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难点范文

时间:2023-09-12 17:1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难点

篇1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核算;计量

在会计教学中,金融资产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讲,金融资产的概念、分类对于大学生来讲接触较少,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金融资产的计量、记录因为涉及到的会计科目较多,学生在计算、分录的书写时也容易出错。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一、交易金融资产的确认

我国在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主要从取得金融资产的目的:为了近期内出售来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了划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或衍生金融产品。而在金融资产分类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表现形式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样,也为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债券、股票、基金等。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教学过程中,如何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成了难点,两者区分的重点是管理者的意图而不是资产核算的内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定义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较短,管理者持有主要是为了近期在活跃市场上出售获利,从经济实质来讲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投机行为;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时间不固定,持有意图也不明确。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难点

按照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计量,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交易性金融资产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把它的账面价值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账户,是企业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出售时,为了使“投资收益”账户反映企业在该项投资中实现的全部收益,所以要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所有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账户中。但由于两者都是损益类科目,结转不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教学中应注意区分。

[例]万千公司2015年12月13日从证券市场购入宏发公司发行的股票100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共支付价款960万元,其中包括交易费用4万元。2015年12月31日,宏发公司股票收盘价为10元,2016年3月10日,万千公司收到宏发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1元。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收到价款106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分别计算万千公司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和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1.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

因为在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0 ①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9560000 ②

-公允价值变动440000 ③

投资收益600000 ④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40000 ⑤

贷:投资收益440000 ⑥

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为借方为例,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出售时售价①-取得时成本②-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⑥,其中③和⑥金额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得出公式:

出售时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

从以上会计分录可以看出,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00000+440000=1040000元,即为出售净价10600000元和取得时成本9560000元的差额,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在计算相关题目时,不用写出会计分录就能比较快的得出结果。

2.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的时点有三个,分别为(1)万千公司在取得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元;(2)3月10日万千公司收到宏发公司现金股利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0×1=1000000元;(3)3月22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600000-(9600000-40000)=1040000元,因此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1000000+1040000=2000000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又由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出公式:出售时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整理以后,我们得出最终公式: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支付的现金(不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利息或股利)+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

从现金流入流出角度看,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现金流出-交易性金融资在持有期间的现金流入

由这个公式我们就能轻易得出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600000-9600000+1000000=2000000元。

3.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影响利润总额金额)

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0 ①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9560000 ②

-公允价值变动440000 ③

投资收益600000 ④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40000 ⑤

贷:投资收益440000 ⑥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⑤和投资收益账户⑥同为损益类账户,出售时两个账户的结转不影响利润总额,因此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即为投资收益④的金额,即为10600000-(9560000+440000)=600000元,又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②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③的和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账面价值,所以整理以后得出公式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影响利润总额金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净价-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账面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明确判断该项金融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础上,在持有期间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我们只要熟练使用具体公式,就可以轻易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绝大部分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林钢,李明.关于金融资产重分类问题的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5,(16).

篇2

作者简介:高振福(1972-),男,山东济阳人,博士,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博士后,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研究。

(1.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10087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财务部,北京100728)

摘要: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其本身生产技术的独特特点,导致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分析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入手,对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资产折旧;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88-03

收稿日期:2015-04-10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

1.它是资源型行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来自于千万年地层深处的自然沉积,规模上的扩张受制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量。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正在日益减少,易开采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产量递减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减少后不能通过人力和自然的力量进行重置,其价值也随储量资产的减少逐渐降低。同时,随着开采的深化,含水率将不断上升,导致开采成本递增。而不进行采掘和开发时,它的蕴藏量不会折耗,其价值也不会发生转移,即石油天然气只有物质实体的有形损耗而没有无形损耗,这构成了它区别于固定资产的特征,使石油天然气的折耗不同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2.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风险、投资回收期长,并且收益和风险的相关性较低

石油天然气采掘业项目的成本非常高,特别是海上石油项目和深矿项目。石油天然气从正式确认到资源枯竭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一般要经过矿区权的取得、租约定金的支付、钻井作业的支出、开采过程的支出和生产过程的支出等,最后才通过石油天然气销售流回企业。从勘探到正式生产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此之后,为探明矿藏所发生的支出才能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探明的矿藏在企业的存续期内将带来持续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石油天然气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它的勘探活动,在勘探结果确定之前,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始终不可得知。并且采掘业的收益与风险的相关性较低,其主要表现在:很少的投资有可能发现价值高出投资很多倍的矿藏,相反,大量的投资有可能只发现很小的矿藏甚至没有任何发现。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特点,对发生的所有取得、勘探和开发矿物的成本是否资本化,产生了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分歧,而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矿物储量的历史成本是无关紧要的,对于管理者、股东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矿物储量的价值更为重要。储量认可法便是基于这种考虑产生的。

3.物流的特殊性

在物流方面,一般企业与特殊企业相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相同的,但事实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以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为例,其物流的特征在于:几乎所有流入企业的各种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事实上只有流入,没有流出。而一般行业企业则完全不同,物流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先流入,再流出,然后再流入,往复循环。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基本构成不同,如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原油天然气,并非由流入企业的各种材料所构成。所以说,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物流过程是非连续的,具有间断性特征。

二、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的难点

1.石油天然气资产确认的难点

储量在我国不被作为企业的资产,一般是以发现储量时的相关投资及企业拥有的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来代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由于在会计报表上不能体现出企业拥有的储量,对企业信息的需求者来说,不能准确判断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企业的价值不能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企业的勘探投资多寡与发现的储量的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仅以发现储量时的投资来代表企业所拥有的储量是很牵强的。

