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学习计划

篇1

摘 要 我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学校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尤为重要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 太极拳 传统文化

一、实施背景

深入挖掘太极拳文化,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太极拳道德观念的当代价值,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十三中学德育工作特色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内容

学校确定以太极拳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太极育德、太极启智、太极健体、太极尚美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一)太极育德

1.静心,心无杂念,消除压力。太极以“松静为本”,“松”,指减少身心不必要的紧张;“静”指排除外界干扰,体现出沉着、冷静、专注、清醒、稳重。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

2.和谐发展“太极和谐原理”的内涵,即:利人皆得以自利,损人终不免损己;助人方能够自助,弃人无异于自弃。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3.舍己从人,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

4.修身处世,“中正安舒,心静体松”,通过练太极拳,体会立身不正之弊:不走歪路,不偏不倚。

5.充满爱国、正义、平和思想的武德。

(二)太极启智

1.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富有哲理性,启迪人的智慧。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太极阴阳辩证法为指导。其核心的要求,是通过协调调整,达到和谐、平衡、稳态发展。

2.太极拳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特征在军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军事思想与其极其吻合,成功的实施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孟良崮战役等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太极拳理在军事中的实用价值不言而喻。

3.太极智慧蕴涵于建筑、娱乐、竞技、认识自然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建筑方面:我国7000年前的榫卯结构的木塔,其抗震级别均达到8级以上,我国多座木质结构的建筑经多次地震而依旧坚固,就是以柔克刚的典范。

(三)太极健体

1.太极拳讲究思想入静,以意导体,有助于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恢复与改善大脑功能,增强人体的内脏功能和免疫能力。

2.太极拳运动虚胸突腹,气宜鼓荡,能按摩肠胃,促使消化液分泌,使腹腔血液循环畅通,供应充足,改善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能很好的预防胃肠道疾病,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3.太极拳运动中屈膝半蹲、连贯圆活、上下相通、含胸、松腰、拔背等动作要领有助于改善骨骼细胞的营养,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使静脉血液回流通畅,防止下肢静脉曲张;锻炼全身各部位肌肉、骨骼关节,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增强腰部活动,按摩肾脏,改善肾功能;气血旺盛,促进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并且改善红骨髓的造血功能。

4.太极拳运动是意气运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加强了膈肌的运动,加大了呼吸深度,肺通气量增大,进入体内的氧相应增加,利于全身的新陈代谢,血液中的含氧量增高,可增强各脏器的功能。

5.太极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老少皆宜。

(四)太极尚美

1.太极拳是一种合乎人的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运动。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体会它的自然和谐之美,圆润之美。起落圆滑,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前先后,韵味无穷。

2.太极符号内涵深刻,造型优美,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三、实施过程

(一)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明确思路,挖掘内涵

2010年9月,学校班子成员多次与教师、学生、家长座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明确了以弘扬二十四式太极拳文化为主体,以“太极育德、太极启智、太极健体、太极尚美”为主线,以通过弘扬太极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色办学思路。

(二)学习太极拳套路与学习太极文化并重

2010年10月,全校学生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十四式太极拳套路。师生在学习太极拳拳法、套路时,注重拳理的学习,训练沉着、专注、中正的品质,克服浮躁心理;注重武德修养的训练,将太极文化内涵灌输到一招一式中。

与此同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发小组抓紧工作,逐步实施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课题的校本课程,通过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及太极拳在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青少年学太极拳的益处及历代太极与名人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太极拳拳法、套路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将太极拳文化的内涵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逐步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准绳,为践行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保障。

(三)创设校园物质文化特色

自2011年10月起,学校将投入资金改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使其与太极拳文化相呼应。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分为太极育德、太极启智、太极健体、太极尚美、太极与名人五大区域,使特色文化氛围浓厚。

(四)组织多彩的太极拳文化活动

学校拟举办各种活动来丰富校园太极文化。一是体育活动:学校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打太极拳;二是竞技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太极拳表演赛、评选最佳小拳手等活动;三是征文、演讲活动;四是组织太极社团师生与部队开展联欢活动等;五是宣传阵地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主题班会等宣传太极拳文化,表扬在践行太极拳文化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等。

利用多种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凸显太极拳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太极拳文化育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松静为本,远离浮躁

太极拳“松静为本”的理念,使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得以增强,浮躁心理逐步得以克制。学生心无杂念的投入到学习中,课堂走神、搞小动作的现象越来越少,自习课上听到的多是翻书本的声音,正因为精神放松,心无杂念,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学习质量稳步提高。在2010年度的督导视察中,我校取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中正和谐,弘扬正气

