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核算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10 15:2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会计核算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研纵向课题 经费预算科目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35-02
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类型也种类日益增多。如何使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与会计成本核算科目合理有效的结合,即做好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执行又在实际运作中符合《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成为在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完成财务决算、达到项目验收审计合格的重要环节,给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近年来国家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加强。每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立项、获批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创新、有热点、有前景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关注点,相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执行中符合会计核算制度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不足;在获得立项批复,得到经费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的合理、符合会计核算科目的要求时常常遇到问题,出现项目预算没有列支的项目,在实际科研实验过程又必须开支,产生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整体使用效益。
1.2 科研纵向课题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隧道视野”影响对科研经费全面管理的效率。在项目申报、立项中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更关注的是课题选择、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重视申报、立项的成功率,课题的技术质量;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及核算人员并不了解项目申报的过程、课题技术指标,只能按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管理,只照财务政策规定的原则和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形成了: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靠核算人员进行整体理顺和协调力度不足。
1.3 科研纵向项目预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
第一,科研纵向课题和经费预算,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课题组人员根据科研实验条件资源的配置及课题需要,预测、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并没有参与编制,使项目经费与会计核算科目从项目预算开始就存在差异;第二,科研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强,不能像其他工程和生产产品一样有规范遵照,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进度和制定预算;第三,有些科研项目批复经费时,不会完全批复申报的预算经费,需要有自筹资金配套。
会计成本核算:经费到位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核算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对每一笔发生费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核,在满足会计科目要求的情况下与科研项目预算相符的达到执行项目预算的目的。
科研纵向课题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申报成果、专利等环节。在预算环节,课题组科研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体系申报经费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财务人员使用的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在财务决算环节,财务核算人员与课题组科研人员协同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按照科研预算体系将支出成本分类;在审计环节,审计人员为了弄清楚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详细内容及符合法律法规性,掌握科研预算、决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就要在科研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之间困惑地反复切换。
2 改进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与协调措施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从项目立项、项目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申报时按照相应的项目经费申报政策指导制定项目预算;再根据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与项目批准计划书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执行过程;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
2.1 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纵向课题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多,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一,预算科目不同的特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课题组及核算人员共同组成纵向课题经费管理架构体系,从项目申报、立项源头开始,编制既符合科研项目预算要求,又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可行的预算。
2.2 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
科学的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了充分解决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的问题,在项目立项时就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在指导项目组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申请、将立项思路表达出来的同时编写科研预算科目过程中能有财务或核算人员参与一起制定。首先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建立科研项目的任务及目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环境假设,确定限制因素,协调限制因素,最后产生项目的基本预算;其次财务部门或核算人员根据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从财务管理制度的角度为项目基本预算提出指导和修改建议,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中的支出类别及额度的合理控制。在考虑到项目研发不确定性、专业性留有适当的调整和追加范围。
2.3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体系的具体比较探索协调办法
(1)科研纵向项目预算科目。
目前在研发中的纵项科研项目可以分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973、863)及科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等仅项目分类就多达十多种,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做项目预算时的要求也有区别,那么如何掌握好政策法规,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规定支出预算十二个科目,名称及反映内容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
(2)会计核算科目。
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规范,对科研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科目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承担国家项目的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级次或管理模式不同,执行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也就会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产生差异,在项目执行、项目财务决算、项目验收和审计过程中就要反复进行不同科目的切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按会计准则规定: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材料费、水电燃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修缮费、养老保险、业务招待费、其他业务费、劳保用品等。
(3)比较与协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纵向课题国家项目的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名称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对应关系:①国家项目预算科目的名称与会计核算科目完全相符(相同关系)差旅费、材料费;②名称不同内容相符(基本相符)燃料动力费;③一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多个预算科目:设备购置费对应设备费、设备管理使用费、租赁费、修缮费;其他业务费对应劳务费、研究生培养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可见,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既有相同可以完全对应的科目,又有基本相同,名称有别,内容基本一致的科目以及包含多项目的科目。在执行科研项目预算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好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合理地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其他业务费”项拆分合理,对应上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才能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验收中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审计师审计过程中的困惑切换。
(4)发挥三级核算会计优势,合理设置科研项目执行科目。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区别,结合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本核算科目,每月根据会计核算科目总账,统计汇总编制符合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的专题成本帐,跟踪科研预算执行进度,根据经费执行进度情况,提醒科研人员在下一步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的针对方向,做到科研预算执行进度与科研项目试验进度保持一定的同步,使的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地与会计核算科目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及中期审计检查过程中极大地方便了按照科研预算科目进行经费支出的统计,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财务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5)借助现代科技,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科研预算执行服务。
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以软件、硬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管理、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科研预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共建一个高效平台使得两种核算科目得到相符、相容,实现既满足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的法规、制度实现双赢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1)科研纵向课题课题种类多,渠道多、经费类型多,科研预算科目各不同,在执行预算中如何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有效衔接存在差异。
