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11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课程体系

篇1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现状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获取会计基本知识,掌握获取财务相关信息能力,以最终帮助、指导经营管理决策。该课程也是财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投资学专业,下同)学生的入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基础上还将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后续课程。可见这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国内《会计学基础》(或称《会计学原理》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大都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工业企业为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体系,只是安排体例稍有改变。教师讲授时根据个人的习惯或感知,投放课时或侧重点不同。但根据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作用,如何讲授更生动、有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发挥这门课程在知识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值得探讨。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体系重构

目前高校的会计类课程几乎遵循了会计学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相关行业会计(如银行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政府会计等)的教学体系。纵观这些课程,以核算居多,尤其是《会计学基础》的后续课程几乎都在讲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主要在审计学课程完成,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涉及较多。使得目前的财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只注重会计核算,忽视财务监督、管理等相关职能,对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知之甚少,知识体系零散,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成为高级财务工作人员的基础。虽然目前社会大力倡导实践教学,但基本理论知识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统领作用。所以在《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一定要重视会计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架构起会计知识体系,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根据从事《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授课经验和学生反馈情况,将该门课程的讲授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工业企业为例)这些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后半部分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组织,这些内容则以理论讲授辅以实践和案例教学。

(一)会计基本理论讲授构架

1.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第一堂课不要着急讲授知识,应当进行“说课”。说课内容以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财务工作人员的职称、社会需求和地位作用,而《会计学基础》课程则是所有会计知识学习的起步课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对象界定为基础。课程内容讲授以社会组织分类为起点,将社会组织分为盈利性的企业和非盈利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后续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以盈利性的企业为主。又根据企业的行业划分,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业。因工业企业有生产产品环节,业务相对复杂,所以后续课程学习主要针对工业企业开展。

3.会计假设是前提。会计假设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的合理设定。分别从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和记账本位币方面进行前提假定。

4.会计理论有脉络。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会计对象是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主要体现为资金运动。为了核算和监督运动的资金,划分了六大会计要素。在具体核算时,要素划分只是一个初步的整体划分,不能满足详细核算的需要,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详细划分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是对应关系,而会计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监督运用的会计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理论脉络。

5.会计科目是“语言”。会计科目犹如化学的化学元素,是这门学科的语言。所以要学习这门学科,语言是必须记住和掌握的。但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应用因其社会学科的特点,不像自然学科的化学元素那么死板。课程虽然在介绍时内容篇幅很少,但是笔者认为对会计科目的理解和认识是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刚开始接触会计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办法介绍会计科目,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状况主要是买方市场居多,决定了企业主要是以赊销形式业务为主,使用应收、付账款科目。但赊销要基于买卖双方具有充分的商业信用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企业交易的障碍,而票据(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消除信用障碍,尤其是银行承兑汇票具有良好信用和流通性强,应收、应付票据科目则是基于此产生和运用的。这些科目的理解应用,对后续大量的购买和销售业务账务处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6.记账方法成体系。借贷记账法是目前规定使用的记账方法,主要是搞清楚账户结构,记住各会计要素类科目账户结构。对“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要基于会计等式来理解,同时会计等式也可以解释各会计要素间的数量关系和勾稽关系。经济业务引起的相关账户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个关系的基础就是会计等式及其恒等变化。

7.记账方法重应用。在工业企业资金筹集、供应工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财务成果形成和分配过程的流程讲解中,除了讲清楚每一个步骤涉及到哪些账户,怎么核算外,更重要的要让学生有整体流程观念。如银行存款在途物资原材料产成品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这样的流转图。业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建立流转观念,帮助学生记住每一步的账务处理及账户之间的结转关系。

(二)会计实践操作设计

后半段的实践教学,要以前半段的理论讲授为基础。从整个会计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后续《中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大都基于会计准则对具体某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实务工作各项技能要求,也很难理解各流程之间的衔接,造成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从下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与课堂教学对应的实务操作简介。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环节要给学生交代清楚,由于会计课程的特殊性,课堂教学没有办法提供原始凭证,所以课堂教学和实务操作间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同时通过这个部分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对适应实际财务工作岗位需要非常有用。

2.实务操作方式、方法设计。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要结合企业具体业务,采用实务教学、合作教学等方法,开展理论加实务操作的方式开展,具体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多寡和实验条件安排。如有条件在实训室开展最好。如果没有条件,也应当尽量搜集相关原始凭证、采购记账凭证、账簿,基于企业具体业务进行实务操作。

