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未来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未来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未来学习计划

篇1

一、教育的时空维度进一步拓展

从时间维度来看,在未来社会,教育与学习将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专利,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终身需求,是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终身学习将使未来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每个社会成员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化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随时随地接受适当的教育,更好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从空间维度来看,在未来社会,教育将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成员参与其中的全民化教育。未来社会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习活动将超越学校空间,通过在线教育、在家上学、社会化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新的形式,把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送到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每个角落,呈现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的教育图景。

二、重视核心素养与综合技能的提升

以互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技术为背景,未来社会将朝着智能化(人类-机器)、虚拟化(现实-虚拟)、超链接(人类-人类)等方向发展。未来社会发展必然会对公民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引起教育目标的变化。

未来社会的教育将把提升人的核心素养与综合技能作为基本目标,进而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一方面,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角色、责任意识和适应未来能力,提升个体适应社会、理解自身、把握变革及角色定位、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未来责任的综合素养,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人的综合技能将是未来社会的“通用货币”,包含认知与非认知在内的综合技能将在未来社会和个体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从传统教育的碎片化知识传授转向更为深层、复杂的综合技能培养,是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目标。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课程

未来社会的学习者将更倾向于使用新技术来处理信息、开展社交和学习活动。促进个性化学习是未来教育变革的核心价值。

课程多样化。教育课程将从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积累走向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跨学科和综合化的内容将成为未来教育课程的主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课程定制化。随着移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未来教育将会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将呈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征,以适合学生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潜能发展。同时,课程也将成为学生与别人交往及分享的“空间”。

课程模块化。未来的课程将像“搭积木”一样,由学生选择装配,从而产生许多新奇的功能,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信息、思维、沟通、生活环境、人与社会、个人能力发展等课程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未来社会的交互网络可以集中熟知科学逻辑、了解学科趋势、掌握学科生长点的专家,来组成课程开发团队,研发专题课程软件,供学生随时选择学习。

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人与电脑间的学习沟通方式,能够把个体的智能联系起来,形成人类共有大脑,彻底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将越来越多。人类学习将打破教室与学校的围墙,在线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基本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移动PC、可穿戴设备等将成为学习的工具。许多学习活动会在大自然、社区、工厂中进行,学习者将成为真正的“主人”。在未来社会,课堂学习、家庭学习和宿舍学习会融合在一起,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什么时候学完、什么时候毕业,都会有个性化的安排。

五、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变革

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融合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是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趋势。未来学校将是一个以课堂为中心、与社区充分融合的开放交流网络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体验中心,研讨会、网络化小班学习是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们可以在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交流想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将是未来课堂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时,未来课堂还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通过智能终端方便地查询和阅读资料,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具体问题答疑解惑,而不是面向全体满堂灌式地讲解。

六、为学习服务的教师角色

在未来社会,教师并不会消失,但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传授知识仅仅是未来教师工作的很小一部分,教师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未来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角色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处世方式、时间管理等做出指导。

七、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

未来教育评价的标准将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的评价将会从分数的评价过渡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过程评价,从考试评价转向成果展示。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用与之相应的标准来评判。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所有记录如出勤率、热门课程、最受欢迎教师等,都会成为学习评价的基本依据。在未来,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中的表现才更加重要。

总之,在未来社会中,人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中有一个不变的主题――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只有认真了解未来教育发展,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下的教育改革。

篇2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教学 畏难心理 训练梯度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是各类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人员最广的文体。作为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应用文在处理公私事务、传递信息、组织生产、交流交往、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且是社会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因素之一。但大多数高职生对应用文写作不感兴趣,怕写应用文,甚至存在畏难、厌烦心理。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应用写作教学取得实效,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员,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畏难心理。

经调研了解,在初高中应试作文的训练下,大多数学生提到写作头就疼,由于对应用文写作缺乏认识,很多学生把应用写作课程当做中学作文课程的延续,存在厌烦、畏难心理。加上校园生活的限制,认识不到应用写作的实际价值,普遍认为作为基础课,只要及格,拿到学分就行了,关键是学好专业课,不愿为得到想要的高分而多费力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员,从纠正学生认识偏差入手,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畏难心理。比如在应用写作第一堂课上,进行课堂调查,让学生自主发言,请学生谈谈除了为学分而学之外,这门课程与我们平时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说真心话,就势引导,纠正认识偏差。从学生生活实际、未来学习和工作需要出发,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课程,明确课程定位。让学生从内心确认,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激发学习动机。当然,抽象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比如,将学生写在教学楼门厅黑板上的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拍摄下来,制成课件,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错漏之处,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应用文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指出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能力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学时不多,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技能课,需要反复实践训练。如果学生不重视写作实训,学习效果就收效甚微,很难真正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让学生克服纯兴趣的学习观点,从理性上接受这门课程,用学习动机驱除畏难心态。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身边常见的应用文例文,利用课前几分钟上台朗读评析,让学生在搜集评析的过程中认识到应用文就是用于生活实际的文章,感受到应用文就在自己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可能使用应用文,引导学生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继续充当心理辅导员,及时化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比如在讲计划前,让学生谈谈周末安排、健身计划等,培养做计划的熟手,平时写在心里,说在口上,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它写到纸上,借此消除畏难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在具体文种教学时,要通过分析写作技能和相关素养对学生未来参与竞争的重要性,来帮助学生认识应用文的实用价值,激发起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文写作是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掌握了这种技能可以使自己终身受用,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调查报告文种时,笔者根据所教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设计训练任务,“某某站接客电[2012]102号,关于做好2013年‘春运’客流调查的电报后,车站领导十分重视,分管副站长亲自抓,成立了由车站营销科牵头的客流调查小组,深入车站吸引区内的重点厂矿企业、大专院校,各大型旅行社等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写调查报告吗?请你写写看”。以此导入调查报告文种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及未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为了消除厌烦心态,增强学习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文字、图形、声音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脑、眼、耳等多种器官接受刺激,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比如,讲求职文书时播放求职视频,引导学生掌握求职信、简历的编写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讲合同时,播放合同引起纠纷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合同条款明确性、完备性的高度重视。也可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吸引学生,培养兴趣,使教学有趣有味。比如在讲述什么是应用文时,补充“博士寻驴”的故事;讲“条据”时展示网上流行的《一个中文系学生请假条》;讲“计划”时讲述《聊斋》中商三观为报冤仇的复仇计划,《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宏伟规划,展示网络搞笑版《一封老婆写给老公的购房计划书》;讲“总结”时可让学生“大话西游”,总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成功的经验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畏难心理。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上,应用文写作一般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课时不多,但应用文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陌生的领域,从内容、形式、行文,都迥异于学生原有的写作习惯。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各章节学习中接连接触一些平常很少接触的应用文书,如行政公文、调查报告、规章制度、合同等文种,就势必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对它们各自的写作格式及语言表达难于掌握,有的学生甚至会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写作技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又要遵循由熟悉到陌生、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可先选取一些浅显易懂易写的日常生活文种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增强写作兴趣。在应用写作概述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最简单的文种入手来介绍这门课,在介绍应用文的实用性、真实性、时效性、程式性等特点时,均以启事、借条、请假条等学生最熟悉的文种为例,这样学生能听得懂、听得进,对这门课产生亲近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掌握的文种,让学生慢慢走进应用文写作这扇有些陌生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把日常生活文种作为第一个训练项目,从学生认为很容易或以为简单的应用文种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写作情境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共同评议的基础上归纳格式、内容要素和写作注意点。比如条据的写作,这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凭证的字据,它的写作格式及语言表述常常是约定俗成的,格式可以套用,只要重点训练一种,其他的写作要领就能熟练掌握。但大多数学生因对此接触甚少,仅凭想当然,所以就很容易写错。这样通过简单易写的文种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写出合格应用文的基础上,使其逐渐明白写作的基本道理,体验成功的愉悦,帮助其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其应用文写作能力。

