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3 14: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麋鹿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麋鹿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看,这是什么?对,一个葫芦,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它可是有故事的宝葫芦。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谁来说一说你们心目中的宝葫芦是什么样的?谈谈自己对宝葫芦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张天翼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读准字音

(2)多音字“冲”在这里读“chòng”,还有一个读

音“chōng”,组词“冲动”。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舔

瘦”。

“舔”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部分,注意笔画的穿插

避让,上面的“天”的撇注意不要写太长,下面是“小”多一点。

“葵”上窄下宽,注意第四笔是横撇,第六、七笔都是

撇。

“瘦”半包围结构,注意病字框里面的部分,笔顺依次是是:撇

横折

横撇

捺。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宝葫芦的主人王葆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奶奶从小给我讲了许多宝葫芦的故事。

第三部分(17-21自然段):我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

2.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宝葫芦的主人王葆在得到宝葫芦之前,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

四、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想想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宝葫芦的主人是一名普通的少先队员,名叫王葆。)你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①“我姓王,叫王葆。”为什么不说“我叫王葆”?

(这样说,比较正式,有仪式感。)

②“可是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为什么王葆说“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

(因为他和宝葫芦有故事,是传说中的那种宝葫芦和王葆发生过一些故事。)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张天翼先生一道认识了与传说中的宝葫芦有过故事的王葆小朋友。下节课我们来看看宝葫芦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导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更有智慧,更有气质,更有内涵。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淘气、爱幻想的小男孩——王葆,他因为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所以希望自己也有一个宝葫芦。奶奶讲了哪些宝葫芦的故事?王葆想用宝葫芦做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深入理解,探讨故事

(一)学习第二部分: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

(1)思考: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非常奇妙)怎么奇妙了?

(2)奶奶给我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3.

王葆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

因为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4.“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是啊,王葆,要宝葫芦最想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部分:

1.读读课文20-21自然段,圈画出王葆要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

2.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

(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2)帮助向日葵长高:“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板书: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指导朗读:读读第三部分,读出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篇2

众所周知,说明文题材单一、文本平淡,语言缺乏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读起来觉得缺乏味道,教师教起来也觉得兴趣索然。但无可否认,说明文的社会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冷静客观的陈述、简洁明快的风格,让读者得以很快了解事物的特点,由此可知说明文用途很多。如何才能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呢?

一、由词入境,咬文嚼字语文味

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倾向:将接受性学习丢掉,单纯地抓探究式学习;将教师的主导性丢掉,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文本丢掉,一味地抓拓展。教师的智慧不单单体现在赏词析句上,更多的是要将课文的原生价值挖掘出来,使其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在这点上,接受性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在《麋鹿》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出示文字,让学生先自读,然后从语境中进行分析。

师:你见到过这个词吗?(出示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师:经常和山水连在一起使用,这两个字念什么?(学生借此了解“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对课文中字词的处理,一是要让字词在新语境中再现,使其有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语境中,学生能很快形成语感。二是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但领悟新词,而且能够熟练使用新词。

二、以“饵”诱“探”,实践深思语文味

探究型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但是,目前,探究式学习有泛滥使用之嫌。如何才能将探究真正落实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这需要敏锐的思考力,用实践来拨乱反正。从现实来说,探究学习本身应该从文本和生本两个层面进行操作,但效果不太理想。曾有人对说明文这样戏言:纠缠文字太枯燥,搞表演太浮躁,读起来又没有情调。在《麋鹿》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物——《驯鹿图》,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进行求证,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诱饵”,诱使学生去观察字里行间的细节,诱使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索文本的内涵。这种内在的需要就是学生探索的动力——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课文中就有答案。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不要讨论,而是要独立观察、独立寻找、独立辨析。这样,让学生静下心来,观察就变得富有质量,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学生开始找麋鹿特征: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而图中的鹿显然不符合。有的学生发现,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但这幅图里,林不茂,草也不丰。还有的学生发现,麋鹿的毛色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总是偏棕色的,但图上的这头鹿却是灰色的。

这样的探究,课堂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探究根植于文本语言的沃土中。学生提出的理由,来自他们对驯鹿的细心审视,来自自身对文本信息的选择性提取,来自在探究中获得的睿智发现。由此看到,当教师采用开放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既能自主学习,又能进行发散想象,效果自然就好。但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做好预设的指导性方案。

