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分析

篇1

【关键词】余额宝,风险,管理,经营

正文

一余额宝简介

余额宝又叫增利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一项增值业务,于2013年6月17日正式上线,是集增值功能和支付功能为一体的货币型基金新产品。通过将资金转入余额宝, 来实现对特定基金理财产品的购买,用户可以获得比同期的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不仅如此,还可以随时将余额宝内的资金用于网购、支付宝转账以及银行卡转账等,免费实现支付和转账的功能。

二余额宝发展趋势分析

(一)支付机构竞相效仿,通过提高收益率进行揽存。目前,支付机构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手续费收入、备付金利息和增值业务收入。由于支付市场各支付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手续费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备付金管理严格,唯一能大幅扩大盈利的来源为增值业务收入。

(二)对银行机构传统存款业务将形成显著冲击。由于现有的支付宝客户有较为现实的余额管理的需求,所以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但“余额宝”是立足于淘宝客户开展的业务,在短期内吸引支付宝体系外的大额业务客户利用“余额宝”理财的可能性不大。对普通客户而言,在银行购买货币基金,无论从信任度还是从收益率来看,都比支付宝更有吸引力,选择面也更宽、更便捷。但是,支付宝吸收存款成本低,提供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且流动性大。

三余额宝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

(一)“余额宝”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余额宝”的推出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余额宝”在金融市场中引入了竞争,对消除银行机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向监管机构提出了跨界监管的新课题。按照《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规定,天弘基金在支付宝开立账户的余额属于备付金管理范畴,由人民银行进行监管。

(三)支付机构风险警示不足对用户容易造成误导。支付宝对“余额宝”的风险提示不足,重点宣传该产品的收益率,而忽略了收益与风险并存,对用户容易造成误导。支付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并不对资金投向负责,只要有备付金这项资源,各类机构就会为其定做各项理财项目。为了支撑较高收益,资金势必流入房地产等行业。

四余额宝面临的管理风险分析

(一)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基本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因而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就是对国家一定时期内宏观的经济状况作出判断。总的来说,购买货币基金的风险比直接购买股票的风险要小,主要是由于基金是分散投资,不会出现受单只股票价格巨幅波动而遭受很大损失的情况。因此,基金的波动情况会和整个市场基本接近,基金能够有效分散的其实是非系统性风险,但却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货币型基金的收益并不是固定的,相反货币基金的每日收益率波动较大,尤其是受利率等宏观因素影响。

(二)金融监管风险。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能否购买基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监管方面的限制,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代销基金,因此名义上来说,这个货币基金是由天弘基金直销的,支付宝在整个链条上的角色只是支付工具。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实现基金销售功能的做法,实际是在打球。因此从监管层面上来说,余额宝并不合法,但照目前情况看,监管部门没有叫停余额宝,但一旦监管部门发难,余额宝有可能会被限制或叫停。

(三)网络技术风险。作为一项收益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挂钩的金融理财产品,且由支付宝代为保管、管理的互联网账户,余额宝收益风险与网络技术风险并存,加上众多网络不可控因素,余额宝并非“万无一失”。国内安全问题反馈平台乌云也信息称,来往平台会导致淘宝账号可被破解,从而威胁支付宝和余额宝的安全。也就是说,用户选择通过淘宝帐户登陆来往后,由于应用本身设计的缺陷,可能导致黑客通过来往破解用户淘宝账号,从而波及到支付宝余额宝的安全问题。

(四)收益性风险。高收益一直都是余额宝吸引广大客户的一大杀手锏,官网上更是将其与2012年活期存款进行比较,10万元的活期利息350与余额宝收益300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直接用“余额宝”和银行活期存款比较显然是不合适的:一方面,“余额宝”的收益并非利息,而是投资货币基金的收益;另一方面,尽管货币基金的风险很低,但还是要比法定付息的存款风险要高,银行存款具有国家信用担保,余额宝却无法保证收益一定实现,金融市场中风险越大收益自然越高。因为余额宝的收益是一项投资收益,所以收益高低主要取决于基金管理方能否实现这个收益。

