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成效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管理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管理成效

篇1

二、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医院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的需求。在医院改革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医院管理中,新的医疗制度明确规定了成本核算体系的内容,需要对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以及维护管理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医院改革的实际需求,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简化,显著的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防止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出现固定资产流失或者盗窃等问题。充分的发挥计算机技术在调节、整合以及优化固定资产中的重要作用,显著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医院网络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支柱作用。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能够创建医院网络,能够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支柱作用。因此,医院的全体人员都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强化对资产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和教育,不断的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医院所有固定资产的信息、账目以及实物等进行统一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固定资产管理清查模式,能够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的实时和动态监控,及时、准确的了解所有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同时,还能够真实、准确的显示固定资产的资料,保证网络信息和固定资产实物信息的一致性。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成效分析

1.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卡片的设置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卡片的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所有信息资料,如设备的名称、型号、编号、生产厂商、价格、购买时间、使用科室、实际使用状况等。采用计算机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编号,然后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设置,例如,卡片款式的设置、信息条形码以及资产分类设置等。采用管理条码枪的形势进行条码信息的设置,通过合理的设置信息条码卡片,不仅能够显示固定资产的编号,还能够显示设备从购买到报废的整个过程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管理,有效的解决传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帐卡不相符的问题。

2.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编码管理。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创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物资编码系统,为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计算机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物资编码管理能够实现对医院所有物资的唯一性管理,防止出现同名不同物或者同物不同名或者解释的现象,对医院的所有固定资产物资进行规范、统一的描述,有效的缩短用于寻找和确定固定资产物资的时间,实施物资编码管理之后,能够实现对医院所有固定资产物资的快速定位和动态跟踪。此外,创建编码系统能够为医院职能部门统计产寻固定资产使用分配状况提供很大的便利,显著的提高医院现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闲置现有资产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调配,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3.提高资产维护的便利性。现阶段,医疗设备检修通常采用RFID技术,对医疗设备维护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设计,每个月都会自动显示所需要维护的医疗设备的信息,同时能够提供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科室提供的信息,为维护人员的检查和维护提供一定的便利,增强医疗设备维护的目的性。医疗设备维护一次之后,会在巡检终端上自动显示设备的维护和检查记录,并由计算机软件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以及等级等。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创建永久性纸质档案,同时还能够创建医疗设备的电子档案,如医疗设备的名称、类型、编号、维修指南、使用说明书以及使用科室等,这样相关科室人员在输入查询内容后,能够准确的查找到设备的所有资料,维修人员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时间在设备资料查找方面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

4.显著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安全性。采用RFID技术把名称、类型、编号、厂家以及服务等电子标签附着在固定自厂商,采用计算机软件对医院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监控,同时能够实现对所有固定资产的动态跟踪和实时定位,准确的确定固定资产的具置,并朝哪个方向移动,并且还能够避免出现遗忘、被盗等问题。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保证使用资产人和物、账以及卡的彼此相符。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验收时,先进行使用资产人的落实,将使用人的姓名、储存场所以及固定资产的信息录入到电子标签中,当固定资产到达之后,计算机软件能够进行自动识别,通知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领取和管理固定资产,并将资产的所有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实现对医院所有固定资产的实时、全面、多维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全面的了解所有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去向,防止出现固定资产流失、遗忘或者盗窃等问题。

篇2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 资产管理 问题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企业运营成本日渐高昂,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随之得到了充分的开展。尤其是在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环境下,企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依赖度也变得愈来愈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企业稳固自身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的主要途径。作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支撑主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凸显了企业资产管理成效,是将企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而且随着我国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也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得到了全面的革新。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有所裨益。

二、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大部分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往往未能遵循严谨的原则。制度制定者在没有结合市场情况以及企业实际运营的状况下,仅仅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可以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最终导致所制定的管理办法或制度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和约束力,甚至给固定资产管理后续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无法满足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需求。

(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一些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欠缺合理的计划和长远的考虑,盲目地追求一些高科技、高性能或功能比较完善的产品,而没有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未考虑要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是必需品。这就使得部分已购固定资产闲置,或者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于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而长期无法真正在生产和管理中投入使用。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使得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大幅度下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固定资产审核机制不健全,没有做到定期核查

一般企业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监督检查,可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或者执行政策的程序,促使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但实际工作中,大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且依法对固定资产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做到定期核查,审计人员配置不到位,使得固定资产审计监督效果难以保证。

