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篇1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经济管理

一、谨慎原则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谨慎性原则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而不管是考虑到必然的要求方面,还是考虑到客观的方面,都需要它的存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科技的发展情况、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属于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属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企业修订的各种管理规则制度、企业员工的变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则属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不管是哪个单位,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与别的单位、国家和个人进行脱离,而是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紧密相联。而对于企业来说,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既是它的机遇,也是对其的一种考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一定要对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资产的价值确定和减值损失的计提等。

二、关于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一样,谨慎性原则也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方面在于它能够避免浮夸利润和虚计资产,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谨慎性原则的消极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难以克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的因素,还有可能为报表粉饰留下了隐患。针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好的使用谨慎性原则,这成了当前的一大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谨慎性原的实行要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不管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哪一部分,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且与许多方面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会对其利润进行一定的压制,由此而减少了企业所需缴纳的税费,因此,相关部分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各项准则和指南的贯彻和执行应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的作用在于对其包括的内容的正义一方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那些在会计资料中造假的人员,不光要让他们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应受到道德的批判。在当代环境中,法律的威慑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数据造假现象的增多。因此,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的进行实施,才能促使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会计准则,突出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只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规范好,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那些上市的大公司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逐步的加大可以使用谨慎性原则的领域。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应当将详细的开展方法和操作说明书编写出来,对于那些存在一定模糊性的概念做好明确的说明,并确定出可供参考的比例。当然,若需要谨慎性会计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那也是可以增加的,并在附注中对披露的标准、根据、原因进行完善。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例如: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严格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

(三)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与绩效评价体系有关的指标方面,理应进行一定的提高,如现金运营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同时,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和考查上,应当全面的进行,由此而可以避开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过分对“利润”指标的强调。此外,应当积极而正确的对企业因计提的资产减值而导致的暂时性亏本进行引导。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使用谨慎性原则不但可以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被维护,还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所改善。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若要运用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而对于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原则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那就需要会计人员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评估能力。笔者认为,要想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第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求真意识;第二,进一步培养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第三,应努力培养会计人员养成不断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领域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会计工作。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对待会计事务要实事求是的去进行,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

三、结束语

在会计事务的许多方面中,都包括了谨慎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谨慎性原则正逐步向着更严谨,更客观的方向转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上,只有较好的进行使用,才能达到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慧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3)

[2]黄金凤.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篇2

关键词:谨慎性;会计;核算;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谨慎性的存在原因及要求

(一)谨慎性存在原因

1、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谨慎性之所以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源于企业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一定标准来进行判断和估价,因为企业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另一方面在日常经营决策中企业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估计。

2、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需要。目前,会计信息环境的千变万化,会计目标也正悄然发生着转变,报告使用者的信息决策有用化正在替代报告的经营管理责任化。除此之外,谨慎性正在渐渐成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及相关性的修订原则,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会计规范关于谨慎性的要求。我国会计规范对谨慎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确定是事谨慎性的存在基础,指的是处理经济活动“可能发生”事件所使用的方法;第二,“合理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的应用标准。企业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费用及损失正确处理,合理估计;第三,谨慎性要能够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相应的保证。全面估计会计核算中的风险及损失,避免利润虚增及资产虚增,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有多种情形,最常见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就会发生资产减值。企业应该全面检查其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各项资产,并进行减值测试,判断其减值迹象是否存在。若经过测试,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要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的估计,并且在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的前提下,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核算中的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有多种计价方法,例如: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而先进先出法指的是假定先进来的存货会先发出,并依据此种假定对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先进先出法的应用使得存货的期末成本更加接近当下市场上的价值,尤其在经济低迷,物价不断降低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三)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会随着其不断使用价值相应减少,减少的固定资产价值会计上称之为折旧。而固定资产的计提则是指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减少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使用期限内进行分摊。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折旧方法为递减折旧法,又称加速折旧法,指的是对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少提折旧,前期多计提折旧,以得到价值的加速补偿。此种计提折旧方法与费用和收入的配比原则相适应,即使物价大规模上涨,由于已经在短时间内收回了固定资产的绝大部分价值,也会使因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产品质量保证。与产品质量业务相关的企业可能要支付的费用在会计上称之为产品质量保证。例如:企业的无形资产计量中,标有企业承担包退及保修期条件的才能够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把没有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对于到底归属于开发阶段还是研究阶段的支出无法进行准确的区分,应当费用化当期的研发支出,计入损益。这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避免了资产虚增,也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的要求。