3.财经技能为补充。实务操作过程中将数字规范化书写和运算技巧、点钞技术、计算器应用等财经技能作为小专题融入其中。财经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实际会计工作技巧和应对能力。目前很多高职、中职院校非常重视这些技能训练,而本科院校几乎不开设这些课程。但随着应用型教学的定位和倡导,这些技能的教学和训练都应该提上日程。

(三)会计循环重视理解

会计循环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周而复始地将会计数据经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实践操作基础上,要让学生建立实务操作流程的观念,理解整个工作程序。辅以会计岗位分工,理解各岗位工作职责的分工与合作。

1.资产管理。讲授财产清查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资产管理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资产负债表日编制财务报表需要准确的资产信息。主要涉及到现金出纳对现金的盘点,银行出纳对银行存款的核对,会计对往来款项的清查,资产管理员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实际工作中,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和重要性进行区别管理,开展财产清查工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先进媒介的应用,一些书本理论教学的内容已经落后于实务工作,要结合实践加以讲解。

2.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银行出纳除了管理银行存款业务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其重要工作内容。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基于未达账项编制,实务工作流程并非如此。首先要理解企业和银行是两个单位,工作不可能同步是未达账项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工作中银行出纳要根据单位银行日记账和银行打印的流水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核对,找出未达账项,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于企业一个月的业务繁多,实务工作中很多采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时间先后比对,很快可以找出未达账项,办公软件还可以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核对等环节,让学生认识、了解到利用办公软件等媒介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3.财务报告编制不能忽略。目前很多教师讲授财务报告时,简单理论讲解一带而过。从整个会计知识体系来看,财务报告是实务操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的媒介。对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财务循环工作及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建议除了讲授报表理论知识外,要以具体企业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编制,提升学生编制报表技巧,理解会计信息的体现和作用。

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企业核心能力作业链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胡玉明著《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市场定位 课程设置

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相应的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职责是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加入世贸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活动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的现状与市场需求来看,其教育模式却滞后于市场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尤为迫切。

一、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市场定位

高职高专的学生来源是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招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00多分~400多分之间,且分数偏低的居多,学生的专业基础一般较差,所以学习方法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深度不能要求过高,要克服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的教学愿望。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应结合市场对会计人员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即培养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中层应用性会计专业人才。具体的说要具备如下的专业技能:熟悉国内外财经法规,财务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理财、财务核算、投资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初步管理技能。

二、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现状

1.对高职高专的重视不够

高校教育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育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而高职高专教育,由于我国经济开放的时间不长及高职高专本身特殊性,一直以来未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缺乏宏观调控、指导、规范,以及体制上的协调。

高职高专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在不懈地探索和尝试着自己的出路和迎合着市场的需要,但由于缺乏宏观政策、专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市场调查不充分、市场定位不准,导致会计专业教育脱离会计职业的要求。教学手段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一支粉笔一支黑板。培养出来的学生讲理论深度不高,讲操作实际动手能力差。

2.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乐观

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会计专业的生源很好。但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增长速度与学生增长速度比较有较大差距,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数是超工作量教学,那么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多数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实务的工作经验,这就导致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水平或限于教学任务太重,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3.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设置及其本身的结构顺序未体现学生本身的基础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市场定位特点。①教材内容似乎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简单加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也未体现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的市场定位要求;②教材结构的顺序未体现学习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未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抽象理论比重较大、实际案例比重较小,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教材未体现中国的发展特点和经济特色,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导致教材的内容与我国的实践应用有一定的差距;⑤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向,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

(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①课程体系、课程科目的设置上有多余和遗漏的地方。 各门课程在会计教育中的目的不同,重要程度差别较大,而且学生对各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与实际掌握程度不一致:一是《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作为高校会计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也被同学们公认为重要的课程。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课程设置的整个体系没有体现高校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和市场定位的特点。二是会计制度与法规的相关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如缺乏《会计准则》、《国际法规》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三是不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的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真、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四是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到实习基地见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课程教育有待加强。目前各高校已开始重视课程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的建设,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验室设备、软件落后,跟不上会计发展的新要求,实验室的管理不规范;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机制和关系,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持久的运行机制,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②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各门会计专业课程过分强调课程内容,以及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整体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也忽视了各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目的性。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计算、管理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反映了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不严谨,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③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构比重失调。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和市场定位,基础课程的设置应以扩大学生的社会、人文、经济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专业性应用人才为目标。

(3)课程的具体内容相对滞后于会计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成果。课程的设置没有关注知识经济条件下新技术对会计专业的影响。如:数据库、excle、网络等电子应用技术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没有考虑会计专业教育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的结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符合经济市场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作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