(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等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给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同时也给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操作压力,而目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正确,甚至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日常的保管工作,对管理的程序、方法等依旧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更不用说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软件的操作。

三、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只关注如何利用企业的固定资产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因此,要改变这种对待固定资产管理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以及淡薄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促使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运营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必须先转变其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设置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并配置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制定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实现固定资产从预算、购买、调拨、调剂直至报废、处置的制度化管理和全寿命管理。在制度中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各流程环节,制定清晰直观的管理流程图,直观地反映具体管理工作的步骤及相关内容。同时在制度中要明确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责任、规定工作时限等,对固定资产的日常操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要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考评体系

通过设置一系列考核指标,对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进行综合考评。财务部门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固定资产考评指标体系,诸如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完好率、维修率和收益率等。同时要制定严格统一的固定资产考评标准,使考评有据可依,不可随意更改。在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考评标准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使固定资产使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促使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核和监督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除了要有严格的制度予以规范,还应借助内部审计部门等的有效监督检查。通过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的监督管理。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全面负责企业的固定资产审计工作,使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可以推行审计人员委派制,以保障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实现。

篇3

摘要在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地通过改革和完善各项工作,才能使得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固定资产是一个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且为事业单位的长足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管理意识完善制度规范方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浅析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尽管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细则,但是部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只注重相关行政职能和上级分配任务的完成,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且在采购、验收、使用、监督等制度内容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完善和改革措施,有些单位甚至没有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资产领用手续不完备以及实物登记账的缺少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长和进步。

2.关于固定资产的认识不到位。目前,从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固定资产的重视以及管理力度方面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只重视向财政以及相关部门争取资产购置固定资产,却忽视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的单位在基于利益和方便的前提下进行购置,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可行性和质量验证,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长期闲置,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阻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和创新步伐。

3.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资源浪费。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是经由财政部门拨款构建的,但是资产的使用、收益以及管理等权利还是属于事业单位,拥有的财产越多,福利也有越是丰厚。有些事业单位为了谋取某些私利,提出购置固定资产的要求。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清查的力度下而得逞,使得公共资产被私吞,造成资产流失、浪费的不良现象。

二、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究

1.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数是由国家出资购买的,因此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对于节省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单位负责人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量化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使得各项管理细节都有专门的部门和员工负责。要加强对单位所有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以及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比如“固定资产有奖问答知识小竞赛”等轻松的活动形式使得科学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员工的内心,督促他们良好工作的开展。还有,可以尝试引进科学的奖惩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各个部门以及个人就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奖优惩劣的方式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顺利进程。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在培训中融入正确的理念和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上的培养和锻炼,以便固定资产工作能够符合最新情况的要求。总而言之,树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仅是事业单位获得长足发展的有力法宝,也是满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之一。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和改革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严格制定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执行的相关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种类、范围等,各个部门都能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开展合作,真正的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其次,可以尝试运用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明细项目,并且派遣专门人员对卡片进行日常管理、更新以及维护等工作,要根据管理或者更改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查,对于盘点出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置和完善,充实有关制度的内容;再者,重视其他的日常管理,比如资产主人的变更、存放地点的调整等,若发生系类变动,应当及时督促相关人员填写《固定资产变更表》,使得最新的变动资产数据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更新,为整个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顺利进展提供坚实的奠基。还有,综合考虑安全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将资产划分成有效、低效以及无效三种类型,报废无效的资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低效的资产变成有效甚至高效的资产,节约事业单位的成本和资源,为固定资产的合理利用提供更多的契机。

3.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办法以及监督力度。从现行的事业单位有关制度中,可以看出有些固定资产账面并不能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会计核算的监管力度也明显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比如选择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的折旧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而且对于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以及预计净残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财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账目登记以及盘点等工作,并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标准进行核算,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给有关部门,以便做到查漏补缺。事业单位要尤其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相关方面的监督力度,进行账、卡、物管理的核对,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使得单位固定资产有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征。

结束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的强有力的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成为事业单位迫在眉睫的重任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事业单位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精华的借鉴,探索出更多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良好途径和方式,在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基础上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晟.小议如何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财经(理论版).2011(5).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61-02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加强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效益,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在现行的管理实际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本文拟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拨款投入形成,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购入时直接计入当期的支出。管理层受现行评价指标的约束,往往只看重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过分强调规模及档次。经费一旦落实变成实物之后就退出关注的视线,不再关注其使用是否有效、管理是否到位,核算反映是否真实。

