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新生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新学期学习计划一】
新学期初始,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新生活意味着新开始,新开始象征着新的挑战。作为学生,我一直秉着“不断进步”的宗旨,在新学期我有以下学习计划:
一、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 明确自己即将面对的专业先充分了解它.
二、积极认真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到主题突出,色彩鲜明,同时广纳各方意见,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注重学生会部门之间的宣传交流工作,互相沟通。
四、积极配合我院内部其它部门的工作,以及我院学生会的工作,共同努力,全力以赴。不管是生活,学习,思想,人际关系,工作等等,都要全面发展。
第一学期是我的摸索阶段,现在是我的实施阶段,我要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来指定这学期的学习计划.
首先,我要在学生会中磨炼自己,并且可以充实自己的课外生活.
其次,我要在社会上寻找机会,找一些我能干的工作,来丰富自己的入社的能力.
第三,广交朋友,寻找机遇。
第四,学习还是挺重要的,合理安排自己的自习时间.
第五,不管今年有什么活动,我只要能参加的,尽量参加。
第六,生活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
第七,认真抓住每一次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尽量发挥.
第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能舍得和放弃的,我都不会太在意,细节成就成功.
第九,努力的完成每项任务,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认真的对待,命运是可以靠自己争取的.
第十,活出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对自己做全面详细的分解,争取在毕业之前,合理利用学校的天时、地利、人杰,在学校多考一些证件,丰富自己的人生空白。
第十一,学会自定目标与计划,有了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有了计划才能合理规划,才会有奋斗的激情。
第十二,20XX年一起加油吧!
【大学生新学期学习计划二】
一:主要目标
争取获得优良成绩,能切实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常识。增加文化素养,提升自身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勤奋的学风。做学习计划来自我敦促,自我勉励。
二:具体安排
1. 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在老师上完一章的内容后,能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
2. 每周抽一天时间早起背诵英语课文。
3. 每周坚持到校晚自习
4. 坚持去校图书馆借书阅书,坚持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并且做好读书笔记。
5. 对于课程知识,要多想多问,并且把其中有收货的部分记入笔记之中。
6. 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清算,反思自己这个月是否达成了学习计划,有哪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个月要注意改进。
7. 订阅英语辅导报,自学报纸上出现的一些英语单词,并且完成报纸上的练习题。
8. 身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坚持在平时多写一些练笔。
篇2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教育 内容和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全面认识自己、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在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和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还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维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模式所限,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了“进入大学万事大吉”的思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个人空间无限放大,目标模糊,于是有了迷茫感。一方面,他们很想给自己定位,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路在哪儿,加之现实中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更加感到十分迷惘,心里有种空虚感,思想漂泊不定。为了逃避这种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寄托的苦闷,少数学生开始寻找精神刺激,如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赌博、看通宵录像、玩电子游戏、泡网吧、谈恋爱,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学习得过且过,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这种迷惘心理现象,虽然只在少数同学身上反映得比较突出,但它却像一种有毒气体,弥漫在空气中,腐蚀和影响着其他同学的思想。[1]
将职业生涯教育从进入大学初始就融入大学教育,及时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正确规划大学生活,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
2.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大学新生处于一个“目标缺失期”,没有新目标也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许多大学新生在学习上养成了“60分万岁”的思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甚至玩乐上,把大学生活的主次本末倒置。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们应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认真规划大学生活,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总体和分段目标,并结合目标制定总体学习和学期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初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任务、增加紧迫感,培养大学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
3.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跳槽现象十分频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理性的思考与规划,也反映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及时让大学新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增加大学新生的紧迫感,引导其针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目标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储备、社会实践活动、自身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准备,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打牢基础,推进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4.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有利辅助手段。
许多大学新生在高考报考学校及专业多是听从父母及老师的建议甚至“指挥”,而很多时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老师也并没有清楚了解过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未来就业行业等内容,而仅仅是依靠社会舆论、广告宣传、自身经验甚至仅仅是对专业名称的印象就盲目填报。还有部分学生在高考时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进入到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及专业进行学习,有部分学生对即将进入的大学生活有过高的期待,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想有一定落差,心理产生了强烈失落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在大学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大学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一般只通过辅导员宣讲的形式开展,存在职业生涯教育不够科学深入、受众范围不够广泛的问题。职业生涯必修课程的开设,应运用科学方法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结合所学专业教育。应通过课程学习,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2]
2.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思想教育。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应及时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灌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给大学新生造成紧迫感,帮助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新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营造优良学习风气和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3.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与学校生产实习工作相结合,组织部分大学新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调研活动,活动后形成文字、图像材料,乃至参观调查报告或论文,并组织参观大学生在所在班级或专业举办小型活动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将参观学习所得在同学中加以宣传。通过这种亲身参加活动,大学新生对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大学能力培养有更清晰的规划。而且,通过这种活动的组织,可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大学新生日后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乃至日后就业创造机会。
4.以校园活动培养整体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可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成功人士、已毕业校友等“过来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针对大一新生举办讲座、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各种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聆听教训、吸取经验,转化对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也可邀请部分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或生产实习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或新老生交流会,将其参加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活动的切身感受与其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讲经验,谈体会。
综上,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大学新生作为刚刚跨进大学象牙塔的年轻人,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问题,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未雨绸缪、主动规划人生的需要,也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迪球等.大学新生心理及行为探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2.Vol16,4.
