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篇1

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下不断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经历考验。国家相关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家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这对国有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国家财政;改革;国有企业;发展研究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家财政部门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控。国有企业应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调整企业内部发展战略,以便适应新的财政税收政策,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一、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

1.税收体制

我国财政收入在总GDP中占的比重较小,期间采取了一定措施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但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影响财政税收的原因有很多种,而粮食价格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特殊原因,国家对粮食价格进行有效控制,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了粮食产值创造的相关税收。另外证券交易对整个财政市场也有较大的影响。股票交易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在交易的过程中创造的相关税费不断变化,难以调控。行政收费项目的增多也对国家税收造成影响,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

2.国家财政税收的调控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国家财政税收的调控对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政府的招商引资起着良好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家财政税收工作,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经济环境都影响着整体的财政税收。一些特殊区域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有着独特的管理方式。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良好的经济环境创造了更多的税收,而将税收比例适当下调有助于该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国家进行财政税收的改革也是希望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二、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顶梁柱,实力雄厚,贡献了大量的GDP。国有企业的运营受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有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模式,机制、组织结构,以及内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特殊原因,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被妥善解决,造成国有企业经济出现衰退现象。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也停滞不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重点是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1.国有企业遇到的发展困境

国有企业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不够。我国工业经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趋势。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根本,为国家发展建设作了突出贡献。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化的到来,各类企业百花齐放、不断发展。为了让国有企业在这一发展大潮中保证主体地位,国家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来为国有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国有企业目前的经营模式相对老旧,体质僵硬,变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对自身实力和经济运行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削弱。

2.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对国有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改革,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建设,扫清了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障碍。这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及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好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了国有企业经济的复苏,帮助国有企业摆脱了目前的尴尬境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与实践,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让国有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巩固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国有企业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衰退现象,经济的压力以及发展方向的错误加大了国有企业的负担,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国有企业的经济建设受阻会影响国家的财政税收。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呼吸空间,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加合适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国有企业重整旗鼓,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这也创造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对政策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家财政税收的改革对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合理安置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通常采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使用合理的手段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更好的财政税收政策让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对下岗职工进行安置,加强了国有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创新水平。这就使整个国有企业上下一心,更加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4.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国有企业带来的好处

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造成发展迟缓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内忧外患的格局。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国有企业打破了这一格局,使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摆脱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获得喘息空间。消除传统格局带来的发展沟壑,帮助国有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入解决内部问题,为战略框架的构建提供辅助作用。加强国有企业的财政管理结构,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国家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合理调控。根据相关数据,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也要在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变革,主动适应政策,把握机遇,从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超.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对国企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1.

[2]张弘力.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对国企经济发展的策略[D].东北财经大学,2002.

篇2

【关键词】财政支出 税收 长期 经济增长

一、财政支出与税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财政制度与税收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下,我国财政总收支呈现高速的增长状况,尽管我国财政呈现增长趋势,但这种持续增长尽是翘尾因素下的表象,其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与往年财政收入相比,其增长率是有所下降的。从实施分税制之后,我国的税收收入不断上涨,如我国在2012年税收的总收入为10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率为12.1%,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从季度上来看,税收呈现前高后低与逐步回落的趋势,并在第四季度有所回升,出现经济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减税政策与企业效益增长下滑所致。在经济体制下,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其宏观税负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从我国长期的济增长来看,财政支出、税收与经济增长方面还存在一定不协调性,需要通过模型建立,对我国的财政支出、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协整分析,以有效调控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出、税收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

(1)合理选择数据与变量。为有效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税收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可选择仅20年的GDP、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数据,运用对数化处理方式,将异方差及波动大的数据进行剔除,其数据全部来自我国的统计年鉴,在经济生活当中,时间序列是个随机游走过程,为防止虚假回归,要对时间序列当中的数据进行根检验,并依据AIC准则试试自动判断,税收、财政支出及GDP的统计值,要比显著水平临界值更为明显,可说明税收、财政支出与GDP为非平稳的序列,通过阶差后,税收序列在10%水平下是平稳的,而财政支出与GDP分别在1%水平下才是平稳的,在税收、财政支出与GDP间存在协整关系,运用协整模型对其关系进行分析,协整模型当中,恰当外生变量的引进,对其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外生变量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与经济实际及经济学原理的相符性。随着我国分税制改革,税收由下降向平稳上升转变,其趋势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运用协整模型与VAR模型时,可适当加入虚拟变量,并对模型最优滞后阶数进行确定,一般先选择最大的滞后阶数3,再由三阶降到一阶,通过协整检验,对没有约束的VAR模型给予协整约束,通过选择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是2,而协整检验之后的VAR模型所确定滞后期是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当位于5%水平后,变量间会有协整关系,这也说明时间序列GDP、财政支出与税收间具有强大的长期稳定关系。

