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篇1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风问题是一个常新的政治问题。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是加强全乡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乡村两级一定要从讲政治、讲正气、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认真抓好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使全乡干部作风有新改进、精神面貌有新变化、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是凝聚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要求。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引导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营造密切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只有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好,才能凝聚人心、聚合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乡提供不竭的动力。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越是在任务繁重、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越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想着群众,越要深入做好惠民生、谋民利、聚民心、促民和的工作。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只有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才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否则,就可能使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甚至使个别矛盾和纠纷由小拖大、由大拖难、无法解决,致使一些突出问题比较严重,群体上访和非正常上访有所反弹,工作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因此,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干部高度负责、对盘安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教育、严格管理,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及早发现和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有效防止和减少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进一步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密切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是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干部作风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出现了与发展不协调、与工作不适应、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符合的问题,有些问题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个别和少数干部身上,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如果不及时整改,我们的干部就会背离宗旨、损坏形象、贻误事业、影响发展。开展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就是要采取过硬措施,下决心解决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党员干部能力再提高、作风再转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全乡广大干部职工都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干部作风集中整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一次难得的机遇来对待,动真格、出实招、下硬手,不仅要触动思想和灵魂,而且要见人见事,下决心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干部作风集中整顿

这次全乡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的指导思想、对象范围、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已经安排得非常明确。在具体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有序、有效地推进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

一要紧扣主题,解决核心问题。为了突出解决核心问题,这次活动从现在开始,集中4个月时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这次活动直奔主题,直接查找问题,首先,要认真查找问题。《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慢”、“混”、“散”、“满”、“浮”、“懒”、“庸”、“差”、“虚”、“私”十个方面的问题,是全乡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具体到每个干部身上,情况又不尽相同,一些方面的问题在有些干部职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群众意见很大。要认真对照《实施方案》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际,采取自己找、别人提、领导点和社会评等方式,全面查找、深入查找,力求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具体,富于针对性,坚决防止把问题模糊化、简单化和复杂化。其次,要深刻认识问题。作风整顿能不能取得成效,关键要看每个干部的认识深度、自觉程度和整改力度。因此,全乡干部要从全乡发展大局和党性原则的高度充分认识作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等方面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努力增强搞好整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次,要着力解决问题。整顿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全体干部要在认真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见人见事,对症下药,抓好整改。对于自己份内的事,要精心谋划、大胆负责,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快节奏、高效率地抓好落实,解决“慢”和“懒”的问题。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具体细致的工作作风,静下心来谋事、扑下身子干事,以实干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不做表面文章,不摆花架子,真正做到重实际、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项工作干好、干到位,解决“浮”和“虚”的问题。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把勤学与善思紧密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念启迪思维,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干部的能力和素质,解决“满”和“庸”的问题。要坚持胸怀全局、服务大局,牢固树立全乡“一盘棋”的思想,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工作要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岗位职责,以有为争有位,确保全乡上下政令畅通、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解决“散”和“混”的问题。要牢记宗旨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认真遵守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厉行节约,廉洁从政,反对铺张浪费,严肃生活作风;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不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树立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解决“私”和“差”的问题。

二要抓根本,完善和落实制度。制度建设是解决作风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把这次干部作风集中整顿与即将开展学习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对查找出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对整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要从制度、机制上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随机性和盲目性。在健全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抓好制度的落实。全体干部要坚持制度、遵守制度、落实制度,特别是要严格遵守县上提出的“五个绝不允许”,即不允许上班迟到早退、脱离工作岗位;不允许在上班时间内玩扑克、打游戏、扎堆聊天;不允许在工作日、值班期间和执行公务时饮酒,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禁止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酗酒滋事;不允许用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驾、公车私用;不允许干部“走读”、脱岗失责。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各项措施,促进制度落实;要建立健全严明的奖惩制度,对不落实的事及时纠正处理,对不落实的人严肃问责追究,做到权责统一、奖罚分明,使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要高标准,达到群众满意。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这次整顿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对于干部作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群众参与得越广泛,越能发现和抓住实质问题。因此,从整顿活动一开始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使群众满意。要坚持开门,开门纳谏,通过发放意见建议征求表,让广大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及满意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增强群众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干部作风转变。要创新群众参与方式,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把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贯穿整顿工作全过程,努力做到问题不解决,整顿不停止;群众不满意,活动不结束。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集中整顿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要求高。我们要将这次干部作风整顿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对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强化措施,齐抓共管、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不走过场。

