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

篇1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进入21世纪,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美国、瑞典等国家纷纷出台了专门纳环保税的相关政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开征专项环保税更是具有必然和战略意义的。

一、专项环保税会计处理目标

综观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学者们经过深入探讨提出了在中国进行环境税收改革的基本思路。然而,从税务会计的角度看,现行的环境税理论既没有着重提出专项环保税的设立并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此税种进行税制设计,更没有专项环保税会计处理方面的探讨。有学者提出了环境会计核算的整体思路,建立了初步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现行的会计科目作了重大改变,新设了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会计科目,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将现有的整个会计体系做如此重大的改变,难度非常大,所要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如何依托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核算方法上作一定调整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进行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简而言之,专项环保税会计处理目标是:在税收法规约束下,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核算方法,对专项环保税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等税务活动的全过程中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以确保环保税款正确、及时地上缴。

二、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一)纳税会计主体

纳税会计主体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有密切联系。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界定,会计主体拥有独立的、可供运用的资金并且独立核算以收补支,而纳税会计主体还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作为环保税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应侧重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理解纳税主体。只有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才能独立核算其应计量和缴纳的专项环保税。应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纳税主体在从事自身活动的同时,不仅要与其他主体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还可能对其他主体或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虽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但由于它难以通过交易价格确切反映,使得现有的会计体系对此无法确切反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使用者对特定主体环境信息的需求。因而专项环保税会计中的主体假设不仅要求纳税主体报告其自身的经济性,还应将其承担的环境责任和自身行为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等信息包括在内。

(二)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前提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清算解散,企业的各种资产将被正常耗用、出售。但该假设忽视了企业资源与生态人文环境资源的关系,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环境资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容易导致企业成本外化,收益内化,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眼前利益与未来利益失衡。因此,在专项环保税会计中应考虑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拓展,将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指导环保税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使用不枯竭,生态资源损耗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不间断地发展。

(三)纳税会计期间

纳税会计期间是纳税期间与会计分期的合并,会计分期前提把会计主体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以便定期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与传统会计一致,专项环保税税务会计应该继续全面坚持该前提,分期确认、计量和核算环保税。从纳税期间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纳税会计期间是指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如果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改组、合并、破产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限小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

(四)联合基础

联合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2006年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在进行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时大多也应以此为前提,凡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税金,不论款项是否付出,都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但我国行政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处理经济业务,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在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过程中应注意因会计主体不同而作一定的调整。

(五)多元计量

传统会计核算一般采用货币计量假设,多重计量形式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拓展,指环保税会计核算除采用货币单位外,还可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混合计量等,运用货币计量可以形成一些财务指标来揭示企业环境税收会计信息,运用非货币计量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总的来说,专项环保税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以全面揭示纳税会计主体的环保税信息。

三、专项环保税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多方面息息相关。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会计人员从事税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指南。然而专项环保税会计又有其特殊性,应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一)可以继承的信息质量要求

1.客观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与专项环保税相关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专项环保税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专项环保税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谨慎性。企业对专项环保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相关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7.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专项环保税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应有所创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合法性。税务会计是一门具有法律效力的特种专业会计,在进行专项环保税核算时,必须以税法为准绳,体现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确认应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制约,严格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2.非重要性。在传统会计中重要性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对于重要性的判断,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属于重要事项。但税务制度不承认重要性原则,要求纳税人在记录、计算和缴纳税款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企业的纳税活动、税款计算、缴纳期限准确与否不论其是否重要,均应以税法为判断标准。

篇2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会计假设

一、引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必要意义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这将进一步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首先在公共财政体系中,满足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在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中,涉及到很多会计科目的调整,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也跟随者一起调整,这满足了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其次,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从而在实际执行中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最后,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良好帮助。因此,从这三方面而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意义。

二、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整体上补充了会计制度的内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整体上更加完善,包括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会计核算内容都一应俱全。其中的亮点就是从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其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次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账中,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规定了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这包括对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界定,统一口径的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非财政类补助的结转、结余和分配的核算也做了规范。这就为新事业会计制度在实施部门预决算的作用提高有效的途径,能更为科学的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计量进行了重点阐述

新制度包括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意在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这些都是从局部上对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进行完善补充和规范。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立足务实原则

新事业会计制度又回到了初始点,从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的使用对事业单位进行说明指引,从而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在报告体系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也进行了系统的改进。结合新增的内容和调整的会计信息内容,合理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报告和披露。

综上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必然会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在新的改革浪潮中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自身的财务质量,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现存的问题探讨

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执行和实施, 现就其存在的一些不健全的地方和问题共同探讨一下.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假设的问题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缺少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进行阐述。我国事业单位被业内默认为会计主体,但新制度并没有就此内容进行阐述。会计假设之持续经营也没有在新制度中解析。由于事业单位是社会服务所必要的机构,其存在的意义大多数并不是为了盈利,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持续经营时间进行相关定义的划分和解析。此外,明确的会计分期才有意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少了三者,这就对于使用主体对制度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二)会计基础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问题

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此处虽然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一般收付实现制,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或者举例说明,这就会给以后事业单位在核算中可能变更会计基础提供了机会。而会计基础一旦发生变化,整个会计信息质量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完全不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要素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虽然事业单位不同于商业、制造业企业,但是其会计信息质量也应当有要求,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核算除了本职的核算功能外,还应该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如果对于事业单位缺乏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那么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就无法对决策有用。那么会计核算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行为。