五政策建议

(一)建议明确支付机构可从事的业务范围。目前,全国已有223 家支付机构获得支付业务许可牌照,支付机构在从事支付业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其他领域拓展业务。但是,对于获得支付业务许可牌照的机构可否从事其他领域业务无明确规定,不利于支付机构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对创新业务的研判和监管。支付机构创新拓展了支付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其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支付需求,其服务对象众多、影响面广,在支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人民银行总行在某项创新产品推出时,对其业务发展趋势预先研究,及时调整制度办法以及明确监管边界,形成一致的市场预期,使得创新业务从一开始就规范发展,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黄奇鑫.SAP系统在TE公司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

[2]王琪.我国ERP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篇2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可能被患者的情况,比如,刚刚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病人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签的处方将造成用药错误等等。研究数据显示:美国1994年中每10000名护士中有5名被。1996年的报告指出:急诊科和产科护士的被投诉率有所增加[6]。这些数据提示:管理者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要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归类,这种分类是在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如美国卫生保健机构授权联合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JCAHO)、流动卫生保健授权委员会(theAccreditationAssociationforAmbulatoryHealthCare,AAAHC)、美国流动外科手术设施委员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ccreditationofAmbulatorySurgicalFacilities,AAAASF)对医院和流动外科手术中心提供护理环境、行为和质量的国家标准[7]。JCAHO将药物治疗错误分为4个领域:开处方、抄写、供应和管理[2]。

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新风险,时常在风险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管理控制。例如美国的护理专业组织美国护士协会(theAmericanNursesAssociation,ANA)及其下属的53个州成员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和规定,并根据护理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1997年的前4个月,就有超过200页的风险管理规定影响了护士及其专业行为。风险管理制度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职业标准、护理治疗程序、药物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无执照护理人员及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等。ANA组织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风险教育培训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帮助[6]。

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在制定或参考已有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全院的护理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可以通过医院系统工作流程图,参照已有的护理风险分类资料,确定高风险发生环节,利用调查手段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最后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收集风险评估信息,作为改进或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依据。此外,这方面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护士教育的素材。

2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的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从护士的角度来说,如美国护士在遭到保险范围内的时,保险公司为其支付律师费、证人费、专家费、差旅费、医疗检验费等费用(每起事件$2500),再加上期间由于参加庭审、仲裁、旁听的职业损失费(职业偿还损失每天$500~7500不等)[6]。如果一名被的护士没有参加职业保险,在遭受并认定其有罪时,经济损失很大。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有研究者测算:一个面积4000m2、100人左右的镇中心卫生院,如果赔偿金额超过50万元,其经济运转链将十分脆弱[3]。尤其2002年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由补偿性质转变为赔偿性质,赔偿项目增至11个,赔偿金额由原补偿限额3000~5000元增加到数10万元的新规定,使医院管理者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于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尤其是发生概率高、损失程度重的护理风险更要在管理监控过程中严格防范,从而降低医院的经济赔偿损失。

护理风险定量分析,这种繁杂的工作最好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护理风险评价的专业软件,但是美国卫生保健金融管理部门开发的一些相关软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如结果和评估信息套件(OutcomeandAssess-mentInformationSet,OASIS),提供针对成年患者家庭护理的全面评估计划;还有护理质量管理完善系统(QualityImprovementSystemforManagedCare,QISMC)、健康护理质量完善计划(HealthCare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HCQIP)。此外,JCA-HO开发的软件ORYX用来对授权过程中的测量数据进行整合,这有助于卫生保健机构检查自己的护理程序并进行改善[8]。

3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1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的防范措施。具体包括:

3.1.1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除了正规教育途径,还提供护理风险教育网上资源供护理人员参考。我国香港地区也将风险教育纳入培训计划,各医院都设立教育或培训机构,由高级护士长或高级经理负责护士培训工作[9]。我国大陆地区各学术组织也举办有关风险管理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此外,我院也定期聘请特聘律师为医护人员提供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配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防等讲座。我院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并定期组织护理风险理论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护士如何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等讲座。这些讲座是根据护理风险报告和对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由临床科制定计划,由教学科聘请教师或高层护理管理人员组织教学来完成的。此外,我们还准备将护理风险教育的一点经验和教学情况制作成网页,在护理部的网页上,与护理同行一起共享。

3.1.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

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和管理,可以使临床护理人员时刻提高警惕,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目前,国内医院根据医院的大小、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制定了各自的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如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还采取了三定三不定的方法等[4]。我院护理部主要是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每季度在全院通报质量检查情况、聘请资深护士长担任临床督导工作,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我们还将以往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系统。

