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投资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富管理投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富管理投资风险

篇1

2008年以来,中国加大了“走出去”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步伐。截至2009年底,已有1.2万家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对外投资必将延续持续攀升的势头,以适应企业境外的融资经营、建立战略资源基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鉴于近年来中国在海外投资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充分认识中国海外投资风险,从制度层面构建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当国内大规模投资分散于世界各地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投资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以及防范、转移和补救风险的方法,从而将损失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建立与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风险管理机制。就此,提出的政策措施与对策建议可包括以下框架内容与基本原则。

确定海外投资风险类型与原因构建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保障机制

首先,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类型与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失误教训以及国际成功经验,并从法律制度整合角度构建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促进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稳步实现,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般而言,海外投资风险分为外来风险和自身风险两大类。

具体而言,外来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违约、侵权、诉讼、不正当竞争等);国家风险(政策与法律变动、征收、政府违约等)。

自身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公司治理、劳动管理、合同管理、企业变动的法律风险);经营风险(涉及产权、产品、采购、融资、财务、环保等法律风险)。

转变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思路确立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

我国现行的投资监管行政规章涉及审批、监督、融资支持、外汇管理等方面。这些规则大多以消除风险为主要规范目标。2009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对有关海外投资审批和监管的规定做出修正。新的审批机制严格区分市场风险和国家风险,分别从总量控制和定向促进的角度对海外投资实施监管,具有很强的事先防范特征。

新审批机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过滤风险,但不能满足海外投资企业的要求。实际上,某些表面上没有风险的投资(如投资美国国债)极有可能蕴含着系统性风险(如美国政府将债务货币化)。考虑到海外投资风险及其不确定性难以根本消除的现实,单纯以消除风险为己任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放弃盈利机会。

因此,应当转变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思路,修改现行的投资监管规定,改变“不出风险”的不切实际思路,而代之以风险的转移、分担和补偿等成本收益方法,以构建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的法律机制。通过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实现投资风险有效转移。在风险分担与补偿方面,应通过投资国和东道国解决风险的协作机制和法律框架下对风险损失提供救济措施来解决。

建立国内与国际两个法律层面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与安全保障体系

除了从国内法层面构建投资风险防范与管控机制外,还应从现行国际法层面的双边、区域与多边条约人手,建立投资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机制。海外投资涉及投资国与东道国双重管辖,我国作为投资国可通过国际协定促使东道国保护其投资者权益。当前,中国已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多达127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但不少BIT并未虑及风险防控机制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制定模范BIT文本起步,以风险防控为视角,逐步推进国际投资的国际合作机制。

国内法层面的政策与法律应包括:投资合规监管、风险评估与管理、投资失误问责、投资保险等机制。国际法层面应充分利用中国加入的双边机制与多边机制。前者为投资保护协定(BIT)与亚太区域机制(APEC);后者为多边投资担保(MIGA)、投资争端解决公约(ICSID)、WTO投资措施协议(TRIMS)等国际合作机制。

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步骤与相应措施

虽然通过风险识别可进行投资风险管理,但难以完全消除前瞻性风险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防控的政策措施可分为三个步骤:评估风险,即投资主体能够准确、及时和完整地识别与评估其面临的风险;传送风险信息,投资主体应当将评估后的风险信息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传送到有权决定风险承担的责任者手中;决定是否承担风险以及承担多少风险。

针对近年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与问题,还应采取以下相应政策措施。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要求海外投资企业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和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风险管理机制的地位,充实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对公司的忠实和勤勉义务。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与奖惩制现有的审批条件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有“市场化”倾向;现行的监管法规还有待完善。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监管。国有企业很少受制于被并购或破产的威胁,因而往往倾向于忽视较大的商业风险和体系风险。为此,应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与奖惩制来限制国有企业过度冒险的投资行为。

进行海外投资风险的政策调整应从行为法学的角度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投资者具有有限理性和信息,除了效率因素外,公平因素也应在决策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投资者的决策应不仅考虑利益最大化,还应着眼于通过收益分析、风险转移、试错后调整,而不断地适应投资环境的变化。因此,在通过常规策略管控风险的同时,投资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以应对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推进证券监管的标准化中国的海外证券投资源于跨国并购,现已发展为证券交易,并面临着东道国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与经营风险。因此,应当分析海外证券投资形式与问题,专项研究海外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应对。在当前中外双边备忘录基础上,努力推进证券监管的标准化,并最大限度地推进各国公司法的协同化发展,从而将规制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程度。

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

财富基金(SWF)实为政府控制的投资体,其资产主要源于一国外汇资产的转移。如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可被视为中国的SWF。此前,中国财政部已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万亿元人民币,购买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CIC的注册资本金。相应地,CIC则负责这2000亿美元的保值与增值工作。

中国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积极推动SWF在海外的投资,为保证外汇资产的增值而以股权、政府债券、房地产基金为投资对象,并主要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资本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加深,cIc在哀鸿遍野的美国资本市场不仅毫无斩获,而且损失惊人。就在美国次贷危机即将的前夜,中国SWF仍在不断增持美国债券,尤其是投资于美国“两房”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债券而遭受巨额损失。

截至2011年4月,中国通过财富持有至少1.15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仅2010年,就购买了2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中国政府需要认真评估所面临的投资安全与美债缩水风险。2011年7日初,标准普尔公司评级委员会对外宣称,美国在今后三个月内失去AAA信用评级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如果国会不上调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这家评级机构将会下调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近也将美国国债的AAA级债券评级列入“可能下设的复评名单”,并称“法定债务上限不及时上调,导致美国国债违约的可能性正日益上升”。

