获得的利润分红,税法规定还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就是税后税,显然是重复纳税。
纳税筹划的功能之一就是消除或减轻类似的重复纳税,试举两例来解决上述两类问题。
(1)运用三方合同消除重复纳税
这是我们给某建筑设计单位做的一个案例,筹划效果是:消除了60%的重复纳税。
该单位除了绘图,还搞些工程建设,同时也有承接大楼建设以及免费赠送图纸的业务。我们给这个单位做财务咨询时,曾到其业务部门访谈,就发现一个让他们也纳闷的问题:
承建一个锅炉房,合同总价款为1000万元,其中锅炉价格600万元。他们的实际收入是400万元,但要按1000万元纳税,缴纳的营业税为:
1000万元×3%=30(万元)
这600万元的锅炉款显然是重复纳税,但因为合同价款是1000万元,按照税法相关规定就应该如此纳税。
我就问他们:“这锅炉你们中间是否赚钱?”
“不赚。都是市场明白价。”
“既然不赚,你们这个合同签得就有问题。”
于是,我们修改了他们的交易模式:即签订三方合同。他们单位负责施工,合同价款为400万元;锅炉厂负责供应锅炉,合同价款为600万元。则他们应缴纳的营业税为:
400万元×3%=12(万元)
在锅炉厂缴纳的税金没有变化的前提条件下,施工企业的税负由30万元降低到12万元,降低率为60%,实属可观。
需要交代的是:建筑业的营业税是依据营业额和税率计算的,营业额是指建筑企业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收取价款,就不涉及税收。但现实中由于存在工程项目“转手”等现象,一些企业存在代收款项,这就产生了重复纳税。三方或多方合同的作用就是减少款项的周转。消除了代收款项,也就消除了重复纳税。
(2)精算奖金和分红能减轻重复纳税
这是我们给外地某一民营企业做的咨询项目,筹划效果是:减轻了20%以上的重复纳税。
税后利润给自然人分红再交纳个人所得税显然是重复纳税,但国家税收政策如此,政策不变,企业就应遵照执行,依法纳税。但我们如果把账算清楚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重复纳税。
我们都知道:奖金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按工资薪金纳税,有起征点扣除;分红是在企业所得税税后发放,按20%的税率纳税,无任何扣除。这里就有一个纳税均衡点:发多少奖金(χ)交纳的税(z)与发多少分红(y)交纳的税(z)是一样的。
找到了这个均衡点z,如果纳税额小于z,我们就发奖金,因为此时奖金的适用税率低于20%,若是分红就要按20%的税率纳税;如果纳税额大于z,我们就分红,因为分得再多,税率都是按20%计算,若是发奖金就要按大于20%的税率计算纳税。
找到了这个均衡点z的麻烦在于:奖金与工资要按月合并纳税,各个企业的工资水平又有差别,就是一个企业的不同股东,工资也有差别,所以这个均衡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奖金在税前列支,能减轻企业所得税,若是分红就产生不了抵税作用。这又是一个要考虑的比较因素。
我们曾给外地一家民营企业做过一个咨询项目。这个企业的基本情况是:有七个股东,全部是私人股份,董事长是大股东;在企业就职的股东们每月拿一份工资,没有奖金,但享受年终分红;有偷逃个人所得税的现象(比如让股东用发票来冲分红款逃税等)。
这个企业还有上市的雄心壮志,但就目前的财务状况看显然不够格。老板也有担忧,虽然想治理但又觉得无从下手。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如下咨询建议:要消除税收风险,就必须停止股东们偷逃个人所得税的行为。建议股东们与其他员工一样,享受奖金的待遇,把部分分红转化为奖金(新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奖金可以进税前,对企业更有利);为了与企业全年效益挂钩,奖金可以先提取不发放,年终统一核算后再确定实际发放额。
按照我们的建议,这个企业在消除税收风险的同时,减轻了20%多的重复纳税,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在对待奖金和分红的问题上,要让财务人员算一算,如何发放更合算,做到一举两得,既减轻税负又没有风险。
2.减轻高额税负
造成企业高额税负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因为企业不熟悉税法,把不该交纳的税糊涂地交了,造成高额税负;二是因为企业把适用不同税率的业务混合在一起,不加区别,把本来适用低税率的业务按高税率纳税了,也造成了高额税负。
纳税筹划的第二个功能就是减轻高额税负,试举两例:
(1)分别签订租赁合同减轻高额税负
这是我们给某国有企业做的案例,筹划效果是:减轻35.29%的高额税负。
企业租赁大都涉及房屋租赁,例如出租车间、厂房,出租宾馆、门面房等,都和房屋有关。涉及房屋出租,就要按租金收入的12%交纳房产税。但这些出租内容又不仅仅是房屋,还有房屋内部或外部的一些设施,比如机器设备、办公家具、附属用品等。税法对这些设施不征收房产税。但是,如果这些设施与房屋不加区别地同时签在一张租赁合同上,那设施也要交纳房产税。很多企业的税负,就是这么糊涂地高上去的。
我们接触的某一国有企业,要把下属一家开工不足的工厂出租给一家民营企业。双方谈定厂房连同设备一年的租金是2000万元,然后签订了租赁合同。内容大致是:甲方同意将厂房连同设备租给乙方,乙方支付厂房和设备租金一年2000万元,签订合同后,乙方先付一半的租金,年底再付另一半租金。
按照这个将厂房连同设备一起出租的合同,甲方要缴纳的房产税为2000×12%=240(万元),缴纳营业税为2000×5%=100(万元),合计为340万元。也就是说,依据这个合同,机器设备也交纳了12%的房产税,这有点冤。
出租工厂的第一年,这个企业老老实实地交纳了340万元的税款。但在第二年――找我们咨询之后,他们的出租合同就“相见恨晚”地改变了:把一个租赁合同改变为两个租赁合同――厂房租赁合同与设备租赁合同。内容大致是:甲方以每年1000万元的租金出租厂房,以每年1000万元的租金出租设备。
虽然两项租金合计仍为2000万元,但最终因设备出租不涉及12%的房产税,纳税总额因合同改变随之发生明显改变:甲方出租厂房缴纳的房产税为1000× 12%= 120(万元);设备出租不涉及房产税即节约了120万元;缴纳的100万元营业税不变。这样甲方总体纳税就从340万元减少到220万元,税负减轻了35.29%。
对于征收的特殊税种,我们在交易时,应当充分了解税法规定,把不涉及该特殊税种的内容分开,就能减轻税负。很多企业,例如出租厂房的、出租宾馆的、出租门面房的,在熟悉税法规定后,都如此分签了租赁合同,且受益非浅。
(2)业务分开经营减轻高额税负
这是我们给北京某民营企业做的案例,筹划效果是:让公司减轻40.94%的税负。
业务分开经营,就是把适用低税率的业务从高税率业务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公司,按适应的低税率纳税,从而减轻高额税负。
我们曾给中关村某科技公司做过类似咨询。该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既销售科技含量高的电子设备,同时又为客户提供常年技术指导和咨询业务。销售电子设备的收入要按17%的税率交纳增值税,技术指导和咨询业务本来适用5%的营业税税率,但因与销售电子设备合在了一起,属于混合销售,因此也要按17%的税率交纳增值税。
当时,该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如下:全年实现不含税销售额2000万元,取得技术咨询收入800万元;全年取得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金是270万元。当年公司的纳税总额为186.24万元,具体如下:
销售电子设备应该缴纳的税金=2 000×17%-270=70(万元)
技术咨询收入应该缴纳的税金=800÷(1+17%)×17%-0=116.24(万元)
这个公司仅增值税的税负就达到7%(纳税额÷收入额)。这种纳税负担明显过重。
我们的咨询建议是:把适用5%的低税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分离出来,另外设立一家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专门负责客户的常年技术指导和咨询业务,办理地方税务登记,向客户开具服务业发票,向地税局申报缴纳营业税,使服务收入真正享受到5%的营业税税率。
