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11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村级集体资产 现状 问题 加强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对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于日益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越来越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焦点和热点。

一、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一)村级集体资产数量日益庞大。经过长年积累,村级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集体的原有固定资产、各种资源溢价明显,货币资产有了明显的增加;加之国家各种政策性征地、拆迁、城中村改造等,产生了巨大的补偿资金。集体资产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在质量上有了明显提升,在资产结构上出现多元化趋势。

(二)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各种债权债务复杂。形成原因复杂,拖欠时间长,清欠难度大,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二是管护措施不到位。重点体现: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具体的资产登记、管护等方面的制度,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看护人员,导致流失、损坏的现象发生;在集体土地审批上,未批就建、少批多建等现象,侵占集体土地。三是集体资产在承包、转让、租赁过程中,对集体资产不评估、低估、假评估,对集体资产作价偏低,造成集体经济受损。

(三)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滞后。伴随着集体资产存量的不断扩大,增量的不断增加,管理、规范集体资产却相对滞后。表现在:一是相关制度、规范制定的滞后。虽然各级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但由于这规章制度可操作性、适应性不强,造成很多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二是村级资产管理意识滞后。由于目前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多为村民选举产生的理财小组,理财小组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不能与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相适应,村级资产增值、保值意识淡漠,处理村级集体资产随意性强。

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滞后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随着村级集体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如何规范资产管理、如何提高资产经济效益、如何与民主法治进程的要求相适应,需要设计便于操作、管理完善、执行便捷、利于监督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力争从法律层面制订更高规格、更加完备的法律,约束管理人行为,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人员素质。现有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者,多为村民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但理财小组的成员,综合素质较低,并不能正确行使管理的权利,发挥管理的效用,致使集体资产损耗。村组集体成员普遍的民主理财意识淡薄,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关心度不够,不关注长远利益,只看重当前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监督层面。对现有集体资产管理人的资产经管、使用、处置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随意性较强,自主定价权、自由裁量权得不到有效控制。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形同虚设,村务、财务公开不规范,不实行民主理财, 使集体资产使用缺乏有效监控,造成决策失误,使集体资产受损。

三、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规范,制定相关法律。要尽快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进行立法, 以法的形式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规范集体资产的营运、出售、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凡涉及集体资产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产管理公开制度,坚决执行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确保资产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满足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将资产管理行为置于阳光下运行,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中。同时,制定完善监督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坚决和严厉的打击。

(二)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资产数量和结构。要改变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尽快进行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建立相关会计账务,进行正规核算;要建立详细、全面的资产台账和流水帐,明晰各种资产的权属,记录资产的流转和处理过程;要对侵占、挪用集体资产的行为和人员进行坚决制止,全面进行清缴。

(三)创新机制,不断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以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对村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好集体资产;要引入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法,对价值优势明显、经济价值高的资产处理,要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资产交易、资产变买的公平;要探索记账制,不断拓宽记账制的范围,科学、规范的进行集体资产会计核算;要加强货币资金科学管理,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敏感性强,任务艰巨,亟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和落实工作措施等方式加以整体推进。因此,一方面应当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应当着力推进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经营管理、民主监督等行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多管齐下,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真正纳入依法有序的轨道,实现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为贯彻执行《北京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现对执行中的若干问题再补充通知如下:

    1.凡在已开发使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的机构,均须报市房地产管理局审核批准。经其他主管部门批准的评估机构,在上述地域范围内承揽房地产评估业务的,须向市房地产管理局登记备案,其评估人员需具备房地产评估知识,不具备的,须接受房地产管理部门的专业培训。

    2.1994年8月8日以前,对抵押房地产已进行评估、抵押权人对评估报告无异议的,均不再重新评估。

    3.凡应依法缴纳税费或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房地产转让,其价格评估均须由市、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所属的评估机构或市房地产管理局指定的评估机构办理。

    4.受托评估抵押房地产,评估机构一般应自委托人提交全部评估材料后七个工作日内完成。

    5.抵押房地产的评估费,暂按国家物价局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2)价费字625号《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的收费标准(见附件)掌握。评估机构不得自行提高收费标准。擅自提高的,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有权进行纠正。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按规定收取2%的买卖过户手续费的,均不得再另收评估费用。

    6.《北京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实施前已经抵押的房地产,因故不能按规定期限补办登记手续的,当事人双方或一方应向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7.抵押登记时,双方当事人约定不对抵押房地产投保的,可不提交保险单复印件。

篇3

近年来,我镇纪委审时度势,以关口前移,源头防腐为目标,以四个中心为载体,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先后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招投标、政府采购和便民服务四个中心,不断规范权、钱、事等权力运行,有力推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强化资金运行监管

20__年,针对当时镇财政严重赤字,财政资金管理失范,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政府调控能力较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现状,

我镇在全县率先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将镇机关、各村场、居委会、镇属单位财务管理均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只设置报帐员。通过不断规范和完善,截止目前,全镇纳入镇集中核算的单位已达家,比02年净增家,总资金流量亿,月平均银行存款余额万元,

会计集中核算采取“两取消”、“三不变”、“四统一”的办法进行运作。“两取消”即:取消单位银行账户,取消单位会计岗位;“三不变”即:单位的财务收支自不变,单位的内部理财机制不变,单位综合预算安排资金的使用权不变;“四统一”即:统一办理会计核算,统一支付有关支出项目,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统一财务公开。

在实施过程中,相继出台了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办法、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会计岗位职责、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内部监督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提高了资金运行质态。四年来,核算中心拒绝支付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达60万元,节约招待费用30余万元。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行政、公教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__和城南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快节奏推进等很多大事的办成都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中心的效能。

二、建立招投标中心,规范集体资产管理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人情关系越来越杂,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潜滋暗长。为规范投资行为,保证项目质量,打破人情网、关系网以及权力寻租等怪圈的束缚。我镇于20__年5月成立了__镇招投标中心。

中心规定将2万元以上的各类建设工程和装饰装璜项目,1万元以上的公有资产处置,以及集体资源发包和租赁项目实行集中招投标。每次招投标时,视不同项目类型,以项目实施单位为主体,镇招投标办公室具体操作,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招投标文件,按国家规定的招投标相关程序组织招投标,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当评委,邀请有关单位领导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最后再由镇领导小组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决算、审计。

20__年12月我镇渔业村150亩集体树木进行拍卖,事先经反复测算,标底价定为145万元,但经过几轮拍卖后,最终以176万元中标,集体资产一下子增值了31万元。经过大半年运作,镇招投标中心共实施招投标项目40多起,节约资金近100万元。

三、建立政府采购中心,控减镇村经费支出

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控减镇村经费支出,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我镇于20__年9月份又挂牌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

将货物类、工程类和服务类3大类90多个项目纳入中心,进行集中采购。集中采购采取委托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公开招标采购、定点采购等7种方式。先由采购人出具书面报告,由分管领导批准后交给镇采购中心集中采购,同时由镇纪委和采购人全程参与监督。四个月来,政府集中采购达 次,资金总额

