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本范文
时间:2023-09-10 15: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基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扩展。前面提到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中,会计主体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限定了什么时候记账、算账、报账;货币计量限定了会计核算应采用什么计量单位。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限定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核算内容和记账方法,也就是会计核算的另外三个基本前提: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和借贷记账法。(1)权责发生制是限定企业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之所以选择权责发生制而不选择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是因为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2)会计六要素是限定我国企业会计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而不能分为其他的会计要素。根据我国国情,《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个项目。对会计要素的限定和规范,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合理建立会计科目体系、设计财务会计报表提供依据和基本框架结构,便于会计信息的汇总、对比,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3)借贷记账法是限定企业会计在选择记账方法时,只能采用借贷记账法,而不能选择其他复式记账方法。限定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不仅规范了各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
2.扩展的主要依据。我们把“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借贷记账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由四个扩展到七个,虽然有悖于公认的四个基本前提,但是它符合中国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并且能使会计理论更加完善。其主要依据是:(1)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显然是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其第一章总则共十一条,是对整个会计核算过程的总体规范,第一条是制定基本准则的目的———规范会计核算;第二条是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第三条是企业会计准则包括的内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第四条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剩下七条(从第五条至第十一条)显然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量单位、记账基础、核算内容、记账方法的限定,也就是本文提到的七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基本准则将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基本准则的总则部分,显然是对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总体规范。这七个方面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符合会计实务的客观事实,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违反其中任何一个前提,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2)符合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上述七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不仅不与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相矛盾,反而修正了其欠准确的部分,补充了核算内容、记账基础和记账方法,使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更加完整。因此,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扩展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借贷记账法”七个方面的内容,不仅与《企业会计准则》相适应,也符合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更符合我国的会计实践。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不等于“会计假设”
从定义上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不等于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的已经明确或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或姑且认定,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先决条件。而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上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只能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作出合乎情理的认定,这是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根本区别。在上述公认的四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中,只有持续经营属于会计假设,因为企业能否永远持续经营并不明确,只能根据正常情况姑且认定其是持续经营的,但不能保证不会出现解散清算的情况。而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对已经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一旦作了限定,就不会出现其他情况,具体分述如下:会计主体是在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已经明确的情况下,限定其只能核算那些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那些不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经济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项,就不能进行核算。如果是会计假设,可能还会出现核算不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经济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项。但是通过上述限定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明确地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这显然是对会计核算所进行的限定。如果是会计假设,将有可能出现没有会计期间的情况,但经过上述限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货币计量是在货币量度、实务量度和劳动量度三种明确的量度之间,限定采用货币量度。如果是会计假设,那就有可能出现以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作为统一的量度单位,但在上述限定之下,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此,这也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因此,将上述公认的四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称为会计假设,仅仅是一种习惯叫法,并不科学。笔者认为,虽然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但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不一定都是会计假设。
货币计量不包括币值稳定假设
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假设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Accounting Entity)
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信息革命面前,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紧急事务委员会(Breakthrough Task Force)所指出的:将来法律主体的平均规模将大大下降,企业的供应商、雇员和顾客将以“交易为纽带”进行经济活动,这些交易网络将围绕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群体或“虚拟企业”的会计信息,而这些企业群的经济活动的规模、迅捷性和复杂性也许是目前的企业、甚至是企业集团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企业的空间范围界定如此具备弹性,那么未来的非传统性企业──“虚幻企业”,将会是一些企业网络,甚至是成千上万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当然这些个人重要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本”,他们构成了虚拟企业的主要的资产。因此,需要抛弃传统的将企业实体或有形的企业当做会计主体的思路,应该对会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进行认识。
二、关于持续经营假设(Going Concern)
会计理论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是“除非有明显的反证证明一个企业或者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日期将进行清算,否则都认为企业将持续地经营下去”。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连续的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若干个间隔期,以便定期提供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通过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情况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并向目前的或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定义决定了它是会计基本假设中主观性和人为性较强的两项。
