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的口号范文

时间:2023-09-12 17:2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管理的口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管理的口号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引言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这类资产对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和业务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固定资产自身存在的数量多、种类多、使用频繁等特点,使得其管理难度加大,一直以来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国家法制建设的加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随着2012年新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对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呼声也更为迫切。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既是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单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购买、随意处置等问题的发生,为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科学调配,发挥最大效用,进一步真正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规范单位财务管理的秩序。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困扰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而通过构建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带动和规范单位财务制度的落实,提高单位财务管理质量,提高单位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3.节约单位财政支出的比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有效地节约单位不必要开支,节省财政支出比例,有效杜绝以往固定资产登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瞒报、漏报、少报的问题,防止公财私用情况的发生,提高单位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自筹自支、差额补贴等性质的事业单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看,受到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固定资产管理质量还不高,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虽然在《规则》第四十一条中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影响了资产管理质量。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还不全面。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管理过程中存在重采购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的思想,没有形成严格的制约监督机制;普通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存在重使用轻维护、重更新换代轻效能发挥的问题;而对于相应管理人员,往往受到体制和编制的影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因此对固定资产管理往往存在登记不及时、账物不相符的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一是采购阶段,计划编制不合理。固定资产采购是管理的第一步,而在一些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的随意性强,往往造成固定资产的重复采购、盲目攀比,甚至出现暗箱操作、地下交易、违规操作等问题的发生;二是使用阶段,维护保养不及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机制,固定资产使用随意,保养维护难度大,特别是对于电脑、车辆等一些流动性强、跟踪监管难度大的资产,常常因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资产的损毁;三是管理阶段,调整处置不规范。对资产登记、管理、使用、处置没有进行科学的规范和管理,有的物资虽然进行了登记,但长时间没有进行检查,造成了实物不符,一些物品游离于管理之外,有的物品处置随意、移交混乱,造成公物私用问题的发生。

3.固定资产管理执行还不严格。在固定资产管理秩序层面上,由于事业单位人员条件的限制,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存在死角,职能部门没有过多精力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往往没有责任进行相互监督,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而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如二维条码、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受到人员素质、硬件环境的制约还没有在事业单位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制约了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

四、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对照单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新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必须要单位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环节,在采购、使用、管理、奖惩等方面做好文章,同时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营造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环境。一是要全面提高单位人员的思想意识。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来逐步转变人员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每一个人员能够自觉遵守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二是要建立适应单位实际的制度体系。建立事业单位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而不是以往的满足于制度上墙、空喊口号等形式主义的内容;三是要注重单位领导的作用发挥。单位领导要切实认清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自觉遵守和维护相关管理规定,促进单位管理质量的提高。

2.突出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一是要突出采购环节。严格按照采购编制计划进行物资采购,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避免发生重复、浪费等问题的发生;二是要突出使用环节。落实管理使用责任制,使每个固定资产都能做到有人管、有人用,避免出现无序管理的问题;三是要突出移交环节。及时对物品进行登记造册,特别是在移交环节要做到及时有序,防止出现账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问题的发生;四是要突出处置环节。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在资产处置阶段要做到正规有序,特别是对于报废、损毁的资产要及时登记造册,防止财产流失。

3.构建固定资产管理的数字平台。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一方面可以构建相应的固定资产数据库,及时对单位资产进行登记造册,并通过构建开放、透明的固定资产公布等手段,提高群众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二维码技术,对每一个固定资产进行登记,便于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对于流动性的资产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措施,提高资产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陆永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小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2(9).

篇2

关键词:财务角度;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国有资产是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福祉的重要物质保障。但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主要管理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未能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大部分在财务方面对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损耗和流失。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追本溯源,找到症结所在,并采用先进的、科学的财务管理办法,从财务角度提出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完善措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问题,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1国有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1.1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各单位大部分缺少完善的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有相应制度和相关财务制度,但也只是局限于形式,实际效用极其有限,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国有资产缺少科学的控制、保管制度,从而导致的大量资产流失和浪费。例如,有些单位中国有资产在没有经过上级及财政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不按相应程序对资产进行报废、变卖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常表现为“人走机不停”,最终大大增加了设备损耗,降低了原有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

1.2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对其资金的调配与使用拥有较大的自,但大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建设,对资金使用不能进行长远规划、随用随取,使得相关财会数据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资金管理问题百出。有些单位没有按规定严格区分出纳和会计这两个职位,导致混岗的事情时有发生;对出纳员的日常管理存在疏忽,未能按规定对其进行常规监管,多半未能做到定期盘点库存现金;部分单位未能按规定完整地编制明细账,总账与明细账不能完全对应、账目与实际情况不完全对应,为单位准确核查国有资产带来严重阻力,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与受损。

