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管理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面风险管理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面风险管理特征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商品等多要素的流动已经明显加快,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而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则需要依靠企业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管理模式,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所能够发挥出的效用显著。

二、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在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中都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注重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此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现[1]。有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较多,但目前被广泛采用与应用的则是以上定义。

(二)全面风险管理特征、分类及目标

1.全面风险管理特征

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略性:以企业战略为目标设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现出全局性特征;(2)统一性:风险管理目标都是以维护企业持续发展为根本;(3)广泛性:涉及到企业运营中的纯风险与投机风险;(4)全员性:以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全员参与其中;(5)双面性:全面风险管理能够从风险的双面性入手分析;(6)系统性:将多风险因素有机整合,考虑风险的系统性与相关性;(7)专业性:全面推进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构建,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条件;(8)灵活性: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具备灵活性特征;(9)专属性: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从企业实际出发,体现专属性;(10)便捷性: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信息的高效整合[2]。

2.全面风险管理分类

企业风险管理当中的风险分类如下:(1)战略风险:该风险类型的产生基本成因源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但并非每一个风险都可以称之为战略风险,只有影响企业战略框架的风险才是战略风U;(2)财务风险:表现在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要素,如资金流动性风险、企业偿债风险等等;(3)商业风险:商业风险涵盖面较为宽泛,包括信用风险、竞争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4)营运风险:该风险类型表现在内部运行阶段,由于人为或者外部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都被称之为营运风险;(5)政治风险:国家政权的强制产生的风险与引起的损失;(6)社会风险:该风险类型主要表现在人文方面[3]。

3.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目标需要依据企业风险发生之前与发生之后进行具体确定,针对性的做好管理与全面优化,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合理性。

损失发生之前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为:经济型目标、合规性目标、降低潜在损失性目标、社会责任目标。

损失发生之后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为:生存目标、持续经营目标、发展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稳定的盈利目标。

三、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框架构建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框架构建,主要是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运用COSO《框架》作为理论基础,全面借鉴当前有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的实践经验,系统性的做好论述与分析工作,建立一套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一)评价风险管理能力

从调查的公司风险管理经验来看,其中所调查的多数企业都会在开展风险管理的初期阶段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项目组,主要负责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识别、策略制定以及内部控制等等多项工作,以此来全面保证建立一套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如果企业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表面的风险管理之上,也可以做好对风险的具体识别工作,撰写风险评估报告与风险管理报告[4]。但这种做法仅仅停留在表现,而并不能够发现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风险问题与风险因素。

但如果企业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当中能够准确的意识到企业风险的本质,则需要界定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价与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从而逐步树立起一种风险组合的观点,形成一种高标准的风险文化,为分析因素的持续性改进与风险控制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在这基础之上焕发公司的生机,减少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作为企业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地去针对风险因素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工作,以此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可以说,评价风险管理能力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

(二)架构风险管理组织

一个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要求在架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的阶段,董事会需要设置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全面考虑风险因素,做好风险政策与策略的构建,将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做好及时的传递工作,将诸多风险事物直接向总经理进行汇报。并且不同的构成单元需要做好优化与引导,从而更加全面的去引导与实践,应对风险做好处置策略。

评价企业风险

1.企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作为评价企业风险的前提,基础内容当中主要包括确定风险评估的对象、设置企业目标、设置风险偏好、设置风险承受度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自身风险评价阶段,要做好深度的分析与优化工作。

3.评价企业风险。企业风险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中,具体流程如下:

其一,设立风险评估的基础。公司需要自上而下的反复讨论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企业使命为以卓越经营引领现代医药,推进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则是成为中国医药制造业营销收入前三名;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度方面也应该做好指标优化[7]。

其二,医药制造产业应该做好风险的识别工作。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药品风险四个层面,对涉及到的各个风险识别因素进行分析。

其三,公司风险分析方面,由于制造企业的特殊性,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做好评价工作,建立风险量化的发展模式,为评价结果奠定基础。

4.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的根本目的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风险识别过程与风险分析方面则是为分析评价工作奠定基础,保证所选择的风险管理策略服务企业发展目标。从而为该制药公司提出切实的可行性建议。结合本制药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采取风险规避策略与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规避是对药品采取紧急召回与产品撤市处理,而风险转移则是将风险因素转移给第三方。

5.风险管理文化

其一,建立就有内部控制与风险意识的企业文明,全面优化企业管理水平与员工的基本素质,为风险管理目标实现提供保障;其二,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风险管理的氛围环境,让员工自身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其三,⒎缦展芾砦幕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大文化当中,市场开展宣传工作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活动内容,为风险管理文化的具体行程打下坚实基础。

6.风险管理活动监督与改进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情况,做好监督与改进工作,优化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检验提供保障。同样,也应该具备依据不同情况做好缺陷优化的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自身的良好管理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会受到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导致经营过程与应用问题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挖掘全面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以制药企业为例,为该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群.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1):182.

[2]齐艳.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2016(27):19-20.

[3]李腾.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6(18):25-26.

[4]胡川.全面风险管理在核电项目设计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23):33-35.

[5]杜玮.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19):90-91.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应对素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逐步完善,企

业管理中各种先进的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风险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所有的管理方法中,也都会包含“风险管理”这一环节。同时,随着经济环境和业务的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系认和管理风险的制度。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风险管理的概念、传导机制以及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以及措施等作几点分析。

一、企山之厉L险管卫里柱厌述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所谓风险是指对企业目标实现有不利影响的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不利影响事件的发生,会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带来损害,比如机器设备的损坏、火灾,以及信用损失。有时表面上看起来有利的环境或条件也可能发生不利的后果。

如客户的需求超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说明企业的产品很适销,供不应求;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采购,从而影响了企业未来的部分订单。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COSO是这样定义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该定义突出了企业风险管王里的过程性、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目标。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指对组织运营中要面临的内部的、外部的可能危害组织利益的不确定性,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与衡量,制订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获得组织利润最大化的过程。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从以上风险管理的发

