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税收宣传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税收宣传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税收宣传方式

篇1

二、政策宣传不够深入细致。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时间较短,有关配套措施滞后,税务机关只是进行集中培训、辅导,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不够,从而使一部分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对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

三、上级机关政策规定滞后,致使部分业务办理不够及时。由于新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与征管实际不能及时统一,致使2008年度汇算清缴时间紧,任务重,给税务机关执行相关政策和纳税人办理有关涉税事宜带来较大困难。而且相关办法,诸如《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及节能节水优惠政策具体项目等,至今总局尚未出台,从而导在具体实施中无法操作。

四、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沟通交流不够。所得税管理涉及征管、税政、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等多个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容易造成企业在申报或日常管理中出现问题。同时,对某些必须由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容易造成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滞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税法,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新税法是根据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建立的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不仅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走向成熟、规范的标志。新税法的实施有利于公平税收负担,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利于优化税制结构,提高征管效率;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新税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贯彻落实新税法是今后一段时期税收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认真学习新税法,深刻理解其出台背景、必要性及其深远意义,要深入分析新税法实施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征管的影响,要把确保新税法的实施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政治任务来抓。

二、强化协调配合,加强队伍建设。新税法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务必要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源配置上重新进行合理调配,从组织、人员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继续深入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一要认真梳理新旧税法过渡阶段需要落实的各项工作,落实任务到人,长抓不懈。二要加强部门合作。为贯彻执行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优惠政策,国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规定,税务机关在受理纳税人申请享受减免税优惠时,对有关项目的认定,需要有关部门把关,国税机关应当主动与发展委、法制、科技、环保、民政、财政等部门沟通合作,做好贯彻落实新法的具体工作。同时,新税法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体现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比如小型微利企业如何在征管信息系统中进行维护、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批和备案事项各部门如何衔接、减免税企业如何及时享受优惠政策等问题。因此,税务机关内部各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新税法实施工作积极、有序开展。三要加强队伍建设,现有所得税管理机构、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新税法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把精通新税法和反避税业务的人才充实到所得税管理队伍中,以适应所得税工作需要。

三、加强宣传辅导,优化税收服务。进一步做好新税法及实施条例的宣传辅导工作,把新税法及实施条例的宣传工作作为税收宣传的重点。要继续通过国税网站、新闻媒体、12366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宣传;采取“走出去”上门宣传、“请进来”办班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宣传。尤其是要针对纳税人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税收优惠、税前扣除、新老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及过渡期优惠政策的衔接等,积极主动向纳税人宣传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及领域。要以贯彻实施新税法为契机,充分结合“两个减负”工作,利用征管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不断加强企业所得税涉税信息管理,减少纳税信息的重复采集,进一步推进企业所得税电子申报,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通过改进和优化企业所得税纳税服务,降低企业所得税征纳成本,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不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

篇2

关键词:甘肃省;新税制;税收筹划

本文系兰州商学院科研项目《新税制下甘肃省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和风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新《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改革统一适用税率,统一税前扣除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反避税措施等,这些举措无疑将对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

(一)纳税人类型的变化。新税法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新法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登记注册地标准”和“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相结合的办法,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部分纳税。

(二)税率的变化。新税法规定的税率为25%,同时,明确对非居民企业取得的应税所得适用20%的税率。除此之外,还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征收15%企业所得税,对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内资企业来说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税负。

(三)税前扣除项目的变化。新税法对于税前扣除项目的变化体现在:第一,扣除项目规定更加全面,可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第二,准予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更加明确。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准予税前扣除;以工资薪金总额为基数,实际发生的14%的职工福利费、2%的工会经费和2.5%的职工教育经费,准予税前扣除;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业务招待费在不超过营业收入0.5%范围内,按发生额的60%税前扣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第三,不准予扣除项目规定也更加明确。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新税法在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从事环保节能节水所得、技术转让所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工资、创业投资、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企业、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等诸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规定。具体的变化体现在:第一,由“地区优惠为主”转变为“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第二,由“直接优惠为主”转变为“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第三,转变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二、正确定位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

(一)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税收筹划目标是指税收筹划主体通过税务筹划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具体表现为纳税人在一定税负状态下的经济利益状况。确立税务筹划目标是实施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其决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方向。税收筹划终极的目标应与企业理财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即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事先安排,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涉税风险,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涉税零风险状态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当然,税负最小化也未必不能作为税收筹划的目标,当某方案实现税负最小化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正相关时,税负最小化就是税务筹划的最高目标;反之,当两者非正相关时,只能以理财目标为终极目标。因此,将新税法税收筹划的目标应定义为:在法律认可且符合立法意图的范围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定位,既克服了节税目标的狭隘性,又排除了不符合立法意图的避税问题,是企业定义其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目标的正确选择。

(二)税收筹划的派生目标是实现涉税零风险。如果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确定为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那么,实现涉税零风险就是税收筹划的派生目标。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对税法的理解不到位,普遍存在着税收风险较高的问题,所以税收筹划需要把规避税务风险、实现涉税零风险纳入进来。这使得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甘肃企业所得税税负状况分析

新税法实施后,甘肃企业税所得税税负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税负有较大增加。以2008年为例,甘肃省国税系统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22.26亿元,同比增长32.76%,在各税种中增幅最高;企业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比明显提升,2008年企业所得税占全省国税收入的9.7%,而2007年这一数据为7.36%。

分行业入库情况来看,甘肃企业所得税主要集中在工业、商业、电信和金融保险行业,占93.6%,其余行业仅占6.4%。其中,工业企业累计入库企业所得税8.32亿元,占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37.35%,同比增长18.09%,其中酒、化工产品、有色金属、专用设备等增长幅度较大;商业企业累计入库7.08亿元,增长31.23%,占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31.78%;金融保险业累计入库1.83亿元,增长59.11%,占8.29%;电信业累计入库3.63亿元,增长93.42%,占16.32%。卷烟工业、成品油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服务业等行业所得税有不同程度下降。

