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企业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企业风险管理

篇1

一、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一)事件过程

2013年8月16日11时5分左右,我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异常事件――上证综合指数突涨5.96%,且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71支权重股也在短短2分钟内触及涨停。该日11点29分,有新闻媒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今天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该乌龙指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时出现的严重失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先后下单234亿,成交72.7亿,涉及150多只股票。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大约为1.94亿元(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并且致使当日上午整个A股市场瞬间增加了3400亿的市值,但是在两分钟后,指数又直线跌落,一落千丈,收盘时以下跌收场。

(二)原因分析

1、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

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是触发光大“乌龙指”事件最直接的原因。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的缺陷主要包括可用资金额度校验控制缺陷、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订单执行系统缺陷、监控系统缺陷四个方面。可用资金额度校验缺陷:“乌龙指”事件发生当天,预设的现货交易额度――8000万元并没有起到应起的控制作用,因此导致了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的生成。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这主要是该系统中的订单重下功能存在问题,具体错误表现是8月16日11点2分,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时,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于是在程序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未经实盘验证过的“重下”的新功能,没想到该功能设计好的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订单执行系统缺陷:上述产生的预期外巨量市价委托订单没有经过检验,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导致了严重的交易错误。监控系统缺陷:交易员没办法通过系统监控这一模块查看具体的交易情况,交易员在发生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两分钟后才发现成交金额的异常,这说明光大证券的监控系统缺乏必要的预警功能,导致了此次“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2、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够完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基本上独立于公司的其他系统,甚至没有把它放在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监控下,因此,光大证券的多级风险控制体系没有发挥作用。首先交易员级,其开盘限额与止损限额两种风险的控制都没有发挥作用;其次是部门级,其风险控制措施中部门实盘限额为2亿元,而当日的操作限额为8000万元,同样没有发挥作用;最后是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声称只对卖出的证券进行前端控制,而实际上其对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并没有自动的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的超权限使用也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更没有熔断的机制。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漏洞

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存在的漏洞,在客观上也成为了光大“乌龙指”事件的推动剂。8月16日即交易当日,光大证券的自营账户上只有8000万元保证金,但是由于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并不需要验证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只要在清算时券商将保证金凑齐即可。就因为无需验证保证金,最后光大证券股票的成交额为7.72亿元,是其所需保证金的90多倍。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

光大“乌龙指”事件告诫我们企业内部存在风险,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而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者相互关联的要素。我们要加强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从这八个方面入手,改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缺陷,从而使得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完善其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的措施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在带给我们震惊的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企业的风险,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有效措施来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1、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光大证券出现“乌龙指”事件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公司内部没有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因此,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要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企业在制定的战略目标以使命,会影响企业所应承担的风险。企业在制定好战略决策之后,应该进行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只有在识别和评估了企业可能会承担的风险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因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企业不仅要让高层管理者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树立这种理念。当风险管理理念被企业所有的员工认同时,企业的风险能够被完整评估,及时发现,准确应对。时刻保持风险管理理念,会使企业处于一个低风险的状态,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只有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积极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光大证券的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乌龙指”事件后,光大证券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被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乌龙指”事件暴露了光大证券决策层缺乏行之有效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制度下的权利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进它们长期合作,促进企业的决策效率。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会促进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首先,要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任命必须通过正式的程序产生,且其任命必须有特定的任期,重新任命不能是自动的,同时应规定退休年限。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只有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具有完整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监督企业,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应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特别事项风险,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比如:风险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风险委员会在董事会之下,可以发挥其在风险识别、控制、管理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企业内部风险。

最后,企业还可以制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业务运营、风险控制、审计检查三方面相互独立又密切结合的内控制度体系,将外部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细化,并内化到内控制度体系中。企业可以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其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通过监控检查等活动确保措施的执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风险管理。

3、改进公司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

企业在对其风险全面认识和识别的前提下,要及时进行风险应对。企业可以对风险事项进行进一步细分,根据细分之后的风险事项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分析之后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

光大乌龙指事件也告诫我们证券公司应该改进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证券公司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加强自有资金管理与控制;完善客户资金管理加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由于内部问题而引发的乌龙事件。

(二)外部风险管理

1、加强法律建设,健全惩戒制度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其风险管理缺失造成的,其中也涉嫌违法行为,所以我国金融市场对市场中发生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应该加强管理,必要时要走法律程序,使违法行为得到应该承受的惩罚,努力打造一个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

2、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

首先,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上交所不要对券商账户中的保证金金额进行核实,从而导致了巨量的市价委托订单。则在某个角度也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必须要进行对券商账户中保证金的核实,以防止类似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其次,健全证券交易市场的熔断机制。“乌龙指”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交易数目异常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因此,证券交易所要积极完善熔断机制与识别机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研究如何识别数量和金额异常的订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研究如何衡量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保证熔断机制正常有效地运行。

3、加强市场中的行业监管

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处罚,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处罚,这也给其他券商进行了警告。这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遵循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思想。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有效的行业监管。我国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应该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相互合作,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监管与处罚;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监管。

