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

篇1

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将土地环保政策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强化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不仅仅需要规划,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尽可能改变或提高现有农业生产力,改变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农业生产现状。三是宣传和激励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高粮食产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农业思想。奖励使用最小剂量的化肥农药,科学管理土壤施肥,改变传统养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态有机肥料,奖励秸秆还田,推广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种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业在高标准农田周边发展。高污染工业将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灭失,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目前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最为严重,这几个省的有色金属矿山较多,再生金属加工企业园区建设相对发达。调查显示,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这就意味着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业、加工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企业的监管,督促其进行环境治理达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补偿修复资金,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根据不同农区耕地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标准化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推进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完备的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另外,就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说,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态代价,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且高达65%的化肥使用不当,河流和农田成为长期滞留有毒物质的场所。

土地环保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职尽责。因为中央只是指导和督促,真正还需要地方政府放弃GDP挂帅的思想,为自己负责,为百姓负责,为后人负责。敢于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说“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占补平衡”中要更加关注“占补”质量平衡。土地环境保护政策能否落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门。记得在鄂州市调研时说过: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就需要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加强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地方政府加强标准建设的同时,严格执法。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环境保护体系。

二、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筹资渠道和具体措施

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将环保部门征收的污染税和相关罚款纳入高标准农田投入序列。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鼓励社区和居民集资、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目前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基本上靠政府投资。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筹资渠道必将打开。

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它集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于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相关制度的推动,只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然这就需要有相关制度做铺垫,比如在国家进行补贴和奖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自筹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民承包地的流转以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以联合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产业;补助农田承包专业大户,补助农民兴办家庭农场;允许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出让收入较多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资金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较少的、耕地面积较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个全国的“合力”,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按时、足量到位。当然,不能忽视审计在资金筹措中的监督作用,没有良好的审计,很可能即使筹措到了建设资金,也可能成为寻租的机会。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城镇化仍然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优质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很可能成为城镇化的土地征收对象。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不仅造成大量的耕地资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资本的白白浪费。

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污染,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在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闭,造成土壤“呼吸系统”的堵塞,而基本农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发生也并非个案。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扩张带来了更多的工业、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农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直接威胁高标准农田的稳定性。目前还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决,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益难以真正得以体现。

篇2

关键词:惠农项目;当年生效;难点;对策;邵阳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惠农项目施工期受地形、气候、农作物种植期和计划批复施工期较短等因素制约,项目当年建成生效困难很大。如何确保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是一个现实问题。2012年,湖南邵阳县农业开发办投入311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720万元,村民自筹392万元),在下花桥镇徐家、双江等12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2.2万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万亩,年节水量65万立万米以上。今年,该县虽然遭受大旱,但该项目区粮食增270万公斤,年增产值896万元。近5年来,该县投入1亿多元建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20平方公里,都实现了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共助农年增收9000万元以上。

1.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的难点

(1)受地形因素影响。该县地下水丰富,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农综合开发项目(以下简称惠农项目)施工过程中排水难度较大,基础易沉降。项目单项工程类型多样,施工地点相对分散;山区道路崎岖,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施工地点,土方开挖等依赖人工,各类施工材料大都也需人力、畜力二次转运。这些制约,影响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

(2)受气候条件影响。雨季对土方的开挖、填筑、压实等施工过程影响很大。如今年上半年,该县降雨达96天,导致部分工程几度停工。冬季为低温霜冻季节,十二月下旬以后,晚上往往有冰冻发生,不能进行砌体和混凝土工程施工。导致混凝土出现凝结时间延长、强度发展缓慢以及裂缝无规则扩展等现象,影响工程施工,阻碍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

(3)受种植时间制约。该县以双季稻种植为主,种植期在每年的3-10月间,播种、插秧,田间需水量增多。此期施工对田间供水、作物种植带来直接影响。

(4)受计划批复制约。农业存量资金项目计划国家批复一般在前一年10-11月批复,省批复到县一般在当年的1-2月,所以当年项目即使完成招投标,也因进入了春耕时节难以施工,影响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

2.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的必要性

(1)能避免不良天气影响。当年惠农项目尽可能利用好农闲时间,充分利用好10月至12月段气温适宜、劳动力充足、又不影响水稻种植的有利时间,力争惠农项目当年完工。这一时期降水一般在250mm以下,温度平均保持在20℃左右,整个施工过程避开了雨季、冬季冰冻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极端天气导致的工程损毁,防止返工修复带来的工期延长。

(2)能有效降低人工、材料成本。水利投入大都在四季度到位,各类工程项目将大量集中实施,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也往往大幅上升。提前施工则可以避免这些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因素。有利于保证施工方材料预算价格与施工时的市场价格相匹配,有效降低成本,合理增加施工企业利润,提高施工企业对项目当年完工的积极性。

(3)能优选施工队伍。惠农项目施工时期也是其他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的时期。由于惠农项目线长面广,施工管理难度较大,施工机械化程度较低,利润薄,与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比,对有实力的施工企业吸引力不大。惠农顼目这类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在其他建设项目之前招投标和组织施工,可以有效保障施工队伍的择优录取。

(4)能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惠农项目当年完工,当年春耕时就可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确保项目区当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五要”对策

一要抓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大力宣传中低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介绍惠农项目对群众的长远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从而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

二要提高项目设计质量。一是将图纸作业与实地踏勘相结合。每年的3-4月间着手开始对当年惠农项目进行设计。项目区的地形地貌、进排水通道等情况,细化工程设计,使施工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尽量在设计时考虑周到,减少具体施工中的变更。二是将专业设计与群众需求相结合。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如田间渠道尽量拉弯取直,少占耕地,减少回填量,以避免不必要的田土纠纷;渠道上多设置便桥、下田路,水源处设置简易取水码头等便民设施,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临时增加零星工程导致的工期延误。三是将惠农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如:科技推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多设置一些生物灭虫设施,减少涉农污染;造林与乡村绿化相结合,合理选择机耕道的绿化树木;技术培训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机耕道与改善乡村交通状况相结合,增强群众对惠农项目的认同感,提高群众对惠农项目的支持度。