石油天然气的折耗只有在被采掘时才会发生,其折耗额直接构成可供企业销售的商品,并与所采出的储量资产数量成正比变动,在没有储量资产采出的情况下,不需要计提折耗额。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即使不使用也要计提折旧。储量资产与一般性固定资产的差别导致它的计量基础与方法的不同,储量资产的计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它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带有较大的人为估计性。

虽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曾经提出储量认可法作为石油天然气资产确认的方法,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最终未能推广实施,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标准计量法也只是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信息进行披露,并未将储量资产纳入到会计报表科目当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企业需要强化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的概念,健全和完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设立与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关的各类资产科目,应在石油天然气生产成本核算中增加相应类别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的折耗项目。

2.石油天然气资产折旧方式不合理

石油天然气企业中,固定资产80%以上为石油天然气资产,这些资产是供企业长期使用,具有潜在的服务能力。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油井及其地面设施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要以地下资源量和资源可供开采年限来决定,因此,地下资源一旦枯竭,即使固定资产的物理性能并未全部丧失,但它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2)石油天然气企业很大一部分资产埋在地下,无法移动,自然损耗大,清理费用高。(3)技术装备多,而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快,因而无形损耗大。

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在直线法和产量法中选取,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遵照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选用直线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计提折旧,向境外报送财务报告时,再调整为按产量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计提折旧。相对于其他折旧方法而言,直线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固定资产原值扣除预计的净残值后的价值,除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即为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直线法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简便性,利于实务操作,并且每年产量相对比较稳定,直线法和产量法计提的折旧额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其缺点主要在于使用年限内每年的产量不同,相同成本不能带来相同的收益,违反了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原则。

虽然产量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折旧方式非常符合石油天然气资产的特性,但是由于我国对储量的确认准确性不够,加上多年来石油天然气企业都是按照直线法进行折旧的,要想转换为国际通行的产量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国家的支持以及企业的重视。为使产量法在我国能顺利运用,需要加快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评估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评估机构,充实有关人员,与国际储量管理接轨,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来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经济。

3.资产弃置费的计提比例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石油天然气田作业者并不考虑拆移恢复的净支出,仅仅假设设施的残余价值与将其拆除、运移和必要的场地清理恢复发生成本相等。然而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业务活动不断向荒芜和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扩展,以及国家对监管条例不断修改和完善,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弃置恢复成本可能会变得非常大,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超过相关设施最初发生的建筑安装成本。现在国际上对资产报废责任的确认和会计处理的要求是,要在相关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开始生产时进行确认,而不是在资产退出使用或报废时再确认。

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了会计公告92号,“关于或有损失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会计公告92号阐明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确认和计量未来环保负债的态度,并特别指出环境清理成本包括任何维护修理义务,均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业务。会计92号公告规定,公司不得以计算不精确而推迟到准确估算出一个数字时才确认这笔费用,因为尽管对于这个或有损失的估计值会有一个幅度,但至少其最小值不会是零。同时,会计公告92号还指出,用潜在的其他的回收金额抵消负债的做法是不妥的,这些责任应以总额记入资产负债表,列示为负债。采用成果法进行核算的公司,根据第Oi5.128条款要求“在计算折旧、折耗和摊销的时候,要考虑废弃恢复成本和设备残值”。同样,在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条例规定“摊销成本应该包括——预计的扣除净残值后的废弃和拆除成本。” 因为不同的行业对拆除和恢复成本的会计处理不同。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会计制度规定:“石油天然气开采公司确认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时,应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矿区所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与利益相关方达成的协议,预计矿区废弃时应当承担的弃置义务。该弃置义务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当计入预计负债,同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

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的要求,中石化对资产弃置费的计提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石油天然气资产弃置费的比例规定在石油天然气资产的3%—10%,其中油井、水井、注聚井的弃置费比例为4%,输油、转油、集油站库、注水、聚合物及计量配水站的弃置费比例为3%,气井的弃置费比例为10%,其余的石油天然气资产弃置费为7%。石油天然气资产弃置费比例的规定为油田企业的具体操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三、未获取矿区租赁权的预探成本

美国对未获得矿区租赁权的勘探成本的处理如下:在获得矿区之前或者之后都可以进行勘探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在获得一项租赁权前实施勘探,就必须从矿区所有者那里获得所谓的放炮权的勘探许可,如果涉及的是海上勘探,必须获得通常不要求支付费用的许可,一般是从美国内政部矿产管理署获得,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的活动,实施勘探都要求获得许可。在单独放炮权的合同下,允许勘探权的持有者进入矿区并实施勘探活动,直到对一口探井实施勘探前,但不包括对一口探井实施的钻探。成本法下这种合同涉及的成本被适当归类为勘探费用,获得勘探许可时,借记“在建工程—放炮权”,贷记“应付款凭证”。

在其他情况下,合同不仅可以授予放炮权,而且可以包括被授予人以特定金额租用合同项下全部或者部分矿区的一种选择权,选择权协议说明适用于放炮权的数额,并分别陈述选择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勘探权成本将以与任何其他勘探成本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如果在合同中没有对成本进行划分,全部支付应该作为适用于获得矿区选择权的支付进行处理。如果租赁的是选择权没有覆盖的矿区,采用成果法的公司为了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也是为了税收目的,选择权成本的全部数额记入费用,如果租赁了全部矿区,选择权的全部成本将资本化为矿区权的成本,如果只租赁了矿区的一部分,采用成果法将把全部或部分成本资本化。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漏洞

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在经济社会结构中都严格规范和约束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以此避免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因素出现。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得到全面改革,其存在的核算漏洞和实施难点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中的核算漏洞

