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的核算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费用的核算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费用的核算内容

篇1

【关键词】财务费用,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一直以来银行手续费费用在会计上通常计入财务费用处理。一般来说,这部分费用总体金额不大,对报表整体影响不大,对其核算方法的合理性也就未引起足够的讨论和重视。但近年来,随着OTO的发展,销售从传统渠道逐渐向网络渠道转移,结算特别是面对消费者的小额零星结算越来越多地直接通过网络银行、POS机等形式实现,这时发生的银行手续费的金额与内涵都与过去有了显然的不同。例如电信行业,过去的销售一般是通过超市、报亭、营业厅等实体销售渠道进行,在这些销售活动中支付的费用在会计核算中计入销售费用,现在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的支付业务越来越多,实体渠道的销售费用相对减少,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相对增多。根据过去习惯的会计核算办法,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应计入财务费用。但此时,这些财务费用更像是过去的销售费用,再延续过去的核算方法还是否合适成为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的财务费用科目

判断银行手续费是否属于财务费用,首先要对财务费用这一科目的自身性质和核算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财务费用做专门定义,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金融机构手续费和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财务费用本质上是因筹资所发生的费用,其反映的是一项资本支出,决定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所以将财务费用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起作为期间费用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在实践中,除了极特殊情况外,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不存在为负的情况,这很好的符合了其“费用”的属性,但财务费用却常见为负的情况,

从具体核算科目来看,财务费用核算了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手续费。这些项目虽然都是与银行发生业务带来的,但其性质却有不同。利息支出最符合财务费用的定义,属于财务费用的范畴;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外的收入(损失),属于营业外收入(支出)的范畴;手续费用于筹集资金而发生的部分,属于财务费用的范畴,而对于如承兑手续费、汇款手续费和结算手续费等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直接相关的,应属于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的范畴。

二、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将财务费用定义为利息的净支出,即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IAS 19),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直接分开列示,手续费一般作为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进行处理。

在国际会计体系下,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在财务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考虑税收和利息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与筹资不相关的银行手续费更应该列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因为其是因为管理需要或销售需要而发生的,理应列入期间费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中国,因为财务费用(净利息支出、汇兑损益、手续费)整体都包含在了期间费用中,手续费肯定也在期间费用中扣除,所以手续费究竟是列在财务费用还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引起大家特别的重视。

从上述对财务费用内涵的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制度下的财务费用科目本身具有其不完善之处,而过去把银行手续费全部归入财务费用本身也是一种不准确的做法。无论从科目含义还是国际通用做法来看,电信行业缴纳的手续费都应属于销售费用范畴。

三、现实状况

基金行业,开放式基金产品可以通过基金公司网站直接购买、证券公司营业部购买、代销银行网点购买。当客户通过银行购买基金时,基金公司会缴纳给代销银行手续费,目前我国基金公司采取的做法是将此部分计入营销费用。商贸行业,大型超市每天通过POS机核算金额量巨大,每月要向银行缴纳相当数额的手续费费用,如果将其计入财务费用,会显著增加财务费用的数额,对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目前一部分的处理方式是将此部分费用列入销售费用-POS机手续费,一部分将此计入财务费用。移动通讯行业,目前通讯商的充值业务已经由纸质充值卡更多向银行代卖充值卡、手机钱包支付、POS机支付等方式转移,目前通讯商的处理方式是,一部分计入销售费用,一部分计入财务费用。

四、会计处理建议

在过去,企业与银行间只发生一些简单的借款、贷款业务,所以把与银行之间业务带来的费用作为财务费用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企业与银行间的业务关系更加复杂,把各种不同性质的业务进行分别核算也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我们认为习惯需要被尊重,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在,也不应囿于一般习惯做法。要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际可行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核算办法,在会计核算上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使核算更加准确,更适应信息披露的需要、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所以我们建议将销售活动形成的银行手续费用纳入销售费用核算,采购等活动产生的手续费纳入管理费用核算,同时基于企业投资融资活动产生的手续费计入财务费用,在国际准则与历史习惯中协调统一。同时,我们也建议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也应该考虑到社会科技的发展,把银行手续费的入账加以明确。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M].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2000.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M]. 人民出版社, 2007.

篇2

一、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界限划分

(一)划分人才培养成本与非人才培养成本界限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按照相关性原则,剔除一切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教育费用”应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科研费用”扣除“科研事业收入”后,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管理费用”应全部为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离退休保障费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只计算由学校负担部分,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财务费用”应全部为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其他费用”扣除“其他收入”后,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

(二)划分应计入本期人才培养成本与不应计入本期人才培养成本界限 《征求意见稿》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未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正确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本月已经支付但应由以后各月负担的费用,应作为待摊费用处理,本月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应作为预提费用处理。《征求意见稿》将高校支出划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高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高校不能提前结账,将本月费用作为下月费用处理,也不能延后结账,将下月费用作为本月费用处理。

(三)划分完成学业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与未完成学业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费用界限 月末计算人才培养成本时,如果某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已完成学业,则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全部人才培养成本之和,就是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完成学业毕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如果某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还未完成学业,则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人才培养成本之和,就是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月末未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二、人才培养成本费用分类

(一)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结合2007年事业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明细表(类、款)规定,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为工资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款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款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款项;资产折耗等四大类。

(二)《征求意见稿》费用分类 《征求意见稿》的费用分类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6类。教育费用核算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教育费用又划分为教学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教学费用,核算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教辅费用,核算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电教中心等教辅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核算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项费用;其他教育费用,核算高校除教学、教辅、学生事务之外的其他各项教育费用。科研费用,核算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核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核算高校统一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核算高校为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其他费用,核算高等学校本期发生的、无法归集到上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其他各项费用。