展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职能,是在清楚企业的力量和弱点的基础上,对会影响企业的威胁和机遇进行的管理。相对来说,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动态性和持续性。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和经营实体,其运营具有持续性,再加上外部或者内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及时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调整经营或者投资等策略,这正体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和持续性。②全面性。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应用于企业的各种活动层面,包括公司层面的战略计划、资源配置;部门层面的市场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方面的生产与新客户信用的审视等。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可应用于一些特定的项目或新的举措。③主观性。一方面,企业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即是风险偏好型、厌恶性,还是中立型。另一方面,企业风险管理受公司各个层级员工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是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建立并执行的,受到不同员工不同教育背景、经历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观性比较浓厚。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层次。任何几项管理工作都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展开的。风险管理同样要围绕风险管理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根据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层次可作以下划分:

1自身目标。从自身目标来讲,企业是理性经济人,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仍需服从于企业管理的一般目标,即生存、获利和持续发展。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恢复发展的希望,生存下来的希望就是能够获利。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都会有一个最低报酬率,它是判别一个经济活动是否可行的标准,同样也是风险管理计划制订的标准。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如果停滞不前,那么竞争者就会通过实力扩张,毫不留情地夺走顾客,将其排挤出市场。为了实现发展目标,管理者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损失结果,使企业在损失发生后,能迅速地取得补偿,为企业继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社会目标。从社会目标来考虑,企业风险管理应该实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一个企业所涉及的绝不只是企业本身,还有它的股东、债权人、客户、消费者、员工,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人员和经济组织。损失严重时,甚至会牵连到国家和社会。如1998年初发生在山西的假酒案,不仅伤害了几十名消费者,而且给山西汾酒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全国的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再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带来了孚L液危机,不但给消费者尤其是婴L的健康带来了危害,而且让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三鹿集团几乎在半个月时间里企业价值变为零甚至负数,同时也打击了整个行业—乳业的信心。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实现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一个层次。

二二、企山£厉L险传早手杉1制乡于析企业风险管理要能成功而有效地实行,十分有必要了解企业风险的传导过程—风险传导机制,以便于及时、充分识别企业风险从而对症下药,及时采取对策。

从前述企业风险的概述可以看出,企业风险传导是指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由某种路径或渠道,依附于风险载体,在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功能节点或流程之间传导和扩散,致使整个企业系统风险状态得以扩张、导致损失的过程。

它包括“传”和“导”两个过程。

更进一步来讲,另外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相关性,致使构成利益链的企业群之间必然也存在着风险相关性,一个企业发生的风险必然会影响到其关联企业,甚至会传导到整个企业利益链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外在企业间风险传导流程。企业风险传导不但是一个纯粹的物理活动过程,更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风险传导不仅仅传导了风险本身,而且还包括与风险相关的环境要素,如观念、行为导向、网络等。

综上所述,企业风险传导机制可以用下图标所示: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传寻途径,如物质、资金流、观念、行为等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带来损失等会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期望通过《指引》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一》建立敏感的企业风险识别系统。从前面的风险传导机制可以看出,风险是由于内部或者外部的不确定事项所引起的,如果能够从源头上很好地识别企业坏L险,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或者矛盾,减少甚至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或者影响。建立敏感的企业风险管理识别系统,需要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尤其是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因素进行准确地预测和分析。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前面已经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性特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通过及时确认、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沟通,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公司各阶层都需要相关的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适当的风险反应。个人也需要在其角色、职责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主观性,因此,提高风险管理决策者的水平、增强其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企业中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企业风险管理事宜。这是西方企业风险管理的通行做法,体现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全员管理与专门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一个组织可能会设置非常复杂的程序来控制风险,但是如果这个组织缺乏一个良好的风险文化内核,所有措施都将是徒有形式,不能发挥效果。因此,文化如果真的存在于一个组织之中,那么这个组织的政策、程序也能得到有力支持。这就需要建立风险监控与稽查系统,并建立相应部门;同时设计薪酬系统,对监控结果进行奖惩,让薪酬系统成为向员工传递风险文化信息的有效工具。由干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观性,需要管理高层确定一个公司可以接受的风险承受区域,并且将这个区域的机制和参数让公司所有员工明了。

行业状况

企业风险传导流程图

从上面企业风险传导流程图中可以得知,企业风险传导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内外部环境、企业系统自身内部条件、传导途径即风险载体、风险结果等。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要依据企业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并结合企业自身甚至是行业的特点。

三三、加强生爸且Ej又Ll巡立管王里的途径和策母各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

参考文献

1.瞿萧2008.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4。

2.李桂荣.2006.企业风险管理的重心:黄事会风险管理.经济管理,12。

3.李明辉.2008.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

篇3

(福建江夏学院,福州 350108)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摘要: 企业信息化中的存在各种风险问题,怎样提高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风险管理的创新工作,明确信息化风险全面管理的目标,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内部系统关键点的控制,构建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升竞争力,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risk problems i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so how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The enterpris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rry out the information risk management innovation work, clear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internal system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 the informatization-based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关键词 : 企业信息化;信息化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Key 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zation risk;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03-03

收稿日期:2014年9月8日。

作者简介:林建雄(1971-),男,福建仙游人,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领导的积极性是极大的考验,因此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信息化可能或者实际带来的消极威胁是界定信息化的风险的依据,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一般存在着较大风险。风险管理泛指确认风险、评价风险、回应风险的过程。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发生以后所带来的损失和威胁,这是风险管理涉及复杂的结构、机制、过程和制度安排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风险 社会环境风险是指企业遇到的来自其经营环境的法律、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风险。如政策、法律的改变,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冲击,环境风险包括系统安全风险、关联方业务合作风险等。

1.2 战略规划风险 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缺乏整体的信息应用规划,特别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现状的,与企业资源适度配合的整体规划。这样在企业信息化整体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资源分散、信息孤岛林立,最终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1.3 组织管理风险 信息化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知识综合性强、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除了涵盖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外,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供应商、客户、分销机构等。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组织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包括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思想混乱、管理职能虚化、员工凝聚力下降等方面。管理风险存在于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的全过程,轻则增加成本、延长进程,重则导致企业信息化实施失败。