三要提前计划批复和项目招投标。一是做好计划编制。由于现在各县是以初步设计代替可行性研究,所以计划批复内容与实际招投标情况实际相差不大,即使有少量出入,也可以及时修改。国家和省惠农办可在文件中明确以计划代批复,惠农项目县以计划文件为依据进行招投标的前期审批程序,这就可以提前招投标审批程序,加快招投标工作进程。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协调招投标管理机构,说明以计划代批复进行招投标审批对当年惠农项目当年建成生效带来的影响,力争实现以计划文件作为依据进行招投标审批;主动协调投资评审中心,加快投资评审步伐,缩短项目招投标前期工作时间;主动协调纪检、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标段划分,并对招投标的过程实施全程监督。

篇3

1.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扶持范围:包括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两大类。土地治理主要包含基本农田及高产田建设,生态治理、沙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以及灌区的节水灌溉改造等;产业化项目,主要指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养殖项目,同时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流通设施项目。

扶持对象:土地治理项目扶持对象应以农民为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对象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补贴标准:资金扶持方式主要分为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约为80~160万元。

往年申报时间:3月

案例:

云南省通海县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2014年总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200亩,实现年新增保鲜蔬菜近6万吨,使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好处。据了解,2014年度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善了九龙街道、四街镇的7200亩农田基础设施,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区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产业化经营项目则进行保鲜蔬菜集配中心扩建,实现了年新增保鲜蔬菜产量近6万吨,有效带动了农村就业和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2.

项目名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单位: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扶持范围:现代种业、食品加工、饲料、生物农药、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涉农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扶持对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的承担者,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提供者和农业技术实际使用者。

补贴标准:根据项目和企业特点,实行不同的扶持方式,通常分为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三种方式。无偿资助主要是针对社会和生态效益较大,但投资回收期及效益不明朗的项目,资金额度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往年申报时间:4月

案例:

2012年,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施了“酸枣优良品种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项目注重产学研结合,针对鲜食、加工、药用酸枣的市场需求,以选育出的“邢州1号”“邢州4号”“邢州6号”“邢州9号”等酸枣优良品种为基础,建成了酸枣优良品种快繁技术体系,示范了酸枣开甲技术,比常规栽培增产25%。项目建成酸枣优良品种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研发出以酸枣仁为原料的葛根酸枣仁口服液、酸枣仁口服液等功能性饮品配方,实现了酸枣快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一条龙发展。作为绿化荒山的先锋树种,酸枣还具有防风固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优良作用。

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而且对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

项目名称: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项目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扶持范围:农副产品及农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批发交易市场改造;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改造;农副产品及农资市场信息收集与、农化服务体系、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公益项目。

扶持对象:申报主体必须是符合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四大方向的法人企业,并且要求供销合作社在申报企业中持股比例不得低于34%。

补贴标准:200~400万元

往年申报时间:4月

案例:

郑州市城关乡高袁寨村村民王丽峰心里乐开了花,今年她再也不用为卖菜发愁了,郑州市供销社荥阳中心超市将她的一万多斤萝卜全部收购走了。

2010年以来,为让市民吃上干净、卫生、新鲜的蔬菜,郑州市供销社围绕打造标准化龙头企业这个中心,全力抓好“新网工程”建设和业务经营,给供销社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为“农产品-超市”对接奠定了良好基础。供销社中心超市员工每逢蔬菜成熟季节,安排职工利用休息日到菜地帮助菜农解决采摘、运输等环节难题,减少了流通环节、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农超”真正对接,为菜农、果农解决了卖难买难问题。

4.

项目名称: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

项目单位:农业部、财政部

扶持范围:重点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种类),适当兼顾果、茶,每个设施基地200亩以上(设施内面积,下同),每个露地基地1000亩以上。此外还有改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条件以及质量安全。

扶持对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

补贴标准:5000元/亩,不超过300万

往年申报时间:7~8月

案例:

内蒙古磴口县水产管理站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双十万”工程,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2014年共争取渔业“菜篮子”项目建设2个,改造池塘面积200亩,修建进排水渠2000米,购置饵料机、增氧机各30台,新建仓库300平方米,新架设电缆线路9000米,购买鱼种9000公斤,购买饲料30吨等其他配套设施,项目总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担扶持“菜篮子”项目建设的单位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宗旨,制定了适宜本场条件的养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抓住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环节,实施全程质量监控,2014年所有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品自检和农业部抽检都没有发现违禁药物残留超标现象,水产品合格率达到100%。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已经成为渔业发展、渔民增收的助推器,较好地促进了全县渔业健康平稳发展。

5.

项目名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

项目单位:国务院

扶持范围: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机具。

扶持对象: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补贴标准: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每档次农机产品补贴额按不超过此档产品在本省域近三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的30%测算,重点血防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及植保等大田作业机械补贴定额测算比例不得超过50%。

往年申报时间:6~12月

案例:

2014年,云南省宣威市兑付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82.986万元,带动1906户农户投资1826.76万元,购买各类农机2668台,新增农机总值20609.7万元,并争取到省级财政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项目资金100万元。为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小贴士:

拿到农业补贴的三大方法

国家惠农信息杂多,并不是所有的农业补贴政策都适合自身情况,而且申请时间往往有限,要想提高申报成功率,有3个方法可以提供思路。

方法一:查条文,筛信息

想要得到补贴的农民和农业企业要及时关注科技、发改委、财政、农业、商业、林业、供销总社、水利、工信九大部门及其相关的省市部门网站农业补贴类信息,了解关键技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自身的补贴类信息,从而向对口部门申报相关的农业补贴。

方法二:结合自身特点

申报材料结合自身特点与当地特色,材料内容填写要规范。

篇4

关键词:土地整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5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增强民族团结、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的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人地关系,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我国土地整治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例如,在笔者所收集的群众意见中,很多村民小组要求为本组单独配置一套或几套灌溉设施;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

(三)整治时纠纷不断,土地权属紊乱

由于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历史遗留问题,当前,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相当一部分为不明确,登记的使用者与实际使用者不一致,确权登记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界线模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而产生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难以确认土地权属问题,而且当土地整治完成后,农民由于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整治前后土地的数量、质量发生变化,导致纠纷不断,利益格局也随之变化。

三、对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明确产权主体,解决土地整治纠纷

土地整治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土地产权转移,也就是土地产权不断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得以合理化的过程。产权关系明晰才能提高主体的积极性,产权界定合法,才能使农村土地资源都得到有效配置。当前,农村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产权未能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制约关系。要规范土地整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土地整治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治往往改变了土地的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农民经过整治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中的权属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整治法律制度,对土地权属调整的程序、原则和标准,以及权属争议的解决方法做出具体的规定,从法律层次上保证权属调整的公平性,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犯。

