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经费会计核算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10 15:2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会经费会计核算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工会经费收支有的单位未建账,有的单位不规范建账或包包账,影响了工会经费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2、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已取消银行账户,工会经费无账户可入,致使各行政事业预算单位自行开设银行储蓄账户,影响了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与监督。
3、核算中心对单位预算内经费和由财政专户返回的预算外资金实行核算与监督,但是对工会经费收支情况没有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久而久之,工会经费账便成了单位的蓄水池、防空洞,甚至成为变相“小金库”。有的单位将应记入经费内的收入或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收入转入工会账内,如门面租金、赞助款、乱收费、国资处置收入等逐一纳入此账内,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陷匿财政性收入用于转移支出或打着工会招牌乱支乱补,影响单位资金的有效监督。
二、管理对策
1、应将工会经费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根据《工会法》、《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对独立核算工会经费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建立和健全工会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年度预算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纳入财务管理体系,并对其执行情况是否有效进行评价。
2、应将工会经费的收入来源与支出情况作为管理的重点。
在工会经费收入上,依照《工会法》规定工会经费只能由拨缴经费收入、会费收入、企事业收入、行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五个方面形成。
篇2
关键词:地质勘查 会计核算 财务制度 收入 支出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两种制度并存导致账表严重不符
1996年为了适应地质勘查业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地质勘查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管理过渡的要求,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的特点,制定了《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是地勘行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出台的目的是促进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快企业化步伐。依据的是《企业会计准则》。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属于企业会计制度领域的一个范畴,具有浓重的企业特色。但是,地勘单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事业属性日渐突出,地勘单位会计人员平时按照企业类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年底编制事业类会计报表本身就是巨大矛盾。这是导致账表严重不符的致命原因。
(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不能适应目前会计核算的要求
1.《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固守不求变。自《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出台以来,地勘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允许地勘单位承担国家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有节余额,节余额留在地勘单位可以按照4∶3∶3的比例分到地勘发展基金、公益金和应付工资三个科目内,而目前实际工作中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如有节余,必须返还财政。另外,目前地勘单位又出现了许多新型业务,比如: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地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至今也没有就这些业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提出有效的办法。相对于近年来财务会计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而言,《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十余年来没有任何变化,显然早已跟不上时代变革的步伐,成为地勘单位财务领域发展的障碍。
2.地勘费性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96年财政部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是为当时的地勘单位企业化发展量体定做的,很适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地勘经费很少,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项目经费都不能满足需要,更谈不上在职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会计核算相对简单,资金拨入主要使用“地勘工作拨款—中央预算拨款”科目,资金使用主要使用“地勘生产”和“其他经费支出”两个科目就能满足核算要求。属地化管理以后,地勘单位事业属性更加浓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勘费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拨款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地勘工作拨款除了有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项目经费以外,新增加了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资金拨入时,增加“地勘工作拨款—中央预算拨款”,费用发生以后,现行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合适的会计科目对这些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工作中,《地勘单位会计制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个别业务无法处理。地勘单位事业账册部分还有部分业务账务处理亟待解决。如:计提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问题。
目前,地勘单位事业部分财政支出严格按照预算开支,专款专用,资金不能混合、交叉使用。预算资金中没有拨付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固定资产折旧。但是,《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必须计提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也必须按月计提。三者均形成费用,出现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计提的工会经费要上交工会组织,但按照《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与当年的使用数经常不等。按照《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购买资产时,增加“固定资产”科目,资金被使用但没有形成费用,计提折旧时,增加了当期费用但没用占用资金,这三者均导致账、表严重不一致。
二、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核算方式的思考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适用于纳入事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各级各类国有地质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地质勘查主管机构;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等基础、社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专门服务于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由此可见,凡是国有地质事业单位均可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第十五条地质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财政补助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直接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地质事业经费,包括地质事业费及各类专项经费。
上级补助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
事业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中取得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地质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地质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以上几种收入,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地勘单位所有的收入。按照《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地质事业单位收到各种资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入类会计科目)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第十八条地质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事业支出,即地质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及其辅助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经营支出,即地质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以上两类支出,也基本上涵盖了地勘单位各项支出。“事业支出”科目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按照费用类型设明细科目,如:事业支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或公务费等。
费用发生时:
借:事业支出(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
“经营支出”科目可以按地质项目设一级明细科目再按费用性质设二级明细科目,如事业支出——XX县城及周边地热资源调查——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或材料费等。
费用发生时:
借:经营支出——XX县城及周边地热资源调查-基本工资(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
篇3
关键词:地质勘查 会计核算 财务制度 收入 支出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两种制度并存导致账表严重不符