1.单位财务管理权与会计核算业务相脱节

事业单位实施会计核算后常见的矛盾为会计核算业务和单位财务管理权相脱离,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能为统一核算和集中结算单位资金,起到强化会计监督的外部职能作用。在实施集中核算的条件下,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对各自掌握的财务管理权都不确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相互推诿和责任主体不清情况。所有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核算后每一笔业务资金都要按照规定要求实行统一核算和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权限发生了变化,逐渐丧失单位管理财务权限,多数固定思维认为只要将资金全部纳入核算中心中就不必花时间进行管理,然而单位依旧是会计责任主体及行使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2.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虽然部门预算在我国事业单位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受到多方关注,但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还较为薄弱,特别是部门预算缺乏细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是以部门预算为主,只有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才能使会计核算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此外,预算单位实施预算后其单位资金使用权依旧由原来的负责人负责管理,而对于会计核算中心来说应全程严密监控单位资金的每笔往来业务。但我国财务制度没有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部分地区和主管部门在经费开支方面自行设定且不随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相应变动,导致现行存在的经费开支和实际相脱离,增大执行难度。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实施难点

1.会计集中核算监督职能不到位

会计基本职能之一为会计监督,通常部分事业单位实施会计核算制度后,单位会计核算只有2个负责人,这两个人要负责多个单位的账套,巨大的工作量让其无时间参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对业务合法性、真实性无法判断,只审核各单位报来的原始凭证和原始票据是否齐全及合法合规,无法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2.预算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当前项目资金预算不明细且不规范,只单纯按照总额列示项目支出经费预算,对资金使用用途没有严格限制,造成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较大随意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要加强审核事业单位所申报的专项结余资金,如果申报范围超出预支,则需要减压事业单位所申报的下年度同类项目资金。然而现实情况则是只有少部分事业单位在申报结余资金预算时执行相关规定要求,由此一来,导致许多单位的下半年预算中编入了上半年结余,完全和预算监督相脱离。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下核算实施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核算意识

预算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放下传统部门利益的狭隘思想和“权利思想”,以此推动事业单位顺利开展核算改革。首先加强宣传,转变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事业单位领导要认真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有关会计知识等内容培训,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会计核算是财政体制改革中重要措施,在坚持“三不变”的原则下按照会计核算方法抓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日常结报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自身起到模仿带头作用加强单位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其次定期在事业单位开展开展报账业务培训。事业单位人员要定期参与核算中心和会计财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例如财务管理知识,如何使用支付系统及部门预算执行重点等,以此提高事业单位人员业务水平,最重要是通过培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

2.加强部门预算,强化单位预算管理

以部门预算为改革基础是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最大特点。现行的部门预算与改革在现实工作中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单位配备消耗标准、人员经费标准,一般正常经费随意性较大,核算中心不能有效管理各个事业单位支出,以致弱化对项目支出的监督,不能对预算单位支付申请进行有效监督。此外,在年初编制预算中无法全部概括所有支出事项,通常经过内部预算调整解决部分临时性开支,没有来源资金,甚至有时追加的预算很难避免挪用资金和挤占资金现象。对此应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预算科学性及完整性,缩短预算批复时间。

3.加强监督职能,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核算中心可根据事业单位所建立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详细记录和严密监控单位实物资产的增减变动,定期盘点清查和监督,一旦发现账实不符查明原因后按照财务制度处理。为防止事业单位出现各类收入体外循环现象,可加大对单位收入的核算力度,防止私设小金库和收入体外循环等各项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事业核算单位收入合法性和完整性。对此,可检查事业单位资产是否及时纳入核算中心账户,查看其资产是否有转移和藏匿迹象,查看事业单位是否有乱收入行为,督促事业单位将单位所有资产全部纳入核算中心,以达到统一结算的目的。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力度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事业单位管理层要意识到完善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让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有据可依,同时还可督促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力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单位内部人员沟通,及时反映日常工作中常见问题,提高工作流程效率。会计集中核算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领导的关注,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有漏洞,如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领导和财政部门思想意识过于陈旧及会计集中核算监督职能不到位等,导致实施过程较为艰难。对此,应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增强核算意识,同时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固定资产核算探析[J].中国经贸,2014,(13):245-245.

[2]黄冰.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核算管理[J].投资与合作,2012,(6):110.

篇4

作为卷烟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烟叶复烤加工企业近年来加快了整合重组的步伐,集团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为了保证企业在该模式下能够稳定发展,需要深入和细化核算标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前烟叶复烤企业的会计准则,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为了使企业的会计执行更有针对性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又加入了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在内的部分要点。随着会计核算软件的实施,烟叶复烤企业必须制定新的核算标准,才能更好的适应政策统一和集中管理的要求。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的《烟草行业复烤加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为各个企业实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方向。但是受到企业生产现状的不同以及衔接过渡中存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中去,在这种情况下,烟叶复烤企业需要推行符合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

二、会计核算标准化在烟叶复烤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标准、记录标准、报告标准。其中,前两个标准是其它核算标准的指导和约束。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对会计核算标准化在烟叶复烤企业中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如下总结:

第一,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了实用性且针对性操作准则,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第二,会计核算是企业执行预算编制的基础,核算标准化的实现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并提高预算编制的可行性以及实际的执行力度。同时,为企业核算、预算以及资金结算实现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高财务执行的全面性,促使其向管理型财务模式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三、烟叶复烤企业中会计核算标准化的应用

1.成立标准化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成员来自财务方面的专家以及各个加工店的财务核算人员,对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核算范围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工作地点、工作方法以及具体的工作流程。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在财务专家的指导下详细明确以下内容:会计政策及法规体系、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体系标准的内容。根据小组成员的会计专业技能以及对会计标准核算化的认知情况,可以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后期工作开展的顺利性。

