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

篇1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等。

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专业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5、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广告;

8、娱乐/休闲/体育。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幼教、幼师、早教老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幼教;

2、幼师;

3、早教老师;

4、幼儿园园长;

5、教师;

6、课程顾问;

7、美术老师;

8、幼儿园老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管理能力,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编制教学和游戏活动方案,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及评价活动成效的技能;

2.具备初步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具备理解幼儿、教育幼儿与发展自我的能力;

4.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儿童;

5.掌握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技能,以及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性、应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实际,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在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专业理论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师资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我校主要开设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及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法等专业理论课程。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压抑。鉴于此,建议发挥教研室集体智慧,组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研究室,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对已经过时的知识进行适当删减,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统一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另外可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讲授+案例、讲授+演示、讲授+模拟情境。比如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讲授+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关于原则、规律、特点等内容采用“讲授+案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案例分析所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幼儿园具体教育教学内容方面则采用“讲授+演示”或“讲授+情景模拟”的方法,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感性和直接认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幼儿园(每学期1~2次),现场观摩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以“学”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专业技能课程,贴近幼儿园实际需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幼儿教师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满足学前教育的特殊要求。尽管我校已经开设了琴法、试唱练耳、舞蹈、绘画、幼儿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课程,但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由于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学生自身技能的先天不足。多数学生进校的门槛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指标,加上缺乏面试环节,这是导致生源先天缺陷的主要原因。二是班额人数较大。从目前实际来看,学生班级人数达到50人或者更多。在大班额的教学模式下,琴法、试唱练耳、舞蹈、绘画等技能课程难以达到幼儿园要求。三是缺乏有效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因此,增加入学前的面试、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落实专业技能考核方案,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改革教育实践课程,注重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职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完善和发展。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从目前见实习效果看,存在着形式单一和内容简单等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据社会口碑寻找本地和外地现有的幼儿园资源,积极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实而稳定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

在实习内容方面,应根据各专业课程内容的不同重点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教育能力。另外,在实习形式上也要体现出多样化:顶岗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分段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

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是由一定的教育实习时间来保证的。我校学前专业学生三年级的实习时间为期一年,过于集中的实习时间不能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为了满足幼儿教师成长的需要,使学生熟悉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并胜任幼儿教师工作,建议把实习时间穿插在每学期,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交替进行。如:一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可以分别安排半个月的幼儿卫生保健实习和幼儿心理健康实习,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分别安排半个月的下园试教和幼儿园游戏实习,三年级为幼儿园顶岗实习(从保育员到配班老师再到主班老师的实习)。

四、规范考试评价制度

考试评价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又可以造成学生的功利心态,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打破学生对考试评价的功利心态。多元化评价体系由期末试卷(考题中增加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占考题分值的40%~50%)、教学实习(如调查报告、教案设计、教学思等内容)、平时作业(如课堂提问、小论文、课堂表现、请假及迟到早退次数)三部分组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还可对考试成绩进行规定。如:60分为成绩合格,低于50分成绩者不予参加补考而需选择重修;加大处罚考试违纪行为,比如不允许作弊学生参加补考而必须选择重修,不能参加各级各类奖励和评比,并对违纪学生进行留校察看的严肃处理,学生干部有违纪行为者应销其职务和从严处理等。

总之,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育人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捷,黄志敏.学前专业教育实践现状对改革实践教学的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0(7):144.

[2]陈学敏.论《专业标准》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建设[J].襄樊职业家技术学院学报,2012(7):91-92.

[3]梁钊华.全实践教育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126-128.

[4]谢艺泉,邓达.高师公共教育学实践取向的教学探索与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07-109.

[5]王颖蕙.关于幼师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55-57.

篇3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有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04-02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社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之中,钢琴教学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其以钢琴为载体的教学和通过对钢琴演奏技能或方法的培训,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然而,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都缺乏学前教育特色;学生缺乏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只能模仿简易儿歌配弹但不能编配左手伴奏织体,这样很难适应幼儿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进一步探讨中职钢琴课程的有效教学与实践问题很有必要。

一、更新观念,加强钢琴教学大纲的建设

1.加强钢琴教学观念的更新。这是确保钢琴有效教学与实践的思想保证。“苟日新,日日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迫切需要中职的钢琴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意识日益创新,钢琴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坚持走钢琴教学与幼儿园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精益求精地研究教法和学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促进钢琴课程的有效教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运用示范提问和探究体验等,采用先做后教、先学后做、在做中学或在做中教的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钢琴课堂教学。