目前高职应用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职场文书、商务文书、诉讼文书、科技文书、传播文书等多类应用文,但课时有限,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及岗位的需要,对重点内容仔细分析,从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调整、删减、补充教材的某些章节,重组教学内容。如财经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经济类文书的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侧重学习广告文案的写作等,使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目前和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样的内容安排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恐惧畏难心理。

三、选例贴近生活、专业实际,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文种都要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解析至关重要。应用文的文体写作都是有惯用格式的,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文种的概念,然后讲写作格式,学生就定会因为枯燥而不喜欢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及时地选择那些他们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就能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例如行政公文模块中的“通知”、““意见”、“公告”等文种的写作,属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公文文种,学生社会阅历少,对写作课本来就存有畏惧心理,且行政公文都采用惯用格式,有些离学生的生活也较远,要是直接讲述格式并用教材上的年代久远的老案例,学生必然失去兴趣。可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校下发的文件,从校园网页行政公文栏目中选取相关例文,比如,《关于做好2013届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意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铁设备询价采购公告》等例文,在讲授调查报告时,可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专业相关的例文,比如,《你是怎样看待校园文化的?——我院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大学校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某某工务段发生车辆伤害事故的调查处理》、《某某站2011年“五一”客流调查汇报》、《某某站停车事故的调查》等调查案例。在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的写作训练中,教材所选的案例是《2008年建筑管理工作计划》、《天津市2008年度植树造林工作总结》,因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达到以例导写的效果。可补充一些时代感强、体式规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专业实际的优秀范文,如《大学三年学习规划》、《电子商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2012年下学期学习计划》、《大学生个人总结》、《实结》、《学生会工作总结》等作为典型教学范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出“计划”、“总结”写作的目的、结构方式、写作思路,总结写作技巧和格式,这样便会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选择一些典型的“病文”供学生讨论,避免写作时“就范”,这样有助于学生下笔成文。这些病文可以选取之前所教班级的学生作品和当下所授课班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评析和修改,例如“运输管路学院男子篮球赛活动总结”、“学习部2011年工作总结”等,身边的可接触到的人和物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可。所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特点对例文有所取舍。教师设置的任务、选用的范文、病文题材都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校的活动实际,贴近本专业岗位的实际。这样的例文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需要、专业岗位需要,有助于消除厌烦、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应用文写作这门课重要,学了有用,愿意去学。

四、设置训练梯度,降低学习难度,消除畏难情绪。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一味拔高,这样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畏难情绪,弄巧成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用文种采取分步进行的做法,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如对难度较大文种的写作,可不作硬性要求。例如计划的写作,因其种类不同,写法也各不相同。对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是陌生的,不可能写出内容复杂的大型计划。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从个人学习计划、班级活动计划等小计划入手,且把内容定在学习、工作等学生熟悉的方面,训练起来容易成文。任何技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设置循序渐进,设置训练的梯度,由易到难,增强信心。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如果马上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往往就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此时写作难度较大,学生不但有畏难情绪,且一旦写不好还会伤害其自信。在求职信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从教材、范例中探究求职信的特点、要素和基本格式后,出示瑕疵例文,让学生修改,师生合作进一步归纳求职信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先从低难度的训练项目开始,提供病文让学生对照范文和教材理论,指出文章毛病,并试着进行修改。让学生去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问题并且改正,这不仅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与运用了理论,落实了教学重点,也使他们对写作建立了初步的信心。但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的目标是学生能自主写作,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进入实训环节,根据导入材料,对应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相关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列实现自身未来求职意向应有的求职条件和设想的竞争优势,写一封完整的求职信。学生模拟写作自荐信,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在ppt上展示批改标准,各学习小组组内交流、互评,写出评语与修改意见,各组代表阅读组内优秀习作,全班共评,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和评议给予一定的引导与肯定。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教学活动,消除畏难心理,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正确认识和探索解决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畏难心理是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的配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要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员,纠正学生认识偏差,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厌烦心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训练梯度,激发学习热情,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能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韩富军,高雅杰.应用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黄建岚.怎样上好高职应用写作第一课[M].文教资料,2012,(2).

[4]何芸.点燃兴趣以用促学——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几点思考[M].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篇3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学习动机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在未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曾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样,在《学会生存》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不会学习的人,就无法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1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x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学习教育的培养。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还不够有力,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学、被动接受式学习还占主导地位,这对培养人的自主学习极其不利。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特殊的发展时期,也是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1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的飞速传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这一时代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周期也越来越短。传统的一次性在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的需求,大家需要不断的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导致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说,21世纪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只是具备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1.2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出的需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因其资源的共享性、多媒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教育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庞大的学习资源库和信息库,网上大规模开放性课程(MOOC)的兴起,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得大量名校优质的课程资源,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便利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等因素,更加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途径和学习类型,传统的学习管理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管理。因此,必须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自主的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3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需求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作为21世纪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追求,核心素养早在2003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一Functioning Society)的报告中己被正式提出,2006年欧盟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关于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的建议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建议案主要涉及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核心素养体系。由此可见,学习能力被视为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目前,我国也正在开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改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己开展了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分强调被动学习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为此,急需加强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素质培养打下基础。

1.4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生学习性质和发展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6到18岁之间,处于由小学、初中阶段向大学过渡的时期,在身心发展上也正在由青春期向成人过渡,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今后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可塑性比较大的一个学习的重要阶段。进入高中学后,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也在逐步增加,自主意识、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也需要大力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素养,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进入大学阶段做准备。

2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1自主学习的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界定。著名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还有的学者认为,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简称AL或者LA),一般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负责,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自我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被动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学习的要素来看,学习的内容是自主决定的,学习的方式是自主选择的,学习进度是自主安排的,学习的过程是自主控制的,学习的结果是自主评定与自主改进的。总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由学习者积极主动发起和参与的,并且独立完成的一种获取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学生的主体性

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中学生做为教学的客体,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不同,自主学习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决定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和积极性,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2学习的独立性

传统的学习过程由教师来主导,学生必须依靠教师的传授和帮助才能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地琢磨、研究和探索,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判断、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创新、乐于获取新知识、与同伴积极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是一N主动地建构性学习能力。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和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主要的学习是由于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独立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学习报告与学习评价。

2.1.3学习的自律性

自主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因此,个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自律性是个体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它规范、约束着学习者的行为,促使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2.2自主学习能力及其构成

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由如下几种能力构成:

2.2.1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上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不迷信权威,不盲目服从,而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以审视、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是指学生能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自主提出假设、自主进行验证,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2.2.2独立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网上交互平台的建设使学习者能够得到来自于学校教师之外的更多人的指导和帮助。独立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并学会在庞大的信息中甄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型学习;还能够利用交互系统、电子留言板等手段与同学、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交流,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2.2.3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目的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并做出整体安排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认知策略并用于自己的学习。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监控、检查、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元认知的能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离开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2.2.4沟通与交流能力

尽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独自一个人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益,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发展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是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3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建议

3.1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强烈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和强有力职称。这就要求一方面,学生要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对个人一生的能力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自主学习的外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3.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3.2.1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填密的学习计划是学习策略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目标指引这学习的方向,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预期成果相应的期盼时,才可能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一个不知道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是很难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明确而富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习者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感,从而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学习任务。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研究证明,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等待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讲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技巧和方法,他们往往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寻找相关的学习材料,提前探究学习任务,自我寻找学习方法,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3.2.2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学生必须能够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针对学习问题,开展自主独立的探索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去验证或修正假设,最终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2.3学会反思总结,客观评价自我

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反思总结学习活动的得与失,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能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学习。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学生也能够不断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3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3.1培养自主质疑、释疑的习惯

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源于疑问,有疑问说明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从质疑到释疑的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梁启超所说,“夫学问之道,必有疑然后有新问题发生,有新问题发生,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新发明,百W皆然。”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存疑,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质疑的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3.3.2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的,学生通过课前自主的预习,可以预先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带着疑难问题进课堂,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生的创造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学生在课后根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自主安排复习的内容、时间和进程,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3.3.3使用工具书,有效利用网络的习惯

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与初中相比,在学习的广度、深度、复杂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加强。因此,养成独立使用工具书、有效利用网络收集查找资料的习惯很重要,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主地获取学习资源,独立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习惯。为此,必须培养高中生对各种信息资源、工具书、词典等的信息检索和文献收集整理能力、养成他们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志华.生活・社会・化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肖池,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政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课题论坛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4] 刘坚,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10(17).

