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的核算范文
时间:2023-09-11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会计的核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本核算 费用 成本
理解成本核算两个基本概念
成本会计的核心是成本核算,将企业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成本核算,目的是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成本的内涵。成本会计中把成本理解为一个价值范畴,以成本的经济实质进行解说,即成本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会计学中解释的成本为:在发生的费用中最终要记入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的那部分费用,同时将成本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范畴。广义的成本泛指企业为取得资产所付出的代价,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等。狭义成本仅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各种成本。从对成本的界定可知,在成本核算中,成本是指企业所有资金的消耗中只有在生产经营中的耗费才是成本;这种耗费是与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相联系的;这种耗费应该具体对象化,是狭义成本的范畴。
费用的内涵。成本会计对费用的理解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于生产中的各种耗费称为生产费用,按费用的经济性质不同所作的分类称为生产费用要素。会计学对费用的理解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即指最终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的那部分费用。重点强调的是费用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之间的关系。费用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费用为狭义的,即企业这些费用的发生与日常经营活动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在会计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广义理解是指企业在材料采购、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以及在产品生产、劳务提供过程中发生的,但不能计入当期损益的那部分费用。从对费用的分析可知成本核算中归集的期间费用为狭义的费用,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基于以上的理解,成本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前提是界定了费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因此,可以将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具体分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和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期间费用(期间耗费),即生产成本(制造成本)和非生产成本(非制造成本或期间费用)。生产成本是指生产部门所发生的耗费和辅助部门对生产部门服务的费用,它们构成产品的具体成本称为产品成本;所谓产品成本是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总和。产品成本核算是指通过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将其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之后计算出各种完工产品的过程,它是成本核算的核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为其服务的辅助生产部门等耗费是非生产成本,归集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明确成本核算两个基本点
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过程就是成本核算的归集和分配过程。归集和分配这两个基本点,彼此不可能独立存在,在归集中存在分配,在分配中体现归集。
区别生产耗费是属于生产成本还是非生产成本。如果企业的耗费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非生产部门则应该归集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财务费用”等会计科目中,期末结转到利润中去。如果是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的直接耗费,首先按照成本项目指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进行归集,工业企业一般设置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然后在计入产品成本时按照其与产品的关系进行归集和分配,将它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专属于某种产品所耗费并能确认其负担数额的为直接费用,直接计入这种产品成本;若是几种产品共同所耗费不能确认某种产品负担数额的为间接费用,应先进行归集,然后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计入到这几种产品成本中。此外,企业还有一些辅助生产部门发生的耗费,应按照其服务对象的性质将耗费进行归集和分配到具体为之服务的部门。
区分产品成本是在产品成本还是产成品成本。首先要了解当期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生产组织和工艺特点,因为核算这些产品应依据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特点来选择具体的分配方法。其次要根据当期产品的生产情况在月末对其耗费进行归集,因为分析、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都是在月末进行的。综上要求,将归集的成本按一定方法分配到月末未完工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中,然后结转到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中,最后反映到会计科目“基本生产成本”和“产成品”或“库存商品”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成本核算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不断归集和分配的过程。
厘清成本核算两条基本线索
理解了成本与费用的内涵和明确了核算的归集与分配后,成本核算的两条线索就能很清晰的厘清,如图1-1所示。
掌握成本核算两个基本公式
在成本核算中,涉及了很多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它们看似复杂,其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掌握好两个基本公式就能在核算成本时得心应手。
分配率的计算公式:
分配率=待分配的实际消耗总额÷待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总额
某分配对象承担的费用=某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分配率
这个公式一直贯穿成本分配的整个过程。根据归集和分配的两条线索确定其费用的受益者,分配对象就解决了。接着依据成本核算“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的要求选择分配标准,经过核算后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都反映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其明细账中。因此在这个公式中对分配标准的选择是关键。
分配费用的计算公式:
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费用+月末在产品费用
这个公式是在对产品成本经过归集计入本月具体产品生产费用后,运用各种分配方法将它分配和归集到月末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中。为此,应该根据各种产品的不同具体条件、生产特点、适应范围和计算程序来选择合理、简便的分配方法。在实践中,分配标准信息的获取和分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只要是适合企业的分配和归集方法就是较优的成本核算方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延伸阅读
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弹性制造系统: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它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制造资源规划: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是它的前身。电脑整合制造系统: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上述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篇2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研究分析
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对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产在其招募、录用、开发、使用和重置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
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四大类。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构成。
3)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和奖励成本。
4)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工作及退休后的保障费用。
5)入力资源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指由于任者离开某一职单位所造成的费用损耗。支付给离职人员的工资和离职补偿金、离职管理费、离职前的效率损失和空职成本。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账务处理
2.1账户设置
1)“人力资产”账户,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人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本;2)“人力资源成本”账户设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五个明细专栏;
3)“人力资产费用”。“人力资产费用”账户核算不同类别人员各种人力资产的收益性支出,如工资、福利费等及由本期生产经营成本负担的应摊销的资本性支出;4)“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产摊销”账户核算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该账户核算摊销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反映记入当期生产经营成本的人力资产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的累计数额。摊销方法也可分为个别和集体两类进行摊销;5)“人力资产损益”。“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人力资产因变动和消失而产生的损益。