篇2

关键词: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施工企业被拉入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之中。在面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双重局面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波动阶段的大环境下,财务风险就成为大中型施工企业首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财务风险管理指的是在经营过程中,施工企业能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与评价,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风险的控制与防范,通过合理的、经济的处理方式,确保经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1]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含了筹资风险、资金风险、营运风险等方面。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大中型施工企业还会涉及财务内部控制、财务预算及财务核算等方面。因此,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好施工企业财务,才能做好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二、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及原因

(1)筹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度不足,使得施工企业在获取某一建设项目后,往往需要垫付施工资金,但是应收账款却难以及时回收。由于资金短缺的困扰,施工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但是货款带来的利率等风险却接踵而至。如果国家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企业借款费用会迅速上升,当国家银根紧缩,会加大施工企业的还款压力,甚至是无法正常续贷,给施工企业资金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市场风险。建筑市场是一个大型的、开放的市场,建筑企业的增多使得大中型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各种市场因素的融入,使得企业市场风险不可避免,这样也会增大施工企业的营运风险。[2]就市场风险而言,最主要的表现在:第一,当前的建筑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其规范度略显不足,常常出现工程款恶意拖欠和恶性竞争的情况。第二,市场经济的整体走势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较大。而这两个方面的市场因素,都会给施工企业的营运带来风险。

(3)成本风险。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导致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任务,不得不在招投标时恶意压价,通过工期缩短让自己显得有“竞争优势”,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出现成本亏损等情况。另外,由于最近几年,建筑行业所需要的材料与施工设备成本费用上升,技术人员供低于求,使得施工企业在人力与物力上花费大量时间却未能获取明显的效益,进而出现财务风险。

三、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基本情况。A公司作为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也是该公司内部出名的品牌子公司。A公司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安装、工民建等业务,将市场战略定位在“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的点位上,实现“立足主业,多元发展”的专业战略。[3]由于在建设期间,受到部分因素影响,使得其筹资与营运两个方面面临风险事件,具体情况如下:

(2)财务风险事件。第一,筹资风险事件:其一,对达到期限的货款,银行要求企业立刻归还贷款利息;由于人民银行本身业绩考核的影响,就算货款期限未到,银行也进行追交,并且指出如果A公司不能在规定期限支付利益,就会降低企业信贷等级,其支付利息为120万元。其二,银行要求支付到期货款,其中建行本息120万元,农行本息450万元。其三,项目进入到冬季施工阶段,由于春节临近,A公司需要支付拖欠农民工欠款,共计700万元。其四,材料供应商追讨900万元的材料拖欠款。其五,对于职工工资以及承诺的奖励工资,共计100万元。其六,进入冬季施工,需要采购材料以及支付劳务队承诺生活费,共计200万元。第二,营运风险事件:其一,由于甲方交通部门负责人员擅自挪用工程款,被省纪检委“”处理,改项目由交通厅成立的工作组接管相应工作,并且接到指示,此项工程作为该市的形象工程,不能停止施工。因为挪用资金数量巨大,出现的空缺由省交通厅另行想法筹措,由于筹措资金需要花费时间。因此,给该项目留下600万元的资金缺口。其二,由于资金不到位,该项目也无法将900万元的工程进度款及时支付。其三,因为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控制,导致项目贷款资金出现周转不灵的局面,工程进度款项共计700万元被搁置。其四,由于在兄弟公司拖欠过多货款,硷配送分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希望A公司能够给予100万元资金帮助。

(3)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措施。针对A公司工程项目施工中面临的筹资风险和营运风险,A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以应对风险:第一,筹资风险管理控制:其一,为了弥补公司出现的资金短缺现状,公司决定从内部集资900万元,确保资金短缺风险得以控制,保证企业日常周转。其二,根据合同规定,向省交通厅收回第二阶段施工所拖欠的工程款700万元,立即支付拖欠银行利息,避免银行信用度降级。发放拖欠职工两个月工资,提前支付职工集资款利息,并且保证在年底给予职工全年工资10%的奖励,以此来稳定职工情绪,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其三,母公司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誉以及影响度,为A公司担保,银行同意银行本息暂缓支付。其四,通过与材料供应商的协商,供应商考虑到与A公司还要保持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因此,也同意材料款可以暂缓支付,但需要支付总欠款的30%。其五,为了稳定职工,实现董事会事先给出的承诺,A公司将拖欠职工2个月的工资以及奖励性工资全额支付。其六,考虑到A公司一贯良好的表现以及当前资金的确出现的短缺的情况,母公司决定再次为A公司担保,为A公司打开资金局面,供获取500万元的银行贷款,以支持该项目继续建设,并且要求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A公司要特别主要投资人财务状况的持续跟踪,关注经营风险,避免再次陷入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第二,营运风险管理控制:其一,上报甲方省交通厅专项工作组,要求在保持现阶段施工状态下,将拖欠的工程款全额支付,并且对公司造成的损失,要求论证索赔,赔偿公司的损失。其二,在与省交通厅专项工作组相互沟通后,考虑到工程项目拖欠数额过大,并且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省交通厅同意支付700万元拖欠款,确保A公司能够继续该项目的施工。其三,A公司为了缓和内部,提出加快施工进度、强化项目管理、回收工程款的提议,在内部举行现场比武和劳动竞赛,通过直接的经济利益来刺激劳务人员和内部职工,通过危机教育,来提高员工的整体士气,希望在施工进度和劳动生产率上再创新高。其四,对于硷配送分公司,要着重提出资金回收警报。

四、结语

由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本身的经营与生产特性,再加上当前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得企业财务面临诸多风险,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在面对如此形势,大中型施工企业就应该强化风险意识,通过制度、管理措施等各种手段,防范财务风险,确保施工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红.施工企业的风险控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56-57.