三、引入“传奇”思考,情感激荡语文味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意识,理清语文与非语文的关系,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而教师应该以自身具有的语文素养,将语文新课标与文本的深刻内容进行阐释与演绎。用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这是语文课堂的永恒滋养所在。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独立思考的语文能力,培养思维的完整性,在教学传奇经历这部分,我进行了两方面的互动分享。

1.对麋鹿的命运进行提问:看了麋鹿传奇的故事,你有什么想问的?这时候学生的疑问多了起来:为什么麋鹿在汉朝会销声匿迹?这个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

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热情。

2.对文本情感解读,选择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自我表达,并做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很愤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有的则表达了自己的高兴:1986年8月,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有的则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如果没有大卫、贝福特公爵这样的人,麋鹿有可能已经绝迹。借此机会,我面对全体学生追问一个问题:麋鹿还会迷路吗?这引发大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课程性质 主体教学形态 文本语言训练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而且高效的,亦或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本文针对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如何推进有效教学开展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明确语文课程性质――有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语文蕴涵浓厚的精神生活。“文以载道”的功能充分体现了文道结合的特征,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然而,在我国漫长语文改革的发展过程之中却出现过一种“极端化”的教学现象:时而重“人”轻“文”,时而重“文”轻“人”。我认为,正确的语文教学价值倾向是既重“文”又重“人”,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如一位教师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围绕问题:“大臣、少年都去劝吴王,有哪些异同呢?”引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且看具体教学分析:(1)交流相同之处。(目的相同:劝吴王不攻打楚国)(2)交流不同之处。(①结果不同:面对大臣的劝阻,吴王下了一道死命令;而少年的劝阻达到了目的,赢得了夸奖。②方式不同:大臣们是直劝、力劝;而少年是智劝、巧劝,用故事进行暗示。③时机(地点)不同:大臣们在朝廷上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是很难听从大臣们劝阻的;而少年在花园中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发现,教师能够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有效朗读有关语句。在教学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有关“吴王前后表现的”的语句,从而突出对文本寓意的体会:对别人的劝告要冷静思考,劝告有时需要直抒己见,有时也需要智慧的暗示;勇气、智慧、毅力是成功的秘诀,缺一不可。由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充分做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可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

二、彰显主体教学形态――有效教学的关键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日益重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主体教学形态的彰显,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要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从而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1.鼓励质疑提问

明代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实践表明,学生质疑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能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将发现的问题记于书本之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随时提问,在教学内容结束后也可留下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长期以往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问题的提出,教师应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处提出问题,从而避免低水平问题的提问。

2.开展合作交流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实践表明,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教师应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强化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与交流,倾听与评价。如教学《麋鹿》一文时,在学生充分了解有关麋鹿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安排小组讨论一份介绍麋鹿的稿件,要求先列提纲,再讨论正文。如此教学对于文本知识的扩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右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扎实文本语言训练――有效教学的保证

1.强化识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华文化的根在汉字。汉语又以汉字为基础,读写的前提是识字。中国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识字教学,坚持以汉字的认读、书写和积累为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特别是低中年级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识字教学的概念,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要着力纠正学生读不准音、说不顺话而又不及时矫正的语言能力训练不严格的现象,做到读写听说“四落实”,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诵读为本

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汉语重意会,它的音韵美、形式美、意蕴美都极具悟性特点,全靠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会,依靠反复的诵读体悟。教学实践表明,离开了“诵读感悟”就学不好语言,学不好语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汉语言的神韵,才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具体指导:有层次地读,有重点地读,有指导地读。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它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语文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自身的教学设计,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宏武.实施开放教学 促进个性放飞[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09).

篇4

[关键词]本土视觉素养 高职 艺术设计 课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图”、“文”在信息传播中的平衡被打破,图形图像已经取代文本,成为当代视觉信息的主要载体,视觉信息的表达与传播空间也从原先真实空间转向数字化的赛博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可视性被广泛看重,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6]徐俊.论国产三维动画片本土化探索历程[J].电影文学.2013.4.

[7] 顾燕.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J].轻工科技,2012.10.