成立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后,需要交纳的税金是:
销售电子设备缴纳的增值税为:2 000×17%―270=70(万元)
新成立的技术咨询公司缴纳交营业税为:800×5%=40(万元)
合计纳税110万元,减轻税负76.24万元(186.24万元―110万元),税负减轻率为40.94%。这个效益有时是经营活动也难以达到的。
3.用足优惠政策
一些企业不知道“用足优惠政策”、合法获得税收效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一些企业(小型民营企业居多)压根就不知道国家有哪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或者根本不关心国家的税收政策;二是一些企业知道国家有税收优惠政策,但不清楚如何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合法获利。于是,为了少交税,一些企业就选择了胡来,用违法乱纪的方式冒险偷逃国家的税款,很多企业因此存在很大的涉税风险,而这些风险随着国家税收监管制度的完善,迟早会爆发。
我们认为,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不仅要应用,而且应该用足,也就是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法地节约纳税成本,合法地为企业、为员工谋福利。
纳税筹划第三个实用的功能就是引导企业用足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试举两个案例:
(1)年终奖发整数就用足了国税发[2005]9号文件
这是我们给某央企做的案例,筹划效果是:整体节约了18万元的个人所得税。
依据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年终奖按发放额除以12个月来确定适应税率,那么发放多少就必须引起企业足够的注意。因为多发1元钱,就可能多交几百元、几千元甚至是几万元的个人所得税。
某企业要发年终奖,有的员工奖金很高,个人所得税也高得“让人哆嗦”。企业就咨询我们,目的也很直白:少交税。我们就举例给财务人员讲解:
张某获得年终奖6000元,李某获得年终奖6001元。两人的适应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
张某的年终奖6000元除以12个月等于500元,适应税率为5%,没有速算扣除数。张某应纳税额=6000×5%=300(元)
李某的年终奖6001元除以12个月等于500.08元,适应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元。李某应纳税额=6001元×10%-25=575.1(元)
因为多领1元年终奖,李某除以12后超过500元,就适用10%的税率,比张某多交275.1元的个人所得税。
再例如,张某获得年终奖240000元,除以12后,适用税率为20%,李某获得年终奖240001元,除以12后,适用税率为25%。那么,因为多领1元年终奖,李某比张某多交11 000.25元的个人所得税。
所以,在发放年终奖时,要对照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考虑除以12个月份,确定发放额,最好发足额的整数,也就是正好除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比如6000元(适用税率为5%),24000元(适用税率为10%),60000元(适用税率为15%),240000元(适用税率为20%),480000元(适用税率为25%),720000元(适用税率为30%),960000元(适用税率为35%),1200000元(适用税率为40%)。千万不要多发那1元钱甚至是6分钱,因为这6分钱除以12后,仍然可以进位成1分钱,这1分钱可以让你的年终奖的适应税率提高5%。这1分钱在理论上称为临界点。
他们的财务人员高兴地说:是不是发整数?
我说:对!是发适合各档税率的整数。也就是注意临界点,这样,就用足了税收优惠政策。
后来,这个企业节约了18万元的个人所得税。
依据目前我们的国情,积极主动纳税的企业不多,都想尽量地少交税。但关键是少交的方式要合法,不然就要承担税收风险。而合法地少交税的方式之一,就是用足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2)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也就用足了税收优惠政策
这是我们给云南某糖厂做的案例,筹划结果是:员工不用纳税了。
我们给云南这个“夕阳西下”的糖厂做企业发展战略(包括上市)时,下厂区做调研,为当地的物价水平之低大发感慨:10元钱,三个人可以吃一顿有四个炒菜的午饭(米饭随便吃,不要钱),还能喝一瓶苞谷酒(高度白酒)。也正是这低物价和当地淳朴的人们,触动了我们,想顺便为糖厂的员工做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糖厂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属于季节性生产企业,一年只有四个月生产期间,生产期间三班倒,忙得没日没夜,职工平均工资为3400元/月;其余八个月,职工没事干,每月发300元低薪。当时当地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是1400元。
糖厂代扣个人所得税的情况是这样的:
生产期间,企业每位职工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为:
(3 400-1 400)×10%-25=175(元)
四个月每人应纳个人所得税共175×4=700(元)。
其余八个月领取的300元因不到起征点,不纳税。
其实这样代扣职工个人所得税是没有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明文规定: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可以采取年薪制,也就是把一年的收入平均到12个月计算交纳个人所得税(一般是按上年工资水平预交当年每月的个人所得税)。糖厂的财务经理整天喝得东倒西歪的,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优惠政策。
于是,我们建议他们实行年薪制,节约员工的个人所得税。按照我们的设计,员工的纳税情况是这样的:
每月平均工资=(3400×4+300×8)÷12=1333.33(元)
没有达到1400元的起征点,不纳税。为此,在新的年度,我们为糖厂员工每人每年平均节约个人所得税700元。这个金额,在当地可供几个孩子念书。
纳税筹划上述三个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的“无知”问题――包括对国家税法的无知和对纳税筹划技能的无知。企业有知,肯定就有畏了;企业有畏,我们就可以转到下一个话题了:纳税筹划防范税收风险的功能,即“3+1”当中的“1”。
防范税收风险是纳税筹划的综合功能,也是依附前三个功能的一个功能。他们的关系是:没有“3”的功能,就没有“1”的功能;“3”功能发挥作用了,“1”这个功能就自然发挥作用。
依据我国企业目前的纳税现状,我们认为:企业的风险除了来自市场经营外,还来自税收。因为很多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蛮干”的行为,尤其是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偷逃税款的现象经常发生。在税收控制越来越严的环境中,特别是2008年新税法实施后,内资企业税率降低,税务稽查力度肯定加强,这些企业就存在很大的税收风险。
企业在追求减轻税负的同时,又要防范税收风险,就必须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防范税收风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促进企业改变偷逃税款的恶习
偷逃国家税款是一个恶习,这个恶习也是企业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的一个“适龄现象”,就像我们小时候流鼻涕或吃手指头。但企业在走向“壮年”的过程中,就必须逐步改掉这些恶习。没有哪个偷逃税款的企业能够做得长久,倒有不少企业因偷逃税款而被罚、遭受重创甚至夭折。逃了点税,却葬送了企业的前程,这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划不来的。
