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1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策略研究
所谓特殊儿童,即有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和智能障碍(唐氏症候群、自闭症、智力低下)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0―6、7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随着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学前特殊儿童家长开始寻求学前特教。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及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
政策导向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特殊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专门设置学前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重申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些法律法规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关注。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的开展受到影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师资不足、水平不高的题较突出。
其次,管理方法不科学,社会支持保障系统不完善。目前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不受重视,保障系统还不完善,本应单设的特教部门被“精简”掉,对特殊教育管理的不规范,缺乏专业指导,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养护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社会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
最后,家长、教师态度消极。在一些家长看来,家中有特殊儿童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怕被人知道,受到嘲笑。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即使被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将来也不可能成才,还不如待在家中由家长照顾。
三、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部分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沟通渠道不顺畅,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二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地理位置较偏避交通不便利,给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也导致了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三是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四、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观念。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特殊儿童也是一个生命体,也需要别人的关爱与呵护,让人们真正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避免出现歧视的现象。转变家长的观念,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教师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3.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打造素质高的特殊教育团队,教育部门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改变传统的特殊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一是在聘任教师时,要制订专业准入制度,提高学前特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二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她们更愿意接纳特殊儿童,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受教育。
4.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是改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不健全和入园率不高的首要措施。各地应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共财政为支撑、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付费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机制,鼓励各类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提高入园率,使之受到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早期教育。
5.优化整合资源,推动特教全面发展。创办学校时应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为减轻家长负担,应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进教学内容,不断地研究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潜能,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6.重视学前特殊教育,树立学前教育新理念。教师要树立以特殊学前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特殊学前儿童身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并不相同。如有的听力有问题,表现为内向、不合群,有的肢体方面有问题,表现为退缩,缺乏自信心,教师需要掌握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特殊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需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特殊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7.遵循三项原则,实施个别化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的全过程应当具有科学性。二是发展性原则。对特殊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包括最终水平、先后次序、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尽可能地促使他们发挥最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是可行性原则。方案内容应符合特殊学前儿童的水平,以保证计划得以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兢.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1995(03).
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观念立法一体化
1.引言
特殊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特定的组织、以特殊的方式对特殊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教育。残疾儿童,或“异常儿童”或“特殊儿童”,来自不同的群体,却占有全体学生总数的8.7%-35%。大多数教育者的观点是他们不同于正常的学生。某些学生的问题太严重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如果没有持续的帮助他们甚至不能生存。多数特殊儿童都存在学习困难,但是我们却无法区分轻度和重度。例如,有的儿童习惯倒叙书写字母,习惯写镜像顺序,或者在初级阶段无法阅读某些字母都是正常现象。许多情况下,患有身体残疾的儿童可能会因为影响学习而不被那些自认为正常课堂的学校所接受。通常情况下,各州法律否认大多数严重的特殊青少年拥有接受公开的被支持的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平等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易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在特殊教育中不成比例表明了教育不平等这一现象源于教育隔离和歧视的长久历史。[1]
2.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普通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特殊教育的发展仅仅是近200余年的事情。特殊教育发展起步很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双重限制。所以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也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
2.1从慈善型向权益型的转变
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盛行在美洲,所以最早创办特殊学校的多是一些富有同情心的牧师、医生和教师。这些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医生、牧师在开创欧洲特殊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也都是基于善心而收养和帮助残疾人,并未意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应该是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而接受特殊教育是特殊人群应该享受的权益。
2.2医疗型向教育型的转变
早期的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盲、聋、弱智等残疾儿童,因此,家长和教师多数关注的都是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条件。所以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多是医疗康复为主,这也往往忽略了对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的考虑。随着特殊教育的深入发展,要加强了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
2.3从狭义型向广义型的转变
特殊教育发展早期主要是对聋哑人和盲人等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然而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的对象既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精神障碍等残疾儿童,也包括资赋优异的超常儿童,还包括各种有严重行为与情绪障碍的问题儿童。
2.4从隔离型向融合型的转变
早期特殊教育发展并未完善之前,由于人们对特殊人群的歧视,特殊儿童也只能在特定的机构接受教育,即使在普通学校也会被分到特殊班级进行教学。但是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法律的制定,特殊儿童也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回归主流,特殊教育的安置逐步从分离转向融合,倡导特殊儿童应最少受到限制,尽可能安置在正常环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鼓励特殊教育与普通儿童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例如一些国家目前特殊教育的现状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英国全国大约有120万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其中仅有2%残障程度严重的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美国也有许多特殊儿童上了普通学校和幼儿园。
3.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
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是从发展盲、聋、哑教育起步,然后逐渐发展到弱智教育和其他特殊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缺陷、在学习上异常困难、或在情绪和行为的表现上有间题的人。根据有关研究总结,特殊儿童的类型大约包括12种。这12种类型的鉴别都是遵照严格的原则和流程。其中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当今的学生,家庭,朋友和社区;关于零拒绝,一视同仁,和适当教育的趋势;还有包容与合作的行为。主要流程包括了真实学生的简介,分类信息,评估过程,专家意见,项目选择,未来愿景,以及提到的资料的参考。这12个类型包括;(1)学习障碍,(2)情绪或行为障碍,(3)精神发育迟缓,(4)重度或多重障碍,(5)自闭症,(6)天才(7)病弱儿童,(8)身体残疾,(9)言语和语言障碍,(10)听力丧失,(11)盲和低视力,(12)创伤性脑损伤。[2]
4.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
