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16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概念和分类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购置问题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各单位在预算管理中未引入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不注重预算产出。多数单位仅从本部门需要出发,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论证。财政部门则只注重经费的预算安排,对已形成的实物性资产如何进行调剂安排,使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等方面几乎不作考虑,导致固定资产随意购置、重复购置,浪费现象严重。
22固定资产使用问题
以下情况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比如:验收制度不严谨,出现所购非所需问题后无法追溯责任;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管理困难;固定资产移交、监交制度得不到执行,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缺少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减少了资产的使用寿命。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人管理,因为本单位,财务都隶属于办公室,单位也没有明确的资产管理部门,甚至没有指定专人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旦出现资产损毁、盘亏,原因难以查明,追究责任更无从谈起。
23老旧资产长期挂账
按照黄岛区参照执行的《××市财政局市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除文件中列明的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由市财政局审核外,其他均由市财政局授权主管部门审核。像计算机、电视等更新换代特别快的电子产品应该在其达到服务年限且无法正常使用时及时办理报废手续,但在本单位七几年的桌椅板凳、八几年的黑白电视、九几年的计算机,东西早都不能用了,经过几次更换办公地点,如今恐怕连框架都不剩了,仍在账上挂着。中间也有领导提出建议,计划对已经实际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但最后出于谨慎性原则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导致不能用不存在的固定资产始终挂在单位账上。
24财务核算存在漏洞
由于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单位的会计同行在处理固定资产购买业务时,只做支出增加收入减少的处理,不知道固定资产和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也同时要记录增加,导致固定资产账少记或不记。另外是财务制度本身的问题,直到2013年才有了对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计提折旧的资产范围不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等。关于实务操作,这一规定的大部分内容和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基本相同,其中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计提折旧时,应将计提的折旧冲减资产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而不是像以前企业会计制度那样直接计入支出;固定资产提足了折旧,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也不再补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只是反映固定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所发生的价值损耗的会计计量手段,提足折旧并不意味固定资产必然报废,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并且应该规范管理。目前此规定在黄岛区仍未实行,使得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以真实的反映。据笔者了解,不光在黄岛区,整个××市对于固定资产购置,仍是将全部花费列入当期支出,期间不计提折旧。
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在管理机构上,多数机关事业单位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甚至有的单位连个具体负责此事的人都不安排。在管理职责上,部门间条块分割、责权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管理方式和管理原则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顺。
32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资产的形成涉及多个方面,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加上人为因素过多,形不成足够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33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过硬
多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加上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主观意志强烈,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基本不开展。不少单位很多年也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包括机构合并、分立等重要事项发生时,就这样含含混混地合并或分立,为今后资产的可能流失埋下了隐患。
4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对策
第一,认真学习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说起资产管理文件,黄岛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有一个汇总,包括国家、省、市在内的竟有35个之多。汇编做得不错,有文号有目录有正文,非常详细。但是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单位财务人员或者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从未认真地学习过其中的一个文件。不学习不了解就无法正确地做好工作,甚至都不知道有些工作是需要定期做的,比如超过使用期限且已无法正常工作的电子产品要定期处置,这样做是合法合规的。这类工作就像是一个家庭为了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需要定期打扫卫生一样。
第二,制定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及制度。以部门管理为基础,结合各单位日常管理及保有资产的特点,制定与财政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管理细则及制度。因为往往财政部门出台的细则是包括尽可能全的管理方法和资产范围,而作为工作性质较为单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涉及不到那么多,这就有必要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定,结合本单位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特点及需要,建立适合本单位的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促进本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全面提高。
第三,着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有了完善的制度,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把以下风险控制到最小: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没有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的风险;未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办理资产的调剂、租借、处置等业务上的风险;资产管理不严,没有建立资产台账和定期盘点制度,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等风险。
第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印象当中黄岛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推行过,但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有助于更完整地掌握资产的相关信息,强化管理者对资产的监控,减少管理级次,提高管理效率,从而达到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相符。
第五,加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检查责任。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目前购置固定资产基本做到了严格地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汽车等固定资产的维修及保险也实行了定点维修、定点保险等制度。审计部门要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作为评价内容,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篇2
一、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第一,单位负责人不重视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一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设置专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重物轻人现象较为突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普遍不太重视单位财务工作。按照延安市“会计集中核算”的规定,纳入“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设一名财务报账员,报账员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际情况是多数单位报账员不是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的,不懂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有一些单位,让单位临时聘用人员或者单位司机从事报账员工作。报账员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财务素质较低。而许多单位固定资产台账的登记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又由单位报账员具体负责。一个不懂财务知识的人员负责专业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台账登记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这就造成有些单位固定资产台账登记不准确,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明细账、台账、实物不符现象。同时,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多数单位没有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科室,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人员,仅由单位报账员负责单位固定资产台账登记和管理工作,未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职责。