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0 15: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研究
一、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型改制的纵深实施,作为我国遥感事业的生力军,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也要与时俱进,逐步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遥感资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遥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遥感类资产管理,必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遥感类资产的主要特征,从而引领资产管理有的放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种类多,比如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体可分为遥感类专用资产、通用资产、传到资产、起重资产、运输起重资产和行政办公资产以及房产土地等资产。如何做到资产的分类管理,实现各类遥感资产的区别管理和差异对待。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伴随我国遥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专用和通用遥感资产的种类、功能日益丰富,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从而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伴随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日益规范,尤其是遥感类事业单位的业务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从而引发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模和金额逐步增加,于是如何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便显得尤为迫切。总体来看,新时期,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自身摸清资产家底,切实做到账实一致,为后期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资产自查,才可以做到账实一致,从而做到责任到人,为后期的遥感类资产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和领用管理提供基础。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高各类资产的利用率。遥感类资产的管理,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各级各类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的配制,只有科学合理高效,才可以发挥遥感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我国遥感类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现代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采购、入库、保管、领用、配制和调配等一体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遥感类事业单位,尚未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有时出现资产管理的脱节现象,导致资产管理无序进行,为后期低效使用埋下祸根。比如,有的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采购和保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导致使用部门有时出现申请采购一些性能过剩、金额巨大、款式过于超前的办公设备和专用资产,不仅给遥感类事业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也导致原来的设备和资产闲置。另外,一些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理念,尤其是在办公家具和行政办公资产的采购和使用上,经常出现重复采购现象,一些本来还可以使用的办公家具却被浪费,又采购一些过于豪华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总体来看,我国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于缺乏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内部监管和评估措施缺失,导致资产管理低效进行,严重影响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
(二)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不规范,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低效,各种遥感类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正如前文所述,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尤其是专用性和通用性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于是就会淘汰很多陈旧的资产与设备,从而催生了如何处置和利用淘汰的设备与资产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在资产的处置和报废上显得很随意。另外,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如何快速使用各种通用性资产,尤其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方法上,显得很陈旧,无法跟上时展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技术进步很快,各种遥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因此如何发挥遥感类资产的最大效用便显得很重要。比如,在计提遥感资产折旧的方法上,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往往采取使用年限法进行折旧计提,并未采用工作量法更谈不上使用加倍折旧法进行计提,导致各类遥感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就很快被淘汰。由此看蓝,如何及时快速采取高效的物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遥感类资产利用效率,显得十分紧迫。(三)资产管理的人才匮乏模式滞后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方法指引,更离不开专业的人员配置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否则资产管理将会成为无本之末和无水之源。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配置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甚至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同于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是很危险的。毕竟,财务管理不同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绝非是简单的登记管理,而是要实实在在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和价值,登记管理仅仅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才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另外,个别遥感类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登记管理上,没有采购和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对于JIT、MRP、ERP等现代物资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显得很陌生,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停留在粗放阶段和低效水平上,久而久之会拖累事业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人才建设和手段更新是遥感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保障,必须引起遥感类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三、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首先做好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集中围绕资产采购、入账入库、盘点清查、维护保养、折旧使用等核心环节,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高效协作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引领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采购清单的审核工作,就采购物质的种类、规格和价格进行科学论证,优先使用原有的资产。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入库和保管制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账实一致、严格监督、科学分类等原则,做好各种遥感类资产的登记、入账、保管和维护工作。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盘点清查等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现代化的盘点作业方法,确保各类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遥感类资产的价值和效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维修保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保养维修的时间、地点、零配件领用等环节,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
(二)科学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要集中围绕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核心任务,充分利用好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及时引入现代资产折旧模式,顺应信息化和快速淘汰的时展要求,科学高效利用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产的价值和效用。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要高效利用新配置资产,重点将新购置的高精尖遥感资产,应用到一些重点业务和核心领域之中,切实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要科学利用淘汰资产和陈旧资产,主动对接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实施资产报废制度,有效利用各种老旧资产的余热和价值。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及时采用现代资产折旧模式和方法,重点应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科学的折旧模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和现代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切实盘活现有的各种房产和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的效用,做好物资租赁和有效经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注重人才建设引入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始终紧紧扭住人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这一核心,通过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打造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及时购置和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差异,实施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分开管理,重点招聘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切实做好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远程教育、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调研等方法,引领他们认识和掌握现代资产管理的方法、模式和流程,努力提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专项经费预算设置,及时采购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尤其是JIT、MRP、ERP、VMI等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物资管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25-26.
篇2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委托;精细化;约束机制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主要目标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使用”的管理体制;委托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服务的能力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成本包括三项内容,即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人的保证金支出和企业的剩余损失。
一、委托问题
(1)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与人的所追求目标是不一样的。委托人为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所追求的目标首先是保值,在此基础之上是增值,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更大化:而人却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的目标是高报酬、舒适的工作条件以及优越的地位。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必然导致委托人与人的利益相冲突。在委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导致人的行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委托问题,即委托人不能对人实现监管和约束,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害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并未完全建立,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处于探索之中,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办法不健全,一些企业经营者利用企业改制的时机,利用自身对企业控制地位和拥有的信息的优势,通过各种隐蔽方式侵占或者出卖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2)人行为的分析。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与人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在有效的制度信息对等情况下,委托人可以随时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且可以根据观测到的行为及考核结果对其实行奖惩。而在非对等的情况下,委托人不能充分地观测人的行为,不能随时了解人的思想,只能通过企业一些外在直观数据,如企业收入、支出、现金流量等,来推测人行为结果,这样,人变相的就成为国有资产处置的主人。他们可能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不合理地抬高人力资本价值来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同时,由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等,人不会主动、自愿地按照委托人的目标去行动,再加上委托人无法对人日常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经营者就有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置委托人利益于不顾,将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财产。(3)人共谋行为分析。当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产权交易的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健全,人可能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利用政策漏洞,结成谋取额外利益的共同体。在产权交易过程中,由于产权市场政策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人的利益共谋者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的实际处置权,把一些本该向委托人反馈的真实信息篡改、扭曲,增大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度,从而增大人的利益。这样,在信息不准确和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占有额。
二、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少数企业管理者钻政策和法律漏洞,利用掌握的控制权和信息优势地位,隐匿资产或虚列债务,人为地增加企业没有发生的债务,大量提高企业债务额度,变相地造成企业净资产降低或者资不抵债,从而低价收购国有资产。(2)在企业改制之前虚列费用、增加成本,私分国有资产:或将应入账的收入搞外循环,隐匿账外款不进入企业资产评估范围,减少企业净资产,导致企业改制时净资产所剩无几,甚至为负值。(3)在企业改制中,部分企业管理层串通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资产评估或低评、漏评资产,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少评甚至不评应列入改制企业评估范围的资产,造成企业净资产不实,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低价买断国有企业资产的行为合法。(4)产权交易过程中,由于公开性和透明度都比较低,因此容易产生暗箱操作行为和场外交易现象。在不规范的场外交易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一是企业资产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披露不充分,不能将信息在可能的最大范围内,从而失去最佳时机和最佳合作伙伴;二是对企业外部需求及当前行情缺乏了解,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易,买方千方百计地压低价格,资产方急于脱手只好被动接受。(5)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资产要实现转让,按规定要进入产权市场交易市场,然而,我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产权交易机构各自为政,国土和房产交易所互不联动,信息不能共享,形不成市场网络,不能给企业资产重组并购提供理想的服务,导致企业资产重组、交易行为过分行政化。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1)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在国有资产委托理论中,要从委托人和人两个方面分别对国有资产产权转让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监督。在国有资产委托监管层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出资人的权利,做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管工作,认真落实出资人监管责任;在企业人层面,国有企业集团管理层对所出资企业的改制工作和产权转让承担全面责任,改制过程中负责改制工作的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确定监管对象,从而为企业改制和国有资产的安全从体制上提供保障。(2)落实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充分落实国有产权转让实行进场交易,从源头上保证资产的真实完整。进场交易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完全实现市场化,在交易中通过各个参与者的监督,促使资产定价规范,使产权转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从进场开始到交易完成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有效解决资产流失的问题,又能依法保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3)推行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推进资产管理走向科学化。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链中,“所有者缺位”现象始终存在。因此,必须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建立一套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总账,以便委托人及时、客观、全面地了解国有资产投入及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从而实现对企业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资产经营活动的规范管理。(4)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约束机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机制,是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合法化的重要途径。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链中,可以从三方面对国有资产经营者实施有形约束。一是中介组织的约束,通过规范中介组织的资产评估、认定、审计和监督,引导国有资产经营者学会规范经营;二是金融机构的约束,通过金融机构对企业投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国有资产经营者能够规范经营;三是法律的约束,通过法制建设和落实执法,迫使国有资产经营者必须规范经营。(5)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委托链中,由于委托人与人不是利益的共同体,而且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强迫人依照“强制合同”实现委托人期望,而应该是选择满足人参与约束和激励兼容的“激励相容”合同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化期望效用。也就是说,委托人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委托人与人的利益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公司经营目标完成情况为依据,给予人员相应奖励,以激励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能够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从而实现激励相容。
参考文献
[1]刘洋.《委托理论视角下国有资产管理分析》.经济视角(B版).