美国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各国金融机构一直习惯以美债作为抵押品互相融资,美国如不能在限期前提高发债上限,其后果当然严重。理论上,美国财政部将不能发新债集资,为现有的国债还本付息,届时就可能出现债务违约。除了超过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外,中国的财富还持有3000多亿美元两房债。美债数量如此庞大,要沽货离场基本上不可行。现实分析美债违约风险,美国并不会因此进入停止偿付债务状态。一方面,美国国会经过磋商已同意将债务上限提高2.4万亿美元。另方面,他还会通过不断发行美元货币对他国偿付债务。但由此产生的美元大幅贬值,中国无疑将遭受极大损失。

中国应采取的风险防范与安全措施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任何旨在让美元贬值的举措都会迫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从而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当务之急,一方面停止增持美国国债,另方面通过国际组织与外交渠道叫停美国以美元弱势化为导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求美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国际公认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分散为宜。为降低市场风险,国际上SWF大多选择投资多元化模式。因此,有关SWF的对外投资,应通过国家立法,从制度上明确安全第一,稳健至上,比重分散,结构多元的原则。以避免出现将巨额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两房”的这种“将大部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决策失误。

应建立SWF金融资产的经营绩效考评制度,确立绩效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原则。在审批程序上,应将SWF的投资行为置于对外投资审批制度的监管之下,并可采取重大投资决策听证制度与决策失误问责制,以改变过去SWF在“外储外用”旗号下豁免审批现象,保证SWF投资的稳健与安全。

篇2

1引言

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企业的任何形式的投资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因为母国和东道国属于两个不同国度,与母国相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等有着很大区别,对于这些当地特有的因素,管理者和海外职工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比起国内投资,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加突出,那么,什么是海外投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可将海外投资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国境以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企业海外投资运营变动或者降低企业盈利率的可能性。

目前,在海外投资风险方面,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及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2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

陈世贵从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即汇率变动)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海外投资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1]韩涛、郝洪认为对于汇率风险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能力。[2]舒先林重点研究了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根源于国际石油市场经济要素分离的基本矛盾,提出了通过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化战略来规避经济风险。[3]丁君风认为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变化而引起跨国公司理财上的不确定风险,其实质是国家风险因素中的政治影响因素层面在跨国投资活动中的反映。[4]徐凯、王定贤对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按照海外投资并购战略确定及计划阶段、并购实施阶段和并购后整合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尽职调查、合同谈判、融资、签约后交割的过程中,在海外投资并购后整合运营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劳工和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治理及管控参与和“国有化”风险方面。[5]王晓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认为风险源于采购―投入的风险、生产过程的风险和产出―销售的风险。[6]

3从整体上系统分析海外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王文创、陈泰锋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面临投资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非商业风险,并将汇率风险划分在非商业风险的范围,认为中国企业在经济不发达、政治波动剧烈、对外汇进行管制的国家汇率风险较大。王凤丽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源于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自身经验欠缺和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做到: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审慎使用并购方式,苦练内功,注重策略,掌握并购技巧等。[7]林婀苗、庄礼伟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府质量与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东道国资源质量与资源风险,东道国人民对投资国的印象指数。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国民收人及财富分配状况,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指数,外汇汇率的波动,劳动力供应及其成本,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倾向,来自第三国的经济冲击,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的实力与竞争策略,原材料的供应及其成本。[8]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重点研究了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从风险来源的角度把非经济风险细分为政府干涉风险等8种风险,并提出了中国能源型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策略。[9]范秋芳、戴秀芝等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开展石油外交,尽可能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并且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常城、李萍、李慧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四个方面。刘旭从企业的视角,以风险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对投资风险进行区分,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时,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投资风险,宏观风险体现在资源、市场、投资环境方面,微观风险体现在财务、社会方面,同时提出了应对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则。

4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陈玲基于投资主体的资产被征用之后以及其投资前后等角度来提出解决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国家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樊云志、王炜瀚认为基于我国油气海外投资货币主要是美元,我国油气海外投资必定受到美国金融服务制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应采取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这种制裁。许慧、胡曲应、许家林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解析,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以及加强监管的政策性建议。郜志雄、朱占峰通过全面分析我国石油工业1992―2011年海外投资的历程,指出我国石油工业海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对外投资管理重审批、缺监管,海外投资没有战略规划、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受到非经营性因素的困扰,海外运营管理存在投资方式不灵活、企业内部运营机制不能支持国际化进程等,同时提出应完善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从外交、经贸合作和经济预测三个方面降低投资风险。研究了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认为从国内法律层面和国际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提出了改善建议以防范海外投资风险。张承惠研究了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建议在建立和完善宏观战略管理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建立海外风险控制机制。

篇3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投资风险;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投资活动过程中,收益与风险并存,特别是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房地产投资,风险更是在所难免。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1 房地产投资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在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中,在影响开发经营利润的多种因素影响下,不能收回投入的资本或达不到预期收益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

2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特征

鉴于房地产项目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且受外界因素影响显著的特点,因而使其具备了一些风险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多样性:由于房地产投资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所以其风险表现为多样性,相互之间变化呈现复杂的关系。

变现差:房地产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而房地产市场又是不完全市场,因此,房地产投资不同于存款、国债等可以随时变现。

补偿性:开发商进行房地产项目投资时,是为了获得高额收益,即取得风险回报或风险溢价。

激励性:利润与风险共存,从行业壁垒的选择效应上看,高风险行业总是能给理智的投资者带来超额利润。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分类

房地产项目投资的特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多变性,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该特性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因此,根据不同因素的性质,可以把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经济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自然条件风险等。