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表现在一系列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法案的制定与不断修订。某些发言人的观点是,法律干预是保障特殊儿童教育改革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心理学家BurtonBlatt已经阐明:“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律师的强大积极作用,如果没有法律现在就不会有我工作的领域...律师们都是英雄,即使是现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是。”[3]制定政策和法规,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益。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的政策等手段,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没有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也就不能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例如,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援助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法案》,1975年颁布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94-142法)又提出3~5岁的特殊幼儿均应接受特殊教育,有条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岁开始实施特殊教育。此外,该法明确规定,各州必须为3~21岁的残疾儿童、青年提供免费的适合他们独特需要的特殊教育和有关服务;各学校要为每一个残疾学生制定适应个人发展情况的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lizedEducationalProgramme,简称IEP)。这一法律规定不仅保障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保障特殊儿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最好的教育。1870年之后的一个世纪引入并实施强制入学,特殊教育的发展遵循不断增长的分类和独立的界限。1981年的教育法案是一种包容措施,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1988年重新修订教育法案鼓励教育中的市场作用,这是由父母的选择和受教育程度所决定的。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可能不需要接受国家课程并且会有更灵活和综合的方式对待他们。[4]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带来更多的有利影响。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法律的制定要遵循六个原则:(1)零拒绝,或每个孩子都有进入免费公立教育系统的权利;(2)一视同仁(3)个性化并且适当的教育(4)最少受限制的配置(5)依据正常程序(6)父母参与。例如,在1975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残疾人照顾方针的法律》,规定残疾儿童(者)的预防、保健、教育、职业教育、雇佣、等均为国家的义务,残疾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日本在1999年新修订的《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要领》别规定了特殊幼儿园除了教育、指导在园的特殊儿童以外,还要针对虽然未到3岁入园年龄,但已显示出有残障的儿童开展工作。
5.特殊教育的一体化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殊教育明显地向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其基本的含义是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尤其是身心障碍儿童尽可能回归到主流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是8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三是医疗康复、教育训练与社会就业的一体化,其目的是把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保持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从事某一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职业能力。
6.小结
篇3
关键词:PBL;情境;问题;小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0 -02
儿童康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应用性人才,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读懂特殊儿童,能够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找出影响孩子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特殊儿童改善原有的状 况,促进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针对培养应用性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儿童康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PBL教学法是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源于1944年John Dewey 的《民主与教育》一书,Dewey 认为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率先实行。[1]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与互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具有如下特点:
(一)PBL强调团队式学习。PBL采取的是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这种教学法时,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3~9人,每一项任务都由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完成。
(二)PBL中的问题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PBL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提供有关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其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问题。
(三)PBL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根据相关任务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答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四)PBL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开放式的。老师根据案例所提出的是劣构性的、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解决相关问题。
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要求
(一)特殊儿童诊断评估能力。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找出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否则的话就无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
(二)康复训练能力。这是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能够针对特殊孩子的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解决孩子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能力。儿童康复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儿童康复过程中提倡医教结合,所以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交流沟通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外,在儿童康复过程中还需要和家长、孩子、相关的康复训练人员等人员的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团队协作能力。特殊儿童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有听力问题、言语语言问题;有的有认知问题、行动障碍问题等,针对这些多重障碍儿童,需要不同项目的训练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三、PBL教学法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2]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3]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这个情境可以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下,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手段提供情景影像资料。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二)问题的设计。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哥伦比亚大学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戴维·乔纳森 (David H.Jonassen) 认为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是某个情境下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10页)未知实体;第二、所寻找或解决的这些未知实体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或技术价值的。[4]马太·李普曼在《教育的思索》(Thinking in Education)一书中认为问题本身是结构不良的,缺乏逻辑的和复杂的,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在面对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学习材料,才能去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师的引导。在PBL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老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深入探查学生的知识,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进步,调整挑战性问题的展示。[5]
(四)学生的协作。PBL是一种以小组方式学习的模式,组内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协作,共同探讨问题,讨论并构想问题的解释,形成集体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合作,除了要注意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外,还要注意组与组之间以及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袁娟、池建淮 、肖洪玲、朴美华.韩国汉拿大学PBL教学法应用体会[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7).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M].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3]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4] David H.Jonassen.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思路(上)[J].钟志贤,谢榕琴译.远程教育杂志,2004,(06).
[5]梅人朗编译.PBL: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篇4
在国际上,对陷入经济困境、文化困境和身体状况不佳等困境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在中国,也有相似的教育救济概念提出。但是《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项事业上,从概念到操作,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完善。
现行教育救助系统不力
因自闭症而被学校希望转学的学生李孟,今后很可能继续在深圳普通学校就读。残疾儿童和少年是我国教育弱势群体主要人群。根据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但是实际上,很多普通学校并不具备接受残疾儿童和少年入读的办学条件和能力。