2.加强钢琴教学大纲的建设。这是确保钢琴有效教学与实践的行动指南。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学生特点考察来看,近年考入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不错,但是在音乐方面尤其是在钢琴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功底还很肤浅。对此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钢琴基础课教学大纲日显迫切或必要。科学与合理的钢琴基础课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既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未来工作的特点、突出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特色。

3.动态地精心设计教学计划。这是确保钢琴有效教学与实践的目标任务。为此,可在第一学期安排钢琴入门基础演奏与《乐理》,培养学生钢琴基本演奏知识和弹奏的办法;在第二学期安排增加《练习曲》,以培养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及视谱能力;在第三学期安排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知识和幼儿歌曲,以培养学生左手伴奏织体编配能力;在第四学期安排钢琴巩固课程,培养学生左手伴奏的应用能力。同时,在幼儿园的见习教学实践,每学期必须保证在两次以上。

二、务实创新,丰富和完善钢琴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音乐教育,对于身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钢琴训练过程中,有助于促使学生自身的思维想象力不断增强、促进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学生自身人格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理应根据适用于幼儿教育的实用性特点组织钢琴教学,根据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安排学生的见习或实习;落实钢琴教育的宗旨: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综合实践能力的锤炼;努力从钢琴教学大纲、钢琴的教学模式、钢琴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造就学前教育的实用型人才或实践型人才。

1.教材的选用和自编需要突出三个原则。其一,贴切原则: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到,大多数学生其实在音乐与演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少,在钢琴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是缺乏。由此看来,选用或使用钢琴教学的资料理应按照非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钢琴教学,尽量降低钢琴教学的难度,所选用的钢琴曲目也要尽量采用改编后的少儿歌曲,以免因为钢琴曲目的难度而减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实用原则:中职学生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将来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来说,学习钢琴更多地会运用在伴奏方面。可见,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伴奏的曲目,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练习伴奏的机会。其三,民族原则:钢琴教师应在教授外国曲目时,适当增添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曲目,这既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自觉、更多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也可以借助于她们的智慧与灵巧之手来传承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音乐或灿烂的传统音乐文化。

2.强化钢琴教学方法的教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幼儿教师。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取向,大多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她们必须认真扎实地学习钢琴演奏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运用钢琴演奏方法。作为钢琴教师,要加强钢琴教学方法的教学或传授,要教育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获取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教授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在学前儿童钢琴学习教材中可能遇到的音乐与律动的编配问题或其他疑难问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在演奏钢琴时可能遇到的一些教法常规问题的解决方法。

3.增强即兴伴奏课程的比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钢琴是为了教唱小朋友儿童歌曲;要培养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的能力。在中职钢琴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强即兴伴奏课程的比重;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的目的,从培养学生全面的钢琴技能着手,突出地加大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力度。

三、励精图治,加大钢琴教学实践或见习的力度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都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和坚决遵循并予以贯彻的原则;要努力让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战争中学会战争”。

1.实施互动实践型教学模式。根据中职钢琴教师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而缺乏幼儿园教学经验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点成功经验可以用来抛砖引玉:以培养“能弹会教”、“边谈边唱”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目的,把钢琴教学与幼儿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幼儿园多次“学以致用”的见习教学中不断体验、巩固、反思、完善与提升,在互动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中达到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开展模拟情景实践教学或展演。为了突出教学的真实性,中职钢琴教师的教学可以模拟幼儿园音乐课的场景。由每小组选派学生模拟老师进行弹奏,其他组员扮演小朋友作律动。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职业场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巩固钢琴的技能。