从税源分布情况看,甘肃企业所得税主要依靠部分重点税源企业。据统计,2008年全年缴纳企业所得税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和甘肃省烟草公司兰州市公司;1,000万元以上企业共有34家(包括上述2家),共缴纳企业所得税14.64亿元,占全省企业所得税收入的65.77%。从重点税源企业分布行业来看,主要分布在烟草行业(13家)、电力行业(6家)以及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其他制造业。

从分企业类型收入情况来看,甘肃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17.47亿元,占78.5%;外资企业所得税4.79亿元,占21.5%。在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中,股份公司和国有企业所得税收入占了绝大部分,约为91%,其中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企业所得税收入又占一半左右,这反映出甘肃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税负较重。

四、甘肃企业税收筹划策略和实施机制

(一)甘肃企业税收筹划基本策略。由于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困难和问题。但甘肃企业又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扶持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其有所倾斜。所以,甘肃企业应该明确税收筹划目标和思路,利用新税法和西部大开发中有关纳税人身份、不同企业税率差异、扣除项目方面的可选择规定以及国家鼓励的税收优惠等税收政策优势,确定税收筹划实施机制。

(二)利用纳税人身份的筹划。新税法规定,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纳税,并采用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相结合的双重标准来判断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注册地标准较易确定,因此税收筹划的关键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实际管理机构一般以股东大会的场所、董事会及行使指挥监督权力的场所等来综合判断。外国企业要想避免成为我国居民企业,就要注意不仅要在国外注册,而且还要把实际管理机构设在国外,如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在外国举行,在国外设立重大决策机构等。

(三)利用税率适用的筹划。新税法的税率有四档:基准税率25%和三档的优惠税率分别为10%、15%和20%,企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满足优惠税率的标准。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筹划。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侧重点应从筹划高新企业的纳税地点转移到自主创新、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上来,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组建稳定的研发队伍,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制定中长期研发计划。这既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又符合新税法的立法精神。第二,小型微利企业的筹划。新税法规定小型微利企业适用15%的税率并界定了其企业类型和认定条件。因此,小型企业在设立时首先需认真规划企业的规模和人数,规模较大时,可考虑分立为两个独立的纳税企业;其次要关注年应税所得额,当应税所得额处于临界点时,需采用推迟收入实现、加大扣除等方法,降低适用税率。

(四)利用扣除项目的筹划。企业所发生的支出,是否准予在税前扣除以及扣除范围和标准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应纳税额的大小,新税法放宽了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和范围,新税法规定,从而扩大了税收筹划的空间。第一,工资薪金筹划。新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其相应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限额基数有所提高。可见,尽可能多地列支工资薪金支出、扩大税前扣除应是税收筹划的基本思想,可采用的措施有:(1)提高职工工资,超支福利以工资形式发放;(2)将企业股东、董事各种报酬计入工资;(3)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机会;(4)建立工会组织,改善职工福利。第二,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筹划。新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是按比例部分扣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是按比例限额扣除。对此,企业应做好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预算,尽量减少支出,达到节税的目的。第三,设立分公司筹划。新税法规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必须和总机构、其他分支机构合并纳税。合并纳税可以互相弥补亏损,从而减轻整个企业的税收负担。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需要到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时,可以先考虑设立分公司,因为经营初期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合并纳税可使外地发生的亏损在总公司得到冲减,减轻了总公司的负担。一旦生产经营走向正轨,产品打开销路,可以盈利时,应考虑转为子公司,在盈利时享受当地税收优惠政策。第四,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筹划。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50%;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企业可以考虑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究开发费用,降低所得税税负。

(五)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筹划。新税法强调对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甘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项目优势和所处地区优势,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税收筹划。第一,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项目,地属西部大开发地区的企业,只要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税率15%的优惠。第二,新税法规定对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对创业投资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机构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取得的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利用这些税收优惠进行税收筹划,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能为企业降低税收成本。例如,甘肃省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大禹节水股份公司其产业项目符合节能节水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企业税负。第三,新税法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这对于甘肃这个农牧业大省来说,可以有效降低涉农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减征或免征。甘肃省民族地区企业应充分利用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较轻的民族地区作为注册地点。企业应很好地把握以上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尽量使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达到享受优惠政策的标准,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 实施条例 要点 

 

《企业所得税法》(下称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下称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法及条例取代了1991年4月9日公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1993年12月 13日公布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下称原税法、原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新税法及条例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旗帜鲜明地 提出了“四个统一”即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税前扣 除办法和标准;统一优惠政策,并强化反避税措施。同时把原来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 范性文件为载体的政策,分别上升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层次,增强了企业所得税法的权威性 、严肃性和约束力。本文试从比较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条例主要变化的角度,谈些肤浅的 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定义纳税人 

 

1.“企业”的新界定。 新税法及条例对纳税人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界定,显得逻辑严密、边界分明。条例规定 “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事业 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外 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该定义表明新税法是一部法人所得税 法律,把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排除在外。因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是法人,只对 其投资人、合伙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本身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这 样可以消除重复征税。但是,依《公司法》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外国法律法规成 立、取得来自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仍视为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 

2.采用注册地与实际管理机构地并重的标准,划分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新税采用注册 地与实 际管理机构地双重标准,来划分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新税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居 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 境内的企业。”条例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企业的 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这就表明,无论企业 在哪里注册,只要其在中国境内对境内外经营活动进行实质的、全面的控制和管理的机构 ,都是我国居民企业,从而有利于防范企业通过选择注册地而逃避纳税义务。 

3.以法人纳税原则,改革非法人分支机构纳税的模式。原税法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为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主要条件,导致众多的非法人的企业分支机构作为纳税义务人。新税法 体现了法人纳税的基本原则,第五十条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 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条例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企业汇总计算并缴 纳企业所得税时,应当统一核算应纳税所得额,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 制定。”这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明确企业分支机构不属于法定纳税义务 人,不再独立计算、调整、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由于企业所得税属于中央与地方 共享税,税务机关如何对异地企业分支机构进行监管,财政利益如何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分 配,有待部门规章进一步细化。 