即培养熟悉国家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国际惯例,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财务会计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税务管理等会计工作的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中层会计应用性人才。

2.在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下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和专业课程知识的广度,以体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经济市场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2)专业课的开设。适当扩大专业课选修课的开设范围,使学生有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特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的课程,以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增设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制度法规、国际惯例,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课程。

(4)在科学合理市场定位下以培养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中层会计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增设或加大能力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

(5)课程设置与国际国内会计资格考试相接合,便于学生和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关会计资格证。

3.在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设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重复设置”问题。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成本计算与管理方面的重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存货管理、经营规划、决策方法、全面预算等方面的重复。

(2)补充新内容与淘汰过时内容相结合,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知识、经验方法与中国实际相接合。定时对教材进行修订,及时补充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法规和政策;借鉴和学习国外教材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浓的以形象的形式将理论表达出来的优点,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设置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

(3)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接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其应用的案例相接合起来,既保证了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巩固,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4)改变教材结构顺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按业务流程顺序进行编写,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才会对一项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不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和兴趣。而国外的教材在第一章就会对一门课程的最终目标有一个便于理解的、贴近实际的描述。这一做法我们值得学习。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1)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职高专来说,企业实习、案例教学和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其形式活泼、实践性强等特点同样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被专家们重视和推崇,被学生们所喜爱。

(2)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种教学软件,充分重视现代计算机技术,如计算机网络、excel 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实验室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3)扩大对外交流。邀请会计界的专家讲座,介绍会计行业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动态,便于学校教育与未来市场需求更好的接轨。聘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的专家讲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加强学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见习和进行社会调查等。

(4)改革考核方式。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前提,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收获和体会,改革考试方式,如基本理论闭卷笔试,上机操作为主的上机考试,以实务和分析为主的以案例分析与评价方式考核,政治理论与思想品德课程采用评价、论文等方式。

5.希望国家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加强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重视和宏观调控

(1)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给以明确的规划和科学的指导。

(2)规范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教材编写。最好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会计教育界和会计实务界通力合作和指导下,科学设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写高质量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反映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要求的教材。

(3)加大对高职高专的经济投入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改进教师知识结构与水平,培养教师的时代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北京:会计与研究,2003年第三期P53~55

篇4

我国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对会计学专业提供了一套主干课程,基本类似于美国的知识类科目和香港的必修工商管理类科目和必修会计类科目,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最低共同知识体系。在这个前提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具体方向、课程联系与衔接、扩展与拓深、课时安排、实践环节等都可以自主确定,这就为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改革会计教学模式下,我国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和优化会计课程体系

1.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参加工作后面对新事物时,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探索其所以然,并且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发现新知、创造新知的才千,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具有较强的适应科技知识更新的专业转换的能力。美国半个世纪来一直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基础课,减少专业课,改善知识结构。其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20世年50年代为20%,70年代增加到70%,而专业课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世年50年代为45%,70年代己下降到20%。这是实施“通才”教育的结果。当然,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是走极端,忽视专业课程同样是错误的。目前美国一般性大学已有向专业教育回归的趋势,各地的文理学院又开始减少基础课程。

2.按照会计“通才”教育的要求,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在高等教育中的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各专业教育之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均相互渗透,互相关联。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可开设诸如“比较会计”、“比较财务管理”等综合性课程。

3.从会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发,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开设较多的选修课程。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各个学校相差很大,选修课多则占40%甚至40%以上,少则在10%以下。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与教师的特长,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使之兼容并蓄,百花齐放;要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规格与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科目设置应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融入整个会计课程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除安排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修环节外,还可开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实验、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实验等选修课程。要按照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二、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和学术讲座课程

1.根据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方法论课程,如会计研究方法等。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知识的前沿,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可开设诸如学习方法论等选修课程或讲座,以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消化、理解、吸收和分析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为崭新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2.适应会计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已是不争的现实。如何提高会计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进行创业教育非常重要。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就业的观念,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3.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开设学生自学课程。通过开设自学课程,除了可以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扩大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南京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置了必读课和选读课,必读课有农业概论和美学概论;选读课是一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红楼梦、老子、论语、孟子、齐民要术、三国演义、尚书、诗经、社会契约论、史记、孙子兵法等20多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需要在指定的选读书目中选读一些课程。这两种课程的学习方式都是以自学为主,但要通过考核获得规定的学分。必读课和选读课旨在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其课程内容既强调了加强美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突出了农业大学的教育特色。在建立会计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南京农业大学的做法。

