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有资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产和财产权益,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也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实现资产增值保值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维持经济稳定的关键成分。
一、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国家和政府将国有资产委托给企业进行管理,以促进其保值增值。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于资产管理的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对其进行经营。按常理企业应该出台有关的政策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特别的管理,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数目没有很清楚的明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频频丢失,造成账目和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重购轻管”的问题,只是利用大量的资金去采购,承包大量的国有资产,但是对于购置之后如何处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切都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造成的,给国有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资产,另一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而流失的主要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般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经营者的策略问题造成了管理失误,或者违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人为造成国有资产处于险境中,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浪费流失。笔者对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每年呈上升的趋势,经过推算,每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数额能够达到五百多亿人民币,平均到每一天都在一亿以上。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国有资产流失,这里面不乏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就是我国的国企管理体制以及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政策问题,内部原因指的是国企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导致国有资产人为流失。无论是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都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资产的流走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缺失
作为国有企业,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企业自身资产,在使用之前都应该做好预算,这样支出和收入才会形成比例,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但是目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国有资产运用预算不完善的情况,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依据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导致资产的流失。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账目和实际出现不符合的情况,这样就给财产的清算工作带来很大的考验,由于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缺乏对于存量资产信息的全面掌握,也就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这就让国有资产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削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保障政府的双重职能得到分离,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企业的管理者、其次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利的分离,保障分权机制进入企业。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控制,第一,政府机构要进行配套改革,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足够的外部环境;第二,企业内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护,出台足够的资产保障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尤其是要针对国有资产浪费的情况出台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且在资产使用时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有了预算作为后盾,财产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很多的风险,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下面就提出一些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发挥国资委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让国资委员会成为了企业资产的出资人,但是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领导部门,因此在国资委改革中应该从现在开始使用委员制,从而正确定位自身的职能。并且国资委根据情况授予国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由于国有资产数量巨大,国资委不可能对国有资产直接进行管理,国资委担任的角色是本地区内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为了不断地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需要将国有资产交给国企进行运营。这样在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国企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机会有所谨慎,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逐步形成“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局势。
篇2
【关键词】抽油机设备 自动化生产管理 功能应用 应用效果
1 基本现状
目前抽油机设备有413口,螺杆泵16口,由于设备多、分布分散加之人员少、治安环境复杂等因素造成的停井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天气、设备故障、人为因素造成的停井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使日常管理难度大幅度上升、采油时率下降、躺井率上升,严重影响了原油产量。因此如何改变现有依赖人工的油井生产管理方式,使油田的生产、安全管理由传统方式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机采系统的管理水平,是当前形势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自动化油井生产管理系统在管理区及各小队安装应用,现场安装300台油井生产管理监控装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该装置分别安装在控制柜、返杆、变压器上。在当前油区综治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油井生产管理系统是油田生产企业提高采油时率,增加产量,减少被盗损失,提升企业效益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2 自动化油井生产管理系统介绍
系统共使用2台高性能服务器、7台终端计算机、一台大显示器。系统软件分客户端版和网络版两种。六个小队及调度室安装的是系统客户端软件;一台服务器安装的是网页程序,生产系统有关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指定网站,应用系统网络版软件。
油井生产管理系统以先进的通讯技术、电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为依托,采用GPRS无线通讯,不受地域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了分布广泛、位置偏远、环境特殊的抽油设备的数据采集和传输问题;系统实现了对抽油机井停井停电及时报警、对开、停井全天候实时监控;通过遥控反馈巡井信息;具备电参数计量功能,提供电能数据;系统与信息中心源点数据库对接,可以分析油井的生产状况,电机运行的电参数,根据停井时间推算影响产量,核算采油时率,实现了油井生产的数字化管理。
3 自动化油井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应用
3.1 停机、停电报警功能
现场抽油机因停机、停电时自动化油井生产管理系统会实时报警,值班人员可及时清楚的了解现场情况。根据采油厂油井现状设定的停井原因类别以及具体原因类型,进行选择上报。可根据需求选择查询任意时间段整个管理区或各小队的详细停井原因、停井时间。通过点击选择按钮可将原因类别分解成具体原因并至详细单井情况,使生产管理者能够清楚掌控停井情况。
系统停机报警功能在夜间应用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对于不法分子破坏偷盗造成的停井能够及时发现处理,从而有效协助了夜间的巡查工作,与去年同期对比:井口盗油由84井次减为61井次,单井管线打卡盗油由88井次减为26井次;井口设备破坏由16井次减为3井次,综合发案率较去年同期相比降低40%。
3.2 遥控巡井功能