除了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我院还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制度、设立了院长信箱、实行护士执业保险制度等举措。这些制度的颁布,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士自觉规范自己的临床行为,从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病人各环节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经济赔偿额度。

3.2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包括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滞留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机构内部,是医疗机构传统应对医疗风险的办法。随着医疗赔偿金额的增加,单纯靠风险滞留会给医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如购买医疗风险保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都开展了医疗风险保险业务。一般都由医疗机构或医师协会向保险公司购买医疗风险保险,一旦发生风险,经法庭判决经济赔偿后,由保险公司出面负责赔偿[1]。1999年我国已有数家保险公司开设了医疗责任保险[10]。厦门174医院已经报道了从2001年起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全院医生、护士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这种“执业保险”的引入,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11]。

3.3风险处理中的法律事项准备与应付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为了减少医院经济赔偿损失,护理管理者应从以下两方面作好准备:

3.3.1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

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一方面便于在护理管理各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上先行,从管理层次上督促护士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同时也可以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3.3.2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一旦发生护理纠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研究数据显示,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包括关键内容记录不全或无记载、记录不规范、涂改[12]。由此可见,为了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经济赔偿额度,加强护理记录管理非常重要。在护理文书管理方面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我院的经验是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实行护理部、病案室、科室三级管理,专门聘请一位老护士长在病案室进行护理文书督察,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作为培训素材;护理部制定5种护理表格的标准样板供临床参考,并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达标科室的护士长在全院护士长会上介绍经验。

4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篇3

通过分析发现黑龙江的水稻种植户的种植面积不是很大,其收入不是很多,承担风险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作为种植者不但还面对冷害之类的问题,还必须要面对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2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为2035.1元。通过分析发现群众的收入很少,存款也很少,能够使用的资金不多,如果发生了明显的收入变化,就会导致他们的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2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型

当前时期针对冷害开展的探索活动很多,也获取了不少成就,比如在灾害的预报以及抗冷品种的研发等方面都获取了很多的成就,不过此类成果并不集中,当前还未设置一个综合平台把此类成果汇总,很显然这对于学术钻研很不利,而且也影响到我们应用当前获取的成就。作者希望建立一个风险管控系统,这样就能够把冷害应对相关的资源放到一起,对其汇总处理,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种植者,同时还能够方便国家机构开展调研活动。将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防御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已经有一些省级气象部门建立了包括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评估、决策在内的综合服务系统,研制了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决策的计算机软件:如陕西建立了棉花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其数据库包括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海温等多种长年代资料。预报方法库中有多种常用数理统计预报软件和预报因子处理软件。预报结果能根据系统给定的预报指标,自动推理、判断灾害影响大小,并给出栽培管理措施。江西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决策服务系统———《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警报系统》,系统由主控模块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子系统、农作物产量年景预测子系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子系统等组成。根据逐日气象要素报告做到实时灾害检索,随时获得全省各地日前所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情况及演变动态。不过上面讲到的此类系统并非是积极的预测灾害,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作者具体的分析上述系统的优点和缺陷,综合以往低温冷害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农业气象的防灾减灾中,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全面的低温冷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和广大用户提供防御低温冷害的各种基本方法。该系统主要还是从冷害防御技术的角度来建立的,没有引入风险决策的理念,没有结合气象预报关于冷害发生的概率和作物品种在几种气象条件下的不同产量表现进行风险分析。该系统的目标是尽量降低农作物冷害的风险。

3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成

3.1基础数据库

该数据库储存的是气象信息以及别的一些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系统用以运算的信息也被放置在此处。结合信息的类型它又被划分为三个小的数据库。(1)历年温度资料库:历年各地台站逐日逐旬逐月温度、历年各地生长季平均温度和极限温度,各界限温度的积温资料。(2)低温冷害资料库:最近几年的冷害规律以及布局特征,历年水稻低温冷害情况分析包括受灾级别、分布情况、产量状况以及低温冷害年的减产率、经济损失等。(3)作物数据资料库:农业气象数据和水稻品种信息。