(2)财政支出、税收及经济增长关系分析。运用协整检验的结果得知,我国的税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间含有长期稳定关系,财政支出及税收均会引发经济增长率的改变,但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化,并不一定会引发财政支出及收税变化,处于滞后阶数1期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及税收增长,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来看,财政支出、税收及经济增长间呈现出正相关,运用VAR模型分析,我国的税收变化,受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是很显著,其中,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间的系数是负的,且负数绝对值比较大,表明模型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可靠的。由于我国税收方面各因素变动比较大,因原来计划体制原因,税收计划中的基数法造成了税收及经济关系的割裂,税制改革之后,经济税源得到改变,我国对税率也作出很大调整,对税收收入造成了较大影响,在我国税收中,时常存在骗税与偷税等状况,致使税收收入出现大量流失状况,加强税收征管可有效影响税收的收入。政府投资项目方面,大多是基础性的设施建设,周期长,大量建筑设施投资,在短时间里,有些地区的财政支出,就会表现出财政支出在税收上的低依赖性,而是非税收的收入对其经济增长与财政收支平衡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容易形成宏观税负问题,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需要对税收与财政支出进行平衡,让三者间相互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

三、加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财政支出与税收制度不断得到改善,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任务的关键在于加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合理调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把我国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应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并加强第三产业比重,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有选择发展,响应党的十精神号召,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龙头企业,以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质量,让税收和经济实现同步增长。对非税收收入进行规范,减少非税收的收入,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对财政收入进行优化,加强税收的征管制,完善相关的纳税申报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税收的网络信息建设,以完善税源的监控制度,做好纳税及税源监督检查,降低税收资金的流失。尤其是全球经济衰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已出现回落,为确保我国经济良好持续增长,对经济的下行区间,可选择加大政策支出及减少税负的策略,虽然财政支出具有其自主性,因财政体系具有持续性,可对财政支出加大及税负减少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我国经济良好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体制深入改革,我国的财政及税收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完善,通过VAR模型分析,税收、财政支出及长期的经济增长间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在短期里,经济增长对税收及财政支出影响不显著,而税收及财政支出受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加强税收、财政及经济方式的改善,可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以往观念所认知的财政税收体制下,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整个体制的核心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力和关键,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环节在财政税收体制中负责着收入、支出方面问题的具体解决。迄今为止,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一共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全面分析,试图为我国财政税收改革的方向进行一次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财政税收 体制改革 分析

财政和税收体制是对政府与经济实体、中央与地方这大主要部分的经济关系的最终反映形式。与此同时,该体制还影响着政府机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理财权限以及关注重点和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相应调控。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各方面的改革正在以更加深入和科学的方向如火如荼的展开,而在改革的大局中,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情况介绍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一共经历过四次改革。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正在有序的开展,农村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时,我国政府积极将财政分配作为体制改革的关键部分,进行了初次的财政税收改革。本次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充分给与地方财政权限,转变以往“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对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的收支权限严格依照经济管理过程中的相应体质关系进行明确划分。本次改革标志着传统的体制开始有了松动,新的财政税收体制正逐步的形成。第二次财政税收改革是在1985年,中央政府决定依照不同税种以及企业具体隶属关系的不同,进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以及固定收入的确定。本次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然而就实质上来讲,依然没有摆脱财政包干的影子。第三次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在1988年,中央政府依据不同地方的财政收入不同,选择了财政比重相对较大的17个试验点,进行地方包干,这标志着包干制进入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段。国家的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资金运作措施、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观,然而企业的活力发挥程度依然受到制约、个别地方充分建设以及不科学的投资方式屡见不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此1994年,在经过学术界的充分研讨以及具体负责部门对工作情况的全面研究总结下,我国迎来了第四次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中央政府以及地方部门财政支出的范围进行重新确认、依照不同的税种对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的收入进行划定、积极运行中央对地方进行税收退还的既定方案。第四次改革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以及敢于创新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地方对效益、收益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点、行政机关与企业的关系开始步入正轨、地方与中央的财力分配也日趋规范,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逐步的走上正轨。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方向