1.4 人力资源风险 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人来完成的,信息化人才是既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要懂计算机的多方面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培养人,而且更要留住人才。目前导致我国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专业化复合性人才匮乏。其一,企业奇缺CIO(首席信息官),其二,缺乏信息管理师,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缺乏内动力,无法正常、高效地运行下去。

1.5 流程风险 营运风险、授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共同构成了流程风险。财务风险,信息化项目投资少则上百万,多则数千万,包括信息化软件费、网络硬件费、实施服务费(费用比大致为1:2:3)。由于企业的业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个信息系统也要作相应的调整,系统的投入会更大,这些隐含的成本由于其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容易被忽视,最终形成所谓的IT黑洞。

1.6 执行控制风险 执行控制风险包括信息化软件选择、实施服务商选择、实施进度控制、实施成本控制等方面。上述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不当,轻则增加成本、延长进程,重则导致企业信息化实施失败。实施过程中,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或者监控力度不够,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实施结束,缺乏相应的验收,或是验收的标准的差异,导致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

1.7 监督考核风险 企业和政府部门在IT规划过程会对信息化需求的分析和系统选型的实施给予充分的关注,但忽视了与之相配合的IT管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信息化建设并不以系统的上线为止,更多的工作在于系统的推广、维护和优化;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越强,管制缺乏,信息化所隐藏的风险将越来越突出,如信息安全的隐患、无形资产流失的风险、系统故障给业务带来的影响等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由企业自行承担,没有外部监管,内部控制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 企业信息化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应用信息化系统,存在一定的风险,分析风险的目的不是要企业放弃实施信息化系统,而是要企业充分估计风险,正确对待风险,从而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化风险的生成机理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内因,由信息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第一,信息化的无疆界特征;第二,信息化的低成本特征;第三,信息化的开放性特征;第四,信息化的匿名性特征。另一方面是外因,是信息化的风险源。重要的归纳为十个方面: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网络攻击;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欺诈;病毒和蠕虫;内部泄密;使用不当;因内部因素而造成的信息、数据的修改和丢失;因外部因素造成信息、数据的泄露、篡改和丢失;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的高端技术等。

3 构建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3.1 明确企业信息化中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达到以下主要目标:①明确企业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责,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②统一风险度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③提供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依据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④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该有效的回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⑤企业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企业的风险,达到股东、债权人以及监管机构要求的满足;⑥形成一套自我运行、自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3.2 设置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关键点

3.2.1 风险评估与诊断

系统地辨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3.2.2 风险管理战略及其实施方案

依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结合企业的管理能力,明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针对不同的关键风险,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确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制订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整合风险管理战略。

3.2.3 风险管理流程优化与设计

基于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结合已评估出的风险,找出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梳理并细化具体控制内容,优化和完善制度,优化监控指标体系,强化运营和管理流程中的内部风险控制。

3.2.4 企业风险管理组织设计与文化建设

优化和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结构,设计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方案和相应的职责要求、人员能力框架,优化和完善关键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构成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架构。

3.2.5 风险管理方案设计

寻找企业风险留存与转移的平衡点,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组合如期货、期权、掉期、保险等产品组合或风险准备金、或有资本、专属保险等,实现对具体风险事项的控制。

3.3 构建ER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ERM概念性框架:将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相联系;确保风险管理战略与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股东的价值相一致;利用风险最优化的概念,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应该做到以下七个方面:构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环境、定义风险、评估风险、制定回应风险的措施、控制措施、沟通信息、持续的监控。充分有效地利用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精神深植于企业的组织文化和员工的心中,并透过一个强有力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的作业程序中。

4 实施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

实施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从企业整体层面建设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架构,包括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设计与优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从而是企业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1 重视风险管理

对信息话价值的彻底理解是是信息化建设所需要,不可能立马就成功,不能为上信息化而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及战略发展规划上给予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是企业所必须达到的,并明确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能,以带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确保信息建设的顺利实施。

4.2 建立能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切实防范风险

企业巨额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密切配合企业管理重组。根据现代企业管理“企业过程化、组织扁平化、功能系统化”的要求,进行管理重组,着力进行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设计与建设,全面转变和更新企业经营思想观念,注重员工创新意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为使信息系统能切实发挥作用,企业应参与信息化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组织。首先,企业要对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和权衡,把企业信息系统依据操作层、运营层和决策层三个层次来规划,紧紧围绕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以支持企业实现使命为主要目标,建设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次,制定具体实施推进策略是,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改进。最后,在关键环节、关键机构、关键业务进行实施,实现企业内关键点的信息化,然后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接面成体,最终构成立体化、高度集成、高度集中的企业级智能信息应用系统。

4.3 运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风险分析

按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排出先后级,借助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觉,为风险管理诸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即风险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即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都可以被量化了。企业组织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信息技术选择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4.4 实施风险的监控

风险监控,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监督已识别风险和残留风险、识别可能出现的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评估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应判断:①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按计划实施;②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措施;③项目假定条件是否依然成立;④风险的状态是否在改变;⑤是否出现了风险征兆;⑥正确的项目章程和流程有否被遵从;⑦是否有未识别的风险发生。

4.5 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测评与反馈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加强实时风险管理系统的测评与反馈,增强系统风险管理的效率。我们可以发现风险管理的实质即:识别风险、筛选风险、控制重点风险、最终降低风险。通过业务和过程的实时测评与反馈——实时控制子系统,通过对未来事务和行为的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子系统,反馈控制包括内部反馈控制和外部反馈控制两部分。

4.6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控能力

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用到信息技术,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功能。变化的环境、复杂的决策、稍纵即逝的机会都需要有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及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风险沟通架设桥梁。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量化风险提供计算服务,并且可根据管理层的要求就某一事件进行情境分析,有关风险管理的数据库也保存在系统之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是风险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使一些适于自动化的管理流程必须通过系统才能加以实现,避免了人为错误,增强了控制程度,并提高了管理效率。

总之,风险控制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我们不断地去加深研究,企业界强化认识、给予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风险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围绕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完整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保证实现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树刚.企业内控中信息化实施方案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12).