三、谨慎性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固有的局限性。可靠性位居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首,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实际发生事项或者交易为依据,并且要保证依据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存在的基础,是一种用来处理“可能发生的”事项的方法,当企业采取“谨慎性”原则对其自身和出资者利益进行维护时,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会相对降低。

(二)相关条款在可操作性方面的缺失。从会计方法的角度来讲,一些具体条款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先进先出法的应用操作性比较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量化的标准反而不容易找到,例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有减值状况时,判断标准则不太明确,尤其是在确定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资产减值准备数额时存在着一些困难。

(三)对“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的过程中,会计实物一方面表现为谨慎过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谨慎性不足。谨慎过度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在经营活动中按照惯例应用谨慎性原则对资产进行隐匿甚至提取准备过度,使得其成为企业逃税、避税甚至隐瞒企业利润的工具。谨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往往由于过度自信而不能充分估计资产减值金额,对于可收回金额过度乐观,而不能够准确披露会计信息,进而对相关者的决策能力引起误导。

(四)受限于职业道德及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人员在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受制于会计实物人员的专业判断,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以至于会计人员不同会计信息也会有所差别,甚至造成较大差距的减值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创造了机会。

四、谨慎性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好谨慎性与相关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首先,谨慎性的运用必须建立在相关会计信息可靠真实的基础之上,用来保证实现会计目标;其次,在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若会计其他信息质量要求和谨慎性相冲突,要依据实际来对具体的使用顺序进行确定,并且披露冲突事项;再次,要有一定的机制对谨慎性进行约束,尽量避免倾向性及随意性的发生,以及由此造成的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间的冲突。

(二)把握好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度”。会计信息按照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会计人员应当与会计信息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及因素相结合来确定具体的处理程序及方法,与此同时对结果进行评价、预测,选定比较之后的最优方案。即当对不同的会计政策方案进行筛选时,应当把握好谨慎性的平衡点,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谨慎性的优点,约束其缺点,展现会计核算谨慎性处理的本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水平。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使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好与否直接影响谨慎性的运用,而这种能力主要由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技术专业水平决定。因此,在会计实物重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对其进行最新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更新,以提高其综合实力。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还应当重视其职业道德教育,以保证对会计事项及交易的处理的客观性、谨慎性。

(四)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在实务中的运用做出了一定限制,例如:在附注中要对不对称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确认方法进行披露。但比较而言,限制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国家部门加大省级监控和监督,防止对谨慎性要求的曲解及滥用,并且制定更为科学缜密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工具。此外,还要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与调整,从根本上对企业内部机制进行约束,降低谨慎性运用不当的原则及动机。

主要参考文献:

[1]轩庆明.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3.5.

篇3

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且就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关键词】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核算信息;利益;

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第11条第12项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说明了在会计核算中,遵循谨慎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意思是当存在不确定的状况,又需要做出判断时,应该持有必要的谨慎态度,对于资产或收益不能盲目高估,对于负债和费用,也不能盲目低估。在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中,应该预估到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并且预备相应的资金来应对这些损失和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尽可能不虚增利润,也不夸大所有者权益,而是实事求是,并且不影响企业决策的合理选择。谨慎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损失和费用,对于收益和收入没有做过多的考虑,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多考虑风险,稳健经营,保持一个比较慎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最坏的估计,做最坏的准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日益成熟,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应该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够谨慎面对,具备足够的能力抵御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比如,一些有可能的风险,金融风波、破产、恶性竞争、债务人死亡、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等情况,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并且对其产生的损失和风险进行充分估计,进而做相应的准备,这样既是保护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权益,也是促进企业稳健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当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谨慎性原则一定要适应使用,才能起到正面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准确性,还可能让企业设置一些秘密准备,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与应用

在企业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和应用。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选择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是一个必须核算的项,一般采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前两者属于平速折旧法,后两者属于加速折旧法。如果在企业核算中,使用加速折旧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折旧,从而相应的,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企业需要交的所得税也降低,相当于是给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运转来说,提高了资金的运转率和利用率。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

(二)发出存货计量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发出存货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会计核算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是按照谨慎性原则,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当市场情况良好,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最好是采用后进先出法,这样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使得本期成本与当期成本较为接近,减少利润中的水分。相反,如果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那么在核算时,就会使得本期成本偏低,企业利润中含有较高的水分,期末存活的价值也会随之升高,不符合谨慎性的原则,不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三)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第51条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原来规定的计提范围是两项,新的制度已经将计提范围提高到八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对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之所以将计提范围扩大,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要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做充分的预计,将其计入到相关费用中,这样所计量的企业资产才是更加真实、有效和准确的,保障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保持稳健的势头,那么经营成果也是稳妥可靠的。在会计核算中,使用谨慎性原则,能够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投资者的长远收益。

