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
时间:2023-09-08 17:3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1)部分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低,职责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底不清,账实、账账不符,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2)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复购置、长期闲置问题较多;资产有偿使用、处置行为不规范;资产缺乏有效整合,使用效率低下;低价出租、随意处置等现象屡禁不止,国有资产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一直以来,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是财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却往往忽视了对资产形成的监管;而单位关心的是能否购置资产及资金来源,对资产购置后的使用效益则很少顾及,资产绩效更无从谈起。
2.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必要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基本物资保证。其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效率。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制度,对于科学分析、评价国有资产的规模、结构、效益,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降低单位运行成本,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意义重大。
(1)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与之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必不可少。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就是要将财政从重钱轻物转向既注重资金分配又注重实物管理,从增量、存量管理脱节向二者并重过渡,这势必对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实施,统一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效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是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将规范化考评引入资产管理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客观要求。通过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可有效促进财政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共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能有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大多处于非竞争性领域,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其用途一般属于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点。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使用及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抓紧建立与之配套的规范化考评机制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指标体系的确立
1.基本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是监督、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它是考评主体(财政部门)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及量化指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管理效益及信息化程度所进行的评估、比较和分析,综合评价资产使用和管理成效。其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被考评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财务报告、资产盘点表、资产清查及统计报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考虑到我市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多,构成复杂,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体系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指标设置科学合理,考核程序严格规范,考评结果公平公开;效率原则要求考评工作可操作性强,考评结果真实有效,既有助于促进各部门加强管理,提高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又充分调动其在规范化考评中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将考评工作引向深入。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为了充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共同属性,便于分析、比较不同考评对象的资产管理状况,必须要设置标准统一的共性指标。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资产性质复杂多样,还应根据各部门特点设计相应的特性指标,以反映某类部门或专用资产的运行状况。个性指标不是共性指标的简单细化,而是要突出部门、行业的特性。
(3)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各种经济资源的物质体现,具有统一的价值。它所提供的管理、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难以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衡量,单纯用定量或定性标准进行规范化考评,都会影响资产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因此,规范化考评指标应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考评指标应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易频繁变动,但随着经济环境、政策依据、单位自身情况等的变化,指标体系也应随之调整。以静态指标反映现状,动态指标反映发展,二者结合起来考核则更为合理。
2.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的内容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范化考评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该考核机制的构建除了要遵循指标设置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充分考虑我市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即要求资产规范化考评机制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行绩效,具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国有资产配置情况;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实施情况。
3.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的指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指标体系的确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整个考评工作的关键环节。指标的选取尽可能全面、完整,既要考虑数据的来源渠道,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复计算,要尽量采用现有的评价结果,做到简单、省力,减少指标总量。
(1)资产管理体制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主要考核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方面对使用单位作出评价,具体分为机构设置管理、资产制度管理、资产配置管理、资产使用管理、资产处置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等二级指标。包括考察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到位;资产账目设置是否齐全;资产管理各项制度是否完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是否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资产出租出借及处置收入是否及时入库;能否定期更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等等。
(2)资产管理效益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主要考核单位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益水平。具体分为资产配置合理指标、资产安全完好指标、资产利用效率指标等二级指标。资产配置合理指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车辆、设备等资产总量和人均固定资产配置状况,考察单位资产配置是否超标或者不足,包括固定资产率,人均总资产、人均办公面积、人均车辆、人均通用设备占用率,购置计划执行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三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完好、完整情况,包括固定资产完好率,年更新率等三级指标。资产利用效率指标反映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包括资产调剂使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三级指标。
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
(1)职责分工。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制度、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重大资产的规范化考评;对各单位资产的规范化考评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开展相应业务培训。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组织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工作;定期向财政部门等汇报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情况;改进资产管理工作。
(2)工作流程。财政部门组织成立规范化考评机构选定考评范围确定考评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考评工作方案下发考评工作通知收集数据,审核资料现场核查打分、测算考评指标分析评价考评结果撰写考评报告。
5.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的应用
为了更好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工作的实际效用,可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资产的使用效益、效率等进行评价,一是及时了解资产配置标准是否科学,单位年初预算安排的资产类别、数量是否合理,以便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资产规范化考评结果与单位资产预算挂钩,按照资产使用效益来配置资产,调整资产购置预算,激励单位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二是便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控制,督促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将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动态化,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对综合评价分值高,资产管理成效突出,特别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单位可适度予以表彰奖励,并把好的管理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对资产管理水平低的单位,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必要时可适度削减资产配置预算。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实施
1.实施步骤
(1)深入调研。2013年年初,市财政将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纳入研究范围,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探讨研究实施的可能性。
(2)制定办法。市财政资产处负责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办法,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考核指标体系,拟定考评工作方案,在征求局内业务处室、相关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进行了修订完善,力争使考评结果客观公正。
(3)组织试点。市财政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试点。
(4)考核打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考评试点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评判打分,考核和评价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2.试点及成效
篇2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管理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办学形式,办学资金来源发生多样化,加强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管好、用好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成为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在我国高校中就历来重视教学科研,而忽视校产管理,而面对目前的形势,资产管理的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对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我校和其它院校在资产管理模式和操作上已经有较大的改革,但是局限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1.1 实践中的管理责任主体多元化 高校国有资产普遍实行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职能部门管理实物及其账目,大部分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权又在各个院系和机关,因此实物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管、调配管理的部门。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成立了资产管理处,并经历了多次物资清理整顿、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工作,但往往是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基建部门数据不相符,前清后乱,如建设完成并使用很久的房产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结账,财务部门不能认定此项资产,而被资产管理部门认定为固定资产,由于资产的认定比较随意,造成对学校资产总量难以确定,对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资产数据真实性下降,漏洞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主体多元化,资产管理处的部分职能仍然由其它部分执行,比如,涉及到教学设备有教务处设备科参与管理,部分房产由产业处或者后勤管理中心等管理,而且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和沟通,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重复购置,不及时报废等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的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检查、监督。
1.2 国有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产权管理、产权界定、产权保护等责任意识,对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以至造成下列情况发生:①账实不符。学校有多少资产说不清楚,对一些物资、设备、办公用具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脱离了国家监督管理;一些单位管理人员调动时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引起账目不清和后续人员对所管理资产心中无数;②存在账外资产现象。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部分账外资产。账外资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用账外非法资金购买的,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③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不规范、不申报、不评估,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处置或低价转让,造成资产流失。