此外,中职钢琴教师应加大多媒体教学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力度。在中职钢琴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中职钢琴教学实践服务的问题的解决已经日趋迫切。为此,中职钢琴教师要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尝试建设MIDI学生演奏钢琴时的录音与录音回放系统,便于学生在回放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可以“假他山之石而攻玉”,建设电钢琴教学MIDI曲库;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钢琴教学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正英.如何有效实施中职学校音乐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篇4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美术欣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美术欣赏课程的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促进学生德、智、美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将培养他们利用美术欣赏课程来设计与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一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专业素质,在他们走上幼儿教师工作岗位之后,促使他们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幼儿师范类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虽然开设了美术欣赏课,但为了能快速而有效地适应幼儿园的“看得见的”需要,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专注于美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于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些美术欣赏课开设的课时不足,有的甚至直接把美术欣赏课划成技能实操课。所以美术欣赏课的成了教学大纲上的点缀,课程设置里的摆设内容,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有的院校坚持开设美术欣赏课,但是教学模式的陈旧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加之学生本身对于西方美术,没有文化基础,难以欣赏;对于中国美术,离现代生活太远,学生又觉得非常陌生。比如学生学了国画却不知道国画有花鸟、山水、人物,对古代、当代、及现代的名家及代表作品知之甚少。有时到了幼儿园也经常因不知道小朋友画的什么样的画更好,这样就严重地限制了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水平,更谈不上引导孩子们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所以即使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仍旧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理解不透,效果不佳。因此学生没能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导致在开展以美术欣赏为主的教学活动时觉得无从下手,到了幼儿园也严重限制了幼儿美术教学水平。

从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角度来讲,在幼儿园开设美术欣赏的课程教学,既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视觉形象的积累,又能使幼儿透过经典之作形成审美经验的积累,但由于美术欣赏教学自身特点的复杂性和对教师审美素养的高要求,在幼儿园教学中多被忽略或者误解成其他的美术教学形式。但是从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来看,这种适宜性的美术教育手段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并未彰显其实效性的功用,究其缘由,问题还是出在幼儿教师在受专业学习期间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深度不够。

2强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教育目标的需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在欣赏领域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要求的体现,教师应侧重于对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最基础的美术欣赏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2)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开拓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批评能力。“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这是尹少淳先生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强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

狄德罗曾说“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真、善、美,认识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用了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的,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等。这样才会有意识地在自己创作或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表现出真、善、美。所以美术欣赏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合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3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

3.1重视美术欣赏课,开足、开透美术欣赏课

目前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是整合课程,要求幼儿教师要是能融会贯通五大领域的综合型人才。在开展艺术活动时,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美,理解美,观察美最后能表现美,最后能创造美。所以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准幼儿教师时,必须认识到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培养美术素养的非常重要、且不可忽略的课程。而且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能短时间速成,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3.2加强对美术作品欣赏引导,把欣赏融合于整个美术课程中

由于学生对美术作品接触少,不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应该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和欣赏,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未作品及作者、创造背景进行的探寻,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交流欣赏体会,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整理。

除了分模块的美术欣赏教学之外,把美术欣赏融入技法课中去。例如上泥工课,以我国的陕西凤翔彩塑、惠山泥人、“泥人张”的作品欣赏来引入,进而分析透彻这三种泥塑的造型风格,从夸张抽象到写实逼真,色彩的运用等。然后再来开始泥工技能教授和实训。 (下转第61页)(上接第42页)

3.3创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模式

(1)多学科的融合来欣赏。例如:马远《水图》结合古琴曲《流水》。马远的《水图》共有十二段,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中用线条描绘出水的不同姿态和种种意境。而古琴曲《流水》正好表现的是水滴不断汇集,奔流入海的情景。曲中可感受高山滴水,山涧潺潺,由细流出山汇入洪流,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之后的余波徐徐,直到渐渐平复。

(2)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对于没有相关前导课程和理论基础的西方美术欣赏,学生常常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概念混淆,可以结合电影《特洛伊》和《三百斯巴达勇士》帮助理解。让酷爱看英剧、美剧的学生们观看由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让学生在过“剧瘾”的同时,走进卓尔不群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深入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可以结合电影《富春山居图》,体会披麻皴。

(3)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手机”,等网络工具,建立qq群、微信群或论坛、微博等,让每个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收集该作者的简介、故事,制作成小博文,给偶像致敬。

4结语

美术的发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下,人的意识形态对外在世界的一些反馈和思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都将成为美术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关注传统的、古典的、现代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养成运用各种美术形式进行鉴赏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凤清,李月亮.师范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 郝丹丹.美术欣赏教育对中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周燕琼.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增设当代艺术鉴赏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大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5

[关键词]专业标准 数学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23-03

《教师专业标准》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我院数学教育专业是师范类的传统专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不能完全覆盖中小学数学知识,教师教育类课程开出率较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有效性融合不容乐观,数学应用类课程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数量相对较少,实践环节较薄弱。近几年,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我院数学教育专业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下面谈谈在《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修订和优化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优化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1.突出师范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减少单科课程,增加综合课程;减少传统课程,增加创新课程,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重视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数学理论的建构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处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关系。让学生把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了,又形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整体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方法。

