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财政与税收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师财政与税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师财政与税收

篇1

关键词 税收竞争 税收转移 财政分权 竞争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志码:A

在对我国财政体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财政分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而财政分权造成的结果便是导致税收竞争的形式更加多样。在当前情况下,典型的税收竞争主要有以下形式:包括减免费、税收奖励等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地区间税收征管机关之间的竞争 ;以及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投资为目的进行的财政支出竞争等。当然,因为普遍存在的税收优惠与税收政策的审批权上收,地区间是难以通过税收“价格”进行竞争的,能够完成的便是不断的提升其办事效率,通过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与增加公共产品的数量吸引更大规模的投资,而这又促进了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的竞争,这在时下是较为流行的税收竞争模式 。随着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兴起与成熟,财政分权活动不断在世界各国展开。财政分权不但有利于地区间政府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满足地区内社会公众对差异性公共产品的需求,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围绕经济资源与税收资源展开的税收转移和竞争活动。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分析了税收竞争的内容与特征,然后讨论了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区间税收转移问题,最后对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指导现实的实践。

一、税收竞争的内容与特征

(一)税收竞争的内容。

我国国内税收竞争通常指的是不同地区通过竞相降低有效税率或者通过利用相关优惠政策等措施,进而吸引其他地方财政资源进到当地的政府自利做法。所以,只要是围绕这一目的通过税收手段展开的各种竞争与争夺经济资源及税收资源的行为均能够视为是税收竞争行为 。而税收竞争一般是通过税收立法、司法以及行政性征管活动运作的,具体表现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同一级别的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一级政府内部不同部门的相互竞争。通常上下级政府之间对税收资源方面的竞争,它是由于分税制财政制度造成的,这是由于各级政府的利益和其可以管辖的税收资源关系紧密所形成的。同一级别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是由于我国财政分权与差异性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由于财政分权让各个地方政府具备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同时差异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税收利益变得尤为重要。

(二)税收竞争的特征。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组织均是具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独立的经济主体,它的行政长官通常会自觉与不自觉地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其行为满足“经济人”假设的基本特点:其一它们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其二它们有独立的追求目标;其三它们具备采取所有可能的行为和方式追求目标。市场权力通常来自于各个经济主体在竞争当中取得的竞争优势。然而税收市场权力往往不是通过相互竞争获取的,也可以说并非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而实现的。

二、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区间税收的转移

(一)政府定价制度下的税收转移。

自从市场化改革开始,企业产品价格并轨速度不断加快,大部分企业产品的价格就几乎都是通过市场决定。但是当企业资源性初级产品流转至下一环节涌入市场之后,它的价格往往会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据此能够判断政府定价和真实市场价格并不吻合,往往资源性初级产品价格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最终使得税收通过资源输出地向资源输入地的进行转移 。

(二)税收竞争下的税收转移。

过度激烈的税收竞争是没有好处的。一方面,过度的税收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生产要素从最可以有效利用的区域,转移到利用效率不高但税负也不高的地区,最终干扰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在税基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各个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博弈仅仅是一种“零和博弈”,对流动性税基征收较低税或者提供较高补贴,必然会降低地方财政收入,进而间接减少了财政支出,使得公共产品提供不充分与地区经济福利损失加大。最后,为了更好的吸引流动性税基,各个地方政府一般会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转向提升当地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等生产性公共产品,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的效力,但是往往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民生性公共产品与服务投入非常低,导致国富和民生关系的严重失衡。

(三)流转税制引发的税收转移。

目前,流转税一般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营业税三种,这三项总和占整个税收收入比重的一半以上。通常而言,流转税通过属地进行征收,就是指在生产地进行征税,这部分税收收入是由生产地政府所有,主要用于当地居民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两个方面,然而流转税是一种可转嫁税,它的特点是纳税人与负税人完全分离,这些税负最终均是由当地居民承担。虽然我国税法规定增值税是我国中央地方共享税,然而基于增值税在我国税制结构当中的主导地位,最终使得税收转入地的政府得到了相关税收转移收入。

篇2

[关键词]税收筹划 避税 联系 区别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及特征

税务筹划是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其定义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基本含义大致相仿:

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作了有关税收筹划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汤姆林爵士的观点赢得了法律界的认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以后的税收判例中经常援引这一原则精神。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国际税收辞汇》是这样下定义的:“税收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

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所著《个人投资和税收筹划》一书中提到,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享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可见,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通过财务、经营、投融资等涉税事项的安排或选择,对纳税义务做出筹划。

通过对上述税务筹划定义的分析,可得出税务筹划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合法性。当存在多种合法的纳税方案可以进行选择时,纳税人可以选择低税负方案,这也正是税收政策引导经济、调节纳税人经营行为的重要作用之一。国家刺激、抑制经济活动往往利用或高或低的税负来加以宏观调控,因而,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点,无疑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使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得以实现。政府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者谋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和目的,有意识地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以实现政府的某些经济或社会目的。因此,税务筹划是生产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体现,多数情况下它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同向的。

2.筹划性。众所周知,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收益实现后才缴纳所得税。这在客观上为纳税人提供了纳税前做出税前筹划或安排的机会,也就是说,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前进行的,具有超前性。

3.目的性。税务筹划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取得“节税”的利益。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选择低税负。低税负意味着低的税收成本,低的税收成本意味着高的资本回报率;另一层意思是拖延纳税时间。纳税期的推后,也许可以减轻税收负担,也许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税收支付的节约。但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也有相关成本的增加,企业在税务筹划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判断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和必要。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范围越广,业务越复杂,涉及的税种越多,税务筹划空间越大,所需筹划成本越高。

4.综合性。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如不着眼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只以税负轻重作为选择纳税方案的惟一标准,有可能会导致企业总体收益的下降。同时,企业税务筹划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因为各个税种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

二、避税的概念及特征

一般地说,避税是纳税人采取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减少应承担的纳税数额,这种做法并没有违犯法律。虽然避税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而且纳税人的行为不具有欺诈的性质。

国际财政文献局的《国际税收辞汇》中避税的定义是:个人或企业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或其他不足钻空取巧,以达到避税目的。

按照前面所列的比较权威的定义,可以归纳出避税主要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合法性,即避税所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纳税人行为不具有欺诈的性质。

(2)避税的手段表现为巧妙地利用税法的漏洞来减轻税负。交易的安排不完全出于正常交易动机,或者纯粹是出于税务动机,或者既包含商业动机,也包含税务动机。

三、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避税的目的性、方式上的合法性、筹划性和税务筹划相同。