篇3

很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使得内部控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其中采购和资金报销环节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加强企业采购和费用报销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资金集中管理;大型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渐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多,经营管理逐渐分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变大,因此内部审计管理的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上市公司必须要设立审计委员会也是《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设立,对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大型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采购环节风险

(1)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采购管理网络系统设置。如金额没有上限,也没有较为稳定的供应商设置等。在申请采购项目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要求,员工使用的申请方式不一,导致采购管理混乱。(2)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根据采购需求对供应商进行比价,并且对供应商名单进行最后确认,再向主管部门提交报价审批申请。主管部门所需做的只是事后管控采购业务,而无须管控前期采购工作。(3)销售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时常做调整。由于企业的采购计划都是依据销售部门年初设定的计划编制而成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没有及时沟通,导致企业虽然有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却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造成采购过剩或短缺,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企业对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使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缺乏,不利于提高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断升高,供应商供货质量不断下降,进而使得企业业绩和盈利能力也相应下降。

(二)财务报销环节风险

费用报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看似不重要,但是不考虑生产原材料成本外,员工日常推广及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过程中的费用、业务招待费用、推广活动费用等)同样在企业主要运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商业贿赂等行为。工作人员在日常报销时,擅于钻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使用虚假发票编造虚假业务进行报销,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财务人员在收到员工报销时,对其取得的报销凭证的真实性也难以辨别。员工在填写报销凭证时也不能够按报销要求规范填写,使得报销凭证不符合公司报销制度的要求而给予退回重新申请,这样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等的严重浪费。此外,企业财务还经常出现报销凭证和业务项目不相符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报销人提供虚假报销信息。部分企业报销人员将一些自费项目归类到企业活动,并且向企业申请报销这一部分费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涵盖所有业务活动,或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对数额仅以“较大”来描述,但具体多少数额才算较大却没有明确标准,造成无法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督之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重要环节实施全面控制。在设计企业系统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提升设计的完整性,简化控制程序,提升企业效率,减少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在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应该依据企业规模与业务特色进行控制,确定控制节点,对于不同金额应有不同的审核方式。对于牵扯到较大金额的重点项目,应采用更为严密的控制措施。这比制度不完善的危害还要大,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制度好比没有关闭的防盗门,根本不防盗。企业受利益驱动,更看重企业经营,而忽视企业的管理,未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通常是违规的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

二、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一)明确会计责权,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当员工将报销单据递交会计人员后,在业已完成初次审核后,还应对较大金额的付款申请加以复核。只有当复审人员确定报销申请无误时,会计人员才可以将此次报销的金额付款给相应的收款人。倘若复审人员对于报销单据存在疑问,就可以在系统中退回此次报销申请。复核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报销申请进行第二次审核,检验报销的真实性,涵盖支持此次活动的文件、发票,报销项目类型、初次审核人员的审核方式是否符合流程规定等。实现网上电子审批系统后,财务人员无需手工在财务系统中做账,相应的财务人员只需在员工电子费用申请单上选择正确的费用类型,点击批复按钮即可。相关的费用明细会自动上传的财务系统,实现电子自动做账模式。财务人员无需再手工做账,只需要对审批记录准确性加以确认即可。不同的费用类型会有与其相对应的费用科目,电子审批系统会根据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单上选择的费用类型进行分类,上传到财务系统的相应费用类型的科目中。对于应付账款科目,则设为系统固定使用的贷方科目。只有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是根据活动的实际类别进行分类的,贷方科目则设为固定的科目。如果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系统中选错费用类型,上传到财务系统中后可以在财务系统中进行修正。但也仅限于对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进行修正。贷方的应付账款科目应设置为不可修改状态。负责银行付款的财务人员,每次付款时,在财务系统中导出应付账款科目即可进行付款。不同付款类型的性质不同,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使用权限应有严格规定。对于与采购相关的对公付款以及与员工报销相关的个人付款,应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系统使用权限进行相应的设置。