2005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修订残疾评定标准时,明确将自闭症患者首次列入了残疾评定范围。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方俊明介绍说:“虽然自闭症患儿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因为法律层面的规定多具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各地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一些地方,普通学校拒绝自闭症患儿入学的情况时有发生。”
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卫生局与市残联联合委托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机构组织专家评估组对深圳户籍的残疾儿童进行评估,通过教育评估的孩子,建议普通学校接收。然而,深圳自闭儿童很少接受评估,随班就读依然具有随意性,学校对其是否适合随班就读也无法做出专业判断,家校间的摩擦也会增加。
在深圳市召开的“推进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援体系研讨会”上,有教师发言说,置身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日常工作的压力很大,还要承担对特殊儿童的超常付出,承受来自其他学生家长的压力,况且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并不专业,这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十分苦恼。
方俊明说,在很多国家,不掌握一定的特教能力,就没有当教师的资格,因为在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很少,随班就读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学界曾多次呼吁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教必修课,但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同时,各类特教专业人员的匮乏和专业水平不高,制约了特教资源的支持。
在方俊明看来,一方面普教人才培养要顺应融合教育的趋势;一方面,要建立起特教人才的资源中心,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此外,教师编制问题、特教专业人员的待遇问题、特别资料辅助设备的配备以及环境改造等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民间组织是救助主体
深圳市民爱特殊儿童福利院院长谢频曾经做过统计,深圳市14岁以下的特殊儿童约有2.5万人,而深圳市残联公布的资料显示,该市特殊需要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只有2 5家,来自教育系统的仅有1家。2万多孩子中,只有少数能在专业机构的康复教育中成长,其他学生大都在普通学校就读。这使得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中途辍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008年,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发起了“融爱行”随班就读支援计划,培训帮助特殊儿童走入普通学校的特教助理。该计划发起人戴榕表示,家长联名致信学校驱逐自闭症学生并非孤例,“融爱行”计划经常会遇到这种事情。由于缺少专业支持,学校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处于困境。山东省残联副主席、中国精神病协会孤独症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仲通过微博评论说:“请不要埋怨那19位联名阻止自闭症孩子入学的家长和校方,只有很少数自闭症孩子进入学校就读,还有太多的自闭症孩子是被锁在家里甚至捆在家里的。”
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项目负责人刘会峰表示:“所有压力都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没有专业的支持系统,没有充分的社会认知,普通学校对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要落实真的很难,需要各方充分的沟通、理解和支持。”
上述人士或为民间志愿者,或为公益组织负责人,其职责均为公益性质,而非政府专门机构负责人。这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目前我国对教育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的主要机构,而这些分散于民间的组织,其救助能力十分有限。
事实上,一些实验性的补偿教育活动,已经在某些学校零星地进行。
一个小学校长的补偿教育实验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平水镇中心小学校长罗秋苟在本校发起了对留守儿童的“书信活动补偿教育”。罗秋苟发现,农村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越是落后山区比例愈大,他们的成长经历中缺少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罗秋苟决定,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性的家庭教育。
他选择了一个五年级班进行试验,试图通过书信活动――“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促使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对话。
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写信。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学生通过电话,获得父母打工的详细地址、邮编。学校买来信封、邮票,指导学生写信、写信封――五年级儿童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成功写信的。第二阶段:就是学习写信表达思想。这一段,主要指导三点:书信格式、内容表达、字迹训练。第三阶段:巩固、熟练、激发兴趣。当第二阶段开始之际,要求每位同学寄出一封信或收到一封信,都必须登记,第一次收到的信不仅登记,还要在学生本人同意前提下,给老师看一看,其目的是调查了解家长对开展“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的反应。在这一阶段,罗秋苟布置学生通过电话、书信与家长交流写信的体会。效果非常好,学生的体会非常深刻、全面,一致认为写信非常有意义,收到信非常激动。很多孩子因为取得小小成功而增强了自信心,大多数孩子提高了写作兴趣。尤其是补偿了孩子亲情教育,加强了写作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们一个个怀着成功的喜悦,用质朴又孩子气的语言,道出了真切的感受。罗秋苟总结认为:“活动加强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灵沟通,增强了亲情,解开了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心结。孩子们在轰动中变得活泼、开朗、敢说敢言了。”
不仅是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加深了,孩子们普遍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且掌握了书信沟通的技能,这会受用终身。
概念之惑:补偿不是救济
国际上通常把保证处于困境的儿童享受正当教育权利的行动称为补偿教育,有黑人儿童补偿计划、更高视野计划、头脑启迪计划、免费午餐计划、残疾儿童补偿计划等补偿教育方案。这些方案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
在中国,补偿教育并不是通行的说法,相类似的说法是教育救济。上海民法专家,被称为“万国名师”的万国学校法学教师段波评论说,救济和补偿都是为了消除过去发生的不公平事实造成的错误而做出的救助行为,但二者有区别:补偿的性质是法定的,补偿者对被补偿者的补偿行为具有还债性质;救济通常是慈善性质,施救者并不欠被救者什么。
对弱势群体儿童给予补偿教育还是教育救济?对此,湖南师范大学教师孙中民撰文认为,教育救济是基于道德诉求,今后有必要发展成为制度补偿。
孙中民表示,我国当前的教育救助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济贫式救助,责任主体界定不合理,项目杂乱,资金不足,救助方式不规范。教育救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部门, 民间组织还是学校,国家的有关文件缺乏明确界定。责任主体不明导致我国教育救助实施项目杂乱,不同部门实施不同的项目,相互之间缺少沟通联系和统一规划,救助资源缺乏有机整合,使救助体系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散,增加了救助成本,降低了救助效果。应该实现从临时性救助到制度补偿的转变,从基本受教育权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建立协调有序的救助管理体制。
改变“救急不救穷”现状
中国有句俗话叫救急不救穷。本意是说一时有难的人容易救助,长期经济困难群体很难救助。近年来,经济困难群体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一些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
2012年11月16日,5名失学流浪儿童被发现死于云南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垃圾箱内。这5名儿童(其中4人因超生没有户口)都是当地人,因各种原因全部辍学在家。孙中民认为,这5名儿童的遭遇是中国当前教育救助不力的典型代表,如果不失学,他们也就不会外出流浪,从而死在垃圾箱中。这也反映出我国教育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家庭经济贫困,父母离异,子女众多,照顾不力。
篇5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
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
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
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
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
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
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
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
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
篇6
【关键词】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心理情绪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社会期望,特教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压力,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及特殊儿童心理干预的专题研究。
一、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特殊教育教师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特殊教育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高校权威专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17个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中心385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性别、类别、学历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二、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表现的四个方面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较明显的心理、生理症状。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面过窄导致的心理失衡和适应不良。教师的合群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
第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较少,经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且对教学工作逐渐失去热情。
第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表现为中等强度,且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担任弱智儿童教师的职业倦怠要比盲童、聋童的教师严重。
我校是一所培智类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学生残疾程度严重,自闭症儿童占到学生的30%,情绪行为问题突出,教育难度大。教师平均年龄43岁,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均欠佳。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调适,全面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心理服务技能,建设规范化的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体系,对教师做好情绪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校非常重视和一直在做的工作,在这里与特教管理者分享。
一、环境怡情,文化养心,为心理教育营造大氛围
学校的环境文化以特需儿童的康复以及生存需求为目标,创建以森林、海洋、花海为特色的主题康健长廊,怡情养心,寓教于景。学校修建了“仁者庭”,修心性、怡性情,感受自然与创意之美、环保与艺术之魅;搭建了“爱之苑”,感受沙疗之效、攀岩之趣、饲养之乐。增设配备,使校园文化处处都是有趣的“课堂”,寓玩耍中实现康教的目的。创建了心理评估室、心理疗愈室等专业处室。购置了心理综合评估仪、注意力训练仪、沙盘等专业器具,为心理教育营造了专业、优美、先进的硬件条件。