就效果而言,避税就是一种节税的方式。但因为避税是利用税法的漏洞节税,而税法漏洞可能在近期税法完善中得以修补,从而使得由原来的合法行为变为违法行为,由避税沦为偷税。

从成本来看,避税的成本要比其他节税手段大的多,因此,进行税务筹划时,不会把避税列为首选方法。当通过其他节税方法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时,纳税人不会选择避税。

税务筹划是与立法意图一致的行为,而避税则是与立法意图相悖的行为。税务筹划既合法又合理,而避税则合法但不合理,这里“理”即是指立法的意图。

参考文献:

[1]张宏林.税务筹划与避税分析[J].经济师,2001(7)

[2]张立.企业税务筹划的理性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3]田冰芬.税务筹划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经济师,2001(7)

篇3

【关键词】乡镇;财政税收;管理;规划

乡镇财政管理是否有建设性的意义,对于基层政权的实施,维护乡镇的和谐稳定,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乡镇财政问题的规范与管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问题的收不抵支与负债运行的这项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每一个财政税收管理者应该考虑解决和思考规划的重要问题。我们也应该在财政税收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以更好的规范乡镇财政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

一、乡镇国有资产管理

乡镇的国有资产处于分散状态,政府各部门及事业单位中存在较为广泛,而且固定资产较多,流动性也比较差,在管理程序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普遍存在账实不清、管理不严、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乡镇中对国有资产没有完全利用。我们要加强对乡镇国有资产的管理,这对提高国有资产运行全局有较高的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增强乡镇的执政效果。近些年,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状况看,一般认为乡镇国有资产管理呈现出不尽人意的状况,在体制和管理方面都应进行改进。总体上说,乡镇管理意识不深入。目前来看,大家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对财政问题的了解,导致管理混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管理人员缺乏。对于乡镇资产管理的许多地点无法真正实施。制度的滞后。不能良好的适应改革发展的特殊形势和适应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周转困难。因更新速度较快,使用不久就会无用处,少数乡镇因资金不足而买不起设备,政府主管部门又无力进行调剂。导致乡镇国有资产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无法较好的管理下去。

二、困难乡镇广开税源

目前来看,通过加强税源规划,增加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对于困难乡镇广开税源方面,应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实施,努力搞好财政增收,保证实现乡镇的财政发展。对于困难乡镇要加强注重培育新增税源,结合乡镇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加强税源建设上,要积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税的方向转变,要正确选取一些增长性质强,就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克服重项目,争取引导其轻效益实施和重投入,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在突出抓好大项目的同时,规范做好小项目规划,不断培植新税收增长点。在正确规范好乡镇财政税收的基础上,困难乡镇还应该在财政税收的实施上努力做到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税源的发展方向,规划税源的实施功效。发展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好企业税收实施。同时,加强对财政税收结构的思考,有范围性的对当前税源建设的热点问题进行规划,找出税源建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提高税源建设的实际效率。通过这一系列的新举措,正确的规划好困难乡镇的广开税源问题。

三、乡镇政府采购

目前乡镇政府采购正逐渐成为适应经济形势的手段。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也存在些需要考究的问题,主要是应该正确规范乡镇政府采购。因为政府采购意识较为淡薄。乡镇对于采购程序进行规律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因而导致政府采购的意识较为淡薄。在乡镇政府集中采购方面,有些人认为政府剥夺了自己的财力支配权利。实行乡镇政府采购后,财政部门财权过于集中,这样使分散腐败转变为集中腐败。因而对政府采购持抵触情绪。政府采购不是一般的采购,政府采购要遵循效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按有关法律规定,采用规范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进行系统采购,集中采购,共同招标,整个招投标过程都是具有公开透明采购原理。并不会是大家所说的政府的暗箱操作。政府采购应全面的接受社会的监督与指导,有效地抑制了采购活动中的腐败行为。政府采购不同于一般的招标。政府采购是一种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管理手段,是各级政府和法律规定的其它实体以法定的方式向社会采购物资,并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控制系统。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乡镇财力不足的状况,政府采购难以操作。采购规模小,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政府采购工作对乡镇来说是一种新的形式,乡镇政府采购工作起步比较晚,政府的采购队伍专业性水平也不是很高,对于专业化的来说还是年轻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过去没有接触过政府采购的具体事务。对于乡镇政府的采购工作我们应该努力的发展下去,使其更好的推动经济政策的进步。

四、财政管理规范

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有一定的意义。需要乡镇依据公共财政的管理方式,以国库集中收付为重要形式,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的管理方式,强化财政的监督形式,更好的是财政资金达到利用的最高水平,这样可以更好的防范产生的债务风险,使乡镇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起来。可以更好的完善制度。加强财政的支出管理。加强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减少目前的债务工作,规范理财进行方式。努力加强乡镇财政内容建设,规范财务管理,是财政能够更加完善的发展下去。要尽量保证财务人员的管理范围相对健全。确保他们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和用于改善办公条件的建设经费,以适应当前乡镇财政工作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村级财务情况的检查,加大监督力度,促进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切实维护村集体利益。转变作风,深入调研。并及时跟踪分析研究,积极破解,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处罚力度。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最终构建出健康有序的财政运行新机制。

五、结语

在乡镇管理当好家、管好财的基础上,财政部门还努力尝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税源建设的政策措施,规范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统一企业税收制度。同时,加强财税结构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当前税源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税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税源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新举措,一定能够更好的使乡镇更好更快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张道银.浅谈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2]李章峰.浅析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3]吕娟.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4]李相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讨.

[5]杨国智.关于完善税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6]郑华乾.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思考.

[7]胡建国.当前乡镇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4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 收支平衡 政府财政收入 政府债务

一、“营改增”概述

2011年11月,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及相关试点政策规定,明确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此次改革是我国在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营业税是以营业收入为对象的征税方式,在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上进行征税,营业税容易形成税负下游转嫁,导致重复征税现象。对此,我国从1979年引入了增值税并开始试行,1984年扩大到全国范围,并逐渐向各个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所有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实行课征营业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征税体制逐渐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对此将增值税征收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全部商品和服务,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这是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试点范围扩到到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包括水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科技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等行业。第二,在现行的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的低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适用11%的税率,试点中的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适用17%的税率外,其他均采用6%的税率;第三,试点的纳税人根据年度增值税的应税销售额划分为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第四,试点期间,税收收入归属不变,改征增值税后仍然全部对试点地区。第五,为保持现行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对部分营业税免税实行优惠,并在“营改增”后继续实施。