1996年为了适应地质勘查业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地质勘查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管理过渡的要求,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的特点,制定了《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是地勘行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出台的目的是促进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快企业化步伐。依据的是《企业会计准则》。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属于企业会计制度领域的一个范畴,具有浓重的企业特色。但是,地勘单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事业属性日渐突出,地勘单位会计人员平时按照企业类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年底编制事业类会计报表本身就是巨大矛盾。这是导致账表严重不符的致命原因。
(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不能适应目前会计核算的要求
1.《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固守不求变。自《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出台以来,地勘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允许地勘单位承担国家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有节余额,节余额留在地勘单位可以按照4∶3∶3的比例分到地勘发展基金、公益金和应付工资三个科目内,而目前实际工作中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如有节余,必须返还财政。另外,目前地勘单位又出现了许多新型业务,比如: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地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至今也没有就这些业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提出有效的办法。相对于近年来财务会计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而言,《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十余年来没有任何变化,显然早已跟不上时代变革的步伐,成为地勘单位财务领域发展的障碍。
2.地勘费性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96年财政部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是为当时的地勘单位企业化发展量体定做的,很适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地勘经费很少,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项目经费都不能满足需要,更谈不上在职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会计核算相对简单,资金拨入主要使用“地勘工作拨款—中央预算拨款”科目,资金使用主要使用“地勘生产”和“其他经费支出”两个科目就能满足核算要求。属地化管理以后,地勘单位事业属性更加浓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勘费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拨款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地勘工作拨款除了有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项目经费以外,新增加了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资金拨入时,增加“地勘工作拨款—中央预算拨款”,费用发生以后,现行的《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合适的会计科目对这些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工作中,《地勘单位会计制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个别业务无法处理。地勘单位事业账册部分还有部分业务账务处理亟待解决。如:计提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问题。
目前,地勘单位事业部分财政支出严格按照预算开支,专款专用,资金不能混合、交叉使用。预算资金中没有拨付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固定资产折旧。但是,《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必须计提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也必须按月计提。三者均形成费用,出现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计提的工会经费要上交工会组织,但按照《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与当年的使用数经常不等。按照《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购买资产时,增加“固定资产”科目,资金被使用但没有形成费用,计提折旧时,增加了当期费用但没用占用资金,这三者均导致账、表严重不一致。
二、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核算方式的思考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适用于纳入事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各级各类国有地质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地质勘查主管机构;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等基础、社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专门服务于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由此可见,凡是国有地质事业单位均可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第十五条地质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财政补助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直接和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地质事业经费,包括地质事业费及各类专项经费。
上级补助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
事业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中取得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地质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地质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以上几种收入,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地勘单位所有的收入。按照《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地质事业单位收到各种资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入类会计科目)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第十八条地质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事业支出,即地质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及其辅助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经营支出,即地质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以上两类支出,也基本上涵盖了地勘单位各项支出。“事业支出”科目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按照费用类型设明细科目,如:事业支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或公务费等。
费用发生时:
借:事业支出(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
“经营支出”科目可以按地质项目设一级明细科目再按费用性质设二级明细科目,如事业支出——XX县城及周边地热资源调查——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或材料费等。
费用发生时:
借:经营支出——XX县城及周边地热资源调查-基本工资(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1996年《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还是1998年《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其使用范围均做了明确规定。地勘单位所属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多种经营企业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相应行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不属于本制度的核算范围。
笔者认为,属地化管理以后,地勘事业单位事业法人账套不应再执行1996年《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改为执行1998年《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较为合适。只有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地勘单位财务才能从根本上与财政厅的管理协调一致;只有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务人员才能正确核算财政资金拨付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医疗保险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等;只有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才能使账、表趋于一致。
1996年《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地勘单位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含独立核算多种经营企业)资本50%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将其一并报送,而不是汇总报送。个别单位年终将事业法人会计报表和企业法人财务报表予以汇总上报是极端错误的。年终,各地勘单位应将事业法人账套按照财政厅要求编制报表上报财政厅,如果财政厅要求将企业法人账套内容一同上报,也不能编制汇总报表,应附后一并报送。如果财政厅没有明确要求,企业法人账套有关报表不予报送。
但是,《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毕竟是1998年出台的,十年来地勘单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中国会计学会地质分会已将“全国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研究”作为2009年学术年会的主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但愿研究结果能给不知方向、正在迷茫中徘徊的地勘财务会计队伍指引方向,正确指导全国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周 昶、管云鸿、邓浦之,浅析地勘企业探矿权和采矿权会计处理.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2).
