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物流是企业中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已受到众多的企业的极大重视。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就必须要有完善的会计核算作为支撑。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也不够完善,许多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核算,导致物流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无法有效反映出来,会计部门提供的核算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导致企业管理层对物流成本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难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
一、我国当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核算内容不全面。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内容非常广泛,具有一定的隐含性。部分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没能明确核算工作的内容与范围,导致核算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的管理。通常,企业只重视对货物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及销售物流环节的成本核算,对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不予重视,如人员工资、仓管成本、设备租用费用等,这些方面在企业的核算工作中容易被忽略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出现不完整、不真实的现象,不仅影响成本信息的真实性,还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增加了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难度。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与其他成本会计核算混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活动贯穿着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也正是因为物流活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导致物流成本的费用经常会与其他费用混淆,从而增加到其他的成本会计核算中,使核算信息出现混淆的局面。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信息的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效率。
(三)缺乏完善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都缺乏完善、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的会计部门,导致各种成本核算工作堆积在一起,容易造成核算账目的混乱,使企业管理者无法直接从在账目上获取准确的信息。再加上缺乏完善、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使企业管理无法获取具有实效性、真实性、完整性的物流成本信息。就算形成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机制,也未能开发出符合物流成本管理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统一、清晰的物流成本核算思路专业人才,并缺乏科学有效、规范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且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二、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改进
由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为了提高物流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应加强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会计核算体系。
(一)树立物流成本管理意识。针对核算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企业员工在物流成本方面的宣传与培训,以提高员工对物流成本核算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物流成本管理意识。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明确物流成本核算的对象与内容,从而对货物运输费用、行政管理费用以及存货持有费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核算工作遍及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使企业的物流核算工作内容更加明确,有利于企业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决策。
(二)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专门机构。首先,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核算部门,使物流成本可以进行专业、独立的核算。其次,还要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针对企业的发展要求设立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项目,以进行全面而完善的物流成本核算。最后,对物流成本账目,可针对其内容与种类的差别设立二级成本分支账目,在二级账目的基础上,可根据采购、仓库费用,人员工资及运输成本等方面作出细致、明确的分类账目。在确定好明确、细致的项目后,再针对企业对物流成本核算的需求设计会计凭证。
(三)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完善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是保障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企业要建立科学核算方法、核算程序及审批程序的制度,以使核算工作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其次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随着岗位责任制的建立,使员工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各司其职,更好地完成工作。随后,还要加强对物流成本的核算监督,对物流费用的开支、审批手续等环节加强监督的力度,并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防出现浪费、贪污等情况。最后还要建立统一、完善的会计核算标准,实现工作人员对物流成本核算确认标准的统一化,从而推进企业物流成本的科学、规范管理。
(四)针对企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目前,在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工作中,其核算模式主要包括单轨制模式、双轨制模式及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模式。其中单轨制模式也就是众多企业现行的核算模式再加上物流费用项目;双轨制模式是在原来的成本核算中将物流成本的核算单独抽出,并设立专门的核算机制;而二级账户模式就是在双轨制模式的基础设置二级物流成本核算,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因此企业应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更加方便、准确,从而提高物流成本的管理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当前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进,以有效解决当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汪永兰,贾思媛.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策略[J].财会月刊,2010,31(23):69-71.
[2]方桂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探讨[J].中国商贸,2012,24(11):163-164.