2005(4)
篇3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它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越来越多,这些固定资产通常具有价值大、种类多等特征,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而国有企业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属于兼职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高;加之我国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重投资规模轻效益、重使用轻保养的现象。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头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导致了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出现了资产流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企业资产管理的内容
(一)固定资产投资
所谓固定资产,通常指的是使用时间大于一年的建筑、机械设备和其他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工具,这些可以长期使用并保存的资产称为固定资产。通常来说,固定资产在首次购买时需要花费很大一部分资金,它是属于企业资产中比例成分较大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把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能够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但是如果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不足,企业也无法更好的开展生产活动,因此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产占用。
(二)存货投资
存货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自身持有的没有出售的货物,或者可以指正处在生产阶段的、在生产时需要消耗的物资库存。存货通常包含有原材料、产品、半成品等等,在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应该竭力清除存货,将其转化为资金。而安全存货则主要指的是在市场环境相对波动的情况下,市场对存货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因此企业必须依靠存货来应对市场变化。安全存货的多少可以根据市场当前的供需情况,如果企业存货过少则会造成客户流失,而存货过多又会大量占据企业资金。因此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来确定存货量的多少。
(三)现金投资
企业中所说的现金不仅仅指的是货币,它指的是包括银行存款、现金以及在短期内可以变现的各种物资。如果企业中的现金过少,就不能满足企业的现金需求,让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阻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相反,企业的现金资产过多也会让这些资产不能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流通中,给企业造成潜在损失。现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盈利性与流动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让企业能够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资产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企业战略缺失的情况下进行预算管理,常常可能会出现忽略长期目标的现象,只关注短期的行为,从而让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不能和短期的预算相符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预算衔接性不佳,不同月份、不同季度、年度所制定的预算完全不能推动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方式的预算管理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任期考评目标和企业预算目标不符合,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在管理者任期时间内突击利润的现象出现,例如在一个企业中,主管业务比较差,便依靠优质股份以及出售资产的手段来获得利益,通过这种手段来完成目标利润,这种阶段性的“资本运作”是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完全脱节的。
(二)资产利用率较低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通常集中在资产后期管理以及一些实物管理上,对于固定资产的前期配置和对其的价值管理等问题缺乏研究。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缺乏重视程度,还抱着过去的很多老观念,资产运营意识较低,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对于某些闲置或者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愿意将其在各部门之间调配。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企业资产的利用率很低,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资产盲目投资问题
作为一种高投入行业,国有企业很多项目的投资金额都相当大,从几万元到几千万不等,如果不注重资产管理就会导致巨额的经济损失,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些负责固定资产投资审批部门常常为了自己部门的局部利益而忽略了企业整体利益,主观性的核拨投资指标,结果导致了重复购置或者购置无效资产的问题。盲目投资不但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正常的经营生产,同时还浪费了巨额的资金,很容易造成无效资产的累积。
(四)闲置资产的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中往往会存在各种闲置资产,这些资产通常是由各部门自行管理,一些有条件的部门通常会将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集中存放,而一些部门由于各种因素将闲置资产分散存放或者露天存放,缺乏专人管理,常常会引发固定资产失窃等问题,这样就无形中给国有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
(五)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资产清查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有的企业很多年都不进行资产清查,财产丢失的现象不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同时还会伴随这资产被盗等问题,导致账面数据与实物情况不符合。由于企业资产管理权责不明,企业中很多部门在使用资产的过程中,需要办理转移手续时应付了事,导致企业丢失的资产无从查起。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让资产管理工作更加简单,将办公用品交付给个人使用,对于这类财产管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类财产的使用者在离职或者调离岗位之后往往不会自动归还,产生有账无物的情况。
四、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创新资产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要积极的举行全面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培训和管理知识宣传活动,让固定资产的新型管理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管理人员心中,大力改革陈旧的管理理念,处理物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即国有资产无偿占用观念、封闭性的资产管理观念、“守财奴”观念、大手大脚的花钱观念以及因循守旧的管理观念,要让资产管理人员都能够自觉树立固定资产创新管理意识,更好的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二)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为了减少企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性投资现象,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审批委员会,与会成员由企业资产管理部门、规划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部门共同组成。对于企业新增的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委员会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投资市场进行仔细研究,分析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吗,将有限的投资指标放在企业生产经验最需要的环节中,让固定资产能够不断的增值,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益。
(三)固定资产的保养维护管理
当前,很多企业将内部的大部分资产都用在生产经营或者科研等方面,因此必须要把这一部分资产维护好,才能够推动生产经营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生产目标的圆满完成。因此,企业必须要制定机械设备维护制度,加强各种生产仪器的保养管理工作,定期对各种硬件设施进行检查,保证各种设备正常运行,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研工作得以有效进行。对于企业内部各项生产设备的保养和管理工作,企业要选择专业的人士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精密、贵重的大型设备,绝对不能够让非专业人士随意拆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设备资产的保养和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惟有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才能够让资产管理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明确管理职责,完善清查制度
企业必须对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真正做到账实符合、钱物分隔、相互监督、责任落实。对于实物资产的管理来说,企业中的不同部门必须明确部门职责,对于各种实物资产要分类记录,真正落实定期盘产,第一时间资产情况以及账目信息,努力避免坏账假账的出现。另外,企业中的不同部门还必须在实物资产的使用以及转移的过程中,第一时间进行上报,办理相应的手续,保证实物资产在转移过程中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处理。对于那些交付给个人使用或者部门使用的办公物资,当员工离职或者调离之后应该第一时间进行收回处理,如果不能及时收回,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将办公用品收回。
(五)实现资产预算管理战略化
企业资产管理必须树立“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的管理理念,推动企业资产预算管理真正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在进行资产管理之前,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仔细分析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前提条件进行预算编制,这样才能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预算编制无缝连接,避免出现盲目预算的问题。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结合长期与短期预算,从企业当前的战略目标出发,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同时对下一年度的预算指标进行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考虑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这样才能够避免盲目性预算和随意性预算的出现,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未经仔细分析就进行决策的情况发生,让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五、企业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资产管理未来发展的创新模式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也是深化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增强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一)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当前阻碍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大因素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陈旧的管理理念严重影响资产管理效率,企业必须要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正确认识市场发展,树立新的资产管理理念。作为企业获得利润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对企业未来发展壮大具有关键作用。企业必须提高对资产的认识,要让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创新预算管理,把流动资产以及存货资产作为预算来源,对企业内部资产进行整合,这是提升资产管理效率的根本办法。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互为基础,预算管理是产生企业投资的关键手段,企业内部的生产运营等工作都需要预算计划来实施,预算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利用率;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是统一的,它们互为前提,预算管理通过对预算报表的编制对企业提出资产分配的具体情况,预算报表在经过企业管理层审批之后就会统治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结合预算安排来进行执行,同时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反映,预算部门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调整。
(三)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第一,必须做好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的基础性主要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实现固定资产、存货资产、先进资产等资产的金额合理。必须要完善内控制度,明确资产管理权责,及时盘查和登记;第二,要仔细研究资产和预算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出符合自身企业的规律,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关系到资产图与核定预算,这其中内容需要不同企业结合自身不同情况进行研究处理。
篇4
关键词:多元目标;医院;国有资产
管理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决定着医院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在医疗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院必须在最大化满足广大患者就医需要的目标下,构建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目标、管理手段,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医改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
