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1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家校互动;策略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一、引导家长调整心态,营造积极氛围

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成功、健康和快乐的保证,任何时候都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最大的热情,那么成功离你不会再遥远。家长要常针对孩子的自卑心理适时引导,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孩子追求进步,告诉他:“你能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只有把孩子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对所做的事情才会越来越感兴趣。反之,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那么他们做事情就没有动力驱使。家长要在兴趣培养上下工夫,通过自己实际行为引导孩子尝试,学会选择,学会坚持,学会承担,把握住一个原则:变“要他做”为“他要做”,积极调动孩子的兴趣,让“要求”变成学生的自然行为。可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家长对待孩子的心态,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存在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后天心理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教育讲座让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家长要理性接受孩子孩子的事实,保持乐观精神,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

二、鼓励家长亲近孩子,减少沟通障碍

特殊教育孩子不仅需要家长提供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家长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很多家长表示在家里无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小就是通过父母说话的语调、身体动作、神情等理解父母的用意,并通过彼此交流,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感情是相互的,这也就决定了孩子从心理上是否愿意与父母亲近。可见,家长亲近是减少沟通障碍的前提,而不同的对象又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三、开设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探索家庭辅导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特殊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正常孩子,父母总是很容易疏忽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些教育,通常情况下这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课上可以给家长们讲解一些对待这些特殊孩子应有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可以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要对特殊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特殊心理以及行为表现给家长进行一一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分析,让家长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们做出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奇怪的行为举动。也可以开展讨论,各个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并且交换意见,谈谈自己孩子的情况和看法,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家长们在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方法上的不合适之处进行一定的指导,并要求父母平时应该多拿出点时间多关心孩子,多与这些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气氛,多鼓励和表扬孩子。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论坛”。

四、加强家校互访工作,增进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保持一致性,关键看班主任和家长间的联系,同时,班主任应该要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

第一,增加教师家访率。对孩子的了解,仅通过档案是远远不够的,未必能了解到全面而真实的情况,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家长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孩子在家的情况,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参考。

第二,鼓励家长进校园。了解是双向的,家长应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话题,更好地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为教育交流奠定基础。

第三,采用书信或电话交流。部分家长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工作的需要,由于时间上的不便安排,很难实现与班主任间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情况下,彼此可以通过书信或电话反馈情况,请求彼此协助配合教育。

第四,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教育局统一的一日开放活动,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解决普遍性问题,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家长间也可以交流经验。

五、实施家庭支持计划,做好总结评量

篇2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学校教育 家长态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人数日益增长。教育部虽从1994年起已经开始逐步关注自闭症的教育需要,然而,国内为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准备还不充分,因此,目前自闭症儿童就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进入辅读学校学习。当前,上海接收自闭症儿童的辅读学校的做法常常是将自闭症儿童与有其他特殊需要的儿童(如智力落后、唐氏综合症等)编入一个班级,接受形式雷同的教育,加之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必然对他们的就学造成许多障碍,使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实践在摸索过程中遭遇重重困境。

对于我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从现有的情况看,其范围主要涉及自闭症的成因理论、行为矫正方法、教育安置形式等方面,而对自闭症家长态度方面的研究尚少。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的态度影响儿童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化。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而这些儿童家长的态度对于他们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健全儿童相比,意义更为重大。对自闭症而言,家长态度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导向作用亦不可忽视。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访谈,了解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学校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望,在此基础上,为更有效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由来自于上海市三所辅读学校的自闭症学生家长构成。家长人数共有23名,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5~45岁之间,所从事的职业有科研工作、工程技术、医药相关领域、服务业等,还有协保、内退和失业人员。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年龄介于7~16岁之间,就读年级为一年级至九年级。其中,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8人,11~13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9人,14~16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6人。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保证访谈内容被真实而全面的记录,在征得家长同意后,研究者选用小型录音笔作为访谈的主要研究工具,必要时辅以文字记录。

3.研究工具

访谈围绕自编的访谈提纲进行。提纲的编制参考了以往相关研究和笔者先行非正式访谈所得的信息。访谈内容涉及家长对自闭症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家长对自闭症孩子的学校教育期望、家长对他们的自闭症孩子所在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的认识、以及自闭症儿童家长得到社会支持的情况。