三、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 进行充分市场调查,作出正确的项目决策

市场调查不仅要对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也要对房地产的社会需求和城市建设规划有着正确的认识和形势判断。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选择社会需求度高、投资安全性较好并有较大期望取得令人满意收益的投资项目。

2 关注政策导向,掌握投资时机

我国房地产市场尚不完善,国家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需要,经常出台一些政策引导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利率方面,房地产投资者可以提高预期和采用固定利率合同形式,规避利率风险。此外,房地产投资者还应主动与当地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国家和地区的各项财政政策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变动可能对房地产业产生的影响等,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风险。

3 合理利用供应链和营销渠道,规避市场风险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要预防上游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价格上涨,投资者在与供应商和施工方在签署合同时,应对材料价格作出明确的限制规定或采用固定价格的方式,尽量使市场价格因素导致的风险转移。在营销渠道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如预售预租等,加速资金的回笼和运转,降低财务风险。

4 强化保险意识,合理规避自然风险

房地产保险以房屋及建筑物的安全为标的,投资者可以将地震、水灾等不可抗拒因素带来的自然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有效规避自然风险。

5

优化投资组合,防范财务风险

房地产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各个投资建设项目在风险程度,预期收益和资金总量方面各有其特殊性。投资者可以合理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方案,统观全局,尽量在投资整体安全性保障的前提下使整体收益提高,尽可能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投资成本,以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

6 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经营竞争风险

一是清晰的市场定位,找准竞争对手并系统分析各竞争对手之间优缺点,找出与对手相比投资项目的差异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加强管理绩效,降低投资成本,取得成本领先的主动权,获得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利用这种有利地位来限制其他竞争对手;三是健全质量监管机制,做到从投资项目开始到结束全过程质量管理,全过程控制质量问题的出现,防范意外情况的发生,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四、结论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集合性较强的行业。正是因为这种显著特性,才使得房地产的开发融会了较多的资源,集成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聚集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因此合理的进行房地产开发投资,把握好当前国内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这个契机,将会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和投资回报,更要全面考虑所处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政府财政政策等,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及时有效的防范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赵雪红:城市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吕绍成: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及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

篇4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太完善,监管机制和风险对冲机制尚不健全,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的管理经验和水平也不大成熟,因此老百姓对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投资工具大多不敢贸然选用;而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也只达2%一3%,比银行储蓄利率高不了多少,且不保底,全部实行浮动利率,对老百姓没有太大吸引力;房地产一次性投入较大,且存在房产泡沫及贬值的风险、租赁纠纷、管理麻烦、投资回收慢等缺点。因此,购买保险就成了人们的理想选择。这种方式除了能同样达到养老、防病、教育经费等储蓄目的外,还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及银行没有的风险保障金。

近几年一些大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即变额寿险)、万能寿险、分红保险等投资型的保险。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终身寿险,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己承担。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太完善,股市低迷的情况下,该险种有较大的投资风险。万能寿险是一种缴费灵活、保额可调整、分别列示各种定价因素的终身寿险,其不足之处是为了提高投资收益,往往降低投资人后期的保障功能,分红保险严格说来是一种准投资型寿险,相对投资连结寿险(变额寿险)和万能寿险等标准投资型寿险来说,给投资人带来的投资风险要小得多。分红保险是按照相对保守的精算假定较高的费率,保险公司除了履行对投资风险的责任外,还将公司在经营中取得的部分盈利以保单红利的方式返还给投资人的保险。分红保险是世界各国寿险公司规避利率风险,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保证自身稳健经营的有效手段。

早在1836年,美国成立的费城・吉拉德人寿保险、年金和信托公司就已推出了分红保险。之后,许多美国的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洛克菲勒那么雄厚的投资实业的资本,也没有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那么高的理财智商,但是他们仅仅改变了一下挣钱的观念,就将单纯的依靠工作挣钱改变成了用工作挣钱+钱生钱。他们按理财投资的黄金定律:将自己每月收入的20%强制性地储蓄起来,投资分红保险,依靠机构投资为自己挣钱,依靠专家的智慧为自己挣钱。自己不用操心,不担风险,几十年后,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竟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不但自己过着富有、舒适的晚年生活,而且还能为孩子留下一笔丰厚的不用纳税的遗产。

分红保险中分现金分红和增额分红两种。现金分红是美式的传统分红保险,投资人一般可选择将每年分得的红利留存公司累计生息(不加在保额上,只是按红利复利递增),或以现金支取红利,或抵扣下一期保费等方法支配现金红利。对投资人来说,现金红利的性质比较灵活,满足了客户对红利的多种需求。对保险公司来说,现金红利在增加公司的现金流支出的同时减少了负债,减轻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压力。目前我国现金分红保险的投资收益率水平保持在4%左右,一般有2%的保底收益率;增额分红是以增加保单现有保额的形式分配红利,投资人不但可以在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期满或退保时拿到所分配的红利,而且可以采用减保(退部分基本保额)的方式将红利以现金方式随时提取。增额红利由定期增额红利、特殊增额红利和终了红利三部分组成。

增额分红保险赋予了保险公司足够的灵活性对红利进行分配,保持每年红利水平的平稳,并以终了红利进行最终调节。如当年一旦发生亏损,没有年末的定期增额红利可分,保险公司可将部分终了红利进行平滑,保持每年未有一定的红利分给投资人,并自动增加到保额上,第二年再以递增的保额为基数进行红利分配,使投资人能保持较高且稳定的投资收益率,一般在7-8%。由于每年所分的红利一经确定增加到保额上,就不能调整,这样给投资人带来的保底收益率也一般保持在4%以上。