(三)会计核算科目中出现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创新,但是其在对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进行核算时,仅仅是规定了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却是忽略了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举例。而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此处明显与市场脚步不跟进。且对于国定资产的摊销方法的选择也没有进一步的做规定。具体而言是什么类型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摊销法也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如此模糊的解析,对于从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事业单位多少会造成会计处理上的困难。无形资产核算科目不完备,只是给出了总体的处理要求,并没有深入的阐述。此外,无形资产摊销科目也同样出现此类问题。会计核算应该以事实事项为依据,而不是用制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禁锢。对于拨出经费的科目取消也没有对使用者做任何解析,这对于使用者新旧制度的会计处理会造成相当大的麻烦。

(四)修购基金安排去向问题

原制度中,修购基金的作用是事业单位设备修购费用和维修费用支出的资金储备。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旧制度时期留下的修购基金没有安排去向。这就给事业单位留下一个难题,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前留修购基金充当单位管理层的小金库,因为新制度中对该基金的去向说法不明,这就给管理层创造了很多处理的机会。二是,转入单位旧制度中出现不明损失的账户中,抵消事业单位的不明损失,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出现偏差。最后,为挪用和占用单位资金留下隐患,因为这是一批无法明确去向的资金,只需要财务人员在账面上做些处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这部分资金转作他用了。

(五)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会计核算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重点规定了加强对财政拨款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这包括对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界定,统一口径的进行会计核算等。当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时, 单位预算中正在进行的本应由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的项目,却不能停止实施,从而要先使用非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支出,这样就势必影响到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收支的会计配比核算。当财政拨款补助资金后期到位时,就要做大量的重新核算调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重点增加的财政补助收支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证, 严重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顺利实施。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初期,对于会计基础使用,应该进一步明确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应该给事业单位予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指引,避免事业单位在新旧会计制度下,进行会计基础的变更时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应该征求事业单位的意见,以事实可行的原则进行增加。既要满足事业单位的要求,又要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最后对于会计科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前留科目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有一个缓冲期给其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尽量健全引入和帮助事业单位解决新旧会计科目接洽的核算问题,做到有效而实用,具体的措施可以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反应情况作一个行之有效的补充意见稿,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另外,各事业单位在深入领会新制度修改、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应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新制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注意、修订、进行反馈,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和使用新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功能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航,吴耀姝.浅议财政资金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J].财务与会计, 2010(4):32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行使行政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主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在国家法律层面,会计法与预算法对其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提出具体要求,部门规章层面,财政部分别针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颁布实施相应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具体规定,同时,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亦颁布相应制度,提出相应要求,这些都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门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抓手。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以识别,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不断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发挥,实现国家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

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反映职能,通过会计核算可以记录反映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根据会计法与会计制度规定,通过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制度建设,以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与计量,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亦非常高,需要会计人员有较专业的职业判断,正确记录与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实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管理基础,在会计部门中进行符合实际的人员分工与职责安排,并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基础设置,同时会计人员在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判断与识别,完成会计核算,反应准确的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核算客观性、及时性、可比性等信息质量要求的落实与提升。

2、有利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相关职能发挥

行政单位是我国政府的主要组成单位,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单位,两者是国家公权力的主要执行部门,肩负着国家治理重任,需要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会计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是经济组织的基础管理工具。监督是会计的另一重要职能。会计核算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数据,是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要求,披露相应信息的基础,需要接受第三方的审计和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因此,会计监督的职能发挥,不仅是对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也是外部相关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的基础信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将通过会计、预算、内控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对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相关职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高质量高水平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将直接提升老百姓对国家政府的信任程度与依赖程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公共资源在全国各地的分配并不均衡,如何运用好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需求满足感,是各级政府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至关重要。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将直接通过会计数据反映出国家公权力实施的有效性,在会计核算质量提升的同时,亦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会计信息,通过对比与分析,发现自身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制定与实施改进措施,以不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基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关键在与会计核算基础的建设与提升,这一点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中,往往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会计基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制度建设不完备等问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认为会计的计量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将会计视为报销的部门,没有认识到会计部门的实际重要作用。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人员较少,且满足于日常会计机械式的记账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缺乏判断与识别,会计核算模式难以突破。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长年保持原样,没有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全周期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在预算和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的提升方面制度,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定期修订。

2、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各类经济活动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对预算法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并进行了专门修订。新预算法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事项均纳入预算管理,实现了全面性与全周期性。这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管理提供了抓手,同时会计管理也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提供了工具。但在财政预算管理过程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机械编制预算,没有与实际情况结合,造成很多费用不该支出而支出,也造成有些必要的支出,无从开支。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将预算完成,在每年年底集中进行费用开支,使得财政支出不均衡,同时形成资金浪费。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预算缺乏分析,没有将财政预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依据,使得会计核算与财政预算脱节,没有形成有机的联合系统。

3、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当前我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主要措施,国家先后下发了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每年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对于会计核算质量提升非常重要。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联系到一起,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缺乏对会计核算环节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建设,使得会计核算质量难以提升。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管理思想应用到会计管理中,使得会计核算的实时性较差,特别是我国将逐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将对于会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都需要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质量。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措施

1、持续加强会计基础建设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执行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按月及时进行会计核算。规范设置账簿(账套),正确设置、使用新的会计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分类要求,对相关资金进行详细、正确的会计明细核算,保证资金安全、运行高效。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核算和管理,确保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认真审核原始凭证,保证记账凭证金额与原始凭证金额一致,附件规范、完整,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能力提升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实现会计核算基础的夯实与提升。

2、持续提升财政预算建设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进行财政预算管理设计与实施,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有全面的考量与把控,将全面预算贯彻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中去。以会计历史数据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并进行适度修订,同时,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以会计数据监督财政预算的完成进度,对于超预算及亏预算的情况应及时预警,在年度终了,应对财政预算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会计核算数据结合到一起,分析其存在的主要不足,以不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3、持续提升内部控制建设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应按照国家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并有步骤的实施开来,以环境建设为起点,通过流程梳理与风险识别,建立控制活动,并通过沟通交流与持续评价改进,提升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特别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应与内部控制充分结合,将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以内部控制促进会计管理活动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是国家公权力的主要行使者。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工具,也是外部监督的主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结合预算法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要求,将会计核算管理与预算和内部控制有机结合,不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涛:试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财会研究,2006.