职工在巡井过程中用遥控器对着监控装置点按并伴有声音提示时,便可将巡井信息实时传输到系统中。同时系统配置了每口井或每个小队的巡井信息,以及是否巡井、白天巡井次数、晚上巡井次数,根据配置数据自动计算巡井率,从而掌握职工巡井情况。3.3 电参数计量功能
通过现场监控装置的定时采集传输,从系统实时数据中根据需要点选显示参数,从而查询到井的运行状态及瞬时各项电参数情况。同时可以从系统历史数据中查询到井的连续运行状态及选定时间段的各项电参数,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油井生产过程中电参数的变化情况,便于对电机的运转情况进行监控,从而辅助我们的生产运行工作。
3.4 生产管理数据分析功能
系统中的日报表数据对接于源点数据库却更优于源点数据,能通过监控装置自动计算日耗电及吨液耗电指标,避免了源点数据中由人工核算、人为调控电量的一些弊端。同时系统可以根据所选时间段自动比对井的耗电量,并能将单井的电能值绘制成曲线,形象描绘单井电能变化情况,为我们的能耗分析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便及时开展调整工作。
我们利用系统电量进行了一些生产管理数据分析工作,核实了管理区300口抽油井的百米吨液耗电数据、对17口上提泵挂井的优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将系统电量应用于源点数据库,更正了电量数据,使机采系统的信息化资料更加准确完善。
另外,系统在统计井时率区域中能根据所选时间段自动完成对开井时间、停井时间、井时率的统计计算,管理人员只需结合相应时间段的停井原因查询,便可分析出影响采油时率的具体原因。由于采油时率指标透明化,对各队的现场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非常大的督促作用。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干群做到停井及时处理、作业井及时抢开、减少日常维护性工作停井时间,使工作效率不断提升,采油时率提高了0.8个百分点。
4 应用效果
(1)油井生产管理系统的声音报警及时提示给我们停井、开井信息,从而方便掌握现场动态,对于非正常停井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处理,减少了该类原因影响的产量损失,也防止了因停井时间过长而造成的砂卡躺井;对于正常维护停井,有了该系统的存在,职工则在无形中自觉加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采油时率指标通过该系统的运作得到提高。
(2)从系统中可以获取到电流、电压、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电能等数据,可以反映抽油设备的运转情况,通过及时调整,达到地面和井下的协调生产;同时为我们解决了单井电表短缺、无法及时准确掌握油井耗能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调整优化工作无法对比节能效果的问题。
(3)系统具有独特的遥控巡井功能,职工在巡井过程中利用配备的油井遥控器对巡过的油井发送信号,巡井信息就会及时地反馈到系统程序中,从而对职工的巡井工作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4)在当前油区综治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油井生产监控装置的安装对不法分子的偷盗、破坏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效地减少了辖区内生产物质的损坏和丢失,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
摘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现实迫切性。科学化精细化所要突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主要是预算编制管理、收费资金统管、专项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助推和内部协同整合来提升财政管理的效能与效率。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紧扣当前财政管理的脉搏,深刻精辟地揭示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财新方略,抓住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灵魂和财政工作的活力源泉。我们必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注到、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全程运行之中,使之发挥出强劲而持久的重大作用。
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现实迫切性
首先是政府转型需要财政管理“转轨”。责任型、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履行离不开公共财政的高效精确运作来体现与实现。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紧迫要求,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有权利、有意愿知晓其来龙去脉和效益如何。其次是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根本对策。县乡基层财政持续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迫使财政部门必须精打细算,分厘必较。即通过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细化完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其三是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和消除资金管理风险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反复披露出一个“顽症”: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现象较为突出,且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人、车、话、会、接待费等行政成本快速膨胀,这种粗放型管理被讽喻为“官油壮捻子,头比身子大”。加之资金运行过程中风险失控的隐患继续积累,骗套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严密清晰、刚性系统的管理约束机制。其四是建设廉洁型财政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门在管理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关键环节和核心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自由裁量权失范,索贿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财苑警示录》中的违纪违法案例启示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缩短权力半径,强化监督制衡,从业务操作层面上有效化解和预防各种不廉洁行为。
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突破,点难点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热点和社会公众不满的管理弱点为重点;以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为主线,敢于抓主要矛盾、抓源头控制、抓权力分解、抓程序制衡、抓机制透明,防止避重就轻,重表轻里,只说不做。
(一)尽快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算编制的级次顺序,增加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的精确程度。二是建立健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构建部门机构编制、业务计划与经费预算衔接对应机制。三是预算编制终端必须数据化和具体化,提高预算的预测性、前瞻性和控制力,尽量减少“以基数定预算”的惯性方法。当前有必要实行“开门预算”,加强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门审核与监督,引入公众质询参与机制,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公信力,以真正解决预算报告“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根本缺陷。四是要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围绕重大资金项目、民生项目、行政成本项目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二)细化收费资金统管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彻底清理预算外资金账户,严格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建立“零户”统管机制,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实行票款分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把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非税收人纳人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各类收费资金在科学化精细化机制引导约束下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由于缺乏系统严密的管理方法,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挤占挪用充做公用经费,有些甚至被截留贪污。因此要从源头上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严格控制新增项目,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一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其设立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与标准,有操作程序,真正体现公开、公正、透明、效率原则,及时公布各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随意性。