2.分类标准不统一,造成管理困难。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各单位一般也是按照这六类进行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而在2007年开展的以2006年12月31日为清查基准日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将固定资产分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等十大类。两类标准没有相互对应或转换的说明,在单位按其中一种分类标准来管理的情况下,若上级管理部门有不同的要求,单位就得从头做起或干脆在管理中执行两类标准,由此导致既不能提高管理的成效,还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3.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1)没有统一的管理软件,管理手段参差不齐。由于上级部门没有统一规定管理软件,各单位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自行使用一些简单或盗版的管理软件。单位规模小、资产少的甚至就用EXCEL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时连统计数字都有困难,就更别说动态的全过程管理了。

(2)静态管理、价值管理为主,忽视了过程管理及实物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只重视两头,即资产的购进和报废。在购进后记录固定资产的购置时间、日期、规格型号以及资产价值等基础信息,报废后按程序进行核销。但对中间使用过程诸如维修保养、部门间调配、使用状态等信息基本不予关注,也不进行记录。由此导致一些贵重物品被私人长期无偿占有,更糟糕的是决策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资产的动态信息及使用状态,削弱了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造成资产重复购置、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4.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事业单位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兼管。多头管理,责权利不明确、不对等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的控制、协调、检查和监督,必然是各职能部门各施其政、各行其是,遇到复杂问题相互扯皮推诿,谁也不承担责任,甚至在管理环节上出现真空。如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单位账面资产数,财务人员又仅限于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对资产使用、毁损情况也不甚了解,管理相互脱节,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此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不是专职人员,一方面不熟悉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专业知识就更是门外汉了。对资产是否全部到位,性能指标是否达标,是否能满足工作需要等无从提出意见供领导决策。

5.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落实不彻底,浮于表面。大部分单位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对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有以下表现:

(1)固定资产的购进决策、执行、验收等不相容岗位没有做到有效分离,容易形成账外资产等舞弊事件。

(2)资产使用部门及人员发生变动后,不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固定资产购入后管理人员按最初分配方案确定了使用部门及使用人并记录在案。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部门间调剂,经常是凭领导一句话资产就从A部门到了B部门,但资产管理人员不知情,所记录的资产保管部门及人员没有做更改,长时间下来就会造成管理混乱,资产流失。有类似情况的还有资产使用人员退休、调动后不办理资产移交,或只做实物的交接但未到资产管理部门办移交手续。

(3)按发票验收,没有亲自见实物。资产购进后,资产管理人员应会同有关责任人逐一将实物对照合同验收,需要安装调试的还要进行试运转实验。但实际工作中经常是采购部门拿合同、发票等纸质材料找资产管理人员验收,管理人员也仅凭这些资料就填写验收记录,不对实物进行现场勘验。对资产是什么样,放置地点等都不清楚。往往到资产清查时就会发现资产实物与记录不符甚至盘亏的现象。

(4)待报废、闲置资产随意堆放,不办理相应手续。资产使用部门只关心有无设备使用,对待报废或闲置资产,不上报资产管理部门作报废或调剂,随意丢弃,造成资产账面价值虚增、资产闲置等不利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浪费行径”。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日益增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只是日常管理活动的需要,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安全完整的重要措施。管理层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2.上级管理部门要统一并细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要求。首先,应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管理的手段要科学、可行、有效,不同的分类标准最终会对管理造成混乱。其次,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比较粗放,不像企业有一整套从购进到报废的细化操作办法,对大多数单位来说财政部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管理的依据了。但该办法过于原则性和粗线条,只具有指导意义而无可操作性。因此,建议各有关归口管理部门能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并细化资产管理办法。

3.构建信息平台,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的监管系统。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从资产购置申请到资产处置,涵盖审批、购置、验收、使用、调剂、维修等过程的信息平台,实现固定资产存量和变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逐级管理分级负责。事业单位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能力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政策、制定单位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检查落实、指导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员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相应配备固定资产管理员,业务上接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员的管理和指导,负责本部门资产台账的建立及资产的动态管理。

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日常动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从投资形成、使用、管理到最后处置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首先,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制度,规范行为,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其次,管理工作不应仅局限于资产购置后的验收,而且应在设备购置事前、事中、事后都应介入其中。第三,应加强固定资产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保证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同步和一致。对购进、转让、调配、毁损、报废固定资产,经办部门必须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并履行相应的手续。