(四)、结合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展开相应的整治工作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机制体系和价值观念,针对性的控制和把握土地整治布局。在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中,切实的了解目前土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对实际现状的评估和考察工作,例如,一些特殊地区的城乡化结合发展问题以及自然灾害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形式多样,在推动土地整治过程中,这就造成了一些障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应针对各个地方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权衡和把控,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完善和配置,量力而行,成熟的应对土地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整治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应以国家对土地整治的相关鼓励性政策为契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林业退耕还林思考

将__县建设成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__县县委、县政府提出__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近年来,__县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充分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笔者到林业局和有关乡镇进行了调研和实地察看。

一、__县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

__县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450个村,5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7万,其中农业人口95.4万,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白等27个民族。__县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部位,南北__江支流分水岭地带,属珠江水系。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最高海拔2807米,最低海拔740米。由于受南北__江的强烈切割,形成了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难度大。全县现有耕地259万亩,绝大部分耕地挂在高山陡坡上,耕种困难,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一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__县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电源点,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贮量105亿吨,远景贮量为38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给__县经济带来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__县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产业成为__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全县70以上的收入直接和间接来自于煤炭工业。目前,__县共有地方煤矿210多对,年产原煤量在1000万吨以上。有年产原煤700多万吨的__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__县电厂;有在建的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火电厂—__南电厂和与之配套年设计生产原煤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在煤炭工业发展的同时,因采矿导致的山体滑坡、沉陷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大片的植被也因此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劣。__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大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将“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__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县委、县政府20__年提出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后,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均以1.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__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超过35,森林面积将达到213万亩以上。

二、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__县20__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9.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6万亩,涉及37个乡镇、298个村,有5.2万户,19.3万人受益,在退耕还林的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__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人均不少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稳定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从1991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坡改梯面积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实施坡改梯工程8万亩,建成小水窖713口,拦山沟22079米,河堤46918米;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6万亩,其中在退耕还林区3.2万亩。通过实施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配套小水窖、拦沙坡、排洪沟、水毁工程、植树种草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现退耕还林工程区已建成人均基本口粮田0.4亩。在水塘镇和板桥镇退耕还林工程区,通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退耕,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建成引灌渠道23428米,确保该流域内2万余亩水田的适时灌溉,并推广良种良法,使每亩年增产粮食100斤以上。红果镇旧铺村共实施退耕地造林1600亩,人均退耕0.65亩,全村累计实施坡改梯2800亩,现人均拥有1.07亩基本口粮田,大部分村民把原来种庄稼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县城打工,每天能收入20—30元左右。

二是将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20__年以来,全县已在四格、普古、坪地、保田、平关、新民等乡镇建成沼气池14500口。按每口一年节约煤炭2.5吨或薪材4.6吨,节约电58400度,生产氮肥200公斤计算,每年每口沼气池可产生经济效益900元,1.45万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5万元,一年节约煤炭资源3.6万吨或薪材6.7万吨,相当于一年营造3万亩的薪炭林或使3万亩的林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共营造栎类、刺槐等薪材树种600余万株,折合面积3万余亩,成林后每年可生产薪材4.8万吨。20__年已在大山、普田、保基、马场四个缺煤乡镇实施薪材林0.5万亩。

三是将退耕还林与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__县是一个煤炭大县,因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很多灾害点群众需要搬迁。近年来,通过争取和努力,全县共实施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8670户、32582人。在生存条件恶劣和生态条件最薄弱的村、组,将移民搬迁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移民问题,另一方面对灾害点种树实施环境治理。到目前全县共安排生态移民1730户,使6480人受益。如产煤大镇洒基镇由于采煤导致地质灾害频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镇安排生态移民210户、792人,农民土地退耕后,产生了大量的剩余 劳动力,有的到煤矿打工或做生意,每年收入增加5000—8000元;有的搞运输每年增收2—3万元。

四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到20__年建成“贵州畜牧大县”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实施退耕还林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__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林下种植多年生牧草21000亩,饲养大牲畜4200头匹。在退耕还林区封山禁牧39.6万亩。全县现有大牲畜22万匹,全部实现圈舍饲养。为推广圈舍饲养,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全县已建畜牧品改点134个,补助农户建圈舍的经费达400余万元。 20__—20__年畜牧业产值由1.43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净增4400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34.1提高到41.6。特别是退耕还林区畜牧业产值从3575万元增加到5510万元,净增1935万元,人均增加100元。作为省级一类贫困乡的四格乡,共实施退耕地造林6400亩,在林间种植黑麦草5140亩,在退耕还林区实施联户养牛520头,并建成沼气池625口,形成了林—草—畜—气的综合治理模式。

五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后续产业相结合。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县政府统一协调,整合林业、财政、农业、金融、劳动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将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贷款发放、劳动力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努力探索各种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营造坑木林3万余亩,茶叶、板栗、银杏、桃、李等经果林5000余亩。引导退耕农户种植折耳根、生姜、芭焦芋、西瓜、土瓜、大蒜、蔬菜等经济作物,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或在本地务工,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外出务工人数近20万人,一年的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每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0.5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退耕还林实施四年来,__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山变绿、水变清的可喜面貌正逐渐恢复;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和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林还林造成缺粮现象。许多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种地的收入;三是退耕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民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发展经济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门路。

三、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__县的退耕还林能够取得综合效益,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__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将其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来抓。从工程启动开始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林业、粮食、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把退耕还林列为年度考核目标实行考核。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每年挤出1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并对荒山造林每亩一次性补助管护费7元、工作经费1元,退耕地造林每亩配套工作经费不低于5元。此外,为了减小农民因烧煤对生态的破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我县从20__年起对全县农村家庭生活用煤由有证煤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实行供应。

二是狠抓落实是保障。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方案,强化协作配合,狠抓措施落实,有力保证了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林业部门认真抓好退耕地块的规划、苗木的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乡镇政府负责分户丈量、张榜公示、组织实施等工作;财政、粮食部门及时兑现补助粮食和资金,保证资金、粮食的及时足额到位和按时发放。与此同时,狠抓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认识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体会退耕还林带来的的好处。利用报纸和电视开辟专栏,宣传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生态建设中的典型人物、经验和好的做法、退耕还林的进展和成效;制作了大幅宣传标语,在林区树立了永久石碑标语;制作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问答》14万份,《退耕还林条例》3000余册;印发《退耕还林文件选编》200余本。各乡镇、村还利用召开群众会和举办各种民族节日等机会,通过张贴标语、讲政策、说好处、作对比等方式抓好宣传。通过宣传,广大老百姓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好处,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