 

二、统一税率 

 

原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3%。外商投 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就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所得 应纳的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算,税率30%,地方所得税,按应纳税的所得额计 算,税率为3%。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或虽设有机构、场所但其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按2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 。 

新税法规定,区分不同情况适用两种税率,总体税赋水平比原来有所降低:一是一般企 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二是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 、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 

 

三、收入及亏损弥补的变更体现严谨和立法目的一贯性原则 

 

(一)收入方面 

1.收入总额。新税法新增“接受捐赠收入”;原税法生产经营收入改为“销售货物 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原税法“股息收入”改为“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该项 目包含的项目更加广泛。

2.收入分类。新税法及条例将企业收入分为应税收入、免税收入、不征税收入三大 类,其中不征税收入是一个全新的范畴,原税法没有该类别。条例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 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 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进而对不征税收入进行了细化。 

3.收入确认。新税法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分别对不同来源和种类的收入,逐一规 定了确认的时间。 

(1)利息收入。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 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可见,只要纳税人具有索取收入或收益的约定权利,不管相应经济 利益是否流入,税法便认定收入实现。新税法关于收入确认并不完全是经济或会计意义上的 归属,更主要是基于约定权利的归属。在实务中,由于约定付息日与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 认日不一致,可能导致纳税调整引起争议。 

(2)分期确认。原税法规定企业受托大量设备或提供其他劳务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 ,分期确认收入。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 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 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该规定比原税法规定更易于操作。 (3)视同销售。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 、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 外。”一是解决了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视同销售,外资企 业不视同销售,从而导致内资企业税负重于外资企业,以及不必要的时间差异问题。二是统 一内外资房地产企业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等类似业务的视同销售。如《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规定,内资房地 产企业自建商品房转为固定资产应视同销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处置资 产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5〕970号),外商投资的开发房地产企 业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不视同销售。 

 

(二)亏损弥补方面 

原税法规定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应税项目,又有免税项目,其应税项目发生亏损时,按照 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应该是冲抵免税项目所得后的余额。此外,虽然应税 项目有所得,但不足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免税项目的所得也应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的免税所得弥补亏损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34号)。 

新税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 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条例第十条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所称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 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笔者认为,该条款可 以理解为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是不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体现了不征税和免税政策的 设立宗旨,真正体现了对企业扶持方针的落实。 

 

四、扣除标准和办法的改革,彰显公平、公正和促进发展理念 

 

新税法及条例明确了税前扣除的权责发生制、实际发生、相关性和合理性四大基本原 则。条例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税前扣除的标准和办法,变化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工资薪金及“三项经费”。一是统一内外资企业工资薪金扣除标准。原税法规定工 资薪金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扣除,外资企业据实扣除。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 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该规定宣告了实行多年的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扣除标准 的终结,长期以来因工资扣除标准差异所产生的内资企业税负重于外资企业的问题得到根本 解决,同时还消除了职工薪酬重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二是纳税人实际发 生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不超过工资薪 金总额的14%和2.5%扣除且标准有调整。对内资企业而言,“三项经费”扣除计算的基数 由原来的计税工资变更为实际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职工教育经费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 到2.5%;条例增加了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发生”的限定条件,企业提取未使用、 未支付的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而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按计税工资计提的14%的职工福利费 、内外资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当年未使用部分,也可以税前扣除。 

2.营业费用。 

(1)业务招待费。原税法规定,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1500万元以下的,按5‰ 扣除;销售(营业)收入净额15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该部分3‰扣除。条例第四十三条规 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 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由于此项费用由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混在一起, 很难划分公私用途。国际上一般在二者之间人为规定一个划分比例,比如意大利30%、加拿 大为80%、美国和新西兰为50%属于商业招待费可在税前扣除。我国在条例中,借鉴国际通 行作法,采用了双重限制,将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比例规定为60%,同时规定最高不超过当 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从比例上来看,新税法提高了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销售( 营业)收入的范围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 (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 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 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 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由于此两项费用属于与经营活动有关,但存在某一 年度集中发生而在以后年度受益的特点,故规定可以同时允许超比例部分递延扣除。同时对 高额广告、宣传费有限制过度广告之意。条例与原税法比较,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合并计算 扣除,简化了核算和征管的工作量,总体提高了扣除比例,其中业务宣传费也可结转以后年 度。 

3.公益性捐赠支出。 

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 ,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条例同时对公益性捐赠的定性、公益性社会团体的条件、受赠单位的级次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提高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比例,调整了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计算基数(由年 度应纳税所得额改为会计利润),简化了工作量,体现了企业进行税前捐赠的鼓励。

4.财务费用。原税法只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期间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例第 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 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 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这不仅把资本化的范 围扩大到了所有企业,并且把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 借款的,合理财务费用也列入资本化范围,适应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五、税收优惠由区域优惠为主向产业优惠为主转变 

 

1.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的税收优惠。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对蔬菜、谷物种植等8类产 业所得免税,包括: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 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 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 项目;远洋捕捞。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 养殖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该项税收优惠政策比原税法分散、零星、杂乱的减免优 惠,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2.扶持基础设施及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条例规定,企业从事《公共基础设 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 水利等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均实行“三 免三减半”。原税法规定减免税起算时间为外资企业为第一个获利年度,内资企业为开业之 日起,新税法统一改为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这一变动有利于避免外资企业通过推迟获 得年度来延期享受减免税待遇;兼顾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情况;统一了内外资 企业标准;还可鼓励企业尽快实现盈利,提高投资效益。 