6.强化责任意识,奖惩分明。对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要明确职责权限,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账,定期组织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使用部门负责设备的安全完好及有效使用。单位要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责任明确,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编写组编.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测绘出版社,1996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办公室编.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手册(2),资产清查相关文件及资料

3.李腾飞.资产清查工作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经济师,2009(11)

4.楼燕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6)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探讨

固定资产是指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发扬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完成各项科研活动、提高技术水平的物质基础,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设备、一般设备图书资料等,其价值从千元到几百万元不等。近年来,各医院加强了资产管理,管理逐步规范,但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管理成效的发挥。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衡量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部分医院领导的精力集中在业务活动和科技研发上,未能真正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对资产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有制度也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固定资产账目不规范

目前大部分医院财务人员非专业出身,财务管理意识不强,未能真正履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职能,资产购置入账不及时,由于未能规范各级明细账之间也存在较大出入,长期不进行资产盘点,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加大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三)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

大型资产和大宗资产的处置须经医院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批准,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有些医院未办理相关申请报批手续,就变卖、转让或报废某些固定资产,资产处置的随意性很大,极易产生违法乱纪行为。

(四)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部分医院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置费用列作当期支出,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同时日常只核算账面价值,不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导致医院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固定资产价值大于其实际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投资,轻管理

由于公立医院资产购置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致使领导只注重投资、轻视管理,平时只注重固定资产物质形态的使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甚至认为这只是财务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采购缺乏统一协调的科学论断和采购机制

主要体现在科研或临床设备上,往往凭领导意志,只追求设备先进,不考虑实际需要,导致先进设备做摆设;要么各部门追求自身利益,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要求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致使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在资金紧张的同时,许多闲置资产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与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

(三)缺少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

由于医院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致使固定资产核算不及时、不全面,甚至存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多年账面没有反映,早已报废的资产仍挂在账上的现象。由于账务混乱,导致家底不清,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难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产权不清

目前无偿使用医院固定资产从事经营活动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医院办了各类经济实体,如后勤服务公司,把医院的土地、房屋、设备等长期提供给经营单位使用,却不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使用手续,经营单位占有这些固定资产后,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营单位不提或少提折旧,费用核算不实,在虚增自身利润的同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按国家有关规定,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行使监督权,但这一制度在现实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就医院本身而言,又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这也是导致固定资产不清的原因。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国定资产采购机制

医院可成立固定资产采购委员会,成员由院领导、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医务人员组成。凡医院采购的大宗仪器设备均需交采购委员会论证可行后,才交给政府采购,这样既避免了一言堂,又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采购。

(一)建章立制,加强固定资产账目和实物管理

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部门协调、落实责任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成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医院各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按照“钱物分离、互相牵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统一思想认识,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人在物在。

2、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各个管理环节加以界定,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实行“三账一卡”制度。财务部门负责管理本单位全部固定资产,即财务部门负责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财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分类账,使用部门负责建卡或台账。固定资产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资产使用部门要保证固定资产完整,还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凡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报废等情况,都应及时在卡片中进行登记,财务部门定期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对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及时调整相关账目;同时,医院在加强对已办理验收入库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还要对在建工程进行认真登记,及时反映增减变化情况,已完工程要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以准确反映医院固定资产情况。同时要加强盘点,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清查一次,并对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及分布情况、损耗情况和使用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确保账实相符。医院领导要加大对医院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在固定资产报废审查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对盘亏固定资产,有关部门要认真核对,确实盘亏的,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对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要追究使用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以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

(二)正确划分和核算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医院应正确划分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对医院经济实体占用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征收占用费。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24条明确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应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以其实际占有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征收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有费。征收的占用费,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医院将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使用,其实质就是利用国有资产实施经营活动,对此,国资部门应对其征收资产占用费,对于征收上来的资产占用费,可投入到医院固定资产改造,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经济实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正确反映经营收益。医院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也应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正确反映医院经营情况。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尽管同级财政对国有资产行使监督权,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监督具有滞后性。因此,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进行监督。加强固定资产及其经济效益审计 ,以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合理应用,是否存在账外固定资产以及有无固定资产流失现象。要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正逐步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各医院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借此机会,摸清家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崔秋霞.《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J].金融经济,2007(14)

[2]石廷祥.《谈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监察局网站

[3]乔迎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J].山西财税会计园地 2008(9)

