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1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的法制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的法制教育

篇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法制意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98-02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龄阶段,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习气误导,从而步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近期播出的《天网》、《第一线》等节目中看到:2010年2月发生在湖南石门县的抢劫杀人案,4名嫌犯只为抢劫26元钱而致16岁中学生死亡;2011年2月3日发生在河南商丘的金店杀人抢劫案,4名嫌犯手段残忍,杀死看店的女子和其13岁的孩子,洗劫了金店价值40余万元的金银饰品。这两起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均是青少年,他们中的最大年龄23岁,最小的只有17岁。2011年4月,发生在陕西铜川的一个专门敲诈商家索要保护费的犯罪团伙被警方打掉,团伙14名成员中有7人是“90后”的,最小的也只有17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根据百度文库中《青少年犯罪率》资料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2007年为5.38%、2008年为8.12%、2009年为4.28%、2010年为7.05%。前三年未成年人平均犯罪率为5.93%,青少年平均犯罪率为24.04%。全国各类校园伤害案也时有发生,中职学生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夺、抢劫、敲诈勒索、绑架、、伤害等几类。

探究其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和意识低下;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不稳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等。

客观原因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急于求成带来的负效应;父母离异造成感情上的偏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道德教育滞后;法制教育欠缺;学校与家长缺乏一定沟通;文化环境带来的诱发因素等。

中职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时,却对社会时尚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同时面临着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压力、以及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异往等问题,从而引发内心冲突和心理挫折。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未来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的种种压力,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变异,心理上发生扭曲,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心理挫折而产生的不正常行为,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如攻击性、冷漠、固执、焦虑等,此类不正常行为往往是引发违法犯罪的原因。

二、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学校进行“订单式”教育,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对中职生的期望值比较低,技能以外的各方面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进课堂迄今没有得以很好解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

2.法制教育简单化

首先,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把法制教育当做一项基础性工作去抓,法制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安排。顶多是找个人作报告,或者办个短期宣传栏,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其次,重形式轻内容。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来设计,直观性、案例性和参与性不强,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没有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相联系,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有的学校未设法律课,更谈不上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或制度。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对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得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重任。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敬业与诚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而最大的诚信莫过于对法律的遵守。

法制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劳动者法律素质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职业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加强法制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的转变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规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社会各种消极丑恶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以各种方式反映到教育领域,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加上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偏低,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分辨率低,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设法转变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单薄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理想,向往和追求美好、文明、崇高,远离黄赌毒和暴力、虚荣。

青少年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法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

中职学校应改变“重技能轻德育”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制度和机构,使法制教育纳入中职教育的总体序列,让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2.营造法制教育环境

中职学校应构建一个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首先,应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同时要强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争取社会支持,公检法机关、街道办、居委会相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通过宣传讲解现代法律,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学习和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教学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学生观看《法治在线》、《法庭内外》等节目,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旁听一些典型案例的庭审;将法官请进学校,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以增强青少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意识。

总之,中职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应该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应该携手开展预防措施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J].中国司法,2000(2).

[2] 赵天安.坚持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2).

篇2

关键词:中学生 法制教育

中学生处于感情不成熟的阶段,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缺少分辨能力,难免会出现法律意识缺乏的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是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其法制意识,中学生还处于思想不成熟的阶段,其性格意识还需要定型,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实现自我意识的解放。再者有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其法制意识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其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并积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最后是法制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犯罪和违法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定团结,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由于其改变不良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性,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工作没有把学生的法律素质纳入到教育内容中,从而造成了法制教育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不能培养学生自己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从而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2)法制教育工作的观念落后,法制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特定的模式,教育形式的简单化容易造成教育工作的模式化,从而忽视了对于中学生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3)法制教育工作的标准不同,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当前在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中缺乏正式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确定统一化的教学目标,部分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随意性较大,同时教育工作的时间安排也没有纳入到课程内容中,使得法制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其作用;(4)法制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当前部分中学中缺乏专门的教师人才,其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往往都是其他教师兼任,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更不能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和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低下。

三、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随着中学生思维方式和学风的改变,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工作思路和模式是强化法制教育的关键,下面提出了几点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1.优化法制教育模式,从思想强化入手

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优化要从思想强化入手,由于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的阶段,法制教育工作要从其思想交流开始,教育人员应当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法制教育方式要紧跟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关的法律概念,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2.注重法制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投入