2.整理制度,确定重点,规范业务流程

要理清当前执行的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可以分三个层面一一明确,包括国家规定的法律法律、烟草行业的会计规章制度以及烟叶复烤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对比当前的核算办法与会计准则,并找出两者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分析目前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详细的调查,找出问题的影响因素,然后确定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规范成本、货币资金、存货、规定资产等各个模块的核算业务流程。

3.会计核算体系的标准化

根据预算管理措施,详细的列出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并明确业务开展以及管理流程,以此为基础,制定与之相应的会计核算流程。下面以委托加工主营收入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确认收入具体的核算范围

烟叶复烤企业的复烤加工主要包括以下10个收费项目:分级选片费用、分级选把费用、回潮费用、烤梗费用、烤末费用、理化检测费用、叶片包装费用、梗条包装费用。

第二,初始收入的计算方法

以委托加工合同为依据进行委托加工业务费用的核算,等到所有的烟叶加工完成之后,需要经过对方的验收,确定是否为当期的收入。所有收费项目需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具体流程为:生产加工―生产日报表―委托加工方验收确认―结算表―确认收入。

第三,账务核算清单

清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摘要。明确客户的名字以及具体的销售收入费用;第二,分录。借,包括应收账款以及烟叶加工费,还有税费和增值税。贷,包括主要营业收入。在核算过程中,需要经客商合作,保证核算的精确性。

4.撰写会计标准化工作指南

整理前期的资料信息,运用当前比较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会计信息平台,能够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从而构建完整、详细的会计政策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以及会计核算标准化指南。

篇5

关键词:乡镇 基建 核算与监督 探讨

做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浙江省慈溪市乡镇都加大了基本建设的投入,把项目做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基建财务也成为乡镇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部门的乡镇财政除了筹集建设资金外,该如何进一步做好基建资金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发挥会计内部控制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是目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乡镇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会计人员参与基建管理不够。会计人员参与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里明确规定的职业道德要求,既是会计人员的权利,也是会计人员的义务。由于乡镇基建会计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兼任,本身工作就比较繁重,对基建管理和财务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不能也不愿参加与基建财务管理相关的会议。造成会计人员不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不清楚工程建设内容与工程的进度,会计的核算与基建管理相脱节。会计人员参与基建管理也是基本建设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建重要事项及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的缺位,也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工程信息被垄断,形成三超及腐败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基建会计人员对基建业务核算水平有待提高。不少基建会计对《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不了解,基建帐务处理不规范,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会计科目设置不够规范。有的在行政帐中的专项支出中核算,不能正确使用建筑安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费用等科目。

(2)发生的基建支出列支不够规范。支出列支随意,有些甚至连不同工程项目的支出都不加区分,待摊投资二级科目的使用更是比较混乱。

(3)在会计处理一致性方面不够规范。同一业务单位往来科目前后使用不一致,相同性质的费用支出也记在不同的科目,造成查帐困难。

(4)项目成本核算不够规范。未将前期的勘察设计、管理费列入项目投资支出,造成项目成本不完整。

(三)对工程款项的支付审核不够规范。基建会计对工程款项的支付审核把关不严。大多数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付款审批制度。部分会计在付款审核时随意性较强,有的会计仅依据单位负责人的签字,没有严格核对工程进度和施工合同,出现了资金付过头现象。有的会计对票据的合法合规性审核把关不严,有关部门在事后的检查中发现,有的是自制三联单,有的用往来发票代替营业税发票,有的是发票的抬头与施工合同确认的单位不一致。做为付款最后把关人的会计人员如不按规定规范审核,将会对本单位的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带来风险。

(四)重要的文件和合同管理不够规范。有的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没有按项目及时收集整理初步设计文件、概算表、各类合同、工程进度报表,竣工验收文件等相关工程文件,这既对日常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带来不变,也不利于竣工财务决算和上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五)竣工财务决算不及时。财务决算已成为基建财务管理中的最薄弱的环节,我市绝大部分乡镇大都没有进行过财务决算,影响了进行国有资产产权凳记,办理固定资产移交等后续资产管理工作。由于没有办理财务决算,工程项目的最终成本也无法确切知道,更使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很好地为财务管理和领导的决策服务,也制约了工程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估等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

二、针对乡镇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的现象,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监督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面加强我市乡镇基建会计队伍的建设。我市财政所人员平均人数为7人,除极少数乡镇外都应尽可能建立专职的基建会计队伍,集中核算乡镇的基建会计业务。由财政部门牵头成立乡镇基建会计人员网络。建立平台定期学习基建财务会计制度,基建基本知识,交流基建会计实务中的问题和困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乡镇基建会计人员的素质。

(二)指导建立统一规范的基建会计核算科目。会计核算的关键和难点在会计科目的设置,财政部门应协调组织相关基建财务专家和优秀的乡镇基建会计共同合作出台分类的基建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方案。按乡镇工程建设的实际,可分房屋类、市政类、水利类等。

(三)出台全市统一的乡镇工程付款内部控制审批制度框架。各乡镇应根据该框架出台具体的付款审批办法,报市财政备案。严格审核工程结算手续,杜绝基建支出违规现象,重点把握以下要点:一切工程付款等要有合同,审核其付款事项是否是合同所列事项,支付工程进度款要依据合同条款以及由建设、施工、监理三方签字的工程进度表,外地施工单位要出具施工地税务部门开具的发票等。