二要加强监督考核和问责力度,使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要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切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全面衔接和有机结合,制定操作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和相关配套制度,依法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和资产收费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三、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助推和内部协同整合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科学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加上事业单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出现了公共性事业单位与盈利性事业单位等不同的性质划分,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为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国家出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概述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兼顾事业单位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并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与现在的财务管理模式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树立精益求精的思想和理念,使用专业化、数据化、系统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实现精确和精细的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密不可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是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精细化是实现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体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化,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建立管理分工的专业化管理制度,这能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系统化,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事业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复杂,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精细化程度,就要将财务管理系统化。(3)数据化,数据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和基础,只有将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通过数据资料来反映,才能有效管理和权衡财务工作。(4)信息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大势所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重要性
1.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可以促进绩效政府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十一五”规划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权责不明确、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以及奢侈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绩效型政府已经迫在眉睫。而只有加快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充分适应政府管理机能的转变。
2.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较低,损失浪费现象严重。比如预算执行率不高、结余资金规模过大、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配置不合理、对外投资效益低下等,需要尽快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有效堵塞管理漏洞,夯实管理基础,精化管理环节,提高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措施
1.树立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观念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为方式,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带头的作用,积极学习财政部提出的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各项要求,明确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概念和内涵,将新准则运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加快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意识,对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培养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意义上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改革。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强化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事业单位应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方面着手,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首先,科学编制事业单位预算。在预算编制之前,编制人员要深入各部门进行调查,了解和预测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情况。在预算编制时,认真分析确定本单位的项目预算金额,对办公费、差旅费等日常公用费用按照人员测算人均定额,确保单位收支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符。其次,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事业单位要以经批复的预算项目文本为依据,严格执行预算,重视预算事中、事后监督。再次,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健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
3.固定资产核算科学化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价值,不计提折旧,通过“计提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维护和修理进行账务处理。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仅能反映固定资产原值,而无法体现固定资产价值的折损情况,易发生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同时,事业单位将购置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支出,违背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原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必须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科学化,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固定资产的科学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比如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4.推动收入管理精细化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渐深入,一些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自收自支单位,虽然国家在事业单位改革当中,意图将这些事业单位改制成公共服务企业,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难度比较大。因此,当前在财务管理改革当中,要将收入管理精细化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这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明确收入范围、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收入台账,对所有收入进行分科目管理,所有收入要存入指定的管理账户,对资金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要求进行统一的分配管理,事业单位对本年度内的收入没有支配权。另一方面,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收入要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利用统一支付减少事业单位的收入管理权,避免成本支出与收入的混乱对财务管理的不良影响。
五、总结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事业单位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阶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收支管理等财务管理内容,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7:21-22.
[2]王雪莲.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研究[J]. 国际商务财会,2012,11:39-41.
[3]胡云.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J]. 国际商务财会,2013,06:36-38.