(2)合理认识差异,掌握国家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规则,运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法律法规,探寻有效解决途径,减少项目计划执行、中期检查、审计、财务决算的困惑。
(3)发挥三级核算优势,建立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平台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与科研开发进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蔡斯.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
[DOI]10.13939/ki.zgsc.2015.06.159
《成本会计》课程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较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与财务会计课程比较起来,成本会计的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围绕计算产品成本这一条主线来进行,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其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内容。由于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多,加之在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过程中需进行大量的表格计算,记忆烦琐的公式,让不少学生学起来兴趣索然,导致教学效果也大受影响。
1 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成本会计教学岗位任教多年,发现目前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1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不够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题,将重点仍然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教师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经验,学会模仿;而不是采取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案例中归纳到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的讲解,不同知识点的方法、公式多,又比较相似,让学生容易记混淆。不同知识点的教学内容相互割裂,不容易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1.3 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成本会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采取填鸭式讲授法教学,教师满足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学会编制和计算成本表格,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记录和流转程序以及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表间的结转关系无法有一个直观了解,对实际中的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认识。
1.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成本会计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实训课程是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而且主要是以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为主,让学生通过成本会计核算软件来进行实训,学生很难区分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也不容易理解生产中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步法等的计算。
成本会计实训课时较少,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大量的成本会计仿真实训。面对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多个料、工、费项目,需要通过不同的成本核算表格以及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满足于能按时对照实训答案完成实训,导致学生的账证意识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费用分配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成本计算单和相关成本账簿之间的结转对应关系;更无法对实际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职能的训练更是缺失。
综上,笔者试图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尝试重组课程内容,将按照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与步骤展开的课堂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使缺乏实践经验的高职生在仿真实训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
2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的思路
2.1 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将《成本会计》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合理创设六大学习情境: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按照从单项到综合的方式排列六大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再将学习情境根据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并根据每项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案例和单元实训。积极注意调查学生的反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进。
2.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项目,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条件,机动灵活地运用比如模拟仿真教学法、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务有机结合。
比如,在讲授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时,鉴于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已学习过有关内容,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先给学生用挂图展示职工薪酬核算的业务处理流程,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成本核算项目小组,直接给出仿真模拟企业的职工工资凭条、职工薪酬汇总表、计提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汇总表等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自己为企业编制企业职工薪酬分配表。学生根据下达的工作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是教材),按照岗位进行核算,完成相关成本单的计算,同时完成相关账务处理。
2.3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时间,并在教学实施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边讲边练教学法,模仿企业的会计核算环境,给学生分配相应的成本会计核算角色,布置成本核算任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相互讨论,进而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成本会计属于内部会计,设计企业的商业机密较多,学生很难找到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只能以校内实训为主。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参照成本会计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三个层面的实训。
(1)“单项手工实训”。根据成本会计不同的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核算任务,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分发记账凭证和成本费用账页,教师在讲授完理论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随堂进行单项实训。
(2)“综合手工实训”。将三个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两个辅助成本核算方法――分类法、定额法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建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会计报表”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企业模拟仿真实训”。“企业模拟仿真实训”通过成本会计教学实训软件来进行成本核算电算化实训。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将学生分成组,分阶段规定实训任务,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并分阶段检查学生的实训效果,解答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开发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研发教学课件时要突出各成本核算流程的整体性,对成本核算流程可设计一些动画,以增强趣味性;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Excel软件设计成本核算计算模板;利用班级QQ群以及微信等现代通信设施与学生在课下保持联系,增进师生互动。
3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
笔者在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实施了接近2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堂实践效果的反馈,笔者重新构建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计了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撰写了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标准;制作了精美的PPT教学课件;并对所有成本会计学习情境编制了Excel成本核算模板;编写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成本会计实务教材与习题册,该教材在使用中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也提高了教师的执教水平和学生的技能。2013年和2014年,笔者连续两年担任指导教师,带领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和2012级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各四名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在2013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并荣获成本岗位二等奖;在2014年,生科代表队在大赛中荣获总分第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在该次大赛中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4 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一系列还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如何将学生运用Excel编制成本计算表和成本报表的技能与成本会计课程常态教学相融合?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成本会计案例的编写水平;减少理论教学实践不等于降低理论教学质量,如何做到在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调整到最优?如何更好地对学生的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进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率。这些都是笔者在未来的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1).