万元,节约资金

万元。

四、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方便基层群众办事

针对__镇行政区域广,相关职能部门分布散,基层群众办事难等的实际情况,20__年12月我镇又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将国土所、村建办、建管站、计生办、民政科、广电站等部门集中管理,统一办公。中心涉及6个部门82个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窗口式办文、一条龙服务,做到进一家门办成、盖一次章办好、收规定费办完、按承诺日办结。以前办一个建房手续,村民要找三个部门,跑五六腿不一定把事办

篇4

关键词 城镇化 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 融资模式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是一个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是伴随工业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39.09%到2014年的54.77%,12年内以平均1.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道路不断升级,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新型城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惑,社会各界对其是否存在认识偏差、战略实施过程中有何现实困难、如何寻找改革突破口等关键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大局。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

为了满足城镇化建设日益增加的投融资需求,两部分资金成为支撑主力,一是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等。它是我国在特殊的财税体制下、在特殊时期的产物,是解决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资金短缺问题、规避制度约束的一种变通手段。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与负债规模的急剧扩大,在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不断累积:举债规模过大、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经营性现金流严重不足、地方政府违规担保、偿债能力弱。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7万亿元,同比增长6.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客户数量达到10932家。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逐步进入还债高峰期,约35.5%的贷款在2013年至2015年内到期。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审计公告显示,从偿债能力看,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的223家融资平台公司中,有68家资产负债率超过70%;有151家当年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到期债务本息;有37家2012年度出现亏损。由此可见,融资平台代替政府投融资模式已不可持续。

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根据国发〔2014〕43号文件要求: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该文件的出台是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而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达到42万亿元,仍需举借大量政府债务。

为落实中央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要求,积极稳妥支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必须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放宽准入,完善监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一是对于纯公益性项目,如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鼓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模式。二是对于经营性项目,应通过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建设。三是通过创新项目融资模式的方式,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改善基础设施项目的盈利条件,提高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一)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根据〔2013〕96号以及财政部专门出台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运作方式如下:

(1)纳入目录。地方政府拟定本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按规定公布实施,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确保将需要采购的棚改安置房项目纳入采购目录。

(2)确定购买主体。由市政府出文授权有预算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本次项目的购买主体。

(3)确定采购方式。地方政府可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实施棚改采购。

(4)确定承接主体。由购买主体按照《政府采购法》有关规定确定承接主体。

(5)采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购买主体将与承接主体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在合同期限内,向承接主体逐年支付采购资金,且确保采购资金逐年列入财政预算,并对资金支付计划安排予以说明。

(二)PPP模式

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指出,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各地的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建城镇化试点项目,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

(1)定义。PPP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2)运作方式。PPP项目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移交-运营-移交、改建-运营-移交、购买-建设-运营、区域特许经营等及其组合。选择方式主要由收费定价机制、项目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基本框架、融资需求、改扩建需求和期满处置等因素决定。PPP模式的多方共赢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资金难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已成功将PPP模式运用于建设地铁(如北京四号线)、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并获得一定实践经验,但和同类新兴市场比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在建或完工的PPP项目涉及的资金大概有4、5万亿元的规模,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PPP模式需完善健全的经营机制、有力的保障机制、合理的风控机制和双赢利益共享机制将为我国社会资本作为项目的融资来源创造投资更多的渠道。

(三)融资平台的发展转型

未来平台公司应去平台化运营,地方政府应增强平台公司的可经营性资产比例,积极尝试股权投资、股权融资、企业债券等各种方式,实现实体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转变,能全方面参与市场化竞争。

(1)产业引导和国有资产管理。按照地方政府产业布局要求,积极引导政府投资的方向,履行政府投资导向的职能,同时在公用事业、轨道交通、广告经营、能源开发、地产置业以及文化旅游、环保产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充分运作,规范企业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资源整合和跨区域、多元化发展。通过整合各类中小水务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实现规模经济;利用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如工程管理等各种专用知识、技术,对区域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程代建、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凭借地方政府独特的资源、机遇,大胆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拓展,向产业投资、资产管理、金融控股、城市运营、城市旅游等多元化业务转型,不断发展壮大平台经营性业务板块,增强平台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经营收益反哺公益性项目,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3)城市金融服务,打造金融板块。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性国有企业应着力打造金融板块,可参股银行与银行联姻,亦可涉足小额贷款、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金融业态,金融板块将成为一些融资平台公司未来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能为其盈利能力注入新动力,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未来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财政手段相对于其他政策工具,依然需要发挥其核心作用,面对新的历史形势和要求,只有不断推进财政领域的改革,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才能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13-12-30.

篇5

关键词:社会福利企业;改制上市;问题;对策

引言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已经有众多社会福利企业登陆了国内外资本市场。本文以社会福利改制上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围绕其进行深入讨论与研究,希望引起相关企业或者中介机构的高度关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福利企业首发上市情况

社会福利企业从政策上讲,不存在任何境内首发上市的障碍。福利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根据粗略统计,我国现有21家上市公司或者已过会公司享受到社会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其中9家发行人本身是福利企业,享受到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其他12家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下属公司曾经享受到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这二十一家公司分别是:三全食品;众和股份;广博股份;栋梁新材;大东南;回天胶业;川润股份;天原集团;双箭股份;万马电缆;伟星新材;亚太机电;恒星科技;久立特材;帝龙新材;浙江海亮;鸿博印刷;山东墨龙;张化机;江苏旷达;长城汽车等。

总结上述企业对外正式公告的招股说明书,我们注意到中国证监会对于社会福利企业上市重点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社会福利企业的资格取得和改制的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二是社会福利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对公司的影响。上述两方面对社会福利企业改制上述均有重大的影响,问题处理不当均能够直接导致拟发行企业是否能够顺利上市。

二、社会福利企业的资格取得和改制的过程是否合法合规

(一)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条件

在2007年7月1日前,根据《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民福发(1990)21号]第八条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1)安置残疾人员达到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2)生产和经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适宜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或经营;(3)企业中每个残疾职工应具有适当的劳动岗位;(4)有必要的、适合残疾人生理状况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对安置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比例超过10%而未达到35%的企业,经民政部门核实安置残疾人员比例后,发给有关证明,税务部门审查核实符合减税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减税待遇。本办法被2007年6月29日民政部《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办法》(民发[2007]103号)所废止。

自2007年7月1日后,根据《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办法》(民发[2007]103号)第四条规定:申请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企业依法与安置就业的每位残疾人职工签订1年(含)以上的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职工在单位实际上岗从事全日制工作,且不存在重复就业情况;(2)企业提出资格认定申请前一个月的月平均实际安置就业的残疾人职工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5%(含)以上,且残疾人职工不少于10人;(3)企业在提出资格认定申请的前一个月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职工实际支付了不低于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4)企业在提出资格认定申请前一个月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职工按月足额缴纳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5)企业具有适合每位残疾人职工的工种、岗位;(6)企业内部的道路和建筑物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根据《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办法》(民发[2007]103号)第五条规定:企业申请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应当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取认定申请,具体认定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确定,报民政部备案。