[5] 袁鸿雁.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篇4

作者简介:张丽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广州/51042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CIA110155)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服务学习是增强职前教师实践和体验的一种方式。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契合了新加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社区参与的需要及职前教师准备计划的要求,其在实践中呈现出国家支持有力、学校响应积极;专业强调、服务兼顾;规划细致、任务明确的特色,这些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服务学习;职前教师教育; 职前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生问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学这个有什么用”?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依据现有的经验无法体会到所学知识和理论有什么价值,这往往带来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否定情绪以及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另外,教师职业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影响学生。所以相比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职前教师的关心、服务和志愿意识的价值观同样重要,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完全实现的。面对职前教师培养中课堂教学带来的困惑及教师职业本身特性的需要,加强职前教师的实践和体验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生获得实践和体验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育实习和教学见习,除此还有来自于志愿组织的“义教”活动。教育实习和教学见习关注于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义教”活动则关注于对社会的服务,它们各执一端。而服务学习建立起了学业目标和服务的桥梁,实现了学业和服务的连接。它走出了依赖教室培养职前教师的方式,让学生服务于社会,并在服务中认识、理解教师职业,得到学业和服务的共同发展。服务学习是加强职前教师实践和体验的一种有益尝试,其正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校中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的缘由、案例和特色来看新加坡对于服务学习的深入实践,以期对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学习的含义及作用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一词是在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率先把传统的社会服务转向服务学习,把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原先设定的学习目标。

服务学习走近职前教师教育并非偶然,其“实践和体验”的内核精神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杜威在进步主义运动中提出的“学习者中心教学(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1]。杜威倡导经验学习,指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学生不仅在体验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在课程中不能提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同时,泰勒(Ralph Tyler)在阐述“泰勒原理”时也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其后科尔伯(Kolb)在杜威的基础上建立了在服务学习课程开发中广泛使用的经验学习模式,指出一个学习循环包括了4个部分,分别是:具体经验、反思经验、综合和抽象概念及在新情境下检验概念。[2]

服务学习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雅各比(Jacoby)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一种经验教育――除了参与社区活动、满足社区需求外,还需精心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3]丹尼尔斯(Daniels)等人把服务学习当作教学参与的一部分,他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够将有意义的社区服务与教学和反思整合起来以丰富学习经验、增强公民责任感并加强社区联系,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4]

服务学习可以和多种学科结合,如科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目前,许多教育机构使用服务学习来促进职前教师发展,加强社区建设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弗里德曼(Freedman)强调了职前教师参与服务学习对于多方参与者的积极作用。[5]维克斯(Vickers) 指出经历过服务学习的职前教师对于未来学生的多样背景及多元发展需求有了更多认识,对于学生的社会情感有了更深理解,并获得了对于职业的现实看法。[6]服务学习对职前教师的学业作用也很明显。以语言职前教师服务学习为例,在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是在学习者发展与社区的关系中自然发生的,在社区中,为了更加深入有效的交流,职前教师会本能地提出有关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服务学习提供给职前教师将语言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语言技能的机会。正是由于服务学习对于职前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行选择。

・理论探讨・ 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的缘由服务学习在1999年由新加坡国家青年委员会(National Youth Council ,NYC)引入,其后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及各种教育机构的发展。为了推进服务学习在新加坡的实践,教育部为青年和青年工人出版了有关服务学习的手册,并为青年开展服务学习项目提供资助和奖励。国家青年委员会专门设置了服务学习的国家最高奖――服务学习青年奖(Youth Service-Learning Award,YSLA),授予卓越、创新的服务学习青年。那么,新加坡为什么要引入服务学习?为什么要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呢?

(一)服务学习与新加坡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契合

服务学习强调对于学习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培养的积极作用,这与新加坡政府提倡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全面教育相吻合。2009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了21世纪能力框架(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etencies Framework)(见图1)。该框架呈现了以发展价值观和品性为核心的全面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中心是核心价值观(尊重、责任感、坚韧、诚实、关心、和谐),中环是社会和情感能力,外环是全球公民素养和技能。中环和外环的能力与技能都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框架的指引下,新加坡政府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培养起积极的品性,成为自信的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及关心的公民。

图121世纪能力框架

(来源:新加坡教育部,2010。)

(二)服务学习与新加坡重视社区参与契合

新加坡的学校通过公民课、德育课及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除此,更多是通过与社区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服务与体验学习来完成。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进学校参与社区服务计划(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该计划在1997年全面推向了新加坡的所有层次的学校,要求学校通过承担小型的项目来参与社区以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及公民责任感。可见,服务学习成为新加坡增强公民参与社区生活,建立对新加坡社会归属感的载体和重要途径。通过服务学习,学校与社区建立联系并反哺于社会。

(三)服务学习与新加坡以价值观为驱动的职前教师准备计划契合

在向学校推进CIP的过程中,各级学校非常需要有能力和富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这对教师及职前教师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21世纪的教育从业者,在寻求教师准备计划与学校的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①采用价值观驱动(value-driven)的教师准备计划,围绕三种价值范式(value paradigms)进行:学习者中心、教师身份认同、服务于专业及社区,这些价值观形成了VSK②模式的基础,为21世纪教师专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其含义如表1所示。

为了培养21世纪的学习者,需要培养出21世纪的教师,服务学习凸显了VSK模式及21世纪能力框架中强调的特性,为职前教师了解自己和社区创造了机会。通过服务学习,培养了职前教师关心、尊重、合作、职业精神等品性,发展了反思、教学、合作、协助等技能,并习得了包括自我、学生、社区、学科内容及多元文化知识。

由此可见,新加坡从职前教师的服务学习入手,培养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从业者,再到培养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21世纪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职前教师进行的服务学习建立起了职前教师与未来学生的桥梁,形成了从发展职前教师到影响未来学生素质的一种必然逻辑。

三、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职前教师准备计划(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me)的一部分,从2005年7月开始要求所有职前教师进行服务学习。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明确规定通过服务学习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参与社区并满足当地的需要;发展在正式的课程中无法充分达到的价值观和技能;为成为真正教师后担当社区参与计划的领导角色做准备。国立教育学院的服务学习计划中以“团体服务学习”(Group Endeavors in Service Learning,GESL)著称,它已成为职前教师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第一年的必不可少的经历。每年大约2200名职前教师和130名指导教师参加到服务学习项目中,项目分别在1月和7月开始,持续9个月,期间需要他们与选择的伙伴组织进行服务学习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服务学习中既有大规模的学生参与,又有众多教师的密切指导。职前教师需要同指派的指导教师就小组工作中的问题、服务项目的规划、实施等于每个星期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小组需要至少20小时直接参与到伙伴组织中,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开展有益的项目。指导教师根据服务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再加上小组的协作性及同社区的交流来对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在由国立教育学院组织的“服务学习日(ServiceLearning Day)”上庆祝服务学习项目的完成、展示小组的过程表现及成果,并配以展览展示。在开展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生志愿服务学习社团――服务学习俱乐部(NIE’s Service Learning Club ,SLC),为服务学习的开展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新加坡职前教师在服务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多样,涉及到的主题有社区建筑和发展、环境保护、动物福利、品格塑造、识字教育、社会福利及音乐和艺术。受益者包括儿童、青年、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环境和动物。

