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10 15:2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学习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学习规划

篇1

摘 要:主要阐述初中生在校学习经典文化《弟子规》对加强其养成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力争通过家校结合进一步促进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弟子规;初中学生;作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养成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初中学校虽然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心理教育课等,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忽视“做人”的教育,导致目前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严重的知行不一现象。针对这一矛盾,开展经典文化《弟子规》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初中生养成习惯的培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学习经典文化《弟子规》对促进初中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还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活动内容第一项就是“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全国中小学校和各类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必须组织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文化教育,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引导初中生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弟子规》,使其浸润其中,汲取丰富内涵,是与当代养成习惯教育的有机结合,能促进初中生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孩子完美人生奠定基础,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学习经典文化《弟子规》对促进初中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1.传承国学精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弟子规》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弟子,蕴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践行《弟子规》有利于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办特色学校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学习《弟子规》,因其内容生动丰富,言语流畅,三字一句,二句一韵,读诵时朗朗上口,因此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喜爱。学生品味与传承文化的同时,可帮助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将“为学”与“为人”落实在生活中,从而促进中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同时,有利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教师、家长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素质会得以提高,共同受益,并形成本学校自身办学的特色。

3.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升华

初中生对一切事物都非常渴望,好奇心很强,但自控能力却相对较为薄弱,且自我意识又很强,往往不愿接受批评,逆反心理较强,而经典文化《弟子规》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其阐述的道理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其中的字句能较好地理解渗透,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美德,可使学生自己去品味做人的道理,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学习《弟子规》既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文学的拓展和延伸,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学校班主任对于班集体的管理

目前,我校是大班教学制,每班的学生都较多,尤其七年级平均每班的人数达到了62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参差不齐,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统一要求,制订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标准。而《弟子规》作为德育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并践行《弟子规》,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活过程中融会贯通《弟子规》的精髓,逐步做到自我s束,逐渐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荣誉感且富含内聚力的精神共同体,打造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的细化、延伸和补充,以《弟子规》为准则改进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融视、听、说于一体,调动多种感官来接受学习《弟子规》,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弟子规》的精髓,争做当代好少年,促进初中生的养成习惯教育。而且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虽然《弟子规》对当代初中生的养成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但《弟子规》中有些做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可以适当进行改编或创编,使其更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并通过倡导使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弟子规》,弥补家庭对孩子养成教育的欠缺。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篇2

中学生职业规划就是让学生可以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能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很多学生、家长以为,职业规划就是很早给学生一个职业目标,让学生根据这个职业目标去学习,所以害怕限制学生的发展。其实职业规划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社会,了解职业,这是一个开阔学生眼界的过程:同时,还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将家长、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职业规划非常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在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积极的态度和主动出击的精神,这些综合素质,正是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通过这样长期锻炼出来的学生,必然有很强的实战能力,成为社会热捧的人才。

多数初中生升学听父母安排

有关调查显示,现在绝大多数初中生虽然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却并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对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也不了解。而由于缺乏对未来的思考,使得许多初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学习压力有的干脆选择逃避甚至辍学。据了解,近年来广东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初中生非正常流失现象就有所反弹。由于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了解,许多初中生面临升学选择时,更多是听从家长安排。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思想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宏生.从新教材把脉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的改革[J]吉林教育,2010(26):32.

篇4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内心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劳动者具有现代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健康的劳动心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初中生虽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了解,其人生发展规划缺乏正确指导。许多初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学习压力选择的是逃避甚至辍学;在升学方面,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利于自身今后长远发展的高中学校,而是盲目地舍弃职业高中而选择普通高中。许多初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思考,更多的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以有效减少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自愿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正确选择就读的学校类别,确保完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校在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年度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为指导机构、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从学校层面上形成了对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指导纳入了学校课程计划,每学期每个班级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课保证在7个课时,要求有三节政治课和四节班会课专门用于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分年级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教学或讲座内容的设计是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学校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后形成的学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三、特别是近两年,我们以学校实施的"爱心阳光教育工程"为载体,把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作为爱心阳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全体教师包教包帮学生,在全校师生结对子、交朋友、多谈心、勤沟通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帮助和指导效果更为显著。