一要加强领导。为了搞好这次集中整顿活动,乡上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协调调度,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判形势,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村各单位都要把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构建起配套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推进机制。

二要领导带头。好的作风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要求广大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基层做到的,我们要首先做到;努力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领导干部要自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问题和推动落实上做出示范、树立榜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转变作风,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魅力凝聚干部群众力量。对本单位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气,要敢于批评,敢于纠正,决不能好人主义、听之任之。

篇2

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的建设,虽历经曲折,但总体不断进取,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与省局的领导、分局班子的集体努力分不开,但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当前煤监分局的班子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不牢

科学发展观广义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我们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而言,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要把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事故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执法力度不够,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职责不够,以致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事故不够。其次是对监察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状况了解不够,特别是他们在想些什么,工作中为什么会出现某些问题或偏差,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两个层次的问题,都未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

(二)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不深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的广义内涵: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的班子建设来说,狭义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应是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建设方面主要是勇于奉献的思想不牢、处理某些个别问题公平公正不够;作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勤政务实、艰苦奋斗等方面有时做得不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主要是有关规定、纪律、禁令遵守和执行得不够全面和严格。班子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往往影响到队伍建设。

(三)协调配合的能力加强不够

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广义内涵: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对领导班子建设的协调配合的狭义要求是: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主要存在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不够的两大差距。在内部协调配合方面:主要是班子成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上下协调配合不够、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监察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在外部协调方面: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监察分局与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职能中协调配合不够,不能很好地形成工作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挥不够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广义内涵: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对领导班子建设的狭义要求的理解是:领导班子应不断加强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事关班子能否带好这支队伍的关键。班子向心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班子成员没有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和意见放在心上。凝聚力不强的原因是分局的整体缺乏一种精神或灵魂,上下统一不够,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上有纪律要求,下有灵活应对。战斗力不强,主要是在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执法到位等方面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上级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得不够。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班子建设的建议

通过查摆问题,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必须很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议切实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的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千方百计减少伤亡事故来保障作业人员的最大利益。我们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对象是煤矿、煤矿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伤亡事故和改善作业条件。为此要通过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切实搞好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协调好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的关系,真正形成合力,使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职责认真全面落实,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是要充分调动监察人员的执法积极性和创造性。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监察员也不例外。领导干部只有掌握监察员的思想动态,工作作风情况,及时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学习、思想、工作中的难题,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升整体队伍的素质。

篇3

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的建设,虽历经曲折,但总体不断进取,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与省局的领导、分局班子的集体努力分不开,但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当前煤监分局的班子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不牢

科学发展观广义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我们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而言,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要把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事故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执法力度不够,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职责不够,以致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事故不够。其次是对监察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状况了解不够,特别是他们在想些什么,工作中为什么会出现某些问题或偏差,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两个层次的问题,都未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

(二)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不深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的广义内涵: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的班子建设来说,狭义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应是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建设方面主要是勇于奉献的思想不牢、处理某些个别问题公平公正不够;作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勤政务实、艰苦奋斗等方面有时做得不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主要是有关规定、纪律、禁令遵守和执行得不够全面和严格。班子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往往影响到队伍建设。

(三)协调配合的能力加强不够

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广义内涵: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对领导班子建设的协调配合的狭义要求是: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主要存在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不够的两大差距。在内部协调配合方面:主要是班子成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上下协调配合不够、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监察员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在外部协调方面: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监察分局与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职能中协调配合不够,不能很好地形成工作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挥不够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广义内涵: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对领导班子建设的狭义要求的理解是:领导班子应不断加强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事关班子能否带好这支队伍的关键。班子向心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班子成员没有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和意见放在心上。凝聚力不强的原因是分局的整体缺乏一种精神或灵魂,上下统一不够,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上有纪律要求,下有灵活应对。战斗力不强,主要是在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执法到位等方面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上级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得不够。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班子建设的建议

