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过程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过程

篇1

关键词:税务筹划;会计核算;运用

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以节税为目的,依照税法的具体要求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对企业的筹划、投资、营运等生产经营事前的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充分享有税法所规定的权利与优惠政策,从而享有最大的税收利益。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各期的成本、费用、收入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应交所得税的数额,这就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税务筹划的角度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可行性

(一)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纳税确定了自利

从宏观经济看,税收是调节经济主体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杠杆。国家有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符合导向的经济行为,借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企业在进行纳税决策时有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的权利,有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力,有选择延期纳税的权力。

(二)纳税理论研究的发展为企业税务筹划排除了思想障碍

人们过去把税收看作企业对国家应有的贡献,侧重从国家角度研究税收,强调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别突出国家在征纳关系中的权威性,忽视了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在依法纳税过程中的合法权利。随着我国理论界对纳税主体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税务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刑法对偷税的内含外延界定的不断明确,随着跨国公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涌入我国,带来的税务筹划观念和技术,促进了我国税务筹划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会计核算中运用税务筹划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税务筹划的根本原则。由于税务筹划不是偷税、骗税,更不是钻政策的空子,或打政策的球,纳税人只有深刻理解、准确掌握税法,并具有对税收政策深层次的研究能力。税务筹划才有可能成功,否则税务筹划可能成为变相的偷税,只能是“节税”越多,处罚越重。

(二)前瞻性原则

税务筹划作为一种高层次、高智力型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运用税法的导向作用,通过事先对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等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与安排,达到减少或降低税负的目的。

(三)目的性原则

税务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而不单纯是企业税负最小。如某一方案虽然可以使企业税负降低,但可能使企业在此领域丧失优势,结果总体利润减少,则是不可取的。

(四)全局性原则

根据目的性原则,税务筹划不能只注重个别税种税负的降低,或某一纳税期限内少缴或不缴税款,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减轻。也不能仅仅着眼于税法的选择,而要着眼于企业总体的管理决策,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运用税务筹划的途径

(一)存货计价方式选择在税务筹划中的运用

存货是一个企业为了销售或制造产品而储存的一切商品或货物。在某一特定会计期间,对于相同项目的存货,其期初存货和本期内各次购进、生产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实际工作中,期末存货的计价方法可概括为两大类以实际存货流转为基础的实际成本计价法和以假设存货流转为基础的假设成本计价法。前者主要有分批确认法后者按假定的存货收发次序计算存货成本,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平均成本法等。为了体现稳健原则,现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一般来说,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时,发出的存货宜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该种方法符合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因为它可以多计本期发出的存货成本,相应地少计期末库存的成本,这样就会产生较低的期末存货,较少的税前收益,从而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若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时,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在通货紧缩时期,物价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期末存货低,从而加大当期成本,减少当期应税所得额,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延缓纳税无疑从国家取得一笔无息贷款,可以使企业在本期有更多的资金可供利用,产生效益,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十分有利。若企业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企业的利润越大,获得的免税额就越多,此时应选择适当的计价方法,低估销货成本,增大当期利润若企业处于高税负期,则应选择适当的计价方法,高估销货成本,减少当期利润,以规避所得税。当然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要变更计价方法时,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变更的相关内容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而实现合法税务筹划。

(二)折旧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在税务筹划中的运用

我国现行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所以对固定资产已经征了一道增值税,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是对企业固定资产予以补偿的途径。由于折旧都要计入成本费用,直接关系到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以及应纳税额的多少,因此,固定资产如何计提折旧成为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平均使用年限法,又称平均法、直线法,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按照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折旧额的具体计算方法便是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净残值的余额除以使用年限。二是自然损耗法,即根据固定资产自然磨损程度提取折旧,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折旧额先少后多。三是加速折旧法,又称为递减折旧费用法,指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初期提得多,后期则提得少,从而相对加快了折旧的速度,以比机器寿命更短的年限内提完折旧额。加速折旧法又有多种,主要的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四是产量法。假定固定资产服务潜力会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因此单位产品折旧额的计算为将年限平均法中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改为使用这项固定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数量。

(三)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在税务筹划中的运用

收入确认既影响所得税也影响流转税。一般情况下,企业应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选取推迟应税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在所得税的减免期也要考虑提前确认的必要性。比如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在正常的纳税期,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均匀计入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推迟税款的缴纳获得时间价值,如果在免税期,企业应该将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一次性计入当期所得,以避免递延到正常纳税期后为此缴纳税款。

我国《企业增值税法暂行条例》规定,企业采用现销方式,收到货款或是取得索取货款的凭据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托收承付或是委托收款方式,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的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因此,企业可根据企业产品销售策略选择适当的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尽量推迟确认销售收入,从而推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四、企业税务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税务筹划要以税法为准绳

税务筹划与偷税、漏税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合法性,是对税收法规进行比较后进行的优化选择,是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节税措施,体现了税收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调节作用。

(二)税务筹划的收益与风险并存

税务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而税收法规、国家政策等经济环境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变化,原实施的筹划方案可能由不违法变成违法。另外,税务筹划还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企业也同样会因筹划失败而被税务机关课以处罚。

(三)税务筹划要以投资者权益为目标

税务筹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税务筹划引起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进行综合考虑,要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因此,对税务筹划的多种方案要进行优化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泽国.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发明.企业税务筹划[J].会计之友,2005(10).

3、梁伟祥.企业核算与纳税筹划[J].资产财务杂志之市场论坛,2004(3).