以下我们从具体的服务学习案例中来看服务学习在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实践。

近年来大量外国工人涌入新加坡,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针对此问题,GESL设计了一个服务学习项目来帮助社区中的外国工人发展在新社区中的交流技能。服务学习小组希望以此建立起服务项目和英语教学的联系。[7]他们经过精细设计、实施,成功完成了服务学习项目。该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环节和描述如表2,实践效果如表3所示。表2服务学习的设计

设计环节 具体描述服务学习目标 通过超过3个星期的6节系列课程

提高外国工人的英语语言技能来改善他们的就业能力及独立性;

使外国工人具备表达一般健康和工作事宜的词汇和短语;

使GESL的小组成员能运用英语课程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和组织服务学习;

使GESL的小组成员更加关心新加坡外国工人的生活。服务学习内容 在事先咨询伙伴组织后确定英语日常会话、健康、疾病、工地安全和购物等主题,并针对工人在听、说、读及交际技能上的不同水平进行区分。服务学习实施 每节课中,都有一位中文翻译和一位泰米尔语翻译在旁边,当小组遇到了新词汇和不熟悉的语法结构时可以求助于他们帮助翻译。为了应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小组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来表达“接受”、“鼓励”、“支持”和“尊重”。设计的课程中包括了图片手势、角色扮演和语言提示,以便不同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更有效交流,表达情感。服务学习反思 在6节系列课程中,小组成员主动反思课程需要怎样讲授及怎样修改能更好地加强理解和提高有效性。

注:根据NIE进行的服务学习成果汇报整理而成。

表3服务学习的效果

职前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同外国工人的互动使得职前教师改变了他们对外国建筑工人的看法,小组成员意识到许多外国工人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英语语言的理解造成的。

对于新加坡社会中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居民和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在服务学习中他们挖掘了自己的能力并加强了相关的教学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教学生涯做了更好的准备。

课程的规划和实施为小组提供了设计具体教学的机会,他们将《英语语言课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课中学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区中(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或中学课堂的实践)。在服务学习中主动使用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常用的技能,如教学中分步游戏、角色扮演和引发兴趣的道具等。服务对象 外国工人很好地掌握了服务课程并在他们的工作中能用英语自信交流。

注:同表2。

四、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特色从以上新加坡引进并实践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一些特色。

(一)政府支持有力,学校响应积极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学业带来了“学以致用”的收获,而且带了公民素质提高等丰厚的社会效益。正是基于对服务学习的充分认识,新加坡政府给予了服务学习有力的政策支持,无论是“21世纪能力框架”、“社区参与计划”及青年服务学习国家奖,这些来自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声音给予了服务学习极大的支持。另外,作为新加坡唯一的教师培训基地――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对服务学习的倡导,将服务学习纳入到职前教师教育计划中,作为职前教师的必修课,为他们未来作为教师实施社区参与计划做好准备,形成了以职前教师的价值观培养促进新加坡21世纪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二)专业强调,服务兼顾

新加坡的职前教师教育得到了教育实证研究的支持,形成了以服务内容与教学准备相整合的优势。新加坡的服务学习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强调职前教师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来设计服务学习。如在对外来工的英语培训的服务学习中,明确将《英语语言课程研究》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新的社区教学环境中,这种突出职前教师专业特点的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学以致用”搭建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呼应。在这个过程中职前教师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情境化促进了他们对于教师职业及教育理论的理解。

(三)规划细致,任务明确

新加坡的服务学习对其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环节都有明确设计和精心准备,并且要求在服务学习中进行积极地反思。另外由于服务学习涉及到的参与者较单纯课堂教学复杂,因而新加坡的服务学习中明确规定了教师每个星期指导的学时、学生参与服务的学时,及指导教师评价的依据和方式。这些细致的规划和明确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服务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启示

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师和公民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教育平台,也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新路径,这为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学习是我国增强职前教师实践与体验的一种补充

2011年10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8],这从宏观层面上确立了“实践与体验”对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教育实践现实仍不令人满意。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除此之外,每年也有诸如“三下乡”(“义教”)的志愿服务,但是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前教师对实践与体验的需求。虽然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到了实际的教学中,但由于现实中的教育实习往往处在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又要写论文的紧张时期。尽管学生也会在教育实习中习得很多教学实践知识,但是很快就被毕业前的种种事由冲淡了,或者说学生还没有机会去进一步将自己获得的新知识去实践和检验并体验就匆匆结束了职前教育。而志愿“义教”活动往往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十几天),参与的学生虽普遍认为可以了解穷困地区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但是因缺乏规范的程序、专业指导及深入反思,这些志愿活动的实施效果也比较有限。所以为了加强“教育实践与体验”,除了改革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志愿活动的管理外,服务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尝试。

(二)实施服务学习还需注意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及文化

篇5

【关键词】成就归因;高职学生;潜在因素

成就归因是指人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例如,对于高职大学生的成就归因,大部分学生都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少部分学生会归因于其它的各种特殊原因,如个人家庭的影响,自己智力的原因等等。其实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升学选择上可能存在着心理压力,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就要看到成就归因,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要对自己给与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高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学习。同时在成功面前,要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事实上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复杂的,分析成功的原因时,常常会提到四句话“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努力,领导班子的团结,我在其中不断地思考”。尽管这句话大家常常说,实际上其中的道理并不是都完全明白,就是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当然,影响失败的因素也很多,但在自己努力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与外部原因。

1 自我评价的作用

自我评价,就是指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能力,实际上自己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要求,但是,只有自己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个人的奋斗目标,因此高职学生要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的环节,来获得个人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行为,这是人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努力,也是社会价值来评价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从他们进入高职学校后,就需要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实际上这也是高职学校培养的目标之一,高职学生要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等环节,来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优势,在人生与社会的需求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位置,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学校培养的目标,但这个目标要求,需要和个人努力,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价值学习和对自己正确的评价,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

2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评价工作的提高,因为自我评价工作直接影响着育人功能,也兼顾着学校对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这种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有效性,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状况还值得探讨,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高职院校学生与自我设计与规划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前就对自己的学习放弃了,对进入高职学习,大部分都是听命与家长的要求,因此在入学时,学生对专业选择大都是茫然地,几乎是听命于家长的安排,或者是遵照老师的建议,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也有自己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只是自己的一时兴趣,因为这时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本身并不了解,他们还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知识。也缺乏合理的自我设计与规划的长远目标。因此,导致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给自己设计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就谈不上布置学习任务和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按照要求,老师讲到哪,书就看到哪,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设计和规划,只是以同学们的想法,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对待自己的生活管理方面,高职学生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课余活动进行安排,时有打游戏、上网、看电视等活动无节制现象的发生,对个人的花销也一般不做计划。

2.2 高职院校学生与自我规范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尝试过对他的压力,也经受过不能继续学习的折磨,进入高职后,虽有部分学生在学期前也确定了学习目标,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计划的执行会受到干扰,因此,能够坚持下去,并能够定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能够给与自己评价的学生就更少了。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学习计划只能做到部分执行,大部分学生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规范自己执行下去。另外,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习中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正是过去学习成绩不好的症结,但却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对于新的学习内容不了解;课后又不认真复习,只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成绩并不会理想又使他们没有学习的信心。