篇4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各个行业和各种企业中都能见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这些系统形态多样,有的是商业化的通用产品,有的是为企业特定功能量身定制,因此功能不一,技术平台不同,效果不同。

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

过去四十年,人们见证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渗透越来越深,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使用越来越广。从一开始的单个用户在桌面的局部应用,如账簿系统,直到现在的覆盖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大规模的ERP,对大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其管理水准的一个突出的指标。

无独有偶,过去四十年也正是历史上风险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人身和财产保险到生产过程的安全、质量的风险控制,再到一般性的内部控制,最后直到覆盖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经历了概念培育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的重合其实并非偶然。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由于量化的风险分析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前,风险管理并没有深入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例如,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中普遍应用的组合管理技术,其原理早在1950年代就已被发现,但是由于日常应用中所需的计算量比较大,直到1980年代后期PC得到普及,在柜台操作的交易经理们都有了个人计算能力以后,该项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组合管理已经是基金管理的常识性管理科目。又如,在1990年代摩根银行开始出现的“四点一刻”风险报告,也是由于当时各大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才得以在华尔街其他大金融机构普及。反过来,风险管理的应用,特别是其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复杂过程的模拟计算,以及对各种风险信息的整合处理,给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

企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是其风险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杂,瞬息万变,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单纯依靠人脑进行管理是很大的挑战。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的信息,包括经营状况的信息,政治形势的信息,法律变化的信息,舆论环境的信息等。公司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因素,特别要对世界各经营地发生的突发事件迅速开展分析,做出决策,并将此决策化为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统一行动。对于市场发生的行隋、客户需求的变化等信号,不是仅仅靠经验和常识就能识别和分析的,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方法才能识别和分析。目前风行于世界的对所谓“大数据”的推崇,其真意就在于此。

因此,近年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迅速。例如,据国外某些机构2012年报道,过去三年世界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成长速度平均超过30%。但是,这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像其他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那样,市场对其应用范围和管理手段方面少有相对统一的共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

现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一些通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单独部署,有自己的数据库和操作页面,其中有的只是可以做一些风险评估,如一些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和市场风险评估系统,有的则可以实现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部基本功能。例如,有些叫作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就属于此类。同时,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表面上独立,但其实是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里面加了一些风险管理的功能,如风险分析和图表展示,就作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出了。这类系统,其实是用风险管理的功能加强了原来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普及,我们现在看到几乎所有的ERP厂家,如SAP和ORACLE都在其原来成熟的ERP产品里面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在财务管理模块里增加了财务风险分析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里加了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的功能,在项目管理模块里增加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功能等。同时,跨管理领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可以说才刚开始起步,不论是应用的深入程度,还是市场的整合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ERP目前的程度。实际上,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市场上并没有统一认识。特别的,由于所有专业管理中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存在,所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都负有管控相关业务风险的职责,因此,很难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区分开。

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呢?笔者认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应该是主要以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体系建设和维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预警等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所谓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组织面临的所有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从风险管理全过程的角度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建立并维护外部环境信息;建立并维护内部环境信息;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预警;评价考核。

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不在于其数据库的结构,而在于其数据所反映的对象;不在于其数据库、客户端、中间件的技术架构,而在于这些架构承载的管理功能。例如,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其数据对象主要是基础的财务数据,而不是明确反映财务风险的数据。这样一个系统,即使其有一些基于系统中的财务数据而做风险分析的功能,也不能说是一个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只能说是一个增加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财务管理系统。当然,增加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升,只是我们不适合把这类系统叫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目前看到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方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可以独立于其他业务系统部署、操作的,这类可以单独称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使用时要结合业务数据,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这两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同。

可以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数据对象必然是风险,所以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内核是一个风险库。基于这个风险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展开其他的功能,如体系建设、风险分析、监控预警等功能。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多数,因为不与任何特定的业务系统相关联,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企业的总部,由综合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集中管理的功能。

在企业专业管理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分也很重要,这些成分可能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存在,也可能只是一些计算和展示的功能组件。这些功能模块或功能组件,根据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分析相应风险,提供预警报告,支持业务风险的管理。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与特定的业务系统紧密结合,依赖于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业务管理部门,由业务人员操作,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功能。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管理中,如果面临比较大的客户群、合同数量、产品数量和其他大量数据,或者变化较快的环境,就需要部署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业务管理的模块之一,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及时分析,发出告警,通知有关责任人应对。例如,一个大公司的法律事务部门,每年要处理数千份业务合同,虽然使用了合同管理系统,但是除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以外,该系统对合同执行中出现的客户违约风险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情报。后来,该公司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风险管理模块,对合同审批到执行、付款全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一些风险监控预警指标,如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法律事务部门在审批合同时候就有了批准或否决合同的客户指标依据。所以,这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在原有的提高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改进了合同管理的实质内容,提高了经营效果。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仅靠法律事务部门是很难感受到客户的信用风险状态的,且即使感受到也很难在审批过程中把这种个人的感受变成可以接受的审批行为。

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具体的业务管理,其用户主要是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所以,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实际上起到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业务管理过程之中的作用。正是这种把风险管理贯彻到业务之中的系统应用,给具体业务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考核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另外,风险管理系统模块,由于其和具体业务的联系紧密,经常需要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定制,其中使用的风险分析模型,还可能需要根据使用的效果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点尤其是和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后者在实施后很少做定期的系统调整。

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模块不同,一般都有独立的风险库。而该信息系统的针对风险的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风险库完成的。例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综合各项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得到整个公司层面的风险状况,作为公司领导制定战略计划的决策支持,或者作为向监管机构披露的材料素材。