一、医院国有资产概述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保证医院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有资产管理更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现对医院的国有资产的概念与范围进行简要的概述。(一)医院国有资产的概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事业单位所占用并使用的被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且能够用货币对其计量的经济资源,则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而国有且不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公立医院,则在国家事业单位的范畴之内。因此,医院国有资产则指的是被医院占用且使用的国家所有的经济资源[2]。(二)医院国有资产的范围医院国有资产范围较广,主要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与无形资产三大类,具体表现为:(1)固定资产:医院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医疗卫生设备、高新电子产品、开展医疗行为所需家具用具等。(2)流动资产:医院所占用的现金、银行存款、医疗款项、药品、卫生耗材等。(3)无形资产: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科研成果、正式获批的医药产品商标等[3]。
二、多元目标驱动的含义
所谓多元目标驱动,是指医院对多个发展目标进行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目标的要求,进而为医院的各方面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加强医院发展的动力。医院的多元化目标主要可分为本位目标,委托目标以及前景目标三方面。具体为:(1)本位目标。本位目标指的是医院本身的义务与职责功能,因此,医院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必须以发挥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职能,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医疗保健任务为前提,保证医院的平稳运行与快速发展。(2)委托目标。所谓委托,是指委托人授权人进行某种特定的行为。近年来,委托模式逐渐运用在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并揭示了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这就要求医院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时,要以维系国有资产应有的使用价值为根本,对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3)前景目标。随着新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药分开已经在北京和全国的部分医院正式展开,公立医院的医疗收费价格也在卫计委的领导下逐渐改革。这就对医院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由此,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也应逐步向前景目标进行完善[4]。本位目标、委托目标、前景目标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从目标的达成的难易程度上看,本位目标是首要的资产管理方向,应扎实推进,并持续推动另外两个目标的实现。
三、现阶段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利用率对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现对目前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是完善和管理好国有资产的重要前提。然而部分医院的管理层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并不重要,没有投入一定的精力对医院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考量,甚至存在某些医院管理者在任职期间出现国有资产减值甚至流失的现象。部分资产因长期闲置、功能退化而无法使用甚至于报废,因管理不到位未能按照国有资产处置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办理资产处置报废的报备报批手续,从而虚增了医院的账面资产,造成医院所占有与使用的国有资产账目与实物不相吻合[5]。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与依据,目前部分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医院医疗服务项目繁杂,内部科室众多,日常工作中部门医疗设备与仪器调配使用的情况频频发生,由于缺乏明晰规范的资产调配使用规定或流程,因而在调配时缺乏对该医疗设备的信息及时记录与更新,且设备的保管人之间缺乏有序的交接,导致部分医疗设备存放随意,甚至闲置报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同时,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核对进行严格的规范与说明,未能定期对其进行清查盘点可能会导致资产实物与账目不符,无法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另外,部分医院虽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却因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按照制度规定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6]。
(三)资产资源信息封闭重复采购,使用效率不高
医院由于其医疗服务性质决定,对医疗设备的技术性要求高且品种复杂,目前部分医院由于缺乏合理的资产资源配置意识,资产购置前未能组织专家对资产的技术性和预期经济效益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论证。加上一些医院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来对全院的资产使用情况及时地跟踪和反馈,从而造成医院资产资源信息封闭,同种资产的采供重复。而一些大型的医院科研经费充足,因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科学研究项目和研究周期的不同,各个项目(课题)组都是根据自己的科研任务编制设备采购预算,更是容易造成同样的设备重复采购。随着课题研究周期的结束,一些闲置资产长期搁置,缺乏全院甚至是整个行业系统的统一调配和有效利用,造成资产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不高。
(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国有资产管理应该是全院范围内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但在大部分医院里,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往往是由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来完成。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具有关键性地位。然而,由于医院的国有资产品种多数量大,部分医院的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做到对本院的资产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容易导致工作中出现遗漏的情况;其次,医院的资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门的资产管理培训,资产管理业务能力与工作经验相对薄弱,有些还因为不了解资产报废处置的相关规定,未能够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处置程序进行,也没有及时对医院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更新[7];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的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管理平台进行相关操作,通过资产管理软件与账务系统衔接与核对。这就要求医院资产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还要具备相应的电子信息平台操作技能,以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现实中有些医院的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年龄较大,缺少相应的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操作技能,对使用电子管理平台较为抵触,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工作量,使得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多元目标驱动下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策略
由上述问题可见,现阶段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将会对医院的平稳运营与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现针对现阶段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多元目标驱动下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首先,医院的管理层应当改变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对实现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尽可能地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工作。其次,在本位目标的驱动下,医院内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也应增强对自身本职工作的认识,强化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8]。
(二)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1.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规范医院应建立系统、全面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制定规范有序的资产使用流程,以减少因使用不规范而造成的资源浪费。(1)资产的采供应纳入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医院全面预算时,应由各个科室或使用部门向资产管理部门提出资产采供申请,详细阐述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和医院发展目标的关联性。资产管理部门要结合医院的发展战略,站在全院资产管理的视角上综合考虑逐项审核,并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院长办公会审批。对一些金额较大、技术含量高的医疗设备还应组织专家从技术和经济效益层面进行分析论证,并严格遵循国有资产的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制度,在资产采供环节严格把关,避免盲目采供造成资产资源浪费。(2)重视资产使用过程中的调配使用和科室保管人的交接工作。医院应制定规范的资产调配使用规定,资产在科室之间调配时应及时填写资产调配单,详细填报资产的性能状态、使用情况、维修保养次数、调出科室和调入科室、移交人、接受人及日期等,并且应在使用完毕后按照规定将固定资产存放于适当的位置,以防止资源流失与浪费的情况发生。(3)各个科室应当指定专人管理资产,定期对本科室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再由专门机构对报废资产进行评估,根据其实际的报废状况与变现价值制定相关的报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9]。(4)重视资产的账务核对工作。对于当月增加或者处置减少的资产,要在使用科室、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之间同步进行,逐笔跟踪,完成核对,努力做好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2.加强国有资产的清查与核算(1)由于医院的国有资产数量众多,可以按照资产的重要性进行合理排序,定期对医院资产的具体数量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清查与核对,根据医院内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国有资产台账[10]。(2)按照资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国有资产的清查盘点。对已经报废、不能使用的资产,要按照国有资产处置报废的相关规定,履行资产的报废处置申报审批程序。及时更新固定资产台帐调整账面的资产价值,确保国有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3)为了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医院要充分运用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引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与医院财务紧密相连,严格核对,制定国有资产动态数据库,随时掌控国有资产的信息变动。(4)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因此医院应注重国有资产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在核算之前要明确固定资产的估值标准,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价值核算,并对最终的核算结果进行检验,提高核算工作的有效性与正确性。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机制为了保证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医院应在委托目标的驱动下,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小组,定期对医院内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同时还能够验证现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成效,及时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领导进行反馈,使医院的管理层能够尽快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11]。
(三)重视闲置资产的充分使用和调剂工作
一些大型的医院由于科室众多业务繁忙,科研项目多或者教学任务重,往往在科室内部或者项目(课题)间出现一些暂时闲置不用的资产,建议医院的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指定专人或者小组,关注和跟踪这类闲置资产,制定合理可行的资产调配流程,及时清理造册,调配到需要的部门或者项目(课题)组。对于医院确实不需要的资产,可以按规定的程序上报上级资产管理部门调配到需要使用该资产的本系统二级单位或者兄弟单位,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
(四)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医院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前景目标的措施之一,医院应注重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聘请专业领域内优秀的人才或业内管理专家对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内容的讲授,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给予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吸收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另外,医院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注重对高新人才的选拔,充分发挥人才的引导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为提高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
在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对于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才能够达到本位目标、委托目标以及前景目标。本文对多元目标驱动下的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为推动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春生.探究完善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72-72.