3.2知识库

如果想要积极的分析冷害,就必须设立知识库。其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它关乎到系统能否很好的运作,具体来讲它涵盖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有关水稻低温冷害的基本概念和水稻生物学特性。(2)有关水稻低温冷害指标方面的知识。低温冷害指标的确定对于受害与否及受害程度的判定是至关重要的,是防御工作的前提,好的低温冷害指标会为我们的防御工作带来很大的指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水稻受冷害的症状及判别方法。

3.3低温冷害监测与预报库

(1)低温冷害年型概率预报。(2)阶段低温概率预报。

险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

4.1风险决策分析支持功能

这一功能将在前人已有的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上进行拓展以后所要实现的功能。在灾害应对中引进风险管控思想,能够帮助广大的种植者正确选择品种和应对方法。要想获取该功能,不但要了解有关的知识,还要得知种植者的风险偏爱。除此之外,因为种植者是将利润最高当成是始终的追求,而并不是产量最大,米质和价位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联系,有很高的不明确性,所以还应该辅助种植者开展灵敏性探索活动。该功效的关键目的是辅助种植者选择正确的水稻类型以及灾害应对方法。

4.2农户信息反馈功能

系统的功能很强大,它能够开展针对性的调查活动,比如调查种植者的种植情况等等。该模块的存在便于获取信息,以及可以更好的应对冷害。除此之外,系统还能够调查种植者是不是想要购买相关的种植险,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取最直接的信息,便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后续活动。系统还能够即时统计,当农户将信息输入之后,仅需刷新就能够得知所需的内容。

5结束语

篇4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能力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3]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篇5

    (一)票据结算风险

    结算业务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业务逐渐增加,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包括:票据当事人本身的票据行为不规范引发的风险;结算中介人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银行、企业、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和制度的缺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组成。而这套会计报表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当前经营上的“账款”不符现象,使报表使用者难以据此准确判断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另外,会计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会计工作程序散乱,会计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凭证、假账、假报表,影响了银行的信誉,给经济和金融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会计结算风险

    支付结算是为清偿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等活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而由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尤其是利润反映的不真实。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如呆账、坏账),也有人为的因素(如有的金融机构通过账外设账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

    (四)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有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严格的内控制度做保证,这是由于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利于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内部控制的管理,优化电算化环境,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城商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城商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到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还要加强程序操作控制以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再次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以加强对人员职能的控制;最后,还要加强内部稽核,以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有力实施。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文化的建设

    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宣传和学习,使风险防范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防范会计方面的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还应严格执行各项违规惩罚措施,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所以,要提高城商行整体的风险防范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良好的作风。同时进一步抓好一线营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任期考核相结合,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三)会计内控风险管理

    首先,要根据本银行的业务特点和业务范围,建立适合本银行的会计制度。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修订规范岗位操作规范,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各项管理制度,使会计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会计业务各主要环节能互相制约,能够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会计风险预警系统,加大对全行核算业务的监管力度。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应用“风险预警系统”,定目标、定措施,严防操作风险。加强对会计检查的指导,做好会计专项检查工作。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稽核监控制度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现场稽核,非现场稽核,保证对关系银行稳健经营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行会计检查制度,可采取重点检查、突击检查、全面检查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及时发现和排除风险。同时,请一批业务素质高,思想素质高的人员专门负责稽核工作,实行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最后,要提高会计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在制定一个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要求,又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易于操作和执行性的银行战略。在会计人员中营造执行力文化氛围,使执行者的合法行为可以通过制度和监督得到保证,也能够依靠制度使执行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执行制度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篇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6例急诊病房中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29-74岁,平均年龄为:(53.42±5.10)岁,病情:10例为重症肺炎,28例为脑出血,3例为其他内科疾病。对照组患者35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26-72岁,平均年龄为:(52.31±5.28)岁,病因:10例为重症肺炎,23例为脑出血,2例为其他内科疾病。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选择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基础护理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告知其治疗的目的和效果,缓解恐惧、紧张的心理情绪,指导正确的饮食,叮嘱注意事项,加强病房巡视,给予疾病相关指标的检查,包括胸片、心电图、尿、血、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1.2.2护理制度干预对科室的护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针对科室具体情况,给予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使护理人员能够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各项操作的风险和目的,使其同意后再进行操作,减少医患纠纷,并对紧急情况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总结,积极寻找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给予强化,对操作流程不断完善。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理。