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增强队伍软实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员工对于单位的归属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靠管理、靠制度去实现。为了让每位教师对学校信任,对工作有安全感,我们在管理上通过营造民主氛围、客观评价、合理安排和人性化组织,努力实现学校干部群众间的和谐气氛。
1.完善管理网络化结构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
增设校内管理岗位。将教师按照合作需求组建项目团队。完善原有的层级网格化管理结构,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潜力和积极向上的风气,使教师真正与学校同发展、共成长。
2.强化两个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全面素养提升工程,达到人人有专長、分管工作有特色的品牌目标,培养管理、业务皆强的干部队伍。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项目团队的创建和培养为着力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训工作。
3.拓展校务公开使教师评价全面科学有依据
绩效工资方案不断完善,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人事安排、工作量调整、课程改革项目管理等渠道,全面实现人尽其事、各得其所。通过“教代会”,落实好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使其适应和促进学校发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三、课程介入,提升素养,为心理教育搭建大舞台
课程是落实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是做好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深谙此理,多年来坚持全面启动心理课程研究,援引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驻校办公,探讨普适性的心理游戏开发及实践,心理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结对服务,整体搭建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康复的同时提升教师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个人成长。
四、全员参与,专业引领,构建心理教育培训模式
目前,学校拥有2名硕士学历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级心理辅导员。也有不少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系统的心理教育技能培训。教师的心理教育综合素养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为教师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定期心理疏导,聆听专家讲座,教师自由组合,学校有心搭桥。学校还请专业咨询师每周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感受团体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开展系统技术培训,增强专业技能。我校与专业心理咨询研究所合作,常年坚持系统专业的对全体教师开展绘画疗愈、游戏疗愈等心理学专业培训。还包括学校心理学骨干教师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和个案的会诊以及教师的减压讲座,达到了促进教师个人心灵成长的目的。
援引高校专业支持,对学校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与提炼,结合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理论规范要求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模式。
五、师德工会活动使校园变乐园,工作成乐趣
活动是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学校利用师德教育活动、工会活动,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队伍活力,倾力打造“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能双馨”的智慧型阳光教师团队。
例如,“我的特教日记”记载着特教真善美的师爱故事;每年的仁爱阳光教师评选,弘扬崇德向善的师德风尚;特教最美瞬间,抓取师生交流的温暖画面;“仁爱如歌”画册,记载着爱的箴言,吟唱着教育的智慧。
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采用充满惊喜和温情的方式去表达对教师们的心理关爱。寓意深远的节日礼物,如写满感恩和祝福的小纸条,激发热爱生命的植物;修心养性的书法字帖和书籍;宣泄情绪的“秘密花园”曼陀罗画册,无不寄托着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润物无声的引导。
篇7
一、总体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探索建立一套科学、人文、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2、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德育实效为根本,创新德育机制,营造德育氛围,拓宽德育渠道,提升教师精神文化,加强专业引领,塑师表,铸师魂,育名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努力营造以养成教育、国学经典诵读和课外读书活动等特色项目相得益彰的校园环境特色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内涵,推进素质教育,争创市级特色示范学校。
4、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尊重个体差异,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及措施
德育工作
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整合学校、家长和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段或年级目标,提升养成教育实效。进一步完善德育激励和评价机制。努力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专业、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品牌工作机制,为学生优雅人格奠定基础。
措施:
1.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多元有效的德育管理网络。
2.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性和生成性为原则,细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开发校本教材,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抓规范,完善学校的校风建设。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好学生,树立起“勤学习、讲道德、守纪律、高素质”的学生形象。
3.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挖掘、整合德育工作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功能,沟通家校联系,提高德育教育合力。
4.搭设舞台,创设情境,依托重大节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及纪念日活动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启发自觉,激励进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
5.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不断丰富、创新少先队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参观游览、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助贫帮困等综合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促使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
篇8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音乐的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作用,特别对人的心理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一种艺术,是令人愉快、神圣的声音。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就是智力落后,有弱智、智力残疾、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残疾。美国智力残会对智力障碍定义为: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总结出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特点。
发展进程失调。这样的学生常常有别于正常孩子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可以记住每一节课该上什么课,却记不住简单的一个字符;有的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谱,却算不出十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某日是星期几,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由于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不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退步,甚至连原本已掌握的能力也随之一同消失。
感官反映异常。智障学生,他们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伴随有许多异常。比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不敢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他们喜欢制造出声音来刺激自己,或者害怕听到强烈的音响;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旁人的自娱自乐。
言语沟通障碍。他们语言发展非常迟缓,不懂也不愿意用言语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他们就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因为长久自我封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行为去攻击他人。言语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在课上不分场合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他们分不清“你”、“我”,更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不理解别人言语。
情绪及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波幅很大,经常会有无顾的焦虑、害怕,还会无缘无故地大笑大叫。会在课堂上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沿着教室跳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坐在那里继续听讲。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却听不到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二、选择适宜智力障碍儿童听、唱、弹练的治疗性乐曲
针对智障儿童的以上行为特点,音乐治疗正是特殊教育中作为有目的安排的训练疗法。有人说“耳朵是心智之门”,音乐可以启智。事实证明,音乐治疗能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在音乐课上,结合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性乐曲进行教学。相应的乐曲归类如下:
一是具有“莫扎特效应”的乐曲。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聆听莫扎特的某些乐曲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效应,称为“莫扎特效应”。这类乐曲比较复杂,每首时间较长,弱智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听下去。二是鼓乐或其他节奏感强、声音或沉浑或清脆的打击乐,这类乐曲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刺激性较强,儿童参与击鼓同时聆听鼓声,或按鼓点步行、拍掌、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三是童谣儿歌或特定编制的简单歌谣这类乐曲适合独唱或合唱,韵律感较强,易学易记。
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需要个别对待和“人性化”方法教学。教学中要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以聆听乐曲为例,每个智障儿童对不同类型的乐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喜欢儿歌,有的喜欢流行曲,有的喜欢古典音乐中的钢琴曲、大提琴曲,甚至管弦乐曲,对待他们要耐心,让他们能听上和练习各自喜欢的音乐。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训练方法