篇4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工会财务管理是工会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可分割部分,一个企业工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工会组织能否全面、有效地履行各项职能,决定着能否有效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目前,由于国有企业工会的组织架构虚拟化,除了个别领导是专职外,其他工会组织成员均为兼职,工会财务人员兼职较多,专业知识与能力有所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管理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做好和强化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一、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均建立相应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上独立建账,财务管理工作总体运行良好。
(一)工会活动遵章守制,会计核算、监督机构健全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核算和内控管理制度,实施了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财务资料保管制度。在工会经费管理方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银行开立了专门的银行账户,及时办理工会的收支业务。在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国有企业工会均建立了一套财务核算系统,配备了相应的财务人员。工会财务监督方面,大部分国有企业均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纪检部门,内部审计机构或纪检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会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二)法制意识增强,工会财务管理趋于规范
随着法律知识不断普及,国家反腐力度的增加,法律风险成本加大,国有企业内部上下员工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从而提高了工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过去截留收入与虚列支出现象基本杜绝,大部分支出均按照预算的标准合理、合规办理。各项支出审批流程日趋规范化,大部分国有企业均采用分级审批制度,超预算或预算外支出均按照相应程序办理超预算或预算外申请。
二、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下,虽然各项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情况如下:
(一)预算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预算编制环节,部分国有企业工会虽然每年都根据财务制度编了预算,但未从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不认真,随意性比较大。在预算审批环节,部分国有企业工会预算未经过审批程序,未经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和提交经费审查委员会同意。在预算执行环节,部分国有企业工会预算与实际情况是两张皮,各项经费支出完全按照领导的意思执行,完全脱离当初编制的预算,仅在会计核算力求收支平衡。在预算考核环节,部分国有企业工会尚未开展工会预算考核工作 ,弱化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二)内部控制执行乏力
大部分国有企业工会建立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中,重审批、轻内审核,财务人员认为只要工会负责人签了字就可以报销,缺少对所发生事项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核;二是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薄弱,对原始记录的录入、修改缺少审批与审核环节,缺少制度约束与监督是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经费用途缺乏科学性
国有企业工会经费支出用途必须科学、合规和合法,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工会经费管理混乱,工会经费与企业费用混淆使用。在工会经费支出用途上片面认为只要做到“职工满意”即可以,完全脱离工会会计核算制度。有的企业工会支出项目巧立名目,如以考察学习为名进行公款旅游;有的为躲避财政监督与审计检查,将一些灰色支出在工会经费中列支;还有的将大量的业务招待费列支于工会经费,而没有将工会经费重点用于维护职工权益上。
三、加强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规范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合置财务理设管理岗位
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在于执行,首先,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相应的职责。其次,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各项财务制度最终要由财务人员来执行,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工会财务管理水平。坚持在选人用人方面,从源头入手,选择具有一定的财务专业水平,适合工会财务管理岗位的人员。最后,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工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完善并严格执行工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工会应根据国家有关工会财务制度,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会财务核算办法、资产管理、经费收缴管理与使用等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中,按照工会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明确经费的使用原则、范围等。制定相关审批流程,明确各个岗位的审批权限,加强国有企业工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使工会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经费使用与管理既能统筹兼顾又能保证重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会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提高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预测工会的各项活动,加强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考核环节的管理。在编制环节,国有企业工会高度重视预算编制的工作,合理预测未来各项收支情况,及时准确编制本单位的工会预算。在审批环节,国有企业工会应该建立严格的预算审批机制,年度工会预算必须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和提交经费审查委员会同意,严控预算外支出和超预算的审批权限。在预算执行环节,必须严格按照下发的预算开展各项活动,预算外支出和超预算支出必须经过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通过。在预算考核环节,国有企业工会应该加强预算的考核制度建设,加强工会年度预算的考核,将考核结核纳入工会责任人的年度工作考核中去。
(四)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篇5
[关键词] 和谐 弃置费用 职工薪酬 生物资产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会计。新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会计的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新准则关于弃置费用的处理
1.具体准则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准则应用指南又进一步指出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由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
2.会计处理中和谐发展的体现。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弃置费用的记录、计量和报告都体现了和谐发展。首先,由资产弃置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一定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增加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原值,同时增加长期负债。
3.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每期对上述资本化的资产原值计提折旧或折耗(计提方法与其他资产相同),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折耗”等科目。明确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形式,逐步积累环境恢复所需要的资金。当产品生产出来并投放于市场后,所收回的价值包含了资源的全部耗费,可以将能够满足资源再生需要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用于资源的恢复与再生阶段,从而形成资源的良性生态循环。
4.根据确凿证据,比如国家加大了环保要求和标准,需要对已确认的预计负债进行调整的,调整增加的预计负债。对预计负债的调整要求企业要保持资源耗费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即将石油、矿山的开采等与可能造成的资源流失、生态失衡结合起来,将投入及其付出的环境代价结合起来。
二、新准则关于职工薪酬的全面核算
1.新准则的主要内容。新准则中职工薪酬的定义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职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工资类薪酬,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辞退补偿,以及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还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当期损益。