2.2账务处理
现假设A公司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具体核算时依据不同的部门进行分类。计划2007年招聘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20人,本年度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借: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18660
贷:银行存款等18660
(2)6月份公司录用己经选的20名员工。企业在录用这些职工时,支付的录取手续费30元/人,冲减管理费用。会计分录为:
借: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600
贷:管理费用600
(3)7月份开始安置已录取的20名职工,发生各种行政管理费用计2000元;录用部门发生在安置新员工时损失的时间成本为60元(30影小时)(2小时);为新员工提供办公用品80元/人。上述费用冲减管理费用,计3660元。会计分录为:
借:人力资得成本一取得成本3660
贷:管理费用3660
[4)结转成本,即转入“人力资产”账户,编制分录如下:
借:人力资产—新员工22920
贷: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22920
借:人力资源成本一开发成本4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400
管理费用1600
借:人力资源成本一开发成本1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6400
管理费用8600
(7]结转新员工培训成本,转入“人力资产”,编制分录如下:
借:人力资产—新员工 28320
贷:入力资源成本一开发成本28320
(8)上述招聘的新员工从9月份开始正式进行工作。其工资计入使用成本。本年度共支付工资240000。
借: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成本24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40000
本例中将所有的支出视同一个月的分录。年末转入“人力资产”账户,编制如下分录:
借:人力资产240000
贷:人力资源成本一使用成本240000
篇3
关键词:损失性费用 废品 废品损失 停工损失
在当前的社会化生产条件下,以产品生产为主业的制造行业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者主观上的原因或者是因为非主观人为因素,又或者是因为企业在产品质量上有着超出同行业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等等原因,从而发生一定的损失性费用,这些应该说是很常见或者说是难以避免的,习惯上我们可以把损失性费用看做是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合格产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而,习惯上绝大多数企业都把损失性费用列作生产性支出,并由企业最终形成的合格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负担。生产损失性的费用越多,最终合格产成品的单位成本就越高,相应地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低,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生产损失性费用的控制,及时分析造成损失性费用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而达到严格成本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力求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取得利润的最优化。
损失性费用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能正常产出的各种耗费,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一、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废品损失时的账务处理
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意味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废品的损失额,要计入合格品的成本中,废品损失增加,合格品的成本也就提高,反之则降低。其计算公式如下:
废品损失减少影响成本降低率=废品损失减少的百分比 Х废品损失占成本的百分比。
工业企业的废品损失是指工业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以为产生了废品从而造成了的损失。
以下几种情形不应该算作是废品损失,产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发生损坏变质的产品;经鉴定不需要返修,可以降价出售的产品;实行“三包”的企业,在产品出售后发现废品所发生的损失也不应列入废品损失,而应计入“管理费用”。
为了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工业企业应该设置“废品损失”账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废品的生产成本都在该账户进行核算。本账户的借方记录发生的废品报废损失以及可以修复的废品的再修复费用;本账户的贷方记录废品回收的残余材料的价值和应该向相关责任人收取的赔偿款以及分配转出的废品损失,期末该账户无余额。
(一)无法修复的废品损失核算
无法修复的废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制造费用,这些费用与同种合格产品成本是一起发生的而且已计入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当中去了。因而,无法修复废品的基本生产成本应该采取比较合理的方法,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由企业所生产的合格品与废品共同承担费用。
有的无法修复废品是在生产过程尚未结束就发现了的,有的则是在产品已经完工入库时才发现的,这样,要把本期所发生的生产费用在合格品与废品之间加以分配,成本的计算工作相对比较繁琐。实际工作当中,无法修复废品的基本生产成本可以按照废品实际所发生的费用加以计算,对一些定额管理工作比较规范的企业,如果该企业各项费用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这种情况下,对于无法修复的废品损失的核算也可以按照废品定额消耗的费用来分配。
按照实际消耗的费用计算废品的生产成本,也就意味着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废品时,要依照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实际费用,选取一定的分配方法,把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及应分摊的辅助生产等各种生产费用在本期所生产的废品和合格品之间加以分配,从而最终计算出本月废品的实际生产成本。
【例如】假定某公司基本生产车间在生产A产品过程中,产生无法修复废品15件,原材料系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废品原材料消耗定额400元,废品已完成定额工时30小时,人工费定额为4元/小时,制造费用为10元∕小时,回收残料500元。编制计算表如下:
无法修复废品损失计算表
产品名称:A废品 数量15件
据此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首先是结转废品生产成本时的会计分录:借:废品损失——A 6420,贷:基本生产成本——A6420;其次是残料入库的账务处理:借:原材料 500,贷:基本生产成本——A 500;最后是将废品的净损失5920元转入合格品生产成本的账务处理:借:基本生产成本——A 5920,贷:废品损失——A5920。
(二)可以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内容
可以修复的废品损失是指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废品的修复费用。包括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因此,修复后的产品成本应该由修复前发生的生产费用加上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修复费用减去废品回收残值(或应收赔偿款)。
二、关于停工损失的核算
关于停工损失的含义,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停工损失仅仅是指在停工期间整个企业所发生的各种材料、人工及其他支出的耗费,包括应当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的费用、应当计入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以及应当计入期间费用的企业管理等费用;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能够计入停工损失的费用只与基本生产车间有关联,因而所发生的费用只与基本生产成本有关。本人认为,虽然停工损失影响的不仅仅只是企业基本生产车间一个部门,企业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也会在停工期间发生各种费用。但是,那些与基本生产部门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部门、财务科室、销售科室所发生的停工损失虽然从内容上看属于停工损失,但是,从企业会计准则的外延定义上看则不属于停工损失的核算范畴。
企业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停工。但通常认为,连续停工不满一个工作日的不计算停工损失。
核算举例:某企业因设备维修连续停工3天,停工期间应支付职工薪酬4000元,应分摊制造费用800元。
首先确认停工损失得账务处理:借:停工损失4800,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000贷:制造费用800。其次,分配停工损失的账务处理: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4800(若生产多种产品则应按相应标准分配计入),贷:停工损失 4800。
三、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损失性费用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一些生产损失还是可以加以避免的。为了控制企业的产品质量,加强成本管理,尽可能地减低生产风险,从而减少产品成本中损失性费用的构成比例,企业应当在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观念的基础上重视质量成本管理和以及生产安全工作和安全成本管理工作。因为,质量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用最少的质量资金投入,消灭尽可能多的废次品损失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预防工作做得好,风险自然会降低,损失性费用自然也会降低;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以及产品控制成本费用的投入的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讲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合格产品的数量从而减少损失性费用的发生。但是,为提高产品合格产量而增加的管理成本的投入与控制损失性费用的发生又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由于增加了质量成本管理的资金投入降低了产品的废品率,从而减少了废品损失的发生数额,另一方面,虽然因为合格品数量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损失性费用的发生,但是,相应的,企业为控制产品质量方面所做的投入却因此增加了,两方面的费用,此消彼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计入到产品成本中还是计入到企业管理费用当中去,其最终结果,都会导致企业利润总额的减少。