[2]李秀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8).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探讨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上市公司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虽然上市公司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阶段国内很多上市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特别是会计制度不完善,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上市公司必须着力规范自身会计核算活动。

一、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一)保障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对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没有切实体现上市公司经济情况[1]。上市公司采取的是制度,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有效和投资者利益息息相关。上市公司必须着力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规范,才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确保市场的稳定。

(二)防止公司遭遇经济损失

上市公司自身的规模很大,经营分散,内部管理无法逐一盘查。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各项业务,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帮助公司高层有效把握公司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为公司股东、投资者等各方利益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其对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投资分析,做出科学决策,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二、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质量不高

上市公司的会计基础核算工作不到位,常常因为票据的整合和保存工作存在漏洞,导致各个部门财务票据不全,会计数据真实性不足而导致会计核算准确度不高。此外,上市公司组织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但是缺乏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流程并不明确,人员和岗位分工相对模糊,这常常造成工作重复的情况,或者出现会计核算死角,加之上司公司经营活动范围涉及面广,会计核算工作量庞大,公司经营活动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核算。

(二)会计核算监督不到位

上市公司有关审计监督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从而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内部会计管理不到位。上市公司完备的内控制度是确保其财产安全、会计体系完整、公司经营目标得到顺利实现的一项重要保障。公司进行会计监督工作主要是为确保自身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然而一些公司依然存在高层管理者干预企业财务的问题,使得公司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由此部分会计工作者钻财务漏洞,转移企业财产,导致公司经济损失严重。

(三)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

上市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工作态度懈怠,为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而盲目简化操作流程,甚至违规实施操作。比如账目等级混乱、以票代账等;通过倒轧法进行成本核算,公司成本虚增情况严重,人为控制公司利润空间等恶劣现象。这些最终都会造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三、促进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一)规范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为了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会计核算部门,明确分工,明确会计核算流程以及范围,从上市公司利益出发,根据具体状况组织财务管理活动[2]。在此过程中,必须保障会计核算的独立性,提升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上市公司需要按照相关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严格审核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根据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情况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从制度健全完善和人员执行制度到位两方面抓好会计核算工作。

(二)加强会计核算监督

上市公司为强化对自身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可以以下几点着手做起:其一,制定完备的内控制度。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有效控制企业高层对会计核算的干预,保证会计核算机构的独立性,从而切实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经营目标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完备等,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3]。其二,强化外部监管。外部审计机构通过定期审计对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和监督。在企业上市过程中,辅导券商严把质量关,对企业的财务核算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梳理,要求企业按照准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制度。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券商和审计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三方共同督促上市公司财务核算规范化。其三,对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上市公司信息的有效披露可以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规范证券市场。但是在当前状况下,信息披露唯有在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督下才可以完成,如果信息披露造假,含有欺骗行径,相应的监管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惩。

(三)规范会计核算政策

上市公司制定会计政策可以对其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重要的基础是企业准确、规范的内部损益预算。对会计政策的规范可以从和企业损益确认有关的各项政策做起:其一,合理的规范确认公司消耗费用、成本的有关政策;其二,有效规范确认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有关政策;其三,有效规范折旧计算企业对固定资产有关政策;其四,准确规范确认企业各项货物储存以及投资活动的各项政策;其五,有效规范认定公司资产贬值计算相关政策。上市公司不断的完善上述政策和规范,才能保障会计核算的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会计核算对于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公司必须着力于规范会计管理,正确指导公司的会计核算的进行。上市公司有效的规范会计核算,可以充分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可靠,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推动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

作者:洪娟 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

参考文献:

[1]李崇举.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134-135.

篇5

【关键词】会计核算 事后监督 动态化运作

在会计核算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新趋势下,为了进一步发挥事后监督的保障作用,追求健全的核算安全防控体系,探索将监督重点从着眼于对核算结果的监督扩展到对核算动态化监督,将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在会计核算动态化的各个环节,是创新事后监督理念、监督手段,改进监督效果的有益途径。

一、动态化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做到监督及时,降低核算风险可能性

目前事后监督工作的主要介质是被监督部门的纸质凭证、账表与核算系统业务信息,这些资料信息是会计核算结果的集中反映。事后监督未发现差错并不能排除核算不规范的情况,因违规业务操作不一定产生差错,却增加了以后产生业务差错以及资金风险的概率。因此,将监督重点进行会计核算动态化运作,将动态化监督与结果监督相结合,是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提升监督效力的必要措施。

(二)有利于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目前人民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主要情况是:人民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业务部门的管理控制、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执法监察和事后监督部门的事后监督;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业务部门的管理控制属于自我控制。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是有重点的,但却是非连续、不及时的。风险防控体系缺乏对业务部门核算动态化独立、连续的监督。