篇2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篇3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篇4
随着企业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实行会计变革。我国会计准则在变革过程中逐渐与世界国际准则趋同。会计系统包含了成本会计,并且成本会计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成本会计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由此,推动了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为此,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而钢铁企业的各项成本耗费较大,钢铁企业固定资产占据的成本量较大,对钢铁企业的成本会计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指导钢铁企业做好成本会计工作适应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我国钢铁企业是由众多不同的分厂组成,而分厂的生产原材料来源于其他分厂的半成品或者成品。这占到了钢铁企业总成本的85%。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各种生产工艺和流程也不断得到了优化,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引进了计算机等,但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具有按订单、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钢铁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按照下列步骤来完成: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确定其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
(4)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3 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有成本会计的体系不断实现标准化、成本会计的技术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核算作业化和管理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比如作为我国最大两个钢铁公司,上海鞍钢和武汉宝钢两个公司,通过采用信息化系统来核算公司的成本,具体如下。
3.1 体系的标准化程度增强
当前,我国成本会计体系的标准化程度不断得到提升,这直接推动了钢铁企业成本会计体系的标准化。由于钢铁企业的成本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的钢铁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自身成本会计制度、会计内容以及会计体系的标准化。这直接推动了现代钢铁企业成本会计体系和观念的传播,随着钢铁企业成本会计的体系标准化程度的提升,钢铁企业开始注重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不断采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标准化的成本会计体系能够帮助钢铁企业建立低成本的战略,有效地控制钢铁企业的成本,增强钢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2 成本会计核算技术信息化提升
随着当前钢铁企业的业务和交易事业内容的增加和复杂化,这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并且对成本核算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手工和半手工会计核算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而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技术,推动技术的信息化,能够显著提升成本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并且能够帮助钢铁企业做好控制工作,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以及钢铁企业不同生产车间的成本控制,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建立成本预警和控制系统,帮助钢铁企业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当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技术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3 成本会计核算的作业化
传统成本会计对钢铁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时,钢铁企业将费用按照制造车间作为分配对象,这一核算方法较为粗糙,成本控制的效率较低,无法帮助企业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为了提升会计核算的成本控制效率,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更多的是按照生产流程和工艺来对成本进行核算,根据流程和工艺来对成本进行细分,尤其是根据不同钢材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能够从作业和流程方面清晰地看出费用的耗费情况。
3.4 成本会计管理的国际化程度加强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跨国贸易的加强以及世界各国公司不断涌入到国内市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成本会计同样强调管理的功能,并且通过利用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同世界各国之间进行交易。由于我国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认可度较低,为此,国家不断实现会计核算方法和准则的国际化,这也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国际化。
4 现代钢铁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成本会计的准则体系
为了帮助我国钢铁企业实现成本会计体系的标准化,必须要建立准则体系,准则对成本会计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规范由于过于注重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何开展会计记录以及编制会计和财务报表。传统成本会计制度规范的这些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为此,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成本会计的准则体系,该体系首先应该确定成本会计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并对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规范,重新构造成本会计计算的职能。其次由于当前企业对信息化要求较高,为此,成本会计同样要能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在建立成本会计的准则体系时,可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体系来构建。
4.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会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而成本会计与之相比,由于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低,为此适应成本会计核算技术信息化水平提升的趋势,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会计的核算工作,增强成本会计核算的效率,代替传统的手工核算,并且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对核算的数据和工作形成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功能来帮助企业做好成本预测、决算与核算工作,有效地控制成本,通过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来建立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4.3 建立组织体系
为了做好成本会计工作,企业可以设置企业的成本会计组织体系或者部门,并且招收一批优秀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中来。推动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企业应定期对成本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尤其是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方便做好成本会计工作。此外,成本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学习和掌握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控制法等,并且充分学习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因此,设置成本会计的组织时,必须为组织配备一批优秀的成本会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成本会计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管理、销售等知识,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组织体系。
5 结 论
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成本耗费较大的钢铁企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不仅是对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可以说,企业成本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对于完善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芃.企业成本会计改革对策研究[J].品牌,2015(1):85.
[2]盛兆勇.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156.
[3]王宇晴.企业存货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10):114-115.
[4]满国杰.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当代经济,2013(22):136-137.