三、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来看,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而且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从目前的情形看,扩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范围,有点很多。首先,谨慎性原则能尽可能挤去在利润中的水分,对于投资者来说,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来说,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获得的信息越全面越准确,所做出的决策自然也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获得投资者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一点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也是。虽然企业经营需要稳扎稳打,但是在很多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

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谨慎性原则不利的一面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很多时候,有心人会利用谨慎性原则,来认为的调节企业费用,一味的提高费用,造成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费用加大,资金使用率降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也使得认为操纵利润的空间加大,会计核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任何一项事物只有正确的应用,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的正面效用,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该注意几点:第一,是运用谨慎性原则要适度,既不能不用,也不能过度使用。第二,要合理估计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既不能对经营风险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的夸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将过多的资金运用在风险准备金上,使得其他方面资金的投放降低。第三,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对各项减值准备和收入进行披露。为了加强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需要将企业总的各项减值准备和收入都披露出来,由专业人士进行判断,这些减值准备是否合理,是否都有存在的必要是,从而使得各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价值都是合理合法,符合资产的定义的,这样企业的利润表,所反映出来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压缩的经营成果。

四、总结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经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经营中,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正确使用这一原则,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健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篇4

关键词:高校 做实会计实务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98-02

会计实务,又称会计做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即会计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过程。计划经济时代,会计只是被动地按照国家规定完成账务处理的简单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业务不断创新,如何更准确、更合理地处理每一笔业务成为很多会计必修的一门技术。这样一来,会计实务就不再局限于作账过程,而要解决如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问题,会计核算基础等实务工作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转变。

一、通过强化会计核算的权责性做实会计实务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收支渠道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基础的做法在日常会计核算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给高校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和不便,不利于会计核算中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而且影响到决策依据的准确性。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强化会计核算基础的权责性。

1.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带来的弊端。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和依据的核算原则和办法。它置费用的取得和付出的实际归属期而不顾,只以货币资金的增减直接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掩盖了高校各个时期业务的真实情况,影响到未来现金流动信息的提供和考核高校的财务受托责任的真实评价。同时给高校的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一些局限和问题:一是高校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不完全一致。二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相混淆,导致高校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监督失控。三是在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譬如,已经形成了事业支出的应收款项依然反映在高校的资金账户中,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四是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一贯性,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情况。五是高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两账分离,在基建会计中反映的投资支出在财务会计中得不到体现,影响到统一管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会计核算制度,做实会计实务工作。

2.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鉴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必须认清新的形势和财务环境,根据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原则,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重新审视选择会计核算确认基础,并加以分析改善,强化会计核算的权责性,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弥补实现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应对经济发展新情况和会计核算新内容。高校的收入和支出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以使财务报告全面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收支状况。在财务报告中既反映期末应收未收、应缴未缴、应拨未拨、应付未付余额,又准确反映期间收入和支出,以全面地反映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3.改进与创新传统的管理制度。收付实现制往往体现在一些传统的规章制度中,要强化其权责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为例,目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以原值入账的做法,只核算账面原值,而在其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也不做减值测试,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这种核算方法容易导致国有资产信息失真,助长了高校资产的浪费和重复投入等现象。同时,在高校资产处置中也难以划清使用责任和价值损耗。更重要的是造成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净值之间的差距的不断扩大和价值的背离,并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指标处于一种虚增状态。必须将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纳入高校成本核算体系,实现现有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和使用状况的真实反映,保确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

二、通过坚持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做实会计实务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源于西方会计文献,即针对经济活动中,在处理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必须持谨慎态度。凡是没有绝对把握实现的收入,不能人为虚拟入账。我国新高校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有相关规定。第18条意强调“应有的谨慎”,即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期,既不夸大也不回避,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会计所面临的客观经济环境变幻莫测,具有相当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的坚持更加重要。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特别强调谨慎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充分地反映经济风险信息,有利于高校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这对于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确保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稳妥可靠,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风险与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谨慎处理预见性计算。谨慎性原则旨在实现财务万无一失的稳妥管理,它强调所记录和确认的数字必须以可以预见为前提,而对是似而非的收入则不得轻易确认和入账。近年来,高校兴起与发展的多种经营面对的都是一个有风险的市场,其经营活动都有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因素。在处理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一些涉及收支的财务行为应建立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预期的基础上。预见计算时,会计人员必须采用谨慎原则选择可使预计值和事实确定值的误差尽可能缩少的数值。即对资产减少的原因和将来支出的原因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计量可能发生的价值减少和支出的幅度,从中选择避免使利润过大表达的数值,以确保高校作出多种经营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取得收益最大化。