篇3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尔斯·霍恩格伦这样描述成本会计“在商界任何一项成功——从偏僻的小店铺到最大的跨国公司——都需要成本会计的原则与实务”这句话表现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成本会计的应用性特点。“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成本会计核算内容在各行业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成本核算正确,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并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成本会计课程是以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主,制造业成本核算过程又是枯燥、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分配方法、大量的计算公式感到“眼花缭乱”。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成本会计”授课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从事会计核算具体工作。成本会计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成本会计课程不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综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成本核算,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成本会计是不现实的。目前高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
(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讲授法教学主要借助授课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解知识,阐述、分析知识间的联系。讲授法教学之所以长期一直沿用,有它的优越性,讲授法的优越性在于以讲授为主的知识传授方法具有高效率和经济性的特点。而这种高效率是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单一讲授法教学方法的不足日益明显。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公式多,不易区分
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多,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对于上述分配方法,学生除约当产量法中对“约当产量”感到不好理解与计算外,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则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方法多,公式多,学生容易张冠李戴导致计算错误。这是课程特点决定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教学课件多,使用效果不佳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课本的选择尤为重要。虽然市场上成本会计教材版本很多,许多教材附有电子课件,但课件内容单薄,几乎是教材的“缩影”,作用不大。许多高校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制作课件,但由于成本会计涉及的计算公式多、表格多,大部分课件仅把计算公式和过程表现出来,不能实现过程与数据形象的统一,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不便,教学效果不佳。
(五)从知识应用角度看,学生一般直接从高中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没有任何生产和实务经验,对成本核算中哪些属于已知数据,哪些属于未知数据,已知数据的形成途径和来源等不清楚,因此无法理清成本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成本核算过程与具体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过程建立比较直接明了的联系;无法针对不同生产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及时准确核算成本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由于各企业成本核算不尽相同,教师在授课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了解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学习成本会计之前组织学生到管理完善和具有典型工艺过程的工厂参观学习,让学生看明白一件完整产品是怎样从原材料成为产成品的,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分步生产、分批生产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促使学生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同时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仿真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讲授,学生已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为成本会计“仿真实训”奠定了基础。所谓“仿真实训”,就是找一家典型企业,提供企业的基本情况,把企业某一期间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始凭证“复制”出来,也可以适当加工整理,在讲授“成本会计”时,介绍企业情况,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仓库保管员、领料员、填制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登记账簿的会计人员;让学生明确材料收入、发出的流程,从原始凭证“读”出内容,审核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成本、费用账簿,并对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提高利润、节约成本的途径,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题量可以不大,计算不要太繁琐,重在体现工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
(三)加强备课制作,提高课件质量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计算过程多等特点。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公式、计算过程、表格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如果教师直接对着书讲,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提不起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复杂的公式、计算过程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和直观,如果能同时结合放映企业生产情景的动画和音响效果。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互动。加强学生成本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高职院校教师应熟练运用计算机,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四)在成本会计教学设计中优化、强化案例教学法,以符合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思考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先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辅以一定的作业。而后再结合案例教学,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当然,案例教学不能离开书本,去搞纯粹的案例教学,都需要教师以某一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案例,取得详细的实际资料,通过加工整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模拟设计。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二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都应该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动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转贴于
(五)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增强授课生动性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侧重于数据的计算与账务处理,很难把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授课不生动,影响课堂效果。所以应采取教师顶岗实习的办法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增强授课生动性.
参考文献
[1]王铁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篇4
一、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培养在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从事各种会计工作的具有中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结合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落后,所以学生的就业领域相对来说也比较宽,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出纳员、会计助理、仓管员、跟单员、车间统计员、记账员、税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能力。从学生主要的会计工作岗位来分析:会计核算岗位应具备对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分析能力、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的能力等;出纳岗位应具备对单据的处理能力、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能力、办理银行结算业务能务、登记日记账和资料保管能力等;稽核岗位应具备成本计划和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能力等。通过综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应结合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基础》《出纳实务》《企业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从中可以看出《成本核算实务》是一门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职业能力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
《成本核算实务》应遵循“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理念,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制衣厂真实案例为载体,由学校一线专任会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后,开发设计出《成本核算实务》课程。首先,充分了解成本会计职业岗位,细化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标准;再次,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训,加强与校外实习的对接,实现课程标准,最终达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三、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