根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永续经营,企业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期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具有暂时性和近似性〈由于权责发生制允许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真正客观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企业经营期限终止以后才可能得到。因此建议将暂时性假设作为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子假设(Sub postulate)明确地提出。因为,持续经营假设固然必须,但是持续经营假设就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有假设企业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才能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以及会计分期假设下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在内,由此得到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某个横截面的综合与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暂时性”的特点──持续经营总是相对的。了解到这一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会认识到,目前会计期间或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结果(最终的结果要到企业经营彻底结束以后才能客观得到),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决策时,就会注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地做出分析调整。此外,明确“暂时性”这一点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观期望,降低“注册会计师诉讼爆炸”的发生频率。
三、关于会计分期假设(Accounting Period)
由于受到网络化和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的冲击,会计分期将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实时报告系统将会计分期假设的间隔期大大缩小,将会出现按照季度、月、 旬 、日为时间单位编制财务报告,最终实现实时报告。由于年度财务报告的滞后性,我们应编制简化年度财务报告和弱化年度财务的重要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尽快地了解到企业本会计期间的重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随着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的实现,最终会计信息使用者看到的财务报表的数据是一条变化着的曲线,曲线能推测和预测出企业客观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网络化和实时报告系统在弱化会计期间假设的同时,也将度绝了做假账的可能。
四、关于货币计量假设和币值稳定不变子假设(Constant Currency)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基本建设 会计核算
一、基本建设的含义及相关规定
基本建设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增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对有计划地建立新兴产业部门,调整原有经济结构,合理分布生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加速生产发展速度,以及为社会提供住宅和科研、文教卫生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占用和消耗大量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十分重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选择投资方向,讲求效果,以充分发挥基本建设应有的积极作用。
现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零星购置单台设备和建造单项工程,其投资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下的,不算基本建设。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一般为自筹基建、拨人专款基建和借入款项基建,且大多采用发包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度,单位的基建项目都必须列入国家计划,同时还要将用于基建的资金转存在建设银行开户的财政基建专户存取,由当地财政部门监督使用。这部分资金纳入基建财务管理,建立基建账簿,单独核算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主体地位不强,协调关系难
以前财政基本建设管理职能都是由建设银行代管,采取的是计委立项、城建规划、建行拨款、审计负责竣工决算审查的操作模式。财政部门开始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职能后,由于受前期操作模式的影响,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门在基本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各相关部门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财政部门的工作。
2、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操作性差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方面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要求,不利于指导会计核算工作,适合目前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形成,使基建的会计核算工作没有科学的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依据,使基建的会计核素工作处于被动。
3、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重视项目的申报,但对项目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管理不够重视;会计人员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相关解释了解不全面,不能据此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等;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基建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进度跟进不及时。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核算存在下列问题: ①使用机关账户核算基建工程,未按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②基建投入长期挂在建工程,工程结束后不按规定及时编制竣工决算,转入固定资产。③将工程可行性研究费、工程设计费等待摊投资支出列入行政经费或挤占其他专项资金,致使会计信息失真。④账务处理不规范,如建设期间利息收入应计入待摊投资,冲减工程成本,而不应计入基建收入。⑤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将本单位通讯费、差旅费、燃料费等与本工程无关费用计入建设单位管理费,超出以项目总概算为基数计算的建设单位管理费。⑥挤占挪用基本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将资金出借给本工程无关的单位或者用于暂付本单位其它项目支出。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上的问题导致了会计报表的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监管力度有限,工作难以到位
行政事业在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单位的基建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对于资金的审批支出过程控制不严,对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等不用合理的归集和分配,对于各部门各个人的工作成果不能有效考核和进行奖惩等。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措施
1、强化财政在基建管理上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协调能力
应广泛宣传财政基建机构的职能范围、管理权限和作用,使各基本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能主动接受财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同时,财政基建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与计委、建委、审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
2、建立健全基建会计核算制度
①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资金拨付及其会计核算制度,优化基本建设资金审批和支出流程和规范基建资金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方法。②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自筹基本建设资金专户,审查基本建设资金来源,规定建设单位首期存入财政专户的资金比例等。③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建设资金来源管理,明确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资金必须设立专户管理,杜绝滥支挪用。④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决算审查制度,涉及财政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应统一由财政部门或由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对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意见必须经财政部门确认并出具资产入帐通知,建设单位才能以此作为资产入帐的凭证。⑤建立健全报表制度。重点是拨款资金申请表、工程进度表、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表等。
3、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会计核算