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承担着在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多数具有整合的风险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表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与现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不同的管理体系,它强调的是提升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因此需要注意现有管理体系之间的协调,以及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与此相对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有从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挖掘数据,整合各项业务中的风险数据,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整合风险管理的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企业领导在制定一些涉及企业整体的计划和策略时,需要各个部门提供的风险信息,以及经过汇总加工过的风险管理报告。在没有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前,散落在各部门、各项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信息,或者是整合的责任不明确,或者是根本没有整合。这样就会影响企业领导制定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有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后,就有人负责这些风险管理的信息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手工整合这些风险管理信息,往往效率低,而且质量不令人满意。如果不是由手工汇总,就需要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因为即使不是原始的业务数据,分散的风险管理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汇总加工不可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所以,整合信息可能就需要一个公司层面的独立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独立部署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一些各个业务系统共同使用的风险管理模块的功能,如一些计算工具、报表工具、作图、展示工具等。一般的业务系统,长于记录业务过程的结果信息,短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复杂的风险计量。如果在每一个业务系统中增加这些计算功能,考虑到各个业务系统的生产厂家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厂家对企业客户化的支持力度不同,在每个业务系统中增加风险管理计算功能的成本会很高。所以由独立部署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这些功能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讲是合适的。这也就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功能。例如,在公司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建立统一的计算模型,实时把各个交易业务系统中的业务交易数据,包括价格、交易量、在执行中的合同、库存量,以及市场的数据等采集进来,在公司的中心风险管理平台上面处理,得到各交易业务的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得到公司层面的交易风险评估结果。这样做,不仅效率高,而且有利于贯彻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这个系统模式为很多公司所采用。

篇5

【关键词】卷烟质量 风险管理 生产过程

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上升到安全的需要。在“饺子事件”尚未平息的之时,由三鹿引出、波及几乎所有中国奶制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牛奶质量问题,在全国引起震动,给中国企业敲响警钟。烟草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具有特殊性,但同样应引以为戒,在卷烟生产过程加强质量风险管理。卷烟产品质量主要在于其内在质量,也就是卷烟产品感官质量和主流烟气质量,它决定了卷烟的吸味风格。而感官质量指标主要是由香气、协调、杂气、刺激性、余味等几大部分组成;主流烟气主要是由焦油、烟碱、一氧化碳等部分组成。从卷烟产品设计到产品到消费者口中,影响卷烟产品内在质量的要素主要包括原料、辅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以及贮存时间等。卷烟生产企业应从以上几个环节加强卷烟质量风险管理。

一、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危害性。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从风险源来讲,导致产品质量风险的风险源很多。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品从最初的研究、生产、市场销售一直到最终从市场消失的全部过程。卷烟生产企业防范卷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风险,首先应该明确卷烟的特征,根据特征分析影响这些特征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风险的大小,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企业管理资源的投入和控制的方法。

二、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卷烟有其相对复杂的加工技术。在确定好工艺路线后,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以及评价等阶段。质量与风险等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根据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加强产品质量风险管理(见图1)。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运用一定的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的行为。风险识别过程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感知风险,即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二是分析风险,即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一般性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保险调查法、保单对照法以及资产损失分析法等。个性化的风险识别方法有财务报表分析法及流程图分析法等。

因为风险的复杂性及企业经费的限制等原因,任何一种方法不可能识别企业面临的全部风险,更不可能揭示导致风险事故的所有因素。因此,卷烟生产企业必须根据本单位的性质、规模以及每种方法的用途,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风险管理人员对那些相对复杂、潜在的风险要经过多次识别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答案;必须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效果最优的方法或方法组合。目的是尽可能识别卷烟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风险。

卷烟生产企业在风险识别产品质量风险时应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以达到有效识别风险的目的:风险管理理论。根据卷烟生产与加工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哪些步骤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把这些关键因素作为重点识别对象。历史生产数据。对于在产品生产历史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项目的影响因素可以确定为有风险。消费者关心的指标。卷烟最终要卖给消费者,市场是指挥棒。因此,企业应特别关注消费者特别关心某项指标,把该指标作为风险进行控制。产品的控制指标。对于卷烟产品,通常需要控制的指标是确定的,在进行识别时可以按照需要控制的指标进行倒推,找出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就是识别出的风险。

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应该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二是风险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对于风险衡量,卷烟生产企业首先应建立一个包括从研发、生产、销售在内的全过程识别制度。重点监控工艺质量,吸收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评估团队,团队的负责人应对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有很好的理解,并能够协调各专业的工作。风险衡量是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性评估,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常根据该风险事件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和检测概率进行汇总分析。针对不同的事件按照德尔菲法的方式进行专家打分,结合企业内部可以承受的水平,确定一个承受值,将相应的得分相乘,可以确定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企业可以按照以识别出的风险控制项目为主线,进行风险程度的评价。

3、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管理者在进行风险衡量后,可以分析风险是否在控制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

对于卷烟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环节,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识别出的风险发生概率及发生后导致的损失是否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如果在可接受的水平,那么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控制程序,使得风险不会增加。二是综合考虑利益、风险和资源。在利益、风险和资源三方面寻求平衡点理论上说,如果投入足够的资源,任何可控风险都可以将其发生概率降为零。但对于企业来说,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各项指标和质量风险得到控制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其主要的工作。三是企业抗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完成以后,衡量风险的大小,评估本企业应对该风险的能力。在现有的控制水平下,如具有降低风险的能力,那么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带来的损失乃至消除该风险。如果没有能力承担该风险,应采取保险或其他途径转移风险。

4、风险评价

在风险控制分析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风险控制的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观察系统是否有超出当时风险衡量所在状态的情况,是否有必要通过技术改进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卷烟生产企业应该建立年度的风险审查制度,全面、系统分析一年来的产品质量各项指标以及风险控制情况,总结偏差特点和趋势,建立风险降低的改进计划。此外,企业还应该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对质量风险进行再评价:一是原料产地或辅料发生变化;二是工艺或设备发生变更;三是法律法规或技术要求发生变更;四是企业的管理层或客户提出对质量更高的要求。

在完成风险识别、衡量并采取相应控制手段以后,企业需要对整个质量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及年度风险审查的结果和改进计划在组织内部进行协商与沟通。协商与沟通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识别的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批准;二是对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质量监督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发现偏差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处理。三是在确保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全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生产出的产品指标检测情况、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处理等信息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出现新的或原来没有识别出的偏差。如果有,则重新执行风险识别的过程。

三、质量风险管理措施

产品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产品质量。在防范产品质量风险时,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所有员工所共同参与的,目的就是要把风险控制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并增进企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要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全面风险管理需要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让识别的风险都得以有效控制。正如前文所述,卷烟的质量主要是内在质量,应该重点控制内在质量风险。但卷烟的生产与加工经历多个环节,应采取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想结合的办法来防范卷烟质量风险。卷烟生产企业首先要从原料与辅料供应、生产过程监控、生产技术支持和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卷烟的生产与加工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其次,企业应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异地生产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使企业在统一标准的保证下生产相同品牌的香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三要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对有关员工的培训工作,切实把好卷烟品牌的质量关。