三、结果分析

1.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

访谈中,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自闭症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都有一定的积累,他们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有关自闭症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对自闭症训练方法的了解就越多,体验更深刻。超过半数的家长明显感到,当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形成对自闭症较为系统的知识储备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错过了最适合教育干预的年龄。这让他们觉得无助和无望。

访谈中,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认为自己对自闭症相关理论有一些了解,但对行为矫正知识了解不多。其中有2名家长表示对自闭症相关理论和行为矫正知识不了解,他们只是不断重复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没有眼神交流、喜欢独自玩耍、不愿受控制等。4名家长表示非常注意了解自闭症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这可能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如医药销售、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有关。然而,家长们也表示,这些渠道只能帮助他们对“自闭症是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清晰地辨别哪些信息对于自己的自闭症孩子更适用。

11~16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普遍感到,他们在亲身参与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内化的认识较为深刻,如卡片指认、感觉统合训练等。家长们认为,这个过程能使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实际的帮助。然而,由于普通家庭不能够长期承受高额的教育训练经费,因此,专业的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教育改善的效果并不持久。家长们普遍表示,训练的短期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长期来看效果就不大了。

2.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期望

儿童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任其自由发展的过程,而是需要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去引导的。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教育会受到自闭症障碍特征的限制,但家长的期望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了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将朝什么方向发展。由于访谈对象的自闭症孩子障碍程度不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起到的刺激作用也有所不同,他们主要针对自己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期望。

访谈中,家长们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自闭症孩子一直存在着的深深的忧虑,那就是:当他们老了、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自闭症孩子时,这些孩子将由谁来管。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够学会自理,在出行上能够自己辨识住所周围的交通信号、熟悉一些固定的往返路线,能够与周围环境发生简单的互动,而不是事事都得让父母操心、包办。不少家长还提到,他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期望不仅仅寄托于孩子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成长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支持。

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在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规范、语言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所提高,他们也希望孩子今后的发展能为家庭减轻负担。这种负担对于家长们来说,除了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一些家长提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多与他们产生一些主动的交流。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得到孩子的关注,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在各年龄阶段,家长的期望又有所不同。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自行过马路;能够生活自理;有较好的行为规范;并够在有意义语言方面得到发展。11~13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语言发展方面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11~16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以职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使其凭借技能在社会上得到工作机会。

3.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学校教育问题的看法

学校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身心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由于特殊儿童的存在给其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承重负担,特殊儿童家长们迫切希望学校教育能够减轻他们的负担。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希望学校教育能使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学到促进他们自行料理日常生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或发展某些能被培养成为职业技能的兴趣。

参与访谈的家长中,除1名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普通学校学习外,其余都认为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应是特殊学校。其中有一些家长认为,将孩子放在哪里接受教育应以“对孩子最好”为原则,即学校的选择是为了孩子日后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家长的面子。

访谈中,2/3的家长了解孩子正在接受的课程类别和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1/2的家长能讲述执教孩子班级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不同教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效果评价。另有3名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孩子班上的教师每天实施了哪些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他们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着频繁而广泛的家校联系,基本能够做到学校教师今天教什么,家长当天就在家中为孩子训练什么。从访谈的结果看,年龄段较低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比较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情况。

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目前的学校教育表示比较满意。同时,他们从师资和教学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师资方面,特别是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提出,教师接触在自闭症孩子的过程中应表现得更具耐心,这样才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闭症孩子,同时也能增加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信心。教学形式上,由于目前同班的学生差异很大,特别是在7~13岁的年龄段的班级中,存在如智力落后、脑瘫与自闭症儿童等并班的情况,家长提出应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情况开展个训。特殊学校应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实施阶段性的评估和预测。

访谈过程中,各年龄段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能够以学校为媒介,联系专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上门的特殊教育服务,这样既教育孩子也教育家长。

四、讨论

1.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及其教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障碍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观念和对自闭症发展的期望。我们通过对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在理论上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年龄段较低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不如较高年龄段的自闭症儿童家长。但他们大多参与积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因而对自闭症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通过访谈,发现家长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进行理解,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简单的训练策略的传授。特别是较高年龄段的家长,通过亲自参与教育训练和观察,他们逐渐学会分析在自己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刻板行为及其功能,因此,这种方法帮助他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需要。然而由于普通家庭不能够长期承受高额的教育训练经费,因此专业的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教育改善的效果并不持久。

访谈结果还显示,这些家长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观念。但由于家长能获得的专业指导因人而异,对特殊儿童学校教育现状认识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家长们对于他们怎样教育自闭症儿童的观念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孩子的障碍程度和能够得到多少教育资源的前提出发而获得的。