[2]魏鹏.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58-58.
[3]刘玉洁,吴志萍.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研究[J].经营者:学术版,2015(07):40-40.
[4]蔡飞.多元目标驱动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模式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2(08):53-53.
[5]陈艳,王伟,吴长海,等.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09):91-92.
[6]刘海建,陈传明.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分析与目标模式的重建[J].管理现代化,2003(04):51-54.
[7]廖海林.基于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财会学习,2017(01):177-177.
[8]满孝红,王峰.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江苏商论,2010(17):115-115.
[9]杨琴.大中型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模式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5):18-18.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优化
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还停留在数据层面,而一部分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原本就较为先进,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开发上也比国内的研究成果有效。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的性质以及资本环境的差异,国外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核心原则和我国并不相同,因此国内的企业也无法直接应用国际上较有成就的理论,而且直接使用国外的固定资产软件和技术,也容易发生版权纠纷,为国家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即使是通过正规渠道买入该该技术,也会在消耗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为他国所限制,因此我国企业应当根据市场行情和内部控制情况积极的开展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方式。
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优化的开发方式
文章中的固定Y产管理系统的开发方式使用了对象关系映射的开发方式,是一种为了对数据进行对应系统的匹配而执行的编程技术,针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开发环境,面向研究对象而使用的开发方式是长久以来管理,和数据库的储存系统和空间规模有很大关系。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来说,业务范围中的实体部分在空间规模上是属于对象,在数据库里显现为关系数据,空间中的对象往往存在着不规则的关联情况,但是数据库中关系数据却无法实现多联的情况。
在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一部分的业务逻辑用直接写入结构化查询语言的方式来实现,高度耦合的结构化查询语言能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带来一定的阻碍,对象关系映射通产会以系统中间件的形式立足,而对象和关系数据库的映射也是为了反映和实现固定资产系统程序的完整。这个系统的实质就是根据数据库中的业务情况,用对象的形式表达和组织出来,事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和开发阶段。在对象关系映射的系统之中,关系数据的模型改变可以让系统的开发忽略掉逻辑代码和结构化查询语言的干扰,直接对模型涉及到的对象进行略微的改动,甚至还可以在不改动的情况下满足该系统的开发和管理要求。
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优化的数据库设计
(一)数据字典任务分析
数据字典是用来实现系统逻辑的工具,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反映实现系统对信息的加工、使用、储存和传递等功能。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字典的任务是需要对数据流程图例中的命名元素进行条目的设立和定义的调价,让图形元素或是其他类型的元素有自己的名字和解释。
(二)数据表的设计
数据表是显示数据库中对象和完成存储与操作的一种逻辑结构形式,也是固定资产管理系列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的对象会呈二维的表现形式,和传统的excel电子表格表现形式相似,每一行都是具有唯一属性的记录数据代表,而第一列则表示的是一个范围的域值。
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优化的相关技术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都开始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数据范围和数量的增长都会造成企业对于信息采集和分类的负面影响,目前市面上开发的数据库系统都可以实现数据的查询、录入和统计,也就是可以完全胜任数据记录的任务,但是仅凭数据的大量累计是无法给企业资产管理提供效果的。可以把一条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益处的信息比作一个针,那么数据库里的信息数量可以称之为一座山,可以想象在数据库中寻找这条信息会有多么艰难。因此需要采用更好的数据挖掘技术来寻找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效的那条信息,让数据库中的信息得到更好的应用,发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创造对企业和社会发展有益的开发系统。
数据挖掘技术具有的主要功能是挖掘数据中存在的规律和联系,进而对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一定范围的预测。传统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为寻找数据库中对象的关系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如今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本身直接得到答案,例如企业市场部在准备调查未来的市场动向时,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将与之相关的数据挖掘出来,其中包括以往促销的信息和未来可能进行投资的用户信息都可以得到显示。其他方面的可预测领域有,破产预报和针对某指定事件可能产生反映的人群范围。
数据分类也是系统优化和学习的一种方式,针对数据库中的系统学习分为两个方面,即无监督学习和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对对象是未知的知识,不论是数据模型的建立还是其正确性的保障都很难实现,而有监督的学习方式可以为系统的优化构建出完善的数据模型,使之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误差降到最低,也就是说有系统在进行监督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已知知识环境下的择优过程。数据分类是也是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预测结果的方式,其中贝叶斯分类的方法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可以为某个数据的出现概率基于特定值的样本定性。
篇6
关键词:国有托管企业 企业托管中心 “瑕疵”资产 权属
国有托管企业是指国企改制后,被国家以各种方式托管经营的困难企业、关停企业、壳企业等各类已退出市场的劣势企业,又称改制遗留企业。这些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经过30多年的积累,已成为国企改革的难点。为避免因没有或无法妥善解决劣势国企改革问题,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和社会不稳定等现象发生,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托管中心就是其中一种管理模式。
青岛市政府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设立市属单位——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实行“托管中心—托管组”双层组织构架,企业托管中心对托管企业的财务收支、资产处置、破产清算、关闭注销、留守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负责托管的全局性工作;托管组受托管中心的委托,负责几个或数个企业的托管工作,具体承担资产债务处置、退休内退人员管理、司法应诉及企业销号等事务性工作。[1]让新旧企业彻底脱离关系,使新组建的企业既不背任何包袱,充分发挥托管中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减震器、稳压器和助推器作用。
一、青岛市国有托管企业存量资产现状
目前,国有托管企业剩余存量资产大部分为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各类长期难以收回的应收债权、股权、废旧机器设备、土地和房产等资产。
这些资产根据盘活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净”资产,这类属于权属清晰的可利用资产,如废旧机器设备、闲置的房屋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后,基本上都能通过出租、出售等方式盘活变现,可以挽回部分损失,基本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类是“瑕疵”资产,这类属于权属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确,现行政策法规环境下难以处置的资产,主要是指长期难以收回的债权、股权,盘活变现难的土地和房屋建筑物。
由于历史原因,“瑕疵”资产的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盘活难度很大,有些资产在保全上都存在问题,更别说是保值增值了,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正因如此,“瑕疵”资产的管理才成为托管企业工作的重点。
二、“瑕疵”资产管理的瓶颈问题
(一)权属不清是“瑕疵”资产管理最大的“瑕疵”
这个问题突出体现在房产、土地类资产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证件(房产证或土地证)缺失,法律权属不清
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如下:因当时政府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造成部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土地使用权等手续不完整;有些从国有企业分离出来的企业所使用的房产土地、有的企业实际占有使用主管部门的房产土地,或主管部门实际占有使用企业的房产土地,当时都未进行规范的资产权证变更;部分企业存在划拨土地、购买集体无产权证的土地、购买或自建的自管房,由于各种原因未按规定办理土地证或房产证,或在办理过程中手续不齐全,后来又由于原开发建设单位已破产注销或长期关停,几十年来无法办理房屋土地的权属登记。[2]以上状况导致这类资产的国有性质被抹煞,部分资产甚至被社会上的有关人员无偿占用,长期不能收回。
2、资产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权属不清
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如下: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时,被民营企业收购,部分厂房土地两证齐全,但没有办理规范的交接手续,也没有相关的出让证明或权属转移文件,致使这些房产、土地一直被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无偿使用;还有部分房产由下属单位承建,建成后,资金未及时结算,资产长期账外管理,时间跨度较大,加之主管人员变化频繁、企业破产倒闭,造成情况不明、责任不清。[2]以上问题导致了该类资产的管理难以到位。
(二)处置难是“瑕疵”资产管理的突出瓶颈
“瑕疵”资产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管理上比普通资产要更加复杂,成效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贬值严重,账实不符,导致处置时估价难,要求高
原部分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手续不全,对国拨地、购入集体无证土地、自管房等资产没有入账处理;在企业破产清算时,由于形势混乱,人心不稳,导致房产及土地使用权也未评估、房产移交其他部门管理未做账务处理;会计账簿被查封、账目不清;机器设备等资产年久失修,贬值严重;相关企业间的债权债务权属不清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剩余存量资产的价值。处置这类资产时面临着财产直接支配权小、市场操作性差、缺乏基础资料、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现实状况,所以估价难度大,以非公开市场价值为基础进行评估时,内在的风险性与紧迫的时效性对评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现行法规政策与历史遗留问题的冲突,致使资产处置难,风险高
一方面现有的政策法规已根据经济形势进行了修订,不适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以现行的政策法规来处置这些带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剩余资产,在投资主体资格、转让交易方式、投资审批、税收政策、外汇管理等方面受到现有政策法规的制约,给处置操作带来一系列政策和技术问题。[3]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瑕疵”资产转让(或投资)市场和有效的交易机制,资本市场上专业运作的社会中介机构严重缺位,感兴趣的投资者很少,公开市场拍卖几乎找不到买家。在这种情况下处置这些特殊资产不违规则违法,交易双方的风险极高,所以,公开处置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三)留守组或托管组工作效率低加剧了“瑕疵” 资产管理的难度
这些“瑕疵”资产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管理难、处置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得托管组的工作人员形成了思维定势,养成了“拖、等、靠”的心理,仅局限于“看住”这些资产,缺乏工作动力,托管工作进展缓慢。每年托管企业在这些资产的维护、诉讼等方面的各项费用支出有增无减,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三、攻克“瑕疵”资产管理瓶颈的思路
(一)转变思路,站在历史的角度,实事求是解决历史问题
托管企业剩余资产的瑕疵,大多是由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策的局限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果按照现在的政策法规,必须补办相关的验收竣工等手续并缴纳高额的税费、过户费才能办理相关的房产证、土地证,对于这些关停企业、破产企业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这些房屋已居住使用了若干年,已能充分证明其可使用性,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历史的眼光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以现在的政策规范过去的问题,否则,就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二)寻求政策法规支持,利用社会合力突破管理瓶颈