(二)定期对员工进行采购及报销相关知识培训

财务人员及采购人员应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人员做费用报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培训内容作为对财务及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财务及采购人员通过工作中对员工费用申请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定期以座谈会、电话会议或者其他形式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财务、采购相关知识培训,优化员工费用申请进度,提高各部门间的配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要注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市场调查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架物资信息库,提升企业信息传递效率。此外,还要构架信息管理系统已支持网上采购和审批。降低采购风险,提升企业效率,掌控采购流程。企业应该对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有全面地了解,对合同约定的事项特别关注,而且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合同约定以外的事项。当收到货物时,采购人员应对货物进行及时登记。对于作为某些有特殊使用目的的支出要加以关注,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及时沟通,避免交付货物的难以收回;或者仍然挂在企业账上,没有及时做账务处理。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招标的方式,获得质量好同时价格又合理,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招标时,应使用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部队企业供应商进行投标限制,确保过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尤其是管理人员,要做好对于招标过程的管理工作。倘若某家供应商确认中标,相关人员应告知企业管理人员供应商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在董事会上应安排专人负责其监督工作。如果发现某个中标供应商存在价格虚高,应严肃处理相关招标负责人,确保招标流程的合规性和公平性。

(四)做好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这是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的第四大策略。预算办法涵盖企业固定预算、企业概率预算、企业增量预算等等。在进行企业预算编制时,应使用综合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除去增量预算,还应该对概率预算、零基预算、动态预算等加以考虑。就程序而言,应逐步从增量预算向其他预算过度。对于银行所用的预算方法而言,其有着各自的优劣性。例如增量预算方法是指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比对企业上一期业务数变化,在某种水平上升降银行预算额度的手段。而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就并非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而是基于零这一基数,分析某项开支方式和数量的必要性,将预期收益考虑在内以后进行预算确定。就增量预算过渡到零基预算而言,参考项目重要性程度高低,再根据先后缓急这一策略,进行经费预算。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过渡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银行业务稳定。

参考文献:

[1]吴秀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篇4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定义;税务风险成因分析;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法规定,造成企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法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当今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把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也是优化大企业税收服务的基本要求,为了引导大企业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实现涉税业务零风险,全面实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税务风险成因及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第一,政策执行不到位。大企业财务人员注重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培训,能够对多种经营业务会计上处理的得心应手,但对税收政策的理解难免不够准确、不够深入,对税收政策的了解不够及时,出现了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未享受的情况。大企业经营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行业过时的规定仍在运行,加之税收政策的复杂性,致使税企双方在税收政策的认识、把握和执行上存在差异易造成企业对税法有自己的看法,而税务机关却做出不同的解释,由此产生纳税风险。

第二,内部控制不力。大企业组织机构庞大,财务核算方面一般比较及时、准确、规范、纳税行为通常比较规范。但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观念和方式的不同,部分企业的税务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在实际操作中,纳税遵从常常有差异。

第三,沟通协调不够。大企业负责人一般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在分析财务管理中的涉税内容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有所欠缺,容易忽略一些具体的涉税业务,从而造成纳税风险。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

第一,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税收征管及税收辅导工作,办理纳税申报、税务复核、发票认证,税收宣传,税务审计评估,使企业通过内控制度体系防范规避税务风险。

第二,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依据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横向数据分析,对同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范税务风险。

第三,建立大企业税收核算风险预防机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工艺流程、财务状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各个税种的管理和核算模式,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涉税事项以税收政策为依据,予以标准化列示,成为办理涉税事项的操作指南。

第四,以加强宣传沟通为途径,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沟通机制。通过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税务政策宣传、辅导培训,督促大企业按照税法要求核算纳税,将征后审核变为征前管理,从而使企业自我纠正。

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订单农业;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5)-0076-04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契约型农业,是指农户与农产品购买者(龙头企业)之间签订订单,然后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其实质是通过以销定产,引导农户走向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对于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订单农业在实际运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实践表明:履约率低成为制约订单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订单双方能否建立和维持长期的互利合作关系是订单农业是否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利用博弈论对订单农业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在订单履约时所发生的“履约困境”进行研究,立足“大金融”视角探讨建立订单农业双方契约风险管理的合作机制。

一、现有订单农业模式下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履约博弈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假设Ⅰ:订单合同中规定的农产品的价格为P0,双方交易时价格的变化量为(以下简称价差波动)。

假设Ⅱ:给定Q产量农产品,农户在市场上出售所产生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别为R1和C1,履约卖给企业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别为R2和C2;龙头企业在市场上收购农产品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别为R3和C3,履约收购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别为R4和C4,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所得收益为TR。农户的生产成本为C(Q)。

假设Ⅲ: 订单双方如果有一方违约则需支付违约金W(W>0)。农户与龙头企业博弈矩阵收益见下表:

其中:

R1=(P0+)Q-C(Q)-C1 R2=P0Q- C(Q)-C2

R3=TR-(P0+) Q-C3 R4=TR-P0Q-C4

在上述博弈模型的假定之下,博弈结果由以下3个因素确定:

1、博弈参与者的集合。在订单农业的履约博弈中,参与者是农户与龙头企业。

2、博弈双方的策略组合。农户的纯策略组合为:I1={x1,x2},x1为履约,x2为违约。龙头企业的纯策略的组合为:I2={y1,y2},y1为履约,y2为违约。

A={p,1-p}表示农户的混合策略,其中p和l-p分别表示农户选择纯策略x1和纯策略x2的概率;B={q,1-q}表示龙头企业的混合策略,其中q和l-q分别表示龙头企业选择纯策略y1和纯策略y2的概率。