二是大部分单位报账员是兼职,未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多数单位报账员的主要工作不是单位财务上的事情,只是兼职负责报账员工作。所以单位报账员没有将主要工作精力投入到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少部分单位让专业财务人员从事报账员工作,另外再设一名出纳员。因此,许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完成交付部门使用后,报账员不能及时根据会计中心提供的固定资产登记卡片登记固定资产的台账,固定资产发生损坏、丢失、报废也不能及时下账,固定资产台账登记不及时,造成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投。另一方面,财政管理越来越精细化,涉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事务越来越多,专业性越来越强,单位报账员既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兼职处理单位财务、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许多报账员没有专业能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干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三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资产管理的要求。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没有关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财务制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有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未在单位固定资产实际管理中去操作执行。大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上是一片空白。这就形成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无规可遵,无人实际负责,何谈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第二,单位固定资产配置随意性较强,存在资金浪费,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规定了配备标准的资产,单位应按照标准进行配备,财政部门据此审批单位资产购置申请。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大部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对于没有配置标准的,单位应遵循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资产配置原则。而在实际操作中,对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资产,单位购置的随意性就比较大。许多单位存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财政资金浪费的现象。
第三,单位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资产管理粗放。近几年,财政管理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中心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纳入“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购置中能够严格按照《中华人名共和国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的规定进行资产购置。但资产购置完成交付使用后,对资产的后续管理就比较缺失,存在以下管理乱象:一是存在资产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维护现象。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历来养成一种习惯,单位固定资产是“公家”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在资产使用中不能爱护资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发生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存在固定资产超负荷使用,“带病”工作等情况。严重的导致资产报废。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完成交付使用后,许多单位没有明确后期资产管理维护责任人,资产后期无人管理维护。部分单位虽指定了资产管理维护责任人,但该资产管理维护人员对此资产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单位也不定期聘请专业维修人员对此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实际上也成了资产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维护。二是固定资产不定期盘点,存在账、卡、实不相符现象。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卡、实相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而以笔者对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所做的调查,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虽然登记有固定资产台账,但是大部分单位未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发生丢失、报废等情况也不能及时办理资产处置手续,以至存在有账无资产,资产账、卡、实物严重不符,单位实际固定资产家底不清的现象。第四,会计中心与报账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各自的责任“划分不清”。按照延安市“会计集中核算”的规定,“会计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账务核算,如单位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账由“会计中心”负责核算和记录。单位负责固定资产台账的登记及固定资产实际管理工作。应该说,“会计中心”与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责任是非常明确的。“会计中心”只要记好账,账务核算不出差错即可。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由单位具体负责。但因施行“会计集中核算”,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我单位的钱在“会计中心”,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中心”支付,最后账还是“会计中心”做的,单位失去了财权。既然财权在“会计中心”,那“会计中心”就应该负责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上的所有事情。作为“会计中心”来说,中心相当于单位的一个“会计”和“出纳”。财权还在单位,我只要按照财经法规管好单位资金,搞好账务核算即可。另一方面,中心因每个核算柜组三名工作人员负责核算40-50个账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于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管理工作。第五,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考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还没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考评的法律法规,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无具体考核办法,有关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考评方面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高低对本单位整体工作的考核没有任何影响。从而也影响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开展来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一是加大有关固定资产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建设力度。建立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相适应、科学合理、勤俭节约、规范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考评制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财经法规的宣传力度。财政部门可举办多种形式的有关固定资产方面的培训班,重点针对单位负责人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自己在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重要责任,提高他们管好用好本单位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有责任就会有担当,促进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针对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较少的实际状况。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大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相关法规的建设力度。应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能充分发挥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规则,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考评无法可依现状,提高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核算 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减少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界限不合实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范围的界限滞后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 ,显得不合实际。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范围被界定为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单价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或单价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这就导致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桌椅等办公设施也被归为固定资产的范围进行核算。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虚增。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自然损耗、资产价值减值等情况,这样即使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始终可以保持与实际价值的相对统一,避免由于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减损,但账面原值不变导致的资产虚增。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中仅提取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而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科学。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还是收付实现制,无法对固定资产做合理的预期计算,收支管理混乱给部分单位乱开支留下漏洞。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主要有两反面的原因:一、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成本的,自然缺乏管理固定资产意识;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被认为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所以缺乏保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形成了重钱轻物的工作习惯。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这也是管理意识淡薄的在机构设置上的体现。由于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难以协调统一,很容易造成在购置固定资产上重复任意、徇私枉法,在固定资产使用上过度使用、资产闲置、无人保管、无人维修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下,价值极易流失。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入账手续办理不齐全、账务登记不详实和缺乏固定资产盘点等方面。管理制度的缺位导致了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流失、资产处置随意性大、私设“小金库”等一系列问题。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措施