篇6

关键词:种业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公司组成。种业企业是种子产业发展的主体,是组成种业的细胞。我国种业企业最多时有1万多家,2010年农业部启用种子经营许可网上申报审批系统之前大约有8700家。由于2011年颁布实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阻止新的弱小企业加入,一批经营许可证到期的弱小企业也因达不到许可被迫退出种业,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13年底种业企业为5949家,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2家,持省级颁证企业2169家,持市县两级颁证企业3598家[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发展大约落后近20年[2]。存在问题主要是:行业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和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销渠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全球种子市场正在被先正达、杜邦、孟山都等跨国种业企业所垄断,对我国的种质资源、种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等构成较大威胁。种业发展涉及到种业企业、育种单位、营销部门、农户和政府机构等诸多主体,由于“科技与生产两张皮”,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所办种业公司“事企不分”,“育种资源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难”,种业企业“多、小、散”等情况使我国种业企业研发能力弱,营销能力差。同时,由于现有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方法等不能适应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种业业务发展新要求,再加上种业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低等因素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信息是种业企业价值运动的综合反映,真实与否直接影响我国种业企业经营决策的成败及其有效性,因此,研究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提高途径,对促进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1我国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有些种业企业难以提供较为详细的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财务管理无从谈起

由于我国种业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出身农民,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刻了解,大多经营者重生产、轻管理,甚至有些经营者片面地认为财务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和核账,对企业产品会计核算、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很多种业企业的产品会计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些中小种业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在财务人员配备上仅有会计与出纳,导致有些种业企业难以提供较为详细的产品成本核算资料[3]。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一些规模较小的种业企业将土地承包给当地农户或外来农户,这些当地农户或外来农户在内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制种的种类、品种和规模完全是由承包者根据市场需求来决策,种业企业与承包者的关系是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种子收购、推销与管理。由于承包农户的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自身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业务水平有限,平时也很难对种业生产活动的成本进行记账、核算;而种业公司在汇总分公司或承包者的会计报表时,由于基层分公司或承包者基础会计核算资料缺乏或数据不准,最终种业公司就无法汇总到提供反映种子生产过程的、真实的成本详细核算资料。

1.2缺乏对种子生产过程全部环节的有效监控,即使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也会失真

企业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生产企业,农业企业尤其是种业企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生产过程、经营与推广过程较特殊,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般来讲,种子生产与经营过程包含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包衣、种子推销等过程,涉及到科研单位、承包农户、加工企业、推广机构等等。由于种子生产与经营产业链、价值链较长,涉及到的主体单位众多,因此,对种子生产与经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就较难形成,使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也较难保证种子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会计记录与核算的准确性,导致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4]。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即使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缺乏对农业企业生产,尤其是种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全面了解,甚至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种子生产与经营过程一无所知,严重地影响了种业企业产品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1.3对种子生产与经营成本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影响了种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通过大量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好的品种及其推销能力。好的品种可以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或抗倒伏、或抗干旱、或抗病虫害等特性,这些好的特性也是种子推广的基础。一般来讲,一个好的玉米品种从育种算起,经过试验等,最终走到市场需要7~8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我国种业企业品种来源渠道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外购品种权,即从科研单位或育种专家手里购买品种,交易市场极不规范,但是目前这种方式是种业企业品种来源大多数。二是自主研发。我国种业企业表现为“多、小、散”,行业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整个行业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和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销渠道。因此,对以购买品种权为主的种业企业,品种权费用摊销的会计核算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讲,由于农作物品种选育周期较长,为方便企业核算,一般种业企业对自主研发品种的成本核算其研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可以全部进入当期损益。对于外购品种的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根据技术转让或品种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分类进行核算[4]。对一次性买断品种权的品种成本,可以按年度支付使用费进行核算,如果还使用目前全部进入当期损益的核算办法,就难于客观反映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5]。因此,了解种子生产与经营自然过程,认识其生产与经营成本的特殊性,就可以提高种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

1.4某些种业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方法,满足不了种业发展的新要求

10年前开始实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当今农业企业、尤其是种子企业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要求。10年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收获种子后一般由政府统一收购、加工,然后由政府主导的各级种子公司经营推广,种业企业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销售种子产品。目前,我国经济整体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活动范围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些种业企业的经济核算、会计核算仍然执行10多年前颁布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其结果根本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不能保证种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因此,种业企业应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种业企业种业生产与经营业务特点,开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6]。

2提高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建立与业务内容相适应的种业企业核算模式

依据种业企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内容,将种业企业划分为3种类型,实行专业化核算及分类财务管理[7]。

(1)小微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是以种植、收获、经营种子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充分体现种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特点。一般来说,由于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知识更是缺乏,也不具备进行精确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因此,对这部分经营者来说,可以只要求他们对种子生产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支出、耗费等进行流水帐式的记录,以便为后续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经济核算提供第一手资料。

(2)中小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早就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标准。目前,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把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以满足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我国中小种业企业而言,可以先执行一段时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待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与层次后,逐步过渡到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3)大型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大型种业企业一般是由几个与种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分公司组成,实行集团化管理,有些分公司主要从事种子包衣、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活动,已完全脱离种业生产活动,因此,种业企业总部层面应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而分公司应按生产与经营业务活动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涉及种业生产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按种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不涉及具体种业生产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执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既能反映种业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又能提供种子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突出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特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2.2构建货币资金支付新模式

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目的是服务于种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应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种业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降低种子生产与经营成本,为此应构建以货币资金支付预算为基础的支付新模式。主要包括:

(1)加强种业企业货币资金支付预算管理。种业企业应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使种业企业的种业投资计划、生产经营方案,能随时根据需要得到货币资金支持。