综上所述,企业发生损失性费用的因数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损失性费用,如果在产品出厂之前被检验或被发现,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则应由企业的合格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来负担;如果是在产品已经销售出厂,在消费者使用时才被发现产品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影响使用,即便企业按照产品售后三包的规定采取了退换货的方式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但是,残次品的频繁出现,一定会在消费者心中产生阴影, 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发生怀疑,最终的发展趋势势必会使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影响企业的声誉,最终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从整个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深化全面质量管理 有效降低各种生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0刘晓冰崔发靖.《企业家天地》付成倩
篇4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11-03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以及使用为核心,主要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有机联系的专门方法与技术所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提供会计信息。物流企业会计是用来管理物流活动的一种专业会计[1]。物流企业会计和其他专业会计一样,要运用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要遵循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1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及特点
按照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物流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体现为经济活动,所有经济活动必然要求进行经济核算、成本计算、费用控制和经济效益业绩考核。这些工作都需要由物流企业会计工作来完成,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因此决定了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部分要按照各环节来进行[2]。
1.1 运输环节的核算运输是物流企业的主体
在现行物流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运输环节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值作用,即保护货物的存在价值,使货物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缩短距离、提高效率;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运输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运输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运输费用的计算和确定;运输成本的汇集、分配和结转;运输营运收入应交税费的结算和缴纳,以及运输利润的计算等内容。
1.2 仓储环节的核算
仓储是指利用仓库等保护、管理、储藏物品的物流活动。仓储是物流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物资保护、调节供需、调配运能、实现配送、节约物资等功能。仓储活动是衔接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和消费的必需环节,为客户的货物创造了时间效用,同时它以其储存、分类和整合等功能为后续环节做准备和铺陈,为后续环节效率的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没有合理、有序、规范的仓储,装卸、运输等活动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3]。仓储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仓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仓储成本和费用的汇集和结转;仓储物资损耗的处理与分摊以及仓储业务利润的计算。
1.3 装卸搬运环节的核算
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的活动。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以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和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伴随在一起发生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也很多,所以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所以说,从降低物流费用考虑,装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进行装卸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货物,因此,这是在物流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虽然装卸搬运是一种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效率、决定物流技术经济效果[4]。它对整个物流活动具有支持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装卸搬运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该环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装卸搬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结转;相关税金的计算以及该环节营业利润的计算。
1.4 包装环节的核算
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包装的目的,即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因此,包转的结实程度、标准化程度和美观与否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产品能否顺利、高效地到达客户手中,并使客户满意。包装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包装工作的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该环节的营业利润和相关的税金计算。
1.5 流通加工环节的核算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切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卷标、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可以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客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产品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也可以看做流通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职能方面的扩大。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流通加工则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流通加工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确认和记录流通加工中的业务收入,归集、计算和结转加工成本,计算和缴纳相关税金,核算加工环节的营业利润。
1.6 配送环节的核算
配送是指物流企业按照用户订单或配送协议进行配货,通过科学统筹规划,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在使用者指定的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种方式。从物流角度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管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以加工活动为支撑,包括的方面更广泛。
2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既然通过外部会计学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利润,并且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内部会计呢?第一,外部会计的规定是通过法律法规来确定的,还要求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虽然有些规定不尽合理,但还是必须执行。第二,也是更加重要的理由:企业在公开数据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不同对象分别提供对于企业有利的数据。例如,对于税务局,企业会把利润尽可能降低。从而达到少缴税的目的[5]。