2.3 高职院校学生与自我协调能力

高职学生大部分是迫于无奈才选择的,他们自身的学习动力不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期望,在他们内心深处任然存在颓废心态,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缺乏应有的自信。表现在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很多学生不会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等进行定期的反思与调整;他们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一般也不会涉及课本外的知识与技能;他们的学习方法简单,尤其是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掌握,通常靠个人的方法习得;但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比较,一般对于技能的掌握比较擅长,又比较能够吃苦。

3 成就归因对自我评价的潜在因素分析

在高职学校成就归因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作用是潜在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意识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样才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成就归因,激发自己的能动性。

成就归因是自己对自己的总结,对自己正确的总结可以激发自己的动力,成就归因与自我评价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做好了成就归因需要学生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只要有了这个能力就能够对自己在学习西过程中有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就能够信心十足的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用之才。高职的教育过程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如果运用到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就应该是“管的目的是为了不管”。辅导员应该更新观念,要明确学生在高校学生评价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评价工作正确的总结出成就归因,就会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加强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主动性的提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要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因而对高职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加强自我评价的能力,以期扬长避短。增强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够有效时告知学生激起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使他们激发努力向上的动力。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开展对学生评价工作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工作的力度。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要摆脱传统的评价模式,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教育,提高学生成就归因能力,在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学生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工作取得更大成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30-04

引言

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学会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和互联网络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支柱,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网络环境。作为大学生有充分的空闲时间、上网的条件以及能力来进行自主学习。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相关概念

(一)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构成的一种可以实现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的虚拟的现实世界。[2]从自主学习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理解网络环境为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中使用的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并与其他学习者相互协作学习所支持的场所。网络环境不是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所组成的网络空间,而且还包括网络学习的人际关系组合、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3]然而对理解网络环境更偏向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二)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的观点,不同的学者就有不一样的观点。我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与传统接受性学习对应的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它具有下面几个特征:学习者自己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学习者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机的支持,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的调节。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的目的和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策略、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5]

(三)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6]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利用网络掌握大量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进度,与此同时教师能够通过网络或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对学生的同步或异步的指导。[7]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要成为理想的自主学习者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了解自我需要并积极地参与到网络互动学习中来;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的信息;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适时调整;能够管理个人学习活动,同时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并改进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8]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逐步树立“自主学习观”。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现状,本研究现从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的认识、自主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行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和自主学习的结果方面分析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从而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陕西师范大学各专业249名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随机发放249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97.6%。其中,文科生136人,理科生87人,体育11人,艺术9人;其中,大一学生10人约占4%,大二61人约占25%,大三学生153人约占63%,大四学生19人约占8%;其中,177名女生,占73%,66名男生,占27%。

(三)结果统计分析

1.自主学习的条件

调查数据显示,有68%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其平均每天上网和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图1、图2。

<E:\2015电\2015.01\015.jpg>

图1 每天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的时间

<E:\2015电\2015.01\016.jpg>

图2 每天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

通过图1、图2数据可以发现,在我校超过90%的学生每天都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等设备进行上网,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会花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上网。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但大多数学生课外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到一个小时,接近一半的学生只会花费至多一个小时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只有不到20%的学生会花上一个小时以上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这说明,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拥有时间和上网条件进行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然而,其中的大部分学生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在自主学习上。

2.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问题是否有必要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优势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认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 66%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优势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2%的学生认为是灵活方便,34%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针对性强, 17%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自主性强,11%学生认为可以节省费用。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有一定的认识,认为网络环境的优势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认同网络能给他们的自主学习带来便利,且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E:\2015电\2015.01\017.jpg>

图3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多选)

3.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进行统计,主要从动机本身的强度以及学习目的来考虑。统计问卷数据显示,只有7%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动机强,而有61%的学生动机一般,有32%的学生学习动机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学生是为了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有43%的学生是为了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有5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学习,11%的学生是为了等级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这说明网络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不强,只有很少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大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

4.自主学习的结果

本研究通过问卷中学习效率和是否对自己学习有帮助两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结果的评价。结果统计显示:对于学习效率,有11%学生认为自己自主学习效率很低, 47%的学生认为低,37%的学生认为不太低,只有5%的学生认为高。自主学习对学习的帮助作用,有5%的学生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有30%的学生认为不太有帮助,有53%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只有1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效率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其目前的自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5.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对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和提高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效率的方法两个问题来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约有67%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学习时的困难是自主学习外的游戏、视频等诱惑力太大,容易分心;有45%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源多而杂,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有23%的学生认为阻碍其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问题是搜索出有用的网络学习资料需要很长时间;有17%的学生不知如何评估在线学习效果;有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学习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其遇到的问题;7%的学生认为不能与教师面对面互动以便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主要的问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如果改善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监督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网络自主学习效率,有27%的学生认为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学习动机是其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有13%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网络学习资源,而有9%的学生认为应加强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以上的调查说明,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自主学习资源质量不如人意、评价与反馈不及时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没有或很少有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主要是由于考试压力及教师等外部动机;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表现在利用网络学习时由于资源很多,不能准确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料;学生不能确定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受网上其他的诱惑大不能专心地进行学习;学习者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学习资源质量不高

在网络上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这些学习没有很好的管理,使得学生使用这些资料时搜索遇到问题,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其次,是资料更新速度慢,对于那些过时的资料或者对学习者来说利用率低的资料可以删除;学习资源的类型单一,很多都是文本形式的,比较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所以,提高网络学习资源的质量也是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三)网络平台的评价及反馈系统不完善

利用网络进行英语的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平台没有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所以学习者很难检测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没有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无法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改进自己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而且在网络上没有很好的监测机制,由于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学习以外的干扰,学习者很容易受到这些干扰的影响,所以,需要好的监测机制来监督和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

四、结束语

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关于学习条件、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网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各专业的学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水平,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但是,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是现在不能解决的,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来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翠华,李京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6.

[2] 李芒.学与教的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林岚.远程开放教育中成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

语电化教学,2012,(5):23-25.

[4]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庞维国.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J].心理科学,2003,(5):42-44.

[6] 毛国红.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工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4-106.

[7] 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9,(5):18-

篇7

从一个人杂乱无章的购买清单中,经过对比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不符合常规的数据,并就此得出一些真实的结论,这就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那么,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它将为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确定自身定位?

今天,大数据研究领域内的专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魏忠博士,将为我们展现一幅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图景,解读如何让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寻找大机遇。

从平常的教育中看大数据

记者: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引发了全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部分地区、学校也已开始试点应用。那么,大数据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魏忠:大数据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记录、提供了海量的过程性、个性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背景是什么,是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是非常真实的,是没有经过衰减的信号。为什么过去也提数据,但近几年大数据突然“热”起来了?这就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大数据的记录、生成提供了基础。这种进步非常不简单,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才可能达到。

具体到教育领域,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结构性、非结构性数据。例如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学习的速度、在哪方面有特长、曾经获得过哪些奖励、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等,在电子档案中将一目了然,包括学生的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交活动中也会留下大量的信息,成长轨迹非常清晰。这些东西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你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能准确知道的。高校招生就可以通过这些过程化的数据,来判断、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学生的过程数据还可以显示这个学生是更适合做医生还是工程师,更应该从哪个方向努力、从事什么工作,这对学生更为重要。

记者: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多的数据,比如平均分、升学率等等,您认为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如何区分?