为了重新构建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我校派出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工作一个学期。教师们充分了解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实际情况,亲身体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细分成本会计岗位,分别设置材料核算岗、工资核算岗、费用核算岗、成本核算岗与成本会计主管岗。按照各个岗位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任务和实训工作任务相结合,整理出材料核算任务、职工薪酬核算任务、外购动力核算任务、折旧费用核算任务等工作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流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的成本会计教材和成本会计实训脱节的情况,使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加符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整合教学内容后,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采用主体活动探究式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岗位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是将实际成本会计中的工作岗位设置成教学任务,以情景展现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同时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真实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二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岗位分别完成材料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会计主管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一次分岗完成之后,再实现轮岗,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岗位工作任务,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三是在教学实施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和综合模拟实训室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设置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落实每一次教学任务的评价。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之后还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还可以反馈和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五、强化校内实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对接
篇5
关键词:成本会计;成本作用;受益原则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以资产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继承传统成本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会计理论,是传统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将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有效结合,具有不同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可随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及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
学生通过对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学习,对会计这门学科有了大致的了解,清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要求。那么,继续学习会计专业课的过程也就是将基本流程进一步的详细化和系统化,让学生能从各个模块和层面更深一步的理解会计这门学科。成本会计作为财会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尤其存在的深刻意义。
成本会计在会计的专业课里属于较难的一门专业课,涉及到的核算公式和运算特别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记忆公式是一个难点。但是成本在会计中属于基础内容,不能理解成本计算和存在的意义,就不能说你学好了会计,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大家理解成本会计的基础思维模式:
一、成本的作用
首先从成本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来理解成本的重要性。
第一,成本是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于会计的处理流程,简单来说就是整个企业资金的流动过程。资金的流动就是资金——材料——商品——资金的一个循环过程,对于资金的投入过程到底投入多少是由购买材料(生产商品)的成本决定的,所以没有计算出成本,投资者(所有者)不能做出准确的决定。
第二,产品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在此,以一道例题来说明怎样通过成本来制定产品价格。例,如某件产品的单位成本为5元/件,计划销量10,000件,目标利润为10万元,则售价=(5×10,000+100,000)÷10,000=15(元/件)。从上面这道例题就可以看出来,成本是制定商品售价的标准尺度,低于成本,企业肯定亏损,但是过于高出成本,商品的销量可能存在问题。那么,产品价格的制定必须依据成本并且结合市场的价值规律来进行制定。
第三,成本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在此,还是结合实例来说明。例,某单位一月和二月生产同一件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是5元和6元。单位成本是由成本三要素(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作费用)构成,可以通过成本报表细项资料对比这三项进行分析。如果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基本相同,上涨的1元是直接材料,可以结合材料方面的资料再次进行对比,如果对比发现材料的市场价格有大幅变动,那么成本上涨的原因是由市场造成的,而不是企业的管理有问题。反正,如果材料市场价格没有大幅变动,那么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改革。从这个小方面就可以看出成本能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
从上面的三点可以看出,成本的确在会计核算和监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好成本会计是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二、成本的概念
第一,区分“成本”、“费用”和“支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三者都是耗费,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出。三者的区别是,支出对应的是一个会计时点,费用对应的是一个会计期间,成本对应的一种或者多种商品(或者叫产品)。举例说明,9月4日,某企业购买材料支付了5万元材料款,所购材料用于本月生产甲产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5万元这笔耗费,针对9月4号这个时点来说是“支出”;针对9月份这个期间来说是“费用”;而针对甲产品来说是“成本”。那么,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只要说到成本肯定是和商品(或者产品)有关的花费。
篇6
关键词: 《成本会计》课程 现存价值 课程设置
近年来,有人提出,高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不应再开设《成本会计》课程,应将现有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一分为三”,一部分纳入中级财务会计,一部分纳入财务管理,称之为财务成本管理,一部分纳入管理会计,这样就可以解决成本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重复或者遗漏问题。但笔者认为《成本会计》课程现存价值巨大,不能分解。解决课程内容重复问题,必须先对每门课程作出正确定位,然后对具体教学内容作出系统规划。
一、设置《成本会计》课程的现存价值
1.《成本会计》课程设置的根基厚重
《成本会计》课程设置的根基源于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工作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限资源的日益减少,成本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谁拥有“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劳务,谁就拥有了市场,就拥有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撒手锏”。只有通过科学的成本会计工作,有效降低成本,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1)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从补偿的角度分析,企业取得的销售收入,应补偿产品生产过程中支出的成本,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维持再生产。如果销售收入大于成本,则形成企业的盈利,可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如果销售收入小于成本,则是亏损。一旦亏损金额巨大,或者资不抵债时,企业不但不能继续经营下去,而且将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科学地降低成本,就成为保障企业生存的重要任务。
(2)成本信息是企业重要的商业语言。通过成本会计工作,不仅能够反映和监督企业成本情况,而且通过编制成本报表能提供企业的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的有用资料,是企业制定产品或者劳务价格的重要依据。同时,成本信息也是社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依据。
(3)成本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成本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成本信息,成本信息又形成一系列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好坏,最终都能在成本指标中得到体现。因此,通过成本会计工作,能揭示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改善企业生产、技术、劳动、物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成本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成本会计核算对象是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是利润的抵减项目,因此,成本费用的降低,则意味着利润的增加。通过成本会计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降低成本费用,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5)成本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其中价格竞争是最为常见和最为普遍的。同类产品低价格是企业处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而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若企业的成本水平较低,产品价格就可以定得较低;反之,低价格就会使企业处于不利境地。通过开展有效的成本会计工作,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6)成本会计工作是传承会计文化、传播会计理念的有效途径。成本会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它既是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又是对企业员工的全员管理。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将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都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要素,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全面贯彻落实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制度、质量成本制度、社会责任成本制度等,这本身就是将会计理念和会计文化传播和发扬光大的过程。
2.《成本会计》课程设置的缘由充分
(1)记录和传承会计文化的需要。成本会计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基于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本会计先后经历了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跨越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且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平分会计天下的局面,成为任何会计主体取得财务和管理信息不可或缺的支柱。成本会计作为专门研究成本问题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学科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客观上需要有相应的载体来记录和传承其学科理论,需要有相应的主体传播和弘扬其文化。一般而言,最佳的记录载体是书籍;最常见的传承途径除了口口相传的古老形式外,最好的也是书籍;最有效的传播、弘扬文化的主体就是教育。而对于集传承会计文化、培养会计人才于一体的会计教育来说,独特的自然属性造就了其具备承载成本会计学科创新和发展的主体资格和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责任主体,所以,会计教学设置《成本会计》课程也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