学生通过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学习,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调皮”、“捣乱”的学生变化最大。欺负同学的现象消失了,互相帮助的现象增多了;乱扔废纸的现象没有了,校园卫生保持得更好了;利人利己的好事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做……逐步做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正气得以弘扬。

(三)强身健体,全面发展

学校组织多彩的太极拳文化活动,学生对太极拳由陌生到熟悉,又由熟悉到喜爱,经常和老师一起探讨动作要领,有的学生对太极剑、太极扇、太极舞等运动形式很感兴趣,急着让老师教。太极运动蔚然成风,不但增强了学生体质健康,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及道德修养理解的更深刻了,校园处处呈现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诚信谦让、中正和谐的好风气。

五、一点思考

篇2

【关键词】中职 动漫设计教学 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J21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40-01

引言

中国拥有异彩纷呈五千年历史文化,在动漫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把中国文化赋予动漫角色身上,把中国文化通过动漫展示出来,与国际接轨。动漫不仅是一种供娱乐消遣的节目,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动漫设计专业改革课程,确定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势必可以为中国文化作出重要的贡献,把中国动漫推向国际化,把中国文化通过动漫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政府对动漫技术产业的加大协助,在各职业教育学院的发展过程中,部分职院依据如今社会的需求、区域特色及就业门槛,都开办一些新兴的专业,如市场营 销、服装设计、数控、财务会计等专业。而动漫设计专业也在这股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为我国企业培养了众多具有实操作与设计的职业人才,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了 有力的保障。

一、深度挖掘动漫设计中的民族特色

动漫设计伴随着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动漫设计大都是处于模仿的阶段,对于自身民族的特征几乎是没有提心的。因此要使动漫设计出现新的发展的话需要融合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样才会更加具有自身的特色。日本和美国的动漫文化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的动漫文化,而中国的动漫设计也严重受到了日本和美国的动漫文化的影响,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因素已经逐渐的淡化。但是我国的动漫设计作品也是出现了优秀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最初的《鱼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不仅将当时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了真实的反映,同时也体现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国产的《大闹天宫》将我国的传统的国粹京剧进行了融合,将孙悟空这个具有反叛的精神的形象塑造和表达的非常生动,因此反叛的精神也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同样的《哪吒脑海》也是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在了哪吒的形象中,表现的比较生动形象。在这些成功的作品都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作品的战线,从而将民族文化也进行了很好的展现。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提取知识,用现代人的理解观点进行表达,这是走出有中国民族特色动漫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发掘的能力,整合再创作的能力,是教学工作中需要做到的。

二、 在中职动漫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1、在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动漫专业素描课的后续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动画、原画和场景,开设相对应的课程主要有动画技法、动作设计、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这些课程需要学生 具备一定的线条表现能力、形体的塑造能力、透视的理解能力和动态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素描课程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专业需求展开.才能更好地为后续课 程服务。动漫融入中国元素,如美国最早把中国人物元素美式化的迪斯尼版《花木兰》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属于美国好莱坞梦工厂98年动 画片大作,此动画片主要取材于我国的文化动画片定制,《花木兰》的片名我们即可体现出有着浓浓的中国味儿:美国人采用中国的特色、元素以及颂扬女性坚强的 品质打进了我国市场。动画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让充满意蕴的中国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视觉背景设计,背景呈现的风格多数浓郁着中国水墨画风格,虚实结合,另外有着几分诗意特质。

2、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动漫设计教学中。中职动漫教学设计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相应的设计作品中,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认可中国民族文化对动漫设计的贡献,体会到其真正的优势。动漫设计肯定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在创作中融合传统文化就需要真正的掌握民族文化,要真正的掌握我国民族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动漫设计,也能够在动漫设计中熟练的进行运用。在美国和日本的动漫文化不断的对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设计进行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对于中职动漫设计教育来说面临的重要的一大挑战就是将民族文化体现在动漫设计的作品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动漫设计的教学中成为了一个关键。动漫设计是分为很多方面的,比如动画造型、剧本选题和整体的标新形式等,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里面,更好的进行动漫创作。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在动漫设计中完全可以从我国的民族文化中提取相应的人物原型和素材,选取一些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形象,这样既能表现民族文化,同时也能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教师交给学生将民族文化和动漫设计创作结合表现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融合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熟练,从而掌握相关的精髓,这样创造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具有自我特点的动漫作品。中职学校为了配合学生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想象力的作用下进行动漫设计的创作,这样不仅具有民族特色,也是有自我特色的动漫作品。将中国的民族文化体现在动漫设计中是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再次加工,因此在相应的动漫作品中一定要有当代社会的踪迹,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当代社会中被欣赏。动漫设计最终追求的并不是个性化,而是将个性化融入到大众性审美中,只有满足大众的审美才是真正的值得欣赏的动漫设计作品。因此动漫设计中进行大众审美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结束语

