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税收的财政职能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税收的财政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程代码:0004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A.公平分配 B.资源配置
C.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
2.最低费用选择法计算的成本只是
A.有形成本 B.无形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3.文教科卫支出是
A.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国防支出
4.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财政补贴
5.如果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
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6.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种称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间接税 D.直接税
7.房产税属于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
A.商品课税 B.行为课税
C.所得课税 D.财产课税
8.公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运行 D.货币政策操作对象
9.我国正式实施分税制是在
A.1950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4年
10.决定税负转嫁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是
A.纳税人的主观意志 B.商品供求弹性
C.自由价格制度 D.商品经济
11.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供求 D.生产成本
12.合约购买者可在合约规定的执行期内的任一天执行的期权是
A.看涨期权 B.看跌期权
C.美式期权 D.欧式期权
13.间接融资方式中的核心中介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证券公司 D.保险公司
14.下列属于中央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A.再贴现 B.存款
C.贷款 D.清算业务
15.我国的商业银行属于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行制 D.控股公司制
16.下面属于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是
A.政府债券 B.金融机构存款
C.财政借款 D.贴现及放款
17.当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缩减政府支出
C.降低利率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8.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 B.活期存款
C.现金+活期存款 D.现金-活期存款
19.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0.货币*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是
A.内部时滞 B.外部时滞
C.认识时滞 D.行动时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
A.提供公共产品 B.制定市场运行规则
C.决定资源配置 D.分配企业利润
E.对经济运行的计划指导或宏观调控
22.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府职能范围
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价格变动
E.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
23.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 B.所得课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E.行为课税
24.公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B.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C.争取规模化 D.争取利息成本最小化
E.减少公债的流动性
25.属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有
A.商业贷款理论 B.风险防范理论
C.利率平价理论 D.可转换性理论
E.预期收入理论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在于
A.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B.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C.信用货币创造的需要
D.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E.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27.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A.一国人口规模 B.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一国经济结构 D.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
E.汇率和利率变动
28.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削减财政支出
C.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D.增加税收
E.出售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
29.货币的职能包括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信用手段
30.金融行业公会的主要功能有
A.协调功能 B.救济功能
C.服务功能 D.沟通功能
E.监督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政府采购
32.紧缩性财政政策
33.信托
34.汇率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5.某公司2011年取得经营收入100万元,特许权使用费50万元,其它收入20万元,当年税法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等共计80万元,计算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36.某甲在银行办理了5000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但甲在存款半年后要求提前支取,当时的活期利率为0.6%,计算甲在提取存款时银行支付的利息额。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7.简述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意义。
38.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39.简述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40.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2
关键词 建账 偷税 税收核定 逃税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情简述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某区皮革皮具城项目房地产开发经营,批发,零售贸易等,由于涉嫌偷逃税款,税收稽查机关对该公司进行了检查,发现该公司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为查账征收期间,但公司该建账而未建账,一直拒绝提供账簿,检查人员从五个方面确认了企业的商铺销售收入,一是检查人员从企业调取的商铺销售合同原件,二是由当地国土局提供的商铺销售合同复印件,包括合同,契税完税证,发票复印件,三是银行提供的商铺业主按揭记录复印件,四是地方税务分局提供的企业税控机开票记录,五是检查人员从企业调取的五本手写记录商铺销售的笔记本原件,通过这些数据的逐步对碰,确认收入,同时,通过调取的一些数据,发现该公司虚报成本,遂根据这些数据严格依照法定程序重新核定其成本,最后发现,该公司在2004年-2006年间企业所得税的偷税比例分别达到了73.34%,68.44%,79.06%,对此税务机关作出了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的决定,但在是否将本案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二、不支持移送司法机关的观点的解读
有观点认为,本案不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因为1997 年《刑法》第201条规定: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只有符合上述四种罪状的行为才构成偷税罪,而该建账未建账并不符合上述任何罪状,未建账也不是销毁账簿的行为。根据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即行为时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我们应严格按刑法的规定来出入人罪。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背反,如果放任企业不建账,而采取检查时用核定税额的方法来补缴税款,那么可以断言,人们会选择不建账,因为根据他们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建账要比建账风险小的多,随着不建账的纳税人的不断增加,偷逃税款的口子将越开越大,这对一直强调要健全企业会计制度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也会给税收的征收造成极大的困难,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
三 、税收核定的合理性分析
实质课税原则的经典阐释是有应税事实就应当缴纳税款,当纳税人该建账而未建账,拒绝提供账簿的情况下,我们无法了解纳税人的事实,但根据实质课税原则,只要有经济活动,哪怕纳税人未建账,我们也要向纳税人征税,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核定的方式来追缴税款,必然使国家的税款流失严重,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而且也不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对其他纳税人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税务机关的水平千差万别,税收的核定的质量有高优低,但这并不影响税收核定的合理与合法性的存在,同时我们可以制定更加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执法程序来提升我们核定的准确度,现实中纳税人也有提出异议,进行听证的权利,当纳税人觉得税务机关核定过高时,他可以提出证据,税务机关将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担心税收稽查机关产生惰性的担忧我们也可以通过完善税收核定程序的方法来避免。
四、完善建议
在追缴税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征管法》第35条的情形,税务机关可以依法采取核定的方式,但是对于是否可以以核定的税款作为衡量当事人偷逃税额的标准进而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是立法的一大漏洞,亟待我们加以完善。但是,2009年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七)》将偷税罪修改为逃税罪,一字之改不但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更加重要的是改变了过去采用列举罪状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更加明智的归纳概括的方式,将逃税罪的罪状规定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 的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够将很多日新月异的逃税行为归入其中,并追究纳税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应当在《税收征管法》中规定,对于已经建账,并按照查账征收方式的纳税人,如果其涉税信息只为纳税人本人掌握时,当其拒绝提供时,税务机关已尽最大限度履行检查义务后仍然不能查清应税事实的,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可以采取核定方式确定逃税数额并进而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当然我们一再强调,由于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制裁,因而在核定的精确性上应当有所保证,应当建立健全税收核定的各项制度,完善税收核定的程序,通过严密的法律程序来限制核定权实施主体的权利滥用,同时也要给予纳税人异议权,通过纳税人的异议或听证来纠正税收核定的失误。
五、结 语
“哪里有行政活动,哪里就有财政的影子”可见国家职能的实现需要财政的支持,而税收作为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动力所在,强调行政法治,要求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也应当保护国家的征税权利。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未建账公司的处罚力度,提升其违法风险,让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建立健全会计制度的选择,这样国家的税收环境才会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国家利益才会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我们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才会最终建立起来。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纳税不遵从 影响因素 范拉伊模型
一、引言