篇2

【关键词】 环境成本; 会计核算; 会计科目

一、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有助于促使企业放弃短期行为,放弃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这样就能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有效统一起来。在这个层面上,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而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二)企业自身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也对那些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和税收上的差别待遇。在环保实践中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政策。有些省市把环保放在重中之重的位子,即使项目再好,若通不过环保这一块,则立即否决。由此可见,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但是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生态恶化的损失。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科学性导致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不真实性。中国每年都能保持8%左右可观的增长率,但是如果扣除环境成本的话,增长率势必会低得多。

二、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现状

在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有效的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是否能够合理、准确地分配到相关的科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时,主要涉及到的科目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等。其核算程序大致是凡是与产品成本有关并能分清成本对象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分不清成本对象的,先归集计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分配转入产品成本中去。与产品生产成本无关的,根据承担对象不同可以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我国企业目前在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核算时,完全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成本、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本、企业为了美化环境而发生的废物清理费等等,只是考虑了政府收取的环境污染处罚款等可以简单量化的成本费用。除此之外,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都只是简单地计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只有相当少的成本被归集到产品成本中。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环境成本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应该被合理分配到产品成本中。比如企业发生的污水处理费被归集到了管理费用。但是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归集到相关产品的成本中。而那些环境污染处罚款之类的费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没有直接的联系,应归集到“营业外支出”。

鉴于我国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健全,笔者认为应该重新设置会计核算体系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设计

(一)环境成本应包含的内容

笔者认为,环境成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生态资源破坏成本,指由于企业损害环境而对生态资源提取的一笔折旧费,主要是排放三废等行为对空气、土地、河流造成的损失。2.生态资源保护成本,主要指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增加环保设备的投入,进行环境保全和提高社会环保效益的成本所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3.环境污染成本,主要指政府相关部门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赔偿款。4.环境治理成本,是指企业用于提高自身工作环境的质量而支付的费用,如绿化费等。5.环境维持成本,指相关人员的工资、日常维护费等。6.环境破坏准备金,笔者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这些污染或许尚未被发现或处罚,但是也应该作为一笔损失而存在,与应收账款提取的坏账损失其实是一样的性质。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因为环境成本中的如机会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等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量化,或者有时环境成本是无形的、或有的、未来的等特点,使得环境成本的计量相对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一些方法来计量。在计量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环境成本计量所使用的计量形式以货币为主兼用其他计量单位,如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时,可辅之以吨、公斤、立方米等物理量度计量,使信息使用者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第二,在采用货币计量时,计量属性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价值、可变现净值等。

第三,按照计量的属性对事项进行计量时可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是多样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又叫做生产率法,这类主要是把环境质量看作一个生产要素,由于这项生产要素的变化,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会相应变化,由此又会带来产品产量和产品价格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在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从而可以用市场价格对其加以衡量。市场价值法又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防护费用法,指企业为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如出现噪音污染,就可能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或作出其他处理,这些处理的支出就可以看作是防护环境污染的费用。这样,在未进行防止污染的有效处理之前,企业就应计提该项费用,其金额应该根据技术要求或经验予以确定,并计入当期损益。

(2)恢复费用法,指恢复或更新受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成性资产所需的费用,如有些企业将固体废弃物、有害材料存放在地下,长期存放势必会影响到土地,需发生一定的支出,这种未来的支出也应该在污染产生的开始估计,其金额也可以根据技术要求和研究予以确定环境成本费用。

(3)影响工程法,这种方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某一环境资源被污染或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替代原来的环境功能或满足原来的需要,那么对未来建造工程的费用予以计量也是必要的。

(4)人力资本法,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和劳动力的效率降低来计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同时也可以用减少的这种损害来估量污染治理的收益。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人力资本测量比较容易且比较准确的企业,而且人力资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较大。

2.替代评价法。替代评价法是指对于所衡量的目标不宜采用市场价值时,应该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和测算。替代市场法也有两种具体的形式。

(1)资产价值对比法。这种方法认为环境质量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时,环境质量的差异就是两种对比资产的价值差异。

(2)工资数额对比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操作对象是工人的工资数额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

3.调查判断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有关方面的专家或者是对具体的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愿望,并采用统计等方法对环境资源等资产的价值予以估计和计量。

笔者认为,在化工行业里,直接原材料、人工等货币化的耗费可以通过实物量的耗费来计量,其他难以货币量化的费用,如一些污染损失等,可以考虑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来计量。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进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时,笔者认为应设置如下科目:

1.生产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由于企业损害环境的行为造成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降低生态资源所能提供的效用。如企业排放废气、废水、固定废弃物等行为进而造成空气、土地、河流的污染,应当计提生态破坏成本。产品的成本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还包括了流离于产品价值之外的环境因素。发生时借方记“生产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贷方记“其他应付款”。

2.生产成本――生态资源保护成本。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企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或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如企业改进工艺技术及设备,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发生时借记“生产成本――生态资源保护成本”,贷记“银行存款”。这两项生产成本最终都会计入到产品的总成本中。

3.制造费用――环境污染成本。该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排放超标的废水、废气、固定废弃物等一系列行为所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损失。如企业超标排污被征收的排污费或者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的三方的赔偿等。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环境污染成本”。其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承担费用)”而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4.制造费用――环境治理成本。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主要核算征收的绿化费和企业为了美化环境而发生的废物清理费等等。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环境治理成本”。

5.制造费用――环境维持成本。该科目核算职工环保教育费、环境负荷的检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在传统企业的会计核算中,此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到管理费用中,但是这些费用的发生与保护环境有关,笔者认为应计入到制造费用中,最终转入到产品成本。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环境维持成本”。

6.预提费用――环境破坏准备金。该科目用来提取环境破坏准备金。如企业排放尚未处理的污水,但是暂时未被政府监管部门发现或处罚。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应当提取预提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发生时借方记成本费用类的科目,贷方记“预提费用――环境破坏准备金”。

【参考文献】

[1] 卢建胜.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会计,2008(5).

[2] 蓝磊.对于我国化工行业开展环境成本核算的建议和思考[J].财会研究,2008(24).

[3] 陈丽琴.浅议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J].山东商业会计,2010(1).

[4] 乔引华,薛红梅,乔鹏芳.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环境成本控制的路径分析[J].经济师,2007(2).