正如一个问题少年,没有关爱和引导就会走向邪道一样,一些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在与国家进行税收博弈时,没有合法获利的指引,也会采取非法手段。推广纳税筹划,给企业获得税收效益指出一条合法道路,就能把那些走邪道的企业拉过来,促进企业改掉偷逃税款的恶习,健康成长。
我们曾通过分拆业务的方式,给一个高税负的高科技企业减轻了40%多的税负。企业老板有点激动地说:打死我也不会偷逃税款了!这样多踏实,税交得不多,公司承受得起,没有必要再做假了。现在就是举报检查,我也不怕。
这位老板的话道出这么个道理:有正道,没人愿意走邪道。企业亦然。
(2)促进企业学习税法
纳税筹划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要正确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就必须了解税法、熟悉税法或掌握税法。所以,纳税筹划能促进那些不关心国家税法的企业学习税法。
有例为证。2002年初春,我们第一次去云南某企业做咨询时,介绍了纳税筹划、合法获利的概念;相隔十几天,我们再到那个企业,他们已经成立了税务科,专门负责收集税收资料,熟悉、领会,为企业所用。
看得出,如果是合法获利,哪个企业都会积极主动。
篇8
「关 键 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问题;解决途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资本、经营规模迅速崛起,据统计,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4%.它们不仅在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中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渗透到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等市政项目和科教、信息等新兴领域,正在成为这些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民营企业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远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具有广泛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和长期性。
一、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职责规定得非常清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加压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低。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则具体表现为不按《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不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编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存在帐证、帐帐、帐实不符现象;不按规定办理会计人员工作交接;不按规定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不按规定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销毁等等。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失灵,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有的民营企业从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还同时受聘于两家或多家企业,会计核算流于粗放,无法有效地开展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4、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5、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
6、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国有改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两套帐、多套表,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空白或混乱。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措施
1、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二要以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基础工作扎实、作风严细、高素质、高效率的财会队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工作,加大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公平的高级会计人才考评和培养机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广大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管理型、廉洁型”的会计人才,为民营企业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从民营企业本身来说,民营企业规模越膨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就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受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引起的;从企业外部来看,也没有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执行不力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因而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应加强对《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所有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一环。二是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三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处理好一切会计业务,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潜增效,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为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优化配置会计资源,充分发挥记帐的优势。根据《会计法》、税法和记帐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应该建帐建制而达不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民营企业,一律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记帐。同时,记帐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大力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决策面临的风险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评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进而提高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学制定各项定额,全面加强预算管理,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向企业管理要效益。