在法制教育工作中,把情感引导作为教学的重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都是有感情的,教育人员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通过语言引导、感情渲染和肢体的描述,激发中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其法律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育工作变的有趣轻松。

3.拓宽法制工作,设立工作网络体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广泛,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离不开网络,这也为法制工作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法制教育工作中,要用思想引导学生法制意识的提高,首先要实现法制信息和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各个相关单位要及时更新法制教育工作的情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料;再者开展网上学术探讨、问题咨询等法制工作,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解惑答疑的平台;另外,可以在网上开展问题调研,研究中学生的思想信息,及时发现中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针对设置相应的教育课程;最后,教师在开展法制工作时,要创新性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师生关系

中学生法制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教师在工作中要创新教学思维,解放思想,不能约束和压制学生的个人行为,在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同时,慢慢感染熏陶其思维,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学习的乐趣。

5.优化性创新法制工作,增强教育投入

提升法制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创新工作方式和授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自我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真正做到知识储备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强,再者要及时更新教学思维,勇于创新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情况,制定合理全面的计划。学校应当加大对于法制工作的支持,在法制教育课程中,加大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教学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6.采用爱心教学

法制教育是一种宣泄情感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当要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尊重学生的需求,并且要奉献自己的爱心,对于所谓“问题学生”,也要主动地和其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积极帮助其走出困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微笑,带给学生温暖的感觉,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四、总结

总之,在中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也符合当前中学生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法制教育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法制教育工作应当从教学模式入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感情的投入,并设置相应的教学网络模式,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起正确的法律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陈寒梅.论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J].涟钢科技与管理 ,1994(2).

篇3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正处在形成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这说明我国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不健全,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也为今后的法制教育敲响了警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校园里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互相攀比、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物质轻视精神文化等等,都影响着一些大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功利化,物质化,有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他们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更有甚者不惜触犯法律。

(二)缺乏法制教育传统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法治被人治长期代替。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我国便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国以后相当长一部分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忙于政治,此后又经历了的冲击,直到党的十五大才明确提出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法制教育也很缺乏,法律意识很难深入人心,法律信仰难以树立,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法制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往往偏重德育,而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想用德育来完成法制教育,这样往往收效甚微。在大学里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制教育也只是占其中的小部分。对于之前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的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仅靠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很难提高其法律素质,更别说法律信仰的树立。而且这门课程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让非法学专业的老师来对法律知识很零散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无疑是给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打了折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四)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法制教育在大学里不仅重视不够,而且教学方法也很单一,大部分只是重视理论的灌输、课堂的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难应付,药家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考试也只是老师划范围,出了考场就忘记了。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就无从树立。这种知识性的灌输式法制教育方法也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如何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是内在的思想规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法制素质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转变教学理念

法制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重视不够。在大学教育里,一般比较重视德育教育。要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对这种教学的理念有所转变,改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切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法制教育,其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必须加以改善。积极推进法制教育,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而慢慢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信仰,引导大学生追求法制精神,追求公平正义。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法制教育一般缺乏实践性,较多的局限于课堂的法律知识的教授。这样不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往往事倍功半,差强人意,这种灌输式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必须加以改正。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理论的传授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期间,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身边的一些法律问题,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教会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是教育了学生怎样使用法律,这就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的实践性很强,除课堂教学外,法律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请资深法律专家现身说法,以及模拟法庭和组织社会法制宣传等等。引导大学生学法用法,让其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

(三)加强教师相关素质的培训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相关的素质。大学的法制教育一般主要是由非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来教授,而老师的法律知识也相对比较缺乏。越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越是需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的老师来教授,让思想政治的老师来代替,其教育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之前,必须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老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这是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法制宣传

篇4

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是指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在当今法制社会中,法律素质是一个人重要的素质之一。随着企业技能人才的缺乏,职业学校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动手能力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关键。企业到职业学校选聘员工的时候也多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很少对学生的法制素质做考核,致使学校也忽视了学生法制教育的强化。

(一)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在当前的职业学校中,法制教育也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多采用法律常识或是法律基础课本。授课多是每周两课时,因需要开设实习课,法制课至少间周开课。该课知识点多,内容丰富,但总授课时数每学期一般只有14课时上下。一般学校一节课的时间在45分———50分,也就是说要利用不到14小时的时间完成庞杂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难处理,学生也难掌握,其学习质量很难保证。为了赶进度,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没有时间完成。

(二)法律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对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全面、不牢固,只会在考试之前,按照老师划的要点死记硬背,然后应付考试,不能对理论深刻的理解和领会,更无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对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收效不大。