1.3 国有资产购置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 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不计成本,存在着重复购置,各单位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现象,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在多个部门购建相同的设备和设施,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已经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存放在仓库不用,或者因技术过时遭受淘汰等闲置浪费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这些现象一方面归结于高校资产管理者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缺乏完整,有效的资产数据以避免重复购置,缺乏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比如一些单位旧的仪器设备实际已经多年不用,甚至使用中已解体或者下落不明,而各院系不报损,这些都造成账物管理脱节,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随意性较大,重复购置较多。
1.4 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松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是大趋势,为此,有的高校将其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性行业。例如: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原始资金兴办工厂、公司、商店、饮食业等经济实体,或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以及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而高校原来的这些校办企业,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已经是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仍然无偿地占有学校的土地、设备、房屋等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还有的经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关门散伙,使大量国有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其遗留下来的“亏损”、“清算损失”和连带“债务”则由学校的国有资产填补,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学校的国有资产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利益私有”的后果,使学校投入的经营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2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思路
2.1 建立高效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各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一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应当把部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需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量。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由校长(或副校长) 直接领导,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在人员组成上不仅要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等人员,各二级单位还要确定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院系、研究所、职能机构乃至课题组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安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
2.2 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 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和评估以及资产统计和资产分析等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性和基础性管理工作,为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并做到违规必究。具体应着重以下方面:①购置制度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部门、单位提出的配置设备或采购要制定规划和标准,防止无计划购置、重置或闲置而造成浪费,同时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②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手续。严格实行采购和验收两条线,对于用各种资金购置的资产严格验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对于自制、接受损赠取得的资产在验收后也应登记入账、纳入全校资产管理范畴,登记总帐,分类组账,填写实物登记卡,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和房屋要还要建立相关档案。③制定和完善资产转让和处置制度。转让、处置关系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因此应持慎重态度,要经过专家领导小组的评估和论证,写出书面鉴定报告,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 后方可实施;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全校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资产核算分析。另外要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篇3
关键词:政府资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借鉴及启示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职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环节均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使用效率低、配置不公、评估不合理、建账不全、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加“财政部――管理局”模式
美国和加拿大的模式可以概括为“财政部―管理局”模式,即财政部负责管理制度、资产预算,独立于财政部的机构负责日常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资产管理的统一
在美国联邦政府中设立专门的公共资产集中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美国总务署,具体负责管理事务,下设联邦供应服务中心和公共建筑服务中心,前者专门负责联邦政府机构的政府供应和采购管理、租赁服务管理、动产管理和车辆购买;后者专门管理政府闲置房产和资产。加拿大专门资产管理机构是加拿大联邦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专门负责为整个联邦政府提供后勤服务以及对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进行管理。
2、公车及房屋管理的集约
对政府公共资产中单位价值较大的是房屋和公车,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的共同做法是对其实行统一管理,并提供专业服务。美国总务署下设的联邦供应服务中心,专门负责统一采购各部门需要物资和租用的资产,为各联邦机构提供房屋租赁和公车购买专业服务;对政府的利用率很低的资产和房屋进行专门管理,对有些“不良”资产委托商业拍卖行卖出,所得收入上缴国库。加拿大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为各部门提供工程设计等专业和技术服务。房产和车辆的维修实行的是商业化运作,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取和委托私营公司管理房产和车辆,使用政府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发挥更大的效用。
3、闲置资产管理的规范
美加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重视闲置资产的处置管理。美国联邦政府授权公共建筑服务中心对闲置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处置的方式有赠予合格的非盈利性组织,调拨给其他需要该资产的联邦机构、州、地方政府,公开拍卖、出售等。公共建筑服务中心为了杜绝政府公共资产“出口”的腐败,对闲置资产处置实行公开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式。
三、德澳“财政部――垂管机构”模式
德国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以概况为“财政部―垂管机构”模式。即财政部所属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政府资产,并由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对全国的联邦资产进行管理。
1、统一管理联邦资产
德澳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所有资产都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下设垂直分支机构资产管理局,由其来具体实施资产形成、处置、使用等诸多环节的管理。在德国,财政部是负责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并管理一些重要资产进行。澳大利亚属于联邦制国家,国有资产分为三级,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分级所有。联邦政府的财政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财政部下属的资产管理局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作为具体实施公有资产管理的机构。
2、全过程管理资产
在德国,对于联邦政政府用房,由联邦政府资产管理局统一提供,并负责维修,所以各级政府只负责对其需要的房产向财政部和国会申请,然后按照实际使用的面积向联邦资产管理局交纳租金。澳大利亚财政部下设资产采购局、资产管理局、资产出售局,从形成到处置的资产管理链,分别负责国有资产的采购、管理和出售。
3、商业化管理政府设施设备
德国联邦政府资产管理局和车辆管理中心为了更有效地提供对政府办公用户和车辆管理服务,对一些设备和车辆会实行招标的方式,从社会企业中选取合作对象。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财政部和金融管理部下设的资产管理机构对政府资产实行商业化管理。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楼宇、设施设备建设、安装和维护服务,以帮助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利用其办公楼宇、设施设备。
四、日韩“财政部――主管部门”模式
日本、韩国两国的公共资产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主管部门”模式,即财政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由各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管理。
1、财政部门是资产管理的综合部门
日本将国家提供用于国家事务和事业的资产称为公用资产。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是财务省财务局,负责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协调国有资产管理的事务,资产管理的具体执行机构是各个省、厅。在进行公用资产管理时法律依据主要是《国有资产法》。韩国将政府用于办公、事业和公务员居住的财产称为公用资产。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是财政经济部,它是整个国家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统筹部门,管理国有财产的政策是多级负责、分类管理,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团体负责管理本部门、团体所属的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
2、资产购置和处置由财政部门审批和编制计划
日本公用资产的管理包括公用资产的取得、运用、维护、保管等。各地政府国有资产购买、进行大的修缮和改良之前,各省厅都需要向财务省提出预算申请,申请里要详细记载预算、经费支出等内容,财务申请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资产评估的妥当性进行审核。韩国对国有资产实行计划管理。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根据总统令制定对其主管的公有资产的管理预算和计划向财政经济部申报,制定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计划和预算,报国务会议审批。国务会议对预算、管理计划和处置计划进行审定,提出公有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方案,并将审批结果下达给财政经济部。当然,公有资产被处置后获取的收入归中央政府。
3、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为了正确了解、掌握公有资产的现状,对公有资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各个省、厅以及下属机关必须建立公有资产台账,详细记载公用资产的价格、位置、数量、处置变更事由及变量日期等信息内容。日本各部门大臣每年对公有资产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将当年国有资产的变动情况编成报告书,并以报告书的形式上报内阁,逐一向日本的财政大臣汇报。
韩国财政经济部也有权要求各主管部门定期提交国有财产管理相关数据资料和报告,由财政经济部负责汇总和提报。
五、启示及借鉴
世界各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模式,但有我们值得借鉴的一些共同的管理特点。
1、财政部门在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
虽然上述七个国家的政体、管理方式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它们的管理模式中发现,这些国家在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公共资产管理都存在一个主导部门,有的是财政部门,有的是预算管理部门。只是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财政部门的权力和责任范围有所差异。
2、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
国外公共资产的管理模式都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总务属负责资产管理的大方向管理,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德国成立了隶属于财政部的资产管理局;澳大利亚成立了隶属于财政部的资产采购局、资产管理局、资产出售局;日本和韩国分别是由财务省和政府经济部直接负责资产管理。专门的机构为公共资产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促进了公共资产管理的专业化和集中化,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3、法规健全,管理规范
各国在公共资产管理方面均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而且管理模式都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如加拿大法律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及各部门闲置资产处置方法和程序;日本严格依据《国有资产法》对公用资产进行管理。各国对公共资产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十分规范,对公共资产的计划、购置、使用和处置都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
4、强化资产的预算管理
各国公共资产管理的共同特点是实行资产预算管理。如美国财政部及总统预算办公室负责联邦政府资产的预算管理。加拿大联邦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需向财政部和国库委员会申请房产购置预算。德国和澳大利亚财政部均需提交资产预算。韩国制定统一的资产计划和预算报国务会议审议。
5、重视资产管理的统计报告
如美国对公共资产管理情况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并将考核与预算挂钩。澳大利亚要求,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中实施具体资产管理的机构,都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资产管理情况。日本规定财务省每年要汇总、统计国有资产情况,将国有资产报告书上报内阁,内阁再将报告送交会计检察院接受审计后向国会报告。韩国各主管部门要将国有财产管理报告和有关资料提交财政经济部。
通过对美加、德澳、日韩等国外成熟的公有资产管理经验的归纳可以看出,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主导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等做法,对我国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都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编: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解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行政财产处:行政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J].国有资产管理,2005(4).