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建账、核算,建设单位应接受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科学设置会计核算科目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账主要涉及的会计科目有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库存设备、在建工程、待摊投资、交付使用资产、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应付工程款、应付器材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结余、基建拨款、其他收入、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等,并明确规范各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和如何使用。库存材料以购入价格、调拨价格作为入帐价格,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直接列入支出。库存材料按其类别、品种等有关项目设置明细帐。库存材料的盘盈、盘亏,经报批后,直接列作当期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处理。库存材料如果变价出售,直接冲减“库存材料”科目。售价与购入价的差额,列作“在建工程-其他投资”;例如:在建工程由于核算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购置土地等的资金使用情况,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安装工程投资”、“其他投资”三个明细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的核算内容有自建工程和外包工程,基建、装修项目支出结算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库存材料”,“预付工程款”等科目,基建、装修项目竣工结转时,借记“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设备安装工程投资核算单位自行安装设备和外包设备安装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其他投资核算单位购置土地及其他资金支出情况。改建和拆建的核算办法,一方面对在用建筑物或已竣工并办理好结算手续的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拆建;另一方面,对在建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拆建,因改建、拆建所增加的建筑费用,计入该建筑物的建筑工程费用。
4、强化监管力度,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并据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进行监督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基本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防止尽挤占、挪用、截留、转借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会计核算工作看凭证附件是否真实完整、凭证录入是否正确及时、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是否正确、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及时正确合理等,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奖励和处罚,以到达提高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的目的。在进行内部监管的同时,要积极接受外部单位的监督管理,正确认识外部监督管理的作用和目的,及时提供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资料等信息给外部监督部门,并积极配合外部监督部门的工作,以便外部监督部门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监督。对于重大的工作失误或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行政处罚或报公安机关进行刑事处罚,以便保证在基本建设的过程中贯彻执行从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计划及预算,保证基本建设的工程质量,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维护党、政府及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
参考文献:
[1]基本建设财务治理规定[S] 财建[2002]394号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农业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影响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随着我国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化,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财务管理有了更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财政部在2012月新修订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老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了不适应和不协调,如基建账单独核算,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都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的需要,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运而生。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依照1995年10月4日财政部财会字第5号的《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第45号颁布的关于修改重印《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以及1998年6月8日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的通知进行业务操作,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后,就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的同时,还要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大账”,在“大账”中新设了“在建工程”科目,在该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
要将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
1.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金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
2.将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
3.将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
4.将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份,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5.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借记或贷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要按月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通过基建账并入“大账”后,能更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使其更具备有用性。
二、新制度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将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不尽合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而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科目中形成的固定资产不一定是由事业单位自用的,比如农田设施、田间道路、节水管道、小水窖、平整土地、沼气池等,如果要并入大账,就与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所定义的内容不相符合。
2.项目竣工会计处理不完整
对于基层农业部门来说,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均是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中央预算内专项(国债)资金,建设投资最后基本上都形成单位自用固定资产或为公共服务的固定资产,在按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时,存在如下问 题:投资如果不形成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则下年年初可将“交付使用资产”科目的上年借方余额转入“基建拨款”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如果投资形成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在交付资产时,则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基建投资”科目的余额则无对应科目可结转。造成“基建投资”相关明细账户余额无法清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
3.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对投资所形成的所有固定资产,形成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没有计入单位“大账”中,疏于监控和管理;不形成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认为不是单位的固定资产,不用管理、管护,导致一些固定资产没有单位管理和监管,最后报损或废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4.工程质量保证金比例偏低
对建筑安装工程按工程合同价款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比例偏低,对建筑承包商保证工程质量的监控度不高,控制性不强。
5.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操作性差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核算是依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目前没有合适的、专门的农业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要求,不利于指导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农业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工作没有科学的依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处于被动。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1.完善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最终走向的划分,明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形成的不同走向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
在基建账并入“大账”财务处理时,涉及“交付使用资产”科目的,应区分哪些形成单位自用固定资产的,则并入大账中“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增加大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不形成单位自用固定资产的,则无需并入大账中的“固定资产”科目。
2.完善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中相关科目及核算内容