篇5

目前,上海中小学正进行落实两纲教育的活动。“两纲”是指《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两纲教育”是与二期课改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融合的,它具体地对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了关注,其重要性在于更好地落实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有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健康观念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化学学科教学中的“两纲教育”就是要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那么如何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两纲教育”,现就通过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学科教学融入“两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学生能得到积极的精神收获

笔者曾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幕:某地区高考结束后,从一楼到四楼学生将书和试卷抛向空中,体现了一种长期受学习压力的紧张心情的解脱……,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其他的例子。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使课堂成为激扬学生生命的地方?

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一段对话: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孟子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虽然有这种快乐也是无法享受到的。这就是说先有道德,而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由此可见,要激扬生命体验快乐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学科知识的快乐,就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准则:教师的首要艺术是唤醒创造和认识的乐趣。

“两纲教育”融入化学学科教学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正因为获得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学生才愿意去思考化学、应用化学和积极创新。

1.2教师应积极修炼自我素养

从“两纲教育”再来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认识到为人师非易事,正人先正己, 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是极其重要的,需要终身修炼。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同时,自身也在其中得到了熏陶,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提高。

所以“两纲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其实也给化学教师营造了一种有效的自我培训环境,可以看作是一种师资培训。

2 挖掘化学学科中的“两纲教育”,体现学科价值

我曾经问一位数学专家:“数学学科中有没有生命教育的内容?”这位数学专家非常激动地说:“有,肯定有啊!数学的学科价值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她能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整体地把握事物,看到事物简单朴素的内在本质,很美,并从中培养学生诚信对待自己和诚信对待他人的优秀品质。”

同样化学学科价值也应作为两纲教育的重点。

化学学科中有很多显性的两纲教育内容,如酸雨、石油资源、有毒气体、海水资源等,但这些还不够,要从深层次去挖掘。“和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一样,化学也是从人类的生活中发展出来的,同时它又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走向严密科学》,陈敏伯著)这就是化学的学科价值。

我们除了告诉学生与化学物质有关的毒气、水质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温室效应等一些危害人类生存的情况外,更要告诉学生化学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两纲教育”中应该关注化学学科的积极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培养化学学科意识和化学思维方式

当化学课程第一次在学生的课程表中出现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感觉,学生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连串的问题:化学会教给我们什么东西? 化学这门课程难不难学?化学学起来有趣味吗?学了化学到底有什么用?等等。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应该是非常可贵的,教师要珍惜学生入门前的这种好奇心,要抓住机会为学生学好化学做一个精彩的引言。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大至天体,小至微生物,无论是无生命的,还是有生命的(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化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使其他相关学科也有了新的发展。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感受一下,如化学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可以举例说明化学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国防武器等方面的贡献。例如松江二中顾韦平老师的课《聚焦胃药中的氢氧化铝》,教师通过氢氧化铝化学性质的教学,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在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在新情景下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方式。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化学的思维特点:化学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学科。可举例说明化学的创造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化学在合成新物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化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化学在对微观世界的抽象思维中表现出的创造性等等。通过引言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的这门学科,建立化学学科意识,高高兴兴地走进化学课程。

2.2培养严谨求实诚信的做人态度

有一位数学老师被问到:“学习数学有什么实用价值?”这位数学老师说:“数学教人思维要严密,推理要有根据,所以,学数学的人往往很讲诚信。”

学科中蕴含着教育价值,化学学科也一样,我们应该考虑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化学学科的教育。不妨先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一下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第一,可以从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中获得智慧。如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着的思维方式是很有趣的;又如科学家用电解法解决了化学中的很多难题等等。科学家的思维展示了一种很美的智慧,在化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可以从化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中培养诚信。化学家在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虔诚地保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事物的性质是自然存在的,是符合一定规律的,任何人为的造作都会偏离正道。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对学生进行授教时,如概念的理解、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一些推理等,都要关注严谨、求实、诚信的教育。

第三,可以从化学家的博怀获得启示。如居里夫人把她获得的诺贝尔奖章给女儿伊伦娜作为玩具;她还放弃了能够给她带来丰厚报酬的制备镭的专利,不仅如此,还教育女儿女婿也放弃他们研究成果的专利。可见,居里夫人不但自己淡泊名利,还教育子女也要如此。几乎每一位真正的科学家都有着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相比之下那些追求浮利虚名、急功近利、不求奉献的人们显得多么猥和可笑。从“丑”与“美”的鲜明对比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2.3培养关怀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情怀