[2]王昕.美国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教育探索,2007,7.(总第193期).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自主学习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79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he inherent consistency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should ensure that: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college projects, guide students to change the learning style and enhance interest in learning, change the educational ideas and create a learning atmospher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autonomous learning; incentive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类所掌握的文化翻天覆地的增长,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已不再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呼吁着学校改革管理制度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创新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独立思想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推进作用,独立思想又跟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密不可分,所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①但是,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自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多层面来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
1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1.1 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自主”、“创新”、“主动”等词语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通常是指学习者个体能在自身主动意识下自觉、主动、独立的学习,学习者主体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评价学习结果,能够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②固然,教师这一角色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应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1.2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1.2.1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信息大量增长,要处理、应用这些信息,学习本身成为一种需要,《学习的革命》一书即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中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同时终身教育的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③因此,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者的任务迫在眉睫。
1.2.2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从高校的三大任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中可以看出,教学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度模糊了高校改革者的眼睛,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低下,缺乏自主性和适切性。因此,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符合当下素质教育和时代教育的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2.3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个体发展的要求
首先,自主学习可以弥补个体学习的差异。有研究表明,自主学习策略能够解释近80%的成绩变异。④也就是说,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在成绩上追上80%的差距,自主性强的同学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我调节来提升学习成绩;其次,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学生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问题、挖掘知识,参与实践,逐步改变依赖教师控制、围绕课堂和书本的学习局面,更容易提升学生自身的潜力以及提高创新能力;最后,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个体走出校门之后,缺少了学校这种学习的氛围和动力,靠的只能是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1.3 大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3.1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刚性缺乏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自主学习的一个外在条件,它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营造学生“自主”的氛围。学分制作为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为学习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然而,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搞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名无实”,⑤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1.3.2 教师课堂教学注重内容传授忽略学习方法指导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接受性学习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将前人的成果内化为自已的知识,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是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一大原因。教师注重将书本上的知识或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单方面地传授到学生,而不清楚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1.3.3 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挖掘学习兴趣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势,难以认识到主动学习、基于信息、以多媒体为手段和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造成学习自主意识的缺乏和学习策略的单一。同时,部分学生因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兴趣,自主性不能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目标迷茫、策略不当、内容模糊等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作用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历史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⑥2006 年,教育部选取部分高校试点,开展了以在校大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工作。2007 年,教育部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范围,划拨专项资金,并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创新创业项目已在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展起来。仅2014年度而言,共有117 所部属高校和31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育部审核通过的高达25474 项。⑦且这数据是逐年上升。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作用的可行性分析
2.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政策需要
大创项目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中,通过对项目的落实,使大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学习到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在训练计划项目中,要求大学生自己来选择项目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询、分析、整理,以及团队合作、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的过程,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在项目开始到完成全过程当中,使大学生能在实践当中,培养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2.2 自主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才能达到。因为创新不是模仿,不是被动的学习,尽管每个个体都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向谁学等这些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依靠学生这个体自主解决,教师只能起到基础性的教育引导作用。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好大创项目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政策
我校于2012年出台了《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指导“大创项目”的实施。管理办法中从不同的层面制定了激励政策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总体而言,效果显著,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逐年增加,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校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政策息息相关。
2.3.1 学生层面
参与项目的学生立项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可以按照《韶关学院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试行)》(韶学院〔2011〕164号)认定创新学分,在各类评奖评优时获得相应加分。国家项目负责人8学分,成员4 学分;省级项目负责人6 学分,成员3 学分; 校级项目负责人2学分,成员1 学分。对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项目组负责人) 提出申请,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经学院审查,且认定该项目与负责人所学专业相关,学校批准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继续进行;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可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
2.3.2 教师层面
对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学校根据《韶关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其教学工作量,并依据《韶关学院教研积分计算及奖励办法》计算教研积分和给予积分奖励。鉴于近两年部分项目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存在“重立项、轻结项”的现象。我校于2014年对教科研积分奖励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立项分20”改为“立项分10,结项分10”,以此来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保证学生项目的过程监督和项目的质量。
2.3.3 学院层面
在《韶关学院二级学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立项建设的学生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创业实践项目每项加6分,创业训练项目每项加5分,创新训练项目每项加4分。这也极大地激励了各二级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视,从立项、研究过程及结项各方面均加大投入,从而保证了项目的质量。
2.4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机制
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实施在于创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结果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能否被学生所接受,还取决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操作机制。
2.4.1 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主体
大创项目的实施原则为“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⑧大创项目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67页)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来开展调查,撰写报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整个项目的进程主要是起着指导的作用,教师不能将学生大创项目的实施变成自身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这样会剥夺了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性,只有承认学生是大创项目的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4.2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强的现状,在大创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要鼓励创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从“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向“探索问题”和“学生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定目标、找资料、撰写报告,慢慢地学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挖掘自身的学习兴趣点,找准方面,为以后人生方向奠定基础。
2.4.3 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渗透到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因此,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也不能仅仅是理论性的知识,而更多地应该是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大创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在教学、管理及服务各层面上多开展一些自主学习项目,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建设”(GDJG20141233)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郑金洲.自主学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② 吴希红.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35.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④ 张勇,潘素萍.齐莫曼的自主学习模型理论与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48.