在基本建设账中,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形成单位自用固定资产的,在交付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金基金”科目,则下年初可将“交付使用资产”科目的上年借方余额转入“基建拨款”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不形成单位自用固定资产的,则仍按照下年初将“交付使用资产”科目的上年借方余额转入“基建拨款”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方法处理。
3.针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论是否自用,均应单独管理
对形成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在基本建设投资账中,设置“固定资产账簿”进行核算,同时按项目名称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按项目名称和资产类别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账簿与固定资产登记簿及固定资产卡片要定期核对,固定资产登记簿上各项资产的余额合计数要与“固定资产”总分类账上的余额核对相符,固定资产登记簿上各项资产的余额合计数要与固定资产卡片的分类合计数核对相符。
对不形成单位自用的固定资产,完善移交手续,并按项目名称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按项目名称和资产类别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登记簿与固定资产卡片要定期核对,固定资产登记簿上各项资产的余额合计数要与固定资产卡片的分类合计数核对相符。每一项固定资产明确管护责任人,并对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这样可以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提供保障。
4.提高计提工程质量保证金的比例上限
加大对建筑承包商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的监控力度,有效促使建筑承包商保质保量完成建筑安装工程,提高计提工程质量保证金的比例上限,按工程合同价款结算总额最高可按8%的比例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
5.建立健全农业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实施会计监督
随着国家对涉及民生工程和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业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方法,针对农业基本建设的特点,科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及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进行加强和完善,确保会计人员能够规范地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进行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赵 敏: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篇5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选择标准。
(1)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一样,需要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必须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符。在我国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选择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2)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内部人员决策提供物流成本信息。这正是在传统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所缺乏的,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直接要求。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
2、1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篇6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思考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
(一)医院成本核算更加规范
旧《医院会计制度》(简称旧制度)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对医院会计要素进行核算,但同时又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全部会计处理既存在权责发生制,又有收付实现制。新《医院会计制度》(简称新制度)明确提出医院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明确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彻底取消了收付实现制,实现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避免了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带来的不足,推动医院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符合会计核算原则中谨慎性和配比性原则的要求,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会计科目变化符合了成本核算的需要
首先,新增部分会计科目使得部分成本能够更为直观地计入相对应的会计科目。比如,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做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更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损耗以及相应应摊销的成本费用;增设待冲基金科目,用于核算医院使用财政项目补助或科教项目补助资金并且形成资产所形成的、留待资产折旧或摊销、领用时予以冲减的基金。其次,取消的部分会计科目符合新时期成本变化的实际情况,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比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的科目,“药品支出”、“药品”、“药品收入”不再单列,而是采取在“医疗收入”、“库存物质”下的“医疗业务成本”、“住院收入”、“门诊收入”中核算,并将原制度药品售价核算改为了进价核算,有效遏制医院虚假开支,还原了药品的正常职能。
(三)成本核算管理更加科学
首先,新制度强调了财务预算,规定“医院财务情况说明”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说明;此外,新制度还注重与当前国家财政改革的目标即国库集中支付的对接,从而有利于推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其次,完善的报表体系也规范了成本核算管理。新制度所指财务报告是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也不再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基金变动情况表和有关附表组成,而相应改变为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财务报告中新增了现金流量表,有利于医院管理者了解医院各部分现金是否合理,判断财务状况好坏,预测医院未来现金流量流量表趋同。同时,引入了注册会计师对医院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对对医院的财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具有鉴证作用,能够得到政府及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的局限性
新制度力求全面弥补旧制度中的漏洞,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但在某些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制度依然存在模糊之处不利于精确的成本核算。从理论上来看,新制度中的某一概念的内涵非常清晰,但在具体的成本核算过程中难以有效的进行量化,或者这种量化不精确,从而给成本核算带来了不便。比如,对于医疗收入、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等科目中所提及的“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成本的确定难度较大,使得成本核算可能存在主观性或者说成本确定不客观;此外,“其他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笼统。其次,新制度部分规定缺乏弹性不利于实事求是的成本核算。新制度对成本核算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此也带来了弹性不够的问题。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按照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在创新异常活跃的今天,固定资产可能会面临加速贬值的现实,这就会出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符的问题,实际上相当于少记了医院成本。
三、贯彻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的思考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成本核算
首先,财务人员要深刻体会新《医院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如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化等,并按照这种理念推动成本核算工作。通过理念的更新,以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来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其次,财务部门要加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成本核算的整体氛围。以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为契机,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医院业务科室、功能科室、后勤基建科室的沟通和联系,努力帮助医院职工了解成本核算的相关制度,从而为财务部门进行规范化的核算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新旧制度的衔接时的成本核算工作
首先,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盘点核实,报经批准后按原制度处理完毕(坏账、盈亏),对固定/无形资产的原价、形成的资金来源、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进行核查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追溯确认待冲基金等做好准备;其次,对2011年12月31日科目余额表进行分类调整后转入新帐。对原账中的项目进行分析,采用科目余额结转法,对调整分录进行汇总,以得出调整后的科目余额,分别填列入相应科目;再次,因新旧制度核算办法不同而导致的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利息或利润、坏账准备计提金额的调整、由财政补助和科教资金为资金来源而购买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形成的待冲基金调整、开办费科目取消等内容应按新医院会计制度进行追溯调整,涉及损益的直接冲减或增加事业基金科目金额。
篇7
【关键词】企业低碳经济;成本会计核算;研究