对智障儿童,单靠聆听治疗性乐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唱歌、弹奏乐器、亲身参与各种特殊方法进行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音乐乐曲,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如:1.结合游戏进行敲打乐器或唱歌,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2.教唱特殊的歌谣训练言语能力和节奏感。3.结合简单的身体动作,聆听音乐或唱歌,训练身体运动能力。如体操、舞蹈、手足摆动或各种走步,随着音乐运动,有助于刺激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4.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改善与别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四、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
音乐的作用在于它能否促进弱智儿童用手动、足动、眼看、耳听及脑子想把整个躯体和心灵都调动起来,从而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音乐作为一种放松及积极感情反应的诱发刺激,为儿童生理提供了放松的线索,让儿童在康复训练中聆听或参与音乐过程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帮助儿童从分心状态或诱发焦虑之思考中到集中注意力得到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心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篇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为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授不同阶段学生的教师指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经过20多年开发与修改,许多国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本文对美国和英国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作比较分析,以期为构建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获得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教师专业标准 幼儿教师 启示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包含幼儿教师在生涯过程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标准”(Standards)可以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衡量价值或体现原则的说明(statements of what is valued—statements of principle),二是用以评估工作业绩的测量手段(measures of performance)。在第二种意义上,它表明和描述已达到的一定水平标准。有学者认为,标准是一种工具,它使人们藉以对有共同认知和共同意义的事情做出恰当、准确的判断与决定。它强调了一种专业工作的本质特点,即“可判断性”。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标准并不只是描述现在的实践;它们根据科学研究和成功实践阐明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应做什么……标准说明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应改进什么。标准描述专业发展的轨道;它们说明一种思想,即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是一个人必须经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事情。”
所谓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国家教育机构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师培养目标制定出的有关教师培养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师专业结构要素中的各项实施准则和方法。[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于国际案例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8.]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既可以作为学前教育机构任用幼儿教师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标准。它有助于明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这方面,美国和英国已经为本国各个阶段教师制定出较完整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了解各国的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
二、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概述
(一)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五项核心标准
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是“全教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开发的。1980年,NAEYC开始为培养幼儿职业从业人员的高等教育计划设计指南,先后公布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水平的候选人培养计划指南(1982年)、高级硕士/博士学位和副学士学位候选人培养计划指南(1988年)。1994年, NAEYC对这套指南进行了首次修订, 1999年启动了最近一次修订工作。2001年至2003年, NAEYC分别公布了三套修订后的幼儿职业准备标准,分别是初级许可证计划(2001年)、高级计划(2002年)和副学士学位计划(2003年)。美国幼儿职业的从业者包括儿童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儿童早期教育者、儿童早期教师、儿童早期教育助教、儿童早期教育预备教师、助手、指导者、家庭访问者、儿童发展助手、保育者、志愿者、父母等,因此,这三套计划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幼儿职业从业候选人的教育与训练要求。三套计划均包含了五项幼儿职业从业候选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标准。
标准一: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要求幼儿职业候选者,应能利用他们对幼儿的特征与需要,儿童发展与学习等方面相互影响的理解,为儿童创建健康的,相互尊重的,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
标准二:能够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幼儿职业候选者应该知道、理解并重视儿童的家庭和社区的复杂性、重要性,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创造支持性的、让家庭具有自主性的、相互尊重的交往关系,并因此让所有家庭都能参与其孩子发展与学习的活动之中。
标准三:能够对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的措施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开展评估:幼儿职业候选人需要知道并理解评价的目的、好处和作用。能够了解并应用负责任的方式和与家庭及其他幼儿职业相协作的方法,通过系统观察、建立档案和其他有效的评价策略,对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标准四:具有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相关知识和能力:幼儿职业候选人,要能够整合有关家庭和儿童的知识,协调他们同家庭、儿童的关系;通过整合他们对发展的、有效的有关教与学的方法的知识,整合有关学术科目的设计与实施的知识及评价经验,进而积极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标准五:应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幼儿职业候选者,应能把自己看作幼儿职业的一员并按照这一角色要求来指导其行为。知道并能履行幼儿职业伦理准则和其他有关幼儿职业实践的标准。他们应是持续性的、协作性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在其工作中能够展示有见识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观点,能够通过整合源于多种资源的知识,做出明智的决定。他们能够明智地倡导一种健全的幼儿教育实践和政策。
(二)美国幼儿优秀教师专业标准
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是一间独立的,非盈利性的,无党派的民间组织。它成立于1987年,“致力于通过专业标准的制定,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发展为一个国家认可的组织机构对达到标准的教师进行认证以及推动美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委员会是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主要参照机构之一。
NBPTS制定了教授3~8岁儿童的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以期通过此标准让幼儿教师得到指导的方向。
NBPTS确定3~8岁儿童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是五条核心的原则: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负责;教师要精通他们所教的学科,并且知道如何将这些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组织、管理和监督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反思,并且能通过实践经验中的学习获得提高;教师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在这五条核心原则的基础上,NBPTS制定了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
(1)理解儿童(Understanding Young Children)
优秀幼儿教师运用他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通过与儿童及其家长的互动,理解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根据每一个儿童的独特需要和潜能来设计教育教学。
教师不仅要懂得一般儿童需要和特殊需要,熟悉儿童所在社区和家长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教师还要拥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课程和进行时间安排。教师还要知道儿童的社会性、个性、社会交往、智力等是如何发展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班级秩序,教师还要意识到语言、文化、家庭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和儿童的特点与天赋等内在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
(2)公正、公平与多样性(Equity,Fairness,and Diversity)
优秀幼儿教师为所有的儿童创设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欣赏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要,并且鼓励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公正、公平以及互相尊重。
教师应该致力于理解和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能够根据儿童的不同需要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能够促进班级的平等与公平,让每个儿童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并且要对所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给予平等的尊重。
(3)评价(Assessment)
优秀幼儿教师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知道怎样有效的综合运用这些评估方法对儿童的行为、交往活动等进行系统的观察、监控和记录,并且将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与儿童、家长以及其他专业工作者分享,以共同改善教育的效果。
教师在儿童游戏和学习的时候应该观察儿童,并且使观察、评估儿童成为日常性工作。教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鼓励儿童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做出评价,并且教师定期对每一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与评价,并据此确定每个儿童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利用评估的信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把评估信息反馈给儿童、家长,并与他们交流。教师还要关注到一些特殊儿童,并用一定的方法来对这些儿童进行评价。
