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语文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语文的学习计划

篇1

1.把握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内容特点

对话教学就要把对话作为核心的主题,由对话作为中心点并延伸,构成一种具有鲜明主题,并且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做好预习以及交流工作,帮助学生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主题的分析并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阐述主题,再归纳总结,完成教学内容。

对话核心主题是教师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展开对话教学的中心主题,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载体,借助师生之间的隐性关系,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以及对话过程。紧抓对话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根据对话教学大的主题框架,教师要学会把主题分成几个小主题,学生根据对不同主题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对话式教学要注重“点”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由每个提问做成一个个点。再由点拉成线,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再由点画成面,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共同研究,把对话教学发挥到最大作用。同时,教师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要认真思考,不可轻易的否决或者认同,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共同进步。

2.分析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注意事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教学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与学分开,不仅要教,更要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去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话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和谐、更活泼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已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主体较为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小学语文对话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处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包办一切的事物,更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决定事情。教师只有与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人格平等的情况下与学生进行对话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进步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来会比较幼稚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解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都处在一个成长的状态,教师耐心的解答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对待这种类型的问题的解答方式是考验一个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的教学课堂上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存在着许多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状况,让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去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目前的对话教学很容易使教师与学生进入对话内容的误区,脱离文本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联想到其他的事情,不经意间,教师也会被学生带到其他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上,把对话教学变成了聊天。这种状况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不可以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有时候会没虫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的问题,只能完成较为肤浅的作答。这就造成对话教学转变为简单的对话,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有时候还存在教师的问题较为繁琐的状况,教师在课前没有完成较好的准备工作,在提问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导致问题趋于表面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无法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不能对课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强化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重视程度,主动去对对话教学进行一系列理论上研究,同时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断完善对话教学。同时教研部门要及时整理出对话教学实施的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教师进行学习。还要较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培养,对话教学时一项非常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学校方面一定要对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参考持一种鼓励的态度,尽量多的对教师进行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请一些国内名师在学校进行公开授课,让本校教师进行观摩,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常进行反思,不断总结自己失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教学是在总结自身失误中不断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改进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的每个失误都有可能影响一大批学生。教师要在课后思考自身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的方式,在下节课的时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得到提高。

篇2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语文灵性;弱化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校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成为特殊的交际工具。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语文就成空同无物的东西。语文与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人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包括技校)的所有基础性学科中,语文是一门颇具灵性的学科。语文的灵性主要指语感、美感与灵感等方面。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弱化了对学生语文灵性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育界对语感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王尚文老师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①王尚文.语感论,1)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中将“语感”定义为“是对言语作品的隐含意义的感知,这种隐含意义在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章中有,在说明文、议论文及实用文体中也有,而且比前者更丰富、更复杂,因而,语感的作用在这些文体中更明显,更多一些而已。”②(李海林②.言语教学论,311~314)等等。但笔者以为,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灵性的基本要素。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较高的语感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会立即产生比较正确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其语义,体味其感情,领会其意境,还能捕捉到其蕴含在语言文字表层下的深刻含意。

当然,技校学生语感的习得不但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而且受后天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比较重要的场所与途径。这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新课程要求就可知道。语文教育界前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但从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比较薄弱的。 表现在:

1.不重视朗读。虽然默读是阅读的较高境界,但对于基础薄弱的技校生而言朗读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学生朗读可眼、口、心都到,一齐作用于大脑便于语感的形成。学生在声请并茂的朗读中可将书面语转化为通过大脑组合编辑成书面语感,可是口语表达流畅而富有文采,可使作文文思敏捷,语如泉涌。难怪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说的熟读也即朗读吟诵。可是,目前的一些语文教师是不太重视朗读的,长此以往,学生书面语感的薄弱可见一斑。

2.不重视听说。一些语文教师不重视听说训练,导致学生语感的弱化。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听话与说话训练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和手段。听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形成语言的必备条件,是促使其大脑组织语言、编码语言产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口头语言顺利实现的前提之一。听说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引起技校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听力下降,思维不敏捷,辨音解义能力弱,语言整合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薄弱,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语文灵性缺乏。