(三)法制讲座形同虚设。有的学校把法制讲座作为法制教育的辅助形式,但是很多学校的法制讲座形同虚设,只是在年初制定计划的时候,印在计划表上;有开展好的聘请专业教授举办讲座,但形式单一,内容专业性过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讲座对提高法律素质来说缺乏实效性。

二、职校学生法制教育有效途径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我国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尤其是在当今法制社会里,一个不知法、不守法、不信法的人,是会同社会格格不入的,很容易触犯法律,葬送自己的一生。因此,职校为了培养合格人才,一定要注重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

(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的是初中毕业后入校的,年龄在15岁到17岁之间,对违法犯罪懵懵懂懂,在加上学校多强调专业学习,重点放在学生技能的提高上,致使有的学生只把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懂法、守法,还要让学生“信法、护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信仰。如果学生对法制缺乏信仰,不尊重法律,即使做到了“知法、懂法”,仍有可能践踏法律、知法犯法。有的职校学生在明明知道会违法的情况下,还以身试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在法制教育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督促其重视日常的学习和行为规范。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提高职校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需要学校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讲课时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案例分析、讨论、观看法制教育片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能找到学生和法律知识的兴趣点,让学生愿学、乐学,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进行法律的教育,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对于法律的学习,大学生并不是单一的认识和接受法律,更多的是探究和论证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大学师生法制教育中,学生学习态度并不是很好,在教学中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我国确定采用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通过各种途径以及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族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但是人们并不会自动出现民主的法制思想,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公民自身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中只有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才能实现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换届,想要最大程度维护学生和学校的权益,还需要充分了解法律,大学生是社会成员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这对法律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只有加强大学生法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提供保障。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度,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律修养,法制观念是人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法制观念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融入到社会中,并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学生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经过了好几个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已经开始出现各种负面思想,这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很多的要求。20世纪末期我国把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到21世纪初期有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始逐渐完善,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法制教育归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法律技术的内容被严重压缩,虽然知识足够,但是地位明显降低,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另外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是专业课,学生不够重视,很少主动关注新闻,教学缺乏连续性。法律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就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内容编排不合理的情况,相对缺乏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内容比较广泛,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学内容也是相对比较广泛,内容不够详细,主动学习的学生非常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化的情况,教学形式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行动导向能力,很多高校很好实用校园网等教育方式,不能向学生提供足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遵循的原则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需要遵循目标与内容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一致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原则。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观念相对而言比较缺乏法制教育理念,在教育中需要有意识的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引导公民养成守法精神,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发展的法制教育体系。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曾部分,在教学中需要全面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行为的合法性,在提高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更深层次的理解法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但是社会中的各种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部分学校过分强调法律知识的普及,影响法制教育的实效。高校在法制教育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身体力行,学会采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改革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法制教育。

(一)提高法制教育的地位。受到我国传统法制教育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制教育的认识,在社会中还存在很多就很多人轻视法制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密切相关,但是也需要看到,两种教育存在很大区别的。道德教育强调自律性,而法制教育则是重视强制性。高校在法制教育中只有结合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效果。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法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从属品,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改革中需要把法制教育独立起来,并确定相应的配套教育机制,避免法制教育边缘化。从当前的教育体系来进行分析,目前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法律制度教育,导致法制教育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法制教育虽然也存在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是需要看到两者之间并不能等同,因此高校需要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法制观念教育,使法制教育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二)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存在很多的问题,过分强调宣传法律条文以及守法意识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高校社会实践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够,学生很难以参与到法律具体实践活动中,难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改革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措施。具体而言,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强调内容的针对性,在符合我国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有意识的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法律知识等。另外社会生活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学生对法制的观念认识失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网络以及就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向学生讲述一些劳动法等内容,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改进法制教育方法。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难以使用社会的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法制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理论,逐渐将法律素养刻到学生内心中。在法制教育实践中,高校课堂教育中可以尝试案例模拟的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等参与方式,与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为学生营造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点评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法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开展与师生之间的案例,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有意识的选择与学生相关的案例,如刘海洋杀熊事件等,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法律范畴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学生会等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篇6

人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自我约束、遵纪守法,那么这个人就是学再多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这部分的内容学好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所要阐述的就是在大学教育中将大学生德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发展的帮助,在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几点措施。望这些经验对同行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德育;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一直以来是学校和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尽管在平时的生活与教学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文化成绩的培养,但是学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有时候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甚至比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在大学学习期间,大部分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他们已经具有自己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在大学期间,做好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和法制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全面发展。而在大学期间,只有将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深入开展工作,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理论依据