3、博弈双方在混合策略下的期望函数。

假设农户的期望收益函数为:E1(p,q)=AHBT

龙头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E2(p,q)=AKBT

其中:■R■ R■+WR■-W R■ ■R■ R■+WR■-W R■

则:E1(p,q)=AHBT=(1-pq)R■+pqR■+(p-q)W

E2(p,q)=AKBT=(1-pq) +R■pqR■+(p-q)W

则收益最大化的一阶必要条件是:

■=qR■+W-qR■=0

(p*,q*)=(■,■)

■=pR■+W-pR■=0

双方都履约的纳什均衡点:

此时,在纳什均衡点(即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双方的期望收益为:

E1(p*,q*)=R1■

E2(p*,q*)=R■■

把R1,R2,R3,R4代入p*,q*可得:

p*=■,q*=■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订单农业的一次性的静态博弈是混合策略均衡,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最优策略选择取决于双方在不同交易方式下交易成本的差额、价差波动等因素。当龙头企业履约时,农户的最优策略选择取决于违约成本W和价差得益Q的大小。当违约成本W较大时,农户的最优策略选择是履约;当违约成本W较小时,若价差得益Q大于农户的两种交易成本的差额,则农户的最优策略选择是违约。反之,当龙头企业违约时, 因为违约成本W>0,所以农户的最优选择依然是履约。

(二)考虑违约成本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现实经济中,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会重复多次,博弈是动态重复进行的,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中,农户与企业可以通过对方的行为选择来获得对方的偏好信息(履约或违约),建立自己的初步判断,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判断,选择自己的应对策略。

假定阶段博弈G(∞,∮)表示动态重复博弈,其中∮是博弈双方的贴现因子,其表示双方对长远利益的看重程度,其值越大,说明参与者越重视长远利益。对第t阶段的博弈,博弈双方都能看到t-1个阶段的博弈结果。博弈行为遵循触发战略:如果一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另一方随即并将永远采取不合作策略。

对于农户来说,龙头企业在G(∞,∮)中的收益为:■E■(p,q)

对于龙头企业,农户的收益为:■E■(p,q),要使:

■E■(p,q)>■E■(p*,q*)

■E■(p,q)>■E■(p*,q*)

同时成立,则有:

p*< p

上式表明,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当农户和龙头企业分别提高履约率p∈(p*,1)、q∈(q*,1)时,彼此的收益都会增加,并且大于纳什均衡点下双方的期望收益。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双方各自提高履约率,会降低损害对方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在博弈的初始阶段,双方均会选择混合策略,若一方违约使得对方收益受损便会引发对方实施触发战略,即博弈立即进入纳什均衡点(p*,q*)并持续保持下去。

以两阶段博弈为例。根据纳什均衡分析结果,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均衡是混合策略均衡。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龙头企业的履约概率为q,农户可以选择以概率p履约,也可以选择以概率1-p违约。若在第二阶段博弈双方仍然坚持混合策略,那么龙头企业在两个阶段的总收益为:

TR21= qR4+(1-q)(R3+ W)+ ∮(R■-■)

若龙头企业在第二阶段违约,则其在两阶段的总收益为:

TR22= q(R1-W)+(1-q)R1+ ∮(R■-■)

只要满足:TR21>TR22(履约的总收益大于违约的总收益),即q>■=q*,1>q>■,龙头企业就会选择履约,反之则采取混合策略。

再以三阶段博弈为例。只要满足q>■,在前两个阶段双方都选择履约,那么农户在第三阶段仍会选择履约。农户在三阶段博弈的总收益为:

TR11=R2+ ∮(R1-W)+∮2(R1-■)

假设农户在第一次博弈中选择了违约,龙头企业就会在接下来的博弈阶段全部采取混合策略。此时,农户在三阶段的总收益为:

TR12=R1-W+ ∮(R1-■)+∮2(R1-■)

要使TR11>TR12,即∮>■,农户都会选择履约。这表示当∮足够大时,农户会非常重视长远利益和自身的诚信,他们会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坚定地选择履约,直至博弈结束。

二、订单农业履约博弈的结果分析

(一)价格风险(契约价格与市场价格差额)的控制是订单双方履约必要条件

农户与龙头企业是否履行契约不仅与违约金的大小、两种交易成本的差额有关,而且还与价差波动有关。如果价差波动越小,则双方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小;价差波动越大,则双方违约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如果要使订单双方都能完全履行合同,在合同制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价格和契约规定价格之间的价差波动幅度等。在订单农业的生产实践中,有部分龙头企业就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这种由于市场价格和契约规定价格变化而引发的风险,实现履约。(以下案例部分详述)

(二)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订单履约率的约束条件

从订单的组织形式来看,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的订单由于法律约束力较弱、契约较不稳定,容易产生违约;而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的订单,由于实现农户之间的联合和成本分摊,克服了单个农户诉诸法院的成本和企业诉之法院的执行成本等问题,一旦一方违约获得赔偿的概率也得到提高。因此,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其他中介组织签订的订单法律约束力较强,订单比较稳定,更容易实现履约。