3.重视当今研究成果。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经典数学和近代数学的同时,开设现代数学新进展、新成果、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向学生介绍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和国内数学教育的进展动态,以及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5.加强教育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贯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数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体现高师数学专业的特点优势,适应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数学教师。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 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师范专业性、信息技术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机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

1.精练数学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数学教育专业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等数学研究、普通物理等为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首先,我们从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出发,本着学科专业课程“够用为度”的理念,对部分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例如: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这两门课程合并为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门课程,同时适当降低其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要求;其次,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形成了一条主线,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为基础性课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为发展性课程,概率与统计、普通物理为创造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各部分按知识层次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基础性、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连贯、开放、整体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数学专业学科总课时680学时,比原课程设置的833学时减少了153学时,形成“更高效、更实用”的师范数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2.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一是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加大课时,由原来的一学期开课时间,改成一学年来开课。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同时,还要了解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等。

二是加大课件制作及教学演示课程,将《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设计》、《网页制作》列为必修课,还开出图像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编辑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课件制作及数学教学演示能力,这包括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等。

三是开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规律、特点和动向。使学生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并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总课时为221学时,课程以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相结合的形式开设,部分研究型课程延伸到课后。

3.强化教育类课程体系

数学专业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类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教育类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开设:心理学、教育学、三笔字、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师范生音乐和美术基础、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第二类是数学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从师任教的技能和艺术,实现数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向实际的教学行为转化的核心课程, 融数学、教育理论于一体, 起着联系数学学科课程与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桥梁作用, 也在数学学科课程、公共教育类课程与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我们将数学教育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数学教学内容研究类, 开设数学解题研究、初等数学研究等课程;二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类, 开设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三是数学思想方法类, 开设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现代数学思想选讲、现代数学与中小学数学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总课时52时,比原课程设置的408学时增加了121学时。

4.构建与农村中小学对接协作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与农村中小学校的联系,在现有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向农村中小学延伸,延长实习时间,教育实践由原课程设置的4周增加到16周,构建包括基础见习、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教学实践贯穿在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这一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教学和见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完整了解一个学期的中小数教学全过程,更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以《教师专业标准》依据,全面推进教学方法、 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教师专业标准》中教学方法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因此,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我们显得尤其重要。

1.要彻底改变目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口”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变和从“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实践探究”的转变,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示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工具探索数学的实验,数据的模拟等,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和有效。

2.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思考所任专业课哪些内容、哪些环节和哪些方面可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开发和使用课件(至少占课程的20%),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3.将课程的一些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应用案例、模拟试题等上传到学习网上,让学生共享,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开辟课程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和与教师交流的场所。

四、结语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我们应认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全面把握《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要求,根据中小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需求,抓好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钻研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广西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作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娟.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8,(4).

[2] 刘桂香.高职数学教育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 马啸风.高师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 工科专业 成人教育 教学工作

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布局调整、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企业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工科专业成人教育将以其灵活、多样、快速、实用的特点,成为培养当前经济建设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不少地方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简单移植、套用普通本、专科生的教学模式、基本内容乃至于方式方法,表现出明显的“普教化”倾向[1]。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必将磨灭成人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影响成人教育的质量。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研究成人教育教学工作。

一、当前工科专业成人学习的行为特征

与其他专业学员相比较,工科专业学员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生存环境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学习特点。因此,对工科专业成人教育工作的研究必须以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必须建立在掌握其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在:

(一)实效性。

一般而言,成人学习是迫于一定的社会压力。成人学习的内容与其社会角色和职业特征密切相关。工科专业学员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1]并希望通过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诸多的实际问题。学员们往往都来自生产第一线,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匮乏使其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所以大多数工科专业成人学习行为的发生与其职业性质相关,指向于应用,具有一定的实效性[2]。

(二)连贯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奠定一个人知识基础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从事工科专业工作的成人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强烈的不断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成人的生活工作过程就是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因此,学员只有不断地学习,确保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相一致,才能有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终身连贯性的特征。