通过查摆问题,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必须很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议切实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的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千方百计减少伤亡事故来保障作业人员的最大利益。我们的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对象是煤矿、煤矿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伤亡事故和改善作业条件。为此要通过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切实搞好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协调好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的关系,真正形成合力,使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职责认真全面落实,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是要充分调动监察人员的执法积极性和创造性。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监察员也不例外。领导干部只有掌握监察员的思想动态,工作作风情况,及时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学习、思想、工作中的难题,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升整体队伍的素质。

(二)全面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从班子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做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一是要树立无私奉献的思想。当领导要有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多奉献、少索取,使群众心服口服,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是要有公道正派的思想。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公道正派,不分亲疏,弘杨正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作风建设方面,要发扬艰苦奋斗、勤政、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更是要做到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严格自律。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都抓好了,班子建设加强了,自然能带出好的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就有基础、有条件、有保障了。俗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支部。”就是这个道理。

(三)切实加强内外协调工作,形成监管监察合力,促进工作开展协调配合是形成合力的前提,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加强班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搞好内外协调工作。

在内部协调配合方面,要做到班子成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形成互补功能;上下协调方面要做到政令畅通,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确保大局;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方面要做到加强联系,互相勾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保大局;监察员之间要做到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提高。通过内部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内力,练就深厚的“内功”。

在外部协调配合方面,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检查指导工作,通过正确履行职能的行为,协调好与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使我们有限的监察力量与强大的地方监管力量很好地形成合力,把松散合作提升到紧密配合,收到功能放大型的效果。

通过搞好内外协调配合工作,形成内功深厚、善借外力,监管监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搞好辖区内煤矿安全工作。

(四)提高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4

关键词:高校机关;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

效能是效率和能力的统一整合。效能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高层次管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实施效能告诫等,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能,提高党政机关为基层、为群众、为企业服务的质量。这里提到两个核心问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效能建设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高校机关是高校中服务于教学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目标和落实学校各项工作思路等重要任务,同时还是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进行积极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机关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工作绩效集中体现在高校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提升服务质量,在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伴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合并重组和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数量上少则一二十、多则三四十个机关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增多,管理制度不统一、工作流程差异性,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高校机关在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办事流程不规范;执行力不强,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走样、拖沓、推诿等现象;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纪律比较松弛,工作不认真、不严谨、不扎实;服务意识欠缺、协作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等。

通过借鉴其他高校在机关效能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可从以下四方面强化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一、提升素质、强化学习,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

高校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知水平、能力本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机关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精业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关键。机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建章立制、强化责任,切实改变工作作风。

制度是效能建设的根本,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制度建设必须贯穿高校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要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机关各单位及内设科室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岗位职责,把各项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提倡一岗多责、首问负责;制定、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坚持按章办事,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工作和各部门的协作沟通有章可循、规范和谐,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积极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认真落实好上下班考勤制度,严格值班和请假销假制度,养成踏实上进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作风是效能建设的保证。

三、以人为本、强化服务,以为师生员工办实事为中心。

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基层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作风,站在师生的角度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程序,力争实现一站式办结,方便师生、服务师生,人性、柔性地把规章制度执行下去,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个解释、一个说明、一个微笑、一声谢谢,细微之处、点滴之中提升服务效能。

四、实施考评、强化监督,营造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高效能的浓厚氛围。

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机关效能建设的监督和考评机制,结合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机关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制度建设等,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开展像“师生评机关”等此类评选表彰活动,以“师生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对评议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全校监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利用效能建设办公室网站信息平台,积极推广深受师生员工好评部门的经验做法,加大机关中受表彰的、涌现出的效能建设典型人和事的宣传力度;在效能建设网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接受师生对机关各单位效能建设情况的投诉,加强监督。

高校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机关效能建设,使机关部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程,徐微微.以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8):65-66.