篇3

目前的林业企业营林成本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连个方面,一是林业企业以及会计行业对营林生产的性质认识不够,在对林业企业营林成本核算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营林在社会公益、环境绿化等方面的成本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过于专注对经济效益的核算,这使得营林成本费用核算结果不能真实、直观的反应出营林生产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是林业企业和会计部门对营林成本核算的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最初的营林产品等被分离出来进行成本核算,计算盈亏,还是林木生产全过程成本核算,都存在不足,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中寻求更加针对性、成熟、完善的营林成本费用核算方法。

二、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流程

相比于其他市场性商品,营林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其生长周期相比于其他商品的产品生产周期更长,多数林木资产需要3~5年的生长才能达到生产经营目的,甚至有些林木资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郁闭成林。因此,在林木资产的整个生产周期中,无论是育苗、生长、加工等任何环节,整个周期所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均应按照营林生产成本设置专门的成本费用科目。针对营林生产的特点,通常将其分为三个周期阶段,即苗木生产、造林抚育、采割收获,因此营林生产成本的核算流程可表述为:苗木生产成本核算造林抚育成本核算林木资产林产品生产成本核算林产品加工成本核算。

三、营林生产成本费用具体核算

(一)苗木生产成本核算

苗木生产成本的核算起于林业企业整地作床,止于苗木起苗出圃,在这个阶段内所产生的所有费用计入苗木生产成本费用科目。在这个科目下,树种、育苗方式、播种年份分别归集费用,针对不同苗种、不同用途等分别核算生产成本。在苗木生产的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有些费用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摊,比如管护费用等。这部分成本在会计期末时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者比例进行分摊,将苗木生产相关的费用计入苗木生产成本科目。在苗木出苗圃时,涉及到的苗木生产行为产生的费用进行分类,比如选苗、临时假植、打捆、查数等人工费用,以及临时假植所产生的材料费用等直接计入苗木生产陈本。捆包、运输等所产生的人工费用与运输费用则按照协议核算费用计入情况。此外,在苗木出售时,根据苗木的性质在营林生产成本下分别设置相关科目进行成本核算。

(二)造林抚育生产成本核算

苗木出圃移植后进入到下一个林木生产阶段,成本核算也应该由苗木生产成本科目转入造林抚育生产成本科目。在这个阶段,成本费用核算的起点是林地整理、苗木植入,然后以营林达到预期生产经营目的时为止,这个阶段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应被计入造林抚育生产成本科目。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还是生产性林木资产,从会计要素性质看,所累计产生的成本费用是相同的,但生产性林木具有固定资产的性质,在进行会计科目设置时应参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而对于消耗性林木资产而言,因其性质与制造业的库存商品性质类似,可参照库存商品成本核算方法,专门设计消耗性林木资产成本核算科目。

(三)采割收获生产成本核算

由于林木资产的性质及最终使用目的不同,采割收获阶段的成本费用核算应以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公益林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对于消耗性林木资产而言,采伐收获阶段包括采伐、管护、销售原木、贮运等,属于林业企业的林产品生产经营阶段。在这个阶段,成本费用核算应包含采伐、管护、销售、贮运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此外,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还应考虑到原木存在的跌价,对应的设置消耗性林木资产跌价准备科目。对于生产性林木资产而言,当林木资产完成生产准备阶段后,进入周期循环式的重复生产阶段,直至自然死亡、毁损换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为止。此阶段的生产性林木的主要产品为种子、果实、乳胶等。因为这种生产是周期性、循环性的,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设计合理的会计成本核算周期,从初次挂果或者上一周期采割结束,到本季林产品采割收获离开母树位置,这个过程为一个会计成本核算周期。所涉及到的成本费用主要有成熟里面抚育费用、管护费用、计提折旧,以及种子、果实等林产品的进一步加工所产生的费用,应计入到产品制造加工成本费用科目。公益林采割阶段较为特殊,是指公益林在完成预期林业生产目标后,转换成为消耗性林木资产或者生产性林木资产之后所产生的费用,这时成本的核算应该按照其转换的不同性质来分类。

篇4

【关键词】成本管理 成本回避 内生性 国际化 管理模式

1.差异性:传统成本与现代成本管理的内生性比较

1.1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和领域。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局限于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分析,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在生产领域降低成本的潜力是有限的,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份额,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十分必要,这也是目前我国装备企业成本管理的局限所在。

1.2扩大了成本管理的效果。传统的成本管理限于第一个生产周期的成本管理,对当期的成本资料进行分析进而考核责任成本,局限于事后的成本分析,缺乏预见性,是短期的成本管理。这种短期的成本管理脱离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目标,就成本论成本,容易造成企业的短期过激行为。

现代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效益观念,将成本管理的效果扩充到长期,从“投入”与“未来产出”的比例来评价“投入”(成本) 的必要性、合理性。在企业参与竞争过程中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重视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利用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确定采用怎样的竞争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通常包括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低成本战略是通过降低成本与对手竞争;差异化战略是为顾客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别具一格的产品或服务; 集中一点战略的两种形式,一是成本集中 (在目标市场取得成本领先),另一种是差异化集中 (在目标市场取得别具一格的形象) 。可见,现代成本管理摆脱了以往企业一味采用低成本、打价格战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束缚,使企业自身量体裁衣选择恰当的战略定位,保障长期的竞争优势。

1.3扩大了成本管理对象。传统成本管理以产品的生产成本为管理对象,以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控制,以至于为了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盲目扩大产量,造成产品积压。现代成本管理从战略的角度将成本管理扩展为不同的成本动因,开展成本动因分析。按库泊和卡普兰的“成本动因”理论,客观的成本动因可归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和工厂动因。主观动因包括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等。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成为以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综合看来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倡加强人本管理的现代成本管理,可以一方面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激励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建立自身独特的团队意识,形成无形的竞争优势。总之,现代成本管理基于成本动因 (包括主观和客观动因) 的分析,找到可以降低成本的作业,提高作业活动效率,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