魏忠:你说的这些准确地说不是数据,而是数字。数字与数据最简单的区别在于,数字只是表面现象,仅仅是一个结果,几乎没有意义,很容易造成事情简单化;而数据蕴涵着更深层的信息,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更能够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比如说一个学生考试得了80分,好还是不好?放在一线城市的示范小学他是差生,放在农村小学里他就是优生。80分,只有和它的环境背景信息一起被考量的时候,才有意义。环境背景信息通常叫元数据。把80分背后的元数据考虑进去,例如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再把这些元数据和80分放在一起,和学生过去的70分,未来的90分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说这80分是数据。80本身是个数字,80背后是数据,而且是庞大的数据。

传统数据诠释的是宏观的教育状况、整体的学生水平,且其采集方法、内容归类、分析构成等已被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标准,数据更多是在阶段性的评估中获得。而大数据更关注微观、个体层面,要求时时处处采集信息,全面客观记录信息,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等,帮助信息收集方获取精准材料。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最近还有一个非常热的问题,就是有人提出了小数据的概念,讨论大数据和小数据到底哪一个更有效。我曾去过一些省份,发现一些老师热衷于统计班里学生的答题情况,哪道题答对了,哪道题答错了。而上海有一个课题,拿个摄像头对着讲课老师,通过观察,分析他的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他们认为这些是大数据。其实这都是小数据,只观察了某一部分。大数据一般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来源完整真实、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但价值高的特征,是完整全面的。大数据和小数据哪个更管用?如果你能证明你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准确的,那小数据是有用的。

大数据时代,教育向实证科学贴近

记者:您曾谈到有些结论看似是真理但其实是谬误,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许多情况下的所谓真理它其实只是一个表面化的东西,而大数据让它更加深入和准确了?

魏忠:对于某一结论,它背后的背景更有意义,失去这个背景,变化很快的环境就会造成无效的结论。从教育的角度上说,如果仅靠抽样获取的数据来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好,那种授课方法不好,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天觉得很多有用的数据,是怀着某种目标得来的,这个目标对还是不对,从不同的角度上看是不一样的。

大数据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使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件事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等获得实证数据,以完整真实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学生,分析教师,这样得出的课程教学模式、师生评估方法等就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得出的结论才能更科学、更精确。

在我看来,未来,当数据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教育将从人文社会学科变成实证科学,大数据应用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光明,但道路也会越来越曲折。

信息技术时代,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而获得新生

记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无处不在。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过载?信息化将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

魏忠:可以理解为信息过载。我们现在有个误解是认为有电脑之后才有信息化,并且信息化能使教育成功。事实上,电脑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竹简、书本等也都能传递信息,只不过信号强度不同。我相信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把所有的东西堆在一起,信息过载,反而容易致使某些学校不知如何准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同样,也容易致使某些老师在面对庞杂的教育资源时,不知怎样筛选可供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发展的内容。

信息技术从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导致学生在心理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这就从核心和内部促进着教学过程的转变。学生变了,不如以前“好带”。这也许并不是坏事,在这当中,不知潜藏了多少机遇和可能性等待着有心之人去发现。

记者:那您认为未来教育的图景是什么样的?

魏忠:我的判断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而成熟以后会各得其所。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存的新模式。事实上,学校里更多的实验室与更少的课堂,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与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解放了的知识本身被学校扔掉,学校不再是知识的独家商,人的本身才是教育的重点。我在讲授《网络工程课》时,大学三年级的60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对这门课程的点击量达到70000次,所花时间占他们该学期开设所有10门课程学习时间的60%,这一门课程的资源总和达到75G。是什么原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庞大的数据量呢?是通过任务教学、可视化诱导、日志排名、学习效果反馈、社交网络等MOODLE 和SAKAI 常用的或者定制的插件。大数据研究可以帮助老师重新审视学生需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寻找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信息技术解放了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使他们抛弃了大量重复的劳动而将精力集中在了教师的核心功能。

在学校,传统的每个班级40个学生以及每个老师讲45分钟,无异于让程度不同的学生排着队接受教师的“专家门诊”,与此同时,大量的学校实验室和美丽校园,却在排着队浪费,它们等学生下课去体验。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更好的排队系统和行为分析系统,会将老师一对多的讲授,变成互动的沟通,这些都是技术的解放力量。

信息化革新教育模式,教育数据更易获得和整合。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主要是课堂学习。线上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成为交流学习成果,答疑解惑的场所。比尔・盖茨声称:“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如此一来,学习行为的数据将自动留存,更易于后期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评估,教师不再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学生的共同点、在学习中的偏好、遇到的难题等,只要通过分析整合学习的行为记录,就能轻而易举得到学习过程中的规律,这对教师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有指导意义。线上学习还能做到个性化教学,根据个人的学习数据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辅导。利用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和演变分析等功能,在学生管理数据库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可得知各种行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相应的对策。

技术重新定义教育,教师要贴上“个性化”标签

记者:慕课和翻转课堂进入中国后,有专家断言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会失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魏忠:我并不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取代老师,而是技术重新定义了教育。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下的教育可以不要老师吗?恰恰相反,你看视频,越来越标准化。但学生是个性化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有针对性、更个性地指导学生成长、进步。

很难讲今天的老师比学生懂得多,更权威、准确。但是老师是不是更重要呢?当然更重要。为什么?教师的功能发生转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了,随着知识从学校教育中逐步剥离,传授知识不再是老师最重要的职能,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指导的职能越发重要。翻转课堂不是不需要老师了,技术不能代替人的智慧,这些基本原则是不变的。掌握基本原则的人可以一直走下去,只掌握方法的人将会有灾难性的后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的功能如果不变革的话,是会失业的。

记者:教师在大数据时代如何站稳脚跟?

魏忠:仔细回想教育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我们给学生带了很多不好的示范,比如老师自己不读书,不看原著,却要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大数据时代,各类教育信息接二连三地被推到师生面前,老师如果还在错误方向上“勤奋地工作”,学生便难以从老师的“指导”中获得有助于自身成长的养分。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人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它,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变革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原有的天分,使原本千百年来被耽误的学生,成倍地生长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更专业化地发展,更个性化地开展教学。一方面是让教学目的目标更加个性化,每个老师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方法教学;另一方面是随着信息泛滥,个性化教育和人性化的面对面教育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记者: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帮助学校、教师应对信息化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篇8

1引言

当前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者重视,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作为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高校有超过2200个创业教育课程,在超过1600个学校中,授予超过277个创业学学位,“创业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美国的创业教育为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提升国家竞争力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创业精神成为个体就业与创新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驱动器。研究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1以培养企业主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

在美国创业教育兴起阶段,创业教育是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改革内容提出来的,主要面向商学院学生并针对个人创办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沿袭传统的管理教育,主要形式是以专门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主。塞克斯顿等(DLSexton,1991)提出创业教育的两个重要目标是为学生的职业成功做准备,增强学生的未来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做出贡献。衡量创业教育的最终标准就是看能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抱负,并真正创办企业。西尔士(Hills,1988)在对15位德高望重的创业教育作者的观点和经验作深入考察研究后指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对创办企业程序的认识。

2.2以培养创业素质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其直接指向对企业主的培养不如转向对创业者整体创业素质的提高,因为转向“非功利性创业教育”理念,侧重对创业者素质的提高,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雷法特(AARefaat,2009)提出创业教育应该注重创造和开发创业的能力,培育和发展个人的创业特殊品质,鼓励个人自我雇用做企业老板。强调创业教育兼备培养创业者和创业精神双重目标,发展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以便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

2.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2.3.1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就是一种倾向,是一种易于发现商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很敏感的倾向,关键是识别创业机会,这需要对宏观因素包括社会的、法律的、政治的、人口的和心理因素有所了解。与创业意识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网络意识、觉察风险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当然还包括创业者应具备乐观的态度和富有创造性。

2.3.2传授创业知识

创业教育知识涉及创业理论、创业成就、创业激励、创业训练、机会识别、商务计划准备等方面。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创业者怎样发现别人容易忽视的有经济价值的机会;第二,创业者怎样识别最有潜力的产业;第三,创业者怎样配置资源创办新企业。第四,创业者怎样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2.3.3发展创业能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创业者必须全面发展,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设置真实的创业背景给学习者以实践的机会,为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美国创业教育对能力的发展包括:销售与推销能力、资金运作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