改进固定资产入账标准。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界定标准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上应当严格依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即固定资产必须符合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一年)、单位价值必须在规定标准之上、使用中基本上保持原有物质形态;单位价值未超过标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商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处理。同时,对于上述大批同类商品,各单位应根据客观经济条件确定合理的数量标准,以划分大批同类商品的入账界限。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针对事业单位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资产虚增的问题,应当依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折旧年限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没有规定的事业单位应按照实际情况确定。
采用权责发生制。针对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计量基础的诸多弊端,应当依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加强重视。提高对规定资产管理的认识是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单位领导方面要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认真履职。资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方面,可以通过设置竞争机制,加强其规范财务处理、执行财经法规、认真负责的意识。
确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为改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的状况,应当确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管理层级的直接负责人员及其职责范围,将管理责任明确到人。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责任。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由事业单位领导直接管理,统一协调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各个使用部门的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在固定资产使用方面受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应提交使用申请、定期报告使用情况等。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个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管理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实现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针对固定资产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细致的管理条例,同时实行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核算标准不合理、会计计量基础不适应新的经济条件、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致使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改进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爱莉.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购置存在漏洞
购置中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较为典型,造成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管理中没有制定合理的、有约束性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是导致购置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一些地方在购货方的选择或标书上写上不够规范等字样,故意的人为现象是重要的因素,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还有一些单位在采购的过程中实行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战略战术,可以规避政府采购。
(二)使用中的制度不完善
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而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较为常见的就是在验收制度中,由于不严谨而导致了“购非所需”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此外,在登记制度中,也会因为制度的不健全,而经常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的去向不明,查无所依,因而导致管理上较为困难的局面。
(三)闲置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也较为普遍,但是这一问题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单位与财政部之间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单位里,由于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单位往往只从本部门需求的角度来出发,因而缺乏了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四)处置不规范
按照规定,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应该毫无保留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同级别的财政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如实地履行审批的手续。这一过程看似简单,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许多单位在处置时没有办理报批的手续,还存在着随意出售、转让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的影响
(1)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且伴随着法律的完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细化。但是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是在财政部1997年7月17日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在2001年和2002年就预、决算报表制度进行了更新,因此与企业相比,我国事业单位的核算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更新也不够及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约束机制。
(2)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有些单位则是国资部门。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职能交叉。
2.内部因素的影响
(1)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由于固定资产在购买时一次性摊销成本,使用过程中不再计提折旧。
(2)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和盘存等相关制度。
(3)人员因素。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都是由财会机构兼管,由于专业的限制,管得很不到位,财务人员不太了解固定资产的属性,这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从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对资产的管理缺乏长期、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从资产管理的流程、目标原则上讲,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诸环节加强管理的新机制,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
(二)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旦固定资产增加后不能给单位带来应有的效益,就会浪费资源,造成资金使用的不当,因此单位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
(三)完善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要分离
设立或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资产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建立资产管理、使用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减少资产流失的漏洞和差错。加强对已经在建工程账户的检查和清理,对已经再用或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及时验收入账或暂估入胀,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
(四)加大资产监管力度,确保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做好资产监管工作,固定资产处置与转让除依靠外部审计机制外,还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力度,严格执行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及重大产权变动等制度,做好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完成对固定资产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检查与评价。