(三)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成本项目分类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费用成本设置情况,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成本项目设置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院系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11项。直接工资,是指高校直接从事教学教师所发生的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其中包括发放教师的课时费。直接材料,是指高校教学单位直接用于学生实验实习等消耗的存货费用。院系费用,是指高校教学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教学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相当于企业“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由于《征求意见稿》中“教育费用——教学费用”是高校最主要人才培养成本费用,其他费用都是从属费用。因此,将“教学费用——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和院系费用成本费用项目,为教学单位发生的费用。其他的费用科目作为其相应成本费用项目保持不变。直接工资、直接材料、院系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等6项费用,构成人才培养成本的教育费用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加上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5项(称为期间费用),构成人才培养的全部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工厂成本。

(四)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其计入成本对象方式分类 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其计入成本对象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能分清应由某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不应采取间接分配的方法分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由几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共同发生的费用,则应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几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三、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程序

(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征求意见稿》设置“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成本核算会计科目;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为了能够按照11个成本费用项目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会计科目明细设置如下:(1)在“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设置院系级明细科目,设置1至3项成本费用项目级明细科目。“教育费用——教学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资产折耗——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2)在“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设置教辅部门明细科目,“教育费用——教辅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非财政拨款——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资产折耗——教辅部门——类、款”。(3)在“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设置院系明细科目,“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资产折耗——院系——类、款”。(4)“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资产折耗——类、款”。(5)在“科研费用”设置院系明细科目,“科研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科研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类、款”、“科研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类、款”、“科研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类、款”、“科研费用——资产折耗——院系——类、款”。(6)在“管理费用”设置行政部门明细科目,“管理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管理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非财政拨款——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资产折耗——行政部门——类、款”。(7)“离退休保障费用” 科目明细设置为:“离退休保障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资产折耗——类、款”。(8)“财务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财务费用——类、款”。(9)“其他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其他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其他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其他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其他费用——资产折耗——类、款”。(10)由于高校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所以《征求意见稿》在会计上没有设置类似企业“产成品”科目。为了完成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高等学校必须设置按院系、类别、专业、年级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多栏式辅助明细账,格式如表1。

(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费用的发生,按其用途进行分类,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进行归集与分配,最后计算出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这就是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各项费用发生按其用途分类,借记有关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摊销待摊费用和计提预提费用,借记有关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根据各个费用会计科目月合计数,能直接计入成本项目的,直接记录“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的成本项目中去;不能直接计入的,采取适当分配方法,编制费用分配表,然后根据费用分配表直接记录“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的成本项目中去;根据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逐月累计,就得到每学年成本,每学年成本除以学生数,就得了学年生均成本;逐学年累计,就得到累计学年成本;累计学年成本除以学年数再除以学生数,就得到了累计生均成本。累计4个学年,就得到了最后的学生总成本和学生生均成本。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所示。

四、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的分配

(一)教育费用分配 包括:(1)教学费用的分配;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和院系费用3个成本项目。一是直接工资费用的分配,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发生院系教师的直接工资,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工资成本项目中去。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讲授课程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完成课时量来体现的。因此,对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院系教师工资、课时费、福利等属于直接工资费用可以通过标准课时工作量来进行分配。不同课型、不同层次课程按不同系数折合成标准课时工作量。高校月工资表,可以按院系进行汇总,并且也能够汇总院系教师工资。因此,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直接工资”明细账获取院系教师月工资额,根据院系教师不同专业年级的标准课时工作量月统计表,就可以编制直接工资费用分配表。该表的格式内容举例如表2。根据表2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工资成本项目中去。仅以2个系为例,其他院系相同略,下同。二是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发生院系学生的直接材料费用,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去。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院系学生实验实习等消耗存货材料费用可以通过完成实验实习课时量来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直接材料”明细账获取院系直接材料费的月合计数,编制直接材料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3。根据表3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去。三是院系费用的分配,院系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成本核算对象的月课时总数以及成本核算对象这学期总的学分数来进行分配。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规定,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院系费用”明细账获取院系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院系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4。根据表4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院系费用成本项目中去。(2)教辅费用的分配。教辅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辅费用”明细账获取教辅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教辅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5。根据表5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教辅费用成本项目中去。仅以两个院系为例,下同。(3)学生事务费用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的大部分,如学生奖助学金等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学生事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分不清成本对象的少数学生活动费则在发生成本核算对象之间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院系”明细账获取学生事务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学生事务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6。根据表6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学生事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4)其他教育费用的分配。其他教育费用为不可预见的教育费用,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与上述相同。

注:直接工资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工资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注:直接材料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材料费用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注:学生事务费用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学生事务费用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二)科研费用分配 科研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科研费用——院系”明细账获取科研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科研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7。根据表7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科研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注:科研费用的月合计数扣除相应科研事业收入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三)管理费用分配 管理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管理费用”明细账获取管理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管理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8。根据表8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管理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四)离退休保障费用分配 离退休保障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离退休保障费用”明细账获取离退休保障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离退休保障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9。根据表9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离退休保障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注:离退休保障费用的月合计数扣除相应“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五)财务费用分配 财务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财务费用”明细账获取财务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财务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10。根据表10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财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六)其他费用分配 其他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其他费用”明细账获取其他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其他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11。根据表11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其他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短期借款;计息核算;经营管理;资金运转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展,往往会在短期内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周转,从而向相关金融机构借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款项,一般主要的途径都是银行借款。由于企业经营中由于借款产生的利息支出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加强对短期借款的经营管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利息的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所有财务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短期借款核算的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短期借款核算时,主要关注的内容包括:对所得借款进行核算、对借款产生的利息进行核算以及对归还借款进行核算。根据短期借款的特征可以看出,短期借款一般请的借款期限都相对较短,所以一般在获得借款的当日就将其全额入账;而借款利息作为一种资金的耗费,在进行核算时需要将其以财务费用的角色计入当期的损益。同时,在对利息进行核算时,还需要考虑利息的支付方式,科学选择核算方式。比如,如果短期借款的利息支付方式是按月计收,或者是通过还本付息的方式进行一次性支付,此时,如果产生利息金额相对较小的时候,可以进行当期损益的计入;如果利息支付是以季度或者半年的方式计收,同时金额相对较大时,就需要按照计提的方式进行。