纳税不遵从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税收流失和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美国联邦税务局估计2010财政年度税收流失达3000余亿美元,占当年税收收入二成以上。在号称避税天堂的香港,税款流失也达80余亿港元。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税制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税收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税收的健康发展。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规划,将提高纳税遵从度作为我国税收工作的主要目标。认识我国纳税不遵从现象,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治理思路,提升全社会的纳税遵从度,是我国推进税制改革,加强税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遵从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遵照并服从”的意思,不遵从则可理解为不服从。纳税遵从与纳税不遵从是孪生的概念。按照美国《联邦税收法典》的定义,纳税不遵从是“纳税人实施的及时申报、正确申报和及时主动缴纳税款等行为。”根据于这一定义,凡存在不及时申报、不正确申报和不及时主动缴纳税款之一情况的,均可被视为纳税不遵从行为。在我国税收实践中,纳税不遵从是用列举法来定义的。根据对纳税不遵从的性质、违法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来确定的,纳税不遵从被划分为逃税、偷税、避税、骗税和抗税等行为。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了纳税人应当履行登记、申报、报税和缴纳等遵从义务。因此,纳税遵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登记遵从。纳税人应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这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前提;二是申报遵从。纳税人应当如实、全面、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个人的税收信息;三是报税遵从。纳税人应当根据税法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完整、准确地报告个人的税收情况;四是纳税遵从。纳税人应根据税法规定,及时足额地缴纳应纳税款。上述义务要求环环相扣,构成了纳税遵从的充要条件。按照这样的规定,实现纳税遵从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纳税遵从的时间条件。纳税人必须按照税法,在规定期限内履行纳税义务,非有法定情况不得延迟。除此之外,纳税人不按税法规定期限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都可被视为纳税不遵从;二是纳税遵从的技术条件。纳税人应当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纳税义务,准确核算应税收入、应纳税所得额、退免税、税收优惠额等。无论是自己履行,还是委托办理,都需要具备履行纳税申报的技术能力。否则,则被视为是纳税不遵从的行为;三是纳税遵从的能力条件。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最终表现为货币财富的无偿转移,纳税人要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作保障。纳税人虽有履行义务的主观意愿,但因为资金缺乏等原因,未按照税法规定申请延迟履行其纳税义务的,也被视为纳税不遵从。
二、基于范拉伊模型的纳税不遵从分析
(一)范拉伊模型简述 纳税不遵从理论研究的实质,在于发现影响纳税不遵从的规律和相关因素,进而为改进纳税不遵从的状况,优化纳税环境,提升全社会的纳税遵从度服务。自20世纪70年代Allingham等开始有关研究后,对纳税不遵从研究融入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引入实验分析、调查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方法。范拉伊模型的引入是经济心理学进入纳税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模型由经济心理学家范拉伊在1979年提出,通过将经济变量与心理变量结合起来,描述了经济行为、环境条件和个人特征间的关系。范拉伊模型对纳税不遵从的描述如图(1)。其中,P表示纳税人的个人特征,如性格、价值取向、年龄、性别、收入等;E/P表示纳税人对经济状况的知觉,如对物价预期、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受等;E表示影响影响纳税人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状况、就业情况、政府政策、税率和税收处罚率等;GE指普遍的经济状况,如经济衰退或经济扩张、污染、战争与和平等;B指纳税人的遵从行为,包括纳税遵从的自愿程度、客观遵从程度等;S指环境中的事件;SW指纳税人感受的满意程度;SD指纳税人对社会满意状况,如公共服务、社会治安满意度等。通过范拉伊模型可以看出,纳税人以不同方式知觉外部环境影响的,这取决于环境知觉E/P的作用程度。环境知觉E/P决定着纳税人的行为B,E和E/P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人经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基于范拉伊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范拉伊模型分析,纳税行为既是个人行为,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纳税人所实施的不遵从行为,同时受制于纳税人内在主观动机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取决于其纳税意识的状况。在纳税不遵从的作用方式上,纳税人的行为模式是:外部刺激—心理需要—行为动机—行为努力—行为结果—需要满足。纳税人遵从行为能否得到强化,取决于其对过去行为结果的认可情况。受到强化鼓励的纳税遵从结果,对纳税人以后的纳税行为产生正方向的积极激励,从而强化纳税遵从行为。反之,如果纳税遵从行为受挫,则有可能削弱对遵从行为的认可,在纳税人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的驱动下,经过纳税人的判断后,调整今后的纳税行为模型。因此,当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得到良好保护,税收管理秩序井然,纳税人得到尊重和保护等情况下,纳税人的遵从动机和意愿将得到相应增强。反之,如果这些愿望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纳税人感觉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纳税人的遵从意识和纳税遵从的主动意愿也会在每次纳税行动中逐步削弱,直至最终消失。因此,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的作用:一是纳税人需求的强烈程度。纳税人不遵从意愿的强烈程度,是影响其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是驱动纳税人行为的动力基础;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外部环境是引发纳税人行为的诱因,是引导纳税人行为的外部物体或者条件,有唤醒纳税人内驱力及指导行为的作用;三是纳税人的自我判断。纳税人的自我判断是实施不遵从行为的基础,也是需求程度和外部环境影响的交集。在外在诱因和内驱动力足够的情况下,是否实施纳税行为最终取决于纳税人的自我判断和理性决策。通过范拉伊模型,可以看出纳税人遵从意识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总体环境,这包括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沿承,公民道德整体水平等因素;二是税收环境,这主要包括该国的税制建设、税收法治状况,税收征管模式等;三是纳税人对实施不遵从行为后果的预期等。在外部存在较强纳税不遵从诱因情况下,当纳税人感受的社会不公平程度越深,则纳税人对税收环境的评价状况则越差,更容易导致其产生不遵从行为;四是由税务机关的征管严密状况产生的纳税人对遵从行为的成本评价。当税收征管严密而且偷逃税成本较高时,纳税不遵从成本相对较高,因而自我行为约束相对加强;五是纳税人对纳税公平的感受程度。这取决于纳税人对纳税收益的预期与实际上的差距比。从微观上,这受到纳税服务效果和纳税人预期要求的影响,便利透明的纳税服务可以提高纳税人对纳税公平的评价程度;从宏观上,这受到纳税人所感受的国民福利待遇状况的影响。当纳税人感觉自己缴纳的税款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时,其纳税遵从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反之,则会感受到更多的不公平,进而降低其纳税遵从的状况。
三、我国纳税不遵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纳税人的主要选择 利益选择是纳税人采取不遵从行动的直接原因,是驱动纳税人不遵从的动力基础。从可获取利益类型看,包括逃税的预期收益和纳税遵从的成本支出等。在税收征管缺乏强有力措施,惩罚力度不够等情况下,逃税者即使被查处后,所面临的损失也较小,实际上给这些违法者产生了不正确的利益引导,使一些纳税人认为偷逃税是有利可图的。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花费的额外时间和费用,也是影响纳税人遵从与否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这些纳税遵从成本的存在,增加了纳税人的效用损失,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偷逃税的发生。在我国,由于征管手段的落后和征管制度的不规范,少数纳税人在不合理的税外负担刺激下,可以获取较多的非法收入,因而有较强的纳税不遵从行为动机。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收入差距、税收成本等经济因素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由于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纳税人对社会贫富的不满感受较为强烈,直接影响到纳税人对税收直觉环境的看法,进而降低纳税遵从的程度。税收成本作为影响纳税人行为另一重要因素,对纳税人的行为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从税收成本的构成看,税收负担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而且,逃税与收入的比较、纳税时间成本都构成了纳税的经济成本,成为纳税人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制度因素:税制体系的复杂性 税制的复杂性显然是影响纳税遵从的重要因素。这种复杂性的影响在于税法体系架构的臃肿与过于复杂,纳税人对税法认知的普遍缺乏,以及实际上的税收优惠政策过于泛滥等。由于遵从成本开支的提高,导致了纳税人遵从动机的降低。在税法过于专业、繁琐甚至臃肿的情况下,纳税人会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而无法实现遵从。同时,这也将增加纳税人聘请财务人员等纳税遵从成本,使少数纳税人转而寻求一定的逃、避税等措施来应对。而且,税制过于复杂还增加了纳税行为的不确定性,使纳税人在计算、申报和缴纳应纳税款时无所适从。这也使得一些纳税不遵从行为的发生更为隐蔽,不能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与此同时,却可能因对遵从认识存在的不统一,使原本遵从的纳税行为被认定为不遵从。在我国,因税制复杂、优惠政策过滥等原因而导致的纳税不遵从行为还是较普遍的。由于在对待纳税人上存在过多的税收优惠,使纳税人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政策,提高了税收征收、稽查、申报和缴纳等多环节的监管成本,增加了纳税人实施偷漏税行为的可能性,强化了部分纳税人纳税不遵从的动机。
(三)政治因素:用税机制的不合理性 用税机制的完善与否,可以讲是纳税不遵从行为的诱发因素,这直接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道德和遵从与否的判断。税收是政府的奶娘。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能否对税收使用进行民主决策和监督,是财政透明化和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可以讲,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情况,与政府用税机制的建设密切相关。按照契约论的解释,现代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履行的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后,可以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受益。因此,当纳税人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偏低,当纳税人对政府存在的腐败、不合理支出等有看法时,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也会降低。在我国,由于用税机制不合理所带来的问题还是较为严重的。在税收支出上,存在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等问题;在支出效益上,存在效率偏低、程序冗杂等问题;在支出方式上,存在民主决策不够和社会监督不到位,纳税人缺乏意见表达渠道等问题。同时,我国纳税人还负担着较多的不规范收费和摊派,对纳税人的遵从行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与政治因素相比,社会因素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影响,更多的从环境的长期影响发生的。社会习气包括社会风气、道德舆论、文化传统等对纳税遵从的认知与影响。纳税人的纳税遵从行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受社会习气影响的社会行为。在良好的纳税遵从风气下,纳税遵从会形成一种对纳税人的社会压力,纳税人如实施纳税不遵从行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丧失社会信任,遭到他人的歧视。这种无形的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过了法律。但如果社会舆论对纳税不遵从采取的默认、纵容甚至是支持的态度,则纳税不遵从就存在一个社会容许的环境,人们以逃、偷税为荣,纳税人的外在压力也无从谈起。与欧美等崇尚税收法制的社会文化比较,我国较为缺乏平等纳税的文化氛围,在纳税上的特权理念和思维仍较普遍存在,影响到民众对税收遵从的正确认识。
四、我国纳税不遵从治理对策