2.和谐发展的体现。在会计准则中从“工资”到“薪酬”的改变,体现了在我国市场济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内涵及其价值认识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国家政府部门首次在颁布的行业准则中使用“薪酬”一词。此准则所规范的职工薪酬较以往相比内涵大为增加,一方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另一方面,五险一金(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前被认为是职工福利,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薪酬范围。职工薪酬还包含了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用等,这是因为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的后续教育提供条件,非货币利也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同时,新准则增加了诸如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新增的职工薪酬形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职工薪酬准则的规范,对于规范职工薪酬的核算管理及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思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解决职工薪酬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有利于统一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保证国家对工资进行统一的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利于编制、检查计划和进行工资管理及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工资收入。从协调劳资关系的角度看,辞退福利中预计负债的确认相当于计提了一笔支付经济补偿准备金,缓解了企业大批裁员时支付补偿金费用的压力,对人员流动和社会安定有一定促进作用。新准则关于职工薪酬信息披露的规定,增强了企业之间职工薪酬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广大报表使用者,包括利益相关单位、政府,以及公众等更好地进行决策,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新准则关于生物资产的处理
1.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颁布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会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和以前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相比有很多变化。
第一,生物资产的界定发生了变化。新准则明确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属性和确认标准。按新准则规定,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由于公益性生物资产并不直接提供经济利益,因此在确认时特意强调其“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与其他生物资产明显不同,在旧办法中并未提及。
第二,计量方法发生了改变。新准则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和谐发展的体现。新准则对生物性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结合了我国国情,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我国农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比较小,以家庭经营为主,一般不要求它们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以农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总数少,而且我国农业市场体系尚不成熟,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信息化程度低,公允价值的取得难度大,因此对我国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是不现实的。所以新准则采用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的方法,这样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空间,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原则。另外,把产量法分离出来,作为单独使用于生物资产的一种折旧方法,结合了生物性资产的特性,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胡建忠:试论石油企业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政策――兼论会计准则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5
篇6
一、商业银行开展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主要途径
(一)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筹划
时间性差异是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因此,时间性差异造成的是企业所得税缴纳时间提前或延后,从企业一个长时段的整体来看在金额上没有影响。
按照所得税会计核算办法,对时间性差异在会计核算中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进行处理。目前,采用应付税款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经办人员的变动、前后期的不衔接和遗漏,造成时间性差异只有当期调增,没有后期调减,从而加重了商业银行的税负。因此,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时间性差异的项目、金额、当年调整增加额及未来摊销期的年限和调整减少额,应以表格形式进行汇总,作为年度纳税申报材料的附件加以保管,并在以后年度调整转回,从而达到申报准确,查有实据。
(二)永久性差异的所得税筹划
永久性差异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的存在是商业银行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目前金融企业的利息收支、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的会计制度与税法基本接近。因此,本文仅以费用的使用作为企业所得税筹划的重点加以探讨。
1.转变短期合同制员工聘用方式,降低工资薪金及三费调整增加额。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政策规定,2006年7月1日之前的计税月工资标准为960元,之后为1600元,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职工工会经费、福利费和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和1.5%计算扣除;企业按规定提取向工会拨交的工会经费,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这些政策规定,简单地说就是除开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工会经费外,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部分的工资、职工福利费和教育经费均要作为应税所得的调增额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
目前,商业银行的用工方式主要是聘用长期和短期合同工,从2005年开始,某商业银行省分行大堂保安采用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用工合同,商业银行支付用工费用,人员全部由劳动服务公司负责管理,所需费用按政策规定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实现了用工方式的首次转变。从企业所得税筹划角度看,商业银行应在对这次用工方式的转变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加快商业银行用工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短期合同制员工的聘用上。以某商业银行有1000名短期合同工、每人年薪4万元计算,如果转变聘用方式为用工方式,该行将减少应税所得额2042万元,相对增加利润793万元。
2.准确区分业务招待费和会议费,降低业务招待费超标准列支调增的应税所得额。业务招待费就是用于业务招待方面的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政策规定,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比例为: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1500万元以下的为5‰,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为3‰,金融保险业的业务招待费计算基数应扣除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后的营业收入,超过规定比例列支的业务招待费不得在税前扣除,必须作为应税所得额的增加项加以调整,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2005年,某商业银行业务招待费实际列支8927万元,可在税前列支金额3596万元,超过标准列支5331万元,超标准部分占比达到59.71%。
而会议费是指核算召开会议的文具、纸张、印刷材料、报刊、会议室租金、交通费及参加会议人员的住宿费、伙食补贴等支出。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政策没有规定扣除比例,也就是说只要是实际发生的会议费支出,全额可以在税前列支。分析该行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很大一部分是大小会议的伙食补贴支出,这是造成业务招待费超标准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区分业务招待费和会议费支出,加强业务招待费的预算管理,积极开展会议费的筹划,能在会议费列支的不在业务招待费中列支,从而达到降低业务招待费超标准列支调增应税所得额之目的。
3.加强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的筹划,降低业务宣传费超标准列支调加的应税所得额。业务宣传费就是用于业务宣传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不扣除金融机构往来收入)5‰比例范围内控制使用,据实扣除。而广告费是指通过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在一定的媒体传播广告而支付的费用。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从上述政策可以看出,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是业务宣传费的4倍,且可以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因此,我们在开展业务宣传时,要认真的加以筹划,尽可能地从广告费中列支。同时,在筹划过程中,要注意严格区分广告费支出与赞助支出。
4.加强赞助和捐赠支出的管理,用活捐赠税前扣除政策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算政策规定,各种赞助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金融、保险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符合国家规定、且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可据实列支营业外支出,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进行调整。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向老年活动场所的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新建)的捐赠,纳税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
分析某商业银行的赞助和捐赠支出,大部分是对共建单位、扶贫联系乡(村)、自然灾害、学校等捐赠支出,由于大量的捐赠都是直接捐赠,且没有取得正式的捐赠发票,以致不能在税前扣除,造成捐赠后还要补缴33%的企业所得税。因此,要加强对捐赠的筹划管理,改变目前直接向受赠人直接捐赠的方式,要通过民政教育部门、慈善总会、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的机构指定捐赠给受赠人,取得捐赠的正式发票,以便能够全额税前扣除。