2013年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

主要问题和形势任务

总体上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国土资源工作中用地空间不足和大量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并存,土地利用方式落后和调控手段匮乏相互制约等新老问题还会继续交替出现:一是我省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拥有量,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统筹保障保护任务艰巨;二是空间开局无序,城镇和工业发展空间过度扩张,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致使建设用地总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我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经突破规划下达的到2020年控制指标,实现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转变任务繁重;三是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和闲置问题依然突出,全省批而未供土地总量始终接近80万亩,工业用地地均总产值、地均销售收入、地均利润总额平均水平分别为上海市同期的71%、50%和48%,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任务迫切;四是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案件仍然处于多发态势,近年来年均发现查处违法用地案件数接近3000件,同时案件查处难、执行难问题依然突出,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任务艰巨。

伴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调整利用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形成科学、有序、均衡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二是如何完善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把握好土地参与宏观调节的节奏力度,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调整结构;三是如何进一步健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机制,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如何改革现行征收供应制度,改变过度依赖用地收益支撑城镇建设模式,促进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妥善解决城镇化建设用地,应对城镇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五是如何搞好战略研究,谋划好国土资源科学发展。

党的十对国土资源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提出“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幅降低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今后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统筹谋划,按照十精神,做好国土资源工作。

今后五年国土资源工作主要思路

和2013年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关键时期。我省发展的土地红利正在弱化,我省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和环境资源消耗等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按照省委提出抓好“一三五”,到2020年实现“四个翻一番”目标,做好土地、矿产资源保障,提供要素支撑任务十分艰巨。按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目标,做好耕地和重要矿产资源保护的任务异常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们将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总目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实施节约优先战略,通过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利用水平提升支持发展需求,通过利用方式转变推进生态、建设、保护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各种类型的空间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共同目标。科学确定国土资源和地域空间开发的规模、强度、结构、布局和时序,研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资源配置和空间开发政策,实现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均衡开发国土空间、整治国土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安全,提高国土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目标。

二是实施亩均倍增计划,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实施亩均倍增计划,到2020年,实现二三产业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达到5?郾6亿元/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达到3?郾9亿元/平方公里,2017年达到4?郾5亿元/平方公里,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健全土地使用标准体系,完善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建立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流转和低效土地退出机制、出台推进“三拆一改”相关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实现省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网络完善、统筹城乡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领域投资项目,全力做好土地、矿产资源要素保障工作,对省政府重点推进的1000个以上重大建设项目的土地实现应保尽保,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

四是推进“812”耕地保护工程,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举。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资源节约、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整合垦造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低丘缓坡和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等工作,实施“812”耕地保护工程。2013—2017年,全省计划垦造新增耕地80万亩,其中落实省统筹委托造地10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万亩,综合整治农村建设用地20万亩。

五是深化“751”地质找矿工程,大力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深入实施“751”地质找矿工程,继续部署整装勘查7个重点区块,安排5个老矿山“探边摸底”工作,支持一批企业走向省外、国外,争取我省在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铀、地热、铜、钼、银、铅、锌等)找矿方面有重大突破。推进矿产资源整合提升,实现矿山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矿业集团。继续大力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以部省合作、厅市合作为抓手,建立联动合作推进机制。要以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滩涂及围填海形成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舟山群岛新区陆海统筹试点和旅游改革专项试点、义乌国际贸易综改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杭州差别化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闭坑矿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1+8”试点为突破口,全面深化“转变土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资源市场化配置、地质找矿新突破、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简政放权”等六大重点领域改革。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之年。做好2013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开展国土规划编制的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为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布局奠定基础。坚持山、海、陆全域立体开发,探索完善浙北平原的农村土地整治、浙东沿海的滩涂围填海和浙西丘陵的低丘缓坡等区域差别化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加快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的三大空间开发利用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启动实施“812”耕地保护工程。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通知精神,进一步创新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和改进垦造耕地项目管理,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市场体系,总结推广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经验。建立完善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组织开展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

三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启动土地亩均产出倍增计划。修改完善我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单位建设用地GDP指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使用标准执行的监管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管政策试点。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和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推进力度,加快闲置土地依法处置,促进建设用地供后尽快形成有效利用。

四是深入实施“751”地质找矿工程,不断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落实《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优化矿产开局和结构,推动矿业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应建矿山的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50%以上。全力推进“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组织开展和谐矿区建设试点,推进矿业权网上交易制度改革,深化采矿权出让制度改革,促进采矿权市场健康发展。

篇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32号)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2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是:紧密结合全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妥善解决关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学等问题。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级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00万亩,达到2178万亩;

¬¬----新增集雨节灌面积l00万亩,达到650万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l50万亩,达到378万亩;

¬¬----新修梯田面积300万亩,达到3161万亩;

¬¬----新增农村户用沼气70万户,达到100万户,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1.5%;

¬¬----年均解决l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增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12067公里。

¬¬----解决全省l.46万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确保户户用上电。

三、建设重点

(一)加强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

一是重点抓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一方面着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要围绕国家批复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规划,严格落实省政府批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继续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开展日光温室建设工作。优先实施技术路线合理、条件成熟、群众接受程度高的项目。坚持各项措施整体推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5年内改造干支渠821公里,发展渠灌103万亩,管灌21万亩,大田及温室滴灌50万亩;加快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在实现首台机组发电的基础上,加快后序机组安装调试,尽快实现三台机组满负荷发电目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好受益区水资源配置工作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9万亩,实现年调水任务2.19亿立方米,解决榆中、会宁、安定、陇西、渭源、临洮等6个县65万城镇人口、9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及工业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着力抓好供水结构优化调整工程建设,在五年内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实现年调水4.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70万亩以上目标;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田间配套步伐,全面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0.8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4万亩的建设目标;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抓紧完成剩余田间配套任务,实现新增灌溉面积l2万亩,有效解决沿线东乡、和政、临夏三县人畜饮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优先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共5县1市项目区内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工程,近期治理达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趋势的目标,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草场和森林资源,充分发挥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黄河、长江上游河源区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和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盐环定场黄二期工程加强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汇报衔接,积极配合做好环境评价、土地预审等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抓紧争取资金、完成剩余“退耕变‘节水”’工程的同时,全力配合黄委会做好二期项目争取工作;及早谋划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抓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发挥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黄提水灌区实施好国家重点支持的1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资金支持,实施5处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省内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全省50处1~5万亩灌区和万亩以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同时,按照国家总体要求,三年内完成我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7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设途径,力争5年内将有水资源条件的l00万亩旱川(塬、台)地发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以张掖、敦煌和武威三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酒泉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为重点,在河西地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56,逐步减少农业用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创建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省内其它区域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在重点流域和电力提灌区积极推行高效节水技术。在广大旱作农业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重点,5年内力争推广面积达到l000万亩。适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区,加快干旱山区抗旱水源和集雨节灌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五年内开发整理土地67.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30万亩。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五年内新修梯田300万亩。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