(2)重点管理好货币资金支付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对种业企业通过育种科研而获得的收益,企业应该通过核算为育种科研环节提供育种科研支出,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的育种科研工作。对于种业企业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于占用资金量大,要受到重点关注。

(3)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流程再造与创新。对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业务流程要按照种业发展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细化与调整,使种业企业从品种研发、生产要素采购、种子生产、推广销售及其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协调一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要围绕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新流程,搞好经营成本核算和资本运用,降低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费用,调动科研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取得参与主体、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等协同效应[8]。

2.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种业企业业务的发展对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业企业应根据种业发展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学习与培训,既要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又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新的财税制度、市场经济、企业竞争、企业管理等理论[9]。例如,就种业企业竞争而言,种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3C背景,即:1C为变化(Change),变化已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21世纪,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得企业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料。在经济领域同样验证了普里高津的观点:确定性的终结。如何预见变化,如何应付变化,是种业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2C为顾客(Customer),顾客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企业通过简单需求,无营销;相同需求,规模营销;多样化需求,差异化营销;个性化需求,定制营销;感觉需求,体验营销,形成了需求导向到顾客导向再到竞争导向全面发展。3C为竞争(Competition),竞争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而且竞争强度在升级。由于资源有限,需求无限,激烈的争夺愈演愈烈,种业企业领导者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感受到如此大的竞争压力。种业企业竞争态势愈加复杂化,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单个种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扩展为整个种业供应链之间、战略群之间的竞争。极大地改变了种业竞争格局,博弈的变数更加复杂。

2.4提高种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会计领域的运用得到迅速普及。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对内部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迅速收集种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经济核算指标,为种业企业决策服务,把品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10]。“互联网+”(InternetPlus)是近1~2年来与实际产业结合发展最为典型代表,它的发展激活了实体经济的生命力,为种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与平台,形成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互联网种业,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种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种业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2014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41

[2]黄季焜.我国种子产业成就、问题和发展思路.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5-10

[3]汪国强.涉农科技企业经济核算中的难点与对策.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8(7):15-20

[4]郑洁.种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病分析及对策选择.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6-28

[5]贺旭玲,王德春.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

[6]廖书金.浅谈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国农业会计,2010(3):31-32

[7]杜迅雷.种子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难点破解及模式构建.中国种业,2009(10):33-35

[8]范莉.浅析农业种业企业财务核算模式.财会研究,2011(5):136-137

[9]高秀元.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运行状况及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24-25

篇7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指的是与本行业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及资金拥有量较小的企业。目前,我国约90%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其工业产值和利税缴纳均占有全国的很大一部分数量。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否健康,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其结果影响着企业各方面的重要决策。因此会计核算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财务制度方面的规定,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中小企业财务实力较弱、资金周转不易。因此,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按照《会计法》及有关会计准则的要求,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二是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三是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四是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五是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六是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只有同时做好以上六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现存的各种不规范的会计核算行为,可以将种种混乱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内部制度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违规行为出现的一大原因。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由于都是家族式的企业,缺乏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内部财务制度,这使得企业财务混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有些中小企业虽有内部财务制度,但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保证它们的落实。加之中小企业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的特有管理模式,使其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内部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并产生会计核算过程中诸多违规行为。这些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也使得外部监督无从着手。很多中小企业为个体、私营性质,对会计核算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管理者常常干预会计相关工作,使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会按照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会计应有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

(二)会计核算主体区分不清,企业管理理念陈旧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很多中小企业对企业的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比较模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明显,尤其民营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往往是同一人,往往老板会对企业的财产随意使用,导致企业财产和个人家庭财产无法区分,给会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并且,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没有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管理理念较为陈旧:组织内部缺乏激励制度,管理人员大多略激励或只强调物质鼓励。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员工的更高层次需求,许多员工因得不到内在满足而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极易导致会计核算前后不一,会计交接时要点和业务说明不清楚等问题。

(三)会计核算力量较弱,人员素质高低不齐

1.会计机构未设置或者设置不合理。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中小企业根本不设置财务部门,或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这其中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会计工作独立性不够。企业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出纳,去聘用外部人员作兼职会计。由于兼职会计往往不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他们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任凭业主支配,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失去了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会计人水平参差不齐,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从而导致总体素质不高。

2.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没有保证。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知识比较落后,往往无法适应现代会计核算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部是会计专业出身,对会计知识的掌握不多,而会计各种规章制度变化也较快,很多企业老板为了节省人力和费用,一般不会提供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基本没有保证,很难适应新的会计核算要求。

(四)会计核算存在违规操作,会计造假普遍

l.设置多套账册。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规设置两套或多套账,弄虚作假,有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套是内账,上面记录真实的会计业务,用于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或分红用:另一套是外账,这套账一般多记成本少记收入,用于向税务部门报税用,以减少纳税数额。更有甚者设置第三套账,这套账是多记收入少记成本,用于向银行或担保机构贷款用,这可以夸大利润,以便让银行或担保机构对企业建立信心,取得担保信用。

2.偷税漏税频繁且手法多样。很多企业运用税务筹划进行合理避税,以减少税费支出。而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和对税法的理解不透,甚至纳税意识淡薄,使合理避税行为变成偷税漏税,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现在企业偷税漏税的手法颇多:第一种是私设小金库,收入不入账。另一种是虚增成本。虚增成本最为常用的方式是虚列人员工资。再就是有意混淆会计核算主体,将企业老板的个人生活开支列入企业开支,加大企业成本费用等。

3.用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作为记账依据。为降低成本,中小企业往往以大量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作为记账依据。企业在购买物资时由于不开具增值税发票商品价格会相对较低,但这样做便无法取得合法凭证,所以只好拿不合规的收据抵数。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多重因素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要多点着手,全面考虑。