二、“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营业税改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企业重复征税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营业税改增值税条件下的企业收税优势。营业税转化成增值税后,即使其税率有所上升,但满足条件的企业却能通过进项进行抵扣,让企业产品在价格上有更大的优势,进而降低企业税负。与此同时,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就政府而言,给财政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从具体的“营改增”产业项目而言

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中,《试点方案》并未对税收分配问题进行明确。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地税政府部门征收的税将由国税征收。近期,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逐渐扩大,政府明确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税收收入仍然归地方财政所有。因此,对于地方财政部门而言,由于营业税改增值税涉及面广,税率各不相同,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不一样。

1、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设计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主要是指道路货物运输业,道路货物运输业占据交通运输营业税收的89%,在地方财政营业税收收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而获得的运输服务的企业就可以根据票面税金进行抵扣,进而降低了运输企业的价格,税率由付款方承担,一般纳税人出现明显的减税,而小规模的纳税人,由于不能对进项税进行抵扣,就导致了税负的增加。同时,交通运输业的税率调整到11%之后,此行业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例如,油气税的抵扣等,为运输企业实现减负效果。在现有的油气税率不变的情况下 ,对上规模运输企业的减税效果较为明显,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巨大影响。

2、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其中,有形租赁税率由3%调整到17%的税率,为财政收入提供了很大的增长效应。同时,信息传输业、商务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其税率由5%增加到6%,也为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带来了可能性。

(二)从“营改增”的周期而言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可从短期和长期来分别对该政策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

1、就短期而言,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企业税收负担相对减轻,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在《试点方案》中明确指出:试点期间应保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款项分别入库。尽管如此,由于企业缴纳的税收减少了,但地方政府却要为减少的税收承担一定比例,因此,就短期而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就长期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两大因素。第一,未来的税收因素,现阶段,我国实施税收政策改革后,增值税税收收入仍然归属地方财政,此举是为了顺利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矛盾。但长期来看,实施税收改革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收收入会根据一定的比例达到中央和地方的共享,或重新对税收进行分配,这种调整就可以会导致地方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有效促进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扩大税源,进而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因此,长期而言,地方财政收入由上述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受影响。

三、“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建议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央的转移支付,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营业税改增值税不仅对地方财政收入形成一定影响,还对地方政府支出安排及其债务规模产生影响。尽管目前,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地方政府的收支矛盾没有严重凸显出来,但也初见端倪。因此,正直“营改增”稳步推行期间,应当着力解决地方收支及债务问题,未雨绸缪,防范风险。

1、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实现政府债务合法性

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一方面,重视地方政府的债务过度增长问题,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充分利用杠杆效益,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营改增”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在融资渠道上不断创新突破,地方变相融资的行为越演愈烈,逐渐出现融资平台公司质量差,负债率过高的现象,对此,积极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积极出台一系列措施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对地方政府的合法融资渠道进行保护,合理融资,从而达到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制化、透明化,有效避免违法行为和暗箱操作。

2、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市场调节作用不可忽视,在市场调节的有效领域,政府应该不进行干预,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则通过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如果政府盲目参与投资,由于资金不足,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出现债务逾期等问题,进而导致政府债务与收入矛盾加大。因此,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实现地方政府收支的良性循环。

3、积极培育税源,改善政府收支环境

地方政府应及时转变观念,培育税源,从自然禀赋出发,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改善地方政府的税收增长取向,达到资源―财源―税源的转变,从而实现税收流量和存量的双重增长。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培育良好的税收环境,积极树立为经济服务、为纳税人民服务的观念,以建设法制型税征为基础,以建设服务型税政为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地方经济调整,培植综合税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骨干力量,并加快税收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税收环境。

4、积极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一方面,就中央而言,应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性。首先,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益进行划分,有据可行,对地方税收支出安排给于切实有效的指导性,保证地方政府支出安排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其次,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发展环保节能,能长期发展,利国利民的新型产业,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扶持。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充盈国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才能持续平衡协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收节支,不断创新财税管理,合理编制预算,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推崇公众参与,加强预算执行的全程监督,完善配套改革,在执行中进行集中账户管理,统一调度使用,进而达到税收支出和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守昆.对我国税收改革原则的再探讨[J].税务研究,2005 ,(12) :111-113.

[2]龚强,王俊,贾.财政分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1, (7):343-345.

[3]唐云锋.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J].财经论丛,2005, (1):45.

[4]黄艳芬,邬拉.地方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及对社会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98-99.

篇5

刘伟(北京大学副校长):2011年将是最有变化的一年,也是最有生机的一年。中国经济保增长历来问题不大,调结构问题很大。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结构矛盾沉淀得太深。我们简单概括一下,内需和外需结构严重失衡。再看投资领域,投资里面中国产业结构矛盾存在一系列的失衡。再看消费,消费结构里面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再进一步看,我们的收入分配,其实收入分配里面不仅是水平问题,GDP的增长速度快于居民的收入增长,城市快于农村,这里面真正的消费者是居民,显然内需不足。再说政府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大概超过50%,地方财政收入占收入总盘的45%。但是财政支出里,地方财政支出将近80%,中央是20%。这是严重的财政收入支出不匹配。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今年我们在整个宏观经济当中,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这三者之间,显然经济增长速度是关键。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过高,甚至偏热,那么我们就贻误了调整机遇。同时我们很难把物价调整到比较好的一个水平。所以我担心中国经济,不是担心它低于8%,而是担心它的速度偏快,甚至说是偏热。我们看过去30年,平均增长速度9.8%,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8%到9%应当说是非常好的一个速度。

魏杰(清华大学教授):第一,2011年出口不可能有太多的增长。因为我们出口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占了出口总额的比例很高。美国在调整,欧盟也在调整。调整的目的实际上都是缩小市场需求。第二,新增投资还看不到,投资的拉动力也在减弱。第三就是消费。消费对增长贡献在1/3左右。但是我们消费的贡献里面,80%左右是三大核心消费:一个是房子,一个是汽车,一个是家电,这三大核心消费占到80%。而现在三大核心消费,一个是房子我们要调控,交易量要下降;一个是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北京开始限制了;再加上家电已经经过两年的开发。所以今年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就不错了。

李稻葵(清华大学教授):我们几乎所有的经济问题的根源都是我们财政税收体制。现在的财政税收体制,要求地方政府,过多的把自己的财政税收跟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而不是当地的财政的支出跟当地的社会支出的需要相配合。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靠卖地提高GDP,卖了地投资。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中央的钱要转给地方政府。这是改革的一个方向。第二个就是整个税收体制的改革。不能像现在大量的税收放在扭转体制上,大量的税收放在个人所得税上,这个方面需要新的改革。

2011年中国收入发展:

刘伟(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有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危险。因为中国的GDP到去年年底达到了39万亿元人民币,大概5万8千多亿美元。这个时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距离上中等和高收入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从挑战来说,可能面临一个长期停滞,难以均衡发展,一系列的经济失衡、滞胀问题、结构问题、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和政治文化冲突交织在一起,使社会难以稳定成长和持续。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资源配置不是按照效率原则,而是按照腐败支出配置。这种制度不鼓励创新、进步。由于种种原因,技术创新水平差,所以实现不了转变。过去低收入增长优势逐渐失去,土地、劳动力工资、煤电运油开始涨价。这样形成了一系列不可持续。所以这两个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效益减慢,最后出现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我们达到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这个过程当中,应当说不同程度的都存在这个问题,有些方面可能还很严重,有些方面可能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如果说是有什么危机或者风险的话,就是如何穿越中等陷阱。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目前调整结构存在的什么问题:一方面突破经济增长了,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我们这种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导致我们民众不能更多的去享受经济增长给他们带来的福利和实惠。这样的话,一方面就会导致尽管经济增长,但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另外一方面,投资拉动经济消费萎缩。我们消费这辆马车拉动不了。十二五规划明确强调要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的局面,我觉得这点很重要。这是在文字上,我们第一次把三辆马车的序列改了一下。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显然得让消费者有钱,没有钱不能消费。所以还是要增加大家的收入。十二五规划,我觉得提出这两个同步非常重要。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第二就是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力提高要同步。所以,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应当是我们城乡经济收入有一个较好较快增长的一个阶段。

2011年房地产新变局: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今年的这些调控措施,短期是恰当的,长期我们还要改。现在的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为主。预计这些措施实施以后,能让我们观察到结构上的变化。保障性住房的品种,应多一些租房,少建一点经济适用房。现在重新调整几个房地产市场结构,我认为等这个结构稳定下来以后,临时性的限购措施会取消,我们更多的要升华市场。只有市场化的手段,才能最后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在的政策我最担心的是在加强调控的时候,政府部门在自我加强,公权在增加,而市场化强调的是私权。我们要注意这个方向。我们用这个需求的空间,换出来时间加紧改革。

.

毛大庆(万科集团副总裁):.我始终认为房地产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有相当长的发展前景。这个行业需要自醒和自悟,过去的十几年,如果没有这个行业大胆的创新和发展,没有这个行业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我想中国今天的城市化,我们老百姓的居住,我们的生存条件,我们的奥运会,我们的这些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也不会是这样。房地产行业如果再像前十五年那样发展,可能是短命的发展,可能会猝死。从现在的格局和发展来说,我想这个行业能从内分泌失调的状态回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因为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快速不规则的发展,要把它捋顺的话,需要加法跟减法并行。所谓加法就是不断的加强,我们今年所说的保障性的,和以保障性为特征的住房建设,也包括了大量的普通商品房。减法,我想政府需要快速的挤出那些不正常的资源配置态势,挤出所谓的投机跟投资性。

刘晓光(首创集团总裁):保障房的加大,肯定是一个带给老百姓温暖的举措。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得思考。这里面有一个中间地带。有一部分人,可能享受不到保障房的待遇,但是他买商品房能力又有限。这部分人如何解决住房问题是我们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从房地产角度讲,明年的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宏观调控非常有成效。房地产的销售量下降,价格也有所下降。一种情况是可能又出现了动荡。

陈淮(住房和城市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第一.,调控城市结构。我们需要中国的二三线中小城市均衡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相对平衡,房价和老百姓购买力相对平衡。第二我们需要争取一段时间,让那些有改善需求,但是还不是太急的再等一等。我们先把供给满足那些最低端的、住房最困难的。第三,我们需要一段时间,缓解我们的土地、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不然的话,我们的能源、交通运输、基础原材料的供给,都会发生很大的断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最后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通过收入增长,缩小房价和老百姓收入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个差距,不仅仅是靠房价的降低,也靠老百姓收入群体性的提高。

2011年人民币国际化:

李庆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的话语权并不容易得到。我对国际化有一个理解,就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人民币要国际化,它意味着中国在各个方面要加快改革,比如说在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汇率和利率的改革。第二是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机构、各个企业以及自然人,他们在市场上往往是利益和风险不对称,想的大部分是利益,很难自己去面对风险。第三个是宏观方面,我们要想得到这个话语权,我们的货币政策,我们的财政政策以及各其它的政策都要受到束缚,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进程,来推动国内各个方面的改革。我觉得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是滞后的,我们没有国际化的机遇来推动各方面的改革。把改革真正做好了,我们才能获得人民币的话语权,也才能对美元做出挑战。

杨再平(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第一步是话语权问题,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在国际上有我们的话语权。一是要对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战争说不,尤其是美国,一直要我们升值。二是对不负责任的,又是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说不。第二步是要从贸易结算做起。至于热钱问题,我觉得跟我们外汇的管理,尤其外汇储备等等有关,就当前来说,跟汇率有关。

曹彤(中信银行副行长):首先汇率的稳定比浮动要好,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因为稳定对经济参与的主体都是有好处的。汇率的自由浮动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终成为储备货币。如果最终不能成立一个储备货币,像现在日本,反而让日元大幅波动,对国内的经济会有影响。当然中国有一个使命,就是要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形势,怎么样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全球货币机制,扭转这三四十年复杂动荡的局面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2011年中国股市: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从理论框架说比较好说,经济基本面要好,大家预期好,但是具体到中国股市的表现,我观察以往若干年的表现,始终是好的机会非常短的表现一下,然后进入很长的震荡和低迷的状态。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来得很快,去得很快,这可能是造成很多投资者困惑的一个表现特征。现在在基本面支撑方面其实在趋向好转,因为我们已经告别了前面几年金融危机经济相对的低迷,我们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按照经验大约三到五年的时间,不管是加息和收紧,这个动作的密度如何,不出大的意外,今后几年是加息通道比较快的几年。股市方面还在酝酿它的动能,另外还有一个相关的制度安排的判断,我觉得中国的股市这几年总体上是越来越健康了。

杨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巨大的财富在国家手里,财政政策才有效果。那么在中国财政如此强大的情况下,让它出现一个巨大的牛市,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财富比较集中的情况下,让很多财富都向股市里流,这个可能性很小。如果让它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牛市的话,除非是资金充沛,除非中国把市场打开,向全世界打开,像美国一样吸引全球的财富,有相当持续的过程,否则我个人认为很困难。

滕泰(民生证券副总裁):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股市的特点,跟基本面相关的话,那大家跟GDP做股票就行了。实际上往往不那么简单,有可能是一种预期,比如说预期落差决定市场的走向,这是我今天提醒大家的一句话。