5、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力度,以解决会计电算化水平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政部门应注重发挥好民营企业与财务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会计核算特别是财务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水平。
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措施
我国民营经济日益壮大,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经济支撑力量,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各种法律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管理、市场、人力、模式等各类发展瓶颈的制约。其中财务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使得民营经济管理薄弱,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资料的真实全面反映经济行为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大部分民营企业难以做到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等会计核算基本规范,加之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正规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这些都导致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不清,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财务管理意识不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足,在观念和思想上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企业管理人员大部分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重点关注范围,缺乏科学性、制度性和连续性,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资源优化配置、投融资筹划等现代财务管理思想。
三是会计核算薄弱。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建立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因是应对税务部门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记账报税,忽略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其他重要作用,例如,对现金管理不够,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对现金流量核算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压力增大,资金周转困难。
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贯穿在民营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的产、进、销等个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核算和控制。因此,民营企业为社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财务管理中因多种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建立产权清晰、产权分离、任人唯贤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通过量化核算,明确企业产权人产权与职责,实现权责对称平衡。改善企业管理层组成,吸引社会贤才进入公司管理层,杜绝公司决策“一言堂”,逐步减少产权所有者在执行层的比例,让产权人逐渐向公司战略管理转变。建立有效的人才吸纳、激励和约束机制,任人唯贤,拓宽企业人才能力素质提升渠道,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积累,努力促进企业不断增值。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注意收集和研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政策赋予权利,采取合理方法和节税措施,降低私营对策税负,加强企业发展后劲。
2.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专业人才队伍。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学习财务会计知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支持和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支持财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对会计人员进行适时知识更新,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促进会计队伍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强化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按制度办事,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内部控制,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为财务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独立开展内审工作。要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成本目标责任。
3.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严格落实已出台各项制度政策。从国家层面行,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各级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将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要细化监管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民营企业不法会计行为处理处罚力度,要增加民营企业不法行为成本,确保民营企业会计真实完整,财务管理规范。
