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法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法治教育

篇1

教学方式。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并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学科协同。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如,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向学生进行公平正义、违法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历史教学要关注法治发展史的教育,重点讲述依法治国的历史范例;生物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尊重人权的教育;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

主题教育。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将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在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理论研讨、法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在校园建设中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利用宣传栏、招贴画、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法律知识、法治精神。

学生自我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积极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以适当方式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

社会实践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要根据实际,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教育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法治服务活动。

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要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员为学校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

篇2

为持续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提升法治观念,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年度我镇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具体情况,现将我镇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思想统一,领导重视,根据县文件精神,镇政府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活动方案,把开展好本次“祖国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长”宣传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实施。

2、保证了成效。把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依法治校创建活动、聘任法治副校长、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宣传声势,保证了实效。

3、协调配合得当。法治宣传主管部门加强了指导,周密部署,教育行政部门接到通知均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落实法治宣传等方面起了关健作用。

二、多措并举,突出教育内容

在本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周期间,全镇上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以部门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社会人人动员,学生个个参与,部门积极配合,各方齐抓共管,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之中:

1、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下发专门文件。

2、召开教育行政负责人专门会议,部署方案。

3、在木塘垸中学召开“祖国在我心中  法律伴我成长”青少年法治宣传的动员会,在会上由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学校教导主任做总结汇报,最后,由学生自发在横幅上签名,以活跃的氛围,切身体验的宣传方式将此次青少年法治宣传周的活动推向,营造出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4、在木塘垸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开主展“我身边的法律故事”主题班会,就宪法的地位、宪法的重要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蕴含的重要精神、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等,进行了认真讨论,交流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此次宣传教育周活动的认识和感受。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以此宣传周为活动契机,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治教育网络,为切实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传播法律知识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作出新的贡献。

篇3

关键词:学校 青少年 法制教育

学校法治教育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化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贯彻教育方针之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带动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的成功体现,是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积极举措,更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中主生的真切效应;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交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学校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依法治校,依法兴教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要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校首先必须积极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求,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建立和健全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想体系、目标体系、操作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真正使法制教育在体系保障下形成良性循环。正确理解,统一认识,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前提。

努力使青少年法制教育拥有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党的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思想武装师生的头脑,把优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如何使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实在实处,而且转化为青少年学生追求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自主行为。如何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意义扎根学生的心壤,成为学生意识形态的强音,从而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应成立导读小组,且分解责任,拓宽层面,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利用好法制教育读本,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勤于引导,善于疏导,精于传导,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懂得国家、法律和个人的关系,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素养,使之逐步达到内化于学生的行为之中。要从课堂教学中挖掘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集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树立大课程思想,克服传统课程观的缺陷,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衔接沟通,从而扩大法制教育的涵盖面,增强法制教育的感染力。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较客观地承认学生的思想、个性和行为差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契机,选择精当的教育内容,努力使话题既有传统思想的精髓又有时代气韵,从而不断优化教育效果。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这一重要传承基地外,离不开家庭、社区的有机配合和支持。想方设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积极发挥学校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带动家长学法、知法并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守法,推动社区教育的优质主效,共同创下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对教师的评价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凭感觉印象,要充分肯定被评价者的优点和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其次,实事求是的评价应当是全面评价,诸如对法律课教师的评价应从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着眼,同时也可推行学生民主评议教师制。只有坚持全面评价,才能体现教育目的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才能更好地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与不科学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评出方向。要在“三个面向”的方针指引下,从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国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求在评价准则中得到有机体现,以优化工作质量,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信心,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

学校领导者,尤其是校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端正自己的形象,有效发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注重教师培训。因为教师的岗位技术和业务素质一方面维系教师如何将人才和市场竞争转化为岗位竞争的信心,另一方面牵动着教师评价方案的成果转化进程。

另外,青少年法制教育界应体现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对学生与家庭、社区合作的评价,多方呼应,优势互补,形成法制教育的有力保障机制。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工程。中小学要在素质教育天地里营造强势,迈出坚实的步伐,应当牢固树立教育大环境思想,正确处理好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关系,要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提高学校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学校的办学思路,敢出新招,干出经验,积极发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出好人才,亮出品牌,形成特色,自己走上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M]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