(一)立足政府改革,推进纳税服务建设 服务是现代税收管理的重要特征。现代纳税服务模式,不仅是服务手段和服务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思维的创新。纳税服务理念的转变,是政府从人治向法治的治理模式转变,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这一转变发生的前提,首先是理念已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是社会行为必须遵从的依据。其次是政府的职能回归本位,成为社会行为的运动者,而不是集万能的裁判者和运动者于一身。理念是政府所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政府违规没有任何特权或者赦免。最后,理念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南,成为公民评判是否的价值基础。解决社会纠纷、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乃至于舆论道德的谴责,都是遵循这一准则来进行的。建立现代化的纳税服务体系,应当从硬件和软件上逐步改进。在硬件建设上,现代化的税收征管系统,高效率的信息搜集与处理,严格而规范的税收管理制度等,都是必要的。在软件建设上,加强税收制度建设,引导培育公民形成良好的纳税意识,优化征管组织的结构,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遵循精神,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税收法律法规,是纳税人与税务部门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除此之外,纳税人与税务部门需要遵循的,还有税收道德等社会准则。但具有约束力和理性作用的,仍然是税收法律法规。在物欲横流、利己主义盛行的时候,单纯的道德说教无法将人们的利己本能和“损他”意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由于道德义务的逆向淘汰,受损的将是道德水准相对高尚的人群。这就需要税收法律法规的介入,建立一种理性的行为规范,用强制力保障税收秩序的公平有效。另一方面,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应当依据精神,不能成为“恶法”的工具,成为掠夺民财,侵夺民利的手段。从上述观点考虑,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立法意图从财政汲取到兼顾公平的转变,建立税收基本法、税收程序法,以及税种立法等结构严密、思路清晰的法律体系,是理顺税收分配关系,规范税收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精神在税收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三)立足民族传统,培育现代税收文化 文化是影响税收观念、制度和构成的意识基础,税收的发展史与文化的演进史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移植而来的舶来文明,如果不能融入社会之中,是不能被视为文化的有机构成的。尽管现代税收制度来自于西方社会,但曾有很长一个时期,东方国家在税收理念、管理模式和征收手段等方面与西方国家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税收上的体现。我国古代在处理税收关系上,主要依据的血缘和宗法观念,税收规则定位于“情理”上,税收执法的严与疏,是依据与权力的远近而定的。因此,自古以来我国的税收就是实行等级制的。而西方国家在很早时就超越了血缘和宗法关系,进入契约社会。税收执法的权力从国王手中转移到议会,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欧洲各国议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审议税收法案。因此,西方各国在税收规则上注重的是“法理”,是摆在桌面上的利益平等。这种治税思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影响。以“情理”治税,和与“法理”治税,也不是截然对立的选择。在“依法治国”的社会,“以德治国”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民众法制理念还未普遍形成的情况下,采取以“情理”治税的思想,仍有诸多可取之处,是依法治税的有效补充。而且,将西方国家一些税收理念和做法移植于我国,并不一定符合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实际情况。这样打造出来的税收文化,很难保证不是空中楼阁。立足于本土文化建设,将完善税收制度同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促进税收文化的平稳发展,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国强:《纳税人行为方式研究》,《涉外税务》2000年第4期。
[3]张文春、郑文辉:《税收遵从与税收征管:我国若干问题的具体研究》,《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4]刘怡、杨长涌:《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罗冬娥:《我国纳税人意识形成机制与培养途经研究》,《企业经济》2009年第8期。
[6]刘华、杨尧、刘芳:《税收遵从理论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篇4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特点
(1)绩效评价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价可分为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一方评价是指政府部门组织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是指政府系统内,上级组织对下级的评价,在实际中常常由代表上级的考核办或评价办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机构组织实施的评价。其中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是内部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为外部评价模式。内部评价模式中,评价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出的情况比较了解,但独立性较差。外部评价模式中,实施主体独立性强,但对被评价部门或单位的情况不了解,对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中央及地方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合了内部与外部评价结合的模式,由政府部门负责拟定本部门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上级部门根据需要对该部门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外部评价则是根据需要,通过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2)绩效评价的对象以项目支出为主。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财政支出中存在着两种委托关系,即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财政部门与其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前者的委托关系中,政府占有信息优势。在后者的委托关系中,其职能部门存在信息优势。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国内外通过长期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总结,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三个方面,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财政支出可划分为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目前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由于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属于维持政府正常运行的刚性支出。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根据绩效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原则,所以在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规定,“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财政部门、部门(单位)可以对部门全部财政支出进行评价。”(3)要求绩效目标编入部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为了有效实施绩效评价,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责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内容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这个绩效目标应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并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导向下,现有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依据不科学。在财政收入每年保持一定增长的前提下,配套的财政支出也在相应保持增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实行总量控制,并且在对次年工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各部门编制预算就会一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方法,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在这种基础上编制的预算会固化财政部门、单位之间的分配格局,造成财政资金在部门之间分配的苦乐不均,使预算安排严重脱离实际。同时,也会助长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目标不明确,可计量性差。部门职能及战略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部门职能、中长期战略目标简述、未来3年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项目设立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如何支付部门战略发展、项目总预算、项目需要的投入情况、项目当年投入资金构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总目标、年度绩效目标、分解目标等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项目支出均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在现有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存在先编制单位所有的项目预算,再从中挑选适合绩效评价的项目支出,进行绩效目标申报。另一方面,执行预算编制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部门,这就导致无法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并进行定量表述或分级分档的形式定性表述。(3)部门预算缺乏透明度,不利于第二、第三方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缴纳的税收,社会公众将自己的财产权让渡给政府,委托政府使用此财政资金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公共服务,因此,这些资金的预算编制、使用应当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预算公开,从1999年起经历了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财政收支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公布经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和中央财政预算的四张表格;到2012年公开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收入表、财政拨款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历程。
三、 基于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绩效评价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纳入绩效评价的部门预算仅限于目标清晰、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规模合适且在一个预算年度可以完成并充分体现本部门(单位)主要职能的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针对项目支出建立的项目库。项目库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所有的项目预算都应通过项目库,进行申报、论证、审核等环节,选择项目纳入部门预算。同时项目储备库需按目录库、简介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库三个层次相应建立,每个层次应按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项目四种类型顺序建库,并突出重点建立项目库。(2)为部门预算制定可量化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求绩效目标是可以量化的,以便于进行绩效评价。并需保证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等。(3)进一步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清晰、更明确的资金使用预算,更便于社会公众监督。首先,逐步完善预算科目体系,既要按照支出功能设置预算科目, 客观反映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国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反映财政支出的方向;也要按照经济分类, 客观反映预算用于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办公经费、事业发展、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其次,将绩效目标的设定与人大的预算审查相结合,切实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聘请审计、会计、税务师事务所或高校等经济类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 帮助审查预算等方式, 对政府收支预算进行审查和征求意见, 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 再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初审的情况, 系统和完整地向大会主席团报告审查的结果。最后,从法律的角度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进行明确规定,明确政府预算公开的时间,公开的方式,以及公开的信息范围和详细程度。