⑤ 李志宏.美国、日本、中国学分制之比较及完善我国学分制的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1994(4):11.
⑥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 /OL].
篇4
一 教育见习中.在开学的第一周中,我并不急于去上课,首先听指导老师上两次课,从他的上课过程中对所上班级作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对以后自己上课打好基础.
二 课堂教学实习中,天气是变化无常的,作为我们实习来说不可能完全在室外上素科课.所以,我们应准备好上室内课的理论教案.从学知识,锻炼的角度来说,上理论课更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通过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善.
三 见习班主任,这是我们在实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教师,并不指他能教好学生,在班主任工作这一方面也应有他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管理能力.
四 运动队的训练.首先,通过见习,看指导老师如何带训练队,从他的训练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月训练计划.其次,指导老师看课,自己带队训练,在各个方面,让指导老师指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进.最后,在自己带训练的过程中逐渐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五 组织课间操,是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作息安排,有的要出早操,课间操或者是做眼保健操,它主要是体现一名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口哨的运用.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1-0108-05
“生态学”(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General Morphology》中提出,它以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原理为研究对象。生态学强调生态平衡,也即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随着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尝试将教育置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研究教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随着教育生态学对教育环境、课堂环境等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将教育生态学研究内容转向课程研究,尤其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上来,逐步形成了一种后现代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趋势。
引申至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以“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和教学环境‘生态化’”[2]为特征的“后大学英语”时代,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戈玲等认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个性化、层次化、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基础,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是有效实现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模式。[3]21-25这些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生态学问题也因此受到关注。
一、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大学英语课程,也就是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考察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如失调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外语教学生态的特征和功能及其演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4]209-210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失衡现象及其成因出发,探讨如何构建立体、平衡的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 “最适度性”失衡
依据生态学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超过这个最适度的区间,个体发展将受到负面影响。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生命个体不同,可发展的空间不同,对相同环境因子的耐受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者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为个体发展提供最适度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因子,促进个体健康发展。而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持续增加,使得教学资源短缺、师资紧张等问题愈发突出,导致了教学规模与教学资源的失衡。为此,许多高校不得不扩大班级规模,采用大班教学模式,这违背了教育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因为班级人数过多意味着班级内部个体间的差异扩大,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为保证教学效果,大班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许多教师受限于教学理念或信息技术熟练程度,仅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未能从本质上变革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光盘+课件+鼠标”模式,改变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这也导致了大班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语言知识的单向、线性输入为主,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和情感的多元互动,无法开展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影响到其作为生命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章木林,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二)“整体性”失衡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系统不是静态、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联系、开放、发展的整体,课程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应通过物质和信息的持续输入和输出发生联系,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反观大学英语教学“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缓解上述教学资源和师资紧张的压力。改革尝试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转移到自主学习中心,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5],原因在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尚缺乏自主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独立的学习风格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另一方面,许多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没有教师指导的上机学习,忽略了自身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和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设计、指导和监督。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演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上计算机自主学习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机械叠加,学生自主学习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面授环节,学生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环节,两者之间缺乏生态学所强调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致使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处于分化状态,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违背了教育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也有悖于《课程要求》中所提出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6]的精神,无法解决高校师资紧张这一实际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多样性”失衡
根据生态学主导性原则,生物系统必须有优势物种或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健康的发展;根据多样性原则,生物系统必须有多元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可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英语存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多样性”失衡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英语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导向使学生多以通过各类标准化考试为目标,教学过程以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加上中国外语教学一直是在一种封闭式的花盆环境下进行的,缺少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使学生提高的是应试成绩,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并未提高,“花盆效应”明显,导致了教学目标“多样性”失衡。
从课程设置看,尽管《课程要求》强调各高校应设计出各自的包括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非“211工程”院校没有开设或只开设了4门及以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7]绝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一直以EGP课程为主,课程结构方面存在“多样性失衡”。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这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导致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失衡。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设计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生态学基本原则,旨在将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为一个可自我调节、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分化的机械系统。生态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贯穿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的构成范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构成范式“3+1”
传统的外语课程构成范式可总结为“2+1”模式,即“理论、方法+教材”模式[4]38,具体说就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传统纸质教材中,纸质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外语教学领域,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教师讲授传统教材获取信息、学习英语,而是更多地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移动网络等渠道接受语言输入,开展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发新一代的立体化教材,将课程构成范式从传统的“2+1”模式转变为“3+1”模式,即“理论、方法、技术+立体化教材”模式,具体说就是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体现于立体化教材之中。