篇5
一、单位财务制度建设精细化
单位财务制度建设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我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及内控管理制度,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关于加强省直长江河道(水闸)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机关经济业务事项审批权限规定》、《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机关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规定》、《关于加强对财务印鉴章管理的意见》、《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机关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非税收入票据使用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局直和系统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使经济行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都有制度约束,不仅规范了单位经济行为,而且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岗位设置、核算流程精细化
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岗位和规范核算流程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我局根据事业单位和水利经济财会工作实际,结合加强对所属经济实体财务统一管理的需要,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工作规则》等规定要求,科学量化会计业务,设置了系统会计、机关会计、综合会计、出纳、稽核、内部审计等岗位,并分别制定了各会计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岗位的精心设置,保证了财务工作各环节的顺畅,同时通过内部牵制,使整个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职责清晰、责权分明、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有效地加强了内部财务监督,防范了财务风险,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部门预算管理精细化
部门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和考核,是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一是编制预算前,加强对局直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严抓预算信息质量,从预算的基础数据、资料管理入手,研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完善项目申报、评估、管理机制。在全面平衡预算时,考虑单位的统一性和特殊性,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深入分析总结预算执行工作。依法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进一步规范分配制度,统筹使用有限财力,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为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确保收支平衡,我局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鼓励各单位开源节流,将局直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与经济目标考核挂钩,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测评,有力地促进了单位的增收节支工作。同时,我局每季度对局直单位预算执行和项目支出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单位预算执行和管理情况,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资金效益,为预算顺利执行和科学管理提供保障。
四、收支管理精细化
收支管理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我局严格按照部门预算下达的收入指标,拓宽创收渠道,加大创收力度,强化收入管理,每年与局直单位、创收部门签订经济财务目标责任书和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创收积极性。二是出台《关于加强局直单位经营创收和分配的指导意见》,规范局直单位的创收和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集体积累和个人消费的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加大水规费的征收力度,积极做好水规费征收入库和预算安排项目实施工作。严格执行水规费征收、使用、管理的各项规定,对安排的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加强监督。在努力增加收入的同时,强化支出预算,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为此,我局不断完善内部增收节支的考核机制,每年编制《局机关财务收支预算》,对部门公用经费实行总额控制,对通讯费、招待费等费用严格支出标准。在专项经费计划审批下达后,按照批复的预算项目,强化计划管理,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工程项目经费,保证专款专用。
五、资产管理精细化
我局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从资产购建、会计核算、使用调拨、清理处置等方面提出了操作规范和具体要求,严格执行《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印发了《关于规范代储省级防汛物资台账和年终清仓盘存工作的通知》、《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机关设备、物品购置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资产运行效益考核机制。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所有信息,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也为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安排资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规范各单位的债权债务管理工作,印发《关于开展债权债务清理工作的通知》,布置局直单位定期开展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对本单位及兴办企业在往来业务中形成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查明债权债务的真实性,明确应收回的权利和需承担的偿还义务,有效地防范了财务风险,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六、财会队伍建设精细化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实施 财务管理 影响 探析
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顺应新形势要求,在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预算管理制度、绩效考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必将对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为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人力保障
《新制度》首先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对一级和二级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职权作了明确规范。其次,明确规定”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作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职责”,提升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地位和战略高度。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调动和职称评聘也做了明确规定,保证了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财务管理体制。
教育部等各级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对《新制度》的宣传学习和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尽快掌握《新制度》的精髓和变化内容,进一步开阔的视野,转变固有的观念和核算习惯,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新制度》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口径,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有效路径
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涵盖了高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新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促使高校建立起一套严格而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积极稳妥的收入预算和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支出预算相结合,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合规,执行中便于控制和管理,维护预算的执行力和刚性;《新制度》还重点增加了决算报告编制依据、要求和申报审批程序。预算决算编制互相呼应对照,有利于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持高校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运作秩序。