中图分类号:S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0)10-0055-56
1引言
其實低碳经济的提出以及农机企业的会计核算的运用本身都是为了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说白了就是环境成本理论,而相较于传统的经济理论研究,环境成本理论是作为一种更加长期的,对于企业发展更加健康的经济理论,本身就是为了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的有效研究,而对于农机企业来说,在实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肯定要考虑的就是企业自身的成本核算,这就需要企业的成本会计来进行快核算研究,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让企业的环境成本降低,从而真正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铺路。
2环境成本和低碳经济的关联
2.1环境成本的概念
对于农机企业而言,企业的环境成本其实就是企业在开展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因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产生的费用,这类费用我们一般都将其称之为环境成本,比如农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关的空气排放设备的使用,维修,以及破坏环境所需要的绿化成本等等,这类成本其实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成本,这些成本中还有一部分是以一种不可忽视的非现金流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有些农机企业对环境污染或者破坏导致的企业自身的形象受损,这种形象受损所带来的的就是企业无形的一种资产的消耗,又或者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恶化,这个过程中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这些都是所谓的环境成本,也是当前低碳经济概念下农机企业需要重视的成本消耗。
2.2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提出其实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低碳经济本身的定义或者说概念是有所变化的,低碳经济其实通俗而言就是企业对于能源的利用足够高效,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的减少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宏观上的低碳经济概念,但是落实到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方法更多的还是在于企业自身的产业技术以及能源运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由此可见,农机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以及实施其实是整个农机企业实行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十分关注,国家以及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全球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温室气体的大量配方,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全球各国都提出了低碳排放的要求标准以及能源高效运用的相关指标,这也就说明全球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低碳经济,但是低碳经济所涉及到的更多的是科技以及技术的创新,在我国,因为本身科技发展起步较晚,经济高速发展也是近十来年,因此可以说我国企业实现低碳经济本身的发展难度更大,甚至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运行系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存在着碳排放问题以及能源浪费问题,再加上本身现如今能量资源就处于相对比较匮乏的时期,大量的石油煤炭被消耗,能源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资源,而资源的不断消耗其实就导致了低碳经济实行起来的难度更大,发展的要求更高。
3碳成本影响企业效益的表现
3.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碳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
进行低碳投资的企业,会想办法降低碳排放量,例如,可以想办法利用新技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低碳投资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经济效益提高,能源消耗降低,那么必须要控制碳排放量,特别是一些农机企业,比如要提高对于新技术的资金投入和研发投入,从而借助新技术来实现对于资源的高利用率,降低无端的消耗,避免增加相关的环境成本,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点,那么农机企业又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来研发和创新新技术,这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决心,但是长久而言,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效益更稳定,发展更稳定。
3.2改变企业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现如今,各国都对环境污染问题看得很重,但是在我国依旧有很多的农机企业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这就会导致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过高,能源消耗增加,造成污染严重,而由此导致的就是企业内部相关的环境成本不断的增加。为了弥补或者说改善这些问题,农机企业需要从创新入手,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企业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碳排放量的控制,只有先重视低碳经济,先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够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把握住这一次的低碳经济要求,创新低碳经营模式,从而达到持续稳定的低碳经营,再实现在运输以及销售上的低碳模式创新,形成完整的低碳产业链,那么必然能够实现企业的稳定经济效益输入,實现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3.3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现如今,我国很多农机企业都已经开始创新自身的低碳经济新模式,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尽可能的想办法减少农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积极的去学习有效的运用低碳技术生产相关低碳产品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以环保推动整个企业的形象构造,在大众的心中构建出一个环保形象,帮助消费者加强对于环保的认识,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知好感,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自然也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4社会快速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方向
4.1会计成本与其他领域合作的加强
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想要有好的发展,那么控制好自身的环境成本输出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本身考验的就是农机企业内部会计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只有引入或者额培养优秀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实现在新趋势新形势下,农机企业会计成本积极跟各个领域的结合,多学习多摸索,才能够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更好的把控成本控制以及核算的效果和能力。
4.2对外部监督机制奖罚措施的加强
对于农机企业而言,随时了解当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控制要求,获得准确的相关奖罚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我国本身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持推动的态度,因此给与很多企业的相关政策支持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对于企业的成本会计而言,就需要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十分清楚政府的相关政策,了解政策的走势以及政府对于相关企业的监督力度,及时的调整企业的环境成本投入,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环境成本最低。
4.3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借鉴
我国其实在环境成本的核算上起步是比较晚的,相较于很多的西方国家而言,我们既没有技术上的优势,也没有时间上的优势,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即便是如此,我们也应该在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上不断的拉近跟发达国家之前的差距,多学习以及吸收相关的发达国家实践的经验,然后再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基本的国家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环境成本控制正常以及标准,然后各个企业再进行有效的实施,按照相关的标准,有了引导之后自然也就更容易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了。
篇8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产权; 确认