篇4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牵涉到千家万户,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智则国家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证。“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紧要处只有几步”。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的人生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非常活跃,但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观念差,自控能力弱,在外界的不良诱因下容易冲动,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计后果,甚至会误入歧途。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根据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统计,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确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从小抓起,通过不间断地教育、灌输,逐步形成遵纪守法、恪守规范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自强自律、自重自爱,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个关口,这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二、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各界和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尽管政法委设立综治办,有关部门设立“关工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职能部门对法律教育工作的职责不明,缺乏统一协调的主管部门,无法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导致对一些青少年,特别是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出现真空,既没有抓到位,也缺少有效的方法。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法制教学中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除学校开设的《德育》、《思想政治》课中有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到高中均无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学校对法制重视不够,本来法制课程应该从《德育》和《思想政治》课中独立出来。二是中小学缺少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的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各校按照规定都有聘任法制副校长,但实际上名不符实,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校园文化单调,学生厌学情绪加剧,导致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四是部分学校教师对“问题”学生帮助教育不够,把后进生、双差生和失足生归为“问题学生”,视为“包袱”,置之不理,甚至歧视对待,助长了“问题学生”不良品行的发展;五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学校与家长缺乏稳固的联络渠道,部分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学生课外究竟在做些什么?六是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淡薄,一些初中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难有立足之处,加上不良因素影响,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在人才教育培养上存在“三过”现象:过重的知识导向,过窄的课程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这些缺陷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制约着法制教育在更大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实践效果。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青少年体质和道德法制观念不容乐观!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没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是废品,没有良好智力素质的学生是次品,没有良好品德素质的学生是危险品。”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提高认识为关键,形成良好氛围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和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各级党政组织要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要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并责成专人负责对青少年普法工作的领导,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把加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纳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定期研究,狠抓落实。社会、学校、家庭要努力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社会要宣传积极健康的内容,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基地文化设施的建设,弘扬法纪,倡导正气,努力向青少年灌输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学校要切实关心每一个在校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先育人后教书。作为家长,要为子女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用科学的方法管教子女,要关心孩子的品德表现、学习状况和交友状况,要善于发现孩子违法犯罪的早期征兆,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还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学习、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作垂范,以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积极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法制教育要做到“三结合一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五五”普法规划,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主要学习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形式,与当地街道司法所、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结成友好共建单位,利用每年“12·4”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或者劳教所进行现场警示教育,聘请有办案经验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开办法制讲座,深入浅出,以案析法。向家长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送法回家,与父母共学法,开展“争当守法公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充当小警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习交通法的基本常识,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三是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学校老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更多的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法律素质,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四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主要解答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拒绝各种不良的诱惑。

(三)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要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不断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子女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养不教,父之过”,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不让学生打电脑游戏,不长时间地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引导子女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小孩子的隐私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四)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篇5

缺陷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缺陷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缺陷之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缺陷之四: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缺陷之五: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如何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对策之一:部门要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对策之二: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对策之三: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篇6

一、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应在生活上、思想上多关心他们,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应经常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轨迹,及时发现问题和疏导问题,不能一味责怪和埋怨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极其脆弱,在懵懂、叛逆心理极强的成长阶段,家长的责骂、埋怨甚至暴力行为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另外,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到子女的素质,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就不易走上歧途。所以,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并且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做好子女的法制教育工作,让他们能够沿着健康而正确的轨道前行,在施展才华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自由翱翔。

二、发挥课堂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老师在上《思想品德》《历史》等法制教育的骨干学科及语文、生物等相关学科时,要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制教育于课堂之中,长此以往,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不失时机地召开主题班会,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那么德育工作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生都有这种想法: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的同学随意迟到,有的不完成作业,有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的认为抽烟、喝酒、打架、去游戏厅算不了什么……这时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朝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那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就有可能引诱你走向犯罪的深渊。学校要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特别是特殊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应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另外,为了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法制教育,学校应专门邀请法制副校长作精彩的报告会,通过那些活生生的事实给同学们敲响警钟。还可以精心设计并依托青少年学生喜爱、乐于参与的丰富载体,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教学的质量。如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征文,演讲,观看电影,参观少管所,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中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律素质。