[4]刘伟小.《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理性思考》[J].管理世界,2009(6)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65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监管的必然性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可以从需求、硬件和人才这三方面体现出来。首先,从需求层面看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逐年递增,类型越发丰富且管理工作愈加复杂。单纯地依靠人工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越发力不从心,且容易出现纰漏。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还能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工作量,节省人力资本。其次,从硬件条件看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网络的铺设与构建已经十分完善,能够形成规模较大的局域网络。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最后,从人才方面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受过专业教育的高素质财务人员的必备技能。我国各级政府对于信息化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单位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我国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实际资产与账面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卡片不全、登记不及时等经常发生。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第一,应当入账的不及时入账,造成账外资产。第二,应当销账的不及时销账,有些单位已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处理,不履行固定资产审批报废手续,造成已报废资产不能及时销账的现象。致使账面与实际不符。第三,某些资产凭据缺少致使无法及时入账,如,单位的建筑物产权不清晰或者无所有权凭证,造成无法及时入账,致使账面与实际不符。第四,一些单位将某些类型的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计入账面管理,这也使得造成诸多账外资产,使得实际与账面不符。

22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较低,闲置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普遍。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总是向财政部门要求资金,不停地添加固定资产的数量,注重资产的购置,而不关心使用情况。而不是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固定资产的添置。这就造成了添置的诸多固定资产并不符合使用单位本身的需求,形成了固定资产的闲置。致使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且闲置率居高不下。其主要表现为公用房和公用车较多、闲置设备较多以及资产共享程度太低。

23管理体制不完备,资产流失严重

财政部门应当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不同程度的监管。但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上存在漏洞,使得固定资产在管理方面存在真空区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标准做不到统一运行,各部门之间没有履行职责,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责权难以界定,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造成目前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的现象。

24固定资产配置不均匀,使用不公平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定额标准。因为有关部门对于固定资产配给进行预算时,缺乏科学合理的定量依据,使得固定资产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缺乏公平性,且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随意添置和重复添置现象比较严重;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存在固定资产配置不公平且不平均的现象,固定资产配置中的不公平和不平均,会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还会在各个单位之间造成攀比之风,都认为资产越多越好,不考虑使用效率的问题,为国家财政增加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监管的相关建议

31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为信息的存储、调取、传输以及处理。只有针对此类工作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管理标准,才能保证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进行。标准化是信息化的保证,只有将信息的管理与标准相结合,才能使得信息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并且更加节约管理成本。要实现信息化和标准化相结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信息编码要标准化,一致的信息编码可以保证信息数据更易于被识别,这样更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处理。其次,信息的处理流程应建立统一的标准,这样可以使信息的管理工作在规范下有序进行,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最后,信息数据的交换过程也应建立统一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多个部门进行监管,所以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共享,使信息在单位内部传递更加及时和便捷,也便于信息监管工作更具成效。

32完善监管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目前,我国诸多省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还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完全依赖于人工,效率较低。传统的人工绩效考评信息滞后性较强,不能将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体现并及时解决。监管绩效的信息化,能够更好地避免传统依赖人工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升绩效考评效率的同时,更加及时客观地将固定资产监管情况体现出来。有关监管部门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调取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使固定资产的监管更加到位。

33落实电子签章

固定资产监管工作存在环节多、范围大、工作复杂且各个流程都需签章审批的特点。如日常管理工作都以纸质公文方式进行,便会造成较高的行政成本,还会影响监管工作的整体效率。电子签章的使用可以有效弥补纸质公文人工签章的缺陷。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章可以达到和纸质文件盖章同样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效率,也与无纸化办公倡导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34加强人员培训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保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系统、软件的管理与升级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参与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信息化相关知识,单位要多创造培训机会,加强人员素质的提升;还要鼓励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对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给予奖励,使其不断强化自身工作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单位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质量。

4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监管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通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监管,不仅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还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准确性。通过加速硬件环境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优良的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卫生经济体制的改革,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为医院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1帐物不清。医院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不易清查,或清查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掌握不清,影响领导决策,造成重置和闲置。

1.2利用率低。一是内部原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隐性流失。二是外部原因,各地医疗市场有限,但在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例如核磁共振一般市级医院都有,可每天就诊人数一般不超过四人。再如一些有着相似功能的医疗设备,提高了数字胃肠使用率,必然降低X光机使用率,提高螺旋CT使用率,必然降低一般CT使用率。

1.3缺乏严谨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近几年来,要求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呼声越来越大,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账面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都是构建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这与真实价值相差甚远。虽然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每月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维修,但由于修购基金不是按预计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实际损耗而提取的,这与单位实际发生的损耗相脱节,使得维修费居高不下,难以控制。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对策。