二、忽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如果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构筑材料客观内在的把握,那么,美感则是对语言文字艺术的感悟,也即对语言文字审美能力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技校语文教师的一项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眼下的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美感的培养显得匮乏,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偏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主要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主,即以感性思维为主。而教师过多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美感的形成。俗话说“三分学七分悟”“边读边思边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读书讲究涵泳工夫,就是要求学习者用心思考感悟他人文章的美妙之处。美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部作品他们所感受到的美感是不同的。这种美感不能靠教师的传授或给予,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可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阅读教学偏重字词讲析、主题概括、结构解剖、表达技巧等来代替悟理、悟情。听课评价实在太妙,仿佛教师讲解面面俱到,学生听记滴水不漏。可事实上学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2.不注意语文审美感悟的相互联系。语文审美感悟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过程。如语文各大文体间的美学要素,中外古今的美学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要求等都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的。大到宇宙、人生、社会、家庭、内心世界等,小到微观世界,一个景点、一件物品、一个新人等都是我们审美涉及的对象。因此,如果把审美活动孤立地限定在语文书本而不知与外界审美事物的有机联系,那岂能达到开启学生美感灵性的目的,审美效果也将是有限的。而当今有的语文教师恰恰就是如此,教学中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不知与外界事物的通融联系。这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呢?且从孤立点上得来的审美感受也是片面的、单薄的,以此培养起来的审美能力也是不健全不丰厚的。

三、忽视对学生灵感的培养

灵感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认识基础上的一种顿悟,是在学习、思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突然性、瞬时性、亢奋性、创造性等特征。灵感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尤其是作文中的灵感更为重要,可目前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灵感上严重弱化。表现在:

1.缺乏自我。由于技校生基础薄弱,作文不好。学生作文基本按照教师规定的模式套。无论是就业班还是升学班基本如此。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其实这种作文模式只是机械地照搬,无法实现学生作文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转化。因为,这需要作者自身的灵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需要对问题的思考,需要敏锐地捕捉深刻的思想内容,需要提炼主题的功夫,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需要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能力;更需要平时的积累、熏陶、历练及自我主体意识的开发等。否则只能是失去自我、毫无灵气、没有理性与美感的“新八股”。

2.缺乏深度。由于技校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面窄;再加上教师重课内轻课外,学生所学知识基本来自课内,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写出来到作文不但缺乏个性,缺乏立意的深度与高度,更缺乏对人、事、景、物的理性思考。而个性化的作文非常需要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它既是写作材料的直接来源,又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物质基础,也是写作灵感产生的源泉。学生面对话题与材料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了也缺乏新意和个性。

技校生语文学习语感匮乏、审美低下,又岂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技校生基础太薄弱,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缺乏上进心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低效化 原因 对策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学生以及社会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与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学生的阅读量更加的庞杂,对于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寻求,不在只是简单的对书作的了解,而在于对于阅读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内容的深刻解读。而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完善的、滞后的甚至是忽视的,教学效率低,导致学生对教学效果不满意、产生对教学内容没兴趣、对教学成效没信心的消极心理,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语文阅读教学低效化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在诸多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和突破性成果,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困境与不足,教学低效化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滞后的教学观念之中,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认识不清,他们只是注重对教材和教参课文进行机械化的讲解,不注重对于阅读技巧和方法的传授,更是忽视对学生拓展阅读的训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只是对这些课文进行死记硬背,完全失去了教学本来的意义,并不能达到对学生主动性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目的,教学成效低劣[1]。另外,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文章的品思,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迸发更有价值的思想情感,并以此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搭建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平台,在阅读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阅读教育的这一主旨观念,一味的追求教学速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导教学进度,掌控教学方式和内容跟进,将学生与教学内容对立起来,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之外,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创作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实践生活相悖

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感染力是来自于作者丰富的生活余力,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固定在教师的课堂上,根本无法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无法实现心灵上沟通和艺术上的创作思辨。

3.教学模式陈旧,缺少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期忽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充分的训练和很好的积淀,阅读能力较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2]。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阅读的空间更为广阔,阅读面也越来越大,然而,课程内容“千年不变”致使学生失去了对它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成效低下等问题。

二、推进语文阅读高效化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的主旨和内涵,并从课本的流水性讲解转变为拓展性阅读,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课程的时效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独立思考,鼓励自我创作,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情境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全面立体化教学模式。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形式,创造情境加深理解,并通过网络注重对学生的拓展阅读,在课前做系统的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调整教学进度。

2.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文学立体思维的培养

应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对教师做定期的现代教学培训,注重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培训,引进新的教学工具,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理解、自我提高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立体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学生的阅读和认知能力,保证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为学生日后的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实践教学,引入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将课堂不限于教室内,让学生深入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认知社会,促进学生与优秀作家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质,在优秀的意识形态的熏陶下不断成长并创作出有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3]。这就要求在考核中应实现对学生以及教师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不单单是从试卷上考核学生,而是采取民主测评,实践检测以及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通过演讲、实践、思辨交流等方面的考核来评价学生。对教师则是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根本上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