2.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教育期望基于生活适应

由于访谈对象的自闭症孩子障碍程度不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起到的刺激作用也有所不同,他们主要针对自己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期望。我们认为,家长们提到的这些期望是比较理智的,同时也是十分迫切的。因为诸如学会自行过马路、有意义语言发展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期望都与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紧密相联,这些期望的内容都是人的基本生活能力所要求的,也是社会能够接纳和理解这些孩子的前提。同时,家长们希望孩子今后的发展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由此可见,虽然各个年龄段的家长对他们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期望各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期望内容都基于孩子在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家长所关心和忧虑的是,孩子的发展能否使他们今后在社会上得以独立生存,毕竟家长不能保护和照顾孩子一辈子。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自理,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能为自闭症儿童创造机会,使其在社会上能够有所出路。

3.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学校教育问题的看法较为理智

访谈结果显示,就自闭症的症状表现来说,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更加合适,家长们的意见保持高度一致。他们认为自闭症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应该是特殊学校。他们对教育机构的选择是从怎样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出发,而不是从顾及家长自身面子的问题出发。

访谈结果还显示,家长对于自己的自闭症孩子所在的辅读学校和班级开设的课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对于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能够给予肯定的评价。一些家长能够主动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基本能够做到学校教师今天教什么,家长当天就在家中为孩子训练什么。当谈及孩子所在学校在教育自闭症儿童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家长们提到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自闭症的问题上确实存在难处,也都表示能够感到学校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这可能是由于目前辅读学校所教授的一些课程还不太适合自闭症儿童,因为它们的主要教育对象还是以智力落后的学生为主。同时,家长在家中也可能由于教学环境受限或教学技能缺乏等原因,没能很好的将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的技能长久的保持下来。另外,从家长们的角度来看,他们还是希望孩子所在的教育机构能够在师资质量上有所提高,在教学形式上能够注重开展个别化教育,以使自闭症儿童能得到相应的语言、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要使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其子女的教育中来,重要也是必须的一步就是要研究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特殊需要,发挥家长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合作,以便更有针对性的为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服务和帮助。从访谈结果来看,家长们表现出配合学校教育的愿望,一些家长也身体力行的发挥了他们在配合孩子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特殊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更多地了解学生家长的需要,并将其作为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教育的一种依据。比如,一些特殊学校可以自身为媒介,邀请专业人员来校为家长进行定期的特殊教育知识或技能培训。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专业人员的支持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够让他们在亲自教育自闭症方面学到方法和技术,还能帮助家长表达他们对自己的特殊孩子的教育需求。

此次研究让我们得到了关于一些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他们的自闭症孩子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望的信息,了解了他们具体希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上海市特殊学校中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现状。对于自闭症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怎样的教育实践能够更有效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就目前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来说,需要了解自闭症家长的需求和期望,以便为有效开展自闭症教育

提供依据和信息。

参考文献:

[1]江琴娣,陈优.关于上海市辅读学校自闭症儿童就学现状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6,(6):18-22.

[2]王小慧,陈振华,杜文婷.辅读学校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家校合作观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12):12-15.

[3]万育维,王文娟.身心障碍家庭――建构专业与家庭的信赖联盟.台北:洪叶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2.105-167.

[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46.

[5]穆克利.关于我国弱智学生家长需要问题的调查研究.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3):22-24.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调皮的幼儿常调皮捣蛋,吃完午餐散步,不好好走路,非要挤来挤去。在游戏时,总会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能拆的就拆,能装的再装起来,一个都不放过。玩大型玩具时能爬多高就爬多高,即使摔跤了也在所不惜。上课常常插嘴,吃饭慢还挑食,甚至不会吃,等着教师去喂,有时还欺负小朋友。对他们,教师通常采用训斥和冷落的方式,这样的教育使他们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种个性的孩子都一样可爱,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平等友善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对待他们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引导。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形成幼儿调皮原因的分析

(1)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造成了孩子的调皮行为。在家爸妈是放纵式教育,所有的一切都是包办型的,不管是对是错,爸妈都不会责骂,顺其自然。

(2)教师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加剧了孩子的调皮行为。著名心里学家林崇德教授讲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孩子的老师。”孩子的调皮有时往往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所致。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没有看待事物、判断事物好坏的价值观,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对于调皮的孩子有些教师会当众批评、辱骂,往往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损,反而造成他的变本加厉。