开展人生规划指导教育以来,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现在的学习和未来人生之间的关系,对未来人生的懵懂意识变得清晰而明朗,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力充分,学习效果显著,过去常有的流失、辍学现象几乎绝迹,即使初中毕业中考无望的同学也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清晰而明确,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而生存是教育的基点,结合社会发展、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动力源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实现人生理想。初中毕业是人生发展的一次重要抉择,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升学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就业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初中阶段加强人生规划指引更显其必要和紧迫。而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因此,开展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位,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项创新型工作。

通过开展初中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教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初中阶段实施人生规划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教学指导思想要注重养成作用,教育理念要强调生本教育。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以正确认识工作、职业和人生之间的关系为重要的培养内容,以培养创新型、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培养方向,从而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对初中生进行规划指引为落实好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探究实践

课程改革成为教学发展必然趋势,对课堂教学要求更具时代特性。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探究,是其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本人现从数学探究能力培养角度,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简要论述。

一、强化教师指导功效,在有序引导下有效探究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构建要素众多,内涵要素丰富,其中,教师、学生,是其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部件”。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构建者和规划者,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由于自身现有的学习能力水平与现行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距离”,致使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探知,是其肩负的重要职责。组织初中生数学探究研析活动,既不能做“甩手掌柜”,放任自由,又不能做“包办者”,全程代替,而应该在保证初中生亲身探究活动时间和空间基础上,切实发挥自身主导指导功效,做好对初中生数学探究活动的指引工作,有意识地设计探究任务要求,实时观察和了解探究实际情况,并能针对出现的探究实践不足及时“化解”,保证初中生在“收放”结合条件下深入有序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者利用初中生具备的能动主体特性,采用实验法,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研析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初中生提出本次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任务,然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的形式,教师一边示范操作,提出操作步骤,学生遥相呼应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教师组织初中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观察图形,阐述图形特征,指出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特点。教师针对初中生所阐述的图形特征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借助教师有效指点,探究活动更为深刻,知识点内涵掌握更为深刻,学习效能显著提升。

二、注重双边互动活动,在合作互助下深入探究

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活动不是个体独立活动,而是集体合作活动。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一份子”,其学习活动离不开与其他学生个体的合作、交流、探讨等双边活动。动手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自然也需要互助协作活动的实施。加之,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更决定了学生探究活动应融入合作互助集体“劳动”。但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生习惯于单打独斗的自主探究活动,不愿意参与到群体中间进行合作互助探究实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要注重集体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按照“统筹兼顾,整体平衡”的原则,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引导初中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或数学案例的实践活动之中,在互补互惠、深入探讨中,推进探究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初中生探究实践、互助协作能力。如“已知有一个形如二元一次方程,如果现在这个方程组x的值为负数时,y的值就为正数,试求出m的取值范围。”案例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该案例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将初中生分成若干合作探究小组,进行问题探究、推导、解析、概括等实践活动。初中生合作感知问题条件后认识到,该问题要求m的取值范围,需要运用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在确定解题思路时,初中生进行讨论交流,一致认为应先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x=2m-1,y=m+4,然后根据问题条件中的“x的值为负数时,y的值就为正数”条件内容,列出不等式,进行解不等式组活动,即可确定m的取值范围。教师针对初中生合作探析思路,强调指出,解题时要按照同大取小,同小取大,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中间,小于小的大于大的无解的思路进行解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开展合作双边探究活动,应在保证学生个体探究效果,避免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参与程度不深,“随大流”、“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

三、重视解析技能积累,在能力保障下高效探究

学生数学探究活动,就是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巩固强化,学以致用的过程。同时,探究活动程度,受到探究者自身数学技能素养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优秀的学习技能和素养,是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保证”。教师应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注重数学教材内容要义的讲解,帮助初中生积累深厚的数学知识素养,重视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传授,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技能,在逐步积累和实践中,为有效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素养“保证”和方法“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素养和解题技能培养,是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锻炼和培养,在点滴培养中实现初中生探究能力素养的升华和进步。