随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实现财政税收模式与现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局面,财政税收体制应当具有以下功能:(一)必须创造公平、公正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是企业自在充分发挥的同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掌控能力不应因此而受到制约。(二)政府职能应当理顺、理好。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成熟、科学的财政处理权限以及事权协调一致的处理方法,确保级别不同的政府能够对自身的职责进行忠实践行。(三)对现行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资金筹措与使用上建立起规范合理的制度,通过对社会各界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在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的调解下,建立起资金筹集、使用的合理方案,确保国民经济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采用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具体来说,就是一招税种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国税以及地方税,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应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具体税额交付时,不仅要向中央上缴国税,也需要向地方机关交纳一定数额的地方税。通过这样的税收方式,级别不同的政府便可以依据自身收缴的税额进行合理规划,安排相应的支出,从而实现对地方发展的有效规划,中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便是牢牢地把握住对转移支付的掌控能力。该种财政税收体制的亮点便是:(一)将税种作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依据,地方与中央实现了地位平等的实际效果。(二)中央机关与地方政府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段对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控,并能有效的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改善。(三)中央与对方政府的事权有了明确的划分,不同级别的财政支出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核定,这能够有效的降低地方的负担,同时确保中央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不仅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有效划分,更保证了企业在具体经营过程中不在只将税款交付给具体负责主管的单位,有效地消解了政府对个别企业的政策关照,为自由竞争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该财政税收体制也在对中央机构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上进行了有效地干预,为保障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真正的推行分级财政的实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该种体制是确保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有效转变的重要支撑。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方面的改革正在以如火如荼的形式开展着,为顺利的完成改革,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对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对今后财政税收体制重点改革方向的分析上,建议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手段,希望为相关学者进行研究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

参考资料:

[1]程侃.财政分权、地方公共服务支出与收入差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126-127.

[2]刘晔.顶层设计与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财政研究.2013(03):163-165.

篇4

关键词:分税制;事权;财权;转移支付

一、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将现行的财政包干制改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自1994年起,改财政包干制为分税制,在科学界定财政收支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分税制改革旨在强化税收征管,堵塞财政收入漏洞,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具体内容包括: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按基数确定中央对地方的返还数额;原体制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处理。

二、分税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否定,使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公开的利益关系,制度化的获取利益规则”。具体而言,分税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中央财政主导地位的确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比重的提高。分税制改革通过保证中央政府在财政收入及其增长中的优势地位,使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3年的22.0%升至1994年的55.7%,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则相应地由1993年的78.0%降至1994年的44.3%。二是确立国家税务系统的主导地位。分税制改革前,中央政府直接组织的税收比重较小。大部分税收由直属地方政府的税务部门征收,再按承包数上解中央,形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省级及省级以下税务机构分设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实行垂直领导,并协同省级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税收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再将共享税中属于地方的部分和税收总额增长的分成部分返还给地方。在税收返还过程中,国家税务局征收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税收返还的资金来源。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以往先由地方征收再上解中央、中央财政支出依靠地方上解的局面,形成了先由中央征收再返还地方、国家税务系统在全国税收征收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随着对税收征管的有效控制及获得更多的收入用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在使用税收和支出政策实现稳定与地区间均衡发展的目标上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二)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

尽管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言,本级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该级政府实际可支配的收入,但分税制改革加强了各级政府组织的收入与实际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系。对地方政府而言,在上交数额和返还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越多,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多。这样,地方政府摆脱了“鞭打快牛”的顾虑,避免了财政包干体制下因不满分成比例而产生的消极征收现象。对中央政府而言,除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外,中央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越多,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也就越多。同时,分税制还通过税种划分稳定了中央与地方各自的收入来源,从制度上促进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统一了全国的财政分配关系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分配关系从来就不是单一形式,尤其是1988年以来,六种财政分配关系并存,收支基数和分配比例形式多样,既不规范也不公平。分税制改革通过清晰的税种划分,统一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使各地能在同一制度下进行规范公平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税收征收过程中扭曲的激励因素,并简化了财政分配程序,使财政分配制度趋向透明化。

(四)限制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财政动因

实行分税制后,取消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税收合同的做法,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将按税种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范围,使企业税收负担不因是否有承包合同而不同,不因有什么样的承包合同而不同,也不因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而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政联系,限制了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封锁、地方保护的财政动因。

三、分税制改革遗留的问题

分税制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遗留了诸多难题。实际上,分税制改革并非彻底否定并取代财政包干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财政包干制的痕迹,这使分税制形似“旧的财政包干制的补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政支出划分不明确