2.1摸清家底,建帐立册,定期清查,盘活存量。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就要建立严格的资产清查制度。清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还要对资产的盈亏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效率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改造时,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淘汰做到心中有数。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和闲置。医院要进一步完善“三账一卡”制度,所谓“三账一卡”制度,即总账、一级分类明细账、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卡(台账)。由固定资产会计做好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分类明细账,对全院固定资产按资产主管科室及资产大类实行金额控制;协助设备和材料采购主管科室建立二级分类明细账,按资产分类、名称、规格分别设置账户,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并按资产使用科室进行归类管理;督促各科室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本科室领用的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数量等。很多地方医院都实现了医生、护士、药房、收款的连接,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这不仅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而且也有利于使用部门核对和管理本科室的资产,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2制度健全。管理的混乱,需要制度上的规范,这就需要医院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包括:

2.2.1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购买前使用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当地医疗市场进行调研,进行本量利测算,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交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要召开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并组织有关方面的医学与工程专家开会讨论,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杜绝盲目采购。

2.2.2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门化管理。保管人员建立固定资产保管帐,要严格出入库单制,财产的增减均应及时反映在出入库单中。对财产的购置、调入,在入库单上登记;对财产的调出、借用、领用,应由医院领导审批,凭出库单领取财物,保管人员根据出入库单及时在保管帐中登记,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增减变动情况。2.2.3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日常维护不仅延长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某种程度上等于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了成本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医院可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各科的设备管理、使用和保养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责任制惩罚。同时,设立设备管理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设备管理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以提高科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意识。

2.2.4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制度。对闲置不用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和核销手续,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

2.2.5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制度。有的固定资产盘亏是由于使用部门无专人保管,使财产流失或视为废物丢弃。有的盘盈固定资产不入帐,而将盘亏的固定资产入帐,其结果减少了医院的收支结余。发现资产盘盈、盘亏,应及时查明原因,区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2.2.6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需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列出清单,报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经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后,上报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核销。

2.3加强成本核算,正确计算和提取修购基金。

医院应积极推行院科两级成本核算,将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纳入科室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加强成本费用意识,强化经济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得到维护、更新。通过成本核算,促进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缴费的成本意识,对闲置和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调拨和处理,用经济杠杆调节医院资金的投向,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2.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医院要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为医院资产管理起到“增值保值服务”的作用,防止舞弊,及时堵塞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审计部门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清查和清理进行监督,还要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审计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保管不善、账实不符、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篇8

1.设备及物资账实不符。

1.1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之前,医院物管部门对于报废的医疗设备、物资也有“重钱轻物”的思想

对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及时,没有制定报废审批制度,使申请报废科室无制度可遵循。报废时,直接从科室拉走,一些设备及物资无人记录,无人审核,报废物品长期堆积在仓库。另外,报废处理程序未与财务账务处理部门配合好,造成实物设备已经退回,但相关账目一直未清理,所以也造成账目数量多,实际使用少的糊涂账现象,使以后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开展。

1.2科室固定资产“入”无节制。

由于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沟通欠缺,对有些设备及物资使用情况不了解,大批量采购仪器设备且价格居高,科室之间出现需求与采购偏差,既浪费资金成本,又没有达到预期效率,部分医疗设备出现闲置。例如,住院部普通外科病区使用的一台监护仪,购入原值138000元,与其他护理所需监护仪使用功能一样,但购入原值高于其他类监护仪,出现成本浪费、闲置等问题。另外,一般设备成批采购,出现使用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例如电子设备中的打印机,对于医院医技科室,人员工作常常需要24小时在岗,24小时不停使用,打印机耗损大,所以对于医疗科室配备的打印机要求使用寿命长,质量有保证,功能通用简便。但也有不少科室反映,部分批次的打印机价格高,容易出现坏损,修理成本高,维修人员通常以旧换新,所以坏损的打印机还未维修就已经报废,科室账面又登记一台新打印机,造成设备上账就无“入”的限制。

1.3存在“隐形资产”,物品管理科室没有及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登记建账工作。

一部分设备及物资没有通过财务登记上账或是被拖延登记,这部分资产成为医院的“隐形资产”,造成一部分医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包含一些接受捐赠的设备及物资。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由于使用科室与物管科室没有国有资产意识,认为接受捐赠的设备资产属于自有资产,没有及时上报资产管理部门。