1.2.3护理操作记录干预护理人员要按照相关要求来记录内容,保证记录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急救设备、仪器和药品都管理好,由专门人员来管理,且定期给予清洁、保养,并记录下来。交班时对相应内容检查、清点,如果有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从而能够得到解决。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实验组41例患者中,29例护理显效,所占比例为70.7%,10例护理有效,所占比例为24.4%,1例护理无效,所占比例为2.4%,护理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35例患者中,13例护理显效,所占比例为37.1%,17例护理有效,所占比例为48.6%,5例护理无效,所占比例为14.3%,护理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情况

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护理差错(占2.4%),接到2例患者的投诉(占4.9%),40例患者表示护理满意,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护理差错(占14.3%),接到8例患者的投诉(占)22.9%,29例患者表示护理满意,满意度为82.86%。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投诉率和差错率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7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1.引言

工程项目在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常出人意料,有时结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受到损失。要避免和减少损失,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2.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2.1 风险不确定性大

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很多观点来自于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工程项目相关数据来源于其他工程项目,其中存在主观臆断的局限性,数据缺乏针对性,对于工程项目建造以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未做出详细的解答,这为日后的建造与运营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2.2 风险可预测性更弱

工程项目涉及工程建筑、环境影响评价、污水处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由于各类资料描述较粗糙、偏差较大,故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时,难度比较大,也较难准确预测项目风险所能带来的损失后果。

2.3 风险来源的多样性

工程项目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化学废物降解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建成后以企业的形式持续经营其中又涉及到经济、管理等方面。所以,工程项目的风险来源多样,且各风险彼此影响。

3.工程建设项目主要风险管理对策

3.1 应对施工风险

在施工质量管理上应尽可能贴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并通过ISO9001体系验证,强调有创新的开展质量管理的策划、保证、改进,通过强化质量培训机制与聘请专业质量管理员,对指导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起到积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保证能力。

由于项目的设备、厂区、技术较为复杂多样,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安全风险均存在。例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消毒技术安全、抗浮设计等。采用风险预防的无形教育手段,在工程项目运转之前,须对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制定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制订风险后备应急措施和相关的安全预案,编制和执行各种有关施工安全的政策大纲以及各方面应负的责任。依据风险减轻策略,制订安全工作措施,增加安全设备配备;任命安全监理和安全员;施工时尽量避免违章作业、冒险作业。管理人员也应该时常对施工人员的身体状况好坏进行调查。在运行管理期制订紧急事故处理措施;制订安全管理体制;配发和使用各种安全用品。制订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等制度,减轻风险发生造成的危害。

3.2 应对经营风险

工程建设项目易受到政策环境、园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然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工期的掌握与工程的衔接,应采取风险转移策略,根据工期进行阶段性风险转移,即将风险转移给参与该项目的其他单位。

管理经营能力会影响工期的长短,而工期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必然较大,影响工程进度的前导因素是工程技术、材料等的选择与实施,而影响整个项目过程的则是资金运筹、财务规划问题,例如前期设计和实际需求考虑不符合,对项目的施工顺序的先后不明等,工期如果延长无疑会造成资金耗费。而工程项目本身就存在诸多资金风险,包括工程投标让利风险,资金托管单位拖延付款风险,承包商减少安全资金投入风险,施工设备、设施风险等,以上的源头无疑是工程衔接问题,强化技术衔接是确保项目工期降低的硬性条件。

当工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后果较严重,又没有应对策略备选时,可将总项目进程中的子项目主动放弃,或直接改变行动方案。另一方面,将风险转移给参与该项目的其他单位,可以采取小规模的子项目BOT、TOT项目融资模式,既可分担风险又能融资,但承建商和供应商的筛选需谨慎。

3.3 应对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面临人员能力风险与人员流动风险,两者关联性较强。由于建设项目施工生产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各工种工人人员根据工程进度需要陆续进入施工现场,并在施工完结后撤离。这类人员基本上是承包或外包单位的工人,甚至大多以招募临时性工人组织的形式负责建设,往往在没有工程承接的时候就解散。此种临时性聘用关系往往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施工单位一方面应该改进教育方式,多利用间歇时间进行培训,同时多采用中长期合同式聘用关系。此外,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技术涉及面较广,对于核心成员的聘用、培训、激励、监督也应该建立专门的人事档案,以防核心成员的流失或者工作任务偏离。