四、结论

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但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产品质量问题与消费者维权行为可谓行影相随。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然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卷烟作为特殊的产品,其质量问题虽与其他商品不能同类而语,但从单个企业而言,仍然存在市场竞争,必然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对质量风险更是高度重视。如果企业根据风险管理流程、结合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卷烟质量风险。作为中国的卷烟生产企业,只有认真加强质量风险管理,才能尽快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在烟草领域的差距,更好地保证卷烟质量。

(注:本文为湖南中烟工业公司长沙卷烟厂《白沙品牌许可生产质量风险防范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树林等: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7(6).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全面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是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度大、建设工期长、影响因素多,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和社会风险,如台风、洪水、地震、海潮、地质灾害、战争、原材料、技术失误、判断错误等。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投资控制和风险分析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1]。水利工程风险分析是指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针对不同建设阶段,研究评价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级别,建立预警系统,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损失。因此为确保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风险管理与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意识自古就有,现代的风险管理意识往往是在二战催发的,强调的主要是个人或组织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水利工程风险管理而言,根据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特点,它涉及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默契合作,指的则是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涉及到风险识别、预警,风险衡量、风险评估的整个流程,强调的水利工程风险主要是人为性的风险,涉及到水利单位纵向部门之间权责明,横向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等问题,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2]。

由于水利工程工作的专业性特征,这一切都是为预控不确定风险做准备的,由于水利工程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与其他行业相比,这就更具突出性。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的变化一般是很复杂的,监管难度大,寻租空间较大。水利项目工程风险处处显现,因此,水利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反馈这几道程序落实的过程[3]。它要求鉴别风险的来源、范围、特征,本着防患于未然的要求,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决策,应关注风险源的确认,根据危险程度而确认风险发生次序,评估的基本前提是风险的分析。风险管理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在于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有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不确定性。针对己经识别出的风险,按照科学的程序予以评估,利于节约成本,减少损失,从而更加利于构建成本节约、风险弱化的长效机制。

二、水利工程风险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的风险性很大,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很难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因此对经济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员的伤亡,因为对员工的安全性不重视,安全设施不齐全以及工程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差等。

2、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多数工程都偷工减料,采用最差的原材料,缩短工期,只注重一时半会的使用,而忽略了工程的长期使用价值,这样就使得不停的要对工程进行维修,从而提高了其建设成本。而国外的水利工程,重视其长期的使用价值,很多都用了一个世纪以后仍然很好,这也是中国人在工程建设也外国人最大的区别。

3、环境污染严重,整天的工程建设,排放很多的粉尘和烟尘,污染了空气。废水的大量排放,水污染严重。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利工程减少了河流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生物群的多样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工程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包括全过程、全要素、全风险、全团队的风险管理, 全过程风险管理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立项阶段、勘测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建设阶段、运营阶段等)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4]。对于各过程中被评估为Ⅰ级的严重风险,考虑采取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分散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后的危害;对于Ⅱ级一般风险,则根据风险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关系,考虑采取风险自留、风险规避或风险控制等措施降低风险危害;对于III级轻微风险,考虑风险自留、风险利用等控制措施。全要素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工程项目风险的工期因素、质量因素、造价因素实现全方位风险管理。由于这3个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因此要分析和预测工程项目中这3个要素变动与发展的趋势,还要控制这3个要素的变动,从而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全风险风险管理:一是分析、识别和确定工程的风险性事件;二是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跟踪;三是控制全风险的管理储备。根据专家给定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定法进行风险的量化或定性分析,实现全风险管理。全团队风险管理是指参与项目建设的利益主体包括项目法人或业主、设计院、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承包商或分包商等共同实行风险管理。有时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各自利益会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在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全面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与关系,将不同主体联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面合作的团队,并通过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实行全团队风险管理。

结论:

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是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度大、建设工期长、影响因素多,在建设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投资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针对不同建设阶段,研究评价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级别,建立预警系统,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损失、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山立.工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露天采矿技术,2005,(3):47-48.

[2]孙 斌,宋吉荣.工程风险分析决策可靠性分析[J].四川建筑,2005,(4):150-151.

篇7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我们称作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这些内容上加以整合,从而组合出比较优化的风险管理技术,达到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安全保险的目的。从上述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风险管理具体有以下含义:第一,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对象。第二,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第三,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第四,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第五,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等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以企业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和各个管理环节为基本流程,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系统以及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等,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为企业实现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现阶段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在参照了2006年6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后我们得出了以上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分层管理原则。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分层管理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要将风险管理中所涉及的工作,例如管理、运营、决策等工作交付给不同层次的企业管理机构,这样有利于形成金字塔形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更好的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2)全面管理原则。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全面管理原则,企业要对经营过程中各个方面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中风险主要包括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同时,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上也应该坚持全面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上到董事会下到普通员工都应该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去。

(3)定量化原则。定量化原则是指企业在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方面上,要尽可能的量化风险,既要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建立全面风险指标体系,又要虚心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量化的行之有效。

(二)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

(1)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因为企业潜在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求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且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要建立过程化、动态化的管理体系。从企业设立风险管理目标到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也要实行过程化和动态化,内部控制要有明确的标准,过程有动态的监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制定的目标。

(三)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路径

(1)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否更好地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风险控制行为和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环境和道德标准等,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又可以让全体员工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中,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安全运行。

(2)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很多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法,这就要求企业在大量的识别、检测和衡量等工作上做到高效准确。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努力实现“精细化”的风险管理。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意识是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之一,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起全员的风险意识和现代风险理念,全面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机遇,为了达到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要对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是要让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去,要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员工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持续性和协调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就要求企业有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统一领导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应该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包括财务主管、运营主管、风险主管和信息主管,审计委员会主要是由独立董事会组成。企业要尽快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各个组织结构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序进行。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风险管理信息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随着风险及信息管理的产生、收集、处理的过程,信息的完全性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因此,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优化信息流程,在适当的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达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既要包括企业自身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信息,也要包括来自外部的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支持的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网络。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全方位风险监督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的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的更正错误。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看起来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董事会又有监事会,但是在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的时候,还是由个别人说的算。因此,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依法履行职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同时监事会也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经常性监督和事后监督,避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措施;研究