纵观各国分税制建立与发展的历史,大致遵循了类似的逻辑:在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的基础上,划分财政支出范围;据此划分税种,形成各自的收入;再根据需要进行均等化或具有特定政策意图的转移支付。可见,事权的明确划分是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前提性基础。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是在克服中央财政困难、改进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状况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在事权划分上,分税制改革并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事权如何界定及如何划分的问题,而是继续延用原有的模式。这是我国难以形成规范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因,也使得分税制改革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基础性的障碍。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政支出划分不明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越位或缺位、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匹配

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匹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匹配。二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匹配。由于分税制改革并未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财权的划分也不可能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事权划分的基础上,而是往往以简单的行政手段,将税收按一定比例划分,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匹配在所难免。由于财权划分的主导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同时,中央政府基于宏观调控的考虑,往往集中财权并下放事权,这样,中央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匹配主要体现为收大于支,而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匹配则主要体现为支大于收,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加剧。以地方政府为基点,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的不匹配具体体现在: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地方税权不能满足税收收入调整的需要,地方预算外资金不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地方制度外资金不能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

(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规范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地方政府征收的绝大多数收入都要上解中央政府,全部支出均由中央政府决定。这样,在高度集权的条件下,是无所谓转移支付的。严格意义上的转移支付,是1995年推行的过渡期转移支付。但实际上,1994年分税制改革延续的税收返还、专项补助、体制补助(或上解)、结算补助也扮演着转移支付的角色。其中,税收返还、体制补助(或上解)、结算补助坚持以来源地为基础划分税收的原则,扮演着弥补财力缺口的角色;而专项补助则扮演着体现中央政府政策意图的角色。转移支付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均等化的目标对我国而言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有些国家(如美国)人口的高度流动性确实大大缩小了地区差别,从而削弱了均等化转移支付的作用。但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交通因素、地理与气候因素乃至历史文化因素,使人口的自由流动受到许多限制,而越是缺乏流动性,均等化转移支付越重要”。然而,目前存在的税收返还、体制补助(或上解)、结算补助显然与均等化目标相差甚远。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新旧体制并存、形式繁多,难以实现纵向和横向均衡,而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则因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均等化的目标;专项转移支付适用范围广、重点不突出、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较差,不利于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明确,也不利于中央政府特定政策目标的实现。(2)转移支付分配方法不规范。我国现行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除过渡期转移支付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的公式化分配外,多采用基数法,确切地说,是承认既得利益基数法。基数法是指不考虑各地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需要的差异,以前一年的实际执行数或前两年的平均数作为基数,即确定本年度财政收支的主要指标,进行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分配。基数法不但不能缓解长期以来各地区财力不均的状况,反而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专项补助的分配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科学公正的事权依据和标准,缺乏周密的论证和客观的评审,支出透明度差,随意性大。

篇5

【关键词】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浅析

0 引言

我国正处在社会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必将是很长的。当前我国最重视的是如何提高生产力、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并要求一切工作都需围绕经济建设而执行。任何国家的任何经济工作,都需要国家财政税收的支持。财政税收渠道不通畅,那么国家经济建设必然会受到堵塞。而财政税收渠道是否畅通,这必然关系到财政税收的工作的完善与否。

1 财政税收的概念及作用

税收,是政府以法律规定为基础,向个体、法人无偿的征收财物的行为。收税的目的旨在于政府为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源头,将取之于民的财物用之于民。

财政收入是财政税收的主要目的,指的是政府以税收作为向社会活动征收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说,政府以印花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等各个税种作为征税根本,向征收对象征收劳务收入、收益、财产所有……

财政税收是对经济收入进行宏观调控,是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由于政策和地域条件的种种原因,中国民众很大程度存在着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为取得国民收入上的相对公平,国家必须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让先富起来的为后来者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财政税收是政府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实施财政税收政策,很大一部分用之于民,将税收收入投入到生产中去,用到公共事业中去,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维持国家和谐,以做到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

财政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财政收支总和,外汇收支、物资供需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市场得到一个正常发展的环境,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2 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税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税收政策的调整下,税收工作也必然是要随其变化的。税收一旦出现问题,连带着税收收入也会相继出现问题。以下就对税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阐述。

2.1 财政税收制度缺陷

我国在税收上存在着很明显的问题,税收种类很多,并且一个企业就需要上缴多个税收项目的税款,而我国在税收政策上缺少一个完善的税收机制。这个问题为我国开展税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困扰着税收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执行。没有统一的税收标准和合理的税收设置,是税收制度的一个严重不足点。在税收制度上,不可靠和税收不合理将影响着应税者对税收的缴纳情况。这也是为什么税收效率很低的其中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税收政策是为应对经济计划而设定的,所以缺乏对经济的协调作用。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收设置上,其中重复收税的问题表现的明显,阻碍了我国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造成税收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存在困难。