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是生态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立体化教材强调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创设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和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打破课本为学生获取知识唯一来源的局限,进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促进“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情景化协作学习的开展。因此,立体化教材实质上是一个多形式、多载体的综合性外语教学系统,包含纸质课本、多媒体光盘和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三个最基本要素。其中课本是根本,光盘是补充,学习平台是延伸,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必要时又可相互转换,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立体的、生态化的教材体系。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应包含网络版教材、教学管理平台和网络资源库等内容。其中网络版教材的内容应与纸质课本相关,但又不能是纸质课本或光盘的翻版,而是纸质课本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管理平台应具备易于操作、个性化、交互性等特征,要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反思学习结果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个性化监督和管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辅导答疑、实时交流等功能,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平台。资源库应是开放性的,应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充实资源库,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模式“1+1+X”
《课程要求》所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此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及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变成课堂面授和自主学习的机械叠加,导致两者处于分化和失衡态势。为此,教师需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3+1”课程范式基础上,既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要改变当前面授教学与自主学习分离的局面,实施“1+1+X”教学模式。
“1+1+X” 教学模式不同于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与基于课堂的面授教学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传统面授教学、机房自主学习以及其他延伸场所和环境下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整合(integrating)或者混合(blending),其实质是整合式混合教学模式(integrated blending teaching)。“1+1+X”既可理解为“教室+机房+其他延伸场景”,也可理解为“学生+教师+其他各种教学要素”。教学场景的无限延伸以及教学要素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导致“失衡”现象的出现。因此, “1+1+X”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意观察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失衡现象,适时加以调节,以达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平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和互联网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主题式或项目式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式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监督、管理、指导和评价。
“1+1+X”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面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答疑以及对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等方面。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到机房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同一级别、同一内容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单元学习,而是同时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基于个性化的学生自由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立体化教材系统中调用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如不同级别的教材、内容丰富的资源库、英语学习网站等课外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大班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小组学习,小组内部强调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小组之间形成差异、诱发竞争、促进发展,同时有助于缓解课堂生态主体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失衡,实现课堂人口密度的生态平衡。这种“整合式混合教学”将自主学习和面授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8],形成一种“计算机+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下学习+课上展示”、“个性化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所产生的边缘效应,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三)课程结构“1+X”
尽管蔡基刚等认为大学英语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9],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考虑,还是从大学英语教师的ESP教学能力考虑,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尚需时日。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注意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保证课程和学分的合理结构,在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辅之以一定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在“3+1”课程范式以及“1+1+X”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可实行“1+X”课程结构模式。其中“1”是EGP课程,多为必修课程,是基础和起点;“X”是EGE和ESP课程,多为选修课程,体现着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特征。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水平,灵活安排各类课程的学期和学分,构建“EGP必修课程+EGE/ESP选修课程”的“后大学英语时代”的多元生态化校本课程体系。
韩戈玲等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强调把计算机信息技术融于课程设置,实施特色教学,力求避免“千课一面”。[3]24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作用并非局限于教学层面,它对课程设置的深层次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EGE、ESP课程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为在“1+1+X”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EGP课程内容可逐步转移到自主学习中心,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教学则以EGE或ESP教学为主、EGP教学为辅。在此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步由EGP混合教学过渡到“EGP+ESP/EGE”混合教学,进而为“1+X”课程结构中的“X”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得到同步提高。
(四)评价体系“3+X”
《课程要求》指出,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对此,许多学校将其理解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评价模式,以标准化考试生成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评价主体单一、主观性强、缺乏对教学的反馈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生命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应构建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抛弃过去只注重甄选功能的教学评价,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构建 “3+X” 生态化、促学性评价体系。“3”表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X”表示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自主学习参与程度、情感和动机等内容的全方位评价,也包括标准化考试、档案袋、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评价方式的结合。
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是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参与评价是实现其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反思、沟通的过程,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评估主体,其角色是多方面的。首先,信息技术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测评。相比于传统的测试,机测效率更高、更易于组织、结果更为直观,能在增加测评频率的同时缓解教师的压力,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教师还可依据机测结果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更好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正面反拨和激励作用。其次,信息技术参与评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为评价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和接受评价,评价结果信度更高。此外,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记载以及上述多元评价方式所生成的评价信息的存储提供了极佳的载体,便于师生随时调取,作为对学生评估和对教学反思的依据。
三、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教师是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也是大学英语课程系统主导性的生态因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的成败。改革带来了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适应改革的形势,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型的教师。首先,教师需及时转变自身观念和角色,提高自身对“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认知、适应和实践能力,由原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生态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整合的策划者,自主学习的监督者和检测者。其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需从整合的角度提高自身将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相结合的素质,也即“信息—教学”素养[4]161,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再次,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强调课程设置逐步由EGP向ESP过渡,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从大学英语EGP教师过渡到ESP教师,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生态位,也即生存问题。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开展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教学”素养的培训、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使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也即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进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新型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4]8。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将是今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整合就不能局限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层面,或仅仅着重于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选择,而应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层面的整合,通过整合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唯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重新进入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4-26.