(4)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Promoting Chil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优秀幼儿教师通过组织与创设有助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环境来促进儿童的知识、技能、道德、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为儿童创设一个安全、有爱心、包容和需要智力参与的环境。有意识的给儿童游戏提供各种机会。教师应该认识到早期儿童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能够提供充裕的时间、资源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应尊重每一位儿童帮助儿童学会理解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鼓励儿童发现问题,鼓励儿童探究,帮助儿童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
(5)具备有关综合课程的知识(Knowledge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优秀幼儿教师在精通儿童学习理论、学科知识以及各种评估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紧密结合学科的发展适宜性教学。
教师能够从不同的知识结构中综合出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与观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既不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模式,也不完全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对核心学科(包括语言和读写、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与健康)有广泛的理解,知道每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思想以及儿童对每一个学科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熟悉儿童学习不同学科的典型方法与策略以及儿童在每一个学科中的初始概念和常见的困难,并能够根据这些理解来计划和综合运用各种经验。
(6)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儿童的有意义学习(Multipl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优秀幼儿教师通过实施多种多样的实践和提供充足的资源,促进每一个儿童在身心健康、有意义的学习以及社会合作等方面获得发展。
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评估信息并且根据所收集到的评估信息进行教学实践。教师知道早期儿童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因而教师力争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运用多种技能进行教学,以适应儿童学习的多样性和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需求。教师要把儿童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懂得每一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倾向,并且经历培养儿童做出选择的能力和成为独立学习者的能力。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对促进儿童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适当地运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如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录像和其他的新技术)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易凌云.美国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儿童的互动、行动和提问,并进行积极的回应。教师能够成功地帮助特殊儿童相处,并在需要的时候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
(7)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优秀幼儿教师和家庭以及社区一起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三者是合作伙伴关系。
教师要将家长视为教育孩子的合作者,尊重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长能力和兴趣,采取多种有效的策略鼓励家长参与儿童的教育。教师要认识到家长对教师所实施的教育实践的肯定与支持对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以及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够与家长交流,真诚合作,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形式向家长提供幼儿园各方面的信息,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教师要激发家长参与儿童教育的欲望,并通过家长、教育专家、社区志愿者等合作一起共同完成幼儿园管理方面的问题。
(8)专业的合作伙伴(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优秀幼儿教师在专业合作团队中充当领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负责提出活动计划并且引导儿童及其家人进行实践。
教师能够在与教育督导者、实习生、同事、志愿者及其它领域专业人员工作取得积极的效果,并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提供给幼儿优秀的早期教育。教师懂得如何建议与提出意见,能够拥有专业知识和道德标准。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团队合作。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上理解早期儿童的发展规律,通过参与专业发展、网络交流、专业化组织、协作等活动全身心投入到对儿童的教育中。
(9)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
优秀幼儿教师定期分析、评估和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提高其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教师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倾听家长与同事意见,观察其他教师的实践等方式获得启示,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定期反思。教师对新的儿童发展知识与早期儿童教育理论持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并且希望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反思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己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如阅读专业论著、参加专业培训班、参加各种教育专业团体的活动以及参与各种教育项目研究等。
三、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概述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重视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1984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委员会(CATE)。在该委员会的推动下,制定出了一系列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包括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入职教师( 顺利完成入职培训的教师) 标准( Induction standards) 、资深教师( 获得更高级别薪水的教师) 标准( Post threshold standards) 、优秀教师标准( standards for the excellent teacher) 和高级技能教师标准( standards for the advanced skills teacher)。虽没有像美国一样有专门为幼儿教师指定的专业标准,但这一框架涵盖了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在此,对合格教师资格标准,资深教师标准和高级技能教师标准做介绍。
(一)合格教师资格标准
1989年,英国的教育行政部门(现教育与就业部,原教育科学部)规定所有由地方政府兴办或补助的学校教师必须是合格的教师,并对合格教师(Qualified teacher)的标准做了明确的界定。
2002年,英国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和英国师资培训署(Teacher Training Agency) (2005 年9 月1 日, 英国将原来的教师培训司:TTA 更名为学校培训与发展司:TDA , 旨在强化政府对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和支持作用。)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的标准。此文件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受训教师在获得合格教师资格之前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是对教师之前培训的提供者的要求。在此,我们主要了解英国合格教师的专业标准。
《合格教师资格标准》(Qualified Teacher Status)这一标准从专业品质(Professional attributes);专业实践与理解(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专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等三方面对教师标准作出了规定。这一新标准于2002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行,具体内容如下:
1.专业品质(Professional attributes)
(1)对儿童和青少年拥有较高的期望(high expectations),致力于保证他们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教育潜力,建立公平、尊重、信任、乐于助人的品质。
(2)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展示积极的态度和言行,为儿童和青少年树立榜样。
(3)要特别注意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共同促进教学工作。
(4)与儿童和青少年,同事以及父母之间有很好的交流。
(5)认同和尊重父母,处理好于同事、社区人员的关系,共同创造使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6)致力于促进师生能在校园中与团结合作。
(7)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己,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共同承担教师应付的义务和责任。
(8)能有利用一些重要途径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具备认识自己的能力。
(9)按照一定的建议接受指导和培训。
2.专业知识与理解(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1)具备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有丰富的理解,能达到相应要求,包括指导通过何种途径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
(2)知道国家课程的价值、目的、教学要求。熟悉他们学生应达到的水平要求。
(3)了解一系列的评价的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
(4)了解如何使用校本,国家的评价体系来增加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个人素养。
(5)有一些了解地区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知识,对一些核心课程,懂得在课前课后各个关键环节与阶段进行适当的教学安排。
3.专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
(1)计划,期望和目标。教师设定具体的教育学的目标,这些目标与全体学生相关,教师用这些目标来计划和安排课程。
(2)班级管理与组织,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高的期望,建立起一个学习环境,这个环境重视多样性并能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信。
(3)教学与课堂管理。
(二)资深教师标准(Post threshold standards)
标准l:知识和理解。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精通和不断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包括和他们工作相关的广阔的课外知识。
标准2:教学和评估。