一是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和陇南适宜建设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兼顾河西、临夏、甘南等适宜推广区域,以“一池三改”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户用沼气70万户,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其中: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庆阳、平凉、定西、天水、白银、兰州等市),新增户用沼气38.5万户,新建22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陇南适宜建设区(陇南市、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新增户用沼气9万户,新建482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河西建设区(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等市),新增户用沼气16.5万户,新建10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临夏、甘南建设区(临夏、甘南两州),新增户用沼气6万户,新建32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五年基本实现每个项目村均有村级后续服务网点、服务工具和服务人员的目标。

二是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抓紧抓实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兑现工作,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建设,解决好退耕农户、退牧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将退耕还林延伸到林草、林药间种。同时,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批复规划面积组织实施,使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粮食生产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确保粮食的稳定高

产。天然林保护工程要以全面落实好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发展循环农业。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建设技术,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河西地区(酒泉、张掖、武威三市)与农村沼气建设相结合,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制种废弃物-有机肥¬-种植业”等循环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25个,重点推广“马铃薯-加工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陇东庆阳、平凉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养殖业废弃物-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循环再利用技术;陇南、天水两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75个,重点推广“果品-加工果汁-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甘南、临夏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秸秆-养畜-有机肥”的过腹还田等循环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资金管理。近期要切实抓好全省公益林资源调查工作,将符合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的林地纳入区划界定范围。力争将我省目前尚未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草场和1477.68万亩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带来的实惠。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道路和农电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五年内在全省13个市(州)、85个县(区)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处,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稳步提高村镇自来水入户率,使农村饮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水环境预测、预报、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制度,使饮用水源区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乡通村油路工程建设。按照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要求5年内新建、优化、改建农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l2067公里,养护维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级5400公里。

三是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进程,确保户户用上电。对居住相对集中、距大电网相对较近的约0.58万无电户。采用大电网延伸方式解决通电;对居住极为分散、距大电网过远、大电网延伸无法保证供电电压的约0.88万无电户,采用风光电、小水电等其它方式解决用电。同时配套解决扶贫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搬迁农户的用电问题。

(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退市还路”等工程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系统建设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家店、农资店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范围,今年将实现从63个县(区)扩大到73个县(区),覆盖率达到84.9%,五年内力争全部覆盖。依托甘肃省新农村商务网络优势资源,加强与市州涉农网的紧密合作,定期汇总信息,建立连接全省、辐射乡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配发手机短信特服号、在大型区域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配置无线多媒体显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户、市场多向连通的信息收集网络。同时,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双百市场”和“退市还路”工程的实施,改造提升大型批发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功能,带动农民围绕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经营和服务工作,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构筑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重点建立以省农资公司及市、县、社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和村级服务站为基础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供销社系统的化肥经营总量继续保持在社会份额的80%以上,连锁销售额占到农资类销售总额的80%以上;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存、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各类农产品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信息、科技和农产品产加销等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农产品购销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头人。继续扶持、建设大宗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按需求组织生产。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新的各类各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大中城市探索组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本着“开放办社”的原则,构筑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体系。培育经营日用消费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城乡双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时间,发展龙头企业100个,发展2000个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农力度,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减免政策,改善“绿色通道”服务设施,提高文明优质服务质量,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积极支持鲜活农产品快捷、顺畅、低成本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县推进的方式,在2010年前确保完成的411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2007年、2008年两国家下达我省224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补助资金l.12亿元已经到位,省、市、县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今年年内任务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将全面完成剩余187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2011年至2012年,着力解决20户以下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力争到2012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强“l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通过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和金农工程的实施,完成1个省级、87个县级农业信息站和4461个村级信息点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90%以上的乡镇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全面启动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建设集应急预警指挥、气象灾害监测、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气象灾害专业服务和技术保障等六位一体的气象应急响应服务系统。为社会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启动开展“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试点”工作,解决现有其他方式(如手机短信、电话等)无法覆盖边远、偏僻农村、牧区、荒漠等边远地区的缺陷。建设全省“农信通”气象预警系统,先期在渭源、华亭、陇南二县一市建立150个试点,建成全省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在全省各市、县建设81个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气象预警手机小区广播系统.在全省建成30%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2008年底建成“个市一县可视会商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的思路,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与国家对口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上对我省有所倾斜,确保每年争取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递增之势。对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资金,省上应设立专项予以支持。对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要统筹兼顾,资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三是整合支农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不断总结经验,推广“临泽模式”,按照“渠道不乱、职责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省级协调,县级整合、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切实解决支农投资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二、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投资效益。实行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工程效益发挥的重要保证。大中型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四制”,农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应重点推广报帐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质量管力度,严格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监理和质量监督,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做到“人员、质量、资金”三安全。

篇8

关键词:农技;农机;推广;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农机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设备在农业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政府也积极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是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机购置补贴程序还存有不规范现象、农机合作社培育有待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农机化统计报表上报不及时、个别数据不准确以及农机作业质量管理不扎实等。

(一)农机与农艺的发展不相协调。对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部分群众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应用先进的耕作种植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二)大面积统一种植作物较少。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耕作的土地面积大小不一,种植模式不统一,造成机械作业效率低,影响农机户收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进度。