(3)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被大人加以约束。调皮的幼儿对事物总是保持好奇,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其他孩子不能比的。但教师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设计转变方案

总的来说,教育调皮幼儿的方法可以从幼儿、教师、家庭三方面入手。采用的方法应该是个别指导、个别对待。进行跟踪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孩子一天中不同时间出现的调皮现象,并加以分析,总结,找到解决方法。一般可以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尽可能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表扬,并对其提出要求。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切实做到家园互动,共同教育。对于调皮儿童的转化教育,具体实施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找寻闪光点,多给他们关爱和鼓励。爱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接近他们,与他们亲近,和他们一起游戏、谈话,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与孩子交朋友,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样,孩子就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你,教师也就能有针对性地去教育他们了。所以,对于调皮幼儿的行为不能采取批评、训斥的方法,这样不仅不能使孩子改正缺点,相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待调皮孩子,要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激励的方法让他们进步。

(2)在游戏中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调皮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着“控制与影响环境”的能力,他们能体验到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以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兴奋。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我们利用孩子之间的差异进行教育,既能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又可以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调皮的孩子都“闲不住”,他们常常会干扰其他幼儿的游戏活动,甚至使其他幼儿的游戏无法开展。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对“警察叔叔”崇拜又害怕的心理,组织幼儿开展“学做小警察”的活动,帮助老师监督哪些“特殊幼儿”的游戏,以此培养他们的良好游戏品质。如在玩滑梯时,调皮的孩子往往“动作快”,教师就可以让他们给小朋友做示范,当小队长,带领孩子们去游戏,或者维持排队的秩序,提醒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在滑梯上打闹、蹦跳,以免发生危险,让他们时时刻刻以“小警察”的身份来约束自己,并帮助老师监督小朋友对玩具的爱惜情况。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家长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家园联系至关重要。我们要先从家庭入手,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家长素养,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家访、家长问卷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方法,与家长共同探讨针对调皮儿童教育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到相互关联、相互督促、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父母离异;教育;家长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23年了,每届新生,班里总有几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是班级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对这样孩子的管理教育,指望从家长那里得到较大帮助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大多无法得到来自正常家庭父母所给孩子的爱。在对孩子的管理上,有的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有的家长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有的家长在失去配偶之后,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等等。

为了做好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每接一届新生都为这样的学生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更多的给他们以关心。

首先,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我就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负责班级里事务的管理。同时我和科任教师们一道平时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平时多做个别交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孩子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性。在孩子生日时,我会购买小礼物赠送给他,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进行祝福。使他们感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其次,在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对于他们在学习上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多年来,无论是作业批改,还是课上提问,我会有意识地多给他们些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每带一届学生,我就要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让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去主动帮助他们,促进他们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事实表明,当他们学习很好时,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再次,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艺术。每年我很珍惜我局举办的家长学校的机会,请家长来参加学习,并在会后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总结教育孩子的得与失。让他们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到目前为止,我班的学生家长先后有不少人在局举办的家长学校上发表演讲,用自身实例去教育别人,并有几人在家长学校报刊上发表文章。另外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篇5

一、特殊家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的高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由此可见,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笔者通过观察、谈话、问卷、家访等调查分析发现,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消极心理

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强,特殊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动辄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情绪不稳定,忧虑,消极悲观,对前途信心不足。中学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情感非常脆弱,加上特殊家庭孩子特殊的情感体验,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因此这类学生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

2.孤独心理

由于特殊家庭的特殊性――家长单方或双方的缺失,孩子认为少了一个或者纯粹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同时特殊家庭家长本身心理上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又不愿向老师和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经过调查发现,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学生殊家庭学生占到63.3%。这些学生大部分不愿意与正常家庭学生交往,而愿意和有着相同或类似经历的同学相处。他们紧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进行交流,变得越来越内向、胆怯、离群,这样就会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状态,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3.逆反心理

特殊家庭学生经历了家庭变故的全过程,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这些学生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他们的知已朋友很少,与老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逆反,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心理上对父母、老师、同学产生了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这与其性格孤僻,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