(五)变革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建议可分别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行政单位可采取虚拟折旧的方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定期上报明细表;事业单位可采用按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的方法,既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也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长期的粗放式管理和现有体制的不完善。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实施全过程管理,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单位领导不重视,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差
在基层事业单位里,大多数领导只关心财务收支的去向,却不介意固定资产的动态,从不理睬固定资产的管理。这样的领导当然会将责任心不强,有的连会计证都没有的人员安排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更有的单位让办公室人员、档案室人员监管此项工作。在这些业务素质差、职业道德不强的人员管理下,此项工作工作的开展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敷衍的工作方式产生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
2、配置过程无人理睬,固定资产随意安家
现在在基层事业单位有着固定资产随意飞,基层单位之间资产随意共享的习惯,哪个基层单位需要此项设备,不用有任何手续,随意搬走即可,领导感觉都是一家人,放着也是放着,拿去用用也无大碍。这样就有了闲置的资产随意流动,直到最后不知去向,再细查看,也许落方到某些关联企业的手里,这种现象在无人看管的基层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希望政府给予关注。
3、使用过程管理十分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
在上述这种管理体制下,基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没有明细账,有的总账与明细账不符,有的帐实不符等等,究其原因是固定资产的就购入时入一次帐,使用过程中无人监管,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进行休息,也很少进行清查,所以就造成了有的帐上有却没有实务,有的有实务却无帐,有的借出,挂在往来帐上多年,直到不知去向还挂在往来帐上,现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计提折旧了,但是没有几个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摊销,这样的做法没有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进而影响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完整性。
4、监督不到位,管理不到位
上述这些现象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各个部位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如财务科、设备科、物资科、基层使用单位之间没有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有章不依、有规不守,上述几个部门我行我素。再加上领导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其他人员更是不管自己的事,这样就成了人人都不管,人人都不用管的现象。外部财政部、审计部更是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下基层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抽查、检查指导工作,这样内部监督,外不指导的管理方式实在是令人担忧。
二、针对当前我国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应采用的措施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包括下到每一名员工,上到第一责任制,并做到奖惩分明,毫不留情。杜绝“制度是空的,落实是难的”这一现象。其次全面培养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并将此项活动与相关人员的业绩、效技、工资挂钩。最后单位应该专业人员专门管理此项工作,并做到竞争上岗,实行内外招聘制度,决不能“滥竽充数”。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管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切实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依法配置固定资金,确保国有资产的真实完整
我国《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长期闲置、低效运转的固定资产,原则上应有主管部门调解,并报财政部备案,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报财政部批准。”这一要求说明资产可以共享,但要有严格的手续和审批制定以及账务处理,不是资产的随意“安家落户”这一即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同时也杜绝了某些人情事件,并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无损。
3、加强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基层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最为混乱的就是使用过程的管理,那么单位就要在这个环节加大管理力度。首先总账与明细账分别有专人管理,并进行定期对账制定,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其次根据有关规定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资产、设备的清楚工作,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并将其结果的处理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做到“透明、公正、公开”,这样处理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随意流失,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4、加强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监督工作
监管工作是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流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业务流程,更是对前边工作的总结与评价,但是有的单位一直以为监督工作有财务部门监管即可,其实不然,监督工作是全员行为,人人都有责任,包括内部基层单位全体人员与外部的社会监管部门。再有监督是全过程的,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并让监督的留有“轨迹”,监督并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考核数据而已,监督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是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优化使用、提高资产的公共服务效果,也关系到基层事业单位经济发展与建设。所以应加强此方面的建设,使之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固定资产 管理 事业单位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第四十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拨款投入形成,管理者通常只看重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增减变化等日常管理并不重视。多数单位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由于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管理者责任意识薄弱,难免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国有资产流失等不良现象。
2、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
第一,固定资产采购的审批、执行、验收等不相容岗位没有做到有效分离,一个人同时兼任几个相关岗位工作,容易造成舞弊现象的发生。
第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发生变化以及固定资产使用人员发生变动,没有及时办理相应的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单位资产通常按照购入时确定的分配方案登记使用部门和人员,在资产使用过程中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调剂时没有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单位内部人员调动、退休等情况没有按照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造成固定资产账目混乱,账实不符,一些贵重资产长期被私人无偿占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对于单位固定资产采取静态管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在固定资产购进时登记相关的基础信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改扩建增加部分通常没有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导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符。而且,由于采用的是静态管理模式,决策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一方面导致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闲置的固定资产又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四,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在单位内部自行处理,没有严格履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容易造成“小金库”现象。
第五,对单位固定资产没有组织定期的清查盘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由于人手少、盘点工作繁杂等原因长期未对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的账目就是一本糊涂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频频发生。盘盈盘亏资产没有及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而且长期没有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不能及时发现一些闲置的固定资产,不利于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率,不能有效盘活已有的资产,造成浪费现象。
3、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采用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而是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登记流水账,这种方式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4、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多是兼职