[3] Tannenwald Robert:Come the Decollation,Will the States Be Able to Respond[J].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2012(5).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清查
定期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依法做到对单位财产进行合理、节约和有效的使用,是资产清查的初衷,对于单位的财产使用是一种良好的事后监督。据统计,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占国有资产总额的35%,而固定资产总额占国有资产总额的66%,其中土地、房屋和构筑物所占比重最大。国有资产的比重如此之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对于其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长期以来,积存下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不足
1、国有资产利用低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的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不当,造成低效率进行,缺乏相应的保值机制。首先,针对资产的使用,没有完整的保值增值的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也缺乏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内容和条文,一些考核和审计都是流于形式的,效果不理想。其次,单位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也不到位,购置的物品发生重复的现象时常发生,长期以来会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损失,使国家财产浪费严重,使公共政府的形象减损,对国家治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2、非经常转经营资产收缴工作难落实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凡是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将国有资产非经常性转为出租、出借、承包、对外投资兴办经济实体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性资产,都要报财政及国家部门批准,并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该规定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和监管措施,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由于有益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所以大多没有纳入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而采取不批准不报帐,变作单位的小金库来使用获利,造成国家资产的无偿占用。而更有甚者,利用国家的资产对外投资,不经批准,也不纳入财政管理,由于决策的失误导致财产无法拿回,从而导致国家财产严重流失。
3、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归属不清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对资产的管理意识不高,管理也不规范,帐外资产大量存在,比如未经财政及国家部门批准,把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资产,私设公司的小金库。帐帐不符和帐物不符的现象很严重,还有一些单位私自把国家财产看做是自己的财产,对于必须履行的形式上的手续不认真对待,不严格履行处置审批手续和必要的评估以及技术鉴定,未报请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也未经财政部门的备案,造成国有财产大量流失。
二、如何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早在07年2月30日,商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商务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了切实加强领导,保证资产清查工作顺利进行,商务部还成立了“商务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商务部的资产清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该通知还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由资产、财务、纪检、人事、基建和后勤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资产清查工作机构,负责领导和实施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可是,实际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惩戒措施,到时有规定而无惩罚,所以都变成了一纸空文。所以,针对存在的浪费和无偿占有国有财产的问题上,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一些资产清查方面的措施,以及惩戒方法,用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流失国家财产的猖獗行为。所以,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2、提升人员的素质
2.1资产管理人员要与财务人员分离。合理设置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专人来管理国有资产和进行资产清算,财务人员的账目每一笔都要记录好,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对财务账目进行核查以及清算,进行事后清查。而且资产管理人员也应该进行事前的告知和审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财务预算进行审查,进行事前审查和事后清查相结合的制度,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2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资产管理人员是重要的国家工作者,是国有资产的最基本的管理人员,他们的责任心决定了资产管理的成与败。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以及爱岗敬业和业务知识的培养。努力提升政治和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
3、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现今工作的网络化,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操作,全面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在网上建立国有资产纳入信息系统,实现网络操作化管理,改变了过去的纯手工核算,有利于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和有效的监督。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提升管理水平,做到全部信息化系统管理,告别了单纯的手工核算。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这些都可以解决资产清查中的种种不足和难题,防止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参考文献:
[1]张苗苗.资产清查后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7)
[2]王艳.公办中小学资产管理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
[3]胡秀荣.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29)
篇5
[关键词]资源性国有资产 问题及建议 国有资源资产化 产权管理
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作为一种产品在市场流通,又作为物质生产资料用于社会再生产。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目前,我们的资源存在着产权不清、缺乏统一管理、忽视价值只重实物管理、浪费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其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合理科学的加强国有资源的管理,明晰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依据,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界定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依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自然资源。其具有天然性、有用性、有限性、计量性和垄断性的特点。通常将资源性国有资产分为国有土地资源、国有森林资源、国有矿产资源、国有草原资源、国有水资源以及国有海洋资源。加强国有资源资产的管理具有维护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等意义。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资源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共同构成完整的国有资产体系。我国目前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对于资源性国有资产因其分布广泛、各种资源性质不同、不易管理等特点,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国有资源资产化程度低
资源资产化是界定资源的所有者、衡量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并且,资产的所有者有权在其创造的价值中获得收益。国家转让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权获得了出让金,但国家作为所有者却未获得相应的收益,如以股息等形式的收益。此外,国有资源的产品价格过低,因其只包含了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未包含资源所有者的投资收益,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刺激了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国有资源的资产化程度低也不利于资源性产品形成市场供求机制、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
(二)国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国有资源资产的管理机构较多,对于国有土地、海洋、森林、草原、农业等分设部门进行管理。缺乏统一的主管机构,会导致各个部门间沟通不足、分工不明、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等问题。首先,机构间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中存在重复和空缺现象,牵涉不同级次和不同性质部门间的利益关系,最终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在整体上和局部上都存在计划不统一的现象。资源的开采利用不能在全国形成均衡合理的整体机制;在地区,不同时间的开采也缺乏连贯性,和长久的规划。
(三)国有资源管理产权管理不足
国有资源的产权管理不足,主要体现在产权界定、登记和产权转让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作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国有资产,但现实中却出现了无偿占有国有资源、将国有资源的使用权代替所有权等现象。不同管理部门间的产权界定因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存在不协调等问题,不同资源性资产管理部门间产权划分不明,导致管理的缺失或重复。这一方面造成部门间的产权纠纷,另一方面又形成某些资源的管理不足,没有切实维护好国家所有者的权益。二是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广泛,种类较多,但目前没有形成系统的产权登记制度,一些已勘探出的资源不能纳入有效的管理,一些未开发但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资源也缺少界定以形成合理的保护;没有统一的登记体系也不利于在全国形成调配机制,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过度开采或缺少开发等问题。三是产权转让市场不够完善,资源产权没有形成保护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有效机制。对于资源产权转让的估价也没有较完善、科学的方法,转让价格等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四)国有资源法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虽对个别资源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但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总体上仍很缺乏,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制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管理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基础,保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保护国有资产的有力依据。对于严重的违法现象,如哄抢、盗窃国有资产,因个人采矿破坏地质结构等原因导致国有矿藏损失严重,以及对草原森林的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没有严格完善的惩罚机制,缺乏法律的有力保护。
三、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国有资源价值管理,促进国有资源资产化
资源资产化管理将自然资源作为资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国家作为国有资源的所有者以资源的所有权对企业进行投资,企业通过支付出让金的形式获得资源的占有使用权,并按照科学原则和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这样的管理方式,既明晰了产权关系,对应了相关产权的收益,也使国有资源更加市场化,提高开采利用效率,形成合理的定价,国家也可解决资源开采投入不足等问题。促进国有资源的资产化,更加明晰资源性资产的产权关系,也有助于对其的有效管理。
此外,在国有资源的价值管理方面,国有资源作为直接生产要素,具有交换价值,并且应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其作为资源性产品的原材料,应计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为所有者带来收益。
(二)完善国有资源管理体制
国有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应当坚持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是指国有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管理和国有资源所有权的统一管理。一是确保国有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并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二是确保国有资源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其次,应当实行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委托管理机构和多层次国有资源经营单位相结合的国有资源管理体系。使国有资源的管理体制更具整体性,分工明确,且具有效率。在必要的时候也可考虑形成统一的专门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权力分散状态下效率较低等问题,但也要避免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