1.3风险控制不足

一是由于固有的财务制度、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有所束缚,难以打破固有思维进而去接受并运用诸如选择成本、风险预测与控制、时间价值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导致在最终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二是在单位内进行风险管理时,往往缺乏全面性,各个部门协同管理的观念较差,常常表现为只有财会人员孤军奋战,而其他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一片空白,最终导致财务风险出现时,单位内部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三是受企业负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财务成果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1.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由于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在产权上存在着一体与分离的本质差异,致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要素驱动,思想觉悟低,自认为国有资产的损失与否与自身无关,仅仅认为其是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必备工具,对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缺乏责任感,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在选聘财会人员时,制定的标准、门槛较低,随意性较强,导致录用的财会人员素质偏低,忽视对其的集中管理和培训,导致部分财会人员只会机械性地进行记账,而忽视自身对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的学习,进而造成自身逐渐与财会人员的要求脱节,影响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1.5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国有资产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一些单位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体系。由于事业单位内国有资产产权分离的特殊性,造成了机器设备是单位的而使用是公共的。另外,由于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分布比较分散、分布在各个工作地点,从而加大了对单位内固定资产监督和审查的难度,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事业单位内部对国有资产缺乏有效监管,相关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致使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仅仅成了一句空口号,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2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完善措施

一套科学而完善的财务制度的有效建立与实行、国有资产内部控制中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常规化,对于更好地维护国有资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过程中存在的各个问题要客观对待、积极改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财会制度。各单位对国有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正与完善。

2.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第一,实行集权与分权同时并行的方法,依据具体环境与形式的变化,相应调整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以保证内部控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组织的具体任务与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取得国有资产的长远发展。第二,要加强对各级单位财务制度巡查的力度,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不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而是具体付诸于实践,真正融入到各级单位日常管理当中,使按规、按程序办事成为常态化,制度成为规范人员行为的有效工具。第三,要加强对相关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应有效用,最大程度上维护好国有资产。

2.2加强对资金的运用及管理

要想促进资金科学、有效地运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第一,要根据本单位的性质和组织目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的、长远的规划,避免随用随取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规划对资金进行使用及管理,在保证组织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的效益最大化。第二,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管理,严格界定各岗位职责,从根本上避免串岗、混岗等现象的发生。第三,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跟踪力度,追本溯源,保证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能够清晰掌握、公开透明,以最大程度避免资金浪费,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真正做到“开源节流”。第四,在核算与编制账目方面,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核实标准对其进行核算,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清点;编制账目时,要注意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做到各个账目能够做到总账与明细账相对性、账目与资产实际情况能够相符合。

2.3强化风险预测及控制

一方面,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学习并引入现代财务管理的相关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在组织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选择成本、风险预测与控制、时间价值等因素在经营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便在决策过程中提供相关可靠的依据,选择更有利于组织长远发展的决策,降低国有资产流失与损耗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在组织内部培养一种人人懂财务、全员防风险的文化氛围。加强风险控制的全面性,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使组织内各个人员能够切实为组织着想、站在组织的角度上想事情,从而当财务风险出现时,组织全员能够团结一致,运用财务及风险控制的相关知识,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2.4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反应在其日常工作之中,影响其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对组织的贡献。因此,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一是要提高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和维护的意识,只有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国有资产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使相关规定真正得以实施,真正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二是在选聘财会人员时要加强甄选力度,制定严格标准,提高选聘时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集中管理和培训,使其能够不断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学习,把学到的新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组织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财会水平不断提高。

2.5健全监管体系

由于事业单位产权分离的特殊性所决定,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组织的监管体系:第一,使财务报告常态化,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下级单位要做到按时向上级单位报送财务报表,进行工作总结与报告,如实向上级部门反应组织的现实情况;同时,上级部门也要根据相关标准,对下级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等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核,以便准确把握下级单位的经营现状。第二,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国有资产整个使用流程的监督,使之从最初的预算、上级审核到进行采购以及后期的投入使用、日常管理到最后的报废、处置,都在全方位的有力监管之下,建立起一个全方位、无死角、健全的监督体系。第三,应建立一支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分保证这支队伍的独立性,采用定期、不定期同时进行的方法,对组织内国有资产、账实是否相符、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监管和审查,最终建立起健全的监管体系。

3结语

总之,组织内对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应打破固有思维和模式,积极引入新的财务制度和模式,接受新的、更加科学的理念,摒弃那些固有的、落后的理念和制度,不断对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财务制度进行完善与补充,深化组织内相关体制的改革,以期建立一套更加科学、高效、实践性强的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要求,最大程度地维护国有资产。

参考文献

[1]罗倩.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5.