2.渐进性:成本核算模式的内生性演变

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成本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其准确性对成本管理的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成本管理理念的演进,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的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核算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过去人工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企业里,将较少的间接制造费用,按人工成本为分配标准进行分配是基本合理的。然而,在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例降低到3 % — 5 % , 间接费用比例不断上升的新的制造环境下,采用制造成本计算法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当然,以这种错误的产品成本信息为导向的成本控制、经营决策必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造成企业错误选择经营方向甚至失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优势的机会。

针对传统成本核算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的局面,应运而生了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 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的核算理念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 , 作业消耗资源”,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产品(服务) 成本的内涵更为丰富、计量更为准确。企业决策者可利用精确的成本信息,优化经营过程,改善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交集性:成本核算模式选择的内生性因素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企业面临的产品制造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差异很大,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提供的成本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治理的需要。因此,装备制造企业核算模式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内生性因素:

3.1制造技术环境

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制造技术环境差异较大,一方面,一些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各环节应用现代制造技术,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数量锐减,直接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由于采用先进制造技术而导致材料利用率极大提高和废品率极大降低,这些都使得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下降;相反间接费用由于采用大量先进生产设备而导致折旧费、维护费等剧增,同时制造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因科技进步而相对缩短,这些都导致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大提高。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发生的大量间接费用与通常采用的业务量分配标准关系越来越小或根本没有关系。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所计算的产品成本严重脱离了产品的实际消耗。作业成本法改变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模式,将传统的间接费用按工段汇集,按生产量标准分配改为按作业成本库汇集费用,按作业分配,这种分配方法是与现代制造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所以说作业成本法能较好地适应这种产品制造环境,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成本信息,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工艺复杂,生产周期较长,产品单批次制造,个性化定制,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流水化生产,它们普遍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费用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各项间接费用,在传统的产品制造技术环境下,制造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基本符合产品的实际消耗。从国内制造技术环境看,两种成本核算模式具备各自的生存环境。

3.2产品生产组织方式

采用大规模、大批量、流水化、自动化生产技术的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对产品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企业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地确定产品销量,根据销量确定产量,进而确定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合企业自动化的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和现代化的物料运输系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零存货”。而采用的“零存货”生产模式决定了企业每个生产环节的在产品都必须是合格的,否则转移到下一生产环节便会引起生产秩序的混乱,这种情况下每一环节都加强了成本治理,从治理上讲,通过对所有生产线上的员工实行责任制治理,每个员工从思想上都树立了质量意识,全面质量治理成为现实。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采用,企业产品生产实现了单元化,具备了实行作业成本法所必需的产品生产组织模式,因此,作业成本法又适合于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企业。

离散型技术密集企业,产品单件小批,生产周期较长,客户需求个性化,产品市场需求波动大,由于企业无法根据市场反应迅速组织社会资源,生产出用户急需的产品,导致其不可能实现“零存货”的治理模式,这类企业当前的产品生产组织方式决定了其适宜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3.3成本信息质量

相对于大型单件小批次加工制造企业而言,用制造成本法核算的流水线自动化制造企业的成本信息失真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在企业需要根据成本信息频繁做出经营决策的情况下,失真的成本信息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将是致命的。作业成本法改变间接费用的分配方式,采用作业标准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计算的产品成本信息更接近于实际消耗。更重要的是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体现的更是一种成本治理思想,即通过增值作业与不增值作业的划分,更有利于企业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因此企业治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

由于大型单件小批次加工制造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产品制造方式,产品成本中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直接费用,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虽然不尽合理,但由于产品成本中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小,间接费用分配不合理引起的成本信息失真可以忽略不计,其对决策产生的影响是很小的。反过来讲,作业成本法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将很多期间费用都计入了产品成本,在企业有很多期末存货的情况下,期末存货必然会占用很多期间费用,这会导致存货账面价值脱离其实际价值,反而会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因此大型单件小批次加工制造企业必须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

4.系统性:成本回避的内生性与核算模式选择之对策

对策之一:引入战略成本核算管理思想。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运营后,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制造环境也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要根据总体发展战略适时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让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对策之二:树立企业成本的系统管理理念

在国际化运营环境下,企业应将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一方面,应将成本管理的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 另一方面,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非物质产品成本。

对策之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模式

成本控制既有传统的以差异分析进行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组织结构的协作制约功能的非价值控制方法,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而定,还应意识到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方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是可以融合的。例如,索恩公司将成本控制分为对现有产品的成本控制和对新产品的成本控制,现有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是维持现有水平的成本和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新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则是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本节省。

对策之四: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国际制造业中,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是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它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作业成本计算法更加符合现实,其结果以更加精确的成本分解替代了成本分配,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对策之五:增强成本观念,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首先,要提高广大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其次,应高度关切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策之六:进行流程的梳理和整合,增加流程再造的正能量

企业原有的工作流程中既有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部分,也有不适应的部分,应在分析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确定企业的核心任务,撤销与此不相关的层级,增加正能量。另外企业在此基础上可以科学地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渠道,使其在达到必要的环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保证信息技术的通畅和有效。

对策之七: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正激励

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化业务的发展,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现代成本管理又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联,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成本的信息反馈水平。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地吸收和借鉴中外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正激励元素,适时提升和改进管理水平,同时,要动态地去研究成本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问题 管理优化 方案设计

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离不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应用,为此我们要确保会计监督的强化,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促进腐败现象的减少。为此我们对会计核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以找到目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积极目前会计核算运作环节中的难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剖析

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制度是应用于单位资金使用系统的有效模式,它满足了行政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相关环节的财产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实行其内部系统的财务系统管理,它实现了对单位出纳环节、会计环节的取消,通过对报账员的设立,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会计委托记账方式的有效应用,实现会计核算环节、监督环节等的有效统一,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日益发展,实现了机制环节的有效创新。