长期以来,人的作用在会计上仅仅被作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消耗性支出对待,虽然设有应付工资的会计账户,但核算的一般只是延迟发放的工资,作为负债一般只停留一个月左右。企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力投入;二是人力投入。然而,在企业制度演进过程中,人力资本曾一度未能取得与物质资本平等的地位而分享企业剩余。物质资本被认为是稀缺要素,其所有者是风险承担者,因而物质资本独占企业剩余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传统会计的观点把人力支出归属于企业期间费用,与原材料支出等成本同一个序列在收入中得到补偿。企业的人力投入没有被会计视为资本性投入,更没有分享企业的收益。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最稀缺的资源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公司发展必须依靠稀缺而珍贵、激励不足而发挥欠佳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发掘、培育、激励,必将是企业成长进程中的前哨战和持久战。新的会计准则中单独列出了职工薪酬、股份支付两个与人相关的会计准则,表现出重视人的作用的倾向。这样的会计处理能够表现出人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吗?带着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人对企业的贡献、在企业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判断这些会计处理是否恰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一、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确认人力资本产权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于自然资源通过知识智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集约的配置。资源的开发将显示出崭新的意义和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关键是能够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特色。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特色来自于何处呢?显然并不是来自于非人力资本的差异,而是来自于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差异,是人的知识与技能不同的结果。同样的原材料,在不同人的手中会变成不同的产品,开拓不同的市场,实现不同的价值,而企业产品差别的背后,更多地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不同。经济时代的企业能否赢得市场,关键在于产品,而企业能否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人才,人力资本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使得拥有企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地位上升,与非人力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具稀缺性。人力资本及其所有权在企业契约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并在与非人力资本进行竞争和合作的博弈过程中不断演化出多样化的所有权安排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企业契约中的多样化安排决定会计确认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会计应该考虑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成本与收益实现方式对会计报告的不同影响,不能只是简单地将人力资本的收入归于职工薪酬。
(二)确认人力资本产权是建立企业合理产权的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当人力资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安排及变革问题的研究领域时,就产生了人力资本产权问题。
合理的产权制度对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个人或团队激励的决定因素。制度的激励功能是制度功能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工作的内在推动力。激励功能符合个人或团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假设。从这一意义上讲,产权特别是收益权是否得以明确界定并得到制度的有效保障,对产权主体的激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促进企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通过产权制度,首先能保证收入分配与要素贡献相对称;其次,资源配置主要由员工来进行,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是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最重要因素。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让员工具有公平感,有利于发挥其创新的才能。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的创新不断增加核心竞争能力、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率。3.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巨大的保险功能。一般而言,行为人投入资本,使企业价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是其产权在制度的框架内能得以有效保护。这样,当事人才会普遍地从事财富积累,并在工作中尽个人或团队的最大努力去得到更多的收益,使企业的总体收益增加。4.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制度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制度抑制“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的作用。为了减少企业中谋取非生产性利益的活动,必须设立旨在监督和惩罚不利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好的产权制度则能通过限制“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给他人造成的“负激励”效应,达到提高团队合作效率的目的。
二、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确认人力资本产权的充分性
(一)企业能够持有人力资本产权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合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在现代的生产力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努力及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程度。就产权的完整性而言,有效地考虑人力资本产权的企业制度更为重要。现代意义上的有效产权制度最主要的应表现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明晰,这种意义上的产权明晰必须以一定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因此,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高效率,就必须在会计上确认人力资本产权。
正如杨瑞龙、周业安所述,“产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不是等同的,人力资本是由劳动力拥有者通过投资转化而成的价值,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人力资本产权则是人力资本拥有者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如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组权力束,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支配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
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中现实存在,就使得会计有必要确认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拥有人力资本的个人或团队将人力资本产权中的部分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让渡给企业,企业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拥有这部分人力资本产权,如同企业的其他长期资产一样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企业为取得人力资本产权支出的成本就应该资本化,而不能完全当期费用化。同时,企业使用人力资本产权产生的收益也应该在会计上得到确认,而不应当将全部收益归于物力资本。
(二)人才市场发展为人力资本产权定价打下了基础
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交易的场所。在新经济时代,人们普遍意识到人力资本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人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以大连市2004年统计,全市现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85家,其中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16家,行业所属10家,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59家,从业人员约500人。2004年新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8家,其中行业所属1家,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7家,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网络化的人才大市场框架。截至2007年,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人事的单位有1 706家,人数66 531人。保管人事档案66 531份,比2003年新增16 280份。全年为2 143名流动人员评定了高、中、初级职称。设立人才信息数据库14个,入库的需求信息141 554条,求职信息16 420条。设立互联网人才信息站点18个,全年网站访问点击量达7 154 640人(次),举办人才培训班186个,参加培训人数23 649人(次)①。
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者与企业交易形成的价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力资本产权价值,虽然当时的人力资本产权交易价格与形成人力资本产权的成本存在差异,而且与企业运用人力资本产权产生的收益现值也存在差异,但是频繁的交易形成的市场价格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力资本的公允价值。这就如同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一样――活跃市场价值就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本产权在交易时的价格更能符合企业为适用人力资本产权而支付的代价,因为这代表交易各方在交易的那个时点上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价值的认可。
三、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方法
任何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必然要解决三个问题:记入哪些会计账户;何时记入这些会计账户;以何金额记录。人力资本会计核算也同样需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同时任何业务,在会计看来,企业都有取得、使用(持有)、处置三个阶段。经济业务在这三个阶段的状态决定着会计核算三个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存在的三个阶段