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不断有效的计划课程和安排课程的顺序来满足学生单个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不断有效的利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教学和管理;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不断有效的根据以前的情况对学生设立合理的期望,监督其进步,给他们清晰和富有建设性的反馈。
标准3:促进学生进步。
教师应该能够证明,由于他们的教学,学生取得了进步,所取得的进步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同或高于平均水平。这应该表现在全国性考试的分数中。不参加全国性考试的地方,则通过校级考试的分数体现出来。
标准4:更宽泛的专业实力。
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能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和利用其结果来提高教学: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为学校的政策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标准5:专业特点。
教师应该能够证实他们是能够挑战和支持所有学生做最好自己的专业人士,其途径包括:建立信任和自信;.组建团队;.吸引和激励学生;分析性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积极行为。
(三)高级技能教师标准(Standards for the advanced skills teacher)
该标准从杰出的教学成果、杰出的学科知识、杰出的课程计划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管理、评价能力等6个方面对高级技能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了详细的界定。
标准1:优秀的教学成果或效果。
由于高级技能教师的教学,学生跟以前比不断得到提高;面对挑战和高期望,有很强的动机和热情,并积极地回应;表现出很强的自控能力。
标准2:丰富的学科或专业知识。
高级技能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他们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必须完全理解他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新成果,而且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以确保学生能取得进步;能从学生的问题和反应中很快地了解到学生的领悟和错误概念;了解他们学科或专业教学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
标准3:杰出的计划能力。
优秀技能教师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来准备课程和安排课程顺序,以确保所有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他们的课堂和家庭作业中,对学生设立持续的高期望;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计划教学。
标准4:优秀的教学、学生管理及课堂管理能力。
优秀技能教师必须理解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在参与、管理学生时表现出天赋与创造力;有技巧的提问和解释确保学生最大的进步;必须发展学生相对应的读写、算术和信息技术能力;能够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少数民族的、缺乏自信的、行动困难的或对你不满的学生提供直接有目标的支持;必须尊重别人和维持纪律;持续和公平。
标准5:优秀的评估和评价能力。
高级技能教师应该把评估作为教学中诊断学生需要的一部分,设立一个现实的、具有挑战的目标来提高和计划将来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进步、学校的目标和视察情况来评估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
标准6:为其他教师提供建议和支持的杰出能力。
高级技能教师必须能够为别人提供清晰的反馈、好的支持和明智的建议;能够给别人提供一些例子、培训来帮助别人更有效的教学;能够帮助别人评估他们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的影响;能够分析教学和了解怎样才能有所提高;已经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技能,使他们在学校和各种情境中更有效;通过他们自己的和专业的指导为学生和其他职员提供一个角色模型;知道如何计划他们的时间和安排活动;被人尊重和能够激励别人。
四、美英两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划分阶段的比较
美国幼儿教师的质量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新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以及优秀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样三个连续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来保证的。[易凌云.美国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与美国的标准相似,是由相对低水平到高水平发展的,也就是在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上的逐渐提高和拓展,英国教师专业标准“一体化”的特点体现出了英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渐进性的认识。两国的标准都体现了在不同时期对教师专业标准有一定的要求,专业发展越高,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就越严格。体现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性:由毕业入职、到能力形成、再到较完满的阶段。当然,两国在不同的阶段对教师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五、美英两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构建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启示。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师各方面的要求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全面的标准,我们可以从各种政策和文件中散见各种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例如,在《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中对教师列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对于在第一线实践的教师没有具体的指导说明。同时,《纲要》中对儿童进行五大领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并没有对幼儿教师所要掌握的技能作操作性的要求。因此,要使幼儿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本专业的专业标准,让幼儿教师有具体操作与实施,才能提高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从以上各国的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为构建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阶段划分——明确了幼儿教师发展的方向。
美英两国都把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阶段划分。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司在对标准框架的使用说明中就指出: 想成为资深教师者,需要达到资深教师标准, 同时, 还要继续强化入职教师标准; 希望成为优秀教师者需要满足优秀教师的所有具体标准, 同时要强化先前几个阶段的标准; 期望成为高级技能教师者也是如此。因此,每个阶段的标准都既反映该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的进步, 又反映该阶段的挑战性目标。[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9.]由此,对于构建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具有很大启示。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资格规定只停留在入职资格的认证上,没有具体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区分,对于已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在入职以后没有相应的标准引领教师发展,很不利于教师的提高。如果能按照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来制定标准,有助于增进教师对自己发展到每一阶段要求的理解,使他们以标准为依据,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2.充分反映当代教育精神——教师职业标准的追求。
NBPTS的《美国幼儿教师标准》(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Early Childhood Generalist)是一份关于对幼儿教师素养的规范体系和评价标准,在这一份文件中,充分反映了当代美国教育理念,如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却并不以“儿童为中心”或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关注和包容来自不同背景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关注“特殊儿童”的全民、全纳教育理念以及教师与儿童都需要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贯穿于整个标准始终,对于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具有可借鉴意义。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在体现教师基本素质的基础上也强调了时代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新要求:标准框架特别强调教师对同事的专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在校内外的战略性领导( Strategic leader) 的能力。这说明, 英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学习社会的到来, 教师专业已不再局限于个人能力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学校乃至社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我国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中,也应该体现以教师发展及尊重幼儿为本,以此作为出发点,建立教师公正、平等的意识,以此来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除此之外,此文件中,对于幼儿教师应该达到的每一个核心概念和思想都有详实的规定与操作步骤,不仅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理解所该达到标准的要求,也使每一位幼儿教师能按照要求去操作从而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这些标准所体现的特点对于我国如何建立一份完善并具有操作性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家园共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在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协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益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门问题。在幼儿教师领域中,美国幼儿教师标准就提出,幼儿教育离不开学校、家长、社区以及社会的共同力量,在这些因素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来自家长、社区、社会的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与家长、社区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发挥学校、家长、社区的共同力量使幼儿得到更好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己专业化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中,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按照不同的水平来制定标准并有效的评价我国幼儿教师,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极受社会关注的今天,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既兼顾共性也要发挥个性,既顺应时展的潮流也要符合我国的实际。从各国经验来看,目前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都从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教师专业道德和自主性上来做出规定,我国幼儿教师的标准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完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更好的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9.