(2)会计学科发展的需要。成本会计研究的是“多维成本”问题,一方面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财务成本”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成本”进行研究。其中,“财务成本”研究的对象是资产计价与费用分配,是一个流量范畴,与财务会计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相关联;“管理成本”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管理,属于动态范畴,它与管理会计的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决策相关联。可见,成本会计作为既连接财务会计又连接管理会计的一个“结点”和架构对外、对内会计的桥梁,既研究企业的过去、现在,又研究企业的未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领域,成为会计学科发展的一大板块,缺少成本会计的会计学科体系将是不完整的。
(3)人才培养的需要。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极强的特点,而设置《成本会计》课程正是为了充分体现该特点。《成本会计》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既涉猎会计理论的抽象内容,又兼顾会计实务的具象内容;理论教学强调对会计文化的认知、沉淀和传承,对成本会计范式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教学强调对会计知识的积累、加工,特别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这种抽象和具象内容构成了会计精神世界与会计物质世界的完美结合,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理性会计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
于学生对会计职业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设置及内容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设置“有差别”的《成本会计》课程,即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成本会计》课程,本科层次的设置《成本会计学》课程,研究生层次的设置《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其意义在于:层次分明,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和不同的培养目标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各种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和递进;高职高专教育突出实务操作内容,本科教育兼顾理论与实务内容,研究生教育突出理论研究内容。
1.高职高专设置《成本会计》课程,即“狭义成本会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该课程内容侧重于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的编制和成本分析。具体包括:(1)总论。成本的概念和作用,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任务,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2)成本核算的要求和程序。成本核算的要求,成本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设置的账户。(3)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程序和方法。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其他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期间费用的核算。(4)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5)成本核算的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6)成本报表。成本报表概述,商品产品成本报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7)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概述,全部商品产品成本的分析,可比产品成本的分析,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
2.本科设置《成本会计学》课程,即“大成本会计”。其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侧重于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包括:(1)成本会计基本理论。成本会计的概述,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2)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成本费用核算的基本程序,成本核算的原理和方法。(3)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要素费用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原理及方法,制造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原理及方法,生产损失核算原则与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原则与方法。(4)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分类法,各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5)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金融保险企业成本核算,旅游、饮食企业成本核算,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等等。(6)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7)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原理,成本预测的程序,成本预测方法,成本定量预测法的运用。(8)成本决策。成本决策的原理,成本决策的程序,成本决策方法。(9)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原理,成本控制方法。(10)成本会计专题。专题介绍成本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
3.研究生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即“广义成本会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能力,塑造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人才。课程内容侧重于成本的管理,如成本预测管理、成本决策管理、成本预算管理、作业成本计算及管理、资金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技术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成本考核与成本审计管理等,内容上更多地体现本学科前沿理论、先进理念,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等,并要求学生掌握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的成本费用,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最终实现成本管理会计的目标,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现状;建议。
一、中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研究中职学校的成本会计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普遍将教学内容及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阐述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程序和一般要求,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详细表述成本核算的每个环节,从要素费用的归集分配直至完工产品的结转;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是第三层次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应用,如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成本信息载体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旧按照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成本核算,一是会造成不同产品成本的歪曲,二是缺乏对制造环境明确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2.教学方法陈旧、手段滞后
目前中职学校对成本会计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欠缺实践环节,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强调成本核算过程中各种具体的分配方法,没有实践环节,很难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一些要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运用。所以,学生得到的是成本核算过程各环节的知识片断,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很不系统,难以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一方面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仍局限于成本核算,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模拟实习,另一方面成本实践教学没有包括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核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
3.考核方式和手段僵化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经过这一次考核来断定学生成绩是否优异,而且通常这种考核都是主讲导师出题,范围也是由导师定,这就造成考核方式的局限性、范围的狭窄性,往往这样的考核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公正。比如说平时学得比较好的,因为期末考核没有发挥好就会被断定为成绩不好,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平时没有用心学的学生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却考出了好的成绩,然而实际上他并不具备会计专业能力。因此,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就要慎重考虑本校的考核方法,建立起健全有效的考核方法,从而真正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甄选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
成本会计核算信息最终将影响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由大众需求向个性化需求转变,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产品过渡。经济环境的剧变,迫使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作出适应性调整,成本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用户满意”层面上。其次,在成本核算方面,应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人工操作往往被现代化机器替代,以工时或机时为基础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已不能准确提品成本信息,甚至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因此应增加作业成本法的教学内容,满足新形势下成本核算的需要。
2.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应不断增加投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进行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书本内容。二是进行仿真实践。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受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使学生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仿真实践,可以将成本核算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方式与手段