2.1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导致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对物流成本核算的需求。虽然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管理关心开始的,但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都没有统一标准,得到的也都是模糊数据。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尤其是对其结构的把握,就很难去讨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善,更不要说去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现实中,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2.2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或是有的几个项目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首先,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在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6]。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其次,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2.3 在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会计制度在对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着问题。①关于运输费用。在许多情况下,传统会计的做法是将运费作为货物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额中扣除,从而取得一个总的利润数字。也就是说,运费并不作为一项特殊的成本进入报告。例如,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费、装卸费等被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并随着材料被消耗而计入产品成本(直接或间接)或期间费用;材料的存储费用、物流信息处理费用等则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过程的物流费用则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销售环节的物流费用与推销费用一起被计入了营业费用。由于许多产品是在发送价格的基础上被购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运输成本。②关于库存成本。传统会计实践不能特别指明和分配库存成本,具体表现在它不能确认及分配有关库存维持的全部成本。这些成本包括[7]:存货的保险费用,与存货有关的税收,由于储存中的产品耗损并且又得不到保险的补偿造成的折旧,储存成本以及存货的资本成本等。存货的资本成本、税金、保险、报废、储存等构成了存货的库存成本。其他的物流成本要素,如运输或仓储,通常都包括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存货库存成本并不明显。在典型的制造商或经销商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虽然存货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它们不会相应地计入存货库存成本。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了物流费用中库存成本的低估或模糊。财务报表中出现的储囤成本不像其他的物流成本(如运输成本)那样显而易见。上面的讨论中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传统会计制度对库存成本的统计缺陷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从现代库存费用的构成来看,如今的在库费用已不仅指商品在库委托保管等直接经济费用,还包括很多因为不能顺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这些机会成本同样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作用,但在报表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输和库存是物流活动的关键因素,是物流中两笔最大的单项费用。对典型的厂商来说,这两个因素包括了物流费用的80%~90%。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对于这两者的统计通常不完全[8]。
2.4 物流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
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部门开展物流管理,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但是,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等,都增加了物流成本的管理难度。从销售关联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同在一起的。
2.5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适应物流活动,导致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现行的会计方法是沿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传统的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作为计算对象,直接归集分配各种资源的,对于分散在各经营环节的运输、装卸、包装、搬运、仓储、订货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整体费用的多少,则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3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途径
物流成本的构成包括了物流战略成本、物流经营成本和物流作业成本。企业的物流战略成本就是发生在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的起源。企业的物流经营成本是指在物流经营层面上发生的成本,物流经营成本根据物流战略目标和规划制订出具体的执行方案,并控制着物流作业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物流作业成本是指物流作业实际发生过程中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某项物流作业,是物流成本的最终凝结和转化。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该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通过不同层次物流成本—价值分析,建立起基于企业外部扩展物流供应链或内部物流流程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和横向成本控制体系。
3.1 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一体化通贯式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控制是导向,它决定了以下两个层次物流成本发生与控制的方向和空间。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的成本控制是核心,它是连接物流战略资源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关键点,一方面,物流经营管理层次要将企业的物流战略具体化,可操作化;另一方面,它又对物流产品作业层次起着指导和控制的作用。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是重点,它决定着企业的最终物流成本发生状况,对企业的物流战略和物流经营层次的决策和实施计划起着评价的作用,并直接与客户价值相联结。作业层次的物流价值链分析包括:客户的价值动因与企业利润,如客户价值取向及其与企业利润的相容性,客户价值实现的成本动因分析,物流成本投入分析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如在确保客户价值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新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与客户需求、客户价值以及客户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等;客户价值需求变化预测,如客户需求的价值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方向,变化特点及其可引导性等[9]。
3.2 物流成本的横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横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和向客户提供价值的全过程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按照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前馈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分析法,并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分析手段设计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竞争优势有时在战略、经营或物流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不可忽视。过程控制主要的手段是目标成本控制法、项目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通过一系列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价值信息和物流作业信息,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的最佳方式,即对各个阶段物流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合理分配物流成本,确保物流成本投入与物流价值创造的匹配。目标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法、定额控制法等,建立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定额成本制度,并确保成本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总之,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的现实基础,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永久话题。通过建立基于物流“成本—价值”分析,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的三维层次性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企业能够将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控制框架之下。这样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环环相扣,避免相互脱节,也能使企业从“成本投入—客户价值”,“宏观产业—中观经营—微观生产”的角度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企业独特的物流系统核心竞争优势,建立企业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地位。
4 结 论
会计学术界关于如何核算物流企业成本以满足财务会计需要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还很缺乏,物流学术界热衷的物流管理方向也只是零星涉及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并且仅局限于如何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成本信息的研究层面,尚不能为物流企业对外进行财务报告的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务指南。因此,各个物流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由于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使物流企业所核算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鉴于目前物流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适合性,对成本核算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适合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建立适应我国物流企业统一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促进物流会计与物流产业相匹配且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29).