结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拓宽教学范畴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和阅读中,不断地进行心灵上的洗礼与冲撞,在思想上迸发出自己独有的精神价值,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13-22.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低年级;对话体课文;具体作用

所谓“对话”,指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一种交流形式,但这并不代表“对话”的全部含义,单从现下广为使用的“对话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范式,便可看出“对话”在当代教育以及未来教育中将会产生不可磨灭的价值。目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类型多种多样,除了寻常的一些诸如散文、诗歌、寓言故事、文言短文之类的内容以外,还加入了“对话体”这一类型的课文,在丰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类型的同时,无形中也彰显了学生学习对话体课文的价值作用。

一、一问一答的文本形式,更添文章生动力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对话体的简短文章篇目,此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文章旁白以外,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话内容,但这类文章的精髓也就在于这些大量的对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问一答的文本形式作支撑,整个文章才更加幽默生动,文章作者活泼、生动的笔风才得以展现。就拿《小河与青草》一文来说,大约150字的文章却足足有120字的对话内容,其中小草与小河无障碍的交流,深深地感受到两个事物对彼此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文章整体呈现出较强的生动感。

二、成功语言描写的运用,塑造出鲜活形象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这点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对话体文章中得到了真切的展现。就拿《北风和小鱼》一文来说,虽说文章中的两个主要形象不是人物,但也是将事物拟人化之后的人物,文中有这样的两句对话: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对话虽然很短,但是小鱼和北风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十分鲜活。

三、对话体文章效用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上两点内容可以看出,对话体文章中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活、文章自身也更加具有生动力,也正是这两点作用,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童心未泯、稚气未脱,他们更喜欢去学习和了解生动鲜活的东西,而不是去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而对话体课文正是将知识与趣味结合到了一起,符合了小学生的喜好和口味,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对话体形式的课文,奠定学生写作基础

小学低年级还未开设写作教学这门课程,但教师可以尝试从其他渠道找寻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和要领,从而巧妙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灌输给他们,从而奠定写作的基础。对话体课文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模仿对话体文章中的对话形式,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两个对话双方形象,并描绘出一系列一问一答的对话内容,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写作学习奠定好基础。

总而言之,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植入对话体课文是极为有益的,不仅最大限度地增添了课文的生动力、人物的鲜活力,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并且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后的语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紧抓对话体课文的特点,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为对话体课文的教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5

一、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以《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为例

为协助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研发了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织初中学生参赛,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一经播出,关注汉字“失写症”、“保卫汉字”迅速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由河北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节目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全民诵读传统经典诗词的热潮,自然而然地让受众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汉字英雄》是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内首档大型网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节目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将文化和娱乐相融合,集合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倾情参与,意在为青少年打造展示自己掌握汉字水平和个性的机会和舞台,旨在提高当下电视和网络节目的内容深度,挖掘自制节目的社会和媒体价值。《汉字英雄》手机同名App同步上线,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互动模式。

《成语英雄》是河南卫视于2013年11月推出的一档亲情搭档参与的成语互动节目。形式为演播室成语竞猜,以画画猜成语为核心,其中融入成语故事及选手间的情感故事。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它是汉语言鲜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汉语进行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河南卫视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汉语辞章之美的欣赏和对良好沟通能力的关注。

以《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为代表的基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给曾经过分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吹来了股股清新的空气,使得有着“娱乐至死”倾向的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也植入了传统文化的诱因,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熏陶,使观众的娱乐品味和价值观得到了提升。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基础文化类节目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仅以初中生为例来探讨这些节目对他们的影响。

二、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文化修养提升至关重要的阶段。初中阶段立足于小学又为高中奠基,不仅家长关注,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恰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策划总导演关正文所说:“……我们在一开始设置节目的时候,尽管是初二学生参赛,我们从头就没有把它纯粹地设计成是一个学生节目,或者少年儿童节目……这个节目是小孩参与,但是是做给全民看的。”立足于初中而辐射全民,从效果看,这些节目真正达到了节目策划者的预期,而且起到了他们想象不到的作用。节目策划者的初衷未必是要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其日益发酵的现实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给语文教育很多启示。