[2] 陈坚林, 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 外语电化教学, 2008(1):3-8.
[3] 韩戈玲, 董娟. 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 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20.
[6] 顾世民. 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11): 59-65.
[7] 王守仁,王海啸.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4-17.
篇6
关键词:毕业实习;心理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7-02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实习期相对较长、工作重复、单调,再加上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情况了解太少,缺乏工作经验等因素,很多大学生很难适应实习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无疑增加了学校、企业对实习管理的难度,导致实习效率降低。鉴于此,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加强实习制度建设、强化惩处力度等措施,但最终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习管理难、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实习阶段都希望能拥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对于如何减压,大多数学生基本都处在无意识或茫然状态,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一旦进入实习单位,相关管理者对学生实习的适应性不太了解,对其心理变化研究不够,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和心理沟通,尤其是心理辅导与干预不够。毕业实习过程中一个好的心态不但可以促进实习顺利的完成,还能使学校和实习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平衡并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提高实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熟练和提升。因此,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在辅导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在不同的实习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变化,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促使每个实习生都能以一种热情、积极、充满活力的心理投入到毕业实习中去,进而为毕业实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大学生毕业实习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1.毕业实习初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实习情绪极容易波动。首先,一些大学生在家里一直是处在父母的宠爱之中,没吃过苦,而在学校里所从事的主要是脑力劳动,故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来到企业实习后不仅要承受相关的体力劳动,还要受到企业有关制度的约束,很多实习生因一时不能适应这样的劳动强度而出现消极怠工,易导致实习状态发生偏离。其次,学生进入企业后,所扮演的角色也由学校时的学生、受教育者、受关爱的位置迅速转变为员工、成人,但不少学生依然把自己定位为“100﹪的学生”,由于没有转变自己在新环境中的角色,没有形成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机制,导致产生了角色障碍,惧怕自己做不好各种事情,即使很认真地工作,还是会出错,为此,呈现出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多数企业在对实习生所表现出的错误现象常采取训斥或不耐烦的态度,忽视了实习生在角色转变中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试期,最终致使实习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缺乏工作能力,从而丧失了对实习的热情和信心。
2.毕业实习中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在实习中期阶段,学生心理容易产生浮躁情绪,甚至对实习产生抵触心态。一方面,实习生的心态和行为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对实习环境逐渐熟悉,和企业员工也越来越了解,如果所在部门的职员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乐于助人、热情服务,在他们的影响下,实习生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勇敢面对,积极解决问题;相反,若所在部门的职员纪律散漫、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工作态度消极,则必会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心态,甚至会让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惑,无法继续坚持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目标和实习目标的错位不利于学生实习积极性的促进。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员流动频繁。作为企业来说,积极与学校联系,引进实习生,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并没有真正把实习生作为企业储备人才来加强培养;再者,企业以赢利为目的,需要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故要求保持员工(包括实习生)的岗位相对固定,不愿经常变动。而实习生则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为能充分接触并掌握不同岗位的实践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及科研能力,则希望企业尽可能地为其定期调换实习岗位。这种企业目标和实习目标的错位,导致实习过程中企业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下去,实习生新鲜感一过,如果企业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实习生就会逐渐不满足这种简单、重复的劳动,随着对实习的期望值不断提升,而又得不到满足,其实习热情和责任心就会明显下降,对这种频繁、机械、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实习的积极性。此时,若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挨批评、受委屈、待遇不合理等,都极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实习中断或流失,严重时则会出现集体混乱,给实习单位造成损失,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3.毕业实习后期的心理变化特点。毕业实习面临结束,学生会因为即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重返轻松愉悦的校园,并为很快就要毕业而感到兴奋,此时,实习生在思想上极容易麻痹大意,出现不遵守纪律等现象,甚至可能在岗位上造成重大事故。
二、针对实习生心理变化特点的有效管理措施
1.充分做好毕业实习前的动员工作。首先,由于实习前大学生对初入实习单位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及不适应等情况缺乏心理准备,而这些却都是造成实习中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心理调节和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解决学生实习适应问题与他们终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相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人生发展的深层意义上理解适应环境与超越环境的辩证关系。不论是在实习动员会上,还是在学科教育中,教师都应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目标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吃苦耐劳、一步步接近的过程,是意志磨练、能力提升的过程。让实习生明确自己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首先应该是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线技能和科研应用人才,且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其次,应加强企业实习情况介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穿插着介绍相关企业的实习情况,除了宣扬企业工作的优势外,也应将实习中可能遇到的灰色现象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理性地判断和处理。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业内成功人士或有代表性的实习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等来校开展专题教育讲座,畅谈他们的成功之路、曾经的实习心得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企业实习的挑战与难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做好相关心理准备。