[2]吴彩凤.会计核算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及物流成本控制[J].江苏商论,2011(10).
[3]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1).
[4]陶燕.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2(2).
[5]温彩明.物流成本会计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6]刘颖.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简析[J].现代商业,2012(6).
[7]江劲松.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
篇5
关键词:成本会计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成本会计》课程简介
作为我校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内容,特别是成本计算方法困难是很大的。同时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大多数还是停留在黑板加粉笔,这种教学手段无法适合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图表多、计算过程长的教学需要。成本会计内容组成有特殊的地方,从要素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方法等,涉及到的公式、图表数量很多,教师讲课很不方便。由于表格的理解没有文字理解直接,而教师又受到课时、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表格在黑板上一一讲解,只能解释数据在表格中的关系,学生昕起来乏味,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以往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欠缺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强调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没有实践环节很难将各费用分配方法的一些要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运用。所以,学生难以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决心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为了获得《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更多的实用信息资料,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本人利用寒暑假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走访了邢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四处、平乡自行车生产企业、运输公司等多家企业,重点了解了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人员分工,成本会计岗位职责、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成本核算程序、成本计算方法等。从而更加明确了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方向:中职的《成本会计》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完成职业培养目标。
然后,在深入研究《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及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针对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一整套模拟真实的铸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实训资料,对各任务内容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提出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项目教学。
具体设计图示如下:
序号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工作任务
1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划分各项费用支出的界限 企业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程序、要求的认识并建账
2 归集和分配各种生产费用 学会使用各种凭证,应用各种分配方法
3 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学会各种分配方法并灵活运用
4 计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 学会三种基本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5 编制成本报表并进行分析 学会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以模拟铸造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贯穿于任务式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组成团队完成一个任务,充分锻炼实际动手及协调的能力,有助于掌握真实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成本会计中的有关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特点、成本计算的基础资料及各种表格进行演示,比如,铸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视频,邢钢炼钢、高线的生产流程等,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有形物”,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工艺过程和成本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成本计算方法学习之前能初步了解什么样生产类型企业,采用什么样生产工艺过程,应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转贴于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选取
按照完成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针对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过程选取教学内容。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材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具体做法是:
1、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如简化要素费用中的“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的核算,重点进行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2、增加能够提升岗位业务判断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如在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中增加企业生产类型的认知、“不同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设计”等内容;
3、删除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中讲述的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等。
为此,我们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设置为五个教学项目: 任务一: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认知; 任务二: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任务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任务四: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任务五: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
同时,由于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也是各种会计考试的考核内容,比如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初级与中级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因此,该课程也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课程内容组织
1.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与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应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与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即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2.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每一项目基本理论、知识、方法的讲授与分项实训、综合实训融合进行,具体组织如下:
(1)理论教学与分项实训的组织
内容组织:改变传统的先理论讲授,再实际操作的做法,将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尽可能融在成本会计分项实训中讲授。具体做法是:①依据各项目教学内容,设计多项实训任务;②每个任务下设四个岗位,依次是:根据原始凭证分析数据并计算数据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完成;③在各个岗位的技能实训中,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训出现困难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出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进行讲授。学生掌握后,再继续实训。