2.谨慎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存货是高校一项很重要的资产,合理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对高校的经营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在深入分析客观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科学决策。实际成本核算时,特别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针对期末存货价值偏低的问题,可以采取“后进先出”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减少利润中的水分。使之既能够谨慎地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的长远利益,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期销售成本,与当期销售收入配比,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在具体操作中,针对以前购进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的情况,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减少潜在的存货损失。

3.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一种技术方法和理念兼而有之的职业。其会计职业判断与道德因素密切相关。会计人员只有坚守职业道德,谨慎认真地执行会计政策,正确实施会计判断与预测,才能确保会计实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要强化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诚信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应帮助他们强化守法意识和廉洁精神,坚持在法规范围内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坚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合格的财务工作者。

三、通过电算化手段做实会计实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实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以至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虽然大多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将计算机运用于会计核算领域,但效果参差不齐,以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在效能上的更大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提高、完善迫在眉睫。

1.建立可靠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校应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其目标实现的阶段和步骤,从资金、技术、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推进。包括实施人员组织、会计软件的取得、硬件及环境的购置安装、系统软件的配置、新旧系统内容的转换、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准确可靠性,可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及时,充分发挥重要财务信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2.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目前,一些高校财务人员虽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却缺乏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缺乏计算机故障的处理和应对能力,计算机操作停留在机械性地使用财务软件的水平。一旦操作失误,或系统崩溃,则可能使一些重要财务数据瞬间丢失。因此,电算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好单位的领导、总会计师、财会负责人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提高对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应组织会计人员分期分批地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部分会计人员掌握软件日常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技能,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3.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才能适应其要求,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电算化管理理念,突破高校会计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与计算机应用相适应的会计人员上机操作、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完整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体系,正确处理会计日常事务,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粟小聪.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8,(12)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核算管理

伴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电网企业在经营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电网公司着重强调要致力于发挥各电网集团的自身优势,创新和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电力工业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财务会计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电网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经营形势的不断更新,以及对其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也日趋变更逐渐完善。

一、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内涵及意义

1.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具有很深的内涵。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一种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为手段将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财务资源、财务人员、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约束管理,用单一的集团会计核算主体来代替集团内原有的多业务多层次的会计核算主体,摆脱原来所参照的产权和职能关系,集团以及其成员企业里所有的经济业务全部以集团的会计主体在统一帐套中由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集团以及其成员企业依据集团的帐套数据产生相应的内部管理报表以及财务报告,由此实现集团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发生转变。这种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通过压缩企业的核算级次,增加企业的财务信息供给速度,实现集约式的财务信息的传递和生产,有效的降低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

会计集中化管理要求会计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仅要遵守制度要求,还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而不是简单的管理。在不断的防范风险的同时,积极的为各个网点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会计部门应正确的处理服务和管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积极不断地转变思想。

会计进行集中化管理之后,会计部门的管理任务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可能会超出其预想的范围。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才能确保自身的管理效率,以避免造成对一些网点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隐患。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在管理中面面俱到,全方位的跟进。确保工作的全面顺利进行。会计进行集中化管理之后,会计部门必须改变工作方式,转变原来的分配、依托、粗放式的工作方式,必须谨慎细心的开展工作。

2.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企业,做好会计工作才能为企业的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决策,而会计核算又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规范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的相关财务信息。只有把基础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决策依据。会计核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只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常见问题分析

1.部分会计专业科目使用不规范。在企业内部的会计队伍中,不否认,许多会计都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持有会计证书,但自身业务技能并不高的人员,这样势必会为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可能会把不同的费用基金混为一谈,一并列入到同一个科目内,而造成本应该分开分别核算的内容,都在同一科目中一并核算了。

2.会计部门部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松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细心谨慎,认真求实。例如在做一些企业报表时,有的工作人员会把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强加于工作中,会自认为一些列示部分没有意义,为了省事,而不去填写。可实际上,这些未被填写的部分,对于企业来说也可能是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部分。

3.企业内部的开支标准不够规范。任何人,无论内部工作人员还是领导管理人员,都应该按照企业开支标准,按部就班的进行。不搞特殊,不出特例。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应时时监督,以便企业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开支标准,便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顺利开展。