21世纪是动漫发展最兴盛的时代,我国动漫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培养动漫人才已成为我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最 重要的一环。中职动漫设计一定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熟练掌握动漫设计技术,掌握世界动漫发展动态。 中职动漫设计教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这块沃土上培养动漫人才,吸收民族的营养,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充分渗透到动漫产业中,使未来的中国动漫能够以自己的民 族特色再次登上世界动漫艺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何慧春.谈民族传统文化在动漫角色设计过程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

篇3

关键词:化学品液货船;泡沫;检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U67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严重事故。可见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对人命财产安全及环境污染影响巨大。这则事故教训深刻,更启发我们从事海洋工程相关技术人员对海上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应特别重视船舶的消防安全。甲板泡沫灭火系统作为海上化学品液货船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部门在检验时应充分认识化工船所运输的化学品的危险性,并对该类船舶的甲板泡沫系统设计、建造检验以及营运检验过程中多加关注。本文主要从化学品的危险性、甲板泡沫灭火系统的相关规定以及检验要点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介绍,以便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借鉴与参考。

二、化学品液货船的危险性

化学品船运输的货物多是可燃危险品,运送这类货物的船舶都存在着有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水上运输化学品其他方面的危险性有毒性、腐蚀性、反应性、污染性、低温、高温和高压等。

三、货物区域固定式甲板泡沫灭火系统相关规定分析

1 泡沫液种类

泡沫液品种很多,有普通泡沫液、抗溶性泡沫液等。由于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所装液货中许多是醇、醚、酮、醛、酯类等水溶性物质,对这些水溶性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果用普通蛋白泡沫是难以扑灭的。而抗溶性泡沫不但具有普通蛋白泡沫的效能,可扑灭油类及非水溶性有机物质火灾,而且可以有效地扑灭醇、醚、酮、醛、酯类等水溶性物质的火灾。因此,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货物区域固定甲板泡沫系统,应使用抗溶(乙醇)性泡沫液。

2 固定式甲板泡沫灭火系统的要求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输送泡沫的装置应能把泡沫输送到整个液货舱甲板区域,并且能把泡沫送到假定甲板已经破裂的任何液货舱。甲板泡沫系统应能简便、迅速地操作,系统的主控制站应设在货物区域外的适当位置,并应邻近起居处所,以便受保护区域万一发生火灾时能易于到达和操作。

2.1 泡沫溶液的供给速率应不小于下列规定的最大值

(1)按液货舱甲板区域的面积,每平方米为2L/min。液货舱甲板区域面积是指船舶的最大宽度乘以液货舱处所范围整个纵向长度;

(2)按具有最大水平截面积的单个液货舱的水平截面积,每平方米20L/min;

(3)按最大的泡沫炮所保护并完全位于该泡沫炮前方的区域面积,每平方米为10L/min,但应不小于1250L/min,对于4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其泡沫炮的最小能量应经主管机关同意。对于4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泡沫炮的最小排量应为1000L/min,供给速率至少为每平方10L/min。

2.2 泡沫溶液的需求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提供足够的泡沫原液,以保证在使用按上述规定的最大的泡沫溶液供给速率,确保产生泡沫溶液至少能持续30min。由固定泡沫系统提供泡沫炮和泡沫枪喷射的泡沫溶液。每具泡沫炮的排量至少应为上述所要求的泡沫溶液供给速率的50%。对于任何泡沫炮的排量,按该泡沫炮所保护的甲板面积计算,此甲板系完全位于该泡沫炮的前方,每平方米至少为10L/min,这个排量应不小于1250L/min。对于4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泡沫炮的最小排量应为1000L/min,供给速率至少为每平方10L/min。

2.3 泡沫炮、泡沫枪射程与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从泡沫炮到其前方的保护区域最远端的距离应不大于该泡沫炮在静空气中射程的75%。在尾楼前端的左右两舷或起居处所面向液货舱区域的左右两舷,应装设一具泡沫炮和泡沫枪软管连接接头。泡沫枪应能在消防作业中操作灵活,同时,该泡沫枪应能覆盖泡沫炮保护的屏蔽区域。任何泡沫枪的排量应不小于400L/min,且在静空气中的射程应不小于15m。每艘船舶所配备的泡沫枪数量应不小于4具。