实训中,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进行适时地轮换,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四个岗位的操作。
(2)综合实训组织
综合实训包括品种法、简化的分批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和分类法五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分别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计算、各种账簿登记和成本报表编制等任务。每个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实训要求,找到各项目中每个任务的解决方法和思路,独立完成项目中所有任务的实训操作。
四、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视角 会计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
前几十年,为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的环境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且已经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比如在社会上倡导节能减排。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时和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完美契合的,它不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些内容,对于帮助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中遇到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具有一定的隐藏性,核算非常复杂
我国企业在环境成本的核算过程中相关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环境成本具有很强的隐藏性,和企业成本的关系非常密切,很难单独进行清晰的核算。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中规定企业的环境成本包含环境管理经费以及排污治理经费,然而实际情况时很多企业都把这两种费用和其他生产管理费用结合记录,没有把企业环境成本单独分开记录,这种混杂的记录和管理方式为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种项目,而几乎每一个项目都会涉及一定的环境成本,因此,假如一旦一个项目出现变故,那么企业总体的环境成本就必然会随之改变。还有,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陈本无法精准的分类会致使一些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模糊化,这对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意识非常淡薄
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并未把环境成本归属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意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和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内在联系,所以在企业的日常发展中也没有确立相应的制度,这进一步导致了员工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的降低。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逐步引导企业提升对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从而使企业管理层在制定发展决策的时候尽可能地把环境因子考虑进去,最终促使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到和谐统一。
(三)环境成本本身特有的复杂性提升了会计核算的难度
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跟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其本身固有的复杂属性也提升了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难度。第一,因为环境成本往往和各种费用相关联,一旦某一种费用出现变化,那么企业的环境成本也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对环境成本构成的仔细分析时开展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第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过程以及内容豆浆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一些环境成本构成和内容分类不清晰的现象。所以对我国现代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来讲其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时,环境成本的计量无法清晰的界定。比如,有一部分环境成本我们可以用劳动力价值理论来进行衡量,但是劳动力价值理论无法衡量的部分就只能进行模糊处理。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策略
(一)企业环境业务的会计处理
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要求企业在材料购置环节就必须有效开展环境成本的精准核算。因为材料的购置环节就决定了企业项目的实施方式和内容,所以企业的采购部门在采购材料和设备时必须要对企业生产经意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产生的污染,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精准性。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资源损失的计算方式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恢复成本法。比如,某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或者项目建设中,对周边森林或者环境资源造成了破坏与污染,那么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就是指恢复环境原来面貌所需要的经济成本。另外,我国企业还要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所产生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精准计算,以便于核算出这种污染形式的环境成本费用。还有,企业环境保护设备的购买以及安装费用都应该归入到企业的环境成本中。
(二)企业环境成本要进行合理分配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精准核算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在日常生产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同一类环境成本进行分配和归类,从而方便企业开展环境成本的精准核算。另外,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的成本,所以在企业的生产成本分配中还应该尽可能的找出成本的动因。比如,在废水污染损失的作业成本库里面,因为成本动因影响着企业最终的环境成本,所以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时要把废水排放量作为成本的动因,从而方便企业对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成本进行精准的会计核算。
(三)科学编制企业环境成本表
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有效的企业环境成本表,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因为由科学的环境成本表包含了成本项目、具体内容、环境负荷消减量等内容,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环境成本。因此,编制环境成本表,不但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从中了解相关的企业信息,而且国家相关部门的人也能够依据环境成本表中的数据来探查企业的环保是否达标。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的同时尽可能地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企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所以,我国企业应该提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意识和能力,以便于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大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
(作者单位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 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J].财经科学,2010(03).
[3] 杨蓓,汪方军,黄侃.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篇7
关键词:成本核算程序;教学;改革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在教学中的现状