篇5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
经济新常态下,工业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就在于成本的管理,怎样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因而企业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方法的完善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
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内容
(一)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
1.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绩效最重要的考核尺度就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掌握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的金额大小,掌握其组成结构和发展趋势,提出考核改进措施,继而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属于生产组织协调、管理控制的第一线,又是最重要的成本核算部门。企业中70%的成本费用来自生产所需材料费用以及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因此生产部门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心,加强生产部门的管理、精确控制成本是企业发展必须采取的手段。3.基层生产班组基层生产班组是生产费用最直接的生产地。班组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精准的成本资料,同时其班组成本也是企业考核班组绩效的重要指标。4.员工对于员工来讲,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度完成情况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也能够促使员工作为责任主体中的一员对成本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5.其他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的在成品、以及半产品等等成本会计都会整理出相应的会计数据和依据,然后做出具体分析提供给财务部门等。因此,成本会计则要为以上部门和对象提供相应的会计数据,并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之间的联系
工业企业成本的核算与管理之间是一种互相辅助的关系,只有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完善准确,成本会计的管理才能顺利高效实施。而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中的有序进行也能促进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有一套完备的会计数据为后期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对管理决策进行辅助,使管理更加高效合理。同时通过核算出的数据也能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使管理方法不断的改善,更好的将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落到实处。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行核算与管理的方法措施
(一)创新管理模式降低成本
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推陈出新,将以往模式的优点继续传承,不足的地方则要剔除改正,从而提出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推进降低生产成本的进程。比如利用内部市场进行模拟的方法用以减少生产成本的支出。主要的方法是在指定的具体的生产部门实施,主导是市场,然后用行业内业绩优秀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参考,其中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单位价格为核算的主要依据,得出产品的市场价格及成本。然后将企业内部的相关生产部门组织成买卖的关系,最后通过内部的价格和成本计算出产品的大概利润,进而做出相应的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案。此外企业还可以将客户的订单数据作为生产的参考依据,按照客户需求进行生产,达到生产成交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把握市场动向,这样进行生产才能够保证产品的销量,减少库存和挤压损坏。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的结合,详细记录有效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产品的挤压,以及原材料的浪费,从而促使了企业的库存成本减少。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传统的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过程中,通过理念的创新改革,对实现成本降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责任制度降低成本
通过新型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案实施,可以将企业生产内部的订单数量进行市场分析,进而能够形成很多个有专人负责的的分类订单信息。应收账款所属的分类订单也会有会计部门进行专业的调配和负责。利用责任制制度不仅提高了大部分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使工作有效的开展,责任明确,分工明确,从而使得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任务顺利实施开展,也促使收款的速度和成功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实力较强的工业也能够通过责任制度的实施来消除应收账款。工业企业也可以在完善企业形象的同时,建立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品牌,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达到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就收回应收款项。与此同时,对于实力较强的工业企业可通过进行负营运的模式,就是在获得订单但没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的时候获得的预收账款,这也可以助使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三、结束语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过程中所联系到的范围非常广泛,相关的一些核算方法以及管理模式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只要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能够把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关键,就能把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做的很好。因此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发展且共同提高的,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曲志刚.论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当代会计,2015(2):63-64.
[2]朱利清.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264-264.
[3]周凌云.环境成本核算中的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2.
篇6
严格的成本会计监管是确保成本会计高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能够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采用的是全面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范围广泛,使得成本会计监管不能落实到位,不能够全面、严格、详细的对成本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管。在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责权不明确,工作权限不清晰,工作分配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成本会计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科学规范的监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效率,确保成本会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工业企业将重点工作放在了生产经营上,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成本会计监管工作也不到位,造成了成本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成本会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工业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确保成本会计核算规范有序进行,对保障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决策和高效的应用资本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对工业企业会计管理意义十分重要,规范了成本会计的管理,优化了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成本会计管理条件,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的发展,提高成本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工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成本的控制管理,提高成本会计核算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充分的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工业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成本会计控制观念,提高成本会计管理的水平。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管理特点,明确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全面细致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科学规范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为工业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强化对成本会计的监管建立成本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全面监管工时利用率指标、工作人员出勤情况、岗位工作、工作指标、福利待遇等方面,确保成本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间接的促进企业节约成本,实现成本会计的高效实施。与此同时,工业企业车间劳资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以上指标存在的偏差问题进行严格分析与研究,及时明确原因,并加以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人工费计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篇7