笔者认为,突破瓶颈的关键是解决房产土地类资产的权属问题,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专门机构,修订政策法规,彻底解决疑难房产土地的权证问题。[4]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议灵活运用政府职能,青岛市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行政
一方面,从规划、国土、房产、税务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历史遗留疑难房屋土地确权小组,常设办公室专门处理这类问题,避免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托管企业之间互相推诿。另一方面,加强历史遗留土地房屋政策研究,由规划、国土、房产、税务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专门文件,本着化繁为简、利国利民的原则,分类划定遗留疑难房屋土地确权的范围、时间、手续、税费标准,以及确权办证的主管部门,以尽快理清权属关系。
2、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国有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
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接管了100多家壳企业,按照现行《企业破产法》,有些壳企业既无资产,又无人员,已具备破产或注销条件,但由于这些企业属于国有企业,政府出于宏观考虑,不允许这些企业破产或注销,使得这些“壳”一直存放了几十年,在工商、税务及托管中心都由专人进行管理,造成人力财力浪费。所以,建议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青岛市政府联合税务、工商等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对符合条件的壳企业申请破产或注销,使之真正意义的退出市场,收回壳企业剩余资产的管理权,交由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管理。
3、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大处理房屋土地遗留问题的力度
可规定凡在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的所有历史遗留未确权房屋土地,包括遗留企业职工的个人未确权集体住房;过去开发商违规建设,现在该开发建设企业已破产注销,导致商品房无单位所有权人来申报房屋产权初始登记的,都列入研究解决的范围。而且要切实保证遗留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为其办理房产证,以确保社会稳定。[5]
4、严格落实《企业国有资产法》,用法律保护国有资产[6]
针对部分被社会人员无偿占用的未确权的国有资产,托管中心及托管企业多次交涉无效,甚至相关工作人员会受到人身威胁,情况恶劣。司法部门应严格落实《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这些资产的国有性质,收回管理权和使用权,争取在资产确权前,由公安、工商等部门协助企业托管中心和托管企业收回被无偿占用的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继续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司法部门应严厉惩罚相关不法人员,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
(三)实行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摸清托管企业家底,落实剩余资产真实价值
针对托管企业账务混乱,账实不符的现状,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对托管企业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资产清查专项审计,重新核定了账面价值,共查出不良资产约计18.98亿元,剔除不良资产后,其净资产金额约为-24亿元,可谓负债累累。同时,企业托管中心还派资产管理人员深入到托管企业内部,由托管企业的工作人员陪同,一起实地查看现有的实物资产,并做好登记,建立第一手实物资产资料,了解剩余资产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发现了一些账外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通过此项措施,明确了实物资产的账面数和实际数,为资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制定奖励政策,全民参与资产盘活工作,深入挖掘资产潜力
为尽快盘活、变现托管企业现有的存量资产,使之保值增值,以处理托管企业的遗留职工问题,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制定了国有资产保全、盘活奖励办法,以充分调动所属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合理开发利用废旧闲置资产、清收债权、股权等不良资产、挖掘潜在国有资产、收回被非法占用的国有资产、合法合规处置“瑕疵”资产等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提高托管组的工作效率,既能保全国有资产,又可以加快“瑕疵”资产处置的步伐,为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资金保障。
四、结语
“瑕疵”资产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技巧复杂的工作,仅靠企业托管中心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及早处理国企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国企改革无后顾之忧,向更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国资委课题组.破解国有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的实践探索[DB/OL].国有资产管理.2011(8)
[2]李贺先. 秦皇岛_加强破产企业剩余资产管理[J]. 产权导刊.2009(4)
[3]伦肇亮.难处置资产拍卖盘活初探[J].现代商业.2011(6)
[4]李春德.关于大庆市部分历史遗留房屋权属亟待确认的调查[J].大庆现代科学.2010(2)
[5]邵海峰.规范房屋、土地资产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N].大连日报.2012—1—17
篇7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主要为各种存款、借款、各类应付款项及投资人委托的资金,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是使银行内有限的资金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获利性及分散性的情况下,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银行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随时可能会引发信用危机,面对瞬息多变的银行体系,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作为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够识别、控制和管理银行信用风险,从而达到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相均衡的目标。
二、资产负债组合优化的原则
1.流动性原则
银行是广大客户流动、轻巧、便捷的存钱罐,因此银行需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满足客户随时进行现金存款、存款取现、账户转账等的需求,银行的流动性给广大客户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也是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银行流动性原则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值即存贷款比例要不大于75%;二是资产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与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的比值不小于25%。银行的流动性原则不仅有法律约束,还受社会因素影响。从1996年12月开始颁发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中对备付金比例(RR)、长期贷款比例(MLR)和拆出资金比例(LMR)等三项指标进行了监管,要求备付金比例不低于5%,长期贷款比例不得大于120%,拆出资金比例不得大于8%。
2.安全性原则
银行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客户关注,银行应该要尽量避免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对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益和信誉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银行在进行安全性的方面管理时仍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进行法律约束方面除了流动性原则中所涉及到的存货款比例和资产流动性比例之外,还需要对资本充足率和个人贷款比例进行监测,根据法律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8%,而单户贷款比例要不大于10%。安全性原则法规约束包括了存货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率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安全性原则除了法律法规约束外还有经营管理约束,要求银行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遵循总量制约的原则。
3.盈利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要追求经济的最大利益化,这便是银行的盈利性原则,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不仅仅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更是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银行的信誉,使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本和资金。国家虽然对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对于银行的盈利性原则却是没有任何的要求。如果银行要想建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资产分配模型,就必须要通过多种数据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才能够充分的反应出银行盈利性的原则。
三、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
1.调查市场行情
银行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是离不开市场经济行情的,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体系可谓是瞬息万变,纵然银行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若想更深一步的发展必然是离不开对市场行情的分析。银行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仿真案例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市场的经济行情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市场经济走向和人们对银行资金体系的期待方向。基于此进行数据和案例的分析,从而为后期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贴近客户生活的原始数据。
2.分析资产案例
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得出资金变动的数据,为后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真实数据依据。数据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对以往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过往成功的案例中进行总结,吸取积极有益的一面,将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地方舍弃。例如:对某银行一家分行在某日营业结束后的资产利率进行了一个表格绘制,如下表所示:
某银行资产利率一览表
通过对此案例相关数据的进行分析,能够更加便于人们的理解和后期的协调运作,并且能够根据数据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以此来达到资产优化的目的。
3.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至关重要的数据分析手段。银行资产必然少不了庞大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想建立资产分配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寿命分析模型和信贷风险控制模型,还是资产负债结构子模型的目标函数,都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的优点,能够让商业银行管理者在进行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前期对银行数据进行直观的数据分析和了解,便于资产分配模型系统的建立。
4.建立信贷风险控制子模型
俗话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银行信贷也是同样存在着风险,在进行信贷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建立信贷风险控制子模型。信贷风险是慢慢积累型的,一旦贷款前的调查没有一定的防范准备,当后期信贷风险爆发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们手足无措而胡乱进行资产的转移,这样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经历损失,加大了信贷风险。而建立信贷风险控制的子模型,能够对信贷数据进行时时监控与分析,一旦出现不合理的数据波动或者是数据漏洞,将会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点,提高银行的信用度,让人们更加放心的进行银行信贷的资金交易。
5.完善管理体系
一个成功的商业和企业是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无论前期的市场调查、案例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完善的多么完美,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实情的管理机制,将会无法使前期的准备工作得到具体的实施,无法落实到实际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既包括了管理人员也包括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对银行资产进行定期的清算和管理,并且对银行的各项资金分配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且记录在案,便于后期的检查和借鉴。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本职的任务,还需要对银行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熟悉每一位员工的优劣势,并且依据他们的优势进行工作的分配,让他们能够在其位谋其职,发挥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发挥出银行工作的主力军的作用。在进行银行负债管理中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的过程中,技术人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银行高层管理者需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银行机器操作系统,让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这也是保证了资产分配模型的质量的因素之一。