(三)部分机具的性能不高,有的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部分农机具从结构设计到产品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还需要作一定的改进,影响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另外,在农机生产作业期间,因为机手操作不熟,调整不当等原因发生机械故障,厂家技术员和配件不能及时到位,对部分机手的收益和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一些乡镇农机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存在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推广工术推广项目较少,加之农技推广人员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不是很高又长期得不到培训更新,很难适应推广对象的需求,农技推广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有时出现工作无人管、无人办事的情况。例如:除个别农机管理站人员配备较全外,很多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缺少专职农机管理和推广人员,农机管理、农机安全、农机推广、农机宣传培训、农机化统计这几项工作几乎无人承担或集中落到农机监理员身上。

(五)有些领导不重视农机化工作。一些基层乡镇政府至今未落实和确定田间作业质量示范地块,农机标准化作业与各地标准化农田建设结合程度不够,在农机标准化作业实施地块、作物、面积方面围绕标准化农田建设的计划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标准化作业的进度。

(六)工作责任有待加强。个别基层乡镇政府在完成农机各项工作任务中,被动承受的多,主动作为不够,在面临困难环境和复杂问题时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存在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的现象,造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机购置补贴核机验机和决算进度缓慢,任务完成不理想。

二、农技推广现状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可近年来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被弱化的趋势,常规农业技术已经基本普及,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需求越来越高,越多样化。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主要在农村地区,农民的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又因为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农技推广资金只能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没有技术推广工作经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张嘴、两条腿,凭经验、靠感觉,”的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现有的经费仅仅能够保障办公用费等基本开之支,没有推广必须经费,农技推广人员不可能用自己的工资来完成工作职能职责。

三、农机与农技推广改进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措施

1.加强技能培训,力促人才素质提高。

一方面抓好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三农的意识;另一方面抓农机手培训,利用农机校这一平台,开展阳光培训,为农机具的推广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2.转变作风,提升效能

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提升境界凝心聚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通过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等方式,全面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全力开创农机推广工作新局面。

3.政策支持,示范引导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基层乡镇主管领导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农机化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4.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服务春耕农业生产

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倾斜,组织农机生产厂家、农机供应企业、农机管理部门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全力做好购置补贴机具的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做好农机科技信息咨询,保证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优质的农业机械。

5.围绕重点,加强沟通,力促信息宣传上台阶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领导,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分解任务,充分宣传农机推广工作中的新亮点、新成效和新进展,扩大农机推广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农机部门的形象和地位,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加强机具的选型与改进,不断完善机具性能。加强农机与农艺、良种选择、配方施肥等方面的结合,同时,不断探索杂草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防治规律,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等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农艺模式。

2.结合本地实际,筛选适用机型,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

3.一方面抓住“春耕”、“三夏”、“三秋”的有力时机,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结合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加大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对玉米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的机手建档入册,督促有能力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加强对机手的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以确保我们推广的农业机械不被购机户闲置,确保先进农业机具的使用效果。

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巩固和发展农机配件、供油、维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挥农机部门作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培育一批典型

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都应进行补贴,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培育一批高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等农机新技术,他们的现场演示和带动,将为农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5.搞好农机土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

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等先进农艺模式,依托项目实施,推动农机深松整地等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成绩。

结束语:

农业技术和机械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明,王立坤,马君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1)

・[2] 贺福丽. 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5)

篇9

一、坚持工业强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发展产业集群是走向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几年来,科尔沁区依托资源禀赋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和引进关联性企业、配套企业,大范围宽领域配置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效应。淀粉深加工、铝制品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非资源四大产业效益日益凸显,成为优势主导产业。2007年,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其中,淀粉深加工产业领跑全区工业经济,实现产值1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以投资超亿元的梅花生物、万顺达淀粉、中科天元、顺通生物、通德淀粉5家企业为龙头的玉米化工产业年可转化玉米270万吨,而全市玉米商品量在290万吨左右,基本实现通辽市玉米的就地转化增值。

(二)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坚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人手,通过财政支持、环保执法等措施,引导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水节能、降污减排,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技术”、“以煤炭气化替代燃料油技术”等先进技术。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循环深加工作业,1吨玉米可转化出味精、有机肥、玉米纤维、玉米浆等系列产品近1.2吨,实现产品价值4000多元,增值空间上升200多倍。2007年梅花生物被评为自治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荣获自治区节水型企业称号。铝制品深加工产业实现了液态铝直接熔铸,年可节电8,000万千瓦时。银河铝业有限公司建立自备燃气站,由电到燃气年节约成本60万元。通亚铝业铝型材生产采用全自动高标准挤压设备,缩短生产流程及节省能源消耗,每吨铝型材节约成本500多元。铝制品深加工产业从通顺铝业的电解铝到铝后加工企业的铝合金,再到铝制品企业的铝板带箔等,通过企业产品的紧密衔接,逐步实现了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中心环节

坚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引进、推广、消化、吸收创新,加快行业品牌建设。经过几年来的精心培育,蒙古王酒业进入环渤海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企业百强榜,“蒙古王”成为全国驰名商标。铁人实业自主研发了机械压缩式蒸发器、生物质燃料棒挤压成型机等一系列高效节能新产品,步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清谷新禾跻身自治区自主创新企业50强,列入国家“双百工程”,“清谷新禾”商标成为自治区著名品牌。锦绣木业生产的人造板材成为全国建材行业知名品牌,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获得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大林型砂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造用天然硅砂生产基地,被授权为铸造用硅砂及标准砂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四)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坚持分步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科尔沁工业园区,打造内蒙古东部最大的发酵工业基地。近4年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现入驻企业达60户,实施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22项。2007年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内蒙古工业十强开发区”评选中,位列第3。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业增效的战略选择

着力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大型商品粮基地、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支农资金4.5亿元,拥有机电井近1.6万眼,建成各类永久性节水工程80万亩,180万亩农田全部达到畦田标准化。农机总动力达到47万千瓦,农机综合水平达到71%。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7.4亿斤。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蔬菜产量达到17亿斤。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是持续增收的富民之举

现代农业是特色、优质、高效的精深农业,科尔沁区采取贷款支持、政府奖励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户每新建一座温室大棚,政府奖励10(0)o2000元,可贷款2]Y--3万元。2007年日光温室大棚面积达到l-5万亩,亩纯收入比露地蔬菜提高6倍,是全国100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蔬菜示范基地县之一,2005年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蔬菜供应基地。迎合市场需求,积极培育食用菌产业,建成食用菌小区15个,栽植规模达到600万棒,亩效益均在1万元以上。立足30万亩沙荒地,以沙地葡萄规模化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沙地经济。沙地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亩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此外沙地西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沙地花生面积达到3万亩。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科尔沁肥牛”因其纯天然、高品质享誉大江南北,是闻名遐迩的供港活牛基地。2007年家畜存栏总头数184万头(只),育肥牛出栏15.2万头。