(三)独立性。

一方面,由于成人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体系和主体意识,能够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现实需要确定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手段,并能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成人教育制度下,由于成人学员之间开始都相对陌生,且接触时间较短,难以建立像普通教育学生之间的默契而主动进行合作学习,他们的学习呈现独立性[3]。因此,成人不仅主观上有自我导向学习的愿望,具备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客观上受到成人教育实际的限制,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四)受干扰性。

成人的学习相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生理、工作、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易受干扰性。其中,记忆力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各种器官活动速度减慢、体力减弱等生理机能的逐渐衰变对成人学习干扰最大,给成人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成人某些学习活动效果不佳。此外,成人学员大多在工作之余、节假日或晚上学习,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经常使他们产生疲劳感,身体疲劳不仅有碍成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与持久,而且会减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社会交际与偶发事件等也会影响成人学习的连贯性。

(五)经验指导性。

经验影响着成人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成人学员区别于普通学员的重要特征。成人不仅学习了一些间接经验,而且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构成了成人学习的丰富资源。成人的学习活动经常以个人经验作为指导,判断学习价值,制定学习计划并独立完成[4];他们也可以利用类似经验,在学习新知识时,迅速地加以选择并进行重新组合,但往往忽视理论的学习,导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内,只知其果不知其因,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成人的学习行为表现出经验指导性,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二、科学有效地实施工科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工作

工科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遵循成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科学有效地开展工科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考虑。

(一)要精选精讲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成人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工科专业的成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常常带着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深入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同时还应该掌握学员的工作情况,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以简练、概括的方式进行讲解。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的课程和课时数要少一些,同时学员的年龄一般较大,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此外他们的学习时间也很宝贵。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精讲,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精华的内容,获得最多的信息。

(二)要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员学会自学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讨论实践中的案例,相互启发,解决疑难问题。个人自学可以说是成人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形式的最大特点,成人的学习有很多形式,大多是在职的、业余的。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家庭和学习的冲突一直是困扰成人学习的重要障碍。一方面需要工科专业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否则很难处理好工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工科专业学员个人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往往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帮助,以增强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自学意识,引导学员形成自学的习惯,同时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讨论,提高学员的自学信心,强化其自学的毅力,促其保持持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要按需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工科专业学员的实际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科专业成人教育教学主要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按照学员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同时按照学员的整体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背景实施教学,积极引导学员参加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实践,把课堂所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所学内容,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5]。

(四)要循序渐进、反馈互动。

在工科专业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要鼓励学员及时反馈在学习中和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使学员产生学习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根据成人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常常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学习焦虑情绪。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及时反馈互动的方式,一方面使学员的能力及时得到强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学相长,通过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要开拓创新。

工科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工作有别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工科专业教育,其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反映在学员的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不同,各界学员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他们彼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工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新方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讲究实效性的工科专业成人教育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成人的心理特点和职业特点出发,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不断探索和创造成人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6]。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提高现有工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解决当前该领域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因此工科专业成人教育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力发展工科专业成人教育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搞好工科专业成人教育的关键,所以,广大从事工科专业成人教育的教师应该了解成人学习的行为特征,了解学员的职业背景和学习需求,把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成人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员的学习特点和成人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成人教学工作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成人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宋西玲.目前我国成人教学研究综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4,(9):62.

[2]田英.成人教学原则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39-140.

[3]谢在玉.成人高等工科教育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成人教育,2004,(10):49-50.

[4]程革.成人自我导向学习与成人教育教师角色[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6):1-4.

篇8

关键词: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纺织新材料》

双语教学在我国本科教学中开展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上有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目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方法其实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各专业积极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并无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制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几年来,在盐城工学院校教改基金的支持下,笔者通过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开设纺织新材料双语教学的实践,对纺织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进行探讨,供从事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双语教学工作的同仁参考。

一、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

在选择双语教学的课程时,要注意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不能因为双语教学而破坏了课程体系内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和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专业课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英语课特定的教学方法,又要采用专业课特定的教学方法[1]。

《纺织新材料》是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纺织新材料的种类、结构与性能等。随着纺织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作为纺织主要原料的纺织纤维更是呈快速发展态势,涌现出许多新型天然纤维、新型再生纤维和高技术纤维,体现了多元化、环保型、功能性和高性能的特征。这些新型的纺织材料特别是高技术纤维主要来自国外,有关的文献和使用手册,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撰写,这就要求在本领域从事教育、研究、开发的工作人员,能够用英文熟练地检索、阅读、理解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英文娴熟地撰写比较地道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文档。因此,在《纺织新材料》这一专业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前沿知识的必要,而且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一些专业的通用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法[2]。因此,选择《纺织新材料》进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改革方案。