对于拟发行上市企业社会福利企业的资格取得是否合法合规,中介机构应严格根据拟发行主体福利企业资格的取得时间,对照取得资格的时点上认定条件,通过复核当初的申报材料,走访相关的人员和政府机关作出详尽的尽职调查。对于拟发行人通过欺骗等方式取得的福利企业资格,应提请公司予以整改。特殊情况下,中介机构无法对其取得资格作出判断的情形下,应由拟发行企业的主管民政部门或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对公司历史上福利企业资格的取得以及认定等众多情况作出认定。

(二)福利企业改制的基本规定及履行的程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福利企业主要为国有企业、农村集体企业或城镇集体企业,这类企业的改制首先应当适用关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的相关规定。对于一般集体企业改制的合法程序应当包括:(1)改制时相关企业的资产或产权须经资产评估;(2)对评估结果和改制事项农村集体企业须经乡或者村的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议)或者代表全体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城镇集体企业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3)改制须报集体企业主管部门如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确认和批准;(4)相关改制事项还须经当地至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如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程序存在瑕疵,则可以采取事后确认的方式来弥补,根据保代培训政策需要取得省级人民政府的确认文件。但如果在改制过程中存在严重损害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的行为,应当首先对原相关利益方进行补偿,如双箭股份。

由于国家对设立私营社会福利企业在2007年以前一直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可能存在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较私营企业容易获得福利企业资格的情形,这导致在实践中大量存在名为集体而实际为私营企业的假集体企业,即所谓的“红帽子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通过委托代持、挂靠等模糊产权的方式戴帽子,这也为将来的产权争议埋下风险。红帽子企业在改制前应当首先根据《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进行集体企业产权界定。集体企业产权界定工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由当地集体企业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由人民政府指定部门负责)负责实施。

由于这类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产权不清等不规范情形,根据会里在保代培训上的要求,IPO过程中应当就这些问题取得省级人民政府的确认文件。

三、社会福利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对公司的影响

(一)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7年7月1日前,根据《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94]001号)、《关于对福利企业、学校办企业征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94]第003号)、《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以及《关于福利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035号)的规定,社会福利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税享受先征后返,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或减征。

2007年7月1日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的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全国统一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按实际安置残疾人员的人数限额退税、企业所得税采取实际工资加计100%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社会福利企业减免税收入归属、用途及财务处理

国家税务局、民政部《关于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对所举办的社会福利企业减免税金提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0)139号)规定:“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可从其直接投资兴办的社会福利企业减免税金中提取10%”,作为“有特定用途的专用基金,应在银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民福发[1990]21号)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社会福利企业的税收减免金必须由企业单独列帐,专项管理,民政、税务、财政部门共同监督。减免税金要规定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补充流动资金、职工集体福利的比例,其具体比例由各地自定。县(区)以上民政部门可从辖区内的社会福利企业减免的税金中提取一定比例集中使用,建立社会福利生产发展基金,扶持本辖区内的社会福利生产的发展,其具体比例和使用范围另行规定。”

根据前述规定可以看出,《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在2007年7月1日被废止之前,当地民政部门有权从当地社会福利企业所收到的包括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减免税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专用基金用于社会福利生产的发展。社会福利企业对于该部分税收返还款是否拥有所有权直接取决于民政部门是否从中提取发展基金。因此,对福利企业因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的税款或获得的税收返还款,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需要就是否提取基金出具明确意见,并确认该等减免税款的法律权属。

(三)公司盈利能力是否对享受的税收优惠存在重大的依赖

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2号)第三十四条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均要求:发行人依法纳税,各项税收优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社会福利企业由于申报企业享受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导致享受的税收优惠金额占当期净利润的比重较大,通常情况下在30%以上,那么拟发行人以及中介机构就需要在招股说明书中对拟发行人是否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作出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其思路通常如下:(1)如果拟发行人没有税收优惠也符合首发上市条件;(2)拟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在逐渐的增强,对税收优惠的依赖度在逐年的下降,最好在申报期内就已经体现出这种趋势;(3)国家支持社会福利企业的政策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动,企业也会积极采用措施保持社会福利企业的性质不发生变化。相应拟发行主体将在以后年度继续享受税收优惠,不会对拟发行人的盈利产生重大的不利的影响。

四、结束语

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分忧,为民解愁,是为残疾人造福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窗口。社会福利企业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社会福利企业将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实现做大做强,为更多的残疾人员提供就业的岗位,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四川;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日

新型城镇化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创新理念和模式,找准路径和重点,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原则,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的城镇化。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近年来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城镇化由传统的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探索了经验。

一、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基本做法

(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四川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核心,把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基本目标。一是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加快省域城镇体系及四大城镇群规划编制步伐,加快编制城镇综合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和县域全域规划编制试点范围;二是推进各级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建立城镇群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效应,推进新区建设,完善旧城功能,加强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实施 “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专业特色镇。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打造“准集镇型”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三是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10万套。改造城市旧城区危旧房和棚户区40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50万户。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推行节约型住宅开发模式,推进商品房住宅全装修;四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旧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雨污管网和排涝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省和市(州)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完成50%的市(州)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二)以统筹城乡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川在总结成都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实施“五个统筹”,着力深化“五项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1、稳步推进“五个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四川启动省域城镇体系和四大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13年底,完成100个试点小城镇、8,500多个新村规划,建成5,000多个新村聚居点;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安排城市新区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区域中心城市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安排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行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产业向园区的集中度达到65%。鼓励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继续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全省就业服务业务软件统一,基础数据向省级集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成都市获批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35.5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3%。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省所有政府办和77.8%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98.51%。县级公立医院100%取消药品加成;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在安县等15个县(市、区)开展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基本保障范围。

2、着力深化“五项改革”,城乡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除成都市外,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推行租住稳定住所人员落户、非直系亲属挂靠户口、建立公共户口簿等政策,探索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二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基本完成。11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试点。全省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5个、县级交易平台50余个、乡镇交易平台600余个;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出台跨地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职保、居保间转移接续办法,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四是开展用地制度改革。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批准“挂钩”项目1,021个、周转指标61.4万亩。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成都市已流转1.05万宗(含灾后联建房用地),金额21.8亿元,自贡、德阳、广元3市也研究制定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五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银行网点的电子通汇率达到99%,累计消除支付服务空白乡镇817个、空白村3.84万个。

二、四川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四川城镇化率2013年比全国低近9个百分点。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显现。与此同时,全省城镇人口3,400万人中还包括了规模达1千万多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如果扣除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农民工,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则只有28%。这部分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能否让这部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顺利转变为市民,从根本上决定四川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四川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发展不足,一些地方城市发展相互不协调,产业和功能相互雷同。全省缺少百万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中小城市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弱。

三是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资源进行数量扩张。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看,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高速阶段,2000年四川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是991.1万平方公里,当年城市征用土地面积26.9平方公里,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855.6万平方公里,当年城市征用土地面积71.1平方公里。各地城镇建设用地仍较粗放,用地结构不合理。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集聚带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不够,人口城镇化滞后导致需求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和集聚缺乏支持,造成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不高,对城镇化发展支撑能力不足。