参考文献
[1]包国宪,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105~111
篇5
【关键词】集团企业 现金池 涉税问题
20世纪80年代,现金池管理业务开始作为国际银行界一项全新的金融服务在国外兴起。90年代末,作为在现金池管理业务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美国花旗银行,于1999年把企业现金池管理业务引入了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也与时俱进,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现金池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
一、现金池管理业务的作用
对于提供现金池管理业务的各大银行来说,给客户提供简单的资金收付管理服务显然不能满足某些客户的资金管理要求,也将会被市场所淘汰。根据客户具体的需求和特点,为客户量身打造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个性化现金管理方案,提供更专业的、更具统合性的现金池管理业务,协助客户在确保资金有效流动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资金管理收益,最大的资金价值,成为不二的选择。对于运行现金池管理业务的各大集团企业来说,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集团企业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集团企业对于内部资金的集中化管理、流动性管理和收益性管理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如何强化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资金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成功运行的现金池业务,可以大大降低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费用,减少资金运行成本,而且可以强化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的职能,防范集团企业资金风险,同时还可以集中集团企业资金,用于集团企业主业及其延伸发展的投资,增强企业后劲和竞争力,获取更大的投资效果和企业价值。
二、我国现金池管理业务的主要运行模式
我国将cash pooling翻译成“现金池”,十分贴切、形象,也很准确(本文中的“现金”等同于“资金”理解)。集团企业总部开立一个母账户,各个参加现金池管理业务的成员企业都单独开立一个子账户,每日在特定的时点,各子账户中的富余现金都会自动被上划到母账户中;同时,经各成员企业申请,母账户在指定日期将特定的申请款下划到各成员企业的子账户中。这样,集团企业总部借助于银行的专业服务,把下属的或者控制的各个公司(独立法人和非独立法人)的现金集中起来“按需分配”管理,现金富余了就及时流入现金池,哪里现金短缺了就及时地流向那里。现金池中的现金不足时,甚至可以向银行进行资金融通,向现金池中“补水”。实际上,现金池是建立在委托贷款模式下的集团企业内部的资金融通,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中的总部和参加现金池管理业务的成员企业都选择同一个银行来运行现金池业务。目前,我国国内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现金池管理运行模式:
1.集团结算中心母账户统一上划和下拨资金(以银行为委托贷款中介)。这种模式下,现金池管理业务就是在一个集团企业内部,以集团企业总部的名义设立集团企业现金池母账户,一般由集团结算中心来管理,通过参加现金池的成员企业子账户向母账户每日在特定的时点,定时将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池子账户中的富余现金余额上划到母账户中。每日现金池资金上划以后,成员企业子账户上保持现金余额为零或者目标余额。这个现金目标余额的设定通常是由参加现金池管理业务的成员企业考虑自身资金使用的需求和库存现金额度等,和集团结算中心协商确定。实务中,这个目标余额的金额是很小的,主要是为了应急支取小额现金和一些银行代扣款项,如电话费、银行手续费等。同时,集团结算中心也可以根据本集团业务的特性和管理需要,向银行要求一日多次定时从子账户中上划款项到现金池。
为了更好地管理现金池中的现金,现金池各成员企业,一般是要提前数日向集团结算中心申请下划款的金额和日期,成员企业在接受到现金池下划款后才能进行资金支付,这对成员企业的现金流预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成员企业出现紧急的情形,需要使用现金池中的款项,但没有事前申请,则可以紧急申请下划款,但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的审批。因为如所需资金金额较大,集团结算中心有可能需要提前支取一些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来准备下划款,这样会让集团损失一些资金的收益。为了避免频繁地下划款项,有些集团结算中心会和提供现金池服务的银行达成一个整个集团的日间贷款额度,然后分配给各个成员企业使用。各个成员企业和银行具体签订“透支业务合同”,享受规定额度的日间透支。每日,成员企业可以先在额度内进行正常的款项支付,这些透支的款项,集团结算中心会在每日特定的时点自动下划予以补足,不需要支付银行任何利息费用。但日间透资额度有时不够,税款和社保款等不能使用日间透资扣款等,需要申请现金池下划款才能进行支付,影响工作效率。
2.集团成立财务公司运营资金(以专业财务公司为委托贷款中介)。此种模式实质上与以银行作为委托贷款中介服务提供商的现金池模式类似,只不过是由集团专门成立的财务公司(独立的法人企业)代替了结算中心在现金池管理业务中扮演的角色。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人员自己处理现金池管理的相关业务,银行不再是委托贷款中介服务的提供商,只是提供单纯的资金支付结算中介服务,提供支持现金池管理业务的先进技术系统,并提供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如能解决开具正规的金融票据的问题,将使现金池管理业务在形式上更加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3.子账户间先调配,然后由母账户、财务公司账户统一差额上划和下拨资金(调配后,以银行或者财务公司为委托贷款中介)。这种模式下,现金池管理业务就是各现金池成员企业之间先进行资金的借贷,不足的或者富余的部分再由母账户或者财务公司统一差额来进行上划和下拨资金。这种模式其实是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多了个“子账户间先自行调配资金”的动作,所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三、关于现金池管理业务的涉税问题
我国目前的现金池管理业务,主要涉及的税收有营业税、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1.现金池管理业务的营业税问题。根据前述的现金池的三种模式,可以知道,成员企业在现金池存款或者贷款。现金池的存款,除了“活期存款”,还会被用来做“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和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等,以期取得高于活期的利息收入。现金池的贷款,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一般利率会稍低于银行的同期同类利率。
2009年1月1日生效的《关于公布废止的营业税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国税发〔2009〕29号),明确废止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文第二条的规定,也就是说,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参加现金池业务而收到的利息,银行是有义务扣缴利息相关的营业税的,公司可以不主动申报利息的营业税;但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参加现金池业务而收到的利息,各公司需要自行申报、缴纳利息相关的营业税。实务中,地方税务局还是按照“金融保险业”的税目征收5%的营业税,企业按月申报。好多人对于现金池业务中的“活期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等存款类的利息收入要不要申报、缴纳营业税存在疑义,但为规避税务风险,建议还是考虑及时申报、缴纳营业税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2.现金池管理业务的印花税问题。现金池业务中的每一笔上划款和下划款的交易,按照税法相关规定,都应该按照“借款合同”的税目申报、缴纳万分之零点五的印花税。但如果每笔划款交易都申报、缴纳印花税,将使得现金池业务无法顺利运行。实务中,一般是和银行协议约定“委托贷款业务”,采取额度管理的原则,任意时刻所有借款方使用的委托贷款的余额总数不超过总额度,此额度可循环使用,参加现金池业务的各公司第一年都按本公司在现金池中最高的单次实际发生额(存款或者贷款)来申报、缴纳印花税,如次年在现金池中最高的单次实际发生额(存款或者贷款)超过第一年的,则超过部分需要申报、缴纳印花税,没有超过第一年最高额的,则可以不申报、缴纳印花税,以后年度照此类推。但这种做法虽然合理,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是不是能得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同还是个问题。
3.现金池管理业务的企业所得税问题。现金池管理业务中涉及到存、贷款利率是否合理合法,贷款的金额是否合法,成员企业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列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财务费用转移、利润转移等嫌疑。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来说,就是资本弱化、一般纳税调整事项和特别纳税调整等涉税问题。这些都是现金池业务处理企业所得税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关于现金池管理业务的利息问题
1.现金池管理业务成员企业的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的合理性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具体的现金池管理业务模式,集团企业都要参照国家确定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区间来商定本集团现金池业务适用的具体利率,不能使用异常高出或者异常低于正常利率的极不合理的利率。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首先要考虑利率的合法性,其次考虑利率的合理性,从而使发生的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金额合理,不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
现金池管理业务中,一个现金池成员企业的利息支出就是其他现金池成员企业的利息收入。如果考虑到成员企业间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差异(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而人为地将利息支出从低税率的成员企业转移到高税率的成员企业,或者将利息收入从高税率的成员企业转移到低税率的成员企业,但资金的借、贷和成员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等不能很好地匹配,那么这很容易引起税务当局的关注,给整个集团带来税务风险,因为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和《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条款,税务当局完全有依据、有可能对关联企业间不合理的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作特别纳税调整。补税的同时,带来的是集团企业形象的毁灭。但实务中,有的现金池成员企业资金短缺时从现金池借款,一旦本企业现金池账户有现金,就会及时被上划到现金池母账户还借款,这样的借款就很难确定具体的借款利率,但计算出的借款利率要合理。这种关联企业间的资金借贷一定要避嫌,不能发生让税务局认为是转移定价或者资本弱化的情形,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2.现金池管理业务成员企业的贷款金额和利息列支的合法性问题。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八条规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部分利息支出,准予扣除。有效、合理、合法的税前列支现金池相关的利息支出,必须严格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值得注意的是,现金池业务中相关的票据要合法。现金池成员企业收到利息收入和支付利息费用时,大都没有开具或者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作为凭证,而是以内部的相关表格等资料作为凭证。实际上,专门成立的财务公司经批准可以使用自制的经银监局备案的专业票据,可以合法地出具相关的利息收支票据;而作为非金融企业的现金池成员企业,可以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利息收支的相关票据,或者向税务机关申请自己直接开具相关的票据。企业的税务人员千万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而不去申请开具现金池业务相关的合法票据。实务中,许多未取得合法、有效利息收支票据的现金池成员企业,对利息费用都进行了税前列支;而利息收入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建议没有取得合法、有效利息支出票据的企业,都不要税前列支这部分利息支出;利息收入因为没有合法、有效的票据,也不要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而应该作为“营业外收入”来进行会计核算。