3.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一是定额减免。一个纳税年度内,符合条件 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 业所得税。二是专项减免。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 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 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三是减计收入。企业以《资源 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 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四是税额抵免。企业购置 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 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 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 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五是加计扣除。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 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4.扶持小型微利企业及鼓励承担社会责任的税收优惠。(1)扶持小型微利企业。 (2)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条例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加计扣除 。即企 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 资的100%加计扣除。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5.新旧税收优惠的过渡政策规定。原税法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地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分 别减按15%和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 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 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两免三减半”等。这些优惠政策被新税法和条例替代。 

新税法公布前已依法享受低税率优惠的,在新税法实施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规定税率 。其中:享受15%税率的企业,2008年18%,2009年20%,2010年22%,2011年24%,2012年25% 。原享受24%生产率的企业,2008年执行25%。 

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优惠的企业,新税法 施行后继续按规定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未享受优惠的企业,其优惠期由 2008年度起计算。 

 

六、反避税的法律设计更科学 

篇4

【关键词】税收宣传;问题;建议

一、税收宣传的概念及税收宣传的必要性

(一)税收宣传的概念

税务宣传是以税务部门为主体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现代传播媒介和手段向自身及社会各界受众的信息传播活动。狭义上税收宣传是指税法宣传,广义上的税收宣传不仅包括税法知识和政策的宣传,还包括税务形象宣传、纳税意识宣传。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税收宣传,其目的都是纳税人熟悉、了解税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自觉提高税法遵从意识,从而使税收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二)税收宣传的必要性

1.税收宣传是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不尽完善,社会中存在违法、失信、偷税骗税等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改变状况,一个很必须的路径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开展税收宣传,普及税法知识。通过税收宣传,有利于使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得以确立,使纳税人自觉抵制和反对税收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经济秩序。

2.加强税收宣传是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税收征管中存在着违反规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越权超权规定减免税的问题;存在着从个体利益出发,混淆收入库的级次、收过头税等等问题。加强税收宣传,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从而有助于改革和完善税务行政行为模式,督促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征收。

3.税收宣传是优化纳税服务、和谐征纳关系的客观需要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以及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纳税人不仅要求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公平执法,更要税务部门保障其合法权益。因此,税务部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和税收工作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税收宣传工作,将税收宣传作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促进依法治税,提高税收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当前我国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税收宣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在税收工作中的地位也增加,但我国税收宣传还是一种浅层次的宣传,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税收宣传的效果。当前税收宣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税收宣传未真正确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

不少税务部门在开展宣传活动时,不注重纳税人实际需求,只是片面考虑自已能够宣传什么、如何宣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税收宣传,针对性差,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和广大纳税人日益多样化的税收宣传需求,造成宣传效果不明显。此外,承担着税收宣传工作职责的税务工作人员与从事新闻宣传的专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与媒体打交道时缺乏相应的能力在防范、应对和引导涉税舆情时多有缺憾。

(二)税收宣传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时间方面,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4月份,全国税务系统都会进行轰轰烈烈的税收宣传活动,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毕竟为时不“长”,每年也只有一次,效果不尽理想。在内容方面,重视纳税人义务的宣传、忽视纳税人权利的宣传,过于强调“守法”的重要性,但对法的本身宣传得较少。在宣传方式方面,重视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远距离的宣传,忽视面对面的宣传、入户一对一宣讲、个别辅导等近距离的宣传。而办税服务厅宣传和税收管理员宣传等近距离的宣传方式却是纳税人获取税法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

(三)税收宣传缺乏效能考核评估

目前,税收宣传缺少相对统一规范的效能考核评估机制。由于对税收宣传结果缺少效能考核,一些税务机关常会自降标准,将税收宣传流于形式,忽视税收宣传的效果。有些税务机关虽然自行制订有税收宣传方面的目标考核方法,但这些考核方法多是税务部门内部的工作管理规定,考核工作的重心也多放在上级部署的宣传任务是否完成上面,大多没有对税收宣传是否达到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且,税收宣传未完成也没有非常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的约束,对没有完成税收宣传目标的税务部门,一般最严厉的处理也就是取消单位评优的资格,基本没有更严格的责任追究,这样导致税收宣传在税收实际工作中被忽视化和边缘化。

三、对完善当前税收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定位“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力加强日常税收宣传

“税收宣传月”自1992年产生以来至今,在增强全民税收意识、普及税收知识、促进税务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税收宣传月”已经成为税务宣传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当然,仅仅利用“税收宣传月”进行税务宣传这也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加强日常的税收宣传,将日常的税收宣传与“税收宣传月”活动结合起来。要建立税收宣传常态机制,增强税收宣传的时效性。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的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及时公布税收政策法规,让纳税人能学有所用。定期组织人员进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农村,深入偏远地区宣传税收知识,形成税法宣传大课堂,真正做到人尽皆知。开展涉税知识讲座和培训,印发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宣传册,及时告知企业(特别是引进来的企业)税收政策变动,并对最新出台的税收政策进行解读,让纳税人在遵守税收规定时少走弯路,避免进入理解误区。

(二)创新税收宣传形式,增强税收宣传的吸引力

要改变税收宣传是税务机关一家之事的习惯,税收宣传是各级政府、媒体、部门的综合宣传,建议每年宣传月由税务系统主办改为由税务系统进行业务支持,各级党委宣传部进行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采用正反典型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宣传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的典型,对涉税违法犯罪案件进行曝光。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善用互联网、12366纳税服务热线、手机短信、纳税人学校等载体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在税收宣传工作中,还要切实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扎根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针对纳税人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和税收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宣传,增强税收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建立完善税收宣传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对税务宣传工作的目标考核。税务机关要在税收宣传工作的可操作性上及其目标的细化、量化上下功夫,推广应用税收宣传自动化考核方式,严格核实目标考核结果。可以将税收宣传目标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岗位交流、单位评先等后续处理紧密结合,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从而提高税收宣传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性的税收宣传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由第三方独立进行税收宣传绩效考核评估将是税收宣传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也是税收宣传市场化导向的一个典型表现。在今后的税收宣传工作中,税务机关可通过社会调查评估机构独立的调查评估,将调查及分析结果及时反馈至税务机关,必要时也可向纳税人或社会公众公布,这样有助于税务机关及时改进税收宣传方式,提高税收宣传的针对性和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瑞东,李信波.浅析我国税收宣传的现状及改进途径[J].税收科技,2003(5):16页