2.2 财政税收预算缺陷

没有建立合理的预算系统是财政预算中最致命的一点,财政没有合理的预算体系,就无法保证财政收入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处在转型时期,我国在财政税收预算工作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财政预算问题的出现原因有三点。其一,缺乏对财政预算方面的重视,其二,对财政缺乏一个整体上预算,其三,出现资金转移现象。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

2.3 财政税收管理缺陷

偷税漏税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财政税收中始终存在的大问题,并且此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走向多元化。无视法律的存在,在纳税上采取懈怠、拖拉等方式对纳税义务进行无言的反抗。盈利性机构中,各种偷税漏说的手段层出不穷,利用开假票虚票、利用关系、利用“障眼法”在财务信息上做手脚,以逃避纳税责任。这个我国财政税收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不仅需要对纳税者征税,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侦查到问题的所在。为税收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的损失。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偷税漏说抗税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财政管理负责人没有端正工作态度,毫无使命感,促使了企业偷税漏税抗税的现象的出现。

这些问题的造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措施没有实施到需要实施的地方,并且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态度不够重视。财政税收部门旨在完成任务即可,对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则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端正监管工作的态度,加强监管工作的力度,是发挥经济调控作用,防止和杜绝偷税漏税现象的手段之一。

2.4 地方财政工作不到位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一,不同区域其财力的分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区域地方政府所持的财力不同。并且地方政府在转移支付方式上缺乏完善的机制,在这种情况的干扰下,相关部门开展税收工作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3 税收政策的改革策略

3.1 完善税收制度

要提升财政工作的效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税收制度进行完善。任何问题的出现,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和管理出现了问题。为维护国家经济的根本利益,使财政税收对经济调控起到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税收进行完善。首先,税收政策应根据经济的变化,企业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的同时,更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从大局为长远着眼,忍痛放弃小局和眼前利益。其次,国家应对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将重复纳税的现象消除。最后,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形下调整税收政策,避免企业背负过重的纳税担子而影响它的发展。

3.2 完善税收预算机制

完善而合理的税收预算机制可以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机制,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是拓宽财政预算的范围,将范围界面延伸拓展到每一个事业单位的经济领域。其次是,为保证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我国应制定一个依附国情而定的长期预算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税收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3.3 强化税收工作监管力度

在我国,盈利性机构偷税漏税甚至抗税的现象相当严重,并且至今得不到解决。为遏制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的利益,应从税收监管制度开始着手。首先,我国应制定一套与财政税收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其次,在盈利性机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分析其经济信息的合理程度,用敏锐的眼光洞察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扼杀偷税漏说之风。其三,应针对征管和审计这两个工作环节进行较强力度的监管,严肃审查和处理纳税户定位定额户的情况。其四,对财政税收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和挑选,防止工作人员因关系原因对企业放松必要的监督。防止收税工作人员因关系原因,把税款核定为定额征收的情况发生,确保税款一分不少的被征收完全。

只有在四者上着手,才能确保财政税收工作的执行,保证国家的利益,避免国家的损失。

3.4 建立健全的财政支付体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强,资金的来源得不到保障。为此,为保证资金来源,我国在转移支付的比例上应不间断的对其增加,并建立一个较为稳定健全的资金机构。在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上应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使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防止资金的流逝,确保资金最大程度的落到实处。

财政支付制度的合理和完整,可以保证地区统筹规划的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财政支付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论

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财政税收,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对公共设施的建设、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的和谐。在税收工作上,我国针对当前的经济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在税收工作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仍踏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而税收工作的实施,关系到我国的收入情况,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发展。为此,国家以国情为出发点,在不损害纳税人的利益下,对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做一个调整改革和完善,让我国的税收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财政税收;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措施

1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则需要通过财政税收手段来对收入水平和资源分配进行调节,这对于社会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保证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需求不再受国家计划经济控制,而且是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市场激烈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税收作为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市场中征收税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平竞争和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财政税收的应用会产生市场效应。在当前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市场经济分配存在不均匀的现象,而通过财政税收可以更好的平衡市场经济分配,使现代经济更具有开放性的特色。财政税收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发展需要依赖到市场经济这个基础笥资源,通过财政税收可以有效的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我国主要财政收入都依赖于财政税收,这就决定了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具有不可或缺性,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健全的税收制度。这就需要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一定埋藏内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对财政税收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快推进财政税收改革的深入,从而确保财政税收制度具有较高的公平性和公平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加快了对财政税收的调整力度,特别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消费的提高,使我国的税收基础来源有了较大的保障。