(一)唤起了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在内的众多人士对基础文化关注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人士虽然尽心竭力,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传统认知基本上没有多少改变,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现状并没有很好地改观。其中原因很多,但很多人对语文教育缺少热情和激情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比赛琳琅满目,但语文却处于失语状态。《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汉字英雄》等基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吸引了广大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引起了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因为汉字、诗词、成语等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成为提升语文教育的很好抓手,唤起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学生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投入精力去学习、去积累,这样语文学习才看得见摸得着,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具有娱乐效应的非娱乐节目唤起了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在内的众多人士对基础文化关注的热情,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二)文化学者的积极参与成为文化发酵的重要诱因

在这些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中,于丹、蒙曼、钱文忠等文化学者的积极参与为这些节目植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学者立足于传统文化,由点及面,由面到体,以他们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把很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上来,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发酵,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汉字、一首诗词、一个成语,而是饶有趣味的活生生的文化。节目立足于字、实词、成语这些文化诱因,生发开来,丰富着想象,积累着知识,陶冶着性情,涵养着品德,活跃着思维,达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程资源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后,语文教育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效不大。语文课程的开发思路单一、传播渠道不畅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基础文化类电视节目无意之中给处于困境中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突破。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都深知语文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吁和探究“大语文”的具体实施,但很多原因导致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封闭和单一。就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最基本的字、成语、诗词等来说,由于学习中单调的内容和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是浅尝辄止,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很好的实际效果。这些节目借助于强大的电视、网络平台和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对初中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就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来说,它们本身有着自己的传播目的,其目的未必是针对语文学习的,但对青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这些节目无疑是有趣有效的隐性课程资源。

(四)利用电视平台和网络游戏平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

这些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同时,大多配合网络游戏进行节目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络和网络游戏成为任何人不能忽视、不能绕过的现实。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名的网络游戏,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很多人趣味盎然;游戏门户网站17173与河南卫视《成语英雄》栏目倾力打造的移动端智力类游戏App应用,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所有成语,以看图、猜图及玩家合作、比赛的游戏方式,给不同年龄段的玩家带来非凡的游戏乐趣。这些伴随着节目的网络游戏,让很多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既过了游戏的瘾又学有所得。

(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篇6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问题学生”是与差生,或不遵守社会规范的学生划上等号的。其实,将“问题学生”单纯地等同于差生或不遵守社会规范的学生是不恰当的,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由此,也形成了“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型:

1.品德型问题生

这类问题生一般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或教育严重失误家庭。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群体,是家长、教师、同学眼中的“坏孩子”,对学校、教师带有敌意,具备一定的反社会人格,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密切接触,并容易融入其中,甚至进入犯罪分子的行列。

2.心理型问题生

这类问题生的逻辑不合常理,行为也较“出格”,令人捉摸不透。常伴有抑郁、自卑、狂躁、攻击性等特点。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等是造成这类型问题生的主要原因。

3.行为习惯类问题生

这类问题生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教师没有敌意和抵触情绪,对自己犯的错也能有所认识,只是不能管住自己,同样的错误反复犯,经过教育进行改正时,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形成屡教不改的问题。这类学生在问题生中占绝大多数,他们的问题往往是家长过度宠爱造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

二、“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原因

单亲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逐渐提高,单亲家庭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类家庭存在更多的经济问题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是累赘,在教育上常常出现互相推委的现象,造成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是孩子成为“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过失家庭:这类家庭的家庭成员本身就存在道德品质问题,孩子受到影响,难免成为“问题学生”。

留守儿童:这类情况目前呈上升趋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缺乏有利的监管和教育,在精神上和行为上都形成了较多的问题。

2.学校原因

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将教育重点放在所谓“好学生”的培养上,忽视了“问题学生”的教育,甚至还歧视“问题学生”,使这类学生心理上受到更大的创伤,造成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问题越来越严重。

3.社会原因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形成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进入校园,导致不健康的道德观念腐蚀了学生的思想。

三、“问题学生”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1.“问题学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的工作包括:班级的日常管理、班级活动的指导、协调学生与同学、教师以及学校的关系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与“问题学生”相关。每个班级中“问题学生”的比例都不高,但是对班级日常秩序和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因此,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学生开展的。想要实现对班级的轻松管理,只需要将“问题学生”解决好就可以了。

很多班主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好学生”的管理,经常会出现工作越来越难做的现象,这就是缺乏对“问题学生”的管理造成的不良后果。由于对“问题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消极态度,很容易造成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管理工作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班主任应将对“问题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重要的任务,对学生一视同仁,与问题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协调好问题学生与班级其他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问题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可以走上正轨的,班主任应找出问题所在,完成“问题学生”向“好学生”的转化。