2.4 泡沫总管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泡沫总管出口数量和布置应能使至少从两具泡沫枪喷出的泡沫直接射至液货舱甲板区域的任何部位。任何泡沫炮前方的泡沫总管上应设截止阀,以隔断总管的破损管段。当消防总管成为甲板泡沫系统的组成部分时,在消防总管上也应按此规定设置截止阀。按所需输出量操作甲板泡沫系统,应能使得按所需压力从消防总管同时使用最低所需数量的水枪。设有船首或船尾装卸装置的船舶应额外设置1具符合要求的泡沫炮和1具符合要求的泡沫枪。额外的泡沫炮应设在便于保护首、尾装卸装置的部位。货物区域前或后的货物管路区域应由上述泡沫枪予以保护。

四、甲板泡沫系统检验常见问题探讨

1 甲板泡沫系统设置问题

在日常检验过程中,发现个别500总吨以上4000载重吨以下的化工船虽然装设有甲板泡沫系统,但该灭火系统上仅设有泡沫枪而未装泡沫炮。而对于部分小于500总吨国内航行散装化学品液货船甚至没有安装固定甲板泡沫系统。这是船舶设计人员在设计建造时仅参照《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对液货船的消防要求,而未注意到《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根据《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相关规定,只要是国内海上航行的散装化学品液货船都应安装规定固定泡沫灭火系统及泡沫炮、泡沫枪。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检验人员应要求船方重新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图纸,补装满足要求的固定泡沫灭火系统及泡沫炮、泡沫枪。

2 泡沫液种类问题

化学品液货船的泡沫液一般选取抗溶性泡沫液(抗乙醇泡沫液),检验中经常发现部分化学品液货船加装的泡沫液的种类及容量与图纸不一致,甚至有时发现泡沫液过期未及时更换。这就要求船舶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要仔细核查船舶甲板泡沫灭火系统泡沫液种类,必要时核查船舶设计图纸。同时还应注意泡沫液的有效期,我国生产的抗溶(乙醇)性泡沫液有效期一般为2年。

3 甲板泡沫系统泡沫柜及管路安装问题

检验时发现个别部分化学品液货船液货区域的泡沫总管与消防总管未分开设置。泡沫炮前方的泡沫总管上未设置隔离阀,在管系破损时不能有效隔离。泡沫柜上未安装透气管、液位指示器及注入管,透气管上未安装截止阀,比例混合器规格与计算书中不一致甚至锈死。在尾楼前端的左右两舷或起居处所面向液货舱区域的左右两舷未装设泡沫炮和泡沫枪软管连接接头。配备的泡沫枪的数量少于4具等问题。

4 泡沫原液容量及泡沫泵计算问题

检验过程中发现部分化学品液货船在设计时泡沫原液容量仅按照《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要求进行计算而未参照《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计算,这样就造成泡沫原液容量不能有效扑灭火灾。还有些船舶用消防泵兼用泡沫泵,在设计中仅计算消防泵的规格,由于目前规范体系中对是否能兼用未作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部分化工船没按照《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的规定对泡沫泵的排量及压头进行单独计算。因为《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中对泡沫泵规格的计算与《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对消防泵规格计算完全不同,这样就造成使用泡沫时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检验人员在检验时应重点关注此类问题,必要时重新要求对泡沫液容量及泡沫泵进行计算,并增加泡沫柜容量、更换主消防泵或加装泡沫泵的方法予以解决。

5 船上人员操作及培训问题

在固定甲板泡沫系统检验时有时发现部分船舶无固定船员对该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保养,船员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无甲板泡沫系统操作说明书。检验人员应协助船方加强对船员消防知识的培训及宣传,制定详细的操作说明书及应急预案。

以上问题有的是船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忽视,有的是检验人员对相关法规、规范理解的不到位,造成船舶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在检验化学品液货船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充分理解我国相关法规、规范及公约的要求,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结语

本文主要对国内航行散装化学品液货船固定甲板泡沫系统从危险性、灭火系统的相关规定以及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在文中针对目前法规体系与实践中比较薄弱或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介绍,以便为船舶设计单位、船舶修造厂、航运公司以及船舶检验机构等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篇4

(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9)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南通大学学生青年中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而从大学生青年获取全面知识和形成成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出发,探析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青年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青年;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团建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影响研究”(13080013)。

当前大学生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认识,处于一个彷徨和迷惘状态,大学生青年普遍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等。2014年4月~8月间,笔者就南通大学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本问卷设计了三套题型,每套题型各设计问卷100份,抽取学生的年级随机。第一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和历史人物的熟知程度;第二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第三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的过节习惯。一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49份,收回率达83%,其中本科生占73.3%,研究生占26.7%。