4.会计部门会计科目的准确性不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不强。要懂得企业的利润得配。我们知道,企业除了亏损以外,只要是创造利润的,会计工作人员都应在企业交纳所得税之后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规范合理的分配企业的税后利润。这是一项不能忽视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

三、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1.企业应制定其内部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的流程,不断的使核算业务得到规范。企业应组织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核算流程,以适应库及核算的集约式管理。要统一核算标准,明确规范每项核算的操作程序,使用手续及方法。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并严格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如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工作人员应克服自身的主观随意性,认真细致的开展工作,使各项账目都清晰准确,有源可查,不断地提高核算水平,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作出贡献。

2.企业应全面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缩减会计核算层次。企业应按照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的方式,大规模开展多种经营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依据企业自身情况,不断地实践会计集中核算,逐渐的规范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的相关财务信息。

3.充分的利用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实现财务工作科学化、信息化。企业应及时的对其内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新换代,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是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使用最新的系统版本,重视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大力培训,是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最新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使会计核算实现信息化、科学化。

4.电力企业应严格的执行会计核算原则,高层管理人员应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时时督促不断监督会计核算人员严格的遵守会计核算的十三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5.加强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这的正确引导、不断督促及提供各项优质信息系统和大力的强化培训,更需要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人员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互相监督,积极相互配合,在工作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努力的完善自我。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以我国会计制度为依据的正确的合理的会计核算模式,努力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监督及控制制度。企业应客观的面对自身财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敢于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对会计不合理的工作结果进行严查,找出原因,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是一项涉及面广、长远的工作,是服务于电力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速度,加速会计信息流转的过程,避免或减少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程度,对相关的业务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确保企业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在任何行业里,最关键的都是基础工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亦是如此。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职能,是财务工作管理的基础,只有把基础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决策依据。会计核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只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系统、全面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李 欣:谈会计诚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篇6

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来说,稳健性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国家通过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来确保这一原则的实现。对稳健性原则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不仅能够起到保护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抵抗风险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稳健性原则还存在着主观性和倾向性等弱点,所以应该结合具体实际有选择地适度使用。

【关键词】

稳健性原则会计核算运用

1前言

会计任务的完成需要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为会计核算做准备的。会计核算方法中有设置账户、复试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等七种方法来组成。而不论采用是哪一种方法进行核算,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论述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它的目标就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当然这个信息需要是真实的、高质量的。否则不真实或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对于决策也无什么参考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来核算,避免出现错误的信息。而稳健性原则也是遵循的原则之一。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十分的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会计核算是一项要求精密性很高的工作。而稳健性原则是会计行业中经常使用的原则之一,应用稳健型原则对于核算的准确率、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经营业务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稳健性原则虽然能避免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错误率的降低,然而过度的应用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因此,我们说凡事都要建立在控制体系中,注意度的把握。对于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应用同样如此,所以说要学会正确运用稳健性原则显得尤为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2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是稳健性原则,也或是保守原则。它是指会计信息应合理预计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利益在不断的膨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债务人的破产、债务人的死亡、原本在应用的固定资产却因为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直至报废的情形大有所在等等。而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风险的发生,及在发生时对企业正常经营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所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性预计。正如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原则》第十八条规定中所提到的,“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然而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的现实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意识到,作为一种原则性标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度的依赖与刻板性应用,只能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因此,我们说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固然重要,但也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学会灵活性运用。

3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稳健性原则也就是谨慎性原则都要求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抑制或减少了经营者的风险负担,相应提高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都是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来论述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3.1资产减值的准备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投资期满,收回其他投资,按收回投资的资产形态分别进行核算。此外,企业应当在每年进行定期性检查,时间间隔不限,但至少每年应该检查一次。而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各项资产都应采取稳健性原则,可以对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耗或是损失进行合理性的预计。企业可以按规定每月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可能发生的损耗价值计入在内,这样就能确保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并且通过这样的资产减值方法,还能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更加的了解,以确保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长远的利益角度来看,也是对企业发展最好的保障。

3.2或有负债的出现

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所有者注入的资金,称之为所有者权益。而另一部分则是从银行等债权人那里借入的资金,称之为债权人权益,也就是负债。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将或有负债定义为,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更需要应用稳健性原则,以确保这样的不确定性降为最低。

3.3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的特定之一就是寿命长,具有长期的服务潜力。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长期性,也就使得固定资产每年都将有一部分价值被耗损掉,直到最后报废或者出售以致对本企业不再有使用价值。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是为了迎合新技术的更新,也是不少企业为了发展生产而采用的方法之一。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常规的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正是因为采用了加速折旧的方法,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目的是为了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每年合理的摊销固定资产成本。从而减少利润,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相当于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4结语

总之,通过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会计核算中要采取稳健性原则,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更新技术,并且能够确保企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性。然而凡事都具有双重性,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固然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注意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弊端问题。例如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适度性。并且还要合理估计企业存在的一些经营风险,注重各项减值准备以及收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等等问题的出现。只有注意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够将稳健性原则发挥到更好的效果。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原则之一,却也是最有用并且最被经常使用的原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薛钧璘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德贵.加速推行稳健性原则的紧迫性[J].广西会计,2000(05).