利益至上是每个企业的成立核心,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利益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也应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外延,包括内涵都应该如此。这些变化给企业的相关核算与管理工作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加强成本的管理水平,成为了现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
近些年来,在社会新的经济形势的推动下,成本会计核算引起了工业企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笔者结合现在工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定义以及要求和步骤方面进行简略的讲解,从物流成本、质量成本等几个方面,对其浅显地进行了探讨。
1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要求
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的确保会计核算的进行。具体如下:
1.1 核算与管理结合
算管结合指的是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与企业的管理相结合,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用成本核算的结果与信息,为企业服务,确定企业在进行材料购买、产品的加工、质量的保证等方面,满足企业管理的经营以及决策的需要。
1.2 正确划分费用界限
为了更加正确地进行成本会计的核算,进行计算产品的成本和期间费用,必须对费用进行划定界限。其中总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正确的进行生产费用以及期间费用的划定界限。(二)、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三)、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四)、各种产品生产费用的界限应正确划分。(五)对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的生产费用之间的界限正确地划分。以上五个方面的费用划定方式,实际上是对生产成本及各项期间费用计算的归集。在此过程中,应以受益原则为主进行贯彻,即受益者与负担费者分清,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分清;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成正比。
1.3 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以及价值结转
企业财产物资计价以及价值结转的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等。为了正确计算成本,对于各种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的结转,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各种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1.4 做好准备的工作
准备工作即基础工作,做好基础工作就是为以后各种的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具体工作分类如下: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根据前述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分类,可将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归纳如下:
2.1 审核和控制
准备工作之一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所需开支或者是费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费用进行分类,划分到生产费用或者是期间费用之中,并且决定是否计入这些费用之中。
2.2 正确处理支出工作
在企业已有的资金的基础上,对各项费用的支出以及具体花费,资金的跨期使用或者跨期预支进行具体的划分,总结,归纳。避免以后资金的重复计算。
2.3 费用的归集
成本计算时,应该首先确定是否属于本月产生的生产费用。如果是的话,就应将各种费用按照成本的项目分类,进行分配以及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3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选择
根据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分类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双轨制也就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单独设立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以及账簿。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彻底分离,从而形成两套各自独立账户系统,分别按不同计算体系进行。这样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一种物流成本核算模式,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企业财务会计及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优点是把物流账户与成本账户合一。
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原始成本法,作为实际成本法,它是以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全部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历史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并易于验证。
机会成本法计算的是机会成本,应用在人力资源的替代过程中,是一种根据人力资源暂时或者永久地脱离企业组织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来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机会成本法包括遣散前业绩差别损失与遣散后空职损失。
4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关系
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与企业发展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一个问题处理的好,就有利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同样,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将更有利于前一个问题的处理。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使得各项的决策以及经营更准确的、符合实际的进行。
工业企业管理能使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得到实行,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不足,改进不足,使得企业发展的更高更快更好。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不仅仅要知道它的分类,还要了解每一部分的特点,有选择的利用核算的有用方法进行核算。并且在核算的时候,莫要忘记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核算与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事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梅.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与效果、效益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篇8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为综合实力的竞争。成本作为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耗费,成本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企业管理需要,在新新时期如何改进成本会计核算成为当前会计核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一般来说,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2 时间因数引入