一是积极推进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除笔试外,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测试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可以是案例分析、自由讨论等方式。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二是加强考试的客观性,建立试题库,实现随机选题,生成一份或多份完整试卷。系统在进行随机出题时,综合考虑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命题范围和题型;还可以确定每一题型下某一难度试题的题量,调整考试的难易程度;另外还可以规定某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必出题数及其难度。对随机抽出的试题用户可进行修改,可以删除某些不合适或重复知识点的试题,也可以增加一些更符合考试要求和目的的试题,最终进行本套试题综合难易程度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旭.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之我见\[J\].教法研究.2011(27).
\[2\]李琴.成本看会计课程教学思考\[J\].会计之友.2009(35).
\[3\]尹瑜.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7).
篇8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051-02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在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它又是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该课程在企业财务会计实践中,实用性和技能性很强。因此,《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会计学生初级会计资格的通过率,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以后学生再学习和工作的潜力。因此,分析《成本会计》课程区别于其它会计课程的特点,挖掘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之后的又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成本会计》课程与其它会计课程相比,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系统性较强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每个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度不大,如:货币资金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于不同的资产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核算时无论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还是会计分录的编制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成本会计》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要素费用的分配所计算出来的数据要传递给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归集来的费用又要分配给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进而才能归集出本月的生产费用,才能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这也就意味着以上环节中的任何一环计算有误的话,都无法正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来。
2.计算量大,分配方法多,公式多
《成本会计》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分配方法的内容很多,如:要素费用分配中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工资薪酬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等。而每个要素费用分配都有五、六种分配方法,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不同,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在选择分配方法时会有一定的差别。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分配时有七种分配方法,并且每种分配方法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在成本核算时,由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方式和管理要求不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内对成本资料的要求也会用差别,这样就会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等方法中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些方法计算量大、公式多,不同的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在初次学习时,由于只注重具体方法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总体把握不准,应用起来也比较困难。
3.表格多,计算错综复杂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是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经济业务中涉及的计算量较小,主要训练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能力。而《成本会计》课程,由于计算量较大,仅仅根据最原始的单据很难做出正确的凭证,所以往往通过编制表格的方式来完成大量、错综复杂的计算。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设置偏重于理论
虽然,近几年各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材层出不穷,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主线,即:成本会计核算基本知识———要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在内容体系上,每一部分内容首先是大量的理论知识做铺垫,然后是核算举例,涉及到实践的内容很少,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运用各种不同的分配方法进行计算,似乎脱离了会计实际工作。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成本会计》课程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按照课本教学体系内容,以讲授为主,适当地引入少数案例。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教师采用板书和教学课件相结合。随着高职会计学生招生数量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采用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较少,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厌学情绪。
3.不同教师间课程标准执行难以统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制定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执行的时候,由于不同授课教师的责任心不同,具体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异。
4.教学考评方式不够灵活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成本会计课程考评方式,仍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辅助以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的弊端是让学生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不管有没有理解,能应付考试就行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过后就会忘记所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各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将理论内容讲透、讲活,加强实践环节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计算和习题占了很大比例,但是要培养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和工作潜力,理论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讲述理论内容时,尽可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生僻的问题生活化。加强实践教学,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可采用课堂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课后习题、模拟企业操作等形式。这三种形式,可以相互配合,交叉进行。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有针对性的讲解,讲解之后,立即出一些相关自测题让学生做,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每周布置学生做一次课后习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每月布置一次模拟实验,模拟企业操作把学生置身于会计实务工作过程当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每一知识单元的特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有所不同。如:在讲授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会计报表分析时,可采用适当的案例教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授要素费用分配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从而掌握不同分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讲授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时,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车间观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认识;在进行模拟企业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在会计综合实训室里,操作会计软件来完成。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不仅局限于某种形式。在案例讲解和复杂表格计算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时课堂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量;在约当产量比例分配法讲解时,采用EXCEL表格和板书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情况下约当量的印象,以便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在模拟企业实验时,尽可能采用完全仿真的实训单据,可以增加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总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制定课程标准,强化实施
制定并执行统一的《成本会计》课程标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缩小不同班级教学质量的差异。在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以便制定的课程标准切实可行。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督导,并将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课程标准也要适时调整,在每一轮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之间应及时反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原有的课程标准进行定期完善和修订。此外,教师要经常研讨,加强交流,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水平,不断缩小由于教师个体差异导致的教学质量差异。