人力资本产权的会计核算按照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存在的顺序可以分为取得、使用、处置三个阶段。其中,取得阶段是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力资本产权,表现为与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个人或团队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变成企业的职员,在这个阶段企业并不发生大量的现金流出;使用阶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运用人力资本产权,表现为劳动支付薪酬或培训费用,企业将发生与之相关的大量现金流出,同时企业使用人力资本产权取得很多现金;处置阶段,是指人力资本产权退出企业,表现为劳动合同到期并不再续约或者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个人或团队到了退休年龄,进入社会养老保障系统,在这个阶段企业有可能发生一些补偿性的现金流出。
不同的人力在不同企业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比如普通职工与关键技术人员对企业贡献方式不一样,企业给予的回报方式也不同。普通职工主要取得薪金,而关键技术人员分享技术成功后的奖励,甚至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所以,尽管所有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都有三个阶段,但是由于不同人力对企业的贡献方式存在差异,不同人力资本产权会计核算的账户也应该不同。
(二)人力资本产权会计核算的三种基本类型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会计确认有三种类型可供选择:直接将相关支出计入人力服务对象;确认为债务;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第一种类型是直接将相关支出计入人力服务对象。企业在与职员签订合同时不予确认人力资本产权,不做任何会计处理;直到企业使用人力资本时,即在具体运用人力资本产权时发生薪酬培训费用支出,再将这些现金支出直接计入服务对象的成本中,如在建工程、生产成本等等;企业处置人力资本产权时支付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目前,这是主要的人力资本支出会计处理方法。
第二种类型是确认为债务。一是企业一旦与职员签订合同就按照将来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出确认为一项人力负债,同时确认为一项人力资产。这样处理是把人力资本产权的成本与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区分开来,认为企业对人力资本产权运用产生的价值归属于企业,而不是职员,企业对人力资本产权付出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将企业对职员的薪酬培训支出视为一项现实的债务,如同企业购买的原材料设备一样。这样可以设立人力资产和人力负债两个会计账户。其中人力资产为资产类账户;人力负债为负债类账户。二是在运用人力资本产权时,人力资产的价值转入相关具体服务对象,发生的薪酬支出冲减人力负债,发生的培训费用计入人力资产;并且定期检查人力资产的价值,一旦发现增加或减少,计提或冲减人力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会计处理使得企业的人力资产价值与企业人力负债有很大差距,从而很好地表示出企业对职员的责任和职员对企业的贡献。三是企业处置人力资本产权时,将人力资产与人力负债对冲,并将他们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种类型是确认为所有者权益。一是企业一旦与职员签订合同,就按照将来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出确认为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确认为一项资产。这样处理事实上承认人力资本对公司剩余收益的拥有权,意味着在后续的会计处理中人力资本产权的权益会随人力资本产权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设置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权益两个会计账户。其中人力资产为资产类账户;人力资本权益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二是在运用人力资本产权时,人力资产的价值转入相关具体服务对象,发生的薪酬支出冲减人力资本权益。在企业取得剩余收益的时候按照合同的约定提取一部分给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权益,并按期检查人力资产的价值。如果价值减少,则一方面减少人力资产账面价值;另一方面计入人力资本权益的减值明细账户。这种会计处理可以表示人力资本对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同时也能说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与权益,发生的培训费用计入人力资产。三是企业处置人力资本产权时,对个人会有一些现金补偿,先将这些现金支出与人力资产合并;然后与人力资本权益对冲。虽然在各个会计期间已经检测了人力资产价值,并且同时调整了人力资本权益,但是人力资本权益参与剩余收益分配,所以在处置时两者会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记入企业的资本公积。
(三)三种人力资本产权会计确认方法的适用范围
不能简单认为人力资本产权会计处理的这三种类型孰优孰劣,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决定这个范围的就是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依赖程度,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差异。如果某些人力资本具有很高的通用性,那么人力资本就能够很自由地从这个企业流动到那个企业,这类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来说也相对比较少,企业对他们的回报也比较低,对他们和企业来说被企业雇佣也许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另一个极端是,具有很高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他们对企业来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很难从这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企业对他们的回报也比较高,甚至授予他们所有者权益,参与分享企业剩余收益和剩余控制权益;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比较重要,但又不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不能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称为中性人力资本。从签订的劳动合同时间来看,通用性的人力资本的时间比较短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时间比较长,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力资本签订的劳动合同时间也介于两者之间。当然劳动时间只是一个能够大致显示人力资本专用性强弱的指标。更能够表示人力资本类型的在于个人或团队从企业取得收益的方式,仅仅取得短期固定薪酬的个人或团队可以被视为通用性很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取得长期薪酬而且薪酬与企业经营成果相关的个人或团队是专用性比较高的人力资本;而能够取得企业剩余收益的个人或团队可以视为专用性很高的人力资本。显然,第一种类型直接将相关支出计入人力服务对象,适应于通用性很高的人力资本;第二种类型确认为所有者权益,适用于专用性很高的人力资本;第三种类型确认为所有者权益,适用于中性人力资本。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1).
[2] 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成本管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
引言: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低碳经济成为一种流行的经济模式,各国开始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资源并交易,而碳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一种应运而生,ISA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FSA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制定完善的碳会计核算准则,但是并没有出台标准的会计准则,碳会计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计量、确认和报告都存在缺陷,这也是我国企业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各国都开始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企业开始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的一种,同时也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碳排放权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核算范围扩大了;第二,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碳核算得到合理的信息,为企业低碳发展和经济管理做出贡献;第三,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也受到企业碳排放权核算的促进。我国的碳会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一致的统一的标准,除了碳排放权核算,还有碳成本核算等内容。
目前国内外都开始深入研究碳会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国也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作为研究重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颁布了核算方法,但是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学者在碳排放权是资产的一种上意见一致,但是对于如何计量、属于何种资产却不一而同。此外,除了核算碳排放权,还包括分配、归集和计算碳排放成本等。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强制披露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方式不尽相同,内容也不够标准和完整,也缺乏可比性,信息使用者无法运用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构建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
2、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个工业大国,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试着执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也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督促企业加强节能减排。1988年确定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内的八个城市为水污染排污权交易试点城市。清洁发展机制自2005年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相应的带动了碳排放权交易所数量的增加,只2008年一年就有上海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交易所成立,这也反映出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在国内普及,个人、企业都重视节能减排,2009年天平车险公司完成了第一笔减排项目交易,我国并没有实质上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基本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3、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目标和对象