4.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开设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开设学术讲座课程是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许多选修课程都可以采用讲座这种形式,既节省课时,又增加了教学容量。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例如,1993年以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断出台,不断修订。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却很难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会计改革的最新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反映会计改革动态的课程尤为必要,课程名称可以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该课程比较适合采用讲座的形式跨学期授课,在毕业前进行统一考试。此外,还可开设新兴会计专题、财务管理专题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

三、优化整合会计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好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1.要适应会计改革与发展以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经济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变革等,都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冲击,进而引起会计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表现得尤为突出。

会计教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客观上要求会计教师紧跟会计改革步伐,充分掌握改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即教学内容要以经济发展及会计改革为导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探索能力。特别是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先进性。要广泛吸收当前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中的新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密切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新情况,使学生了解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反映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情况,在会计理论等课程中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3)层次性。教学内容要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分明的整体,这个整体既要保持各学科自身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又要体现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协调和统一。(4)启迪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内容可删繁就简,关键问题要阐述透彻,有理论深度。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要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待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要根据系统科学原则,整合会计教学内容。目前,有些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关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上是基本业务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属于高级财务会计,但哪些业务属于特殊业务,认识不一,分歧很大。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为例,其性质就难以准确认定。有的学校借鉴了原来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的做法,将它们分别作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尝试,可以较好地避免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或推诱情况。另外,在目前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的高校分别开设了《施工企业会计》、《旅游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等选修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其实完全可以将其合并为《特殊行业会计》一门课程,或者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篇5

关键词: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定位

一、引言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诈骗变成行业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依靠合法人才或会计人员并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掌握法律法规,对专业熟烂于心的会计,审计办事的归纳人才,法务会计变成如今社会的紧迫须要。国内的局部高等院校正在利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尝试创建新的法务会计专业,建立自己的法律事务会计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教育存有诸多弊端,如教学方法不恰当,理论与实践之间严重的分离等。如果这种情况不及时改善,将对法务会计的正常发展产生影响。

二、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教育目的

课程设置的宗旨是符合由学校有秩序组织教育。一套专业的课程与彼此分工与协作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是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美体现,构成学生的道德品格,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平台的完整。在法务会计的情况下,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适应培训目标。法务会计专项教导的宗旨是达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树的须要,娴熟把握法律与会计业务。法务会计不是法人的简单总结,会计人员不能掌握会计法和掌握法律。会计和法律知识的知识在法律会计人员方面是一样关键。然而,到如今为止,因为国内的司法考试不牵扯会计教导训练与考试课程,各大学在正常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设置会计方向,所以理解会计法律人才应该是法证会计独特的专业培训目标。换句话说,市场的真实需求定夺了这方面人才的宗旨。

三、法务会计学科的准确定位决定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科学合理的学术倾向,给学科进步夯实了厚实的根基,推动学科持续迅速发挥发展。法务会计着重关注会计,法律,审计领域等学科范畴,各个对应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特征学者针对它又不一样的学术看法,甘愿将其分支单做钻研课题。假设限制在知识构造与专业思路惯性里,学者们一直把会计或法律等娴熟的学术方面思量问题,法务会计仅仅是学习会计或法律的新视角而不是新兴的学科,所以你会错过纪律进步的机遇,让进步早起的课题不被人为要素影响。法务会计专业业务指标是:掌握会计,审计,法律,统计,逻辑,心理学,专业学识与技术等学科当做依据;厚实的语言与语言表述,人机交流,讯息取得实力与解析处理法律问题的实力;把握专业学识与辨析会计诈骗的能力;熟悉国内外会计与金融对应方针政策与对应的国家法规;知晓学科的概论前言与进步;把握文件搜索与讯息搜查的基础方式;把握外语,熟练使用电脑。法务会计师跨学科教导的宗旨,须要综合多学科学识,专项教导体制策划和多学科学者在真诚合作后团结奋斗。作为中国的一个新课题,法务会计得到了很大的热忱。

四、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大学通修课

大学课程都是必修课程,比重占有三分之一,关键涵括两个课程:一是人文素养课程,诸如政治、体育等。法务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优良的素养与成就,局部课程有益于塑造学生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历史观。国外法务会计前段的钻研效果,因此优良的外语储备尤为关键,特别是在一些小型语言学习中将变成将来职业角逐的重心角逐力。二是学校课程。法务会计工作这在做欺骗与解决时,应当拥有处理思路。