4.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分值分配情况是: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课程改革后,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过程考核。课前预习成绩占10%,由学习小组评定分数;课堂发言(包括出勤)占10%,由老师评定(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按平均分计算);课堂测试占10%,由授课教师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做出评定;课后习题占10%,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对习题的理解和正确率来做出评定;单元测试占10%,每个单元出一份小试卷,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模拟企业实验占20%,可以借助于财务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根据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实训正确率,软件会自动评分;期末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过程考核之间彼此独立又环环相扣,通过过程考核,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万俊敏,曾雁.《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9).
[2]郭长平.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邹志艳.高职成本会计教学问题剖析与改革途径选择[J].商业现代化,2012(6).
[4]李佳林.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思路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篇9
关键词:成本会计 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50-02
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
成本会计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了会计基础理论及实训、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的一门对会计成本核算知识较为深入和细化的课程。本门课主要介绍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相关理论以及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成本规划来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利润的目标。所以成本会计课程不仅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专业技术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但成本会计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成本核算知识,概念、数据繁多,对于没有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容易出现思路不清晰、不会分析、计算,对知识点不易把握、容易出错等问题。另外,新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都会对教学效果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水平,是摆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虽然在所有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技术类院校都开展,但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并不多。大多数出版的成本会计实训类教材也都停留在纸上练习的水平,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结合度也不够。现阶段,财经类院校的成本会计实训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项目任务教学法。即把成本会计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下按教学需要设置几个任务,教师在讲完一个任务后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练习并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并讲评;二是讲授与实训并重法。即在选定教材的同时订一本成本会计实训题,教师每讲授完一部分内容,学生再按部就班做完这一部分的练习题。有些财经类院校为了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还配置了相应的成本会计实训软件,但由于场地及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制约,教学情景与实际成本会计岗位尚有较大距离。
(二)专业性社会实践教学过程难以实施
会计作为一个技术性要求非常强的特殊职业,因为接收单位、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可能真正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专业实践难以落实到位,即便有些学生落实了实习单位,但由于所在单位成本核算及分析业务很少,会计处理方法简单,会计业务层次低下,学生的成本会计实践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成本会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普遍较弱
成本会计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大多数成本会计专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到学校从教,本身就缺乏系统的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中成本会计核算的流程及方法认识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相应缺乏,因此大部分教师很难出色完成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
总之,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环节在我国国内的各级各类院校中做得都还很不够。现实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成本会计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的严谨性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能力的目标。但必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突破时间界限。因学生在校时间和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必须满足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之内。因此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要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成本会计教师,并能调动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做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的实训项目,也是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三是调动学生兴趣。成本会计实训项目的设计必须要有实际意义,有趣味性,同时与课堂教学的联系还要密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手段
针对上述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以求理论与实践能够相结合。笔者结合成本会计的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要结合成本会计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一是设计成本会计开放性实验,充分发挥成本会计实践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利用与企业会计实际密切联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三是设计研究性强的成本会计社会实践课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撰写一些基础性的文章;四是研究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评估体系,使实验教学、教育见习、实习等有机结合,把成本会计教学考核分日常实践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日常考核主要考核日常企业实践的完成能力和与同学的协作能力;训练成绩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上交实训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把成本会计实训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定位实训考核的成绩所占的比例。通过有效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注重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师的培养
针对成本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三种途径进行:一是培养现任专职教师。即将现任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师派遣到企业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实践,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岗位人员为师,通过担任企业财务人员的形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聘请企业工作人员为师。即把企业相关的在职成本核算会计人员、财务主管人员等聘请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当然成本会计作为企业中的重要会计岗位,引进在职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实践教师时,要把好关口,真正把有真才实学、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人员引进到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队伍中;三是引进其他学院教师。即在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缘约束,通过院校财会专业教师之间的经常性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经验与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引入到本校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三)编写符合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要求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国内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应采取积极进取的姿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成本会计制度改革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并结合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实践,编写满足教学要求,体现培养应用型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精神,密切结机结合企业实际,接受社会认可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促进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设计上要有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实训项目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出成本会计的独特性。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在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带领下,构建结合专业特长的,以成本会计实践为基础,仿真企业内部成本核算涉及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整合各个类别,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专业学习的严谨性、内部原始凭证的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的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设计的实训项目要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每一个实训项目设计的内容都包括实训目标、实训说明、实训资料、实训要求、实训提示及参考答案五项。