二、短期借款利息核算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在会计核算中属于重点内容之一。首先,重点关注支付利息的具体时间。当前企业在向银行进行短期借款时,其利息的支付方式主要是按照季度进行支付,如果是从其他企业或机构进行可借款时,其利息的支付时间一般都是通过到期之后进行本金和利息同时支付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手段有收款法、贴现法以及加息法三种。其中,收款法是指到期时支付利息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银行出借款时主要采取这种收息方式;贴现法就是指在银行出借借款时就预先从借款本金中将利息部分进行扣除,等借款到期后企业只需要向银行进行借款本金的支付即可。这种收息方法往往会变相提高借款利率;加息法是指企业通过分期对银行进行等额支付的方式来进行利息的支付。其次,要重点关注利息的入账时间。在进行利息核算时需要对每月的借款利款进行明确的反应,并根据相关原则,进行按月计提;同时,如果利息数额较小时,也可以在实际支付的时候进行一次性计入。最后,重点关注利息核算账户。对于短期借款的利息要对其进行统一的计入,并计入财务费用项目,在需要进行利息预提的,要在预提费用账户中进行核算,不能通过短期借款账户核算。

三、直接支付利息的重点核算方式

(一)预提法

通过预提法核算时,需要遵守的原则的就是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当月计提。如果在当月根本没有进行支付操作,也要将其计作当月的费用。如果当月确实进行了利息的支付操作,则直接按照预提的费用进行借记计入,并按照实际费用和计提费用的差值进行借记计入;如果在月末时对预提费用的差额进行再度的调整,则应该通过借记“财务费用”科目,同时贷记“预提费用”。这种月末调整的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预提金额与实际支出数额。

(二)直接摊销法

如果企业在短期借款的数额不多,各月负担的利息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办法,即于实际支付利息的月份,将其全部作为当月的财务费用处理,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一般来说,企业的所得税应于年末决算,在年末如果有应由本年负担但尚未支付的借款利息,应予预提,否则会影响年度所得税的计算。如果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按月支付,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归还本金时一并支付、且数额不大的,可以在实际支付或收到银行的计息通知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短期借款的利息按期支付,或者利息是在借款到期归还本金时一并支付、且数额较大的,应采用预提的办法,先按月预提,计入当期损益,到期再进行支付。

四、企业最好通过银行渠道实现短期借款

首先,通过银行借款比较容易获得资金。通常,银行的金融资金实力不言而喻,可以为企业随时提供较大数额的短期借款。同时,有些企业的资金需求会受到季节的限制,这样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会最为方便,尤其是信誉较好的企业,会很容易以低利率来实现资金的借入;其次,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弹性,只要借款企业能够具备银钱借款的相关规定,就可以进行资金的借入,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时就可以减少对银行资金的借入,方式相对比较灵活;最后,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资金使用比较方便。由于银行同时对结算也进行兼管,所以企业在向银行借款时就变得更为方便。但是,向银行进行短期借款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银行要求的偿还期限相对较短,通常都是一年以内,如果在此期间企业经营仍存在较大困难或者资金不足时,偿付本息就具有较大的难度;其次,借款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通过银行进行短期借贷所产生的利息费用要高于商业信用借款。同时,进行担保贷款时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以及管理费用,其资金成本相对更高一些;最后,银行借款的要求条件相对较多。在想银行借款时,银行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条件进行审核和调查,有些还会附加一些其他的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向银行进行短期借款时,不仅要对借款的资金用途做好科学的计划,还要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另外,企业的短期借款要尽量用于短期的投资,以保证良好的资金运转,保证按时偿还本息,进一步提高短期借款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企业短期借款成本及其信用风险分析[J].马勤.会计之友.2013(32)

[2]短期借款的经营管理[J].吴波.才智.2011(02)

篇4

【关键词】金融机构 财务费用管理 问题 对策

财务费用是金融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如何加以有效管理,彰显其财务杠杆效用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但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今天,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金融机构发展的财务费用管理模式,促进其在经济大潮中更好的立足。

一、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意义

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后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看似复苏且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但其波动幅度依旧较大,其风险也不可避免。而财务费用管理作为控制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降低其费用成本,使其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而且还利于其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抵御金融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实现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当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对其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强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势在必行,亟不可待。

二、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管理意识是引发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其不仅影响着财管制度的完善性,也制约着财管水平的提高,由此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财务费用问题,致使金融机构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管理意识的缺失又是由相关人员对财务费用管理认知不足导致的,因此督促财管相关人员更新理念,强化管理意识十分迫切。

(二)财务费用超支现象严重

超支现象是生产经营单位财务费用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也不例外,因其财务费用管理涉及筹资、经营管理、税费、准备金、营业外等多项费用支出,因此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宣传金融业务费用、代办储蓄费用等超范围支出加大了其经营成本;再如因缺乏统一标准、多渠道的工资来源,像不同名目的奖金、实物、补贴等,致使薪资科目的列支难以控制等,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财务费用支出失控。