一、前言

一般来讲,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客观性是事业单位必然存在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改变的,事业单位的经营策略转换,竞争对手的变换等都可能够导致事业单位产生财务上的风险,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不确定性主要是指风险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几率是不确定的,风险发生的后果也是不确定的。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在运营的过程中谨慎的对待风险,在不影响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尽量的降低风险。复杂性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既有市场的原因,同时也有经营者的内部原因,不仅有可预测的原因,也有不可预测的原因。它涉及到了事业单位在运营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诸多原因

1.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到位

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征,在事业单位的经营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负债经营,发生财务上的风险。目前,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缺少相应的风险意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单纯的认为利润就是事业单位的发展关键,认为只要事业单位取得较好的利润就能够不发生财务风险,这些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的现象是造成事业单位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另一个方面,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大局意识,只是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局限在资金风险,并没有认识到经营风险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相关性,没有在事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

2.事业单位财务决策不科学

目前来讲,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对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时缺乏科学性,只是经验决策,认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就应该快,不习惯受到监督。以上这种情况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上不能够实行大额资金的集体研究,只是由事业单位管理者一个人决定,这种现象造成了事业单位资金极大的浪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极大的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3.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风险的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财务活动,那么必然也就存在着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单纯的认为只要是管理好资金,就一定不会出现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浅薄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4.事业单位面对的环境较为复杂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风险的外部原因。比如通货膨胀,使得资金供给持续的短缺,实物性资金相对的升值,资金的成本逐渐的升高;比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通过外贸、金融等对于我国实体的经济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分析

1.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在各类的风险管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流程上的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的价值链当中,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当中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强化各个部门对于风险的重视度,使事业单位的员工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地位,逐渐的将员工被动的执行转化为主动的维护控制,从而形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个风险管理的水平。

2.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应该建立涵盖全员、全方位及其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各个要求都要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流程当中去。第二,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开展事业单位的风险预警体系,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着灵活性,对于风险比较高的事业单位应该设置比较低的报警点,相反,设置比较高的报警点。第三,需要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完善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财务风险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

3.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素质越高,就越能够更好的驾驭市场,管理风险就越小,这就更需要经营者得职业判断,对于事业单位的环境、方法等进行合理的估计,从而培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者得风险意识,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此外,在采取规避风险的对策时,也必须要以事业单位科学的管理作为基础,对于管理者得要求越高,就越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

4.制定科学的风险政策,保持好的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的一些投资活动虽然能够使事业单位实现较好的经营业绩,但是会造成资金的紧张,并且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产生势必会造成财务危机。所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需要实时监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及时的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对策,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充分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对于资金的需要。

五、小结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管理是当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充分的分析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不断增强事业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使事业单位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6).

[2]海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0(10).

篇9

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

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对和处理)等手段,对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税款流失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税收行业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税收管理制度、行业税收分析、行业评估模型等管理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同行业、同一税种税负的弹性区间和行业税收管理特征规律,以期达到控制行业税负,防止偷骗税行为发生,防范税收风险的目的。因此,两者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将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实际税收征管实践中,可使税收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公平理论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公平感,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公平感由三维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指对资源结果的公平感受;程序公平则更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互动公平关注的是执行程序中人际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即包括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广大纳税人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骨干、重点企业,通常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程序、办税事项的流程、环节等希望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征管和服务中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除税收制度上的公平透明对待外,纳税人要求的公平、透明还包括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的纳税人,如对依法纳税的企业、操作性失误的企业、筹划性遵从的企业和恶意偷漏税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区划对待,税务机关采取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纠正。这样更能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执法环境和纳税人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

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同行业同税种税负弹性区间。两者的共性特征是整合分析纳税人各种涉税申报数据指标,包括各项销售收入指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物耗、能耗指标等动态、静态指标,利用税务机关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定的数理模型来计算、分析、预测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或背离正常的指标体系,判断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并为纳税评估、检查、审计、反避税等提供案源和线索。为此,将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更能体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监控管理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同时,也符合“两个减负”的根本要求和税源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的根本宗旨。

4、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纳税人更具税法遵从性,纳税服务更具普惠性。

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一般可概括为自觉性遵从、筹划性遵从和对抗性遵从。从这几年的税收实际工作来看,广大纳税人随着纳税意识的不断提高,税收宣传和税收征管力度的不断增强,考虑到自身的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以及税收风险带来的税收成本等因素,往往选择自觉性遵从和筹划性遵从的纳税人越来越多。但采取对抗性遵从的纳税人还有一定的比例,偷、骗税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对于依法遵从度高的企业,授予a级信誉等级,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在办理有关优惠政策审批、发票增量扩版等方面,应给予更为便捷的鼓励和扶持。对于采取对抗性遵从的纳税人,则应给予强有力的监管和打击。但不管是对税法遵从度高的企业,还是遵从度低的企业,纳税服务的普惠性原则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查漏纠错必须并举。在日管中,更应体现对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通过及时预警提醒,下达管理建议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等管理措施规范税收征管,提高税法遵从度,规避征纳双方税收风险。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促使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提高对税法的遵从性,纳税服务的普惠性。

二、实现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建立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要从市局到分局到科建立起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要求下的专业化管理体制。根据不同的税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经济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监控和指导。基层税务部门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工作目标,形成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走势,对同类型、同税种、同行业的企业的全面纳税情况、税负状况和税收风

传奇小法师绝世游戏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高中篮球风云一剑惊仙重生之官道险隐患特征特性进行归类、剖析、评价、整改,探索行业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措施。其次,要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上进行整合和创新。目前无锡市局在跨国公司税收风险管理、流转税行业分析、所得税行业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制度管理基础和管理实践,要将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再创新,形成符合无锡工作实际、基层工作实践的长效管理制度体系。第三,要将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既能体现阶段性工作措施和成效,又能展示长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引领工作方向。