《新制度》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将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明确界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适应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结转和结余管理做了详尽说明,从制度层面合理规范了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路径。
三、《新制度》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并引入绩效考评机制,为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指标依据
《新制度》首次将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引入高校财务管理中来,即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随着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收费逐渐被公众接受,但社会上对高校收费标准的疑问也从没有断过,高校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展的事业单位,同时又向学生收取了高额的学费,这些钱是不是真正用到了学生的培养上,或者说一个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到底有多少,是很多人的共同疑惑,也是公共财政公开体系的重要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思路分配、归集和计算高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将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的配比,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对于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也要求按照项目细化管理,单独核算,进行绩效考评。
《新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方面实施政府采购,从源头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采取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取得费用按期进行摊销等有效举措,既能真正反映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又能为管理者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供依据,提高国有资产回报率和保值增值率,真实还原高校的资产负债率。
《新制度》将高校基建帐纳入事业帐统筹管理,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加直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将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作为高校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核算,进行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研究,有利于加强监管,规避基本建设投资风险。
《新制度》优化了财务报表体系,新增了适合当前新形势需要的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以其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财务数据和财务分析指标。
《新制度》实施以后,高校财务核算提供的各项财务管理指标更加真实有效、全面系统,大大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层进行科学决策,同时,也为社会各界了解监督高校发展提供了依据。
四、《新制度》建立健全了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监督制度,为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逐步开始了大规模扩招和新校区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财力不够,投入不足,负债筹资成了高校的共同选择。目前,负债筹资这把双刃剑的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个别高校甚至积债难还,资不抵债,频临破产,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日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在目前高校积极“化债”的大背景下,《新制度》的实施必加快高校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时识别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规避。《新制度》强化高校借款审批程序,要求高校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不得违规举债和利用国有资产提供担保”,这对于高校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防止国有资产损失起到了有力的保障。
为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的质量与效率,提高高校办学效益,高校应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的原有财务内部监督控制的内容、方法、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高校财务内部监督控制机制。《新制度》提出完善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高校要完善本内部监督控制制度,要把注意力从事后监督转化到事先控制、审前防患,把单一靠上级督查改变为内部牵制、相互制约,通过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相结合,寓监督于管理之中,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五、《新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制度》虽引入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但高校不同于企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性质没变,所以高校不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更多考虑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好尺度,避免因过渡追求效益而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对生均培养成本等指标的核算应建立在高质量的培养水平上,对科研经费要在分项目单独核算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项目间的协调合作、资源调配,避免重复研究、重复购置,同时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新制度》的实施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新旧制度的衔接过程中,要做好全面的资产清查和深入细致的核算工作,信息化建设要跟上财务制度改革和财务管理新要求的步伐,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避免在执行中不加分析的“一刀切”做法,确保衔接工作平稳顺利。
总而言之,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实质性的创新和改革,对高校的各项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和监督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保障机制,确保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篇7
摘要:对高校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不清、观念陈旧、资产缺失、账目不规整、资产价值计算的时候并未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真实价值体现并不充分、资产管理方式并不合理、功效发挥能力太小。对这些问题需要相应的管理对策,首先要对管理的观念进行更新,打好管理基础,建立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都进行效率的提升。对会计核算的制度加以改进,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将管理规范化才能阻止隐形的流失现象,建立完善的指标系统,做科学的考核。进而将人员素质做提炼来持续地推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并有效解决现存问题。
关键词 :高校资产;精细化;管理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高校资产的使用管理水平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在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对自身做积极的改革,对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研究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对于如何强化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相关学者做了一些研究,文中对这些相应问题和对策做了介绍。
一、高校资产精细化管理中的问题