三、政策建议

(一)以城乡一体、多规衔接、约束有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规划编制、管理、监督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科学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基础。传统城镇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无序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规划引领,通过有力有效的规划管理,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不断提高规划社会化程度,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二是进一步健全分层规划的体制,强化部门协调和区域协作,确保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新村建设等各类专项规划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切实做到多规融合;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监督管理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和规划执法,特别是应探索建立规划管理的问责机制,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分解到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的行政责任,多管齐下,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二)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加快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当前,四川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相对不足,尤其是作为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城镇产业支撑和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的问题更为突出。应进一步挖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巨大潜力,探索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动力激活机制、城镇化空间集约拓展机制、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适应快速城镇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县域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低成本就近转移。一是建立完善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按照将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重要结合点的要求,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典型示范,同步规划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加快完善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综合配套,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业,促进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同步聚集;二是创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机制。探索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总结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公共品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三是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推动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一般乡镇向特色镇转型。按照建设“镇级市”的思路,试点赋予经济发达镇更充分的县级管理权限,提高自主发展、自我管理权能。巩固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重大公共项目民主决策机制。

(三)以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重点,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推进人口的城镇化,实质就是要降低城镇入户的门槛,让进城农民一起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此,必须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差别化福利待遇,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一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二元结构,推动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二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积极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以农民工群体为重点,逐步实现对其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卫生、住房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探索制定对长期居住、生活在特大城市的进城务工农民实施有条件入户政策,如上海、广东等地开展的积分入户政策。加快推进进城农民平等享受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切实加强对进城农民的就业扶持,加大政策和资金引导力度,鼓励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尽早实现在城镇“安居乐业”;三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强分类引导,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有人口管理制度,推动持有居住证的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大力推动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逐步整合公安、民政、住建、计生等多部门信息资源,探索建设“人房地”合一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户籍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四)以完善农民财产权利和促进耕地保护为重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城镇和农村共同发展繁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农民财产权利不完善,农村资源、资产缺乏流动性,是制约农村经济和农民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让进城农民有安身立命的资本;另一方面也要盘活用好农村资源,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当前,应以提升农村产权确权质量和建立健全产权交易体系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明确以质量为先的要求,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共同投入的机制,积极推动开展实测确权,为后续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少留或不留隐患。二是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拿出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对因承担耕地保护义务而丧失部分土地发展权利的农户进行补偿,一方面能更好地激发农民自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有效途径。可选择部分已开展实测确权、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逐步在全省推广。三是推动建立省级层面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制度和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依法有序流转。缺乏政策规范和交易载体,使大量的农村产权交易在“地下”运行,既不利于农村市场健康发展,也难以有效保护农民权益。应积极推动制定统一的农村产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流转办法,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交易体系,将各类农村产权交易行为纳入规范管理,保障农民更好实现自身财产权益,同时为逐步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要素平等交换创造条件。

(五)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重点,深化城乡用地制度改革,有效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以征地制度为核心的现行用地制度,农民参与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很低,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进一步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也要促进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自觉参与推动城镇化进程。为此,应继续在严格执行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深化用地制度改革。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和鼓励农民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或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创新挂钩试点体制机制,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的使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二是稳妥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在符合城乡规划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农村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探索建立零星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推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有偿腾退宅基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三是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经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对在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股份合作、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海梅.城镇化路径比较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8.

篇7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县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工作,部署20__年工作,表彰两年来在财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动员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认真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县早日跻身全国百强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工作回顾

过去的两年,是我县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财政收入显著提高、民生财政理念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两年,是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坚持“两个围绕”、突出“三大任务”、狠抓“四项重点工作”战略,财政事业蒸蒸日上的两年。两年来,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增收减支因素,以及“冲刺百强县”的新挑战,我们迎难而上,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充分发挥了部门和乡镇抓收入的积极性,财政收入全面提速,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168万元,比增长4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600万元,比增长5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44个县(市)中列第12位,比上升5位;收入增长幅度列第10位,比上升9位。财力总规模为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可支配财力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财政支出保障能力再创新高,一般预算支出168,680万元,比上年增长45.8%。财政各项工作的稳步进展,为我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征管,多措并举,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是狠抓税收管理。预算股与两税协调、沟通配合,建立了“周碰头,月协调,季督导”的收入协调机制。同时细化预算执行分析,在预算分析中不仅分级次、分部门,而且做到分税种;不但纵向比较,更注重横向分析,及时把握税收入库动态,查找减收原因,为有针对性抓好收入提供依据。注重同公安经侦部门配合,对个别企业偷税逃税行为进行查处,涉及金额80余万元。二是强化非税征管,提高非税收入质量。收费办加大征收力度,组织费源调查,对各执收单位收支情况进行重新核定,在行政收费项目减少20项的情况下,实现增收480余万元,保持了非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三是积极培植壮大财源。财源办全面实施政府财力资源整合工作,夺得全省“政府财力整合先进县“称号。获得省财政厅域外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200万元,争取企业项目贷款贴息资金332万元,以奖代补资金300万元,从省厅共争取到资金832万元,其中政府可支配财力500万元。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资金、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强支农专项管理。按照“用制度管钱、按程序拨款”的管理理念,农业股加大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力度,制定了《农业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拨付、控制、监督、检查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在国家农业部、省、市各级部门组织支农资金的检查工作中多次受到好评。二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对所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在开发项目管理上推行“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和资金效率。开发办共争取产业经营大项目3项,完成总投资5,105.9万元,其中国家无偿资金城2,370.9万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进行的-项目检查验收中我县荣获全省第一,全国前10名的好成绩。三是加强社保资金管理。社保股与县劳动、地税等部门密切配合,征收五项保险基金14,389万元,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征收任务。在社保资金管理上,建立了《社保基础资料数据库》、《公务员医疗定点医院调整办法》,完善了《离退休老干部医疗费管理办法》,对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跟踪检查,使社保资金得到有效规范。四是研究资金运行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文行股对全县18所农村中小学校车补贴资金进行了全面测算,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校车补贴执行办法》,以确保校车补贴资金真正用到实处。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均衡的现象,提出了义务教育经费上级配套资金先由本级财力垫支,按月均衡拔付的合理化建议,有效解决了学校支出不均衡问题。五是改进直补资金拔付方式。企业股在粮食综合直补工作中将网络数据导出金融接口文件后直接上传到省农信的网络平台,由省农信直接打入 到农户存折,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下拔速度;在家电下乡工作中,我县在全省首推家电下乡补贴商家垫付、财政与商家直接清算的补贴的方式,有力推动了我县家电下乡工作的开展。资产股改变了过去“看摊守业”的传统观念,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县影剧院和部分住宅楼、县农业机械学校转制资产、农村中小学校闲置校舍等资源,采取拍卖变现处置、公开招租、资产置换、融资等方式,实现了资产运营效益的最大化。

3、把握政策,筹资融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对上积极跑部进厅,加强联络沟通;对下积极传播信息,筛选、包装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0,592万元,争取资金工作实现了新突破。除对上争取资金外,还筹集项目配套资金1,253万元,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提供财力支持。重点实施了“四个一千万”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谋求发展、支持发展的主动性;安排资金610万元,用于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保证了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实效;兑现居民商品房契税补贴资金1,278万元,有效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边注册、边注资、边组建、边办理业务,在短短的七天内正式启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业务,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近6,000万元;支持项目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信用为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担保贷款19,000万元。