(三)加强国有资源所有权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以国家依据对其的所有权,应当获得资源投资收益。国有资源的补偿,应当以流转税、资源税等税种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体现;国有资源作为资本投入的收益,应当以上缴资源利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体现;国有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设备的投资收益,应当以上缴投资利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体现;国有资源作为一般生产条件和间接生产要素投入的收益,应当以所得税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体现。
(四)加强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登记和产权转让
鉴于国有资源的特点及管理的需要,可建立完善的产权登记,也可运用数据库等形式形成资源产权目录。健全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登记,是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切实管理国有资源的基础。在此之上,可进行对资源勘探、开采、利用地统一监管,有利于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下,对出现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动要加强管理。对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的依法转让实行产权变更登记,对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的折价出资要加强审批和监督管理。在出让形式和出让价格上也应不断探求合理方式,减小在转让中因联动房地产行业等原因,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资源性国有资产发生产权变动时,其价值需评估,所以还涉及资源性资产的评估问题。对国有资源的价值评估还未形成完整均衡科学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确定合理的评估对象、评估核心和评估基础等,有效维护国家作为资源性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五)健全法制,依法管理
应对国有资源的管理中存在的严重违法现象,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和惩罚违法行为。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中,也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加深入和具体。管理体制和法律体制的结合是实现国有资源管理规范化有效化的最佳途径。所以,应注重在国有资源,如开发利用和保护、收益管理等方面的法制健全,实现依法管理。
资源稀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瓶颈,而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助于缓解资源的紧缺度,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同时,因资源性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要针对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其的管理和调控。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遵循客观规律,明晰产权,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培育和发展产权市场等原则。既要依法合理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又要使资源性国有资产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优化管理和配置,使国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发挥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松森:《国有资产概论》,第173-177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2]刘玉平、温来成:《国有资产管理新论》,第256-26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沈岐红:《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思考》,《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篇6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学校固定资产分六类:(1)房屋和建筑物,包括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后勤用房、业务辅助用房、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及土地等资产;(2)专用设备,包括电脑设备、打字复印机、电教设备及文体设备等;(3)一般设备,包括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工具、器具、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标本模型及车辆等设备;(4)文物及陈列品;(5)图书;(6)其他固定资产。
加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目的是为了对高校固定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益,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各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认为,应针对高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管理创新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大化。不断推进其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二、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所存在的不足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一般而言,高校货币资金管理较系统与规范,收支严格,且由财务人员专业管理,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发生差错概率较小。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由于类繁量大,管理环节多,具体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更换频繁等原因,相关的管理制度难以及时完善。部分高校虽然也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执行不力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摆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
2.资产闲置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资产调剂难由于高校以院系为单位,行政管辖和利益分配相对独立,有些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较多考虑使用的方便,对资产的配置存在“小而全”、“部门所有”观念,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随意性较大,抢资源、争项目现象较严重,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据调查,高校仪器设备中竟有20%处于闲置状态。同时,对设备配置一味坚持“超前”意识,片面追求仪器设备高、精、尖,脱离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实际,导致高能低用,高价低效,资源浪费。
3.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定势的影响,高校认为,高校是专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纯消费性事业单位,不同于生产经营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占主导地位,固定资产无偿使用,不需计提折旧、计算盈亏和进行价值补偿,只须注重需求,无须注重使用效益,因而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对国家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惯性的影响,不少高校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致使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浪费流失等现象严重。
4.机构设置急需完善
缺乏专门管理机构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行政管理权三位一体,缺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运行机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所有者“缺位”,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财产的安危,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了“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负责,谁都负不了责”的无序状态。而现行的教学仪器设备、房产建筑物、图书资料分别属于设备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管理,实行多个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责,管理分散,相互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缺乏管理的系统整体性和协调的全面权威性,提供的信息难以反映学校固定资产全貌。
三、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切实措施。
1.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对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实行的是分类归口分级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方式中,应特别强调“统一领导”这个前提。要有效地克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诸多弊端,强调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统一领导。成立以校长为首,各分管副校长,有关资产使用单位和职能管理部门,以及监察审计部门参加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该机构是学校整个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在校国资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由财务处、资产处、教务处、图书馆、后勤处、产业处等职能部门明确固定资产归校统一所有,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级管理,专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系。形成既有分类归口,又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同时,各管理部门要配备能胜任的、综合素质好的管理人员,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使整个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既有好的管理体制,又有落实到位的管理措施。目前最根本、最急迫的是要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所有的管理方式,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同时兼顾高等教育本质特征而建立按价值分类的管理方式,使固定资产合理流动起来,在满足教育这一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快速增长。
2.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办学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目前虽说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但国家财政拨款仍是主渠道,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经济核算概念淡漠,也就导致了人们国有资产观念淡漠。认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同于企业,搞不搞国有资产管理无所谓。这种认识必须端正。因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一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大家明白对高校财产的管理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有责任,增强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自觉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共识。
3.完善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制止或减少资产流失的有力保证。要根据现代固定资产管理要求,整章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处室、个人,明确固定资产物质管理部门、资产核算部门和使用部门以及个人的责任。
要健全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验收管理、保管使用制度,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要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合理、节约、高效。结合目前高校实际,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事前要经过评估、界定,使其能真正真实、完整地纳入校资产管理部门,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强对闲置设备的调剂管理,使闲置的固定资产合理流动,共享资源,尽可能地提高其利用率。
4.发挥审计监督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新晨
由于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教学、科研、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固定资产审计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较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与流动资产相比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在审计计划中,专门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工作量相对减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而且在资产总额中一般所占的比重较大,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一个单位的发展影响极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在创办“三产”、出租联营、股份合作等环节中,难免会发生资产转移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对出资的国有资产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代表高校行使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资产处置权。
参考文献:
[1]曲桂贤张剑飞:论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李萍郝金岩郝俊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探[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2).