5.通过对其他纳税调整增加项目的筹划,相应降低其调整金额。除上述费用项目筹划外,企业的期间费用还很多,它不仅可直接减少利润总额,费用的业务发生方式和过程不同对纳税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筹划过程中,一是预先安排、选择最优的业务方式或过程,合理合法地降低纳税支出。二是取得合法的费用凭证。要求凭证的取得符合税法规定,这是企业正确筹划纳税最起码的条件。一般在实务中常犯的错误有:取得虚假发票;取得非交易对象发票;未依时限取得发票。三是合法报告备案。税法规定部分费用及损失应事先完成报备手续,否则不予以认定。四是延后列报费用。部分费用及损失有限额规定,超过部分将不予以认定。因此,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注意各项费用及损失是否超过了限额,如果超过限额则可以考虑延至下期列支。五是尽量创造条件。税前列支费用、损失并非没有边际和标准,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到充分列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开展企业所得税筹划的策略
(一)以二级分行为纳税单位,采取集中申报的方式。
根据国税函[2002]226号《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文件规定:“银行的支行(指县级支行,下同)和相当于支行一级的办事处(分理处)、及保险公司的支公司和相当于支公司一级的办事处,因改变会计核算办法而变为非独立核算单位,不再具备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经所在地省级国家税务局审核确认,可不再作为汇总纳税的成员企业管理,不实行就地预交企业所得税,其纳税申报和就地预交管理上划到上级支行(支公司)或分行(分公司)一级”。而近几年来,全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加快了财务集中的步伐,财务核算逐步都集中到二级分行进行核算管理。外部的政策和内部的管理为“以二级分行为纳税单位,采取集中申报的方式”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集中申报后,一方面可以减轻基层行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减少税务稽查的次数和检查样本量,将极大地降低纳税申报成本。
(二)确定专人负责纳税申报,不断提高申报的质量。
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业务,由于对政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同一企业的经济业务,百个人申报就会有百样的结果。因此,确定专人负责纳税申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财务全部集中到二级分行统一核算管理,全行费用全部都经过二级分行审核,因此,纳税申报工作宜由二级分行费用审核人员兼任,具体由其统一掌握费用发票的合法性审核,总结费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费用使用行为。由其通过建立所得税纳税申报台账,对调整项目进行全面的登记,从而达到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篇7
[关键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工作;问题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97
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会经审工作有利于促进工会资产的安全完整,有利于促进工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随着工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工会资产与经费规模不断壮大,工会活动日趋活跃,工会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给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会经审工作要规范化建设,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搞好高校工会的审计工作,是促进高校工会体制的改革,是保证工会经费能更好地用于开展各项活动,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是摆在工会经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因此,应当明确高校工会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管好工会财务,用活工会经费,使有限的工会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教育发展服务。
1当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文件规定
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发了第六十二号主席令,公布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该法规定:“工会应根据经费独立的原则,建立自己的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制度。”
2011年11月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共规定了七条经费使用管理原则,七个原则是高校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全总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2014〕23号)、全总财务部下发了《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和《关于工会经审工作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工财发〔2014〕43号)等有关政策法规。
2015年1月26日全国总工会又下发了《中国工会审计条例》规定:“经费开支应重点保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用活工会经费,必须明确工会经费使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
2015年2月6日云南省总工会办公室下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八不准”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使工会经费收支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2当前高校工会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好多学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兼职财务人员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工会财务人员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且业务素质不高,工作变动又较频繁。会计岗位没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职责权限不分明。会计档案、票据、财务专用章保管不符合规定。
(2)工会资金和财产没有纳入工会预算和会计核算,单位预算与执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单位没有严格遵守《预算法》、《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执行本级工会年度预算。预算管理不严格,没有编制经费预算;资金支出无审批、经办、记账、付款程序控制;执行单位没有按批复的预算严格执行,追加、调整预算程序不合法规。现金、银行存款管理皆不符合相关规定;超限额现金支付结算、白条抵库,擅自多头开设银行结算账户公款并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存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等行为屡见不鲜。
(3)有些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经费管理使用受制于行政方面,没有坚持 “一支笔” 审批制度,造成经费管理上的混乱,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存在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的现象,有的单位对经费开支把关不严,收据和发票管理不规范。
(4)工会经费开支结构不合理,侧重于开展文体活动和职工福利,在维权帮扶和职工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不足。
(5)没有贯彻实行中央“八不准”规定。公款旅游、大吃大喝、滥发津贴奖金实物等问题。没有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并存在超标准、超范围开支,有转嫁或摊派相关费用等问题。
3当前高校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费审计与财务检查混在一起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工会搞不清财务检查与经费审计的区别,把财务检查替代经费审查工作,其实工会财务检查和经费审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实施过程中虽有共同点,但不能等同互代。
32经审工作欠缺创新质量和效率是审查审计监督工作的主要点。如果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文书的内容和格式不统一,不严密,虽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工会经审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还是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
33工会经费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尚未完善工会的现行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过程,在这种形势和体制下,工会经审工作在内部进行的确有很大的弊端。不少工会副主席兼经费审查委员主任,不少工会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虽然设有经审办公室,但是大多为兼职经审干部,分散了投入经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兼职经审干部对财会、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不多,使经审工作正常开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经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34对经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经审队伍整体素质被忽视,使审查审计工作质量不够高
篇8
关键词:职工薪酬会计准则所得税法差异纳税调整协调
一、新职工薪酬准则的主要特点
1.1建立了涵盖广泛的职工薪酬概念,使企业人工成本的核算更为完整和准确。
1.2首次引入并规范了辞退福利的处理方法。
1.3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确认原则与会计处理方法。
二、职工薪酬准则与新所得税法的差异与调整
2.1职工薪酬范围上的差异与调整
新会计准则中的职工薪酬包括企业为获取职工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或对价,共有八项内容: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辞退福利;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没有职工薪酬的概念,只对工资薪金进行了界定,并将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为投资者或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分别作出规定。因此,在税务处理上,不能简单地把职工薪酬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在税前扣除,应把会计上的职工薪酬分解为税法对应的费用支出,根据税法规定确定能否在税前扣除。