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处理的过渡,缺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单位领导阶层与会计人员之间没有领导联系,有效避免会计信息作假现象的发展。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实现了会计监督环节和财务审批环节的相脱离,这种脱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相互监督,行政单位拥有财务审批的能力,会计核算中心拥有会计监督的能力。这一系列的监督体系的优化,促进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健全发展,此模式的不断健全,也促进了会计凭证业务和存放管理工作的相脱离。其中,会计凭证的处理权利由会计核算中心掌握,会计稽查人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相应制度规范,进行会计凭证任务的监督,确保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监督。会计核算中心在运作过程中,要受到不同环节的制约,比如财政内部的监督制约、各预算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审计部门要做好审查环节的工作。实现对预算单位财务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会计凭证任务的稳定运行。

2.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推动,促进了会计业务相关环节的公开,这促进了会计业务活动的透明性运行,一项会计业务的开展要经过相关会计人员,比如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会计主管等环节,一些涉及资金较多的业务环节,还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相关领导的审批。这种业务处理受到各国环节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确保舞弊行为的减少。

二、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存在弊端的分析

1.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核算工作环节的脱离,不能实现这两者的有效协调,在具体会计工作中,财务管理环节是由原单位掌握的,而相关核算工作却由核算中心的相关会计人员去执行,这不利于会计核算环节与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结合,不利于财务管理的有效展开。一般来说,行政单位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其内部会计核算环节与财务管理环节的结合,两者相互促进,而现在两者出现分离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的。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能实现与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质量效率的低下。

2.在会计集中核算时间过长中,也出现了实际支出与财务支出标准较大差异的情况。这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资金管理的有效控制,出现相关规则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何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如何促进经费的节约,是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相关环节的稳定运行。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工作环节本身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规范制度相背离的情况,一些硬性的规则也不利于实际工作的正常展开,比如对超标开支的严格规范,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业务环节的正常展开。我们也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规范性。确保其财务制度开支标准的统一性,以有效促进行政事业财务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对超出规定开支的财务业务进行监督合适,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行事,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稳定运行,以有利于减少腐败的情况。

3.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操作环节依旧是不健全的。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利于实现对会计集中核算过程的整体环节的监督控制,出现核算中心对财务单位的监督职能的滥用情况,却难以实现对自身会计核算中心的有效监督。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难以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缺乏相应的会计人员考核与考评制度。 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于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至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化措施

为了促进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有效推展,我们要进行预算会计制度的深化,确保相关环节的核算方法的更新,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实行对实物资产管理环节、预算编制环节、备用金等使用环节的有效规划,促进会计核算中心相应环节的改革,确保预算编制环节与资金支出计划环节、实物资产总量控制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合理设置银行账户,会计核算中心在央行开设预算内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专户,以便用于与财政国库、预算单位在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户、单位零余额户的清算。预算单位还应分别在商业银行开设单位零余额户、小额现金账户和其他资金账户。

篇6

关键词:石化企业;会计核算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石化行业的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体量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高度,但是目前在世界油价大跌的情况下,我国石化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更加凸显。作为石化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式,思考如何从会计成本上进行控制成为控制石化企业成本的重要路径。

一、石化行业会计成本特征

在目前市场行业不断专业化不断细化的背景下,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别日益成为限制和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坐标。从行业的特点出发,在深入分析行业特殊性的前提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是推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石化行业是能源性行业,也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企业,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首先是规模较大,成本较低。石化行业的产业链较长,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由此也使得石化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率较为突出,生产规模导致的生产成本结构变化非常明显;其次是石化行业对于资金、技术的要求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长,投资周期长,投资数额大,由此也造成了石化企业的利息费用高,资金成本成为成本的重要部分;再次是石化行业对于工业器械的消耗非常大,对于工业器械的备份数量非常的多且昂贵,带来的库存存货资金压力大;最后是石化行业对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由此带来的环保压力和环境恢复成本正在不断的升高。

二、目前我国石化行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的内容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收支。当前在石化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方法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核算法,由于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核算涵盖要素上较为狭窄,因此很难适应当前石化行业的变化。使得石化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在数据上非常可靠,但是其内涵并不能包含企业的收支。首先是企业本身将成本关注重点放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于产前和产后的成本问题不重视,忽略了一部分财务成本;其次是随着近年来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债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石化企业的重要之处,因此有必要将环保成本列入企业的财务成本中,但是目前尚未实现。

2.成本核算的方法存在问题。在当前我国石化企业的财务核算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财务核算方法没有稳定性,经常发生变更。这种核算方法的变更主要动力是企业能够在变更过程中减少应缴税收,通常的情况是企业在会计年度内随意改变核算方法,如在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中,采购之初是一种核算方法,月末盘存却使用另外一种核算方法,使得期末账实不符,减少企业应承担的税负。二是企业的成本结转不规范。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使用综合结转法,使得财务成本中包含了许多非正常的损耗成本。所有的这些企业行为的背后都是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3.成本核算过程中账目设置与实际不符。在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企业会计账目的设置与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息相关,因此在企业会计账目的设置过程中,必须确保企业的会计账目也企业的实际相符合。在石化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企业只注重企业会计账目的设置,但是会计账目的设置本身却没有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对应,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核算没有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符合。较为明显的是石化企业在企业资产和负债方面的会计核算。石化企业目前普遍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核算背景下财务信息强调的重点是年度内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因此对于跨不同期限的资产收支,收付实现制就不能客观的进行反映,只能以支付日进行相关费用的核销,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会产生混淆,石化企业本身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就会失真,财务的收支情况也就失去了客观反映经营状况的作用。

4.现行的首付实现制需要完善。前面我们提到了石化企业核算过程中的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目前在石化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给企业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其不能及时、客观的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提供支持。首先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主体之间不断融合,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进入,给石化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石化企业普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所提供的数据不能与市场上通行的财务信息数据匹配;其次石化企业的收付实现制的本质是在企业内部将企业的支出和收取进行权衡配比,这种配比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能再数据中得到展示,严重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功能的实现,也影响到了企业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三、石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改善路径

1.实现全面成本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制度和工具是实现管理的主要依据,但是制度和工具的选择前提是企业的管理理念。在石化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改善过程中,需要从企业的内部价值观入手,树立起全面成本控制的理念。首先是在制度上要非常明确,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做到赏罚分明,为成本控制找到支持的原动力,使得企业内部形成有效控制成本者奖,无成本意识,不求效率者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同时,企业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主体,在正常上缴国家利税的前提下,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行业发展的潜力,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效率。