4、调整结构,关注民生,财政支出保稳定促和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民生财政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增强与民生有关的各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一是投入资金5,400万元支持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岗再就业、大病救助、城乡低保、农村卫生院建设等,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二是投入资金1,775万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投入资金4,126万元,全面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四是增加教育投入3,029万元,支持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五是发放粮食综合补贴等各种涉农补贴资金11,448万元,惠民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六是筹措资金10,000万元,将-县直单位津补贴全部发放到位,促进了社会和谐。七是对取暖数据进行测算,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制定《冬季取暖财政补贴办法》,积极筹措安排补贴资金500万元,确保了取暖费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5、立足实际,坚持创新,财政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工作,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年初预算的约束性。二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监督机制,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实现采购金额4,185万元,节约资金率达到2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正式启动运行。财源办制定了乡镇部门预算的指导意见和各项管理办法,深入到各乡镇检查指导,促进了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良好运行。四是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圆满完成了农村“普九”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认定工作。“普九”债务认定率为84%,义务教育债务认定率为81%,为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各相关股室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规范了项目立项、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等环节考评办法,完善了财政监督考评手段。

6、强化监督,严管收支,财政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一是重点对扩大内需项目资金进行了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扩大内需项目档案,在注重资金投入及时性的同时,重点监督检查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二是对农业专项、农民综合补贴、社保资金、科技资金、行政事业收费等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检查资金8,140万元,处理和纠正违纪行为16起。三是对全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进行清理检查,对存在在问题的单位进行整改,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维护了正常的财经秩序。

7、建设好班子,(来源:文秘站 )带出好队伍,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抓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活动为载体,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狠抓班子建设。局党委明确提出“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执行坚决、指导到位”的班子建设标准,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组织原则,每月召开一次班子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股长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职工大会,广开言路,广征博采,充分发挥班子成员和干部队伍的集体智慧,全局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二是狠抓队伍建设。提出了“讲大局、讲团结、讲原则、讲程序、讲规范”的队伍建设要求,打造具有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财政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机关例会制度》、《机关考勤制度》、《理论学习方案》、《文体活动方案》、《机关绩效考评制度》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落实促进作风转变;创新各种活动载体,先后组织了拓展训练活动、“看发展、增信心”主题参观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加强沟通协调能力,打造过硬团队;参加“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局干部职工为患病儿童捐款2,398元,为贫困户过好“双节”捐款11,000元,奉献了财政人的一片爱心,提升了财政形象。三是狠抓服务质量,大力开展机关服务优质年活动,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以服务全县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创办《__财政信息》,充分发挥财政信息为领导决策和为基层服务的作用,全年共编发15期,受到了县领导和乡镇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收付中心在服务单位由92个增至130个,内设工作部门由6个部减为4个部,人员由12人减少到8人的情况下,狠抓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手段,积极推行“微笑服务”、“上门服务”等六项措施,被县委评为“最佳规范服务窗口”;采购、经建等股室放弃春节休假参与镇内绿化工程,确保了工程如期完成;经建股、非税股在办理房产契税补贴工作期间,抽调专人在房产交易中心设立窗口,负责审核、发放契税补贴工作,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责难,端正态度、耐心服务,全程历时5个月,涉及全县居民5,000余户,未接到一例投诉事件,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两年来,在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各项工作取了可喜的成绩。我局多次蝉联省级文明机关,先后荣获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省农垦系统扭亏为盈先进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省一级单位、市县两级三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市县两级“基层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市财政系统干部培训先进集体、县级标兵单位、县先进党委、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其中:-受省、市表彰的工作有12项;受县表彰的有13项;受各级部门表彰的先进个人有20人次;信息调研工作荣获省奖励的有5人次、市级10人次、县级4人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股室团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凝聚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辛勤工作在财政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二、2 0__年工作重点

20__年是我县发展历程的关键之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实现13亿元,综合实力向进入全省前十、全国百强目标迈进;同时也是我县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既面临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国家继续实行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我县抓住难得的机遇连年跃上新台阶,辽滨沿海经济区异军突起、各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产业优势逐步凸现,全县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谋发展、快发展的强烈氛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为我们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国家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防止经济过热、防通涨的政策趋势也逐步明朗。目前主要表现在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控制货币投放量等方面,这将使我县个别产业受到冲击,个别项目受到限制,融资难度加大,融资额度可能受限。

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财政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全面理解和把握政策、灵活运用政策、狠抓财政收入、科学安排支出、强化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__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抓收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强征管,抓收入。进一步查找“两税”增长潜力,细化分解征管任务,在突出抓好重点税收征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小税种的征收管理,做到“既挑西瓜,又捡芝麻”,确保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继续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控,加强税收与经济形势和主要经济指标关联度分析,重点监控各镇税收收入增长占一般预算比重变化情况,及时提出建议;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全面规范各类非税收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二是积极培植和壮大财源,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完善和丰富融资手段,充分挖掘我县资源潜力,深入推进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工作,做到国有资源管理到位、收益到位。三是要在对上争取资金上取得新突破。今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__年国家动用4万亿资金刺激内需保增长;今年我省的财政将投入40亿元资金,主要向新兴产业倾斜、向更新换代倾斜、向淘汰落后产能倾斜、向环保产业倾斜,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实施加快辽滨沿海经济区建设、发展新型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等发展战略,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我们应该运用这些有利政策,凡是具备对上争取资金条件的股室,都要制定争取资金计划,积极对上走出去掌握政策增进感情;对下及时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帮助基层进行项目包装和申报。对上争取资金工作要注重发现和把握机遇,通过认真解读政策,从政策上找机遇;认真对待每一次交住,从感情上找机遇;认真搞好每一次接待,从工作中找机遇,全力以赴做好争取资金工作。

2、重管理,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财政管理力度,强化管理举措,实现财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切实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一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要深入分析专项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从全县大局出发,从区域协调出发,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重点支持“一核一轴三带多园”建设,全面提高“三化一业”水平,找准切入点,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向上推介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三是加强财政监管。强化财政监督,探索完善财政监督新机制。以服务财政中心工作为主线,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融合;以提高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为目标,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整体功效;以建立健全财政监督运行机制为保障,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层次;以依法行政为准则,做到规范监督。

3、活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内容和范围,细化项目支出分类,硬化部门预算的约束,减少支出的随意性。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和控管水平。三是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20__年政府采购工作将继续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政策宣传,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尤其是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加大对公共工程类项目的政府采购管理,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同时,积极推进财政投资管理改革,建立投资评审机制,对财政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进行事前评审,确保工程采购顺利进行。四是完善“收支两条线”,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项目,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执收、执罚行为,试行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统一收费制度,对所有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基金,实行统一征收。五是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积极探索我县农垦体制下乡级财政管理的新方式。六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各单位占有使用土地、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仪器设备、办公设备等所有资产进行如实清查,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凡是处置国有资产的,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都必须报财政局审批。对未经财政局审批而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4、惠民生,进一步推动和谐__建设新步伐。一是对录用至的农村中小学师范本科生教师,执行新标准工资后,按省、市、县配套资金做好测算补发工作;做好当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公用经费中央、省、市、县配套资金的测算工作;对县内三所高中从至财务收支情况及学校债务的形成进行全面的统计,并针对学校的收支进行测算与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目标的实现。统筹调度资金,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加强离退休老干部医药费管理,试行纳入局社保股统筹;继续落实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继续发放各种涉农惠民补贴,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民手中。