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多是依附于单位的财务部门或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多数是兼职人员,不熟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专业知识了解的也有限。在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无法向单位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从投资形成、使用、维护到最后处置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各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有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单位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的制度。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自觉性。
2、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监督力度
第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采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调拨、变卖、转让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
第二,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财务人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重视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
篇7
[关键词] 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 对策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此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由于固定资产在单位全部资产中占较大比重,是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且在单位存续的前提下,固定资产的数量和总值一般也会持续增长,因而,管好和用好固定资产,对于单位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意义十分重大。
1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意识淡薄。单位领导及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重视不够,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落实不到具体责任人,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责任意识,对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愿承担管理责任。
1.2 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事业单位之间资源的横向联合调剂余缺的意识和行动力欠缺。内部固定资产资源配置不规范、不科学和不合理,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形成条块管理、利益分割的格局,自成一体,互不协调,造成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铺张浪费,利用效率低及固定资产流失。
1.3 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单位向各部门安排、配置固定资产后,对使用情况没有跟踪,以致于一些固定资产已长期不存在,却一无所知。对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随意处置,强行报废、低价出售、无偿调拨、无偿出借等屡见不鲜,这些不规范的资产处置不可避免地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4 会计核算不全面,资产价值反映不及时、不真实。到目前为止,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仍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除了固定资产报废、调出、丢失等处置外,账面价值不做变动,从而导致实际固定资产价值与账面固定资产价值不符,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对购置固定资产仍维持由国家“买单”的方式,对使用单位责任不明晰。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固定资产投资仍由国家统揽。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格化代表,权责不明确,这种体制下的管理,其结果必然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追求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
2.2 对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完整的预算制度,特别是在具体的环节上,没有明确的约束。因为固定资产的预算,也是政府预算的基础数据来源和依据,只有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标准、规模做出明确科学的规划,才能保障合理的资产配置,才能保障资产的高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的浪费,预防资产购置的随意性。
2.3 缺乏内部管理的有效机制。一是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管理到处置等环节上问题诸多。二是具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在日常管理与核算中,不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工作失误现象严重。三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财务、使用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相互间缺乏制约机制,影响固定资产的正常管理。
3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实行以单位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资产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配合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事业单位有些固定资产涉及单位各部门的广大职工,应建立各使用部门的分管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制,合理分工,共同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固定资产台账,登记资产基本名称、类别编号等,负责固定资产清查后各项待处置固定资产的申报工作。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签订固定资产使用保管责任书并实行备案制,由财务、单位领导、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对增减固定资产及时调整记录并予以书面确认。人事劳动部门对人员调动、离任应及时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固定资产的移交和卡片变动登记等。
3.2 充分利用预算、政府采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要作全盘考虑,从资金来源上加强有效控制,对各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报告,要综合考虑部门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等因素。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在本单位各部门互相调剂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行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自觉性,在基础设施建设、车辆购置、设备购置、大批办公用品购置环节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3.3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事后监控。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监控,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证账与实物一致;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加强事后监控,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应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按资产评估价进行处理,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
3.4 完善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制度,严肃追究有关管理者责任。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保障。对现行的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作适时调整,对固定资产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保证不相容职务或岗位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牵制,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3.5 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实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有利于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是固定资产核算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同时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无形损耗情况,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可信。现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不完全是国家拨款,有的是自筹资金、刨收收入,还有捐赠转入等其他方式,因此应按资金性质,分期分批计提折旧。也可采用简易的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提前报废的资产不再补提,对超期使用的资产不再续提,在计提折旧时应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净值。
3.6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工作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数据统计、传递资料上,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所以,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择用、培训工作更显得十分重要,不但要有岗前培训,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技能,还要具备资产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工作顺利开展,达到资产配置合理,充分发挥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晓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福建建筑,2009,(11):131-132.
[2] 赵素英.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进一步改善[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11):53-53.