2.专业基础课

专项基本课程涵括法律与会计基本课程,上述均是必修课程。思量到法务会计专业的特征是第一思量法律,综合将来学生参与法律司法考试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教育部法律问题指导委员会要求开放法律专业16个专业课程除了中国法律,国际法,国际经济法以外的全部科目,相较法律专业,仍是减免了部分学分课程。在会计专项课程角度,能够配合注册会计资格考试和会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讯息体系等强制性课程的需求。

3.专业主干课

关键课程是法务会计专业的重心课程,因专项建树宗旨与人才教导训练准则所定夺。专项中心课程是免费教导课程,关键涵括:法务会计,司法会计鉴定,金融欺诈筛查,欺诈调查预防,经济犯罪调查和证据法等。

4.专业选修课

法务会计专业的关键课程涵括法律与会计。选修课程的设立原则应以专业化的应用和完善为基础,不包含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专业课程和法律与会计专业课程应设定选修课程,如国际法律,律师和公证实践,犯罪心理学等;会计专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案例,计算机取证技术等。拥有做完该课程实力的学生能够充实自身的专项学识构造,筹备做资格考试与深入学习。

5.实践教学课

法律会计专业的实践应当达到法律专业实践与会计实务的时间标准。由于中国如今并无实际的法定会计部门,因此学生的实际教导分为做好法律与会计专项实践训练的两个部分。在法律上,实践教学的做法,如法庭审计,模拟审判和司法机关的做法;完成会计核算,会计模拟,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五、法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定位

法务会计是实用的文科专业,定位的教导方式密切关联实践教导运用宗旨,着重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实力。依据法务会计专项训练宗旨的标准,关键学员的方向应当拥有夯实的会计核算学识,拥有法律与计算机运用实力,实践实力强。所以,法务会计专项教导方式应当在实际实践里执行夯实的概论时间教学辅导,能够让学生拥有专项实际运用的能力。所以,应当第一时间调节老师构造。除局部概论课程外,从实际工作全年只或兼职邀请拥有足够阅历的老师,围绕真实工作里的重点和困难,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授教学,让学生了解法务会计程序的实际工作,确定证据材料和犯罪学的财务会计程序,犯罪心理学对应学识与工作方式。同时引起学生的真实兴趣,塑造学生的实践实力。依照课程程序,设置学生的实习是合理的,减短非专业活动的时间。

六、结语

中国法务会计实务与钻研才慢慢起步,发展仍旧存有诸多弊端与阻碍,尤其是法务会计专项课程与定位问题的教学方式,是处理如今弊端的紧迫需求。完善处理好这些弊端,能够深入促进法务会计的建树与进步。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法务会计人才,我们要加强整个的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18.

[2]程乃胜.论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C].第三届全国法务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09:2-3.

[3]张苏彤.法务会计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5.

[4]张秋银.法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0):32-33.

[5]杨春凤.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6,(10):10-11.

篇6

会计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专业都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基于工作流程的‘旅游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充分考虑高职课程教学特性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拟定先从构建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着手进行研究。项目组在一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了上过会计学相关课程的6名专任教师、15名资深督导教师和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拟构建出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手段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权重分析的比较好的方法。该方法是将评价对象或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根据问题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要素,并按照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度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系统,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

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三步:第一,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集,一般可结合专家评价法得到。第二,通过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并把比较的结果即“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用一个数值表示出来,检验的公式为:CR=CI/RI,其中:CR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当CR

二、指标因素集的确定

为构建出“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因素集,项目组采用了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是出现较早且应用较广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评价,其结果具有数理统计特性。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做出定量估计。项目组先对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组织选定的15名专家和6名课程任课老师开展专题会议,经过多番修订,制定出基本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因素集,具体如表1所示。

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调整

得到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因素集后,可构建判断矩阵,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直到取得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在此,可采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0.5.2,标度类型:e^(0/5)~e^(8/5))构建判断矩阵与一致性调整,yaahp软件处理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各级指标权重判断矩阵计算结果如表2、表3、表4和表5所示。其中表3、表4和表5以各一级指标权重均为100%作为假设条件。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得

根据前面所述,并结合之前论述的5张表,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计算,取得完整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6所示。

由此,依托AHP法及yaahp层次分析软件,课题组构建出了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本文系2010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般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流程的‘旅游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B2010011;主持人:何淑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旅游实训基地‘三练式’升级研究”(项目编号:GLJKT201102063;主持人:何淑明)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践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超传统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超传统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让学生在一个超大空间思考,通过利用便利的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校的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应将信息素养的精神、意识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养。