第一套问卷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青年普遍认为传统经典阅读不可或缺,但在实际阅读的书籍中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率普遍偏低,阅读内容具有盲从倾向。另外由于很多经典被改变后搬上荧屏,使得阅读具有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的倾向。从具体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就中国的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大学生青年占22.8%,读过三本的占26.5%,读过两本的占24.1%,读过一本的占18.1%,都没读过的占8.5%。另外就最近电视媒体热播各类题材的历史剧,笔者在问卷中以“对武则天的评价”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9%和17%,持完全肯定或否定意见的占33%,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由此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没有理性认知可循,这与大学生青年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第二套问卷主要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有27.3%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71.4%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了解,剩下来的3.7%则一点也不了解。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走向,“西化”、“韩流”的宣传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处于认知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青年无论从思想认知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在极度模仿和推崇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针对过节习惯做了第三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但也有31.7%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方的节日。值得欣慰的是,当大学生青年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端午节说成是发源于他们国家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气愤,并积极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填鸭式的灌输显然不得人心,唯有每天耳濡目染、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效果。

2.1 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模式

开设第一课堂通识课——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课程开设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接受领悟水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

3)课堂执行方面:考虑到选课学生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因素,一般高校通识课的授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交流互动很少。为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一定量的定期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投入大量精力阅读,在下次课中以阅读报告交流研讨形式呈现,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

2.2 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由于课堂授课模式的种种局限,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

2.3 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古韵。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验收方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动力。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

除了高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外,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身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方面,发挥行政力量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建立奖惩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社会和家庭方面,利用民间力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交流,使民间形成一种浓厚而自觉自愿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在家庭中,长者自觉承担起利用亲身感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来教育下一代的责任,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促成下一代“耳濡目染”。当然,大学生青年也应自觉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加传统经典阅读量、积极参与人文讲座和活动,利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改进和弥补自己的思想道德缺陷,从而树立健全的人生价值观。

3 结论

今天的大学生青年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促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制高点。同时,大学生青年只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建塑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起历史重托。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英语选修课

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高职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涵盖办学模式、办学体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课程体系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职业技能培养”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各类专业课程进行了重组优化,新增一批课程,强化一批课程,合并一批课程,取消一批课程。公共课教学也必须紧跟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教改思路

为配合专业课教学改革,我院公共英语教学首先在课时上进行了整合。从2004年起,公共英语课程总课时由原来的240调整为180,周课时由4改为6。为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国家做出了高职高专学制改革的决定,逐步以二年制代替三年制。我院紧扣改革脉搏,积极进行二年制探索,于2004年试行三年制和二年制并存的培养模式,二年制取消公共英语,改开一个学期60课时的专业英语。在课时减少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公共英语教改,挖掘公共英语教学的潜力,我们酝酿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供三年制学生学完公共英语必修课后及二年制学生选用,于2005年下半年试行。

在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前后,我们对04、05及06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三年制学生266人、二年制学生207人,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英语学习状况等。大多数学生(89%以上)肯定英语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85%以上)认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应融入人文教育,以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最想提高的能力列前三位的是口语、听力、写作,最喜欢的授课形式列前三位的是“视听说”、“口语”、“听说”。数据显示,学生对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情有独钟。问卷调查为公共英语选修课的课型选取、教学方法及开课顺序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公共英语选修课体系的构建

公共英语选修课体系的构建以“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为基本理念,按技能类别设立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水平、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发展方向自主选取,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展现个人所长,挖掘个人潜能,同时,充分发挥文科课程特点,渗透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个性化学习”源于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主张: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一种主动的行为,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的主动构建的活动。知识的构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社会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习者的构建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个体都是根据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主义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构建主义学习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公共英语选修课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按需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掌握选择权利,可极大地调动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公共英语选修课突出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能力为本”基本理念的体现。其课程模块按能力细分,有利于强化专项技能的培养。

公共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

2005~2006学年下学期,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率先开设了“公共英语口语I”、“公共英语听说I”及“公共英语视听说I”,“口语”和“听说”各开两个班,“视听说”开一个班,学生报读踊跃。我们计划每个学期开3门左右的新课。选修课教材凸显实用性,突出技能培训及学习方法训练,有些课程难以找到匹配的教材,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自编部分教材,满足教学需要。