综上所述,集团企业在使用现金池业务时,要综合考虑资金运营的实际需要、实务操作的便利以及涉税风险的规避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现金池业务管理模式。同时,希望各级税务部门要密切关注现金池管理业务的发展,走访、调研运行现金池业务的相关企业,取得第一手资料,针对现金池业务中存在的借贷款利率确定、票据的开具、有关税收计算和申报等给出明确的规定,更好地规范现金池业务的管理,为集团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为财务部经理、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篇6
1.税务会计概述
税务会计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会计,将法律法规、税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集于一身,是介于税收学和会计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科学、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门特种专业会计。
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控制、检查,并对违法委为加以纠正和制裁。这种反映和监督,只能在作为纳税人的企业单位里进行,并由纳税人的会计人员去实施。
2.税务会计的分类
由于税金可分为所得税、流转科、财产税、行为税等,税务会计也可以根据税务的不同进行分类。
向企业或者其他经营单位乃至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的税费名为所得税,而帮助企业或者个人计算所得税的税务会计就可以成为所得税会计;而流转税则指的是将商品的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帮助企业或者个人计算流转税的则称为流转税会计;将纳税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纳税对象的则是财产税,帮助企业或者个人计算财产税的税务会计可以成为财产会计;行为税会计同上。
3.税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3.1学科交叉性
上文已经提到过税务会计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会计,将法律法规、税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集于一身,是介于税收学和会计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在相关税款的计算方面,财务会计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帮助企业计算和缴纳相关税费。而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还需要遵循科学的计算方法、遵循会计学的理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税务会计职业不仅需要对税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足够的熟悉,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的变动,更要懂得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帮助企业计算和缴纳税收,因此可以说,税务会计课程具有很大的学科交叉性。
3.2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指的其实是政府的相关税务政策的时效性,并不是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时效性。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政府的相关税务政策发生了改变,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就应该随之而发生改变,因此说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具有时效性也没错。税务会计课程设计的学科较多,因而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相关的会计制度、税法以及与税务计算和缴纳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动都应该在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中及时的反馈。
自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确定之后,我国的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每年都会有所改变,也有新的法律法规,完善了我国的税务制度,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简述税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动的部分:(1)增值税是以在商品的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来作为纳税依据来征收的一种税务,属于流转税的一种。现行法律规定增值税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缴纳,而原来的增值税是由生产者进行缴纳的,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变为了消费型,与此同时,纳税的门槛也有所降低。(2)为了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出口退税的计征方法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3)为了调节产业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在对商品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于部分商品征收了消费税,消费税开始也是由生产者承担,但是后来改为了由消费者承担。(4)国家为了实施结构性减税,创建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此外,新实行的法规对于营业税部分税目和税率进行了调整。(5)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税前扣除项目的限额计算等规定进行了修改(6)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都进行了较大调整(7)车船税、资源税、房产税等也都进行了改革试点。
我国进行税务改革的方面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改革的客观事实要求高校在开展税务会计相关的教学课程时必须与时俱进,依据新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税务会计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3.3可操作性
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消除社会上的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因此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必须要很强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想要寻找的都是不仅具备一定的会计、税收理论知识,同时也精通会计、税收实际操作。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有专门的税务会计对公司的财务进行管理,并将所有的信息处理后呈递给管理层,为管理层提供有关企业后期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税务会计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税务会计掌握着所有的对外信息,因此显得更加重要。科学、合理、符合现实的税务会计实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一系列的相关能力,避免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使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毕业生的求职铺平道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会计人才。
4.开设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价值所在
从官方机构对于会计人才市场的调查可以看出,税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了相关企业寻找会计类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每年的GDP增长速率都超过5%,甚至有的年份超过了10%。至2012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的本质是各行各业的繁荣,而无论是哪个行业都离不开税务会计人才,因此市场对于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会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让人大跌眼镜。而很多用人单位都反应应聘者的税务会计能力与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存在着诸多弊端,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目前各大高校采用的会计实训课程无非是“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是请有经验的会计师来学校进行教学。而“走出去”则是让学生外出到企业实习。从现状来看,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因为能力不够,或者说企业对于学生不放心,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真正业务,怕学生泄露商业机密,也怕学生处理不好相关业务。而一般企业对于会计的需求也不大,一次仅能接收几个,对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对税务会计实训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5.目前高校中的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5.1课程设置不合理
纵观高校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可以发现相关课程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是各税种计算占用的课时较多,受到教学安排的限制,税务会计的教学中一般教师都会让学生反复进行计算,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各税种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在税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受到课时的限制,对于税法部分仅仅是简单带过,认为学生在税法课程中应该已经学过了。但是实际上学生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花费另外的时间来重复讲授相关税法知识,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安排。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内容相互重叠,且没有连贯性,造成教学课时浪费严重。
5.2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不合理。我国高校中现行的相关教材存在三个问题:(1)附带了过多的各税种的计算内容。(2)附带了过多的财务会计内容。(3)附带了过多的税务筹划内容。
在税法课程中,对于各税种的详细的计算方法都已经有了介绍,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时,就没有必要再加入各税种的计算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课时浪费。再者,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是,同样没有必要再加入财务会计的内容。税收筹划相关的内容一般都有专门的课程,因而在实训课程中也可以适当忽略。
5.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丰富
在我国高校目前的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中,主要仍旧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无非是带着学生处理一些案例,讲解如何计算及相关的原理。而在实际的经营中,纳税业务的开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收集数据,然后依据税法进行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但是在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中这个过程往往都被省略了,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再者有的高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课堂,没有教授学生如何去使用电子报税软件,在实际工作时如果需要用到电子报税软件则学生就束手无策了。正是学校疏于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实训课程流于形式,才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现状。
5.4实践性欠缺
税务会计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而税务会计的实训教学往往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训教学的课时较少,二是实训教学的专用实验室较少,三是税务会计的实训软件开发不足。受制于专用实验室较少,税务会计课程只能更重理论。而税务会计的实训软件开发不足则导致学生在电子报税方面存在盲区。课时的安排较少则严重地削弱了税务会计实训课程的价值。以上种种原因让学生在应聘时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致使学生应聘不成功。
5.5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作为一门实务性和学科交叉性都很强的课程,税务会计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税收、会计、法律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求教师应掌握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更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从事税务会计教学的教师往往毕业之后就参加工作,可能十分精通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际操作也束手无措。受岗位的限制,高校教师一般难以同时身兼数职,这也就是说高校教师不可能一边在企业中学习,一边进行教学。专业教师尚且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想而知。