篇8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模式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
1.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应坚持民主预算的原则,划清公共财政与市场的界限。预算资金的安排应符合经济社会对社会管理及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的配置规模也需与事业发展规模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工作量相适应。坚持民主预算原则,有助于划清市场与公共财政的界限,形成公众直接参与预算编审、执行、监督的有效机制,让公众在决定公共财政资源投向范围、力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公共财政资源配置须坚持效率原则。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效率,公共服务(产品)能通过市场购买的尽量通过市场进行竞争购买,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购买的公共服务,也须坚持效率原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效率,努力做到一定质、量的服务成本最低。一般来说,同质、量的公共服务成本越低,则资源利用效率越高。通过预算管理降低公共服务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资产管理来降低资产使用成本,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做到公共服务综合成本最低。
3.公共服务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单位公共服务量需要有确定的资产使用和资金预算标准,也就是单位公共服务的工作成本(预算资金成本和资产使用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的成本要统一,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所不同。
(二)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目前财政管理制度下,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思路主要有:完善和建立有关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设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设立机构等。
1.需要完善和建立的制度基础。第一,预算管理标准(与单位性质及工作量相关的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第二,资产管理标准(与公共服务工作量相关的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或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标准、资产折旧标准、资产使用效率标准)。第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收付实现制会计相比,权责发生制会计的主要特点有:资产计提折旧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人力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管理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以及服务(产品)与成本配比等。第四,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激励约束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超标配置的单位,不安排新的资产购置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不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资产折旧费用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单位又不愿意上缴和调剂的,按标准扣减基本支出经费预算;资产折旧上缴国家预算;资产不达标配置的单位,优先安排新的资产配置预算;单位资产配制不达标,又不想购置和调剂的,优先安排资产租赁费用预算,未使用租赁费用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将租赁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单位节约的资产维护费用、资产消耗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按资产效率标准对国有资产用于经营的部分计算收益纳入单位收入管理预算。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理想化模式应是标准化、无差别模式,具有能根据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各个具体单位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同进行调整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特点是行使国家公权利,基本属于公共财政领域;事业单位的特点是类型众多,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型众多,财政补助比例不同,公益的内容和比重不同。该理论模式能应用于行政单位也能应用于事业单位。
3.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流程时,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预算管理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做,怎样与资产管理机构相配合;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怎样设置,怎样与预算管理机构相配合;审计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构建分析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为标准设计资产及预算管理理论模式,行政单位可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理论模式包含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基本工作总量(基本支出总额度)、测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经费比例、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等五个环节。
(一)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
标准化的事业单位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职能纯粹,仅提供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二是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可以数量化,可以用类似于反映商品价值属性的一般人类劳动那样的计量单位衡量,消除不同单位在行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量的可比性。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其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其所需资产的购置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其运行费用也纳入预算由财政拨付,其资产处置收益也纳入预算,作为财政收入。
(二)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支持额度(Q×S1×QF×SF)
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S1,Standard1)。即标准化事业单位的基本工作量(标准化工作量)需要的基本支出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于标准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质量是无差别的(不考虑业务的不同,不考虑内容的不同),因而可根据标准化的工作量,测算完成某单位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额。如100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基本支出经费15万元。基本工作量的经费定额标准S1,理论上可用完成该工作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来测算,现实选择可以采用人均经费定额标准来代替,并根据物价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单位职能所包含的标准化工作量的数量Q(Quantity)。某一事业单位的工作量折算成的标准化工作量。理论上应根据该单位工作的内容和规模进行测算,现实选择可以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来代替,假定人员编制是与工作量基本相匹配的,人员编制多,则工作量大,人员编制少,则基本工作量小。在现实工作中,可根据编制部门确定的工作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数额和人均经费定额来测算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数额。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调整系数(QF,Quantity Factor),主要用来处理人员编制数量与现实工作量的差异。如现有的编制是50人,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量需要的工作量需80人才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那么该系数就是1.6;也可以用单位机构编制确定时的工作量与当前预算年度的工作量来计算;表示财政经费的增减比例、综合人员变化来确定。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调整系数(SF,Standard Factor)。主要考虑单位编制比较稳定,标准化工作量增加容易,减少难,通过系数来反映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根据实际设定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系数SF(系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公共服务职能需要逐步弱化的小于1,需要加强和强化的大于1,如基础教育需加强,则系数大于1)。
(三)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
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Percent)。即现有公共服务业务占该单位全部业务的比例=公共服务或公共管理工作量/该单位现有全部工作量×100%。这是该模型下,新型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确定了该比例就可以准确定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现实工作中,可以用财政补助收入/全部事业收入的比重来测算P,并根据职能的变化、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该比例可以准确定位准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做到量化,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四)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
明确现有人员编制数Q;明确人员编制基本支出定额S1;确定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BG(Basic Grant)=人员和日常公用经费补助=Q×S1×P×QF×SF。
(五)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额
包含如下项目:
人员编制数Q;人均资产配置定额S2;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标准的资产配置额1AL(Asset Limit)= Q×S2×P×QF×SF;资产运行维护费用定额S3;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Asset Operation Expenditure)=S3×AL,如果单位的资产实际配置情况高于限额内的资产配置值,鼓励单位上交超配资产,统一调剂使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率;对于不上缴超配资产或者无法分割上交的。从预算资金上给予扣减处罚;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资产配置不达标,需要配置资产增加基本支出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费用(B),资产配置不到标,需要配置资产从项目支出购置的;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不到标,不采取购置和调配的,需增加基本支出市场租赁费用的单位经费补助;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对超标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部分;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对单位对外投资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经费部分;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资产配置标准所应计提折旧金额与单位实际资产配置所应计提折旧金额的差值。单位实际资产配置与标准一致,F为零;超标,F为负数,需要上缴折旧资金;低于配置标准,F为正数,作为对单位少配资产的行为鼓励。对于超年限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年度资产预算,资产配置预算(AG,Asset Grant)=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 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分析
具体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补助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经费=行政事业类项目+基建项目+其他财政项目;单位财政补助金额=基本支出经费+项目支出经费+资产配置预算。