[2]何和平.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J].商业研究,2001(05).

篇7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权责发生制 新会计制度

1.引言

作为保障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计划顺利进行的必要物质基础,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备受关注。财政部会计司于2009年8月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本文简称新会计制度)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体系中,引发了学术界与舆论界的广泛讨论。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变更不仅是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资产管理与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同时也是向国际管理靠拢的必然趋势,毋庸置疑,对于高校会计核算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新制度中与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改革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本文的写作初衷,以期通过深入评析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为新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自己的可行建议。

2.新旧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比较分析

与旧制度相比较,新会计制度不论在初始确认、后续计量方面还是在期末处置方面,核算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新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重新界定了固定资产范围。新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其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过程中仍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可称为固定资产。若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核算。此外,新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进一步明确,即固定资产仍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

2.2简化了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过程。新会计制度对于外购、融资租入、自建、改扩建、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等固定资产分别进行核算。核算方法引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进一步简化其核算过程。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直接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2.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新制度引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同时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状况以及期末净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会计制度核算方法的缺陷,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

2.4将基建会计并入高校财务核算。为全面、真实反映高校资产、负债与收支等整体财务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核算体系之中。增设“在建工程”与“基建工程”两科目,用一套会计报表反映高校整体财务状况,适应了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行综合部门预算的要求。

3.权责发生制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弊端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首次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探讨。

3.1固定资产划分标准过于宽泛

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未作具体规定。即固定资产仍然分为六大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直接影响其使用年限、折旧方法,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若划分标准不合格,直接影响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会计报表的参考价值。纵观现行固定资产划分标准,过于宽泛,没有准确体现出不同固定资产的特点。

目前高校新引入的机器设备,难以按照现行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进行明确分类,仅能归入其他固定资产里面,导致其使用年限与折旧方法难以合理确定,其累计折旧的提取也难以合理实现。可见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过宽严重影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整体进行,其改革势在必行。

3.2科目设置未体现出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处理中,针对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必须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与损失,以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得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进而能够应对纷繁错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将风险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因此,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在会计计量方面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在会计报告中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原则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主要体现在其无形损耗的处置,而这一点新会计制度并未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脱离了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资产管理者和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

3.3使用年限界定过于笼统

使用年限的确定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至关重要。企业在确定企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时,通常会考虑其对经济效益、成本费用的影响;另外,由于还受到企业所得税法的约束,所以企业在确定使用年限时一般会通过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更加不容忽视。

虽然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至关重要,但是新会计制度在此方面并未明确规定。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固定资产的划分范围过宽存在必然联系;另一方面,新会计制度作为征求意见稿,其政策的制定初期不完备也是情理之中,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3.4累计折旧计提方法过于单一

篇8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运用于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金融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更为合理正确的经营决策。本文主要探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工作的运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落实该原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金融企业 会计实务

一、前言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在金融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风险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当下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风险。要在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到金融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就必须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保证了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也体现了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转移中的运用

对于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主要关注的是被转移的金融资产是否应终止确认,以及与终止确认有关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有:①转出方企业已将其在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都移至转入方企业时,应终止确认该资产;企业虽没有转移亦没保留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但其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应终止确认该资产。通过这样的账务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在新会计准则下终止确认金融资产时的谨慎态度。

例如,2012年3月10日,A银行与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合同,A银行将(其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共)70笔贷款打包出售给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批贷款的总金额为6000万元,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为1000万元,双方合同规定转让价为4800万元,转让后A银行不再保留对该资产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4月10日,A银行收到贷款的出售款项。分析:由于A银行将该批贷款转让后不再保留对其的权利和义务,则应判断该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已全部移至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银行应当终止确认该资产。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48,000,000