(三)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

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科区围绕“农业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其中,上三级重点企业26家。并形成了牛、羊、猪、禽、玉米、无公害蔬菜等120多个种养殖基地,带动农牧户11万户,有效地促进了农畜产品的转化增值。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

鼓励和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立足近百万吨畜禽粪便及10多亿公斤玉米秸秆,大力实施农村户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工程。实施沼气项目5年来,发展沼气示范户5400户,户年均利用沼气资源相当于2000公斤标准煤。

积极引进中国国能2×25MW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可转化玉米秸秆28万吨,计划2008年8月并网发电。立足丰富的风能资源,引进山东长星集团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计划2008年底并网发电。

三、加快商贸活区步伐,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一)“商贸活区”是长期实施的战略规划

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坚定不移地搞活商贸流通,初步构筑了以城区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为中心,农区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2007年,全区商业网点达到1.9万个,各类市场发展到38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8个,团结路贸易区进入全国市场百强行列,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进入自治区级农产品交易市场行列。粮油、建材、果蔬、牲畜、服装、小商品等商贸交易不仅覆盖全区,而且还辐射到东北、华北等大部分地区。

(二)加快商贸龙头企业发展是促进贸易繁荣的重要举措

大力实施品牌引进战略,累计引进国内知名企业10余个,肯德基、全聚德、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企业相继入驻,引进知名品牌300多个,品牌效应有效地刺激了社会消费的快速增长。同时培育壮大本地企业,推进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产、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乡村延伸。百货大楼、金叶广场、进前佳超市、刚刚商贸、环哲书社等企业销售业绩稳步增长,成为带动贸易增长的龙头企业。以通辽农资公司、日升日美超市为主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建成农资农家店200多家,农村市场得到有效繁荣。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6亿元。

(三)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是促进大流通的明智选择

以通辽物流园区为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成集信息服务、车辆配载、仓储配货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企业,信息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全国适时信息45万条以上,年货运量近千万吨,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10强物流企业。团结路贸易区入驻物流企业13家,年货物运输量达10万吨。新的物流项目相继实施,随着通辽物流园区的年吞吐10万标准集装箱的通辽内陆港、木里图车站改造及综合物流铁路专用线、金港综合物流园、利丰汽贸物流园、日升日美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建成运营,科尔沁区“流量经济”后发效应将充分显现ho

(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是提升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

依托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以民族风情旅游区、沙漠水摩、沙地葡萄园等旅游景观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围绕吃、住、行、游、娱、购6大旅游要素,着力打造具有民族内涵的旅游品牌。星级酒店发展到7家,旅行社达到23家。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均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立足资源优势,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无公害蔬菜、科尔沁牛肉、有机食品等绿色农畜产品日渐畅销,清谷新禾、万顺达淀粉、绿缘食用菌等外贸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外贸出口额稳步攀升,2007年实现外贸出口2500万美元。此外,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也健康有序发展。

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构建上争、外引的发展格局

(一)眼睛向上,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扶持资金是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逐步缩减扶持资金的大背景下,科尔沁区坚持树立“项目就是资源,项目就是机会,项目就是发展”的理念,组织谋划各领域项目,重点在农牧林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卫生:自主知识创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等关键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近年来,通过各行业各部门,年均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超亿元,实施了城郊电网改造、农网改造、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优质良田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等大宗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眼睛向外,利用外来资源壮大内力是最现实的发展途径

招商引资能带来项目、资金、技术,更能带来发达地区的先进经营理念和发展机遇。科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广开渠道,积极扩大项目融资合作领域,主动当“车间”、做“外环”,搞好项目和产业对接。“十五”以来,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额约150亿元,实施建设项目上千项,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创立了全市首家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创办科技民营企业27家,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

第二,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扶持民族教育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180个,村级卫生室发展到578个,三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6%。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

第四,群众文化日益繁荣,全面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专业文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第五,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创建就业基地13外,充分就业社区19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几年控制在4%以内。

第六,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木里图镇、大林镇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镇。

篇10

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产业集聚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规划,正逐步凸显出助力河南经济腾飞的良效。

但与一些沿海地区不同,河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能以降低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特殊角色,要求全省必须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

为国保“粮”,注定了河南须负重前行,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必然要比其他多数地区更加理性和稳健,决策者也必然需要深刻的洞见和大局观。为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郭庚茂指出,河南的经济发展还尚存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障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担“中原崛起”重任

《财经国家周刊》:你在多个场合提到要筹划好“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实践工作,具体有哪些想法和规划?

郭庚茂:河南省是担负着中原崛起大任的重要省份之一,尤其是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休戚相关。

多年来,河南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已经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但是,河南现阶段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障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首先,河南是人口大省,这意味着实现小康目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任务非常重。

其次,河南是农业大省,保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首先解决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河南还担负着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必须具备全局观。

第三,从工业基础的角度看,河南是能源原材料大省。这就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地经济发展增速均有所下滑,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并继续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这个任务很重;二是河南的资源环境矛盾特别突出,需要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针对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根据十提出的为贯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对关系河南未来发展的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明确提出发展仍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关键。唯有紧抓发展不放松,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此,我们提出了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的理念,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由此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具体到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中部地区发展中省份的特殊角色,河南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中央和地方各有哪些具体措施?主要抓手是什么?

郭庚茂:尽管这些年在调整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河南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上述省情还未根本改变,诸多矛盾已成为仅靠河南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瓶颈和制约,亟待整个大环境的深化改革。因而在“四个河南”中,我们把打造“富强河南”作为抓手。而打造“富强河南”,则首先是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把国家批复河南的三个战略规划实施好。

第一个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主要是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农业支撑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个是中原经济区规划,旨在解决传统农区如何走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

第三个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是解决内陆省份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对外开放平台,打造战略突破口、核心增长极的问题。

我们针对性地确定了“三个一”基本对策,即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一举求多效”;通过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创造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发动全身”;通过优化软硬环境、创造优势,进一步打通发展路径,“一优带百通”。实际上,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开放的途径,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国保“粮”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产业建设和创新对全国其他地区起着示范性作用。对此,河南省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三个工程”。目前,这三大工程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情况如何?