2基思•马斯丹(KeithMarsden)关于税收与经济增长理论

2.1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宏观税负,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Keithmarsden的研究1983年,他选择21个国家作为样本,按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分成10组,在每组中有一个高税负国和一个低税负国。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数据显示,税收负担低的国家所产生的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增长幅度大于税收负担高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税收负担较低的国家,由于税负轻,税后所得较高,因此导致消费增加,或投资增加,或两者都有。(2)在投资增长率方面,同样,低税负国家高于高税负国家。10个低税负国的国内投资增长率为8.9%,而10个高税负国的投资增长率为-0.8%。回归方程为:RI=17.1-0.69SF。由此说明宏观税负与投资增长率成反比,每提高1%的宏观税负,投资增长率便下降0.69%。(3)在出口增长率方面,统计结果同样显示,低税负国家出口增长率高于高税负国家。因为低税负国家的政策有利于扩大出口,在带动经济繁荣同时扩大税基。Keithmarsden引证了WilliamTaylor1981年的研究观点:总税收、外贸税收分别降低0.39%、1.09%,国民经济可增长1%。高额进口贸易税,可以对民族工业起保护作用,但同时造成国内进口替代品间缺乏竞争力。(4)在社会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方面,低税负国家的增长幅度大于高税负国家。10个低税负国家的年均就业增长率为2.45%,而10个高税负国只有1.57%。税基的扩大、政府教育与训练支出的增加以及个人税后所得的增多,都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Keithmarsden认为税收政策作用于经济行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1)较低的税收刺激了储蓄、投资、工作、革新等,从而收获较高的收益,较高的收益又刺激了生产要素总供给的更大增加,从而提高了总产出。(2)低税负国家的政策是激励资源从低成本向高成本转移,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而高税负国家的政策正相反。

2.3Keithmarsden的研究还表明,税负低不等于税收低相反,在低税负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增长,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而政府财力增强,又使公共服务支出扩大,从而在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税收政策对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

财政税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而财政收入又主要来源于财政税收,在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税收具有不可或缺性,这样就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制定合理的分配形式。由于税收政策具有无偿性及强制性特征,通过对经济行业进行调控,从而更好的发挥出税收政策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对税收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将税收的来源进行落实,有效的促进税收政策改革的深入,从而更好的发挥税收政策对经济行为的调控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政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4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健全的税收制度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更好的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加快推动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则需要建立健全税收制度,不仅需要其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而且还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符合。作为国家财政部门,需要对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的比例进行优级化,从而更好的提高直接税收的比例,以便于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2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监督工作

在财政税收实施过程中,偷税漏税是一直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大对财政税收工作监督的力度,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监督体制,而且还要针对于企业的税收收缴情况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各行各业也需要严格遵守税收监督体制,确保财政税收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

4.3地方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相协调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与当前我国所处的国情相符合。协调好地方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明确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和中央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努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同时适当的对支出责任进行增加,从而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能够适当的减轻。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的部分权利,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地方政府职能职能灵活性得以提升,使地方财政收入能够更加趋于稳定。

4.4确保预算的合理性

合理的预算可以提高财政收入平衡,最大化的实现资金效益。同时预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提高风险预防,预算是理想计划的表现,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预算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

4.5制定结构合理的税负征收标准

篇7

【关键词】税收收入;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研究背景

自1985年实行的利改税的税改以来,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90年代已高达96%。而1994年实施的全面税制改革又使得税收收入有了新的变化。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运行和监督经济活动职能的发挥,成为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产业发展迅猛,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日渐深入,中国成功加入WTO。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稳定和协调增长的结果,由于税收具有聚财与调控的功能,因而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税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从结构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做出一个很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运用政策工具对税收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2.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建模

税收受制于经济发展,同时,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求与经济紧密关联的税收符合其发展的要求,即政府筹集的税收收入应尽可能的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同时又不至于损害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对影响税收的各个因素或者说主要因素加以分析。

一般认为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通过散点图来观察一下。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1980年-2010年的统计年鉴)

从散点图可以判断税收收入与GDP、财政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税收与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那么我们检验一下这二者之间的偏相关关系(以GDP和财政支出为控制变量),结果如下:

表1 税收收入与价格指数偏相关系数检验表

Controlling for .. 财政支出 GDP

价格指数 税收收入

价格指数 1.0000 .4071

税收收入 1.0000 .4071

偏相关系数为0.4071,说明税收收入与价格指数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以GDP、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因变量,税收收入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解释变量包括国名收入X1、财政支出X2,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3。