二、动态化监督的实施

(一)监督传导介质为核算系统日志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可以产生ABS核算系统日志,国库核算系统可以产生TBS核算系统日志。以ABS3.0核算系统日志为例,日志记载的要素包括:终端号、操作员代码、操作性质代码、账务日期、系统时间、主要内容。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机器上、哪位操作员进行了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操作。系统日志集中反映了当日所有操作人员的操作明细,是对核算动态化的详细记录。所以,我们可以将核算系统日志作为动态化监督的传导介质。

(二)监督方式——电子化辅助监督

目前对核算系统日志的监督以手工监督为主,这种监督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信息量过大,难以监督全面。以国库核算系统日志为例,每天打印的日志一般有成百千条信息,靠手工监督难以面面俱到;二是信息交错记载,监督效率低下。系统日志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打印,各操作人员操作信息交错记载,监督工作费时费力,难以发现操作隐患;三是人员配备短缺,难以监督到位。事后监督人员每日忙于会计凭证的监督,仅有很少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监督系统日志。

(三)监督内容——合规性与实质性审核

对核算动态化的监督可以分为合规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两种。前者只需审核系统日志、各项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异常现象等。后者则需要将系统日志与会计凭证联系起来,审核操作记录与会计凭证内容是否一致。这里我们以ABS3.0核算系统日志为例简要阐述如何进行动态化监督。

1.合规性审核。(1)审核有无异常操作。如数据恢复操作是否经分管行领导审批;日初始化和日终处理的时间是否正常,异常情况是否提供说明;有无在非工作时间内进行业务操作,节假日加班等是否经批准。(2)审核各操作人员是否按各自工作权限操作。按“操作性质代码”排序,审核各项重要业务参数的设置和用户管理是否由会计主管进行操作;根据“操作员权限表”,审核各操作人员权限有无变化、是否按当日权限进行业务操作。(3)审核各操作人员操作流程的合规性。逐一筛选各操作人员记录,审核其操作的规范性,如是否及时签退等;找出“终端号”和“操作员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中了解某操作员一般在哪个对应的终端上操作,如果其操作终端出现改变,如某账务核算员突然出现在以往是资金清算员的操作终端上操作,应当引起关注,监督人员必须及时询问。

2.实质性审核。(1)审核资金流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筛选“支付系统往来记账岗”和“国库内部往来记账岗”操作记录,审核国库内部往来、大额支付往来资金汇划(兑)、小额支付往来业务的凭证笔数与金额的一致性。(2)审核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虽然系统日志中有金额记载的记录只包括资金流出(不含同城票据交换)和修改记账金额两部分,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与会计凭证的对应关系,通过笔数的核对来验证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3)审核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如若会计凭证审核中出现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可以在日志审核中筛选并验证“查询”、“查复”的真实性;同样,若在日志中发现有类似特殊业务操作,可以从会计凭证中查找相应记录,验证其完整性。(4)审核系统日志中操作员与会计凭证记录经办人是否一致。根据各操作人员的记录和相应的记账凭证,核对系统日志记录中操作员与相应凭证经办人名章的一致性。

(四)建立监督评估标准

按照合规性不同程度将核算行为操作与核算结果作等级划分为,A类正常、B类预警、C警告、D严禁、E事件;按业务类型设置核算行为核算结果标准参数,根据业务类别、业务标识号提取监督信息,并与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等级的监督评估核算结果。

(五)及时反馈动态监督预警信息

根据业务动态监督的评估结果,及时向业务经办部门主管提供预警信息,部门负责人或主管行长可随时跟踪掌控业务办理的合规性状况,及时督促纠正不规范的核算行为,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工作建议

(一)制定动态化监督制度及操作办法

鉴于动态化监督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议研究制定有关动态化监督的工作办法,明确动态化监督的工作内容,全面深入地推进动态化监督工作。

(二)推广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电子化与档案无纸化

建议总行统一开发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程序,全面推广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电子化,制定相应的监督办法。同时制定核算系统日志多方电子备份保管制度,逐步实现日志保管无纸化。

(三)完善系统日志记载内容

建议日志内容中增加有关记账科目和金额的信息,有助于验证核算动态化与结果的一致性。详细显示有关会计主管改变系统参数的信息,将系统参数设置纳入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内容的全面性。

篇6

关键词 企业会计核算 原则 问题 提升措施

会计核算是及时、准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有关各方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的会计信息。简单来讲,会计核算就是是从历史的角度核算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

1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会计原则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质量要求。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基础。没有会计假设,就不能进行会计工作,也就不存在会计原则。但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区别也比较明显,主要在于: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会计原则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该遵循的规范。会计原则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

1.1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

1-2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

1.3会计惯例修订性要求的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2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核算中的虚假问题。一是编制虚假预算。编制虚假预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人为地调整工作量及工程进度,将总成本进行分解来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范围内;其次是某些企业管理人员为了一己之私,而在预算上做文章,结果造成企业的资产不实。二是虚开发票。虚开发票是指为达到套取现金及骗税的目的而多开发票进行报销或者是为达到分时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而虚拟销售业务、虚增收入及利润等行为。

2.2会计核算中的不规范行为。一是存货计价不规范。存货计价不规范是指存货取得与发出的计价之间存在的不规范。二是收入确认不规范。主要指金额的确认、收入的入账时间不能在利润表上反映当期的损益,比如为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当产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及报酬尚未转移时,就确认为收入。三随意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

2.3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已经变更的情况下,企业依旧采用原有的会计政策;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情况下,企业为达到少计成本费等目的而采用未来适用法。

3 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具体措施

3.1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就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质量责任体系建设