2.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有些学校每年的实习单位都有很大的变动,表面上看好像是该校的学生深受各大企业的欢迎,其实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一方面,由于经常更换实习单位,致使学生对其一无所知,无法产生安全感,也就无法安心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了解甚少,一旦遇到问题,缺乏沟通基础,不一定能及时很好地解决,无法保证实习生在有限的实习期间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学到全面的实践技能。由此可见,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使企业、学校双方都比较熟悉、友好,对促进学生的实习心理稳定尤为重要。
3.制定相应的实习激励措施。毕业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实习被强化(取得好的成绩、得到企业或学校的赞扬),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实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实习没有得到强化(没取得好成绩或没受到赞扬),将容易影响实习动机,降低实习积极性;若学生的实习得到了惩罚(如遭到企业的批评或扣薪、学校的处分),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消弱实习动机。所以,在毕业实习管理中要充分运用“强化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动机行为倾向?按照现代S-R心理学的观点,主要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尽可能采用正面的、积极的管理办法,以鼓励、表扬为主,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如对表现较好的实习生可以采取点名表扬、争做“实习进步之星”、“星级实习生”或设立“星级实习员工奖金”、将实习表现情况与优秀毕业生的考核有机结合等,让学生感觉到毕业实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起到很好的强化实习动机的作用。
4.切实加强实习心理辅导。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困扰人情绪的因素并不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对于事件的非理性认识与评价所引起。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认识,调整对诱发事件的理解,困惑情绪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毕业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经常到企业去看望岗位上的实习生,与其多交流、多谈心,及时掌握实习状况,了解其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正确及时地调整好实习情绪,充分发挥出“亲情”作用,给实习生送去学校的关心和问候,让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心理安慰,体会到“实习着是快乐的”。其次,指导老师应围绕实习生获得专业技能及知识这一主要目标,及时做好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切实保证学生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个别存在心里障碍的特殊实习生或角色失败者应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挖掘潜力,走出困惑,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让实习生逐步学会怎样正确的为人处事。
参考文献:
[1]丁文义.旅游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77-79.
[2]窦福良.高师院校实习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6-47.
[3]刘红梅.基于酒店专业学生实习心理谈酒店实习管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5):140-142.
[4]王欣,安仲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09,(2):112-115.
篇7
关键词:绘画治疗;大学生;心理危机
绘画治疗指运用绘画的形式治疗心理问题,它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绘画治疗萌芽于上世纪30年代,主要受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以及荣格(Jung)的集体潜意识、象征作用与意像作用的影响,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绘画作品进行诊断与分析,以达到治疗作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艺术家和心理治疗师的努力下,初步确立了绘画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上世纪60年代,绘画治疗渐渐趋向成熟,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盛起来。现在,绘画治疗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我国研究者最近十几年也将绘画治疗引入心理咨询中,本文作者尝试应用该方法对一名来访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减压。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吴某,女,在校二年级学生,一个月前,父亲外遇被母亲发现,父母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虽然未离婚,但家庭已经失和,父母在近一个月中经常争吵甚至是厮打。吴某从小在父母疼爱下长大,性格原本活泼开朗,现对父亲发生外遇和家庭失和难以理解和接受,近一个月,心情抑郁、焦虑,晚间出现失眠,有自杀想法。
二、来访者的症状分析
吴某是典型的遭受心理危机的案例。一般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如地震、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吴某显然是遭遇父亲外遇、家庭失和这一突发事件,感到无力解决,心理平衡被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危机出现是因为吴某意识到这一事件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仅仅是吴某经历的事件本身。
吴某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但对事件描述难以启齿甚至有抵触情绪,采用以往的方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笔者便采用绘画疗法,以绘图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吴某进行心理减压。
三、对来访者进行绘画治疗的过程
(一)开场白:简单向吴某介绍绘画治疗,发放材料(一盒蜡笔和A4纸),同时阐述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
(二)用非惯用手涂鸦:要求吴某选择一种颜色在第一张纸上用非惯用手涂鸦,随意画,作品不做好坏的评价。安排这个阶段,既使吴某适应了的绘画治疗,为之后的绘画做准备,又降低甚至是消除吴某在之后绘画中对创作好坏的焦虑情绪。
(三)用惯用手涂鸦:要求吴某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第二张白纸上用惯用手随意涂鸦。在这个过程中,吴某将画面涂满色彩,不停的用画笔反复的涂抹,这也表现出她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不安。