“成本会计学”是以企业成本核算为主的会计专业课程,该课程紧密与工业企业生产特点相联系。同学们以往学习的“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都是围绕日常经济业务活动展开的,教学主要任务是根据原始凭证来完成分录的编制。而成本会计学是通过计算编制各种成本表格,进而进行成本控制、评价等。在教学中,我发现校园里的学生主要靠年轻人的记忆能力来学习,他们对工业生产的没有完整的概念,理解能力上突显不足。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是重点与难点所在,我在头两年教学中,发现单个例题讲解后,同学们对解题的核算掌握很好,但如果涉及大作业,或者复杂成体系的模拟实训案例,即便是成绩不错的同学也开始抓耳挠腮了。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善于模仿书上例题,可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实际生产中,成本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已有的数据自我筛选来确定已知条件,进而解决问题,而书本上是明确的罗列出已知条件,直接套用例题即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内容进行设计。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在教学中的设计
1.体系性整体介绍。“成本会计学”涉及的分配方法多达几十种,同学们如果只是微观的每个例题去学习,最终会用乱方法去解决问题。整体性把握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脉络很有必要,我会设计这样一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分析图,这张图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先找到该知识点在这张图上的位置,然后教学。连续这样下去,这张图就深入了学生的记忆力,在整体上去把握零散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结合该图讲解要注重一下几个方面:当前计算的费用属于哪个会计期间,这部分支出属于企业总成本的那个部分;伴随着这些成本发生的期间费用属于哪个会计期间,如何处理;我们当前计算的是该企业整个成本核算的哪个部分;接下来需要在什么范围内继续分配等。
2.案例设计多样性。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例题,但是通常例题是安排在某个知识点后,为了具体应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如果教师只注重微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参与实战。我的建议是以教材教学为主,将实训大作业贯穿其间。在课堂教学上,先说理论,然后讲授例题,接着同学们做习题,然后将实训大作业上涉及今天讲授部分的内容进行强化。让学生们自己去找实战和习题的区别。另外,在教材讲授时,注重对各种表格的编制讲解,轻描述性的知识点,每个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们自己得出,不必拘泥于和书上一模一样。体现设计性的地方,还可以是细节,比如给定的已知条件隐藏在表格中,或是给予一些解题用不到的条件来迷惑学生,锻炼他们筛选条件的能力。
3.注重及时总结与练习。“成本会计学”课程分配方法之多,是其他会计专业课所没有的。比如: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通常就要介绍五种;又如: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分配的方法通常需要介绍七种。如此多的方法,在新授知识时,可以出一道练习题让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题。但这还远远不够,课堂设计上还需要注重总结和练习。比如:工业企业要素费用汇集和分配学完后,按体系串联,前后对比,再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混合知识点的强化练习。
4.结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在介绍连续式多步骤生产和装配式多步骤生产时,如果简单罗列出流程图,同学们只有个大概的框架。我发现网上有很多工业企业流程设计的FLASH,生动有趣,时间上多半是一分钟左右。我把这个插入到课件中,学生很有兴趣,特别是重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动画,很容易理解,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习热情。
5.用学生已掌握的利润表来进行成本分析。基本上各学校“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开设是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那时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利润表上的成本概念比较突出,学生已经知道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强化课程间的衔接。比如,我们所说的成本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带入利润表,分别应填写在表的哪个项目里,进而得出影响哪种利润,这为日后学习成本分析和考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念,袁广达,李玮玮.“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1(25).
篇8
一、人力资潦成本会计的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国家、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传统的会计体系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将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纳入会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将是今后会计改革的方向。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
1.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赚取利润,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最应努力挖掘的潜力是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决策者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研究。我们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体力工人相区别,不再是传统的“被管理者”,不应再被视为简单的成本,而是和资金一样被看作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但是,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对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招募成本。它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广告宣传费用。
(2)选择成本。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
(3)录用成本。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产生的费用。
(4)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上岗前教育成本。企业对上岗前的新职工在思想政治、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方面进行教育所发生的费用。
(2)岗位培训成本。企业为使职工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加工工作的需要,允许职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维持成本。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
(2)奖励成本。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
(3)调剂成本。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工作而发生的费用。
4.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健康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作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健康欠佳不能坚持工作而需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2)劳动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3)退休养老保障成本。社会、企业及职工个人承担的保证退休人员老有所养和酬谢其辛勤劳动而给予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几项:
(1)离职补偿成本。企业辞退职工或职工自动辞职时,企业所应补给职工的费用。
(2)离职前低效成本。职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产低效率损失费用。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成本计量的研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计量的基础之上,将其作为当期费用核算,而人力资源会计将其作为资产人账,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以下三种: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四、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
传统会计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支出都当作“期间费用”来处理,都直接列入“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或“生产成本”账户,但由于这些支出并不是完全为当期服务,传统处理方法不完全符合会计中的配比原则,使企业会计报表中相关的资产、收益数据失真。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单独核算。
五、人力资源成本的披露
人力资源成本按上述说明进行账务处理后,在期来还要进行充分的披露。我认为应当分两部分: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
在对外报告方面,首先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人力资源收益”列在利润表的营业外收入之后,“人力资源损失”列在营业外支出之后其次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成本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篇9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选择标准。