篇8

关键词:高校 教育成本 管理 会计核算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背景下,高校日常运转的资金来源集中于财政拨款,高校主体负担的教育成本较少,政府考核高校的成效指标也限制于其社会效益,甚少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高校自身的成本意识也十分缺乏,出于政府、高校双方意识上的怠惰,高校的成本管理与核算未能得到重视并发展开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教育成本已然成为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要信息点,高校推行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机制建立和实践工作的普遍开展,已经是时代、市场背景下必需趋势选择。总体而言,我国当下教育成本管理与核算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基础会计制度仍集中于收付实现制,实行成本的核算和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完整的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机制也未能建立。因此,立足于当下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实际的建议选择,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困难

(一)教育成本的范围界定困难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其既涉及实际的教育成本,又涉及潜在的机会教育成本,包含的成本责任主体则有高校、政府、社会和个人。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决定了高校实践中教育成本的准确划分存在着较大的实施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水平提升,都具有显著作用,但同时科研经费是一笔较大的金额支出,其是否纳入教育成本核算,影响重大,而其如何与教学工资区分开来,也是问题之一;第二,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支出,许多学校由于离退休人员仍然在一定小范围内参与学校的额外教学工作,导致其难以完全将相关支出排除在教育成本范围之外;第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对其以教育相关为划分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再进行折旧计提计入教育成本或其他成本,具有一定实施的难度性;第四,后勤部门的相关支出,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社会化过后,与高校的实质关系在削弱,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想要进行费用支出的准确剥离,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当前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摸索奠基阶段,并未能形成符合高校运转特点的成本管理与核算方法,导致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活动也就难以为继。具体而言,理论基础的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不清晰,高校特殊的社会角色扮演,使得其财务工作多集中于记账、报账等一系列基础会计工作上,并没有将财务管理的体系、方法运用到高校的成本管理中去,导致其成本管理缺乏方向性,实践操作也就流入形式;第二,成本的核算认识未能统一,针对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究竟是以学生为对象还是以教育服务为对象,学界一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第三,会计目标难以明确化,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是“提供主体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和预算执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信息”,但是在实践操作中高校的会计目标仅仅遵从与预算管理的需要,对成本的细化核算仍然十分隐秘,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自身都不清楚学生培养成本的具体来源、构成,导致成本管理的实施难以进行。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规划存在较大错漏

高校作为事业型单位,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运行和维护远远及不上企业,这也就导致高校对教育成本的控制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支持,控制能力较弱。细化分析,可以探知其弱势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员结构的配置不合理,人力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对岗位人员的配置不够优化,存在着冗余的岗位设置和安排人员过多的缺陷,导致高校人员成本占到总成本的六成作用,从而无力尽可能增加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再者,高校的节俭意识较为匮乏,运行经费难以有效控制,许多高校对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预算的控制也仅仅只体现在总额的控制,并未赋予具体开支项目足够的关注,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最后,高校对资产的管理运用不够重视,比较关注于资产的购置,而对其后续的使用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资产的浪费和低效率运行。

(四)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实践遭遇瓶颈限制

高校这个特殊的行为主体,决定了其教育成本的核算必须遵循财政体系的相应引导,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公立高校的收支核算必须纳入财政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高校的会计核算必须服从于成本核算,但是如何实现两者的匹配,形成了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难点之一。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是一个整套的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简单的工作,需要高校内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进而需要各项开展工作的相应配套。如果不能区分部门之间、成本与支出之间的具体界限,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开展也就难以为继。上述实践难点的存在,急需打破此瓶颈,开展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实践困境的破解建议

(一)以成本管理为导向,将教育成本的范围予以准确界定

成本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前提之一则是将成本对象予以规范,因而必须针对教育成本范围界定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予以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关于高校科研经费计入教育成本的范围划分,将高校以自有经费设立的教学教育改革项目和学生科技项目支出划分到教育成本中,并将科研项目配套的奖励基金也纳入教育成本中进行核算,但是对于高校承担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则应该排除在教育成本范围外;第二,针对于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支出,应该根据支出的内容实质,将教育相关的支出和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列入教育成本,而将一般的经费排除在科研经费的范围外;第三,针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应该将其分为自用和出租两种使用方式,高校的经营用房的相关折旧应该纳入教育成本,而与出租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则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二)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的构建

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明晰了高校教育成本相关理论基础厚实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层面形成相应的知识架构,才能更好地对实践予以针对指导。针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理论的构建,则可以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理论和技术的丰富以及高校培养成本的核算”三个层面予以努力。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将权责发生制更为全面地引入高校的会计核算中,从支出、收入匹配的角度,对教育成本实施针对性的分析管理,同时需要在高校财务会计层面增加基建会计处理部分,并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有关会计科目的改革也纳入改革范围,以适应新的管控和时代要求。

对教育成本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以优化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会计核算的有效进行,共同提升高校经营运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则必须“软硬兼施”,需要从控制环境和操作手段两个层面予以执行。控制环境的构建则主要从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理念改观进行着手,通过预算成本的编制、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结合以及节约理念形成的综合成本管理文化的建设,使得对教育成本的控制形成一种自然的行为意识,有利于实践操作的进行。具体的操作手段则可以从目标成本制度的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内部监督的强化三个方面予以施展,以目标成本为导向、资产管理为支撑、内部监督为复核,形成对教育成本的严密控制,从而提升高校成本的管理效能。