其次,在进行招投标后,承包商们为了追逐单纯利润最大化,基本不会对其属下员工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容易造成管理、作业、后勤等多级人员能力风险,另外若员工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如精神过度紧张、闹情绪、犯险心理等,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安全行为,而且由此引发安全事故。对于人员安全与工程进度都是不可忽视的损失,故应进行统一的员工培训,而后进行施工作业多项测试。

应对人员能力风险与人员流动风险,也是依据风险预防的应对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强化人员能力,降低人员流动。工程项目的人员管理应该具有权变功能,同时又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离而不分,但其工作应更加具体细化,适应建设环境。为确保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相关培训工作。对负责生产管理和设备操作的人员,须持证上岗,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员工操作和管理水平,确保项目建成后能正常运行。

3.4 应对设计风险

项目设计风险主要来源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程度、质量标准差异、建设环境不可逆风险、其他变更风险四个方面。设计风险具有系统性,往往不可分散,故最好采取风险回避与预防策略。其中风险回避是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由于项目设计风险较大,一旦发生风险,会超过投资人自身的承受能力,故而需引进更新更高效,风险更低的技术与创新,从而达到回避风险的目的,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与灾害。

在工程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管理及技术要求方面可以按照风险预防策略,对工程项目设备操作工,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上岗专业技术培训,制订健全完善的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聘请有资质及有丰厚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并直接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安装调试及项目验收等全过程;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运行记录,建立运行技术的人事档案。建立人事信息系统,定期总结运行经验。考虑到工程项目技术的进步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参照国内同行业定员的情况,制定基本与可变的工程项目人员编制表。

3.5 应对财务风险

公司的管理绩效发展情况、经营状况以及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项目等等都会对项目造成财务风险,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的收支的平衡,给工程项目带来财务风险。而且财务风险一般发生在项目后期,使得项目停滞乃至流产。

根据风险转移财务转移的原则,可以寻求商业伙伴,开展多种融资方式,可以进行风险融资协议,内部引进资金,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并且力求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担保。另外,对财务资金管理实施全面预算,不能随调随用,应依据预算管理设立专款专用,余款活用的体系,严禁私自挪用资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石油安全;工程风险;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029-01

0.引言

在现阶段国内外石油供需市场合作及竞争关系逐渐强化的形势下,提高我国石油工程的建设水平,除去要加强技术的革新外,还务必要不断强化石油工程风险管理,进一步把石油工程的潜在风险弱化到最低限度。这对于确保我国石油工程的施工安全、投资安全,获得国外石油工程项目,提升我国石油的供给水平,进一步解决中国石油的供需缺口,确保国家经济能够平稳、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我国当前的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无论是理论或是实践上,仍然未能出现体系的概念。以国家视角出发,也始终缺少整合度高,具备即时调节的风险管理模式。即便,我国的三大石油巨头都各自创建了与之相对的风险管理机构,亦或是委托了一些专业的风险管理评价机构,然而在风险管理中所涉及到的每个流程,总体都十分独立,由此,所呈现出来的结论必然会稍显偏颇,最终导致石油企业的决策人员无法按照有效结论来行使决策。不难看出,在风险管理尚未生成系统的链条状态下,即便实施了风险识别、分析以及应对等诸多方面的策略,其实践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导致风险管理比较片面,这也必然会给石油工程的风险管理形成巨大威胁及潜在的漏洞[1]。其结局就是,如果风险出现,我国的石油企业必定措手不及,在此背景下所产生的风险管理的支出会很高,然而在现实风险管理的成效却也无法让人满意。

1.2 风险应对能力差

风险应对行为属于风险管理目标的执行过程,重点涵盖了事前预防及事后措施。预防的意义旨在规避风险的出现,而事后措施的意义就是要把所产生的风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国以部分石油企业针对工程业务所可能遭遇的重要风险,进行不断总结,强化研究力度,也进一步提升了风险应对的针对性。石油风险主要是来自地缘政治类风险与经济政策类风险,前者奉行以确保人身安全为第一,财产安全其二的原则,进行预警演习,创设与之相对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2]。后者机敏积极地应对来自外部环境下的法律、政策变动,主动配合制度审核,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然而这些风险应对措施绝大部分都是根据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所实施的,我国石油企业缺乏积极追踪国际石油市场动态环境变化的意识,及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应对的行动仍然匮乏,这也使得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风险应对水平低下。