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3.1创业教育课程

3.1.1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1947年2月麦勒斯-梅斯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新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创业教育课程的开端。创业课程分布在高等学校的每一个班级,从长青藤联盟商学院到小型私立学校,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各型各类学校都开设了本科和研究生创业课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农业学院和工程学院技术创业者中心。全美大约3000所设有商务计划的学院中,一半的学院已经开设创业课程。

3.1.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美国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从头脑到市场”活动或者“从创造性洞察力到成功创新”的方方面面。如芝加哥-布斯的创业教育课程综合所有的商务学科,包括营销、资金、运作策略,注重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世界和环境中去检验他们的创业点子。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发展建立企业、投资企业、募集资本、评估商务机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竞赛、实验等获得开办企业、寻求资金支持、管理企业的实践工具和经验。

3.2创业教育活动

3.2.1商务计划活动

商务计划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探索机会的工具和探索各种创业点子的方法。美国创业教育教师常将商务计划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贯穿于商务过程的模拟之。商务计划是学习过程的一次重要的体验,学生每做一次商务决策,他们开办公司的可能性就增大一成。其次,创业教育教师还经常设计一些商务计划问题给学生以机会学习怎样计划一个企业,怎样体验决策过程。

3.2.2创造、创新、解决问题活动

创新性思维是成功创业的关键。美国创业教育活动就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像发明家一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努力从顾客的视角去看待顾客的问题和需求;应该关心的在于这些问题该用什么特别的办法得到最好的解决。其次,创业教育活动中学生需要自由讨论。整个团体中要使每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富有创造性地提出观点,然后是对所有的观点进行审视、选择、改进、修改等,以便能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受到鼓励花时间去尝试一些“知道不会有效”和“不知道是否有效”的方法。

3.2.3模拟创办企业活动

设计模拟练习使创业计划的所有参与者都介入到企业创建的活动中,可分成三个团队,管理团队、市场营销团队、融资团队,还设计任务供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根据学生的人数可以设计学生们组建多个企业。目的是在学生们学习创业技能并计划自己企业的时候给他们一次真实的创办企业的体验。教师充当公司的资金资助人或投资者,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决定投资或拒绝投资,或者给每个公司提供小笔种子资本和公司签定合同,定下投资的回报时间及回报额度。每个企业的开张营业常被安排在模拟活动的最后一天进行,教师也会寻求帮助,找一些教师、学生或社区人员充当潜在的顾客。面对这些顾客,每个企业的学生代表需要做20分钟的陈述介绍,向银行家、投资者介绍他们公司的现有情况、未来打算、存在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挑战等。最后,学生们模拟创办的企业只需要运行一天,但是提供的创业计划至少要能显示企业可以成功运行一年。

4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研究――以伊利诺伊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为例

4.1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2003年12月,学校以商学院下属“创业领导研究所”牵头,向考夫曼基金会提出500万美元创业和创业教育资金资助,这是伊利诺伊大学全面推进和提升创业教育的开端。“创业领导研究所”成立后就致力于创业教育新课程的创建,在由8名教授组成的董事会指导下,“创业领导研究所”带头致力于为非商务专业的学生创建创业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土要关注创业,如“创业的基础”、“小型企业咨询”、“创业与小型企业构建”、“创业公司的法律策略”等。

4.2创业教育计划

伊利诺伊大学提供的创业学习计划包括,①创业证书。商学院、法学院、农业-消费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提供生命科学领域创业与管理研究生证书计划。工业企业系统工程系提供“一般工程”本科学位,该学位要求学生必须选择第二领域。据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第二领域就是创业课程。②创业辅修计划。针对本科生的创业辅修计划于2008年获学校批准建立,由大学教师事务创业政策委员会起草设立;其次,还有商学院和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创业技术与管理”辅修。③创业本科学位。商学院商务行政管理系提供面向本科生创业专业本科计划。④技术商业化证书。“技术创业者中心”提供的技术商业化课程由工业与系统工程系的杰出教师、法律专家及著名创新改革者发展和提供。该计划包括一门学程及2小时的选修课,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技术商业化有基本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

4.3创业教育方法

第一,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教学。例如在“创业模拟计划”中,参与者创办并运营一个零售店12个月,所有的团队在开始时获得相同金额的启动资金,在模拟结束时整个商店卖出去所获得的价值就是评判他们经营业绩的依据。还有“模拟创办小型企业”计划给每一参与团队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办生产爆米花的小型企业。第二,创业行为模拟。这是一种体验活动,设置了商务环境以供学生体验创业行为,发展创业素质和技能。参与模拟的团队之间相互竞争,发展策略以赢得最大可能的商务市场份额,目的是发展学生协商能力、说服力、形成网络(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及吸引合作者的能力。第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业教育,如录像、生活故事、角色扮演、在线通信工具等方式。

4.4创业教育活动

伊利诺伊大学向全校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创业体验机会:

第一,创新团队商务计划大赛,此活动已进行10年。比赛中有一个“快速组队”环节,给那些有商务点子的学生以机会向其他有兴趣入队的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对希望入队者进行现场采访面试。第二,“伊利诺伊冒险行动”的领导团队,主要向基于伊利诺伊大学技术组建的新生企业提供经验与咨询支持。“伊利诺伊冒险行动”的领导小组选择5支学生团队,每队资助25000美元,提供办公场所让学生们在10周内生产一个软件雏形;10周结束的时候,“伊利诺伊冒险行动”领导小组就组织学生团队与风险资本家、天使投资人面对面商讨。

4.5创业学习活动

学校每学年考虑提供辅助课程与体验学习活动的时候,总是注重增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内容的覆盖面,考虑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知识的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平台。

第一,伊利诺伊-技术论坛。在芝加哥两月举办一次的伊利诺伊技术论坛由大学工程学院“技术创业者中心”赞助。借此机会,学生向创业者、天使投资人、风险资本家、服务提供商等展示自己创业才能,推销自己的商务点子。第二,学生创新孵化器。设在“技术创业者中心”的学生创新孵化器前身是学生创业学习实验室。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创业家的支持帮助下追寻自己的创新发明点子,分析自己的创业计划,识别并评估市场机会。第三,“从高级发明到风险企业”活动,该活动是为期3天的研讨会,由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家向即将创办企业的团队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创业家针对资本化、雇用员工、市场评估、商业化背景下的成长等问题解答疑惑。研讨会结束后,创业团队还和创业家一起共同完成创业计划。

4.6创业教育组织

第一,创业领导研究所。“创业领导研究所”于2004年在考夫曼基金会资助下成立,隶属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研究所有教职员5名,常驻合作者1名,设11名成员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其中7名院长,l名主任,2005年至2009年共接纳创业研究员54名。使命是在全校各学科激发创业意识和创业积极性;研究所全年赞助创业活动,举行创业讲习班、公开讨论、商务计划大赛、座谈会、创业讲座等。第二,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于1999年的 “技术创业者中心”隶属于工程学院,致力于技术创新及将创新的技术商业化。课程包括“工程创业讲座”“工程法律”“技术创业”“项目管理”“商务技术咨询”“工程师的营销”“跨学科高级设计”。其次,还有辅助课程如 “风险企业”“产品竞争”“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及技术商业化的创业意识,并使学生接触市场接纳过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