[2]蒋寅萍.浅谈高校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教育,2015,(11):35-36.

篇5

一、乡镇财政队伍的现状

1、机构设置。现在的各乡镇财政所、分局,是经过连续几次改革后形成的。一是有一部分乡镇财政所是先在过去乡镇合并中合并组成的财政所,而后又在2005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经过改革分流后,将原乡镇财政所与经管站合并,组成新的财政所,各所加挂经管站牌子。合并机构人、财、物权由过去县财政局直管下放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

2、工作职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零税赋后,基层财政的主要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收入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

3、人员管理。现在的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于2005年经过考试、考核、面试、下岗分流等过程选拨留用,而后将乡镇财政所与经管站的选拨留用人员合并组成现在的财政所。按照规定,改革后的乡镇财政部门人、财、物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管辖,成为乡镇唯一的一个事业单位。其人事权、岗位都由乡镇管理和设置。

二、乡镇财政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职能的增加和转变,使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压力增大。自农业税取消后,许多人认为取消了农业税,乡镇财政工作的压力变轻了,有的人甚至认为目前的财政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精减。实际上,农业税征管只是财政工作中的一部分,随着近年来和今后国家出台支持、扶持“三农”的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财政部门增加了许多新的工作职能。财政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实现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简单执法型转变为服务群众、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的服务型。这其中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再加上“村财乡”等等,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使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2、身份地位的不确定,影响财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在2005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亲历竞岗分流时的激烈竞争争取到的工作机会。重新上岗时都与原单位签定了下岗协议,而后每年都要再重新与现单位签订一份聘用合同。这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人员结构、素质的因素,影响基层财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乡镇财政所、分局工作的角度看,2005年以来上岗的人员都是经过激烈竞争上岗的,十分珍惜难得的工作机会,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但是自从机构改革以来,因为政策的原因,人员无法交流和调动,更不可能有人员调进来,导致整体年龄越来越大,工作负荷越来越大。

4、办公条件差,待遇低,制约着基层财政队伍的建设发展。一是经济待遇偏低;二是办公、住房条件长期无法改善。同时,由于我们地处乡镇,住房公积金长期未足额缴纳,也未搞货币化补贴,大部分职工都属于单职工,自身工资又较低,仅能维持生活支出,部分职工长期无房居住,也无力自己建房和购房,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乡镇财政监督的职能不断削弱。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断增加,按照财政支出的有关规定,财政部门负有对国家财政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效果进行监督、保障国家财政建设资金安全的重责,这是法律赋予财政部门的权力和职责。但在现实情况下,对于大多数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其工程建设地在乡镇,发包和建设权都在县以上主管部门手中,上级财政由于点多面广,难以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乡镇财政部门又无法参与监管,因而使财政监管流于形式。

三、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1、解决乡镇财政部门的定位问题。从以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核心问题是乡镇财政部门的定位不准,由此引发出乡镇财政所、分局财政工作人员身份不明、待遇偏低、情绪不稳等其它次生问题。因此解决对乡镇财政部门的定位问题是关键。对此,我们认为,要解决现在的基层财政部门管理模式与法律要求不一致,引起的定位混乱的问题,理顺乡镇财政部门管理体系的问题。应该象过去一样,乡镇财政部门在人事和业务等方面由上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同时又是乡镇政府的一个组成机构,彻底解决乡镇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问题——如进行参公管理。只有身份问题解决了,才能强化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财政部门的同志才能大胆的管,大胆的工作。