贷款损失准备 10,000,000

营业外支出 2,000,000

贷:贷款 60,000,000

(二)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

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金融会计实务中,考虑到企业有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应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当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金额时,表明该资产在未来期间内不能给企业带来一部分收益,按照谨慎性原则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才能体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例如,2011年4月13日某金融企业对乙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共支付500000元,占乙企业有表决权股份的5%,该金融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2011年12月31日,由于乙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导致该金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根据当日金融资产的市场收益率进行折现后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450000元,则该金融在资产负债日应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为50000元。作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50,000

(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的运用

或有事项是企业的一种状况,可能是企业的潜在义务,也可能是潜在权利,其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为企业所控制。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确定和风险,因此在金融企业中,会计人员应采取保守、审慎的态度,采取乐观影响最小的会计核算方法,不高估营业收入和资产,也不少计费用成本和负债,减少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2]。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为概率超过50%,而对于或有资产的确认标准为概率超过95%。关于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例如,2012年8月,某金融企业涉及一讼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对该诉讼进行裁决。经咨询该金融企业的法律顾问,可知胜诉的概率为40%,败诉的概率为60%,若败诉需赔偿20万元,因此该金融企业应确认的负债金额(最大估计数)为20万元。取最大可能的损失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或有负债的运用。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和误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是对企业中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作出的反映,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带有主观性,因此该原则常常被滥用。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表现在:部分金融企业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规避检查或预期效益的目的。在会计实务中,歪曲地理解并滥用谨慎性原则,例如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增加费用和成本,计提秘密准备等,从而逃避税款[3]。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常常受到工作人员职业判断力和其业务素质的影响,有时会出现误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的会计原则的冲突

(1)在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可比性原则要求按照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口径一致,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按照具体情况调整会计处理的口径与方法,例如,根据谨慎性原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因为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类资产价值会发生改变,存在一定的收益风险。(2)客观性原则的可靠性要求对于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为会计人员的主观性所改变,然而在会计实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做确认和计量,这与客观性原则产生了矛盾。

(三)谨慎性原则与税法的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同时,两者间出现的差异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税法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4]。在级别上,税法高于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当两者存在不一致时,以税法为标准,就会出现税法否定谨慎性原则的情况。例如,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金融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应当计提各项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但根据税法的规定,不能在税前抵扣这些减值准备,计提准备后还需要对纳税进行调整,这种处理方式常常使金融企业失去遵守谨慎性原则的动力。

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

金融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实务中贯彻与运用会计准则的主体,因此,为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滥用或误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金融企业应加强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把握程度,同时,要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约束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性,使其能够公正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二)确定会计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

为了保证谨慎性原则能够有效使用,应当合理地确定各会计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客观性原则处于首要的位置,应当在确保客观性原则运用的基础上贯彻谨慎性原则。当其他会计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存在矛盾时,应按照经济业务的不确定程度来确定,如果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较高,则应先考虑谨慎性原则[5],审慎地反映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如果经济活动不确定程度较低,则可以先考虑其它会计原则。

(三)正确处理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关系

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应本着不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下,与国家税收法规尽量保持一致。由于税法和会计核算所遵循的规范不同,常常会出现两者相矛盾的情况,对于两者不能保持一致时,应采取纳税调整方法做处理。会计工作人员应当转变其传统的会计核算观念,在会计实务中,一方面要谨慎性原则,提供完整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家税法,做到依法纳税。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加强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才能将谨慎性原则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运用。但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该原则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当正视该原则的优缺点,规范其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使其尽可能发挥有利的作用,这样才能将谨慎性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和披露的探讨.商业经济.2010,6(13):32.

[2]周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突破性运用.西南金融.2011,12(04):49.

[3]杜学当.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新乡学院学报.2010,9(04):14-15.

篇9

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促进企业利润提升的

作用机理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当前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的评估,以及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在未来给企业创造的收益的预估等财务行为来实现的。所谓企业利润,是指企业的营业业务收入减去企业的各项营业成本、费用和企业应负担的税金后的余额。企业利润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企业提高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降低营业成本、费用和企业应负担的税金等方式来实现的。从业务的关联性上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企业利润的提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事实上,企业利润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创造的,而企业实现生产经营行为的前提就是科学地计算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投入产出比,而这至关重要的成本计算恰恰就是企业会计的主要工作。所以,放眼企业利润管理的全过程,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投入产出比的预算,是一切企业利润产生的开始。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为企业进行投入产出比的财务预算――也就是预估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或者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时,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们制定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在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

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促进企业利润

提升的科学方法

虽然从理论上讲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的确能够提升企业利润,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配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只有这样,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才能为企业利润的提升发挥正面作用。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在现有情况下,在最大限度尊重原有会计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利润提升的较为新颖的科学方法如下。