4.加快转型,科学布局,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财务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创新、改进服务、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将粗放型外延式扩大生产转变为集约型内涵式扩大生产。强化资本布局,分散投资风险,拓展融资渠道,推进组织创新,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和战略手段多元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力,科学确定企业规模,确保企业规模与资本实力对称,避免负债过多,实施正确的利润分配战略,不断增加资本积累,促进扩大生产。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只有合理的利用财务管理成果,才能实现企业利润与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民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多管齐下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交易行为与模式的复杂性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涉税行为风险性的提高。由于税务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如不及时规避或防范,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与持久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针对涉税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运营流程,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减小企业税务风险。
关键词 内部控制税务风险防范
一、 引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
(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的基本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但现代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不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对于企业涉税行为而言,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统称为税务风险。由于税收征纳行为的单向性与涉税主体的不对等性,税务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传统的含义,所谓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经济业务导致纳税行为不准确,会导致企业多缴税或少缴税,对企业的经济结果反映不利。其二,由于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税务行为具有永久的追缴权,因此,税务风险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这也是税务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更加特殊的地方。
(二)企业税务风险需要引起重视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交易行为和模式越来越细化,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也越来越复杂,税务机关的征管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各种涉税事项深深地嵌入企业行为的各个环节,企业税务问题越来越多变,并已成为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税制规则的完善与企业纳税意识的增强,企业税务风险已经受到了税务主管部门的重视。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了首批占我国企业税收20%左右的企业(集团)为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占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我国首次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正式下发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反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因此,企业严格执行税法的相关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判断,以尽量减小税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二、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是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
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经营,实现生产和再生产。因此,涉税行为是经营行为的后果之一。由于企业对于税法及相关政策缺乏深入理解,有可能导致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税负,或者由于不了解新的政策变化,对于应纳税的事项却没有纳税,造成了漏税的风险。如税法规定,折扣或者折让必须开具在一张发票上,才可以减少应税收入,而部分企业却在制度上可能作出了相反的规定,但又按扣减后的金额计算税金,这样就形成了税务风险。又如业务部门、员工签合同、办业务时也不考虑纳税因素;而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企业中,在拿地时只考虑了土地出让金,却没有考虑到土地“招拍挂”后过户时的契税、印花税,开发过程中每年都要缴纳的土地使用税等等,预期没有考虑到这些税负成本,使得预算中的开发成本超支,造成资金吃紧,部分企业只好推迟申报相关税款,客观上形成了滞纳。
(二) 企业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是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税务事项在企业中往往由财务部门办理,经营行为转换为纳税行为往往通过财务行为来衔接。如果企业财务人员对于经营行为误判,或者财务行为本身就存在着不规范之处,则会直接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如:某企业将津贴、交通补贴等让员工以报销的名义找票冲抵,逃避个税;现行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应按实际发生额的60%及销售收入的5‰孰低在税前抵扣,超过者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但往往某些涉税经办人掌握不清,以为满足收入比例条件就可全额扣除,这就给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或者企业实现收入不按规定入账,人为调节纳税时间;对于视同销售有意无意不按规定处理,偷逃所得税及增值税。此外,代扣代缴行为不规范也是财务行为导致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 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其他原因分析