二、纺织新材料课程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建设具有特色和针对性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开设使用英文教材和采用中英文讲授的纺织新材料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大胆尝试[3]。因为没有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所以纺织新材料教材建设是该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正在编写纺织新材料的试用教材。在内容上,我们力求简洁明了,大量选用了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图片、表格,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纺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所编教材的内容涉及现有的二类新型纤维,即新型纺织纤维(new textile fiber)和高性能纤维(high-performance fiber),前者包括新型的天然纤维(彩棉、彩毛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竹纤维、天丝等),再生蛋白质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等)和合成纤维(PBT,PTT等),后者包括用于纺织复合材料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香族聚酰胺、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

在各章节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导入式教学方式。先介绍综述性文章,即介绍每一种纤维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其特点是内容全面、易于理解、实用性强;而后再详细介绍各有关纤维的基本知识,切实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例如,在新型再生蛋白质纤维这一章,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为总结性的回顾,主要介绍这一材料研究的发展史和这一类型材料所涵盖的类型。第二节内容为新型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和性质,在了解结构特点和性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后,结合具体的纤维类型,再分别介绍大豆和牛奶纤维的制备工艺和相应的性质。此外,在教材编写中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材后面安排了若干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内容主要为近年来的一些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例如,耐化学、耐热、传导性、防护功能、高感性等高技术纤维。这对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

三、纺织新材料课程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要求

对于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用英语讲课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写个电子邮件,用英语和老外简单交谈,或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作一个英语报告,可以说都不是特别困难。然而,用英文讲课,既要让学生听得懂,又要生动活泼,能用英语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开几句高雅的玩笑,谈何容易?而用英语教学,就更为困难。所以,一个教师如果不是在国外住上许多年、教过书,能用英文思考,而是仅仅在国外进修过或甚至只读了一个学位,我认为要用英文讲课也是勉为其难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足够的教师能达到这个层次,所以也不必操之过急。对一般教师来说,如果能用英文教材和英文讲稿,再出一些英语的作业和考卷,就足够了。但是有条件的话,请一些外籍专业教师或在国外有很多年经历的教师,给学生上全英文的课,当然是最好的。同时,年轻教师有机会的话,应出国进修,尽快提高英语水平,将来也可以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

四、纺织新材料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1.课前准备

对于教师,课前用英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关键,包括用尽可能地道的英语写教案与教学多媒体,并准备用英语组织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还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备课时,要吃透教学内容,一些术语的定义和重要的原理需要翻阅多本原版教材,选用学生容易理解、含义明确的表达[4]。对于英语不是很好的教师,课前还须熟悉几遍。因此,教师使用双语教学的工作量会比用单纯汉语教学的多很多[5]。

对于学生,课前要做好复习、练习和预习工作。其中预习尤为重要,是上好每一节双语课的关键。学生要仔细阅读教材,从词汇入手,可以说专业生词是双语课堂教学的主要障碍。对于这些障碍,一方面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的拼写、读音、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可以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查找背景材料。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2.课堂教学

(1)教师尽量使用英文,实施全英文讲授。

首先,用全英文板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渗入式教学方法[3],较浅显内容用英文讲授,考虑到有些新概念需要建立或重点和难点讲解时,可以采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办法,把英文讲过的内容用中文再提要一下,然后逐步过渡到全英文讲授。在PPT中穿插与章节所学内容有关的英文材料,教师解释强调专业词汇并翻译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2)学生参与教学,增加互动环节。

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需积极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营造讲英语、写英语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敢于用英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课堂提问是促进双语教学的好方法,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英语的实际水平,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一般教师用英文提问,如果所提问题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多,则将问题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先将其译成中文,再用中英文语或或全英文回答[6]。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每周组织一次类似英语角的活动,在小组中用英语来讨论课堂中的问题,小组中遇到不懂的可以及时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提问。

3.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

有些双语课程的作业和考试中只是要求能看懂英语题目,而回答却是用中文,这对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词汇的能力其实是不利的。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核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又可以为用英文考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阅读一些英语学术类的文章,并熟练地使用专业词汇。

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翻译听力题或英语练习题,以使学生熟练和加深对所学单词的理解。同时发放一些国外书籍中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介绍完成的作业[4]。

为避免学生对用英文考试的畏惧,平时每周做一次POP Quiz,每次十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尝试着用英语句子或段落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且加强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从而适应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英语答题考核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孔令剑.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4):118-120.