2.未达账项申请报废。

会计范畴中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凭证的实际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且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与财务会计范畴相比医院的未达账项可以理解为:物管科室与财务部门取得资产凭证或者资产申请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与使用时间不一致,一方已经接收开始使用,而另一方尚未取得资产处理申请单或收据,从账目角度看形成“隐形资产”。由于以上“隐形资产”确实存在并一直使用,当毁坏或需要报废,申请科室报废时无账可查,所需报废的设备、物资滞留科室。例如在盘查核实部分医疗科室资产,显示盘盈一张转椅,但无账目记录,这时如果科室申请报废转椅,虽已到达报废年限,但是无法进行报废审批手续,从财务记账角度看,这把转椅就是未达账项申请报废。属于未达账项的设备物资,从账面上无法显示,不易发现,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对医疗设备及物资定期盘点核查。

3.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易耗品混合登记建立账目。

医疗设备一般包括医用电子仪器、激光仪器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其特点是原值大,维护成本高,流动较稳定;一般物资包括低值易耗品、药品、材料等,其中低值易耗品包括,办公用品、医疗护理用品、消毒工具、简单手术器具等,具有原值小、易消耗、流动频繁等特点。在管理建账时将两者混合记入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造成账目繁多,查询冗长、处置手续繁琐等,使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效率低,监管差。例如棉被、棉褥、电话机、工具等物资易耗品,每一项设备及物资应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当成批登记上账时,会计人员为了记录方便,将几十件物资归属于同一个资产编号登记入账,如果科室只报废同批次的几件棉褥,怎样把这几十件物资平均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做报废处理,这也为报废工作造成困难,使工作效率减低,报废时间延长。因此,管理者应将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分开登记建账,区分报废处理。

二、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要求

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培养组织医学工程人员,注重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1989年已有85%的医院具备医学管理工程部。欧盟每届会议都会表扬在设备管理、维修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员。在国内,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新版的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大型医疗设备备案事项的监督检查,注重对使用单位的日常管理监督,对高风险产品建立可追溯制度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等上市后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06年5月30号财政部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账目、清查、维护、统计、建档等职责,以及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

设备及物资管理机构及管理办法介绍201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医疗机构率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现已逐步解决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混乱等问题,进一步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优化管理,资产有效配置与使用,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管理依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共计资产价值6.85亿元,大型医疗设备有双螺旋CT、瓷共振仪、全身伽玛刀、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乳腺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CT、高能高频多弹头微波肿瘤治疗仪、数字胃肠造影、数字减影仪、远程会诊系统、CCU和ICU、监护系统等当今一流设备。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实行集中管理。

由过去固定资产分散管理,即原来由使用科室、总务后勤部、医学工程部、招标采购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工作,集中改为由国有资产管理部统一协调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其他低值易耗品账目。划分医疗设备及物资实物管理部门,由医学工程负责医疗器械维修护理及采购保管,总务后勤部负责一般医疗物资、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实物的库存采购及管理。减轻医院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对财务管理的压力,使其集中注意力在精细化管理及内部控制。其次,成立专属部门有利于责权划分,从整体统筹、协调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资产管理工作,同时有利于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发挥科室优势,专注于设备器械维护与研发,以及库存物资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管理监督医院固定资产变化动向,做到优化配置。

2.建立医疗设备与物资易耗品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及《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医疗设备及物资采购、管理、处置等问题进行因的制宜的调查与研究,制定适合本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例如,对单价在1000元以上(包括1000元)的设备及物资划分为固定资产类管理;对单价1000元以内的器具及物资划分为低值易耗品类账,分开建账。按照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的特点分类,分别编制医疗设备资产编号与一般物资编号,医疗设备处理要严格遵循国有资产报废处理条例,以优化配置,效率最大化为主,做不同的资产类别区别管理,有利于规范医院财务体系管理,使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便于核查监督。

3.加强医疗设备及物资盘点管理。

疏于医疗设备及物资盘查监督,是导致账实不符的主要因素,定期资产盘查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引起固定资产使用者重视。医院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院固定资产实地盘查,深入门诊、住院、急诊等部门盘点统计。由采购部门、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派出专人组成盘查小组,制定盘查办法,在实物盘查中记录盘查科室、数量、型号等。盘查结束后,由各科室负责人对盘查结果签字确认,各盘查专员总结汇报盘查中出现的问题,并上报盘查小组或国有资产管理部处理,盘查小组要认真负责并对盘查结果负责。