2.拓宽会计成本核算范围,实现成本核算与实际相符。石化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核算,这是当前已经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全经营流程的成本核算,实现会计成本核算渗透到每一项经营活动中去,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针对当前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账目设置和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不符的情况,因此需要从企业会计账目设置上进行完善,在符合会计账目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更多的满足企业的实际状况,使账目设置更加的科学,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更加的具有实际意义。首先要人力成本核算,人是石化企业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者,随着人力需求的不断增加,需要从规划上做好人力成本的预测,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最终控制企业成本;其次是对于环保成本的控制,当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以资源为主的石化企业来说,社会带来的压力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使企业在不在未来承担更多的环境债务,在当前免收过多的政府罚款,石化企业需要从观念上和规划上做出更多的的改善,为可能面临的财务成本做好规划。

3.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会计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核算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客观,主要原因是核算方法的落后。因此石化企业需要在会计核算方法方面做出改进,主要的目标就是改变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寻找更加适合石化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使得新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及时的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发展状况。石化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改善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合力,需要在理念上实现转变,制度上实现突破,人员素质上实现改善才能最终实现会计成本核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刘晖.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运行及完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2]刘嘉:对石化公司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1(3).

篇7

【关键词】事中监督;会计核算;高等学校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重叠部分即为内部监督的事中监督。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事中监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会计事中监督管理,通过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明晰高校会计环境,注重内部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是高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2000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

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经济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关注度提高;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建资金、接受捐赠的基建资金和奖学金、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或后勤设施投资;学生在企业、社区或农村完成实践教学课程。这些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会计环境趋于复杂,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

外部会计环境约束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内部会计环境直接约束了高校的会计活动。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参评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制作成《财务制度汇编》,将外部会计环境转化成可操作的内部会计环境。单位人事政策和组织机构决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及正常运转是内部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环境影响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决定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于2001年陆续《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高校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将会处于内部会计控制无力状态。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注重内部会计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质量。

二、明晰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加强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在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行事中监督及时性强、效率更高,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核算风险更加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

会计风险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核算风险是会计人员直接、经常面对的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面临行骗、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社会环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须不断加强。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如原始票据不规范,经济业务活动审批不符合规定,经费审批越权,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手续及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完备,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款项支付错误甚至重复等等,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违法行为。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核算环节,危害性很大。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要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过程理性,是会计信息真实的保证。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事中监督是保证这种过程达到理性的有效手段。高校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是对经济业务基本完成后在报销付款环节的监督,是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并有效实施的一种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事中监督主体

事中监督主体必然是财务部门内的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审核原始凭证并制作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复核人员(记账凭证复核和出纳复核),记账人员。记账凭证制作是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入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是事中监督最为关键的主体,是事中监督质量和有效性的决定者。

(二)事中监督内容

事中监督内容就是上述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实务中,高校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经规定,制定本单位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事中监督的内容就是将上述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匹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批等报销程序的合理性。其匹配度越高,风险越小。

经济业务列支的经费是否属于预算项目开支范围也是事中监督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的监督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事中监督实施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大多集中在财务报销付款环节最终执行完成。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既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入口环节。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和水平集中体现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成熟的会计电算化局域网络,为会计核算实施事中监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会计核算系统的项目管理子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控制模型规范支出科目的选用,通过禁止项目额度超支和设置警示额度监督预算执行进度,通过项目支出明细分析报表监督项目支出范围的合理性。会计核算系统的往来管理子系统可以监督往来款清理进度,以防公款的占用或挪用。虽然会计核算计算机系统对会计事项和会计人员能进行实时监督,但事中监督的实施更多地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假发票、虚开发票及虚构经济业务;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业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包括招投标程序及审批手续和政府采购程序及审批手

续)、财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如支付款项的资金审批手续);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审核监督资产管理手续的完备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审核监督支付结算方式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套取现金;按学校《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审核列支经费是否符合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及预算执行进度,防止突击花钱和现金流风险。

内部复核稽查人员对记账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中对记账凭证制作人员的监督。主要监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的情况及会计核算中的错漏事项。出纳复核侧重于对金额及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督。

记账结账人员是手工会计环境中登记账簿的人,对记账的凭证会有一次自动的复核检查,也是实施事中监督的有效环节。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日清月结的记账结账(登记账簿)环节仍有事中监督的功能,但因计算机操作太方便而使事中监督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每日记账结账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会计凭证与电子会计凭证一致性的检查,也有类似的事中监督作用。

报销流程设计对实施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有较大的影响。按原始凭证审核、制作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复核、出纳复核、支付结算、记账凭证归档的顺序的报销流程可起到上述的事中监督作用。在实务中,支付结算也有可能在制作记账凭证之前完成。这时,仍然需要制作记账凭证会计人员事前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保证事中监督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难点分析

(一)事中监督与经济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会计人员无法核实所有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但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并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内容和已有会计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和职业判断,可以发现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问题。比如预算指标为1 000元的教研项目,列支700元的复印纸,这种业务的真实性是较容易判断的。对这种原始凭证规范、报销程序理性但经济业务真实性有问题的情况,会计人员如何实施有效的事中监督?实务中,会计人员只能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如果领导批准报销,那么会计人员对这种业务的事中监督有效性会大大降低。

(二)事中监督与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矛盾

要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会计人员势必尽量满足经济业务报销的要求;加强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必须纠正票据的不规范性和报销程序的不合理性。二者明显是矛盾的。会计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加强事中监督是基础,是首要原则,提高会计服务质量要为提高事中监督效率服务。

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和预算执行进度的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来提高事中监督的效率。会计人员采取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借款催报、项目经费收支报表等方式,主动向业务部门提供会计服务及信息沟通。这样既可减轻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压力,又可提高财务人员对学校发展及管理的参与度。

(三)事中监督与新业务新情况

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就是评价会计核算事项与已有财务管理制度的匹配性。制度安排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未能安排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人员及时将新业务新情况报告给制度制定者或有权修改者,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就是对新业务新情况实施的有效的事中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监督,是通过强调程序理性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高校会计人员在对教育经费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要求,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朝霞,王辉.从程序理性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J].财会通讯(学术),2005(11):118-121.