[2]雷丽文等.《材料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5):127-128.

[3]张枫等.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1):106-107.

[4]张飞燕等.工科院校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及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23):31-33.

篇9

【关键词】中职 医药专业 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3-02

一、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不明确

仔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09)》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最新版)》,不难发现虽然教育的性质不同,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接近,即“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备“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其热爱、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及文化素质。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体系、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很难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普通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中职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相同的课程目标却要达到不同的教育结果,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却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更难体现。

(二)教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10年来,根据广西教育厅的规定,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使用过3套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出版、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欧阳代娜主编的《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郑国民主编的《语文》。应该说3套教材都体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语文出版社的《语文》立足本土,教学内容颇具广西特色,但教材版本设计与普教的语文教材交叉的东西更多一些。外研社的《语文》和人教版的《语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2009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外研社的《语文》注重学习者本身,“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人教版的《语文》职业教育特色更为显著,也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职业观的养成教育。我们更倾向于人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但由于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的共性较强,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医药专业的学校,要满足“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我校专业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教育对象特殊

教育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的特点,他们对职校和普教语文课几乎没有区别的迷茫,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的陈旧和似乎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语文学习的抗拒。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中职语文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学科,又与职业指导密不可分。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撷取营养,不但能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对其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将影响中职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尤其对于医药专业的中职生,更加重要。

(二)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语文课程中注入国学教育内容,既是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性,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对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直接决定着他们的从业的态度。我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众多古代著名的医家及其思想是我们对医药专业中职生进行职业思想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三、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须考虑的方面

(一)分析学情

如今在读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部分因中考成绩差,不能升入理想的高中而就读中职,生源质量差。他们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是吃着快餐、看着动画片、听着韩语歌长大的一代。他们正处于成长中的叛逆阶段,思想不够成熟,但独立意识却非常强;容易接受新思想,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面对各种的诱惑,抵抗力差;他们乐于接受新信息,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厌恶理论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差,又不愿意多思考;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生的歧视,就业前景的暗淡,很容易丧失对前途的信心,迷失生活的目标,自暴自弃。虽然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语文能力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缺失,又缺乏刻苦精神,有些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生源质量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国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中职生的实际学情,将其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选择国学教育内容应注重培养中职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

2.以能力为本位。从医药专业岗位需求出发,借助中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通过职业角色分析,确定国学教育中有效提高中职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内容,培养其职业能力,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中职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具课程。

3.以专业为导向。立足医药专业,把对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

(三)国学教育内容的确定

确定国学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

1.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中职生今后人生发展和从业后保持职业发展后劲的保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学习精选的经典诗词赋文,教导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进行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

2.职业岗位要求。我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与医、药相关的工作,这类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规范的心理素质及专业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情商。精选的古代经典哲文和古代著名医家及其思想的美文,可完成这个培养目标。

3.岗位能力培养。中职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基本是医药市场营销和医药零售行业,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要有很好的聆听习惯、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入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可取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方式及测评手段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国学教育,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利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中职生掌握职业技能重要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灵活的教学模式

以教育厅规定的语文教材为蓝本,以“实用、够用、易懂”为标准,对现有的教材加以筛选、整合,或另行开发,构建成基础知识、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应用写作及实践活动等五个教学模块,将传统的“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按专业需求分别置于各教学模块当中,基础知识、阅读欣赏、应用写作模块主要以教材为依托,重点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对其进行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口头表达模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上,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将自己的观点准确、有序而又流畅地表达出来。语文实践活动模块可以开展诗文朗诵、主题报告、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课本剧、歌曲评论、影视评论等活动,也可以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招聘会、采访、推销等实践活动。教学模块的构建非常重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开放式的模块组合,灵活拆拼增减,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以贴近学生实际, 满足其学习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优势,大力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材,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开发国学选修课程,满足课外所需

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国学选修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我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讲读、古代小说欣赏、古今说礼、书画讲座、中医养生等课程;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比较灵活,针对性强,专业特色明显,只要对课程的情境性、直观性、活动性和生动性多加研究,就可多方面满足中职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很受学生青睐。