对高校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表现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都不是处在重视的位置。对成本的计算意识不强,以及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还有对资产管理目的模糊也没有建立保值增值的责任观念。
资产的流失情况也是存在诸多的问题,用无形资产做对外投资的时候因为没有系统的评估作价而使得资产流失。将非经营性资产任意转变为经营性资产,把高校资产变为校办企业来使用,甚至是成为经营性资产,这样也会造成一种资产隐形流失。对资产处置的观念主要是随意性和主观性占据主导位置,这样会使得高校资产流失。将高校的公家物品转做私人物品,这种将公物私化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对于高校资产的安全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危险。科研成果在做转化的时候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使得学校的无形资产以另外的形式流失掉。因为管理的不够完备,在使用的时候未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使得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是过度使用设备来对其的磨损增加,再加上在购买的时候就没有完备的计划控制,也就使得一部分的设备是没有用途的资产,也就是说设备的闲置也是对资产的一种浪费。
当下高校资产的规模在持续地扩张,资金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对现存的资产价值真实性、完整性是很难做到保证。第一点是资产管理缺乏产权意识和保护责任的认识。第二点是对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比较忽视,管理体系制定并不完善,表现的比较随意。第三点是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在帐卡和账单之间无法做到符合实际。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资产账与实际不符,对自身的实际家底不清楚等问题层出不穷。
对固定资产没有折旧和减值的准备,这些是不符合会计核算配比和真实性原则的。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来说两套的会计核算方式行不通。因为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划分和价值账核算划分做不到完全的统一,这样使得选择资产会计科目在做价值核算时候就容易出现误差。在建工程科目的账目上会出现长期挂账的现象,使得交付使用的时候对固定资产账目价值变大而导致财务数据失去了真实性。
一些高校至今还是用传统的资产设置卡片,还有使用纸质条码标签,用手工的方式将设备信息做划分,在进行编辑和查询,出现标签丢失的现象,很容易就没有证据来进行查询了。与此同时因为没有办法准确的判定资产使用的效率,也就没办法进一步地了解设备使用的状况,这样使得固定资产配备做不到公平合理化,对高校国有资产资金来说就是一种浪费。
高校资产管理软件在功效上表现欠佳,大部分高校现阶段使用的资产管理软件一直停留在一种很初级的阶段,这种软件的自身作用仅仅是建立在录入和简单汇总的功效上,对自动对账、生成表格和网上办公等方面的自动化工作还做不到完全的实现,信息化功能不健全。在部门之间无法做到统筹使用,对资源的共同使用效率也不高,也无法提高使用率。管理软件变成了单独的使用系统,部门之间并没有连接起来。当下很多高校在对资产管理上使用软件,却没有思考相关联的管理业务流程控制,对自身体系实行独立性,和财务部门、使用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做不到全部覆盖仪器、家具、图书馆等资产,这样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所有内容就无法全部通过资产信息系统而反应出来。
二、高校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第一点要做到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了解。高校资产管理对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的重要,所有在校师生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这样他们才可以对高校的资产进行使用、管理和监督,进而将资产管理奠定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第二点要成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架构体系。这其中囊括了四级,这四级分别是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使用单位和管理层次使用人。第三点要对资产利用率高度注视。建立共享和有偿使用等管理目的,防止资产的闲置、消耗和浪费的缺点。相对应的要建立资产经营管理概念。就是要在资产的配置、管理、处置和资金管理方面持续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争取获得最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四点要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对资产管理工作方面有卓越贡献的职工要进行奖励和鼓励,这样可以提高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动力,还要对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不能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惩处和罚款。这样将正气大力的宣扬,从根本来进行精炼资产管理的空间。
为了开发高校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高校资产实行管理。首先是做到可视性,就是对各种资源的基础情况和资产管理的诸多关键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职员管理体系平台中,使资产管理者和使用人员在一个可视化的平台界限中得到相关信息。其次是要有可控性,就是对高校所有资产,在进行申请、审批、使用、处置等过程中要在资源管理系统中进行展示,特别是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共享上,所涉及的工作流程都要放到平台上,真正地做到对高校内部所有资产的协同管理。最后就是要有高效性,就是用资源管理系统不单单能做到在任意时刻查询高校所有资产的原始数据和现在所进行的情况,还要可以做到及时的掌控各院校和部门的资产所占比例和使用结构与状态、维护数据等方面的信息,为新增资产的公平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提供实际的根据。
对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在形成的最开始时期就进行关注,资源配置要在最开始就思考存量资产的总额和质量的优良以及投入的比重,给资产的配置提供合理的数据依据。还可以在使用的进程中解决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用自己使用资产的绩效考评来实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推动闲置资产的流动来实行资源的再次分配。学校可以把存积下来等待使用的普通仪器设备详情在网络上公布,带动供应和诉求两方达成协议,无偿使用闲置资产。共同的成立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实验室,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实验室组建是将专业教学实验室融合到科研组来共同进行。可以将所有的贵重设备进行开放式使用,实行精密仪器可以在不同校园内使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对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来达到资产管理能力的增强,要先废除修购基金制度来组建固定资产折旧体系,其次是保持固定资产和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步调一致,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加入基建会计核算,来确保可以将自行建造来获得固定资产行为的真实呈现,还要成立设备配套购置资金和维修体系,实行资源费用合理缴纳体系,要激励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精细化。为确保财务部门和事物部门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实行动态管理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这样可以使核算过程保持及时性和准确性。
规范管理行为来阻止隐形流失现象,第一要对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提起足够的重视,再成立监督体制;第二要严谨对待资产处理和报废的流程;第三是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目标要逐步的实现。高校的目的之一是从账目上查询资产总额,还要对资产的充分使用方式加以重视,确保这些可以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进而有效地保障高校国有资产避免隐形流失。
对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持续锻炼与提升,要对人员进行学习和教育。第一点是在政治教育上进行加强,将资产管理的了解程度和工作责任心都做进一步的强化。第二点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科研精神和技能。以这样的持续努力和探索来寻求对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正确方向。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有关联的方面很多。在资产管理工作的进程中不仅仅要依靠学校领导的重视,还要有学校中各院系的协调和支持,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急需现代化运行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技巧。
参考文献
[1]何军志.提高大型仪器利用效率的尝试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0-73.