(三)财务费用信息核算失真

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信息失真常见于明不符实的代办手续费,当下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费用支出五花八门,而且部分金融机构选择聘用合同工,因制度欠缺和能力有限,致使随意处理储蓄余额,甚至将超支或违规的费用归到代办费用名下,加之人为操作因素,导致费用信息严重失真,如有的金融机构为完成规定指标将本应进行分期摊销的债券发行、固定资产租赁等费用全部纳入递延资产科目中,由此造成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核算不实。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较低

造成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涉及下述几点:一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内控制度,因规定笼统不全面,不周密,脱离实际等,致使财务费用管理活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如缺乏职业素养,财务知识了解较少,核算水准较差等,是影响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经营成本核算方式不当等,这些都制约着金融机构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控制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中,金融机构的领导阶层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从成功案例中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督促内部全员提高对财务费用管理的认知,强化管理意识,并将财务费用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自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以将其融入于各项经营活动中。在管理制度中,应明确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明确预算编制原则和标准,划分专项费用和额外费用范围及其要求;明确财务费用管理流程和规范以及成本的处理方法,细化每项费用的审批、权限、报账、划拨、核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等,以此为财务费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规范管理行为,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二)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

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是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市场发展要求和自身需要,科学设置岗位,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实行综合管理,即将计划、财务、资产负债等管理活动集为一体,以此全面审视经营运作,更好的协调工作,但同时还应严格落实分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基本原则,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以及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特别是财务费用管理关键岗位,并根据金融机构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财务费用审批中心、监督部门等,以此在内部形成部门间科学制衡的局面,从而巩固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严格控制支出,重视成本核算

为有效避免金融机构财务费用超支问题,财务费用管理应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循费用报账流程,即费用审批人员应以编制的财务预算为依据,明确其是属于日常开支和额外开支,以及其额度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确认符合要求后予以如实划拨款项,此时不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将其准确、详细的列支到规定科目中,还需要监督人员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费用支出用得其所,并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估,以此为建立费用标准提供参考。同时针对财务费用信息失真情况,则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准则和内部要求,在登记会计信息前,应认真审查相关凭证,核实其数额、用途、时间等,确认无误后予以及时、如实的记录,事后还应仔细核实所记录的信息的科目归属、金额、计算结果等是否正确,并保存好凭证等资料。此外,监督人员还应定期对各项利息、手续费用、佣金、各种贷款和筹资等支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四)提高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水平

财务费用管理人员与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尽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并保证其地位相对独立。因此可以通过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会计准则、财务费用管理的重要性等内容,督促管理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强化管理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并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培养其市场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等,提高其计算机技术水平,并扩大人才引入渠道,打造集会计、法律、银行、证券、房地产、外汇、保险、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团队,从而使每项费用支出更合理,更有效,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提高管理水平,除了打造高层次的管理队伍外,还应充分利用标准、弹性、边际、指标等成本控制方法以及全面预算、综合管理等模式辅助财务费用管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统一的财务费用报账、核算、分析等系统,以实现网上审批、报账、记账等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财务风险,也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和纠正。

四、结束语

总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事关其自身健康发展与国计民生,因此金融机构应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成本核算监督,从而有效解决其在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三大期间费用的变化,突出体现在纳税调整项目的变化,主要是纳税调整项目的增加,致使企业在税务核算时企业税费产生较大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中的有关企业三项费用的处理的研究,可使企业税费核算清晰化、明朗化,使企业做出合理的纳税筹划,从而更好地做出企业生产经营规划,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三大期间费用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1、三大期间费用的定义

    费用(expense),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Financing Expenses)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销售费用(selling expenses)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均属期间费用,在账务处理中,计入当期损益,期末转至“本年利润”,期末无余额。

    2、三大期间费用的影响因素

    三大期间费用中有囊括许多具体项目,这些具体项目就是影响三大期间费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例如:管理费用中包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公司经费、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等其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中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相关的手续费等其他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中包括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销售费用。这些具体项目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的变化都会带来三大期间费用的变化,例如在原税法之下(2008年1月1日前)如果企业出现与生产和经营成本有直接关系的业务上的招待费用,纳税人在做费用列支的时候,必须拿出有法律依据的凭证资料,当这个费用超出标准限度的时候,是不能再税前扣除的,例如: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得超过销售(营业)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销货净额的3‰。

    二、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三大期间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1、管理费用的差异

    会计准则界定的“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均按会计准则规定应全额列支计入损益,但是按税法的规定一些费用只能安县定标准扣除或在计算纳税时不得扣除。例如企业给员工发出的奖金,薪资费用,税法规定,企业薪资应按支出据实扣除,其中,企业中针对员工所支出的福利费用,当员工的福利支出不超过了工资总额的14%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缴纳的职工教育经费,当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的部分准予扣除[3]。除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项目外,尚有以下几个主要项目:业务招待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公益性捐赠支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开办费摊销等。

    2、销售费用的差异与处理

    会计准则界定的“销售费用”的核算,是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等费用。而销售费用的的主要差异在广告费和宣传费等。广告费与宣传费一般是指为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进行的宣传推销费用,应按实际支出列支。税收上规定,除另有特殊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财务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费用”的核算为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筹资费用,主要是利息支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抵扣。而会计准则则规定企业支付的财务费用均应全额计入损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1.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三、三大期间费用差异的影响

    1、三大期间费用的差异对纳税人的影响

    对于纳税人来讲,由于近年来我国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纳税人既要执行会计准则,又要严格按照税法纳税,再加之有些差异复杂难懂,操作繁琐,如果纳税人对对纳税税调整差异理解不清,把握不准,很有可能造成少缴税或多缴税的发生。还不利于纳税人采取合理的税收筹划,造成企业纳税混乱。