吕随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股票市盈率大约平均来看是10倍左右,可以说估值处于相对历史较低的水平,但这是一个总体的概括。从结构上来看,股票的市盈率也有可能仍然是偏高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我想强调一点,2011年的股市为什么不要看得这么悲观,就像刚才滕先生所说的,我们做出悲观预期的所有前提,实际上都有被夸大的因素。那么从其它因素看,2011年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因素,可能是在于美国经济即全球经济的复苏,成为一个最主要的焦点。换句话说,我们是由于现在存在各种经济结构过热的问题,由于政策面偏紧才导致了悲观的预期,才导致了市场的不景气,但是这个很快会过去,所以2011年中国的股市,我判断它应该随着全球股市一起上涨,只不过我们的涨幅可能要小一些,我们的表现会相对弱一些。

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我觉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可能是富含着金矿,但是谁能够真正淘金成功,这就是各位生产决策者的竞争了,不论是这里面说到的新能源还是新能源汽车。还有材料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等七大新兴产业,在这里面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投资者挑选的时候,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如果你更注意去了解一手情况,看到在政策不确定情况下种种具体的局部的影响,而在政策具有确定性的前提下,把政策导向看准的东西,跟你分析出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可以促进积极的投资,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走向成熟,越来越回归到基本面揭示的运行轨迹上去,如果大家认同政策给了它支持,而且这个支持在具体的框架出来以后,还要落实到可具体的操作上去,比如财政对于新能源支持2千亿,怎么样去操作,要有很多实施细则。

吕随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融创新本身是一个双刃剑,那么一方面金融创新推动很多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机构在不断地实壮力大,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讲,这些工具又有很大的风险,少部分人如果利用这类的金融创新工具来操作市场,很有可能会导致流动性的匮乏,这样的话,我们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注意金融创新的风险。

2011年企业尊严:

李稻葵(清华大学教授):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民营经济在经济比重中是有所上升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下一个阶段,展望十二五,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想方设法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这里面一是用工难,二是用地难,三是融资难。还是要减税,减少民营企业在用工环节中的很多的税收。

黄桂田(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谈到民营企业尊严问题,我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到今天,通过他们自己的实力,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尊严。但是这个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自身的问题,也有税务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除了社会要给民营企业同等待遇,包括政府、行业准入、相关的融资政策,还有土地政策,和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之外,另外一个方面,民营企业要赢得和他们一样的待遇,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政府的信任,赢得国家的支持,那么我们民营企业自身,在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的的确确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我们还得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民营企业。我曾经讲过我们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他们做了三大贡献。第一大贡献,为我们的民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遇。我们现在新增就业70%,这是在民营。第二,我们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服务。我们现在消费的产品,相当的数量来自民营企业。第三,就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向政府提供的财政税收。做这三大贡献的人,在今天应当是我们最要尊重的人。

2011年解读十二五:

黄桂田(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谈到要把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我认为中国处在一个特殊阶段,既要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也要扶持创新。这个不矛盾。从生产技术来讲,我觉得加强中国创造、技术创新,是关键,是前提。我要说的另外一个创新,就是制度模式和组织的创新。我认为在创新方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并重。

篇6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指出韩国税收在社会公平分配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完善我国相关税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收负担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直接税 间接税

在诸多税种当中,所得税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人民收入发生变化,购买力就会发生变化,也就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收入效应来说明税收的这种作用。这里的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主要是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进行划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采用累进税率,可以很好地贯彻税收公平的原则。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下文考察韩国宏观税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韩国直接税和间接税分析

首先是韩国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韩国的直接税所占比例大于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且呈增加的趋势。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

其次,分析韩国企业所得税情况。图2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看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图3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分析韩国的增值税情况。图4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增值税的纳税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首尔厅的收入相对明显外,其他地区的增值税收入基本都差不多。因为韩国的增值税是消费型的增值税,且增值税是间接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不明显。

图5表明了2004年韩国分道(省)和广域市(直辖市)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也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韩国的地方税主要是由财产税制组成的,属于直接税,也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如图6所示。

(二)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分析

表1表明了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把韩国的企业按照收入分类,分析一下到底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

从图7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企业群缴纳的税收明显高于收入低的企业群。

本文依照收入规模进行分类,以100亿韩元为标准,分为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分析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结果发现,1000亿以上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79%,1000亿以下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21%。高收入的企业群多纳税,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1000亿以上法人纳税人数却只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1%,而1000亿以下法人纳税人数却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99%,少数富裕的企业群缴纳了大部分的税收,说明韩国的企业所得税起到了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而也能起到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优化税收制度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是不分地区经济差异、统一税率的生产型“增值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税负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原材料基地,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严重制约了西部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改造,导致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另外,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增值税税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在西部地区客观上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如果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西部地区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税收抵扣,也符合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我国也应当考虑遵循国际趋势、再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拓宽税基的基础上,采用累进的所得税率, 既能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财政功能作用,又可以使企业所得税真正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在整体上降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吴朝霞.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优化及策略[J].经济师,2007(10)

2.王盛尹.我国的税收负担:现状与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篇7

【关键词】 遗产税 财富分配 税收制度

一、前言

遗产税产生的原因是通过对死者的遗产进行社会再分配,以防止社会贫富差距多大。遗产税的历史非常悠久,范围广泛,包括不动产、动产以及其他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等。我国最早在1950年的《全国税收实施要则》中规定开征遗产税,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仅试行6个月就停征此税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财富的积累,社会财富不均现象更加凸显,征收遗产税又被提上我国税收日程。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会对财产所有者死亡后征收遗产税,遗产税在我国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是怎样的呢?