2.“问题学生”教育能有效提高班主任的各项能力

前文对“问题学生”的类型和原因的分析说明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复杂性。要解决这类问题,对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同一种方法处理所有的问题,班主任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各项能力,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行为、学习以及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纠正,这无疑是对班主任能力的考验和锻炼。在日常工作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需求,能促进班主任的自我提升,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强大综合实力的合格、成熟的班主任。

3.“问题学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重要体现

实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班主任的教育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进行教育工作时注意方式方法,即工作的艺术性。在不少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谈话、表扬、批评等行为,都需要运用一些方法进行艺术性地处理,以达到让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这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对“问题学生”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进行梳理,其目的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策略上,应进行以下几点的具体工作:

1.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纠正对“问题学生”的轻视、排斥态度,要用爱护的心态对“问题学生”进行照顾和关心,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学习方面,针对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问题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问题学生”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并消除“问题学生”滋生的土壤。

2.提供特殊的教育方式

“问题学生”的出现涉及到深层的人格心理问题,用对待普通学生的方法教育“问题学生”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班主任应针对“问题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方式。对“问题学生”不放弃、不隔离,帮助他们融入集体,逐渐解决自身问题,并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学习目标

“问题学生”的改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把短期目标、阶段目标、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让“问题学生”逐步接受教育并进行改正。这样能激励“问题学生”通过每一点进步树立起改正的决心和毅力,最终实现问题的完全解决和转化。

篇7

在全世界很多大城市,日本动画片和漫画书的专卖店随处可见,很多动漫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和文字。据称世界上播映的动画节目中,有60%是日本制作的。日本动画片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近些年来,很多日本制作的动画片还获得了奥斯卡奖。日本动漫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本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日本,无论是在三省堂等大书店,还是在车站站台上的报刊亭,漫画书刊都占据着相当的面积与显著的位置。在家庭、学校抑或是电车上,津津有味滴阅读漫画这比比皆是。日本是经济大国,也是纸张消费大国,年人均纸张消费量居世界首位,每年出版大量的书刊,在其中就有1/4为漫画。

随着《樱桃小丸子》、《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魔卡少女樱》等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盛行,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动漫时代。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不同年龄动漫迷们,可以说已经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动漫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日本动漫体现出了日本的文化特征

日本动漫包含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日本动漫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体现了日本社会及国民的种种特性。

1.岛国根性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资源相对缺乏,民族单一,文化底蕴又比较薄弱的岛国,日本竭尽所能地取长补短,而且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极具优势。一种文化一旦得到认可,就很容易传播到全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纳。因此,日本自古以来就能很好地引进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在动漫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动漫取材的宽泛。如:冬木琉璃香的《星座宫神话》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鸟山明的《七龙珠》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原型,创作出了“赛亚人”悟空的全新故事。

2.草根性

所谓“草根性”是指日本动漫无论在题材还是主题的挖掘上,都紧紧根植于社会基层,把不同年龄层的社会大众作为受众对象,将大家喜闻乐道或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及大家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满足于美好的愿望、梦想收集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后又还原于生活。

在对象上,日本漫画的定位是全体大众。根据手中年龄层及性别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儿童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女性漫画、成人漫画等。在内容的定位上,主要是把基调定在了人性化和生活化上,题材更是包罗万象,如历史、文艺、教育、科幻、惊悚、爱情、悬疑、战争等,可以迎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读者的需要。如宫崎骏的作品,题材虽然不同,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等令人深思的讯息融合在作品中,借着作品传达给每个读者。如为宫崎骏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千与千寻》,借着“千寻”这个平凡的小女孩的不平凡的经历,希望唤回每个人心中的那一份纯真、爱与善。此类题材不仅取悦了低年龄层的观众,而且博得了无数成年人的喜爱。

3.集团意识

日本民族特别注重“集团意识”。这种集团意识来源于日本人的群体生活模式,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种在文化深处的难以动摇的民族观念。如动漫作品《圣斗士星矢》、《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等,都是靠个人的顽强意志和团队合作才能赢得胜利的。日本民族崇拜强者,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真理。纵观日本历史及其发展轨迹,日本民族都是以弱者的姿态崇拜强者,继而模仿强者,而最终目的是超越强者。如,不断接受挑战的《网球王子》,还有不断努力渴望得到认可的《火影忍者》。