3.变量数据的选取

我们是在若干假定之下进行回归的,这需要考虑方差齐次性与残差的正态性。

从图4的Scatterplot散点图(以回归预测值为X轴,以标准化残差为Y轴)看出,它的大部分都落在(-3,3)范围之内,就可以认为它满足方差齐次性;从图5的P-P概率图,和图6的残差直方图都可以明显看出残差满足正态性假设。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考虑奇异值和影响点的问题:

表2 奇异值数据表

Case Number Std. Residual 税收收入 Predicted Value Residual

28 3.043 49442.73 46225.6291 3217.1009

a Dependent Variable: 税收收入

从表2-奇异值数据表中可以看出第28个观测值异常,但是从输出的数据Mahal·Distance,Cook’s Distance,Centered Value 值看,笔者认为没有影响点,所以让全部数据参与回归。

4.进行模型回归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由结果可以看出自变量GDP没能进入回归方程。

表3 拟合过程小结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1 .996(a) .992 .992 1135.59934

2 .997(b) .993 .993 1057.10516

a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

b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价格指数

c Dependent Variable:税收收入

在表3中,R为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 Square为R2系数,Adjusted R Square即修正R2,最后一项为估计标准误差。由R2以及修正的R2值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比较好,且随着模型中变量个数的增加,R2系数值也在增加。

表4 方差分析表(ANOVA)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Regression 4131601281.830 1 4131601281.830 3203.820 .000(a)

Residual 33529232.669 26 1289585.872

Total 4165130514.499 27

2

Regression 4137193731.268 2 2068596865.634 1851.141 .000(b)

Residual 27936783.231 25 1117471.329

Total 4165130514.499 27

a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

b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价格指数

c Dependent Variable:税收收入

由表4的方差分析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其显著概率值均小于0.001,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因此,最终的回归方程应包括这两个变量,且方程拟合效果很好。

表5 回归系数表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1

2

(Constant) -597.128 286.684 -2.083 .047

财政支出 .939 .017 .996 56.602 .000 1.000 1.000

(Constant) -8585.031 3580.631 -2.398 .024

财政支出 .953 .017 1.011 57.121 .000 .857 1.168

价格指数 74.558 33.328 .040 2.237 .034 .857 1.168

a Dependent Variable:税收收入

B为偏回归系数,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的得到的。由上表最终得到模型:税收收入Y=-8585.031+0.953财政支出X2+74.558价格指数X3。变量的显著水平分别为0.000和0.034,容许度均为0.857,没有小数值出现,方差膨胀因子(VIF)均为1.168,没有很大的值出现,后两个指标说明自变量之间没有出现多重共线性。

5.结论

通过以上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我们看到,税收收入对财政支出与价格指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53和74.558,另一方面因为财政支出的基数远比价格指数大,所以二者,尤其是财政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和我国税收收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方面运作还需要政府实施一定的宏观职能,职能的有效实施得宜于充足的财政力量,其中税收占很大比重。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保证税收收入的必要条件;财政支出和物价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税收收入,因此,国家应该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基础,稳定物价,进行合理的财政支出。

6.政策建议

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众所周知,政府要实现其职能,必须依赖于财政收入,在此基础上才能安排合理的财政支出。

税收足额稳定和税收适度合理这两方面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目标。立足于这两个目标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应建立健全合理的税制结构,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的税制结构应该是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为指导原则的一套宏观税负水平适中、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与国际规范相适应的新型税收制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措施出发:(1)通过改革增值税,以加大对民间投资的刺激。利用消费型的增值税来促进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对消费税进行前瞻性的有增有减的调整,并适当扩大税基,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做进一步的调整。(3)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与经济形势更加相符的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适当调整税率。在加强监管,发挥税收的社会公平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存在国家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的现象,针对这一事实,国家还应对税种进行调整,通过宏观政策和税制调整的手段,使国民收入和税收保持同比例稳定增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S Weisbery.应用线性回归[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阮桂海.SPSS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喻开志.利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一个实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Vol. 16,No. 2.