(四)画线条:要求吴某拿出第三张纸,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生气的线”,形状不限;再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伤心的线”,形状不限;再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困惑的线”,形状不限;最后选一种颜色,在纸上画一条“平静的线”,形状不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线条情绪的设置,逐渐引导吴某走向正向、中性的情绪。
(五)画图形:指导吴某在第四张白纸上画四个图形,一是选一种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发生她身上的危机事件,二是选一种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事件发生后自己感到安慰的地方,三是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事件发生自己感觉最糟糕的部分,四是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代表假如事先我知道该事件会发生,我会怎么做。
(六)危机事件图形:第五张白纸上,用线条或图形画出一幅图表现这个危机事件,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画图之后,让吴某想象自己刚才作品中的每一部分让她想起什么,代表什么。之后和吴某分享她的作品。这一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帮助吴某宣泄她的负性情绪,又要引导她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健康的认知来重新看待这个事件。
(七)重新起航图形:在第六张白纸上引导吴某,如果赋予她更多智慧,面对这样的事件画一个图形。图形完成后,与第五张图形对比,引导吴某发现两幅图的不同,并分享在整个过程中她学到的正向经验和积极健康的认知。
四、绘画治疗的效果
吴某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绘画治疗之后,初到咨询室的焦虑不安情绪得到了缓解,心情得到了放松。她在绘画过程中,认知得到了有效的转换,对父亲外遇和家庭失和状况表示能够接受,并愿意尝试靠自己的力量去缓和父母的关系,找回家庭往日和睦温馨的状态,即使是不能如愿,也会尊重父母的决定。一周后,接到吴某电话,吴某很高兴的向作者反馈,现在她状态良好,不再失眠,心情只是偶尔低落,同时,她和父母进行了一次沟通,父母表示愿意静下来理性的处理家庭问题。
五、绘画治疗在心理危机中的应用
篇8
关键字:隐性文化;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影响;对策
一、校园隐性文化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影响
1、经济压力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阻碍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在精神抑郁上高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大学生。说明贫困大学生更加紧张,压力大,心情郁闷,不开心。经济贫困是引起这些大学生精神抑郁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多农村学生的家庭贫困,他们上大学的学费大多数是借来的。有的在学校里办了助学代款,有的在勤工俭学。随着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较强的听说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学习工具,仅靠上课有限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到了大二和大三,学生有许多自已支配的时间;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又要忙于打工;这必然会对他们的成绩,特别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造成影响,使他们落后于其他同学,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
2、人际交往的自卑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农村来的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往往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分敏感和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在吃、穿、用度等方面都比不上来自城里的学生;于是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了阻碍。从边远农村来的学生,由于中学时期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听说能力没有受到训练,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语音、语调都不清楚;而且,由于自卑心理,使他们上课无法开口说英语;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只能当听众,或者是呆坐在教室里无可适从,教师一再强调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时候,他们常常以不会说为借口。他们也不敢到英语角去训练自己的口语。于是,其他的学生在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时候,而他们却把大好的时间和机会错过了。这就阻碍了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以至于使他们无穷的潜力难以发掘出来。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的进一步增加。
3、就业压力对农村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妨碍
目前,英语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便让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志。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英语过四级或者是六级,于是,学生们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就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找工作全靠自己;于是,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了速战速决,于是不遵循语言学习的原则之一:简单性的原则。他们课外拼命地孤立地记词汇,或者去阅读很难的文章,大量的生词只有靠查字典才得以进行下去。宝贵的时间就花在查字典上,对于简单点的阅读材料不屑于去学,也没有耐心用简单的材料去训练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英语角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交际能力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使他们也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就业的压力,严重防碍了他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对策
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争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知道英语学习条件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很多心理因素是可以克服的。要学好英语,首先必须树立信心,因为自信心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自信心,才会不顾别人的嘲笑,才能大胆地开口讲英语。其次,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经过努力训练,熟练而精通地掌握了英语,有的甚至还成了英语方面的专家,为他们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讨论等。在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中克服自卑心理,大胆创新。只有这样,他们的潜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发掘出来,英语交际能力才会提高,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景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云梦学刊.2002.5:72-73.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5]路慧瑶.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06,(12):90.