篇7

关键词:家庭法制教育 青少年 稳定 重要性

一、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县一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由外公照顾。一天,他向外公借钱不成,于是趁着没人的时候溜入外公卧室想“拿”一点,没想到被外公发现,于是他就杀死了外公并将其碎尸。

案例二:某县一男孩是父母的非婚生子,平时都是年迈的爷爷照顾生活。因盗窃被捕入狱,但出狱后仍旧习不改并多次入狱。

二、家庭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离异,是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家庭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家庭关系破裂、离婚率上升这些因素对家庭法制教育的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笔者学校进行的相关调查中,327名学生家长(占40.1%)认为父母离婚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离异,缺乏必要的爱护和关心,长期放任自流,使得青少年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正常的温暖,更提不上家庭法制教育了。

2.家长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

笔者对学校81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72名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7.7%)认为自己父母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有742名学生(占90.8%)认为父母应该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家长本身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甚至触犯法律,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造成了一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3.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家长监管监护不力

近年来,现实生活压力大,农村有些农民弃置农田,到城市谋生。其中有大部分人将孩子留在家中,孩子缺少必要的照料、教育和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等于没有时间做人。”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任何人无权以忙为借口而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提升家庭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1.营造温馨、友爱的亲情家庭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和谐,是家庭稳定和温馨的基础,也是孩子心理稳定和健康的保障。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言行冲突的情绪波动,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如果因为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关系紧张造成了不正常的家庭氛围,那么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2.家校联合,加强对家长的普法力度,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作用,结合家庭教育,双方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笔者学校从2009年起,就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的形式,以每年“技能竞赛暨教学开放月”活动为契机,举行家长会,开办法律知识讲座,使家长成为知法、守法的先行者,增强对其子女进行家庭法制教育的意识、责任。

3.改革家庭法制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质量

篇8

我国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措施。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各学校的法制教育参差不齐

我国各个地域内的学校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有所不同。初高中学校之间在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有所欠缺,部分学校只注重抓课程教育、抓学生成绩、抓学校排名等,忽视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很多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都没有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大都直接由政治课教师担任主讲,不能保证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学校都比较看重学生的文化专业成绩,虽然近年来对学生的体质建设加大力度,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学校法制教育的课堂上,还是使用比较落后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将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法制意识、道德观念模糊。在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增长的今天,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学校教学方面加大法制教学的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制教育考核系统,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法制学习意识。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

我国家庭教育大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特长的培养,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却在片面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很多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只要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优异做什么都可以,完全忽视孩子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不断走向歧途。因此,应加强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如果没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

(四)法制教育的范围具有局限性

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只局限在课堂和家庭当中,不能走出校园面向社会。课堂上的法制教育过于文字化,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缺乏法制教育的实践机会。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比如:给学生提供法庭旁听、参观监狱等机会,让学生更直观地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制教育的意义,在遇到法律有关的问题时正确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

二、推进法制教育重点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学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

改变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带动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法制教育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青少年法制教育视频,包括《阳光路上》、《爱与法同行》、《网》等,通过视频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观看法制影片后积极进行分享和探讨,发表自己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认识和观点,引导学生对法制教育的时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互相传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对法制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营造校园的法制教育氛围

在学校管理上,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出现的违规违纪等现象做出处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积极营造校园内法制教育的氛围,比如:在校园广播站,建立法制教育栏目,播放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文章、对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分析、欢迎学生积极投稿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三)建构家庭教育环境

可以通过学校老师对学生家长进行一次类似“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的知识讲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本着对孩子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正确认识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法律学习的相互性和重要性,培养新一代依法爱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核心,更是需要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能得到很好保护,但是社会环境较复杂,青少年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及时排除。比如:网吧的诱惑、社会青年的不良引导、打架斗殴事件的影响等。学校方面应结合当地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的营业场所进行检查清理,排除对青少年带来的危害,特别是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和娱乐性场所。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教育体制改革 引导 青少年发展

钱学森曾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由此可见,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在教育领域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把教育摆在战略地位上,围绕着以“科教兴国”的方针,我国逐渐取得了普及大众化教育的进展。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匀、城乡差距依旧很大等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因此,我国必须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发展。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快慢。那么,在此改革之际,教师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积极发展呢?