二、中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分析

(一)完善我国税收制度

我国的税收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财产税是国家的重要税种,一个完整的财产税体系包括动态税和静态税,静态税是指对纳税人的财产在固定时点征收的税,动态税是指对纳税人的财产转移征收的税,如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我国税收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和漏洞,如税收收入调节作用不明显、个人所得税设计不合理等,使得税收制度设置的目的不能达到。缺乏对动态财产税的征收,因此,征收遗产税可以对我国的财产税制度进行完善。

(二)社会财富再分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税收制度承担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针对税收制度作出了很多改善,如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遗产的继承是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公平的,财富的继承使得财富越来越多地积累到少数阶层中,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征收遗产税可以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

(三)增加我国财政收入

税收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收入手段职能,因此税收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遗产税是一个税源较为稳定的税种,在历史上遗产税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税收制度的发展,遗产税只是多个税种的一种,且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小,但是由于遗产税的特殊性,其可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世界上各国遗产税大约占税收总额的0.3%到0.5%,参考此对我国进行预测,2015年我国税收总额是110604亿元(已扣减出口退税),那遗产税税收收入约332亿元到553亿元,可以为我国财政收入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四)有利于公益事业发展

在征收遗产税的西方国家,很多财产所有者会在死前签署医嘱将自己的财富捐献给公益组织进行公益事业。死者捐赠财产属于社会公益活动,因此可以免征遗产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需要社会财富的支持的,开征遗产税可以增加财产所有者捐献自己财产的可能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社会公益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开征遗产税可以完善我国税收制度、有利于社会财富再分配、增加我国财政收入,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具有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三、中国开征遗产税可行性分析

本文将从中国开征遗产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对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开征遗产税的有利条件

我国开征遗产税具有有利条件,我国开征遗产税具有经济基础、法律保障和社会环境。

1.具有开征遗产税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经济基础是遗产税稳定税源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不断提升。虽然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越来越威胁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因此,需要作出改革,稳定经济增长,消除不安定因素。

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将储蓄作为主要的理财方式。同时,父母为改善子女的生活条件或者为子女良好的生活提供保障,会有为子女留下财产的想法和做法。这种以储蓄作为主要理财方式并不断积累财富的习惯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不足,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采用一定方式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开征遗产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2.具有开征遗产税的法律环境

税收政策的开展是以国家保护民众私有财产安全为前提的,因此,开征税费需要国家法律保障。首先,确定了合法私有财产受到保护,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都规定了我国居民合法私有财产收到保护;其次,有法律保障继承的合法性,我国的《宪法》肯定了公民具有合法继承遗产的权利,《民法通则》也对公民的继承权作出了肯定解释。同时,我国还有《继承法》对继承遗产的合理性做出了明确规定。最后,明确了遗产范围和遗产继承分割方法等。虽然我国的现有遗产继承法律和制度尚不健全,但是为遗产的有序继承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我国具有开证遗产税的法律环境。

3.具有开征遗产税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肩部较大,居民的受教育的程度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居民总体素质较高。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开征遗产税会得到居民的理解。开征遗产税前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提高居民对遗产税的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阻止贫富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恶化。税收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征收遗产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开征遗产税可以对父母为子女积累财富的观念进行一定改观,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转变,促进民众独立自主观念的确立和实践。

(二)开征遗产税的不利条件

我国开征遗产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难以保证稳定税源、传统观念的障碍以及资本外流问题。因此,要在中国开证遗产税需要保证税源的稳定,改变民众对遗产税的偏见,同时做好资本外流的防备。

1、难以掌控财产所有者财产实际情况

在开征遗产税的国家对财产所有人的财产实际情况能够清楚掌握,因为其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个人资产档案管理和价值评估制度。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且受各种条件限制,我国不能掌控财产所有者的财产实际情况,财产所有者隐藏财产难以发现。这就难以为开征遗产税提供稳定的税源。

2.我国居民缺乏缴纳遗产税的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庭财产观念对继承的观念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父母积累财富从一定程度上就是留给子女继承的,因此,遗产税的开征并不为民众所理解,会受到很大的阻力。民众在进行经济活动进行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获得财富的增加,对于劳动致富的人来说,遗产税容易打击民众劳动的积极性,更有可能使得一些人为逃避遗产税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导致国家资本的流失。

3.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

前面提到,我国居民缺乏缴纳遗产税的意识,因此,如果征收遗产税会增加资本外流的风险。我国开征遗产税目前尚未出现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避免因为征收遗产税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将财产所有者的财产进行有效的评估等。此外,一个新的税种的征收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导致的工作误区在所难免,会打击税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工作经验造成的失误会使纳税人失去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四、中国开征遗产税制度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加大,收入分配情况恶化,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问题频现。综上所述,我国具有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因为开征遗产税可以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已经具有了开征遗产税的经济基础、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我国开征遗产税的不利条件是难以保证税源、居民缺乏缴纳遗产税的意识及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等。我国要开征遗产税要做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一个税种的开征要有民众、法律以及征收方案的确定等。本文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开征遗产税提出相应的建议。我国开征遗产税,首先要加强宣传,增强居民缴纳遗产税认识。遗产税是一个新的税种,前面提到,我国传统思想认为继承财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要加强宣传,改变居民对缴纳遗产税的偏见。法律是保证税收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遗产税法律体系,为遗产税的征收提供法律保障。第三,需要制定并完善遗产税征收管理办法,在吸收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动,保证遗产税征收管理办法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 崔雅琴,开征遗产税相关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4(4).

篇8

关键词 公共财政;非税收入;征管

一、非税收入的理论基础

(一)非税收入概念的历史渊源

在1994 年以前,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体可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类,还不存在非税收入这一概念。其中,预算内资金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主管部门收入、乡自筹和乡统筹等,因此,这一时期的非税收入的内涵实质上即为预算外资金。

1996年以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等收入已经被我国政府纳入预算管理,因此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部门预算范围。

“非税收入”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是在2003年5月的《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文件中,该文件中描述“非税收入”是指,中央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或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属于政府非税收入。

(二)非税收入的性质及内涵

1、履行政府职能的基础

政府非税收入同其他的政府财政收入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进行宏观资源配置,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因此,这一类的收入必须归国家所有并接受政府调控。

2、国家产权的基础

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有国家财产所有权、集体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所有权三种形式,因为非税收入是为了满足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需要,所以非税收入只能属于国家所有。

3、收入来源的基础

非税收入的取得原则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行政权力并以政府的名义而征收和取得的行政类收入;另一种是依据财产所有权取得的资产收益。上述的两种取得方式都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离开了国家权力,上述收入无法合理取得,所以针对体现国家权力的收入应当归属国家所有。

4、收支配比的基础

从非税收入的各执行部门的运行来看,这些机构的正常运作,其经费都要全部或者部分的依靠国家的财政支付,即收入本身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产物。非税收入之所以“收”是因为政府的“支”,从收支配比关系看,非税收入应归国家所有。

因此,非税收入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为了保证政府行使其职能,国家凭借其国家权力而取得的所得,其征收和支出均是为了履行国家政府职能,所以说,非税收入的所有权应该属于国家,并且其支配和控制权也应该由政府掌控。

二、非税收入的征管现状及问题

(一)非税收入的征管现状

从非税收入的历史发展来看,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从最初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体系内容,到目前建立和完善了非税收入管理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框架设计。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征收管理规范化,支出管理预算化,票据管理程序化和监督检查法制化的模式。