4.报复心理特殊家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伤害,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无人关心自己的学习,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的兴趣不浓,进取心不强,而且心中往往会产生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委屈、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不满消极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往往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对于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当部分的孩子往往以厌学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报复行为,不仅使他们成为了学习上的失败者而且逐渐发展成为思想品德的不良者。上课不守纪律,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甚至根本不做作业。有的还不听老师教育,甚至顶撞,对着干。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从这些特殊性出发,有的放矢,帮助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帮助他们改善外部条件,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空间。

二、促进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讲,首先是家庭要努力改善外因,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其次,学校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改变内因。

1.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或缺失后往往无人管教,导致其性格内向不善交流,老师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

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班主任要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

2.学校要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1)让家长或监护人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

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只有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让家长或监护人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

篇6

关键词:现状;思想;学习;举措

中国分类号:G4

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就是父母双方都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由公婆或亲戚代管的14岁以下的儿童。

在调查我校的1300多人中,其中有960人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70%,其中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占9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绝大多数。

一、思想状况

留守儿童的思想远远复杂于非留守儿童,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了他们的自私、偏激、暴力、无担当等性格。

二、学习现状

(一)目的不明确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单一,为父母而学,为日后能挣大钱而学,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为了物质奖励而学,迫于压力而学,为了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二)学习习惯差

这些孩子不仅学习习惯差,生活习惯都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受不尽”(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很多学生喜欢边听音乐边看书,边做小动作边听课,边吃东西边写字,更有甚者,很多孩子留恋网络,由于其父母、公婆的溺爱,农村中学生基本普及手机,教师劝说无效,农村基层教育一度陷入困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业成绩肯定陷入沼泽。

(三)学业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要求更不用说,他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三、形成原因

(一)家庭

1、监督力度弱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父母因为远管不到,公婆因为水平低管不了。

2、管理方法不当

当前,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方式:1、溺爱型,只注重物质补给,不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2、严厉型,认为棍棒下面出好人,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政治课”外加“竹笋炒肉”,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3、放任型,祖辈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是打工,凡事追求顺其自然。

3、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

公婆文化程度偏低,无法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帮助,加上教育观念的陈旧使他们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成绩下降,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逃课,抽烟,打牌,三五成群地沉湎于网吧、游戏机厅,学业成绩一度下跌。

(二)学校

1、重视欠缺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多加帮助和关心,但学校很少考虑他们的特殊性,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没有采取相应的特别措施,对他们的教育针对性不强。造成这些孩子整天想入非非。

农村学校的教师吹拉弹唱样样俱全,工作及其繁重,在这里没有专职的留守儿童管理员,几乎无暇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加上地域的偏僻,也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

(三)教育脱节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将孩子送进学校就认为万事大吉,在他们的眼里,教育是万能的,教师是神圣的,既然学校是受教育的地方,孩子们送进来那就是由学校全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造成有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和家庭蒙混过关,结果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社会环境

视听文化的渗入,孩子们不再去接触社会,他们一味迷恋这些工具,养成了他们衣食无忧的习惯。

四、相关举措

1、国家举措

国家能否加大投资力度,让大多数农民工孩子能够就近入学。

2、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

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2)。在家庭,老人本身都需要照顾,而且已经接近古稀之年,但还要身负重荷,这无疑给老人造成身心负担,势必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2、监护人与孩子要敞开心扉

临时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不溺爱孩子,而要更多跟他们沟通,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其次,学会沟通,及时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亲朋好友在学习或者生活上碰到的困难。

3、加强家长与孩子的联系

(二)学校需肩负教育重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1、转变办学理念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要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每个班级至少要设置2名以上的保育员。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以及保育员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服务。

3、提供亲情电话或者视频场所

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或者网络视频,会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议或者活动

通过会议的形式,教师、监护人反馈交流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时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从而影响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通过活动的形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篇7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精神上、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特殊性,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特殊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是每个特殊家庭家长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学校德育

1.德育的一致性

一致性有如下几层意思:(1)德育的观念要一致,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态度、要求要一致,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和其他学生一样,不能区分对待;(2)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入情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忌简单粗暴,言必信,行必果。切忌朝令夕改,或因人而异,尤其应该多多关爱特殊学生群体。

2.德育的平等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要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开展更要考虑到如何对待特殊学生群体。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情况,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或知晓,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育的合作性

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德育,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要密切协作。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要求,班主任则应负起责任,起好纽带作用。科任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家长要围绕学校的计划,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个性开展德育工作和进行家庭教育。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家庭教育