[2]杨新玲.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现代国企研究,2016(6).

篇3

【关键词】校园网络;VLAN;INTERNET;办公自动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里首先要求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网络化。在中小学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将大大提高办学效益,而计算机及校园网络建设是中小学计算机辅助管理的“重中之重”。普通中学已经有必要而且可能建设校园网络。现在许多省重点中学在建网工作中做了不少探索。我校作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也高标准地建设了鹰潭奥科现代外语学校校园网。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管理中得出:首先要建设好校园网,同时也要努力用好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在计算机辅助管理中的作用。

一、校园网络建设规划

校园网络,是指学校校园内部信息设备互相连接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等构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并可通过连接广域网实现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1.校园网络建设规划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校园网络建设应当作工程项目来完成,而不是当作研究或实验课题来做。

(2)开放性原则

校园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靠标准化实现,使用符合这些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进行网络互联。为此,必须制定全网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

(3)先进性原则

建设校园网络,应尽可能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合理规划IP网络,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开发或选购的各种网络应用软件也尽可能先进,并有相当长时间的可用性。

建设原则是网络规划和方案制定的方针,不同的原则侧重会产生不同的方案。每个学校应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原则来指导校园网络规划。

2.校园网络需实现功能:校园网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到INTERNET,具备教学、管理、科研、通信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实现校园内、外和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共享,力争达到如下功能目标:

(1)实现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服务,以推动教学、管理等部门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并能满足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2)支持全校所有计算机,具有高速的网络传输速度,通过高性能网络设备将本校所有的及将来要配置的各种PC、工作站和终端连接起来,组成分布式、开放性的网络环境。

(3)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日常管理办公自动化。如学籍管理、课程安排、人事管理、业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并可完成与Internet的通讯和资源共享。

(4)实现校园网上视频点播、视频广播、电子图书馆、集成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功能。

(5)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演示、学生的交互式学习、练习和考试提供网络环境。

(6)满足校内外的通信要求,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二、校园网络的构建

1.校园网络的基本框架

(1)信息中心

或称为网络中心,它是整个校园网的“心脏”,由它负责整个校园网的信息交换与保障网络的正常运作。一般由资源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防火墙服务器和主干交换机等构成。

(2)多功能教室

多功能教室是指配有多功能投影系统或大尺寸彩色电视系统的教室。其特点是可与校园网或闭路电视系统相连,单台微机供讲课者使用,用于演讲、学术报告、普通课件演示及计算机教学等。

(3)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指计算机教室连成的局域网,也是学校应用得最多的局域网,教学内容直接从网络上。这类教室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学生上机练习以及其它课程的辅助学习等。

(4)虚拟图书馆

将大量的图书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资源服务器上,或通过视频点播服务器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学生与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的对资料进行查询、检索和使用。

(5)电子备课室

为教师提供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工具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环境。它由采集压缩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光盘制作系统、教师备课系统、服务器和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组成。

(6)学校办公网

通过在校园网上运行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的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如学生学籍管理、课程安排、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同时可在网上进行信息。

2.校园网络构建的具体实例

校园网络的构建要合理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下面以我校的校园网络构建为例,阐述校园网络具体建设的一些做法:

(1)宽带线路的接入

我校采用电信100M光纤网络接入INTERNET主干网

(2)网络的设置

篇4

【关键词】 农垦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体制; 转型期;

一、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形成及现状

(一)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形成

海南农垦企业集团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产生的,其前身是海南农垦总局管辖的90个国营农场及其他相关企业实体,统称海南农垦。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阶段(1952―80年代中期)

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1月,以天然橡胶生产为主,带有重要的军事化、战略化目的,既有明显的企业特征,同时又承担着社会和民生职责,是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实体。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南农垦经济具有当时历史背景下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

第二阶段:改革探索阶段(80年代中期―2005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海南农垦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于是,海南农垦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开始了改革探索,实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改革。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两费自理”,即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改革,使家庭农场成为相对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同时,提出“二次创业”口号,对非农产业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转让、入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实行民营化,打破“大锅饭。2000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分别在西联农场和三道农场进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试点。2003年,426家场办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实行了民营化改革。