课程按技能培养分为六个模块,即“实用语音语调”、“实用口语”、“实用听力”、“实用阅读”、“实用写作”和“实用翻译”,其中“实用听力”由“听说课”和“视听说课”构成,不设单纯的听力课。除“实用语音语调”外,其余均由若干个子模块课程组成,即Ⅰ、Ⅱ、Ⅲ类课。六个模块自成体系,模块自身的课程也自成体系,供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语音语调课:开设一类课,了解常用发音知识,掌握正确读音技能。语音是否正确是衡量口语水平一个重要指标,也对听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交际中,除了常见的英美英语外,还有带有国家或地区特色的英语,如印度英语、中东英语、东南亚英语等,我们收集相关资料用于教学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有初步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实际交流中避免失礼言行。这一部分采用自编教材。

口语课:开设三类课,Ⅰ、Ⅱ类课侧重于日常生活的交际能力培养,Ⅲ类课则以介绍商务交流为主。题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口语技能。口语练习可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既体现了实用性,也利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逐步收集资料,待条件成熟将自编教材。

听力课:“听说课”和“视听说课”各开设三类课,Ⅰ和Ⅱ类课围绕交际能力培养展开,Ⅲ类课围绕日常商务活动进行。听力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故各类课均强化常用的听力技巧和听力学习策略学习。通过接触题材广泛的听力材料,学生掌握了常用的听力技巧和听力策略,以增强听力的灵敏度。

写作课:开设三类课,Ⅰ、Ⅱ类课以日常应用文为主,Ⅲ类课侧重于商业信函。强调实例教学,充分利用身边熟悉的材料训练学生技能。注重格式和常用句式教学,强调现学现用。写作课采用自编教材。

阅读课:开设两类课,通过阅读题材、体裁广泛的材料,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并增广见识。Ⅰ类课概述阅读技巧基本知识,Ⅱ类课详细介绍语言手段的阅读技巧。选材强化实用性、趣味性、时代性,包括时事、财经、体育、娱乐、就业、广告、产品介绍、服务指南等主题。自编教材,以两年为期限更新教材。

翻译课:开设三类课,Ⅰ、Ⅱ类课介绍基本翻译技巧,运用实例讲授各类常用材料的翻译特点,如产品说明书、资格证书等。Ⅲ类课侧重于中西文化的对比翻译,传递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扩大视野。翻译课采用自编教材。

篇6

关键词:医学英语;医学生;语言学习策略;学习效率

1.引言

医学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的英语(ESP),医学生既要掌握作为符号的语言,又要掌握这些符号里蕴藏的文化信息,如果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就不能满足国际间医学交流的需要。北外胡文仲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医学英语专业术语很多,文化信息蕴涵丰富,再加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很大,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更要培养文化意识,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或者相似的学习环境之下,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效率上有明显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种差异呢?语言学家Rubin提出了关于学习策略的观点,英语学习的效果虽然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学习策略。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秋芳认为给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就是“授人以渔”的做法。如何将语言学习策略运用于医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跨文化教学中,这是语言教学策略研究中重要的一个课题。

学习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某种学习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好的学习策略应是高效低耗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较好地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2.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把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更有趣、更自主、更有效,更能灵活应变的特定行为。”随着学习策研究的发展,学习策略的分类越来越系统。Oxford的学习策略分类框架被认为是最系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他把学习策略分成了六个大类,如下表所示。

3.问卷调查

3.1目的

3.1.1评估医学类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中策略使用情况。

3.1.2分析医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3.1.3提出跨文化学习策略的培训建议。

3.2调查对象

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研究生一年级的医学类专业学生,分别从不同自然班进行整体抽样,以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包括在内。选择他们作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的原因是:大一学生刚刚入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习策略正处于摸索和调整阶段;研究生经历了四年或者五年的本科学习,基本形成了一套稳定、有独特个性的学习方法。

3.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来获取数据,了解医学类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总体趋势和不同特点,所提的问题是:“你觉得课堂或是课外能更好促进你语言学习效率的学习策略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对教师在课堂上常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在课堂中,老师常采用哪种教学策略传授跨文化知识?”

调查列出了30多种学习策略,学生就提出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调查对象可以就问卷内容提问,问卷完成后马上收回。

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对本研究有用的一些数据经过筛选和分类,如下表所示。

4.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问题1:“老师常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传授跨文化知识?”(1)讲解和分析医学英语语篇模式;(2)以医学词汇间的文化差异为契机;(3)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卡方检验的结果:χ2=31.441,P=0.000,三个年级有差异。

问题2:“你认为哪些教学方法更能促进英语学习?”三个年级作比较,(1)角色表演;(2)通过中译英的方式;(3)提出相关医学论题讨论;(4)观看医学英语影视作品。卡方检验的结果:χ2=13.751,P=0.033,三个年级有差异。(5)利用直观的图片构建起相关背景知识框架;(6)口头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三个年级作比较,χ2=12.893,P=0.045,三个年级有差异。