孩子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思想可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具有特殊性,如自卑感、孤独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等更显突出,对这些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是特殊家庭教育所重点思考的问题。

1.正面引导,积极疏导

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有特殊性,他们可能曾经受到一些不该他们承受的压力的冲击,他们在心理上、精神上与一般家庭比,存在着特殊性。作为家长,应该正面引导,积极疏导,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帮助他们驱散心理上的阴影。

2.冷静面对,从容接纳

在一些特殊家庭中,可能会出现男女双方的子女对对方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完全接受,或者说单亲家庭中子女出现不正常情况。在新家庭中,孩子们往往会把现在的家庭与过去的家庭作对比,稍有不同之处,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单亲家庭的孩子,孩子们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他(她)失去完整的家庭,他(她)的心理也就失去了平衡。所以,家长更应该关心他们,孩子的承受力远比不上成人。

3.家庭学校互动,配合教育好孩子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特殊家庭的父母们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许多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所以,建议家长要与教师相互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篇8

特殊教育是指对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

阳斌所在的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附设于成都市和平街小学,目前中心有10名老师和48名学生。

谈及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阳斌坦言,“还真是挺辛苦的”。与普通教学不同,特殊教育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班里有9个孩子,每天我都需要在脑中紧绷着一根弦,要在课余组织孩子上厕所,提醒他们喝水,记住每个人的服药时间。午餐时,我必须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口味和禁忌,谁不能吃辣、谁的水果需要去核切块等等,不能有丝毫差错。”除此之外,阳斌还需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在课堂上和课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

阳斌是和平街小学第一名由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她便担任起了班主任一职。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阳斌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开展假期家访,向家长询问孩子的近况,对孩子进行能力评估,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虽然这些工作并没有在阳斌的职责范围内,但在她看来,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刀有余,与家长配合得更加密切,让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要努力实现“理直气壮”

目前,我国新的培智教育课程标准仍在修订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开展需要处于一线的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经过阳斌和团队4年来的不断尝试和努力配合,富有锦江区特色的培智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由阳斌执笔的《智障儿童学校教育的‘双适’课程建设研究》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由阳斌撰写的《运动地板时光疗法干预智障学生社交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在四川省第四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阳斌如今正在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平日里,她时常会与国内优秀的特殊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也会关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熟案例,结合实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变革和创新。“按照既定流程开展教学是比较轻松的,但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我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在家长和学生面前。”

“理直气壮”是个有意思的词,深究下去便会了解阳斌心中不服输的倔强。“许多人对特殊教育老师有着较为狭隘的看法,认为他们只需要看好孩子就行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发展潜能、掌握技能。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我们交出的最好答卷。”

那些让人泪如雨下的瞬间

每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接手一批学生后,没有特殊原因的话,都会陪伴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的相处会让老师和学生甚至和家长之间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就像一家人一样”。

阳斌向记者讲起她与一名学生之间的故事:这名学生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他在入学之初性格十分孤僻,几乎没有专注学习的能力。阳斌对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阳斌建议家长让孩子试着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阳斌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在放学之后进行至少一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后来,这个孩子参加了2013年5月举办的成都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比赛中,孩子每一次挥拍都竭尽全力,打完单打接着进行双打,不叫苦不叫累。孩子在场上挥汗如雨,阳斌则在一旁泪如雨下,她深知孩子取得成绩的不易,既为他感动,也为他骄傲。

这个孩子毕业后进入了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擅长制作手工艺品的他为阳斌亲手编制了笔筒,这个看上去精致可爱的礼物一直在办公桌上陪伴着阳斌。在阳斌看来,这些孩子都是“缺萼的花朵”,命运的偶然让他们比普通孩子特殊,他们的成长虽然缓慢,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进步。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就是阳斌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价值认同感的来源。

阳斌总是鼓励家长们学会勇敢面对,放手让孩子充分成长。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接纳,让他们不被孤立,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的爱与尊重。

篇9

关键词:家校协作;共同教育;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15-02

“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家访提供了与家长直接沟通的平台。教师能否真诚、有效地进行家访,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与快乐成长的保障,但是由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和职业性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遇到教师的“家访”不理想,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最终受损害的只能是我们的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顺利进行“家访”是当前教师培训的首要工作,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家访”形式