[2].提高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管理模式探索[J].使用技术与管理,2013(2):190-193.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统一监管;资本化
3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体制机制上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竞争市场的变化,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非常紧迫。要从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出发,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兼顾,市场机制和行政指导结合,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促进国有企业向关系战略领域和国计民生领域集中,壮大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实力。
一、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新情况
1.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根据现行《国资法》,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授权非国资委部门的方式,可以承担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职能。同时,在非金融国有资产领域外,国有资产也已基本建立了以国务院国资委、省市国资委为主要出资人,财政部门、审计和纪检部门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但是在经过近几年发展,出现了一些有碍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一是部分国有企业仍处于行政垄断行业,政企不分,同时行驶出资人、行业管理者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角色;二是对国有企业仍采用行政级别管理,市场化机制不足;三是国资委体系对国有资产管理覆盖不完整,除了国有金融资产外,国资委体系一直未能完成对全国国有资产的管理,特别是近年来成立的城投平台、中央及各地职能部门归属的国有资产,脱离了国资委管理体系,成为新的政企不分平台。
2.国有经济布局有待进一步市场化
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是解决经营困境,提高经营效益,方向是壮大国有经济力量,确立国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通过多轮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战略领域、重要基础设施及支柱产业占有重要地位,从中小企业层面逐步退出,战线大大收缩,布局结构得到优化,但是国有经济布局存在着行业仍过于宽泛,占据了社会经济资源,进入已高度市场化竞争行业,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同时,在涉及安全、战略性、基础性、垄断性和公益性领域,国有经济实力不足,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够突出,社会责任未能体现。如何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布局,如何提高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如何提升国有经济对社会的公益贡献,都是摆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个难题。
3.国有企业竞争力需更突出
经过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等措施,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在部分领域已成为行业领导企业。2012年,国有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已经增至54家。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国有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与国内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较高的信用和融资能力,以及聚集了高学历人才,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但是国有企业代表的是国家竞争能力,名列世界500强的这些国有企业主要都是中石化、中石油等垄断型国有企业,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企业,从利润率指标及人均产值看,比世界500强平均水平要低一大截。说明目前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而不在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无论是在管理水平、经营能力、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系统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已经不再只是对企业的改革,而是上升到国有资产、国有经济竞争力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国有企业定位、实施分类监管为基础,以最终提升国有资产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为目标,从监管、布局、机制等方面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国有企业,实施国有资产分类管理
1.划分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
随着前几轮国有企业改革积累的经验,下一步要将国有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不再将国有企业简单视为市场经济自负盈亏的主体,也不简单视为国有经济体制的专属企业,而是划分为公益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其中公益性国有企业在中央企业主要是石化、电网、通信、航空等资源性或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企业,在地方省市则主要是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企业。其他企业全归属于竞争性国有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国有资产资本化,推进公众公司改革,以国有资本带动企业和产业发展。
2.实施分类精细化监管
以国有企业分类为基础,实施分类监管,可以进一步提高国企管理水平的需要,并据此建立更为科学、更为符合企业实际的考核、奖励以及分配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国企,可以采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参照芬兰、瑞典等西欧国家,对公益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别主要考核成本和考核利润;参考马来西亚,由不同机构分别管理公益性企业和竞争性企业,前者采取政策性控制,后者以营利性为管理目的。
在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可按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实施一企一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竞争性行业,则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控制范围及盈利能力为管理重点,不再干预企业决策及内部事务,简政放权。
(二)支持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国有企业布局
对内,在我国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要以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为重心,积极服务于国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导向。对外,我国要继续融入世界经济,争取在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资源定价中争夺话语权,国有企业要承担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重任,不断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围绕“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深化改革。
在未来国有企业布局调整上,重点往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城乡公益性基础设施、重要自然战略资源、部分特殊支柱行业和重点高新技术行业倾斜。其他领域全部开放给民间资本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发展,并且适当限制国有企业向竞争性领域过度发展,防止部分国有企业借助已有雄厚资本阻碍市场竞争。为此,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梳理,合并企业主业,促使向未来重点行业布局发展,制止向非主业领域发展。
(三)继续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经济实力
1.分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