3.1核算对象
传统会计主要是采取措施监督公司、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用监督结果反映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传统会计和碳排放权会计是存在差异的,《京都议定书》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影响企业资产等其他会计因素。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对象显然是碳排放权,计量工具就是货币,通过全面的记录企业涉及碳排放的经营活动并编制报表,监督企业的减排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可用的信息。
3.2会计目标
会计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传统会计目标,一般认为有两种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碳排放权会计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消除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更适合碳排放权会计目标,我国参与了CDM项目,那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是非常必要的,相应的产生了碳排放权管理;再者,企业管理者能够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能够监督、核算周边环境受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
4、确认与计量碳排放成本
4.1核算内容和对象
核算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分配和归类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企业中和碳排放有关的经营活动,其流程费用就是碳排放成本;第二,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了解经营活动中发生碳排放成本的环节和原因;第三,确认计量方法;第四,记录成本,制作报表并披露。
4.2成本计量
数据收集:计量碳排放量的公式是:A(活动强度)*EF(排放系数)=GHG(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系数就是使用单位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国家科技水平不同,能源利用率也不尽相同,因此碳排放系数也是不同的。
设定排放量:也就是碳排放基期,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排放的碳也不同,因此要设定一个标准也就是基期,一般是一年或者几年的平均值,企业碳排放量就是报告期碳排放量和基期碳排放量之差,可以得到结果并计算碳排放成本。
4.3成本计量方法
笔者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法,成本计量分为若干阶段:(1)产品研发,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实际上是预防成本,主要是研发费用,要将与产品研发有关的碳排放成本收集起来,符合规定的资本化并纳入碳排放-研发成本;(2)材料采购,传统材料采购不应将碳排放成本计入在内,按照产品数量计算碳排放-采购成本;(3)生产,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成本实际上是预防成本,这个阶段的成本应当进入碳排放-制造成本,没有计入的应分配到碳排放成本项目;(4)产品销售,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一般没有关联,应将这个阶段的成本计入碳排放-销售成本;(5)回收处置,这个阶段的碳排放成本就是销售产品并使用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污染环境的治理成本,企业可以将回收的材料用于生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成本可以包括废弃处置成本和循环利用成本等。
结束语
综上,本文介绍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针对企业碳排放分析了具体的碳排放成本计量方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商业时代.2014,(05):107.
[2]肖序,熊菲,周志方.流程制造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5):29.
篇10
一、当前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层次的空缺
在我国当前很多医院当中,财务部门普遍缺乏成本控制的良好意识。它们对于财务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了收支的核算方面,而对于成本控制,并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些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成本控制岗位,但在成本核算工作中,仍然对原有的财务工作有所以来。很多医院的成本核算都处于筹备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在我国全民医保事业的开展中,医院成本核算的主流是按项目报销。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医院应当对项目报销管理工作,尤其是医疗项目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强化。
(二)间接费用的分配
对于医院的费用支出,虽然很多医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标准,同时也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成本收支运营。不过,在费用手指的具体分配上,还是不够精细,没有与实际情况实现良好的结合,也难以对成本支出动因进行准确的反应。同时,由于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没有被制定,这就模糊了医院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不但难以体现出真正的成本,也无法确保精确和正确的成本消费信息。另外,很多医院对于成本费用的分配制度、归集费用,没有进行详细的制定,使得成本核算无法获取第一手数据。
(三)成本预算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医院关于成本控制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不过,却按照经验制定预算,缺乏实际的调研和分析。没有按照成本费用实际发生额来对预算费用进行制定,对于成本费用,也没有实现与经济责任的有效联合。对于成本控制工作,医院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成本预算也流于形式化。此外,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缺乏积极性,无法高效的开展成本控制工作。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
(一)规范医院成本核算
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应用,使得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得以融入,对医院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细化的规定。同时,也使得医院成本核算的成本分摊方式得到了健全,成本核算的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信息,也确保了良好的完整性。另外,在新财务会计中,对成本控制的责任与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使医院成本核算技术得到了改善,成本核算的科目得到了有效的细化,从而是医院成本核算大大提高了准确性,对于医院成本核算的进步十分有利。
(二)药品收支核算的优化
对于医院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针对药品的核算、收支、成本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规定。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合并了成本、药品的收支核算项目,同时也将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药品总账目制度取消。这样,医院药品收支核算得到了完善,同时也实现了规范化的核算管理。
(三)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良
对于医院资产核算的方式,新财务会计制度也进行了改良。对于医院财务成本,也进行了科学的规定。这样,对于医院的总体财务情况、资产核算情况等,也能够进行准确的体现,从而使医院成本预算、资产核算等工作能够更加良好的开展。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提高人员成本意识与能力素质
在当前社会中,新财务会计制度仍处于初始阶段,其中的成本核算问题也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领域。很多医院对于成本控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在医院成本核算当中,应当对相关人员的成本意识进行强化,从而使其能够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下,更好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另外,需要对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强化其专业技能与素质,了解与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要求与内涵。从而在医院成本核算当中,发挥出更加良好的作用。
(二)建立内部监管制度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当中,对成本核算、成本预算等方面的监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院的财务部门在对医院成本的负债、收支、预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监督以外,还应当对内部监控体系进行有效的建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成本控制中的各项基本环节。同时有助于医院明确对外投资的范围,报纸和增值固有资产,从而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三)加强财务分析与评价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应当强化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使其能够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发挥出应有的评价作用。对此,在成本核算的对象及内容、成本分配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医院应当对相应的分析与评价标准进行确立。另外,结合医院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科学化、个性化的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