[3]武红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1).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解决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以依靠财政拨款和其他非营利性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经营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且一般不直接创造财富,只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资金的调拨和使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业务支出成本最小化、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改革制度滞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更好地服务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关部门颁布一系列财务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完善工作迟慢,不能很好地指导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主观需求和客观现实条件不吻合的矛盾,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不理想。而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往来业务活动的款项管理有失合理性,账面余额在流动性资产中所占比例过高,并且存在呆坏帐的现象;年终账目的结算容易被忽略,有些单位对于年终账目结算时,只是结转收支对冲后的“结余”项目,不能如实准确地核算单位的实际结余状况;专项资金未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专项资金的审批缺乏有效的项目论证,使各级财政预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不确定性也打破了预算“度”的把握。
(二)财务预算管理不严谨,经费使用难以规划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源头,单位内部所有活动过程的收支均要贯彻预算编制的安排,但是实践中财务管理工作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造成预算编制只是用来做给领导看的,丧失其原本应该具有的调控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只想从财政“要钱、花钱”,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管理上产生了的“松、散、乱”现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欠缺科学性依据,内容有失全面性、准确性,编制流程不是很规范容易造成草率办事,也是预算后期约束力不足的缘由,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很难掌握资金的流向,也难以做出有效地控制。有些部门领导利用公款进行私人消费、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现象也时有发生,使一些资金支出的控制环节出现松动,造成公众利益的受损。除此之外,在经费的支出使用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专项资金的使用不能严格执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用途经常被篡改,工作人员的奖金津贴发放混乱,节约意识淡薄容易带来开支范围的扩大。这样一来,即使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但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能进行跟踪审计,评价分析制度贯彻不到位,也会影响财务管理分析总结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三)财务管理能力弱,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淡薄,财政资金的使用流程控制体系不健全,资金的审计审批流程控制环节不明确,对事前审计和事中控制重视程度不足。财务审计常处于事后静态化状态,不能很好地把控资金的实际使用能力评价和动向,一些账目的设置随意性比较大,账务处理不严谨,财务手续不健全。而目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容乐观,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国有资产的管理相互脱节,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的处置伴有随意性。一些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职能发挥不全面,关注点只是经费的收支而对固定资产的家底缺乏了解,会计科目设置上也缺少固定资产的明细账,而后勤部门对发放出去的资产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资产的实际价值和分布使用情况了解甚少。这样容易造成财务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之间的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清楚,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
(四)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素养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现实中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学历资历并不是很符合要求,况且有存在一些无证人员兼职上岗。管理人员岗位的稳定性不理想,综合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成为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包括各种财务资料信息的审核校对不严密,原始凭证上面的重要信息填写不明确,账目和资产的核对工作进展的不彻底。例如,有些单位的采购发票或者采购商品价格不清晰,内容宽泛笼统,时有发生对方单位签章未盖;原始凭证单位领导的签章和经办人的签字不能同时具备;有些账目摘要的填写不真实,不能反映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如将单位外出吃喝玩乐的费用划转到相关工作人员资料的搜集、外出差旅或者考察费用上面等等。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
综合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如经营业务的主要特点、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基本要求、资金的挑拨调动与使用、工作人员岗位的安置等,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基本情况出发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首先,要保证单位部门的会计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需要逐渐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职权实行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规范化程序化,不相容岗位相互牵制,全面贯彻财产的审核清查,财务收支的审批严格化等。其次,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的资金收支要进行严格的事前项目论证、事中进展监督和事后结果审计,以保证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大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利于单位财经法规的全面贯彻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保证财务工作人员的严于律己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反映经纪业务活动的真实状况。最后,财务部门要按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原则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是通过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进行的评价。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有利于反映经济活动中隐含的问题和矛盾,检测出外界财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是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的主要数据信息来源,有利于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降低风险。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进行分析,纵向比较考察,可以发现资金使用的是否得当以及检验财务收支效果,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进展。积极开展经费收支及效益财务分析,对单位的本年度经常项目收支、经费安排比例和结构以及经费运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事业单位制定合理的财务收支结构分配表,保证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有效合理。最后,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要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制定一系列财务考核指标进行实时的跟踪评估,以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转变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资产观念。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审核考核,并将其结果作为其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二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制度。按照相关财务会计规定每年进行资产的审核,建立切实可行的单位盘点、处置机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严格履行报废审批程序,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三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定期清理,及时回收,坚决制止公款私借,暂付款不得长期挂账。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躲避财政监督。
(四)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财政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财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了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现代的“管理型”和“经营型”转变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恪守财务法律法规,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单位内部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财会知识体系,以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最后,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已督促他们保持时刻学习精神,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刘全功.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74-75