[3] 陈玲娣,李秋芬.浅论现阶段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管理观察,2009,(34):255-255.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影响;措施
一、概述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定义。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所拥有的单位价值在一千元以上且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实物资产,此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量实物资产也应该划分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二)为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应按照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或摊销,将财务报表中应反映资产原值与折旧额。同时,新制度也对资产折旧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入账管理的影响。新制度为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入初始价值,规定当捐赠、投资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如无相关合同、发票证明其原始价值时,应使用该固定资产在同类市场的价格作为会计入账价值,以便事业单位可以真实反映单位资产价值总额,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新制度也规定新购入固定资产应在剔除预计残值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的影响。新制度为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相衔接,便于报表使用者使用事业单位会计数据,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两个资产备抵科目,以反映事业单位资产折旧价值。同时,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相关会计科目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设置固定资产会计账簿,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本单位资产进行盘点、保管、对账提供方便。
(三)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的影响。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在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促使事业单位各科室及全体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固定资产绩效考核还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后损益金额,以评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对资产的日常管护成果,促使其养成保护国有资产的良好习惯。
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缺少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对资产进行日常保管、统计、报废处置及回收管理,导致财务部门掌握的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与实物数量不一致。例如,个别单位在对办公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更新后,未能及时将更换的旧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回收、统一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事业单位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门管理,促使事业单位未能完全摸清本单位固定资产家底,极易造成资产重复采购或个别工作人员侵占资产现象的发现,无法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
(二)忽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及入账价值的确定,账簿只登记固定资产原值,未能根据固定资产的物理及内在损耗计提折旧,导致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金额与其实际价值严重脱节,降低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个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办公电脑若干台,但由于该批电脑已使用5年以上且由于资产管理不善,已无实际使用价值,导致该事业单位未及时对报废资产进行清理,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三)固定资产用途转换界线不清。由于国家对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产权登记、权属划转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事业单位应严格区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以适应不同性质资产所应遵循的法律规定。但由于个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未严格区别经营与非经营性质,在办理产权登记、Y产权属转移等过程中未能选择正确的法律条文,极易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被恶意侵占,同时也给事业单位增加法律风险。
(四)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使用现代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使用更加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但由于某些单位管理技术手段更新缓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没有设置无形资产,而财务部门根据新制度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样造成两部门对同一资产做出不同的分类,限于固定资产管理涉及部门的复杂性,相关的关系部门不够协调统一,固定资产的财和物两套管理系统各自孤立,各类别的固定资产存在差异,加上管理中存在数据处理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账和实物账无法核对。
四、完善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一是建议事业单位聘请大学教授、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竞答等方式巩固财务人员及资产管理人员学习成果。二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业绩考核机制,给予资产管理人员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其严格按照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三是督促事业单位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或资产管理部门工作,将固定资产购置、存放地点、报废等情况及时与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要强化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公共服务工作的保障和积极的推动作用,管理者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思想和意识上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落实到行动上,依据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和健全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以此推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监督。一是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采购申请、询价、审批、报废处置等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以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资产管理漏洞侵吞国有资产行为发生的机率。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保证事业单位各科室及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及资产管理办法,以督促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议事业单位根据固定资产规格、型号及使用情况设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包括资产购置、使用管理、报废处置等流程,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督促资产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定期、不定期资产盘点,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同时,应对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及资产使用部门管理职责进行详细规定,避免各部门因制度漏洞互相推诿。
(五)加快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网络一体化,使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流动性,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从而提高利用效率。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模式,掌握和熟练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同时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差异性
一、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差异
1.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范围比一般企业要宽要广。行政事业单位中规定只要是年限使用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超过一定标准,并总体保持形态不变的资产便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或者虽然单位价值没有达标,但是可使用的年限却超过一年的也可以作为固定资产。这样,对固定资产界定标准过低会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范围变宽,同时也为资产的保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2.对于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有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前者固定基金账户记录的是单位获得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因为事业单位大多通过财政拨款或者社会捐赠来获得资金,所以固定基金账户在反映企业资产购置情况的同时还可以反映出企业不同来源资金的运动情况,而一般企业并不要求建立固定基金账户。
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般企业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且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企业还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这一规定却不适用于事业单位,这是与一般企业资产管理最不相同的地方。相比折旧与减值准备,事业单位用按照事业收入或者经营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作为了这二者的替代,不计提折旧会直接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估计的不合理,同时单位的净资产也会虚增。
4.当事业单位用国家基本建设拨款或者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改扩建、新建等工程时,国家规定一律按照基本建设的相关规程进行核算,这样,单位在平时建设时没有将之作为单位的支出进行核算,而是只有在项目实际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