[2] 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于国际案例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3] NBPTS. Early Childhood Generalist Standards for Teachers 2001
[4] National Diploma in Teach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asifika)
[5]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6] 易凌云.美国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7] 朱宗顺.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及启示[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7.
[8] 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9.
[9] 柳国辉.新西兰教师专业标准运动及其启示[M].课程教材教法.2010.9.
篇10
游戏教学法把游戏和教学相融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穿插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和欢快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原因
曾经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效率低,而且长此以往会令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到学校,不愿意上课,甚至有的学生一看到老师上课就喊“肚子疼”等。
智障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受限,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抽象思维欠缺,对所学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差。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授课,往往事倍功半。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中心。他认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因此,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游戏来进行教学,便成了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我开始尝试给学生上游戏教学课。
二、怎样组织与设计特殊教育课堂上的游戏教学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这时可以把游戏教学法运用在课前;为了巩固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缓解之前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惫,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游戏教学;为了泛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教学也可以放到课后进行。
2.教师在游戏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游戏教学也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教师不仅要懂教育学相关理论,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适时适当组织和设计游戏教学;教师备课要充分,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给学生预留出游戏的空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要确保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地做好游戏前材料和场地的准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游戏教学的组织与设计,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要通过讲述或演示,使学生明白游戏规则;教师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并及时调控;教师要在游戏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游戏情况,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3.注重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是游戏的目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设计与组织,游戏内容一定要与学生当前所具备的实际知识与能力水平相符合,要扬长避短,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方法
1.游戏气氛要浓
为避免游戏教学出现枯燥的现象,可以伴有音乐,可以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或玩具,可以分组进行,激发学生游戏的热情。
2.游戏准备要充分
比如音乐、头饰等。
3.游戏规则要讲清
弄清规则是玩好游戏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办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
4.游戏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
为使游戏教学长期有效,建立一套奖励机制是很必要的。同时,奖励机制要注重全面,要能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5.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特殊教育课堂上游戏教学的不断观察、摸索和实践,我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一定要选择孩子感兴趣、易理解、容易进行的游戏项目。智障儿童意志力薄弱,不能持续做一件事情,所以游戏项目设计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发展需要。另外,智障儿童行为动机偏低,容易产生自卑感,简单些的游戏项目更容易使学生建立自信。比如抛接球、传球、击鼓传花等,这些游戏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穿插在教学任务里。
第二,游戏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之前带领学生做过一个“跳房子”的游戏,结果学生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单脚跳的能力,所以游戏不欢而散,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游戏教学要注意时间的安排。由于智障儿童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时间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所以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其用法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
第四,游戏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要在生活中游戏,同时游戏也要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智障儿童缺乏辨认的能力,分不清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借由游戏教学正好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生活的技巧和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方法。
第五,游戏一定要具备某种教育目标,或促进学生生理发展,如手眼协调、身体平衡、语言发展等,或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最终通过游戏,为其走向社会,回归主流奠定基础。智障的孩子与人沟通有障碍,包括语言上的障碍及非语言上的障碍,游戏教学必须注意这一点。
第六,游戏前一定要讲清楚、说明白游戏的规则、任务的分配、具体玩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玩此项游戏。对智障儿童来说,有时说得越多越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妨多做些示范,一定要教会。
第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智障儿童存在注意力分散现象,思维缺乏独立性,但是如果有老师和他们一起,效果会好很多。
第八,游戏要在不同情境中多次泛化。学生掌握方法以后,要经常变换每个人的角色与任务分配,以便学生真正掌握游戏的玩法。智障儿童缺乏后设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差,迁移能力差,所以一个游戏要反复多次。另外,智障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所以要经常变换场景、角色来进行巩固。
第九,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要单纯追求游戏的效果而忽略游戏的作用。游戏虽好,但是如果一味玩耍,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比如,在复习新学的生字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大的苹果树,把写有生字的小苹果粘到上面,然后告诉学生:谁能读对苹果上的字,苹果就送给他,苹果后面更有神秘礼物。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最后每名学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小粘贴。这种游戏的目的性很强,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也较充分,放在复习单元里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十,游戏教学要注意分组的技巧,要使学生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初学抛接球时,我让有拍球基础的学生带着拍球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都在抛接球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十一,游戏教学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多样性、可应用性等原则。
四、游戏教学的具体案例
感统教学“抛接球”单元,学生熟练掌握抛接球技巧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给学生加上了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游戏之前,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球,谁想和老师玩抛接球?”同学们都举手时,我说:“大家都想和老师玩抛接球,谁先玩?谁后玩?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帮助大家做决定的小游戏。”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石头、剪子、布”;其次,我又给学生讲解了游戏规则,学生两两一组,采用车轮战,最终谁赢谁先玩;再次,我找程度好的学生和我配合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让生生间尝试表演,老师从旁指导。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又教学生多人之间玩这个游戏的方法,最后再把游戏放到生活情境中反复应用。比如,大家都想听一首歌,意见不统一时;再如,班级就一架电子琴,都想弹,谁先弹……经过反复,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游戏,并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好,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生活的技巧。
游戏教学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从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增加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游戏教学益处多多,我会将这种教学法一直坚持下去。
- 上一篇:税法适用的原则
- 下一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