篇8
一、明确方向,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把高校科技产业作为高校转化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高校发展科技产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般规律,积极引导和推进高校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高校科技企业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促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学校、企业、员工三者利益。
3.发展高校科技产业要以本校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为目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以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重点,坚持产学研结合。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发展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高校科技企业要为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出积极贡献。
二、抓紧落实,着力推进高校产业的规范化建设
(一)加速建立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
4.各高校要按《公司法》规定组建一人有限公司(法人独资有限公司,以下统称高校资产公司)。高校所有经营性资产原则上都要进入高校资产公司,对不进入高校资产公司的经营性资产应当完整列出,说明理由,由教育厅核准。
5.高校资产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所有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
6.各高校要设立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各高校要组建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和高校资产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上述机构的人员和高校资产公司总经理须报教育厅备案。
7.高校校园内的土地使用权、事业拨款、基本建设费、专项拨款、科研代管经费、学生学费以及维持事业正常运转、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房屋、设施、设备等各项资产,不得作为对高校企业的投入资本。
(二)全面推进高校企业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高校企业要建立和实行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9.企业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股权管理和资产处置是高校企业改制的主要内容。高校企业改制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地组织实施。严禁、违纪违规谋取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0.各高校要对所投资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高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财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高校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立项。省属高校企业清产核资结果报省教育厅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其他高校企业清产核资结果按隶属关系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
11.高校企业改制涉及产权变动的,要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改制企业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完全性和合法性负责。
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不得委托同一家中介机构。
12.高校投入高校资产公司的资产应独立完整、产权清晰。高校资产公司应当对该资产独立登记、建账、核算、管理。高校不得占用、支配该资产或干预高校资产公司对该资产的经营管理。高校的非货币性资产,如暂不适宜以出资形式投入高校资产公司的,应当签订相关委托经营的协议。
13.高校企业改制应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按照教育部和我省相关规定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消化,稳妥安置学校富余的事业编制人员,依法理顺高校企业人员的劳动(人事)关系。受《劳动法》调整的人员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积极理顺和接续高校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清偿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依法保障高校企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和高校稳定。
14.高校资产公司人员应相对独立于高校。除高校委派到高校资产公司的董事、监事外,高校资产公司应就学校事业编制人员的使用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高校委派到高校资产公司担任董事、监事的,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承担相应的工作。
(三)严格规范高校产业活动和投资行为
15.高校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应以各种知识产权和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高校资产公司向企业投入资产(包括各种知识产权和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及转让企业股权,均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所投入资产应经过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和评估,审计和评估结果应予公示并报有关部门办理备案、审批。转让企业中的国有股权,需进入国家认可的国有产权交易场所依法交易。
16.高校资产公司原则上不与学校之间发生重大关联交易、资金拆借、互相担保等经济行为。高校资产公司不得为其非控股企业的贷款提供经济担保;为其持股超过51%的控股企业贷款提供经济担保的,担保总量不得超过高校资产公司净资产规模的50%。对违规提供经济担保、造成学校资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7.高校的院、系、所、部、处、教研室等一律不得对外开展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原已创办的企业,其股权和资产一律划归资产公司。
18.高校设立高校资产公司后,校级领导除在高校资产公司兼职外,一律不得在高校企业中兼职。校级领导在高校资产公司兼职不得领取薪酬。校级领导除作为技术完成人可依法技术入股外,不得通过奖励性渠道持有高校科技企业的股份。
19.除高校资产公司、大学科技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其他科技企业一律不得冠用校名。
20.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发前期投入,强化小试和中试孵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依法进行股权经营运作,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21.各高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鼓励和支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各项政策规定。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高校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主要经营者、技术骨干和企业员工入股。
22.高校对孵化成功的科技企业要建立国有资产投入、撤出机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售部分或全部股权,收回资金。收回的资金主要用于转化科技成果和孵化科技企业,努力形成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3.鼓励高校人员在教学、科研岗位和产业岗位之间双向流动。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科技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或离岗创办科技企业。
三、加强领导、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4.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各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高校应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明确学校分管领导,落实或设立职能机构,理顺工作职责,把高校产业改制工作列入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科技人员业绩的考核内容。
篇9
关键词:资产处置;管理;规范化;武警部队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作为武警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坚强的物质基础。与地方行政部门的资产不同,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做好资产处置的管理作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连接军事和经济的桥梁,是将国家经济效益转化为武警部队军事效益的纽带,是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完成国家战略目标和履行武警部队保卫国家安全的使命的坚强基石。
一、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概述
(一)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含义
资产处置是指武警部队单位对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转移或注销的一种行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涉及资产存量的调整、使用和退出等多个环节,加强处置管理对保障部队资产所有者权益、优化部队资产配置、提高部队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应当按照党委统管、分工负责、规范有序、提高效益的原则,切实加强资产处置管理。
(二)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目标
提高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具体目标:首先,防止资产在处置过程的流失。近年,武警部队各级对防止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比较重视,并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资产处置管理不善的问题,削弱了武警部队资产管理的能力。从现实角度来看,防止资产在处置过程的流失是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是为了保证资产处置的高效和效益。
二、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方法和程序
(一)主要处置方法