(三)保持农户和龙头企业的长期守信合作是双方履行订单合约的重要前提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分析可以知道,当贴现因子∮(即参与者对长远利益的看重)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农户与龙头企业为了维护双方的长远合作,在博弈的初始阶段就会表现自己的诚信,积极履约。对于博弈双方来说,农户和龙头企业为了保证各自的收入和稳定的原料来源,都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丧失了长期合作机制,双方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诚信建设,来达到彼此的长期合作。

三、案例分析

近年来,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省对订单农业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期货”的模式,形成了利用棉花期货的“安徽无为新兴模式”、利用菜籽油期货的“安徽大平模式”等,其中“安徽大平模式”具有较为典型意义。

安徽大平集团是以菜籽油加工为主营业务的的大型油脂企业,其开展“订单+期货”的运作方式为: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与大平集团签订订单并组织农产品生产;同时大平集团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规避,保障订单的执行,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这种模式核心内容包括:

组织形式创新,实现互利共赢。“大平模式”通过合作社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其实质是促使入社农户、合作社和大平集团代表的龙头企业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规模经济。合作社及农户对大平集团免费提供的优质油菜籽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生产管理,平均每亩产量可达200多公斤,亩均增产75公斤,出油率增加了1-2个点。

对接产销环节,保障订单执行。大平集团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将订单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效联结,在每年的油菜籽播种之前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契约,明确种植品种、面积、交易价格产生方式、双方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使农户和企业能放心生产和经营,从而强化了农户的契约意识,提高了订单履约率。

期货套期保值,确保农民创收增收。大平集团积极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并以此规避风险,实现到期履约,保证了农民收益。通过“订单+期货”的模式,在2008年油菜籽市场价格高开低走的经济背景下,大平集团全部履行了与合作社及农户的订单,并且收购价是当时安徽省的最高价格,促使农民增收800多万元。

四、“大金融”视角下管理订单农业契约风险的思路分析

(一)利用期货市场管理订单农业的价格风险和市场风险

基于博弈分析和案例分析结果,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降低订单农业的价格风险,通过合理规避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契约价格之间的价差波动,从而提高订单农业中的履约率。首先,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为订单合同价格的制定提供合理性的参考。由于期货价格是利用市场公开竞价等交易制度而形成的市场价格,其能够真实反映出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及未来变化的趋势,根据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确定订单价格,就能很好地减少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双方较好地履行订单。其次,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使其成为有效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龙头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通过期货合约的买卖及对冲交易为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价格风险转移和保值准备,可以避免因市场风险而产生的价差波动。

(二)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管理订单农业的自然风险

农业的自然风险是造成订单违约的另一重要因素,故而设法实现农业保险与订单农户的对接,通过规避自然风险的方式维护契约的稳定,是金融间接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为此,应加快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补贴力度。引导和鼓励涉农保险机构丰富农村保险险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保护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订单+期货”的经营风险。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自然灾害特点及市场对保险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险补贴,弥补保险公司经营订单农业保险所受的亏损。

(三)基于“订单+保险+期货”的银行信贷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

以“收购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订单农业组织模式为依托,在订单环节引入农业保险机制,以此规避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与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规避,锁定订单合同利润,保障订单履约;由于实现了市场风险、价格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有效转移,金融机构向订单农业生产者提供信贷支持的信心大大增加,因而可以探索在此基础上以订单合约和期货合约作为有效抵押物,加强银行信贷支持及金融支持订单农业产品创新力度,缓解分散农户的生产资金难题和收购企业的短期流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继明.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加快发展[J].中国金融,2008,(21):63-64。

[2]丁竹君.金融视角下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0-123。

[3]高连水.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路径选择-基于既有研究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2,(1):68-73。

[4]罗迎春.订单农业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对契约的博弈研究[D].贵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5]三农课题小组.大平模式-菜油期货保障订单农业健康发展[Z],郑州商品交易所网站。

The 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of Order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inance"

LIANG Yu

(Hefe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Hefei Anhui 230091)

篇6

摘 要 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风险反应能力以及快速恢复力,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简洁的概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发展历程 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层次加深,范围更广,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受到的国际市场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生存风险的产生。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其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只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得企业化险为夷,避开各种市场风险,甚至是做到险中求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介绍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风险管理在我国历史悠久,风险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灾人祸下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认为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以及“管理”。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定义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为风险管理做的定义,即: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最小费用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的中风险危机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各种定义,总结归纳,作者认为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所面临的的风险及时预测、及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然后依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设计出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在风险中企业受到的损害最低,获得的利润最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划分并不统一,但是学术界共同认为风险管理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于六十年展成为现代化管理手段,而风险管理全球性的普遍应用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风险管理整体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国内学者亦各有不同观点,例如,国内学者王农跃、严复海等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是: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众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1.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

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基本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也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阶段,风险管理涉及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这个阶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阶段代表性理论著作成果是国外学者赫尔其和梅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书中将数理统计技术和概率论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中,标志着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