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将实施不同的改革路径。公益性国企兼顾社会服务和企业发展双重目标,企业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必要时需要承受政策性亏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在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剧烈波动或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因此公益性国有企业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实施稳定的内部用人、薪酬和人事任命制度改革;在行业监管上,要对产品价格、服务标准、成本控制、行业限制等实施管理,防止出现损坏公共利益的情况,可以学习香港地铁公司管理模式;在与政府关系上,要给予规范的政策安排,甚至通过立法确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策性补贴等。
竞争性国企对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改革的重点是依托资本市场,通过整体上市等手段,进行公众公司改革。这类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全部市场化,完全作为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独立承担经济法律责任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政府仅作为市场秩序维护者和出资人参与对企业的管理,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并无差别。
2.科学改制国有企业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有国有企业实施公司化改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依据分类的国有企业定位,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架构、重大责任追究机制,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国有产权交易监控平台,强化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和监督机制。对于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以建设新型国际化公司为目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通过整体上市、投资基金、开放股权合作等形式,积极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促使国有资产就彻底资本化,与社会资本紧密结合,共同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适应新经济形势,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应该继续深化,并提升至国有资产系统整合的高度,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优势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按照分类管理和集中统一监管的思路,充分调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和培育国有企业力量,更好履行国有资产的公益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共同创造国有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郭跃进.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J].经济管理,2009(4).
篇9
二是资产配置不均。有的部门行政、事业人员编制很少,却占用大面积办公楼,空余的办公用房用于经营出租或闲置。而有的单位却要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租房办公;有的单位随意变更办公场所,无偿占用下属单位资产;有的单位一味追求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上档次,追求“高精尖”、“功能全”,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有的单位办公家具陈旧,办公设备落后。
三是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有的单位资产购置购非所需;有的单位定期盘点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账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造成账实不符,发现问题也无法追究责任;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不查原因,也不追究责任;有的单位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存在单位资产遗失达数月之久无人问津的现象;有的单位对资产不定期维护检修,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宁愿多花钱买新设备,对正在使用的设备却不愿进行正常的保养和维修,造成设备快速老化;有的单位资产出租不履行审批手续,实现的收益也不缴入财政专户,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四是资产处置随意性强。财政对资产的出售和报废没有具体标准,资产处置审批仅仅只是履行手续;有的单位对不能使用或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不及时处置,不仅占用办公空间。而且造成资产严重不实;有的单位经批准处置后,对资产长期不处理;有的单位还存在先处置、后报批等随意处置行为。
五是资产信息系统需进一步完善。有的单位资产管理软件无专人操作,至今不会使用资产管理软件进行资产管理;有的单位在资产购置、处置后,长期不登记资产信息系统,单位财务账与资产台账不符,没有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单位资产信息登记不完整,单位资产前清后乱的问题依然存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受网络条件等因素影响,未能实现动态化管理。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诸多综合科学,其本质是对目标的分解、细化、落实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总体质量应体现为最优,它强调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运行流程化、细节衔接化、考核数量化和信息准确性、反馈及时性、规程实用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应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部门有效使用”的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构建起对资产从人口到出口全过程管理的资产管理体系。
二是强化资产购置管理,实现资产配置公平。首先,制定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由政府下文执行。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针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征,要分别区分对待。就行政单位而言,其履行行政职能所使用的资产共性的因素较多,如房屋、汽车、家俱、电子办公设备等各行政单位都要使用,应该根据财力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先同后异、先点后面”的次序,逐步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对于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应结合部门预算,以资产信息报告和资产使用绩效为基础,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等多种类别来分别制定,确保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其次,在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前,开展单位资产购置审批工作。无论其资产存量是来源于本级财政安排还是上级部门划转,对超过资产配置标准的单位一律不能列入本级部门预算,利用资产存量控制资产增量;对没有配置标准的资产购置,在对资产购置项目申报单位周边地区、单位资产存量、利用效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调剂一承租一购买—新建”的顺序配置资产,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的整合和共享共用。最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工作。对单位闲置或不需用的资产,由政府行文统一调配,已经出租的资产可根据实际需要收回后调剂使用。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二、 《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 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 新《会计制度》后,基本原则是,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变化:
1、协调增加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2、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4、着力加强财政投入资金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5、规范核算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纪律作风建设情况汇报
- 下一篇:全面加强纪律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