2.2工资薪金差异与调整
会计准则上的工资是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物价补贴。
税法上定义的工资薪金,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支出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其他支出。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以往计税工资的做法,对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也就是说,企业工资薪金能否作税前扣除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工资;二是工资薪金是合理的;三必须是当期实际发生的金额。在征管实务中对“任职或受雇”的认定主要是看是否签定劳动合同、是否缴纳养老保险。对“合理”的判断主要看雇员实际提供的服务与报酬总额在数量上是否配比,凡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
另外,企业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是当期实际发生的工资,仅计提尚未发放的应付工资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对于年末计提的工资薪金,在所得税清缴前发放的所得税汇算年度(上年度)的应付未付工资,可作为汇算年度已发放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工资。如果在汇算清缴期结束后仍未发放上年度工资薪金,则应予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将清缴期结束后发放的上年度工资,作为发放年度的实发工资。
2.3职工福利费方面的差异及调整
2.3.1列支标准的差异
在新准则中将职工福利费视为没有计提标准的职工薪酬形式,不再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对实际发生的符合福利费条件和范围的支出计入相关资产或成本费用中。新企业所得税改变了过去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提的福利费可以税前扣除的规定。强调了允许税前扣除的福利费支出必须是实际发生的且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4%。
2.3.2列支内容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中规定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内设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托儿所等集体福利机构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中明确规定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内容:除了上述准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包括各种集体福利设施的维修保养费用、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这些费用会计上一般作为管理费用或劳动保护费处理。
纳税调整:企业在计算税前允许扣除的福利费金额时,应将上述税法规定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而会计上未做福利费处理的项目进行分析,将其发生额合并计入职工福利费中,计算出当期实际发生的福利费总额,与工资总额(税法口径的工资总额)的14%进行比较,超支的部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部分超支数额构成永久性差异,以后年度不得“以丰补歉”。
2.4五险一金方面的差异与调整
“五险一金”,即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所在地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标准,计量应付职工薪酬义务和应相应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
在这方面税法的规定是:“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也就是说超出此范围和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同时只有实际缴纳的金额方可扣除。对于提而未缴的“五险一金”不得在税前扣除,本期实际缴纳数超过了提取数的部分,允许在实际缴纳的年度扣除,即前期调增的金额,允许在本年作纳税调减。转贴于此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5条第2款规定:“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本期及以后年度均不得扣除,本期提而未缴的不得扣除,提取数未超过税法规定的标准,允许在实际缴纳的年度扣除。
2.5商业保险方面的差异与调整
准则规定: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职工薪酬,计入相关资产或成本费用中。新所得税法对此方面的规定是: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纳税调整: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将不符合扣除条件的商业保险费金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调增的部分形成永久性差异。
2.6辞退福利方面的差异与调整
新准则的一大变革就是将辞退福利,纳入职工薪酬核算的范围,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而支付的合理的补偿费,属于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必要而合理的支出,计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有选择权的辞退补偿,会计上的做法是采用预提的方式计入管理费用和预计负债。税法则认为:对企业实际发生的辞退补偿可以据实扣除。对于职工有选择权的辞退补偿,通过预计负债计入了费用不尽合理,税法对此不认可。因此,在所得税申报时对本期提而未付的金额,不得在当期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该调增的金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作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实际支付时,作纳税调减。
2.7两项经费的差异及调整
依据会计准则,工会经费仍实行计提、划拨办法,计提时计入管理费用。税法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必须提供《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且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即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得超过税法口径的工资薪金实际发放数的2%,超过部分不得扣除,提而未缴的不得扣除。不允许扣除的金额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根据新会计准则,职工教育经费仍实行计提、使用办法。计提基数的口径与工会经费一致,从2008年1月1日起,可按2.5%的比例计提。《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2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与旧税法相比,“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是一个创新,这实际上是允许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全额扣除,只是在扣除时间上作了相应递延。由于职工教育经费规定了扣除限额,因此,每年调增的金额,与当年产生的会计新结余数有可能不同。纳税调整方法如下:以每年实发工资总额的2.5%作为扣除限额,首先按照提取数与实际使用数对比,按照孰低原则与扣除限额比较,确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金额。如果提取数大于允许扣除的金额,调增所得。其中提取并使用的金额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允许在以后年度扣除。如果提取数小于允许扣除的金额,若动用了可递延抵扣的新结余,则应调减所得,对于可递延至以后年度扣除的金额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应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三、协调职工薪酬准则与税法差异的建议
3.1统一职工薪酬的概念和范围
新形式下,企业的人工成本不再局限于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其支付方式呈现多样化。因此新准则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及范围,但新税法只是在扣除标准和基数上做了调整,在“薪酬”的概念及范围上与会计准则极不统一,造成了纳税调整项目较多,加大了企业核算的难度。因此,在税法中使用与会计准则一致的职工薪酬的概念和范围是准则与税法协调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会计核算,也有利于税收征管。
3.2对合理的工资薪金的标准需进一步明确
新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标准,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对于“合理的工资薪金”,虽定性的说明了其含义,但是目前并没有定量的界定不同人员工资薪金合理的标准。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比较大,导致企业“充分”利用合理的工资这一弹性规定,曲解“合理”含义,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因此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对职工工资薪金应分层次定量地界定不同企业,不同类型职工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3.3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尽量统一扣除标准
对于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税法仍然规定了扣除比例,对保险费等也做了限制性规定。这对于防止企业随意加大成本费用,保证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企业而言则加重了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企业出于避税的角度完全可以将该部分支出以工资的形式发给职工,由职工以个人名义参保或使用,如此既可避免纳税调整,又可以在税前扣除。这样,税法的控制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保证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量统一计量尺度,既可以简化纳税过程,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总之,无论是新会计准则还是新税法在职工薪酬方面都趋向于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总体上减少了限制性、增加了支持性。由于二者的原则和出发点不同,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作为财务人员应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减少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宝云等.《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解读与操作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财政部会计司.