5.此外,对于固定资产的盘亏、毁损和出售等处置的处理上,事业单位只需要简单的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直接冲减原有的固定资产账户和固定基金账目即可,而在处置过程中获得的变价收入或者付出的相关清理费用则直接计入原先计提的修购基金中,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的账务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净值相关情况。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大概总结了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相比较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一些差异,由于性质的特殊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表现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点,而与此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者对于单位的资产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由于事业单位往往是利用国家财政拨款进行资产购置,并且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也不要求进行相关成本的核算,这直接导致管理者无法从账面上直观的认识到企业资产的重要性,从而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重钱轻物,出现管理落后等问题。
2.对于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固定资产,但是同时由于固定资产账户无法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导致事业单位容易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
3.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购入、入库、领用、保管、报废制度,没有设置完整的相关制度,或者虽然设置,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出现资产闲置、维护控制不严、缺乏定期盘点、或者在处置时非正常转移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
1.提高管理层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首先提高自我意识,管理者有必要清楚的认识到固定资产的重要地位,只有先从思想上树立起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才能够从行动上自上而下培养和形成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气,在此之上,并一步一步地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涵盖固定资产的购入到处置等各环节,树立起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形成良好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第一步。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后,制度和体系的有效实施则依赖与安全可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采用合理的分工使各环节员工的职责得到区分,并且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与此同时,可以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有效监督和减少各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和行为。
3.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得到建立完善以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还可以从外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监督,通过内外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的有效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证资产价值,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栾学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初探[J],地方财政研究,2011(8)
[2]缪宛晴,浅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安全性与收益性的协调[J],财经界,2010(12)
[3]何保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J],经营管理者,2009(5)
篇10
摘 要 2012年出台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旧制度中的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并就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实施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影响;对策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财务管理的工作需要。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的出台对于完善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有科目进行了整合完善。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设置更为完善,其中,与固定资产直接相关的“固定基金”科目改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此外,新制度增加了“长期应付款”科目,并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长期应付款来核算,而不再将其作为“其他应付款”来核算,使得融资租赁负债与短期负债得到了合理区分。
2.新制度将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纳入了固定资产核算的范畴,将基本建设项目的收支情况与资产负债情况纳入了会计核算账目,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全面。
3.新制度提出了“虚提”折旧,由于折旧本身并未导致实际资金支付,部门预算管理不允许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拨付资金;同理也不能为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但未导致资金支付的成本费用安排资金来源。因此,为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需求,新《会计制度》中采用了“虚提”折旧的模式,这种做法平衡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同时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固定资产科学化管理。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科目的重新界定和分类对于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程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固定资产分类更好地覆盖了事业单位资产项目,更有利于实现全面、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
2.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统一性。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使其与国家和政府已有文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更具一致性和统一性,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查清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保证了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普遍存在项目多、重复购置率大、实用性差的问题,新制度的推行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得以细化和深化,推进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向着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方向改革。
三、新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1.资产管理专门化
新会计制度下要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要首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门化。事业单位应统一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且统筹管理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引进、维护直到过渡转移和损毁报废进行全程负责,以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2.谨慎引进固定资产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组织人数、办公环境、业务需要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适时引进固定资产是必要的,为了确保物尽其用,事业单位应谨慎对待固定资产的引进问题。要将固定资产的引进作为单位重要决策来进行。对此,事业单位应就固定资产的引进制定严格的规定和科学的流程,如新设备的引进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必须进行客观的必要性评估,购入过程必须公开透明,确保购入的固定资产质量合格,价格合理,并强化对采购过程的监督,避免在固定资产引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强化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会计报表信息是事业单位审查自身财务情况和经济活动,以及审视自身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新制度下应强化对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对此,事业单位应对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将其与旧制度进行对比,了解新制度的先进之处,明确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只有规范会计操作,提升报表信息质量,事业单位才能够作出适合自身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决定。
4.强化固定资产监管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都延续着“重使用,轻管理”的理念,这种不合理的管理理念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力低下,针对这一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尽快转变思想,重视固定资产的维护与监管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固定资产物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固定资产监管中要注意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同时要完善固定资产转移交接流程,确保固定资产来源、去向和使用情况明确。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制度的出台更好地适应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此,事业单位应迅速认清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影响,尤其是区分新旧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新制度的要求改进自身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姜婧.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医学信息.2013(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