当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新产品的研发的竞争上来。哪个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就能够领先对手占领市场,从而获得竞争的最后胜利。这样产品研发相关时间竞争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中,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由于产品生产时间延误而造成的人工以及材料、能源的耗费等所产生的成本阶段。没有计算由于未按期交货而进行的违约赔偿、以及由此造成的仓储费用的增加成本。还有为了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而额外投入的研发资金等成本。至于和时间有关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时间对于传统成本会计来说仅仅起着一个分摊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时间自身的经济价值,造成了产品成本偏离实际。如果将生产产品的时间最小化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可以使员工既可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成本监督
企业财务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应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价值体现。而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过去成本管理时间上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监督性作用。
为适应现代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中,内部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由过去针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整个生产周期为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事后反映经济业务情况,无法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尤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层次的需求,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总结
篇9
1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要求
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的确保会计核算的进行。具体如下:
1.1 核算与管理结合
算管结合指的是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与企业的管理相结合,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用成本核算的结果与信息,为企业服务,确定企业在进行材料购买、产品的加工、质量的保证等方面,满足企业管理的经营以及决策的需要。
1.2 正确划分费用界限
为了更加正确地进行成本会计的核算,进行计算产品的成本和期间费用,必须对费用进行划定界限。其中总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正确的进行生产费用以及期间费用的划定界限。(二)、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三)、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四)、各种产品生产费用的界限应正确划分。(五)对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的生产费用之间的界限正确地划分。以上五个方面的费用划定方式,实际上是对生产成本及各项期间费用计算的归集。在此过程中,应以受益原则为主进行贯彻,即受益者与负担费者分清,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分清;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成正比。
1.3 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以及价值结转
企业财产物资计价以及价值结转的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等。为了正确计算成本,对于各种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的结转,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各种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1.4 做好准备的工作
准备工作即基础工作,做好基础工作就是为以后各种的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具体工作分类如下: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根据前述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分类,可将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归纳如下:
2.1 审核和控制
准备工作之一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所需开支或者是费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费用进行分类,划分到生产费用或者是期间费用之中,并且决定是否计入这些费用之中。
2.2 正确处理支出工作
在企业已有的资金的基础上,对各项费用的支出以及具体花费,资金的跨期使用或者跨期预支进行具体的划分,总结,归纳。避免以后资金的重复计算。
2.3 费用的归集
成本计算时,应该首先确定是否属于本月产生的生产费用。如果是的话,就应将各种费用按照成本的项目分类,进行分配以及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3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选择
根据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分类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
双轨制也就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单独设立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以及账簿。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彻底分离,从而形成两套各自独立账户系统,分别按不同计算体系进行。这样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一种物流成本核算模式,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企业财务会计及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优点是把物流账户与成本账户合一。
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原始成本法,作为实际成本法,它是以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全部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一种核算方法。历史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并易于验证。
机会成本法计算的是机会成本,应用在人力资源的替代过程中,是一种根据人力资源暂时或者永久地脱离企业组织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来计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机会成本法包括遣散前业绩差别损失与遣散后空职损失。
4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关系
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与企业发展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一个问题处理的好,就有利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同样,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将更有利于前一个问题的处理。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使得各项的决策以及经营更准确的、符合实际的进行。
工业企业管理能使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得到实行,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不足,改进不足,使得企业发展的更高更快更好。
篇10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首先提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念。从时间上来定义,人力资源成本是指员工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这段期间企业为其投入了成本。从内容上来定义,人力资源成本是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因此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就是以货币形式来准确核算和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运动变化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特点与核算内容
1.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特点在进行缴费制度前,高校所有经费均属于财政拨款,高校自身不承担经济责任。近年,国家改变原有的财政拨款的模式,对高校实施“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这迫使各大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运营成本;其次,高等学校是人才最为密集的单位,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远高于一般的单位。鉴于以上两种因素,在高等学校中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的。