1、资产—调剂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在准确掌握资产信息的基础上,充分按照“军事效益优先”原则,统一调剂所属范围内的资产,使其效益发挥最大化。在申请批准后,资产所有部门或单位与接收调剂部门或单位以及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确保资产的所有权的转移调整,同时各单位对资产账进行账务处理。
2、资产—置换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对在用资产进行置换时,必须要落实好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在掌握好资产置换的范围界限后,在不影响部队资产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处理。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置换获得的收益,统一通过财务部门进行办理。
3、资产—报废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相关部门鉴定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对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理。资产报废多因过度使用,使用年限过期、缺套残损、技术落后且无法改造、不能使用和无法修复,或经济上无价值而淘汰。相关部门对可以报废的资产,需经过后勤部门核准,并得到批准,同时对比处理途径,使报废资产的效益最大化。
4、资产—转让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转让应当有利于武警部队资产结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资产流失,不得损害武警部队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对需要转让的资产,需经过相关领导核准,并得到批准,使资产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一般处置程序
主要包括处置申请、处置审批、鉴定评估和处置执行四个步骤。
1、处置申请。事业部门处置资产前,应填写《资产处置申报表》,向资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处置报批。资产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要先依据有关标准和要求对申请处置项目进行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再根据待处置资产的原始总价值,按建制和规定的程序、权限报批,经审查批准后方可立项处置。
3、鉴定评估。资产处置时,因技术原因确需淘汰、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以及毁损需要报废的资产,应当由有关事业部门同资产主管部门,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鉴定和论证,由事业部门出具鉴定意见,并作为资产处置依据。经批准转让、置换和出售的资产,事业部门应当会同资产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具有国家(武警部队)认可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4、处置执行。处置项目按权限批准并组织评估后,事业部门组织报废或办理转让、置换手续,资产主管部门办理产权注销或资产划转手续,财务部门组织资产处置收益的收缴与管理。发生产权转移时,事业部门依据资产处置批复及时填制《实物资产调拨通知单》,送达相关部门,作为调整账目的依据。不发生产权转移的内部调剂,由事业部门填制《资产变动情况报告表》分别用作资产调入、调出单位及资产主管部门记账或变更管理、使用部门或责任人的依据。
三、当前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单位对闲置资产处置的监管不到位
武警部队个别单位的财政部门对单位资产处置的监管职责不到位。单位报废、调剂、报损、出售资产时,习惯于只是与财政部门进行口头上打招呼,究竟资产处置的数量有多少,财政部门以及处置单位都不清楚资产底数。
(二)部分闲置资产长期被人占用无人管
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存在国有资产随意购置、出租、出售、报废的情况,出现部队有些单位连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都没有的情况,也出现个别资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有的人调走或离退休也不清退。
(三)资产处置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武警部队个别单位出现资产未纳入财务管理范围的情况,没有按照由各级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各级单位的具体管理的要求。对于财产的调剂、出售、损失、报废,资产处置登记册不能够很好的注明,使得资产处置的情况混乱不清。同时有些单位对纳入管理范围的资产的管理也只是记录一笔账目了事,缺乏对资产实物形态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四)个别单位资产处置与资产入账不同步
武警部队个别单位对于资产的拆迁、报废、调剂、出售不能够及时核销,上级部门分配、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资产也不能及时入账,与各级财务部门进行对账、同步做的不够好。
四、加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标准与法规制度
1、设立符合资产处置要求的可行标准
搞好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标准化管理,要管好用资产,必须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可行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审批制度、验收制度、核算制度、效益分析评价制度和处置管理责任制度。坚持先鉴定后报废、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规范资产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处置部门、审查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严格报废手续、产权传递和处置制度,加强制约的资产处置内控制度。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保证资产管理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规定
武警部队各级部门成立相应的资产处置研究小组,研究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现状,对各级部门处置的好坏进行研究对比。并与地方行政事业部门以及大型国企协调、联系,派专门人员到地方进行考察、研究。吸取地方部门好的资产处置办法,并结合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现状,制定更加完善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规定。
(三)公开资产信息,加强监督队伍,完善监督机制
1、加强监督管理机构
在总队级财务部门增设一个资产管理办公室,编制2人左右;在师级财务科编配一名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在团级可由财务股人员兼职此项工作。其任务是:定期对资产信息、资产处置情况、财务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审计,并把审核结果报上级领导。
2、完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监督制度,各级财务部门要对资产进行监督。建立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计。保证各单位在资产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约束,形成较为完善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
3、将所有权和处置权进行分开
各级资产的所有权为各级部队所有,而其主要处置部门是各级部门,处置人员只有资产处置的权力。将资产处置交给地方部门时,要对地方部门进行公正而全面的评估。离任前,对资产处置部门、处置者、地方部门进行认真审计,对资产处置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对使资产流失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并相应赔偿。
(四)强化部队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使用监控权力
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一般是由所在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在资产处置后价值进行入账和销账要有效的控制,但是在资产处置的过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必须在资产处置的过程中上加强资产处置部门监控权力。一、资产处置部门应该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向财务监督部门报告资产的情况,包括资产闲置率及完好资产闲置状况、资产待修闲置状况。二、资产处置部门在处置资产之前必须报同级财务监督部门备案,以此规范资产处置部门处置资产的理由正当性和程序规范性。三、武警部队资产处置部门对各级部门占有的资产的使用而带来的收益及分配,有权知情和监控。
参考文献:
[1]夏济人 苗径泰. 必须强化我军闲置资产的管理[J]. 部队财务,2003年第5 期。
[2]张秉胜.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第24期。
[3]韩慧林.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 02期。
[4]张学谦. 浅议固定资产内部控制[J]. 煤炭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5]田玉和 杜春娟. 武警部队闲置资产管理之我见[J]. 武警指挥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篇10
一、日韩模式:由财政部直接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
日本、韩国两国的行公共资产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主管部门”模式。即由财政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由各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管理。
日本将国家提供的用于国家事务和事业的资产,如政府办公楼、公务员宿舍、国立学校等称为公用资产。日本公用资产的综合管理由财务省负责,具体管理由各相关省、厅负责。财务省的综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各行政机构资产“购置”和“处置”进行审批,以及统计汇总各省、厅国有资产情况等。
韩国将政府用于办公、事业和公务员居住的财产,如办公楼、公务员住宅等称为公用财产。韩国财政经济部是统筹和管理全国国有财产的部门,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团体负责本部门、团体国有财产的具体管理。但需要配置和处置财产时,各主管部门要制定处置计划和预算,报财政经济部;财政经济部再根据各部门的情况制定统一的计划和预算,报国务会议审议,最后由总统批准。财政经济部有权要求各主管部门提交国有财产管理报告和有关资料,有权要求各主管部门停止或改变国有财产的用途,也可改变国有财产的主管部门并转走国有资产管理预算,或者由财政经济部直接管理。
二、德澳模式:由隶属于财政部的专门机构负责联邦政府公共资产管理
德国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产由财政部门所属的机构负责,并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管理分布全国的联邦资产,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一直属局”模式。