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明确本次实训所要达到的目的;实训说明是阐述清楚本项实训应掌握的知识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实训资料用来提示本实训项目的具体业务内容以及原始凭证、账簿等资料;实训要求说明本次实训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提示及参考答案是针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示及最终参考答案。三是要适当设计研究性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以调动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增加其对成本会计教学的参与程度,应适当改进教学手段。在传统的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先进的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其模拟的情境中。例如可以通过一套相对应的企业真实情境模拟操作系统,让学生在机房完成相应的课程练习及案例分析。这样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和演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使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五)校内课程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发展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便捷的实习机会。例如在成本会计学习之初,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了解企业的整体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流程,以便对相应的企业成本计算有较为真实的感知。对于校外的实习应该在学生学习完相应知识后进行对应的成本会计实践,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通过对成本会计课内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校外见习和实习等方式进行辅助,科学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015年度山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J20151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秋平,颜晓旭.基于ERP沙盘模拟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探讨.财会通讯,2011(7)
[2] 万俊敏,曾雁.《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实践探析.财会审计,2013(6)
[3] 王铁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0(8)
[4] 苑海风.对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
篇10
一、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与结构不适应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制造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机器和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大量取代人工,现行中职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少。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制造费用急剧增加,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不准确,造成成本信息失真,进而会使管理决策失误。
现行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结构主要包括六个层次:一是成本会计总论;二是产品成本核算概述;三是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包括各种费用要素的分配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四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六是成本报表及分析。教材内容注重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叙述,并且分开多章节讲解,容易混乱,学生不能把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与产品成本计算操作有机结合,对成本会计学习不感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基本沿用“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师先把成本会计的概念、原理、各种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等理论进行“纸上谈兵”。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只是在期末让学生集中一至二周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实训。由于成本会计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多,理论抽象,一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时无从下手。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注重知识传教,对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成本核算实践能力。中职学校的教师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讲台上课,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但对企业产品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管理要求不太熟悉,缺乏真实的经济活动经历和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经验,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不强。授课时,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成本计算数据照套,应用实例资料不充分,例子落后,不符合新的生产环境下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要求,影响成本会计的教学。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要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生产企业现行成本会计管理的实际,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
(一)完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
如今,很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产品生产成本计算重点应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作业成本法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更准确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作业中心,如订单作业、生产作业、质量检查作业等,制造费用根据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分配。作业成本法较好地反映了制造费用成本的同质性,提供了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管理决策。因此,成本会计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切合实际。
另外,在成本会计教材编写上,应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用实例完整描述,其中介绍一些必要理论与方法。例如,品种法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方法,在教材编写及教学安排上,把品种法的核算程序用实例具体介绍,把各种相关的核算理论与方法融在其中学习,让学生对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有完整的认识。理论知识在实例运用中学习,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更好。
(二)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教学要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相结合,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型的教学,满足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需要。
1.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成本会计》是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一门专业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成本会计的核算步骤、核算方法等,离开实践环节,就变得难以掌握。在教学上要改变先理论后实训的模式,实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动手能力。例如,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教学中,根据企业生产车间情况,编制仿真的成本会计实例资料,按照成本核算步骤,安排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材料、人工、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与结转;成本报表的编制与成本分析等核算工作,以解决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合理构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与成本会计岗位应用融为一体,这样既适合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又使教学过程具体化,更接近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情况。
2.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成本会计有数据多、表格多、计算步骤多、方法体系复杂的情况,学生觉得难学,没兴趣。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抓手,采取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认识成本核算流程教学上,采用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会计的工作过程视频。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和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设置,使学生明白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会计人员是怎样进行成本核算的,对成本会计有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又如在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教学上,利用演示教学法,把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制作成课件和视频,把成本会计理论表现得生动、有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完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元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以笔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技能考核占50%,利用表格多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完成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报表编制及分析等过程,采用成本核算步骤及账务处理的结果考核学生掌握操作的情况;学习态度占10%,学习态度是学生道德素养的一个方面,它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加强成本会计师资力量的培养。
- 上一篇:新出台的土地管理法
- 下一篇:银行风险控制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