其次,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扩展至世界各地。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引入风险管理研究的最初阶段。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风险管理与营运管理、战略管理定位企业管理的三大主体。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风险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险行业,后来迅速为证券行业、投资行业、银行业等金融行业所采纳并加以发展。但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引发非金融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

最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保险。虽然这个阶段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视,但是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主体依旧是金融保险业,这也就是的了风险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带有金融保险的行业特性。例如,20世纪60年代Beaver发表的论文《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联合发表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资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权定价相关理论。

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附属于世界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阶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基本发展特征与国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不相配,风险管理没有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基本由内部审计、会计、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独立进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持续、动态变化的,企业仅仅从某一片面、单一层面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这一阶段,我国风险管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保险总部出版的《风险管理手册》和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宋明哲所著的《风险管理》。

2.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银行个体倒闭最终引发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较大金融整体风险动荡,促使风险管理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领域扩展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受世界金融动荡的影响,我国风险管理研究阶段也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风险管理开始拓展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上。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工作,不断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全面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风险组合做到整体风险的规避,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更加职责化,并且形成连续性风险管理制度。这个阶段我国企业设置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再是管理层主观意愿,而是企业管理职责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更加连续化。

其次,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转变为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模式。在参照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进行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最后,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整体风险组合的研究管理。这个阶段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各个部门风险整体的应对。例如,在应对市场造成的产品风险时,财务风险以及各种产品市场风险相结合,制定最佳生产计划应对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在风险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展望

综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者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将由传统被动风险处理向风险预防、风险转嫁以及风险价值利用转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重点向风险开发、风险利用和风险经营转变。

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中母公司从外部以股东身份对子公司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标准会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系统标准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条例,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为股东身份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将会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将会是企业整体层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市场开放度更加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各种国内外市场风险的冲击必然使得根据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风险管理将会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容,集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各级企业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得出本部门具体的子目标,各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形成树状目标体系图。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绩效考核也会日益成为各企业以及理论研究者重视的内容。

最后,未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学者,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政府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就像区域经济组织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必经之路一样,我国各个行业要得到极大的发展,合作式经济组织必然会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共赢的必然手段,所以风险管理不会再局限于某个企业,经济组织整体风险管理会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另外对市场经济起引导以及宏观控制的政府也会参与整体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因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冲击,要想我国市场经济顺利规避各种风险,企业风险最小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控制。

结语: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做好对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正确预测,科学合理借助风险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环节遇见的风险,或者在市场风险中做好企业展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中央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 环境 、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 语言 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 法律 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 指导 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 财务 风险、 市场 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 管理 理论 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总结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 历史 传承、 文化 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 药 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 企业战略 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 发展战略 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 语言 ,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 经济 管理,2007,(3):45~48

篇8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指导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药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语言,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45~48

[2]陈颖杰赵阳:谈企业整体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研究,2007,(28):44~45

[3]张东毅:浅谈国有企业风险管理[J],山东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党报,2007,(3):11~12

篇9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风险战略决策的起用,风险就成为决定内部审计方向的基础,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也成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要求,是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概述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审计思路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账项基础审计注重具体交易事项的审查测试;制度基础审计虽注重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则是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其二审计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扩展到所有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审计范围拓宽了很多。

其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更科学、更先进。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利用战略和目标分析的结论,确定关键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还广泛运用数学分析、统计分析和计算机等技术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加简单、快捷。

最后是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更加明确,在于揭示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协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点,把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能够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还能起到预防风险与警示的作用,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具体实施,事先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把风险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而当风险产生并造成损失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应措施,发挥风险管理审计的警示作用;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高风险领域,另一方面,降低外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若干问题

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实行,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及成果还比较少,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还面临着若干问题。

(一)风险意识淡薄。

1、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将其抛掷脑后;二是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2、企业本来应该以追求长远利益、获取最大利润为根本目标,但是有些企业却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往往对所投资的项目的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缺乏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尤其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也不明确,因而很难形成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并且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即便是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风险管理的成效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得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而不能像西方一些企业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创新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因素的制约。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随着风险管理的创新而不断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创新一方面在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外界给它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例如,要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就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市场化的交易主体和交易价格,因为,只有这样,银行才能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在市场上借助已有的或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规避和控制风险;二是具备成熟的金融市场,因为创新的本身也会创造出新的风险,一旦管理不慎,金融市场无法消化,就可能引起金融动荡或危机,因此,成熟的金融市场也是必要的;三是完备的法律保障,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来规范、约束和保障各种创新的开展,那么要使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良性发展也不太可能。由此可见,其他企业也基本如此,然而,我国目前尚且不具备这样的外部条件,这样就制约了我国风险管理创新的发展。

(四)关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我国至今没有出台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利于风险管理创新的良性发展,同样,也不能很好的规范、约束和保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过程中束手束脚。

(五)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定位不够清楚、准确。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提出这样一种说法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1992年后最新出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将内部控制扩展为风险管理,明确提出了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这两种观点的之间矛盾使我们对风险管理审计的定位有点模糊不清,对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也有所置疑。