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就业,现实的社会需要他们具备多种技能。各种岗位采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如人员档案的管理、专业软件的应用、工作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日常文字的处理、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等等;信息技术能力的具备与应运,已成为衡量学生素质的要素之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并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三、财会学科的专业特点需要信息技术的平台

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呈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电算化会计,通俗的理解就是在电脑上进行会计核算,现已是财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电算化会计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财务软件,如果单靠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开发教学通用财务软件,将电算化会计学科中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材料核算系统等子项目制作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课件,讲授电算化会计的一般原理及主要流程。既符合教学的要求,也可为学生日后操作应用型财务软件打下良好基础。在课件中,核算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标有操作向导,并举例示范,这样直观、具体,学生听课时易于明白,容易掌握。而且,软件的交互性强,导航清晰,学生自己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填制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等模拟训练,促使电算化会计教学实现实践性的目的。

财会教学带有专业特点的技能技巧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应注重这种实践性。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恰好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逼真模拟,达到以小变大,化宏观为微观,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效果,最终结果是较快实现了受教育的学生向财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四、财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高素养人才

近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出现一个明显特点:一些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四门课程存在着差异化,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人为进行了一种逻辑递进关系的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他们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这种融合变得十分便捷,在实践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篇8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及学校的具体情况,构建一套适合双语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双语教学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诚如学者黄宝强、唐丽娟指出:“评判双语教学实施到底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往往还停留在定性的层面,无法对不同课程的效果进行横向比较,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课程的质量进行定量评判,无法对课程做出合理的评价,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和推进。”可见,双语教学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如何进行教学、教学资料如何准备等具体操作上,而应注重加强纵深发展,加强内涵建设。诚如学者闵海燕指出:“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规范双语教学管理,保证双语教学效果,而且对双语教学的开展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双语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在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利用现有其他课程的评价资源,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本校的具体情况。其次,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并充分考虑接受教育对象具体情况等因素。

(一)系统全面、重点突出。

质量评价体系应是系统的、全面的,不能仅仅体现在某些方面,然而,整体评价体系的设计应保证核心内容突出,有主次之分,真正体现全而精,达到该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适用性强,延展性好。

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而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因此,对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又能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需符合时代的要求,为该门课程后续发展提供空间。

(三)指标明确,操作性强。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简洁明确,与现实情况相符,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切记远离“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套好的指标体系,不但能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教师、学生应有“双边”激励效果。学者闵海燕指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为教师提供更加明确的行为准则与行动方向。”

三、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施教群体。

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会直接作用于教学效果,目前,对高职院校来说,既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的“双质”教师相对较少,这是制约高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瓶颈。

(二)受教对象。

教学效果的高低应以受教对象为参考基数,高职学生由于整体英语水平较弱,因此在教学的实施环节中应准确定位学生的需求及市场的需要,力争两者完美融合。

(三)教学管理部门。

双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部门应当好“家长”的角色。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明确双语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办法等;其次,教学管理部门应在积极探索和调研的基础之上,从系统性、灵活性、适用性、促进性、科学性等方面出发,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评价指标体系,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再次,在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等教学效果的反馈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保障整体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能真实反映该门课程的教学情况;最后,在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考评中,应根据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引入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同行教师参与其中。

(四)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资料既要符合学生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现有的课程体系相配套。故,学校应根据自身状况,参其也高校的资料建设情况及具体受教育对象,选择或自行开发相关教学资料。

(五)社会的认可程度。

以需定产,不再是企业的“专利”,它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会计专业双语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是促进双语教学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指导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该如何教?教什么?如何评?评什么?等的指南。

篇9

摘要: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学习的角度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借鉴ISEC 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教学改革;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

众多高校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列入教学大纲。然而,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的角度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本文以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为例,结合本校开展的ISEC 项目(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的特点、经验和优势,探讨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一、会计学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为高等院校非会计学专业,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根据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有着重要的区别。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的角度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是为了将来从事会计工作,而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是利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学会计,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理解各项会计指标的经济含义,并能熟练地运用各项会计政策和阅读会计报表,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从事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应定位于,从培养“如何做会计”转向培养“如何用会计”,非会计专业学生没有必要埋头于繁琐复杂的账务处理,更没有必要精通会计学的所有细枝末节。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运用财务报表”的技能,而不是“如何编制财务报表”的技能。因此,本课程以“如何运用财务报表”为主线,使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是国内本科高校与部分美国高校联合开展的学分互认教育。ISEC 项目的教学课程教学以开放、互动、批判式教学为指导。教与学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是联动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通过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被调动、提升和挖掘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教学课程的设计、学习气氛的营造、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推进、问题的深入挖掘到最后问题的解决。科学的推理加上人性化的课题设计,互动中的思维碰撞、到不确定因素的排除筛选、最终落实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这样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问题的挖掘和探索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撰写教学大纲外,还必须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形式与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在课外,要求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提倡研究型和探究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启发、引导、激励和评价的作用。我国本科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讲授为主,不太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参与。鉴于此,笔者借鉴ISEC 项目的理念、标准及要求,在会计学教学中对以下方面加以了改进。