    2、三大期间费用的差异对税务部门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 医院会计 会计改革

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医院特点,参考国外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的。这次改革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它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医院会计同国际惯例接轨、迈向医院会计现代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现行制度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大类的划分方法,会计要素更明确,平衡关系更加清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经济活动,也使中外医院会计的交流更具有实用性。

第二,明确了医院收支性质,建立了“大收入,大支出”概念。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医院的所有收入均是事业性收入,相应的支出均为事业性支出。

第三,明确了医院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范围。医院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分别核算。

第四,取消了奖励基金与事业发展基金的提取,规定了成本的列支范围,直接增减事业基金,使医院的资金使用更具有灵活性。第五,药品核算与管理更加科学。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化了药品出入库核算手续,将药品折扣直接打入药品进销差价,当药品售出时,折扣才算收入,避免了药品收入的虚假性。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及中国加入WTO,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愈来愈显现出不足及局限性。笔者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第一,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对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应考虑增设“财务费用”以及相关间接性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的费用以及借款利息费用等。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最终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笔者建议,增设反映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相关间接费用的过渡性科目,用于归集属于医药成本但不能直接进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的各种间接性费用,月末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分摊;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第二,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避免医院资产的虚增。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修购基金”作为提取折旧的一种变通方法,提取时只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再加工材料等,不冲减固定基金,直至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完毕之前,账面上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始终保持原始价值不变。笔者认为这种对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的账务处理不合理,提取修购基金时未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会引起医院资产和净资产虚增。故建议设立“累计折旧”会计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医院实际总资产及净资产,便于报表使用人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期末“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仍为原始价值,“累计折旧”账户余额为已提折旧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下方,两者相抵后的余额应为固定资产净值。此方法的优点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金额、“固定资产净值”项目金额与“固定资产原价”项目金额相比较,可以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便于会计报表使用人作出相关决策,也可避免医院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

第三,进一步完善资本性支出会计处理程序。医院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房屋和设备、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均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不对医院的当期效益发生影响。即购置或接受固定资产时,一方面要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另一方面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笔者认为,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部分中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而这些支出在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不能完全列支时,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只能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即发生资本性支出时,借记“固定资产”和相应的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其一是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因采用这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会使考核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其二是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实力不明。其三是会导致支出的虚增,使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医院会计可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记入“累计折旧”科目。

第四,应改进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坏账是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医院的坏账损失主要发生在出院病人欠费这一环节,与“应收医疗款”相关,提取坏账准备时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括在内。笔者认为,应按应收款项账龄长短,依据不同比率计提坏账准备,对于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善臻.非营利医疗机构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成本控制;基本原则;费用核算

一、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效益原则。实施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是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通常对工程质量和工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在成本与质量、工期发生矛盾时,工程项目部往往会抓质量、抢工期,忽视成本控制,这就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因此,项目部应正确处理质量、工期、成本之间的关系,决不能顾此失彼,不借代价,不计成本。对施工过程中有关工程量增加、设计变更等情况,应及时做好现场签证及索赔工作,以保证项目每笔支出都有相应的收入。

2.全面性原则。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工程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控制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凡是与成本形成有关的人员都对成本控制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成本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有奖有罚;二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工程保修,每个环节都应该是成本控制的对象,每一项业务都应该纳入成本控制的范畴,从各个方面堵塞漏洞,杜绝浪费。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有责无权,不能履行所承担的责任:有责无利,缺乏履行责任的动力。只有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

二、工程成本控制的程序

1.制定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标准是对各项费用开支和资源消耗规定的数量界限,是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的依据。成本控制的标准可根据成本形成的不同阶段和成本控制的不同对象确定。工程项目部应以各种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为成本控制的数量标准,把降低成本的要求与定额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执行标准。执行标准就是对成本形成的过程进行具体的监督,项目经理应根据各项成本指标,控制有关费用开支和资源消耗情况,实施增产节约的措施,保证成本计划的完成。

3.揭示偏差。根据控制标准和实际执行情况,揭示实际成本脱离控制标准的差异程度,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组织力量及时纠正不利差异,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三、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1.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企业管理层对工程成本实施的总体控制,它规定了成本控制的方法及内容,使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有章可循。制度控制是克服项目“以包代管”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行使监督、检查、协调及服务职能的依据和前提,如企业为控制项目机械使用费支出制定的《机械设各租赁管理办法》、为控制人工费成本制定的《劳务工作管理办法》等。

2.定额控制。为了控制工程成本,企业除了掌握国家统一的建筑安装工程定额外,还必须有完善的内部定额。内部定额应以国家统一的定额为基础,结合现行的质量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条件等编制。内部定额应作为编制施工预算、工长签发施工任务书、控制考核工效及材料消耗的依据。

3.合同控制。合同控制是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项目经理部与公司之间的内部经济技术承包合同。该合同由公司与项目经理部签订,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承包内容、双方的责任与权限、考核与奖惩办法等内容。合同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指标、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指标作了具体规定,是项目经理部实施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2)项目经理部与公司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专业管理合同。实施项目承包后,产生了企业与项目两个层次的分离。为了充分发挥项目经理部和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二者之间有必要签订横向经济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解决项目经理部与各职能部门监督与被监督、指导与被指导、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促使职能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协助项目部控制相关费用的支出,确保项目成本指标的实现。(3)项目经理与项目成员之间的岗位责任合同。项目部每个成员工作质量的好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项目成本产生影响。项目经理与项目成员之间签订合同,可激励各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分担项目经理的工作压力,体现出项目集体承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色。

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合同体系,覆盖了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至企业的决策者,下到各个班组或个人,并涉及到企业有关职能部门有关人员均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负有责任,体现了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