2.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内容与一般企业的差异性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核算内容与一般企业具有相同点,也可划分为人力资源取得等五大模块,在此不再赘述。但由于行业的特性,高校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要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又可划分为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和安置成本。安置成本,包括搬迁费,差旅费等涉及分配安排到特定职位或场所等必要支出。以临沂大学为例,全职引进的院士除享受国家及学校规定的工资待遇外,学校为院士提供每年200万元的岗位津贴,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学科1000万元,非实验学科500万元,提供住房别墅一套,对院士家属予以工作安置。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高校在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时,比其他单位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种代价既可以是能够用金钱衡量的显性成本,例如薪资,房补等等;也可以是不能直接用货币尺度估算的隐形成本,例如家属工作安置,子女上学等等。其次,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也偏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又称为发展成本。主要是指企业有计划地发掘培养人力资源而支出的成本。高校相较于企业,必须更频繁地更长时间地输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科研机构进修培养,这也使得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三、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模式及具体应用
1.高校人力资成本核算模式的设计思路现行会计准则没有要求高校披露关于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信息,若部分高校强行将人力资源成本列示在无形资产项目中,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平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这既保持了对外报表的一致性,也满足了内部管理的需求。虽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平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但这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毫无联系。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借鉴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以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对象,用货币尺度加以量化,利用会计报表将其呈现。简而言之,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相同之处在于依据相同的会计对象,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2.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具体应用
2.1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设置高校要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必须先设定合理的账户,进而归集、分配和结转。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账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资产类账户“人力资产”和其备抵账户“人力资产摊销”,成本类账户“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损益类账户“人力资产费用”“人力资产损益”。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将成本类账户,根据人力资源投入环节,具体细分为“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等等。
2.2高校人力资源成本账务处理程序高校在招聘时,首先要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对于直接费用,借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教师/教辅人员”。在此需注意显性成本与隐形成本。笔者认为将隐形成本完全用货币进行衡量,实务操作中难度较大,应该分情况进行考虑。若隐形成本能够以一个范围值进行估算或者可以通过模型可以估算,则应将其纳入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进行核算。例如,为引进科研人才对其子女上学进行安置,高校与附属中小学之间签订协议,常年免费为其师资提供培训。那么高校为取得人才付出的成本应包含常年为附属中小学提供师资培训的市场价值。其次是间接费用的核算。在招聘和选拔的过程中,为举办招聘会的统一开销,例如场地费、宣传费以及为被淘汰者所支出的一些费用,应先借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安置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招聘结束,根据比例分配结转入“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教师/教辅人员”。最终,再将“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教师/教辅人员”中归集的直接、间接费用一并转入“人力资产――教师/教辅人员”账户。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账务处理的思路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脱产培训而产生的成本,笔者认为不应该以历史成本入账,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价入账。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的核算,先借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教师/教辅人员”,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月末,结转入“人力资产――教师/教辅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人力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会随之降低,应进行合理摊销。常见的摊销方法包括平均年限摊销法、加速摊销法和工作量法。笔者认为高校人力成本摊销的核算中应将教辅人员和教师区别对待,教辅人员类似于一般的企业人员,宜采用直线摊销法进行摊销。而教师,采用工作量法较为适宜。首先,直线摊销法是默认人力资源均衡消耗,而高校中教师每年除固定的寒暑假外,还频繁地进行培训若采用直线摊销法会产生的数据误差较大。其次,若采用加速摊销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加速折旧法是前期折旧多,后期折旧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前期产生的效益多,后期产生的效益少,根据配比原则采用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合理地反应资产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而高校教师在工作前几年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行业经验都是较为匮乏,能为学校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随着教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能为高校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加速折旧法摊销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针对高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采用工作量法是较为适宜的。各大高校根据教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具体摊销额。需注意的是针对工作量的计算应质与量并重,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不能简单地毕业生的数量进行核算,应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为院校服务等多方位角度去衡量。人力资源离职成本指的是其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企业为其支付的成本费用。应借记“人力资源离职成本――教师/教辅人员”,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与此同时,还应比较“人力资产――教师/教辅人员”和“人力资产摊销――教师/教辅人员”之间的差额,并将差额倒挤入“人力资源离职成本――教师/教辅人员”账户。最后,将“人力资源离职成本――教师/教辅人员”余额转入“人力资产损益”。
四、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困境及对策
1.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困境
1.1对资产定义的争议问题目前,各大院校均未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原因是会计界对资产的定义存在争议。从资产的定义分析,它仅包括物资资产,因此就将人力资源排除在外。其次,高校由于教师长期进修而聘请的代课教师,人事关系上并不隶属于高校所有,双方只是因为代课活动而形成的劳务关系。若高校将其纳入核算范畴,则明显违背了资产的概念,因为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若不纳入核算范畴,则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
1.2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高校未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另一原因是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足,也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人为判断因素。以招聘过程中附加隐形成本为例,能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应以高校付出的资产或者产生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入成本,但如果隐形成本是无法通过货币计量的,就需要人为估计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