篇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有利于个人和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大学生不再是宝,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使高等教育投资者增加了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一般是指个体在高等教育阶段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增加人力资本,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者的收益不一定大于投资成本的现象。在投资活动进程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不确定性变量存在,使投资人可能难获得预期收益。

一、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表现类型

(一)“因教致贫”的风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的需要,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非常高涨,有“不稀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的观念,而且近年来,高等教育收费持续高涨,并非常迅速,收费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许多家庭因全力以赴保障其就学而不得不屡降生活档次,最终跌入贫困阶层。

(二)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专业风险、预期收益风险、失业风险、教育过度风险、依附性风险、选择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1 失业风险,指的是高等教育投资者个人由于环境不好的原因难以获得理想工作的风险。通常我们所讲的高等教育投资有较高的经济回报率是以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工作就没有回报,不好的工作只能得到低的回报甚至没有回报。目前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理想工作就更难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和市场竞争性的不强增加了就业风险,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显得更重要,工作转换风险也相应增加。

2 预期收益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者本人在进行是否投资时估算的高等教育收益的实际值与估算值之间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牺牲现有消费,不进行其他投资来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投资期长,投资的收益相对滞后,受教育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对未来工作是不确定的,未来的收入也存在不确定性。

3 专业风险,是指高等教育投资者个人所选的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风险,高等教育者拥有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四年的专业学习决定了其未来人力资本的使用领域,如果不能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就会出现高等教育投资的沉没成本,如果转换领域需要转换成本投资。专业类型决定职业类型,一些专业的日益更新使投资者陷入就业风险中。

4 教育过度风险,过度教育意味着在教育投资中的一部分投资是不能得到收益的,过高的教育投资不一定产生相应高的收益。高等教育过度不仅会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

5 依附性风险,人力资本拥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依附于人体而存在,它与其所有者不能相分离,与所有者具有依附关系,不能被单独出卖、转让和继承。个人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到这种主体收益。人力资本的发挥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生命结束时人力资本也会相应的消失,而一个人可能有随时丧失生命或工作能力的风险。

6 选择性风险,高等教育投资面临着许多选择,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和教育年限的选择等等。由于拥有的信息不充分,同一个体的不同选择会有不同的收益,这其中隐含着很大的风险。

7 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劳动力市场要有充分的竞争性和流动性。目前我国教育收益率的逐年提高,与经济的非均衡性加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密切相关。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仍不尽理想,制度性分离仍很严重,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部门之间流动的制度成本依然很高。

二、规避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对策建议

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存在。规避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主要还在政府和高校。政府和高校应充分增强意识,并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高等教育投资有较大风险,投资成本高,收益不明朗,应当有较强的风险意识,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投资风险。

(一)国家应该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减轻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负担和风险。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私人收益。更是巨大社会收益。国家、企业应承担高等教育的大部分成本,家庭和个人只应承担小部分,这样将大大降低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调整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引导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投资空间,形成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格局,分散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同时加大对高校的监督力度。

(二)政府应牵头,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者密切联系,建立高等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生源市场信息互动机制。这样可有效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使信息传递更快。这样实现政府合理引导,个人正确选择,学校针对培养,企业及时反馈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强市场竞争性,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大学生也应当根据需要去能展现才能的地方就业。

(四)学校要采用多元指标分析高等教育供需势态,优化高等教育规模和教学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已经实现,重心已从扩张规模转向提升内涵。高校自主办学,既要强调专业教育,更要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以变应变的人才。高等学校也应当把握学校贷款规模,建立风险预测机制,既不过度引发还贷风险,也要保障合理投入。

篇6

投连险作为新型个人理财产品,具有保障与增值合二为一的功能。它是一种可以自主调整保费和保额的新型保险产品,这给予了消费者根据人生阶段适时调整保障需求的最大自由度。

谁比谁更专业

基金作为一种专家理财产品,已经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认可。目前,大多数投连险产品都采用FOF(基金中的基金)投资模式,通过投资市场上的优质基金产品组合,从而有效减少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如图所示),进而在长期内实现平稳的收益增长。这显然是在专家理财的层次上又加了一层专家的把关。而且,投连险也可让?肖费者只在一处购买一个产品,便可享受到投资多家基金公司、一篮子产品的便利。 FOF投资模式虽好,但在实际经营中各保险公司产品的收益却存在较大差异。高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即选择优质基金产品的能力。连子智先生介绍,中美大都会人寿的本地投研团队将在市场上的近60家基金公司的300只基金产品中筛选出部分基金,并由外方股东美国大都会人寿的国际投研团队进行第二次筛选,同时会对基金公司进行面谈和访问,并进行包括业绩评估、投资能力、薪酬考核制度等在内的多项考查,其中,还由独立评估机构提供意见和建议,最终选择哪些基金进行投资时,花旗银行的投资管理团队也会参与进来。严格的基金选择流程、专业的投资团队,是确保高投资收益的坚强后盾。

质优价廉显贴心

一些基金公司提供基金转换功能,投连险也不甘示弱,账户转换操作起来更方便,而且收费也越来越低廉。

账户转换避风险

作为现有保险产品中风险级别最高的产品,投连险无保底功能,消费者要承担全部风险,因此,在购买前,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可投资期限、资金流动性需要等。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零售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总监林培丰先生表示,“‘财富精选计划(B款)’只在花旗银行网点销售,理财顾问/经理会为客户做风险偏好测试,并为客户讲解产品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情况,以保证客户在完全了解产品的情况下购买,不会受到误导。”