2004年财政部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明确了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同时该《通知》建立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管理体制,实行收缴分离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以征收委托和票据管理为源头,征缴管理为重点,稽查监督为保障的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精细管理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二)非税收入在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1、收入来源不规范,违规收费的情况大量存在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统一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在2000年内共有700多项,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的行政事业收费等项目达到了几千项以上。针对全国范围内如此繁杂的非税收入项目,中央政府的态度一直是持有坚定的禁止态度,但尽管如此,针对企业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甚至有些已经被取消的项目,在个别地方仍在坚持征收。这些名目繁多的收费或罚款项目很多是缺乏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执行标准,因此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2、非税收入的规模不合理膨胀

我国的非税收入占我国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甚至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任何一个国家,非税收入只是为了特定目的弥补税收收入的一种手段,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特别是在地方,因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的分离,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为了满足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的非税收入的征收规模强度。

3、票据种类繁多,监管不到位

目前的收费票据种类高达160多种,票据种类繁多并且也欠缺监督和管理。很多征收机关不按照票据的使用规定,存在有混开和乱开等现象,甚至有使用白条进行征收和罚款等现象的存在。因为票据管理是非税收入征管的源头环节,混乱的票据管理也为非税收入的乱收费现象提供了机会。

4、存在应征未征和主管机关违规减免的情况 (下转第98页) (上接第96页)

因为非税收入的监管松散,造成征管机关的随意性较强,在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应征未征和违规减免的情况。因为缺乏有效监管,也为相应的权力部门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其结果是损害了国家的税收权和征收管理秩序。

5、非税收入的使用管理存在不规范

因为非税收入的项目设立、征收、缴存和使用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支持,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一方面,非税收入与一般预算收入混合使用,因为非税收入一般都有特定的用途,未按特定用途使用,就违背了非税收入设定原则;另一方面,相关的征收部门未按照规定将非税收入收归入库,而私自留存在本单位,用作本单位的一般资金使用,违背了非税收入的法律性质也同时滋生了地方的乱收费和罚款现象。

三、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问题改革的建议

(一)分清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行为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未能划清,首先应当完成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收益问题上,各级政府要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对于有区域外溢效应的公共物品供给上,中央财政应当承担主要的支出职责,另外在地方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财政支付的比例。保证地方有充足的财力完成其职能,则非税收入中的乱收费和乱罚款现象能在本质上有所缓解。

(二)进行清理整顿和税费调整

现有的非税收入项目繁多,而且有些不存在征收的法律基础,属于乱收费和乱罚款,针对这一类的非税收入要进行清理和整顿,严格监管并不得再进行这些项目的征收。另外,要区分税和费的划分,虽然两者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但作用不同,要严格区分,对于应当现在缺少法律规范的行政事业收费,要加快制度规范和建设。

(三)加强我国非税收入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目前,现行的有关非税收入征管的规章制度大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决定、办法和通知,这些规定的法律级次较低,实际贯彻执行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另外,对于违反非税收入征管的规章制度的事件缺少明确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机制,这也使得非税收入在征收征缴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力和大量的违规现象。

(四)明确征管部门及其职能,规范征管行为

有关非税收入的管理应当贯彻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政府和管理权在财政的原则,因此非税收入的管理部门应当为财政部门。另外,负责非税收入的具体执行部门应当取得财政部门的具体授权,在该具体授权的范围内行使征管职权,财政部门负责进行监督管理,对于超出授权范围而进行的征收行为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的非税收入征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规范,而相应的完善措施也要循序渐进,一方面要坚决撤销无法律依据的乱收费项目,对于部分内涵属于“税”性质的收费应该通过立法将其改为征税;另外一方面,应同时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制度化建设和程序化管理完善,明确政府职能和机构职能,并加强有效的监管。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5.

[2]王为民.关于完善我国非税收入管理问题的研究[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7:68.

篇9

一、税收筹划的作用

税收筹划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1)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来延期纳税,企业可以有时间来做出投资和经营决策,同时也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受到税收处罚,可以实现企业税收方面的利益最大化。(2)可以更好的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通过纳税来扩充国库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促进税收行业的发展。

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下进行税收筹划工作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1.应严格遵循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企业在运用税收筹划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税收及财务方面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同时也应随时注意和税收相关的法规的实时变化情况,因此说企业必须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制定的纳税计划获得税务管理部门的准可,同时也与企业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一旦在实际运用时违反了相关法规这对国家及公共利益产生危害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情况十分严重有关责任人将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财务处置形式和税法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税收法律标准。

2.企业运用税收筹划应遵循时效性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实际运用税收筹划来开展相关业务的时候,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使企业的盈利得到提升,同时应不断的对税收筹划计划进行时实的优化和完善,其目标就是最大程度的节省企业在纳税方面的经济支出;目前市场经济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仅有运用税收筹划的理念完全不够的,还应重点关注企业自身资本筹集和资金流动及投放的各个过程;另外,企业所运用的税收筹划计划应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相一致,所运用的税收筹划不应该以达到自身的目的来筹划而是要和企业总体发展目标为最终目标,进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3.企业运用税收筹划应遵循节省投入成本的基本。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税收筹划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其中主要的构成部分,现代化企业在管理当中慢慢的认识到了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当中也不断的增加了对税收筹划的使用;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残酷,想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之下占据一席之地得到长久的发展,在价格上没有办法在进行竞争所以企业就要在节约资金成本上多动脑筋,通过合理的运用税收筹划就能够实现节约企业成本的目的,税务筹划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目标来决定的,能够使企业将经济成本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要点

1.筹资阶段应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筹资是一项较为常见的财务活动,通过筹资可以让企业获得生产发展所需资金。现代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而在企业筹资与融资过程中采用合理税收筹划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获得生产、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维持现有项目运转且制定新项目的发展。税收筹划通过税前扣除折旧费的形式,降低企业经营所得税,还可以将一部分利息费用从应缴纳税收中扣除,实现降低企业税负的作用。除此之外,税务筹划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融资租赁方式,这样在设备销售之后还可以获得一笔合适的资金,结合国家税收政府,达成节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决策阶段应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最大效益,税收筹划方式通过全方位考虑各类因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最合适投资方案。制定方案时考虑投资地区税收政策,现行税法中已经取消很多优惠政策,仅保留西北地区投资、高新科技产业等优惠,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进行项目投资。在投资战略决策中应用税收筹划,不但要管理与选用合适的投资形式,还要全面核算增值税、股息及利息所得税。现阶段已经全面实行营改增,财务人员依据新的税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科学合理管控企业投资中资产抵扣环节,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3.资金流的应用。现代商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环节所依据的税收标准不同。如在销售环节中就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开展税收筹划:(1)收入金额,在对资金使用管理时,是通过税收筹划的方式,采用快速折旧法来实现理财行为,达到延后当期利润的目的;(2)收入时间,税收管理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不同结算方式会对税收时间产生影响,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除此之外,财务账目的备抵法与转销法,都能在一定的财务规章制度范围内达到降低企业税负金额和当期利润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不断调整与完善内控体系、促使生产经营活动多元化及强化自身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措施,借助国家制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全面渗透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发挥税收筹划的作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清桃.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5(12).