一、调节应试竞争氛围,鼓励青少年多方发展

中国教育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以分为主。学生依照学习成绩被分为“好生”和“差生”;班级依综合及平均水平被分为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等;就连学校也因为升学率被划分不同级别。在如此的级别划分要求下,教育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学校给老师分任务,老师顺势给学生施压。与此同时,社会上的种种攀比又要求学生考出好成绩。如此大的压力,使学生成为了挣分的机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将不仅仅局限在分数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淡化“依分数定级别”的传统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兴趣,鼓励学生依照兴趣爱好乐观发展、多元化发展。这既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需要,又是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需要。

二、改变授课方式,加强青少年思维与操作能力的锻炼

现今,中国的教育方式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为前提,普遍重视课本知识讲解。就拿现今的课本来说,每门课程都有目录,这节课学习完了以后下节课改学习什么知识,学生心里都很清楚。他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习,课堂学习解疑,以及课后巩固练习,并不断加强应试技能。而真正当青少年在实践操作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时,就显得思维与能力上的欠缺。因此,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围绕着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实用性教育和灵活性教育,另一方面,在平时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中,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这样,青少年的教育才能被做活、做灵,他们的思维与操作能力才能得到逐步锻炼,培养的目的才逐渐与社会的需求一致,教育的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三、关注青少年成长,控制调节青少年的情绪

青春期处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往往体现出很矛盾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对社会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热情,如果此时不加以适当引导,很有可能走弯路。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很大,有时高亢强烈,充满欢乐激情,有时却近乎冷漠,让人束手无策。所以教育者应该细心关心青少年成长,关心青少年的感情变化。

1.青少年在享受成功的体验时,都会表现出很积极很乐观的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让青少年在欢声笑语中成长,塑造健康积极的情绪。

2.在平时的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因一些事而愤怒、生气、烦恼。在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青少年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化消极为积极,化悲痛为力量,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幽默成分,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分解压力烦恼的能力。

3.青少年对社会充满着好奇,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性格形成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对人对社会有多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分析判断的能力。转贴于

四、与时俱进,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契合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必然存在契合点。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最佳契合点,根据青少年主体需要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接受理论认为,接受是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对外来的教育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而构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认识过程。接受机制包括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三个关键要素。一个连续完整的接受活动必须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才能完成。对于接受活动而言,影响其效率和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接受主体的需要和动机,这是影响接受活动效率的内因条件。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是影响接受活动效率的外因条件,主要是教育者、教育信息、传播方式、接受氛围等。

接受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受教育者坚定的思想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外化为良好的品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接受主体的需要相结合,才能更具针对性,才能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活动的驱动力。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驶向目标。马克思从需要的社会体系和历史序列相统一的角度构建了人的需要“三级阶梯”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人的生存或生理需要、人的谋生或占有需要、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认为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要是“需要的历史序列”的高级阶段,是“需要的社会体系”的高级层次。马克思指出:在需要的高级层次,“个性的劳动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这是因为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发展需要属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有益的启示。青少年的内在渴求,最主要表现为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活动的驱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青少年的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就会让他们产生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反应。由此可见,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有机契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多元发展需要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青少年十分关注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有一项调查研究把青少年的18种基本需要分成6类进行问卷测试,研究结果是,6类需要的相对强度由强到弱的层次排序为: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贡献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生理的需要。这项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对自我发展表现出最为强烈的内心需求,自身的发展需要已成为他们的主要需要。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人生导向需要、求知需要、成就需要、人际关系发展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复杂、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以及人际交往技巧欠缺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往往面临众多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他们普遍渴望人际关系良好发展,却不知道要怎样去处理各方面的人际交往,因此,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人际关系发展需要,希望有人指点迷津,帮助他们解决有关人际交往的难题。人际交往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于尊重、满足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展需要,引导青少年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发展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建立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际环境。

三、青少年发展需要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