2、加强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解决基层财政工作人员适应新工作、履行新职能所必须的业务技能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自将基层财政部门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上级部门就未再对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和系统的工作技能、业务知识和作风建设等的培训,然而目前国家赋予基层财政部门的新工作、新职能又不断增加,有些工作都是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边工作边摸索出来的,因此有时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不能更好、更快的为群众服务、服好务,有时难免引起群众对财政部门办事效率的不满。只有将基层财政所、分局纳入财政一条边的统一管理,象过去一样,对基层财政人员经常进行业务知识和作风建设项目培训,经常检查、考核基层财政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素质,使所有的财政人员能迅速的掌握并适应新工作和新职能的工作特点和方式方法,使之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3、保证必要的经费保障。基层财政部门目前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和住宿条件都已需要进行维修和改善,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基层财政所的同志自己努力是无法办到的,必须依靠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理顺基层财政的管理体制,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基层财政所、分局的资金倾斜,改善基层财政部门的办公和住宿条件,让基层财政人员能安心工作。

篇6

更新行政管理观念是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当前,高等学校党政机构的设置还以工作对口、职能对应、与上级主管部门或是政府部门的机构相衔接为主,很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协调性、开放性、灵活性差等问题,影响管理的顺利实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行政管理者要时刻牢记行政管理各部门之间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切忌“各扫门前雪”,并且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l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O世纪9O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2构建制度化规范化高校行政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制度化规范化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率运转之基本条件。在大力开展效能作风建设、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的同时,要坚持依法治校、以规理校,在建立健全高校各项管理制度上做努力,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为实现“管理出效益”的办学目标而奋斗。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第一,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高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校的竞争力。

第三,知识管理理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4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快专业化建设

优秀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需要提高管理队伍的各项素质。因为,行政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和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关系,而且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够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快专业化建设。高校行政管理是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刁一能有效的发挥校内人力、财力及物力应有的效能与作用。一所高校行政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行政管理者的素质优劣。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独当一面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严格有序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保证。首先,改革现行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高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所以,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鼓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必须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校的运行规律,完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最后,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当借鉴与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高质量文化。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行政管理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握好管理工作的艺术与方法,改善和调整各种关系,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要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负责联系协调与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服务就意味着奉献,行政人员要淡泊名利。既不能图名誉地位,也不谋金钱利益,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是做好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综合一协调是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贯穿在工作各个方面。在开展综合协调中,应秉承全局观念,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在管理工作中要多谋善断。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门类众多,各部门、各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人人起到独挡一面作用,才能做好高校行政管理的作,达到提高整个学校行政管理高量的目的。

篇7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执法;改革

Abstra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our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I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law, it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a mandatory subject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o the core of the mo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4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了截然不同的行政理念、行政哲学、行政体制。其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1.1 治理格局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的是人治格局,行政主体总是依据主观想当然地解决和处理问题,通过国家公权力来实现自身意志,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而现代服务型政府首先是崇尚法治的政府,不但要保护公民各项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而且通过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

1.2 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行政主体大多具有“官重民轻、官显民微、官尊民卑”的心态,国家行政权力实际上演变成一种控制社会的权力,政府的行政权力涉及领域较广,深入层面较深。而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为根本,行政机构是为人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机构,不可逆转地向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回归。

1.3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方面

与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相适应,传统管制型政府以国家公权力为本,政府行政机关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而公民权利却相对被压缩甚至没有。相反,现代服务型政府坚持以公民权利为根本,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只是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切实保护和充分实现公民权利进行的。

2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内涵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体制结构、理顺内外部关系、提高工作能效,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监管市场、调节经济、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第一位,尽最大的努力为公民提供最优质、方便、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几点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思路:

2.1 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此乃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关键。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从而使政府组织机构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2.2 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用制度,从根本上净化公务员队伍;对已经录用的公务员实行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从业务上不断培养公务员各方面能力。

2.3 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错位”、“缺位”“越位”问题。政府要做到只做自己该做的,不去“错位”“缺位”做不该做的或不做该做的,只管自己该管的,不去“越位”管不该管的,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

2.4 推广“阳光”政务,实现“一站式”办公

为了更加方便公民,提高服务效率,行政办公的方式也应该信息化,运用更先进的办公系统。已经改革的行政审批制度证明,建立行政审批大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形式上改变了行政执法的原有格局。