篇10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目前的高校已经小仅是过去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更是科技、文化、经济的有机结合体,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参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教育部专门为此下发指导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等教育迎来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史机遇和挑战。为响应国家和教育部号召,各个高校就如何建立创新创实践教育机制,提高创新创业实践管理体系效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不断探索本科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机制,其中很多高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抓手,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核心,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管理制度、教育过程、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思考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仅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目前全校共建有“十三加一”个创新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相互独立,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需要分几期几届学生来完成,由于交接不完全或者学生毕业离校等因素的影响,使项目的传承和延续性很难得到保证;学生在参加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大量知识和经验,但是这些资源却分散在少数人手中,甚至被随意丢弃,造成极大的浪费;另外学校虽然有关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网站,但是这些M站只是对一些项目的介绍或者一些通知类信息的展示,学生无法从中获取更多对项目有用的信息;同时许多新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他们的研究能力没法通过原有的项目进行提高,还有一些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项目没法进一步走向商业成果化,虽然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展览,吸引了许多学生和感兴趣企业的目光,促是这些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全面了解项目的详细情况,无法对项目进行持续的追踪,其他企业则是苦于无法发掘更多有价值的项目,无法形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生态系统。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信息化程度较高,特别是英美等经济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资源丰富,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因此对于资源库具有很强的社会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资源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资源库管理和幵发的标准模式。教学资源库由于传播知识的特性是使用最早、最成功的的资源库,最着名的是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该网站并不是通过自己提供教学学习资源或者由用户分享资源的方式,而是通过把互联网上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链接整合起来,从而能够为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学习者提供资源信息。英国也同样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注重资源库资源的标准化以及资源的井享,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全国学习网,经过多年的发展,NGFL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网络教育学习平台,提供强大的资源检索功能,能够链接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高校和教育实验k构,具备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国内的资源库建设相对于国外,规模较小,范围更窄,主要应用在高校、政府和图书馆等部门,有些已取得较大成绩,例如陕西省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库、国家农林院校数字资源库,网络教育[,!]资源库、课程视频资源库、罔书馆资源库等,这些资源库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
2.1资源库相关理论和概念
2.1.1资源库的概念
资源库是资源存储科学化、建设标准化和平台系统化的集合,与传统的纸质学习资源相比,资源库的资源具有数字处理化、网络传输化、存储容量大、检索多样化、学习自主化、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资源库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本文涉及的资源包括创新创业项目中产生的文档、图片、文本、视频等多种类型的资源。2、资源库的资源是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生成的元数据,便于资源的共享、管理和检索。3、资源库的资源是能不断够动态更新变化的,学习者能够在资源库中查找学习资源,同时也能够将自己有用的资源上传分享到资源库中,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库的持续发展。
..........
2.2个性化推荐系统相关概念
个性化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它更加强调具有个体兴趣特性的服务和需求[29]。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列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高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寸代便捷的同时,也深陷在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的泥潭无所适从,个性化推荐系统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被提出,并得到迅猛发展的。一个完整的推荐系统由用户行为记录模块、用户偏好分析模块、推荐算法模块三个部分组成[22]:推荐系统主要是通过记录用户的页面浏览、点击、资源打分、评价、下载等行为来获取用户的偏好。可以将用户的这些行为数据分为显式行为反馈和隐式行为反馈这两类[23],显式评分行为是用户对资源喜好程度的直接表示,例如评价和评分信息,隐式评分行为指的是那些不能直接反应用户喜好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转化的行为,例如点击、下载等行为。
........
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和功能
设计......18 3.1系统目标......18
3.2系统用户需求分析......18
3.2.1用户业务用例分析......19
3.3资源库资源需求分析......21
3.4系统界面需求......24
3.5功能结构分析......25
3.6系统性能需求......27
第四章系统详细设计......29
4.1系统总体架构......29
4.2主要数据表的设计......31
4.3系统主要页面设计......32
4.4系统关键模块的设计......33
4.5系统测试......35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37
5.1总结......37
5.2展望......42
第四章系统详细设计
4.1系统总体架构
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库系统采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SSH2(Strut s2+Spring3+Hibernate3)架构,数据库米用 MySQL,web 服务器米用开源免费的Tomcat7服务器,总体架构如图4-1所示。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库系统是基于springs、Struts2、Hibernates三个框架幵发的,如何使三个架构有机集成,发挥各个框架的长处,对于整个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分别介绍Spin g3与Strute2的集成和Spring3与Hibemate3的集成。Spring与Struts2集成的关键是把Striits2中的Action配置到Spring容器中,成为Spring的一个Bean,由Spring接管对Action的创建,通过依赖注入(DI)的方式注入Service组件,SpringS与Struts2的集成步骤如下:(1)引入 struts2-spring-phigin-2.2.3.1.jar 包,这个包是 Spring 与 StringZ 集成的核心包,作用是关联struts action和spring bean,是同Struts2 —起的。(2)配置Spring监听器,Spring的监听器是在web.xml中配置的,具体如图4-3所示。
.........
总结
论文在研究传统资源库优缺点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库系统,在该系统引入在电子商务中成功应用的推荐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传播的效率。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将Spring、Struts2、Hibernate、Liunx、Tomcat等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中。论文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存储和管理、实现资源查询多样化和快速化、实现资源库系统与学习者良好的互动。相对于其他系统,论文的关键之处和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SSH2集成幵发架,在结构上分为表现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四层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2、采用MySQL数据库和文件系统相结合的资源存储方式,大大的减轻了数据库的存储压力,提高查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