四、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一)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的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材料用量的控制:二是材料价格的控制。

1.材料用量的控制。(1)定额控制。对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工长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需要超过限额领用的材料必须办理必要的审批手续。(2)指标控制。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实行按指标控制的办法,即根据上期实际耗用,结合当期具体情况和节约要求,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据以控制发料。(3)包干控制。对于一些零星用料,采用包干的方法进行控制,即根据需要完成韵工程量计算出所需材料,然后折算成现金,按月发放给施工班组,班组需要用料时,从材料员处购买,节约归班组所有,超支由班组自负。

2.材料价格的控制。(1)买价的控制。买价的变动主要是由市场因素引起,采购材料时,首先应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争取最低买价;其次应按照各种材料的经济采购批量采购,以降低成本。(2)运费的控制。包括就近购买、合理组织材料运输、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等方面,以降低运费和途中损耗。(3)损耗控制。要求现场材料验收人员严格办理验收手续,准确计量,把好进料关,防止将损耗或短缺计入材料成本。

3.人工费的控制。同材料费相同,人工费也要采用“旦价分离”的原则进行控制。人工用工数通过项目经理与工长签订合同,计算出定额人工工日,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一起包给项目工长,由工长掌握实际用工日数。项目劳资人员还要对工长开出的任务单进行审核,并累计实际总用工数,与计划用工数进行对比,确定差异,以避免乱开工日、多开工日的现象发生。项目经理还要对非生产用工进行控制,以降低总用工数,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费支出。人工单价主要通过项目经理与施工班组的人工费承包合同来控制,即根据企业内部人工费计划价格,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协商确定。企业还可以从项目成员的动态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工资含量等方面,促进项目定编定员,节约用工,从而控制人工

费开支。

4.机械使用费的控制。(1)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加强设备使用的管理,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2)做好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避免窝工损失,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3)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防止因使用不当发生机械停置。(4)做好机械操作人员与辅助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工作,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5.施工管理费的控制。出于没有定额,施工管理费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更应加强控制与管理。施工管理费的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D根据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施工管理费开支权限。(2)制定各项目施工管理费开支指标,促使项目经理按指标控制使用。(3)经常检查,及时纠正。财务部门对各项目施工管理费的开支情况应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五、期间费用的核算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应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支出:期间费用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容易确定其发生的期间,但较难确定其应归属的具体工程或产品,因而,不计人工程成本,应于发生时直接计人当期损益。施工企业的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1.管理费用的核算。(1)开办费。指企业在筹建期内发生的筹建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2)公司经费。指公司总部的行政经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经费。(3)工会经费。指企业全体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并拨交工会使用的经费。(4)职工教育经费。指企业全体职TI资总额的1.5%计提的用于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的费用。(5)劳动保险费。指企业支付给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价格补贴、医药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以及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其他各项经费。(6)待业保险费。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交纳的待业保险费。(7)业务招待费。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招待费用。(8)税金。指企业按照规定支付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9)无形资产摊销。指企业分期摊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1l。]其他费用。指除上述费用以外的其他开支,包括技术转让费、研究与开发密、董事会费、咨询费、聘请中介机构费、诉讼费、排污费、绿化费等。

2.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为了核算和监督管理费用的发生情况,企业应设置“管理费用”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并按费用项目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其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结转后本账户期末应无余额。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发生的属于公司经费的有关费用,应在“工程施工――间接费用”账户核算;发生的除公司经费以外的上述有关费用,应列作管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财务费用的核算。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1)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指企业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应付的利息减去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后的余额。需要注意的是:因购建或生产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发生的应属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资产的购建成本。(2)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的外汇结算业务,由于汇率变动以及不同货币兑换所发生的汇兑损失与汇兑收益的差额。(3)支付金融机构的手续费。指企业因筹资和办理各种结算业务而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各种手续费用。(4)发生的现金折扣。指企业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给予债务人的债务扣除,企业取得的现金折扣应作为减项处理。

4.财务费用的核算方法。为了核算和监督财务费用的发生情况,企业应设置“财务费用”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并按费用项目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其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贷方登记取得的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结转后本账户期末应无余额。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借款费用; 企业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产品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等特点,充足的资金和连贯完整的资金链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保证房地产项目的顺利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采取借款方式来筹措项目运营所需的资金,从而发生大量的借款费用。那么,如何对这部分借款费用进行财税处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借款费用的含义及内容。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其内容包括:1.借款利息,指企业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发生的利息、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利息,以及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发生的带息债务所承担的利息。其中,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带息债务,是指企业在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过程中购买工程用物资是以带息的方式进行结算的(如以带息应付票据购买工程物资)。2.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指发行公司债券等所发生的折价或者溢价在每期的摊销金额。3.因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指企业在借款过程中发生的诸如手续费、佣金、印刷费等交易费用。4.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导致市场汇率与账面汇率出现差异,从而对外币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的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影响金额。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费用会计处理

1998年以前,我国会计实务对除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外,其他借款费用,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的资金所发生的利息等借款费用(不论开发产品是否完工),均直接计入“财务费用”核算。

1998年1月27日,财政部印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在“对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房地产开发业务会计处理规定”一节中首次明确:“股份有限公司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的资金所发生的利息等借款费用在开发产品完工之前,可以计入开发成本或开发产品成本”。

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对于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含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应当予以资本化。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属于存货范畴,且其要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一般要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设期发生的利息支出应予资本化,计入“开发成本”或“开发间接费用”,计入“间接开发费用”的最终通过分摊也转入“开发成本”。而在项目完工后的清算期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费用税务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涉及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

(一)企业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

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开发房地产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房地产完工前,应计入有关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在房地产完工后,应计入财务费用。企业发生的这些借款费用均可依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可见,在借款费用扣除方面,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已经实现很好的衔接,易理解,好操作。