6.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改革措施
6.1加强教材建设
在实训教材的选取和编写上,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难度的教材,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会计制度、法律法规等进行编写。我国的税收政策、会计制度、法律法规往往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来制定的,因此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在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挑选时应该着重注意这一点。实训课程的教材应该让学生了解各种税务的相关票据、纳税申报表,掌握企业涉税业务处理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流程等。
6.2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与课时
学校对于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应该与理论课程相同,毕竟企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兼具的人才。在实训课程的安排上,首先应该安排学生着重学习税法,了解各税种的计算方式,再设置税务会计课程,帮助学生熟练计算。
6.3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就是使用PPT进行演示,但是这样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的。除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之外,教师不妨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规律区分为不同的模块,再利用各个模块内在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
6.4强化实践教学
从实践教学的地点来看,无非是校内和校外企业。对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提起重视,建立税务会计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可以借鉴企业运作的模式来设置实践流程,帮助学生熟悉税务登记、税收缴款书填写、各类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以及各税种报表的编制,使学生切实掌握税务会计的各项实践技能。对于校外企业,校企合作应该签订明确的合同,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核心内容,而不是仅仅给企业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训课程中学到真实本领。当然,也要确保学生对合作企业的商业信息进行保密,避免对合作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有可能的话尽量多找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中的实际训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体验,收获更多的好处。
6.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缺乏的情况,学校一方面可以安排教师定时到校外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请进来”的力度,让更多的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进入学校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在税务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纳税申报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原有的师资队伍与其进行交流,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经验。
篇7
【关键词】 科技咨询业 制约 发展
咨询,特别是科技咨询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它密切而直接为社会和人类服务。在近现代社会中,国外发达国家的咨询业发展非常迅速和稳健,而我国由于若干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咨询特别是科技咨询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科技咨询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咨询则是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改革中应运而生的高智力行业,它服务于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科技咨询有史以来都在为国家、地区、区域、行业和企事业法人主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提供科学论证、战略发展等决策咨询,为各层次、各行业的建设者提供可行性研究服务(Feasibility Study)、 工程咨询,为社会各层面提供科学发展管理咨询,为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提供双边、多边的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四技服务产品。
科技咨询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进程中无处不在,中外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已充分证实了上述事实,于是笔者大胆地提出科技咨询仍然属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之范畴。科技咨询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改革创新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行业。
二、我国近现代咨询、科技咨询业发展简论
笔者对我国古代和两千多年前的咨询活动不作过多的评述和深入研究,主要简述近现代以来我国咨询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古代和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咨询活动开展很早很广泛,出现比如所谓食客、谋士、军师、谏臣等智力群体以及三国时代设立的监察军务的军师等。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为建立蜀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魏征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重用,帮助其治理国家,避免了许多失误,大唐盛世,兴旺发达。这些虽然不能称之为咨询,但它已具有现代咨询活动的特征因子。
在近现代,我国咨询业与发达国家形成较大差距,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枷锁被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咨询业也随之复苏。最有代表性的咨询历史事件是1980年,中国科协应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邀请,由当时的中国科协副主席华罗庚教授率领多位学科专家学者对两淮煤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考察、决策咨询,提出咨询方案,使两淮煤矿的技术改造周期缩短两年,推行了科学管理,每年多产煤8000万吨,创经济效益数亿元。这应该算作是现代咨询的第一号角。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外一些公司、集团、客商来华开发投资。在此背景下,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在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后联合发文,给科技咨询以首创的优惠政策,激发了科技界多年来积蓄的潜能,由中国科协率先成立了中国科技咨询中心,各省市地方相继成立了科技咨询机构、组织,使科技咨询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内商、外商投资的项目必须一步步地与国际接轨,于是组建了许多评估公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科技咨询机构,如中国国际投资咨询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国外不少咨询机构也随之进入了中国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环境和形势下,各省市地方政府都相继成立了科技顾问团,成为政府经济发展、科技产业发展、科教事业的官方咨询机构,吸收了不少科学家、专家、教授到科技顾问团的组织中,为政策决策重大科技社会经济问题把脉。与此同时,不少企业、集团公司、研究院所也建立了不少发展中心、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它们实际上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咨询机构。
另外,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社会的民间咨询机构也生长起来,表现形式大致为咨询公司、民营研究所、民营中介服务机构,这些都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开展有成效的科技咨询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尽管如此,我国的咨询业占服务产业的比重还很小,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三、影响和制约我国咨询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咨询业体制存在问题
咨询机构的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发展环境尚未形成,运作机制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政府、行业、部门的垄断、排外,使得一些咨询机构成了得天独厚的买家,或成了建设者、发标者,而其他咨询机构则是无法进入的无关者,这都严重影响了咨询业本身的运作原则。有的是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有的则是建设方、政府、行业、项目持有人的御用工具,叫你怎么咨询你就怎么咨询。如此这样,不但影响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影响了咨询业的正常发展,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经济、科技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这样重要重大的项目,都会草率地初审过关。幸好还有不少有良知的专家仗义执言,才免遭立马启动的后果。这项工程耗资数千亿,时间跨度10多年,工程跨越几个省,上千公里之遥。要实施这样一项重大的项目,有许多问题需要准备充分,如地理情况、地质情况、水文水流水利情况、气候生态情况、工程难度的充分论证、水量雨量情况的真实数据等。如此重要的世界级项目,实施地在四川,却只有一位四川专家参会,还不许讲话,这怎么算得上是咨询决策?四川调水处的海拔比用水处的海拔低几百米,这种调法完全是不符合现实的。同时,四川处于地震活跃地带,工程的难度及工程对地质影响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而且调去的水,多半是用来为黄河冲沙石之用,因而这项工程引起了美国等外国同行专家的质疑。所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子孙万代的生计角度来讲,保护母亲河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际上,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事实也充分证实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当慎之又慎。
2、咨询启动程序倒置、错位
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牵涉国民经济的重大建设项目,都基本上是由官方启动的,其决策论证也主要是官方安排的,这就难免造成不公正、公开、公平的弊端,形成不超脱性。比如大部份规划论证是交由政府的科技顾问团去完成的,虽然都有不少专家学者,但基本上也没有摆脱官方的意图。
再者,建设项目要立项,得先做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当然是对的,国内不少建设单位、企业,要求项目立项者,大多是为了走过场,求得政府立项而做咨询的,这就背离了咨询的原则,这也是制约咨询业本身发展的症结。
3、咨询市场疲软、动力不足
实践证明,咨询客户的各种需求可以促进咨询业的发展,反之,市场出现疲软就会制约咨询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实物商品进入市场将遵循商品流通规律,即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违反这些规律的商品进入市场后肯定会被淘汰。咨询作为服务贸易商品,是咨询方向委托方提供智力服务成果,这种成果也是商品,这种商品从咨询方有价值地转移给委托方。所以,从本质上讲,咨询是知识形态商品、服务商品的转移过程,也是商品流通的一种形式,和实物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遵循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目前的咨询市场疲软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过程有关,与地区、区域的发达程度有关,与管理者和国人的科学素质有关。总之,咨询市场动力不足,反映咨询内需不足,应加快刺激内需的因素。
4、咨询机构、咨询主体自身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滞后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速度
提供咨询服务产品,不是什么组织、什么人都能办到的,特别是现代科技以爆炸似的速度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走向空前的文明,科技咨询的能力得跟上时代。相比之下,我国的现代咨询业与国外差距很大,也是制约发展的内因。