问题3:“你认为怎么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1)主修或选修有关医学英语课程;(2)上网查阅有关医学英语资料。三个年级作比较,χ2=20.738,P=0.008,三个年级有差异。

对上面表格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三个年级学习策略使用的异同及教师常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学生认为对他们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间的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策略是接受和发出信息,为输入和输出创建框架的认知策略,主要的方式是讲解和分析英语语篇模式及通过中译英的方式来讲解文化背景知识,这和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更多的同学表示更愿意观看相关的医学英语的电影和录像、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这表明在学生看来,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更大的帮助,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最少的策略,这一组的差别是最大的。

教师在大一、大二和研一学生的教学过程所采用的策略,无论是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还是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并没有随着学生学习英语时间的变化、知识结构的改变而改变,而是一直沿袭老的办法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三个年级使用的教学策略基本一致。教师相对使用更多的是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对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忽视的趋向。

观看相关的电影、录像和以医学英语词汇间的文化差异为契机是学生使用最多的学习策略,他们认为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文化氛围也很重要。他们更注重采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他们认为教师对这类策略的使用对跨文化学习的帮助更大,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尽管策略的使用差别很大,但也有着共同和相似之处。提问、与他人合作和理解他人的社交策略,教师和学生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都很少使用,向朋友请教和提出相关论题进行谈论使用的频率也非常少。特别是向朋友请教,研一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使用,大一和大二使用的人也寥寥无几。教师和学生对记忆策略的使用也很相似,表现为对观看医学英语电影和录像都很感兴趣。

5.启示

从本研究看,在医学类院校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不管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来看都不尽如人意。对学生而言,虽然研究生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比本科生稍强一些,但整体来讲,学习策略的使用大多还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自觉性不是很高;对教师来说,在策略的使用上手段非常单一,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对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生不应该“一刀切”,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和使用教学策略,对英语学习者进行必要的策略训练,这才能对医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意义。

教师可以从策略入手,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课堂活动,也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把相应的策略训练穿插到教学当中。总体要遵循实用的原则,讲究教学方法,讲究适度性、多元化,避免枯燥乏味。医学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除了要注意自身教学策略使用是否得当,还要向学生介绍语言学习的策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有意使用。具体来说,本研究对医学类专业跨文化教学有以下启示。

5.1师生互动

鉴于老师和学生在使用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的频率都非常少的情况,师生间应该多一些互动,营造一种心理气氛,就像韦塞尔(Withall)所说的“社会情感氛围”,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内心体验以及群体的集体精神及情绪。例如:我们可以把课堂设计成一家医院,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科室。老师和一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医生、病人,看病或者问诊。病人要用所学语言知识描述病症,医生也要提前准备好提问的方式、怎么解答病人的问题、怎么开处方、怎么治疗等。这些方法一方面能扩大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另一方面能促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为学习英语营造出一种心理气氛,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控制情绪。

5.2各课型互动

集体学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规范医学英语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让学生收集学习资料,汇编成册,然后请学生作专题讲座,把一个专题介绍得更全面、更透彻,避免课型之间各自为政。也可以请外籍教师举办医学讲座、医学学术演讲等,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文化教学,讲座听完后,学生必须查阅相关医学知识,撰写发言稿或者论文。还可以观看医学英语影视作品,如《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雷》和《豪斯医生》,医学专业相关词汇相当丰富,涵盖诊断学、药学、病理学、护理学、康复学、解剖学、医疗设备名称、治疗方法等。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对话和文化内涵,还能加强学生对医学相关专业词汇发音的感性认识。

5.3各学科互动

从全校来看,可以把医学英语设为选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在完善医学英语的基础上再谋求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学科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

5.4学习策略多样化

调查发现,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时,对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不均衡,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多种学习策略的意识;不用的学习材料,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另外,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该多样化,注意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和年级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经常变换,如看图说话、情景对话、人物采访、医学新闻报道、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这些活动有利于营造自然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鉴于本研究的数据都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因此结论的广泛性可能不足,适合作为假设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此外,该课题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可以和面谈相结合,让受试者陈述有关看法的原因,也可以和课堂观察结合,实际考察课堂上跨文化学习策略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情况,对结论再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Rubin.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 [J].TESOL Quarterly,1975.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

[4]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e know[M].1990.

[5]Biggs,J.B.I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48):26-79.