(六)在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上,审计人员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识别、估算和控制方面的审计,而对企业制度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的评估、测试等方面的审视程度不够,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与国际接轨,再加上企业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可能只停留在分别对某一种风险进行管理的阶段上,企业只有全面的、综合的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才能有效的预防、管理和控制风险,同样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也不能停留在部门风险管理审计的阶段上,而要向全面的、整体的风险管理审计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

1、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现有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风险意识不强,工作创新能力差等等。如不加强对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将非常不利于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

2、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严重不足,正如黄世忠教授所说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注册会计师们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整个行业。这我国审计人员有效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全球经济化的当今世界,企业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得先机,为了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地措施。

(一)转变企业观念,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审计摆在重要位置上,正确合理地处理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把企业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审计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要监督企业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切实规范操作程序,防止操作过程中人为造成风险;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克服专业管理部门的偏见,使风险管理审计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二)重视风险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的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另外,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脑即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专家的才能智慧,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这就为审计人员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明确的审计对象,使审计人员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审计计划,节约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

(三)我国要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视程度,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企业资本迅速积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能否有效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与企业能否在竞争中无往不利,企业能否取得成功息息相关。因此,不仅要求企业组织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还要求我国政府尽快出台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相关的比较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以规范、制约和保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使其有效开展。

(四)在重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审计的同时,对于企业其他风险管理(如制度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的审计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的竞争中,哪怕只忽视一种风险都很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审计人员应全面系统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五)立足现实,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审计创新。虽然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还不具备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且这些外部因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并不表明这些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一定不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创新。例如,根据西方金融业务创新技能方面的发展进程,金融业务创新的层次可分为金融基础业务层、衍生业务创新层和组合业务创新层,相应地,银行风险管理的创新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创新处于基础业务层,如开展一些银行保险业务,实现风险在银行与保险之间的转移等,持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其他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从最基础的层次进行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六)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企业风险来自各方面,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受众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还要是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既要掌握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等。现如今这种多才多能的审计人员屈指可数,各单位领导应该花大力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为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奠定基础,一方面,可以选拔优秀审计人才出国进修现代风险管理审计技术,将国外的优良的审计技术和经验引入我国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实践应用中;另一方面,对现有的风险管理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我认为21世纪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标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敏锐、细致的观察思辨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精通英语。

(七)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风险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妄想一次、两次风险管理审计就能解决根本问题是荒谬的、不现实的,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做到经常化,要周期性地或不定期地开展全面的风险审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风险点及时开展专项风险审计,尤其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中发现的重大失控点,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减少或者消除风险点和内控失控点。

篇10

关键词:企业风险;动态管理制度;应用

风险动态管理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管理学科,它是指对企业在各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估和处理,使企业的风险降到最小,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的人才,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风险动态管理制度的建设,让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风险管理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门管理学的新兴学科,逐步的传播到加拿大、欧洲等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于风险认识和重视程度,他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效力。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注意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还不是很完善,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因此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

企业对于风险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我国也不断加大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形成了较完善的企业动态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从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出发,积极的进行各个生产阶段的风险管理。但是我国的风险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经济体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国的风险管理工作长期由政府负责,只是在少部分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多数的企业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这表明我国风险管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只是在理的基础上,在少数的企业进行尝试,这远远不能发挥风险管理应有的效果。对于风险管理体系,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践经验不够,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就不能促进风险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因此,要将企业风险理论多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补充、改进理论知识,促进我国企业风险动态理论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风险动态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一)风险管理动态理论框架的构建

风险管理动态理论的构建是对风险识别和确定风险的来源的确定,风险识别是指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判断,分别确定风险的类别和性质。确定风险的来源只是根据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进行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判断。风险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与外部的经济环境没有关系,是由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是人们的错误认识造成的,静态风险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预见的是,提高人们的意识可以有效的避免静态风险。动态风险的发生与经济环境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很直接的关系,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或者是国家进行经济调控时,企业容易发生动态风险,其发生一般是不能预见的。

针对企业发生的风险要进行合理的评估,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判断各项风险会对企业产生的直接的影响,并合理的估计风险产生的概率,找出问题,合理的规避风险。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自留是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几种措施,合理的利用这几种方式,让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企业风险动态管理框架的构建

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根据风险容易产生的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营造严谨的企业氛围,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企业动态风险管理体制创建时,首先要明确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董事会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大多数的决定都是董事会制定的,董事会要真正的把这件决策落实起来,安排专门的部门负责,要在全企业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正确的认识企业风险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另外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促进全员否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的体系中来。其次,完善企业的机构设置,增加风险管理部门,并定期的组织本部门人员培训,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鉴别风险的能力,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可以灵敏的反应出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总结经验,有效的将风险的损失最小化。最后,要建立严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风险的发生存在不确定性,要想减轻风险就是减少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企业的损失,让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结语

企业风险动态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不确定性作为连续的过程来考虑,它不仅将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化、制度化,同时还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并体现到企业的各个制度层面上,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现代企业面临着许多高度不确定性因素,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陶,文理,孙超平,魏剑波.五位一体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风险文化建设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09).

[2]李文娟,周建亮,陆建忠.我国国际工程公司核心能力分析与评价[J].建筑经济.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