(1)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当的机构打的是包罗万象的咨询牌子,其实专业人员不多,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中介组织,不像国外咨询机构,专业人员很强。比如美国前十位的安达信咨询公司,有专业人员43800多名,年咨询收入31.2亿美元,人均7.1万美元;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有专业人员10760多人,人均创收入12.8万美元。另外,国内不少咨询机构都是非专营性的,咨询业务仅是其兼容的职能,因此创新能力比较差。
(2)不少咨询机构为了生存、为了竞争,咨询行为不规范,同时也没有自成体系、没有专攻的特项、没有标准运作模式。
(3)不善于宣传、推销,捕捉市场的能力差,同时又不善于投入广告,经营思想和理念有待改进。
总之,咨询机构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生存、发展,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5、咨询业配套政策茫然
篇8
财务部新年工作计划【1】时光荏苒,20XX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承蒙公司领导信任,让我在财务管理岗位上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财务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对内财务管理水平的要求应不断提升,对外要应对税务、审计及财政等机关的各项检查,掌握税收政策及合理应用.我到公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了解,同时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了财务方面存在着的很多漏洞与不足之处,公司财务、仓库部门基本上处于混乱无序的瘫痪状态,如此重要的部门体现不到反映监督控制核审的作用。
现针对财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打算简述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财务总帐:
财务帐薄设立不健全,无固定资产台帐,无总帐,无明细帐,无往来帐,无材料帐,财务提供不出任何真实有效的数据,财务部门形同虚设。
2、成本费用方面:
财务部不能正确的核算成本,诸多原因,造成材料成本的核算仅仅反映到5月份,大量出入库单堆积,仓库形成了失控状态,财务没有起到监督与控制作用,更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成本.各种费用反映都不真实,没有具体反映到各车间部门上。
3、仓库方面:
仓库入库出库退库手续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出入库单有漏记重记现象发生.材料摆放不整齐,分类不明确,无条理性,没悬挂物料卡,无标示牌。
4、财务档案方面:
各有关部门的销售合同、采购合同、租赁合同等,没有传递到财务上,造成很多工作脱节,财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财务起不到监督与核审作用,没有做到事前控制。
二 、工作计划
1、费用成本方面的管理
规范库存材料的核算管理,严格控制材料库存的合理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建立材料领用制度,根据成本核算需求,严格划分定额、开发、售后、维修调试等用料. 细划成本费用的管理,分门别类的各部门车间的费用项目,真实反映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以后各部门各车间的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 会计基础工作
①认真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对财务人员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指导,规范记账凭证的编制,严格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强化会计档案的管理等.对所有成本费用按部门、项目进行归集分类,月底将共同费用进行分摊结转体现部门效益。
财务部新年工作计划【2】作为一名酒店的财务经理,身上的担子是最重的,我不仅要做好酒店的任何财务,不能出现任何坏账,而且整个酒店的发展和我有很大的关系。作为酒店的实力型人物,我一直在注意,注意和每个同事、员工搞好关系,高处不胜寒,做好领导一定要这样。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公司的财务问题了,财务问题在任何地方都是整个公司的心脏,是最重要的,不能出现任何马虎。一旦有马虎了,那这个公司面对的只能是倒闭了,财务问题的重要性不用赘言了。
我当财务经理已经有些年了,酒店没有出现过任何财务问题的状况,所以我的工作一直是比较好做的,在公司的人气也很高。因为只要公司的的财务不出现问题,能及时的将员工的工资发下去,这比说一万句好话都重要。我一直信守这个原则,一直这样做,我很相信这就是对的。
下面又到了我的一年的财务计划了,财务计划对酒店一年的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每年我都能做好,今年当然不能例外了。
财务计划是财务预测所确定的经营目标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又是控制财务收支活动、分析经营成果的依据。财务计划工作的本身就是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制定主要计划指标,拟订增产节约措施,协调各项计划指标。它是落实酒店奋斗目标和保证措施的必要环节。
酒店编制的财务计划主要包括:筹资计划、固定资产增减和折旧汁划、流动资产及其周转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及利润分配计划、对外投资计划等。每项计划均由许多财务指标构成,财务计划指标是计划期各项财务活动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财务计划还必须列出保证计划完成的主要经营管理措施。
编制财务计划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分析主客观原因,全面安排计划指标
审视当年的经营情况,分析整个经营条件和目前的竞争形势等与所确定的经营目标有关的各种因素,按照酒店总体经济效益的原则,制定出主要的计划指标。
(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落实增产节约措施
要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与经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在财力平衡方面,要组织资金运用同资金来源的平衡、财务支出同财务收入的平衡等。还要努力挖掘酒店内部潜力,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对酒店各部门经营活动提出要求,制定出各部门的增产节约措施,制定和修订各项定额,以保证计划指标的落实。
(三)编制计划表格,协调各项计划指标
以经营目标为核心,以平均先进定额为基础,计算酒店计划期内资金占用、成本、费用利润等各项计划指标,编制出财务计划表,并检查、核对各项有关计划指标是否密切衔接协调平衡。
这就是我这一年的工作计划,对公司财务的计划都做了很好的计划,相信公司一年的财务问题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在金融危机的大前提下,酒店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困扰,这就需要每一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积极努力的为公司的生存做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财务部新年工作计划【3】一、加强规范管理、做好日常核算
1、根据公司核算要求和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按照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做好财务软件的初始化工作。
2、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第七年度的年终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完成会计报表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3、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对总公司上一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配合公司领导完成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指标的预算及制订工作,并做好公司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拟稿工作,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5、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按照会计制度,分清资金渠道,认真审核每笔原始凭证,正确运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凭证,进行记账。做到“三及时”:即及时编制有关会计报表,及时报送税务等部门;及时装订会计凭证;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出纳要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办法和银行结算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及时准确登记银行、现金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6、配合销售部了解货款回收情况,做好货款回收工作。
7、积极筹措资金,从多方面保证公司资金运营的流畅。
8、努力加大新业务开拓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将重点集中在新业务领域,务必在认识、机制、措施和组织推动等方面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力争使在较短时间内投资、发展新业务,走在同业前面,占领市场。
9、完成公司董事会及CEO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加强基础防范、做好安全工作
1、货币资金安全。定期检查现金提取、送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检查现金是否超库存存放;对有关设备的完好性进行检查,若有隐患,及时处理并向上反映;及时加以整改。
2、票证管理安全。做好现金、收据、发票、各种有价票证的管理工作以及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不漏不遗不缺。
3、负责防火安全。严格执行用电管理规定并保证每日下班时切断主电源;对办公室吸烟进行严格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地上无乱扔烟头。
4、负责防盗安全。定期检查安全措施的完好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上汇报。
三、加强考核考评、提高工作质量
1、严格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有关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2、严格进行考勤工作。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保证每日工作的正常进行。
3、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水平提高。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根据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的要求,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每个员工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应怎么做,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这样,每个岗位的每个责任者对各自承担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都清楚,要求人人遵守。通过实施这些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
4、建立和健全自我约束的企业机制,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严格审核费用开支,控制预算,加强资金日常调度与控制,落实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制。尽量避免无计划、无定额使用资金。
四、加强素质养成、推进队伍建设
随着后勤集团的不断壮大,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和日益加大的竞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日显重要。
1、认真学习会计法、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有关的财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牢固地依法理财的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财经纪律,抵制不正之风。
篇9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篇10
关键词:集团企业; 融资工具
自从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企业自初创期到成熟期,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下,我国企业呈集团化发展,随着企业的经营业务不断的增多,分子公司不断的繁衍,集团企业作为控制整个集团的核心,所做出的财务决策不仅仅停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而是关系到整个企业集团的有效运行和资源配置。融资作为现代财务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融资在集团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任何一个企业只有融到充分适度的资金才能有效的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融资管理是投资管理和营运资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集团企业探索和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工具对企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融资理论概述