2.5 进行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快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

3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3.1 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历史上的中国是行政权力最大化、行政权力可以支配一切的社会状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根深蒂固。在行政执法的管理和处罚过程中,漠视公民权利的做法已经成为正常程序。所以,我们要想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治国,就要通过市场的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伟大工程,要完全改变和彻底去除行政法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进而转变并牢固树立服务于民的全新观念。为此,各行政执法机构就要进行长期、艰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而且,要进一步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不但从领导方面,更要从制度方面加大对行政执法队伍的督促、监察甚至制裁的力度。利用可依据的制度杜绝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种种特权行为,也同样利用制度规范和制裁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3.2 改革行政执法体系

根据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行政法执法体系的改革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思路:

首先,继续深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实现两个分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推动着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臃肿不堪、职责混乱不清、执法不规范等问题还是相当严重;更重要的是,在行政执法体制中同时还存在着政策制定职能同监督处罚职能不分、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不分等严重制度缺陷。想要完全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继续深化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并明确政府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切实实现两个分开,即分开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篇8

[关键词] 质量管理;以人为本;质量文化;建筑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124-03

[作者简介] 王连月,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场营销;

陈 艳,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海洋经济;

周 凯,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运行进程加快,我们的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加快的当今时代,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创造“世界级质量”,创新全球化市场,不断提升科技与质量水平。创造“世界级质量”,就是要把质量生产、形成到实现的全过程,真正地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之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地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企业靠市场,市场靠产品,产品靠品牌,品牌靠质量,全面涵义上的质量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二、我国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新材料的应用方面

材料费占据建筑生产成本的极大部分,个别大型安装工程材料费占的比重可达70%,并且材料的使用贯穿建筑生产的始终,因此,新材料的应用可以促进施工技术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我国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都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例如在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上,国外早已在研究和使用1000号以上的混凝土,而这些工作在我国才刚起步。

2.施工机械的应用方面

建筑施工机械化是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不仅在大型、特种施工机械设备上与国外有很大差距,而且在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保证质量稳定的小型手工机具的机械化程度上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有资料表明,我国建筑业技术装备的投入人均约6000元,而发达国家的人均投入约6000美元。

3.施工工艺方面

我国在某些施工技术上能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深基坑支护、超高层建筑、大型结构和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等。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施工技术却很少涉及,更多的只是对普通工艺进行重新组合与改进。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忽视对施工工艺的总结与改进。

4.施工项目管理技术方面

我国的建筑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经营,依靠的是劳动密集,管理技术比较落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很多新的管理技术没有普及。譬如,作为现代项目管理技术的主要工具的计算机,在施工管理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有的甚至只是做个样子或者是当打字机使用,没有真正构建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管理网络技术。

5. 施工队伍不稳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面对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以现场求市场、求发展,“质量第一”。然而,“质量第一”绝不是空泛的一个口号,而必须以“第一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从施工生产的第一线出发,严格按ISO9002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各施工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真正有所保证、有所提高。

三、建筑企业以质量打造品牌的措施

(一)以TQM――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产品质量

1.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有领导责任及终身责任,要依法管理企业。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人员、材料、设备、工序、工艺、技术措施等方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严格市场准入。施工企业必须具备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等资质条件。必须具备与工程建设要求相应的资质等级和业绩,具备足够的技术管理能力和装备水平,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杜绝无证、越级承揽工程。

3.严格工程材料的采购使用。各类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需复试检测的建材必须经复试合格才能使用;使用进口的工程材料必须符合我国相应的质量标准,并持有商检部门签发的商检合格证书。同时,还应注意设计、施工过程对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的合理选用,不能混用。

4.强化工程质量监理。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施工生产各个环节或中间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验收,其质量控制程序和内容随着施工的不同阶段而变化。不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还是工程保修阶段,质量监理单位都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合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监理职责,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5.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施工企业人员有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等三个层面。人员的素质涵盖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是工程质量高低、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人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无论是决策、管理者,还是技术操作者,都应该是有"资格"的行家。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必须加强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尤其要加强企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出一支高思想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建设队伍。