总之,教师应将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精心组织,科学指导,注重探究,有效培树探究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文忠.从“效率”走向“效益”――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李永东,孙庆礼.“主体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汇报[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篇7

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对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主要由以下几点:其一,信息技术在教育模式中,以一种辅助手段推动教育的创新,使传统教学不局限于书本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初中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且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要具有直观的思维,对生物课程包含的生物知识要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生物知识以一种视频、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其二,由于生物知识的抽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生物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的图片或视频,比如,生物课本中微小的生物、细菌等,只有通过显微镜才可观察到,单凭个人实验观测,难以得出精准的结论。其三,信息技术可增加初中生物的实验效果。初中生物大部分以微观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信息技术可将此具体化,并能对实验产生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让学生更加通俗的理解实验效果,使学生能够体验生物的实验趣味性与探索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整合应用

信息技术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其也广泛应用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在课前准备前,可通过信息网络收集相关课堂教学资料,极大丰富生物课本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兴趣。另外,教师可设计相关课外活动,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探究初中生物知识,并布置相关课外实践活动任务,指导学生自己善于动手分析与操作。比如在研究传染病时,教师可给予相关指导,让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采集资料,去了解传染病产生的原因、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这种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信息技术整合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与记忆,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三、整合问题探讨

两者有效结合可大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但在整合实践的过程中,负面问题也存在,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整合,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的生物教学,而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还是主要的教学者。例如在植物光合课程教学时,学生可直观观察生物现象,同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其中微观现象进行辅助教学的补充。其二,教师在生物教学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教学的手段。当前课程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内容改动的速度也较快,教师要善于结合当前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同时,要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对生物进行教学,合理规划生物教学的进度,对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要有一定的把握,反之,会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使之成为传统教学工具。其三,信息技术要正确理解其作用。对初中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针对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串联生物知识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生物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教师在细胞分裂或血液流动等抽象内容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其内容进行生动化与形象化的表达。再如人体骨骼结构或器官构造的教学,教师只需通过实体模型就可形象的表达。教学资料的采集,通过网络上的下载时,要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的信息,从而提升生物教学的效果。

四、整合实践分析

信息技术融合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过于信赖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对策:

1.搭建信息平台。两者在整合时,必须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更好地服务生物教学。信息交流平台是将教学内容与资源放在同一平台上,让学生与老师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交流,学生可通过交流平台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可在线向教师咨询解决。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学生不仅可拓展学习方式与学习视野,还可使学生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与建议表达出来。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不足,甚至在课堂上存在不发言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使这些学生表述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可指导学生生物学习的问题,还可帮助学生生活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想法制定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 研学后教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93

伴随着我国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1],研学后教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在思想品德课堂得到推广。研学后教课堂模式包括初中学生针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结果交流,突出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初中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调动了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作为研学后教课堂模式中至关重要的分支,是下面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 现阶段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小组合作的发展误区

1.1 现阶段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分工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都在开展研学后教新型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也屡见不鲜。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现阶段的小组合作,往往只局限在前后两排所围成的几人小组中,组员构成过于固定僵化。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往往几名同学漫无目的地大声发言,这样一来自身意见很难表达清楚,而且也没办法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主持人或是记录员的具体分工,毫无组织性可言。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位同学只是表达个人见解。这样的小组合作,丝毫没有体现“小组合作”的真正内涵。

1.2 教师没有发挥指导作用,置身事外

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时,没有明白自己的真实任务,往往布置小组任务之后就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没有参与、指导初中生的小组合作,只懂得听取小组的最后汇报。

有些思想品德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问题往往“偏”、“怪”,让初中生摸不着头脑,很难领会问题中的深意。有些初中生面对这种“偏题”、“怪题”时,往往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

1.3 现阶段合作小组划分时对学困生关照不足,无法达到激励学困生的目的

现阶段小组合作划分过程中,有时会偏离互帮互助、互学互动的培养目的。特别是组内对学困生关怀不足。学困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依赖性较强,而且往往缺乏自信心。这些学困生由于面子问题,在小组合作时往往不愿直抒己见。然而学优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经常不顾学困生是否掌握,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最终结果是学困生收获不多,打消学困生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产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倦怠感,无法达到共同进步的小组合作目的。