5、提效能,进一步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以“进百强做贡献机关建设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增强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重点做到“两个加强”:

以学习为抓手,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着力提 高财政干部履职三种能力:一是学习能力。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学习培训和考核机制,利用岗位练兵、技能培训、业务培训等方式,打造学习型机关。二是调研能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工作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思考和研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本领。各股室要确定全年调研工作任务,党办对各股室调研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季通报,年总评制度。各股室要大力支持《__财政信息》的编写工作,积极提供信息线索。此外,各股室要争取至少有一个信息或调研被县级以上媒体采用。三是执行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关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尤其是从工作绩效方面完善绩效考评机制,采取服务对象评、群众评、领导评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并将评比结果与股室、个人年终评先树优相挂钩。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重要性

国有农林渔场(包括良种繁育场、园艺特产场、种畜种禽场等农业事业场,下同)是省和市、县(市、区)政府批准建立的基层农林渔业事(企)业单位,是农业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建设现代国有农林渔场,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排除发展障碍;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有利于搞活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促进国有农林渔场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改革,以建设求稳定,以改革促发展。

二、建设现代国有农林渔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为立足点,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动力,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国有农林渔场优势,加快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职工,营造新风尚,力争把国有农林渔场建设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谐社会的新社区,在建设新农村和生态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坚持在统筹发展中找出路,把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放在首位,统筹各方力量,增强发展活力和自身实力;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国有农林渔场主要功能、自身实际和地方财力,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和扶持政策;四是坚持属地管理与负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与管理由所在市、县(市、区)政府负主体责任,明确其事业或企业单位定位,纳入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范畴,现有就业与社会保障、扶持“三农”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必须落实到国有农林渔场。

三、深化国有农林渔场改革

(一)多形式推进国有农林渔场整体改革。对国有农渔场,要继续坚持以公司制为主要方向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企业。规模较大、整体素质较好的国有农林渔场,可实行公司制改造,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农林渔场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应以骨干农林渔场为核心,组建实体性质的总场,具备条件的,可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公司,实行政府授权经营。中小型农林渔场可进行整体或部分改造,通过吸收社会投资、鼓励职工入股、出让企业产权等方式,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对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的国有林场,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方向,建立以国有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为主要职责的国有林场体系,可增挂“国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站(所)”牌子,归口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主要承担林场内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等公益职责,并按照所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和“精干、高效”原则,核定与履行公益职责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对从事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的“事业三场”,要明确职责任务,核定相应经费,并实行严格考核,保障其履行职责。

(二)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和维护职工权利,兼顾农林渔场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农林渔场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在参照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相关政策,确定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时,要根据国有农林渔场性质,遵循职工意愿,优先考虑实物或资源安置的方案,并尽可能给予政策支持。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职工稳定再就业。国有林场中专职履行生态公益林管护等公益性职责的人员,按照“公平公开,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在职人员中择优录用,并按同类事业单位落实其工作经费和待遇。鼓励采用“少养人、买服务”的办法,将具体管护任务委托给转制分流职工或当地农民承担。

(三)加快国有农林渔场社区管理制度改革。剥离国有农林渔场办社会的职能,将其纳入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在乡(镇、街道)政府管理,加快建立地域性国有农林渔场新型社区,不断完善建设内容和服务功能。

四、大力发展国有农林渔场经济

(一)开展现代农林渔示范场建设。要根据区位、资源等条件,按照三次产业联动的要求,科学制定现代农林渔示范场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和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现代农林渔业。充分利用国有农林渔场的资源、技术等优势,稳定发展粮油、生猪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生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努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果品、茶叶、花卉苗木、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森林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承担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为主的国有林场,也要积极发展林区畜牧业、种植业等,增加经济收入。

(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支农惠农政策,都应统筹考虑国有农林渔场。凡按规定适用于国有农林渔场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改革过程中,继续保留国有农业事业场的事业经费,并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力争逐年增加。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意见》(〔2006〕25号)精神,免除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五项费用,减轻职工负担,农林渔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国有林场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从*年起,省对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按“分类分档补偿”试点的要求,优先予以安排,具体由地方政府提出意见,按程序报批。

(三)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机具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国有农林渔场科技示范推广奖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国有农林渔场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国有农林渔场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创新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切实保障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经营方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从事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的农林渔场,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种质资源市场化开发与保护的路子。

五、推进国有农林渔场新社区建设

(一)将国有农林渔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国有农林渔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总体规划、中心镇规划等各类规划,统筹安排,同等享受当地有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统筹考虑国有农林渔场,使国有农林渔场享受与周边农村同等的扶持政策。凡符合“康庄工程”、“千库保安”、“万里河道整治”等工程立项条件的,要优先立项,支持国有农林渔场开展道路建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疏浚整治。把国有农林渔场用电纳入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统一规划与组织实施。支持国有农林渔场广播和有线电视网更新改造。*—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国有农林渔场基础设施建设。各市、县(市、区)也要安排资金予以支持。

(三)开展职工生活区整治。将职工居住集聚度较高的国有农林渔场生活区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范围,享受同等扶持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国有农林渔场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将国有农林渔场居民饮用水纳入“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立统一的供水工程体系,切实解决国有农林渔场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六、加强国有农林渔场资产管理

(一)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农林渔场需要迁移、撤销建制或改变隶属关系的,须报经批准设立的政府同意。国有农林渔场设立、变更、撤销或者改变隶属关系和土地出让、合资、股份经营、委托经营、抵押等方式改变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关系的,须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省森林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评估和报批。

(二)依法保护国有农林渔场土地权益。国有农林渔场的财产、土地及其他资源均属国家所有,依法登记的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国有农林渔场对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土地和其他资源,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收交、归并、侵占、平调。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收回国有农林渔场土地使用权。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做好国有农林渔场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调处国有农林渔场与周边农村、相关单位间的土地权属争议,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依法确认国有农林渔场土地使用权。

(三)加强国有农林渔场土地管理。要根据国有农林渔场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纳入所在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报省农林渔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加强国有农林渔场土地权证管理,严肃查处非法侵占国有农林渔场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规范审批程序,因国家建设需收回或使用国有农林渔场土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依法办理转用审批手续,并参照征收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标准予以补偿,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被征地职工社会保障等费用。在上报用地审批之前,应通过召开国有农林渔场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听取意见,完善补偿安置方案,并经相关国有农林渔场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加强对国有农林渔场土地补偿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和职工权益不受损害。