[2]崔俊民.我国税收宣传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刘剑锋.新型税收宣传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王济忠,李立新.当前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永州日报,2008-05-23

[5]李静,何婷,蒋伟.对当前我国税收宣传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6):35~36

[6]梁公民.对创新税收宣传工作的思考[J],永州日报,2009-06-12

作者简介:

篇5

想政治工作、效能建设工作),突出“三个重点”(征管基础、纳税服务、业务建设),实现“四个突破”(依法治税水平、信息管税水平、服务创业水平、队伍建设水平),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地税,为加速都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抓组织收入,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效财力支撑

今年市局分配给我局的税收任务是1.72亿,为保证税收计划的顺利实现,我局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措施,把组织收入的工作重心放在强化管理、挖潜增收上,紧紧依靠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增收,依靠加强各税种、各行业税收征管增收,依靠挖潜堵漏增收。至6月30日止,共组织收入万元,同比增长%,组织“三金二费”万元,同比增长%。

1、搞好税源普查,强化税收分析和预测。坚持“以税源为本、税源有限、管理无限”的税收管理理念,建立“源头监控、动态分析、日常检查、重点稽查”的税源管理机制。年初,我们采取从征管业务系统导出数据与上户调查掌握情况对比的方式,对税源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查、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更新税源数据库,将计划层层分解、级级落实。在组织收入的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月度、季度收入情况分税种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力求税收分析有深度、有前瞻性,对征收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2、夯实征管基础,强化分类管理。深化户籍管理。严格执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完善责任考核,加强税务登记的管理,重点是对注销、停业、失踪纳税人加强巡查,防止漏征漏管;深入推进税务登记验证工作,全面开展清漏检查;对《外经证》的管理,经常与对方主管税务机关核查,互通信息,防止部分纳税人利用《外经证》管理不严进行偷逃税款。规范分类管理。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对大型税源企业确定专人管理,从日常事项入手,实行跟踪式管理服务办法;对重点税源行业实行集中管理,从案头分析入手,大力推行纳税评估;对个体税收贯彻“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原则,从提质提效入手,加强巡查巡管,全面推行计算机参数定税管理方式;对流动税源从源头控管入手,进一步健全委托代征制度。

3、细化税种措施,强化挖潜堵漏。强化小税种的管理。加强对房屋出租税收的管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清欠,强化印花税应税凭证登记簿的检查及车船税委托代征工作的督促,严格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和资源税证明单的管理,深化“两税”比对信息化管理,并凸现成效。除城镇土地使用税外,其余小税种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印花税同比增长%,车船税同比增长%,土地增值税同比增长%,资源税同比增长%,城建税同比增长%,教育附加同比增长%。为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有效遏制逃税骗税的发生,防止税收流失,我们不断完善稽查制度,采取稽查回访的办法,将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在稽查程序上下功夫,科学选案、严格检查、强化审理、执行有力、案卷规范。

(二)抓依法治税,服务于我县“三年工业决战100亿”的工作大局

篇6

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地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供财力保障的责任愈加突出。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身带来了丰富的税源,为保持地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对地方财政收入需求扩大,客观上要求地税部门不断做强做大地税收入总量。

2、转变思想观念的任务愈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税收担负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地税部门必须主动参与、不能被动等待;必须积极融入,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勇于探索,不能按部就班。

3、发挥地税职能的责任愈加突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的聚集财政、杠杆引导、调节分配、维持公平正义等多重职能,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排忧解难。

4、创新税收管理的责任愈加突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地税征管思维方式提出新要求,要求地税部门进一步创新征管理念,进一步优化征管人力、机构、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方式等,努力创造促进鄱阳湖服务生态经济区的最优税收环境。

二、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个别地方理念上滞后,行动上落后。主要表现为:没有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局之中,缺乏紧迫感,责任感;部门之力,个人之力很小,难有作为;个别同志消极应付,敷衍了事,效率低下,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阻碍和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绊脚石”。

2、收入总量偏小,财力保障职能有待增强。尽管近年来,全省地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税收入总量增幅也具有加速上升的良好势态,但地方可用财力需求增长迅速与地税收入总量不大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成为制约江西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服务措施区域性不强,有待进一步拓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出台以后,上级研究出台了《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做到在思想上全力发动,政策上全力支持,服务上全力跟进,举全力支持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效应。但从现有政策措施的现状来看,存在区域特征不明显的“软肋”,多是普遍性的政策规定,不具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个性不鲜明,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服务举措偏向于理论性、宏观层面上的探索,缺乏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的完善。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时间跨度长、要求高、任务繁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配套的政策措施需要推陈出新,持续改进。

三、地税部门有效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配套政策支持是关键。税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杠杆作用,地税部门要真正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1、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税收政策。省地税局已出台了《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涵盖了通过减税、免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有效刺激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和就业创业,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到“三区别、三结合”,即:区域内与区域外发展的区别;区域内不同地区发展有区别,鼓励行业与限制行业有区别。要让税收优惠政策与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相结合、与区域内具体行业相结合、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2、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对我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经济和特色经济等给予相关税收优惠,争取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

3、切实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地税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重点宣传中央和我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落实倒逼机制。省地税局审时度势,提前谋划,相继举办了服务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巡回宣讲报告会、专题座谈会、“税收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论坛,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介针对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政策解读、纳税辅导、咨询答疑。加强需求分析,细分宣传对象,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办税需求。