为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应积极地从企业经营者、部门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三方面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质量责任保障体系。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产品的质量负最主要的责任,为保证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企业负责人应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强迫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坚决避免单位负责人超越会计法制的约束现象;其次,企业的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核算质量负有具体、全面的责任,对于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事项,部门负责人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最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对会计核算应负的责任。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遵守各项会计准则,认真的做好自检工作。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对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者,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企业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法律负责。

3.2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就要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与风险预防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核算监督的主体、对象和手段。企业会计人员承担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通过日常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适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允许范围之内进行。

企业的原始单据有自制的和从外部单位取得两种来源,对于外部取得的各种票据会计人员需要进行认真的审核,来保证发票是通过合法合规渠道取得。各公司要按《合同法》及税收相关法规对各项业务发票单据的取得做出详细的规范和要求,相关业务人员必须遵守执行,以降低公司在增值税抵扣和所得税因费用发票不合规而带来的纳税风险。为此一般企业对于发票的审核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通过发票报销制度或相类似的规定来规范管理。首先供应方提供的发票必须名称正确,为发票接受方的正确无误的名称,金额正确。对于增值税发票税法都会有相关严格的要求,一旦公司开票信息发生变化,都要及时来通知相关业务人员。对于企业内部单据,同样也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施。如设备或材料采购入库必须要有库管人员的签字确认,以保证实物资产的真实,对于一些费用的报销单据,有些公司会与预算控制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大额和特殊费用的报销,要同预算比较,对超预算费用是不予报销的。对于原始单据的审核会计人员依据的就是公司相关的各种制度规定,这是公司有效控制的保证。

同时,还应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开支合理规范。一是要加强对日常管理、销售费用开支的监督,关注对业务招待费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的监督;严禁乱支乱列,其开支总额不得超过规定限额。二是要加强对跨期摊提费用的监督。须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的摊销期限或受益年限进行摊销,预提费用不得跨年度使用,待摊费用摊销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3.3要加强会计核算内部监督,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核算监督的基本要求。要求会计人员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履行职责;二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遵守公共道德,诚信守法;三是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应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四是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结语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使一个企业对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信息资料,形成提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使用资源信息。因此,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能为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合理的信息支持,必须得到合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原瑞娟《企业会计核算常见弊端及治理》农村财务会计2009(10)

2 钟邦秀《浅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国总会计师2009(12)

篇7

1PPP项目及其会计核算概述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项目主要是指在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为了重点解决财政资金不足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欠缺的问题,通过政企合作项目建设的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并依靠项目建设完成后运营过程中的收益实现投资回报。PPP项目的运行机制为:首先政府与企业达成特许经营权协议,之后政府部门授权相应的投资机构,现阶段主要是地方投资管理中心或者是投资公司与私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PPP项目公司负责PPP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也就是分别组织项目建设工程的分包、项目融资、项目投保以及项目咨询等机构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并进行后期运营阶段的管理。

会计核算则主要是通过以货币作为主要度量手段,依靠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对经济活动主体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预算执行阶段的行为所进行的全面的记录、汇总分析以及考核控制,以会计报表的形式,为经济主体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数据。PPP项目的会计核算,则主要是针对PPP项目的会计确认问题。国外在PPP项目会计核算方面的经验做法,主要是以《服务特许权协议》作为基础的依据,在使用范围的界定上,主要是确保基础设施的控制权属于授权人,如果项目服务特许权协议结束时存有重大剩余利益,则由项目公司交还授权人。

2PPP项目公司会计核算的理论分析

(1)会计目标。对于我国的PPP项目而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授权管理部门、合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以及项目公司管理者;此外,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机构等都需要涉及使用会计信息。因此对于PPP项目会计核算的会计目标,首要前提是满足受托责任,准确的反映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同时应当适当的满足对于项目公司管理决策的辅助作用,兼顾决策有用的相关要求。

(2)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假设方面,按照PPP项目实施的组织结构特点,会计主体应该包括两方面,即PPP项目公司以及政府;对于PPP项目的持续经营建设,由于政府的目标是基于增加投资并扩大基础设施服务规模,而合作企业则是以获取项目回报为主,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并非永久经营,而是在没有意外情况下特许期内的持续经营,如果出现重大风险或失败则会造成经营终止;会计分期假设,重点是要求项目公司合理的进行会计期间划分,并核算不同期间的具体收益以及支出情况,充分明确不同的会计期间合作各方产权主体的收益与支配权情况;对于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存假设方面,由于PPP项目既要体现经济效益,同时更要实现社会效益,因此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必须共存。

3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实施的建议

31会计原则的确定方面

会计原则是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在PPP项目会计核算的会计原则确定上,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明确。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于PPP项目会计核算中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应该重点确保可以为PPP项目公司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管理所需要的基本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PPP项目公司的经济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同时,要重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没有失真问题,对于相应的经济情况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应该采取相应的会计处理程序或者会计处理方法,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此外,对于PPP项目公司的各种产权变动或者是权益活动必须及时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

(2)会计要素确认。对于PPP项目公司的会计要素确认,主要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要求,具体的要求就是收入实现、费用配比,资产应该在后期确认为费用支出,负债则确认为交付现金的义务。

(3)会计要素计量。对于会计要素计量,同样应该遵循历史成本原则、会计重要性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尤其是确保遵循重要性的原则,根据资产、负债以及权益等交易事项的重要程度分别进行相应的会计业务处理。

32 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具体建议措施

(1)PPP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

核算。在PPP项目公司成立阶段,重点是按照项目公司的产权主体界限,合理的进行会计核算单元的划分,在公、私两个大单元的基础上,将不同的投资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小单元,之后按照会计核算单元的划分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权益分配、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等不同会计要素的分配与归集。同时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按照会计核算单元进行信息披露,以准确地反映不同产权主体的具体财务信息。