(二)土地增值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时,计入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在不高于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限额内据实扣除。否则,并入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的比例以内计算扣除。由于上述规定是以原有会计制度为背景,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与当时的会计处理是一致的。但根据目前的会计处理方法,笔者认为,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时特别要注意,在房地产完工前已计入有关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利息支出已经在“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中,因此,这里所说的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是指在房地产完工后计入财务费用的部分,不包括在房地产完工前已计入有关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利息支出部分。

三、建议

修改或补充土地增值税暂行相关规定,使之与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以及会计制度有效衔接起来。一是“利息支出”与会计制度、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的口径不尽一致,建议将其扩大为“借款费用”,以便操作;二是必须将开发产品完工前已计入“开发成本”的利息支出剔除出来,与开发产品完工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合并,按规定计算扣除。

【参考文献】

[1] 段志群.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2).

[2] 武巧环.房地产开发企业借款费用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6(9).

篇9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新、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分期收款商品会计核算应坚持的原则,并以某公司的销售为例,对有关会计核算具体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分期收款 分期商品 商品销售

一、引言

所谓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就是指那些虽然已经销售出去,但是货款却采用分期进行收回的一种销售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期付款商品。分期收款是现代企业促销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一般会应用于那些收款时间长、金额大、款项回收风险较高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析收款销售就相当于销售方给购买方提供了一笔贷款用于购买商品。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品的销售金额较小,款项回收期一般小于三年的分期收款商品,所收取的货款不具备融资性质。另一类是商品的销售金额较大,款项的回收时间一般大于三年的分期收款商品,所收取的货款在本质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融资性质。

二、对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分期收款商品内容的分析

(一)对分期收款商品的有关规定

在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分期收款商品是这样规定的:在分期收款的销售方式下,销售方应该按照有关协议和合同中的有关规定对收入进行分期确认,并根据商品的全部销售成本以及当期的收入所占比重的乘积对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进行计算。而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对分期收款商品进行了如下描述:分期收款商品在本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根据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来对收入金额进行确定,在协议和合同期间内,应当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来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按照协议和合同中约定的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并按照折现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最终根据两者的差额来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二)合理性分析

首先,旧版《准则》中的有关处理方式无疑更加符合“收入”的确定条件,根据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于分期收款销售的商品,尽管其所有权里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在商品交付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转移,但是从商品交付开始到协议或合同所约定的结款日期这段时间内,销售方的财务状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款项回收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因此,在收款期较长的情况下,销售方在售出商品后,是无法保证在未来的一个或几个收款期内是否能够满足“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件的。如果付款方能够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如期支付款项,那么就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来对收入进行确认并结转成本;如果付款方在结算日期到来时,因为种种原因承诺支付却又无力支付时,收款方可将其计入应收账款,并根据具体情况计提坏账准备;如果付款方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就会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大幅下降,那么收款方也就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只能将该其成本置于发出商品的账户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再根据付款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稳健性处理;如果付款方的确是无力支付,就会使长期应收款到期无法回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计提坏账准备,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会使得收款方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

所以,笔者认为旧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按照合同的规定分期来确定收入、结转成本相对于新版的《企业会计准则》来说能够更好的确定是否满足“收入”确定的条件,因此更加灵活,也更加谨慎。

(三)会计方法分析

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所使用的根据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付款时间分期来进行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使收款方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收款企业对会计利润进行人为虚增。一般来说,进行分期收款销售的商品都是金额较大的贵重物品,因此随着收款期限的延长而商品的金额会增加,无法收回款项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一旦因某种原因无法顺利回收款项,就会对收款方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根据协议或合同所约定的付款时间分期来进行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让收款方对是否满足“收入”条件的判定显得更加准确,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利润也可以分期实现,比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方法更加符合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记账规则。避免了销售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加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比例,最终获得虚假“繁荣”情况的发生。

(四)局限性分析

虽然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在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它也是存在着一定缺陷的。例如,旧版《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到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与一般的商品买卖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与传统的赊销也是具有明显的不同。传统的赊销方式,期限一般较短,所涉及金额也较小,货币的时间价值也相对较低,所以收款方不需要去考虑应收款项的时间价值。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销售方式所涉及的销售金额和付款期限则更长,货币的时间价值也更大,收款方是无法将其忽略不计的。

三、分期收款商品会计核算应坚持的原则

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会计原则是实质重于形式,销售方所销售出去的分期收款商品,即便是在商品交付后,款项能够按期收回,那么时间也一般在3年以上,这样就会让销售方大量的货币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购货方所占用,因为资金有时间价值,销售方往往会要求购货方在每一期的回款金额中根据所占用资金的大小作为本金来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来作为补偿,这样一来,购销双方在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就往往会高于商品销售时的公允价值,所以说,从本质上来看,这部分延期收取的货款是具有一定的融资性质的,当销售方向购货方提供免息的信贷时,销售方应该根据协议或合同中相应的公允价值来对收入金额进行确定,而不是根据与购货方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中的价款来确认收入。

不带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方式,就应该按照正常的市场销售价格来对应收款项进行确定,在交付商品时,应按照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来对收入进行确认,并结转相关成本。而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方式,则应该根据协议和合同中应收价款的公允价值部分来确定收入金额。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通常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者商品目前的市场销售价格来进行计算和确定。销售方应收的协议或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与商品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该在协议和合同期内,根据应收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进行计算和确定所得出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这里所说的实际利率指的是具有类似信用等级的企业发行类似工具的现时利率,或者将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折现为商品现销价格时的折现率。而协议和合同中所约定的应收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根据实际利率法摊销后与直线法摊销结果相差不大的,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四、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实例