部门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基本支出主要包括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和资产配置支出、资产运维支出。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本文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流程是一个较理想化流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复杂,现实中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选准突破口,分步实施。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吴红卫.国内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借鉴.青海社会科学,2008(1)
2.财政部教科文司赴法国公共管理考案团.法国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考察报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8(2)
篇9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图随着高校的招生的大量扩招,许多学校进行合并和拆分、重组兼并、调整、新校区建设等工作比较频繁使得高校固定资产构成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高校之间的财务、人事和后勤等变动频繁,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加严苛,如何高效、规范的管理好学校固定资产是大部分高校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因此,面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采集及处理技术、教育科研网,并参照目前先进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建立一套高效、简捷、智能化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在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范围中所包括的资产类型较多,在教学、科研、后勤和行政等部门和单位使用的房屋、仪器、办公用品等都被划入高校固定资产的范畴之中。要对这些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首先要对固定资产的产权进行登记、评估、清查、界定;要对部分资产进行保养和维修,根据需要采购相应的仪器与设备,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最后确定无误的信息报送给上级负责部门。高校固定资产在这里指所有的高校房产、车辆设备、电子硬件设备等固定资产,同时也包括机房网络设备、机柜设备、小型机、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与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另外,高效固定资产设备具有种类复杂多样,要求稳定和维护及时性。主要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整体的分析,通过大量的阅读参考文献以及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的分析,发现商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高效的管理,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同时保证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保证账面与实际相符合。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进行提炼、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大致确实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为个人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入库管理、资产日常管理、系统管理六个模块。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图见图所示。个人资产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对个人做查询,查询范围为登录人的全部资产,检索条件包括:原资产编码、资产名称、条形码、品牌型号、资产分类、使用类型、登记日期。部门资产管理模块的功能查询范围为登录人所在部门的全部资产,检索条件包括:原资产编码、资产名称、条形码、品牌型号、资产分类、使用类型、登记日期、姓名。高校在在对房产资产进行管理时就需要建立起内容详实的前期与后期出产档案,特别对房屋的分配、回收、折旧等情况要备注清楚,保证账务的合理性,做到合理使用固定资产,杜绝越权使用的情况出现,保障院有资产不会大量流失。该模块以全校自有和非自有房产信息为基础,以各个流程模块(楼宇信息、土地信息、房产信息、房产评估、房产使用信息、租赁借用合同信息等功能)为框架,构成房产管理的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资产入库领用、附属资产录入、图片补录、打印入库领用单。在对资产信息进行检索是输入的条件包括了资产的类别、名称、编号,发票的编号、保管人员、登记时间和设备的序列号等信息。添加一条资产的详细信息,输入内容包括:资产基本信息、购买信息、保修信息、存放信息、保管使用信息和备注信息,共六大类。在出现附属资产时需要填写附属资产的信息:资产类别,资产名称,购置类型,设备序列号,规格型号,发票编号,发票日期,合同名称,采购方式,采购范围,来源方式,来源渠道,数量,价格类型,价格,计量单位,供应商,保修(月),使用年限(月),备注等。资产日常管理模块包括“资产入账”、“资产信息修改”、“资产退库”、“资产转移”、“资产退出”、“资产处置”、“资产审核”等功能。本系统在个人资产和部门资产中还设有“更新报废”功能,通过此功能个人可以进行资产的更新报废申报流程,实现了资产报废更新流程简便化,科学化管理。检索条件包括资产编码、资产名称、条形码、资产分类、使用类型、登记时间。这些子功能都是个人资产基本信息日常管理中最为基础的操作功能。根据需求的分析结果,设计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必须和需求进行一一对应,根据整个系统及具体的模块确定设计策略和技巧。由此可以确定,设计本系统需要遵守的设计原则:1、先进性原则2、带宽保障3、可靠性4、安全性和稳定性5、操作易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架构技术为多层架构,通过将整个应用划分成多层来实现系统的高性能,同时在开发时还采用到分布式技术,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对使用效率的提高有较高的益处,并且对数据的操作和管理上可以带来较大便利。多层架构技术通过多层划分,使得系统的业务处理以及数据处理相分离,使用技术接口可以实现各个模块之间数据交互,对数据的所有操作的交互使用带来保障。多层架构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能,同时业务与数据的分离还可以实现较高的可维护性,当出现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去解决,各层之间不会互相影响。高等学校资产是学院有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内容是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通过对系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和了解,确定了本论文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最终确定了设计和实现本系统的软件研发流程。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在需求明确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系统各自模块做准备,最终确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个人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入库管理、资产日常管理、系统管理。设计系统管理的主要包括对权限的分配和角色的确认,明确各自模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特点,并且对不同分类的资产进行针对性监控;在管理过程中对不同资产的管理、实现和计划都进行明确设计;对相似模块的实现过程采用代码复用的技术,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对于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主要包括查询和检索功能,并且提供模块查询和精确查询两种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检索方法,最终使得系统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吴培周;浅谈法务会计在企业信息资产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定位.价值工程
[2]贾鲁渝;探讨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企业导报
[3]黄振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RFID技术应用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篇10
[关键词] 高校; 资产管理; 资产流失; 资产使用效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63
[中图分类号] G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107- 03
高校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质量的首要条件。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突出的问题,由于制度层面的设计不完善、不科学,操作层面监管缺失,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高校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失、闲置浪费等现象严重,极大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1 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1.1 制度层面的不完善是造成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的根本原因
1.1.1 高校资产管理立法不完善,法规不健全
在制度层面,总体上立法不完善,法规不健全。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大多是以“暂行办法”、“暂行条例”或“管理办法”等形式存在,如,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等。一方面这些法规只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没有涵盖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并不涉及增量资产,且法条过于笼统,对事业单位资产的形成和配备两个重要环节都没有作出相关规定。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不断变化与调整,这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性和滞后性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对全部资产的监督管理,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严谨性、可操作性和管理力度,无法为遏制高校资产的流失、低效率使用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即将实施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其中修订了旧准则中固定资产和净资产核算方法不当的问题,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完善了资产的会计信息,但高校的资产管理还需要建立更全面科学的法规体系。
1.1.2 管理体制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高校现行资产管理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就是责、权、利严重脱节。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基本沿袭“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三级管理模式。高校国有资产所有权名义上属国家,实际上由各高校占有、使用和处置,各级政府监管不到位。高校内部对资产的管理一般由后勤部门、电教部门、图书馆、各院系等多头分管,管理方法僵化落后,各部门的职责、权利如何分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要求也无法律依据,责任落实不到位,资产管好管坏一个样,导致各部门没法有效管理资产,常见有利益就争,遇到问题就踢皮球的现象。
责、权、利脱节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最终导致高校资产管理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效率低下。现行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已不能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的需要。
1.1.3 高校资产管理目标模糊,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相关制度法规对高校的资产管理目标设置较模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笼统设置了3个目标: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高校资产不仅包括国有资产,还包括非国有资产,以上资产管理目标设置不全面,忽略了高校逐年增加的非国有资产的管理。而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标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缺乏具体的考核依据,使得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具备可操作性。高校资产管理一再强调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但要求大都体现在文字条款之中,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大部分高校对于校内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考核指标进行,而对于非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则无统一标准,这显然不科学、不合理。
1.1.4 高校资产监督组织体系不完整,导致监督乏力
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构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同样包括了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外部监督不利,由各级政府组成的外部监督体系并未能起到监督作用,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停留在走形式和走过场的层面;内部监督较混乱,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各部门各自为政,对资产的监督管理只关心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率的监督管理。