“两纲教育”不仅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还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珍惜自然界一切生灵的生命。

黄帝统一天下后,教导人们要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按时间播种和收获百谷草木,驯养禽兽为家畜,并提醒人们注意有节制的使用水火资源。我们的祖先是那样关心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环境(这不是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吗?),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感到有责任对学生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进行教育。

化学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用化学知识思考空气污染问题、水质污染问题以及不可降解塑料问题等等;用化学知识思考能源短缺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以及森林消失和温室效应问题等等;用化学知识思考人类营养问题、医药保健问题等等。从这些学科教学的熏陶中教育学生:人应该懂得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懂得珍惜这些自然资源,懂得保护自然环境,懂得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这样人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道法自然”,才能生活得有智慧、有尊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意识。

2.4“审美熏陶”是教育的精神价值

学习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想得较多的是利用知识造福人类,丰富人们物质生活,而精神上的往往考虑较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越丰富,我们的内心却不一定越快乐。因为生命的质量除了物质上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

比如天文学,看似对个人生活关系不大,但是让我们看一看钱定平翻译的法国天文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彭加莱的一段话吧:“天文学为什么有用?因为它能够把我们提升到超越自己;因为它壮观,所以它有用;因为它美,所以它有用。天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人类在肢体上如何渺小而在精神上又如何壮丽。人类以其沧海一粟之躯,却能够精婺八极、心游万仞,而且遍尝宇宙深情脉脉的和谐之美。”

要让学生感觉到,化学课堂是充满智慧的,是很美的,教师要努力去挖掘这些理性和感性的美。

化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着眼于培养科学素养,更要重视美的熏陶。

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始终,使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两纲教育”在化学课堂中的实施方式

从“二期课改”课堂教学研究的经验出发,广大化学教研员和化学教师清醒地认识到,“两纲教育”融入化学学科教学中不能是“贴标签”的形式,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设计的研究课和展示课体现了较成熟的教学思想。笔者经过归纳和反思,提出以下一些实施建议。

3.1“整体构思”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课程“三维目标”不仅要关注课时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思考学期教学目标、章教学目标、节教学目标等,只有在思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对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具体每堂课上实施时,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某堂课的内容和要求、学生情况、课的类型以及教学安排等,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所侧重地进行课时教学设计。 “两纲教育”本身就是融合在“三维目标”中的,所以“两纲教育”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入也应该先有整体设计,后有具体设计,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有效下达到每节课,这样才显得较为自然。

3.2“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化学学科的课程目标有“三维”,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始终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说,化学学科教学应该体现化学的学科特色,不能片面为了“两纲教育”而“两纲教育”。

例如通河高级中学刘小芳老师执教的课《生活饮用水》,本节课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并熟练地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将水与人类生命的关系、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以及合理使用饮用水的方法等,对学生作了很自然的教育,所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始终是核心,并没有因为“两纲教育”的融入而使化学学科知识受损。

所以“两纲教育”融入化学教学时,教师应该避免将化学课上成政治课、生物课、或者班会课等,化学之所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其自身的道理,化学课就是为了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的知识与技能而开设的,化学教师应该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3.3“润物细无声”是两纲教育的教学特色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化学学科本身就蕴含着可贵的教育价值,化学教师无需将“两纲教育”作为标签来贴,而是要将“两纲教育”融化到化学的学科教学中去,这是值得化学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教师的观念会直接影响“两纲教育”的整体效果。如教师自身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科的热爱、对事物的看法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教师对课堂环境和气氛无声的关注也会给学生一种教育。若教师经常考虑一些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如课桌椅的摆放、媒体的图片清晰度及亮度、化学实验的危险性毒性污染性、讲课的语调语速及音量、教师板书的清晰性、教师视角要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等等,学生在体会到教师爱的同时,也学到了关心他人的做法。

3.4“积极评价”是培养自我认可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等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积极或消极认可,他今后做怎样的人、以一种怎样的心态走向社会、对生命的看法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教育有关,与每一学科的学科教学有关,最直接的也就是与教师有关。

所以,面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等,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要给予积极评价。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及时给学生回应(即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给出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维火花、即使回答错了也要尊重他和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