1.突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引领作用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师的授课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的收获、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望、课业的设计和考核形式、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如何评定学生成绩。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明确知道这门课是干什么的、需要先修什么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你能学到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每一堂课是如何安排的、要如何评价你的学习。学生在课程开始时便获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清晰、明确获知本课程的教学安排,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等待状态,便于其主动学习。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众多高校都在对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改进。本人在会计学教学中针对严格遵循老师安排课本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组织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讨论极少、注重集体想法、忽视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被动、动手能力差等方面进行改进。根据学生的需求授课的方式方法进行灵活调整,组织教学形式多样化、常态化、灵活性强,注重小组讨论,尊重个体意见和想法,注重差别性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分组讨论集中指导、游戏教学、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查阅文献写综述等,着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分析,可持续学习能力。

三、学生考核模式的改进

ISEC 课程教学要求学习评价采用丰富多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施过程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转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他主性、被动性和依赖性;评价任务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转变了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的特点,重视学生在学习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功能;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本人在学生考核模式中借鉴了ISEC 评价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习效果评价包含的主要内容

阅读书目。要求每名学生的阅读任务,图书2 册以上;任务型教学成绩(课外调查、课堂合作演示、辩论演讲、写作比赛、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每学期至少一次;课业:小论文、研究报告。每学期至少两次,其中一次为小组合作完成。至少包含课程名称(编码)、课业描述、课业格式要求、字数要求、截止日期、提交方式、评分标准等;课后基础知识小测验、期中考试;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出勤、课堂互动表现等;学期末考试:学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40%。

2.评价方法

广泛开展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类方法对项目学生学习各环节进行评价。为了保证学生对个人学习信息的知情权,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借鉴ISEC 项目并结合课程实践探讨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通过改革,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学和监督学生的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改革,将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变为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贺欣.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启示--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2]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篇10

关键词 会计英语 学选修课 二语习得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论是在会计人员还是非会计人员中,对会计英语的需求的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外资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逐年增多,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另外,各种会计资格考试对英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国外会计认证。因此,近些年,会计英语的教学无论是在专业英语还是在辅修专业中都有所体现,许多大学开展了双语会计或者英语会计教学;还有些大学或者培训机构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加入了会计英语的教学,以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为学生的英语程度和所学专业的限制,使得会计英语的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对教与学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讨,特别是教材设计和学习方法的开发,非常值得会计英语教授者的关注。

1 会计英语教与学中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初学者获得词汇最有效的方法是:目的语词汇+目的与文化知识+母语知识。而随着目的语言水平的提高,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目的语思考,理解,解释和记忆,把母语完全的排除。这正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最高境界。(刘兆和 2008)。而对于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触英语的大学生来说, 对英语已经并不陌生,并且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掌握了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技巧和方法。但是这些并不足以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用英语进行的特殊领域知识的学习,包括使用这个领域知识的学生们。

1.2 学习者在会计英语学习中的瓶颈

在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对学习者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这里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例如学习者动机和态度、性别、年龄等等。在这里我们根据大学生把会计英语作为选修课程的情况,特别从态度和动机角度分析一下大学生在会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瓶颈。

目前,学习会计英语的学生主要有两大类,会计专业学生和非会计专业学生。而非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商务英语或者技术职称等等目的而选修,因此学习动机和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学习好这门学科。R.Gardner(1989,转引华厚昆等 2003)认为学习动机涉及四个方面:学习语言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学习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对学习所持的积极态度。我们在教学中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把这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应用于实践;虽然这个学科适用范围相对局限,但是在有限的群体中可以应用在会计操作或企业管理中。那么如果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英语,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目的性较为明确,因为他们有取得会计职称或者各种会计师证书的压力;另外其中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在未来职业中有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而非专业的学生大多因为选修课程而学习会计英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发现较强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这个时候专业基础知识成了他们的难题。专业用词使得非专业学生难于理解大篇幅的英文阅读和练习,艰难的阅读也增加了他们记忆的难度。例如单词journal,在会计用于中有一个意思表示日记账,那么对于对会计语言一窍不通的学生,对这个词的记忆难度表现会增加,甚至记住后却反问什么是日记帐。“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交际者运用语言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王兴中,王渝光 2007)那如果学习者未能够准确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词义句义,就难以达到理解的目的,更不用说能够理解信息传递信息了。那么抛开实践应用的部分,单单在考试或者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已经成为学习者的难题了。