4.规范医疗设备与物资条码管理。

配套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医院医疗物资的数字化管理与医院HIS系统结合,实施医院医疗设备及物资条码化管理,将每一项资产信息包含在每一个条码中,包括:原值、入库日期、型号、厂家、折旧等等,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录入出错率,而且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定期对医疗设备及物资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使用科室的物资节约意识,规范医院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行为,提高设备使用者的素质,爱护公共设备。对管理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物资管理的法律意识、专业技能培养,努力维护好国有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培养固定资产软件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日常业务。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体系;人员素质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办[2006]52号)及粤财资[2007]23号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或者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认定各项资产损益。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的工作”。此项工作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于单位摸清家底、建立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对于做好此项工作及巩固取得的管理成效作些探讨。

一、设立资产清查小组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制定资产清查实施方案并成立管理小组。管理小组长由院长亲自挂帅,成员包括财务科长、总务科长、财务科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及总务科、设备科资产账务管理人员、各个科室负责人及各个科室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各个部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二、制定固定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细则

(一)全面摸清“家底”,建立资源共享的资产信息管理体系

1 由财务部门与总务部门的负责人、资产管理员。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要求,共同设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报表,包括固定资产名称、编号、规格型号、存放地点、原始价格、购入日期、已使用年限、已提折旧、残值率及账存数量、实际盘存数量等。

2 由总务科及设备科、财务科固定资产账务管理员、资产会计将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报表发放给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及资产管理员,并再次布置具体工作要求并指导具体工作。如认真填写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表中的各类资产的盘盈、盘亏和报废情况,详细填写相关盘盈、盘亏和报废的合理理由;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表上交财务的截止日期等。

3 建立一套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网络版信息核算系统,该系统包括:

(1)总务部门和设备科核算点。总务部门管理的一般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科管理的专用设备。所有资产的购入均由总务部门及设备科的资产管理员分别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录入,即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录入每笔新增固定资产的所有原始资料。并形成各个部门的三级明细账;资产报废时根据相关规定。由总务科和设备科资产管理员分别核减固定资产,同时将相关资料发送给财务科;将资料发送给财务科的同时,要将所有书面资料一同交给财务科资产会计。

(2)财务科。财务科财产会计在支付购入资产货款时,只要共享总务部门及设备科的资产管理员录入的固定资产原始资料。即可生成会计凭证,并对原始书面资料进行审核;在固定资产减少时只要共享总务部门及设备科的资产管理员录入的固定资产核减的内容,即可做减少资产会计凭证,同时对原始书面资料进行审核。每月自动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盘盈账务处理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规定的要求,固定资产盘盈,根据固定资产盘点表、盘盈情况说明、经济鉴定证明、盘盈价值确定依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类似资产的购买合同、发票或竣工决算资料)等进行认定。难以确认价值的,委托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所有盘盈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

(三)固定资产盘亏、报废等应提供的证明文件及账务处理

1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盘亏的固定资产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差额部分,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盘点表、盘亏情况说明、盘亏的价值确定依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证明、赔偿责任认定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等认定损失。

2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规定要求。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差额部分,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毁损报废说明、赔偿责任人认定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等认定损失。

3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规定要求。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相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包括:事故处理报告、车辆损失证明、房屋拆迁证明、受灾证明等。

4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规定要求,被盗的固定资产扣除保险理赔及责任人赔偿的部分,可以根据公安机关的结案证明、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涉及保险索赔的应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认定损失。

以上四种盘亏的固定资产,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确保国有资产账实相符。

三、巩固和完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成果。使之制度化

(一)建立定期盘点和监管制度系统

1 资产彻底清查后,可以根据资产管理的原始资料及数据。建立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实现固定资产卡片、三级使用部门账、二级总务、设备资产管理部门账户、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账户统一按权限系统管理;建立每年定期盘点制度,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到期报废等准确情况。

2 定期盘点制度化。各个部门每年必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对,对资产的盘盈、盘亏情况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做到账、卡、务相符。

(二)建立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绩效评价体系

在资产清查基础上,建立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考核各个部门的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可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篇10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国库集中收付; 绩效评价; 预算管理; 支出监督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在财政部门单设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非税收专户,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必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就会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离

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实行领导“一支笔”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使会计中心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四、对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能。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更应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报账工作,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的使用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经营行为,因此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科学预算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五)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机结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将二者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且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 陈钢敏.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2005,(10):82.

[2] 任芳.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专柜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