(四)落实国有农林渔场土地开发利用优惠政策。国有农林渔场土地列入当地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的,应统筹安排国有农林渔场参与开发。国有农林渔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可参照当地征收集体土地的相关规定和留地比例给国有农林渔场,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开发建设。国有农林渔场利用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除按规定交足国家应收的税费部分外,其他地方性收费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酌情减免。国有农林渔场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租赁和入股所得收益,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由地方财政部门通过财政预算,按其相应的收缴额度安排给国有农林渔场,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补充职工社会保障资金和社区建设等。落实农林渔场享受周边农村在土地整理及标准农田建设、退宅还耕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方面同等优惠政策。

七、努力解决国有农林渔场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促进职工就业再就业。将国有农林渔场下岗职工、分流安置人员和被征地职工家庭就业再就业,纳入当地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统一管理,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国有农林渔场社区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分流安置职工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当地政府的有关政策扶持。把国有农林渔场职工再就业培训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水平,增强转移就业能力,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二)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妥善处理国有农林渔场职工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困难职工欠缴养老保险费以及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遗留问题。*年底前,所有国有农林渔场职工均应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省财政对有关县(市、区)酌情给予一次性补助。可根据“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参照国有农林渔场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办法,妥善解决国有农林渔场长期临时工(家属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家庭,纳入所在城镇低保救济范围。

(三)逐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各地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57号)要求,通过建造经济适用住房、危旧房综合改造等办法,多途径解决国有农林渔场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对地处偏僻、困难户较多的国有农林渔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市、区)政府批准,可利用自用土地组织集资合作建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计划。其建设标准、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9

根据建设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要求,我局抽调业务骨干,对既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制约着我县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进行了调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把调查的重点放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关镇和和平镇。通过调查发现,规划区内的农民建房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大量的抢占、乱占集体闲散地、无证建设、擅自加层等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解决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县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乱。许多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的势态。农民根据自己喜好,自行零散建设,建设无序,往往或呈“线性扩张”,公路、村内道路修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沿路临街搭建生产性、经营性用房比较普遍;或呈“环状扩张”,新建住宅不断向村庄延伸,村庄四周新房林立,村内破破烂烂,农民建新不拆旧,农村废弃地、闲置地及空置房屋不断增多,“一户多宅”、“空心村”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配套差。绝大部分村庄内的道路、给水、排污、电力、通信、绿化都缺乏规划布置,配套性与共享性差,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埋等现象,导致了村庄生活环境质量差。

三是违章建筑多。虽然这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农民建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仍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借城镇建设之机违法抢建之风日盛,违法搭建、擅自加层等违反规划现象十分普遍,和平镇袁家营村被调查的312户村民中,有240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建设,竟占调查总户数的77%,他们有的扩大宅基地面积建设,有的抢占集体土地建设,有的 擅自在原一层房屋上加层。

四是农房质量差。 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下,重城市、轻农村,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上农民建房量大面广,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对农民的住宅建设从规划选址、修建性详规编制、建筑设计到施工管理,都缺乏有组织的指导和帮助。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建筑市场监管的缺位,农民建房施工队伍无资质、无正规设计图纸、无施工合同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农村住宅是由个体工匠拼凑成的小施工队凭经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二、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难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1、需求强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相对比较迫切,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到了结婚高峰期,以致农民建房需求相对比较集中。

2、供给短缺。开展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后,国家实行“地根”紧缩政策,政府可安排的土地总量大为减少。在此背景下,加上一些地方对农民建房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个人建房土地指标分配不够到位。这样,由于受土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指标限制,致使一些村即使有规划,村民建房的审批仍然无法有序进行。

(二)规划布局缺乏衔接

一是“两个规划”不衔接。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不同步,在编制规划时又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建房需求,导致许多村庄周边没有预留相应的建设用地。两个规划不统一、不衔接,使许多农民建房不能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村庄规划审批权在地方政府,调整相对容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的调整审批权在省政府,调整较难,如涉及基本农田调整还要报国务院批准,要调整就更难。新村选址涉及基本农田无法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建设用地农民又不愿去,农民建房受到很大制约。

二是某些村庄规划过度超前,群众难以接受。大部分村民习惯在房前屋后从事农业和家庭加工业,如果住宅过度集中,势必给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带来不便。同时由于按村庄规划的建设对配套设施要求较高,相应的费用也高,一些农民负担不起。

三是规划和政策的调整导致农民建房无法报批。部分农民建房受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的制约较大,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一些重要区块、重大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确定,村民点的选址与规划一时无法落实。目前,**县城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编制中,除和平、夏官营外,有的镇甚至还没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列入议事日程,严重影响了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的正常审批。

(三)农村建房用地困难

一是选址在基本农田上的村民点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无法实施。全国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后,除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征用基本农田外,严格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建设项目,在基本农田上的村民点规划由此就成了一纸空文。

二是宅基地调换难。在村庄规划点集中建造村民住宅,必然涉及队与队之间、户与户之间宅基地调换问题。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基本上没有预留建房用地,而法律规定非经承包权人同意,不得收回或调换承包田,承包人在调换土地时往往要价较高甚至漫天要价,村民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无形中加大了村民建房的难度。同时由于对村民建房用地调节不力,加上农村宗族和派性等历史原因,使得宅基地调换更加困难。这是许多村有规划、有指标,但村民点建设迟迟不能启动的主因。

三是个别村民要求过分。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村庄,村民借土地征用之机,对拆迁安置提出过分要求,不给满足就不让征地、不让进场,阻碍建设,也是导致 农村建房用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推进农民住宅建设方式的变革

一是解决农民住宅的形式问题。它是一个物质的、外化的问题,它与农民的思想观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内在问题密切相关,只有这些内在的问题解决好了,外在的问题才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最近我县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规划区内农村建房的管理办法,结合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安置,试图引导农民住宅建设由立式改为套式,由分散的单门独院建房到集中的公寓式住房安置小区安置,北关小区就是环城东路南段建设拆迁农民的安置与商住楼开发结合的一个试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民期望值等的差异,就目前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县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阻力。

二是鼓励统建联建公寓式住宅、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从我县城和几个重点镇规划区人均土地面积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农民的住宅建设,其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化相衔接。在建设规划上,应体现长效性和统一性,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应结合存量灵活调剂,增强村级调控能力;在建筑形式上应尽量统一,实用美观。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和城市化发展需要,调整现行农民住宅建设政策,积极探索农村节地型新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按照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拆旧建新、集聚节约、保护耕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使农村住宅既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情,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环保。积极引导农民采取“立改套”、“散改集”和小区式改造整理等方式,鼓励统建、联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力求实行既有利于节省土地、优化人居环境,也能与城镇化高度整合的 公寓式建房安置,积极向空中发展,建设多层、小高层和高层住宅。

(二)建立健全农民住宅建设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鼓励村庄整理,优化资源利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允许以房屋置换土地,获取建房指标,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盘活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后增加的农用地属村集体所有。村庄整理指标要全部用于农民建房。农民以“立改套”形式建造住宅的,建房用地先征为国有,首先消除农民住宅产权登记、上市交易等障碍。把节约出来的土地收益返还村集体,主要用于农民社保和小区配套、物业管理资金以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对通过村庄整理实现自然村缩减的,政府要适当给予补助和奖励。国土资源部门要利用好村庄整理的有关土地政策,切实解决宅基地所需指标。探索市场交易,条件允许的可以进行公开拍卖。