2 针对现阶段小组合作误区的解决方案

2.1 强调组员职责化分工

针对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分工的误区,应该强调组员职责化分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应该配备组长、报告员、记录员、检查员四个职责岗位,单一职责岗位在小组合作中履行不同职责。

具体而言,合作小组组长(经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的职责是主持讨论,协调小组成员学习进度,尤其需要维持小组成员讨论秩序。合作小组报告员充当小组代言人,其职责是向全班同学、思想品德授课老师汇报小组合作结果。合作小组记录员,顾名思义负责记录合作小组集体学习的过程。合作小组检查员侧重于监督合作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情况,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考虑到合作小组成员多重能力的培养,采取职责岗位轮换制,实现小组合作成员的职责化分工。

2.2 强调教师指导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控制小组合作时间,明确自身角色。教师是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合作伙伴,应主动参与思想品德学习过程,走出置身事外、过于关注小组合作结果的误区[4],参与、聆听合作小组讨论过程,真正领会研学后教模式内涵,使得小组合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小组合作问题“偏”、“怪”现象,教师应当明确问题设置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思考问题、分析理解、自主解答,依据自主学习结果进行小组合作、沟通。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直抒己见、聆听他人、分享尊重等优秀品德,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收获品德与心智的共同成长。

2.3 强调结构合理的小组分配

针对现阶段合作小组划分针对学困生关照不足的问题,应该运用异质原则进行小组划分,组成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具体而言,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混合学优生与学困生、善谈型与内向型学生,组成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这种合作小组分配能够实现成员互为指导。学优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通过指导、讲解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学困生接受学优生学习帮助,通过参与合作学习过程获益良多。总之,合作小组成员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

3 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小组合作的改进实施模式

结合现阶段思想品德课堂小组合作的误区与解决方案,总结出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模式,具体步骤:首先,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出简短说明(包括具体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以及要求),针对本课知识提出结合教学内容、切合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其次,在研学后,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的研学遗留问题,进行合理小组划分。再次,进行小组合作,每位成员针对问题直抒己见、积极讨论,完善小组分工,详细记录,综合意见,进行全班范围汇报陈述。最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意见进行总结性评价,做出规划。

这种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小组合作的改进实施模式有机结合思想品德知识以及实际问题,提升初中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确保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希望思想品德研学后教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可以走出误区,不断深化发展,给初中生带来妙趣横生的思想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冯有好.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课“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2):18.

[2]刘月红.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2.

[3]项福宏.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解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94.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合作学习,是以合作互动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与方略[1]。合作学习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系统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促使学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其最大特点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这对于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有着变革性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丰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开展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而当我们在初中生物的教学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有明确的小组讨论主题,或需解决的学习任务;(2)小组内各成员要面对面互动;(3)小组内要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如果能按上述原则落实到位,真正开展起来的话,对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地方都是流于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一般就显示为:分组的随意性大、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合作意愿不强、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明显等。根据实际显示,初中生物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的实施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见开花,不见结果”,到最后往往都会出现合作过程热热闹闹、气氛热烈,汇报过程冷冷清清,学生你眼看我眼,争着往后退,没人站出来发言。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要让它在初中生物的教学里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找到有效的实施策略,并使之落实到位。

3.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分析

3.1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小学,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但传统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有着工作量小、易于管理等优点,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脱离了教育实际。所以,尊重差异、面向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这就成为新时期初中生物教学的“必由之路”。科学分组为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但科学的分组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通过家访、谈话、调查、课堂表现等综合观察为学生分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让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小组内部获得合理的搭配。分组时应避免“就近原则”与“一成不变”的原则,即不能因为学生座位离得近就分成一组,也不能只分了一次组之后就再也不重新分组。而应该根据组内学生个体的变化,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的重新分组。