[2] 燕孝兰,聂万旗.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财政监督,2008(2):37-38.

[3] 朱爱丽.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7(3中):54.

[4] 胡迎霞.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层面解析[J].消费导刊,2008(2):94.

篇8

【关键词】医院 会计核算 财务监督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医院欲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竞争水平,就需要加强对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注重管控,对其中出现问题予以解决,以期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一、现阶段医院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一)无法如实展露医院资产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行业领域都进行了整改,医疗部门也积极追随这种改革步调。然而,当前我国医院的会计核算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对于医院的资产情况无法做到如实展露,因而容易造成国家资产的损失。目前医院采取净资产核算这种会计核算方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却引起了计提比例偏颇严重的情况,因而对建设医院的相关配套设施方面造成了极大妨碍。计提比例偏颇严重的问题导致医院缺乏建设资金,从而引发了会计核算弊端的出现,财务人员在医院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会在“专用基金”中加入医院建设所花的费用,最终把这些费用放到“在建工程”项目统筹之下,因此造成了医院资产状况不真实的状况。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就会使医院财务部门记录的资产状况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不能反映出现在的真实资产情况。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在医疗部门的会计核算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医院对资产的管理没有统一性标准,造成财务工作不规范的状况,使得会计报表中资产流动内容重复度高,加大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也造成医院资金流动的困难。正是由于这种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工作积极性也逐渐下降,使医院的财务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

(三)会计报表内容不准确、不详尽

我国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医院采取的大量改革措施息息相关,改革政策密切联系了医院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然而,医院的会计报表在内容方面并不全面,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完全在正确的表框内容里记录实际的费用信息,因此引起医院会计报表内容不准确、不详尽的问题。会计报表内容不准确不完备也就说明了会计信息不可靠,因而造成会计报表使用率低,会计核算缺乏效用,t院的经营状况也没有办法真实的得到展露。

(四)不能准确显示资金流动状况

在医院运营中,财务部门没有发挥出足够的监控作用,影响了医院的整体管理体系,因而造成医院的会计核算信息难以有效的真实反映医院资金流动。通常,医院会计工作人员核算出的结果与实际费用开支之间不但无法一一对应,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医院的管理失效,会计核算信息与资金真正流向不一致,造成医院会计核算信息无效的后果。医院会计核算信息的不准确使医院的正常运营受到了很大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因而被极大程度的降低。

二、对医院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会计核算财务监督,健全管理制度

从长远角度来看,医院想要达到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目的,就必然要对财务部门的监管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使医院的成本核算有统一化的标准,严格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应该明晰资产流动内容,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表格,保证医院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使医院的正常运营不受影响。医院要对会计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会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其工作热情。定期组织考试,会计内容出现问题推及到相关责任人,使会计工作人员之间交流增多,让工作氛围轻松愉悦。具体可以采取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组,使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和初级会计工作人员分为一组,会促进财务工作人员整体技能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增强医院内部管控意识,提高管控力度

针对医院会计核算中的一些弊端,我国医院实施了新会计标准。在此形势下,医院的管理者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自我的职业素养,并强化对医院内部的管控程度,使得医院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起着经济监督与管理作用,所以财务部门是医院内部重点管控部门。只有增强对其的管控力度,才能使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真实进行。

(三)完善会计报表项目内容

会计报表项目不全是绝大多数医院存在的问题,对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所以,医院需要完善会计报表项目内容,使会计核算信息真实有效,以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使医院决策人员和管理者能够明晰医院的真实发展状况,根据当前现状做出合适的决策,提出合理的规划。因此,医院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管控,督促其业务水平提升,完善会计报表项目内容,从而确保医院会计信息有效、真实、完整。

(四)更新医院会计体系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领域中。医院想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就需要更新医院会计体系,以适应社会变化。因此,在日常的会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就需要结合网络技术知识的熟练运用和会计技能的不断提高两方面来提升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我国加快了医改步伐,目的是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让人们更健康更有质量的生活,与此同时也提升了经济效益。医院决策人员与管理者必须对医院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更新会计体系,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健全管理制度,使医院会计核算信息能够准确、完备、有效,从长远角度令医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浅析医院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

[2]杨欣.浅谈我国非盈利组织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08).

篇9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会计成本;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新医改的提出,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能力都有待增强。因此,应积极施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全面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综合实力。

一、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概念及意义

1.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概念

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就是在会计凭证编制和整体过程中,对于医院用于医疗、管理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所形成的价值总和进行同步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大致可以有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等几大类成本组成。医院运用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方式,在会计核算的记账、审核和结账过程中,将涉及到成本属性的科目,同时进行成本数据的编制与核算,将会计核算行为与成本核算工作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核算方式。

2.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意义

实行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将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记账、核算等工作过程与成本核算的成本分类和核算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将两个核算过程合并成为一个核算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样将两项核算工作通过一次数据整理和编制得以实现,节约了数据整理的时间花费,并且,将两项数据在同一时间统一进行体现,也节约了核算工作所需的耗费,大大减少了核算工序的复杂程度,简化了两次核算的过程,让整个核算工作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实施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可以帮助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医院运营成本的核算与会计核算形成一体,让医院的成本内容在医院会计核算中更加明朗化,成本核算的明朗化有助于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医院药品、治疗费等的价格制定,也有助于医院成本控制合理有方向的进行,有助于医院成本控制和利润的增加,有助于正确财务决策的实施,在医院财务管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施行措施

1.建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财务法规和监督体系

管理因素在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中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要建立有效财务法规和监督体系,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操作、方法、职权划分,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健全财务管理的法律手段,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合法进行;加强医院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总体财务监督水平,保证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公开公正的进行;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机制,医院在财务管理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应对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医院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财务法规和监督体系的建立是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