4.和魂洋才

和魂洋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的一个思想,由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顾名思义,「和魂指大和民族的精神,而「洋才便是指西洋的科技。「和魂洋才的精神,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日本动漫中有很多形似西方人的人物形象,其造型介于东西方之间,反映出了日本近代之后追赶西方的心理特征。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动漫受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熏陶。如《彩云国物语》,其人物的命名都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气息。而《十二国记》中则出现了中国神话中的圣兽――麒麟。

二、日本动漫能够提高日语会话能力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是先学量的语法知识,如果只是机械地死搬硬套语法来进行会话,则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说出一堆中式日语。当然,扎实的语法基础,是提高日语会话水平的前提,关键是如何灵活运用的问题。因此,在日语交际会话学习中,会话场景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是使用严谨的语法表达,还是简略的形式表达,是使用敬体,还是简体,等等。

可爱、活泼的各色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一部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等都是通过人物的对白为观众所知。这些对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既有同学朋友之间的对白,又有长幼之间的对话、上下级之间的对话。喜悦时、哀伤时、愤怒时、绝望时、疑惑时,各种心情、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我们在看动漫作品,欣赏故事情节时,就可以从人物的对白中进一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对待上司、长辈、前辈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敬体表达;对待同事、同学和朋友的时候,一般使用简体表达;而对待后辈与下级时,则要使用更为简单的口语。在需要仔细考虑或品味一些问题的时候,会选择使用严谨的语言表达;而在平常很轻松的环境时,则使用更为简略的方式。同时,日本人对于称呼也极为重视,通过对同一个名字的不同称呼可以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日本动漫作品内容不一,良莠不齐,在通过动漫学习日语会话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内容健康向上,对人生富有启迪与教育意义的日本经典动漫作品。或者通过网络选择一些广受好评的动漫。

2.预先浏览一遍作品梗概,了解作品大致的故事情节、背景,对于作品中涉及的任务名字、地名、常见事物等,要先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加以熟悉。仔细倾听对话的内容,尽快适应对白的语速,观察人物的表情,结合平时积累的日语语法知识,迅速与对白中出现的句型、单词对号入座,力争瞬间完成语言转换。反复观看、反复聆听,直至完全听懂,尽量能对对白的内容进行复述。由此,经过日积月累,就能够将一大堆单词和句型连同动漫中的人物形象一起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做到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脱口而出”。

3.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对照故事情节,或者中文字幕,来了解什么情景下用敬体和简体,等等。观看动漫作品时,尽量模仿人物的对话,体会对话者的语气,提高听力,增强语感,掌握好语音语调,以学会使用地道的日语进行应答。

三、日本动漫能培养学习者浓厚的兴趣

对某事物能否保持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日本动漫中的“写实”可谓是日本动漫的灵魂。日本动漫作品既忠于现实,又包含着省略和抽象的适度描写,贴近生活,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饱满。日本人的情感表达比较暧昧,注重追求的是一种“以心传心”心灵相通的境界,而这种含蓄的、微妙的感情上的细腻刻画就是日本漫画打动人心的重要一环。如《好想告诉你》,主人公黑沼爽子真诚、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形象深入人心。这种心灵的盛宴、人生的感悟,抑或是看完后的会心一笑,无不体现出了日本动漫作品独特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成为了日语学习者的精神食粮,激发了对日语学习的热情,在日语学习中也就更能事半功倍。

日本动漫之于日语学习,之于日本文化的理解,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想学好日语、理解日本社会,不如看日本动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息化 阅读教学 发展趋势 对策 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73-02

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和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这也为我们在网上进行阅读提供了方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需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进行整合,一步步地实现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育方式等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特别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科技发展成果,也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信息化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新特征

在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网络阅读占据了大多数的阅读空间,网络阅读既有自己的先进特点,又可以弥补传统阅读模式的不足之处,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因为每位学生的个人经历和审美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对阅读资料的选择会有很大差别,网络上拥有大量的阅读资料,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化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个体分析向群体交往转型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可以足不出户就得到外面世界的情况,借助网络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特别是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们面对屏幕,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样就可以消除心理障碍,排除那些庸俗的利益关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更接近心灵,更接近学术,更接近自然。

2.从被动的吸收转化为主动的拓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将人类从古至今获得的经验和技能灌输给学生,但是网络阅读更倾向于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当下的问题来不断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这种探索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使以往的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变成自主式的学习模式。

3.大众文本开始深入人心

以往的语文阅读课堂,教材中的文章多以经典为主,老师的授课也是以经典或者传统文化为主,就算是推荐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多以经典为主。但是自从引入网络资源之后,网络上的内容多数都是大众化的,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对当前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也额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格调。