第三阶段:企业集团形成并进入转型期阶段(2005―2009年)

2005年,海南农垦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以组建天然橡胶集团为起点,开始进行集团化、产业化和股份化改造,先后组建了天然橡胶集团、林产、地产、物流、畜牧、现代农工贸等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同时,设立海南省农垦总公司负责管理各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同年7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规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对农垦的经营性资产依法享有经营自,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其所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根据《决定》,海南农垦改革设有过渡期,但并未对具体的过渡时限做出规定。同时,《决定》明确,过渡期内农垦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由海南省农垦总局继续履行。至此,海南农垦正式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转型期。

(二)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现状

目前,海南农垦总公司与海南农垦总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对垦区企事业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海南农垦企业集团以天然橡胶及热带作物生产为主,二三产业综合经营,拥有土地总面积78.59万公顷,总人口105万人,职工人数21.30万人;农垦企事业单位遍布海南全省18个市县,其中,国有农场49个、直属工商企业36家、直属医院3家。下属天然橡胶集团以及林产、地产、物流、畜牧、现代农工贸等产业集团,经营业务涵盖天然橡胶生产加工、林业、房地产、旅游、物流,商业贸易等等。其中,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上市股份公司要求进行改造,目前正处于上市筹备阶段。

二、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是以产权为基础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权、重大筹资决策权、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方面。企业集团的财务权利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资源调配权、财务资源使用权和财务监控权等等。财务权利分配是财务权利在集团母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各层级之间的分配,是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的原则

1.效益原则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一切管理行为的核心目标。财权分配体制的设计一方面应以整个企业集团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应该将财务管理运行成本与其创造的价值相比较,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尽量使体制科学、合理、有效。

2.适应性原则

财权分配体制需要在一定环境中运行,因此,科学、合理的财权分配体制应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密切融合,充分考虑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经营方式等。就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而言,财权分配体制的设计应特别注意其转型期所具备的基本特点。

3.系统性原则

海南农垦企业集团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项管理活动均由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章进行约束,财权分配体制只是其中的一项,但是却对整个财务管理制度具有统驭作用,因此,在设计财权分配体制时,应充分考虑其他各项制度的影响,应与其他各项制度密切融合、协调一致。

4.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衡量一项制度是否有效,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其是否能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计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时,应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责”即责任,是鞭策,是压力;“权”即权利,是行动保障;“利”即利益,是鼓励,是奖励。

(二)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1.企业集团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集团各方面的经营活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一个开放型的以人为本的企业集团文化,其财权分配体制倾向于分权模式;相反,一个专制的、等级森严的企业集团,其财权分配体制设计必然倾向于集权的模式。

2.企业集团规模

根据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论,管理者受其时间和精力等的限制,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实行分层次的授权管理。当企业集团规模不大,经营范围较小,业务比较单一,子公司数量不多,集团内部关系较为简单时,财务权利就可以相对集权;相反,若企业集团规模较大,经营业务多样化,子公司数量较多,集团内部关系复杂,集团公司总部难以统一管理或统一管理的效率过低,一般就应采用相对分权的管理模式。

3.企业集团发展阶段

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有从成长到繁荣到衰退的生命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不同,因而其财权分配体制也应有所不同。就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而言,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设计财权分配体制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时期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4.经营者因素

企业集团是基于多层“委托――”关系而建立的企业联合体。每一层次的企业,既是下级子公司的出资者,也是受上级母公司委托的经营管理者。海南农垦总公司作为整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代表出资者对下属企业行使相关权利,实际上与下属企业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必然要求下属企业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因此,在设计财权分配体制时要充分考虑下属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如经营者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则可以赋予其较多、较大的财权,或适当分权;反之,则将更多的财权集中于母公司。

(三)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的类型及其比较

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集权式、分权式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式。三者各具特色,各有优劣。

1.集权式

集权式财权分配体制是一种财权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母公司对各个下属企业进行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的会计信息联系、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内部控制。采用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管理效率较高,能够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容易调动内部财务资源,便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模式是基于对下属企业管理层不信任的假设上,其最大缺陷在于难以调动下属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具体体现为:(1)因决策信息不灵带来的低效率,企业远离经营现场,信息掌握不完整易造成决策低效率甚至失误,而且由于母公司的权力过度集中,一旦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整个集团公司会面临极大风险;(2)制约了下属企业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剥夺了下属企业的理财自;(3)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2.分权式