(一)融资理论
理论界把融资理论大致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融资理论、现代融资理论和新融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理论)。早期的融资理论主要是指1958年以前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净收入理论、净营运收入理论和传统理论;现在融资理论主要是指MM理论和权衡理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广泛的接受,随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委托理论等不对称信息相关理论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和突破,新的融资理论应运而生。在理论界,众多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公司财务,也包括对融资工具选择和融资结构的研究。基于企业关系中的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部分学者试图通过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动机、传递、激励、监督、规避等概念,研究所有者与经营者、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对企业融资工具选择的影响,由此为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新融资理论主要包括有序融资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成本理论。
(二)融资方式
公司常见的融资方式有两种:
1、内源融资。即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其来源主要包括:税后留存利润、计提折旧、计提摊销、自负性负债的增加(例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的增量增加)等。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内部融资能力,通常情况下,集团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与规模取决于公司的营业利润水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资产规模、公司信用等因素。
2、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根据其不同的来源,外源融资可以分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借助银行、信托等中介机构,直接从资金的所有者手中筹集资金。目前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所有者直接注入资本金、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逐渐改革,直接融资将成为我国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之一。间接融资是指企业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筹集。在间接筹资活动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着中介作用。银行先从资本的所有者筹集资金,然后通过放贷的方式贷给资本的需求者,最终通过获取借贷利息之差而盈利。在我国间接筹资的基本方式是银行借款,此外还有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兼并和企业重组不断出现,与之相应的杠杆租赁也渐渐成为主要的间接筹资方式。
(三)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出现了除银行以外的多种融资渠道,比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租赁、折旧、留存收益、民间借贷、商业票据、商业信用、兼并重组、政府担保等。
二、当前我国集团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强外源融资、弱内源融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融资这一核心问题,融资一般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目前我国的融资平台主要集中在以银行为主体的银行金融机构和以发行股票为主的股票市场,以折旧和留存收益为主的内部融资规模有限。内源融资相对于外部融资有如下的优势:内部筹资基本不存在筹资风险,不需要支付利息,用资费用较低;同时,由于内部筹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源于留存收益或者折旧,不需要筹资费用,因此资金成本低。
(二)间接债务融资比例大
企业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取资金的行为。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融资方式。在我国主要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企业都存在银行负债率较高的问题,甚至部分行业的集团企业的资金70%来自于银行借款。就其原因:(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融资体系还未建立,企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2)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政府,长期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银行金融体系;(3)我国长期奉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很多新的企业融资方式都未得到政府和法律的许可,使得企业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类金融机构。
三、影响集团企业融资工具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集团企业治理结构
集团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集团融资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不同的治理结构下部门设置不同、权责不同,财务管理的决策和方略不同。公司治理其实质就是公司全力的配置与约束,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权力的监督与制衡机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范围,可以有效的减少权利滥用和舞弊发生。一个公司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是由股东大会、公司董事会、公司监事会和各个职能部门组成。而在现实中,很多公司都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和民营企业,即使有也仅是在形式上设立了,而在实质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没有健全的集团治理结构,集团在选择融资渠道,制定融资方案时就不能认清集团治理结构而形成的产权关系,进而导致企业集团内部出现利益上的冲突,影响资金的筹集效率和使用效率。
(二)资本市场的制约
资本市场一般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关系到企业融资的效率和规模。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是解决该国公司筹资的主要平台之一,可以说发达资本市场是孕育公司的摇篮,对企业良好生存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对部分央企、国企和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结构单一,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失衡,政策性规定对资本市场的限制较多,部分政策规定朝令夕改,这都对我国集团企业的筹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其触角涉及的方方面面就越多,集团企业也就越需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其融资方式和渠道的选择。国家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今年来,国家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了严厉的政策调控,对高负债的集团企业的融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国家紧缩银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相应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就减少,进而导致部分集团企业融资难。
四、集团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工具
集团企业融资工具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过程,它应该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企业的财务结构、财务要素、企业目前所处的融资环境等因素相适应。企业应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融资工具,对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的配比进行充分的考量,否则不但不会减轻企业的融资负担反而增加企业的融资压力。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现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融资工具可供集团企业选择。
(一)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指企业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融通资本的筹资活动。在间接筹资活动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着中介作用。银行借款一般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相对于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具有筹资风险高、筹资成本低的特点。根据公司资金来源和资产的配比原则,公司的短期借款和自发性负债为短期资产提供资金支持,公司的长期借款、长期债券和所有者权益为企业的长期资产提供资金来源,在我国集团企业的短期负债通常较高。
(二)股权融资
在我国股权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初创时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金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通常情况下企业不用偿还资本所有者的投资,而债权需要到期还本付息;(2)债权融资支付利息需要税前列支,而股权融资的股息支付是在税后列支,故股权筹资的用资费用比债权融资高;(3)公司发行股票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做股票发行准备和向券商支付较高的筹资费用,而债权筹资则不需要;(4)债权筹资存在到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筹资风险高,而股权融资则是根据公司法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股息,筹资风险较低。
(三)债券融资
根据有序融资理论,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其次才是选择股权融资。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是其主要的资本市场之一,而在我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有序融资理论之所以认为企业融资时,债券优先去股权,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债券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股权融资;另一方面,债券融资是企业所有者有效监督公司经营者的一种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对矛盾,企业经营者可能违背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所有者为了有效地减少企业经营者手中的自由现金进而降低经营者的在职消费,所有者偏向于选择债券融资让经营者在定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下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四)杠杆收购融资
杠杆收购融资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出现的新的融资方式,企业在收购兼并大型公司时,自身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一次性支付,企业就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活动。目前,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这样企业以较少的自由资金收购较大的集团企业,其实质就是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近1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杠杆收购发展迅速。
参考文献:
1.张世荣,傅承.中国证券市场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问题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6).
2.倪东明.开放视角下和谐经济与中国经济安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01).
3.姜皓天.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9,5(7).
4.杨再舜.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2009(08).
- 上一篇:高中政治学习计划
- 下一篇: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