4.从强调积累向突出创新转型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累积和实践来增长知识,而现代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借助网络阅读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学会自己消化知识,举一反三,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

5.从慢慢品味到迅速选择的转型

传统的文本阅读需要的是品味,细嚼慢咽,慢慢体会。而网络阅读更像是吃快餐,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在网络阅读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只有有了准确的判断能力,学生才可以在自主学习中,迅速在网络上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加以阅读和了解。

二、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和谐之处

1.依旧过于强调教师主体地位,满堂灌现象严重

我们之所以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就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老师的主题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这种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很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确实利用了信息化的网络多媒体等设备,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让学生来参与到课堂中来,还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虽然从网上找到许多资料来配合讲解,但是学生还是不能主动地去接受这些知识。现在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件可供下载和使用,很多老师就从网上下载这些课件,也不进行修改和借鉴,直接就拿到课堂上去给学生看,按照课件的内容来讲,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那些课件适合别人的学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的学生,如果不加修改的乱用,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信息技术流于表面,内在内容缺乏逻辑性

学生学习一天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目前很多老师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确实思维活跃,掌握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先进设备,但是也因为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导致没有在网上搜到好的课件就无法进行教学了。还有一些老师在运用课件的时候,不能突出课堂主题,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长一场流水账,不能遵循学生的记忆规律来进行授课,导致学生不能抓住重点,摸不着头脑。比如我见过的一位老师,他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时候,先给出了很多的紫藤萝的照片,然后介绍了一些生物学上对于紫藤萝的解释,再引入宗璞这个人的个人信息,还介绍了她的几篇代表作,包括《红豆》、《野葫芦》等,这些内容就占据了十几篇的幻灯片,半节课的时间上都耗费在了这些知识上,内容是很新颖,但是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了。接下来在讲解文章写作手段的时候,学生已经不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进来了。这种行为让学生摆脱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又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教学的怪圈中。

3.信息技术较为直观化、图像化,相对削弱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语文阅读的魅力在于对文字和语句的感知,我们的课本上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的作品,需要仔细地体会和深入地了解,但是一些老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给学生输入一个又一个文学人物形象,使同学再阅读文章的时候,头脑中已经对这个形象挥之不去,很难再摆脱老师给他们的人物形象了。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头脑中只有统一的一个哈姆雷特形象,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削弱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4.忽略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综合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之后,很多老师忽略了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对课件过于依赖,忽略了学生的课堂需求,还是没有将学生真正地带进课堂知识中来,还有老师课上知识简单地照着课件念,不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也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这些都不是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的做法。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思考

1.在阅读教学中还原学生主体性

我们要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最后一课》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一些背景资料,包括作者都德的生平和代表作,还有这篇文章的背景,普法战争的大概情况等。学生之后自己动手去找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信息,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2.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内容生动性

当代多媒体技术在进入语文教学领域之后,将图像、声音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展现给学生,它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展现一些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比如,我们在上朱自清《春》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将课件配上关于春天的曲子,放一些美丽的春景图,在进行教学时,学生不但能在课本上读到春天,还能眼睛看到春天,耳朵听到春天,通过多个感官的刺激,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从而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所描绘的形象。

3.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师生交流性

我们已经知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知道学生想到了什么,在困惑什么,什么还没有理解。在信息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追求师生的交流。我们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设置问题来给师生之间一些交流的机会。这些问题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网络设备,比如图文结合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用过多的图画来干扰学生的主观思路。

4.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形式创造性

语文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我们需要通过对头脑中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所读内容,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这种心智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进行想象和刻画,可以对藤野先生进行模仿和演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藤野先生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独立的思考,不仅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更好地认识,还培养了学生勇于发现,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5.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学科开放性

网络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不只引入经典的文章作为讲解范本,还可以引入一些精美的时文,科普读物,新闻周刊等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多种类的文章,这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提高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对各种文体和资料都有新的认识。

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老师们需要谨慎进行,在课程设计上要仔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己的内化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给课堂教学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篇9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时无法衔接。电算化会计总学时是72学时, 对于一学期18个教学周的教学分配来说,几乎一周一次课,而我们的教材总共是九章,十二个实验。针对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全部展开教学,所以最终经常是教师以教材后面的实验为讲解重点,这样就忽视了相应的理论教学,从而造成学生即使考试最终合格,但也会有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状况。