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将财务责任、权力分散到下属企业,母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在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母公司财务部门对下属企业以间接管理为主,通常只保留对下属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下属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情况作出重大财务决策。分权式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务决策周期短,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较强。但这种模式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属企业间资源调动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整个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规模效应的发挥,可能导致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使集团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下降。

3.集权与分权结合式

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试图规避集权式和分权式的显著缺陷,而尽可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它是将财权在母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适度分配,形成适度分权或适度集权的一种管理模式。集权与分权结合式一般根据每项财务决策所涉及的资金和预期收益所占下属企业资金和收益比例的大小分别由母公司和下属公司作出决策。这种模式不同于集权模式,它不是过程控制,而是点控制;同时它又强调结果控制,汲取了分权模式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绝对的集权和分权都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企业集团选择的都是将两者相结合。

(四)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

1.转型期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特点

(1)特殊的管理模式。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由海南农垦总公司对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行使出资者权利。然而,由于正处于过渡期,海南农垦总公司的组织机构正在组建过程中,尚不健全,难以履行相关职能,因此,《决定》同时规定,过渡期内海南农垦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由海南省农垦总局继续履行。目前,海南农垦总公司与海南农垦总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模式。(2)下属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组建时间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其主要业务基础是原海南农垦的天然橡胶生产和加工(橡胶产业),经过近60年的生产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市场已基本稳固、成熟,也是产业集团中成立最早的集团公司。同时,公司组建之初,就设定了股份上市的目标,是按上市股份公司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组建和改造的,因此,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规范健全,发展水平较高。其他产业集团大多组建于2007年或以后,基础相对较弱。(3)经营团队整体素质不高。转型期海南农垦企业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模式,经营者队伍以海南农垦总局及其下属各单位原管理者为主。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意识的影响,加上政府部门工作的职业习惯和做事风格,致使经营者的市场意识较为淡薄,市场应变能力较差,难以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2.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及机制保障

通过对三种财权分配体制的比较分析,结合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转型期的基本特点,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财权分配体制,以集权为主,区别情况,适度分权。为此,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体制得以顺利实施。

(1)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海南农垦企业集团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海南农垦总公司作为母公司真正对下属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下属企业按照《公司法》改制后,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问题决策和选聘经营者中的作用;董事会中可设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与经理层应减少交叉任职等等。(2)建立健全各种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理顺产权关系后,海南农垦总公司应积极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制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对外担保、内部审计、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要印制成册,定期对集团及下属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

三、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定位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构是贯彻落实财权分配体制,直接从事财务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因此,财务管理机构及其岗位职能的设定,应与其财权分配体制相适应。根据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现状和转型期的特定条件以及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财权分配体制的特点,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设置如下。

(一)海南农垦总公司财务机构及其职能

海南农垦总公司是整个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核心部分,在财务上统领着整个企业集团的筹资、投资、资本运营与收益分配,因此,一般应设置融资部、投资部、资金运营部与审计部等。其中,融资部在集团融资时应合理安排融资主体、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等等;投资部负责集团的投资战略,如产业投资方向、具体投资项目和投资业绩评价等等;资金运营部负责集团实体业务的日常资金流动安排、统筹下属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益分配;审计部负责监督总公司及其下属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对财会制度的遵循情况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二)财务中心及其职能

财务中心是在海南农垦总公司内部设置的,由总公司负责运作,以管理和协调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资金业务的职能部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确保其中立性和权威性。财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1)集中管理集团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核定各成员企业日常留用现金余额;(2)统一拨付各成员企业业务所需资金,并监控资金使用方向;(3)统一对外筹资,降低筹资成本,确保资金需求;(4)办理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往来结算;(5)及时掌握集团各部门和成员企业的资金预算和运作,并根据集团整体情况进行协调;(6)掌握各分部采购费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情况,实施即时监控和决策;(7)对集团内部物流和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的不协调之处进行整合,达到统一管理。

四、研究结论

转型期海南农垦企业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模式。受管理者素质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下属企业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异,本文认为,应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财权分配体制,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对于组织架构健全、合理,管理队伍素质较高,独立经营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应给予较多的财权,而对于组建时间较短,管理队伍尚不成熟的下属企业则应更多地采用集权管理模式。同时,作为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海南农垦总公司应尽快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并明确其相关职能,为顺利实现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张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究[J].科技与管理,2005(6).

[2] 邹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及框架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 童郁.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