一般投连险产品都设置了2个以上不同类型的账户供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选择。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理财需求,确立合理的投资目标,制定理想的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动时,最好将投资金额在不同的投资账户间进行转换,以规避投资风险。目前,“财富精选计划(B款)”设置了货币型、混合偏股型、股票型投资账户,并为客户提供无限次免费账户转换服务。

收费低廉享实惠

篇7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3]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J]会计研究,1999,(5)

[4]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J]会计研究,1997,(5)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通过对两种风险的特点、内容以及防范与控制措施的比较分析,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风险应进行分层管理。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篇8

论文摘要:随着 市场 经济 的不断发展,市场上涌现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如今,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 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 财务管理 目标的分析,提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措施,加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如何使中小企业在社会市场中持续发展和壮大,做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计划、决策、控制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1.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最大化具体表现在股票价格最大化。而股票价格的高低既受公司管理当局可控因素的影响,也受不可控制的外部宏观经济 环境 的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势必引起他们特别是债权人的不满。

2.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是指投入量及产出量的选择皆以获得最大限度经济利润,即总营业收入(总数收入)与总经济 成本 (总数经济成本)的差额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说,管理当局在制定各种决策时,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管理当局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就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虽然符合货币性,可控性,但它并没有明确利润的确切涵义,利润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企业价值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目前的获利能力,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和潜在的获利能力,与企业未来时期现金流量的多少及分布期间密切相关。同时在企业价值的评价中,还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了风险和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二、国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1.英国 英政府鼓励小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向小企业提供各种具体的、实际的 财政 资助,为较之大企业在资金来源上更为困难的小企业解决 投资 发展问题。自1981年起,英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小企业借贷担保计划,为那些已有可行的发展方案、却因缺乏信誉而得不到贷款的小企业提供借贷担保。英政府还注重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非正规投资市场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并特别注重享有高新技术小企业提供财政帮助。

2.德国

德国主要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财政方面,联邦政府每年在预算中安排2亿马克用于补贴中小企业咨询、培训和参展及提供创业贷款担保。在信贷方面,联邦政府出资或与各州政府合股创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或 融资 服务的政策性 银行 。德国政府通常不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各类 金融 机构 ,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融资服务,来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实现我国中小企业 财务 管理 目标的对策

1.强化资金管理,加强对务控制提高认识

强化资金管理,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加强 财务控制 必须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一是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制,要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二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要进行调研评定,定期函询核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 会计 处理。三是对存货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存货要尽可能地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2.正确进行 投资 决策 ,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第一,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对 人力 资源 的投资。第二,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第三,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3.建立现代企业价值观,明确企业的 财务管理 目标

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中小企业也应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总价值,它反映的是企业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投资者在评价企业价值时,是以投资者预期投资时间为起点的,并将未来收人按预期投资时间的统一口径进行折现,未来收入的多少按可能实现的概率进行计算。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工作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 政治 思想 教育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 法律 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对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地产投资风险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潜伏阶段;二是发生阶段;三是造成后果阶段,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与处理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在风险潜伏阶段,正确预见和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消除各种隐患,以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在风险发生阶段,积极实施抢救与补救措施,将由风险导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当风险损失发生后,即在造成后果阶段,迅速对风险损失进行充分有效的经济补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排除直接损失对开发项目正常进行的干扰,同时减少间接损失。

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与处理主要通过风险控制、风险非保险转移、风险保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自担五种方法来实现,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使用,而是经常通过合理组合来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控制

房地产投资风险控制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在风险识别与衡量的基础上,及时预测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化解、调节、控制风险因素,以回避、消除和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损失的程度,从而最终实现降低房地产投资者预期收益损失。根据房地产投资中奉贤事件孕育发展的不同时期,房地产投资风险控制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又分为风险回避、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

1.1房地产投资风险回避

房地产投资风险回避是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和衡量,发现某项房地产投资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时,事先就避开风险源地或改变行为方式,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这些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投资活动,以消除风险隐患。就风险的一般意义而言,风险回避是处理房地产投资风险最强有力、最彻底的手段,是一种完全自足型的风险管理技术,即有效的回避措施可以在房地产投资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其给开发商造成某种损失的可能,而不再需要实施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因为这些措施只能起到减少损失的发生概率或减轻损失的严重程度,或在损失发生后予以一定补偿的作用。

风险回避虽然能有效地消除风险源,避免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或不确定性,但其在房地产实际开发运作中应用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风险回避只有在开发商对风险事件的存在与发生、对损失的严重性完全确定时才具有意义,而一般开发商不可能对房地产投资中所有的风险都能进行准确识别和衡量。

(2)由于风险回避措施通常与放弃某项开发活动相联系,这虽然使开发商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降为零,但同时也使其失去获得相关收益的可能性。

(3)避免某种房地产投资风险不可能实现或采用风险回避措施在经济上不合理。房地产投资中潜在着的各种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如社会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气候异常等都是难以回避的。

(4)房地产投资风险无处不在,有时避开某一种风险却又可能导致另外产生一种或几种新的风险,不同的开发方案还具有不同的风险,避不胜避。

虽然房地产投资风险回避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消极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措施,不宜大量采用,但其在以下两种情况仍然不失为一种处置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恰当方式,可使开发商受损的可能性为零:第一,某种特定房地产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所导致的损失程度十分大且不能被转移或分散;第二,应用其他风险处理方法不能处理或成本超过其产生的效益。另外,在实施风险回避时,房地产开发商最好在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就做出是否运用风险回避管理措施的决策,同时,还必须首先确定需要回避的风险范围,尽可能准确进行风险识别和衡量,并将其与其他风险处理方法进行优劣比较,这是运用房地产投资风险回避措施的前提。

在实际的房地产投资活动中,开发商常用的风险回避措施有:

(1)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在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开发商常常通过可行性研究来进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和衡量,放弃在风险较大的某个时间、某一开发位置,或以某种物业类型和投资方式乃至整个开发方案进行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在前期阶段,基于对地块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有关部门对地块使用的规划要求的深入调查,放弃购买不合格土地,终止开发活动。当然,在建设阶段,如果发生了威胁自身安全的重大风险因素,企业生存面临重大考验,同时亦不可能采取其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转移、分散时,如预测到市场的大萧条,也不排除暂时中止继续投资这种迫不得已的风险回避措施,从而避免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

(2)改变房地产投资开发活动的性质、地点或工作方法。在投资决策阶段,开发商通过可行性研究发觉在某地块进行商业楼宇开发风险较大,而进行住宅开发市场前景乐观且收益有保障,此时开发商通过改变开发性质从而回避开发商业楼宇的风险;又如,开发商通过可行性研究发觉在某地块进行住宅开发成本高、位置差,而另一块宗地却比较适合,因此开发商改变开发地点从而回避在原地块开发带来的风险。在前期、建设、租售和物业管理阶段,开发商可以通过拒绝采用某种建筑方案、结构类型或施工方法以及通过对融资方式、招标发包方式、合同类型、营销渠道和方式以及物业公司的选择,达到回避其中风险的目的。

1.2房地产投资风险预防

房地产投资风险预防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地产投资风险损失发生前采取某些具体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致风险损失的各项风险因素,实现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同时也能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程度的作用。风险预防措施可以是一种行动或一套安全设备装置,开发商在深入研究风险损失是怎样发生的基础上,在风险损失发生前将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或环境进行隔离,即切断风险事故链,从而预防风险损失的发生。

(1)在投资决策阶段,开发商预防风险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开发队伍,把握国际、国内和地区当前和今后的政治、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及拟开发地区的基本情况,诸如工商业状况、人口结构与密度、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现状、建设规划、交通和污染情况等,了解和掌握该地区商服业、住宅、工业分布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理性研判该类物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并进行科学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合理评价和选择开发投资方案;其次,要树立全员正确的风险态度,加强风险资料搜集、整理和比较,强化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最后,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奖罚措施,并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编制并推行风险管理计划。

(2)在开发前期阶段,开发商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各专业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原土地、地上物所有者搞好关系,密切双方联系,征得其理解和支持;了解地块的自然属性、使用属性及地下埋藏物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购买土地;及时同有关部门沟通,获取对地块使用意图的确认,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和补偿问题;委托水平高、信誉好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勘察、设计,并就初步设计方案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认可后方才进行详细设计,同时严格控制设计进度及设计质量;根据资金需求量、使用时间和融资成本确定最佳融资方案;及时落实建设条件并根据开发商自身招标能力、管理能力、工程特点、工程规模等选择适当的招标、发包方式,严格承包商和分包商的资格审查,并选择合适的合同形式签订工程承包合同。

(3)在工程建设阶段,开发商应明确工程开竣工日期,确定质量标准和进度、质量、安全要求,严格审查承包商和分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承包商和分包商的进度、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并督促其落实;进行设计交底,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做好现场施工日志并注意资料收集和保存,按时支付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确保按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年、季、月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妥善、及时处理施工索赔与反索赔;坚持以人为控制中心,从人、材料、机械设备、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严格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负责制;严格按概预算控制建筑成本;加强工程监理,定期视察现场,定期、及时召开现场例会以及临时协调会等。

(4)在房地产租售阶段,开发商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包括供求状况、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偏好、房地产市场竞争程度、竞争规模及竞争方式、房地产市场的性质、结构及发育程度等,并结合所推出物业的特点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房地产市场合理定位,确定房地产的租售价格,同时在考虑成本及投资收益目标前提下选择适当的租售渠道及营销方式,通过广告、宣传推广、人员推销及促销措施,明确房地产租售指标,制定营销奖罚制度,加强营销人员的业务培训;在租售后阶段应选择那些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服务周到和信誉良好的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收费体系及收费措施,加强物业管理人员上岗培训;配备消防器材,及时对建筑物及附属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并消除火灾、事故隐患等。

1.3房地产投资风险抑制

房地产投资风险抑制是指在房地产投资风险损失发生前、发生时或发生后,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发生范围或减轻损失程度。房地产投资风险抑制措施大体分两类:一是事前措施,即在房地产投资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宗旨是使某项房地产投资风险发生时产生的损失最小化。在损失发生前所采取的风险抑制措施,有时同时也会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起到风险预防作用;二是事后措施,即在某项房地产投资损失发生时或发生后为减少损失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阻止损失范围的扩大、减轻损失程度,并进行有效的恢复,防止开发工作中断。

在房地产投资实践中,开发商可采用一系列风险抑制措施将开发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制定详尽而周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制定费用、进度和技术后备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2)进行设计和施工招投标,选择信誉良好、设计水平高的设计单位和报价合理、工期短的承包企业。

(3)充分考虑市场消费特点,建筑平面布局尽可能灵活,户型多样化,中高低档次齐全,适应各种消费需求。

(4)及时提供开工条件并按时支付工程预付款、进度款,按时并尽可能提前完成开发项目。

(5)通过多种合同形式,固定风险变量,减轻风险损失。例如:开发商与承包商签定固定总价合同减轻工程造价上升的风险以及与金融机构签定固定利率贷款减轻贷款利率上升的风险等。

(6)预租预售。通过对房地产项目的预租预售可以减缓工程完工后找不到承租者或购买力的风险以及租金和售价下降的风险等,同时也可以尽早实现资金的回笼,加速开发项目的建设。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非保险转移