1.2 执行操作层面的诸多漏洞是造成资产管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良好的制度需要有效的执行,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操作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更直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高校落实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而且这也是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及浪费等问题的直接原因。
1.2.1 执行制度不严格,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执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同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执行中同样存在。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注重制定政策,出台管理办法,并没有将这些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致使制度本身的控制作用、监督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对资产的监管力度不够,资产管理粗放,责任人落实不到位,资产长期不清查,久而久之则账有物亡;资产变卖、报废不按国家规定程序进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1.2.2 资产配置不科学,使用不合理
高校资产配置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在近几年高校急剧扩张的同时,带来了资产购置等项目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项目投资重复、低效、浪费现象严重,资产配置极不科学。有的高校甚至不计后果从银行高额贷款盲目上项目,如超标、重复兴建豪华的体育训练中心、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办公楼等,其目的并非实际需要而是“政绩”需要。这样的场馆在建成后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又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极大的资产和资金浪费,而高校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并不承担资产的经济效益责任。
高校内部各个院系也存在资产的重置、闲置与浪费现象。由于高校缺乏对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没有建立完整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能统筹兼顾,在片面强调硬件建设的理由下,导致学校各院系、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不断要求增加仪器设备购置和教学实验用房的配置,无限制地扩大固定资产拥有量,而实际使用率不高,重复购置及浪费现象严重,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
1.2.3 学校内部管理条块分割,日常管理混乱
高校的资产管理一般不设统一的归口单位,通常是各自为政,账实分管,从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管理各自的资产,实际上没有一个部门统筹。如设备或教务部门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总务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学校财务部门负责学校投入经费及资产的价值核算;资产的增减变动由相关部门统计后报送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对全校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财务部门管账但不直接管理实物资产,相关部门管理实物资产但账目不清,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能,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导致会计核算不实,账实不相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资产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管理者也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1.2.4 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流失
在处置闲置资产和淘汰设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执行,由于资产管理监督不力,资产处置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如,处置资产未经评估或评估价过低,有的甚至随意报废尚有相当使用价值的设备,导致高校资产流失。
1.2.5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高校的财务工作相比企业较简单,因而财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务工作已变得相对复杂,现行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已经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和需求,财务部门对资产的管理只发挥了核算功能,监督和控制功能并没有发挥,这也是导致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与弊端的主要原因。由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信息无法准确、如实反映现有资产价值。
2 高校资产管理的发展变革
如何管好、用好高校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使用效率,关键在于制度层面的建设。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是高校资产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而在操作层面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落实资产管理的各项法规及制度。
2.1 制度层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是高校资产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2.1.1 健全及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
健全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体系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法制化的制度保障,能明确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和方式,为高校资产的合理使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保全等提供法律依据。
健全的法律体系应具体包括包括资产评估管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经营管理、资产投资与收益管理以及高校资产管理中的若干特殊问题等方面内容;为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等方面而建立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新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以及修订现行法规体系,以期形成科学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体系。
2.1.2 构建完备且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管体系
高校资产管理急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管体系,包括严密的监管组织结构,现代化的监管手段以及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方式的机制。外部监管体系建立可借鉴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还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鉴定机构等外部组织力量,评价和审查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遵守国家法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的行为;针对目前高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资产管理体制,应建立资产的统筹管理部门作为内部监管体系的监控主体,以校内全部资产为监控对象,确定资产的监控目标,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方式与管理措施,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应根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促使高校规范行为,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实现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
2.1.3 明确资产管理目标,完善资产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资产管理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将资产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在对资产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方面,高校资产应按用途分为经营用资产、非经营用资产等类别。不同用途的资产管理目标不同,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构成也不相同。经营用资产应该以“保值增值”为管理目标,评价指标可参照企业资产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而非经营用资产属于教学科研管理的用途,其管理目标应为资产的“保全保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
2.1.4 完善资产管理奖惩制度
高校资产管理与其他工作一样,应纳入各单位年度常规业绩考核的内容,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业绩进行评价。在完善资产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每年对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对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损失,应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给予失职人员相应的惩罚;同时,对考核优秀的人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奖惩及时兑现,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项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2 资产管理的操作层面重在落实各项法规、制度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具备完整法律法规保障的前提下,接下来应该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按程序办事,使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2.1 落实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实施细则
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包括明确各部门及各责任人的职责范围,日常存量资产的管理方法及增量资产的管理等。在日常资产管理中,健全各项资产的账卡记录,及时对账并及时将数据变动情况告知财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资产的现状、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资产的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进清查盘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对账实不相符的情况,应及时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查明原因并落实赔偿责任。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清产核资,核实学校的资产数量及资产状况,界定资产的权属关系,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资产流失。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率,为今后资产的申购提供依据。
对重置与闲置资产应加强监管,要认识到资产重置与闲置是一种严重的浪费现象,应按照资产的处置程序评估并及时处置。
2.2.2 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使资产的管理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全员参与资产的监督管理,也使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同步掌握全校资产的占用和变动情况,做到信息共享,账实相符。
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还能反应资产的使用状况,包括资产验收、增加、处置、变动、分布、清查、统计、分析、账表、上报数据等。有利于各部门调剂余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2.2.3 培养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
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是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必须将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以塑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基础扎实、业务熟练、作风严谨、高素质、高效率的资产管理队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开展学术研讨,培养训练有素,责任心强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萍. 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构建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2] 刘仿俊. 浅谈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才智,2009(4).
[3] 彭正. 略论提高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素质[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