1、二者单独存在,都有其局限性

在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两者共同为我们的生活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但是两者也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从道德层面来讲,个人的品行如何,主要依仗的是人类个体对于道德的认识,而在生活中每个人所接触到的道德教育是不尽相同的,这也就导致其在遇事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在生活中道德观念无形的精神压力,有时候,甚至比法律强制性的政策规定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但是道德教育也是存在其局限性的,在人们犯错时,良好的道德观除了能对人造成短暂的精神压力以外,并不能给人以实质性的惩罚。因此,将二者结合,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道德观十分有必要。

2、结合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教育,在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主要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是通过思想对人产生影响,最主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而法制教育则强调的是用规则和制度去约束他人的行为,法制教育用一些强制性的规则明确直白的告诉给每一个公民,在生活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人们能够对这世界的各种规则有明确的认识。在生活中,可以将德育称之为“自律”,将法制教育称之为“他律”。在大学校园里,如果想要单凭德育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如果自制力差很容易就会被诱惑所诱导,做出违法犯纪的事情;当然,如果单凭法制教育也是不能真正的做到约束学生行为的。因为任何一部律法,即使做的再好,如果不能被民众所接受,也是失败的,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将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对自己的意义。

二、实现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1、以德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基础教育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以后,思想已经基本成熟,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在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关键时期。高校在这个时候把握住机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德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了解相关的知识,对德育和法制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与德育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2、建立恰当的奖惩评价机制

在高校教学中要将德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奖惩机制,将德育与法制教育更好地结合,在校园生活中借助这些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降低不道德事件发生的机率,为营造更好的高校道德氛围而努力,让学生能够在好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评选校园“道德之星”通过优秀的学生,感染和影响其他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对于那些校园里做过不道德的事情的学生,则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拥有良好品德和正确法制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

总之,在大学教育中将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运用这种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两者对自己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学会自律,时时谨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不道德的事情,更不能做触犯法律底线的事情,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作者:李冰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红梅.大学生道德教育主体性模式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

[2]佘国庆.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6(16)

篇7

【摘要】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免不了遭受失败的厄运。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3.加强法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4.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职业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法制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该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实法律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目前在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3.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素质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当前,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逐步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的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质。应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充实完善后的素质教育理论深入人心。4.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教师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5.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学生法律素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精心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并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就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雄辩的能力。作为一种现代意义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哈佛大学,随后日渐成熟,并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已有多年的历史,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以案例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这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固定的教科书为基本教育信息载体,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各学科领域中比较稳定的、公认的知识和结论。案例教学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编适当的案例作为学习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活动主要围绕案例来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

(2)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凸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尽管传统教学方式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生接受、理解、记忆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学生很难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得个性的发展。案例教学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许多参与课堂的机会,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可以主动地深刻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来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

(4)教学模式的情景化。案例教学法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营造出人人动脑、共同参与、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范式。

二、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法律素质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法律素质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个人的法律素质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按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

大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无论将来他们在哪个领域工作,奉公守法都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旨在使其成为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适应社会各种发展需要的新型知识分子。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对其个人的成长,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大学生虽然接受过法律教育,但法律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法律知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不予重视,再加上法律知识的学习课时很有限,因此,在这有限的课时中所获得的法律知识也就很有限了。(2)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同时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3)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虽然传授了大量的法律知识,但是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理论的。案例教学法符合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它以案例为出发点,教师将精心选择的、真实的、直观的案例展现在课堂上,将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情景之中,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讨论、辩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知识的内化过程会伴随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在不易察觉间发生。学生往往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记忆更清晰,理解也更深刻,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的目的。