2.加强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首先,需明确风险管理行为。最为主流的手段为:设立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应对、事后评估。按照上述办法分析,只有设立目标,风险管理人员方可进行明晰管理的趋向及内容,让指标体系和管理目标进行绑定,制定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人员展开风险识别时,一定要全面权衡存在的各种因素,且为风险实施分类,以此,安排风险计划。无论是在预防亦或事后应对阶段,都需要按照风险管理的目标,择取最具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手段。另外,在所有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中,需要创设及时、准确、灵敏的信息交流办法,从而保证信息及命令的有效传达,其中包括信息在主体中的流动,预防由于系统以外因素所带来新风险。

其次,需制订可以量化的风险指标系统。由于石油管理中会牵涉出诸多环节、层次、以及主体,因而,也就一定要给每一个风险实施分类,且考虑每一项风险形成的概率与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按照上述研究能够得知,通常情况下石油工程风险能够分解成为国际政治风险、经济市场风险、地质风险、以及施工风险等。然而,这些也只是最为笼统的风险表现类型,因此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风险工程项目,再按照该风险系统的框架设计出更加具体、细化的指标。在该系统中,一定要对全部的风险指标实施量化,从而综合考虑风险的严重程度[3]。另外,还需要给各种风险区分责任主体,进而明显风险边界,对企业这一主体之外的且并不会对企业造成影响的风险内容,不去过多考虑。

2.2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无论是怎样无懈可击的风险管理措施,其管理主体始终是人,可以说,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程度在绝大的层面上直接决定了风险管理的优劣。所以,在上述背景下,还应当通过对风险管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后续教育,以及对风险管理人员展开技能培训等相关方式进而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素质,最大程度上提升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化风险识别展开的可靠性。我国所有石油企业都应当构建与之相对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而对企业的石油工程风险实施统筹管理。在部分特殊情况下,还能够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的咨询机构介入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对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展开识别与研究。

2.3 提高风险管理识别意识

石油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属于不断循环的、动态的一个过程。换言之,也就是不仅要对部分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认定,也需要给每一种风险的属性展开初始状态地记录及初步分析,从而强化风险识别的实效性。然而,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识别意识整体来比较薄弱,并且,我国也比较缺少拥有专业的风险管理的人才。在石油企业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将来,我国行政部门一定也会给国内的石油企业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而风险意识则是属于石油企业能否“走出去”需要拥有的最为起码的素质。对此,可在石油企业的内部开展宣传、培训等机制,把来自外在的风险压力换化成企业内部的动力,以此即时地不断加强石油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

2.4 综合应用风险管理办法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属于极其重要的一个流程,其作用是对风险识别结论展开进一步加工整合,这也直接的左右了风险识别及风险计划的衔接。按照我国专家、学者所得出的分析办法,石油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者可通过比率分析、加权分析法、概率分析、矩阵分析法、混合分析、模糊分析法、半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等诸多层面的评估手段,针对评价系数对全部风险展开分析对比[4]。

3.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石油企业的石油工程建设是妥善解决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然而在当前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上,我国绝大多数石油企业其风险管理仍然不够系统。为提高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企业应当强化风险管理识别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综合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以此,才可为我国全面发展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礼茂,郎一环.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2,24(4) :333-340.

[2] 王灵碧.国际石油合同中的风险与对策[J].油气地质与采收,2014,16(7):127.

篇9

存货融资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这里也可以用在汽车经销商在运营环节的融资需求。存货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接受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借助物流企业的监管,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融资企业将所持有的存货质押给金融机构,并将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监管仓库,金融机构给融资企业授信,融资企业通过销售货物获取收入后,一次或分批向金融机构偿还款项,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

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1.融资企业资信风险。应收账款下的融资主体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资企业是否会发生违约对应收账款模式下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融资企业的资信风险与融资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2.核心企业的资信风险。预付账款融资要求核心企业作出回购的承诺,所以核心企业是否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回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

3.供应链的资信风险。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水平能够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证核心企业进行回购,金融机构应考察供应链的运行时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违约情况来考察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4.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将车辆质押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是影响金融机构风险的要素。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规模、专业化程度、资金规模、历史信用记录、监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