2、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结合无锡国税现有的跨国公司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行业评估模型)、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涉外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逐步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统一平台。可分三步走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充实、完善跨国公司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设计科学、合理的符合无锡经济行业特点的预警监控指标和行业税负区间值,实施实时重点监控。第二步,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税制的统一,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进行归并整合成一个管理系统平台,这样既有利于管理的统一性,又能为明年的汇缴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开展所得税行业管理铺平道路。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跨国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和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进行归并整合,优势互补,建立既体现风险管理特征又展示行业管理特性的行业风险管理模型,全面提升税收管理水平。第三步,在实践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融入风险管理特征与行业管理特性的行业风险管理系统再进行大整合、大调整,全面形成对各税种、各行业、全方位、有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实例分析、应用推广。

其实,无锡市国税系统在这几年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应用实践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实例,如江阴三分局的毛纺化纤、纺织行业评估模型、宜兴局铸钢用废行业风险模型管理、无锡市局的涉外税务审计行业指南、市局稽查局的行业检查指南、跨国公司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税源监控与风险管理模块以及流转税行业分析系统等,基层税务机关在应用这些模型、指南、系统过程中,则是各侧重点反映的效果和程度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加强税源税基监控力度,减少和防范税收风险。因此,我们要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练实施风险管理与行业相结合的、形成管理合力和效应的实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演示剖析、点评讲解、推广应用,使整体税收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战略财务管理 内容

本属军事术语的“战略”一词,其用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时,可被理解为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主体重点及全局性谋划,具体到战略财务管理,它是一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已经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战略财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 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涵义

当前,企业管理已从传统的业务管理层次逐步转变为战略管理层次,就内涵层面分析,战略财务管理实则是一个决策支持管理体系,其实践过程即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为目标,采取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站在战略高度。对企业相关各方面经济信息加以收集和加工处理,以实现企业资金等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协助企业管理层对内实施战略审视、对外进行战略决策,并最大限度上协调企业现实情况与其经济环境问的相互关系,使企业时刻保持且不断增强自身长期竞争优势。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战略财务管理已然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开拓性发展模式。

2 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由含义到特征。战略财务管理兼具“战略”的共性和“财务”的个性。“战略”共性有全局性、长期性、导向性,“财务”个性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财务战略的从属性,则在现代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战略财务管理特性表现为:

综合性。即整体性或全局性。其要求企业立足于战略管理角度,对自身财务行为积极规划,使之能够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更快更好实现,比如战略财务管理尤其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再比如战略财务管理下企业财务战略须和其他企业职能战略有机结合;长期性,在战略管理导向下,战略财务管理以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为指引,要求企业财务决策者积极保持战略意识,从战略高度权衡企业理财活动,实施长期财务战略的规划及预测。以最大程度上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及预警功能,强化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增强企业持续竞争力。

此外,战略财务管理还具备动态性和外向性特征。动态性,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战略须保持动态调整过程,即在长期规划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企业为应对经常性变化的环境,而采取以变制变的思路。如果环境发生较小变动,则企业行动仍按照战略行事,这体现出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但若环境变动较大,则财务战略应适时加以调整;外向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本质上要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有效处理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及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则战略财务管理应该也必须具有外向的特点,以开放的财务战略,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使企业及时调整财务战略部署,避免发生意外经营风险,推动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分析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即战略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融资管理、战略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

1 战略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即循环资本,其指的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并通常意义上表现为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营运资金周转的过程即企业营运资金开始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阶段,终止于转化为现金的过程,在战略思想导向下,企业营运资金循环周转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在有效管理时降低资金成本,还会在管理失误时将企业推入财务困境中。

战略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它以灵活多变、动态调整、高效务实、创新性强、种类较多的管理方法,以及战略目标的导向,致力于战略管理目标,即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追求营运资金占用最小、风险最小、效率最高、收益最大、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对该项管理进行业绩评价时。须首先明确上述战略管理目标,并选取基于目标的关键指标,并将评价标准与关键指标相互联系,建立一套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2 战略财务风险管理

战略财务风险即未来的不确定性作用于企业战略及财务管理,并使企业经营目标陷入风险,战略财务风险管理即在总体经营目标下,企业在战略管理及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为达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及方法。其在目标上表现为:把风险控制在能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能够承受范围内,保证企业内外部特别是企业和股东问可实现及时、可靠、真实的信息沟通。确保企业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在相关规章制度之下并具有自身有效性和相应的效率及效果,保证企业以完善的危机处理计划预防、减少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带来的重大损失。

建立健全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全面实行风险信息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策略。其中,风险信息管理是企业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所在。它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整个流程的始终,并要求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及评价,以重新评估新的风险与原有风险的变化;风险评估即企业在收集风险管理信息前提下,对企业整体及各个管理流程施以风险辨识、分析及评价,这一过程是风险管理的起点和财务管理的关键。另外,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是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风险管理策略是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导向。

3 战略融资管理

战略融资管理即在发展战略规划、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条件下,企业为保长期竞争能力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系统谋划资金筹措目标、结构、渠道及方式的理财方式。在战略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企业应总体防范和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比如树立风险意识、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确定适度负债数额、据企业实情编制负债财务计划、据资金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融资安排等;阶段性控制融资风险,包括事前控制即做好财务预测和计划、确定资本结构及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比例关系,事中控制即持有合理的现金储备、强化存货管理、提升存货周转率、加速货币资金回笼,事后控制即分析融资过程,为日后融资活动提供指导意见。

同时,战略融资管理还应恰当选择融资方式,如内源融资,即把本企业留存收益及折旧转化为投资,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投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经营特点有异,则获取资金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 战略投资管理

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战略投资是企业以战略为导向的投资,此种投资形式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等特点,战略投资管理须针对此种投资方式,全面考虑投资可行性,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影响战略投资可行性分析的因素中,外部因素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政府政策、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等,内部因素主要是对企业目标及内部资源进行分析。财务因素则有收入预测、成本预测、投资收益及投资风险等。战略投资管理还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考量。非财务评价指标虽不在传统财务管理范畴内,但对企业战略管理极具影响作用。相关指标即具有战略性、平衡性、适应性、动态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的指标。其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5 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