[2]陈淑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纳税筹划探讨[J].经济师.2016(11).

篇10

[关键词]股份制改革;资产;税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75-02

IPO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必须为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为了支持企业上市,又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这样可大大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在采用整体变更方式进行股改的时候,对于是否涉及的税收问题,企业必须心中有数,对于法人股东不涉及税收,而对于自然人股东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纳税。

1 股份制改革企业实行税收的意义

1.1 税收的目的和意义

税收是国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在支持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中,税收在很多的方面都有所体现和影响,如公平纳税、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的资产流动、重组方面的税收管理体制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是作为国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高科技的发展,支持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消费立税,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影响甚大。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税制的适应性和差异性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规范化、法制化的新型的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中,它涉及了包括税制在内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它要求税法统一、税制规范、税负公平,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够真正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第一,股份制改革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当前的税制结构不相匹配。从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重来看,流转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他税种、增值税、所得税等所占的比重都很小。但是,因为流转税所占的比重过高,税收的调控作用将大大的降低,公司或企业所得税是调控企业行为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来有效地实现政府在某些政策上的目标。流转税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市场决策上会造成很多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应尽可能体现其征收面广、税率低、少优惠、严征管等原则。

第二,从增值税来看,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它有利于保障财政收入,但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重复征税,对于企业的产业专业化,企业集团的协作化,国民经济的运行等都有一定的逆向调节作用。“生产型”增值税也不益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不益于生产要素存量素质的提高,妨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 企业股改中所涉及的税收

企业的涉税行为是指企业的纳税行为,包括企业的纳税行为、税收筹划行为、涉税公关行为等方面。它所涉及的关于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所得税

自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北京水泥厂于1999年9月3日签订第一份框架以来,债转股这一新的形势在企业的改革中开始启用。在我国,债转股为国家的企业解决了许多困难,使企业中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得以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以提高,金融风险得以防范和化解等。在企业改革困难重重时,债转股对很多企业,特别是对亏损的企业来说,它是最简便可行的一种改革方式。在我国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债转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对债转股的认识。债权和股权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债转股是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债转股从财务角度来说,它是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这可从《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看出来。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转股的核心是债权人作出的利益让步,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以短期的利益损失来换取长期的并且有可能弥补短期损失的潜在收益。我国目前实施的债转股主要是将四家国有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形成的大量的逾期、呆滞、呆账等一些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使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的比例能够大幅度下降,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它们的资信程度,增强它们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2)债转股过程中所涉及的所得税的处理问题。债转股的涉税利益主体是企业、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的过程中三方利益主体的税收处理。目前的债转股为企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三角转换型债转股,即是把企业欠国家几大商业银行的过度负债也就是银行中企业不能够还本付息的债务,从银行里剥离出来,并委托金融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从而转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原来的负有银行债务的企业的股权。在债转股的企业运行良好之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向社会的公众出售其股权,因此,在整个债转股过程中可以把其分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不良贷款、债转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等三个阶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一般有无偿划拨、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和购买三种交易方式。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较大,资本充足率也较低,大部分的资产是由负债形成的,无偿划拨将对商业银行的损益和财务状况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公司制企业,商业银行不能对其进行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既可以减少不良贷款的账面价值,又可将出售款作为应收款入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购买的贷款本金及其利息按原账面价值入账,原账面价值与收购价之间的差额可以用作处理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和收购贷款呆账准备金,这样可以免缴企业所得税。

2.2 个人所得税

我国企业在进行完善其治理结构的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进行长期的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经营者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基于股权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员工以其持有的股权与企业形成一个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可以分享到公司的利益成果但也要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

股权激励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经营者员工因股权激励而取得的所得税与其任职有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无论是股票期权所得还是股票增值权所得以及限制性股票所得,均应该按“工资、薪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2.3 营业税

《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中明确的规定,“以不动产(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的分配,并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但是若转让该项股权,应该按照本税目征收税。”营业税的征收面很广泛,相对于其他税种来说,它的减免形式很少。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很广,涉及服务领域、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各税目的征税对象的形态差异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过程中,关于营业税的政策业务的工作在不断的变化着,营业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整体转让征收不动产或者出售单项的不动产时,存在着很大的纳税差异。

2.4 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补偿费用的财税问题

人员安置和补偿是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它的费用是改制成本的重要部分。人员安置与补偿等相关费用的安排和财务的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改制后企业的赢利能力和企业的价值体现,也关系到职工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会对相关的税负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企业实施改制的过程中,随着改制企业资产、人员、业务等重新的划分与整合,与之相关的税务问题也在不断的涌现。企业正确地把握好改制中产生的涉税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以及税收利益争取。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

(1)现金形式,现金支付形式是企业以现金支付给员工,作为解除企业与其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这种方式能够一次性的解决补偿的问题,通过改制后的新企业不会留下后遗症,对于现金充足的企业来说,这种方式可以优先考虑。但是,它也有弊端,它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流,在补偿总额较大时容易使企业陷入流动性的危机中。

(2)股权形式,股权支付形式是将经济补偿金折算为通过改制后企业的股份,经过补偿后的员工将拥有改制后企业的股权。这种方式的补偿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现金的流出,也能够起到长期的激励员工的作用。这种做法没有明显的法律阻碍,但是在操作中存在着政策的局限性。《公司法》对于公司中的股东人数存在着限制,如果持股的员工人数较大的话,他们的持股方式也将存在着法律的盲区,因此,这种补偿方式没有普遍的被采用,一般只能在管理层少数的核心员工中使用。

3 企业的合理避税与税收筹划

(1)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筹划。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最好购买国产设备,因为这部分投资额的40%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减少应缴所得税以及通过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的利益。

(2)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企业可以从纳税人的身份、地点、投资方向、产品优惠等方面考虑国家的优惠政策,并决定企业的行为。

4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企业在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任重道远,特别是在企业的股改涉及的关于税的问题,税的问题不仅涉及国家的政策、公众的利益,还主要涉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要做好税收筹划决策,这样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冰芬.税收筹划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经济师论坛,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