企业是复杂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对于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而言,涉及到的经济事项复杂性与差别性都非常大,可能涉及到的税收法规也较多。在日常业务中,对于一些小税种,如合同印花税,不少企业都疏于管理,但往往被税务检查所发现,这就是由于不重视所导致的税务风险。此外,不恰当的纳税筹划行为也可能导致税务风险。税务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 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特别是某些企业管理者过于偏好“筹划”,甚至相信通过人脉关系解决纳税问题,企业就只能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而盲目进行“税务筹划”, 其结果可能往往事与愿违。
三、 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举措
根据美国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五个大的方面。笔者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税务风险是能够得到防范与减小的。
(一)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与控制活动的前提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与价值流转的空间界定。如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组织结构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要做好企业纳税工作及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在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与经营计划中,关注种种可能的风险包括税务风险,并通过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来保证涉税行为规范、高效,以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问题。其次,要通过税务部门、税务顾问的共同工作,按照《指引》的要求,对企业的重大税务问题、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确认。具体来说,企业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配置机构与人员,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明细指引。一方面,企业应在管理层、事业部等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或将纳税事项进行外包;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考虑引入纳税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参照“指引”,结合自身业务与管理架构,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二)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除价值流转外,还存在着信息流转。税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之一,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中,要考虑纳税信息的流动性与途径,引起相关关键岗位的重视,以便采取措施。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基础税务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收集相关的税收法规并定期更新,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处理流程符合最新的税法规定。其次,要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经常就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业务或事项进行交流。
(三) 在内部监督中引入税收风险防范机制是其重要保障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又一重要方面,对于纳税风险而言,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涉税自查等进行预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时,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格外关注,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在具体操作上,企业既可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也可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四) 加强涉税风险评估,强化企业风险控制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控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就税务风险防范而言,其侧重点应在于过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与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体制等。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税务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整体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可接受风险水平。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范围,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根据澳大利亚国税局(简称ATO)对风险管理运用于税收管理的尝试可以证明,企业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是完全可行的。
四、 结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税收价值,从而推动企业价值流转的良性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税务风险管理做得较好的企业,平均每年为企业多创造高达38%的利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手段,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防范与化解税务风险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推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直接的作用是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琳.浅谈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交通财会.2009.10.
- 上一篇: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 下一篇:民法典宣传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