篇9
一、工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我市工会所辖13个区县和3个开发区工会。近年来,各区、县工会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县财政划拨工会经费尚未全部到位;部分区、县工会财务预算管理粗放、预算约束不强、配套制度还不完善;乡镇、街道、社区及新建企业工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其弊端日渐凸显,亟待改善和加强。
(一)财政划拨工会经费不到位
目前在我市十三个区、县工会中,城三区及雁塔区工会财政划拨工会经费相对解决得较好,其他区、县或只解决区、县工会机关人员的工会经费或定额划拨经费,与足额划拨相差甚远,临潼区及3个开发区至今尚未解决。
(二)税务代收的覆盖面不够广
税务代收工会经费后,各区、县及开发区工会的建会率及工会经费收缴率与以往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经费收缴空白点。据调查显示,碑林区工会所属基层单位已成立工会的有4000多家,而缴经费的只有1600多家,不到40%;雁塔区工会所属基层单位已成立工会的有多家,而缴经费的单位只有600多家,也只达到30%。
(三)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
有的区、县多年来没有制订相关的财务制度,有的区、县财务制度制订的不全面、财务报销及审批制度不明确,尤其缺少预决算管理制度,直接导致了经费支出随意性大。决算情况表明,有的区、县工会行政费、工会业务费超支达200%,有的经费支出不足预算的5%。有的开发区工会会计、出纳一人担任,不符合会计核算规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四)财务审批报销制度不够规范
有的区、县审批报销程序中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经办人直接让领导签字报销,待会计人员作账时发现问题,为时已晚。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审核把关不严,存在白条报账及无效票据报账的现象。有的未严格执行现金管理规定,支出时超限额使用现金,发放物品未附发放明细单。
(五)乡镇、街道工会财务工作薄弱
我市区、县工会有181个乡镇、街道工会,单独建立工会账户的单位很少,总体上不足10%,工会独立管理经费的要求落实得不好。地税代收后,工会组织迅猛发展,但也存在集中建会、突击建会的情况。有的区、县工会审批工会组织不规范,2-3人就成立单独的工会委员会,有的将49个单位组成一个联合会,这些单位既不在一个地域,也无共同的行业特点,工会组织难以单独建立银行账户,也难以对工会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六)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区、县工会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低,人员变动频繁,同时又身兼多职。加之有的财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存在会计核算不及时、科目使用不准确、凭证装订不规范等现象。有的单位未制订票据的管理、使用制度。收经费时每人一本收据,开出的收据无人监督和管理,有的长达数年票据和钱无法收回,同时还存在提前开收据和票据丢失的现象。县级文化宫的财务人员很少参加业务培训,无法适应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原因及分析
(一)财政划拨工会经费的问题
地税代收后,各单位的经费收入主要分为三大块,即地税代收经费、财政划拨经费及自收经费。在财政划拨工会经费问题上,各区、县工会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区、县财政比较困难,加之我们的协调沟通工作也不到位,导致财政划拨的工会经费不能全部到位。
(二)工会经费收缴率不高的问题
区、县及开发区工会认为地税代收后经费已经比原来多了,够花就行,认为税务局代收多少就收多少,收不上来也没有办法,催缴经费工作不到位。有些单位趁着税务局抓的不严,工会经费想交多少就交多少,有些单位甚至不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工会经费。地税代收工会经费的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未步入正轨,财务人员每次对代收信息进行手工分类及汇总,这样就很难及时掌握应缴未缴及未足额缴纳单位的信息,工作效率不高。
(三)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
一是多年来对如何管好、用好工会经费重视不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工会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县级工会财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加之培训工作未能跟上,因此,县、区工会财务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乡镇街道一级工会财务管理问题
我市乡镇、街道工会工作范围广,肩负的任务重,人员编制少,非公企业多问题多。如工会经费开支由行政领导审批,工会经费无法正常保证,只能依靠区县工会的补助等,管理起来困难很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代收经费收缴率及财政划拨工会经费到位率
各区、县及开发区工会要克服地税一代收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充分发挥收缴经费的主动作用,及时掌握基层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情况。针对代收经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与税务局联合下发催拨通知或与稽查局联合检查的方式,督促基层单位足额缴纳工会经费,逐步减少收缴经费的盲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财政划拨工会经费工作力度,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汇报,与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协调,切实将财政统发工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计拨工会经费由财政统一划拨。
(二)加强领导,为财务人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
各单位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经费收缴、财务管理、资金使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检查,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整改;要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财务人员依法按章履行职责创造条件。
(三)强化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工会各项财务制度
制度重在管理,管理重在规范。市总工会财务部已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区、县工会财务管理的工作制度。要求各单位逐步联系实际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当前工会财务工作实际的相关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财。:
篇10
一、工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我市工会所辖13个区县和3个开发区工会。近年来,各区、县工会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县财政划拨工会经费尚未全部到位;部分区、县工会财务预算管理粗放、预算约束不强、配套制度还不完善;乡镇、街道、社区及新建企业工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其弊端日渐凸显,亟待改善和加强。
(一)财政划拨工会经费不到位
目前在我市十三个区、县工会中,城三区及雁塔区工会财政划拨工会经费相对解决得较好,其他区、县或只解决区、县工会机关人员的工会经费或定额划拨经费,与足额划拨相差甚远,临潼区及3个开发区至今尚未解决。
(二)税务代收的覆盖面不够广
税务代收工会经费后,各区、县及开发区工会的建会率及工会经费收缴率与以往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经费收缴空白点。据调查显示,碑林区工会所属基层单位已成立工会的有4000多家,而缴经费的只有1600多家,不到40%;雁塔区工会所属基层单位已成立工会的有多家,而缴经费的单位只有600多家,也只达到30%。
(三)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
有的区、县多年来没有制订相关的财务制度,有的区、县财务制度制订的不全面、财务报销及审批制度不明确,尤其缺少预决算管理制度,直接导致了经费支出随意性大。决算情况表明,有的区、县工会行政费、工会业务费超支达200%,有的经费支出不足预算的5%。有的开发区工会会计、出纳一人担任,不符合会计核算规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四)财务审批报销制度不够规范
有的区、县审批报销程序中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经办人直接让领导签字报销,待会计人员作账时发现问题,为时已晚。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审核把关不严,存在白条报账及无效票据报账的现象。有的未严格执行现金管理规定,支出时超限额使用现金,发放物品未附发放明细单。
(五)乡镇、街道工会财务工作薄弱
我市区、县工会有181个乡镇、街道工会,单独建立工会账户的单位很少,总体上不足10%,工会独立管理经费的要求落实得不好。地税代收后,工会组织迅猛发展,但也存在集中建会、突击建会的情况。有的区、县工会审批工会组织不规范,2-3人就成立单独的工会委员会,有的将49个单位组成一个联合会,这些单位既不在一个地域,也无共同的行业特点,工会组织难以单独建立银行账户,也难以对工会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六)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区、县工会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低,人员变动频繁,同时又身兼多职。加之有的财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存在会计核算不及时、科目使用不准确、凭证装订不规范等现象。有的单位未制订票据的管理、使用制度。收经费时每人一本收据,开出的收据无人监督和管理,有的长达数年票据和钱无法收回,同时还存在提前开收据和票据丢失的现象。县级文化宫的财务人员很少参加业务培训,无法适应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原因及分析
(一)财政划拨工会经费的问题
地税代收后,各单位的经费收入主要分为三大块,即地税代收经费、财政划拨经费及自收经费。在财政划拨工会经费问题上,各区、县工会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区、县财政比较困难,加之我们的协调沟通工作也不到位,导致财政划拨的工会经费不能全部到位。
(二)工会经费收缴率不高的问题
区、县及开发区工会认为地税代收后经费已经比原来多了,够花就行,认为税务局代收多少就收多少,收不上来也没有办法,催缴经费工作不到位。有些单位趁着税务局抓的不严,工会经费想交多少就交多少,有些单位甚至不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工会经费。地税代收工会经费的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未步入正轨,财务人员每次对代收信息进行手工分类及汇总,这样就很难及时掌握应缴未缴及未足额缴纳单位的信息,工作效率不高。
(三)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
一是多年来对如何管好、用好工会经费重视不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工会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县级工会财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加之培训工作未能跟上,因此,县、区工会财务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乡镇街道一级工会财务管理问题
我市乡镇、街道工会工作范围广,肩负的任务重,人员编制少,非公企业多问题多。如工会经费开支由行政领导审批,工会经费无法正常保证,只能依靠区县工会的补助等,管理起来困难很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代收经费收缴率及财政划拨工会经费到位率
各区、县及开发区工会要克服地税一代收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充分发挥收缴经费的主动作用,及时掌握基层单位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情况。针对代收经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与税务局联合下发催拨通知或与稽查局联合检查的方式,督促基层单位足额缴纳工会经费,逐步减少收缴经费的盲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财政划拨工会经费工作力度,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汇报,与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协调,切实将财政统发工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计拨工会经费由财政统一划拨。
(二)加强领导,为财务人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
各单位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经费收缴、财务管理、资金使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检查,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整改;要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财务人员依法按章履行职责创造条件。
(三)强化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工会各项财务制度
制度重在管理,管理重在规范。市总工会财务部已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区、县工会财务管理的工作制度。要求各单位逐步联系实际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当前工会财务工作实际的相关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