房地产投资风险非保险转移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某些非保险措施将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达到降低其自身投资风险发

生频率和损失程度的目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非保险转移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转移会引起投资风险及损失的某项开发活动;二是将风险本身予以转移。风险转移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可以消除风险,但与风险控制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放弃、中止投资活动或采取积极预防的抑制措施直接调节风险因素来达到消除、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的目的,而是容许风险继续存在,但将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风险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当然,房地产投资风险转移必须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而非无限制地、任意地、带有欺诈性的转嫁。另外,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转移虽然可以使风险在开发商和其他风险损失承担者之间进行移动,但却不能因此而将投资风险本身消除或从总量上减少。

2.1房地产投资风险合同转移

房地产投资风险合同转移是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变更、修改、承诺、签定各种合同条款,将相关风险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常采用的转移风险的合同形式有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商品房预租预售合同、房屋租赁合同和商品房出售合同等。

2.2房地产投资风险担保转移

担保,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双方为了使合同能够得到全面按约履行,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而采取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保护措施,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房地产投资风险担保转移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为避免因对方违约而给自己造成损失,要求对方提供可靠的担保,将对方不履约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风险转移给担保人,常用的主要有保证和定金两种方式。在房地产开发实践中,开发商对担保的应用必须强调审查担保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经济实力、担保方式、担保范围以及担保期等,例如,《担保法》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等不能作为担保主体提供担保,以避免因此给开发商带来的无谓风险。

三、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保险转移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具有风险转移与风险组合两种性质,被保险人通过交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保险人可能造成的意外损失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保证,从而将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增强了被保险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险合同是赔偿性质的合同,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保险人应按合同所规定的条件进行赔偿。保险人的赔偿金额是有一定限度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实际损失为限,被保险人不能得到超过其实际损失的赔偿;二是以保险金额为限,赔偿金额只能低于或等于保险金额;三是以可保权益(对一项财产具有的某种法律承认的权利和收益)为限,被保险人不能从赔偿得到额外的权益。通常,根据保险对象不同,保险分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四大类。

房地产投资风险保险转移是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运用保险方式转移房地产投资中的某些风险给保险人。目前我国涉及房地产开发商的险种不多,主要有建安工程保险、房地产开发责任保险和房地产投资保险。

四、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散

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散是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企业内部资产结构的调整,即通过投资组合及共同投资方式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在长期的房地产投资实践活动中,人们发现保持单一的资产结构会导致风险的过于集中化,虽然单一资产结构常常可能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其只要发生一次风险损失,就可能使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4.1房地产投资组合

房地产投资组合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不同地区的房地产投资或混合使用所构成的投资组合。房地产商品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住宅、商业建筑和工业厂房等,各自皆有其特有的本质,使得各类房地产投资的报酬率亦有不同的波动幅度和方向。另外,房地产投资的区位也会导致报酬率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区位,其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且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是呈动态型的变化。因此,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实践活动中,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多元化,形成不同地域、不同开发类型,长、中、短期结合的开发资产结构,从而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均衡的投资组合,即使某一方面发生风险损失,开发商都可以从其它方面的收益中得到补偿,即“东方不亮西边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总体投资风险。

4.2房地产共同投资

共同投资也是一种积极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散手段。房地产共同投资是指投资主体的分散,即多个房地产开发商集合资本,共同进行一项房地产开发活动,其基本动机是通过利益共享,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因此,为实现对风险的最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就必须要保证各方面能够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方面在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社会、环境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齐心协力,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例如与原土地所有者合作,可以避免土地自然属性、使用属性不明确带来的风险,减少投资总额;与专业管理部门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外商合作,可以利用政策优势,获得免税、减税等优惠待遇。

五、房地产投资风险自担

房地产投资风险自担是指房地产投资中的某种风险不能避免、控制、转移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润时,房地产开发商采取较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其大局利益的前提下,自身将这种风险承担下来,并承担风险所致的损失。风险自担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其实质是在风险发生并造成一定损失后,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内外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受损单位所受损失,即在损失后为其提供财务保障。风险自担不同于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措施,它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前采取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受损范围和损失程度,也不是把风险转移、分散给别的经济单位,而是把风险留给自己承担,并在风险事故发生后处理其财务损失。同时,风险自担还是处理残余风险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唯一的风险对策。例如,对于消费者购买力、消费偏好变化等预防不能,回避不得,且又无处转移的风险,房地产开发商只有作自担处理。风险自担分为两大类:一是消极的或非计划性的风险自担。对于某些风险,由于没有意识到其存在性和重要性而没有作处理风险准备时,或明知风险的存在却因疏忽、怠慢和低估了潜在风险的程度时,或有些风险过于微小时所产生的风险自担,都属于消极的或非计划性的风险自担,或称为被动性自担。在房地产开发实际运作中,开发商应尽可能将被动自担风险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二是积极的或计划性的风险自担。风险管理者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于存在且无可避免、其他方法又无法处理的风险,或自己承担风险比其他处理方法更经济合理,或风险损失不大且自己有能力承担的情况,都属于积极的或计划性的风险自担,也称为主动性自担。随着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与完善,主动自担风险必将在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计划性风险自担的具体措施有:风险损失摊入成本、风险自保、借款补偿风险损失和专属保险四种。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活动也日益高涨起来。在房地产投资企业在面对巨额利润诱惑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在房地产投资中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避和处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施建刚,黄清林.投资组合理论在房地产投资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1)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逐渐开放,我国金融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及大众的投资理财活动迅速增加,对市场资金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投资领域中风险和收益同时存在,怎样做到投资有效化、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是金融投资研究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探寻金融投资的收益与风险间的辩证关系。