例如:2006年1月1日,乙公司从甲公司处购买了一套设备,双方在合同中所约定的设备销售价格为2000万元人民币,分5次于每年的12月31日等额收取。

这套设备的成本价为1560万元,在现销的方式下,其销售价格为1600万元,假设甲公司在交付商品时所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40万元,并于交付当天收到了340万元,那么甲公司应该确认该设备的收入金额为1600万元。

根据“未来5年所收款项的现值=现销模式下应收款项的金额”,我们可知:4000000×(P/A,r,5)+3400000=19400000。

通过插值法,得出折现率r为7.93%。

那么每期应该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就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6年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摊销=(2000-400)×7.93%=126.88万元;2007年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摊销=(2000-400-400-126.88)×7.93%=105.22万元;2008年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摊销=(2000-400-400)×(400-126.88-105.22)×7.93%=81.85万元;2009年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摊销=(2000-400-400-400-400-126.88-105.22-81.85)×7.93%=56.52万元;2010年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摊销=400-126.88-105.22-81.85-56.62=29.43万元

由上面的计算结果,甲公司每一期的会计分录如下:

(1)2006年1月1日销售实现:

借:长期应收款2000万元

银行存款 340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l600万元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340万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560万元

贷:库存商品 1560万元

(2)2006年12月31日收取款项后:

借:银行存款 400万元

贷:长期应收款400万元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26.88万元

贷:财务费用 126.88万元

(3)2007年12月31日收取款项后:

借:银行存款 400万元

贷:长期应收款400万元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05.22万元

贷:财务费用 105.22万元

(4)2008年12月31日收取款项后:

借:银行存款 400万元

贷:长期应收款400万元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81.85万元

贷:财务费用 81.85万元

(5)2009年12月31日收取款项后:

借:银行存款 400万元

贷:长期应收款400万元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56.62万元

贷:财务费用 56.62万元

(6)2010年12月31日收取款项后:

借:银行存款 400万元

贷:长期应收款400万元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29.43万元

贷:财务费用 29.43万元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可以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优点进行融合,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完善,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应收的协议或合同中约定价款的公允价值及收款分期来确定收入,并根据收入比例结转成本。应收协议或合同价款与商品公允值之间的差额,应该在协议或合同期内,根据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所得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这样,不仅解决了前面提到的问题,也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相一致,具备足够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赵世军,杨卉,高前善.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7.

[2]李明.采购与付款及销售与收款控制实务与案例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

[3]王礼红.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涉税会计处理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10):58-59.

[4]聂素娟.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确认及纳税处理.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6):78-79.

[5]成瑗,王文莲.对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核算的探讨.江苏商业会计.2010(2):46-48.

[6]翟云岭.分期付款买卖中的买受人利益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

[7]纪宏奎.分期收款销售方式的财税处理差异,税收征纳,2010(1):25-26.

[8]张云.新税法下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处理.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12):52-54.

篇10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卫生改革的深入,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

1 存在问题及影响

1.1 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的核算办法 第一,虚增固定资产资产总量。购置固定资产,不引起实物资产的增减变化;固定基金的调整也只是净资产内部基金的一种调整。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固定基金并不是由其他的基金转化而来,而是净资产的一种虚增。这样就将原本不涉及医院净资产内部转移,只涉及医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内部转移的经济运转形式人为地在医院净资产内部进行了再次转移,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净值不明,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出的净资产不能充分反映所有者权益,医院当期乃至全年的收支结余失实。第二,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虚增了净资产。按照规定,医院通过对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使固定资产的资本金额作为净资产的一种形式逐渐沉淀于医院之中,同时又将固定基金的金额保持不变,这样就使得同一笔固定资产对应的资本额同时在净资产项目中作了两次重复反映,并且计提修购基金时,只要不处置资产,即使所提修购基金的金额超过了固定资产原值,也会继续计提。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的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医院“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人为地改变医院的成本,随意调节“收支结余”。

1.2 资产减值 首先是固定资产减值,许多医疗设备在逐年使用中早已贬值,但只要未申报核销,资产总是在不断增加,造成庞大的账面固定资产数额与实际资产不符。其次是药品招标及国家降低药品价格政策的实行,使竞争加剧,未来市场的价格波动,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其他材料等库存物资存放在医院的减值风险加大。医院作为特殊行业,为了急救、维持医疗、教学和科研等特殊业务的需要,必须常年储备一定数量的周转物资,包括一些不常使用的、但存在有效期的物资。当这些变现能力差的存货账面价值低于市价时,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又不允许调整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成本价值,而非可变现净值,由此会带来存货的减值风险。

1.3 医院成本核算对象单一,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是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间接费用,按医疗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这种分摊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因为医院除了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外,还担当着教学、科研的任务,目前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将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不利于准确核算医院的医疗成本。同时管理费用作为医院的一项期间费用,内容、含义相当广泛,除了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的间接费用。如果简单按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势必造成医疗收支亏损,而药品收支结余数较大的现象,影响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管理费用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当医院为谋求发展,而进行融资产生的利息费用被分摊计入医疗、药品支出中时,医院筹资费用将无法正常反映。

1.4 医院财务报告不能完整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计提“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反映在医院财务报表的净资产中,它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即折余价值。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无从体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新旧程度,形成医院固定资产账面原值越来越大,固定资产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出现账面上无法反映的现象。

2 建议

2.1 科目调整 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净资产科目核算。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按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借记“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公用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核算各种清理费用。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理预计各种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尤其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增设“财务费用”科目,把原“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 “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由“财务费用” 科目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增设“医疗风险基金”科目,根据历史数据确定比例按月计提,并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