(一)在财政部下设立资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政府资产。德澳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所有政府资产,并通过下设资产管理局来实施具体管理。德国在联邦、州、乡镇三级政府设有隶属于同级财政部门的专门资产管理机构。联邦资产管理局是管理联邦资产的主要部门,负责资产管理的大部分具体工作,财政部负责资产的预算管理,并对一些重要资产的出售,如土地及其附属物的出售,实行审批。澳大利亚联邦资产主要由财政部下属的资产管理局负责,具体包括房产、车辆的配置、维修和保养。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中实施具体的资产管理的机构,都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资产管理的情况。同时财政部对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资产保留一定的控制权,主要表现在财政部要制定资产使用、消耗、转移等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资产管理机构必须向财政部证明他们有能力对资产实施有效管理;财政部有权向资产管理机构提出相关要求等。
(二)从形成到处置的全过程资产管理。澳大利亚财政部下设资产采购局、资产管理局、资产出售局,分别负责政府资产采购、管理和出售,构成了从形成到处置的资产管理链条。同时资产管理局、采购局和出售局必须向财政部定期提交资产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财政部向国会提交预算并汇总资产管理情况,必要时对政府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三)政府办公用房和设施设备商业化管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财政部和金融管理部下设的资产管理机构对政府资产实行商业化管理。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楼宇、设施设备维护、安装和建设服务,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办公楼宇、设施设备。该机构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和仓库网络。其商业化管理方式包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整体项目服务、合同管理、专家咨询等。它通过为政府公共部门用户提供诚实的、职业化的服务,来实现政府资产的保全和有效利用。
三、美加模式:管理制度、资产预算由财政部负责,日常管理由独立于财政部的机构负责
美加模式中,财政部负责政府资产预算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并设立相对独立的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该模式也可以概括为“财政部一管理局”模式,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联邦政府的公共资产由专门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美国总务署是联邦政府资产管理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管理事务,专司联邦政府机构的政府供应和采购管理、车辆购买和租赁服务管理、动产管理,以及政府闲置资产和房产管理。加拿大联邦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为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机构,并负责为整个联邦政府提供后勤服务。
(二)严格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资产预算管理都特别严格,政府各个部门的物资采购有预算控制,各个部门内设专人负责采购工作。美国财政部及总统行政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联邦政府资产的预算管理。办公用房新建、修缮、日常管理等预算费用,由总务署统一向财政部和总统行政预算管理办公室申请;房产以外的其他政府资产如计算机、汽车等,预算则体现在使用部门的预算当中,由各部门分别申请,上述预算都必须经国会批准才能执行。加拿大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向财政部和国库委员会申请房产购置预算,按统一标准配置各部门的办公用房。美国总务署公共建筑服务中心还对联邦政府的房产绩效进行监管。该机构对房产管理绩效的目标设置和考核工作有许多指标:每平方英尺的营运费用、营运成本、营运盈余资金、无收益面积、客户满意度调查、安全满意度调查、租赁成本与私营公司成本比较等。这些指标考核的内容,与预算安排直接挂钩。
(三)集中化、专业化的车辆及房产管理。车辆及房产是政府公共资产中单位价值较大的主要资产,对其实行集中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共同做法。美国总务署下设的联邦供应服务中心,专司联邦政府机构的政府供应和采购管理,为各联邦机构提供车辆购买和租赁专业化服务;公共建筑服务中心,专司政府闲置资产和房产管理。加拿大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房地产服务公司集中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所有房地产(包括国家公园、军事基地、监狱、港口、机场等),并为各部门提供工程设计等专业和技术服务。这种管理方法的优点是政府房地产资源能得到有效配置,既能及时满足各部门办公用房的需求,又使办公用房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四)规范化、程序化的闲置资产处置管理。重视闲置资产的处置管理也是美加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加拿大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及各部门闲置资产,必须交由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集中统一处理,其他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出售。政府不需要的动产,包括旧飞机、船舶、汽车、家具等,一般集中处理,或以旧换新。处置政府闲置资产坚持以下原则:使资产获得最大经济价值;为各部提供的服务效率高、效益好;按闲置资产现状就地销售,减少交易的法律责任;出售要有竞争,公开、公平、公正,经得起检验。美国联邦政府闲置资产交由公共建筑服务中心负责处置,有调拨给其他联邦机构、州、地方政府,赠与合格的非盈利性组织,公开出售等几种处置方式。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的闲置资产处置,提高了资产再配置的效率,杜绝了政府公共资产“出口”的腐败,为政府树立了公开、公正的形象。
四、巴西模式:由计划预算管理部的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日常管理
巴西的政府公共资产由计划预算管理部负责,下设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具体管理。由于巴西与其他国家不同,管理预算的部门不是财政部,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预算部-管理局”管理模式,但其管理特点的实质与“财政部-直属局”模式相同。
(一)巴西联邦政府公共资产的主管机构为联邦资产秘书处。1998年以前,联邦资产秘书处(副部级)设在联邦财政部,1999年,为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将联邦资产秘书处由财政部划入计划预算管理部(巴西联邦政府预算编制职能由计划预算管理部负责)。联邦资产秘书处总部下辖7个局;在全国分设27个地区资产管理局和2个区域性资产管理代表处。联邦资产秘书处主要负责联邦政府不动产的管理,管理对象是 2.4万个政府大楼和52.4万块土地。联邦政府的动产由各部门自己管理。
(二)巴西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对公共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巴西联邦宪法是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根本法律基础,对联邦政府公共资产的范围及管理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巴西政府的公共资产分为以下三类:1、一般资产,即人民共同所有、共同使用的资产,如公路、铁路、码头等等。2、特殊资产,即各级国家机关占有、用来为公众服务的资产,如各级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占有使用的办公楼、车辆、设备等。3、自然资产,即公有的土地、森林、湖泊、河流、矿产资源等。
(三)资产购置与处置的管理。联邦政府各部门不动产的购置,均须报经联邦资产秘书处审核、批准。联邦资产秘书处对各部门资产购置的申请,一般是按照调剂--承租--购买的程序研究解决。各部门动产的购置,由各部门在正常预算内自己决定和购买。巴西政府公共资产的处置是指资产产权的转移和核销,包括资产的出售、交换、赠送、报废等多种形式。资产的出售,必须先由联邦资产秘书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底价,然后按照《拍卖法》通过拍卖等方式处置。资产的转移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同级政府之间的转移,由资产调出、调入的两部协商并报联邦资产秘书处核准即可。二是跨政府级次的资产转移,需要报联邦资产秘书处进行调查评估和公示,然后由资产管理秘书处办理资产划转手续。三是国家机构将资产转让(租)给非公有单位,需要报联邦资产秘书处进行价格调查和评估;如价格合理,且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则向社会公告;最后,由资产秘书处办理公共资产划转手续。
(四)资产的使用及收入管理。巴西法律明确规定,各部门不能将占用的政府公共资产(办公用房及各种设备)用于经营活动。资产处置收入一律上交同级财政国库。联邦资产秘书处可以将掌握的闲置公共资产(土地、矿产、水资源等)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转让(租)给个人或私营部门使用,具体转让(租)的方式包括授权使用、许可使用、特别许可使用等等。使用公共资产的个人和私营部门必须向联邦资产秘书处交纳租用费或转让费。联邦资产秘书处的各项资产收费收入,必须全额上缴联邦财政国库。为保证资产收入管理的规范,堵塞漏洞,各种资产收入和国家税金、罚款一样,按照联邦财政部统一印制的税费收缴凭证上缴国库。
(五)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巴西政府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联邦政府资产。各部门在资产管理中,普遍使用了资产条形码扫描采集技术,实行计算机管理。联邦资产秘书处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资产登记、资产配置、资产处置、资产收费等工作统一纳入了信息系统,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联邦资产秘书处正在筹建联邦资产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将现有的联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库、中央银行及财政监察等系统联网,以实现管理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巴西联邦政府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各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共同点
世界各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模式,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的管理特点。
一是财政部门主管。世界各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公共资产管理模式,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管理特点,那就是世界主要国家都是由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主导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区别之处只是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财政部门的职责范围有所差异。在政府干预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职责最强,如韩日模式中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直接由财政部门负责。在自由经济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职责范围较小,如美加模式中,财政部门仅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预算管理。但无论在哪种模式下,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都没有脱离财政部门的职能范围。