篇7

【关键词】博物馆;服务;社会责任;经验体会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保存历史或自然遗存物的场所,而且还肩负着存续历史遗产、传承文明传统的时代使命。根据机构设置和功能分类等的差异,各博物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河南博物院作为一所大型综合类国家级博物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本文就谈一谈河南博物院近年来在履行社会责任道路上的探索。

一、 利用区位优势,形成原创性展览系列,扩大文化影响力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河南博物院作为“三贴近”的试点单位,近年来充分利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华夏文明核心,举办了“河南夏商周出土文物展”“河南出土音乐文物展”等原创性展览,提高展览影响力。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引进了“大三国志展”“大漠文明展”“圣地展”“西蒙雕塑绘画展”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与艺术系列展览,输出了“河南文物珍宝展”、“建筑明器展”等反映中原文明、华夏文化的系列展,扩大文化窗口作用。并且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出版学术成果、举办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品等提高了原创展览的知识性、可观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形成了展览品牌。

二、突出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特征,多渠道策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原创性社会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构建博物馆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扩大与社会的沟通渠道,了解公众需求。立足“服务人性化”的发展思路,在满足观众需求上下功夫,在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展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打破以陈列展览、讲解服务为主体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公众服务活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和普及活动,精心打造公众服务六大品牌。

一是历史教室系列活动。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是集历史教学、文化讲座、文物保护、实验观摩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观众参与互动和文化体验空间。以院内专家学者为主体,每周在历史教室开办科普讲堂及手工活动,吸引了青少年观众的极大兴趣。文物保护观摩室让观众能够亲身体验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并与文物保护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展示了一个治学严谨、工艺精细、内容浩博的科学领域。

二是华夏古乐展演活动。为充分发挥河南古音乐文物资源优势,更加形象生动地揭示大量音乐文物的内涵,使丰富多彩的音乐文物重新拥有艺术生命,让观众享受到博物馆的多元文化和视觉盛宴,河南博物院精心打造华夏古乐展演活动,突破了博物馆静态的陈展理念,营造了一个动态的文化体验氛围,从独特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中原文化历史厚重的岁月,提高了观众对积淀浓厚的中原文化的解读能力。

三是“国宝讲解小明星”活动。“国宝讲解小明星”活动以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为目标,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主题,以国宝知识讲座、讲解技能培训、小志愿者选拔比赛、经典手工制作为主要活动形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对提高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公益意识、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未来培养长期固定的观众群奠定了基础。

四是国民在校教育活动。博物馆作为国民在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根据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特点,结合学校课程安排,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小学生参观学习计划。同时,以“牵手博物馆、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先后组织“爱国主义宣讲团”、“志愿者服务团”深入大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知识宣讲活动。

五是“中原国学讲坛”系列活动。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中原国学讲坛”已成为普及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文明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品牌。通过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大力推广和普及其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知识,把破碎的、间断的、表面的实物概念还原成连贯的、完整的、厚重的历史文化。

六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以社会力量服务社会公众、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为观众到博物馆进行文化体验、实现自身价值搭建了桥梁。目前在河南博物院长期固定服务的志愿者达到300余人。志愿者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且日趋国际化。

三、开展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力

强化精品意识,以院藏文物精品和文物保护研究为基础,重点围绕中原文明、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宋代文化以及古代科技等方面,积极组织研究课题,先后出版了《辉县琉璃阁甲乙墓》、《河南佛教石刻造像》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著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体系。与国内外近百家博物馆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等方面建立经常性的人员与业务交往机制。加强国际间、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科研高校广泛开展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的共嬴机制。

四、扩展文物征集渠道,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积极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建立以政府调拨和社会征集相结合的文物征集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文物征集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扩大文物收藏量。提升改造文物库房温湿度调控设备,加快改造文物库房基础设施。配备密集型文物柜,扩大库房文物储藏有效空间。对重点文物配备恒温恒湿储藏柜,完善展厅文物保存环境的科学监控手段,对库房与展区配备电子温湿度监控系统,提升文物保存条件。积极参与和申报国家、省部级重点文保课题。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制作材料与工艺检测分析、病害机理分析、保存环境监测与控制、保护修复材料与工艺及其适用性评价等理论研究。

五、逐步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完善院区网络建设,建立完全隔离的内网和外网,建设具有高可靠性、冗余性的实时在线数据备份系统,确保数据安全。以文物信息化为基础,形成文物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部藏品的数据库。完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建设公文处理、绩效考评、资产管理、信息等功能的电子政务系统。结合网络技术发展,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建设虚拟博物馆,构建虚拟生活社区,打造中原文化学习体验中心,传播中原文明向心力。充分利用“河南文化网”、“河南文物网”、“河南博物院网”三大网站平台,整合数字化文化资源,建立河南文化资源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