2.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相结合

每所医院的具体情况不同,目标机制也有不同,应当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将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目标机制融为一体,这样将医院成本和会计目标管理统一起来的方式,将更加有利于成本核算工作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也有助于会计目标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本核算要求有健全的消费定额和价格计划,以作为医院的原始依据,方便成本核算工作的展开,对于中间费用形成相应的成本差异,与制定的目标成本进行组合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将医院的会计目标与成本核算有效地绑定在一起,成本核算把目标成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路径和目标的统一。

3.加强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自身能力

医院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应当加强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自身的能力。首先,医院内部应当进行科学划分,将医院具体部门和科室进行会计科目的划分,形成中心与下级的对应财务科目关系,例如收费部门分为门诊收费处、住院收费处;后勤部门分为洗涤中心、维修中心、卫生制品等等,如此划分方便收入与支出的整体和核算。其次,对于医院成本也应当有分配标准,收入来源分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其中的病人拖欠收入、继保共济账户欠费等在进行收入计算时都应当有相关的收入核算标准,科室的成本也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应当进行科室成本合理划分并有核算标准,进行成本定额管理,对于超过部分应当有相关的处分或处理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划分和标准制定的方式全面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能力的加强。

三、结语

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对医院内部的整体控制效果,更好地实施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是非常先进有效的财务处理办法。在实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财务法规和监督体系,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相结合,并加强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自身能力,才能帮助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更好的实现,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岩琦.浅析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2).

[2]黄宝春.新形势下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3]张艳华.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

篇10

【关键词】会计核算 房地产行业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并且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但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接契机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该行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经营风险高等特点,而投资资金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是其重要的生存保障,如果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那么均会造成资金流失,由此危害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后续发展。为此,现本研究以下基于会计核算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意义,来针对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建议,以期推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会计核算对于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由于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部分,而其又是企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会计核算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相关资金应用情况,比如说资金分配情况,这对于企业经营决策活动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活动时,其需要一定决策参考依据,而此时的会计核算则可以发挥其独具有的作用,对企业相关资金进行准确地核算,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二)能够真实反映资金流向

由于房地产企业具有投资高的特点,使其承担着较高经营运行风险,为了能够有效控制经营运行风险系数,则该企业往往通过掌握资金流向情况而保障自身的发展。而会计核算则能够有效地将企业资金应用情况进行真实反映,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且使其作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这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风险尚未得到完全披露

会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会计信息风险的披露能够为房地产行业企业预防各风险活动提供有力依据。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经营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土地风险、政策风险等,为了使得这些风险事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则会计信息风险应做到完全披露,从而为控制财务风险提供相应依据,然而就质量保证金来看,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没有披露这一项,这样导致财务信息没有完全被反映出来,由此对风险控制活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二)收入确认较为复杂

由于房地产属于经济密集型行业,以至于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尤其是收入确认方面,这是因为房地产企业其商品相较于其他商品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说生产周期长、价值高、耗资大等,这些则使其销售方式与其他商品销售方式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当前房地产开发商所销售的商品有以下两种方式:①自行开发+销售;②与买房方签订合同,随即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开发,其中第二种销售方式下的收入确认较为简单,而对于第一种销售方式的收入确认而言则较为复杂,不仅收入确认时间长,而且收入确认环节过程较为繁琐,以至于加大了会计核算难度,并且极易出现差错,最终给企业经营决策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另外,房地产收入确认复杂的问题也给该企业的净利润指标方面带来一定影响,即其不能有效将房地产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反映出来,这样则给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三)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

就目前房地产会计科目设置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有些专用会计科目缺少,加上现行会计科目混乱,尽管新会计准则举出了超过100多个会计科目,但是有很多并不符合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该企业不得不应用一般企业通用的会计科目,以至于房地产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比如说建筑工程中的“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尽管新会计准则对其给予相应说明与扩充,但是明细科目却混乱,以至于给会计核算带来一定难题。

三、解决会计核算中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应对解决措施,以期为改善当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现状而提供相应依据。

(一)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程度

由于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这是由其行业特点决定的,如果一旦风险出现就会给该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面临破产,因此,有必要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加以控制。而风险控制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是要清楚地掌握到风险来源,就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信息而言,其信息量较大,有助于企业从中找到风险所在,当信息量越多时,则为更好地识别风险提供了有力依据,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比如说,土地成本及储备量的披露,这能够为企业更好地利用土地而提供相应参考,与此同时,其中涉及到的现金流量信息也能够为企业识别风险活动提供依据,从而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给企业的带来损失。

(二)规范收入确认

收入确认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如果收入确认过程中出现差错,那么就会给房地产的经营运行产生一定影响,比如说会计信息失真,而房地产企业在做某项决策时,其需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来作为参考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那么就会影响到决策结果,继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活动而言,有必要做好收入确认工作,即发挥会计核算职能作用来确保收入确认的结果。首先,对房地产销售收入的核算范围进行进一步明确。比如说,房地产所获得的收益为销售收入,其中收入包括商品房销售额、土地销售额、相应配套设施销售额等,另外,出售周转房的收入及旧城改造中获得的房产权款也应计入其中;其次,正确应用收入确认标准。房地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来销售商品房,另外注意房地产与客户签订的购销合同从法律意义角度来讲其是一种合约,在报酬及风险没有完全转移的情况下,其并不能算为收入确认,只能将其作为预收款来进行处理。

(三)对会计科目设置加快调整

为了使得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得以顺利、高效开展,以及确保会计核算实效性,则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科目加以完善,并且注重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来进行。在满足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基于房地产行业特点自主对现有的会计科目进行增设与调整,使得所调整后的会计科目能够满足房地产行业各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比如说开发成本科目,该科目应只核算房地产行业开发成本费用。

四、结语

综上,本研究以上将会计核算对于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针对会计核算过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策略,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任利东,桐克华,程慧芳.也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