二、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关系

(一)金融投资的定义

金融投资是指机构或个人利用现有的资金进行金融商品的购买,在这个过程中,机构或个人都期望获得较高的收益。金融投资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与实物投资最大的区别是,金融投资形成的是虚拟的经济模式,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金融投资的方式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当下伴随着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益推进,激发了社会大众参与理财活动的热情,金融投资也有很多的途径。目前我国金融投资的方式主要如下:第一,金融衍生品(主要是期货期权以及外汇):这类产品通常具备超高的风险、极高的潜在收益与较好的流动性,此类大多实行保证金交易,杠杆可达数倍甚或百倍,这就需要投资者具有专业的经验技巧与强风险承受能力,故很少有人以其为主要投资手段,更多作为对冲手段辅助使用。第二,基金:一般由基金公司发行各种产品,通常由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或国际大行进行信用背书,申赎便利,风险与预期收益也较高。第三,储蓄存款:极低风险,低回报,高流动性,安全性强。第四,保险:具有传统的保障功能,兼具分红,但中止成本高,流动性较差。第五,股票:高风险、高潜在收益,低交易成本,流动性较佳。第六,债券:预期收益略高于储蓄,交易便利,具体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

(三)金融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金融投资领域中利益和风险同时存在,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是投资有效化、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而金融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金融投资的收益也处在动态变化中。

(1)金融投资的风险。金融投资活动中产生的资本波动即是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类型主要有: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股指或者是其他超预期的变动所导致的金融投资者的资产受到影响的潜在风险因素。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风险,由于金融投资交易的双方未能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的义务,从而造成金融投资产品出现风险。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在市场投资活动中,某些金融产品由于各种原因在短期内难以变现而导致金融投资者出现资金使用紧张的问题,今年二季度末内地股市急剧下挫的主要原因便是流动性问题导致市场短期失灵。4)人为操作风险。金融产品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投资管理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经营管理、道德风险以及投资决策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2)金融投资的收益。在金融市场中,收益率通常用数学期望来衡量,是投资者做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理论分析

收益率是用来衡量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而金融投资风险是实际收益率的波动。投资收益率可用数学期望值来衡量,不同投资类型的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同。金融资产的影响因素有风险量、预期收益水平和相应的补偿水平等。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将多种收益变化方向不同的金融资产进行组合配置,可抵消部分风险,使得整体的波动方差小于单独投资的情形。例如,股票与债券或是看空衍生品做结合,便可显著冲抵股市波动的风险。CAPM模型认为风险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正相关关系,即为了补偿某一特定程度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率。但在现实中,模型的许多前提假设未必成立。例如,信息对称与投资者理性,通常追求高回报必然要承担高风险,但高风险的资产并不意味着高回报,因而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坚守笃定的认知能力圈是极为重要的。

四、有效提升收益风险比的措施

(一)做好金融投资的统筹规划

金融投资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应对投资标的进行统筹规划,并掌握全面的投资知识和技能,明确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以及不同金融产品的配置倾向。在规划投资方案时,不能仅仅根据金融投资风险评估,还需综合考虑市场信息,制定合理科学的金融投资组合,以期将投资风险最小化。然而,投资者还应当根据金融产品的自身属性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实现了系统评估风险收益下对金融产品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如此,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遭遇风险便可有效应对,从而控制潜在损失。

(二)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的制度及机制

防范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必须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的管理结构,并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机构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上避免金融产品信用风险的发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避免金融投资主体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重要的金融投资决策活动进行完善的记录与动态的监督检查,建立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管理预案,确保风险控制的实时开展。控制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应该在金融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促使金融投资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借助问责制度,对于操作管理出现问题的金融投资管理人员追究管理责任。为了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规避能力,应该在金融机构主体内部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并建立严格的量化风控制度,通过集思广益如单否制或自动止损机制来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能力。

(三)加强风险评估

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评估是投资者作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使投资者了解并合理控制和应对外界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风险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对于风险的评估体系也要不断地更新变化。只有时刻地对所产生的风险做出判断和评估,才能减少多方面潜在风险对于金融产品的不利影响。风险评估为风险和利益的科学配置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投资者皆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但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系统评估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而另一方面,评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也非常重要,只要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出售给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便无可厚非,如若评估模糊,产品错位的风险既无法保证投资者利益,也很可能为投资机构带来信用损失。

(四)趋势与技术分析方法

通过严谨的数理模型确立投资体系并利用技术分析方法研判趋势,是当下显著提升收益风险比的通用做法。道氏理论认为,主要趋势、次要波动与日内的随机变动构成股票市场的波动。长期中多头市场与空头市场必然互相转换,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投资者的情绪心理皆影响市场的运行,道氏理论广泛用于分析股市的短期运行和长期走势。投资大鳄索罗斯对市场运行则有着更为独到深入的认知,他认为投资者的主流倾向与公司实体之间并非简单的独立关系,而是可形成彼此强化的过程,比如多头市场中公司可出让很小的股本融得大量现金,因而更易开展实体的扩张活动,这对于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资产负债状况存在改善作用,从而对原有的上扬趋势提供实体支持,在空头市场中情形便完全相反,这种自我强化使得趋势具备较强的持续性,即反身性理论,因而在我们的投资活动中趋势的研判分析对于提高收益风险比极为重要。

五、结语

伴随着经济体量与居民财富的显著增长,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尤其是2014年底“沪港通”的推行,使得今天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范围空前多元化与国际化。对于个人投资者,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成为现实选择。与此同时,从管理层角度而言,壮大境内机构与投资者成为必然选择,并需不断完善金融管理的相关制度,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