(四)设置明确的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程序

正是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面临一定的操作瓶颈问题,所以需要尽量将成本核算程序予以规范化,克服实际核算的困难。一般而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设置成本明细账,将教育费用的分配、归集,结合成本对象予以准确反映;第二,将成本费用的分配、归集予以充分记录,以教学相关和非相关作为费用划分的依据,再以高校的各职能部门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的进一步划分,并形成相应记录;第三,将人才的培养成本予以准确计算,经过前两个步骤的铺垫,将得出的人才产品总成本与相应的学生数进行计算,得出人均的培养成本,以此作为反馈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对整个核算过程予以调整、完善。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基建数据并账 实务操作 相关探讨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总体推动力作用下,事业单位会计领域的发展获得了明显的成效。财政体制制度的变革,引发了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精细、高效化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新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基建业务数据完全依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单独核算,每月还要并入事业单位的会计“大账”,财务年终决算的时候,将基建投入等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建数据并账的全新变革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供给事业单位经营决策一应俱全的会计信息,在强化资产负债,杜绝和避免财务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解决了以往基建项目完工前账面资产存在不实情况的问题[1]。

一、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建并账的重大意义

1、基建并账让会计核算主体成为一套账。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制定了此制度。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此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旧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没有将事业单位当作独立报告的本体,双账和双报表将日常公用经费与基建收支分开,无法真实而全面的说明事业单位整体财务资产情况。而新的基建并账就是一套账管理模式,其实施原理将会计主体定为独立主体,并且明确了会计核算范围包括事业单位全部的财务管理业务。

2、提升信息质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3条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基建项目成果、预算执行情况[2]。这项规定体现了这一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完整性的要求。根据以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情况可得知,旧制度会出现信息弊端,即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事项会计信息造成的缺失。而2013年的新准则将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归入 “大账”体系,让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项目成果等全面系统的信息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系统的运行。

3、与公共财政体系融合并举。公共财政体系的变革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这一情况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更要创新这样才能够适应此变化。而基建并账就是财政改革的产物,是推行明细核算的举措,有助于公共财政改革的推动。

4、资金控制到位,监督作用凸显。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资金管控是难点,旧的会计核算办法让这一难点呈现了盲区,从而让一些人有“空”可钻,滋生了贪污腐化现象,而新的制度要求在基建核算的同时要同意纳入“大账”账簿,于报表中得以体现,避免两账两面现象,形成了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作用。

二、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实务操作分析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贯穿其财务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执行中,以当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为契机对基建会计科目加以适当的补充、调整和修订,在新账中设置相应明细科目,核算基建账并入“大账”的成本[3]。

例如:2013年1月基建账发生:财政拨款1500000元,建安工程投资1000000元、待摊投资136830元.。

而将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时: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银行存款”、“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银行存款”、“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

分析发现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数据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以后有如下问题存在:①很多情况,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数据并不真实。举例为证,在该表中的“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两项内容,当对它们进行并入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合并后在表中体现出的数据可能大于实际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将以前内部划拨的款项予以扣除。②如将“事业基金”科目纳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是不可行的,因为用负数来显示“事业基金”数额是与该基金本身的性质不相符的。“事业基金”科目是用来对事业单位收入的财政性拨款进行核算的,而这项资金的形成是对扣除结余分配后的一种滚存金额累计;如果将此资金并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就已经对该资金的用途进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事业基金”科目原本的性质的。

综上分析,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并账不但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内控中的执行、支付两个岗分脱开,更可以让资产建设现状、事业单位贷款情况如实反馈在大账中,使事业单位的报表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以及负债情况,为事业单位财务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因而,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并账应该运用于我国各个事业单位,使其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树云.中央财政投资的基建项目竣工结余会计处理方法初探[J].财务与会计,2004(11).

[2] 侯晔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分析.华章.2013(01).

[3] 吴延亮.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变化――对心知肚征求意见稿的解析.商业会计,2012(07)

篇10

一、会计核算及其职能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在当前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之中,相关的单位主要是货币,并且这一点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所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算账、记账和报账,来全面并且及时的反馈出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对企业价值量以及经营活动的一种连续化的、系统性的记录,而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处理和加工整合,可以为企业的运作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基础。通过会计核算工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企业在最近一段时间之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所以,总的来讲,现代化的企业会计工作就是运用相关的价值量,对经济活动和企业的各项业务项目结果进行连续的记录,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计算、加工以及整合,将企业在各项经济运营活动当中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记载和分析,通俗的分析就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记录,而会计核算,则是通过相关技术和手段的使用,使得企业成本、收入、各项开支费用以及利润情况得到集中的体现,使用会计报表等不同的形式来加强企业的会计和经济管理,促进企业效益的不断持续增长。

二、财务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日常工作之中,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管理之间存在有一定联系。二者之间互相的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的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从员工的工作上来进行分析,相关的工作主要是从会计核算开始,一步一步的迈向财务管理。而从理论上来进行分析,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所在。另外,从企业的管理职责上来进行分析,通常的情况之下会计人员在职责上的划分更加细致,而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一般是全面展开的形式。通过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管理之间的相互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合理的调整资金分配,并且对销售和生产进行优化,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财务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作用

财务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在当前的企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均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为企业的财务工作发展和财务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良,通过对会计记录的分析,还可以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有效的、恰当的手段对内部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帮助制定出细致并且周全的计划,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并且促进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

当前,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社会和经济形势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所有企业需要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实践的工作当中不仅需要加强对以往工作缺陷的分析,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同时还应当结合当前经济市场的基本形势,制定出全面并且完善的政策和方案。在实践之中应当加强统筹式的管理,注重资源和资金的配合与协调,并且明确企业资本和基本经营预算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的重点,进一步的深化企业的会计体制改革,逐步的盘活企业内部资本存量,促进企业的投资方向逐步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探索改良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