篇7

关键词:广州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税收激励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州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56.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2%,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广州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据全国工商联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条件为营业收入29.70亿元以上)中杭州有81家、绍兴有33家、温州有21家,而广州市仅有12家。从民营经济比重来看,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4.7%,而温州、宁波等地已占到80%左右,省内的佛山、中山的比重也都在60%左右。对广州来说,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科技创新是一块短板,在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R&D数据上,广州的支出只有北京的1/4,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北京的1/3,与上海、深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另外,广州民营企业研发力度不大,2009年,广州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069.17亿元,研发投入占技工贸收入比重的2.63%。全市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7个,而宁波37个、深圳51个、温州3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而温州80个、宁波44个。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深圳占了8家,广州则无1家。由于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的力量不足,导致广州民营企业产业附加值、竞争能力低下。广州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创新的主体在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激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如何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并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以此让广州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重点。

税收激励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通过税收激励体现,税收激励也称为税收优惠,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给予某些活动以优惠待遇的条款。税收优惠可以解释为政府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将其让渡给纳税人,如果让渡的税收收入体现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

(一)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有正向关联效应

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对税收激励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过实证研究。Dagenais et al(1997)对加拿大的R&D税收优惠体系研究发现,政府每放弃1加元的税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将增加到0.98加元;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激励能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Billings(2003)指出,企业创新活动的安排取决于创新的使用成本。若以Pr和PY分别表示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以τ表示企业所得税税率,k表示对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δ表示折旧率,r表示贴现率,则创新活动的使用成本可以表示为:

Ct=Pr(1-τ-k)(r+δ)/PY(1-τ)

其中,Pr/PY表示一单位创新活动的真实购买价格,(1-τ-k)(r+δ)表示增加一单位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可见,税收激励k是影响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税收优惠可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成本

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可降低投资成本,其机理是税收通过对资本预期收益和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税负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预期收益,在资本预期收益一定时,资本成本越低,资本的预期利润率越高。某些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抵免、利息抵免、加速折旧等,可降低资本成本,刺激投资积极性。当政府为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时,可降低边际资本成本,资本需求量相应增加,从而鼓励企业创新投资。图1中,政府对民营企业再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T,新的均衡点将从E2移动到E1点,再创新资本数量从Q2到Q1。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激励和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广州民营企业只有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才可能在核心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下,进一步引导整个产业链条的扩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一)实行多元化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包括间接优惠和直接优惠,运用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多种间接优惠方式,同时辅予免征、减征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广州市地税部门2010年起明确了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政策为:为民营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业务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从以上的政策规定看,广州市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采用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间接优惠侧重于事前优惠,有利于渗透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对技术创新活动形成更有效的激励,为加大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广州相关决策部门应增加间接优惠措施。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大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广州市财政实施科技型企业扶持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每年安排市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000万元,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支持,对认定为市创新企业的给予经费扶持,并从2011年起,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从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对民营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市财政可给予贴息支持。同时从该年度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奖励本市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并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园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民营科技示范基地。其次,对获得国家、省、广州市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和贷款贴息。其中,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广州市级研发项目分别给予50%、35%和25%的资金配套;对获得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格的研发机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的资助;对获得省级研发机构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的资助。再有,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广州市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予以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补助。自2011年起实施增城区域品牌推广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增城区域品牌和列入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品牌(20个),进行品牌宣传推广。以上各项利好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支持领域有限的问题,财政政策形式单一,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设置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关于税收激励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实好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同时落实促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在广州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在同行业中影响较大或对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总部,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同时,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免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培训、办税软件提供与维护、税收资料提供、税法咨询服务;积极推行税务制度,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失误,减轻民营企业涉税成本;另外,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等应当互相配套,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税务机关可开通民营企业涉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申请的涉税事项给予优先办理;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为民营企业提供详细办税指引;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纳税服务;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的前提下,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

结论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其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具有其它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构建并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发展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吴凤平,曲顺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培育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 2009.5

2.张广宁书记.万庆良市长在广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广州市中小企业信息网,2010.11

3.广州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EB/OL].广州市政府网

4.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信息网

5.阮家福.论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J].税务研究,2009.5

6.宋子鹏,杨少浪.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11

篇8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税收管理的手段不断创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征管质量显著提升,但是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并没有随征管质量的提高而同步提升,特别是一些地方小税源,如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筑营业税等,税源流失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纳税申报重“形式”轻“内容”。一方面,由于考核更多关注的是纳税申报率,税务人员在申报受理中,往往更多注重的是纳税人是否申报,至于纳税申报是否准确真实,未加以考证。另一方面,许多纳税人采取现金交易、账外经营,或采取销毁账证、虚假申报等,税务部门由于难以掌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活动情况,从而无法确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对纳税人动态监控不够,纳税评估流于形式。一方面税务管理平时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在应付临时性和案头管理工作,真正下户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户籍巡查或纳税人动态监控很少。另一方面纳税评估主要是就表审表,就企业报送的资料核对而核对,对企业动态数据了解无几,纳税评估成效甚微。

(四)内部管理与外部配合的关系处理不够协调。主要表现为在税源管理上,还未形成真正的信息共享、内外联动的监控机制。与工商、地税、技术监督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不健全,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未能充分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税源监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不够,打击力度不大,偷、逃税案件时有发生。

(五)对税源及税源监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已制定的各项税源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源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不强,在日常检查、税源调查、数据采集、预测分析、纳税服务等环节上,仍然处于粗放型、低标准层面上,甚至出现空白状态。日常管理中,突出了管理的形式,忽视了管理的实质,每项工作都是重要工作,每个税种都要重点管理,所有税源都不放过,每个纳税环节都重点监督,使基层忙于应付,大家对税源及税源监控管理的实质和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强化税源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就能实现,需要不断的总结完善,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要环节。