5.质押车辆监管风险。质押车辆的风险主要在于质押车辆的价值、车辆是否投保和车辆的易损程度。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

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为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项目,要准确的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作出评价,建立企业数据库是提高准确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业数据库,需要对汽车企业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统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我国汽车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数据积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汽贸企业数据不够完善,不能反映真实的企业信用情况,为此,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丰富汽贸企业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急系统非常重要,应急系统中,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风险预警,二是突发事件事后处理。建立信用风险应急部门,部门要做到整体由供应链金融风险经理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好部员工作,做好融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各部员职能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做好银行、融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沟通与相关信息共享;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参考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与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出调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三)完善金融机构授信管理模式和融资业务流程

篇10

关键词:融资租赁;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行业关心的永恒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下滑,融资租赁的压力明显加大。而近几年融资租赁业规模及数量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着,从2007年的80家大幅增加至2014年的2202家,总租赁资产也从24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2万亿元人民币。又加上当前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从而在融资租赁业的逾期、不良情况也将加剧,因此,极有必要加强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

一、融资租赁的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实际违约带来的风险,还应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若造成损失形成坏账就有可能会引发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危机,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贯穿整个融资租赁的过程,其体现在出租方和承租方两者的交易活动中,出租方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其承担的风险来自于承租人是否有充沛的还租实力。若承租方不具备还租能力,则直接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威胁。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即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物价波动风险。融资租赁涉及到资金流,而资金流必然承担利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融资租赁企业还得面对物价变动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影响。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也给融资租赁的市场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4.技术风险。相对其他行业,融资租赁业对技术的先进程度和设备的功能齐全要求更高,这给融资租赁造成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若引进的技术不够先进,设备功能不够齐全,就会使设备出现老化甚至瘫痪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营。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融资租赁风险中最为突出的。由于有关融资租赁的法律不健全完善,从而使融资租赁存在些许问题。一是租赁物的登记不全面合理,租赁物分为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的登记制度相对较完善,而专用设备、机器设备尚未登记的,就只能对抗第三人。二是租赁物归还问题,在出现关于融资租赁的法律纠纷时,对于租赁物取回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使得有些法院允许当事人有权取回租赁物,而有些法院则不支持这种行为,认为得在申诉后才能取回。这使得企业在租赁物的取回问题上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二、融资租赁业的风险管理

融资租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在产业链的基础之上,全面协调各方的利益、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规范操作流程、设立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和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有效地防范融资租赁的风险。

1.全面协调产业链各方的利益。融资租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涉及经济管理、政府管理、金融、贸易、保险、物流、法律等多个领域,关系到融资租赁的出资人、出租人、承租人、设备供应厂商等多方利益。只有充分利用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职能,有效整合融资租赁公司、设备供应厂商、出资方和担保、保险等融资租赁中介等租赁产业链的各方优势,资源互补,才能合理地控制其风险。

2.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由于融资租赁的各方面制度尚未完善,使得融资租赁业务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加强融资租赁程序风险控制,能有效降低融资租赁的风险。融资租赁公司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将各项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与过程控制和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与审核制约置于相互监督、指导与制约的关系中,对融资租赁的风险进行合理控制。

3.规范融资租赁的操作流程。融资租赁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相互沟通、项目前期策划、项目实务操作和项目后续管理。企业必须将操作流程具体化,明确操作的对象、进度、质量、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责任及任务细化到个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消除融资租赁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

4.设立风险监控预警机制。通过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全方位动态地对融资租赁的风险实现控制。出租方企业应对承租方进行实时监控,若承租方一旦出现危机,出租方须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影响扩大。例如,每期租赁租金都要严格按照合同保证回收进度,随时监控承租人的经营行为,一旦承租人出现违约行为立即停止租赁合同并申请租赁物件诉讼保全和强制执行。

5.建立健全有关融资租赁的法律制度。在现有法律环境下,我国并没有明确的规范融资租赁的法律制度,业界在实务中还需参考《合同法》、《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其操作中的标准尚不统一,这也是目前融资租赁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立法机关和监管机构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一整套规范融资租赁业务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控制。融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媒介。在我国,融资租赁是新兴发展行业,各方面制度尚未完善,发展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对融资租赁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朱俊杰.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2014,(20):108~110.

[2]马萧萧.互联网融资租赁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