3.2明确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前提

在有了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就要合理并且明确地进行分工,职责到人。一般可以采用6人小组制,对每个合作小组,要设立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监督员和信息搜集员等不同职务。其中,组长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主持组内讨论,分配发言任务,协调学习进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情况;报告员负责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监督员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学习和纪律情况,做好登记;信息搜集员主要是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辅助记录员落实组内学习遇到问题的处理工作。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结合实际情况互换身份,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以达到全面共同发展的目的[2]。教师要定期对各个小组的考核成绩进行检查,并结合各种考核成绩,对进步程度不同的小组和人个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考核出现下滑的小组,要及时总结差距,找出原因,制定解决措施,最终使全班成绩共同进步。

3.3引入竞争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方面是要尊重各组之间的差异,努力促使各小组共同进步,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要促使学生进步,又必须引入竞争。针对初中生的年龄,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要想取得 一定的成效,都应该建立在竞争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教学所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以一定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形式,以教学过程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教学机制,并且要形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在组间开展有序且良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采取两组为一个搭档,互相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纪律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竞争。每月选出一组进步楷模,让各组学习。以此实现各小组你追我赶,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4恰当的引导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催化剂

在初中生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关注的是要学生起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教师在每个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包括导学案的设计、活动内容的安排、考核模式的制定、竞争方式与途径的规划等等,都需要教师充分的前期工作和大量的准备[3]。一般来讲,在小组活动中,教师 的设问一般不宜提出太多的内容,最好是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以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作为载体,以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使用现代科教等手段去主动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为途径,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为目的,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的最大效率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4.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地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进步的理念是显而易见的[4]。所以,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定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 郭凤云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2B):44-46.

篇10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策略 初中英语教学

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到学生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其变化不能不谓之大。理念引导实践,理念好比帆船所借助的风力,风吹响何方,船驶向何方,逆风而行,着力越甚,其结果无外乎南辕北辙。所以,笔者以为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自主学习理念尤为重要,这是有效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

1. 自主学习的理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自主学习理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掌握,并非是外因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内因其决定性作用。知识无法通过讲授而使学生获得。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大脑对情境中一切条件的整合、调解并组建相互关系,并给这样的关系作有意义的表达,进而形成概念,形成稳定的认知。从这样的思路看来,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是积极主动的,是自行完成的。教学工作者实际上,不过是学生构建知识意义上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教学工作者是情境语境的创设者,而这种语境的创设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知识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结构。教学工作者对于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和把握,就能够创设出学生能够整合并在整合中无障碍学习的情境。语境的创设一旦高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学生无力整合;语境的创设低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徒长“信息咨询”而不提升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说到底――实无所得!

2.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2.1 培养学习能力

从前述内容来看,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建立了一种新的新课标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模式,然后才同时培养了学生一种英语学习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具备的一种先天的学习能力,但需要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激发,来实现。教师着眼于这种学习能力的激发,自然就进入了导向角色,也就建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2.2 有效评估学习效果

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主动学习的人能够对做学习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规划,能够对学习的流程有一定的设想,能够对学习的效果和学会的程度做出有效的评估。这些设想、规划、评估正是自主学习的内容。主动学习者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将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引导力的生力军,他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建设的引路人。

3. 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3.1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行为习惯是稳定的心理模型。习惯于“被动式”、“填鸭式”学习模式的学生也会形成相应的心理模型。这样的学生每天都在等待中获取知识,而所获取的知识也静止地“死”在这样的学生的大脑中。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如提高预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统合疏导学生新旧知识不能够相互融合,不能够利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构建意义的问题。

3.2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才是真正的学习动力,而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兴趣的培养又集中在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构建新知识的意义,这对于初中生而言这就是学习路上成就感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优良”的动力,有了动力,自然体现为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如,差生,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差生并不是智力不够,显然,99%的差生是因为动力不足,兴趣索然。因此,帮助他们重拾动力,重新燃起兴趣,尤为重要。哪怕从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次朗读开始。

3.3 有效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协作是进一步平衡优差生的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解释是一种高等级的学习过程。事实上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就是在将自己的理解解释给对方听。在群组中,学生对学生的“解释学习”更容易有效,其原因是同龄人的生活经验类似,语言使用接近,理解上更容易。优等生通过解释(讨论)进入深化学习内容的阶段,差生通过解释(讨论)进入初窥门径的阶段;双方在解释(讨论)中,实现了自主学习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