(六)在税收执法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执法刚性不强,执法程序和执法实体存在风险。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量的企业改制为独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经济形式,企业数量激增,规模扩大,经济形式多元化,核算方式复杂化,但与之相对应的税收征管工作重心却放在了纳税服务、自行申报、集中征收上,弱化了税源管理,尤其是把税收执法的最后关口置于税务稽查,但稽查点小、面窄,程序繁杂且死板,税务处罚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达不到警示和惩戒的预期效果,加之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软弱等因素,使偷税行为的普遍性、反复性、多样性、严重性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执法风险,这些潜在的执法风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强化税源管理的思路及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营造自觉纳税氛围。为改善税收环境,提高企业、商户纳税意识,要采取通过电视台播放税收宣传字幕、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税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税收工作的各项程序以及税务部门在纳税服务等方面的新举措;同时,还公布税源服务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让纳税人帮助查找工作上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使纳税人对税收工作能够由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满意,最后能够自觉纳税。在宣传过程中,要提高针对性、注重时效性、突出操作性。除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定不能公开或者需要保密的事项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赋予纳税人更多知情权。通过提醒服务、精简程序、查前辅导、引导自查等方式,优化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同时,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税收违法成本,促使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二)强化三项措施,有效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按照纳税人的行业、规模、类别和纳税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一是对特殊纳税人实行专项管理。加强纳税人信用等级管理,对大型企业和重点税源实行专人、驻场管理;二是对帐务不健全或虽设置帐薄但帐目混乱,难以查帐的,实行查定征收;对确属规模小而又无建帐能力的实行双定管理,根据不同的方法确定应纳税额。三是积极推行票控管理。要通过严密控制专用发票的管理;对小规模纳税人,要大力推广普通发票的使用,使纳税人的每一笔经营业务都通过发票予以准确记载,通过对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的有效监控,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

(三)健全三项制度,加强税源基础管理。一是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继承过去专管员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比较了解以及税源管理责任明确等优点,适当集中管理职能,改进和完善税源管理的有关措施,提高税源管理的实际效果。目前,加强税收管理员管理,就是要结合实际,择优配备企业和个体税收管理员,细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规程、岗位职责,制定具体的量化目标,强化考核,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真正做到管户到人,管事到位。税收管理员要经常深入企业进行纳税辅导,切实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做假帐、做两本帐以及零申报、少申报等现象的发生。对个体纳税要加强巡查,除熟悉正常经营户的情况外,还要加强对非正常户、新开业户、起征点以下纳税户的管理,防止假停业、假歇业、假失踪、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除熟悉门店经营情况外,还要掌握纳税人租赁的存货仓库、生产场地等情况,要跟踪了解纳税人的上门送货、销售回扣等情况,做到定税准确,监控严密。二是健全收入统计分析与预测制度。结合税源管理,健全税收会计核算指标体系,建立税收统计分析与预测制度,制定科学的税收预测办法和税源走势分析办法,通过对税收结构和走势的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动趋势,为税收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对外,要键全与工商、地税、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定期交换信息,加强税源监控。对内,要加强各单位、各科室之间的信息比对,把各科室掌握的信息变成整个税务部门的共同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同时,要加强与金融部门信息联网,以利于账户查询,冻结存款、扣缴税款、加快代扣代缴、申报划转税款等各项税务管理业务的有效开展。

(四)加强与财税部门的配合、强力推进规模企业经济指标的采集工作。一方面,为做好税收宣传征收工作。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对无证的经营户进行上门登记,发送办理证照通知书,宣传有关政策,为经营户办理有关证件提供服务。工作中,要深入企业和纳税户,做宣传、做工作,督促企业、纳税户依法纳税,及时纳税。另一方面为准确、全面的掌握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趋势,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和预测准确性,该税源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规模企业,调查了解企业现状,并对企业经济指标进行祥细采集、夯实税源底子。

(五)进一步完善税源监控手段。随着经济税源快速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税收管理精细化水平,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要进一步优化税源管理模式、提高税源管理效能,努力将经济税源转化为管理税源。

一是在纳税评估上明确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责,突出评估重点,注重评估效率和效益,避免大而全、走过场、图形式的问题。要杜绝以查代评、将评估税款作为考核指标的做法,准确把握纳税评估的范围和界限,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发现疑点的企业,进行纳税约谈,要求纳税人举证,说明纳税异常的原因。对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促使其自我纠正,并监督执行,督促税款及时入库,进而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二是在税收分析上注重分析的实用性,尽量少用宏观指标,重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研究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对应规律,注重税收分析基础数据质量,规范数据统计口径,剔除人为调整因素,避免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的重复与类同。

三是增强税收专项检查目的性、针对性,以行业检查为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发挥税收检查的震慑作用,加大违法者的偷逃税成本,促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达到规范行业税收的目的。

四是建立内部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对内部管理工作是否达到效率最大化,包括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人员搭配是否合理,在制定税源管理内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效能平台,科学有效的评估征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是创新税企互动方式,变被动单向交流为主动双向交流。税源管理部门可以邀请纳税遵从度好的企业财务人员或管理人员为税收管理员讲课,拓宽视野,相互借鉴,充实完善管理内容。探索给予纳税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在税收检查、办税程序等方面适当优惠,而对屡查屡犯、税法遵从度差的纳税人给予媒体公开曝光。

六是创新税源监控方式。利用政策信息监控税源,分析研究政策变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应收尽收,应免尽免。利用历史数据监控税源,将纳税人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分析、征管数据和稽查数据,结合生产经营变化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对异常情况重点关注,确定评估和检查对象。利用宏观信息监控税源,及时判断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走势,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准确掌握新兴税源、项目税源等信息。利用相关部门信息监控税源,建立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息收集渠道,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实施税源监控,提高税源监控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利用税务登记、申报信息监控税源,将税务登记信息与工商登记、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发现漏征漏管,并重点关注零申报、长期亏损纳税人,及时开展纳税评估,提高申报真实性。利用综合征管系统数据监控税源,以系统为平台,充分发挥系统数据种类全、数量大的特点,对各类数据进行定期统计分析,提高信息化成果应用水平。