[5]高淑红.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J].金融观察,2011.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

(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

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总结

本文在对财政与财政政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对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时,分别运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到,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各有所侧重,且影响程度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必须合理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朱平芳,刘宏等译.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毅夫.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 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 目前 学术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 社会 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 企业 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 政治 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 发展 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 现代 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 理论 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 自然 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 方法 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 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 影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 影响 。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 企业 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 经济 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 分析 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 中国 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 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 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 理论 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 发展 规律 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 研究 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 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 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 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 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 2004年达到39. 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 总 结

本文在对财政与财政政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对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时,分别运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到,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各有所侧重,且影响程度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必须合理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 文献 :

[1]〔美〕坎贝尔等著,朱平芳,刘宏等译. 金融 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林毅夫. 现代 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篇10

财政: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含义和关系。

2、如何认识国民收入?

3、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4、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5、什么是财政?如何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6、财政的作用有哪些?

7、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税收:1、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特征?

2、违反税法的行为有些什么?

3、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税收的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5、为什么要增收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什么意义?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总合。(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社会总产值:用()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货币形态,价值形态)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所剩余的那部分净值。

学科内综合: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比较:①GNP、GDP与国民收入的异同:

②比较大小:

财政:国家的()和支出。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的主要环节。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国家()支出的财政资金。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支出、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关于国民收入

含义:高考资源网

国民收入的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财富,它标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水平的能力。

增加国民收入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国民收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一部分用于消费。

用于积累部分:包括用于扩大()(主要内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贮备。

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

重庆市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支出属()消费;是国家履行()的职能。

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①、积累与消费具有互相促进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②、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③、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④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注意: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国民收入的分配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思考:某国在某年预算中,用于积累的投入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八,实际上该国当年生产资料的实际生产能力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问:会产生什么结果?

答案: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现有企业生产资料短缺。

关于财政

国家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的分配关系。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它包括财政收入和()。

上海市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R&D)是财政投入,科技将会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这是重庆市实施“科教兴市”的体现,充分发挥资本资源的作用。

财政的巨大作用:①。(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空的手段之一)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数量、方向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获得财政收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思考:我国国家财政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18、关于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特征:()性、()性、()性。[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反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财政收入形式及其内容

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有无偿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不具有固定性

根本不具有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家机关的

收费

具有固定性,但它以国家机关向付费者提供服务为前提,所以不具备强制性和无偿性

国际捐赠

具有无偿性,但又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

罚没收入

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但对纳税人来说不具有固定性。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③、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违反税法的行为有些什么?

(1)李某是摩托车行老板,有一次他以5000元卖出一辆摩托车,但在开发票时把金额改为3500元。

问:李某的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

(2)张某依法应该在2006年10月1日缴纳税款500元,但他直至2006年11月15日才到税务局缴纳税款。

问:张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到时他仍只需缴纳500元的税款吗?

(3)潮阳、普宁两市的一些工商管理部门为大批虚假出口企业办理工商登记,一些税务部门为虚假供货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共同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4)牛二开一个餐馆,从不交税,欠下税款8000多元,税务工作者上门收税,牛二就纠集一群流氓围攻、谩骂并打伤一名税务干部。结果是牛二被公安机关拘留,后经法院审理处4万元罚款,并处7年有期徒刑。

问:牛二围攻税务人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

税种

征收对象

纳税人(单位和个人)

作用

增值税

增值额

17%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

避免重复征税,有利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营业税

营业额3%、5%、5-20%

我国境内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消费税

消费品或消费行为

P28

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抑制超前消费、避免过度消费而损害人民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

税种

征税对象

纳税人

作用

企业所得税

纯收益额

33%

各种企业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

能使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税种。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额

在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人(无论居住何地)

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

某服装公司购进一批布料付出人民币23.4万元(其中布料售价为20万元,增值税3.4万元)。该公司将布料加工成西装,出售给商场,售价为33万元。则该公司依法应纳增值税多少万元?

33×17%-3.4=5.61-3.4=

半年前,北京的陈某被日本一公司派来我国,出任中日合资企业外方代表,她的月薪是10000元,专利专让每月获得5000元的收入。而她热心教育事业,每月为教育捐款1000元。问她该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10000+5000-1000)-2000=12000(此步算出应税收入)

我国税收的性质:()的新型税收。

我国税收的作用:

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第三部分:易误要纠正:

1、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税收。

2、积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证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3、财政就是我国的财政收入。

4、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结余越多越好。

5、国民收入等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等于税收收入;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第四部分:挑战高考:

例题:材料一:浙江省绍兴市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4.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材料二:《人民日报》报道:近两年来,江苏省扬州市财政共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安排1.2亿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财政对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内在联系?

(3)财政的作用在材料二中怎样体现出来的

计算题答案:2.21(万元);

个人所得税:500×5%+(2000-500)×10%+(5000-2000)×15%+(12000-5000)×20%

例题:答:第一,“杨州市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