1.信息式。在信息化社会时代,教师工作忙,用电话、短信等形式进行家访,既省时间,又不耽误工作。

2.移动通信式。教师可把自己的邮箱、学生家长的邮箱互相记录,随时互相发邮件,也便于一些家长、学生请教老师问题。

3.网络博客式。教师将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案例、教育体会、好的方法等以随笔叙事的形式写在自己博客上,并欢迎家长浏览回帖,这样的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家长的心声,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4.QQ群。师生共建QQ群,一人有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一人有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帮助解决。

5.援助式。给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去师生们的礼品,给精神受到打击的学生送去一份安慰,给他们及其家属送去一份爱与关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6.探望式。当学生染上某种疾病,不要忘了探望,并把希望给他们,激起学生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7.串门式。常与家长作礼节上的交谈,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顺便谈一下学生的在校情况,有利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还会感化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8.联系册式。联系册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等表现情况,并留有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及对学校的建议,每周反馈一次,这样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增强了学校的使命感和家长的责任感。

9.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开放日”可使学生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对学校教育产生新的认识,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向放任自流的做法会产生内疚。

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彼此之间对学生教育方式的了解,使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二、“家访”类型

1.了解性。主要内容包括:(1)家长基本情况:学历、职业、工作单位等情况;(2)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条件、家庭成员、父母感情、家长对学生的要求等;(3)学生在家情况: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看电视时间、课外书籍、交往情况、家务情况等。便于老师教育学生。

2.目的性。对少数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学生受到得力的培养,良好的发展。对少数学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向家长报告孩子的特殊表现或问题,共同商讨协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3.沟通性。与家长交换信息,沟通情感,以实现良好配合,适用于学校、家庭彼此不了解,产生误解或分歧,造成配合欠佳的少数家庭。要如实介绍情况,耐心听取家长意见,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沟通心理,争取实现共同教育的提高。

三、“家访”方法

1.研讨式。教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要预先设计好交流的内容。如孩子经常迟到、不完成作业、不乐意和同学交流等,教师可这样设计:××每天都什么时候睡觉、几点起床?喜欢和谁交朋友?平时在家做什么?遇到问题愿意跟谁说?再比如孩子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教师可这样设计:××近来的表现很反常,我心里非常着急,问他什么都不说,你们是否发现?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不是,咱们一块分析一下孩子的变化原因,看看采取什么方法使孩子走出困境……,这样会使家长积极地帮助教师想办法。

2.理解式。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对学生家庭背景需要作客观的了解,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的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对一位正在为家庭温饱含辛茹苦、四处打工的家长说:“你不能光想着挣钱,能不能把挣钱的事放一放,腾出时间管管孩子的学习?”这样的说法恐怕一下子就会让家长远离你。如果对一位家境富裕,专心于生意,只是在物质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却疏忽对孩子关心的家长,用训斥的口吻说:“你们还配做父母吗?除了钱,还能给孩子什么,你知道他最需要什么吗?”肯定也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会收到好的效果:“你们生意上的事确实重要,咱们能不能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孩子的成长不容等待,你们拼命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孩子,咱们能不能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通过这样的平等交流,一般来说,家长会乐意参与对孩子的教育。

3.自检式。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千万不可告状,孩子的问题应该告诉家长,但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要一分为二地谈,对孩子的进步也要实事求是地谈。在谈孩子的缺点时,教师还应该坦诚地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让家长觉得你是在实心实意地爱护孩子,从而接受你的意见。

篇10

班主任家访工作计划

一、家访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告诉我们,单纯依靠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家访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可以使教师、家长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管理好班级,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在学校了解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也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大部分是通过家访来实现的。通过家访教师同时也可以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家访。结合本班实际,特制订本学期家访工作计划如下。

二、本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居住在联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素质的高低往往也和家长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的素质是不低的。

有些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能明白家长的苦衷,而却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甚至会发生令家人后悔终生的事。和学生座谈时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都打过他们,没有挨打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们对教育的投入很少,除了给孩子交学费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教育投资了,更谈不上给孩子订阅课外读物了。这就在很大方面造成孩子阅读面狭窄,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孩子的成绩好坏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事推卸的干干净净。

三、家访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3、征求家长对教师教学、班级、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向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信息。

5、纠正家长错误的家教方法,向家长传授较科学的家教方法。

6、家访时不可与家长发生争吵和冲突,态度要和蔼,要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

7、不能接受家长的吃请,更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

8、家访后要及时记录和整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四、家访重点

1、后进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及在家表现。

2、优等生,了解在家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

3、问题生,随机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