篇9

一、基本情况

按照“统一部署,分组行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方针。从5月2日起,我局由4名班子成员分别带队,组成4个调研小组,每个调研小组由6个人组成,由局机关干部、省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及相关技术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技术专家。经过筛选,我们把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以及芝英镇、古山镇等辖区内的108家企业分成4个片,每个片区27家企业,分别由4个组负责调研。调研组按照“送政策、优服务、解难题、明需求”的活动要求,利用近1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08家企业。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情况反馈

这次调研活动收回《工业企业难题调查表》共108份。经过梳理汇总:有关技术难题(需求)的有49项;有关人才引进(人才留用)问题的有62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有18项;有关土地、厂房问题的有21项;有关资金问题的有14项;其它问题的有28项。目前企业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科技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条件过于苛刻;小微企业融资难及融资成本过高等。

1、建议加大针对县(县级市)的人才鼓励政策力度,在职称评定、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向基层人才倾斜。

2、完善产业政策。建议出台《省关于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学习山东省经验,鼓励发展小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同时将列入省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试点区,享受省政府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企业新增地方税收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建议出台《省电动汽车管理办法(试行)》,同意低速电动汽车上牌,在保险、车购税等方面给予优惠。

3、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及融资成本过高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建议出台新兴产业信贷资金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投资新兴产业项目,为新兴产业项目提供融资便利,或采用财政信用支持的方式推进项目的建设,为新兴产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

三、下步打算

尽管调研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但为企业的服务工作永远没有结束。下一步,我们将做以下工作:

1、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把这次调研的情况作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把企业的创新发展难点作为科技部门的工作重点。

篇10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来自于税收,本文拟对河南省1995―2010年税收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对1995―2010年河南省税收与GDP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以宏观税负水平分析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对河南省税收与GDP总量、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检验1995―2010年以来河南省的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通过实证分析拟提出促进河南省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以利于河南省税收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协调发展。

2.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

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新税种的产生、发展和更替。在政府的调控手段中,税收具有其他政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越发展,税收越重要

经济增长理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增长中的各种决定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提出了各种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及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并提出了相关的经济增长模型,该理论主要认为: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经济繁荣将持续下去是因为不存在引起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只要技术进步,就会刺激对于资本的需求,进而创造长期的经济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基于新古典理论存在的缺陷,斯坦弗大学的保罗・罗默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又被称之为内生增长理论,主要观点为:利润刺激了技术变革,生产活动可以重复,人们可能通过创新及对实际利率的研究来提高增长率,同时可以无限止的使实际GDP增长。

宏观税负理论。宏观税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宏观税负体现了社会产品在国家及个人间的分配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税收与经济间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的范围以及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等是决定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宏观税负问题始终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宏观税负水平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3.河南省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状况

数据来源:2000-2011年河南省GDP、税收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11),全国GDP、税收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考虑篇幅省略了1995年到2000年的数据)

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河南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GDP到2010年河南省GDP总量达到23092.36亿元,GDP年均增长率达16.03%,河南省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国GDP的第五名。与此同时,河南省的税收收入也在快速增长,1995―2010年税收年均增长率达到17.32%, 据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河南省GDP较上年增速仍高于年均增长率约达到17.93%,税收收入也在大幅度增加,这更突显出河南省在全国的重要经济地位,同时也为河南省今后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财力保障。

4.实证分析

税收总额与GDP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对表1中1995-2010年河南省税收收入与GDP总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税收收入与GDP总量间的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992360,相关系数r=0.996173,D-W=0.712689,相关系数r=0.996173说明1995-2010年河南省税收收入与GDP总量间是高度正相关的,税收收入可被GDP解释的可信度为99.62%,其他因素约占0.38%,可见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弹性系数=0.043757,表示GDP每增加1亿元,税收收入可增加0.043757亿元,即每增加的GDP中有4.38%的部分通过税收分配变成了财政收入。

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193538,相关系数r=-0.439929,D-W=0.543301,判定系数R2=0.193538,则表明用GDP增长率来解释税收收入增长率的可信度仅为19.35%,其他随机因素高达80.65%,相关系数r=-0.439929表示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间有着负相关关系,也说明税收收入增长过高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

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471144,相关系数r=0.686378,D-W=1.352773,R2=0.471144说明GDP增长率的总变差中,可以用宏观税负解释的部分占47.11%,残差量高达52.89%,据此判断解释程度不高,宏观税负的变化对GDP的影响不显著;相关系数r=0.686378,说明1995-2010年河南省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宏观税负每增加1%,经济增长就上升0.68%,这也说明了河南省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税负较低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5.促进河南省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的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通过优化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解决“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新”的矛盾,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是制约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税收占GDP比重最终依赖于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河南省要从根本上摆脱“三高一低”的困扰,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个税改革。目前的税收制度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地区经济与税收间的协调性,因此应逐步优化税制的结构,调整所得税与流转税在地方税收中所占的比例,向两者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转变,同时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加强,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制度及纳税人的地位,不断寻求人个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在保证税源的基础上有步骤的开征遗产税、物业税等新税种,健全税收调节体系,此外,不断完善相关税收法规,为不同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税收征管,巩固税源经济决定税源,要保证把潜在的税收转化成税收收入需要高水平的征管机制,通过加强税收的征管,可以增加税收巩固税源。税务部门要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强化控制税源。通过加大对流转税、所得税等的管理、稽查力度保证经济税源扩大,税收增加。要进一步完善士纳税申报制度,加快税收网络化信息建设,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抓好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督检查,减少税收收入的流失。认真清理和取缔不符合国家政策的减免税政策以及到期和过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清理和收缴企业欠款、国有资产转让及出售收入。其次,对于税法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及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的增强有待提升,优化纳税服务,创新纳税服务手段,降低纳税成本。同时对于税收优惠的授予要建立监督机制,避免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影响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