(三)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学校的文化讲堂活动、读书月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假日如护士节、古代某著名医家诞辰日等,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校内教师、相关单位的先进人物、企业代表来校开设讲坛、讲座,精辟独到的见解,不同于平时课堂教学的交流方式和身边充满正能量的先进人物事迹,是对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诠释。

(四)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社团是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管理的机构,管理的好,具有很好的凝聚力,也充满青春活力。我校的国学联合会就有武术社团、书画社团、戏曲社团、花卉园艺社团、文学社团等等,在社团内开展与国学相关的如讲座、比赛等活动,通过古代六艺,如茶艺、书法、绘画、礼仪、音乐欣赏、舞蹈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测评手段多样,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进步

改变传统单一测评方式,将平时表现、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及课外活动统统纳入测评范畴,对个模块的考试采取口试、笔试、作业、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让中职生从考试成绩中看到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进步的轨迹。

总之,中职语文课堂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又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和各式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努力钻研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关于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能力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常青,田慧.中职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职业技术,2009(3)

[3]张悦耳.中职语文模块课程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3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重点课题(2012JGZ190)

篇10

一、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应职岗位

从目前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差异不大,都是培养幼儿教师。从现实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职能范围大抵相同,这就意味着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初始岗位相同,都是幼儿园保育岗位、幼儿园教师岗位和幼儿早教机构教师岗位,中高职就业起点相同。而差别在于学生在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同,高职生比中职生更容易在后续发展中走向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行政部门行政秘书岗位、幼儿园科研者等岗位。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中职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幼师”能力,高职应在胜任“幼师”角色的基础上培养其作为“管理者”、“科研者”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职岗位重点是保育员及艺术型(技能型)幼儿教师,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应职岗位主要是幼儿园管理者、专家型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保育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托幼机构(幼儿园)负责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组织幼儿日常生活;婴幼儿卫生保健护理;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和护理;预防及初步处理意外伤害;托幼机构设备、物品的保管等工作。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有亲和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幼儿的生活料理能力,与幼儿、家长沟通的能力,以及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保育员的配合协助与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强化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保育员要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对幼儿教育有理性的认识,自我强化教育意识,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

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幼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创造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制作教具、学具;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做好班级各项卫生消毒安全防范工作等。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设计与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绘画、手工制作、弹、唱、跳等技能);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与幼儿、家长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生活指导能力、具备对学前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家型”幼儿教师还应具备研究能力。

幼儿园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科学的幼儿园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办园条件;合理安排幼儿园各项工作,并及时检查、指导和评估;选聘幼儿园各岗位工作人员,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订全园教育教学计划,指导、检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等。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选拔及用人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实现。为了做好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培养中高职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职业能力,可以将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四大模块,另外高职阶段增加了一个专业拓展模块,如下图所示。这些模块组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每个模块相对应培养某种能力,如公共基础模块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专业理论模块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思维;专业技能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岗位职业技术和方法;综合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知识岗位要求的其他素质。专业拓展模块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四、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

以模块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在设置中以模块为课程衔接的主轴,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每个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见下表。

基础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基础。中职阶段主要开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普通话、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等。高职阶段主要开设有道德与法律、毛概论、形成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普通话、体育、计算机应用等。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在科目上大致相同,只是在课程难度上有差别。为了做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可将中职阶段的公共基础模块分为公共基础模块1和公共基础模块2,其中公共基础模块1为必修课,是所有中职学前毕业的基本要求,公共基础模块2为选修课,是为部分想升入高职的学生开设的,其难度稍高于前者。

专业理论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模块并非全是理论课,它既有理论,又有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中职阶段更是如此。中职阶段主要开设有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及幼儿各科教学法(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英语)。高职阶段专业理论模块主要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心理卫生与辅导、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等。从专业理论模块看,高职学前教育更注重理论性和研究性,其目的是为培养“管理者”、“科研者”和“专家型”幼儿教师打基础。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弹、唱、画、跳等方面的技能,中职阶段主要开设有美术、舞蹈、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等。高职阶段主要开设有幼儿舞蹈创编、教具制作与设计、儿童歌曲伴奏等。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幼儿教师,因此专业技能课无论是在课的种类和学时方面,都比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多一些。

综合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阶段主要开设入学教育及军训、幼儿园见习、校内实训、保育实习、教育实习等课程。高职阶段主要开设专业见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