(2)PPP项目公司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在项目建设阶段,首先应该对资产根据产权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拥有完整产权的资产则应该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类别进行核算;对于特许经营权资产则应该单独核算。在项目建设阶段如果由于特许经营权资产而导致借款费用资本化,则应该将其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

(3)PPP项目公司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在项目的运营阶段,对于收入类型的确定,应该将收入计入公司的营业收入,而不应该将其划分为投资收益,收入类型的确定是很关键的因素,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点。在项目公司的特许经营资产的摊销方面,应当根据特许经营权的期限要求,按照特许经营权的全部入账价值进行摊销处理,而且在摊销的过程中不应当考虑残值要求。在项目运营阶段的后续支出管理方面,为了确保基础设施正常发挥作用而产生的维护支出则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测或者是重大的维修处理等相关的支出内容则应该计入项目的资产价值。

(4)PPP项目公司移交阶段的会计处理。对于移交阶段的会计核算,特许协议内规定需要无偿移交的部分,则不需要进行有关的会计处理。对于PPP项目公司的所有资产,则应该具体按照特许协议规定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全面的清算处理。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2-002

一、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比较

1.会计目标的比较

企业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企业会计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是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成为企业会计目标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会计财务信息首要使用者,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

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作为我国会计体系的两大分支,它们遵循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较大共性,即都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由于二者核算主体和核算目的不同,它们又遵循自己特有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为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服务的企业会计,准确核算企业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润自然是其首要任务,企业会计还遵循一个与确认利润有关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预算会计还遵循两个与预算的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质量要求:统一性;专款专用。

3.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

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中央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和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核算中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强调的是货币资金的实收实付,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因此,收付实现制既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也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来进行核算,相应的债权、债务也没有合理的确认,这必然会导致预算会计信息不完整。而这些隐性负债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必然使得预算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无法有效分析政府资金运用效果,导致政府的财政决策和预算控制失去可靠的基础。

4.会计要素的比较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有两点区别:第一,从数量上看企业会计有六个会计要素,而预算会计只有五个会计要素,不对“利润”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第二,从名称上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与“净资产”会计要素。企业资产运行的增值归投资者所有,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配,故称所有者权益;预算会计不以盈利作为目的,称其为净资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科目。而在预算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类科目应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科目。企业会计侧重于对生产、流通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故有费用和利润分配两类会计要素;预算会计侧重于对分配及社会消费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其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其收入和支出是直线型的,收入转向支出即终结,没有收支循环的过程,无需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

5.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

第一,报表结构的比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设计的,三类科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都是结转后的余额,是静态报表;预算会计年终转帐前的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支出 =负债+净资产+收入”的结构设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科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是期末余额,是静态资料,支出和收入两类科目的期末数是“本年累计发生额”,是动态资料。

第二,报告内容的比较。预算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组成。企业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应披露的相关信息,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而预算会计的财务报告是按照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决算编审规定编制的,披露的信息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也不够充分。

二、改进和完善预算会计的必要性

1.从政府职能的转变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主要体现了:一是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的委托,用人民的资金,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包括各项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应该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政府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其中包括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监督;三是在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的情况下,人民与政府之间应该构建起委托与受托之间的关系,政府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四是政府的职能逐步走向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

2.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平、透明,要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会计信息作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出于向纳税人、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等政府资金的提供者提供有效信息的需要,出于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加强政府自身资产和负债管理的需要,也同样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3.从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政府开始推行问责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而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预算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因此,建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的完善预算会计制度做保障。

三、改进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议

1.明确预算会计的目标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起点应是确定会计目标,可将“全面受托责任”引入预算会计目标,以决策有用观为主体,结合受托责任观综合确定目标。如果将“全面受托责任”引入预算会计的目标则有助于完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提供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有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政府绩效,满足实际使用人和潜在使用人的需求,从而帮助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治理的职能。

2.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推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方式应是逐步的,然后加大推行的力度和范围,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和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模式,结合预算会计的环境和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采用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但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对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需要分期摊销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3.拓宽预算会计要素

借鉴企业会计的成功经验,可将现行设置的五个会计要素变更为六大会计要素,相应增加“结余”要素,预算会计中的“结余”虽不同于利润,但也是收入支出配比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单位运用资金的成绩,它具有实质性含义,同时改变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的设计依据。确定预算会计要素时还可突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将“净资产”改为“基金”,这样,就可以弥补“净资产”不能表明事物本质以及会计报表等式与国际上的做法严重不相符的缺陷。美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采用“基金、结余”要素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4.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目前核算内容的不全面应该根据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尽快完善。比如,按照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针对现行政府产权无法用财务数据表达的事实,尽快将政府产权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可以分别从存量和增量两部分进行核算,核算政府产权时,对涉及财政收支的事项,还要进行收支核算;针对现有的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相对独立的核算,收支进行配比,单独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信息,无论是缴存国库的还是缴存财政专户的社会保险基金,都作为收入核算,拨出作支出核算,更应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拨付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当然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的资金运行,仍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具体核算,财政部门不能代替。

5.健全预算会计信息体系

首先,科学设计报表体系。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可通过预算收入明细表、预算支出明细表等附表对外披露信息;行政单位会计可披露收支结余结转表、经费收支明细表、基建收支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附表。事业单位会计应披露收支结余分配表、事业收支明细表、经营收支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附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其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披露预算会计信息。预算会计的信息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报表,还应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仅要通过人大公布预算会计的预算和决算,还要通过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传播途径公布预算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月玲.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核算原则的比较研究[J]. 商业研究, 2002(1)