郭庚茂:河南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认真思考如何稳定耕地面积,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当下,我们正着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这三大工程,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收益。

首要推进的就是高标准农田“百千万工程”,它已成为现代农业粮田建设的关键。这项工程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百亩以上、千亩以上、万亩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粮田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第二层含义是实现旱涝保收,克服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来稳产稳增,将多种技术措施运用于避免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第三层含义,就是通过规模化经营,让粮食生产从不计成本、自给自足转变为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先规模化再产业化,就能创造出新型农业组织和职业化农民,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

第二个工程是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是解决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的一个抓手,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户形成产业链,在茶叶、畜牧、花卉种植等多领域形成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第三个工程是都市生态农业工程,主要在大城市的郊区实施,不但能补充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还能鼓励发展城市之间的绿色农业,发展生态工程,同时还给城市居民提供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也能让农民进一步增收。

上述三大工程不仅已上升为全省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也成为了富强河南的头等大事。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承担了重要责任。河南如何确保完成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1300亿斤的目标?

郭庚茂:我们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保粮食,解决自身的农业支撑、农业基础问题,保证自身的粮食需求;二是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这些年,河南的粮食生产已充分得益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等一系列机制保障。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设计产量是每亩年产2500斤,由此达到2020年生产1500亿斤的水平,在实现国家1300亿斤目标后,我们还能有200亿斤的保险系数。

近几年,河南的粮食产量在站稳了1100亿斤的高起点上,还连年创造新纪录:2011年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达到1108.5亿斤;2012年再创新高,达1127.7亿斤;2013年达到1145.8亿斤,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目前,河南粮食总产量已达全国的1/10,小麦产量达全国1/4,不仅保证了全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集聚区挑大梁

《财经国家周刊》: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推动科学发展的一大亮点,跟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相比,如何走出一条独具河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抓手是什么?

郭庚茂:富强河南的第二大举措,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含义。

一是通过中原经济区走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即是说,部分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完成,是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但中部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前提。

第二层含义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之所以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原因之一便是为解决传统农区如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并跟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战略意义重大。

具体说来,我们根据省情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聚区这一科学发展的载体,强调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设。

其中,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抓手。

河南从2008年开始谋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短短几年时间,建设了18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和一批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不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日益成为河南实现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和突破口。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产业集聚区建设遵循哪些原则?进展如何?如何实现与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这三个体系的融合,真正打造河南式中原经济区?

郭庚茂:产业集聚区规划是一个统一概念,首先要做到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密对接、精确套合,我们称之为“三规合一”。

“三规合一”不仅能实现依法依规地推动企业(项目)集中布局,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还能以产业集聚来壮大城市发展基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和承载能力来进一步支撑产业发展,进一步形成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机制。

此外,我们还对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出“四集一转”的核心要求,即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首先,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遵循工业化规律,企业和机构必须从满天星式发展转变为集中布局,进而形成一系列配套体系,即“四集一转”中的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产业也好、企业也好,发展都需要讲求规律,聚集起来形成相互配套的专业分工体系,交易成本自然会降低。

其次,资源集约利用包括土地、水、大气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则是指咨询服务、仓储物流、产品展销、工人培训等一系列服务都要向社会化转变,带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四集一转”是我们河南的创造性提法,将其与“三规合一”充分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才能更加快速有效。

除此以外,产业集聚区还要遵循“产城互动”原则,解决内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

眼下,各地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而科学健康的城镇化必须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因而,我们运用产业集聚区的概念来带动劳动力转移,再用这两者的聚集来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又用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功能来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让工业化和城镇化充分良性互动。由此,就能避免城镇化过程中要么造空城,要么造贫民窟的历史教训。

目前,河南已经建成了少数开放平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阵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效应已经开始凸显。有些地方实践得很不错,每个县都有个产业集聚区,不仅走出了工业化道路,也走出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河南式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十和三中全会都强调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实践的思路是怎样的?

郭庚茂:与十和三中全会的精神一致,我们的城镇化思路是“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形成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网络化、开放式的布局。

在我来河南担任领导之前,河南的区域发展强调板块建设,郑汴洛一块,伏牛山一块,黄淮四市一块,豫北一块。但现在,我们更强调大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依靠交通线来串式发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格局,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例如,以郑州为核心的城市群未来就会成长为一个都市圈,与我们早前提出“一极两圈三层”的说法相契合。然后,还能以商丘为中心再形成一个圈,将都市圈的形态扩大到省辖市甚至县城,大圈带动小圈发展,形成良性的未来城市形态。

通过核心带动、轴带发展后,每个可作为中心的城市都可成为结点,形成一环套一环的格局,便于城市之间相互带动,以网络式、开放式来形成整体优势并相互借鉴。再跟产业集聚区和我们已有的“米字型”高铁框架相结合,现代城市的雏形便能逐渐显现。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乡统筹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传统农区,在“人”的城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郭庚茂: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城乡统筹问题。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城镇化率如何提高,河南省始终面对数千万大量人口的城镇化问题。即便城镇化率提高到70%,河南仍拥有3000多万农民,因而如何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的特殊任务。

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在公共服务水平上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均等化、公平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政府面对的根本性难题。但要实现均等化就必须改变当下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方式和农村格局,成本非常高。

我们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数量,尽可能引导农民向农外产业就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定居是根本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实际上也是在农外产业,唯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当下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两个最大限度”,即将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向农外产业转移,将农民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以此来形成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相对较少的资源创造出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我们目前人口多、资源少的现状下,这种集约化、合理规模方式已成为大省、大国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此,我们正在研究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的政策,比如用“三年职教攻坚计划”来培养农民技能,促进就业、增收进而促进转移。对此,信阳、济源等地已经开始了探索。

其次是优化农村布局。在这一点上,尤其是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探索中,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如今,三农问题正处在巨大转折的关口,农村年轻劳动力加速外流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也在加快,农业人口和土地这两大要素都在快速剧变。由此带来的,是农村社会服务设施开始出现闲置甚至荒废,一旦规划跟不上、引导有偏差,则可能造成更多新问题。

因此,我们正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前期经验,制定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加强规划引导,让农村建设少走弯路。

具体工作中,规划仍旧会从产业做起,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来确定其产业及发展规模,再根据产业规模来界定对劳动力和就业的容纳力,从而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布局。然后,再通过衔接当地土地规划和生态规划,实现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范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