(二)以人为本――通过激励员工保证产品质量

发展质量,提高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1.为增强施工技术力量,企业应在施工间隙组织“规范、标准”讲座,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质量培训。

2.对各级员工进行贯标意识、观念的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懂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对于整体质量保证水平的影响和重要性,真正按规范要求实施运作,按程序要求作好记录。

3.大力营建、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承的。从企业文化的内涵来看,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理念是员工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人性化的理念。建筑企业一线员工大多数生活单调、贫乏、缺乏精神支柱。对此,建筑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应从物质层有形化入手,从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做起,关心他们的生活,用一个“情”字去感召他们。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员工整个精神状态都将会发生转变,同时企业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对人力资源不断开发和管理使员工潜能得到释放。企业为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整个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三)技术创新――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1.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建筑企业应大量引进和充分利用世界上已有的成熟技术,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减少投资风险,迅速提高科技水平。但引进技术必须立足于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要注重实用和实效。在技术引进后,要及时进行消化吸收,只有做好消化吸收,才能使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在消化吸收的同时,还应逐步改进和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改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2.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是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目前我国建筑业用于技术进步的投入有限,只有通过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教训和技术成果,逐步积累自己的技术能力,才可能赶上或超过先进水平。同时,模仿创新可以减少研发和探索的风险,回避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技术的扩散,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益。但模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要避免侵权,模仿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培育自身的自主开发能力。

3.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技术创新。这是一种主动而又高投入、高风险的战略,它要求企业有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并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和迅速将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必须有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我国一些资金和人才力量雄厚的大、中型建筑企业更适合采用自主创新战略。

4.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规则,合作的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消除了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分担成本并分散风险。在我国,建筑企业一般的独立开发能力较弱,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是技术进步的迅捷方式。与研究所、大专院校合作共同加快研究成果向生产的转化,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并保证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双方的双赢局面。

(四)质量文化――将注重产品质量的观念融入企业文化1.企业的最高领导要重视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工作,要做企业质量文化的创造者。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行为表现、对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的认识以及对用户的重视程度等,都受最高决策人,即企业的最高领导的影响或左右。如果企业的最高领导都没有牢固的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战略意识,没有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和思想,是不可能引导和影响企业全体员工树立这样的质量意识和思想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要从最高领导作起。

2.要加强企业全国体员工质量意识的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和技术素质。企业员工是企业质量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强调“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当代社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对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市项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持续提高为最主要目标的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必须重视企业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和技术素质。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树立起牢固的“质量第一”的思想,从思想上明确实施质量的战略意义和重要地位。要在企业树立起质量参与意识。

3.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和组织文化,还注意加强质量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责任制。

4.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要从以纪律、法规、制度约束为主的外在管理向调动职工的内在积极性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化,要强调“以人为中心”,创造一个人才脱颖而出和激发群众性创新热情的文化氛围,并通过抓好促进人才发展这一企业文化的重心,去带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

(五)ISO9000质量标准――依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在针对旧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在确保质量体系的真正有效运行,并非易事。随着全社会对ISO9000族标准的宣贯,大家都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即认为只要贯标,取了证,企业就进行了质量管理。从一个现代企业的角度来看,执行ISO9000族标准,应该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众所周知,ISO9002是一个外部质量保证标准,而ISO9004则是一个内部管理标准。我们要真正做到“每个工程,每项服务,都让顾客满意”,只有内抓管理,从粗放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对其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做好验证记录。

其次,对公司质量体系作财务考虑,即对质量体系活动作财务报告。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风险、费用和利益的基础上使质量控制最佳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紧紧地围绕提高质量与经济效益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活动,向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断靠拢,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竞争力。

四、结论

建筑企业要深化改革,必须转变管理机制,要从粗放型质量管理向集约化质量管理转变。只有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才有可能通过抓质量来提高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获得用户和企业的满意,达到建造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现生.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孙兴民,董平.建筑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