[2]邵积荣.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发面的差异[J].中国工会财会,2002(1)

[3]张川.“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中的区别[J].交通财会,2003(1)

[4]李恩,王玉德,李梅晨.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核算差异[J]. 财会月刊,2006(4)

[5]李定清.预算会计的目标[J].会计之友,2007(2)

[6]王丽洁,张玉周.中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及与预算会计的协调[J].北京大学学报,2007

篇9

关键词:质量;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指导平台的基础研究”(批准号:13NDJC14YBM)阶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一、建立财务指导平台的作用

笔者曾在《特区经济》上发表题为《建立非营利性小微企业财务指导机构的可行性研究》的文章,明确提出建立服务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财务指导平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机构,它的建立,对于科技型小微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为该类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且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核算制度,形成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项目会计核算的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核算企业的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支出,正确计算经营成果,及时结报企业的财务信息;第二,运用财务指导平台,设计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利于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第三,通过财务指导平台,如期享受国家的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受益。健康、规范的会计核算,使企业达到一般纳税人核算条件,让企业成为一般纳税人,利于企业扩大交易,不断壮大自己;第四,通过财务指导平台,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升其服务能力。

二、财务指导平台的质量要求

通过财务指导平台如何更好地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对平台的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规范相关的服务要求,提升其服务的质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建立服务机构的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1、依法设立的具有自身名称、机构和制度的经济组织;2、以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服务为主营业务;具备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10人;3、对自身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处分权;4、按主管部门规定收取费用或按市场情况和服务成本自主设定收费价格,实行市场调节;5、符合记账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6、对收支结余可以以分红的形式回报投资者。

其次,建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质量要求。即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会计主管所对应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胜任能力要求,具体要求包括:

1、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为从事财务服务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必须具备会计类专业大专以上的全日制学习经历,取得国家认可的会计类大专以上文凭,掌握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会计、会计信息技术、投资与筹资、经济法、内部控制等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沟通与交流、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商业道德与环境、市场营销、经济学、国际商务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

2、专业实务能力。主要指从业人员在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职业环境中保持职业道德与态度的各类专业实务技能。这是服务机构运作成败的关键,是质量要求的重中之重。它包括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技术与应用能力、个人素养能力、人际与沟通能力、组织与企业管理能力。

(1)从业人员获得专业文凭与从业资格时,应该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专业能力,它有助于从业人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做出恰当的判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对来自于服务对象的复杂的财务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和总结,形成服务对象所需的信息;②能够在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③能够利用国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为服务对象获得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2)技术与应用能力,主要指从业人员运用一般工具和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能力。包括数理统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策与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信息报告反馈能力。

(3)个人素养能力,主要指与从业人员个人有关的态度与行为,包括能够自我管理与约束,具有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既定的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保质完成工作,能够预见和适应变化,能够保持会计职业道德。

(4)人际与沟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基于单位双方的共同利益与服务单位共事,接受和传递信息,形成合理的信息,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为服务对象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主要体现在能与服务对象协商共事,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形成利益共赢;能将自身的观点有效地与各类服务对象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能将政策法规有效地传递给服务对象;能有效地听取和阅读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处理。

(5)组织与企业管理能力,作为财务指导机构,还肩负着帮助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职责,参与服务对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包括参与服务对象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人力管理、资源管理等能力。

3、职业道德与态度。作为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财务工作者,首先是一个财务工作者,就应当接受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以中立者的身份从事本职工作;其次从业人员又是代表服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财务指导,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态度来从事财务工作,即超越一般财务人员的纬度来开展服务工作,既要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又要提供财务管理,更要传递和落实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让服务对象受到实惠,让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4、实务工作经历要求。是指机构从业人员在取得学历文凭和从业资格证书后,应当具备专业实务工作经历至少三年及以上,该实务工作经历期间和承担专业工作的强度足以证明其已具备机构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务能力、职业道德与态度,且无不良记录。

5、职业继续教育要求。机构从业人员应当在取得从业资格以后必须保持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财务人员实施继续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的基本要求,更是适应经济发展、企业改革、适应国际化的需要,财务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国家财税政策的解读与应用,注重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解读与应用,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

三、财务指导平台质量评价

财务指导平台的服务机构运用及从业人员的职业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运行和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政府部门购买服务的效果,因此,如何评价财务指导平台的服务质量,是检验财务指导平台绩效的标志。从财务指导平台运行所涉及的利益关系方来看,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价。

1、政府部门的质量评价。作为购买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理所当然的对服务提供方进行质量评价,以考核平台所做的工作及效果,考核内容具体表现在:

(1)服务平台自身条件评价,主要指标有:机构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高职称从业人员比例高低、机构规模大小(包括注册资本、资产等)有无不良记录等。

(2)服务质量评价,包括是否为服务对象涉及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且有效执行;服务对象满意率高低指标;服务对象投诉率多少指标;信息提供及时性与有效性评价;参与服务对象的管理程度;财务检查结果,主要指工商信息公开情况反馈结果;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有服务对象的年收入增长额、创新项目收入增长额、研发经费增长率、相关经济效益指标增长指标等。

(3)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主要考核平台落实国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包括服务对象获得政策性补助到位情况、税收优惠额、企业负担减轻表现、人才引进补助额、各项政府基金申报经费到位额及结果评审通过率等。