1.3 教学者在会计英语教学中的困难

教与学是相辅相承的,但对于教学者来说,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教与学难以达成和谐。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目的不同。有些只为修学分而忽视学习内容的学生会表现出应付了事,甚至作者在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遇到难点就选择逃避以致会逃课。另外,老师常常会在让学生用英语学习会计还是先教会计再教英文之间产生疑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侧重会计的教师常常把会计英语教学当作会计教学;另一种就是侧重语言的老师会避重就轻把会计英语知识变成单纯的语言教学。 第三就是对教学者的知识覆盖面要求较高,只懂英文的老师如果没有会计知识,是难以透彻直接地解释会计语言,所以会计英语的教师大多有财务理论知识或者实践知识等,这给英文教师的教学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2 会计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2.1 任务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任务本身不是语言任务,但需通过语言来完成”(彭增安,2007), 这种教学形式非常适合会计英语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堂下均通过会计习题的方式来导入英语概念。因为在任务给出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工具,必须通过所学习的语种来给出任务,这样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语言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性。例如,针对选修的学生可以给一些英文的会计基础练习题,可以选择较低难度的;或者选择一些常用财务报表等。虽然开始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但逐渐适应英文的会计语言后,学生会觉得这种方式远远比只背生涩的概念和专业词汇要容易理解和记忆。Corder(1977)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而且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教师讲解完一部分定义后进行,选修这一学科的学生也更容易完成任务。

2.2 文化教学

文化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由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而对于会计英语来说,教师不但是在传递英语言文化,还要传递会计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教师能够恰当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术语使用的环境, 那么学生也会很快的转换思维,熟悉会计英语的使用习惯。而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大多不是学习英文专业也不是会计专业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会计英语属于完全陌生的内容,进入这种专业性强的语言环境较难。那么对于会计英语的教师来说,会计语言的专业性和英语语法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所以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文化分析的重点。如何选择恰当的内容是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来设计,不应全盘复制,而应有所侧重。教师更不应该把语言学习当作完全的会计学习,而是要通过侧重选择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会计语言的理解技巧,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实践中通过学到的知识可以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教材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国内会计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包括:会计概述、会计假设与原则、会计循环、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负债与权益、财务报表等章节。 而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个别章节偏重于理论而且语言生涩, 未接触过会计学的学生会觉得学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多余;另外在一些实践应用较多的章节中,讲解过于简略,让实践中需要的学生觉得内容不丰富;统观大部分教材,为了使说明的内容全面,在每章的内容安排上或多或少地进行精简压缩。而实际上,会计英语的教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教材,例如初级会计学习者可以选择会计基础英语,学习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侧重选择财务报表,管理会计之类的教材。所以会计英语教材可以把会计的介绍精简,突出会计基础、财务报表、报表分析、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负债与权益;或者可以部分组合成册,增加一些细节介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有目的地选择教材,而不是盲目地把目前教材中常常出现的内容一股脑地讲解却没有侧重。但教材设计中也要避免编纂成专业英语会计,而是要突出实践和实践中使用频繁的内容,并丰富着部分内容的一些案例或者练习;整体教材应该突出交际和应用,英语难易度不应过高,适当加入术语或者会计理论的中文介绍,这样也减少了教师在课堂大量介绍会计知识的时间。

3 总结

会计的教学与实践本身已经是比较多元化的内容,如果想教好并学好会计英语,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那是非常花费精力的事情,也并非是一位老师一本书就可以做好的。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总结了一些在实践教学中体会,其中教学对象锁定的是选修课学生。其中有学生学的过程和出现的问题,有教师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策略,还有对教材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等等。 这些教学内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任务和文化教学方式进行,而教材方面作者觉得可以相对有侧重地加强重点介绍,省略繁冗生涩的理论和术语。总之,会计英语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无论教学还是习得都值得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杨兆和.二语习得时段及其词汇积累[J].外国语言文学与外语教学探索,2008:110-116.

[2] 华厚昆等.试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动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3] Corder,S.P.Simple cod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itial herristic hypothesi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