二是科学合理分配建房指标。年度用地指标分配,优先考虑并保证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切实解决农民住宅建设难。土地指标的分配与建房需求量、土地利用效率、宅基地复垦、违法用地查处力度挂钩,对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成效明显的村庄在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促进村民建房与宅基地复垦、违章建筑清理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强对土地指标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用于住宅困难户建房。在建房指标分配上要坚持规范操作,采取逐级审核和社会公示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土地指标在镇、村之间的调剂,盘活土地指标,提高土地指标使用效率,让历年积累而没有使用的农转用指标真正落实在农民住宅建设上。对能通过自行调剂解决住宅建设用地的住房困难户,可优先安排住宅建设指标,并作出书面承诺,保证今后不再申请建房的村民,可考虑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三)完善农民住宅建设服务体系

一是统筹协调,突破农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制约。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确保两个规规划对接。妥善处理好远期与近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按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打破自然村与自然村、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的界限进行规划。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保证已有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合理用地。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落地专项工作,集中精力加快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和详规修编进度。

二是探索土地置换办法。探索集体土地置换办法,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利用集体预留的机动地和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民弃包交回集体的土地,换取规划区内农民的承包地;农民需跨村街道建房的,由相关镇(街道)、村,协商进行土地置换。具备条件的农户可将户口迁到规划点所在地的行政村组,并申请宅基地,原宅基地退还原村组并复垦。

三是统一设计、免费提供通用图设计图纸。根据我县的规划区农民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民住宅建设的功能需求,为农民统一设计、免费提供通用图设计图纸,及时完善农房建设通用图,从结构、功能、外观、环保、节能、节材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满足农村住宅建筑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农民群众设计推出一批既符合农民居住习惯又体现当地自然人文特色的居民建筑精品。

四是打造平安工程。坚持“凭图施工、内行人建房、凭合同审批”的工作要求,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加强施工队伍和施工环节管理,将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从土地使用审批、登记延伸到建筑施工管理。加强农民建房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科学建房,提高农村房屋防灾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安全、工程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培训和资质管理,推行建筑许可证制度,坚持有图施工、持证上岗、按图施工,保证农民住宅建设的安全与质量。

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简化报批程序。积极探索便捷的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审批办法。在各乡镇设立专门窗口受理农民住宅建设申请,相关部门定期现场办公、联合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对因规划调整“转而未供”的土地,农村个人建房因设定的规划在现阶段无法实施的,在规划控制范围内和人均用地总量范围内,可实行“长规划短安排”,在规划要求不变,允许短期有条件的报批使用。同时要设法降低或减免农民住宅建设的各项费用,减轻农民住宅建设负担。

六是加大帮扶力度。加快农村住房困难户解困步伐,对无力建房的困难户、危房户,可结今年全省危旧房改造关于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政策,以村为单位,建造一批临时性“廉租房”,供其暂时安顿过渡;也可通过村集体统一调剂农户新建住宅后闲置的部分旧房,安置一批无力建房的无房户、危房户,确保其居住安全。

七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按照“依法规范、分类指导、有序开发、多予少取、让利于民”的原则,加快村留地开发利用,强化村留地资产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做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四)切实加强对农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工作

一是认识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解决规划区内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破解农民住宅建设难、土地征收难,有利于增加农民福利、促进农村稳定。因此要从坚持执政为民、集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搞好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篇10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在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同城化发展等各项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等市政府确定的十二项重点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我市“两个加快、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重点改革工作和牵头单位

1、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把握省政府将列为全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会,抓紧研究起草《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争取在今年6月份前获省政府批准,同时积极争取将列为全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土地及人力资源配套扶持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2、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在设立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推动地方银行改革,支持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推动各类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落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继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完成南安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组建工作,加快永春县信用联社增资扩股步伐,推动惠安县信用联社、县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县(市、区)增设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和引进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引进法人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推进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各种新型保险业务发展。(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省农联社办事处分别牵头)

3、加快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加强上市后备资源的挖掘和培育,完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加快推动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购并重组、增发新股等方式扩张规模、提升实力。积极争取高新区纳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引导更多企业进入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优化股权结构、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和集合信托计划等进行直接融资。加快推动市城建国司、路桥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培育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实体经济。(市上市办、市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分别牵头)

4、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承包权作价出资或入股的方式设立土地专业合作社。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旧村复垦力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的管理。建立健全节约用地机制,研究制定全市“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意见。完善土地使用标准和指标控制体系,对鼓励、限制的产业实行差别地价政策,建立由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等五个方面指标组成的工业用地考核体系。改革土地供应方式,实行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的多种有偿使用方式供地,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市农工办、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分别牵头)

5、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通过资本注入、财政补助以及资产重组等方式,整合市级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组建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的运作机制。落实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水利多元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社会资金投资兴建的水利项目,与国有、集体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投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蓄、引、调水项目,政府实行供水水价和供水量兜底保护。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整合涉水行政职能,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覆盖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各管理环节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水务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6、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管理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拓宽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行市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参与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快推进水务集团和商贸集团整合组建工作,通过国有产权划转、资源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市国司等国有投融资载体,强化政府融资能力。研究出台政府投融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建设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和监控体系。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信贷扶持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的一次性开办补助以及运营补贴标准,加快形成公平准入、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分别牵头)

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整合乡镇机关、基层所站的服务资源,强化三农便民服务功能。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以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中心城区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区内财政统筹改革方案。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进一步向县(市、区)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权,做好省级行政审批事权下放的承接工作,完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和电子综合监察平台。推行项目代办制度,为投资者全程免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市编委办、市公务员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分别牵头)

8、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完善公共资产交易市场运行制度,重点在垄断性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总结市级储备粮轮出进场公开竞价交易试点经验,研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地方储备粮轮出进场公开竞价交易工作。加强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完善户外广告位置使用权公开拍卖竞价制度。深化司法拍卖改革,依托国家诉讼资产综合信息平台,公开拍卖信息,探索推进司法诉讼资产进入电子交易平台公开竞价交易,进一步推动涉讼资产处置交易透明化,促进拍卖财产的保值增值。逐步整合工程交易、政府采购、地产交易和产权交易等有形市场,加快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牵头)

9、持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继续抓好6个省级、15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关系,赋予试点镇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建立和完善与试点镇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分配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试点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试点镇与周边镇的规划统筹,根据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适时开展部分乡镇撤并工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支持经济基础较好、集聚辐射能力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的试点镇向小城市发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分别牵头)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今年上半年完成文艺院团转制、划转、撤销等各项改革任务;实施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年内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整合市广播电视台,按照广电网络“一省一网”整合的要求,推进市广电传输中心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公共服务体制核算制。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政府采购、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增加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运营。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壮大企业规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

11、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水平和大病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所。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和人才培养流动机制。拓展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便民惠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石狮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满足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民营医疗机构。(市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牵头)

12、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新兴领域、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快基层公安机关综合警务改革创新,建立派出所勤务精细化管理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加快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推进行业协会改革。探索将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将事业单位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网络办、市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民政局分别牵头)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