1.二次审核法

所谓二次审核法,就是在企业原有会计流程的基础上,在第一次会计审核之后,由主管会计或者企业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出面,根据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理解,对会计的核算结果提出二次审核意见,然后由第一次未参与会计核算的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二轮审核的会计方法。这种方法将同样的会计审核工作交给不同的会计人员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产生的会计审核不够严谨细致进而违反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的问题。二次审核的尝试,给企业管理者展示的是不同会计人员在同样的会计准则下会计核算的结果。两次核算的结果因为有了对损失的评估和对盈利的不计而存在很大的变数,几乎很难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两次核算之后,在会计谨慎性原则影响下的会计核算结果的大趋势可以得到确定,因此经过二次审核后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的政策参考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在企业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方面给出的建议也更具有参考价值。这样一来,只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正确认识二次审核的结果,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的水平就能得到有效遏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能有效增强。

2.独立审核法

所谓独立审核法,就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会计核算工作整体委托给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具有一定经验的、诚信指数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一种会计工作方法。在这样的工作方法下,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对于企业行为的预估将是绝对客观公正的,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审核结果也最具有参考价值。只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真参考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们给出的政策建议,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得到显著增强,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就会水涨船高。

3.升级加速折旧法

传统的加速折旧法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计提折旧较多而在后期计提折旧较少,从而相对加速折旧的方法。所以,所谓升级加速折旧法,就是采用将年数总和法和定律递减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企业资产折旧的一种升级后的加速折旧会计核算方法。先利用年数总和法对固定资产的总使用年限加以确定,然后再用定律递减法科学计算出当前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情况,从而对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进而得到可信度更高的评估报告,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科学的指导建议,帮助企业提高利润。

篇10

一、《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出台的背景

信托投资公司经过第五次清理整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后,信托业务开始驶入快车道。随之,信托业务会计核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逐渐成为制约信托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了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中第十四章专门对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适用于上市金融企业,并未强制其他金融企业采用。目前除上市的信托投资公司外,信托投资公司仍普遍采用财政部1 993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旧制度中没有对信托业务会计核算的规定,而新制度对信托业务会计核算作了规定,却未强制实行。这种状态导致信托投资公司对信托业务核算缺乏统一、规范、强制的会计制度约束,信托业务会计实务处于混乱状况。为适应信托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单独构建出台《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已势在必行。

财政部自2003年开始研究和起草《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数易其稿,于2005年1月5日正式,并于之日起施行。

二、《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的特点

《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主要规范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行为,信托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信托项目的会计核算行为,都属于《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的规范内容。与过去信托业务适用的会计政策法规相比,新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核算办法》)有许多创新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1.明确了会计核算主体。由于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只是用自己的名义代为管理和处分。《信托法》规定:受托人必须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以信托项目作为会计核算主体,体现了不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从而使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相区别、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的信托制度在财务上才得以真正实施。

2.重新构架了资产负债的核算框架。(《核算办法》改变了以往来源和运用的核算架构,重新构架了资产负债的核算框架,清晰地反映信托财产权益的变动情况,充分体现了本办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强调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贯彻,更加符合国际惯例。针对信托财产的实际状况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客观反映信托财产的真实价值,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信托财产的实际价值和信托项目的运行情况,评判受托人的管理能力。

4.明晰了信托当事人的会计核算办法。《核算办法》全面地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个不同的会计主体角度,对如何处理信托资产、信托损益等会计问题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填补了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在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方面的制度空白,充分体现了办法的全面性。

三、《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的深远意义

1.统一信托项目及信托当事人的会计标准,实现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与协调。账本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而会计制度的规范是记账的基础。没有会计制度的建立与规范,任何法规都将形同虚设。《核算办法》明确了信托项目作为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不同信托项目在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方面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从而体现了信托制度的真正含义;同时也实现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与《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协调,解决了信托当事人及信托项目适用的会计规范问题。

2.规范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为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打下了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十四章专门对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但没有明确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各家公司依照自身业务的特点自行设置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的名称及格式也各有差异。《核算办法》统一和规范了信托业务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体系,使各信托投资公司在会计语言上有了可比的基础。

3.有助于对信托当事人和信托项目加强外部监督与管理。在现行实务中,有关信托业务的会计信息披露不统一,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难以满足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核算办法》要求编制统一的信托项目财务报告,包括信托项目资产负债表、信托项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反映信托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信托项目信息透明度,也为监管部门对信托业务的监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核算办法》中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贯彻也体现了谨慎监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