2.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分析解决案例问题不仅能够拓宽理论视野,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够把握理论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增长问题分析的技巧;同时还能体会到用书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核心目的。如果没有法律意识的支撑,就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即使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仍可能经受不住私欲的诱惑而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有些大学生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匮乏,而是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案例教学法将那些活生生的事例以影视方式或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方式呈现给学生,用事实说话,让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分析、研究、讨论形成理性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从中受到法律意识的培养,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该积极加以倡导,引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课堂中,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水平,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大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法制教育内容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增刊).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高校法制教育 法律信仰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大学生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认同信赖法律,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难道真是大学生不知法?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更多的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知法不守法,在法律的“知”、“行”上出现严重分离,把学法仅当做应付考试,被动接受,未真正地深入人心、形成信仰、养成习惯,因此高校法制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在模式构建上尚不完善。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仍附属于道德教育中,未有独立性。随着“06方案”的实施,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二门课程二合为一,总课时变少了,在课程内容中涉及法律的只占30%左右,但在教材体系的编排上却是各类部门法均面面俱到,教材的内容就变成了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堆积和罗列。面对如此庞杂的体系内容,教师授课只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在教学形式上,也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缺少生动、深入人心的方法。而大学生对于这种非专业又必修的课程也就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了。这样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知”、“行”不统一的问题。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表面上认同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我国的法律也略知一二,但法律情感淡漠,主观上过分扩大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如司法腐败、违法不究等,而忽略了正面因素。当遇事要做出行为选择时,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中间,一些学生会选择非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利益,而且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没有形成法律意识,缺乏法律信仰。

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马加爵在被抓归案后,仍装疯卖傻地企图逃脱法律制裁,这不是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又如盗窃行为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盗窃是一个故意行为,要求在行为前有犯意的形成,即违法犯罪之人在主观上有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然后实施盗窃行为,在客观上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盗窃是违法的,连小学生都知道,更何况是一个大学生,那为何在大学校园里盗窃案件层出不穷?我们无法去控制一个人想些什么,如果他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当然就不会有后面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如果在产生这种欲望后,能够想到遵守法律,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就不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可见对法律知识有所认知还是不够的,还要懂法,只有将法律融入意识、形成信仰、养成习惯,才能成为一名守法的大学生。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着力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1.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开设一些法律课程,如婚姻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来弥补“两课”教学中对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解释过浅、理解不深入的不足,并且可以规定公共选修课学分中法律课程学分需占一定比例,以此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1]。

2.在各专业课程计划中开设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让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理工专业中增加专利法,在文科专业中增加著作权法,等等。这样的结合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

高校可以通过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及时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大学生中营造学过的法律反复学,重点的法律深入学,新出台的法律及时学的学习环境[2]。还可以定期进行法律专题讲座,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感受到其实违法犯罪离自己的生活并不远,从而发挥一定的警示约束作用。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法律教师这个资源开设法律咨询热线,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法律问题无所适从的现象,及时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各系部还可以配备法制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法律顾问。

2.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如果你想让人们对一个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去参与那个事物。”用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上也很合适。可以开展系列的校园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表演、辩论赛、以案说法等活动。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进去,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也可以走出校园,到法院旁听有关民事、刑事等案件的审判;与社区共建,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普法活动中去。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能增进学生的学法热情和法律感情,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法律教育应注重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养法律价值观。

大学生在内心对法律有了信仰,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养成法律习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可以看做是小范围的“法律”,大学生在学校养成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踏入社会后自然会习惯按法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即对学生的权利、自由要充分地尊重,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也要照章处理,不能因关系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滋生部分大学生处事不守法靠人情的心理。第二,要将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学习《高等教育法》中的受教育者有哪些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有哪些权益;学习《劳动合同法》中涉及试用期劳动合同签订的相关规定,了解见习期与试用期之间的区别,等等,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在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还在保护着自己,加深对法律的了解,从而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这时的守法不再是因惧怕法律的惩处,而是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学法才更有动力,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才能做到对法律的“知”、“行”统一。

法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多少法律名词、了解多少法律条文,而是培养大学生对法的信念,养成一种法律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迟会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6).

篇10

关键词 中学生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11-02

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13――18岁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且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在13――18岁这个年龄时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高危时期,心理扭曲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的心理疾病,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导致学生违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家庭教育的不当,中学教育的错位,社会环境的恶化等。因此,这是社会、学校、家庭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补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一道道防线。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一方面产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没有理想的群体;另一方面人为地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 “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效果不错。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李市中学德育读本》,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读本》中案例的选取要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纪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每学年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法制板报评比、一次法制论文比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学校也应聘任从事法制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法律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很强的专业,而且现实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能正确地理解法律条文本身的含义,能熟练地运用法律规范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能灵活地把课本上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别是中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犯罪,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目的。对学校的一批“双差”生,我们应该请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教育者多进行心理矫正与辅导,让他们真正理解到父母及老师们对他们教育的良苦用心,让他们感受到还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在关心着他们,不至于走向错误的人生轨道。这样才能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当众多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家庭成员受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上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甚至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不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