(二)基层电大专业教师缺乏,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而在省市电大的基层电大或教学点,经常不具备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或教学多数都由一些非专业人员进行,或就是由计算机老师来负责。经常是培训教师以完成每个任务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只会按步骤完成考试,但不知每一个步骤的作用与原因,这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三)学生对电算化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一方面由于会计专科的同学即使从事会计工作也多数都在小企业中,而小企业很少使用会计软件,所以学生没有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会计专科的同学由于基础薄弱,有的连基本计算机操作都不熟悉,所以对于电算化的学习存在恐惧感。

(四)电算化会计的教学与考核要求较高。电大系统的会计电算化考核时要求学生首先安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这是随书的光盘中的文件,而这个文件在安装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此外还要下载《会计电算化》形成性考核系统V4.2和每次的任务,并进行安装,然后才能进行测试。针对这些学生在独立操作时会遇到困难,而这对于基层教学点中非专业教师来说同样有一定难度,从而造成任务拖延的现象。

(五)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与《会计电算化》形成性考核系统V4.2,这两个软件兼容性不够强,经常与其他教学软件或考核软件发生冲突,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混乱。

二、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协调教材与课时之间的关系,尽量多开设上机实践课。教材中虽是九章,但老师可以根据这九章在企业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性,来调整讲课重点,特别是要结合会计电算化必考的七个实践任务来进行。此外,由于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所以解决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不但能与社会上普遍使用的会计软件相容,而且要涉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也就是说教材的设置要有前瞻性。

(二)组织各级电大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在各省级电大中会计电算化的老师多数是由会计教师承担的,而这些老师学历较高,计算机的基础水平与电算化理论教学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弱,特别是对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状况不甚了解。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培训或专业进修,或者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从而让教师了解企业里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而对于省级电大的基层电大或教学点中的电算化教师往往是由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老师或计算机老师来承担,所以各省电大的电算化教师应常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基层电大的教学质量,而且要稳定基层电大教师的流动性,否则教学质量缺乏可持续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端正学习态度,保证其通才考试任务的同时真正掌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摒弃 “学习为考试”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鼓励广大学生广泛涉猎,努力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前沿教育,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时刻能与企业先进水平接轨,从而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四)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加大学生上机实践时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其对这些操作过程的惧怕心理,从而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基层电大教师要组织学员学习电大资源中的操作步骤,里面有详细的讲解。相信通过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有所提高。

篇10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高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同,但是总体上各高校都更为重视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某类财会软件。但是,就现状来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学生就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部分学生在大型企业就业,就需要掌握英文财会软件以及ERP信息系统等;而对于其他就业环境的学生来说,只需要熟练掌握金碟等专业财会软件,并且能够做好会计系统数据维护等即可[1]。因为,社会不同环境对会计人才要求不同,这样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手段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实际操作要求技能比较高,并且专业包括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管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专业,再加上随着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涌现出更多财会软件,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现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课堂上进行基础文化课的教授,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上机操作时,学生按照平时记载的笔记以及提供的例题操作,只要结果正确就可过关。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甚少,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教育目标,将学生培养成既能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又精通会计业务会计人才。然后,还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在教授学生基本会计知识时,也要求其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会计财务软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会计核算操作,并且可以对会计信息做进一步的加工与应用。另外,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还需要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为学生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多助力,同时也可以更方便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

(二)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确定必须要结合教学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教学内容来最终确定。

1.互动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其他普通专业相比,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逻辑关系以及严密性,要求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中气氛都比压抑,再加上采取的是教学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可以采取互动性教学手段,即让学生在下节内容开始之前,以自己或者小组之力来对教学内容做出大纲,并将其中的内容填充完满。然后在正式讲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个人或者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结合别人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实现所有人的共同促进。

2.案例教学

基于专业学习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选择一些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让其更深入的体会会计电算化需要掌握的东西以及自身的不足。对于案例的选择必须要慎重,可以由学生来准备或者选择案例,然后结合案例对其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并会议财会软件操作流程,让学生掌握软件使用的方法、规则以及流程。案例教学中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情况,为其分配企业内对应职位,如系统管理、会计、出纳等。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不同职位人员按照要求完成自身任务,如系统管理人员应完成增加操作员、权限设置等;会计人员完成期初余额录入、填制凭证、修改凭证以及删除凭证等[2]。要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记录下存在的难点,并且组员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来统一说明。通过模拟企业财务管理操作环境,使学生更清晰、深入的了解财务管理的模式以及操作方法,在使学生认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