综合来看,基于学校的实际,伊利诺伊大学的创业教育选择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型”创业教育主要由商学院所属“创业领导研究所”推动和实施,从方法和目的上看,创业教育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商学院型”创业教育关注商业素质的培养,主张自我雇用、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创业文化。另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院型”创业教育向所有的工程及科学学生开放,以“技术创业者中心”为实施教育的主要机构,充分利用本校工程学科的领先优势,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优势进行开拓进取,主要在创新技术的前提下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同时向学生传授技术商业化、基于高新技术的企业创建所涉及的知识。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习自主性是学习者自我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待于开发,也需要外部条件支持,因此,应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语言学习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语言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不以人们背诵了多少词汇、多少语法规则为标准,而是看人们是否能熟练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语言来完成各种任务,更重要的是,是否掌握了自己日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技巧,即学习的策略。语言学习的这一目标称为语言学习的程序性目标,即达到自我管理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自主。“语言学习中有两种态度至关重要,一种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持的态度,另一种是他们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能力所持的态度”[1],如果学习者坚信“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必然会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当今高校的英语教育体系、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的安排以及评估制度都严重制约着学习者的需求。为了给学习者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各高校应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教学大纲,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将学习责任从教师向学习者转移,课程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活动。同时,还应积极探索英语水平测试体系改革,改变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一刀切”的评估制度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调整角色,成为学生信息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激励者,课内外讨论及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师生只有在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才得以发挥,学习潜能得到释放,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取决于他们的动力与自信程度,取决于它们的知识与技巧的水平”,“意识和动机是自主学习的两大重要构建元素”[2]。没有意识和动机,要谈能力的培养也是枉然。因此,教师要经常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意识和动机的培养。

英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英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语言学习者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等,以行为的结果来强化其学习动机,并对外部行为表现进行奖励或惩罚。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地去完成学习。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提倡学习者自主性,意味着对学习做出决定的责任转向学习者,但自主学习决不是没有教师参加的学习,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求施教者在向受教者呈现学习内容时充分考虑到认知结构的存在并操纵认知结构本身。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缺乏英语环境,学时又较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创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近期目标能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内在兴趣,而长远目标始终引导着努力的方向,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还应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同时,要充分估测学情,注意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与课堂提问技巧,倡导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主动、踊跃、大胆发言,巧妙地化难为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语言学习策略的训练与自主学习之间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学习策略的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增强他们的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发现,理想的语言学习者具有以下7个特点:1)愿意猜测,且猜得很正确;2)有非常强的交流动力,愿意在交流中学习;3)没有心理抑制感; 4)愿意在交流的同时,注意语言形式;5)乐于练习和实践;6)注意倾听别人说的话;7)注意意思的表达[3]。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认知策略的培养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的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和解题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一步步走向自主,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大大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英语教学资源,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图片、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美国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引导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半自主语言学习”,最终达到“完全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 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 1998.146.

篇10

(一)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

美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属于通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毛坯工程师为目标,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未来工程师职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美国企业大多有强大的培训体系,甚至有的发展为“公司大学”,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工业企业的培训机构进行1~2年的工程技术培训,最终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6]。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强调与食品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某些食品的品种划分专业,不进行具体技术的培训,具体技术主要由就职后的公司培训[7]。不同于美国,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属于专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高质素的成品工程师为目标,立足于成才教育,教学环节侧重传授学生日后工作中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具体工程师职业打下基础。德国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同时也是工程师的资质鉴定机构,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全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即获得工程师头衔,成为国家认可的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具有独立从业资格,不必再接受职业岗位培训,职业适应能力较强[8]。

(二)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3]163。基于这种思想,美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人文社科类课程、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方面。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这两类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一般开设在第一、二学年;课程多样、选择灵活,学校只规定了每个领域必须修读的课程门数,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修读,以拓宽知识面和综合素质[9]133。这部分课程一般占到总学分的一半左右,例如衣阿华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20.5学分,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求21~26学分,科学基础课程要求31~38学分[10]69。专业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构成,主要开设在第三、四学年。在美国,不同高校之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有较大的差别,但一般都会开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感官评价、食品工程学等一些骨干课程。为适应不同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美国各高校均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设有基础食品科学、食品商务与工业、食品包装、食品技术四个方向,爱达荷大学设有食品加工、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商业四个方向。专业任选课程覆盖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院系限制进行选课,体现了美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由的教育理念[10]69-70[11][12]85。德国各高等工程院校都在为塑造工程师的“成品”而不懈努力,故德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知识(热力学、机械学等)和食品加工知识三方面。全部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Elementarystage),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科目,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通常为两年。此阶段学习结束后即进行严格的中期考试,合格者才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主科学习阶段(Maincourse),一般为两至三年。该阶段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食品加工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并且完成专业实习、专业考察参观、毕业论文。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中一般还会开设一定数量的经济管理类必修课程,如赫尔海姆大学开设了企业经济学导论、投资与债券、企业管理、成本核算基础等4门课程。类似于美国的学分制,德国高校实行课程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考试条例按专业自由选择课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在每个学期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课[4]24,27[5]14。

(三)实践教学

美国高校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了与理论授课学分大体相当的实验课程。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成分学理论4学分,实验3学分;食品微生物学理论3学分,实验4学分[13]101。另外,美国高校在第三、四学年专门安排了专业课程实习、食品企业见习等实习课程,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数量和质量。美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毕业实习,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通常可通过学校或食品企业、团体提供的资助,利用暑假到食品企业、科研机构、质检机构进行9~15周左右的实习,以取得丰富的实习和实践经验[9]133[12]86。德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十分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关课程配套的实验、实习通常占有很大的课时比例,一般都高于课堂授课课时,有些课程甚至达到3倍以上。例如:赫尔海姆大学,普通食品技术理论56学时,实验252学时;食品生产的质量分析和监控理论56学时,实验252学时。除了课程实验、实习外,德国各高校还规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到食品生产企业参加13~26周的工厂实习才能具备获得学位的资格。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完成10次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或食品监测机构)考察和参观。应用科学大学还规定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入学前要到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数周的相关实习,以获得该专业的实践经历[4]25-26。这些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认知实习、工厂实习等环节通常占到教学总学时的2/3左右[14]51。

二、启示与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食品生产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发展性,除了需要一部分科学研究型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可以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有230余所高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15]。这些高校应当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类型、服务面向和行业背景等特点,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充分发挥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满足食品企业对不同层次食品人才的需求。研究型大学应当以培养理论性、研究型人才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教学型大学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今后还要逐步增加食品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数量,并尽快开办食品领域的工程博士教育,以使得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上能够很好地衔接。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课程

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它的解决可能需要跨越很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会涉及到艺术、审美、社会、人文,甚至是经济、法律、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素养。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在人文社会科学上相对薄弱,开设门类和学时都显得不足。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当在保证“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三大类主干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大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课程的比重,加强文理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需要在食品产业经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特长的食品专业人才[12]86。目前我国仅有几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此类课程,学时很少,且多是公共选修课。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可通过增设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或将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以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加大选修课比例,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服务面向的对象复杂和多样化,包括食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每个产业环节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而未来学生毕业后实际进入哪个环节还很不确定,这就决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过于狭窄,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选择空间[3]163。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来说,学时比例少、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少、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应当积极提高选修课总学时,扩大开课规模和选课范围,允许学生选择本专业以外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需求,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四)增加实验课学时比重,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重科学,轻工程”的传统原因,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与美、德两国的差距要远大于理论教学方面的差距。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然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设置了实验,但实验课所占课时比例偏小,往往理论教学多于实验教学,多数课程实验课时只占到理论教学的1/3[13]102。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学校内建设食品中试基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

(五)加强企业深度合作,落实工程实践

在美国和德国,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受到法律保护和政府经济支撑,社会各界有义务、有责任配合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充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互利双赢[14]52。相比之下,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常常以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为由拒绝学生参观或实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法规政策,明确企业所承担的工程人才培养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给予经济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工程人才的培养中,从而使得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形成良性循环。

(六)加强国际合作,培养认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