(1)符本文由收集整理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一样,需要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必须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符。在我国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选择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2)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内部人员决策提供物流成本信息。这正是在传统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所缺乏的,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直接要求。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
2、1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篇10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概念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存货,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以及小企业(农、林、牧、渔业)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消耗性生物资产。而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不难看出,绿化苗木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为企业的存货。
(二)成本的计量
绿化苗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其成本的计量按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存货成本计量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
1、外购苗木的成本。外购苗木通常指购入已达到郁闭状态的苗木,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在外购苗木过程发生的其他接费用,但不含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2、自行培育的苗木成本。自行培育的苗木指以种子和幼苗繁育、嫁接、扦插繁殖等方式培育的苗木,其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
(三)苗木成本会计核算的难点
外购苗木的成本核算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并不难,难点主要在于自行培育苗木的成本核算。
1、会计科目的设置。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绿化苗木的一级科目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照其种类、群别等进行明细核算,但在苗木成本实际核算中仅按种类、群别设置明细科目,无法满足需要。如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红叶石楠”二级科目,从这个二级科目只能看出是用于核算红叶石楠,无法判断这个红叶石楠种植地点和树龄,不利于成本的核算和存货的盘存。
2、成本核算中“郁闭”的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栽培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支出。郁闭是一个区别苗木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时点,苗木郁闭前发生的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成本,而郁闭后发生的费用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判断苗木是否达到郁闭成为苗木成本核算的关键要素。但是准则未对郁闭的概念下定义。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造林时的树种不同以及造林条件不同,郁闭度的指标不可能是个统一的绝对的数值。在此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确定各树种的郁闭度,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个难点。
3、苗木成本分摊的方法。苗木成本分摊主要是对于自行培育的苗木在郁闭前发生不能直接计入苗木成本的支出进行分配,其主要涉及苗木培育的不同阶段费用的分摊、以及不同费用的分摊。对于各种情况选择何种分摊方法就成为了难点。
二、做好苗木成本核算应加强的工作
(一)加强苗木的出入库管理
苗木的出入库管理不仅是企业资产管理的一部分,更是成本核算的基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苗木出入库管理制度,苗木成本便无法进行核算,因此,加强苗木的出入库管理是做好苗木成本核算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定期盘存制度
苗木作为存货,必须建立定期盘存制度。苗木的盘存通常采用“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点制”,是指通过设置详细的存货明细账,逐笔或逐日地记录登记存货收入、发生的数量和金额,以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量和金额的一种存货盘存方法。采用永续盘存制,可以随时掌握各种存货的收发、结存情况,有利于存货的各项管理。为保证帐实相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实地盘存,但苗木盘存的工作量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年底盘存一次。建立定期盘存制度的另一个原因是,苗木作为特殊的存货,受外界和自身的生长条件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死亡率。正常损耗内苗木会增加结存苗木的成本。因此,建立定期盘存制度是做好苗木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苗木成本统计工作
苗木成本核算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成本的归集与分摊,归集是前提。要做好成本的归集,就必须做好成本的统计工作。成本的统计工作主要是结合成本的分摊方式来进行成本的归集,必须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统计工作细致与否直接关系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因此,苗木成本统计工作是做好苗木成本核算的重要保障。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苗木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增设“林业生产成本”科目,其主要用于核算育苗阶段的苗木成本。所谓育苗阶段指播种苗的出苗期和幼苗期、扦插苗和嫁接苗的成活期。由于这个阶段无法确定是否形成林木资产,故通过增设“林业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用于归集种子费、整地费、材料费、人工费等。“林业生产成本”按苗木的品种和待分配培育费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无法直接计入的成本费用通过“林业生产成本——待分配培育费”进行归集和分配后转入“林业生产成本——某品种苗木”。在培育阶段,即将小苗培育成大苗的阶段。这个阶段通过“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核算。为了便于成本的核算及存货的管理,在“消耗性生物资产”按地块设置二级明细帐。在此基础上按苗木品种和待分配培育费设置三级明细帐。如将苗圃分为4个地块,在第3地块种植的是青枫和红枫,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种植。会计科目可设置为“消耗性生物资产——3——青枫(2009)”、“消耗性生物资产——3——红枫(2010)”,从会计科目中可以了解苗木的种植地点、品种和苗龄。
(二)对“郁闭”的解释
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对“郁闭”给出相应的解释,但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应用指南)中对郁闭做了如下解释:“郁闭通常指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郁闭度过0.2以上(含0.2)。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在实际中,很少企业可以确定各种苗木的郁闭度。即使确定了苗木的郁闭度,对于郁闭度的测量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时苗木种植的密度也是影响郁闭度的一个因素,只有当各类苗木种植的密度一致,郁闭度指标才有意义。《应用指南》还指出郁闭前苗木处于培植阶段,需要发生较多的支出,而郁闭之后的苗木基本上可以稳定地成活,一般只需发生较少的管护费用。那么,我们可以用费用发生的量来衡量是否达到郁闭,也就是说当苗木可以比较稳定地成活,而且发生的费用很少时,就可以认为苗木已达到郁闭。
(三)苗木成本的归集与分摊
苗木成本的核算采用直接计入和分配计入相结合的方法。凡是能够区分核算对象的费用,应采取直接计入的方法;不能够区分核算对象的费用,应采取适当的分配方式进行分配。分配方法主要包括:
1、工时分配法:整地、作床、播种、移苗等费用,按实际人工工日数作为分配标准。
2、受益分配法:材料费、机械费等与苗木的受益相关,按受益数量作为分配标准。
3、面积分配法:当土地费和苗木养护费与土地面积密切相关,按种植苗木占地面积作为分配标准。
4、约当产量分配法:同一费用在不同规格或不同品种间分配,将苗木数量折算成同一标准下的数量即约当产量,再按约当产量进行分配。
我们将苗木培育分为育苗、培育、管护阶段。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科目进行核算。在育苗阶段,以树种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林业生产成本”科目进行费用归集。这个阶段的费用主要包括处理种子催芽、整地作床、播种、插条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等。直接费用发生时,借:林业生产成本——某树种苗木贷:银行存款等间接费用发生时:借:林业生产成本——待分配培育费——材料(人工费)等贷:应付职工薪酬、现金等人工费按工时分配法、土地费按面积分配法进行分配。由于该阶段苗木的数量无法确定,故材料费也按面积分配法进行分配。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