(4)社会贡献率评价,通过平台的服务,使得服务对象在吸收社会就业情况、科技发明增量、纳税增量、校企合作促进科技转化等。

2、用户的质量评价。财务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科技型小微企业,从自身收益角度对服务机构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包括:财务核算与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及有效执行,能否及时有效的提供财务信息供决策参考,财务信息是否达到科技型企业的标准,自身是否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参与企业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状况,筹资渠道是否拓宽,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能否顺利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财务检查等。

3、第三方――相关机构质量评价。政府和服务对象直接对财务指导平台的质量评价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直接体现财务指导平台的工作效果,但从社会角度来看,与财务指导平台相关联的其他部门也会对其进行评价,也能进一步衡量指导平台的质量,这里主要有资金提供方和相关中介机构。

这里的资金提供方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风司等,评价的指标主要是财务指导平台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是否有用,能否改变这些部门不看报表看电表的观念,真正起到财务信息应有的作用。相关中介机构对财务指导平台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台社会声誉高低、市场占有率大小、拥有的客户数多少等。

四、结束语

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指导平台的宗旨是为企业提供贴身财务指导,促进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会计制度,规范和提升财务管理核算水平,使其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顺利走过创业期加速成长期的到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个宗旨,提出了对财务指导平台的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的指标,最终达到财务指导平台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裘腰军,王浩林.建立非营利性小微企业财务指导机构的可行性研究[J].特区经济,2013.12.

篇10

关键词: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14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速公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虽然会计核算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加强其财务管理工作,对公路项目建设非常重要,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在会计工作中,其核算形式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组织,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而会计报表的正确编制,是提高会计信息利用效率的基础。另外,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现阶段的财务管理普遍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过渡到现代化的全面预算集中管理模式,使高速公路公司在建立会计核算体系中还出现以下几点问题:①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运营制度严重脱节;②计划管理模式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不协调;③公司缺乏完善的成本、投资及绩效考核管理等制度;④公司成本核算失真;⑤省内联网收费无法体现出各区间的实际收入等。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高速公路公司在会计核算工作无法发挥出其控制、反馈及监督作用。因此,高速公路公司必须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以确保高速公路公司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 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高速公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需要的人员越来越多,再加上在招聘人员时的随意性,使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一些财务人员不具备管理资格、对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等。由于财务人员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方式不了解,因此不能实现对高速公路成本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另外,在会计人员的考核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造成考核过程中出现不科学的考核,不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会计核算的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

2.2 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 现阶段,高速公路公司在使用项目资金的过程中未能进行全方位的预算,对项目资金有效的控制,且缺乏科学的审批程序,就算具备相应的审批程序,在执行中也无法真正落实,从而导致公司在项目资金的使用时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出现挪用项目资金的贪污行为。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未能严格根据资金预算与项目进度进行,从而对工程项目中会计核算工作造成影响,无法对工程项目中的实际使用资金进行有效的核算,造成在项目竣工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工程决算,导致无法对相关款项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算,使项目资金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从而极大影响着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主要体现在以上两个方面:①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②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不能有效体现出来,且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无法实施。

2.3 会计核算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在高速公路公司中,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部分高速公路公司在进行项目成本核算中无法设置科学的会计核算科目,不能将具体的核算内容设置在规定的核算科目中,使成本核算无法将项目所产生的成本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归集,从而导致项目成本核算出现混乱的现象。而且还会造成核算数据无法对该时间段的成本进行纵向比较,因此,无法对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与预测,且无法发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使会计信息无法很好地形成,从而影响公司领导的有效决策。

3 会计核算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 首先,高速公路公司必须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定期培训,以加强会计人员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且不仅是培训财务管理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对公司会计核算人员的后续知识培训,加强会计人员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培训,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公司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随着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也就说明企业能有效实施与贯彻财务管理实的控制机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将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并明确,以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意识与责任心。同时采用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与考核。而考核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公司财务管理的工作需求与公司发展的要求,且要把考试制度与企业的会计核算考核制度相结合,并应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另外,企业在制定考核制度的过程中还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①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考核;②怎样组织员工考核,考核是定期还是不定期;③对考核评分标准及相关细则的设定,该问题涉及到考核的相关内容与细化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且要划分好工作人员的岗位权限与岗位职能,在科学归类的前提下,对各具体细则赋予加减分值;④考核结果的评定与采取如何的奖惩方式。在通常情况下,可将管理人员的考核结果划分为优、良、差三个档次,再根据考核结果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⑤考核台账的建立,并登记考核结果,且要及时进行存档。

3.2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机制 在高速公路公司中,完善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机制能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对项目支出的资金进行全面的预算,才能对公司项目工程的实际运用资金进行有效的核算,并能在项目竣工时作出合理的工程决策,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及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3.3 强化会计核算工作,落实成本控制 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高速公路公司必须要强化会计核算工作,以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做好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成本控制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强化成本控制,是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且对高速公路在后期运营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决定着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还决定着项目建设的利润要求。因此,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也是其运营、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工作要点。在项目成本的控制过程中,高速公路公司必须要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控制,并要求公司相关的项目管理者共同参与,而对项目成本的控制要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且要有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计划,并在控制的过程中要加强会计核算,使项目成本的预测、管理等工作能有效搜集与整理到相关的基础数据并成本控制能得到更多的数据支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分析出高速公路公司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机制及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等,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高速公路公司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少辉.高速公路会计核算及成本管理浅谈[J].中国科技投资,2013,28(9):75.

[2]冯美荣.浅谈高速公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若干问题[J].现代商业,2012,20(10):241.

[3]冯琪.高速公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引发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09,22(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